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2年9月15日,同志在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强调,全社会要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群众基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人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实际,就创新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同仁共勉。
一、转变观念,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修养,社会和学校要与时俱进,定期举行教师进修培训,听领导专家讲座,举行问题研讨,观摩榜样学习,推荐典型引路......一切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从理论到实践,将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树立正确的创新观。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教之以创新,引之以创新,导之以创新,学生则会创新的学、创新的思、创新的悟,创新得以发展。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常常使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对学生的一份尊重,一份关怀。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创造性的、宽容的、理解的教育氛围,以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表现。在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民主,尊重人格,平易近人,热情教学,树立服务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激发灵感,完成创新思维实践。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积极开发教育资源,促进智能发展
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生活化,结构开放,教师要积极开发教育资源,"用活"教材,创造性教学。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只要是符合课标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课本内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空间,也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调查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认知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合作,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生活,激发求知欲,自由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智力和创造力得到不断发展。
四、打破常规教学,努力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们在学习途中忘我无畏,可以产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人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从表现来看,就是突破原来的观点和定论。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让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结论、观点,学生学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们要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堂研究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这样,再抽象的内容,经过课堂讨论,学生也会"津津有味"。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学生标新立异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创新意识的一种萌芽。但是,标新立异必须坚持求"真"的态度,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只有遵循"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篇2
一、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与核心思想
在讲授每门课程的初期,应该从整体上将该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核心思想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把握主线和方向,不至于迷失在一个个的具体原理和图表之中。本文将简要地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与核心思想进行探讨。
微观经济学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来说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的。如图1所示,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由此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而推导出市场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由此推导出单个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到市场的供给曲线。结合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并进一步理解在所有的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进而结合具体的市场形式(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市场)分析每一类市场的价格、产量的决定及其资源配置的效果。至此,便完成了对图1上半部分所涉及的关于产品市场的研究。从图1的下半部分来看,市场论进而将考察的范围从产品市场扩展至生产要素市场。从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出发,推导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推导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据此,进一步说明生产要素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在以上讨论了单个市场均衡价格决定及其作用后(局部均衡的研究),又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讨论了所有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证明了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一组价格(P1,P2,…,Pn),使得经济中所有的n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这样,微观经济学便完成了对其核心思想即“看不见的手”原理的证明,也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在以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微观经济学又进入了规范研究部分,即福利经济学的内容,证明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进一步肯定了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讨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后,微观经济学也承认市场在某种特定情形下(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也可能失效即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并针对市场失灵探讨了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理论应用的分析顺序,围绕着国民收入如何决定这条主线,包括一个总量(GDP),两大主题(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其中又将四大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和两大政策(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分析串联起来,构成一个较为清晰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两个主要力量,如图2所示,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又取决于三个市场的变量,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总供给曲线则是把总量生产函数与劳动力市场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的。而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都可能导致短期的经济波动。在长期中,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真实GDP的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探讨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民收入的长期决定则包含有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不同经济学家在不同的价格行为的假定前提下(价格是粘性的还是自由伸缩的),围绕需求与供给谁占主导地位就形成了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也就形成主张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以及如何干预等不同的政策取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要注重比较分析不同理论学派在基本假定、思想渊源、政策主张等方面的差异及其相互融合的趋向。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把两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与核心思想反复给学生讲清楚,在教学中途还可以反复提示,让学生知道每一节课所讲的理论知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加深对每一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将全局与局部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通过学科之间及同一学科内不同理论部分之间的比较教学来增强教学效果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起对照比较,从而确认认识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把彼此相联系的知识加以对照,从相似中找差异,差异中找共性,从而找出其规律性和本质特征。
(一)通过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来增强经济学教学效果
一般高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设政治经济学,接着在第二学期和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分别开设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时候,要适时与政治经济学对比,理顺两门课程的关系,分析两门课程在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价格决定理论、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经济危机理论等方面的差异,在比较中同时增强学生对两门课程理论体系与核心思想的理解深度。例如,要给学生指出,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而西方经济学是以要素价值论为基础的,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入手,分析了生产要素的需求,并根据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理论研究了要素供给,是用效用和稀缺性来说明商品的价值的。在此基础上,两大经济学体系都各自形成自己独特的基本范畴,如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这些范畴所反映的经济关系都各不相同。政治经济学将其看作是剩余价值的分割形式,而西方经济学则将它们看作是要素报酬的形式。又如,在价格决定理论上,政治经济学是以价值说明价格,将其界定为价值的货币表现,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供求决定论,即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其价格。在政治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西方经济学则强调帕累托最优,即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政治经济学将经济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无法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并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而西方经济学则从未将经济周期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产物,认为经济周期是分工、专业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结果。
当然,在对两门课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门课程都有鲜明的阶级性,代表了截然对立的两个阶级的利益。阶级属性使得两门课程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存在根本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对西方经济学进行科学分析,分清哪些是属于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成分,哪些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共性规律的合理成分,做到有批判地吸收。过去对西方经济学简单否定、批判的态度,现在对其盲目推崇、全盘接受的态度,二者都是不可取的。
(二)通过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及学科内部不同理论部分的比较来增强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区别,在学科内部不同理论部分之间也同样如此,许多外形相似实质相异的原理和模型极易混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理论思想与政策主张存在争论,需要在教学中适时分辨,在比较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讨论的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应该是在讲宏观经济学的第一堂课时就要给学生讲清楚的,上述关于两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与核心思想已经讲的很清楚,不再赘述。例如,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与宏观经济学的AS-AD模型在图形上很相似,都是在供求平衡时确定最佳的产量和价格水平,但在内涵上却有很大差别:微观部分所讲的需求与供给是从经济的微观层次针对某一商品而言的,宏观部分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是从经济的宏观层次针对整个经济而言的;两个模型中坐标轴上的变量内涵不同,微观部分的供求模型中的价格与产量是指某一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宏观层次的AS-AD模型中的价格与产量是指整个经济的一般价格水平和总产量。在教学时,应给学生把这些区别交待清楚。
还有更多的是要经常进行同一课程内部不同理论部分的比较。例如,在学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IS-LM模型的时候,要在比较教学中将两大模型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告诉学生,这两大模型都是在短期价格既定(水平的总供给曲线)的前提下用总需求分析方法探讨国民收入的决定,都是凯恩斯总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IS曲线还是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收入-支出模型)推导出来的。不同之处在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暂时不考虑货币市场和利率,投资是外生变量,只考虑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而IS-LM模型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联系起来分析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将利率引入而投资取决于利率,这时自主性支出的乘数效应比只考虑产品市场时下降,两个市场在相互作用中同时实现均衡。而且,IS-LM模型还是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效果的基本分析工具。在讲完凯恩斯理论体系后,可以上一堂总结课,将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用图表和数学模型分别加以概括,并将其与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进行综合比较,指出古典理论假设价格是自由伸缩的,认为国民经济由供给决定及货币中性,主张自由经营,而凯恩斯理论假设价格是刚性(粘性)的,认为国民经济由需求决定及货币非中性,主张政府实施总需求管理政策以稳定经济。
三、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并增强学生的经济分析和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其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学以致用之学。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经济实例来与课本的原理相对应,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释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交流,是一种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方法。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案例的不同特点可以实施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有一些小型的经济学案例与某一具体的原理或知识点相对应,可以将其穿插在理论讲解中进行分析。例如,在讲授税收分担原理的时候,可以举我国对二手房交易征收5.5%营业税的例子进行分析;在介绍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之后,马上可以给学生讲“吃包子”的故事;讲纳什均衡与囚徒困境的时候,可以举我国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封锁的例子;讲GDP核算时可以举男主人与女保姆的故事;讲费雪方程式时可以举我国近年出现的银行存款负利率的事实;讲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以当前的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为例;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时可以分析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央行在2007、2008年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经济过热和“流动性泛滥”时的政策失效,等等。当然,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有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或故事是必须要讲给学生听的,讲科斯定理必然要讲“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讲外部性原理时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以及庇古的“火车与飞鸟”的故事来阐述;讲公共物品时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大型的或综合性的案例,适合于在某一章或某几章讲完之后组织学生专门来分析讨论。例如,在讲完垄断理论后,可以给学生介绍微软垄断案的基本材料,让学生讨论垄断的社会成本及反垄断社会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在讲完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后,可以介绍我国1998-2002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情况,分析和讨论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具体措施和实施的效果评价等问题;在讲完宏观经济学国际部分后,可以介绍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分析和讨论此次金融危机与以往金融危机的不同,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给我国的启示和教训,以及我国的应对之策,等等。
四、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经济学方法论的训练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侧重定性的理论分析和思想陈述,而忽视对学生数学方法和数学推理的训练,学生也往往只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经济学的思想逻辑、经典案例、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而一旦涉及数学推导、证明和数学的规范分析,则有畏难情绪,不习惯接受。诚然,对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不可否定的是,数学对于推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经济学不使用数学方法,经济学就不可能成为现代经济学,而学好数学已经成为真正学好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条件。田国强(2005)指出,数学在理论分析中具有如下作用:第一,使得所用语言更加精确和精练,假设前提条件的陈述更加清楚,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由于定义不清所造成的争议;第二,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并且清楚地阐明了一个经济结论成立的边界和适用范围;第三,利用数学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观就得到的结果;第四,数学可改进或推广已有的经济理论。我们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要把数学工具与理论分析、思想阐述很好地结合,尽可能训练学生用数学来界定经济学的概念,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关于经济环境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假设,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每个经济变量和经济规则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并且按照数学的语言逻辑地推导结论。老师要向学生强调数学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老师自己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涵养,以适应现代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当然,我们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和重要性,也要同时重视经济学思想方法和理论逻辑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于现实经济环境、经济问题良好的直觉和洞察力,尽可能弄懂数学形式下的经济学思想内涵,以避免学生迷失在各种数学公式和符号之中。
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解传授各章节知识,而往往忽视对学生经济学方法论的训练。即老师在教学中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建立逻辑能力的锻炼。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我们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在经济思想史的历史语境和经济学流派的学术纷争中理解现有理论的内涵,要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及其重要意义,让学生懂得“给定假定,简化关系;放松假定,逼近现实”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体现,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法,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短期与长期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丰富的方法体系,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本身,更知晓理论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增加学生经济学理论素养的深度与厚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3、顾骅珊.如何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矛盾[J].嘉兴学院学报,2007(3).
4、张继鹏,张家来.比较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统计教育,2008(5).
篇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imvastatin combined with Asp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thrombosis and its influence on neurologic impairmen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een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thrombosis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Jiaxing Hospital of Zhejiang Armed Police Corps from May 2013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5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nrolled patients were given relevant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of cerebral thrombosis. The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ral drug Aspiri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spirin + Simvastatin, the course was 6 months. Followed-up for half a year, the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hanges of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IMT) and carotid plaque are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enzymic method and heparin-MnCl2 method was respectively used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triacylglycerol (TG),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TC)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LDL-C), and Barthel index and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nd neurologic impairm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IMT and carotid plaque area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IMT and carotid plaque are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TG, TC, LDL-C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levels of TG, TC, LDL-C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HDL-C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NIHS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scores of Barthel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score of NIH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core of Barthel index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Simvastatin combined with Asp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thrombosis has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which can narrow the carotid plaque area and thickness, decrease the blood lipid, reduce the neurologic impairment,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Therefor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Simvastatin; Aspirin; Cerebral thrombosis; Carotid plaque
脑血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病急,死亡率和后遗症率较高,病情严重时伴不同程度的脑出血发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1-3]。临床对其治疗主要以延缓动脉硬化为主,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对药物阿司匹林的使用非常广泛,其在抗动脉硬化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4]。辛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含量及调节血脂方面已经得到了临床的证实,在稳定斑块方面亦具有一定的作用[5-6]。为此本研究选择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试验,旨在观察两种药物合用在脑血栓治疗中的效果,为临床更好地治疗该病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2月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8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7-8]: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扫描、脑血管造影、血尿常规、血糖、心电图等证实;②均为24 h内出现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病患者;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积极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观察组男35例,女24例;年龄45~79岁,平均(54.8±7.4)岁;其中12例合并血脂血糖升高,13例合并高血压,7例合并冠心病。对照组男36例,女23例;年龄46~76岁,平均(55.1±5.9)岁;其中15例合并血脂血糖升高,12例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冠心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入组患者的脑血栓症状给予相关常规治疗,包括血压的常规调节、抗凝、溶栓、抗血小板、抗感染、降血糖、改善患者脑部循环等,并要求患者保持睡眠充足。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治疗(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用药,70 mg/次,1次/d,于早饭后半小时服用,治疗周期为6个月。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辛伐他汀片,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875)治疗,阿司匹林的用药方式同对照组,辛伐他汀口服用药,20 mg/次,1次/d,于早饭后半小时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治疗周期为6个月。在整个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多次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检查,尤其是颈动脉血流量、血液循环、供血情况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药物剂量的加减,一旦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3 观察指标
随访半年,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差异;采用酶法[8]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采用肝素-MnCl2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用Friedewald公式进行LDL-C水平的计算[9],此外采用1965年由美国人设计并制订的Barthel指数[10]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缺损功能[11]。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全部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IMT及斑块面积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TG、TC、HDL-C、LDL-C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TG、TC、LDL-C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 < 0.05)。两组治疗前后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NISHH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 0.05)。见表3。
3 讨论
脑血栓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阐明[12-13],宋丽等[14]对其形成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中提到高龄、高血压病史及纤维蛋白原升高等均是造成脑血栓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Leys[15]研究发现,年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更低,仅为1.0%~1.4%。流行病学研究[16]结果显示高血压是一个影响脑血栓形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uland等[17]的研究结果报道提到,脑血栓形成和复发中最为重要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有学者就曾指出正常范围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越低出现脑卒中的可能性就越低,魏陵博等[18]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病理对照研究总结发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均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多项研究提示,纤维蛋白原在脑血栓发生后会出现明显升高,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相关[18-21]。常颖等[2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纤维蛋白原升高是脑血栓形成与复发的危险因素。
更为有效地治疗和控制脑血栓仍是一个当前医学很难解决的难题,目前药物治疗仍是临床治疗该类疾病的首选方案[23],阿司匹林在该病的治疗当中使用非常广泛,对临床治疗脑血栓患者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是通过抑制患者体内核因子达到减少患者炎性介质及各种黏附分子的表达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此外对已经形成的粥样斑块具有稳定的作用[3],不过单一地使用阿司匹林临床上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脂质代谢紊乱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脑血栓患者中超过6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血脂疾病[11]。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羟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抑制剂,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调脂”类药物,其最具医疗价值的是可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4],因此从脑血栓病理生理发展进程角度看他汀类药物治疗该病更具针对性,通过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抑制C反应蛋白,减轻患者的血管壁炎性反应,此外他汀类药物中辛伐他汀一般耐受性良好,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且为一过性,本研究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为便秘、腹胀、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均较轻微,短暂停药后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缓解。正是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将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结合使用,旨在为临床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拓宽思路和提供更多的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IMT、斑块面积、TG、TC、LDL-C、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 < 0.05),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 < 0.05),说明两种方法对于治疗脑血栓患者均有一定的作用,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了神经功能的损伤,提高了生活质量,此外对两组治疗后的情况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更明显,观察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TG、TC、LDL-C、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 < 0.05),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 0.05),说明联合用药效果更为理想,这与郑侨克等[11]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提示辛伐他汀对抑制粥样动脉硬化形成和保持已有斑块稳定更具针对性,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总之,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缩小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降低了血脂,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不过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所选指标的合理性、合并症等均可能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后期研究需对此进一步通过试验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任琳,李胜迪,李保国.奥扎格雷钠静脉注射配合内服活血抗栓方药治疗急性脑血栓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948-949.
[2] 王跃慧,田跃雷,梁文华,等.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ox-LDL、炎性因子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11):1628-1631.
[3] 周经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92-1193.
[4] 邓智勇.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25):30-31.
[5] 陈伟.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6,14(5):5-6.
[6] 王莹峰.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观察[J].淮海医药,2016,34(3):341-342.
[7] 刘志君,黄汉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5):41-43.
[8] 罗椿菊,罗家洪,庄艳.血栓通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2(9):80-82.
[9] 李云,李铁锋,黄凡.脑血栓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及阿司匹林干预对其水平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5,26(8):1095-1097.
[10] Mahoney FI,Barthel DW. Functinal evaluation:the barthel index [J]. Md State Med J,1965,14:61-65.
[11] 郑侨克,熊强,罗浩,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清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3):231.
[12] 杜辉,蔡毅,王晓曦,等.老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及与血压达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2):96-99.
[13] 顾苏兵,林高平,施天明,等.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5):395-397,408.
[14] 宋丽,韩杰.脑血栓形成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17(4):396-399.
[15] Leys D. Results of clinical trials evaluating the surgery of carotid stenoses [J]. Rev Prat,1993,43(19):2493-2497.
[16] Watts KL,Spiteri MA.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induction by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s abrogated by simvastatin via a Rho signaling mechanism [J].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4,287(6):L1323-L1332.
[17] Ruland S,Richardson D,Hung E,et al. Predictors of recurrent stroke in African Americans [J]. Neurology,2006,67(4):567-571.
[18] 魏陵博,丁书文,戎冬梅.1013例心脑血栓病人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4):283-285.
[19] 左新.脑血栓患者采用降脂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0):143-145.
[20] 梁雪.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及IL-6水平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3):68-71.
[21] Agnelli G,Verso M. Epidemiology of 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 [J]. Front Neurol Neurosci,2008,23:16-22.
篇4
通讯作者:陈岩(1965-),女,河北宁河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
摘 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中药丹参注射液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已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静脉移植骨髓间充值干细胞联合丹参组。术后5周取材,观察梗死区内CD3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CD31表达,静脉注射干细胞组和干细胞联合静脉注射丹参组高于模型组(P0.05)。3血清中VEGF蛋白含量,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梗死区血管新生,其机制并非通过VEGF的表达来调节的,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调节的,中药丹参注射液对干细胞促进血管新生无明显促进作用。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梗死;血管新生;CD31;VEGF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792-04
The Study of Bone Marrow Stem Cells in Vein Graft Result in Rabbi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the Role of Its Intervention with Danshen Injection
WANG Jian,YANG Guanlin,CHEN Yan,ZHANG Zhe,ZU Jing,SUI Jife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gyang 110032, Liaoni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bone marrow stem cells in vein graft result in rabbi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n peri-infarct area and infarct angiogenesis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Danshen injection on the role of its intervention. Methods: The left ventricular branch coronary artery ligation thoracotomy approach model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 will have established a Japanese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model control group, intravenous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group, Dansh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group. Drawn after 5 weeks,Infarct area observed CD31 (platelet /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and 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otein expression. Results: 1.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CD31 protei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stem cell group and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Dansh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stem cel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model group(P0.05). 3.Serum VEGF protein content Serum VEGF protein conten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induce angiogenesis in the infarct area, its mechanism is not adopted to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may be regulated by other means, Chinese medicine Danshen injection of stem cells for no obvious role in promoting angiogenesis.
Key word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giogenesis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最为危重的事件之一,心肌梗死后由于梗死区面积的不同,而影响心功能有所的不同,从而对心肌梗死的预后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使梗死血管所支配区域的血液供应及早充分的恢复,从而使心肌梗死后梗死区的面积减至最小,便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除了使心肌梗死的病变血管恢复血流外,侧枝循环的建立也是抢救濒临坏死心肌的重要手段之一。
丹参是我国的传统活血化瘀中药,味苦、微寒,入心、心包及肝经,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之功效。现已发现具有抑菌、抑肿瘤、抗凝血以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丹参注射液一直用在临床一线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本研究以兔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供体细胞,配合应用丹参注射液旨在探讨兔MSCs静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兔的梗死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丹参注射液对其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动物采用日本大耳白兔,体重在2~3kg,2~3个月龄,雌雄不限,购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将53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45只,根据复制模型成功率(预实验的最低造模成功率70%计算),将造模组心肌梗死模型复制成功后观察24 h,存活者随机分为B组:模型组(10只),C组:静脉7天注射干细胞组(10只),D组:静脉7天注射干细胞联合丹参组(10只)。组间体重差异无显著性(2.4±0.3)kg、(2.5±0.2)kg、(2.3±0.3)kg、(2.5±0.3)kg,P
1.2 药品与试剂
1.2.1药品 丹参注射液,剂型:冻干粉针剂,规格与包装:0.4g×1支(哈药集团中药二厂)。
1.2.2试剂 乌拉坦,分析纯,4%多聚基甲醛,分析纯,(沈阳试剂二厂);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及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添加物、Ficoll-paque plus、PBS含2%FBS、PBS不含FBS、胰酶-EDTA.培养瓶斜口;离心机;流式细胞仪等。
1.3器材
心肌梗死造模器材:兔手术固定台、心电图机;手术器材包括手术刀、持针器、眼科剪、瓦式拉钩(以上器材均由本校针灸学院电生理实验室提供);无损伤冠脉结扎针线、普通缝合针线等等。
2实验方法
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得
取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只,经胫骨平台抽取骨髓,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传代、鉴定、收集、标记。
2.2急性心梗动物模型制备
①麻醉;②做术前心电图;③备皮;④开胸;⑤结扎:⑥术后心电图;⑦关胸;⑧抽血。
2.3模型干预
造模成功7天后C组予干细胞混悬液2×106静脉1次性注射。D组予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154mg/kg),连续注射10天,联合应用与C组等量的干细胞。
2.4 标本采集
2.4.1 采血 于术后24h和第5周经耳中动脉采血,离心(3000r/min),用于ELASA(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VEGF。
2.4.2 取心脏组织 术后第5周,麻醉动物,于活体下迅速取出心脏。并于30s内迅速切下梗死及梗死周围区心肌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以备免疫组化。
2.5观察指标
免疫组化观察:CD31,VEGF的表达;血清学检测VEGF的表达。
2.6阳性结果判定
梗死区组织中有棕褐色阳性细胞聚集区。
2.7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进行统学处理。应用 SPSS 11.0软件,P
3 结 果
3.1 急性心肌梗死造模结果
结扎冠脉前与结扎冠脉后心电图的比较结果
在结扎兔前降支(LAD)冠脉后,胸前导联V2、V5,ST段有一定程度的抬高,提示前壁心梗,心电图证实急性心梗模型制备成功见图1~2。
图1造模前
图2造模后24h
3.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2.1CD31染色显示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图3~图6:血管内皮细胞呈棕褐标记,积分光密度值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图3 CD31正常组
图4 CD31模型对照组
图5 CD31静脉7天注射干细胞
图6 CD31静脉7天注射干细胞+中药组
3.2.2 VEGF染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图7~8:各组均有散在的阳性表达,但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
图7 正常组VEGF
图8 模型组VEGF
表1免疫组化CD31 VEGF(±s )
组别nCD31VEGF
正常组922.63±11.9033.06±23.93
模型组711.28±7.60**■■31.89±18.91
静脉7天注射干细胞组721.20±11.0031.10±21.69
干细胞合并中药组717.78±9.4025.87±18.65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
3.3 血清中VEGF水平
术后5周比较血清中VEGF含量,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血清VEGF
组别nVEGF
模型组724.60±5.13
静脉7天注射干细胞组724.84±12.81
静脉7天注射干细胞合并中药组729.92±6.27
4 分析讨论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是通过药物治疗减少心肌耗氧、扩血管改善心肌血液供应;通过调控危险因素防止病变进展,但无法改善梗死区心肌血供,挽救濒死心肌组织;通过介入或手术治疗恢复局部冠状动脉血流来进行血运重建,使部分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也有其局限性、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等。因此有必要寻找血运重建的其他策略以减轻AMI的症状和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濒死的心肌[2]。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具有可扩增性和多向分化性。同时MSC来源广泛,移植后不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3-5]。自2001年Orlic等[6]发现MSCs可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心肌细胞以来,现已明确还具有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潜能。
丹参是我国的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现已发现具有抑菌、抑肿瘤、抗凝血以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水溶性酚酸类物质,由丹参提取物制成的丹参注射液一直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丹参注射液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保护肺功能,抗氧自由基、抗炎等作用[7]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丹参的活血化瘀作用与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功能有关[8-9]。丹参多酚酸盐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黏附[10]。
CD31即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and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ECAM-1)在血小板、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细胞及某些T细胞亚群上表达的质膜糖蛋白,分子量为130~135kDa,属于球蛋白基因超家族,主要表达在内皮细胞表面,较少表达于造血细胞[11]CD31介导的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对于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有重要意义[12],可以作为内皮细胞或单核细胞的标志。在本研究采用CD31作为内皮系的标志,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CD31单克隆抗体结合的内皮细胞较远时,属于新生的内皮细胞,因此其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血管再生的标志。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为46kDa的分泌性糖蛋白,1989年被分化纯化[13],被认为是一种肝素结合分子。VEGF特意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与其受体结合,引起受体自身磷酸化,激活丝裂原火花的蛋白激酶而强烈诱导细胞增殖,促进体内新生血管形成,增加梗死缺血区心肌的血液供应,挽救濒死心肌。
在本实验中笔者成功地复制了心肌梗死的模型,并在术后给予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联合中药丹参静脉注射。CD31免疫组化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干细胞联合中药组均可以促进梗死区及其周围区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以改善微循环,增加梗死区及其周围区的血液供应,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改善预后。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中药丹参对干细胞促进血管新生无促进作用。同时VEGF免疫组化和血清学结果均显示其影响机制并非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来实现的。
综上所述,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梗死区血管新生,其机制并非通过VEGF的表达来调节的,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调节的,中药丹参注射液对干细胞促进血管新生无明显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维洲.丹参的药理[J].药学学报, 1984, 19(11):876-878.
[2] Nagaya N , Fujii T,Iwase T,et al.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in rats with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 through angiogenesis and myogenesis [J]. Am J Physiol HeartCirc Physiol,2004,287(6):26702-26761.
[3] Toma C,Pittenger MF,Cahill BS,et al. Human mesenchymal sten cells differ-entiate to a cardiomyocyte phenotype in themurine heart[J].Circulation,2002,105(1):932-981.
[4] Konieczny SF,Emerson CP. Jr15-Azacytidine induction of stable mesoderm-mal stem cell lineage from 10TI/2 cells:evidence for regulatory genescontrolling determination[J].cell,1984 ,38(3):7912-8001.
[5] Saito T ,Bruder SP ,Bittira B,et al. Xenotransplant cardiac chimera : im2mune tolerance ofstem cells[J].Ann Thorac Surg,2002,74 (1):192-241.
[6] Wang JS,Shum-Tim D,Galipeau J,et al.Marrow stromal cells for cellularardiomyoplasty: feasibility and potential clinical advantages[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0,120:999-1005.
[7] 杜冠华,张均田.丹参现代研究概况与进展[J].医药导报,2004,23(7):435-439.
[8] 李连达,李映欧,刘志云,等.冠心II号方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缺糖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M]//陈可冀.活血化瘀研究与临床.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72-274.
[9] 徐理纳.关于活血化瘀药研究途径的概况[J].中医杂志,1995,7 (2):74-79.
[10] 高辉,李先辉,李春艳,等.丹参多酚酸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与黏附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 (5) :514-516.
篇5
(一)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概念
关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定义有两个:定义一,科学研究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定义二,科学研究方法论是指方法的科学或方法的有序安排,使给定领域中进行探索的一般途径的研究。方法论提供了组织、计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方法提供了如何进行一项具体、个别研究的技术和路径。这是方法和方法论的区别。
(二)关于金融学研究方法论
首先,在逻辑上认为金融学属于经济学,经济学具有科学性,从而可以推出得到金融学也具有科学性。其次,经济学的核心是理性经纪人的假设,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金融学的方法论是用近似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活跃的市场中价格是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得到的,需求曲线上每一点都是消费者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均衡点,供给曲线上每一点也是供给者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均衡点,二者相交得到市场均衡点和均衡价格。价格变动是由供求双方变动一起决定的,所以我们应该分析供求双方行为的变动,这点上又回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供求双方是各自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化,所以关键是分析供求双方约束条件和效用函数。
二、宏观金融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二之战后的20年,西方主流经济发展理论与金融理论基本上是互相分离的。金融学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解答的逻辑思考过程,其思维过程仍然是:“归纳现实,从特殊到一般提出问题;再演绎一般结论,从一般到特殊来验证理论的过程”。纵观金融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运用了如下三个方法。
(一)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逐次形成概念、范畴、规律及一般原理的认识过程,是从经验到理论,从旧理论到新理论的必由之路。
科学抽象的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认知主体运用其分析能力先将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和方面,然后从中排除其非本质的、次要的和偶然的成分,抽取出某一部分和方面或不同部分和方面的本质规定。在第二阶段,认知主体运用其综合能力按照不同部分和方面的本质规定的内在联系,将它们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达到思维中的具体。
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马科维茨首先抽象出单个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为某收益率出现的概率,风险可以用收益率的变动幅度(即方差)表示,这就是从感性上的具体上升到抽象。针对用马科维茨模型选择资产组合需要进行大量繁复的计算这一缺陷,威廉・夏普在1963年提出了单指数模型。在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在无效性的投资组合与其他个别证券的风险与收益条件下,资本市场线很难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衡量。为此,证券市场线的模型描述了在市场均衡状态下,风险证券或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它与市场组合收益的协方差(风险)的线性函数。无论单个证券还是证券组合,均可将其贝塔系数作为风险的合理测定,其期望收益与有贝塔系数测定的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个关系以E(rp)为纵坐标,βp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代表一条直线,这条直线被称为证券市场线。
(二)实证法
实证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包括测量在内的观察获得的“真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现代市政主义的观点则信奉事实的逻辑延伸,这被称之为逻辑实证主义,并在20世纪初成为居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能够直接观察或测量的事物才应该引起科学的注意,而不能观察或测量的事物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尽管经济学家不赞同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对其他哲学的排斥,但它们对经济学思想和经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实证主义影响经济学的一个方式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地强调测量和数量表示,经验分析和估计至少从使其成为更为实证主义的推动下获得部分激励。实证主义影响经济的另一个主要方式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作为实证性知识的价值知识上,而规则性知识则极为不同。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影响经济学思想的第三种方式是在经济学和经济学研究实践中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即实证主义哲学在强调提供以支持一个描述性结论的重要性时,认为个人的判断和感觉是模糊不清的。
(三)数学分析法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表明,数学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在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中,经常需要对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变动规律作定量的分析。对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需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所研究的经济问题及度量方式,确定表现研究对象的经济变量(如用GDP的变动度量经济的增长);分析对研究对象变动有影响的主要因素,选择若干作为影响因素的变量;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所研究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性质,决定相互联系的数学关系式;运用科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确定所研究的经济对象与各种影响因素间具体的数量规律;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检验所得数量结论的可靠性;运用数量研究的结果做经济分析和预测。对社会经济问题数量规律的研究具有普遍性,计量经济学是专门研究这类问题的经济学科。
三、总结
现代金融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根本上基本上是一致的,金融学在大量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之后,其研究方法的范式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实际上,经济学的发展进步正在为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比较科学的分析工具。因此,我们就需要运用更加精密复杂的数学分析工具运用数学模型帮助我们在更高的程度上将直觉变为理论。我们承认科学的思想很重要,但思想的科学性性必须要靠正确的方法来进行证明。可以这样说,我国金融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方向将是建立在更为坚固的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并且向科学化的研究方法发展。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益[D].1991(1).
篇6
研究表明,糖尿病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由此导致心肌梗死。临床上发现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较心肌梗死非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更大。本研究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旨于探讨在β-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心室重构和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62.3±7.2)岁,病程2~8年,平均(4.7±2.4)年。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经心电图、病史这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位于前壁10例,下壁13例,其他部位13例。排除对β-受体阻滞剂过敏与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1.2给药方法
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扩张冠状动脉、抗凝血酶一调整血脂与降糖治疗,再给予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50mg,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H32025390)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卡托普利片,25mg,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H31022816)联合治疗,倍他乐克一般一次50~100mg,一日2次;卡托普利片初剂量25mg,一日3次,剂量增至50mg,一日3次后,宜连服2周观察疗效。一般50~100mg,一日3次,治疗疗程为6个月。
1.3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与随访满6个月时,检查肾素(PRA)、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与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心电图结果比较
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LVESD、LVEDD、LVESV、LVEDV均有所改善,小于治疗前,LVESD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
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后PRA、AngⅡ水平低于治疗前,ALD水平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篇7
二、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要求教授这一门学科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教材上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本质规律及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归纳,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质进行讲述和展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预设目标很难达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教育方针方面。由于历史方面的诸多原因,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有许多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容充斥其中,例如“公有制不如私有制”“私有制无剥削”“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等观点俯拾皆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悖的,若是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对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会造成极大的打击。因此,很有必要就此对经济学的教育方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教材内容方面。第一,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经济学理论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问题的不断解决而日渐充实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逐渐扩大,且内容大多抽象,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虽然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其深层含义还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第二,理论脱离实际。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大多是引用一些经典的经济学著作,而这些专著大多创作年代较早,与实际生活中日新月异的经济学状况相隔甚远,所以很难将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严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教材内容与中国国情不符。经济学教材大多来源于西方,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针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所做出的分析和解释,事实上并不与我国国情相符合,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很难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教师方面。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在经济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配套设施的相对落后和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到的和记到本子上的东西不少,真正掌握的东西却不多,无形中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长远角度来讲,这是不利于经济学教育健康发展的。第二,考核方式单一。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一直以来沿用的都是闭卷考试的方式,并且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方面的引导和考查。知识不能得到运用就只能是死知识,如何让知识活起来,是当前经济学教育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四)学生方面。由于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对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等知识点应用得比较多。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难以接受,更不容易将其与枯燥的经济学文字描述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这些无疑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另外,由于学生本身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有限,很难将经济学中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针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明确教育方针。首先在教育方针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明确的教育方针,对经济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要求教师坚持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吸收和归纳中外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摒弃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成分,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全面掌握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二)解决经济学教材及内容方面问题的措施第一,加强教材管理。在经济学教材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避免直接引入西方原版教材,而应该选择国内学者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因为西方原版教材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研究问题的视角也不尽相同,应该予以适当采用而不应该全盘吸收。而我国学者编写的教材立足点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并对各国经济思想进行了适当的吸收和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看待经济学思想,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第二,调整学科设置。高校在设立经济学课程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发和设立经济学的相关课程,如经济实践学、经济思想史、方法论等相关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还可以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地掌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三)解决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改进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关键。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爱国精神教育和国情教育,强化爱国意识;其次,加强对经济学从教教师的审查和培训,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建立高标准的教师培训基地,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育。第二,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查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是一味地考查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经济学知识的分组讨论来完成如经济学小论文、经济事件辩论会、班级经济学手抄报、黑板报等任务,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学科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组织、辩论、合作等不同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四)解决学生学习方面问题的措施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经济学的同时,也可以自学数学方面的图表、公式、证明等经济学相关知识来对经济学进行辅学习。同时还要多关注社会上的经济事件,并关注知名学者、教授对该事件的专业性评论,自己也要善于分让研究生尽早养成团队合作的能力,尽早融入团队、适应团队协作,为将来的研究和就业打下基础。再次,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取得。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本身就属于研究热点,大到国家的重大项目,小到研究生的学科竞赛都有交叉学科的影子。因此,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可以实现研究生的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研究的热点领域创造更多的研究成果。(二)导师方面。研究生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因此,导师既要了解研究生在前期学习阶段所学的专业,又要发现他们的特长与兴趣,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和融合在一起,因材施教地发掘研究生的潜能,引导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导师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科研背景及能力、专业视野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6]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导师也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取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掌握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并将其融入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中。但这仍不能提供多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成立导师组,一般由2~4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导师之间应能够密切交流,研究方向具有可交叉性,全程指导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引导研究生将各自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作用于同一目标,增强他们从多个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养成。同时,导师应根据实际需求,请“外援”帮助指导创新团队研究中内部不能解决的难题,这样可以确保研究生的协同创新顺利进行。导师组应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对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度,对创新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和发表,并建立合理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以鼓励研究生更好地进行创新研究。(三)培养环境方面。培养环境对多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2]在日常加强研究生理论知识学习,设立多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营造交流的氛围十分重要。导师应该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展示研究成果;也应该定期通过文献交流的方式,关注各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建立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气氛,打开研究生视野,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协同创新团队。导师应鼓励研究生参加创新竞赛、研究生创新项目、学术交流会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他们从交流和实践中拓展知识面、提升科研水平,为协同创新研究打下基础。
四、展望与结语
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是实现学科之间优势互补的明智之举,这有利于学科之间理论的融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复杂的科学难题;将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思想应用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中,有助于在科研中协作解决科学问题,实现科学研究的突破创新,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通过协同创新培养高水平人才。
作者:玛衣拉•吐尔逊 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琴,叶明.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72-73.
[2]王宁可.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5(9):40-41.
[3]辛敏英,姚远,黄金.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J].求知导刊,2016(1):55-56.
篇8
1.经济宪法学与古典经济学
在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宪法学会被认为是重复古典经济学的内容,尤其是亚当·斯密作品中的内容。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其自身的目标,即在没有具体政治约束下,对市场的运行给出解释。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成功地非政治化了,自由放任的规范观点不可避免被称为最小的、守夜人式的国家人的实证分析所混合,古典经济学的关注点从制度结构上转移了目标。但是,给定保护性的国家秩序,在利用理想化的标准评价市场时,实际上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宪法学要做的是,任何用于最终规范判断主旨的实证分析必须反应信息丰富的规则或约束的可供选择性组合的运转特性的比较内容。
2.经济宪法学与宪法学科群
经济宪法学是宪法学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的宪法学在方法上需要实现科学分析向人文综合的转变,从学科体系上就要冲破宪法学和其他人文学社会学科之间人为的藩篱,把宪法放在社会的整体环境中,考察它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言等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形成有政治宪法学、经济宪法学、宪法社会学、宪法文化学和宪法解释学等各边缘交叉学科组成的综合宪法学学科群。宪法学的理论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宪法学体系是指对宪法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的结构、次序所作的符合逻辑的安排,广义的宪法学体系则是指以宪法学原理为主干、包括各分支学科群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理论体系。可见经济宪法学是宪法学科群中的一员,是广义的宪法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3.经济宪法学是经济学与宪法学的交叉学科
经济宪法学既是宪法学的子学科,又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英美法系不承认经济法的存在,法学家们不留意经济宪法。詹姆斯·布坎南等人创立的“宪法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约束人类经济和政治选择的宪法规则和制度,认为在市场上自利的“经济人”在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人或官员时,其自利的品格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掌权者滥用权力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约束政府权力,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是宪法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这就完全回到了古典宪法学的限权政府立场上。布坎南声称,他的理论是“18、19世纪传统智慧精华部分的表达和再现”。如果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学科,宪法学是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稀缺权利的学科,那么经济宪法学就是研究资源配置和权力配置关系的学科。它吸收经济学原理、借鉴经济学方法,研究宪法的经济规范和经济的宪法规范,把经济的宪法理论和宪法的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经济宪法学核心思想——经济思想
自由与干预、公共与个体、权力与权利能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出新的社会合作体系,这对已有的社会行动体系与社会制度体系提出了新的命题。由于这些社会关系的行动空间关涉社会经济宏旨,强烈的社会对抗性足以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经济的思想由此而生。
1.经济思想缘起
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要设计一套制度来限制政治权力的行驶。古典思想的代表作家之一大卫?休谟认为,政治作家们确立了这样一条准则,即在设计任何政府制度和确定几种宪法的制约和控制时,应当把每个人都假设为无赖,在他的全部行动中,除了谋求私利外,别无他图。因此,古典思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政治制度上保证公民个人不受政府及其官员们的侵害。沿着这种思路,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精1,设计了一种分权制衡的制度。对这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以不同视觉观察,探究与经济的关系,首先从宪法与经济关系开始。与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宪法的确立、修改和废止等过程中。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宪法,而最早将与经济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史学家的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比尔德,他认为“宪法不是所谓全民的产物,而不过是希望从中获取利益的一个经济利益集团的产物”,“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就像在制定与通过宪法所引起的变革中,经济力量是原始的或根本力量,而且比其他力量更足以解释事实”。
2.经济思想的内涵
经济是以经济宪法为前提,以经济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私人经济权利和规范国家经济权力为目的的一种形态。经济的概念是经济内涵的抽象表述,经济作为对一切经济的反叛,其基本内涵就是用经济宪法把在经济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民主事实确认下来,用法治的精神发展和完善这种民主事实,以此保障私人经济权利,寻求国家经济权力和私人经济权利的平衡与和谐。经济有应然释义和实然释义两种。其应然涵义,就是寻求国家经济权力和私人经济权利的平衡与和谐,是对一切经济专制的反叛,它既防止国家经济权力专制,亦防止私人经济权利专制;其实然涵义,就是表现为以经济宪法为核心,的所有体现经济精神的规范性文件,又表现为上述规范性文件的实际运作状况。只有在框架下国家的经济行动和私人经济行为放可能有正当性。
三、经济宪法学研究的内容
1.私人经济权利——财产权
私人的经济权利在经济宪法学范围内就表现为公民个人财产权,个人财产权就意味着个人在社会范围内自治的正当性,他表明:为了享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人们必须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这正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财产权不仅是公民个人的经济权利,事实上,也是政治权利。在文明社会中,财产权既是一项经济制度,又是一项政治法律原则。财产权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它还是人类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和经济繁荣、效率的关键。财产权的确立分散了社会中的经济权力,因而避免了政治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为民主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因此财产权把权利与自由赋予个人,把限制加于国家,它成为自由、个人自治的基础,对人类一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2.国家经济权利——财政权
当代主流经济学以“市场失灵”为由打开了国家干预的大门,由此奠定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地位。然而片面强调政府干预而没有经济的配合,必然会扭曲干预的本意。因为国家是一股可善可恶的力量,要使国家向善,关键在于国家制度调适、权力配置与法律安排。所以,在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用国家经济规则来为其自身及其支持者牟利的行为进行切实可行的限制。国家经济权力体系是以财政权为核心内容,以建构征税权、货币发行权为主要手段。财政权是国家经济权力乃至一切权力的根本,只有财政约束才是对权力的硬约束,没有财政约束的权力是专断的权力。征税权作为国家重要经济权力,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联结起来,征税范围内容、税基、税率与经济发展、公民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实施经济来规制。
3.国家货币发行
篇9
一、不容乐观的地球生态环境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给人类经济带来飞速发展,可是这也给环境带来的巨大的破坏。经济理论和经济指标并不能解释经济是如何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的。为什么中国西北部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南太平洋珊瑚礁大批死亡,为什么从南极冰原到北极冰盖冰雪融化无处不在,为什么人类已处在自恐龙灭绝后最大一次物种灭绝的早期阶段?以及日常报道的森林缩减、牧场退化、土地风化、渔业崩溃等诸多问题都在表明着经济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激烈冲突。我们将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就是产生经济衰退的结果。
(一)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即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况。[2]它包括大气的平均状况,也包括多种可能的统计特征及其极端状况。而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述,“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其本质为环境问题,但却给地球上所有物种的生存带来影响。它会影响经济增长、人口扩张、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等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会受他们影响。”[3]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致命的。如上面提到的冰川融化,气象灾害频发,中国98洪水造成2.23亿人受灾,以及2005年的三场超级大西洋飓风,现在想起仍让人不寒而栗。
(二)物种多样性减少
地球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物种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然而,近年来人类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大量侵占动植物栖息地,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生物多样性锐减。在我国,上海的淡水河流、湖泊的河面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1.10%减少到21世纪初的8.40%,减少了2.7%。[4]森林是巨大的基因库,地球上20%-40%的物种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里,可在1969-1975年,巴西中西部和亚马逊地区的森林被毁掉了11万多平方千米,巴西的森林面积同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5]20世纪80年代,热带雨林国家的人口从15%增加到36%,而森林毁灭的速度几乎加快了90%。[6]面对如此现状,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在环境恶化并带来长期经济衰退之前扭转局势,避免重蹈覆辙。
二、生态经济学的兴起
(一)国外生态经济学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齐(Mekenzie)首次在研究人类群落和社会时融入了植物和动物生态学,第一次将经济研究与生态学结合了起来。而在卡逊《寂静的春天》出版后,人类觉醒了,因此大批拥有生态意识的经济思想家如雨后春笋班出现。最终,在1966年,肯尼斯·鲍尔丁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迄今为止,西方理论界关于生态经济的多种思潮学派,大体可基本分为以下三类。
悲观派:这一学派的代表是美国的米都斯及其于20世纪60年代末所著的《增长的极限》;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蓝图》。悲观派学者认为,如果任由现在的经济和人口增长趋势发展下去,在今后的100年内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极有可能被消耗殆尽,导致人类的灭绝。他们认为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是造成现今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零速增长”,即停止经济人口增长,停止工业技术的发展,才有可能解救人类。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人类应该回归到18世纪的田园式农耕生活来解决现今的危机。
乐观派:此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代表作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令人兴奋的1978~2000年》。以及朱利安·西蒙,其代表作为《最后的资源》。他们认为,目前的粮食、能源、人口问题只不过是出于“伟大转折(1800~2000年)”的过渡时期带来的结果,即产业革命到后工业化社会的过渡时期,人类由贫困到富裕的过渡时期。而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资源的无竭性,生态环境会愈发好转,未来这些问题都会慢慢消失。
可持续发展派:悲观派过于强调人类经济活动的破坏性后果,乐观派则夸大了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经过时间的沉淀,两派人员都认识到自身观点的局限性,最终产生了观点趋同的趋势。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知的赖斯特·R·布朗(Leste R Brown),其代表作为《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他们主张人类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正当手段干预生态经济,引导技术革命,使经济增长、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朝着生态经济和谐发展方向前进,追求社会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兴起
生态经济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今不过三十余年时间。但是其发展很快,并已取得一定成就。1980年8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先生在青海西宁的一次会议上首次发出了建立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倡议。1982年11月在南昌市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
1984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会上再次强调了生态经济学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7]
经过30余年的研究讨论,我国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理论上,有对生态经济平衡理论的研究,对生态经济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人与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经济评估等学术成果;在实践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生态经济预警研究,积极探索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实践应用。
三、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一)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正式提出来的。[8]作者在此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指出自然生态系统是现代经济社会系统建立的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在大自然的生物圈中进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生态经济系统,即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领域科学,从广义的角度探讨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这两个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系统的运动规律。它转变了人类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事实上,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系统理论及伦理理论都为生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接下来着重分析下生态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9]生物时刻改变着环境,环境为生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所以两者是共同进化的。因此人类必须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有限性,珍惜拥有的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理论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即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具有限制作用,同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也受限制因子的限制,这时如何进行有效资源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学是一门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10]其两大核心思想为,物品是稀缺的,以及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他们。传统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其中的许多理论都构成了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生态经济学探讨的人类经济发展规模不能所占地球承载能力百分比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另一方面,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分配也为生态经济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生态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989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的成立以及《生态经济》杂志的创刊是生态经济学发展史上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即便研究生态经济学变得越来越普遍和规范化,它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许多课题仍然尚处于摸索阶段,但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其发展史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上所说,从西方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史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成为主流,这其实就是生态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1990年首届国际生态经济学讨论会的题目与中心议题就是“生态经济学:可持续的科学与管理”,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讨论已经形成热潮。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已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过渡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鲍尔丁及许多科学家过去认为经济系统隶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下,人们应该努力寻找两者协调发展之道。但现在,生态经济学家们意识到,不仅仅是协调发展,如何通过经济法律等手段促进技术进步,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都能可持续的进行下去,更为重要。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必将是未来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大方向。
参考文献:
[1]Lester.R.Brown. Eco-Economy [M].NYC: W. W. Norton & Co.,2001.7.
[2]刘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A].李占峰.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气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2.
[3]UNFCC. Background on the UNFCCC: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http://unfccc.int/essential_background/items/6031.php,2013.8.1.
[4]成克武.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5.
[5]张广明.环境科学知识[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01.
[6]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7]韩威.百卷本生态全书生态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
[8]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2.
[9]Frodin.D.G.Guide to Standard Floras of the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72.
篇10
定价:45.00元
作者:[英]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德・R・文
译者:佘江涛 魏威 张风雷译
开本:大32开
内容简介:本书按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与现状的时间脉络,梳理该学科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主张的形成、演进过程。并对各学派的理论主张、经济学模型等进行了精当的评述。为帮助读者了解宏观经济学主要学派的学术成就及缺陷,在第三、四、五、六、七、十、十一各章末尾还附有对该学派领军人物的采访录,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布莱思・斯诺登(Brian Snowdon),纽卡斯特尔商业学院首席经济学讲师;霍华德・R・文(Howard R.Vane),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会计、金融与经济学学院经济学教授。
封底语:
这部杰作不似大多数教科书那样视野狭窄,引领读者徜徉于宽广的理论疆域中。
――托马斯・迈耶(美国加州大学)
学习宏观经济学有两个步骤:其一,看它的现状;其二,了解宏观经济学发展至今的过程。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挫折,了解那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假设、那些得到证实的观点,以及事实与观点间的相互作用。唯其如此,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宏观经济学。本书展现的是第二个步骤。它非常出色:正文明白顺畅,采访令人回味。你一定会喜欢,也一定会走进宏观经济学的世界。
――奥利弗・布兰查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在40年的宏观经济学教学生涯中,年复一年,我所选用的教科书始终是《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那部令人钦佩的著作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们: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它以恰如其分的现代模型,避免了过度简化对宏观经济学的扭曲。那本书如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宏观世界在不断前行。因此,我们有理由欢迎斯诺登和文为我们献上的新版。
――阿克塞尔・莱琼霍夫德(意大利特伦托大学)
书名:亲手做宝宝服饰
丛书名:EASY巧手・时尚由我秀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定价:23.80元
作者:康乐著
开本:16开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ISBN:978-7-5064-5497-1
建议上架:家居,手工
内容提要:
本书是所有准妈妈们亲手为宝宝DIY新衣的温情体验,也是所有准妈妈们迎接宝宝的第一件礼物。通过学习最基本的的缝纫常识及最简单、最实用的制作手法,无论妈妈们是不是具备缝纫基础,都能轻松掌握制作宝宝衣物的全部要诀。本书图文并茂、创意十足,各种款式的婴儿衣物、玩具及家居用品可爱又温情,是引导准妈妈如何传递爱,并亲自动手改变宝宝的初生环境的绝佳读本。
本书适合所有准妈妈及新妈妈们阅读,同时也适合所有热爱的手工的人士。
书名:红色范思哲灰色阿玛尼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定价:39.80元
作者:[韩]崔京源编著
开本:16开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ISBN:978-7-5064-5549-7
建议上架:服装、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从“色”的角度对绚丽的时装世界进行了探索。
它不是一大堆色彩理论的堆砌,而以巴黎、米兰、纽约站立潮头的高级时装为例,分析时装色彩的结构,探寻其独特风格的根源,了解色彩带给时装的韵味,让时尚的你以大师的手装点生活。
本书适合服装设计师、色彩搭配师、形象设计师以及服装专业、形象专业的师生作为参考书,更适合时尚人士研读学习。
书名:模式的革命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定价:32.00元
作者:杨大筠主编
开本:16开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ISBN:978-7-5064-5727-9
建议上架:服装、营销
篇11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基于“凯恩斯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的统称,它本身就存在各种形态。这种传统的核心思想在于:(1)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本诊断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2)要修补制度的这些缺陷,政府就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间共识主要包括:(1)信奉自由市场具有一种内在的均衡和效率的机制。(2)新凯恩斯主x接受了新古典主义的2/3假说,只是拒绝“市场连续出清”的假设。这两种学说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1)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波动并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的证明,而是个人最优化决策的产物,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在宏观上的表现形式。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现象表明了某种重大的市场缺陷,要恢复到均衡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整过渡期。(2)新古典主义认为,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经济波动,这类政策努力不能达到所期望的政策目标,会加剧经济的波动。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这类政策对于降低经济的波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关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效率工资模型恩斯主义基本思想的,但新
效率工资是指劳动生产率依赖于工资水平,效率工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工人特征的相关信息不完美。工人的行为不能够被企业完全地观察到,因此,劳动质量和生产效率(因而企业的利润)就有可能因为企业支付更多的工资而上升,人员更替也会因为工资上升而减缓。正是因为意识到降低工资可能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加人员更替,从而减少利润,所以,企业面临大量失业时,并不一定降低工资。在这种理论中,市场上也有很多企业,企业之间是存在竞争的,但是至少在一定范围之内,企业是工资的制定者。如果出清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太低,那么,企业可以选择提高工资来增加利润。
2、资本市场的不完备
资本市场不完备起源于信息不完美。在企业经理人和潜在的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这种不对称会导致所谓的“股权配给”。 股权配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意味着如果企业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本用以投资或者增加生产,它们必须借入资金。即便它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它们也会面临不可忽略的风险,包括破产风险。
3、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修正观点
货币政策起作用时,它并不是通过调整个体持有的货币余额,而是通过影响信贷的可获得性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如果某一家银行决定减少提供贷款,那么,市场上一定不会存在其他的潜在贷款提供者可以对这笔贷款进行完全的替代。货币政策当局可以采取某些措施来影响银行的贷款意愿。
三、金融危机中部分经济现象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
(1)金融危机到来后大部分企业都选择推迟投资
在资本市场不完备的股权限制模型中,投资的波动要大于产出的波动。原因在于金融危机来临后,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推迟投资是企业在财务状况恶化时,能够采用的所有降低风险的决策中成本最小的一个。如果由于需求冲击,企业财务状况恶化,那么,此时增加新的投资的边际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边际风险会显著地上升。企业能够随时间积累资本意味着平均而言,此种风险会随着时间减少。
(2)企业选择“减少雇佣员工的数量,但不减薪或小幅减薪”的策略
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模型中,实际工资的确像现实中一样呈现出顺周期变动,原因在于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会降低劳动的边际产出。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实际工资的上升而上升,结果削减工资对企业而言反而是不利的。高工资能够通过吸引高质量的劳动力,或者通过激励出更多的努力程度,或者是降低劳动替换率来增加劳动生产率。效率工资的存在又使得工人在面临劳动需求变化时离开劳动力供给曲线。这导致就业水平较大变动,而同时实际工资变动较小,对短期调整而言尤其如此。
四、各国政府应对策略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
(1)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需不需要政府干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起初,对于政府应不应该采取行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成为学术界和政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而新凯恩斯模型认为波动是无规则的和难以预料的,所以,他们不会积极支持政府试图“精确微调”的宏观经济行为。
(2)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基本上认为增加政府开支会改变经济运行的结果,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工资削减也不是有效的,利用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应该是应对金融危机,增加就业,减缓经济衰退的有效举措。2008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这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思路比较一致。
五、结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诞生对2008年这一轮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注资本市场的不完备性,是观察和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和传递的重要视角。对于在金融危机到来后,大部分企业都选择推迟投资,企业选择“减少雇佣员工的数量,但“不减薪或小幅减薪”的策略以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能进行较合理的解释。对于各国政府该不该干预,财政、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提供了理论分析,而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也基本符合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所以新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很好的解释了“滞胀”问题,并且为金融危机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 2009:《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中信出版社。
[2]伯南克, 2007:《大萧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布莱恩・斯诺登, 霍华德?R?文, 2009:《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佘江涛等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4]杨学春、谢志刚,2009:《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
[5][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四卷:宏观经济学:增长与分配)第150页第349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6][英]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德?R?文著:《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第308页到第376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7]张高旗.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的互补性[A].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篇12
一、法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法律经济学,即用经济学的概念与方法去研究法律问题的一门学科。在西方尤其在美国,一般将其称为“法学与经济学”。例如,该理论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刊物就冠名为“法学与经济学杂志”(thejournaloflawandeconomics)。著名的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称其为“法律的经济分析”;此外,该学科还有一些类似的称呼,如“法律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分析法学”等。wWw.133229.COm概括而言之,它是一门由法学和经济学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
法律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律的成长、结构、效益及创新的学说,其核心思想是“效益”。即要求任何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要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效益并促使其最大化,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它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部门法领域,既包括民法、经济法,又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等。其研究目的在于建立解释法律现象与现实的全新的方法论结构体系,提供从法律的价值等基本理论到具体法律制度的分析工具,它可用来服务于整个法律制度,也包括经济法制的变革和完善。[1]
二、法律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现状:
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思想自始就有。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有了用经济观念分析法律规则的思想。到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认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而已。”[2]
“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广泛地论及了法律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因此,有人称的法学理论为“经济学研究的法理学”。
而经济学与法学的真正结合肇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于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剧烈冲击使法律在此时显得苍白、无力与无能,促使人们寻求新的法律模式。这就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法学研究内容,改变纯粹的逻辑推理式的法律演绎和归纳法,于是在美国兴起了法律现实运动。人们开始将法律与包括经济在内的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便能对已经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背景下,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率先酝酿课程设置的改革,经济学开始成为法学院的正式课程,芝大也由此获得“法律经济学发祥地”的美誉。1958年,芝大法学院经济学教授阿隆?迪莱克特(arondirector)创办了法律经济学方面的最具权威性、代表性并对该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的学术刊物-《法学和经济学杂志》,该杂志对推动法律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之前,法律经济学仅局限于分析反托拉斯法等少数政府管制经济的成文法规,被人称为“旧的”法学与经济学。[4]到六十年代初,芝大法学院高级研究员科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社会成本问题》和卡莱布雷斯的《关于风险分配和侵权行为法的若干思考》这两篇论文的发表才改变了这一局面,被认为是开辟了“新的”法学与经济学的广阔领域。到了七十年代,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芝大法学院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a?posner)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的发表。该书后来多次再版,成为法律经济学史上的经典性著作。在该书中,波对法律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并且几乎对所有的部门法领域进行了经济分析。至此,法律经济学作为一个新的法学流派,终于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而臻于成熟,并为人们所接受。
法律经济学在其短短的几十年里就象是“澳大利亚的兔子”,在“知识生态学”中找到了一块真空地带,并以惊人的速度填补了它,其发展与成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法律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日益繁荣与深入,法律经济学的影响日益增强,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由最初的“一枝独秀”到进入“春色满园”,越来越多的法学院与商学院开设了“法学与经济学”课程,有关论著接连问世,学术刊物日益增多,除原先的《法学与经济学杂志》外,又创办了《法学与经济学研究》、《法学与经济学评述》、《法律、经济学和组织杂志》、《法和经济学国际评论》等刊物。法律经济学也不仅仅囿于学术研究的“闺房”,而开始向司法渗透并对司法活动产生影响。如在威廉诉英格理斯一案中,法官为了支持自己的判决,“在判决中将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以及有关它们同确定掠夺性定价的做法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也包括进去了”。[5]⑤在美利坚合众国政府诉卡罗尔拖轮公司一案中,法官汉德(learnedhand)提出了著名的汉德公式:b<pl,即只有在潜在的致害者预防未来事故的成本小于预期事故的可能性乘预期事故损失时,他才负过失侵权责任。[6]
法律经济学最早诞生于美国,但其迅速在各国传播,日益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学流派。在我国,近几年来,法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相对于美国等国家,我国法律经济学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正如专家指出:“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通过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分配与再分配,使权利与义务及其界限最优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我们的立法与执法应当适应这种改革,把效益作为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标准。为此,加强对西方经济分析法学的研究,吸收其合理成分,用效益论来补充和改造我们的法律理论,是完全必要的。”[7] 根据
,既有人为之喝彩,也有人不以为然。本文试图从价值观与方法论上对其作简略评析:
无疑,发展经济与弘扬法治是人类的共同目标。法与经济作为社会的两大主题,已构成时代的基调。如果用单纯的法学或经济学的原理去评价某种经济现象或社会现象,无论如何都是只窥一斑。法律经济学以其新颖的视角,独特的研究方法将两大目标关联在一起,成为本世纪法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创新。正如西方学者指出:“在以往五十年中,法学思想方面发生了一种转向于强调经济的变化,把追求最大限度的需要作为重点。”[8]但另一方面,过分的法学泛经济化,抬高经济分析方法而贬低、排斥其它传统的研究方法对法学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有害的。经济学理论在法律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应体现在价值层次,亦即在公正、正义等基本价值名目中,为“效益”跻出一席之地,形成正义与效益双重标准的法律价值观;其次在立法、执法等层次上,应贯彻效益优先思想,突出法律的经济价值,并以此作为评判法律优劣、成败的一个客观标准。
在方法论上,法律经济学别具一格,它运用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对法律进行分析,具有明显的定量分析的优势,它使人们的思维更趋于准确。经济学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事前分析,而法律仅仅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法律经济学将事前分析的方法引入法学研究,可以对新法的制定或法律的修改后果进行事前分析,预防或避免法律制定的重大失误。这种方法大大开拓了传统法学研究方法的视野,丰富了法学研究的内涵,是法学研究方法论的重大变革。但认为经济因素能解释人类行为的所有方面,以经济学概念将正义、权利、义务、过失等传统法学概念取而代之,将法学泛经济化无疑也是有失偏颇的。因此,实事求是地说,经济学方法只是研究法学的一种方法,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其作用。要知道,任何一种法学流派,都有其缺陷和适用界限。但必须有一点明确,那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分析法律问题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我国的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对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的的法学与法的经济学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203页。
[2]《马恩列斯论法》,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3]《马恩列斯论法》,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4]richardaposner:theeconomicapproachtolaw,第21页[5]克拉克森和米勒:《产业组织:政府、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77页。
篇13
2生态经济学的特点
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等重要特点.这些特点从不同角度又体现了生态经济学的性质。
2.1整体性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各个成分之间,都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使生态经济系统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生态经济学具有严密的整体性。
2.2综合性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综合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综合结构体系。在这个庞大的综合体系中,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是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由食物链连接起来的生物网络:环境系统有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由于生态经济学涉及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必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2.3战略性战略问题一般是指带有全局性和长远目标的主导问题,生态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技术、社会和生态问题,一般来说都具有这一特征:如人日和资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技术进步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在几年以至十几年内都看不出其后果。一旦达到质变的程度.就会对整个社会和人类产生无可挽回的影响。生态经济学在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重视研究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重视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当代人与子孙共享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之路。
3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正是由于生态系统思想的产生,人们才有可能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先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类福利的缺陷等进行了创见性的论述。
4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1980年由中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提出建立的.它的出现是生态时代的需要,其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建立了本身的学科理论体系,并广泛用于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了很大促进作用[21。过去.由于没有经济与生态协调的思想做指导,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经济社会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动了生态经济学的产生。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为指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建立生态经济学的目的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反映了新的时代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世界和我国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反映。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新时期解决普遍存在的生态与经济矛盾的需要。我国的生态经济学是世界生态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生态经济学的产生表现出与世界走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潮流的三个同步:即与世界3O年来的环境与发展运动同步[3]:与世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同步…:与世界经济生态化趋势的出现同步[。
5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5.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㈣。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有的学者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如司伯斯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5.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5.2.1公平性原则:一是当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二是代际问的公平即世代平等]。
5.2.2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发展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因素]。
5.2.3共同性原则: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8]。
5.3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界定问题
5.3.1代际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原则之一。所谓代际公平就是指:若某种选择或某个决策涉及多代人的利益,就存在一个代与代之间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时就要遵循代际公平的原则,使各代人有同等的满足其需要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