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多年来,高校采用传统班主任的服务管理模式,也称作辅导员,为促进大学生的管理和实现“学生自治”,提高大学生自我培养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考分“相对较差”及独生子女高峰期的现实,这种管理模式也暴露了其诸多弊端。
(一)传统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生活服务管理
高校学生绝大部分属于住校生,班主任的生活服务管理包括多方面,实际上大部分工作依托班干部队伍实现自我管理,包括:宿舍纪律管理、校园生活管理、学生矛盾纠纷处理、治安事件预防和处理、学生人身和财产管理、防火防盗等等,目标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重点是防止出现极端事件。
2.纪律管理
按照大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学生开展系列的校纪校规和法律知识教育,日常工作是抓以教学为主的出勤率、制定并执行各种检查制度、贯彻校内外重大活动精神的纪律要求、对违纪学生处理等,目标是追求所有学生都能做到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保障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
3.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涵义比较广泛,也是培养有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要求。班主任根据学校和上级要求,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精神文明教育活动,包括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政治学习、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参与大型的政治活动、党团组织建设、各种宣传渠道和平台的建设及管理等等。
4.辅助教学
为了保证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班主任负责各种教学相关表格填写、奖助学金评定、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材发放、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等的管理。目标是配合有关教学任务的顺利推进,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传统班主任工作的弊端
1.知识结构受限,专业教育不足
传统班主任队伍建设,对班主任的知识结构没有针对性要求,只要有一定的学历、具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即可,但是缺乏学生需要的针对性地专业知识和素养。这样导致重管理轻指导或者指导不足的弊端,如果一味地对康复专业的学生加强管理,但是面临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康复行业认识有误区、对专业发展和未来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信心的现实,那么班主任就难于从根本上解除学生思想上的疑惑,从而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就容易停留于“表面”,给学生造成“为管理而管理”的刻板印象,拉远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距离。
(二)服务面广泛,难于“因材施教”
传统班主任担任了“辅导员”角色,由于学校采用绩效管理分配体制,一般一名辅导员需要管理一百多名甚至更多的学生,注重强化了“学生自治”,而忽略了或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特别是独生子女高峰期到来的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面临诸多的考验,完全放手“学生自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利的。
(三)重管理和服务,轻专业指导教育
为了维护校园平安和稳定,班主任容易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大部分班主任也能做到热情“服务”,但是学生最根本的专业思想教育却无形中缺失。通常情况下,专业教师下课后即离开了学生的“视线”,学生专业思想上的困惑甚至专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润物细无声”地时刻存在着,仅凭课堂、“线上线下”等形式的交流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无法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于是隐患便一直停留。
二、专业班主任的工作优势
我校针对传统班主任工作存在的弊端,在全校推行了“R蛋嘀魅巍迸浔腹ぷ鳎并要求专业班主任一律从新生入学任期到学生毕业,一期班主任必须完成一届学生的跟踪培养和服务;同时也将专业班主任的任职要求纳入到了专业教师成长记录和相关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要求,并对专业班主任的年度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更体现了专业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一)学情分析
专业班主任自接手新生班级的工作任务后,即着手对所任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工作,包括查阅并建立学生档案、认知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绩记录、学生对专业认知和就读愿望、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和职业发展规划、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人文素养等各方面,同时辅导学生制定个人大学培养规划及行动措施等。
(二)专业指导教育
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大众化“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外,专业班主任还将采用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深入细致地开展专业分析和指导教育,包括: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讲座及互动、播放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视频、示范康复实践技能、观摩康复行业、挖掘部分学生康复技术的兴趣点、开展小范围的学术讲座、提供或推荐康复专业的教材和文献、面对面或一对一地专业思想指导等等,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专业“视野”,并重新审视和规划自己的专业培养计划。
(三)班风学风建设
指导并引领学生抢占精神文化高地,是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专业班主任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传统的寝室文化、教室文化、小组文化、校园内活动文化可以全部融汇到专业技术能力实践中来。笔者在教室文化布置中就采取了国内外康复专家的介绍和重要语录、寝室文化按照运动康复理念打造、实训室环境建设按照康复医院模拟情景设置、学生大型文体活动表演采取康复技能舞台化等措施,寓教于乐,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各种政治活动教育全部融合专业技能和工作实践谈体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首先要求立足争做康复行业带头人等。学生违纪违规现象的处理除了批评教育外,同时用康复行业职业素养要求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并将学生的个人行为与康复行业未来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对比教育。
(四)学业及创业就业指导
专业老师因为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且大多是“双师型”教师,拥有丰富的康复行业资源,在学生专业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创新等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意愿,给予较好的指导意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信心,甚至会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成长平台,这样专业班主任既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导师”,也可能成为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恩师”。比如对学生某些专业特长的挖掘和深造、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或推荐、学生创业思想的指导甚至实际帮助等,都能给学生及学生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促进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满足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期待。
三、专业班主任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一)确立班级共同的目标
班主任应注意对学生定期进行理想教育。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了解专业发展,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努力方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近期目标、长远目标,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上学如上岗”,“目标”是做任何事情的动力,在学校里要学好专业课,学会一技之长,做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康复专业要求学生刻苦认真学习、学习态度严谨、团结协作、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当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成长,也有利于教师帮助矫正学生的偏离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争创优良学风
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技能操作以及职业道德的要求较其他专业高,实践操作性较强,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就业理想、实践能力锻炼方面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利用班会及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对专业课的认识,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通过一些讨论、辩论等活动促进专业教育和专业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念。定期邀请毕I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工作的体会,带领学生到医院康复科观摩学习,了解康复专业是干什么的,从而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在教学方面积极参与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之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发展规划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根据康复专业课程设计,引导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并注重理论联系临床;了解康复行业发展动态,康复专业人才发展的趋势,以及学生考“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并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增强专业竞争力,实现康复专业目标。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将专业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等有机融合起来。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班主任可以结合专业及职业岗位要求,鼓励并组织安排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开阔视野,丰富学习生活,展示特长,收获知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竞选学生干部,让学生得到锻炼。学生参加有益的比赛活动,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康复专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有:案例分析、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技能操作大赛、创新和制作大赛、康复技能舞台展示等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五)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实习和就业方向
学生对实习单位的不了解,导致选择也很迷茫,部分学生喜欢一起扎堆,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造成不能完成实习计划。专业班主任应掌握实习单位科室分配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特长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实习。如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的选择,现代康复之间的选择等。同时,专业教师有丰富的医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跟踪学生实习状况,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主要专业技术能力来推荐就业单位。
(六)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康复专业的职业要求。康复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学会分析临床疾病,解决问题,提出见解和创新思维能力,参与毕业论文答辩。如在申报课题时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及社会调查等能力培养。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多完成的质量不高,专业班主任可以在科研的基本工作要求上给予较好地指导,真正要完成较高质量的科研工作,仍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
总之,专业班主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期间重要的引路人,专业班主任应在学生专业发展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角色,所以作为对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我们应选择与学生专业一致并具有较高学术修养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利用自己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学的专业、确立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坚定的从事康复事业发展的信心,并以此为原动力,引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达到良好的培养目标,以彰显专业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2
二、地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作用
1.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地质勘探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普通国家地质勘探企业的员工的能力只有30-40,但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奖惩措施以后,地质勘探企业员工工作能力可提高到80~90。因此,地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2.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本。地勘企业拥有的资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人力资源,第二个是物质资源,第三是金融资源。人力资源包括在企业资源列表当中,地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我们可以给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提供人力支持企业的发展。其次,地质勘探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大大改进工作方法,还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第三,地勘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还可以扩展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人力资本是地勘企业无形的资本,能够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利润最大化。生产地质勘探企业经营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够企业利润最大化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完善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工作,做到人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地质勘探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4.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地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核心资源,对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拥有高质量、高容量、高水平的工作人员,这样就可以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
三、加强地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地勘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类型也非常多。因此,企业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人力资源的高级培训、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变化以及及时地科学预测市场需求,并且需要及时预测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和部署工作。其次,针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部应该有严格的认知,根据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做到心中有数。目前,需要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队伍,这是地质勘探企业的需求的关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该重视人才的招聘和管理工作,为企业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
篇3
多媒体计算机MPC是能捕获、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活动影像等信息的计算机。它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和设施,通过精心设计相关教学软件(课件、教学资源),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技术强调以运行在计算机平台之上的课件为核心,而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运用则是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它是以液晶电脑为教学工具的一种教学形态,以运行在多媒体上的课件来呈现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交互手段和方式来控制教学进程,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幼儿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能使教学内容表现得更丰富、更生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教学软件中,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对学龄前儿童的感官刺激。计算机辅助教学既辅助“教”,也辅助“学”,其作用需要通过运行教学软件来实现。从幼儿的教育心理学来看,幼儿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为:2~3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3~8分钟;3~5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5~6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25分钟;若仅依靠教师讲、幼儿听,幼儿的注意力只能维持一两分钟,若幼儿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的注意力能保持25分钟以上。因此,幼儿教师要以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作为教学的表现形式,运用“3+3”的教学方式,即综合依靠“视觉+听觉+感觉”,以及教学引导中的“启发+游戏+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让美丽的图像画面刺激幼儿的大脑发育,让美妙动听的音乐增强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身临其境,主动动手去感知、去探究,这种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趣味性更强。
二、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作用
今天,许多一类幼儿园已把多媒体教学作为公开观摩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中的“亮点”和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点缀”,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多媒体也是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在教师编写电子教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更能体现其重要性。但许多幼儿教师往往不会使用计算机,工作起来十分吃力,从而影响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强、工作效率高的师资队伍,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最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部分中职院校没有把计算机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而是让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去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幼儿教师们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中等职业院校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程应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学前专业的重点职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好理论、钢琴、舞蹈、美术、声乐等专业课,同时也要学好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计算机应用是中职学生必备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它能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为今后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好铺垫,能为学生今后的教学之路做好引领,对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的设置
1.教学课程个性化
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课程设置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个性化的教学。中职个性化课程设置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学生层面,在中职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中职院校课程开设要满足不同资质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二是教师层面,课程开设要以教师的专业自主创新与“双师型”教师为前提条件,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是专业个性化的具体表现;三是学校层面,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机构,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其核心思想与灵魂,学校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连通的桥梁。
2.教学课程具体化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代表了教育领域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也将是学科教学中教师备课的最佳选择之一。通过学习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能让学生了解教学辅助软件,熟悉多媒体教学环境,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制作课件的能力。按照学生能力,安排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第一学期重点为计算基理论基础课程,第二学期重点为文本、课件等制作课程,第三学期重点为平面设计制作课程。
3.课程设置目标化
从计算机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使用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学前教育专业可合理调整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幼儿课堂、生活、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软件,善于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进行文字处理等。课程安排具体为:办公操作软件类Word、Powerpoint、Excel、Frontpage等,课件制作软件类Powerpoint、Flash等,制作图形处理软件类Photoshop、Coreldraw等,音频及影视制作处理软件类Audition、Premiere等。
四、幼儿教师怎样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调查显示,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工作实践中,普遍认为现代技术用得越多越好,甚至认为多加运用新技术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整堂课完全依靠于计算机。这非但不能起到促进幼儿学习的作用,反而事与愿违,将导致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失去自己的主导地位。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时,应让他们科学认识多媒体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优化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灵活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技术两种教学方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起到良好效果。学校教授学生课件制作时,要以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为指导原则,要培养学生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篇4
1企业组织能力的内涵
1.1组织能力的概念
在企业这个能力团队中这些通道和上述的协调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由两部分组成:
(1)具有异质性和不可竞争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企业的组织资本上(Prescott, Visscher, 1980)。这种组织资本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信息集,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由企业成员体现的企业特质性(firm―specific)信息。当成员逐渐熟悉企业特有的生产安排、管理和控制机制,以及其他成员的技能、知识程度和工作责任时,就会获得这种信息。第二、三种分别在企业成员和工作之间、企业成员之间实现匹配的信息,即从各种通道形成的各种专用性人力资本。这些组织资本具有明显的团队效应,而且转移到其他企业中是有成本的或者可能变成一种错误的信息,因而又具有企业特质性。组织资本在企业中作为产出的副产品一旦形成,在未来生产中不需要追加投资,反而能节约企业应付变化所付出的成本,有助于企业成长。
(2)具有同质性和可竞争性的附属能力(ancillary capabilities),这种能力既可以是企业通过竞争在市场提供的通道中形成的,也可以从企业内部产生参与市场竞争。
1.2组织能力的构成
(1)组织的创新能力。
诚然, 企业的组织优势或组织资源的能力优势是企业各种能力、知识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种整体优势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复合作用。
(2)组织的协同能力。
企业“寻找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集中在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有4个特征:①有价值;②稀缺;③不可完全模仿;④不存在“战略性同等替代物”。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资源特征并不能确保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 。“资源选择”和“能力构建”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两种机制,只有在资源基础上发挥组织整合配置能力,产生协同作用,才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
组织的协同能力由三个环节构成:战略导向、整合能力和配置能力。
(3)组织的执行能力。
且不论不同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使同样的资源基础,由于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组织的执行能力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种过程实现的能力来自于对信息的管理、决策制定和执行控制能力。
(4)组织的反应能力。
对企业来说,获取资源并对其进行配置整合是一种基础能力,执行和控制能力是组织活动的主体表现,但组织能力还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就是反应能力。新时代带来的是超常规的变化,所以除了前两种常规能力之外,还需要对环境变化有灵敏的反应。敏捷是现代竞争的一个基本要求。反应能力分为两类,事后反应和预先反应。
1.3组织整体能力认识特点
以上这些能力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对组织能力认识和研究的发展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组织人力越来越成为组织的核心能力。
(2)组织对能力的重视从对物力、财力等硬性能力向创新力、领导力等软性能力倾斜。
(3)一源一用向一源多用的转变,或者穷尽组织资源的所有可HG潜力,实现能力和资源的零闲置。
因此,全面研究组织能力并整合组织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组织能力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组织能力决定着企业的业绩,企业竞争的实质是组织能力的竞争。
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它把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从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和追求对这些表现形式的模仿,转向探讨决定外在形式的内在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对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中,提出一国经济的发展更关键地取决于建设企业层次上的组织能力的观点,组织能力在企业竞争力形成中的深层次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组织体系中,企业间的竞争是组织能力的竞争。
企业的行为是靠组织能力运转的,不同的组织能力集合会使企业产生不同的绩效,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2.1组织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
(1)组织能力是一种结构资源。
组织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性资源。所谓战略性资源,就是对企业形成竞争力的关键资源。组织成为战略性资源的原因是,它能够在企业目标的整合作用下把那些处于不同状态且不均匀地分布在企业内部各个业务单位和不同员工身上的有价值的资源积聚起来。由于知识具有外溢效应,加之市场交换关系的存在,任何一般性的资源都很难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支撑。要获得具有优势的且不易为外界模仿的关键资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企业内部各个业务单位之间进行相关资源的整合,这正是组织的基本能力。
由此,组织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是基于能力的资源,也就是说它是那种在企业能力得到某种程度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所期望的效果的资源。在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和组织能力因素便成为影响一般资源转化为关键资源的主要因素。显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优化企业组织配置资源的能力,便会促进企业一般资源,尤其是组织化状态的资源转变为企业关键资源并且,由于组织是一种社会性质的复杂资源,虽然不受专利保护,但是更难模仿。持续的结构合理的创新活动,并辅之以不断深化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的革新和优化,就会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2)组织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
组织能力是核心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协调企业内部各个产品线的能力,以及集成多种不同技术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组织活动,通过知识的组织可以形成知识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组织中可以形成一种机制,以贯彻和执行各种知识管理活动、激励组织成员提高生产率、协调不同管理活动、在组织中合理调配知识资源和其他资源,使得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按照惯例,我们一般倾向于把组织侠义地理解为制度,而且认为它对竞争力的影响是从属于战略的。但是新的竞争环境需要新的经济驱动力,这就需要摆脱对战略框架静态的评价。组织能力的概念是大多数资源理论的核心内容,组织能力不仅包含了公司形式,更包罗了组织过程和功能,因此它与竞争力在概念上产生了更为直接和动态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再从属于战略,而成为核心要素之一。
这种看法导致了新的战略管理方向,企业目标从追求成本最小化转变为价值最大化,组织系统从寻求协调一致到创新张力,组织结构从简单的结构设计到社会哲学,管理体系从精确手段到有机系统。
(3)组织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DNA。
在未来,企业的组织能力将是企业的成败关键。就像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企业维续的关键不在于它的大小强弱,而是能够依据环境的改变快速地进行调整。
创新、独特的经营模式,结合优异的组织能力,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色。①竞争优势来自内部:过去的策略规划,多集中在思考、分析外部的环境,但现在,成功来自于从内部建立竞争优势,透过优异的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city),来整合企业的科技、财务及策略实力。②灵活胜于定位:过去强调企业要有明确的定位,现在则是注重“灵活”,如何将公司的资源有效地整合,以提供顾客便快速、更佳的服务。以往的企业总是先有明确的定位后,再制定出一个漂亮的策略,但现在更在乎的是企业组织如何能够加快它的执行能力及流程、快速地完成策略的目标,也因此组织能力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的DNA,它是独特的,源生于企业的内部,每一家企业都有不同的组织能力。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拥有所有的特长,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DNA,只要这些DNA够独特、比对手更强,它就能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地位。
2.2组织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由于市场竞争,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组织能力,保持它的不可替代性。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须具备三个关键特性:时间、成本和学习。
(1)时间。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不同时间,包括重构现有资源和获取新资源的速度,对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应密切审视环境,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做出评价,并在竞争对手之前迅速形成竞争优势所需的新的资源结构。
(2)成本。建立新的资源结构要求企业对其内部的一系列相关组织流程做出调整,但流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由于组织惯性所造成的组织流程刚性特征,使得这种调整必然带来一定的甚至是很高的变革成本。如果竞争对手的变革成本超过预期收益,那么他们就不会做出变革的选择,他们与市场领先者之间的绩效差异就会进一步扩大。也就是说,领先者由于率先行动而取得的优势,会在成本效应的作用下进一步强化。
(3)学习。学习如何配置资源,这有助于不同企业绩效的形成。学习效应可直接影响企业的变革成本结构,从而影响企业的变革选择。学习导致组织能力进化和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得某些建立资源结构的方式由于低成本而更具有吸引力。在收益递增的条件下,路径依赖性的作用会进一步放大,使竞争对手很难克服其成本劣势。市场领先者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对手的竞争成本,从而保住自己的竞争优势。另外,学习也同资源配置的时间密切相关,因为学习使得企业能够更快速、有效地配置资源。
参考文献
[1]B. J. Loasby(1998).The Organization of Capabil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35 :139- 150.
[2]R. Langlois (1995).Capabilities and Coherence in Firms and Firms in Montgomery(1995).
篇5
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从现代跨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现状而言,其都拥有一套成熟的成本控制、核算、分析以及考核体系,借助于此从方方面面提升企业实际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本的降低。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越来越多的优秀跨国公司进入,由此导致我国现代企业生存现状越来越堪忧。可以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拥有良好的成本控制方案与计划,由此降低企业各类经营、管理成本,进而提升经营利润,从而实现企业良性可持续的发展。由此,本文根据成本控制概念,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方式进行分析,并由此进一步剖析其对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与积极意义。
二、成本控制的概念
所谓成本控制,依据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计划与战略规划,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及使用效率的提升,从而将生产耗费,更好的压缩企业的生产、营销以及管理成本,由此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借助于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销售、售后、设计等等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查和了解,由此分析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之处,从而依据企业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方案的制定,从而使得在合理的资源配置下,尽可能的将资源支持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重要性
合理的成本控制无疑能够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更好提高自身的经营利润,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由此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市场体制下,占有一席之地。结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以及成本控制方式,其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成本管理企业发展的基础
现代企业其经营过程中不仅仅是面临内部管理压力,同时面临外部市场环境、政策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等多元化的影响。而究其影响内容与因素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对于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提高了企业生产、销售与经营成本,从而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合理的成本管理无疑能够首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改变无序的资源支出和利用效率的不足,提高企业价格竞争能力,降低单位产品的边际生产价格。由此,为未来企业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改善以及销售量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决策的制定一方面是依据市场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依据产品的实际价格而定。其价格既能够体现产品的实际质量,同时也必须要为企业赢得一定的利润。而合理的成本控制决定了企业能够更加灵活的应对市场潜在风险,在价格制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应对措施,更好的实现了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性,从而获得超额利润。成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由此不仅能够为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良好的借鉴,更可以借助于不断增加的盈利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与企业业绩,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降低了边际成本,实现了企业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成本管理是控制各种劳动耗费的手段
成本能够综合反映出某一时期企业投入产出比,反应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状况,由此直接体现出企业现有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利用以及耗费状况,显示了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与资源利用效率。而加强成本控制无疑能够起到控制各种劳动消耗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各种劳动耗费以及资源应用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建立,对其中不合理的成本支出予以调整。在现代竞争体制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更加偏向于物廉价美,而这就直接要求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也同样要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所以,企业要向真正实现产品的物廉价美,就必须要严格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对其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与应用,从而真正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结语
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必须要重视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项管理费用支出,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思想,依据外部市场发展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的自身管理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成本控制体系与制度的建立,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云霄,丽萍,成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 2011(06)
[2]陈明坤.可持续发展成本理论及其应用思路[J].企业经济. 2011(01)
篇6
有不少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员工思想教育活动,大部分员工在行动上能与企业共同进退,能真正将企业的发展理念化成内在的动力和自觉行动,但是,由于教育方法方式不当、个人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仍有少数员工对思想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把自己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统一,造成工作的消极落后。为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改进教育方法,走入员工思想深处,触动员工的思想灵魂,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深入调查员工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以前,思想教育工作习惯于用理论进行说教,总是理论式,程式化,不但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深入人心,有时还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员工的反感。为此,必须转变员工思想教方式,使思想教育工作做到有说服务力、感召力和渗透力。要想提高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必须针对员工的思想实际,深入基层,在了解发现员工内心深处的需求、挖掘员工内在动力的基础上,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这就要求在加强员工思想教育之前,要开展员工思想调查活动,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只有这样才能真实了解员工的思想内在需求,才能为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提供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利用企业文化管理,搭建思想教育平台
企业文化管理作为当今先进的管理方法,具有导向、凝聚、规范、激励的功能,在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存在必将为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平台。 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思想教育工作是不同的工作,但是在本质特征上却有着相似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工作对象相同,企业文化管理和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工作对象都是企业员工;工作目标一致,企业文化管理目的就是要出效益,企业思想教育工作通过调整员工心态,理顺员工情绪,提高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亲和力,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凝聚力的增强和最终效益的提升;工作方法相近,企业文化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都是从工作对象头脑外面开展工作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要依靠企业文化管理的力量,让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制度化,促进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效[3]。
三、灵活掌握工作要点,做到生动有效
思想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地理论说道,或者是“霸王”式强迫接受,就会引起员工的反感。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思想教育工作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员工的思想深处,就能得到员工的认同[4]。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工作要点:
1.要尊重个体
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员工的价值和地位,让员工在企业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个前提下顺势而为,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实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2.要有理有据
在进行员工思想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尺度,既要有理论作指导,又要以事实为根据,摒弃空喊口号,让员工心服口服。
3.要寓教于乐
呆板教条是员工思想教育的大忌,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尤其是要注意言语的生动性、幽默性、趣味性,让员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4.要潜移默化
思想教育不是靠一次两次的活动就能取得实效的,需要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加强环境的打造,让员工的思想在潜移转化的感染中得到升华,灵魂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得到净化。
5.要富于实践
开展实践活动,让员工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使自己的思想及时得到提升和感悟。要经常开展一些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和技能比武活动,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及时跟踪评价,检验思想教育效果
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要及时总结评价,对效果好的活动要及时总结经验,对效果不佳的活动,也要及时总结教训,以便于在以后的员工思想教育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不断改进员工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员工的思想教育效果。只要能尊重人的本性,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在加强员工思想教育的时候,坚持做到既考虑企业的发展要求,又考虑员工内在的精神需求,就能促进思想教育有效推进,为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这包括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我们要大力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把企业员工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仰,同企业共荣辱、心连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员工主人翁和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宏潮.育人视野下的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94-96
篇7
对知识的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
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企业创新,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二)知识管理也是网路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
所谓知识管理是在企业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企业的知识成为企业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市场的变迁。
(三)知识管理是技术,因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依赖于知识管理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知识收集分类存储标记技术,知识搜索技术,以及辅助的交流沟通技术:即时通信,电子邮件,企业门户,等等。我们在直观上感知的,能够把握的知识管理,其实就是这些技术和技术的产物。正是这些技术,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为了实践。
(四)知识管理是管理
知识管理同以往的任何一种管理理论一样,发现了企业中的稀缺和关键的资源,并将它们管理起来,以求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利用这些资源。这个资源,就是企业拥有的知识。既然是管理,自然就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对知识这种资源的规划与组织、导向与激励、评估与控制,以及不断的创新、演进,就是知识管理。
(五)知识管理是哲学
知识管理同以往的管理理论的不同还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同的,以往的管理哲学、管理理论看什么是企业,同知识管理的观点是不同的,如科学管理就把企业看成是一部自动化的机器,各种生产资料从一侧进入这部机器,另一侧则源源不断的涌出产品和服务,机械性和自动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知识管理看企业,是把它当作关于自身规律和顾客价值的知识的聚合体,如果不拥有这些知识,企业就不存在,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被理解为企业寻找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在方法论上,就表现为围绕企业知识,进行组织的运作,各个层级的人员都依靠知识管理系统,发展业务、管理企业。
(六)知识管理是文化
在组织中实践知识管理,就要培养与之匹配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强调创新,强调共享,强调协作。组织的文化就要围绕这些作强有力的导向,让每个人都了解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一定要把做事的知识共享出来,每个需要的人都有机会学到它,寻找新的方法,创造新的知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围绕着知识管理,调整自己的行为、做事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知识管理导向的价值观。这就是知识管理是文化的涵义。
一般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漫长的经营策略,带给企业的好处为创造企业新竞争价值,增加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建立企业新文化。
(七)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
现代企业运营的核心是培养组织的学习能力,实现企业内部个人知识资本的保值、增值,信息技术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知识创新注入强大的动力,实现企业健康持久地发展。
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八)企业知识管理对员工的作用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
(九)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
三、结语
1.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往往在于恰当地运用知识管理技术,企业知识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相辅相成,信息技术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只有在知识管理和信息技术实践都很成功的情况下,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地生存下去。
篇8
企业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中的组成部分,具有专业、地域、组织等多方面的优势,在体现志愿服务精神、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实现个体成员价值、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概述
我国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对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国际援助。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自己的志愿活动和志愿者,最早的志愿者产生在社区服务的层次上,并逐步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200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2005年3月成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后更名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进入多元发展时期,企业与民间组织对于发展志愿服务的热情日趋高涨。党的十以来,政府致力于构建“党政统筹、团青示范、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1]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14年2月,中央文明委发出《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要求推进志愿活动制度化建设,中国志愿服务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2]
二、推进企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挥行业专业优势,丰富社会志愿服务的内容。
企业志愿服务的专业优势尤其明显,特别是在医疗救护、法律援助、金融咨询、语言翻译、汽车维修、长途运输等专业领域,无论是企业自发还是响应社会团体的号召开展志愿活动,都深受群众欢迎,比签名、倡议等形式上的公益活动更具有实质意义。
2、有利于人财物的集中调配,保证大型志愿活动的参与。
企业雄厚的资金支持,充足的产品供应和有组织纪律的团队,是国家大型志愿活动不可缺少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当面临抗震救灾、紧急救援、文体盛事等大型活动,爱心企业能够响应号召、快速反应、集中调配、无私奉献,形成社会正能量,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3、有利于志愿者的组织协调,提高青年员工参与积极性。
青年志愿者一直都是志愿服务队伍的主要力量,企业中的青年员工是志愿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多种绩效考核手段,提高青年员工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如给予志愿者精神和物质奖励,录用时参考志愿服务参与情况,以及优先考虑其评优、入党以及晋升资格等。
4、有利于全方位的安全保障,解除志愿者参与的后顾之忧。
目前,中国还未颁布志愿服务的专项保障法律,志愿者在参与活动时没有相应的法规保护,而企业组织的志愿活动因为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必要的安全防护、规范的出行路线,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志愿者安全的开展志愿活动,一旦发生意外,还有企业和劳动保护的双重保障,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三、促进企业志愿活动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如何看待付出和获得是不是成正比,主要有几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二是组织的有效激励和管理,三是志愿者个人或组织的价值标准。
1、普及志愿服务观念,培育积极向上社会主流价值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奏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崇德尚礼,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和谐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我们应充分发挥地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的作用,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等形式,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强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2、适度引导有效激励,加快网络平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一是要尊重企业追求盈利的根本属性,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调动企业的志愿服务积极性,鼓励企业投身志愿服务,除了引导企业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还要给予企业政策的支持,协助做好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宣传,促进企业完成市场营销,实现志愿服务的多方共赢。
二是要降低准入门槛,加快网络平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当前的志愿服务还停留在政府主导组织阶段,要达到全民参与,首先应降低志愿者准入门槛,只要有心有能力的公民都可以吸纳到志愿服务团队中,这就要求网络平台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有个all for food 网站,该网站云集来自各个慈善机构的全美范围的志愿服务信息,志愿者只要输入感兴趣的工作类型和地点,网站就会筛选服务条件的职员岗位信息,这为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简化了流程,拓宽了渠道,具有参考价值。
3、注重个体价值观的培养,奠定全民参与志愿活动的基础。
个体价值观直接影响个人和组织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个体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还与个体的生长环境、受教育水平、情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个体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安全需要后,就开始追求满足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3]。对于个人而言,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锻炼才能、扩大交往、充实生活,获得快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如果这种价值观能普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将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
4、加快企业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规范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认证、管理、培训、调配和表彰等工作;其次要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联动、全民参与的格局;最后要建立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对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安全管理,加快专项立法和权益保障建设。
二是加大志愿服务培训力度。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心理疏导、紧急救护、应急避险等,还应将日常培训与项目集训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同时要重视对志愿服务团队领导者和骨干力量的培训,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中坚力量。
三是规范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当前,志愿服务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性,应注重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加大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和管理,引导活动有序开展、规范组织、不断创新,增强志愿服务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连贯性,规范项目管理流程,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总之,发展企业志愿服务事业,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推动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志愿服务新形式,拓展志愿服务新领域,形成志愿服务新常态的重要内容,对整体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建光:《回眸青年志愿服务30年:进入“全民参与”阶段》,《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7日.
篇9
企业员工执行力意识不强,企业对于基层员工执行力的宣传和教育不够。管理层的执行力的积极主动性也不高,管理的细节不够严谨。不重视细节,企业执行力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忽视细节,往往给企业留下很多隐患。比如说有些企业在报税的过程中,只核对最后数据是否一致,但是中间环节的数据并没有核对,在当月是不受影响的,但是年终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问题。涉及到企业必须调账,如果税金错误,造成的多纳税情况,从国库再支取出来将非常困难。员工执行力意识不强还体现在执行效率低下,有些事情能拖就拖,不能够很好的今日事今日毕。凭经验办事不重视提升自己,不能很好的挖掘新的方法。
第二,执行力文化建设不足。
执行力文化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团队没有企业文化,没有凝聚力,像一盘散沙。在团队执行任务时,不能够很好的齐心协力,而是各做各的事情,相互依赖。面对执行过程中的困难,没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将其克服,很容易动摇和放弃。对企业的没有归属感,无视企业荣誉和利益,损害企业声誉。责任心比较弱,面对能逃避就逃避的任务就溜之大吉。面对企业培训讲座积极性也不高。面对企业提供的进修和培训也蛮不在乎,这一切问题都是由于企业执行力过程中文化建设不足造成的。企业在进行执行力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克服以上问题,重视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和发展。执行力文化建设不能太狭隘,不能只是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不能脱离员工的日常生活。
第三,执行力制度缺乏,保障不足。
执行力制度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制度的缺少和执行不到位。比如说企业在执行力制度方面很多制度还没有,执行力在执行过程中仅仅是依靠经验和主观判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另外一个方面对于企业执行力的监督工作不够,在企业执行力执行过程中,缺少有力的监督,使得员工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紧迫感,随意性比较大。对于企业执行力执行的好坏,考核体系不够完善,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完全依赖领导层的主管断定,有失公平,不能很好的说服员工以及提高其积极性。执行力制度的缺乏还体现在对于执行力的保障不够,有些员工在没有制度保障下不敢实施其手中的权利,比如说监督权。如果企业缺少执行力的监督制度,面对违法违章的事情时,即使员工想监督举报,在缺少制度时,会大大加大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概率,给企业造成损失。执行力制度的建设不能是一蹴而就的,企业要加大对企业历史,员工情况,企业文化等全方位的调查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执行力制度,如果企业的执行力制度不适合本企业,那么对于企业也将是致命的打击,会使企业朝着相反方向发展,和企业目标相背离。
二、企业执行力的建设和发展策略
第一,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做正确的事情。
提升人员素质有利于企业执行力的提高,高素质的员工是企业执行力贯彻落实的核心。只有员工素质跟得上企业的发展,执行力才能够加强。企业可以增加员工的培训,比如说企业文化讲座,企业可以请一些高校的教师,主要是关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研究方面的老师,给全体员工时间,让其参与讲座,可以设置问题提问环节,让企业员工解决内心的疑惑。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还可以设立奖金和奖励,比如当员工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者是考取证书时,企业要及时给与一定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员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做正确的事情是指企业领导在灌输指令时一定要清晰明确,而且要符合企业文化,为企业全体谋福利。比如说企业领导在安排工作时,可以使用一、二、三,比较有条例,而且不能谋私利,要让员工从心底愿意执行其命令和安排。并且提高全员素质,还有利于人机关系的和睦,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增加领导的领导力,事先制定好规则和计划,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按照要求执行任务,避免盲目不知所从。
第二,发展企业执行力文化,强化执行力建设。
发展企业生产文化的同时,要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当今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执行力也不可能一个人来完成,只有执行力文化得到发展,才能更好的使团队联系在一起,提高整个企业的执行力水平。关于执行力文化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的支出,增加文化建设方面的预算。企业每个月可以单独设立一部分经费,专门举办文化活动,可以是诗词歌赋,也可以是现代企业文化,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增加员工去其他企业学习的机会,和外面企业的接触可以更好的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只有在比较下,员工才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自己团队的存在。建立自己企业的文化,比如说简单的企业文化,或者是真诚的企业文化,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企业领导还要身体力行的带头去践行,让文化转化为执行力的动力,使每一位员工都更加依赖企业,提高整个组织的执行力。
第三,加强执行力制度建设,保障执行力的顺利进行。
制度建设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发动机,是企业执行力的保障。企业要推进执行力建设和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其自己的一套完善规范的制度,尽可能的减少随意行为。执行力制度是执行力必须要严格遵守的,不能半途而废。比如说企业可以建立《任务执行达标制度》,当企业安排任务下去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任务执行达标制度》来判定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来判断是否对其进行奖励。面对能出色的完成任务的员工,企业要建立《执行力奖励制度》,根据员工任务执行力的情况,对其进行奖励,做到口径统一,没有区别对待。激励是员工执行力的动力,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要同时进行。企业领导制定的执行力制度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不能朝令夕改,要带头落实实施。企业还可以建立《执行力问题反馈制度》,面对执行力不强,又缺少监督的情况下,企业建立《执行力反馈制度》可以让企业员工监督反馈企业领导以及企业员工的执行力情况。《执行力反馈制度》使员工的监督有了制度的保障,企业员工的监督有章可循,也有利于使企业执行力真正的落到实处。这个平台可以是不记名或者是公开的方式,但是企业领导要避免打击报复情况的出现,营造一个公开、公平、阳光的监督环境。
篇10
二、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企业跟随时展、提升经营效率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企业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健全与完善一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点要保证企业单位与各部门间的权责明确。提升企业管理经营效益,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治理机制,确保企业监督控制工作的有效执行,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
(二)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需要
企业内部控制一直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它是企业进行一切管理经营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在企业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与防范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健全与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督促企业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等工作,加强企业对自身薄弱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确保企业的经营决策与各项规章制度可以顺利执行的需要
企业内部制定出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贯彻国家政策,可以及时地发现管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其进行修改与纠正,从而促进各项规章制度与经营决策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全员共同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没有形成
错误地认为风险管理应当是管理层所需要做的事情,而和基层职工没有一点儿关系。在这样的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导致企业的一线员工没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当中,使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薄弱环节不能及时被发现,因此更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企业的监督机构不够完善
一个企业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内部审计机构发挥着主要的内部监督作用。对此,相关的审计部门也颁布了一些规定和准则,但是由于受到审计机构没有很强的独立性的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往往会受到管理机制以及外部干预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监督作用不能够得到全面且更好的发挥。
(三)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企业评价的标准也没有得到统一,风险评估体系更是不健全。在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时候,主要是依赖于自身的经验,缺少必要的模型分析以及相应的量化分析,从而使其不能找到关键的风险控制点,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
在一些企业当中,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和外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还不能够完全实现,这样就会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控制起到阻碍和制约作用。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职工业务素质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
企业就要针对自身的人员现状,采取各种形式的培训,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职业意识以及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使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进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强化风险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各项相关制度以及规范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所欠缺的是能够让相关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风险流程,而不再是相关的制度及政策。对于企业的工作流程来讲,通过把技术和人有效运作于企业当中是其最根本的任务,促进企业技术性以及社会性的整体绩效的发挥。
(三)加强企业内控监督机构的建设
篇11
一、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缺乏的原因
引起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主观上,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有些会计人员不是专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半路出家,缺乏自我控制意识,每天与金钱打交道,经不住诱惑。由于长期以来对道德教育的忽视,再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许多人暴露出国民素质方面的严重欠缺,道德水平下降。会计人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客观上,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意识抬头,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所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社会风气受到污染。同时会计执业的客观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些领导的职业道德并不见得高,为了自己的政绩授意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一旦违背其旨意,会计人员就面临下岗、炒鱿鱼的困境。因而,有些会计人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二、在科学发展观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这是强制的、无条件的,同时得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而且要在进一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地自觉反省自己,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科学发展观并正确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反复地将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运用于会计管理工作中,才能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
会计人员俗称“账房先生”,这只是表面现象,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行为端庄、生活严谨的作风,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的作风,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作风。
(三)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反腐倡廉,进而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清正廉洁之风
现实生活中,诸多的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之手。当然,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有赖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能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从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
建立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工程。主要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构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和奉献社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从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加强建设
思想上,会计人员要有一颗异乎寻常的心去看待每天经手的金钱,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人吸天地灵气,食五谷杂粮,有欲望,这无可厚非,关键是,人生该如何把握这种欲望的“度”,使之不涸不竭,不盈不溢,不泛不滥。职业道德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会计行业也不例外。职业道德是无形的,是靠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营造出来的工作氛围,是一种雷厉风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实事求是、公正执法的形象,是为社会公众所首肯、所赞许的一种精神风貌。行为规范上,要求会计人员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节俭的工作作风,求实的创新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真正热爱会计事业,才能把智力、体力的付出看成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钻研技术和精通业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中国会计业必将走向世界,其执业水平和执业作风必将经得起严峻的考验,每个会计人员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自身做起,不负众望,以严明的制度约束自己,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召世人。
参考文献:
1、张莉.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伦理道德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6(2).
2、陈丹.儒家伦理与当代职业道德建设[J].社科纵横,2005(8).
3、尹玉,崔波,孙长江.会计伦理道德――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上层建筑[J].经济研究参考,2005(22).
篇12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33-01
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高等职业教育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中转站,通过技能型的专业培训,把高、精、尖的科学知识和理念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球工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国依靠低价的劳动力成本,承接了大量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工作,成为世界性的加工中心,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这一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我们国家从事技术工作的技能劳动者,大约占到整个劳动者大军(不包括农民工)的三分之一,在三分之一的技能劳动者当中,技师和高级技师才占到百分之五左右,如果加上高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三类人算作高技能人才),三者总数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左右,这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还差得很远。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上升。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主要面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级应用型、专业化人才,要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就要求我国继续采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
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渠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矛盾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是人们所熟知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准确说是在校率),一般高等教育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发展中国家则普遍面临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迈进的阶段。发达国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时,高等职业教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兴起,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提前达到17%,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军。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已形成了五类办学机构,即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有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改善公民就业条件中将发挥主导作用
篇13
常规理解的工作环境,只是指自然(物理)方面;而事实上,工作环境还包括人文方面。现代医院管理强调的是两方面的组合。
1.自然(物理)环境因素。医疗服务产品和服务实现的过程,对自然(物理)环境有着特殊要求,如果环境不能达到这种要求,该过程就可能不能进行(例如气温过低,就影响医院氧气管道氧气的正常输送),或者影响其质量(例如药库湿度过大,就会影响存放药品的质量)。不同的医疗服务过程或者项目,其所处的地域不同,技术要求不同,对自然(物理)环境的要求也就不同。一般来说,下列物理因素是应当考虑的:温度(冷热)、湿度、噪声、光线、震动、辐射、粉尘、卫生/清洁度、空气、工作服/防护衣、鞋、手套、昆虫、院内感染等。对医院资源管理来说,上述物理因素有的是直接利用自然资源,有的是需要借助设施对达不到要求的自然资源进行必要改变。
2.人文环境因素。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及环境中,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任何人也都有心理活动,不管是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都要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才可能起到作用。就医院资源管理来说,需要创造一个适宜于完成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目标、不断改进医疗服务的人文环境。那么,影响这种环境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质量氛围、争先创优氛围、严格按规定办事的氛围、爱岗敬业氛围、团结协作氛围等。氛围是指医院里的大多数员工都有相同的认识、相同的行动以及组织内部的舆论倾向造成的一种环境,迫使与此相违背的员工工作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对医院质量的作用。
环境因素直接对医院产品质量产生作用,例如在很多条件下,医院工作环境的物理因素直接对医疗服务产品质量起作用,例如药房存放血液制品的冰箱,要求温度控制在2℃~8℃,不能结冰等。通过对医疗过程的影响而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工作环境的物理因素达不到规定要求,就可能影响医疗过程,从而对医疗产品质量起作用,例如在抢救病人时,手术室突然停电,如果医院没有应急措施,就会影响抢救工作。
3.社会人文因素通过人的心理活动对医院产品质量起作用。
医院具有浓厚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氛围,员工在医疗服务时以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为目标,一旦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发现,采取解决措施。
4.物理因素通过人的心理活动对医院产品质量起作用。人的心理活动不仅受社会人文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也受环境物理因素影响,例如天气燥热,人就可能烦躁不安;噪声严重,人的反应能力就会下降等。
5.社会人文环境对医院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影响。一方面,医院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管理体系不仅仅是设施、设备、卫生材料等,而是制定并实现医院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方针和目标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和谐运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社会人文环境中运行;另一方面,医院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又成为医院的环境资源,前者所强调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医院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氛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物理)环境对医院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影响同类科室,建立在不同区域,由于自然(物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必须对自然(物理)环境进行控制。例如,为了保持病房恒温,就必须配置中央空调;为了保持手术室清洁,就必须建立封闭式手术间等。
二、医院工作环境管理要求将确定医院工作环境所必需的因素
医院所处的环境和医疗项目不同,所需要的工作环境也就不同。医院首先必须确定本医院或科室所必需的工作环境条件(因素)。照搬别人的模式是不行的,可能造成工作环境资源的浪费(创造适应的工作环境需要成本投入),也可能造成工作环境不能满足医疗和质量要求。确定医院工作环境所必需的因素,既要从医院总体上去把握,又要从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去把握。医院不要过分追求工作环境的尽善尽美,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源来进行,应该遵守三条原则:一是工作环境必须满足医疗服务过程和产品质量,满足顾客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二是尽可能压缩成本;三是应尽量改善工作环境状况。
三、医院要建立所必需的工作环境
医院确定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一系列因素后,将其与实际情况相对照,如果发现某一因素不具备,就要采取措施予以弥补,以建立所必需的工作环境。
1.医院人文环境的建立
工作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建立的,当然也需要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
对在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上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出现问题的员工给予批评;发现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问题坚持“三不放过”(原因不明不放过、责任不清不放过、纠正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2.医院物理环境的建立对医院的影响
医院工作环境中的物理环境因素是在修建医院建筑时就已建立的,否则无法正常运行;但是,不少医院在运行前建立的物理环境条件,有时并不符合医疗服务需要确定的要求,因而需要继续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