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课题的要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42-02
1 坚持优先发展创新型实验室,完善丰富实验材料
近几年,山海关区增加了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2015年、2016年共投资98万元为各校补充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仪器,初步完成学校仪器的标准化建设。功能教室工作的新亮点不断增多,提前达到省新课程标准要求。近年来,先后对桥梁中学、二中、兴隆小学等10所学校的14个实验室进行了重新建设,总投资达到92.4万元。为了促进开展探究实验教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山海关区又新建设了桥梁小学、铁路小学等7所学校的探究实验室,配置了新的探究仪器,总投资为31.9万元。教育装备工作体现了科学性和前瞻性、规范化,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室,探索适合学生研究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习惯,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山海关区不断推进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各个学校均建立了标准化科学实验室和探究实验室,构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环境。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了实验教学的目录和内容,由过去的单人单组实验发展成了小组探究的合作学习。建设探究实验室,装备了探究仪器,既能体现学生人人参与,又能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2 充分利用实验器材设施,鼓励师生自制教具和学具
课改后,很多实验器材、实验用具都与新课程不相配套,这就需要实验教师积极想办法,熟悉实验器材,创造性地使用原有器材中可利用的部分,并鼓励师生自制教具、学具,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1)充分利用原有的实验材料设施。在以前购置的实验盒里就有很多的器材可以利用,我们把实验盒里的材料进行了优化重组,形成了有结构的适应课改的实验材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利用重新组织选择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教师能够进一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改革教学方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2)鼓励教师积极制作教具和学具。新课程改革也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学具,如纸风车、小水轮、小吊车等,这些材料看似简单,但是基于种种原因,学生自带材料应用起来有难度,怎么办?一是增加科学评价手段,督促并鼓励学生,每节课,教师都要注意细心记录每个学生自带材料的情况,及时给出等级;二是教师注意自制学具的收集和积累,每节课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交上来,摆放到实验室,保存下来,积少成多,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方便。
3)开发研制课改中的标本。新的课程在教具标本制作上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自制教具要新颖并具有独创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讲“电磁铁”一课制作的小猴子荡秋千的教具,颇受学生喜爱;利用种子贴出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标本教具,学生百看不厌。学校的标本制作做到及时更新,尽量让标本成系列,具有知识性和哲理性,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揭示动植物的变化过程,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4)积极筹措资金,购置课改后的实验仪器和装置。
3 建立动植物养殖角,拓宽认知范围和兴趣
课改后,教材里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养殖动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为增强教学效果,山海关区部分实验教师把种子种在花盆里或在校园内开辟了养殖角,带领学生观察动植物,学生能直观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以及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如无土栽培、实验种植田、食药菌的栽培、盆景的制作、根艺制作、校园种植、动植物标本展、实验室内的种植角等。学生对这些动植物很感兴趣,既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知识,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营造宽松和谐的实验教学环境,改变课堂环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课改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往我们一直强调实验时气氛严肃,学生循规蹈矩。实验教学不能没有约束但也不能抹杀学生的自由和兴趣,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好奇转移到实验内容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做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赞赏学生,善于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对于学生的设计方案,赞赏他们取得的哪怕一点点最微小的成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环境改变促进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变,课改前,要求是单人单组实验,课改后按要求普遍展开了4人一组实验探究。
5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过于程序化。教师在课堂上以演示、操作、纠正错误、总结的方式进行教学,课改后要求教学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乐学、爱学、会学。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倡导鼓励通过探究或合作模式来完成实验。
改变固定步骤的验证性实验,创造性的完成实验 对于验证性实验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实验中,教师给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测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积极探索发现。如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中,安排为开放性实验,讲明白实验目的,不规定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不断动手实验完成实验过程。在测石块的密度时,有的组先测体积后测质量,通过亲自操作使他们明白先测体积石块会粘有一定质量的水,会使质量增大。通过不断动手实践探索出最合理的测量步骤: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在测盐水密度时,有的组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最后测盐水的体积,尽管这种方法会因为在向量筒里倒盐水的时候损失一部分而增大实验误差,但这毕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实践、探索出的另一种方法。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变化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都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周密设计好,学生只是“照方抓药”,被动地做实验,因而学生的思维显得单一狭窄,缺乏独创性,遇到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为此,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自己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积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设想,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对各种设想和可能进行比较、评价或组合归纳,最后确定现有条件下的最佳方案。
篇2
就课程论而言,学科课程论更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更能保证学生较好地认识世界,它强调知识的纵向发展,给学生展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要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现实,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上就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等因素,所以,在进行地理课程教材设计时,既要突出启发性、趣味性,又要深度适中,既注重知识的掌握,又要体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等高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而等高线地形图更不易把握,这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当地的一些有特点的山峰、丘陵,或者利用模型、幻灯进行演示,归纳概念,这样的教学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课后还可以布置巩固性训练:用纸做一个圆锥,等距分成若干面,自己动手绘制等高线图。
又如,学习“土地资源”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大势、保护土地资源重要性等内容后,可以划定探究方向:看一看本地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不合理现象。通过探究,学生自然会获得第一手材料,如果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地土地资源利用中确实存在严重问题,教师则应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通过书信等方式向当地环保、土地等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这种教学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热爱、关注自然的优秀品德,又能锻炼学生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这类新颖、富有趣味的练习题的设置,充分反映了地理学科知识与客观现实的密切联系,突出了它的实用价值,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关注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设置了“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关地理事物、现象等,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此外,现行教材中插入了许多自然、人文景观图,使地理教材引人入胜,韵味无穷,颇具特色,这是现行教材所具备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优势。
二、中学地理学科教材内容必须突出反映地理科学的新理论和新成就
如大气环流、地质力学、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等地理学内容,应尽可能地体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科应有的水平和先进性,才能提高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水平,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求知、自主发展的欲望,学生才能主动地了解地理科学前沿的热点问题、并能够自觉地为攻克问题而不懈努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通过对这些新理论、新成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自然地受到唯物辩证主义教育,他们的道德品质得以培养。中学地理教材的这种编排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的放矢地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 介绍新理论新成就,可以用“评一评”、“说一说”等形式安排在相关章节后,让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进行理解评说,让他们知道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当前,人类已进入“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的时代,知识量日益膨胀,知识更新周期也愈来愈短,传统的教材内容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注意精选和更新教材内容,对传统地理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提高教材的使用价值。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也做了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现状。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都以高考为目标。而历年的高考文言文题型又较为固定,考查内容也变化不大。通常是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判断文中的实、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判断;翻译句子,近年也仅仅出现考查文言断句。所以,在教文言文时,教师也紧紧围绕高考考点来教学,饱含文化底学蕴的文言文,当作考试材料来对待。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文言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上,老师以串讲课文,逐段逐字翻译课文为主,课后学生则以背课文笔记为主。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内容死板僵化,学生谈文言文色变,排斥文言文,最终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
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还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不在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一种负担。
一、导学案的应用
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教学思想,对学生多一点信任。老师要相信有些知识点和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内或课外自主学习加以解决。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设计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策略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
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提前熟悉课文,收集关于文章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动手学习的习惯。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作好记录,让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感显得至关重要。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引子,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结合作者的实际,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才能唤起师生的审美共鸣,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法:(1)故事导入法。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如《鸿门宴》。(2)成语导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自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滕王阁序》。(3)实物演示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如《琵琶行》。(4)讨论导入法,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可以采用讨论导入法如《六国论》《过秦论》 。一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兴趣,想必这节课同学们也会兴致盎然。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联、音乐、幻灯片、电影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况,激发他们的情绪和兴趣,也能够引起同学们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
学习文言文还是要立足于朗读。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有些老师对文言文的朗读非常不重视,认为高考又不考朗读。所以课堂教学既不进行范读,也很少让学生读(除非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其实,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反观古人,却比我们做得好,古人在学习文言文时,极其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领悟文章意思,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篇4
1、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意义
1.1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以推动高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力度与创造力,催生出了很多新的文化企业和文化表现形式,并且快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是因为融合了文化的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为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乐趣。因此才让这些高科技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1.2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科技的进步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依托
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文化产业的升级已经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因此对于文化产业来说,科技已经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文化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文化领域实现创新的同时也实现了科技的进步。
2、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历史演进、关键问题和人才要求
2.1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历史演进
科技是将文化变为产业的必须条件,而文化则是产业在技术支持下不断进步的结果,因此,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技术一直都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形态的塑造离不开技术的影响。由此,当今时代出现的“文化技术”一词,并不是历史创新,而有其发展轨迹与历史脉络。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以“文化技术”为参考对世界文明还是进行了重新界定,主要分为表意字母、音标字母、印刷技术、电子映影像、计算机与数字技术这五个阶段。而透过这几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以“文化技术”来划分,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探索期以及发展期。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以后,文化产业依托文化科技逐渐具备了高科技含量以及高附加值这两种经济特征,同时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让文化产品的传播有了更好的效果。以前两年的非常轰动的电影《阿凡达》为例,影片将人最深刻的思想――对自由和坚强的执着追求以及爱情的无界限与先进的3D技术结合起来,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既震撼同时也深深被感动的体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不同领域的交叉合作,让产业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已经过去的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我们的物质生产效率,而正在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发展为目标,力图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2.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问题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需要首先解决一下问题:
(1)处理好融合驱动力量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始终是以政府引导,在市场的驱动下逐渐向前进步的。虽然这种模式如今正在经历转型,但其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所产生的推动力量还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让研发驱动、市场驱动以及政府驱动这三者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带领我国文化产业的技术化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2)平衡好内容审查与专利保护之间的关系
某种技术被广泛采用,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就会逐渐得到普及,因此几乎每个国家都曾经历对文化内容的严格审查再到放松管制以及专利垄断再到知识共享的平衡过程。因此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过程中,必要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科学的文化内容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3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要求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因此需要我们敏锐地捕捉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就对人才提出了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意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工作。创意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科技创新力、团队策划领导力以及内容故事驱动力。
(1)文化科技创新力
文化科技创新力指的是以文化产业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来开展文化内容创作并实现作品生产与传播的能力。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一种创新,对文化创新来说,其是一种想象力,并将这种想象新新的方式阐述并表达出来,并辅以文字、图像以及声音进行美化。科技创新指的是通过服务和产品结构的改变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更高实用价值的产品或是通过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效率。
(2)团队策划领导力
团队策划领导力指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将不同的专业统合起来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团队策划领导力主要体现在通过艺术化与商业化的结合继而实现艺术进步与增加经济收益的目标,通过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实现执行力与形象力结合的目标。
(3)内容故事驱动力
内容故事驱动力指的是在人性基础上通过适当文化素材的运用来创造故事象征以及符号价值,获得从个体到群体的认同。在经济的发展下,物质文明不断进步,因而现代人越来越在意消费的内容,产品仅仅只是消费的一种载体。因而,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性质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容故事驱动力从人性需求出发为人们创造具有情感意义的产品,让人们在消费产品的时候还可以获得诗意的想象以及丰富的情感体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下,文化产业得到了广阔发展空间并且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文化与科技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经济发展需求下,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大势所趋。面对融合驱动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内容审查与专利保护之间的矛盾,要想更好地将文化与科技这两者融合起来,对于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些要求总结起来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即文化科技创新力、团队策划领导力以及内容故事驱动力。只有拥有这些能力才能更敏锐地捕捉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何慧芳,胡品平.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3(03).
篇5
1.1 科研课题的概念
科研课题是指针对未来型号研制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课题。一般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验证三个阶段。基础研究是为解决装备研制的技术问题而进行探索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原理而进行的研究活动。应用研究是应用基础研究或其他科学研究成果,探索新思想、新概念和新原理应用于装备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确定其主要参数的研究活动。先期技术验证是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通过部件和分系统原型的研制、试验、测试或计算机仿真,验证其可行性和实用性的技术开发活动。在笔者单位,按照经费来源分两类,一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研究课题(包括横向签订合同的科研课题);二是由研究院自行立项的研究课题。
1.2 科研课题档案的概念
科研档案是指在航空工业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依据《航空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办法》,我院对科研课题档案的定义是:科研课题档案是指在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并按一定要求归档的科研课题文件材料。科研课题文件材料是记录和反映科研活动的文字图表等科研文件的总称。
1.3 科研课题档案的管理
《航空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科研档案是航空工业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其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同时明确,科研档案管理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进行科研课题(项目)方案论证、进度考核、鉴定验收、成果评审和推广应用等活动时,应有档案部门人员参加。
1.4 研究院科研课题档案的管理
1.4.1 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科研课题档案管理规定
1997年按照《航空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办法》结合研究院实际情况制订了《科研课题档案管理规定》纳入院管理标准,于2003年6月进行第一次修订,2011年又按照2008年新颁布的《航空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办法》进行第二次修订并颁布实施。
1.4.2 注重科研课题档案归档计划制定,严格执行归档要求
从“十五”开始,每年初科研课题计划随院里的科研计划由科技部一同下达,在科研课题计划中对科研课题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提出要求;在检查计划进度时,检查科研课题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在验收鉴定科研成果时,验收鉴定科研课题文件材料完整性、准确性。
1.4.3 注重科研课题档案归档检查,确保文件材料的完整、准确、齐全
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各阶段形成的主要文档由任务书、论证报告、计算文件、试验文件、设计文件、说明书、技术总结、科研报告、研究工作总结、试验结论性的文件、分析与仿真报告、图纸等。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科研课题档案在结题前应全部归档,纸质文件应为原件,文件的审核、校对、批准、标检签署齐全,字迹工整、图样清晰。档案主管在接收归档检查时要认真检查,确保文件材料的完整、准确齐全。
2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课题档案形成过程问题
按照《科研课题档案管理规定》,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阶段形成的资料在结题时应全部归档。要求各单位或课题组从接受任务开始,就明确科研课题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责任人,由归档责任人负责收集、积累该课题所形成的全部科研课题文件材料。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科研课题没有分阶段审核归档,往往是在结题审核后集中归档的,这样就造成后期资料过多堆积,既是档案管理人员抓紧时间整理,更新《兰台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也要一定时间,会影响科研技术人员的借阅查看,不利于科研课题档案资料的利用。
2.2 科研课题档案滞留问题
按照《科研课题档案管理规定》要求,科技管理部门在下达科研课题计划时,提出科研课题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检查计划进度时,检查科研课题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验收鉴定科研成果时,验收检定科研课题文件材料;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人员提职考核,都需档案室档案主管签字。在五年规划结束时,各单位应将各科研课题的资料向档案部门归档,并由档案主管签字,方可完成验收。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相当部分资料存留在个人手中,往往是在申报科技成果时候才归档,而此时这些课题已经结题,这反映了这些课题在结题验收的支撑材料中有未经过档案主管审核签字的课题档案,相关人员在结题验收审查时把关不严格造成的。
2.3 科研课题档案资料文件编号问题
科技管理部门下达科研课题计划,每个课题都有唯一的课题编号,但在研制过程中形成的科研课题资料的文件编号由各单位自行编制,并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循。因此造成一个课题中形成的档案资料的文件编号不一致,给归档分类、整理带来难度。由于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没有制定详细的要求。新档案人员对工作内容的了解,基本靠老档案员与新档案员的工作交接,并在此后的工作中逐步摸索、熟悉,对未经过正规编号的档案资料的归属类别很难进行确认,造成档案资料滞留,为后续工作造成不便。另外,随着时间延长,有些档案资料封面签墨迹褪色,辨认不清,致使档案资料的归属类别难以确认,给档案库房人员的工作增加难度。
3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3.1 加强职能管理,严格执行科研课题档案分阶段审核验收的规定
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职能管理,督促检查科研课题计划的执行,按阶段进行科研课题的审核验收,档案主管部门加强职能管理,档案主管人员督促科研课题文件资料形成归档,严格执行文件资料归档签字的规定,确保文件资料有顺序的归档,及时进行文件资料的整理,随时录入《兰台档案管理系统》,为科研人员查阅提供方便。
3.2 加强相关部门协调,切实落实验收规定
在五年规划结束时,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科研课题组负责人督促课题资料的归档,档案管理人员按归档要求严格验收,并履行签字手续。
3.3 加强科研课题文件资料的编号管理,显现文件资料特性
标准化作为研究院标准的职能部门应该负责科研课题的标准化管理,建议标准化对科研课题文件资料进行标准化审查,其中包括文件编号审查,科研课题负责人在审查文件资料时审查编号,保证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3.4 制定编号规则,规范无课题号文件资料的管理
一般归档人员不需要知道资料归属类别,归档资料类别本身应由档案人员裁决,裁决的依据也是档案的文件编号,所以无编码的资料或者单位自行编号的资料应取缔,应按照时间、程序、内容的顺序排列文件材料,对文件资料进行编号。档案管理部门与标准化协商,共同制定编号规则,以院标的形式颁布执行。
4 结束语
科研课题档案作为一种可储备的重要信息资源,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据。科学规范的管好科研课题档案,最大限度的发挥科研课题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俊.武器装备预研的若干问题讨论[J].国防技术基础, 2007 (12): 48-50;
篇6
国库集中支付的具体内容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依托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建立起来的一种支付制度。在支付款项时,首先由预算单位提出用款申请,经国家规定的审核机构(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审核后,将所需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目的为减少国库拨出资金的闲置浪费以及库外沉淀,使国库资金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改变了原有的财政资金层层审批,层层拨付的方式,变为了由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的单一账户体系采用一定支付手段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的账户上,避免了以往制度支付环节多、资金分散及滞留等问题,对挪用国库资金等现象也有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政府调控财政资金的效率,对国家财政的预算等也有帮助作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对科研课题的财务管理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科研课题财务管理的意义
首先,加强了科研课题在预算过程中的监控。国库集中支付的支付方式是由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支付,改变了过去的支付方式有可能造成的资金占用现象。另外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预算监控的有效性,使预算过程的监控得到更好的保证。第二,规范了科研课题财政性资金的收支平衡。由国库单一账户进行的资金拨付,使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达到收支平衡。第三,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运行效率都有所提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支付流程,科研课题的财政资金由财政直接支付或者由授权的预算单位支付,通过设置银行,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使财政资金的支付效率有所提高。另外这种支付方式也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滞留时间,有效控制了挪用资金现象,进而提高了资金运行效率。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科研课题财务管理的影响
没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科研课题的财政拨款由用款单位存入银行账户,用款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仅仅围绕该银行账户内的资金管理所展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改变了这一状况,单位只需给出计划额度和用款指标,财政资金的拨付由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管理,用款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重心改变为按照计划额度和用款指标对财政资金进行支出,制定符合年度预算的用款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申请财政授权支付或直接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科研课题的财务管理预算有了更高的要求,用款单位若不及时解决财务管理问题,会导致严重后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支付方式将过去支付的资金流改变为信息流,由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将财政款项直接支付给用款单位,缩减了支付环节。用款单位的财政管理也要适应这种改变。尤其重要的一点影响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对用款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是信息化的管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相应的财务电算化能力和对电脑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时刻以信息化为主,才能对科研项目的财政资金进行更好的管理。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科研课题财务管理信息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科研课题经费管理,要求财务管理必须有新的进展。科研单位对于财务工作必须做到思想上的解放,思路上的拓展。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必然要求,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的实现科研课题的财务管理。科研单位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中心,调整财务管理工作思路,深刻理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务管理的意义,用财务管理信息化适应财务管理改革要求。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
1.加强对科研课题的预算工作。由于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性质的影响,有一部分科研单位对于科研课题的财务预算工作没有重视的观念,对于财政经费的管理思路仍处于过去的状态,预算工作不认真,财务开支随意,导致年末财务结算出现偏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全国开始实施后,科研单位的财务之处全部依赖于年初的预算以及科研单位定制的用款计划。只有这两种文件俱全,国家才会办理财政的支付手续,对于没有预算计划和开支计划的单位,国家不予办理财政支付手续。这种严格的支付制度要求科研单位对科研课题的预算开始重视,对于科研课题的所有支出都有详细计划,有秩序的安排科研课题的进度。在制定科研课题预算的过程中,科研单位必须进行完整的、准确的、全面的预算,对于预算的约束力也要全面强调,促使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预算管理而不是以往的资金管理。这种转移也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科研单位的领导阶层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在国库集中支付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拥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另外,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也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所以科研单位要树立培养人才的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包括了财务制度和人才培养在内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国库集中支付下科研课题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的必然条件,科研单位要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令每个财务人员都能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操作,熟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工作方法以及操作流程。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业务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进行培养,财务管理工作是科研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财务人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政治素质,才能让科研单位放心任用。第二,提高财务人员的沟通、协调、决策能力,以提高其业务能力。第三,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3.建立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建立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是国库集中支付下科研课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相比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质的提高。这种提高伴随高科技技术在内,所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对会计电算化和信息网络化等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建立,依附于一个完善的、缜密的、优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对于科研单位来说,建立一个与国库财政支付系统想兼容的财务支付信息系统,是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建立这一支付信息系统,才能实现与国库财政信息系统的对接,进而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所以,科研单位要提高自身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单位建立一个稳定的、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准时将科研单位科研课题的预算计划以及预算执行等情况反馈到国库财政集中支付信息系统,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进行。
4.加强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科研单位对于建立好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要给予足够控制。由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网络有所接触,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攻击盛行,所以科研单位要对网络数据库系统进行足够的保护,避免其遭受黑客或病毒的袭击,给单位的财务管理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对于出现的系统外人员非授权访问数据库、操作系统故障等现象,科研单位要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此外,科研单位应对内建立合理的控制制度,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建立合适的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内审制度,保证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总之,在国库集中制度支付的背景下,对科研课题进行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配合国家政策,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林维耀.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孙维璐.科学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河南科技.2010(07).
篇7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是以预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为依据,利用科研财务活动的反馈信息,对科研课题经费的收入、支出和耗费进行核算和监督、控制,随时发现实际执行中的财务目标、科研课题计划目标之间的变化与差异,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使科研课题的财务活动按照预定的研究目标,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进行。
目前科研课题课题经费预算管理从中央到省都十分重视。据了解,国家财政部、科技部正在征求意见,即将颁发《科学事业单位财政制度》,省财政厅、科技厅正在研究制定的《河南省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暂定名)都将对科研课题经费的预算管理提出要求。这些制度办法颁布以后,将会对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也是评价项目预算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契机。然而,要真正使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在科研单位被重视,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对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相关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1 认真研究国内相关主管部门对不同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不同要求
截止2011年末,国家财政部、科技部下达的各类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技术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民间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办法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有很多是相同的,但也有对不同类科研课题的不同要求。因此,建议科研单位的领导者,特别是财务工作者要对这些办法规定进行细致的研究,弄清其最基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不同办法中的相同点,各类科研项目要按同一规定执行;各办法中的不同规定、不同科研项目要对号入座,按各自所属办法的规定执行。这样既可保证国家规定贯彻执行,又便于研究所(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减少失误,提高管理成效。
2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依据
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如何编,怎样保证预算的真实可行,做到既能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完成,又能合理地节约使用项目资金,编好课题经费预算是科研课题预算管理的关键。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组成。按照一般财务预算编制的要求,收入必须有经费来源,支出必须有计算依据。对科研单位而言,收入预算一般较易编制,因为按科研课题经费来源说,大体有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资助三项收入,在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时,自身有无自筹能力,能否得到社会资助都是可以预测的。而对支出预算的编制依据就遇到很大困难。因此,首先应研究确定的是科研周期问题。因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不可能像物质产品生产那样,从原料投入经过加工到产品产出,可以准确确定生产周期。科研活动是创造性劳动,是探索未知,就很难预测从开始到完成课题计划的准确研究周期,是一年内,一年以上,或者更长,都不好预期。然而编预算应该是有预算周期的。目前现行的办法,就是按认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来编制阶段性课题预算,在执行中随着课题研究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再者,就是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耗费、预算编制依据的研究。它不像物质产品的生产,每一件产品生产不论是物资消耗,还是劳动消耗,都可制定相应的定额指标,成本预算可以按消耗定额乘生产量进行编制。科研课题研究的消耗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无法掌握它的定量指标。一项研究,谁都无法确定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实验,就可以达到理想要求。应当说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科研活动也一样,这就更需要科研单位的管理者去不断地探索,逐步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对物资消耗和人力消耗的规律性,从而对科研单位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三,还有一个费用定额问题。前面我们讲的是物质、劳动量的问题,也涉及一些费用定额的问题,但是按照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对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现行规定,课题项目费用中,还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这其中除“管理费”规定“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进比例法核定”外,其他费用项目,因各个科研课题的任务不同,目标不同,周期不同,涉及科研领域不同,采用科研手段不同等,都是无法按定额编制,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经费预算编制依据是预算编制的关键。无依据的预算最多只能称为估算。所以认真研究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依据,不仅关乎预算编制准确程度,更关系到预算能否适应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预算资金能否保证科研计划的实现,也是搞好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基础工作。
3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执行问题
对课题预算的执行,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近年来出台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都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比如,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预算管理的主体,所有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财务及课题主持人的管理职责;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支出,按政府采购规定执行;要执行预算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挤占挪用,严禁支付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等,并对实际执行中的预算调整,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办法的贯彻执行,对管好课题经费经费预算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使我们在预算执行中有了准确的执行依据。然而在课题经费预算执行中还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则是科研单位如何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即需要建立哪些内部管理制度,如何划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比如预算经费使用决策权、审批权,报销程序,核算办法,物资的使用与管理等。在研究所(院)领导、课题主持人、科研管理部门、物资采购供应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如何划分职责范围,如何加强协作配合等等,都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4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问题
对预算执行的考评,一般情况下是依据核定的收支预算,检查考核是否按核准的经费预算执行,在财务收支中是否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规章,预算执行结果能否保证业务工作目标的完成,以及所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在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效益评估的依据与参照物如何取得,一个课题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取得科研成果后,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什么为依据或参照物来说明,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基础性科研课题和公益性课题,都是无法用经济、社会效益的大与小,高与低来评价的。再加上科学研究活动属创造性劳动的特点。课题效益评价也是关系到科技人员劳动价值的肯定,所以也不能笼统地说他们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来作为评价结论。因此,如何确认科研课题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依据,课题经费预算是重要内容之一。
5 完善科研课题经费的会计核算办法
会计核算的数据,是反映财务活动的基本信息,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通过会计核算准确无误的反映其财务信息,以适应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要真正管理好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搞好课题成本费用核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
篇8
国与国的竞争实质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1]。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均出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在高精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依然成为了核心竞争力。在大学本科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研究生已经成为的了各国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所以,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国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逐年扩招,表面上,一些具体的统计数字显示了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国家人才储备与发达国家逐渐缩小差距,但不得不承认,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所培养的研究生在质量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创新性不足、科研能力不够、理论脱离实际等等标签,影响着国内培养的“人才”的含金量。造成这种“人才”成色不足的尴尬境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今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路无非就是就业(包括创业)与继续深造两种选择。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除了小部分是发自内心的热衷于科学研究,绝大部分还是为了提升自身学历层次,为将来能够寻求一份理想的工作增添砝码,这种心理导致这部分学生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研究生阶段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培养。(2)对于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学生没有正确的态度,普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更无法理论联系实际。(3)在研二、研三的科研阶段,学生往往墨守成规,畏惧权威,只追求改良、借鉴前人的科研成果,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亦缺乏主动思考和进行深沉次挖掘的能力[2]。(4)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过多的注重对工具书、科技论文的学习和沉浸于网络科技论坛,缺乏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不能建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1.2 培养单位方面的问题
(1)研究生课程内容老化,教材的更新只是对陈旧内容和知识点的翻来覆去[4],不能紧跟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学生受到陈旧知识的束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2)课程的安排太注重基础性、理论性,缺乏针对性,学生无法把所学课程与研究课题相联系,不能认识所学课程的价值和作用,这就造成了学习的盲目性。(3)一些研究生导师缺乏工程经验,容易导致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提出与工程实际脱离,甚至是相悖的方案。(4)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时过于片面,不能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或者国际研究热点等。
2 基于科研课题为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方式
基于科研课题为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将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依托于科研课题,以兴趣选择课题,实践牵引理论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科研课题与教学的结合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方,具有技术密集型优势,因而承担着来自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厅级等各个层次的科研任务[5]。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与工程技术相联系,因而可以获得许多与工程实际相关的科研课题。
导师在选择科研课题时,要对课题的背景及技术条件有深入了解,课题想要得以更好地发展,要以工程实际需要为导向,科研联系实际,才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高校老师不仅进行着自己的科研任务,还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与课题相容,以具体的课题案例代替课本上陈旧的内容,融合基础的知识与技术后,鲜明生动地教授予学生,这既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向学生授予了具体的工程经验,更具有针对性。
2.2 科研课题与学生的结合
入学之初,导师应当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对所研究领域的了解情况和专业特长。在给学生分配科研课题时,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每个科研课题要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严格的时间要求,既定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指标,接受课题之初,导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和交叉学科,明确要求学生对所投入课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做到熟练掌握,这会促进学生在日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学习有了兴趣和目的,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就不会乏味,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利于良好学风的培养。学生在面对科研困难时,容易片面地根据课堂理想化的知识和技术去处理问题,从而造成结果脱离实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时导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寻找解决办法,发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差距,这样学生在解决课题难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课题的研究往往是在一个团队之中,学生至身于其中,就会自发地交流合作,共同进退,利于团队精神培养。所以,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通过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具体的科研课题相结合,特别是依托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科研课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使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而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银华.工科研究生工程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思考[J].高教学刊,2016(3):224-225.
[2] 李真,何宇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10):165.
篇9
二、怎样选好科研课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教育研究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研究问题很多,但并非每个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因此,如何选好科研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遴选。
1.课题必须具有实用性
课题的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方向。因此,选题要从当前体育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我们在衡量选定课题有无使用价值时,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课题是否符合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体育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体育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体育教育理论体系进行的专门研究。作为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主要关注的是前一方面问题。
2.课题必须具有科学性
课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选题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立论根据充实、合理。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其次,还要以体育教育的基本科学原理为依据,这是选题的理论基础。选题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为了保证选题具有科学性,必须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充分论证。
3.课题必须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所选定的课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清,范围明,宜小不宜大。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而且不易操作。
4.课题要有独创性
要做到选题新颖具有独创性,就要把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体育学科取得的实践成果和体育科学理论基础上。我们应该看到,科学上的任何成果,都是科学工作者在前人工作成就的基础上一步步取得的。因此,在选题时,要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弄清所要研究的课题,目前在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要知道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研究类似的问题。这样才会使选题具有独创性,我们才不至于作无用功。
三、成立科研课题组
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靠一两个人的"单枪匹马"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一般课题组最好由4人以上组成,要选出一名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来担任课题组组长。在选拔课题组成员时,应尽量考虑到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必要时还可以跨学科或聘请一些在这一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来担任课题组的组长或顾问,从而提高课题研究成果的权威性。由于各校体育教师相对较少,也可以采取几所学校联合或把一个地区的优秀人才集中起来,组成课题组。这样既可以保证课题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又解决了学校体育教师少、不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难题。
四、如何设计科研课题方案
一项科研课题,经过选题和必要的论证之后,就可以着手设计课题方案了。课题方案是对研究问题的提出、课题解义、课题研究假设、课题的实施步骤等诸多方面问题进行整体的设计,这样可使操作做到心中有数,按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1.问题的提出
教育科研始于问题,某个科研课题总是为解决某个问题或某类教育教学的问题而设立。要把问题的来源交代清楚,把实施课题的意义阐述透彻,把课题的创新程度表述明白。此外,还要说明一下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明确该课题研究领域所面对的问题状态。
2.课题释义
课题释义是要求阐明课题的含义,是对"是什么"的回答。对于这个问题,既要从理论上溯源,又要做到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所谓内涵,是指这个课题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要素;所谓外延,是指这个课题的范围有多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总要有所创新,总要有一些新的内涵,所以尽管有很多课题是用一些普通的词汇来表达,但决非是不证自明的普通概念,都需要课题研究者给以释义。
3.课题研究假设和课题目标
假设是以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为依据,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某种带有推测和假定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和结论,是对某种尚待建立的变量关系的推测。有些课题方案,用课题目标的方式来表达研究假设的结论内容,这也是一种可行的、常见的表达方式。
4.科研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个科研课题的完成是从理论构想到科研实践逐步完善的过程。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是一个从准备到操作、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局的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完成后,并不表明就可完全照本实施了。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还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补充和调整,使其不断完善。
五、课题论证评价体系
篇10
一、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的难点
(一)编制人员的专业局限性
科研人员在所从事的科研领域虽然是专家,但涉及到研究项目管理所必须遇到的财务问题,科研人员往往力不从心,尤其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大额经费管理,由于各项目所研究的领域不同,每个项目都有其研究的特殊性。而目前国家在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科学、统一的预算定额标准,这样,对科研单位中的非财务人员,要求编制准确、可行的课题经费预算,难度往往很大。虽然经费主管部门对课题申报单位一般都有财务人员参与课题预算编制的要求,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课题负责人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财务人员对科研领域专业知识了解不够,编制预算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面等,都会导致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二)科研活动的自身特殊性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十分困难,主要由科研活动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特点,不能完全给予预见,因此,很难在事前对科研课题的经费进行准确的估算或预算。同时,由于科技活动存在着类型的差异,不同类型的科研课题,其经费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程度也不相同。一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最大,试验发展、R&D成果应用次之,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等科技服务项目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最小。
(三)课题申报主体经费供给的差异性
由于科研课题都依托在不同的申报单位,而在现有国情下,申报单位经费供给政策存在着差异性,有自收自支单位,有定额补助(差额补助)单位,也有全额拨款单位。财政供给政策不同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财政事业费供给水平的差异。自收自支和差额预算单位一般经费供给都比较紧张,而全额拨款预算单位的经费供给一般则比较充裕。财政供给水平的差异必然带来人员经费开支的不均衡性,从而导致科研课题人员经费科目的预算开支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财政事业费供给充足单位的科技人员除可以大幅度提高待遇,还可以将主要经费用于科研,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财政事业费供给不足的单位则可能用科研经费来抵发工资,严重的甚至影响到科研课题的完成。而且,即使是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课题组,也会存在人员经费开支的不均衡性,争取的课题多,尤其是大课题多的课题组,结余经费通常会比较充裕,科技人员也就可能大幅度提高待遇。而那些争取的课题少,尤其是大课题更少的课题组,通常缺少结余经费,很难给科技人员提高待遇。可见,课题申报主体经费供给的差异性增加了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的难度。
二、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
预算编制时,宁可多要多报、不能到时不够,宁愿自己什么都置、不愿寻求合作,对预算中的各支出科目预算不清楚怎么合理分配、控制比例是多少,最终导致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费过剩或不足,从而影响科研课题目标的实现。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专家组评审时对比例偏高的预算进行削减,但专家组评审时对比例偏低的预算是不可能主动给予调增的。这样既不利于课题经费的申请,而且还会影响今后预算执行以及后续结题验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在设备费预算的测算内容中,对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和打印机等的购置数量就不宜过多,这些设备都属于通用设备,应是课题申请单位进行科学研究所具备的基础条件,科研课题经费应尽量安排用于购置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很难得到科研课题经费的全部支持。又如差旅费和劳务费等研究过程中肯定会发生的支出,应实事求是编列预算,比例不宜过低。
(二)测算依据过于笼统
编制科研课题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对测算依据的文字描述部分重视程度不够,叙述过于简单,甚至有人认为,测算依据越模糊越好,这种浑水摸鱼的心理引起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因为测算依据恰恰是专家组评审过程中重点查看并据以确定预算数的重要依据。尤其对于那些经费支持额度不定,理由充分合理就给予支持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否科学,测算依据是否充分详尽,对最终所能获得经费支持额度的多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工作中有些科研人员很纳闷,为什么有的科研人员经费预算编100万就能给100万,自己的经费预算编50万还要被恶狠狠地砍上一刀呢,在这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三)盲目承诺配套经费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申请的科研经费,大多数情况下,项目主管部门不强制要求配套,申请能否获得批准与是否提供配套或配套经费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但出于财力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考虑,也有的科研课题项目要求依托单位进行资金配套,有的还要求配套资金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并且配套资金的落实是此类科研课题项目财政检查及验收的重点,有的单位为争取经费,不考虑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在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时,盲目承诺配套经费。其实,不合理地安排配套经费不仅对经费的申请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操作和管理上的麻烦。超越自身能力,盲目承诺配套,则不仅影响课题的检查验收,还可能给单位的科研诚信留下不良记录,影响今后其他科研课题经费的争取。
三、科学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对策
(一)了解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把握支出科目内涵
课题经费是指科研专项资金和自筹经费中用于课题研究开发活动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11项。具体到不同的课题类型,开支范围会有所侧重,但基本能够对应到这11项支出科目。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把握各支出科目的内涵。如: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打印、复印、彩扩、照相、印刷、描晒图、制版及购买书籍、文献检索入网等各项费用可在该预算科目列支;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该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一般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二)结合科研需要,遵循“三性”原则
在课题预算编制过程中要遵循目标相关性原则,所编制的课题预算一定要与课题研究的任务目标相关;遵循政策相符性原则,所编制的课题预算要符合有关的政策法规;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所编制的课题预算应经济合理,在不影响课题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如:材料费预算应当紧扣课题目标,切忌大量列支复印纸、文件夹、硒鼓、办公用品等内容,要符合基本的工作逻辑,对材料费的测算,内容应尽量细化,将数量、单价和标准等量化指标列全;燃料动力费的测算应注意课题实验与办公用水电暖的区分,课题经费一般不支持日常运行费的开支,消耗的数量要考虑与课题研究任务相关,单价的测算应符合基本标准;差旅费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的测算应考虑出差内容、地点和课题任务的相关性,以及出差时间、人数、住宿标准的合理性,需要列示具体任务和标准;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测算时,大宗专业资料购置、软件购置、专利申请、论文和专著出版等内容要考虑与课题任务的相关性,要数量合理,理由论证充分;编制会议费预算时应考虑会议规模、数量和会期不宜过大过长,参加国内会议的旅费支出应在差旅费中列支,参加国际会议的旅费支出应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中列支;专家咨询费的测算应考虑咨询专家与课题研究任务的相关性,聘请专家的人数、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三)加强信息搜集整理,科学确定各支出项目控制比例
财务软件管理和控制功能的开发和应用使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动态管理目标的实现有了可能。为配合课题制的管理,许多单位在课题经费核算中建立了课题开支信息反馈体系、超支预警系统,通过局域网查询等方式,科研人员能及时掌握课题预算执行中各科目经费的动态信息。尽管课题预算具有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功能,但它毕竟是对未来各种未知条件加以预测、汇总的数字计划,不可能完全精确,预算执行是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预算编制科学与否的一杆标尺。通过对这些预算执行信息的不断总结、分析与修正,可以为我们今后编制课题经费预算时确定各支出项目控制比例提供一个科学的参照。
另外,虽然国家在课题经费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科学、统一的预算定额标准,但相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对一些支出科目预算的控制性规定,同样可以为我们在确定各支出项目控制比例时提供很好的思路。比如,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则规定了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核定的办法,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又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规定,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不得超过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的15%,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不得超过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的10%等等。就目前而言,这些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都是比较成熟和规范的,借鉴和参照这些项目支出管理的相关控制标准,来编制其他科研课题经费预算,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篇11
1医学科研档案的特殊性
医科院科研档案是在实施科研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它真实记录了一项研究课题从选题、设计、实施(实验)、鉴定、报奖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而这个过程都要经历一个时间长(如我院的DNA检测、雷公藤等科研项目,历经多年研究)、内容多、范围广的过程;虽然一般的课题都是按专业来进行的,但由于大量的新科技不断应用于医科院科研领域,使得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与多部门的协作,这就决定了科研具有连续性强、周期长、专业性强、综合性强、协助多的特点,这一特点必然使得其档案具有形成分散、周期长、成套性强、载体形式多样且数量大等特征。
2医学科研档案质量存在的问题
医学科研档案形成的分散性特征决定其收集困难,多数科研课题从立项到完成周期较长,文件材料在分期分阶段中零星产生。一些课题由若干人或两个以上单位组成课题组,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单位),在各自的岗位分散从事着共同的任务,零星产生着文件材料。由于时间长、人员分散,加上有的科研人员在科研档案管理方法和意识上较为欠缺,没有保管科研材料的有效办法和良好习惯,易造成档案材料的遗失,从而导致档案材料收集的不齐全。在课题研究实验阶段,容易发生实验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关键核心文件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容易发生没有详细的科研背景交代材料和实验记录不完整、不系统,有的对实验目的、结果、步骤、方法等记述不清楚或残缺不全,有的没有按要求进行涂改、修正,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记录和规格标准。
医学科研档案专业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课题文件材料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范围去框套,对归档范围的确定不尽明确详细、不便操作,从而影响科研档案的准确性、系统性。
部分科研人员过分强调保密的需要,不愿上交全部文件材料,从而使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文件材料无从收集;此外,科研项目鉴定、报奖材料与档案归档材料要求的不一致,即科研鉴定、报奖只需来源性材料、鉴定性材料,而一项课题从立项到结束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凡属于科研档案归档范围的均要归档,也是造成核心部分技术资料缺乏的原因。
3提高医学科研档案管理质量的对策
3.1采取定期收集和随时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管理
针对科研课题文件材料产生分散的特点,强化科研档案工作收集是有效的管理方法。如采取提前介入和全程跟踪等措施,在课题开始时即建立档案跟踪袋,规定统一的记录用纸等,要求课题组严格按照要求做好记录、收集、归档工作,并定期检查,全程跟踪;建立课题负责人立卷归档责任制、申报建档审批制及归档保证金制度,即明确课题负责人为立卷归档第一责任人,在科研课题完成鉴定之前,如果没有归档证明,则不予验收、不予鉴定。通过以上措施,让科研档案的收集归档成为科研活动的一部分,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从而从根本上确保科研档案材料的收集齐全。
很多科研课题由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在各自的岗位来进行,如不及时将散存于个人手中的实验材料进行收集,很容易遭到自然或人为的毁坏,导致科研材料破损甚至丢失,不利于科研档案的收集。因此,课题开始时,档案管理部门应会同科研管理部门及课题负责人,根据该课题的研究特点,对其各个阶段所应形成的各类科技文件材料进行详细划分,明确收集的要求、时间、份数,并在课题组指定一名资料专管员,负责收集、整理科研各阶段所应形成的各类科技文件材料,在每一阶段完成时,将该阶段所产生的科技文档进行收集整理。
除了定期收集归档外,还可以采取随时收集的方法。如立项文件、学术论文、查新材料、验收鉴定等与科研项目有关的其他材料都可随时收集。
3.2 明确该课题的具体归档范围
针对科研课题文件产生的专业性特点,及科研课题文件产生的情况,全面确定归档范围。档案部门要根据国家档案局等部门关于科研档案归档范围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科研人员从事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广泛征询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区分专业制定归档范围,特别是要把不易归档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在每个课题开题之前,会同有关人员明确该课题的具体归档范围。
科研课题文件材料归档缺少关键及核心技术材料,很大一部分属“人为”障碍因素,针对这一“人为”原因,要提高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不断强化科研人员对科研材料的积累归档行为,让其明确科研材料归档是科研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建立健全对科研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一是要建立科研考核机制,用目标责任书加以督促。要把科研课题文件材料的归档纳入科研人员年度考核,并签订责任状,年终由档案部门进行考核评分。二是把好课题研究参与人员的归档情况的审查。调动人员所经手的课题如果已结题,必须整理归档,如果课题尚未结束,本人必须做好材料移交工作。
3.3 实行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同步管理
一份高质量的科研档案不是单纯的材料堆积,而应能准确、系统、完整地反映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相关过程和具体成果。在遵循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应从立项指导、中期检查、参与验收、审核鉴定四个方面对科研活动进行全程跟踪管理。科研档案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必须纳入研究机构的科研计划、规划、管理制度和有关人员职责范围之中,与计划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实行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同步管理。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评审科技成果与验收、评审科研档案同步;申报科技成果与档案部门出具科研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59-01
大学的职能主要包括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科研的对象是指向问题的,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科研主要是通过发展、创造知识来推动科学的进步,而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进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人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研课题促进实验条件、实验项目和实验方式的更新
1 结合科研项目,自主开发新的实验教学设备。环境专业的老师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共同完成了“反渗透水处理工艺及设备研究”科研成果,该科研设计出了反渗透水处理设备系统,已作为实验设备应用于教学当中。一方面为实验室提供优质实验室用水,更重要的是成为相关课程,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更有兴趣。
2 正确选取科研课题部分内容,构建新的实验项目。在进行科研课题转换为实验项目的过程中,要反复斟酌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选取难度适中同时又有一定的新颖程度和针对性的部分转化为实验项目。这样的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提前查找资料、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我们举出两个科研课题,讨论如何选取科研内容转化成实验项目,具体如表所示。
例如科研课题“人工湖水质治理研究”,内容涉及面较广,包括水质现状监测、结果分析、治理技术选择和治理方案实施等各内容,不能通篇纳入实验项目,需要进行内容的选取。可以选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监测部分加以强化,如表中的选取内容,前面的步骤有布点和采样,中间的项目是项目测定,后面还有相关水质国家标准的查找和对比,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等,单列可以独立实验,合并能够成为综合性的实验项目。科研课题“反渗透zK处理工艺及设备研究"SE艺设计和设备制造方面有一定的深度,不适合学生作为实验项目,如果选择反渗透水处理工艺的部分给学生做实验项目,明显难度就大了些。我们可以将该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与课程设计专周相结合,让学生首先查找纯水水质国家标准和工业用水标准,清楚设备的基本原理、流程,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并检测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
3 依托科研项目改进实验方式,形成开放式实验。有些科研项目要求时间不能固定,如水质监测采样可能要求采集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样品,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实验室对学生要进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实验能够保证学生实验时间和实验效果,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较好的提高。
二、科研课题带动实训,提高实训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校外实训一般称为实习,校内一般直接称为实训。目前校外实训已是目前困扰高等学校的一个难题,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n相对而言,校内实训条件和环境比较稳定,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保证,但是目前校内实训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内容上与实际工作难度有很大的脱节。将科研课题某些内容转化成实训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带动实训项目的建立和发展。如我们环境专业的“反渗透水处理工艺及设备研究”科研成果反渗透水处理设备,通过成果转化,组建了我校水厂,水厂的建立,成为环境监测课程良好的校内实训平台。我们将实验操作由一般的实验室搬进了水厂的水质出厂检验室,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验监测操作,一方面培养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职业和岗位的责任感。
三、科研课题融入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综合训练实践环节,但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一般都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由于找工作等多方面原因对其投入精力不多,对毕业设计也提不起兴趣。科研课题融入毕业设计环节,能够丰富毕业设计的选题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1 严格选题,科研课题丰富毕业设计内容。教师的科研课题类型很多,难度各有不同,把科研课题融入毕业设计中要有所选择。选题要与专业联系紧密,使专科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难易程度要适量,要有比较完备的实验室条件支持。符合以上条件的科研项目可以选入毕业设计中。
篇13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2009—2011级硕士研究生,共185人,其中男生100人,占54﹪;女生85人,占46%。调查内容是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情况,主要包括:研究课题选择的科学性;参与课题的积极性;科学研究经费;导师对学生科研指导状况。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结合已有基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现状
(一)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截止到2011年底,该学院仅有60%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而且从整体看,参与的也大多是横向课题,而参与纵向课题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国家级、国际性的科研课题少之又少。硕士研究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导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或者方案开展工作,独立思考比较少,在有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中,甚至出现“成果范本,相互借鉴”的现象,导致较多硕士研究生形成一种依赖思想,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也使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同时,随着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科研课题的增长率跟不上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率,导致部分研究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另外,从该校情况看,在校级层面上设有硕士研究生创新管理基金、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科研课题。从该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申报情况看,2009年至2011年,仅有45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生科研课题,仅占总硕士研究生人数的24%。
(二)科研课题选题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科研课题题目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存在一种“急功近利”心理,大多会选择一些风险小、时间短、易结题、易出成果的课题,而回避那些风险大、耗时久、创新性强的课题。如此选出来的课题难度较小,即使是科研经验不足的硕士研究生也能独立完成,从而影响科研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最终导致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此外,这种选题方法主要是围绕一些常规研究点开展相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
(三)科研经费不多、分配不均。
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不多,分摊到所指导的每位硕士研究生身上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导致部分硕士研究生无法在预设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四)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责任人。导师吸收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学术前沿性强、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每位导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过多,加之一些导师的科研课题本身就比较有限,从而使一些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少;也使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间不多,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课题选题的指导和管理,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拓宽思路。
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课题的选题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常规的问题或研究点,这也是受硕士研究生普遍欢迎的。这类课题的特点就是先前已有人从事过类似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在研究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参考数据和资料。如要取得新研究成果,则必须在充分了解先前类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新思路、新方法,综合新数据、新材料,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才能达到有所创新和突破,否则,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重复。二是选题比较新颖,当前研究比较少,成果也很少,可参考的资料也比较匮乏,在这类选题的研究中,受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影响也比较小,必须广泛收集资料,易于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更能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选题的指导和管理,特别是导师应注重引导其采取第二种选题方法。同时,在选题中还应把握好三个原则,即“重要性”、“可能性”和“实用性”。重要性就是指是选题在科学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可能性就是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以及能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实用性就是指选题对于推动“产学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搭建创新平台,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针对研究生参与课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首先,高校内的硕士研究生相关管理部门(如研究生院)应设立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积极吸收他们参与基地活动,可以让相近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相互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激发创新思维;要大力支持硕士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加强科学研究指导力度,为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宽阔的平台,从而激发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设立创新基地,带动高校优质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其次,高校应设立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课题,通过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强有力的支撑。再次,要完善周期性学术报告制度,让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组织,在学术报告活动发掘和拓展创新点,实现师生充分互动和彼此借鉴。最后,要大力开展与学科专业相关、与从事研究的内容有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硕士研究生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验证,逐步实现创新。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营造气氛。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硬件建设,在尽可能地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并且加大科研课题的资助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科研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硕士研究生查找相关资料、开展相关研究奠定硬件基础。二是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软件建设:(1)积极淡化功利性因素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压力影响,让硕士研究生专注科学、潜心研究;(2)完善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基本上都是以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来评价和衡量,但对其学术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等方面考虑得较少,对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研热情、团队精神、学术道德、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考虑得更是少之又少,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制定全面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全面考量、综合评价,同时必须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更好地激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校应当重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制定完善符合实际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明确遴选条件,强化日常管理,规范任期考核等,积极淡化导师身份,把招生名额与导师能提供的科研课题及经费等培养条件、现有学术成果、工作实绩等结合起来,同时要将任期考核结果与招收硕士研究生数量结合起来,对于没有条件继续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要坚决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二是要大力支持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硕士研究生导师申请和承担各类科学研究课题,逐步形成主要依靠科研课题经费支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新机制,在科研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三是要积极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提供参与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机会,使其能站在学术发展前沿,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要广泛地开展科学研究,让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当中,让他们知晓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勇荣.论基于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VOL33,(3).
[2]鞭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