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固定资产风险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1. 绪论
1.1研究意义
随着企业在经济的发展中作用的提升,每个行业中的企业,在竞争与经营活动中都产生了层出不穷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手段。经济市场的结构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太强,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再不能够加强,企业可能会产生破产和倒闭的现象。这些失败案例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企业在风险管理工作上存在着不足。一些企业对风险管理也不够重视,我国大多数企业因为没有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导向,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没有制定建立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目标,致使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 2研究目的
固定资产管理需要的条件比较多,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责任意识,因为固定资产有着使用期长、种类多规定使用地域比较分散等等特点。这种管理条件的严格程度,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会产生不恰当的工作方式,这种后果会对企业投资规模扩张和营运管理有所限制。企业需要在制度上有所改进,这种改进需要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加入固定资产管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保障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2. 风险管理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有关基础理论
2.1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为企业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时经营管理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并且使用寿命要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这种资产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内部控制中能够被控制目标实现。通过在内部控制目标中,设立对企业固定资产价值的进行保值增值的内部控制目标,以求全体人员实行目标,保障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同时使得核算上固定资产信息真实可靠。并且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保持原有的物理质量,通过这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措施与目标的实施,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运营效果,优化企业管理经营。
2.2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的目标
决策目标:财务风险主涉及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其中不论哪一种风险,均不具备确定性,均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与制约。尤其在新形势下,为提高企业在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力,那么则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企业的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的决策目标,通过目标的达成,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与了解并给予重视,积极做好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工作。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其实施客体都是企业员工、资产以及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财务目标: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在固定资产上有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而这种不确定的因素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的运行会进行变动或者停止,并且造成的后果即使盲目投资,预计收益和实际收益不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运行处置等等方面如果不够规范,固定资产风险就会发生,造成损失,如果固定资产的核算信息不准确,高估或者低估固定资产价值,就会使得企业的费用成本信息失去真实可靠的信息,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目标需要企业在处理风险时,制定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财务目标,对固定资产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以确保企业在风险发生时减少损失或者没有损失,甚至合理的规避风险。
2.3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策略
策略的实施需要企业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而企业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约束下,需要确定风险的一种标准,而这种标准体现企业在固定资产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上面。比如这种策略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所需人力和财力进行合理配比、完善责任制度。或者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监控制度,保证投资之前信息的真实可靠,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投资,从而使得企业决策中不存在风险等。
这相类似的一系列措施需要对风险的原因和企业的管理环境来进行分析,从而规避风险发生的概率。又或者吸引更多的客户来分散企业的风险。这种管理风险一些列的策略可以使得企业固定资产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3.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意识薄弱
在我国企业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程度中,可以看出企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在投资预算控制中,在不相容的职务分析控制和职责追究中,控制不到位,公司没有较好的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职务进行分工合作并且在职责追究上没有做到企业在损失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追究职责,说明该公司在内控管理意识有所欠缺。
3.2对于固定资产升级改造工作不够重视
在企业日常管理控制中,对于固定资产升级改造工作上,并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先进性技术进行评估管理,对于固定资产升级改造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固定资产只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用即可,不需要投入成本对固定资产进行升级改造,没有考虑技术更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影响。
3.3固定资产处置控制力度不足
在企业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处置控制环节中,对处置固定资产的方式上没有选取,导致年度之间固定资产价值下降过快,资产折旧方式和处置方式选取不合理,以及处置固定资产时价值评估工作做的不够好,并且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记录不够真实准确。
4.风险管理对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优化的建议
4.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通过对内部控制意识的现状,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工作,对基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企业在完善体系时,应注重职务分离控制,对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做到每个负责人都能够有着管理意识,减少企业的损失,并且在企业发生固定资产风险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4.2重视固定资产升级改造工作
加强对固定资产更新换代的意识,企业应认识到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虽然这种技术创新的投入在前期可能成本加大,但是这种投入的长远利益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助力,企业需要加快对固定资产的技术更新与升级,这种升级也势必推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4.3正确选择固定资产处置方式合理估值
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时,应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处置固定资产的价值评估,选取正确合理的固定资产处置方式,使得企业在处置固定资产时能够充分反映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做到正确真实的记录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信息,并对每种固定资产的处置进行方式方法分类,推动内部控制的体系建立。
参考文献
[1]乌仁.餐饮企业采购内部控制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
[2]AE有限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14).
[3]程平,梁晓仪.基于云会计的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6(08)
篇2
其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部分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视对资金的管理,而对仪器设备管理却重视不够,存在严重的“重货币资金不重财产物资”的片面资产管理思想,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监督机制,短期行为较为严重,进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高职院校资产购建以各使用单位为主,“谁购买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现状形成了资产名义上是学院所有,实际上是使用单位所有的管理体制。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各使用单位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与协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浪费和使用寿命的缩短。高职院校设备高投资低效率,有的甚至长期闲置,造成严重浪费;管理手段没有采用信息化手段,依旧停留在手工登记和监管资产上,数据有陈旧和静态的特征,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
其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少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制度不健全,比如在资产的预算配置环节缺乏科学有效的审核机制;在资产购置环节没有清晰和规范的程序;对固定资产的长期管理也不到位未进行定期清查盘点,以致家底不清,资产账、卡、物不相符;未建立固定资产移交制度,造成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登记的使用人与真正的实物持有人不符,甚至少数人员离职后将其使用的固定资产据为己有,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其三,固定资产缺乏评估。受政府办学体制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至今仍局限于资产账面管理, 夸大了高校资产的价值,对资产使用效益缺乏必要的评估。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除了财政拨款外,高校学费收入逐年增加,借贷资金、民营资本也相继介入。财政拨款占高校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逐年下降,只能勉强维持正常人员经费的开支,在高职院校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现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未要求对教学、科研所占用的资产使用进行完全成本核算,没有制定具体的资产成本核算及计提折旧的实施办法。
其四,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共享性差。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评估或其他需要建立实训室,未考虑专业设置未进行充分论证,只知道建立机房,建成后开出率利用率很低,有的甚至无长期规划购置固定资产,之后长期闲置不用,未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所有人一般为各单位或部门,难以实现资产在全院范围内共享。
其五,固定资产管理员兼职现象普遍、整体素质偏低。目前,高职院校多进行精简机构,由此出现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的纳入党政办公部门、有的纳入综合部门、有的纳入后勤部门,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编制偏少,有的单位甚至全部是兼职人员,这与快速发展的规模不相适应;管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层次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之忙于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无法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基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加强措施
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合理配置”的原则。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角度提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如表1所示:
其一,建立由财务部门负责人、主要固定资产使用单位负责人、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人、分管院长、学院院长等组成的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政策和预算。一般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于每年12月完成下一年度设备购置计划的申报,购置计划应以项目形式进行申报,并附可行性论证,行政办公设备按标准予以配置,学院每年核定一定数额的零星设备购置费、教学仪器设备由教务处初审,审核通过后报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汇总上报审定,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根据审定结果,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编制年度经费预算,并报学院财务管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后由财务处下达经费预算。
其二,使用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建立接口。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院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第三版),学院固定资产分为十六类: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及陈列品;图书、音像制品(含计算机应用软件);工具、量具和器皿;家具;行政办公设备;被服装具;牲畜。
建立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体系,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逐步形成对资产的投入需求、形成方式、调拨使用、审核报销、会计核算、处置报废的监控模式,使固定资产从需求、购入、使用直至报废都处于制度的严密监督和管理之下。 高职院校财务部门设置、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分类账簿;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设置固定资产分类、分户明细账簿;使用单位设置分类明细账簿和固定资产卡片,明细账簿应按品种设置账户,按类设置汇总账页,反映各种各类固定资产的数量和金额。固定资产卡片要登记名称、财产编号等,一物一卡,由使用人员承担保管责任。 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实际净值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高校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该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物状态、价值情况。
其三,固定资产使用单位、资产与设备管理处以及按照金额逐级审批对固定资产的增加进行审批、审批后提出采购申请,采购进入招标流程,签订采购合同。固定资产使用单位提出固定资产需求计划并经相关部门领导审批后并在上年所做的年度预算内填写立项设备购置审批单,设备采购科进行采购需求分析汇总并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调查库存,如果库存中有进入调拨程序,如果没有将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审核,并根据金额的大小,由单位审批权限规定逐级审批,审批后由申购单位配合设备采购科实施采购。
图书由图书馆组织采购;各单位用创收经费、科研经费购置设备,凡单价在一万元以下,总价在2万元以下的,可采用询价或双人采购等方式自行采购,也可委托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组织采购;基建项目中的设备由基建处组织招标采购。除上述设备外,其他设备均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组织采购。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由使用单位组织实施,供货商根据使用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完成安装调试工作,使用单位对安装调试工作负全面责任;资产与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需要对房屋及水、电等进行改造的,应由使用单位提出改造计划,报后勤、基建等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
其四,设备的验收管理,根据收货单据或入库单采购合同暂估入账,待收到发票后暂估冲回。设备验收工作由使用单位组织实施,根据固定资产类别,由使用单位单独实施验收或由使用单位会同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相关部门实施联合验收。设备验收时,使用单位应填写设备验收报告单,验收合格后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负责建账立卡,资产管理科填写固定资产入库单,附申购表、发票、验收报告等并办理入库,编号、建账手续等,月末入库单汇总后交财务处签批及报销处理,财务处将固定资产登记入账。
其五,资产管理人员打印、黏贴固定资产编码,并登记存放地点、维修计划等。固定资产增加后由资产管理员打印资产条形码标签交由使用单位贴标签,标签上需注明相关信息。高职院校应配备具有一定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资产管理员:及时做好本单位固定资产账、卡的登录、标签粘贴和有关统计报表等工作;统一办理固定资产的申报、验收、入库、领用、借用、报损、报废及其它工作;按资产管理部门要求开展本部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本单位领导和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汇报;协助本单位离职离岗人员做好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对资产管理人员应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对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
其六,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定期、不定期维护,盘点等。主要包括:
(1)日常管理。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做好防火、防盗、防暴、防潮、防尘、防锈、防蛀等工作,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完好和使用安全。对精密贵重以及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仪器设备,使用单位应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指定专人进行操作;对购置仪器设备、文物、陈列品以及基建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件资料,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妥善保管。固定资产已届使用年限确实无法使用的可予以报废,使用年限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未到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原则上不予报废处理。 固定资产的报废由使用单位提出报废的理由和意见,经使用单位和分管领导同意后填写《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单》,经鉴定后报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汇总后经学院同意上报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核销。
(2)定期、不定期维护。各使用单位设备维修费应采用“核定经费、超支自理、结余留用”的原则,各部门进行设备维修,首先应由使用单位设备责任人填写《设备维修申请表》,经使用单位负责人审批后实施维修,并由本单位组织进行质量验收,记录维修结果。各部门设备维修费用,在学院核拨的设备维修经费中开支,验收合格后到财务处办理报销。《设备维修审批单》平时由各部门资产管理员或其他指定的专人保管,每学期结束时上报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备案。
(3)资产与设备管理处与财务处应保持定期、不定期对账,确保账账、账卡、账实相符。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和固定资产使用单位每年需进行账、物清查、盘点,主要查明账面结存与实有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确保账实相符。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内部每年应由资产管理员组织一次清查、盘点,使用单位在日常实训室管理过程中也要注意以物对账、以账对物,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由使用单位查明原因,说明情况,按管理权限逐级上报,经批准后调整账目。
参考文献:
篇3
(二)在效益方面的风险表现
1.固定资产闲置。导致固定资产闲置的因素很多,如在资产购置时,因为前期论证不足,决策程序不科学导致仪器设备购置后利用率低,使用效益差,甚至有的仪器设备因为采购计划实施后即面临研究方面的调整,学科带头人的调动,设备更新升级等问题,购进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加之某些科学仪器的特定性,调配空间十分有限,从而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有的仪器设备虽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是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壁垒,难以共享,一方面影响其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剧资产闲置。类似的现象在房产、家俱、电器等资源的调配使用上同样存在。2.固定资产流失。广义上固定资产的流失包括了固定资产遗失、损坏、侵占、闲置等,存在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本文讨论的固定资产流失问题主要针对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造成的固有资产的非正常贬值和损失,主要存在于产权经营,店面租赁、资产处置等活动中。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的原因很多,既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因素,导致决策失误,投资亏损,低价经营和资产贬值,也有主观上职务侵占、贪污造成的资产流失等。(本文来自于《北方经贸》杂志。《北方经贸》杂志简介详见)
二、固定资产安全与效益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影响固定资产安全与效益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因素。主要表现为因制度漏洞造成的决策失误和资产流失,因制度壁垒造成的资产闲置与重复建设,因责任导向造成的重安全轻效益,导致资产使用效益不足。二是管理因素。包括因责任不清、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资产遗失、损坏、侵占和闲置,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资产贬值和价值流失。三是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因具体管理者保管不当,使用者操作不当造成的资产遗失或损坏,以及因管理者、使用者主观故意造成的资产侵占和流失。
三、对策与建议
从安全与效益的角度,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应当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于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以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这仍然是当前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和奖惩机制,转变各级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积极引导和鼓励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这是资产管理工作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完善责任体系,提升管理手段以增强安全风险防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一)加强制度创新针对当前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和效益风险,制度创新的主要方向是,一要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二要克服因决策失误导致的资产闲置和流失,三要打破制度壁垒以促进资产使用效益。因此,制度创新的侧重点在于:健全资产购置风险评估制度,完善资产购置决策程序,完善资产使用效益考核与奖惩制度,健全资产调剂处置机制。
篇4
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要的物资条件,其价值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诸如高速公路企业、物流仓储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类型的大型企业,其经营特点就是利用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为社会提供服务,其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较高,一般达80%以上,有的企业甚至超过90%。如何能够管好、用好、核算好固定资产;如何查找管理的薄弱环节,健全全面风险管控措施,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成为摆在企业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从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出发,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风险,进一步明确各环节的主要控制措施。
2.固定资产的管理环节
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要实现全面与全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全程管理即是指对固定资产从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全过程,所经历的所有环节上实行的由始至终、环环相扣的管理行为。通常,固定资产全程管理的环节如图1。
根据上述13个管理环节,可将固定资产管理大致分为进入、存续和退出三个阶段:
固定资产进入阶段,其管理环节包括制定战略、预算作业和取得验收。管理目标是在满足内部需求的同时取得效用最大的固定资产,即实现质优价廉,并通过验收和领用环节,保质保量地将固定资产分配至资产使用人。
固定资产存续阶段,其管理环节包括登记投保、使用培训、运行维护、更新改造、调拨置换、出租出借和清查盘点。管理目标是确保实现资产的合理使用和有序流动,并通过清查盘点等环节,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数量、分布、和资产状况等信息完整准确、账实相符。
固定资产退出阶段,其管理环节包括毁损遗失、变卖出让和资产清理。管理目标是保证企业的支出合理和收益最大,防止企业资产减少时引起企业资产和收益流失,并通过及时的固定资产清理活动,实现资产信息和会计核算及时准确。
3.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3.1 固定资产进入阶段
企业固定资产的进入有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以及盘盈等多种方式,本文以外购固定资产为例,对其主要风险及控制措施加以描述。
3.1.1 固定资产采购流程(见图2)
3.1.2 固定资产采购业务主要风险及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的采购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采购计划、采购价格、采购质量、合同签订与履行情况等供应活动进行分析,并关注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不断防止采购风险,全面提升采购效能。具体讲企业固定资产采购的主要风险和控制措施见下表:
3.2 固定资产存续阶段
固定资产存续阶段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投保、运行维护、更新改造和清查盘点四个方面。
3.2.1 固定资产投保
主要风险:固定资产投保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应投保资产未投保、索赔不力,不能有效防范资产损失风险。
主要控制措施:重视和加强固定资产的投保工作,对应投保的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办理投保手续,规范投保行为;对于重大固定资产项目的投保,考虑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保险人,防范固定资产投保舞弊;已投保固定资产发生损失的,及时调查原因及受损金额,并办理索赔手续。
3.2.2 固定资产运行维护
主要风险:固定资产操作不当、失修、维护不到位,可能使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或资源浪费,甚至发生事故,生产停顿。
主要控制措施:一是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维护和安全防范制度,将日常维护流程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定期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风险;二是建立固定资产运行管理档案,据以制定合理的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并经主管领导审批。同时对固定资产的修理实行分类管理,其中简单维护可由操作人员或内部技术人员完成;大修理则需专人负责,必要时可聘请外部技术人员或专业机构。三是对特殊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确保资产使用流程与既定操作流程相符,实现安全运行,不断提高使用效率。
3.2.3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
主要风险:资产丢失或毁损等造成账实不符。
主要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盘点;对清查中发现的盘盈或盘亏的及时分析原因,妥善处理,比要时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审批流程结束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确保账实相符。
3.3 固定资产退出阶段
固定资产退出阶段的主要风险是处置方式不合理,可能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主要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制度,区分固定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定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保证固定资产处置的科学性,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小结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风险存在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的主要风险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对充分发挥企业资产效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增收节支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D].2010.
[2]韩东.固定资产管理对国有大型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
篇5
二、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根据大量的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的调查报告,可以归纳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折旧年限不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反映不真实
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得不到有效确定是目前新制度下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对高校教育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设定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从而造成了国内不同的高校选取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多种多样,违背了新制度实施的本意,即真实反映资产信息。其次高校不同于企业,它是非盈利性单位,它的生源多少主要取决于硬件和软件设施,其中软件设施是它的师资,硬件设施就是它的教学设备、教学大楼等等,而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人士的捐助和国家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基建项目的不断增长,因此银行的融资渠道使高校的固定资产折旧信息很不准确。一方面是高校的基建项目固定资产的核算与学校财务核算相互独立;另一方面学校贷款的利息难以进行资本化,这些都造成当下的相关折旧信息的不准确。最后固定资产的划分界限很不清楚,规定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且价值在800和5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直接规定价格很不利于固定资产的划分,就会影响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总之,折旧年限不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反映不真实是目前高校在新会计制度下急需思考的问题。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管理效率低下是目前高校进行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采用的条形码的管理方法,这样的方法在理论上具有很好的效用,但是实际上高校相关的部门并不会自觉的将固定资产条形码粘贴在固定资产的醒目位置,这为以后的固定资产核算带来了困难。其次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权限对资产管理员开放,不能充分调动其他相关人员对资产资源的配置,例如,有些高校只是在一个模块里进行管理资产,或者是没有很好的区分高校资产的利用信息,从而降低了资产的管理效率。最后就是高校管理人员的意识很淡薄,新制度的某些规定并不会严格去执行。总之,缺乏资产的平台管理效率是高校需要逐渐进行矫正的问题。
3、缺乏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环境
缺乏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环境是当下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就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而言,目前的绝大部分高校外部带来的压力与冲击很大,如安徽工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2014年对某高校调查发现,高校的教职工及其资产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高校将风险控制分散在财务的不同流程中,但是却很少针对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诊断分析。其次就内控环境方面而言,目前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因为高校和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在逐渐转移。总之,内控环境与风险管控都很不理想,这也是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衍生的外部条件。
三、应对高校固定资产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本文参考了大量文献和高校的调查报告,分别从折旧、信息平台及环境角度总结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1、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时间
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时间是解决当下折旧年限不确定问题的最快的方法。首先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划分,例如可以按照资产的用途或者使用年限等划分为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等(目前有几所高校将其划分为六类),这样就为合理的折旧提供了前提。其次要参照相关制度在企业折旧方面的应用,并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定相关制度,合理确定折旧的年限范围,例如目前企业的折旧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根据无形损耗和有形磨损等方面确定年限为20-50年,鉴于高校建筑少有无形损耗,可以考虑其下限50年,而在教学设备方面根据具体的使用时间做出规定,总之要有成文的规定。最后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时间也要做出规定,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相比企业要多,建议定期进行计提,可以采用一年计提两次的方法。总之,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时间是高校解决当下折旧问题的途径之一。
2、规范资产控制管理,建设平台化管理
规范资产控制管理,建设平台管理是解决资产管理效率低下问题主要方式之一。首先要加强日常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的条形码等进行严格检查,而且要规范其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随机时间的检查固定资产卡片,对其管理状况进行抽查,及时更新资产管理平台的信息,同时要尝试实行资产信息共享化,使资产相关人都成为资产管理的监督者。其次要建立平台化管理,通过资产的管理化平台对高校的不同部门进行链接,同时也可在资产的管理平台进行资产类别的模块化管理,对每项资产的使用动态进行及时更新,实现动态的精细化管理。最后要对高校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职责再明确,每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必须有人进行负责,且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状况效仿企业进行考核,对不合规定者进行相应的惩罚,要鼓励管理人员及时将资产的缺失或者维修情况上报学校财务部门,要随机时间对个别资产进行抽查,固定时间对全部资产进行盘查。其抽查与盘查结果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管理平台予以公示,推动资源信息共享实施,增加资产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要在盘查结果公示时对不合规之处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职责,总之,管理方面的缺失对固定资产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必须规范资产控制管理,建设平台化管理。
3、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氛围,完善内控环境
篇6
(一)医保结算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我国公民的医疗问题,为保障我国公民的健康问题,为公民的就医提供便利,我国成立了医保制度。在医保实行之后,减少了医院的现金流动,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增加了风险。减少现金流动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职工方面,如果职工作为患者他的基本医保的实际发生数小于基数,医院就会按照实际数进行收费。当患者的实际发生数大于基数的时候,医院就要按照基数进行收款。患者花费的金额越多,医院垫付的金额就越大,现金流就会减少很多,这种资金流动方式不利于医院的经营。
(二)医保款结算风险。在医保患者的医药费方面,是要求患者先付少部分的医药费,剩下的医药费是由医院进行垫付的。医院垫付医药费之后,要经过医保机构的审核工作,而且要求患者在出院一个月之后社保局才会返还医院垫付的医药费的百分之九十五,剩下的百分之五要等到一年后再返还,这种方式就减少了医院的现金流动。医院虽然为医保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但是医疗服务产生的差额就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差额会影响医院的医保结算,最终会对医院的经济造成损失。如果在这个时候,扣款数额很大的话,就会影响医院的当期利润。这种收入和费用严重失衡的问题,会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医院的发展。
(三)固定资产的风险。当今时代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不管什么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固定资产的问题。医院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指医院中的电子设备、医疗物品等必备品。医院中的固定资产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贬值,尤其是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更新换代这么快的今天,电子设备的贬值非常快,时间会对医院的固定资产造成无形的损耗。医院的相关人员如果没有及时对设备的损耗进行评估,这样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就得不到一个准确的核定,就会造成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记录价值不同的现象。医院在选购医疗器材等固定资产的时候,如果没有合理的进行考察、没有做出详细的计划,考虑不全面的话可能就会导致采购来的医疗器械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如果医疗设备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话而积压起来,它就会贬值。这样医院的固定资产对医院来说就是一种损失。
(四)医疗纠纷风险。现在我国的公民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的提高,对医疗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下的公民和医院容易发生医疗的纠纷,目前我国的医疗纠纷呈现了逐渐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医院来说是一种损失,因为医疗纠纷会影响医院的正面形象。如果医疗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话,就会导致医院的支出和收入无法平衡,影响医院的财务支配。患者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时候,如果发生了严重的医疗事故,会对患者造成巨大的损失,医院也要面临数额较大的经济赔偿。这一份支出对财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会影响医院的收益。
(五)管理费用风险。在医院的财务支出方面,包括了很多内容。如医院管理部门、医疗器械、药剂还有医院的借款的利息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管理。但现在的医院普遍没有对这些分类做一个详细的计划,没有根据医院的人员比例对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进行分摊,所以无法正确的反映出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
三、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患者费用管理方面。医院要遵循我国的相关规定,对内部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医保费用的报销问题。在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培训内容包括医护人员学会合理利用资源的一些技巧。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时候,要适度消费,要合理的安排诊断、用药。这样可以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社保局会监督医院的医疗行为,为了避免出现医疗操作不规范而发生的被社保局扣款的现象,医保办就要加强检查工作。社保局对超出保险范围的用药是不报销的,医院在用药之前要争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为了避免医院和患者的纠纷,可以和患者或其家属签订自费协议。为了加强医保患者的费用管理,避免出现财务风险。医院的财务科肩负着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方便医院做出每年的准确支出计划,财务科首先要对每年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基础数据主要包括患者的人均住院天数以及人均每天收费情况。如果住院人数增长,医院要采取措施保障明年的支付金额。
(二)坏账风险管理。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坏账损失,有些坏账会出现无法回收的现象。在这个时候,财务科就要对坏账进行核算,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记录。如果坏账对医院财务的收支平衡影响不大,财务科就应该在财务支出的过程中对坏账进行冲销。
(三)固定资产风险管理。医院在采购固定资产之前,要对固定资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作出分析。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增长会出现贬值的现象,如果固定资产出现了闲置的现象,它的贬值就非常严重。所以在固定资产购入之前,就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分析,选择购入合适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购入之后,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增加固定资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当固定资产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财务科要做出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医院要加大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在医院的运行中,如果出现了闲置的固定资产,相关人员就要对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闲置分析,尽量使固定资产都得到全面利用。
(四)成本风险管理。(1)医院在采购的时候,要对支出进行预算。支出预算要有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调整。对预算进行合理的控制有助于帮助预算符合市场变动。可以降低财务风险,帮助医院提高竞争力。(2)在这个时代,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所以医疗纠纷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医疗纠纷的发生会加大医院的资金周转风险,为了减轻对财务的影响,医院可以设立“预计负债”这个项目来做赔偿准备。这样可以避免医疗纠纷对财务的影响,帮助医院正常发展。
篇7
随着建设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推动建筑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内部审计,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是必要的。然而,由于不确定因素存在,再加上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制约,目前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不足,制约建筑企业有效运营和发展,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一、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不足
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偏低,财务会计工作制度和规范流程没有严格落实,制约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存在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内部审计不足。未能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制约工作效率提升。相关制度不健全,一些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导致难以客观、公正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甚至出具的审计报告缺乏真实性与客观性,对建筑企业财会工作的开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二)管理制度缺失。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缺失,难以实现各项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例如,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导致财务风险管理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激发工作人员热情,不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三)沟通协调忽视。内部审计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不到位,与外部审计部门忽视增进相互联系。导致信息交流不畅,难以全面掌握建筑企业财会工作基本情况,不利于提高工作水平。
(四)人T素质偏低。忽视高素质人才引进,现有工作人员财会专业知识缺乏,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不足。再加上忽视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管理培养不足,难以有效适应具体工作需要。
(五)资产管理不足,例如,建筑企业固定资产信息不全面,没有严格做好登记工作,对资产丢失和损坏现象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固定资产与资产负债表的数据不相吻合。
二、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为有效应对风险,提高内部审计水平,提升财务会计工作效率,促进建筑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可以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一)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不会受到其它因素干扰,进而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进行内部审计。可以设立审计部,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接受企业总会计师领导。同时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进行明确定位,保证内部审计独立,内部审计成员由建筑企业的独立董事参与,经营管理层或财务管理层不得参与,审计结果由最高领导机构讨论,确保审计独立,让各项审计报告客观、公正、独立、真实、有效,促进工作水平提升。
(二)完善审计和管理制度。完善规章制度,推动各项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丰富内部审计内容,开展财务管理审计,指导内部控制部门完善内控制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评估,出具风险报告,发现财务管理潜在的风险,并督促管理和改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做好总结和分析工作,发现并改进存在的不足。对财务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加强支出和收入管理,建立财务审批制度,对每笔开支都要严格管理。重视财务工作的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预防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注重沟通与协调工作。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该增进与建筑企业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营销部门等的联系与沟通,及时送到内部审计通知书,让各部门做好准备工作,配合内部审计。重视信息收集,及时反馈审计结论,监督内部审计的监督执行情况。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引进基础扎实、专业技能高、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充实财会工作队伍。加强管理培训,熟练应该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增强沟通技能、管理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更好适应工作需要。
(五)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建筑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准确而全面。完善并落实规章制度,有效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措施,发挥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对损坏、报废等情况应该做好记录工作,保证数据准确、清晰,并且及时更新。让固定资产和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吻合,为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创造条件。
三、结语
总之,为促进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推动建筑企业有效运营和发挥作用,应该认识存在的不足,根据建筑企业具体需要采取完善措施。进而预防财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水平,为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提升,建筑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苏建阳.论建筑安装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3(2).
[2] 李美青.试论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外资企业,2016(17).
篇8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淡薄,成本核算制度落后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业务活动的保障,也是医疗先进水平的体现,所以医院非常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但同时对固定资产的高效利用、使用养护等管理问题较少关注。目前医院管理层还未从观念上对固定资产管理引起足够重视,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现象。同时,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实施全成本的核算制度,目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大多仅停留在资产管理部门,未能深入到使用科室,未计入科室成本,这将使成本核算存在较大偏差,更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2.管理机构不完善,权限分散
大多数医院都是由财务部门监管固定资产,财务人员兼任固定资产的管理员,设备科、后勤管理科、信息科等分管固定资产的使用及维护,致使管理权限分散。同时,医院的固定资产多以医疗设备为主,技术含量高、技术更新快,财务人员难以把握市场行情,且固定资产配置的审批部门及领导较多,财务部门被置于管理之外,财务监督和管理的职责难以发挥。多重管理、权责不清势必会导致职责意识淡薄,相互推诿,资产无法清算、核对,管理无从谈起。
3.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原有的建立在计算机上运设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基本停留在固定资产详细信息的存储、查询等功能上,不能满足对固定资产精准和实时管理的需要,使用部门不能进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能及时将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向管理部门反应,因而管理层很难把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使用消耗等情况,进而影响医院在整体上的运转与发展。
4.核算体系不完善
新的会计制度己对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做出了一定改革,开始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并没有对医院应采取哪种具体的折旧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关于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直线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医院的专业医疗设备大都属高新科技设备,设备更新速度快,现有的折旧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5.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公立医院有国家财政拨款的支持,医院领导和员工普遍认为这是国家出钱办的医院,不存在倒闭风险,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对固定资产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也没有任何预警机制。同时,对固定资产的实用性、是否重复购买、成本回收的效率、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不足。
6.监督、评价形式主义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后缺少监督机制,很难形成从上到下的分层责任落实体制,内控制度得不到很好的执行,一些医院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些虽然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不能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甚至审计工作搞形式主义,没有发挥应用监督作用。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探讨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
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认识不到位,制度和措施就难以落实。医院领导应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做出转变,不仅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需要领导的参与,院领导还要以身作则,带头严格执行内控制度。还要依靠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协调完成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学习、会议交流等方式督促员工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知识,与管理一流的医院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应将医院固定资产的安全、效率、保值、增值等指标注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强化全员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使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2.强化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
成立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对全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整体管理,并起草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划分,规定奖惩条例,加强检查监督,保证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同时定期(每年至少一次)进行固定资产清查,不定期进行贵重仪器设备抽查。应由院长亲自担任管固定资产管理中心的主任,对该中心的工作全面负责,管理中心其他人员必须由若干位经济管理专家组成,其中由一位专家对该中心日常事务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采用科主任负责制,由科主任指定管理员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负责固定资产卡片,管理本科室的固定资产,并及时反馈使用状况。
3.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引入先进管理手段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连接起来,医院可以通过身份式的条码标识管理,建立永久电子档案,将每个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领用、调用、维修保养、报废等信息记录于系统中。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功能上必须满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各个层面提出的具体需求,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能够在线浏览、统计本部门固定资产的占用、使用情况,具备三证管理、到期提醒、维修提醒等功能,有效控制风险,在线提交报修、报损、报废等申请;归口管理部门可以掌握和追踪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固定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重复购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财务部门可以浏览、统计全院固定资产账目,并对固定资产账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快捷方便的固定资产清查手段,及时掌握医院固定资产动态,调整盘盈盘亏数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信息资料,确保固定资产实物与财务账一致。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医院其他信息系统建立连接满足相关人员查询、统计、决策、管理的需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全信息、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网络技术力量,全面整合资源,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4.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办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公立医院应根据自身特点,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分类、分级,根据固定资产不同类别的特征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如对直接关系到医院经济效益的,价格高昂、使用频率高、更新换代快的医疗设备应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可以更好地体现医疗成本与医疗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和医院的补偿机制。一般设备和房屋建筑物采用平均年限法,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残值率的概念,使方法使用更加准确。
5.建立风险管控机制
医院应根据发展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机制。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保管人员风险培训,强化固定资产风险控制意识,设置风险管理岗位。定期评估固定资产风险,加强固定资产风险防范能力,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识别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合规风险,并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危害的大小进行分析、排序,区分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为编制风险应对方案提供依据。定期召开例会,检查风险管理工作。
6.加强监督
医院内部审计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将内部审计方向前移,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从以前的合法性、真实性审计向管理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转变。注重做好全过程跟踪审计,将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和事中审计,要学会利用各类审计软件进行数据导入与分析,通过对异常数据或差异进行分析,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切入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篇9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2日
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实现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鉴于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作为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单独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着重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提出了全面风险管控要求。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相关要素分析
内部控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等五个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内控制度五要素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就固定资产而言,控制环境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实施与效果;风险评估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正常运行及保值增值;控制活动关系到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与合理摊销、价值转移(折旧);信息与沟通关系到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等通过账务、报表等进行的反映;监督也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关键的一个方面。因为固定资产的价值比重较大、使用时间长,使用与摊销不当,或者提前毁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的影响都非常大,属于企业的关键控制方面,也是企业容易存在错弊的环节,因此监督因素也非常重要。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较以前在计划、采购、日常管理等环节上强化了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该看到,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不完善。目前,较多的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等都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相关制度并不是很完整,如材料采购与审批由一人完成、现金与出纳由一人兼任,处置业务由同一部门执行,均未实现固定资产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任何一项业务如果全部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
(二)风险评估不健全。较多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还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公司风险预控体系。对固定资产相关业务风险意识不强,对社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没有充分认识,企业风险评估及预测的手段缺乏,未进行有效地预防与处理,甚至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以及固定资产进入企业各风险环节发生错弊。
(三)控制活动缺乏必要的针对性。由于企业只追求固定资产高规模,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研究,决策环节往往草率行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对风险认识不足等原因,都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如期建设,预期的收益不能实现,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危机。固定资产报废处置部分政策规定不科学,过于僵化。
(四)信息与沟通不完整、不及时。固定资产内部和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没有统一规划和管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传递,形成企业资产管理中现实存在的“信息孤岛”,致使因违反行业政策项目叫停、在建工程不能及时转固、折旧计提不合理。
(五)监督无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程序性执行不力。如在建设材料的购买未经比值比价及适当审批环节,固定资产处置也未执行合理竞价及审批;二是缺少有效的监督体系。监事会形同虚设、财务监督被架空、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加强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研究中已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对策建议,比如要大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反腐倡廉教育;严格会计管理制度,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等等。这些,本文不再重复论述,仅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一)从控制环境的角度。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内外环境同样重要。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就是企业在各内部控制关键点、关键人员的组织机构与行为准则。针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层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或完善采购、验收、保管、预算及财务部门,明确岗位与职责,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任何一项业务如果全部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要实行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置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风险管理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仍是一个新概念。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等方面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造成相应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同时兼顾企业内外部风险,不仅是出资人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确保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在明确企业目标的前提下,在对企业总体风险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时,可分为计划准备、实施运行、检查评价、监督比较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来进行。
(三)从控制程序的角度。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购置到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处置都有一系列的业务流程。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能够有效地指导业务人员的工作,使其能够识别业务执行中的风险控制点,人工审批流程得到切实执行,防止某些程序的遗漏。按程序办事,避免因操作标准不统一而造成业务处理的随意性,因个人理解差异、人与人之间衔接不到位等不确定因素对工作进程造成干扰。同时,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易于找到事故原因,避免出现内部扯皮现象。固定资产流程管理,是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一个全新的再认识、再提炼,打破过去职能部门责权不明晰的弊端,有利于规范化管理。
(四)从信息与沟通的角度。良好的信息系统应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方式,包括企业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的沟通,和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与沟通。信息化建设过程必须坚持“可靠、实用、科学”的理念和原则,贯彻“持续优化、整体推进”的管理思想,运用“逐步实施、不断提高”的实施方法,将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实施,整体建设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实施要通过“搭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业务信息化、推进横向业务的信息化三个阶段。”
(五)从内部监督的角度。一是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机制。企业应在全面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奖惩机制。尤其要重视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选拔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包括会计账簿,还应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及审计报告的提交。同时,要定位好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将内部审计部门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领导下,以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监督企业向合理、合法、合规的良性方面发展。
固定资产占用金额大,使用时间长,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费用、资金流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的核心环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防范和减少管理风险,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索芳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策研究.财会研究,2009.4.
篇10
一、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述
1、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
固定资产的总体控制目标包括相关业务处理流程的有效性、会计记录和报告的真实可靠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基本目标具体包括:
(1)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符合企业的投资规划,并事先得到审批;
(2)保证对固定资产的取得、验收及款项支付进行充分恰当的记录和披露;
(3)保证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及其安全、完整;
(4)保证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进行充分恰当的记录及披露;
(5)保证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合理性及折旧的充分记录与合理的披露。
不论进行何种内部控制活动,不论采用何种内部控制方式都要为内部控制目标服务,以保证其实现。
2、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从形式上看固定资产的控制要素包括固定资产预算控制、增加控制、使用和转移控制、维护费用控制、盘点控制和报废控制。
固定资产预算控制起点是企业生产部门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编制固定资产需求报告,财务、采购等管理部门以及高级管理者对其进行复核,提出修改意见后由生产部门协同财务部门编制正式预算方案。预算方案形成后,需经最高管理层审批,所有审核程序都要记录并保留备查。
固定资产采购业务控制的起点是使用部门提出采购申请,执行请购程序,经固定资产内部管理部门、固定资产采购申请或授权部门、企业高管和财务部门多次审核,批准后采购部门实施采购活动,将原始凭证交由财务部门进行复核登记。仓库管理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库存情况进行盘点,并与财务部门账簿和报表进行核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控制起点是使用部门提出使用申请,此后由仓库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并执行相关的管理程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按照审批情况办理移交手续,并编制一式三份的固定资产转移凭证,分别自留以备查、交予资产使用部门编制固定资产卡片并签章以示负责、交予财务部门作为原始凭证以便复核登记并计提折旧。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盲目开发与购建固定资产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显示,1958年至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失误率接近投资项目的40%,其造成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主要表现在:一些建设项目管理上存在较大的漏洞,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作较多,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超过企业筹资能力,盲目上项目,造成半拉子工程,使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无法发挥经济效益,一些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项目一建成就开始亏损,造成较大的投资损失。
2、项目施工过程发生舞弊
固定资产建造过程中普遍存在舞弊现象,主要指工程耗材中发生的舞弊。具体表现形式为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工程使用材料规格和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材料耗用量不合理,严重偏离预算等。
3、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不及时
企业不论是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还是出包工程,其会计核算均应通过在建工程项目进行,按规定在建项目融资利息费用构成在建工程投资成本。一直以来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比较滞后,一个项目完工后,最快一两年,最久的三五年才进行决算。许多企业在固定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后,未尽快办理竣工结算手续,及时转入固定资产,仍以在建工程列示,造成决算的工程项目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信息不真实。
4、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制定折旧政策一刀切的现象,很少考虑折旧的差异性,没能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折旧政策,一般表现为折旧年限偏长、折旧率偏低。此外,有些企业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报批手续,任意变更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等,折旧政策并未得到一贯性执行,违反了会计估计不得随意更改的原则;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规范,存在对已报废或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照提折旧的现象。
5、固定资产处置存在任意性
有些企业固定资产处置随意性大,如固定资产清理不及时,不经资产管理及相关领导的审批同意,不经过技术部门的鉴定,私自将资产进行处置,造成资产管理脱节。对于出售的情况,经常出现不经过竞价机制,任意选择购买商,从中收取回扣的现象。同时,对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凭证资料未提交给财务部导致账实不符,致使固定资产流失。
三、完善我国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具体对策
1、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讲还是个新概念。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投招标购建、工程项目实施等方面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造成相应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关注内部风险的同时,兼顾企业外部环境及风险,既是出资人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确保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2、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来提供、采集、处理、分析和报告相关的有用信息。而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集成是核心。集成带给企业的是管理上的飞跃,是实现财务对业务全程监控的最佳途径,集成使财务监控从事后推进到事前、事中,有利于对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的事前、事中控制。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数据要与设备采购数据、工程项目数据、设备维护数据实现集成,一方面可以保证固定资产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确保账、卡、物始终保持一致,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财务预算的透明度,利用工时定额、备件定额、备件价格等业务流程的管理定额或标准,借助集成系统的实际业务数据,科学确定各种投资、成本、费用的预算水平。同时也方便所属各级单位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减少了公司总部的监控难度。
3、注重固定资产流程管理
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购置到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处置都有一系列的业务流程。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能够有效地指导业务人员的工作,使其能够识别业务执行中的风险控制点,人工审批流程得到切实执行,防止某些程序的遗漏。按程序办事,避免因操作标准不统一而造成业务处理的随意性,因个人理解差异、人与人之间衔接不到位等不确定因素对工作进程造成干扰。同时,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易于找到事故原因,避免出现内部的扯皮与推诿现象。固定资产流程管理,是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一个全新的再认识、再提炼,打破过去职能部门责权不明晰的弊端,利于规范化管理。
4、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
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要实行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置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其内容包括:
(1)固定资产的需求由资产使用部门提出,采购部门、企业内部建设部门无权首先提出采购或承建的要求。
(2)资产请购或建造的审批人应与请购或建造要求提出者分离。
(3)资本预算的复核审批人应独立于资本预算的编制人。
(4)固定资产的验收人应同采购或承建人、款项支付人职务分离。
(5)资产使用或保管人不能同时担任资产的记账工作。
(6)资产的盘查工作应由使用保管人员、负责记账人员和独立于这些人员的第三者共同参加。
(7)资产报废的审批人与资产报废通知单的编制人分离。
篇11
篇12
医院内控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来对医院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是评判一家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自从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机制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以来,内部控制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管理与控制一体化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趋势。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公共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医院开始摆脱国有事业单位的属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积极地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财政部颁发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于加强医院的内部会计财务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二、医院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的医院领导大多数是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管理人员出身,他们大多对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比较淡漠,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许多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仅仅停留在对于医院会计账目的管理和控制层面,认为内部控制只需要通过对会计凭证的控制和资金的管理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另外,由于国家对医院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仍然采用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以国库集中管理手段为主,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的领导往往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都放在财政资金的控制及会计工作的规范性等方面。随着医院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医院的经营业务越来越多样化,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在这种形势下,医院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及内部控制的重点已经不再适应医院经营管理的要求,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院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多的漏洞和缺陷,导致医院面临着很大的财务失衡风险。首先,目前我国医院的资金结构比较不合理,给医院的发展来了比较大的筹资风险。在医院的资金结构中,债务资金尤其是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过大,使得医院的债务利息负担比较重,医院的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受到削弱。资金结构的失衡给医院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其次,医院在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资金的使用情况来看,很多医院为了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往往大量地进行药品采购,导致药品大量积压,占用了过多的流动资金,提高了药品的储存成本。一旦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源,医院的资金流很容易断裂,给医院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缺乏资产管理的内控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缺乏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资产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下,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方面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漏洞。首先,很多医院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账务管理,由总务部门负责一般设备管理,设备科负责专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这种状况造成固定资产的管理非常混乱,并且管理的明细账也不全。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往往无法落实权责,许多固定资产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相关的记录,报废的固定资产也没有进行核销,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的情况。其次,很多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导致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比较缺乏,资产的损毁及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状况都是由于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很好的激励监督机制,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激励目标、激励方法及监督机制。
(四)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及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对内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障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执行。然而,在我国的医院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内部审计制度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首先,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一些普通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都是由其他人员代为完成,内部审计的效果难以发挥。其次,一些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医院,由于领导的干涉及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要按照领导的指示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督作用往往得不到发挥。另外,医院的内部审计重点往往放在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审计方面,而对医院其他方面的工作,如固定资产管理、医院流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缺乏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加强医院内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内控管理的环境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参与到市场经济的活动中来,医院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的管理层一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医院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从制度层面到具体的执行环节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医院要以内部控制建设为主线,将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融入到内部控制的框架中去,从而对于医院的资产管理、药品采购、资金控制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另外,医院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战略理念,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对内部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占有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从而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
(二)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要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定期对于各项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可能面临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监控和防范。一旦发现财务指标或数据出现异常、恶化等表现,要及时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化解和防范,确保医院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采用以下指标。
1.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对医院经营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分析,从而确定医院在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医院应该根据行业平均的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收益率指标。一旦没有达到预先的要求,医院一定要加强重视,采取措施,提高资产收益率。
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如果过高,就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偿债风险,不利于医院长久持续的发展;资产负债率过低,则会使得医院可使用的资金减少,不利于医院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收益状况及市场情况,制定最优的资产负债率指标。
另外,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债务保障率等财务指标,都可以被纳入到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来。
(三)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体系
医院一定要重视通过财务管理及预算管理的手段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医院要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等投资活动的财务管理。对于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损耗、折旧、减值等进行严格的记录;要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已有的固定资产进行风险管理,建立年平均投资回报率、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数据库,测算固定资产的收支及损益状况,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最大化。其次,医院要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全面融入到预算管理制度中去,从而提高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的效率,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在每年的单位预算编制时,一定要根据国有资产占有和使用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预测,使预算编制能够真实反应国有资产的价值及使用状况,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有科学的管理依据。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从而保证预算能够有效地执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四)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随着医院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深入,资产管理及资金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医院一定要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从而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控制作用。首先,有条件的医院一定要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引入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其次,医院一定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足够的权力和独立性,领导不能干涉和控制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督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及时地发现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完善。另外,医院还要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要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审计,还要对于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工作进行内部审计。
四、总结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推进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院一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内部审计制度等措施来提高内控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向炎珍.医院内部控制的特点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0(58).
篇13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精细化管理过程,旨在达到企业的控制目标,包括风险评估、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监督检宋宕笠素。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障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加强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要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以及成本效益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活动、执行活动和监督活动的全过程,包含企业各种不同的事项和业务,以实现全员性、全过程的控制,避免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产生空白点。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兼顾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的内控建设,其控制措施要更加严格,以确保内部控制过程中不发生重大缺陷。在制衡性原则的约束下,企业应当在业务流程、权责分配、机构设置、治理结构等方面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与此同时不忘加强企业的运营效率。适应性原则是保障内部控制与企业业务范围、经营规模、风险水平、竞争状况等相适应的原则,适应性原则也体现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要随着经营的实际变化情况而加以调整。成本效益性原则规定,实施内部控制要在权衡成本及效益的基础上进行,旨在以适当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 发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缺乏
发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时间较短,目前企业基本能够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然而只停留于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阶段,对风险控制、控制环境等要素的关注不够。随着发电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很多新项目随之投入生产,但由于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导致利润下滑、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出现,阻碍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效率。
(二)风险管理体系控制职能不强
企业的风险预测应贯穿安全环保、财务状况、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我国发电企业在风险的预测、分析、评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缺少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不够完善,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不同岗位之间,管理未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三)内部监督效力发挥不足
发电企业内部的监察与审计是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的主要形式,应该独立于各个职能部门,而我国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普遍缺失,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是被动监督而非主动监督,审计委员会议也未能每年按时召开,对员工的不诚信行为缺乏检举和上报机制,企业的制度和文化缺乏公正公开的环境保障。
三、加强与完善发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发电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分散,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来负责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节约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本,新的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按发现风险、调查原因、确定风险、探讨解决方案、监管风险的顺序来全面展开风险管理工作。首先,风险管理部门要按年度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需涵盖法律、运营、市场、财务、战略等方面的风险评估,特别注意和防范舞弊、欺诈等行为的发生,定期识别各种风险类型的不同方法、流程,分类整理各种风险,并形成发电企业独特的风险清单。此外,发电企业要促进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对经过风险识别程序确定后的企业风险,综合运用定量法和定性法,结合风险的影响程度、发生可能性等相关因素,按重要性分析,排序已确定的企业风险,进而掌控需要优先控制和重点关注的风险。与此同时,完善发电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明确重大风险的界定范围,一旦发生风险立即触发应急处理机制,确保涉及企业预警机制、应急方案等的政策能够被清晰及时地传递到下属公司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手中,并指导其完成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
(二)加强对实体资产的保管
固定资产、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现金、通讯设备等均是实体资产在发电企业中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财产物资中占比非常大且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侵害和腐蚀,所以对其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建议发电企业设置专门的实体资产保管岗位,任命专人对设备进行保养和保管。对于发电企业实体资产的核准及收发,必须遵照既定的程序和事先设置的权限来进行,增加相关的明细账,完善实地核对、清查、盘存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以固定资产控制为例,发电企业应该定期对固定资产展开深入的清查,全面细致地核对固定资产卡片、设备管理部门的台账以及实物资产的一致性,做到卡、账、物的完全相符,详细清点经过改造更新的固定资产、打印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将其上升为重点工作。与此同时,优化发电企业的iPRM系统,紧密关联财务固定资产模块和设备管理系统,进而实现台账与固定资产卡片的接轨,可用辅助编号的方法来解决某项资产在账面上对应多个设备的问题。除此之外,设立专门的岗位来履行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并管理好责任人的登记和变更事务,重点审核离职人员工作中是否存在纰漏,防止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
(三)巩固资金的控制和管理
资金的控制和管理是发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优化措施如下:第一,为了优化资金计划管理,发电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付款审批机制,规范汇总明细流程,建议基于原有的审批流程之上,设置当汇总审批转明细的金额在系统中显示了较大改动时,增加企业总经理、经营副总经理的审批流程;第二,企业财务部对支票、票据要执行严格的盘点,财务经理在每月月底需明确指定专人盘点银行承兑汇票及支票,完成盘点后,联合出纳人员共同签署资金盘点表,并上交经理签字审核,作废支票要及时进行登记,交由档案室统一进行保管;第三,重新修订借款管理的制度、流程、规定的不规范点,合理规定筹资管理活动的要求和流程;第四,落实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以及年度资金平衡计划执行情况,并对执行结果进行反馈、总结及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提高全面预算控制能力
预算管理是发电企业和外部市场环境连接的纽带,是协调企业整体利益的有效机制,为了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发电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要不断联系自身实际和行业特色,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设置内部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预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统筹预算管理工作在发电企业中的开展,确定预算管理目标、方针、程序等,审议并改进各部门的预算草案并上报董事会,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予以监督;第二,全面提高预算控制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财务部门的带领下,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其中人力资源部门要配合财务部完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化操作方面的考核工作,以保障全面预算控制的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第三,提防不良倾向,防止预算控制进入误区,一方面警惕由于预算过繁所引起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企业资源等问题,另一方面避免经验办事的作风,而是要层层把关、严格审批;第四,考核预算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可将预算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员工身上,在年末、季末、月末考察评估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而实现预算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建议采用计分制,设定基础分为10,根据最终得分划分档次,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惩罚。
(五)优化内部监督机制
为了建设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发电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采取适当的的内审方法,综合运用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办法,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发电企业的正常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内部监督和控制能力。与此同时,发电企业应引进控制自我评估方法,使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帮助企业查找内部缺陷,并积极采取行动来改进企业现状,进而完善发电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规范化、程序化控制自我评估体系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积极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电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加强和完善是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内部控制的要素和原则,提高内控意识,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优化资金和实体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巩固企业内部的预算和监督机制,如此才能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帮助发电企业向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