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白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建议
蔬菜产业作为白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对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经过多年的努力,白城市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三大生产格局:一是以保护地生产精细菜和雪寒韭菜、羊角葱等特色菜为主的生产基地;二是以保护地生产大路品种以及露地生产夏、秋菜为主的生产基地;三是以生产薯类、大葱、红干椒等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基地。但是按照白城市提出的“到2020年,温室、大棚面积发展到10万亩,把白城市打造成‘吉西蒙东’蔬菜生产基地”的奋斗目标,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采取更积极的措施。
1现状与问题
自吉林省蔬菜产业提升工程实施以来,白城市蔬菜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市蔬菜总种植面积达到23.55万亩,较2014年增加2.95万亩,其中保护地蔬菜面积由6.7万亩增加到8.12万亩,增加了1.42万亩,温室、大棚数量由8.51万栋增加到9.54万栋,增加了1.03万栋;产量达到了55万吨,较2014年增加5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较2014年增加1.21亿元;面积在50亩以上的标准化蔬菜园区达到77个,而且规模逐渐扩大,标准化程度逐年提高,蔬菜产量及菜农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2015年,全市棚膜经济实现产值5.52亿元,纯收入4.58亿元。从全市整体看,1亩温室平均纯收入4.5万元左右,1亩大棚平均纯收入1.5万元左右,而种植玉米每亩平均纯收入0.07万元左右,种植水稻每亩地平均纯收入0.12万元左右。棚膜经济作物的效益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优势明显。当前,白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已经驶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总体形势向好,但在生产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个别县对蔬菜产业的重视不够。距离把白城市建设成为“吉西蒙东”重要蔬菜生产基地还有很大差距;二是有些已建成的园区以及一些合作社或协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三是蔬菜及食品安全问题没有真正提到正式日程上来,没有落到实处;四是品牌意识淡薄,没有拿得出手的名牌。
2建议与对策
2.1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全市蔬菜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发展规划
各县(市、区)、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蔬菜园区建设,借着省农委提出的“蔬菜产业提升工程”的契机,充分利用上级政策发展地方经济,完善白城市蔬菜园区建设,加快标准化蔬菜园区建设进程。2.2要充分发挥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要借鉴平台镇红塔村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快速推进发展步伐。红塔村的雪寒韭菜从2004年开始引进种植,2008年开始规划建设雪寒韭菜园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该村的农民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也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合作化经营的致富模式。合作社组织农民对生产实施“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价格和统一销售”。在2009年10月份申请了“雪寒牌”商标,从此,红塔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韭菜屯,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产品远销到乌兰浩特、齐齐哈尔、沈阳等外省(区)市场。雪寒韭菜不但成为洮北区棚膜蔬菜生产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全省享有盛名,并且在全省的棚膜经济工作现场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3要建立健全产地无公害监督体系,完善检测手段
无公害蔬菜的宣传和产地无公害监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绝不能掉以轻心,相关部门要真正把这项工作提到正式日程上来。目前,长青批发市场已成为满足本市居民购买蔬菜的零售点,而保胜市场是市内唯一一家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交通四通八达。据调查,每年市场内的物流量达50万吨,其中淡季外进蔬菜达20万吨,地产菜在市场内的交易量达30万吨(包括部分外销量和本地批发、零售量)。所以,建议在市场内建立无公害蔬菜检测站,设置监督岗,随时对进出产品进行检测,作为蔬菜进出的把关口,把监督和检测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篇2
一、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物联网自循环的内生发展动力。
首先,针对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缺位,各地各自为战的局面,相关部门应推出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出各省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及其相关子规划,避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其次要缩小物联网发展地区差距。通过比对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经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仍是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全力在最短时间内使物联网达到全国范围内平衡发展,解决因地区差距过大导致的物联网无法稳定发展问题。中国物联网产业要扩大发展,必须破除行业壁垒,使区域内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整合,促使区域间物联网产业分工协作格局逐步建立起来。最后,在政府的政策方面,要明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物联网发展相关的政策支持,建立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和交流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和研发成本。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核心技术开发项目、标准制定等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环节应重点予以资金支持。
在厘清政府定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物联网自循环的内生发展动力。依托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多方协作,推动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商业模式的发展应顾全到产业链中的多方需求,加强对设备商、集成商等积极性的充分挖掘,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到客户的潜在互动价值。
二、建立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开放性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标准化将是物联网挑战下一个阶段的重要议题。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将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而发展和成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技术的先进性并不一定保证其标准一定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标准的开放性和所面对的市场的大小是其持续下去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
随着物联网信息的推进,我国要不断认识到物联网产业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的力量,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物联网技术的标准,构建起具有开放性的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的发展中,要不断呈现自身的竞争力,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积极扩大国际领域,让我国融入到其他国家物联网发展中。还需要主导制定物联网的国际标准,把握住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以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在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三、建立物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框架,促进物联网健康发展。
在中国,制定新兴领域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相对滞后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将会造成相应的外部成本。在应用物联网技术过程中,如保障个人的隐私权、信息采集的合法性等问题,对物联网推行的通畅设置了障碍。因为物联网系统将会产生的数据爆炸,可能会引起隐私以及数据使用方式方面的担忧。有许多采集数据的形式,如车牌扫描仪捕捉超速者,无需征得同意就可直接运行,那么谁有权访问和控制数据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安全性的问题不仅要在技术上提供保障,同时也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去约束信息的使用权限,让用户的隐私得到保障,从而在不同方面保证和维护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重视“产学研”体系建设,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
对物联网产业来说最大的竞争就是高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具备了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力。这需要政府把握国际物联网的发展方向,研发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不断引进或者借鉴国际上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技术进行再创新。
篇3
(1)研究确立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战略发展目标。这其中包括电影院线建设目标,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的发展目标,影视产业平台建设目标,影视产业经济发展目标等。
(2)构筑富有开拓性、操作性的政策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中应包括影视资金利用与投融资政策,影视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影视拍摄与放映专项服务政策,影视精品项目孵化机制政策,影视剧本评估体系建设政策等。
(3)建立并完善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包括整合资源形成权威的行业协会体制,并与省委宣传部的文产办、文艺处,省文联的电影家协会,电影电视评论协会等对接,最终使上述机构主办和承办、协办的影视活动多样化、研讨经常化、交流固定化。
(4)明确各个阶段的总体工作部署以及设置系列重大专项计划、重大项目工程等。
规划重大专项计划或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集中力量打造精品,以点带面把影视产业培育为云南文化强省的支柱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辐射南亚、东南亚,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服务。
2.从原则上来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敢于“抓大放小”。
一方面,政府主要做的是政策制定、氛围营造、平台搭建、人才培育、资金扶持等工作,其他的,应交给市场去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精品的创作生产,扶持那些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准和市场价值的优秀影片的创作生产,大力支持影片在云南取景、摄制、进行后期制作,宣传提升云南整体形象,积极支持对云南电影产业有较大推动作用影片的拍摄。
针对近年来云南电影拍片数量增长乏力的状况,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做法,不要片面追求数量,而应集中人力物力推出“大片”。这里所说的大片,不仅仅是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片,还有那些艺术上乘、制作精良,具有广泛市场号召力的优秀电影,这样的片子可以一当十,拍好一部,影响一片,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扶持的佳作。
(二)弥补剧本创作与电影放映两个短板
1.注重加强云南的创作力量培养。总体来看,云南省专业编剧力量薄弱,创作人员青黄不接,有待扶持和培养。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建议《民族艺术研究》等刊物推出创作专刊。从近处说是让剧本有出路,从远处看是为寻找剧本的制片人有米下锅,从而改变我省剧组中出现的“剧本荒”问题。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定期开办影视剧本创作培训班。联合各地文联、云南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会、云南电影集团、相关高校与民营影视企业,形成合力,定期开办影视创作培训班。培训班主要围绕剧本创作,特别是已经发表的剧本,或者想要发表的剧本展开讨论与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三是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剧本评估体系。
2.在电影放映服务上,建议从两方面进行创新。云南题材电影进人院线受阻,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2014年开始节目饱和,每年购进数字电影的计划降低为60部。因此不能再鼓励数字电影和低成本电影的投资生产,云南题材电影的放映服务需要加强。一是探索在大学城进行云南题材电影、微电影专场放映服务。年轻人思维活跃,能够迅速接受新生事物,是推动云南影视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可探索在呈贡大学城依托某一高校,面向10多万大学生,进行云南题材电影的专场放映,鼓励大学生自拍微电影与实验电影放映,鼓励云南本土企业的作品在此放映,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活力与创作热情。二是探索建立电影公益放映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放映机制。鼓励云南题材电影上山下乡,到矿区、社区、山村、军营等地进行公映、播放,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电影放映机构对云南题材电影进行优惠票价放映,并推介给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结合国家文化部的新农村数字院线、部队数字院线等的补贴政策,制定云南题材电影放映的新的补贴政策;对云南本土影视企业在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放映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三)搭建和设置具有标志性的影视交易、交流、研究平台
建议由政府主导,统筹国内外市场,联合企业、高校、媒体等,共同打造三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交易、交流、研究平台,营造良好的影视业发展氛围。
篇4
2.推介瓶颈
我区大樱桃外销连续多年以北京和东北地区为主,市场供应相对单一。以2009年为例,东北地区占46.7%、北京占29.2%,南方市场仅占到8.2%。这与我区各镇街和有关部门在宣传“中国大樱桃之乡”品牌上未形成合力,推介活动规模小、档次低有很大关系。放眼一些大樱桃主产区,无不在宣传推介的规划、手段、平台等方面频出大手笔。比如,大连金州区大樱桃获得中国大樱桃产业第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金州大樱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暨2008“中国大连樱桃节”新闻会,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农业部及大连市领导悉数出席,46家国内外知名媒体跟踪报道,同时连续几年成功举办大樱桃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和大樱桃产业发展论证会,宣传的规格和档次可见一斑。对我区来说,如果在大樱桃品牌宣传推介方面迟迟没有采取大动作、造出大声势,那么市场开拓难有较大突破。
3.交易瓶颈
目前镇街大樱桃交易市场多由一些配货商垄断,配货商在交易市场的进入、销售市场的分布上割据一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垄断市场、欺行霸市等问题,收购价格任由配货商打压,导致市场不自由,没有发挥应有的自动调节价格作用,果农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价格话语权,导致好果品卖不了好价格,使利润过多地集中在以配货商为主的流通环节。同时,慕名而来的小商小贩和外地客商常常被排挤在市场之外,高价格也往往收不到好产品,这对“中国大樱桃之乡”的品牌形象和多年来宣传推介的付出不可谓不是一种损害。
4.结构瓶颈
由于我区大樱桃种植起步早,树龄老化现象逐渐显现,超过20年的大樱桃面积约占8%,且品种比较落后,加之管理不善,产量和品质较差,面临淘汰。但多数果农小农意识强烈、舍不得砍伐;有的财力有限、无力更换。而一些口感好、耐储运、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如美早、萨米特,只占总面积的16%,规模还不大。同时,由于我区大樱桃极早熟和极晚熟优良品种缺乏,导致早熟品种早不过泰安、枣庄、潍坊、莱山等后起之秀,晚熟品种晚不过大连金州等强劲竞争对手,虽暂时不愁销路,但大都卖不到高价,相对收益较差。因此,有关专家不无担忧的指出,如果大樱桃品种结构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调整优化,那么我区大樱桃的市场竞争力将会逐步减弱。
二、机遇与挑战
1.挑战
近年来,泰安、青岛、潍坊、威海等省内地区和辽宁金州、陕西铜川、河北秦皇岛、甘肃天水等省外地区的大樱桃发展十分迅猛,且多以集约化方式种植最新品种,前期投入资金充足,后期管理措施到位,在生产环节占尽先机,对我区大樱桃形成了合围之势,并不断与我区争抢市场,假以时日就可能在产量和品质上超越我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泰安、潍坊、大连等地的暖棚大樱桃凭借比我区早熟的优势,往往春节前后就开始打着“福山大樱桃”的名号流入市场,甚至有部分本地商贩去外地收购后在烟台市面销售,而我区最早也要在4月中旬上市,人家比我们要早2~3个月,因此在价格上也高出我区2~4倍,不仅直接冲击着烟台大樱桃市场格局,也对我区大樱桃产业构成了严峻挑战。
2.正所谓危中存机
大樱桃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具备良好市场机遇。由于适合种植大樱桃的地区有限,国内外市场供应的缺口一直很大,预计未来10~20年大樱桃市场仍将持续供不应求的局面。从国内看,目前大樱桃栽培面积约75万亩,年产10万吨,人均消费量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1%,未来消费潜力巨大;另外,大樱桃主要销售于北京、上海、大连、沈阳、广东等大城市,多数中小城市很少甚至没有销售,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从国际看,欧盟是大樱桃进口数量最多的地区,近几年进口量在6~10万吨,占世界进口量的一半以上;日本是世界第三大樱桃进口国,每年进口量在1万吨以上,最低销售价是我国的10多倍;俄罗斯部分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因气候原因不能种植大樱桃,消费全靠进口;香港地区每年需求量也近万吨。由此可见,大樱桃产业发展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三、发展大樱桃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发展设施栽培
设施栽培优点无需冗言,但由于设施栽培前期投入较高,农民大都不愿投资。①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扶持,适当提高设施栽培补助标准,达到果农心理承受临界点,从而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②建立健全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设施栽培开展专项贷款业务,政府给予贴息,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③成立推进大樱桃设施栽培领导小组,按照因地制宜、区别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暖棚或凉棚,避免一刀切;④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特别是保证山地大樱桃能够得到及时灌溉,确保丰产增收。
2.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尽快充实区果树站和镇街专职技术人员。每个镇街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2~3人,能够建立起专门的技术服务机构,同时可以对退休专家实行返聘,使他们能够继续发挥作用,搞好对新聘用技术人员的“传帮带”,避免技术服务队伍出现断层。加强技术培训服务。在聘请专家集中讲课、现场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示范园统一组织果农现场观摩学习,增强培训效果。同时,根据大樱桃生长周期,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逐步形成以镇村组织培训为主,区级培训为辅的区镇村三级培训体系。重视发挥农村“土专家”作用。农村的“土专家”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容易接受新技术、新理念,村民也乐于向他们求教,可将其吸收到大樱桃栽培技术推广队伍中来,并给予一定报酬,促进新技术推广普及。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探索研究提高大樱桃产量和品质的科学方法,努力开发利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同时重点研究设施栽培技术难题,促其推广应用。认真搞好农业部水肥一体化技术试点和市农科院大樱桃防冻防霜研究试点,借机将我区大樱桃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到新水平。
3.抓好以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重点的集约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经营,产业化水平低,应对风险能力弱。而标准化生产基地则在品种选择、技术管理、施肥浇水、果实采摘等方面具有统一、严格、规范的标准,能够保证果实品质,获得最大效益。①积极探索新机制,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前提下,扎实稳妥地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开展农民以土地入股、由村或农业大户统一经营管理的股份合作制试点,为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已有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扩大规模,拉长“公司+基地+农户+配货+销售+客户+出口”一条龙产销产业链,努力构建从生产始端到市场终端的大樱桃经营服务体系;③有条件的镇街可以吸引有实力的客商投资兴建高效大樱桃示范园和绿色食品加工项目,促其向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变,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④高度重视大樱桃出口工作,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使我区大樱桃尽早达到出口标准,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当前尤其要抓住烟台对台直航的机遇,借助与日、韩等国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好对日、韩以及台湾地区的大樱桃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工作。
4.打好“中国大樱桃之乡”这张文化牌
品牌就是价值,“中国大樱桃之乡”是福山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对于提升大樱桃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条、开拓占有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坚持品牌战略不动摇,整合宣传资源,改变各镇街、业务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统一包装标识,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不断提高宣传档次,打造高层次推介平台;②借鉴先进经验,学习“栖霞苹果”、“平度芹菜”等知名品牌运作模式,进一步打响“福山大樱桃”品牌,避免重蹈“福山苹果”的覆辙;③抓住张格庄大樱桃协会、福满林大樱桃专业合作社两家大樱桃生产基地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蔬菜水果专供基地的重大机遇,加大“福山大樱桃”品牌宣传力度,借势打开南方市场;④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以承办“烟台大樱桃节”活动为平台,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文化内涵,拉长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影响力;⑤要以“福山大樱桃”品牌宣传为契机,积极探索实施“农超对接”模式,下大力气与大型超市建立合作关系,直接送货上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益。
5.加快调优大樱桃种植结构
篇5
1 着眼当前现状,关于森林资源我们应该考虑的内容
整个延吉市在林业方面的经营总面积是129667hm2,林业用地面积约为91604hm2,林地面积为76649hm2,活立木总储蓄是6361410m3,它的天然林木是针阔混交林以及阔叶混交林,主要有椴树、柞树、色木槭、桦木、胡桃楸等种类,而人工林是以红松和云杉、落叶松为主要的纯林,在整个延吉市的相关分布来看,绝大多数的林木都集中在城市的中西北部地区,为天然萌生的次生林,林木年龄处在中龄阶段,一般直径10cm左右,高度在9m左右,郁闭度一般约为0.7,每hm2蓄积平均值为60m3左右,另外还有一些林场以及人工栽种的人工林木。
在整个林业产业发展体系中,发展规划方面略显滞后,一方面是因为这么多年以来没有一个科学的体系作为指导依据,去统筹规划林业产业的发展,在林地的利用率以及使用率上都缺乏高度的认识,让当地林业的发展变得毫无章程,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加之这种产业生长周期需要很长的时间,就更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布局和规划,这一直是这些年来所缺少的弊端;另一方面是林业在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重取轻予的现象,经常无限制地去索取这种资源,而关于这方面的反哺建设少之又少,最后引发经济不畅,在投资方面也就显得不足,没有一个多元化的科学体系支撑,是当前现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同时,林业产业这一领域在发展水平上也相对薄弱,竞争方面明显不足,这都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这方面专业的人才资源更是匮乏,人力资源是掌握整个技术的关键人和决策者,这样匮乏的情况将阻碍林业产业的发展。
2 走好每一步战略决策,优化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延吉市所占的林业面积比例方面已经有了数据具体说明,这在延吉市大约有1444hm2的红松林,也就需要具体实行科学的发展战略来发展延吉市林业产业,可以通过扩建或者改建红松果林,只要以后不断地去优化重组这种树种的相关结构,加快它扩建以及改建的发展步伐,努力营造一个相对优质的红松林,并且加紧脚步,趁热打铁,每年都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延吉盛产苹果和梨这2种水果,我们可以加强苹果以及梨的基地建设,果树在延吉市具有很久的历史,也是开发相对较早的一个产业之一,今后,我们更应该继承这种技术,结合当地具体的环境因素,充分利用相关条件,在适宜的地区多种植苹果和梨,种植出高质量以及高品质的水果佳品。
在养殖业上也可以通过林业来不断完善,延吉市牧地面积有10000多hm2,而灌木林地以及疏林地也有8000多hm2,可以依仗这些资源来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养殖业,形成饲养、销售一条龙的战线,充分结合它的资源条件,从而加速延吉林业产业的相关发展。
同时也可以施行林下药材这样的方式,或者是进行山间野菜的种植,现在人们都在追求绿色环保生态无污染的食物,这对于经济市场来说是一种客观的投入,对于林业产业的相关链条发展更是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培育一些食用菌类或者是木耳,从而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
综上所述,纵观当今林业产业的一系列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从以往传统的木材加工、木材生产以及经营林木的经济方式转变成为经济林果品产业、森林矿泉水、林草、涉林产品加工、林药、林菌培植、林下养殖以及林参间作等多种林业产业共同营作的经济运行模式,对于以往单纯利用林业资源转变成为林地相结合的有机资源合理规划与调度上,用科学的观念制定和规划延吉市林业产业的发展,推行先进的技术,为出口创汇以及环保生态画上精彩一笔。
篇6
1.3海工装备产业中盲目“跟风”现象露出苗头2008年出现国际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11年发生欧债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船舶市场逐步进入“寒冬”。在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江苏不少传统船舶企业纷纷进军海工装备市场,力图借助海工装备产业走出困境。近年来,南通市427家规模以上船舶企业中有29家转型为海工装备企业,全市前五强造船企业均已涉足海工领域。同时,泰州、镇江、无锡等市一些船舶企业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挺进海工装备行业。此外,以南通为核心的沿江地区还新建了或正在筹建一批海工装备企业。目前,全省海工装备项目呈现出决策快、投入大、建设速度快、产出快的特点,生产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然而,在海工装备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少数中小船舶企业不顾自身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盲目跟进,不免令人担忧。海工装备与造船工业的关系,既彼此相关,又存在差异。国际上大量的海工装备大多都是由船舶企业建造完成的,但因海工装备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等特性,只有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才能承担。(1)海工装备产业对企业的技术力量要求很高。海工装备是典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设计复杂,生产难度大。每个海工平台必须根据业主使用海域的地质、水深、波浪等情况进行不同的设计,不会像三大主流船型那样大批量订货生产。(2)海工装备产业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要求很高。海工装备是高投入产业,资金需求量大。相比于常规船舶8~12个月生产周期,海工装备项目往往需要3~4年,资金回收期长。(3)海工装备产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项目管理要求很高。海工装备是高风险产业,在进军深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超乎想象,这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高要求。因BP公司钻井平台爆炸引起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令世人震动。不同于船舶,钻井平台等多数海工产品在设计寿命内原则上不可能返回原厂维修,万一出现问题必须现场处理。按照一般造船企业的管理模式去运行,不能满足海工装备生产要求。如果企业建造了一两个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高投入海工平台,就有可能被击垮。(4)海工装备市场需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据德国DVB预测,今后5年,作为主流海工装备的海洋钻井装置和生产平台的年总需求量约为30座(艘)。以我国三五年后占据世界市场30%计算,我国平均年建造量10座(艘)左右。即使在海工市场兴旺情况下,我国年建造量充其量达到20座(艘),仍低于两三年后我国海工装备的制造能力。
2促进江苏海工装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应对策略
2.1着力加强海工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实施现行支持海工装备研发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落实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技术改造支持政策以及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的江苏省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工艺,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全面提升海工装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研发平台与载体建设步伐。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以上海工装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至少要高于销售收入的2%。在加大对南通中远船务和江苏熔盛重工两个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力度的同时,鼓励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努力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中心、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江苏海洋工程研发体系”。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联盟作用。近年来,在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主导下,先后成立了江苏省海洋工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海洋工程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江苏海洋工程及船舶信息技术应用产业联盟、江苏省海洋装备产业技术合作联盟等,吸纳了众多从事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制造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作为成员单位,促进了技术创新。这4个联盟主管部门不同,多数成员单位存在交叉重叠,应当加强联盟之间的协作,也可适当予以整合,以期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江苏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省内企业并购或参股国外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与省外企业、境外企业联合开展装备的研发和创新,鼓励合资成立研发机构。
2.2大幅提高相关海工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对各类海工配套设备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根据江苏实际情况,2015年前,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水下生产系统及水下立管等关键设备和系统要实现自主设计建造。2020年前,FPSO单点系泊系统、大型油气加工处理系统、海洋物探专业设备等关键设备和系统要实现自主设计建造。树立自己的海工配套设备品牌。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和出口的船用锚链和海洋系泊锚链连续多年名列国内外同行第一,产品60%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星锚链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著名品牌。要培育更多类似亚星锚链那样的海工配套设备龙头企业,树立更多的海工配套品牌。优化海工配套业布局。由于受水深航道条件的影响,镇江、泰州、扬州等市沿江企业很难建造海上钻井平台等,应当在发展海工船和海工模块的同时,充分利用船舶配套产业发达的优势,着重发展海工配套设备。南通市在重点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同时,也应加强海工配套业发展。
篇7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首善之区、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的总体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为重点,以“绿色、生态、优质、高效”为目标,立足于做“精”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坚持“生态开发、科学利用、循环经济”的方针,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精品区,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分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知名农业品牌,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加快推进区域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都市农业精品区。
二、基本原则
1、发挥优势。综合考虑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先发展西湖龙井茶、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等优势规模产业和特色品种;积极发展休闲观光为主导的现代都市农业,发挥西湖龙井茶等产品品牌竞争优势,加速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
2、规模经营。大力推广“商标+农户+公司(合作社)”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以南片的双浦特色水产养殖园区、中部的转塘西湖龙井茶园区和北片的三墩花卉苗木园区等3个园区为基础,推进专业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打响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3、生态循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西湖龙井茶、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发展过程中,以绿色食品为标准,注重采用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规范和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坚持适时、适度开发,处理好农业休闲观光产业与林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分步实施。充分考虑我区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效益,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突出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西湖区现代农业建设工作。
三、工作目标
积极实施“152818”工程,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强化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技,推进产品创新升级,加快构建和优化南、中、北三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西湖龙井茶、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和特色水产等4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提升休闲观光产业,把西湖农业建成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单位面积产出率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的都市农业精品区。
1、设施装备优良。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旱涝保收率达到95%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2、技术模式先进。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较高,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3、产品优质安全。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主要食用农产品基地通过“三品”认证率达到50%以上,每个园区不少于1个以上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
4、经营机制创新。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产业协调发展。
5、管理服务到位。管理工作责任落实,运作制度完善。相关镇街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浙江农民信箱”。推行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制度,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职责任务明确并落实到位。
四、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
1、重点发展“4+1”产业。加快发展西湖龙井茶、绿色无公害蔬菜、高档花卉苗木、特色水产养殖等4大优势产业,培育和提升农业休闲观光园(点),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农业优势产业带、精品区的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优质安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推进。
2、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以上,其中,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区1个,精品农业示范园9个;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万亩、叶菜功能区300亩、设施农业面积3000亩以上。
3、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引导和扶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社,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能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品牌和市场优势在区外建立生产基地,对外地相关企业进行兼并、联合。“十二五”期间,力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0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5家,销售收入超3亿元。重视和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继续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力争到2015年,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20家。
4、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统一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标牌、证书,全面实施无公害基地认证制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认证率,进一步打响我区“绿色”农产品品牌。鼓励设立综合性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精品专卖店,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举办有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大力提升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5、提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力度,完善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农业休闲观光园(点)的特色和档次,扩大和提升区内休闲园(点)的知名度,全力打造休闲西湖品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
6、着力强化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为导向,培育建设20家手工炒制中心,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并开展群体种保护区和标准茶园建设,提高西湖龙井茶品质,做精做强西湖龙井茶产业,不断扩大西湖龙井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
7、积极发展会展节庆经济。注重农事节庆会展主体培育,鼓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农业会展,推动农事节庆会展经济转型升级。积极组织开展农事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我区农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度。
8、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按照“高新技术引领、常规技术升级、产业领域拓展、工农城乡互动”的要求,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保鲜等技术创新,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及种子种苗引进推广项目20项以上,主要动植物良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60%以上。
篇8
(1)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作为主导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以银行推出的业务为核心来推动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通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以信息服务商的身份出现,不参与支付活动。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式也归于此类,毕竟在双方合作模式下的清算、结算都是在金融机构的账户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上进行,通信运营商只是提供一个通道。
(2) 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单独的经济实体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只是作为合作伙伴存在。
(3) 以通信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通信运营商为核心来管理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不参与支付活动,用户直接与通信运营商接触。不过,通信运营商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风险,服从于金融机构的监管。
无论采用何种商业模式,移动支付的盈利主要来自前向用户服务费、结算手续费和后向商户服务费三方面。
2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模式的初步探索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陆续发放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2011年年底,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齐聚移动支付。至此,我国移动支付半封闭开放模式的产业链正式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以及支付清算行业协会作为产业链的协调监管机构严格把控准入关,使得整个产业链不至于过度分散,也不至于过度封闭。
从短期看,虽然盈利空间还不是很大,但移动支付能够增加用户黏性,带动其他各项增值服务的收入,因此,产业各方对移动支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过长,产业链内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将该业务一手包揽从头做到尾,加之移动支付尚欠缺统一的行业标准,若产业链环节中的各方各自为战,整个产业的发展必将举步维艰。因此,有必要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扶持下,积极探索创新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的局面,加快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 构建成功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有序的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的构建,离不开产业链参与各方的专业分工与有效协作。
(1) 行业间开放。移动支付相比其他增值业务,涉及的企业最多,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最复杂,各行业应该携手共进推动行业开放。通信运营商拥有广泛的移动用户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资金清算体系,通信运营商希望POS终端机开放共享,金融机构同样也希望手机支付开放共享,行业间应该开放共享。
(2) 资源共享。各方独立发展的用户,会导致用户群体割裂化比较明显,也会让用户对业务产生困惑,不仅会加剧竞争,某种意义上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移动支付产业各方聚拢在一起,会让格局及各自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朗化,才能有针对地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良性发展。
(3) 标准统一。为了抢占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权,近两年来,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力推的2.4GHz标准对国家标准的争夺从未停止,并且各自也都开展了小规模试点。从实际看,标准问题是制约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瓶颈。标准要统一,但不一定要单一。对于整个产业发展而言,单一的标准往往会形成垄断,会扼制创新,应鼓励多标准并存,只要不违背整体发展原则的自定标准就要提倡。
4 关于加快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尽早出台移动支付标准。在全面梳理移动支付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系统结构、信息安全等角度构建我国移动支付标准体系框架。要坚持自主创新,从应用基础、联网通用、设备应用、安全保障、相关技术等几个方面,规范移动支付全过程。建议涉及通信相关技术的以通信行业标准形式,涉及银行监管的以金融标准形式组织制定和,涉及多方参与的由参与方共同组织参与制定,加快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2) 注重商业模式建设。由于尚无成熟的运营模式,移动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中产业链最长、参与者最多的产业,应该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协作和跨行业的协调,开展深层次的商业合作,实现产业共赢。
(3) 鼓励产学研应用开展技术合作。通过科技加大专项的实施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产业价值的提升,带动产业发展。
(4) 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是移动支付发展的根基,要加强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为移动支付发展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要进一步引导用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主动采取身份识别、安全加密等手段,提高移动支付交易的安全性。
近年来,3G终端普及速度加快,消费者对移动购物需求日益迫切,这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基于先天的用户优势,移动支付业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通信运营商发展的重点业务,而这其中尤其要把握两个方面:消费者认可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行业应用突破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路径。
篇9
(一)资金制约,企业融资难
据课题组对全国1182家生物企业的调查,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是当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从表面上看,一是由于我国生物技术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且为高技术行业,无形资产远大于固定资产,没有过多的固定资产作抵押或担保,很难得到银行贷款;二是没有创业板市场,中小型生物企业不能直接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三是风险投资不发达,真正投资于生物企业,特别是投资处于种子期或早期阶段的生物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很少,生物企业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较少。但究其原因,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和金融创新不足,不适应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需要。金融体制改革的缓慢,使我国非国有的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严重滞后。金融创新不足,使天使基金等投资于生物企业早期阶段的风险投资难以形成,特别是对应于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不同投资性质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进入的风险投资体系难以形成。分析美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发达。正是这种体制性的制约,才产生了我国生物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融资难问题。
(二)税收政策制约,企业负担重
生物产业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兴产业。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尽管形成一些大公司,但大多数还是中小型企业。因此,许多国家都制订了扶持其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为促进生物产业发展,制订了研究开发零税收政策,从而吸引大批跨国公司到该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日本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公司向生物技术企业投资。但在我国,目前生物企业不仅享受不到优惠,税负反而高于传统产业和一般大企业。首先,增值税率偏高。生物技术产品附加值较高,但物料投入价值低,导致进项税额扣除少,现行增值税税制下生物技术企业的实际税负明显偏高。目前生物技术企业增值税率实际在13―14%,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其次,难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这是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往往长达10年左右,因而等产品开发出来上市已过了税收优惠期。因而这一优惠政策不适应生物企业。最后,生物技术产业属智力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高,个人所得税不能进行税收抵免,企业负担较重。
(三)“工程化”瓶颈制约,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畅
生物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目前科研院所和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从课题组所调查的地区看,生物科研成果产业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更低。据介绍,陕西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率不到5%。可以说,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科研体制制约因素外,一是“工程化”环节薄弱,形成产业链条的中游――“中试、放大、集成”等的瓶颈制约严重。目前一些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的产品都达到标准,但一旦进行中试、放大和规模化生产,就不成功。从企业角度来说,这一成果仍然不能满足生产和商品化需要。而对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来说,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下游,从而造成产业上、下游链条的衔接不够,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二是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缺乏科技成果经纪人和有较高信誉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公正的评估市场,企业与科研成果持有人因信息不对称而互不信任,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比如,有的企业认为与专家合作困难,专家有好成果不愿出让(想自己搞产业化)或报价太高;而科研成果持有人则认为,企业往往不守信,导致自己被骗或吃亏上当。
(四)医疗体制制约,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目前医院“以药养医”及其垄断性医疗体制下,国家对医药产品降价、实现招投标等办法,在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同时,销售费用也在不断上升,从而大幅度地挤掉了企业的利润,致使企业研发投入下降,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医药企业普遍反映,在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前,企业需要“公关”的对象主要是医院;而实行该制度后,“公关”对象又加进了其他环节,不仅没有减轻企业成本,反而加大了销售费用。
(五)管理体制制约,有限资源被分散分割
由于生物产业涵盖的产业领域较广,包括化学药、中医中药、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及生物安全等,涉及的产业发展的主管部门较多,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工商局等15个部门,致使在管理体制上形成多头管理的格局,相互之间缺乏高效协调和沟通。这种多头管理而又缺乏协调、沟通的体制,不可避免地产生各部门从自己的管理职能出发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现象,而各部门因职能的分割所制定的政策,要平衡和统一协调的难度也相当大,甚至还会出现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地方。这种体制性制约,不仅造成管理效率低下,而且造成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被分散、分割,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严重影响了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在国外,为抢占世界生物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许多国家纷纷成立高层领导机构,以统筹协调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成立国务院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为加强生物产业的统一管理,克服目前有限的资金、资源被分割、分散及其低水平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实现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议成立国务院生物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将统筹协调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统筹协调相关体制改革和生物产业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市场销售和安全监管,实现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尽快出台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战略性、先导性的新兴产业,生物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出台产业政策加以推动和引导。通过政策的实施,重点解决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国内外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生物产业,以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投融资政策。国家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特别鼓励对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通道。要为生物技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其上市融资,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国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要优先支持在我国境内从事生物技术开发及其成果转化的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可为其贷款提供担保。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小银行,为中小型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渠道。
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国家鼓励在我国境内开发生产生物技术产品。对生物企业生产的国家急需的防疫用生物制品实行零税收。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生物技术产品,先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再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发和扩大再生产。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生物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创办的生物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对投资于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生物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配套件、备件,除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商品外,均可享受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
篇10
二、提升我省动漫产业发展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动漫产业作为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黑龙江省动漫产业更是处于成长起步期,需要给予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省、市两级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补贴、奖励、政府购买等方式,重点扶持优秀原创动漫产品的创作、研发、播出、出版等。要将动漫产业纳入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科技发展基金等各类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并逐步完善现代化的融资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真正实现动漫企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可持续化。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重点应是原创作品的生产和传播。要通过项目来拉动创意设计、传播、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从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聚集,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拉动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构建黑龙江省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保护体系应包括政府、企业和著作权人等多个层面,由政府主导,企业和著作权人做主体。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完善立法、科学执法,畅通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渠道,为动漫企业和著作权人维护知识产权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同时要引导企业和著作权人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作品及卡通形象及时进行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和核心竞争力。建立约束机制。鉴于目前国内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动漫企业落地投资,在部分地区已出现部分企业异地注册,套取优惠奖励的问题。黑龙江省在制定实施扶持、奖励政策时,应考虑对动漫企业的约束机制,例如,黑龙江省出资扶持开发的作品,企业应做出保证和承诺,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保证政府享有一定比例的版权,防止税源的流失。引导行业协会发展。随着黑龙江省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动漫行业组织已势在必行。行业协会应以企业为主体,兼顾学术性和社会性。通过行业组织,制定行业公约,实现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调解行业内部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织,搭建起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可以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可以反映企业诉求;通过行业组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行业组织也可以协助政府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承担职称评审、专业技术水平认定等工作。
篇11
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类电视节目不断增多,更好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节目需求。虽然我国电视产业处于上升状态,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依旧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致使数字电视产业难以更好进步。基于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意义,其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多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因此,如何更好发展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成为有关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
1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情况中,基于数字电视产业自身特性,其涉及到多个主体,所以其中会存在多种利益关系。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很多细节问题没有进行明确,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数字电视产业相关部门的认知水平以及利益问题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很难在一些问题上进行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其可能会通过自己手中权利做出一些违反相关规定的事,致使数字电视产业总是保持停滞不前的状态,难以获得有效发展。基于数字电视自身特性,国家一般会制定出相关配套标准,以促进数字电视更好推广和使用,这对提高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有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配套标准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数字电视的复杂性以及综合性,相关配套标准往往不能发挥出有效作用,从而给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不利。数字电视产业涉及的产品种类及产业类型较多,我国虽然在整体上有了较好发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数字电视产业中的多项环节都处于停滞状态,难以实现数字电视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基于我国国情,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会受到地区经济水平、群众认知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目前并不能完全实现无空间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盈利情况并不理想,给其更好发展带来了极大不利。
2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方法
2.1完善相关制度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相关法律发挥不完善,版权维护成本较高。基于数字电视产业自身特性,很多相关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与其他部门进行配合,致使各部门在许多方面都不能达成共识,从而给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不利。因此,基于目前数字电视产业的混乱性,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细化相关条例,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要求其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数字电视产业更好运作。各级政府还应采取抓住内容,放开管道的原则,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及运营。
2.2优化产业环节
我国数字产业中有许多亟待发展的环节,包括演播厅设备、数字电视业务运营商、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产品等方面。这些环节不仅对数字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在国外的推广也有着较大作用。因此,国家必须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对数字产业中各环节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强对相关技术的创新,鼓励有关机构加强对相关环节的研究,并加大投资力度,从而更好对数字产业中各环节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政府应加大网络整合,通过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化零为整,逐渐从县市网到省网,再到全国一张网。
2.3提高服务质量
数字电视产业的服务对象是用户,所以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用户使用数字电视的积极性能够较好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更好发展。建议:①国家可采取一定的福利性措施鼓励运营商进行数字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实现三网融合,使得基于数字电视网络可提供更多服务,吸引用户从看电视到用服务;②对个电视台等内容提供商根据用户需求研发出更多种类的节目,并增强节目的感染力,提高直播节目的观赏性;③运营商积极开发节目观看者与直播节目的互动环节,增肌投票、评论等环节,改变原有被动看节目的形式,提高观看者对节目的参与度。
3结束语
在实际情况中,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我国数字电视产业中许多环节都有待发展,而且对数字电视产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行政部门及各级运营商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丰富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吸引用户,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一、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模式、广度、深度、构成等都发生着新的变化,不仅呈现出产业链整体化、层次高端化、企业组团化的特点,而且产业转移的重点从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原来的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转移,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资本密集型的汽车、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河北省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历史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转移。首先,要尽力发展区域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区域信息化水平。其次,要对承接的国际转移产业有所选择,逐步减少或取消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引进。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科研教育人才的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中的“高”、“精”、“尖”技术产业。抛弃“大而多”的思想,加大地区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实现接、放结合的双向转移。
二、尽快融入环渤海产业结构统一协调战略
应将环渤海地区看作一个统一的经济体,要将自己置于环渤海地区整体框架之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强环渤海地区合作开发和整体开放,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现代化和高层次化。一是把环渤海地区有效联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区内共同优势。对于各个地区来说,应该加强各个港口之间以及港口与腹地之间联系,取消各自为战状态。第二就是发挥骨干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以此带动兄弟城市的合作共赢发展,要加强环渤海地区城市的经济联系和有效合作避免无效竞争。三是沿海港口为龙头、通过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明确各地的分工关系,使得河北省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四是实施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比较优势,各省市之间要进行横向联合以形成合力发展经济,联合扩大煤炭出口、联合开发创汇农业、联合开发国际旅游业等战略,推动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开放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构筑京津唐高科技产业带,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京津唐高科技产业带由高速公路以及沿线的开发区为主组成的点轴系统,产业带内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有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报税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产业带资源,实现“点”到“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让产业带的品牌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把滨海新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协调合作作为京津唐产业带协同发展的先导,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打破体制制约,形成体制、机制、规模的一体化和统筹化发展格局。利用产业带各开发区实力和规模的梯度,充分发挥产业带内的扩散功能。将天津产业加工制造优势和北京的科研开发优势以及河北的低成本承接优势结合起来,共同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势能。各开发区间互相借鉴学习,进一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整个产业带的一体化。
四、实施区域开发重点,激活区内经济龙头和培养核心增长极
一是以京津冀的合作开发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逐步形成“一个核心,两个翅膀”的区域开发重点格局。形成一个既有龙头带动又有两翼齐飞的区域发展组织结构,无论从中心城市到,还是从局部到整体区域发展联合都是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二是以京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为主导,优化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三是强化中心城市龙头作用,通过大型中心城市在金融与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辐射作用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网络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五、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权威性区域协调机构
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加强政府的协调机制。可以首先由民间、地方等较低层次的合作逐步开始实行,经过慢慢发展发展,最后形成高层次的环渤海区域性协调机构。这个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在区域协调以及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在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产力布局等方面,要奔着协调公正解决区域联合的重大事项的态度,制定河北省发展的政策,以保证本地区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
六、实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是环渤海区域一定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对于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要做好规划,仔细研究,以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要成立专门机构来保证经济圈内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制定区域经济与社会整体发展的规划时,要保证地区的资源共享与合理分工以实现环渤海区域市场、资源、环境和消费结构的相互协调发展。三是进行环保方面的合作,实施生态及绿色经济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谢思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67-172.
[2]王永锋.环渤海地区产业同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2008.
[3]林仲豪,陈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改革开放后广东省的统计数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篇13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牛的历史使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卸下犁耙的水牛将再肩负起强壮中华民族的重任。由于水牛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水牛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和价值的家畜。我国是世界第三大水牛大国,水牛奶营养丰富、安全性有保障、加工优势明显,奶水牛业将会成为我国奶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湖北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使其具有发展奶水牛得天独厚的优势。湖北省于2007年开始加大了奶水牛产业的开发力度,上级主管部门也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科技支撑等方面每年都给予相应的支持。目前已推出了一批试点,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现就制约湖北省奶水牛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湖北奶水牛产业发展的建议,供参考。
1制约湖北省奶水牛产业发展的因素
(1)品种改良工作进展缓慢。发展我省奶水牛产业,品种改良速度缓慢是其最大障碍。目前,湖北省有近1 000多个乡镇,而品改罐点覆盖率很低,这种小数量供种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奶水牛产业高速发展对种源的需求,造成了我省品种改良进展缓慢。目前我省水牛改良存在两个突出问题:①种公牛数量供应不足。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共有奶水牛种公牛22头(含后备种公牛),按照全部投入生产来计算,年产细管冻精22万剂,全部以冻精改良计,仅能配种母牛11万头,而我省能繁母水牛有80万头。若全部以冻精改良计,年需冻精160万剂,需有采精种公牛160头,种公牛数量缺口之大是显而易见的。②种质性能下降,现有的种源存在较高的近交系数,继续使用原有种源已不适应,引进新的种源和构建繁育体系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2)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湖北省仅有部分小型的奶水牛场,在良种率、养殖规模、规范化饲养水平、机械化挤奶率、疫病控制和防疫的水平与意识、原料奶的质量、科技入户率和科技水平等方面都与水牛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广西存在很大差距,与世界先进国家距离更大。另外,水牛乳制品加工和研发尚处于空白,水牛奶的优势发挥不出来,根本无法与产量高、成本相对低的荷斯坦奶牛竞争,影响了奶水牛养殖者的经济效益。这两点直接就造成了奶水牛产业链的断裂。
(3)政府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有限。湖北省各级主管部门都很重视奶水牛产业的发展,也相应出台了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投入了较多的财政资金,发展势头很好。但现有的资金投入与奶水牛产业发展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加之湖北省奶水牛产业起步较晚,至今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但是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吸引更多的人才,去促进奶水牛产业的发展。
(4)科研力量薄弱。湖北省关于奶水牛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盲区”,科研力量特别薄弱。就国内而言,广西水牛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围绕如何提高水牛的生产性能开展的研究,在牛品种资源、遗传育种、繁殖技术、杂交改良、基础性研究、疾病防治、标准制订、水牛奶业综合开发等领域获得了30多项科技成果,并且在水牛胚胎生物工程、体细胞克隆等领域的多项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湖北省虽然奶水牛产业起步较晚,但是水牛品改工作做得比较早,也比较好,在此条件下,如果有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科研平台,湖北奶水牛产业的发展将出现质的飞跃。
2对促进湖北奶水牛产业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奶水牛产业的认识。①奶水牛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可以成为调整湖北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湖北地区水牛品种改良工作起步早,优良品种存栏量大,加上湖北的区位优势明显,具备了奶水牛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②奶水牛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投资周期较长的农业产业,在产业启动、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等方面都需大量投入,因此迫切需要政府长期采取强有力的保护和扶持政策。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奶水牛产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③发展奶水牛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财政、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协调配合行动,确保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2)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投资政策,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奶水牛产业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①奶水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扶持种源基地建设,二是品改网络体系建设;②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引进专门的技术人员,用于开展奶水牛生产性能和胚胎移植等的研究,加快产业的发展和升级;③扶持养殖企业和加工企业建设,用于贷款贴息;④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奶农的素质;⑤扶持奶水牛销售信息网络建设。
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从事奶水牛养殖及其乳品加工以及政府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水牛奶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的研发费用,实行税前扣除;对生产者销售的水牛奶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为奶水牛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其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乳品的商业广告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搭建技术支撑平台。依靠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相关科研单位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在科学研究方面下功夫,攻克水牛繁殖障碍的难题,逐步开展胚胎移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体细胞克隆等核心工作,争取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破解阻碍奶水牛产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多出新成果,多出人才,为奶水牛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完善奶水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为种源生产和供应基地,抓好良种奶水牛的选育、繁殖和牛冷冻生产建设,重点抓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加品改县市的冻配罐点,完善冻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配种技术员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