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党的十昭示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概念。它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积极、和谐的实践状态。教育的目的与生态文明的内核一致。生态应该是和谐的,教育也应该是和谐的。高职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弘扬生态文明时代主旋律,将人才培养模式与生态文明价值精神结合起来考察,从注重技术力一维的单向度线性模式转向融合技术力、文化力、生态力①三维的多向度、立体新模式,“技术力奠定基础”“文化力支撑体系”“生态力引领方向”,积极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以技术力奠定高职人才培养基础
高职教育自兴起之日起,便高扬“差异化”,强调应用性,主张从普通本科高校的固有发展模式中跳出来,适应以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主要表征的现代化需求,培养紧缺高级技术职业人才,解决专业知识和就业岗位的脱节现象,更好推进现代化实践进程。这是高职教育的初衷所在和立教之本,也是其矢志坚持的发展理念。当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及以技术为强大支撑的诸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服务和金融服务等行业正在释放日益强劲的牵引力和推动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产业经济发展的势头。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力教育理应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与其他学历教育的最根本区别。
虽然高职教育发展自始至终高扬技术力的旗帜,从未敢怠慢,但从技术力彰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速度与质量来看,表现得仍然有所缺失,在某些关键行业和领域甚至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较大程度而言,高职人才所能胜任的岗位所体现的“技术品位”还不高,有的甚至还有些“低阶”。高职人才在技术力上普遍存在几个自相矛盾的问题,一是能应用但应用不纯熟;二是有技术但技术不高端;三是有应用能力但无研发能力。可以说,这是制约高职人才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高职教育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抉择一个问题:究竟是打造“新型农民工”,还是培养“高技术品位职业人”。前者显然违背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初衷,后者显然是对初衷的坚守与超越。
“高技术品位职业人”的培养正好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技术服务的附加值”的要求。有纯熟的技术应用能力、掌握高端的技术、具备良好的技术研发能力,这就是一个“高技术品位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技术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职人才的技术力培养,绝不能将人与技术割裂开来,不能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而应让人左右技术,不仅左右其应用,而且左右其创新与研发。一言概之,高技术品位职业人必须深谙技术应用和研发的原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明了如何应用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技术,如何将不好的技术替换,如何将好的技术进一步优化升级,将高技术品位的理念牢牢记在心里,将高品位的技术牢牢攥在手中。这就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技术力层面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以文化力支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学者王永丽在《文化力》一书中提出了文化力的内容,认为文化力包括文化竞争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文化思维力、文化先导力、文化和谐力、文化凝聚力等在内的21种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一语中的:“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1]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文化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指标,越来越成为人与人之间价值实现差异的决定性因素,而不论作为整体意义的人还是作为个体意义的人。“文化力是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终极力”[2]。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下,原本重文化轻技术的本科院校深刻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瓶颈,千方百计弥补技术教育短板,寻求文化与技术的有机融合。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正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致力于培养有文化、有精神且有技术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重技术轻人文”、“只重职业”不见人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长期看来是不可持续的,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高职教育要在竞争中持续占据有利地位,除了一以贯之地发挥其“技术操练场”的作用,更应增添其“技术发明馆”和“精神塑造园”的功能。换言之,高职教育除了一以贯之地发展其技术力,更应花大力气提高和发展其文化力,让文化力成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重要支撑。文化力教育融技术―思想―人格精神于一体,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依笔者看来,文化力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教育、文化能力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更加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化能力教育更加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文化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素质。相对于科技力等硬实力而言,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高职教育应培养有思想,会思考和创新;有能力,会学习和创造;有素质,会做人和做事的高文化力人才。
三、以生态力引领高职人才培养方向
如果说现代化要求下的高职教育进行的改革处于应用教育时代,素质教育要求下的高职教育进行的改革处于素质教育时代,那么第三个改革的时代已经悄然来到,即生态教育时代。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融入教育理念是大势所趋。生态文明与教育在价值上具有同一性,都以人的全面、个性发展为立足点。生态文明价值目标能够引导教育目的更加人性化、德性化。生态文明时代呼唤教育的生态化,呼唤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当今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地位趋稳,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价值目标和实践状态,以此为蓝本重新审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脉络中对其确立和发展进行逻辑分析,不难看出,现行高职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的培养模式,功利主义、经济主义、技术主义色彩较浓重,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长此以往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不能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说,当下时代教育的主题,即生态教育时代,叠加了应用教育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将人的发展视线从人与人的关系延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审慎思考和慎重抉择中,从脱离了自然的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延展到了与自然唇齿相依的人-自然-人的关系抉择。很显然,技术力奠定基础是应用教育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文化力支撑体系是应用教育时代和素质教育时代要求的综合体现。无论是技术力还是文化力,从根本上说,均未能彰显自然之于人的先在地位以及人对于自然的敬畏责任,未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时展的主旋律,高职教育应走出一条学生――社会――自然三大系统之间持续共荣、和谐共生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高职人才培养应综合应用教育、素质教育和生态教育的价值要求,除了以技术力奠定基础,以文化力支撑体系外,更加需要培养、锻造出一份“生态力”,让其引领方向。生态力一方面引领技术生态化,一方面引领文化生态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生态教育时代的人才不应仅仅懂技术和文化,更应懂生态,注重生态整体价值。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标准绝非是会技术操作、懂技术发明、守法讲德而已,取而代之的必定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最优的产品,以最低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为代价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总之,生态力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技术力和文化力能否持续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力量。
“技术力奠定基础”、“文化力支撑体系”、“生态力引领方向”是生态文明时代向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回应,更是高职教育本身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形势所应做出的明智抉择。
参 考 文 献
[1]金元浦.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EB/OL].[2015-03-12].http:///2008/01/21115872944-2.shtml.
[2]孙粤文.试析文化力之于中国梦的五重价值支撑[J].实事求是.2015(1):92-94.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echnical Force, Cultural Force and Ecological Force
Lu Yan Hu Xiaoyu
篇2
目前,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大部分生猪的肉质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生猪的繁殖能力也很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市场对无公害猪肉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强。在市场中推广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才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对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1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应用
1.1确保生猪养殖场的环境
生猪养殖场环境是否优良是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基础。在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中,对于生猪养殖场的要求和以往生猪养殖技术的要求不同,其更加符合现代化畜牧业的需求,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生猪养殖场的建成需要满足以下要求:①要求生猪养殖场的位置满足面南坐北的坐标位置,同时生猪养殖场内部需要保证环境干燥,生猪养殖场与生猪屠宰要有2km左右的距离;生猪养殖场应该与人们的生活区、工作区的位置距离3km左右。②在生猪养殖场中需要保证生猪生产和加工区域应该与其自身生活区域具有较好的隔离,防止出现细菌过分生长造成安全问题。在生猪养殖场的门口需要设置专门的车辆消毒场所,同时还需要为饲养员建立专门的消毒间,保证生猪饲养员的安全。一旦在生猪养殖场中出现了病猪需要马上隔离,保证其他生猪的安全。生猪养殖场中生猪的粪便排出口与进料口分开进行设立,而猪粪便的处理区域应该建立在生猪养殖场下风口60m左右处。③猪舍地面应具较强的易清洁性,并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定时对生猪养殖场进行地面的消毒清洁工作。④生猪养殖场的用水必须要符合我国相关规定。
1.2在生猪养殖场兽药的应用要求
在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中负责生猪的饲养人员需要利用不同的兽药来提高生猪自身的免疫力,以此来应对各种突发的疾病,防止生猪养殖场中所有生猪被疾病感染。饲养员使用的兽药必须要以下四点要求:①必须要满足我国相关部门的要求,禁止使用我国政府部门没有经过审核的兽药,更不能使用人用药物,一旦出现生猪养殖场饲养员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兽药,上级领导部门要对其进行处罚。②作为生猪养殖场饲养员在购买兽药时,应该去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购买,禁止随意选择购买地点。③兽药使用的应严格遵守我国《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特别是有关抗生素药物以及抗虫性药物的使用标准。④应该选择残留少并且副作用相对于较小的中药。
1.3生猪养殖中的疫情预防工作
(1)在进行生猪养殖中需要加强对生猪养殖场来往工作人员以及车辆进出的管理力度,要求生猪养殖场管理人员针对非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以及相关车辆进行消毒,并且如非特定要求绝对不可以让其进入到生猪养殖场的生产区域,保证生猪养殖的安全性,避免出现疫情。同时要求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在进入到生猪养殖的生产区车间时,必须要做好消毒工作,更换工作服,否则不允许进入到生猪养殖生产车间。而生猪养殖场的车辆在进入生猪养殖生产区前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要求工作人员根据生猪养殖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生猪的喂养状况定期对生猪养殖场的四周以及地面进行消毒,并且加强对生猪各种疾病的预防力度,尽可能防止生猪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疾病。在生猪养殖中,作为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应该对关于生猪比较容易出现的疾病进行深入了解,并且需要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科学的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这样才满足了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要求。(2)在生猪养殖场绝对不可以一起养殖其他家畜,防止出现不同家畜的交叉感染。作为生猪养殖场食堂的工作人员不可以外购其他生猪养殖场的生猪肉,作为各个不同生猪养殖场还应该帮助养殖场内的生猪进行自我反之,尽可能不要向其他生猪养殖场进行生猪引种,如果出现了必须要进行生猪引种时,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必须要在生猪引种前对生猪的产地情况做好充分的调查,同时保证生猪没有携带或者感染任何的疾病,要求生猪养殖场需要向引种的生猪养殖场开生猪相关免疫证明,并且对引种的生猪进行为期30d的隔离饲养,确保生猪没有携带任何病菌,同时没有感染任何疾病,才能将其和生猪养殖场的生猪共同饲养。(3)作为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在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时,需要根据当地生猪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免疫接种,并且以动物防疫法作为标准,保证生猪能够得到合理的免疫接种。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还需要定期给生猪进行驱虫工作,防止出现生猪疾病蔓延,对于生猪养殖场中的病死猪应该第一时间处理,绝对不可以对其进行售卖。
2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应用推广实践
篇3
1 积极引进生猪饲养管理技术是提高生猪质量的关键
1.1 从源头上抓好种猪饲养管理
生猪饲养要从基础抓起,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种猪的挑选和饲养。种猪分为种公猪和种母猪。种公猪的主要作用是进行配种以获得更多的仔猪,种公猪的质量决定了仔猪的质量,公猪对于猪生产具有主导性作用。猪属于繁殖力强的动物种群,1头良好状况的公猪1年最高可以繁殖1000头仔猪,如果是人工授精,则可以繁殖10000头。种公猪的选择要从外貌和体格进行筛选,选择时要观察种公猪的眼神、皮毛、四肢等关键因素,选好后要将其放置在环境适宜的地方养殖,要合理安排配种的时间和频率。选择种母猪的注意事项与选择种公猪具有一致性,只是种母猪要注重生养仔猪的必要条件。
1.2 保持猪群的固定性
随着生猪养殖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文明养猪。这里说的文明养猪就是注重猪的群体性,即一旦确定一定数量的猪就要保持同一批次的猪群占主导。动物学研究表明,猪具有一定的思维,同种类的猪群会和谐相处,对于繁殖仔猪具有推动性作用。此外,在公猪与母猪的配额上也要保持一固定比例。
1.3 分类饲养是提高生猪存活率的重点工作
在对种母猪配种之后,要密切关注种母猪的妊娠情况,对种母猪进行早期妊娠鉴定。一旦确定母猪妊娠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分类管理,避免妊娠母猪受到其他猪的干扰和伤害。对妊娠母猪的饲养要根据其妊娠月份进行精细管理,从饲料种类和数量上进行严格掌控,对饲料的选择要进行合理审查,保持饲料干净、卫生且营养丰富。母猪生产后,要对母猪和仔猪进行体格检查,确定母猪和仔猪的健康。其次,仔猪的保健尤其重要,要根据仔猪的护理要点进行保护,仔猪生存环境要注意温度和湿度标准。仔猪哺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要注重母猪哺乳期的饲料供应,无论是母猪还是仔猪,都要观察其变化,避免发生损害仔猪的情况。
2 在人工管理上建立生猪养殖的机制
2.1 建立生猪养殖档案制度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现代化农业层次,现代化农业就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和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农业变为多元化农业,生猪养殖在农村的广泛实行必然会带来养殖业的兴旺发达。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应建立档案制度,明确每一批次猪群的数量、质量和特点。生猪养殖档案还可以记录猪群的生长过程,包括疾病记录、繁殖记录、销售记录等,对大批量生产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随时查阅生猪养殖档案来了解猪群的所有信息。
2.2 把好生猪养殖疾病控制关
疾病是猪群减少的主要因素。在生猪养殖中,最容易发生的就是痢疾。控制痢疾的主要方法是施用一定药物,同时保持环境卫生。在仔猪入栏前,要做好栏舍的卫生工作,用碱水进行消毒,或者用5%来苏水和10%过氧乙酸进行消毒。猪只患病治疗时,一定要确定疾病种类再选择药品,对症用药。
2.3 完善生猪养殖技术队伍和卫生队伍
在广大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于过去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农村环境好了,愿意在农村工作的年轻人也多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科学养猪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技术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猪饲养的科学性要有技术保证作为基础支持,从选猪、育猪到售猪都要进行全程技术监督,使猪的生长符合科学化管理培育的原则。在生猪养殖的技术实施上,要本着科学严谨的作风,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有依据、有见地。
3 结论
作为优势产业,生猪饲养拥有广阔的生产基础和市场前景,在养猪业生产中引进先进科学经验、规划人工管理和提高产品生产规模对于鼓励农村和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管理准则[J].养猪,2005(5).
[2]李桦,郑少锋,郭亚军.我国生猪不同饲养方式生产成本变动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篇4
1 我国的生猪养殖现状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与进出口国,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我国在世界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论述生猪的养殖技术,旨在加强生猪养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更好地为养殖户朋友服务。
2 生猪养殖技术
2.1 对养殖环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对猪圈周围的环境作出改善,既要适当的考虑到猪圈内的阳光照射问题,又要大幅度地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此给出的建议是,夏季,可以在猪圈周围合理种植一些阴凉、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现今广泛流行的大棚等技术,同时及时打扫猪圈内的卫生,及时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清洗身体等活动。特别注意猪出圈的时候对猪圈内的粪便进行清理,避免细菌滋长,影响生猪的生长环境。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环境因素帮助生猪养殖达到最佳水平。
2.2 加大养殖密度
从养殖密度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养殖密度越大越好。养殖密度越高,猪在吃饱之后的活动空间会被极度压缩,因此生猪通常会选择休息睡觉,吃完就睡的生猪更加容易长肉。这样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节省出大幅度的建猪圈的费用,同时,能够加快生猪的养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帮助养殖户朋友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养殖密度也不能过大,一旦养殖密度过大,出现疫情后会难以控制,给养殖户朋友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2.3 养殖终点的选择
对于生猪来说,一般的养殖户通行的做法是在养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杀。在生猪的体重达到200斤左右后,其体重增长曲线逐渐趋于缓和,而且其增长的多为肥肉,性价比比较低,在市场上没有一个好的行情。在生猪养殖到200斤之前,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而200斤左右作为养殖终点是最为合适的,也是现今市场上公认的养殖终点,不同品种的猪可能其养殖终点略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
2.4 对于猪仔的选择
生猪的生长情况一方面取决于养猪户给予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仔猪的品种。一般来说,杂交代数越多,其猪仔品质越高,因此,养殖户对猪仔进行选择时,要注意那些品质优良、多代杂交、广受好评的品种。
2.5 对饲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对于生猪的养殖来说,饲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较大的一块,在生猪养殖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饲料的组成进行一定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营养的控制,不能出现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这样会造成生猪生长的不均衡。在此,笔者推荐全价料,这是目前我国生猪饲养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的。
同时,要对生猪的防疫作出重点的监控,首先要按照检疫规定接种疫苗,接着对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检查,另一方面,对猪的身体表面以及肠道内的寄生虫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寄生虫的检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够帮助养殖户朋友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流行。
2.6 饲养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对于猪仔的环境控制要合理,对于猪龄为一周内的猪仔,要为其保持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同时,可以定期使用红外线或者紫外线灯对猪圈内进行消毒,确保其健康成长。其次,一般猪仔在哺乳阶段的吸奶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人工的帮助。接着要做的便是注射补铁剂以及对猪仔进行过仔并窝处理,对每头猪仔的补铁剂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据现行的科学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补铁剂其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为宜。同时,根据母猪的母乳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猪仔,将母猪的母乳最大化利用。
一般来说,在猪仔出生一周内就需要学会饮水与饮食,在猪龄为半个月后即可开食,断奶的时间点选择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为宜。同时注意对猪圈内的卫生进行消毒,切记要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切实防止猪瘟这一危害性极大的疾病。
在对猪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据每头猪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例如,根据猪的品种、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力等情况,作出分组,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饲养管理计划作出调整。一般来说,将每组里分15头猪左右为最佳密度。在分组之后,要对猪进行“调教”,以便于对其日常行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饮水、饮食以及排泄,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能够方便打扫卫生。其次,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猪的排泄情况,因为一般的疾病都会在粪便中有所反映。同时,对于猪的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情况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了解,如果发现可能爆发疫情的可能要及时向卫生检疫部门报告。
3 总结
总得来说,我国的生猪养殖技术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只是由于一些养殖户不根据相关的操作流程来养殖,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相关的养殖户朋友在生猪的养殖技术上能够有所突破,在提高生猪的养殖技术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借此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在改革以来,经济在不断的增长,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知,在1985年中农民的人均收入仅有325.23元,到了2011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新的水平,人均为6977员,经相比增长了近21.45倍,实际增长了12.5%。同时,城镇的居民家庭中,从1985年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从739.1元增长到了21810员,年均增长了13.9%。快速发展的收入水平使得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特别是对动物蛋白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从肉类产品的生产结构来看,我国主要肉类品种按其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为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其中猪肉占总产量的2/3左右。随着人们对猪肉消费的增加,我国生猪养殖也逐渐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
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末,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己经达到56%,比2007年度提高7~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大关,这也意味着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首次超过散养比重,规模化养殖正式“控股”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随着规模化的继续发展,根据2012年《中国畜牧业年鉴》,到了2011年,肉产量和产值为5071.24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4.0%,生猪产值为9202.4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4.2%,中国生猪产业在畜牧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愈发体现。
中国生猪养殖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普遍经济效益不高,养殖风险大;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明显,价格起伏较为严重;动物疫病给安徽省生猪养殖带来了较大影响;生猪散养在养殖中占主导地位,规模化程度依然不高;生猪养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其中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是影响生猪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下是对国内外生猪养殖效益的综述。
1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Paul D.Soloway(2004)研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进程,随着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下降,大量的小生产者被市场淘汰,剩下的生产者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结果出现了生猪养殖场数量下降,而规模变大,地理分布趋向于集中的格局[1]。McBride与Key(2003)认为,美国生猪养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两方面,并对其变化进行了分析[2]。美国的爱荷华州大学Cheng Fang and Jay Fabiosa(2002)指出我国农户散养饲养生猪的饲养天数要多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农户散养饲养的饲料转化率低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这主要是源于不同饲养方式的饲料构成不同,农户散养饲养所用的青粗饲料在计算饲料转化率中没有被计入,我国专业户饲养的饲料转化率接近于美国中东部生猪饲养转化率,并且得出我国在农户散养饲养、专业户饲养和大规模商业饲养三种方式中,专业户饲养的生产成本最低,大规模商业饲养的生产成本最高[3]。美国爱荷华州大学的James Kliebenstein,Ben Larson,M.Honeyman和A.Penne(2002)发表的《生猪养殖成本和效益对比分析》一文中指出,美国生猪大中规模养殖效益一般高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效益,可变成本如饲料成本大大低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规模养殖对饲用物质和服务费的价格(尤其是精饲料价格)的上升或降低不太敏感,这主要是由于规模养殖的利用率高,且规模养殖具有更高的管理技能和养殖技术,同时规模养殖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4]。Dr.Larry Martin,Dr.Zana Kruja,John Alexiou(1999)发表的 Prospects for Ho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anada (加拿大生猪饲养和加工的前景)分析得出,欧洲的人工成本大约是北美的两倍(丹麦生猪饲养的劳动成本最高),北美的人工成本是南美的两倍,美国的东部玉米带比美国的西部玉米带要高,而加拿大西部生猪饲养的饲料费在所有的生猪饲养竞争者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其次是阿根廷和美国西部玉米带,丹麦和荷兰的生猪饲养的饲料费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欧盟的农业政策人为地导致了高的饲料价格[5]。
2 国内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进展
2.1 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周世强(2013)针对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不高,提出品种良种化、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免疫体系等措施[6]。沈银书(2012)在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大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中小规模养殖生猪的经济效益最好,而散养模式可以节约饲料、减轻环境污染。总之,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四种生猪养殖方式各有优势,因此应坚持猪场“适度规模”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逐步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各种养殖规模的优势[7]。王松伟(2011)以南川区大观镇的调查研究为例,对农户生猪养殖的不同规模进行成本研究,指出农村生猪养殖正在日趋规模化,并且仔猪成本、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是影响农户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成本效益的关键因素,小规模生猪是最适宜的规模选择,完善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8]。王奎(2010)以涪陵江东营盘村的调查研究为例,对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生猪农户散养的比例在逐渐缩小,规模化养殖的比例在逐步扩大且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导力量,同时在规模化养殖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最优,中规模养殖模式次之。因此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也是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9]。谭美英、武深树(2009)认为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具体提出“六化”,即规划科学化、建设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和污物处理无害化[10]。李桦(2007)对近三年来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小规模和中等规模饲养生猪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大规模饲养生猪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其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具有最低单位成本和最高单位纯利润,而中等规模生猪养殖可以降低我国猪肉产出的波动、缓和猪肉供需矛盾、减少生猪生产成本、增加我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1]。刘芳、江占民(200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对我1991―2005年生猪养殖业散养户和专业户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了成本效益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劳动力成本、仔猪成本、饲料成本、管理成本和设备成本等是影响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12]。董天泽、胡晓明(2002)对江西万年县的生猪养殖散户和规模户进行调查得出,规模化养殖可以利用优良猪种和现代化的养殖设备等,大大节约了饲料成本,缩短了养殖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收益[13]。
2.2 关于生猪生产效率等方面研究进展
张园园、孙世民(2013)认为山东省生猪规模养殖技术效率波动比较大,总体而言不同规模技术效率从大到小依次是大规模、散养、中规模和小规模[14]。王乐、邓蓉(2012)对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进行分析,提出辽宁省的生猪出栏量和产量已经超过了国内平均水平[15]。谭莹、邱俊杰(2012)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对生猪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死亡费用,国家应该加大生猪防疫保险和补贴政策[16]。喻闻、孔繁涛、于海鹏(2012)认为农户散养生猪的养殖越来越依靠饲料,提高产出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饲料转化率[17]。徐雯霞(2010)对中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规模生猪养殖的物质费用成本高于散养,且规模越大,费用比例越高。从成本效益值的比较上来看,由于仔猪进价和精饲料费用在物质费用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规模饲养的这两部分费用远远高于散户养殖,因此农户散户的效益比规模养殖的效益高[18]。施凯(2009)对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因素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生猪生产结构和消费的变化会影响生猪市场的变动[19]。周胜利(2005)对我国生猪产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生猪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政策建议[20]。刘芳(2002)通过对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的水平比较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益要明显高于散养模式[21]。
3 结语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养殖规模、成本、效益、效率、产地区位优势等方面,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以对发达的生猪养殖产业体系的建设总结为内容,以对生猪养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目的。其中关于生猪养殖模式的研究,对生猪产品质量安全、防疫卫生的高标准追求,对科学技术在生猪养殖中应用的重视,以及政府对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从中国实际背景来看,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有一段差距的,中国生猪养殖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汲取精华,来服务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在国内有很多关于生猪市场波动、产业规模现状、生产效率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泛泛而谈,或者是某些局部地区的研究,缺乏代表性,给我国整体生猪养殖提供的借鉴作用比较有限。因此,期待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把生产组织理论、经济效益理论和计量模型三者相集合,来研究中国生猪主产区的产业发展,找到最适合中国生猪发展的养殖模式,切实提高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最终增强中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从生猪养殖大国转变为生猪养殖强国。
参考文献
[1] Paul D. Soloway.Have Hog Producers with production Contracts Maintained an Economic Advantage of Independent Hog Producers in Recent Years? May15,2004.
[2] McBride WD ,Key N.Economic and structural Relation ships in US Hog production.Resource Economics Division,Economic Rervice,US derpartment of Agriculture.http://ers usda.gov/publications/aer 818/,2003.
[3] Cheng Fang,Jay Fabiosa. Does the U.S. Midwest Have a Cost Advantage Over China in Producing Corn, Soybeans, and Hogs? [C]. August 2002.
[4] James Kliebenstein, Ben Larson, Mark Honeyman, Arlie Penner. A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Costs, Returns and Profitability of Swine Finishing Systems[C]. Iowa State University, March 2003.
[5] Dr. Larry Martin,Dr. Zana Kruja,John Alexiou. Prospects for Ho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anada[C]. March 1999.
[6] 周世强.提高生猪规模养殖效益的综合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7):81-82.
[7] 沈银书.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8] 王松伟.农户生猪养殖不同规模的成本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王奎.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分析[D].西南大学,2010.
[10] 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猪业经济,2009(12):21-22.
[11] 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2] 刘芳,江占民.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1):35-39.
[13] 董天泽,胡晓明.发展规模养殖打造生猪产业――对万年县规模化养殖情况的调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2(5):11.
[14] 张园园,孙世民.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2013,2(32):72-76.
[15] 王乐,邓蓉.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4(27).
[16] 谭莹,邱俊杰.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3(27):61-66.
[17] 喻闻孔,繁涛,于海鹏.中国农户散养生猪生产成本要素分析[J].业,2012(3):4-6.
[18] 徐雯霞.我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比较[D].浙江工商大学,2010.
篇6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猪场硬件建设标准化。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给予5-80万元的补助,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20xx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打造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基地镇。三是按照农业部“八统一”要求,本着相对集中原则,已建成得胜仁和村等10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
2.3 抓科技推广,推动生猪产业从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实现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和规模猪场饲养管理标准化。一是品种优良化。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加速生猪品种更新。二是生猪养殖技术标准化。以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五是加强与“川农”、“西南大学”、“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构筑**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2.4 抓龙头带动,推动生猪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标准化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做大生猪标准化养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一是以泸州泰锋阳业农贸有限公司兴建的pic祖代种猪场为龙头,实现了生猪品种标准化。二是以**优质仔猪产业化开发总会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商品仔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外销生猪统一佩戴 “蜀龙”牌商标,带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以**吉龙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基地+养殖场”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的“世尊牌 ”猪肉系列产品80余种,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5 抓防疫防控,推动生猪产业从以控为主向防控结合转变,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一是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强化基础免疫,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类技术规范,并符合wto和sps(动植物卫生协议)有关原则,做到建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二是新建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室,提高了对饲料的检测能力。三是县上成立以县食安办牵头,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参与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县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全县耳标编排,并对全县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
3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生猪养殖标准化发展建设,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3.1 生猪产值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明显。从20xx年末到20xx年末,畜牧业产值从13.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提高了11.1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从50%提高到58%;生猪出栏从80万头增加到115万头,提高了35万头;外销仔猪从90万头增加到112万头,提高了22万头,外销量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农民生猪养殖人均增收从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农民增收明显。
3.2 生猪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效益明显。20xx年生猪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356个,未建有生猪养殖小区和年出栏万头规模的猪场。而到20xx年底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9000余户,比20xx年增加4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361个,比20xx年增加20xx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猪场10个,年出来6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40.8%,高出全省5.8个百分点。
3.3 生猪良种率大幅提升,生猪品质更有保障。20xx年末到20xx年末,全县pic 父母代母猪从200头增加到1.2万头,增加了1.98万头,pic能繁母猪总量占全县能繁母猪的10%。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从1万头增加到目前的6万头,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率已达70%,比20xx年末提高了55%。全县生猪良种率从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猪良种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猪品质的提高,增加了养殖效益。
4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可清醒地看到,我县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二是宣传不够,氛围不浓,不论在交通要道,还是在规模养殖场,缺乏生猪产业发展宣传标识。三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还存在脱链现象,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或协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养殖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五是项目发展资金短缺,**自从被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后,市财政取消对我县生猪发展的资金扶持。六是生猪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比较落后。七是生猪防疫体系不够健全。
5 下步发展打算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到20xx年,全县出栏生猪135万头,外销仔猪11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生猪良种面达到80以上。把我县建设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四川省精品农业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之一,实现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
5.1 抓好规划,建设生猪生产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县、镇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畜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工作措施。一是以321国道和泸荣线沿线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带,继续支持饲养50头以上pic父母代种猪且年出栏500头以上pic商品猪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二是以喻寺、方洞、嘉明、玄滩、石桥、毗卢、奇峰、云锦、立石、百和、得胜、福集等12个镇为商品仔猪开发生产带。三是以牛滩、潮河、天兴、云龙、兆雅、海潮、太伏7个镇为优质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带。
5.2 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抓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按照“三定一统”(定品种、定规模、定设备,统计外观)的要求,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猪人工授精总站和猪人工授精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良种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坚持逢场必查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执法监管,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备案制度,强化生猪养殖档案管理,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为**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5.3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种猪场提供提供父母代种猪和商品仔猪,饲料企业配送饲料,担保公司为种猪场和养猪户提供贷款担保,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养猪,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天泉牧业、金海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三是围绕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建设,鼓励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5.4 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镇。实施生猪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种猪场按照饲养种猪50头、100头、200头、300头、500头规模进行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按照年出栏20xx以上规模进行扶持,生猪养殖创业园区按照年出栏20xx0以上规模进行扶持。二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同时促进与象雨润、四海、高金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发酵床生物零排放”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新的面源、点源污染。
篇7
最近几年,我国中央政府高度重各项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国家的惠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之下,大规模的养殖户开始了生猪规模化养殖,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新时期。现如今,生猪养殖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并很快已经成为我国养殖产业中十分优势的标志性产业。生猪规模化养殖产业在满足社会大众对猪肉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对促进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在生猪规模化养殖实现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对策解决。
1 生猪规模化养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养殖场选址工作不到位
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要求将养殖场设置在远离城市和公路的地方,但是在养殖场建设和选址过程中,很多养殖场都选择接近村庄和公路,整个养殖场的周围环境也十分差,在养殖场周围比较低洼,很容易导致污水堆积,同时,猪圈在建设和设计过程中,通风性能和排水功能较差,养殖场整体厂房所占的面积不大,在猪场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科学性,很多头猪都集中在一个大厂房中养殖,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疾病迅速传播,而且一些厂房内的饲养设施功能建设不足,设备建设不齐全,饲养环境简陋。
1.2 饲养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很多养殖场中,饲养员通常都是临时聘用的,因此,这些工作人员都不具备正规养殖场工作的经验,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饲养人员多是都是从周边农村雇佣过临时打工的剩余劳动力,并非是真正从畜牧专业或者兽医专业毕业而来的工作人员。这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多数都是第一次从事生猪规模化养殖操作,因此,对于猪饲养管理过程中所具备的饲养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疾病预防好养殖场管理方面的意识较差,不熟悉整个规模化饲养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操作流程,导致很容易出现养殖方面的各种问题。
1.3 新品种引种不够规范
引种问题一直是制约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因素。在猪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猪的繁殖和发展存在滞后性,导致了现在的养殖场能够真正实现自繁自育的养殖场十分少见,大多数的养殖场都是通过采用多种途径来进行种猪的引种。这种引种方式就会导致种猪来源的健康问题十分不确定,同时,很多养殖户在引种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检疫措施,从而将一些传染性很大的疫病带进入到了养殖场,对养殖场境内的其他种猪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2 生猪规模化养殖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 深入贯彻和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方针
生猪规模化养殖对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应该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最近几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很多关于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具体方针和政策。例如,现今生猪养殖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饲养密度较高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必须从严格控制好疾病预防工作为工作的重点,要其实将疾病预防工作放在饲养管理的首要位置上,并以此对养殖场饲养管理人员的防疫意识进行全面的提升。地方政府部门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宣传和教育,从而不断提升饲养管理者的科学饲养意识。
2.2 选择合理养殖场位置
为了能够切实保证人口密集地区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所产生的影响,在选择场址过程中年,应该将养殖场的位置尽量选择在地势较高,阳光光照充足,以及通风环境较好和接近水源的地方。同时,还要注意选择的位置还应该与化工厂、工业企业、屠宰场和禽易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场址必须远离污水处理厂、化肥厂的企业三公里以上的距离。此外,在对猪的圈舍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点式的设计方案,这样就能够显著预防疾病快速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在整个场房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周围环境、圈舍和饲养用的器具进行定期的消毒,从而切实防止传染源的出现。
2.3 强化饲养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内的饲养人员是生猪饲养的最前线的工作人员,因此,其在进行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针对这类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提升饲养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注重提升饲养管理人员的疫病防御意识和相应疫病紧急处理操作技术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识讲座以及发放相应书刊、光碟等措施来帮助养殖人员进行养殖生猪方面的知识科普,定期的组织养殖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学习,促使其不断的掌握新型的技术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科学规范化的生猪养殖工作。
参考文献
[1]闫振宇,陶建平,徐家鹏.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和省际差异及发展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01)
[2]谭莹,李大胜.生猪的规模化养殖与环境保护:困境及选择――基于美国生猪产业养殖经验[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3)
篇8
山东省;生猪产业;现状;趋势;优化
猪肉是人类的主要食品和重要营养来源。山东是仅次于四川、湖南和河南的生猪养殖大省,2012年,全省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占全国相应总量的6.10%、6.59%和7.05%,均列全国第4位[1]。与此同时,在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产量和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均衡、疫病防疫难度加大、质量安全事故频发、污染治理压力剧增、扶持政策效用欠佳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严重制约着生猪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然而,现有研究[2,3]中对省际层面的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的系统分析并不多见,因而研究结论在指导和修正实践的过程中相对缺乏适用性。因此,本文将依据山东省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从生产特征、市场特征、技术特征及扶持政策等角度入手,分析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阐述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据此提出优化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生产特征
1.1.1生猪出栏量出栏量是生猪生产状况的数量形态指标。如图1所示,在2000~2006年间,山东省生猪出栏量稳步增加,从3213.24万头增至4389.90万头,年均增幅为5.34%。2007年,全省的生猪出栏量大幅减少,此后总体保持着不断增加的趋势,2012年接近4600万头。在全国生猪出栏总量中,山东省所占的份额虽有小幅波动,但始终介于6%~7%之间。2000年时所占份额最低(6.10%),2012年时所占份额最高(6.59%)。由此可见,山东省的生猪产业在全国整体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1.2养猪业产值产值是生猪生产状况的价值形态指标。由图2可知,2000年以来,山东省养猪业产值总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其中,2008年增长幅度较大,比前一年增加了47.13%,但2009、2010年稍有回落。在全省畜牧业中,养猪业产值所占比重在30%~45%之间波动,2002年最低(32.52%),2008年最高(44.42%)。
1.1.3规模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低是我国生猪业面临的重大问题[4]。规模化程度是反映生猪产业集中状况的重要指标。规模化程度(%)=(1-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养猪场户出栏总量/年出栏生猪总量)×100。如图3所示,山东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从2002年的37.36%增至2010年的73.79%,年均增幅为8.88%。其中,规模化程度提高最快的阶段为2005~2007年间,2006年时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超过50%,此后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体地位逐渐增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山东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高,分别比同期高出8~20个点,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但领先优势逐渐缩小。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晚了30年左右[5],整体上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1.1.4空间格局山东省下辖17地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导致各地市生猪养殖规模的差异。以2012年生猪生产格局指数分析全省生猪养殖的空间格局特征。生猪生产格局指数=(某个地市在T时期生猪年出栏量/同期全省生猪出栏总量)×100。如图4所示,潍坊(17.40)、济宁(13.83)、临沂(13.02)、德州(12.00)、菏泽(11.10)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均超过10,且明显大于其余地市,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总和达到67.35,为生猪主产区;烟台(8.16)、青岛(8.08)、泰安(8.01)、济南(6.61)和聊城(5.61)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介于5~10之间,为生猪中产区;日照(4.28)、滨州(4.26)、枣庄(3.73)、威海(3.00)、东营(2.85)、淄博(2.82)、莱芜(1.18)7个地市的格局指数均小于5,为生猪少产区。综合来看,德州是处于鲁西部的孤点,潍坊、济宁、临沂和菏泽在空间分布上构成“S”型结构,因此全省生猪生产格局呈现出明显的“•—S”型格局。
1.2市场特征
1.2.1毛猪价格价格是市场的信号灯,以毛猪价格为例分析生猪市场特征[6]。如图5所示,整体而言,山东省毛猪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2013年1~4月,毛猪价格不断下降,从2013年5月开始,毛猪价格略有提高,2014年后又逐渐降低;除2013年6月外,山东省毛猪价格普遍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最大差值为1.31元/kg。就山东省而言,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毛猪价格整体不断下降,具体又分为“两降一升”三个阶段,即2013年1~4月、2013年9月~2014年2月两个下降阶段和2013年5~9月上升阶段。其中,2013年1月价格最高(17.34元/kg),2013年4月价格最低(11.62元/kg),价格波动幅度最大为5.72元/kg。
1.2.2人均猪肉占有量人均猪肉占有量是有效反映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如图6所示,山东省人均猪肉占有量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以2007年为界,呈现两个阶梯式发展,即第一阶梯(2000~2006年)和第二阶梯(2007~2012年),且第一阶梯的水平整体高于第二阶梯。合理的解释是,近年来,消费者的饮食结构多元化,大众对牛羊肉等替代品的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消费数量也随之增加。2000~2012年间,山东省和全国人均猪肉占有量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阶梯,山东省人均猪肉占有量普遍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阶梯则相反。就山东省而言,2000~2012年间的人均猪肉占有量年均值达35.97kg,其中,2000年最低(31.18kg/人),2006年最高(40.9kg/人)。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山东省和全国的人均猪肉占有量大幅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2007年的猪肉价格较高,抑制了消费需求。但是,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猪肉消费量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农村将成为猪肉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7]。
1.2.3养殖利润养殖利润是反映生猪产业市场特征的重要指标,以毛猪利润为例分析。如图7所示,在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山东省生猪养殖利润不稳定,总体赢多于亏。2013年1月,毛猪利润最大,达531元/头,2013年4月和2014年2月出现亏损,分别亏损64元/头和100元/头。
1.2.4养殖风险猪粮比即生猪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当猪粮比为6∶1时,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养殖利润越好,反之亦然。以猪粮比月度变化为例,如图8所示。全国和山东省的猪粮比变动趋势大体一致,除2013年1月和6月外,其余月份的猪粮比相差不大。2013年3~5月和2014年2月,山东省的猪粮比小于6.0,生猪养殖处于亏损或微利阶段,其余月份的猪粮比大于6.0,生猪养殖处于明显盈利阶段,与图7一致。猪粮比的上下波动,反映了生猪养殖存在的价格风险,这也是困扰养猪户的核心问题。
1.2.5生猪调出量山东省生猪养殖业带有外向型特征,这一点可以从全省的生猪调出量看出。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当地消费生猪数量。其中,当地消费生猪数量=(城镇人口×城镇人均猪肉消费量+农村人口×农村人均猪肉消费量)/平均每头猪产肉量。由表1数据可知,1998~2012年间,山东省生猪出栏总量的七成左右外销,年均调出量为2988.81万头,而省内消费量仅占21%~33%。由此可见,山东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对外地市场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一点从图6也可以看出,因而挖掘省内市场成为今后生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3技术特征生猪出栏率是衡量生猪养殖技术的重要指标,出栏率越高表明生猪养殖的技术水平越高。生猪出栏率(%)=(生猪出栏量/上一年的猪年底头数)×100。如图9所示,在2000~2012年间,山东省的生猪出栏率整体不断提高,2000年最低(133.78%),2006年最高(175.00%),年均出栏率为148.21%。与全国水平相比,山东省生猪出栏率整体较高。
1.4生猪扶持政策政策扶持是当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笔者于2012年6~8月对养猪场户生猪扶持政策认知状况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受访养猪场户对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区)建设扶持、重大疫病免费强制免疫、生猪养殖信贷支持等政策的认知程度较高,而能繁母猪补贴、重大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和中央地方猪肉储备制度等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对较好。但是,职能管理部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仍存在着传达不及时、细节宣讲不够、补助资金发放不足额等现象,扶持政策也存在着扶持力度不够、申请程序复杂、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2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2.1规模化程度继续提高,空间格局调整日趋合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业界共识,规模养殖在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对接市场等方面存在着日益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山东省生猪散养户会不断退出,而规模养殖场户的数量会持续增加。全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会继续提高,但速度会有所减缓。山东省生猪生产的空间格局基本实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转移,鲁西地区和鲁南地区成为主要的生猪产区[8]。鲁西和鲁南地区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17地市中,潍坊、济宁、临沂、德州和菏泽的粮食作物总产量分列第4、第6、第5、第1、第2位[9],随着养殖成本结构变化(饲料成本大幅上涨),粮食主产区具备的饲料成本优势会日益明显。因此,“•—S”型格局应该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2.2猪肉消费量持续增加,质量需求特征日益明显作为最主要的肉类食品,猪肉消费对于城乡居民而言属于刚性需求。21世纪以来,山东省人均肉类占有量中50%左右是猪肉[10],随着肉类消费总量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量总体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相继发生的一系列猪肉质量安全事故,如“瘦肉精事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黄浦江死猪”等,严重制约着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因此,消费者的猪肉质量要求逐渐提高,表现在猪肉消费者关注猪肉品质、偏好品牌猪肉[11]、了解质量追溯信息(养殖、屠宰、销售等环节)[12]等。山东省内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
2.3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技术研发需求更加迫切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生猪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式散养已经大部分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养猪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截至2012年,山东省万头猪场达210家[13]。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样带来了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养猪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摆脱了家庭散养的兼业养殖和粗放管理,具备较高的专业化养殖技能和较强烈的高科技管理诉求。规模较大的生猪专业化养殖具备文化素质较高的经营管理人员,更有能力开展技术研发,且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相对明显[14]。因此,大中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的技术研发需求更迫切。
2.4政府扶持力度会加大,政策惠及范围不断扩展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率先步入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各国政府均从育种、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了相应扶持[15,16]。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会进一步扩大,且随着国内规模养殖进程的逐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会逐步加大。除此之外,扶持政策体系会更加完善,扶持深度和广度会进一步延伸,各项奖励的制定也会更加具体。
3促进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养猪场户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栏及明白纸等多种渠道,提高增强养猪场户的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其生产行为。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咨询和典型示范场区建设等方式,向广大养猪场户介绍规模养殖的技术要领和管理技巧,提高养猪场户的饲养管理技术。
3.2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推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一是大力宣传和解释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价格波动、国内外经验等基本规律,普及规模养殖在成本、质量、技术、管理和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形成养猪场户对规模养殖趋势的统一认知。二是有效发挥养猪合作组织的作用,逐步扩展其辐射范围,带动周边养猪场户积极加入,提高养猪场户的横向合作程度。
3.3开展市场需求调研,满足猪肉消费者的质量需求一是基层部门和相关社会服务体系应搜集消费者对猪肉质量要求的认知、评价和需求信息,并及时上报反馈给政策制定部门。二是政策制定及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各类需求信息传达到一线养猪场户,服务于其生猪生产决策的适时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4完善政策的监督实施,进一步巩固政策扶持效果一是政府有关人员应进一步改进政策落实方式,对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合理追踪和有效敦促,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和及时反馈。二是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清晰界定扶持对象,量化各项扶持指标,加大生猪养殖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对规模养殖户给予适当饲料补贴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肖洪波,王济民.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8(S):4-8.
[3]刘春芳,王济民.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0(3):28-31.
[4]于琰.关于促进我国生猪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肉类工业,2013(10):5-7.
[5]BishwaBA,HarshSB,CheneyLM.Factorsaffectingre-gionalshiftsofU.Sporkproduction[C]//AmericanAgricul-turalEconomicsAssociationAnnualMeeting.Montreal,Cana-da,2003:27-30.
[6]丁雄.饲料价格及生猪价格对生猪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5):67-71.
[7]李晓,赵颖文,陈春燕.我国猪肉市场消费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J].软科学,2011,25(3):88-94.
[8]张园园,孙世民.山东省生猪生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1):193-199.
[9]刘兴慧主编.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0]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1]张振,乔娟.品牌信任对消费者猪肉消费行为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4,33(2):77-82.
[12]徐玲玲,刘晓琳,应瑞瑶.可追溯猪肉:生产与消费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46-53.
[13]孔亮,宋毅.中国畜牧业年鉴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4]马成林,周德翼.中国生猪规模增长与养殖技术变化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0-35.
篇9
一、绿色发展理念下巴州区生猪养殖业取得的成效
(一)生猪养殖业已成为巴州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巴州区是畜牧业大县,生猪养殖业已成为巴州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2014年巴州区实现畜牧产值18.22亿元(现价),同比增加了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51.68%,提高了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334元,同比增加115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39.64%。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2521元,同比增长120元,占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的73.07%。
(二)生猪养殖的绿色品牌已初步形成
巴州区是四川省无公害肉猪、肉牛生产基地,巴山土猪获得了国家地理商标注册。经随机抽检的巴州生猪及其产品中违禁物、兽药残留和动物血清中重大动物疫病抗体均符合相关规定,生猪及其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巴州的生猪及其产品很受消费者喜爱,其产品畅销省内外20多个大中城市和地区。
(三)规模化养殖比重较高
要实现生猪养殖业的绿色生产,规模化养殖是关键。巴州区生猪养殖业在绿色发展过程中规模化养殖比重较高。以2014年为例,年底巴州区共有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场(户)7330个。其中:年出栏优质肉猪5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场(户)6225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1105个,年出栏育肥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55个(年出栏育肥猪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5个);以生猪生产为主的家庭牧场达115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1.5%。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巴州区生猪养殖业的经验借鉴
(一)标准化生产是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畜禽标准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规范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有利于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5]。巴州区坚持“完善标准促生产,优化品种调结构”的工作思路,把握“速效并进,科技创新”的总基调,按照“生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 “六化”要求建设标准化示范场,制定了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技术规范,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使全区生猪产业的标准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保证了生猪养殖场有自动通风降温、保暖设施,有功能完善的兽医防疫及粪污处理设施,从而有效提高了优质肉猪饲养管理质量,降低了生猪养殖的面源污染,为优质肉猪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手段,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是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保障
一是严格投入品的监管。巴州区建立了健全的区乡村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区有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乡有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村、养殖场(小区)、屠宰场和市场均落实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员。二是建立了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区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所,乡有畜牧兽医站,村有防疫员,每个生猪养殖小区、肉猪养殖单元、生猪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均建有标准化兽医室,有专职防疫员;有完善的诊疗、冷链、消毒和生产监控设备,有完善的引种、饲料兽药使用、疫病发生及诊治等方面的记录;坚持“土法防疫,强制免疫”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定期消毒、搞好清洁卫生和强制免疫工作,有效降低了生猪疫病的发生,保证了生猪免疫面达100%,有效抗体保护率达70%以上,保证了全区无重大生猪疫情发生,确保了全区生猪生产的安全健康发展。
(三)多元化投资为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通过严格的技术普及和广泛的宣传与发动,引进“温氏”生猪养殖模式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各方面资金用于生猪产业发展。一是调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据调查全区养殖业主年均投入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用于标准化圈舍、粪污处理及动物疫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全面开展。2012年以来,通过引进“温氏”生猪养殖模式,带动了全区新一轮生猪生产的到来,近三年来共引进业主10个,其中新建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5个,场均投入300万元以上,这些养殖场的建设均实现了自动通风、降温、地暖保温、雾化消毒、标准化控制日粮、程序化防疫、粪污及病死生猪的无害化处理等现代养猪新技术的全面应用,也带动了各方资金投入现代生猪养殖的发展。
篇10
二、总体目标
按照圈舍标准化、饲养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品种优良化的原则,建设示范户3000户,发展年出栏5万头以上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场1个,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养殖示范场12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适度规模养殖户150户,100头以上的1500户,30-100头的1350户;建成“500”模式标准化猪舍200栋,“150”模式标准化猪舍450栋。完善生猪人工授精站17个,完善标准化监测体系建设,重点推广规模猪场建设、生产技术规程、环境管理(GB/T17824.1-3)系列标准,推广“500模式”(一栋标准化猪舍,一批养殖500头)和“150模式”(一栋标准化猪舍,一批养殖150头)。主推品种为优质三元杂交猪,猪舍全封闭,有保温隔热材料,有供暖、降温设施,自动料槽、自动饮水器。建有无害化处理及粪污处理、防疫设施。按无公害生猪生产标准,生产无公害生猪产品。完善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实现一建三改和“猪—沼—菜”、“猪—沼—果(草)、“猪—沼—粮”、“猪—沼—鱼”循环生产模式,保证生产过程无污染排放。示范区建成后,全市年出栏优质三元猪达到80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量占全市养殖总量的80%以上。
三、实施方法和步骤
(一)实施方法:以牧兴种猪有限公司(市第一种猪场)、市福康养殖有限公司(联农合作社)、市三旺农牧有限公司、襄樊中宏发牧业有限公司等12个万头猪场为中心示范区,逐步形成以兴隆镇为中心向全市辐射的种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市和以吴店镇、刘升镇、鹿头镇、七方镇为中心,向全市及周边地区辐射的商品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市工作格局。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标准”的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坚持标准化示范和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标准化养殖模式。
(二)实施步骤:1、启动阶段(年元月至12月):宣传生猪养殖标准示范市项目,进一步细化完善示范市建设的总体计划目标,制定示范区实施方案,并在全市组织实施;建立质监、农业、畜牧等部门和龙头企业联合标准化技术工作组,研究制(修)订符合本市优势和特色的生猪养殖技术规范标准(包括:生猪精细养殖管理技术、商品猪群生长发育参数、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规范、标准化猪栏圈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疫病检疫测报、饲料推广应用、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形成协调配套的综合标准体系),并实施;明确示范市示范标志,牧兴种猪有限公司(市第一种猪场)、市福康养殖有限公司(联农合作社)、市三旺农牧有限公司、襄樊中宏发牧业有限公司等12个万头猪场加挂“省级示范市”标志牌;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和培训,通过新闻媒体、印发资料、制作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及生猪养殖企业、农户广泛宣传标准化生猪养殖的目的意义,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
2、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元月至12月):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举办农业标准化种猪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生猪养殖标准化技术推广人员150名,深入开展服务活动,组织实施“生猪养殖标准下乡入户工程”,提高标准推广应用水平;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经营,培植和发展一批关联性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场)和农户,壮大块头,形成优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每年新增10个生猪养殖小区,新建一批“150”、“500”养猪模式,扶持人工授精配种站(点)和良种扩繁场建设,鼓励和支持示范龙头企业实施ISO9001、ISO14000、GAP和HACCP等标准体系认证,为争创畜牧标准化养殖强市奠定基础;发展标准化生态养殖,推广“猪—沼—菜”、“猪—沼—果(草)、“猪—沼—粮”、“猪—沼—鱼”等立体生态健康养殖。加快良种工程建设,在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和养猪大户中推广优质品种,农村饲养条件相对较差的推广地方品种猪与外来良种猪二元杂交;大力推行标准化猪栏圈建设,推广“三位一体”的建栏模式,改善养殖条件,标准化栏圈建设的农户达到70%以上;组织开展科技攻关,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重点研究解决涉及种猪饲养、繁殖、重大疫病防治、污水处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
3、巩固提高阶段(2013年元月至8月):大力推进名牌战略,积极培育“标准化农产品”,制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猪肉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建立健全猪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质量管理,推进产品认定、认证和品牌开发,确保肉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加强示范区管理,开展检查、指导工作,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示范市建设水平,增强示范效应,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营销窗口实施绿色营销,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完善营销机构,健全信息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猪肉产品标准化市场。
4、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9月至12月):构建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做好资料的收集归档和呈报工作,迎接省级的考核验收,进一步提高示范市产品的知名度。
四、保障措施
篇11
一、墨江县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
墨江县是养猪大县。出拦数和产量均为普洱市前列,生猪生产占据畜牧业产值的50%以上,据统计2012年全县生猪存栏33.4万头,比上年增 14.6% ,生猪出拦 30万头,比上年增66.67%。目前,我县生猪养殖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并在2012年墨江县第十-届党代会上明确提出“高度重视畜牧业,采取大户加农户带动千家万户的方法,启动实施全县户均出拦十头猪计划”;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可以简要的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1.生产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提高生猪养殖的科技含量,实现养殖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免疫程序化、产品安全化、设施规范化。墨江县通过积极引导广大养殖户走生猪生产标准化道路,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养殖生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2.生产经营模式有所创新
墨江县生猪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始于2007年,当年国家出台的一些扶持生猪产业发展政策,并强调政府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入贯彻这一政策,墨江县的生猪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并由分散型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生猪生产也转型为产业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涌现了-大批专业养殖户。
3.生猪品种改良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墨江县农业部门积极研究和推广生猪品种改良技术,采用三元杂交商品猪繁育、二元母猪等育种技术,提高了全县的生猪良种化水平,生猪改良工程已经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大多数规模养殖户都能基本实现自繁自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能起到市场引领和调节作用的生猪加工龙头企业
无论从生产规模上还是市场竞争力上,当前墨江县还缺乏生猪养殖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因而本县养猪场户生产的生猪就只能为周边县、市的加工场提供原料,本县的生猪产业化链条难于形成,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波动后,就会增加养殖户的市场风险,使养猪场户的经济利益受损。
2.生猪养殖中科技含量总体偏低,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高
从墨江县的生猪养殖现状来看,多数养殖户还在沿用着传统的养殖方法,饲养管理水平落后,科技意识不强,生产效率低,经营效益差。
3.资金投入量少,发展速度慢。
墨江县的生猪产业化生产主要是靠养猪户自筹解决生产和发展资金,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影响了生猪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4.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服务滞后
从总体上看,目前墨江县生猪养殖的技术服务还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服务技术和功能单一,配套服务设施薄弱,服务水平不高。
三、加快墨江县生猪发展的对策
1.注重生猪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墨江县应当注重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加大投资力度,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强县域内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应当出台奖励政策对这些建设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各级政府要将标准化养殖户示范、种质资源保护、生猪良种推广和优质饲草基地等建设作为政府重点工程;在产业发展基金等资金安排上要重点支持生猪产业。对养殖场地猪栏建设所需的资金给予政策优惠,减免有关费用。
2.制定扶持生猪养殖的财税政策
各级政府应当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年出栏肉猪100头以上2万个养殖大户;制定具体的补贴标准,如引进一头良种母猪补贴1000元;引进一头良种公猪补贴600元等等。另外,还应当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补助资金,重点是省里规定的“年出栏肉猪1万头的养殖场建设“的奖励补助资金;减免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的税费,减轻养殖和加工企业的负担,制定饲料产品流通环节的优惠税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
3.利用金融手段扶持生猪养殖
生猪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当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这一产业增加贷款,要结合生猪养殖业的特点,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改善服务;运用贴息等方法鼓励养殖户去金融机构融资;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生猪业中。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扶持养殖户的主力,应当建立和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和完善小额信用贷款等手段,积极向养殖户贷款,满足他们的资金需要;加大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生猪保险、母猪保险等业务,提高养殖户抵御生猪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4.优先保障供应生猪生产用地
各级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优先安排生猪养殖用地,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划定专门的养殖小区、生猪养殖场用地区域,既保护耕地,又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引导养殖户将养猪场建设到专门划定的养殖用地区域,并为他们办理用地手续;除了在养殖用地范围内涉及农用地转用的,需要兴建永久性建筑物,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外,其他一律办理临时土地使用证,并减免土地使用费用。
5.为养殖户做好信息服务
由县政府牵头,建立涵盖全县各乡镇的生猪市场和科技服务信息网络,构建具有信息收集、分析、功能等的生猪信息管理制度,及时为养殖户提供完备的市场供需状况信息和生产预测预警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规避生猪价格低谷,确保养殖的生猪能适时上市,提高经济效益,激发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还要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健康消费生猪产品的举措,拓宽消费者利用生猪产品的范围,扩大产品需求。
6.引导养殖户依法开展生猪养殖
县政府各组成部门和各乡镇应当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规,制定贯彻落实这些法规的各项举措,加大普法力度,向养殖户宣传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树立合法养殖和经营的意识。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严格执法,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7.加强养猪技术培训
我县有63000多户农户,按户均出拦+头计算,年计划出拦60多万头生猪,要完成县委. 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就要加大养殖技术培训,加强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兽医队伍建设,加强养殖人员培训,推广科学养猪技术,积极探索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途径. 方法,实时掌控养殖市场规律,科学调整养殖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以良种. 良法. 良料. 良管. 良防综合配套为原则,重点推广标准化规摸养猪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通过示范. 指导. 培训,帮扶标准化规模养殖户,培养出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术好,市场信息灵,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场和技术能人。
篇12
接到王启太的电话,高金食品养殖事业部副部长、高金天兆总经理吴洪皓出来迎接他。“我们马上派人去查看你家猪圈,符合条件立马就把仔猪送过去。”吴洪皓告诉笔者,虽然公司在大力推行寄养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养殖户都能参加。要当“猪保姆”,首先圈舍要按照公司的统一标准建设,其次对饲养环节还有严格的要求。
何为生猪寄养?吴经理说,由公司与养殖户签订合约,将生猪寄养在养殖户那里。公司通过对仔猪、饲料、药品、疫苗、养殖技术“五统一”管理,并结合全方位的超级服务,在前期为养殖户解决了稳定、安全的猪源,中期指导养殖户饲喂、管理、技术,后期消除养殖户的市场波动风险和出栏问题。在整个饲养过程,由公司出资金、技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养殖户的资金和技术难题,真正地促农增收。
不用花钱就能养猪,这样的好事让众多饱受生猪价格波动之苦的养殖户找到了福音。寄养模式推行半年来,高金天兆已发展出栏2000头优质肥猪养殖户10余户,公司兜底零风险还能分红。
在船山区永兴镇,早已觅得福音的刘开国在2015年初便加入了生猪寄养队伍。养了6年猪,成立过合作社,刘开国却几乎没有挣到钱。
2013年,生猪价格跌到了每千克10.8元,刘开国所在的生猪合作社内24家养殖户亏损近80万元。自繁自养的生猪养殖模式让刘开国损失惨重,即使后来行情逐渐回升,他也不愿再扩大规模了。
“现在好了,有了公司兜底,行情好坏都保持每千克16元的收购价格。遇到行情好的时候,超出部分还能与公司分成,公司占四成,我占六成。”看着即将出栏的生猪,刘开国喜上眉梢。
让刘开国高兴的不仅是寄养模式带来的收入,现在他的猪场正在修建沼气池。他说:“这池子直接用猪粪做原料,可以供200户农户使用,一年收入也有10多万元。”
和刘开国一样,作为生猪寄养的首个尝鲜者,张传学也开办过合作社,但也亏损严重。2014年8月,在高金天兆购买仔猪时,张传学偶然得知了公司打算发展生猪寄养的计划后,便决定试点生猪寄养。
篇13
(一)“三百工程”内容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走以加工带养殖、以龙头连基地、以品牌拓市场的生猪产业发展路子,着力实施“生猪产业建设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生态化”的生猪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生猪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生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年开始到2015年,市生猪产业发展实施以如下内容为主的“三百工程”:
1.建设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每个小区饲养能繁母猪300头,年出栏肥猪5000头以上,增加出栏肥猪50万头。
2.扶持100户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场),每个企业(场)饲养能繁母猪300头,年出栏肥猪5000头,增加出栏肥猪50万头。
3.扶持10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专业村,每村扶持养殖户100户,每户出栏肥猪50头以上,增加出栏肥猪50万头。
(二)发展目标
目前,我市年出栏肥猪245万头,通过实施“三百工程”,力争用6年的时间,到2015年,全市增加肥猪年出栏150万头以上,使全市肥猪出栏突破400万头。
二、“三百工程”规划布局
(一)主要建设地点选择
根据全市生猪产业现已形成的优势产区,从年起,选择生猪产业基础好、饲养水平高、交通便利、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35个重点乡镇实施“三百工程”,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进一步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建成主导产业。(规划布局详见附表一)
(二)实施“三百工程”年度规划
从年到2015年,全市实施生猪产业“三百工程”,建设总体目标计划分6个年度实施。(各县区分年度实施计划详见附表二)
(三)发展模式及布局
1.标准化养殖专业村:布局在群众基础好、养殖积极性高的重点村,有选择性的扶持。
2.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布局在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生产条件好的坝区、热区和半山区。
3.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布局在坝区、热区和半山区。
(四)主要技术措施
1.推广“约长杜保”、DLY杂交组合,生产优质肉猪和仔猪。
2.能繁母猪二元杂交化,改良配种以人工授精为主,本交为辅。
3.实行计划免疫,控制主要疫病,推进健康养殖。
4.严格按生猪养殖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推行《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规范及备案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全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
5.推广生猪生产“八改”、“五统一”实用畜牧科技集成配套技术。“八改”:改旧式圈内积肥为卫生圈舍,改劣杂品种为规范化杂交,改仔猪随母猪吃奶为提早诱食补料,改传统饲料为配合饲料,改熟喂为生喂,改吊架子饲养为直线育肥,改春秋两防为按免疫程序综合防制;“五统一”:统一生猪品种、统一防疫程序、统一饲养管理规范、统一健康养殖标准、统一圈舍工程标准。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形成抓好生猪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一是成立市、县发展生猪产业领导小组,由市、县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畜牧、发改、财政、国土、扶贫、农业、金融、商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体联动,齐心协力抓好生猪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建立领导挂钩生猪产业和交纳风险抵押金制度,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实行目标管理,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实施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特别要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力度,重点突破,高位推动,引进和培植有规模、上档次的加工龙头企业,打造畜产品的优势品牌;四是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二)完善政策,加大扶持。一是认真落实畜牧业用地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37条的规定,把生猪产业用地纳入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充分利用“四荒”土地和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建设、改造猪舍,养殖场(户)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养殖企业(场)用地按农业用地处理,免交各种费用。同时,要注意防止以借发展养殖业为名乱占土地的行为发生。生猪加工龙头企业的用地政策按《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扩大投资规模的若干意见》(云政发〔〕45号)给予扶持。二是采取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社会投资等方式,建立“业主投入、部门帮扶、信贷支持、项目支撑、政府奖补”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激活民间资金,吸引外地资本进入。推进银政合作,积极争取省、市金融部门每年发放畜牧业专项贷款1亿元,用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养殖专业村的基本建设和生产发展。增加小额信贷资金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对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养猪示范户,每户给予0.5万元以上的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建立企业担保、合作社担保、养殖户联保等方式并行的担保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