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生培养目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培养目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生培养目标

篇1

一、学生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身心素质

高校的学生工作非常琐碎且繁重,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机能与综合素质,这是学生干部开展日常工作,以及执行具有特殊性的复杂任务的根本保障。不仅如此,学生干部还要具备意志坚定、情感丰富、兴趣广泛等较好的心理素质。

(二)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高校选拔学生干部的关键。作为学生干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思想,才能在学生工作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好的政治思想,才能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因此,作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干部必须具有崇高的政治思想,才能去引导、感召、以及吸引学生,继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凝聚力。

(三)能力素质

学生工作在高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对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开拓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调节能力、文字组织能力、交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学生干部只有具备了上述能力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保障学生工作的完成质量。

(四)业务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水平,因此,具有较强的探求欲与求知欲。这就要求学生干部的专业结构必须具备合理性,并拥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干部才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学生的认同与尊重,有利于自身威信的树立,继而顺利开展学生工作。

二、高校建立学生干部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的基本目标与中心思想便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只有学生的个性、素质、社会关系、能力、以及知识等方面在高校生活与学习中获得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将其阶段性、协调性、以及全面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高校的学生干部只有出色的完成一个学生所应执行的基本任务,才能促使自身的特长在学生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继而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二)提升学生干部的影响力

学生干部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学生干部负责的都是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基础工作,但学生干部与学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干部一般都是学生中的学习模范与道德标兵。因此,高校在建立学生干部激励机制时要注重学生的影响力与示范性。促使学生干部发挥并利用自身的先进性,服务性,从而全面带动高校学生的“正能量”发展。

(三)提升学生自我超越意识

学生干部不能安于安逸,满足现状,要具备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意识。学生干部在执行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学生对其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水平、以及调节能力的检测。高校在建立激励机制时,注重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干部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还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学生干部往往会将自身要求、同学竞争、以及他人评价的压力转换为执行工作的动力。高校要以这种情势作为激励机制的立脚点,对学生干部实施阶段性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并进行自我超越,继而促使学生干部可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高校学生干部激励机制的应用

(一)明确方向

高校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必须依据学生干部的不同阶段,为其设定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于大一新加入的学生干部成员,高校的设定目标应为留任与提拔;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干部,高校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与特征,为其设定不断提高,力求完善的目标,帮助其认知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大四的学生干部,高校要针对培养与扶植新人为其设定目标。

(二)鼓励竞争

高校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对学生干部进行换届与选拔,通过优胜劣汰的政策,优化学生干部队伍,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例如,高校在学生干部的换届中,可以采用公开竞聘的形式,选拔有能力、具备服务意识的优秀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竞聘,还有利于优秀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三)赏罚分明

高校在建立激励机制时,要注重对学生日常工作的考核,加大考核力度,实施赏罚分明的手段。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干部进行奖励;对工作敷衍、态度顽劣的学生干部进行惩罚。针对学生干部设定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考核制度,是施行赏罚激励机制的必要前提,继而才能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制定考核内容并设立赏罚标准;高校还要设立专人对学生干部地考核进行记录,设定特定的时间对考核结果进行评定、汇总、以及总结。及时表扬工作成绩优异的学生干部,并在学生工作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先选用;对于工作表现较差的学生干部,高校领导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端正工作态度。而对个别工作能力较差或是工作态度消极的学生干部,可以取消其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资格,甚至撤除其学生管理工作的职务。

(四)树立榜样

学生干部队伍由优秀的学生组成,对学生有着引导的作用,是学生的榜样模范。因此,高校可以在学生干部中树立学习典型,从而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可以通过挖掘、提炼优秀行为的方式,在学生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继而树立学习榜样。并对这些优秀行为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先进促后进的方式,激励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促使学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结语

高校只有建立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激励机制,并将其有效的运用到学生干部培养任务中去,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构建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促进高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为社会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新琳.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目标激励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

篇2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其次,要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在拓展训练时强化语感培养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科学合理、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应该把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

有所感才能有所言,正所谓“由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或书面的写作,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不仅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自身的语感也在水到渠成的引导中得以发展。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3.打破思维定式,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是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的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4.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委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引导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文献标识码:A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是通过后天培养,人类特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的动机。①成就动机包括自我提高力,认知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其是学习动机的核心部分。美国的麦克莱兰(Mc.Clellamd,1953)指出评价成就动机的三条标准是卓越的社会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方式完成任务。②根据以上理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我国的招生体制,使得现在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的自觉性也很差,成就动机很低。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高职学生的成就动机。作者经过多年教学的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现介绍如下:

1 明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愿望及动力

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清晰的将这个教学目标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原因在于如果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通过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因此,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要实施目标教学。我们在传统的病理教学中,虽然也有目标教学的意识,但一般都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课前也很少进行预习,因此学生不清楚老师在课上要讲哪些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因此就很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结论,要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就必须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即要紧扣教学大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使目标的导向功能,检测功能与激励功能得以实现。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生一般都会很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要将长远学习结果按优劣分类,反馈学习结果一般有三种形式:(1)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2)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3)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不管采取何种反馈评价,都要秉着及时有效的原则,学生越早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会越早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及愿望。反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很难有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学习就很难进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不断反馈的过程中,很容易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就会产生进一步获得满足的愿望,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潜在的能量转变成为行为的推动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内驱力的目的。③以求知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力会非常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从而成为学生学习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2 克服学习困难、创造问题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动力是对知识的渴望,故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知识间的连接点,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帮助学生克服,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诱导学生克服困难,不回避困难,告诉学生虽然克服学习困难会很痛苦,但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高职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潜能,在高职病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环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依靠固有的方法及知识,这样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思想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强,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病理教学中,在向学生教授教学内容前,通常都会提一些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形成一定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除此之外,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如答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己的自尊心,使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提高。

3 加强人生观教育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高职病理教学中,学生最初的学习动力会来自好奇心,但好奇心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及学习的深入而逐渐失去作用,这时,信念和理想会取代好奇心成为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积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因此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故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其知道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这样能直接推动学生的成就动机。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习动力也会永不枯竭,将来也会取得可喜的成就。

4 应用多种方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如具有自信心,就会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也会充分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掘自己的潜能。有资料显示,一个人自信心的强弱能直接影响这个人的成就动机。④因为通过实践证明自信心的建立与过去的学习成绩,失败的经验,在集体中的地位等有密切关系。例如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为自己设立很高的学习目标且会有很高的理想抱负。相反,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不是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太低就是目标太高,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学会客观地评价事情,如事情成功,要归功于自己能力强,如事情失败,也不要轻易气馁,要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成功,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成就动机必然增强。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在高职病理目标教学中增强学生自信的几种方法,具体如下:

(1)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我们在病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偏见,不要只注重提高“优等生”的成绩,也要对所谓的“差生”进行正确引导,因为“差生”之所以差,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周围同学老师的偏见,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导致“差生”对自己的认识也会出现偏差,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就是不行。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对其加倍关怀,经常找其谈心,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鼓励学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我能行,我能学好”的自信心。

(2)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教师在课前要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使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使自己的记忆能力增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多思、善思,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只讲授病理知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病理联系临床,从而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后,自信心也会随着提高,面对问题时,也会表现出应有的自信。

注释

① 樊帮林.高职病理目标教学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33):229-230.

篇4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做了细致规定,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新课程教学转变培养目标,突出强调培养高中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开发高中生的创新潜能,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进一步强化高中生的整体素质。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意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并把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转变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不仅教给高中生知识,更注重培养高中生的能力,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成绩和效果,下面我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取的课堂教学改革措施,谈谈认识和思考。

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高中物理学科紧密结合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的教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全部,高中生的学只能在教师教的压力下进行接受性学习。高中生失去了应有的学习兴趣和乐趣。高中生自然没有积极性,不会主动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参与和探究。在这样的环境下,课堂氛围是压抑而无趣的,教师的教学是填鸭式的,高中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高中生只是被动接受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培养和锻炼。很显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不能够实现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要改变这样的状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高中物理学科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一系列尝试中我发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所说的探究式教学是以高中生为主体,充分激发高中生的主体意识,组织高中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索。探究式教学需要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更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针对物理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和互动。

二、高中物理运用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指高中物理知识理论的探究,还包括物理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实验探究,前者侧重培养高中生的理性分析、归纳、推理和想象的能力,主要侧重于高中物理的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后者主要适用于培养高中生观察、动手实验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

1.开展探究式教学,必须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需要的不是教师的过多讲解,更不能够强迫高中生接受物理知识。教师要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高中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针对物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很显然,如果高中生对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不感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不会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所以,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必须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节课都要把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中以兴趣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研究。这是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高中生感兴趣的事例融入教学中,给高中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教学情境的感染下实现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能够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从高中生生活入手,创设生活中的物理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高中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让高中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

2.鼓励高中生质疑,激励高中生思考。

篇5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英语知识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英语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中生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之一。培养高中生掌握和运用英语实用知识的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要求。高中阶段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英语教育教学应该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我们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不断更新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重新对高中英语教学加以认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摆正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以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科学、有效地驾驭课堂和组织教学。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一个高中生的创新意识都将受到重视,而我们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高中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一个有创新理念的高中英语教师,不但要上好每一节课,更要把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高中生,挖掘高中生的聪明才智,扩展高中生的思维,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新型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变。

二、高中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强化课堂教学改革

口语表达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重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常常被看做是知识教学的附属物,这使得知识教学和口语表达教学没有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口语表达教学没有收到应有的功效。高中英语口语表达教学是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口语表达教学质量对高中生英语素质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了有效发挥口语表达教学的作用,培养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口语表达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改革。

1.合理配备专业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选拔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思想作风硬的教师。根据学校英语教学的需要,合理配备英语教学人员,逐步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积极进取的英语教师队伍。

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点,优化口语表达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变传统的以知识讲解为主、口语表达教学为辅的观念,为知识讲解与口语表达教学有机结合,共同构建有机整体的观念。为此,我们要大力推进高中英语口语表达教学的改革:第一,改变口语表达教学在整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附属地位,构建规范完整的口语表达教学体系;第二,适当增加课时数;第三,口语表达教学要力求实用性、多样化,实行创新性口语表达教学。

3.精心布置口语表达课:①选择实用性和有代表性题目作为口语表达的课题。②开展探索口语表达,可以让高中生自选题目,促进他们积极参与,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③增加具有探究性的综合性口语表达,让高中生在口语表达中发现问题,并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正确的口语表达结论,达到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循序渐进,改进高中英语教学方法

1.教会高中生正确使用英语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知识被广泛使用,高中生在学校期间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英语知识不可能学得面面精通。英语教师要对高中生加强理论学习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让高中生把英语作为一门使用工具,学会利用英语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学习死知识。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课堂教学主线。

篇6

STS教学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方向,也就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总趋势,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和应试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比,STS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其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教学中STS教育理念的渗透策略

1.从实际出发,丰富生物教学的内容

在现行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增加有关生物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内容,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结合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穿插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众所周知,生物科学的发展史较长,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生物科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为生物科学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学者,以及其学术成就等。

(2)注重理论教学,介绍生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和探究能力。

(3)强化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生物科技的教育,提高学生果树、食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等。

2.把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实践课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修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由于其是全体学生均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在必修课上进行STS教育理念的渗透,收到的效果会更好。按照必修课的教学大纲,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让学生更好地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把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从而更好地开展STS教学。

(2)开展选修课,提升STS教学的层次性。选修课以课堂教学为主,可辅助以实习、参观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因此,开设选修课有助于更好地开展STS教学。由此,也可以看出,选修课有着较好的层次性,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教学的时间和地点等合理开展STS理念的渗透。

(3)增加实践技术课,体现STS教学的多样性。生物科学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因此其是开展STS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夯实学生生物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存在于知识教育中,更存在于对高中生能力的追求上。近年来正在开展的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正是这种追求的产物。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教育教学的目标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高中生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不是单独的知识目标的变化,而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整个系统的变革。它不仅包括教育教学目标的调整,更包括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高中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

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运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高中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有效组织和引导高中生的学习行为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高中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行为习惯。

现在的教育教学的成功标准已经不再是教师教给高中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高中生能否形成一定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理念和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相结合,充分尊重了高中数学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参与和交流互动,形成高中生的数学能力。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高中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高中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使高中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数学,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都要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我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创造性地改造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转变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高中生的能力上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下面我结合近年来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实际和尝试,谈谈看法和体会,希望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能有所帮助和借鉴。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是怎样运用这些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使高中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高中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我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注重生活实际和高中数学教学的联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源自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高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高中生明确这样的观念。我们的教学要让高中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要让高中生对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直观认识,需要我们留心观察高中生的生活,把高中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组织编排,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我们所创设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可以让高中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外,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和作业生活化,合理设计问题和作业,让高中生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可以进一步让高中生懂得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义,增强高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念,提高高中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高中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实际运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具体表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锻炼才能实现。为了培养和锻炼高中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培养高中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我们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高中生的自主参与和解决探究中逐渐形成了能力。

篇8

二、教学案例的训练要凸显能力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是各阶段学科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和现实要求.“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的有效实现,其前提就是传授学生进行自主能动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能,领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和要领.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究问题、合作探析等学习活动,将能力培养渗透在整个教学案例讲解过程中,实现高中生教学案例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和学习技能素养的有效提升.

教师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学生合作探析问题条件后,认为,本题是一道函数与不等式相结合的题目,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化归能力, 同时,该问题有效解答的关键是:“本题主要涉及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而单调性贯穿始终,把所求问题分解转化,是函数中的热点问题;问题的要求的都是变量的取值范围,不等式的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解题过程略.

上述教学案例讲解活动中,教师发挥高中生能动特性,将探析解答任务交由学生完成,学生在合作探析的过程中,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交流互动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升,为高中生能力水平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9

这些多样化生源存在心理状况、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等差异。据心理健康调查,高职学生普遍自我评价低,自我调适能力较低,特别是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好坏、经济条件的差别、性别差异等都影响着其心理状况,进而影响着其学习的专注度。学习基础的强弱、是否拥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都会影响学习结果的不同,为达到相同的学业要求对其培养途径也应有差别。如多数学生入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学习目标明确;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少数是毫无目标可言。降低目标对高职学生并非良策,只有让学生拥有适度目标,才能调动其求知欲。

鉴于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现状,高职教育必须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目标、兴趣和心智等有针对性施教,即开展分层教学分类教育,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在分层分类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基于生源多样化分层分类教学的探索

关于分层分类教学,在国外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于1868年提出并实施的“活动分团制”。在国内其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主张。[1]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形式,帮助其成才。分类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实施横向差别化分类教育。分层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把课程、实验根据其内容和要求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纵向差别化分层教育。[2]由于高中起点和中职起点这两类生源,他们在文化基础、专业技能、个人素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就是为了寻求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以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一)基于学生文化基础差异的分层分类教学

由于生源起点层次的不同,或同一起点文理科基础的差异,学生知识、能力有着较大差异。根据文化基础测试,针对文化知识薄弱的学生,要弥补其不足,使之达到规定的要求。所以,即使同一专业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实施分类设计,加重文化基础薄弱生的文化知识的课程门数、课时、学分比例等,先强化他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再提升其水平;对于文化基础相对厚实的学生,则增加其知识文化水平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课程内容、时数、学期安排等各不相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编班。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将“大学英语”分4个教学层次、“高等数学”分2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分初级、高级两类、“基础化学”分文科生、理科生两类。即每个学生都根据所学的专业需要和个人知识水平跟班学习,达到相应的程度,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基于学生专业技能差异的分层分类教学

中职学生和职高学生在进校前通常通过了初级专业技能培训,均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或专业特长;高中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是“零起点”。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在于实践性和职业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将来工作中具有一技之长。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在职业资格鉴定、考工等级中达到中级工或高级工标准,是对中职学生实践教学项目学习的要求;增加实验实训项目、课时、学分等,加强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加大实验实训操作,这些是提高高中起点学生专业技能的有力措施。如在“烹饪与营养专业”的实践项目设计中,要求中职起点学生强化创新菜肴的学习和设计,高中起点的学生注重烹饪基本功的训练,这样可以使专业技能起点不同的学生最终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

(三)基于学生个人素养差异的分层分类教学

个人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传授知识而且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训练获得知识技能。面对社会高学历的要求,中职学生自信不足,缺少成就感,导致情绪低落,厌学甚至自暴自弃。为此,中职起点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就是实施养成教育,注重职业观、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高中起点学生,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定位,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为此,他们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创新能力。[3]为提高学生素养,我院遴选开设涉及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的公共选修课,每学期都会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修其中的一到两门课程,对中职和高中生源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其找到努力的方向;在其知识技能提升后,再进行《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教育》学习。

三、基于生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3+3”中高职联合培养,打通升学绿色通道

中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积极探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和学制互换方式方法,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将会实现。“3+3”中高职分段学习、联合培养,是指中职校以联合培养的高职校的名义招生,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通过转段考试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学习3年,获得专科学历证书。如旅游管理专业,学院与合作中职校共同完成“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二段一体,螺旋递进”课程体系,即中高职“二段”相对独立,完成中职阶段学习后,学生实行分流,有的进入高职(需考核合格)进一步学习提升,有的直接就业。同时两个阶段又是一个整体,课程体系相互衔接,知识与技能螺旋递进,学生面对社会岗位,职业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二)“3+2”专本分段培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建立。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3+2”专本分段培养模式是推进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有效举措,也为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分类培养提供了平台。“3+2”专本分段培养是指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高职院校在统招录取批次中选录优秀高中毕业生,他们在高职院校完成3年专科阶段的学习,获得专科学历后,通过本科的转段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2年,学分修满,可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证书和学士学位。

篇10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选择课题或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沟通、学习研究的能力。在进行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也促使学生不断深入实践。

二、研究性学习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在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能够有效、持久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用其指导实践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却面临着这样的现况,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科研能力较弱;学生知识储备较为丰富,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较弱;毕业生学历较高,但能力水平欠缺等。学校教育培养下的人才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人才之间的能力差异成为了一个客观事实,但目前学生所缺少的并不是知识储备,而是有效、持久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用其指导实践的能力。如何具备这种能力素质,就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三、高中生学情与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条件间的符合度分析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

第一,从高中生的社会实践积累来看,高中生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消费者,是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是文化生活的创造与享受主体,从小到大十几年的社会实践的积累,无论是亲身实践的直接经验,或者是间接经验,都为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可贵资源;

第二,从高中生知识储备看,进入高中,学生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积累,高中生各个学科的知识储备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三,从高中生认知水平发展看,高中生学习内容复杂,思维水平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认知水平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如观察力的发展具有目的更明确、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以及持久性明显提高,为研究性学习地有效开展提供了观察力、想象力等能力支撑;

第四,从高中生心理发展来看,高中生心理发展呈现出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无论是知识储备与社会实践积累,还是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发展,都为完成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四、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的应用条件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承担着特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肩负有“德育”的重要使命。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政课堂的应用条件是否匹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契合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有以下几点:(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些目标突出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1]所以对比发现,研究性学习与新课标都强调对于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篇11

一、高中生物探索性教学课堂构建的问题分析

将生物探索性教学活动落实到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需要多种条件的有效支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高中物理探索性课堂构建的现实困难。

(一)生物实验设施配置与使用力度不足。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学习,需要借助实验的辅助,实验,也是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探索的重要方法。许多高中学校具有较为完善的生物实验设备,可以满足高中学生探索生物知识的需求。但是,许多实验材料的缺失让生物实验的开展具有阻碍。生物学科所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材料与药品不易购买,许多时候,教师只能自己做实验去给学生做展示,学生无法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去自主实验,影响了学生生物知识探索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对于探索性教学活动重视度不足。教师对于学生探索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直接关系着高中生物探索性教学课堂的构建成功率。许多高中教师将高考作为教学的重大目标,让学生在高考中答对更多的题,取得更高的成绩,才是自己教学业务能力高的体现。这样的教学观念,让教师看不到探索性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也忽视了高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主动地针对学生探索能力提高进行教学活动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让学生没有机会成为生物知识的探索者。

二、高中生物探索性教学课堂的构建方法分析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要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重点。下面,笔者针对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提出几点探索性课堂的构建方法。

(一)加强教学内容创新,培养学生探索兴趣。要进行高中生物探索性课堂的有效构建,教师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探索兴趣进行培养。只有学生具有了生物知识的探索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探索活动中的主体,实现探索能力提高。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都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做好备课工作。针对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将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进行结合,利用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安排来提起学生的生物知识探索兴趣,使课堂更有效率,使学生的生物能力提高更快。

如在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时候,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出场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为学生创造探索学习的机会,利用悬念的设置或者情境的创设等方法,促进学生探索欲望的激发。教师可以先对人体的结构、房屋的结构等进行分析,之后从人体的组成、植物的组成中引出细胞这一概念,并提出“那么细胞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一来,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细胞的构成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课本的阅读或者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利用教学内容的创新,学生的探索兴趣得到激发,探索性课堂的构建更有意义。

(二)加强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创新。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情绪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从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入手,结合教学内容与特点,根据自己的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堂模式。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是学生生物知识的灌输者,总是让学生在配合自己的过程中去机械地记忆生物知识。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教师需要将合作学习模式以及探究学习模式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给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权利。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得以培养,也可以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逐渐认可探索学习,养成自主探索的好习惯。

(三)改善师生关系,共同探索生物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具体规范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成功构建高中生物探索性课堂,就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平等了,学生才能信任教师,认可教师的引导,配合教师共同完成生物知识的探索。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充实自己的头脑,获得学科能力的提升。教育体制改革,让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物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会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篇12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是关键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生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由于生物知识倾向于文科性质,因此生物教师强调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接受和记忆。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使其主观意识受到压抑,逐渐失去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使得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1]。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指出要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就要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加以重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探索欲望,基于此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需要学习,有助于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生物知识思考新的生物知识。随着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不断总结,从自我需要的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由此,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不再以高考为目标,而是从满足知识需求的角度出发学习,而这正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因素

(一)生物课堂教学缺乏探究性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是既定的,以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考。高中生物实验课是让学生动手以深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探究意识,而对知识的理解也浮于表面而难以灵活运用。要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加以培养,就要开启探究式生物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新的生物知识以探索。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资料,生物知识面就会相应地拓宽。随着学生生物视野的开阔,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也会被激发,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二)生物课堂教学依赖于教材内容

高中生物教师的生物教学以教材为参考,但是如果生物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而没有适当扩展,就会使得学生的知识面也局限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2]。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最终都是要落实到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上,让学生认为只有教材内容才是正确的答案,要提高学习成绩,就要从教材中获得知识。学生缺乏对生物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质量也就难以提高。

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能力培养策略

(一)以有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是,生物教师要有效提问,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展开提问,使提问对学生具有积极引导作用。比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呢?”当学生进入思考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介绍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叶绿体实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观看,并鼓励学生相互之间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生物科学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广泛,需要学生对生物研究方法充分领会,才能够提高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力。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就要注重学生对生物原理的理解,并懂得运用原理对生物知识以进一步论证[3]。比如,在讲解“分子与细胞”的时候,由于这些微观事物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如果单纯地讲解就会使生物知识抽象化,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显微镜对各种蔬菜的鳞片进行观察,并描绘细胞的形状。当学生对这种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之后,就会被激发起对相关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按照自己对生物知识的需要深入探索。

(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充分互动

生物教师改变单方面将生物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理解生物知识。生物教师要从生活内容中寻找与生物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生物知识的应用者,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活学活用课堂知识,积极思考生物问题。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了解,有助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结语

中国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学生本着应付高考的目的进行学习,导致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潜在学习能力难以发挥出来。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生物课堂教学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对生物知识加以探索,并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一、有效教学要重在双边互动,实现学教合一

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学活动其自身运转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教学要素深入互动的双边发展过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探知.学生有效学习探知,助推教师深入教学.由此可见,教学活动是学教合一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才能将学生深入引入教学活动,展现其主体内在特性,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溶并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实现有效教学活动的目标,就需要将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进行有效凸显,通过交流、谈话、讨论、辩论等实践活动,引导初中生积极、主动、深入的与教师进行交谈、沟通,与学生个体进行合作、探讨,在双边互动的发展进程中,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知识点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做好知识点教学活动,采用师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活动,围绕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学生一起参与推导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从不同的层面思考,除错位减法的方法外,还有由等比定义出发,运用等比性质推导的:当q≠1时,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知a2a1=a3a2=…=anan-1=q,根据等a2+a3+…+ana1+a2+…+an-1=Sn-a1Sn-an=q,即(1-q)Sn=a1-anq,所以当q≠1时,Sn=a1-anq1-q.在上述互动式的教学活动中,高中生主体特性得到有效展现,主动参与探知的意识显著增强,同时,对教学活动的深入、高效开展,起到了基础性的助推和促进作用.

二、有效教学要重在实践锻炼,实现学导合一

教学活动是以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学习技能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学习能力培养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之当前在高中数学阶段深入实施的新课改目标要求,更是明确提出“学习能力培养第一要义”的目标“导向”.这就决定了学习能力水平高低,成为衡量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是否显著的重要考评“依据”.众所周知,学习能力提升,来源于艰辛的实践锻炼和严密的思考分析.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时,要渗透进新课改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要义,在预设教学环节或教学过程时,有意识的留足高中生亲身实践探析的活动“时间”,在生成环节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引导、指点活动,实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有机统一,达到教学效能提升和学习技能提高的“双赢”.

如“若不等式|x+1|+|x-3|≥a+4a对任意的实数x恒成立,试求出实数a的取值范围.”课堂练习讲析中,教师没有采用单纯的“说教”模式,而是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效互换,让教师成为“旁观者”,让学生成为“实践者”,承担解析案例的“重任”.在确定解题思路过程中,高中生根据问题条件,分析认为:上述问题应该利用基本不等式的性质以及相关公式内容来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分析过程,强调指出:“该问题解答时需要注重不等式成立条件时a的取值范围”.

高中生合作探析、讨论总结,得到解题思路为:“因为|x+1|+|x-3|≥4,所以由题意可得a+4a≤4恒成立,因a<0时显然恒成立;当a>0时,由基本不等式可知a+4a≥4,所以只有a=2时成立,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R|a<0或a=2}”.

教师组织高中生开展合作讨论活动,高中生根据教学实践感悟,归纳出该题的一般解题策略.

在此探究式的问题教学中,高中生通过动手探究分析推导等活动,在教师的悉心引导和指点下,明确解析的重点,化解了解析的难点,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刻掌握解题方法策略,教师也达到了问题教学的目标意图,一举两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