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消费心理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消费心理学论文

篇1

对于家庭受灾的学生,经济支持问题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地处四川省的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大多来自本省,很多学生家庭都受到地震灾害不同程度的影响,仅仅靠师生捐助和国家资助,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所有的学生解决问题。为此,本研究对受灾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期了解震后受灾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倾向,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倾向,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并进一步为其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

1.被试。选取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四个院系的部分受灾学生。

2.实施。因为本调查不适合教师亲自进行,也不适合采用正规问卷形式,故采用学生之间调查暗访的方法,安排4名普通学生志愿者在宿舍或其他课余场合进行隐藏身份的聊天式开放访谈,让学生志愿者将每次访谈内容做事后记录。然后由教师汇总资料进行分析。

二、结果

经过一个半月的资料收集,以及最后的资料汇总分析,发现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有四个主要的倾向。

1.“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具有依赖心理倾向的学生,其代表性的消费心理观念有,“车到山前必有路,要享受今天,要相信政府和学校会帮助我们的”,这些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也表现得比平时随意,有个别甚至大手大脚,因而导致到处欠债的窘境。

2.“花一块钱想半天”的无助心理。具有无助心理倾向的学生,其代表性的消费心理观念有“家里的房子都垮了,父母生活都难了,以后不知怎么生活,不能乱花一分一角”,这些学生在消费行为方面,表现得比平时拘谨一些,有的学生平日在学校的打饭都要算着账,挑最便宜的时令蔬菜,而不是平时那样,打自己比较想吃的饭菜。还有个别学生“两天吃三次泡菜”,走向了另一个消费的极端,连基本的营养和身体健康都不能保障,更不要说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

3.“网络世界才安全”的逃避心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为沉迷上网,其观念主要有“你想那么多也没用,我什么都不想,网络世界让我忘了自己,觉得有安全感”。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具有逃避现实世界的倾向,把很多时间与精力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有些女同学还领养了虚拟的宠物。一些以前就有虚拟家园或者虚拟宠物的学生,则在这一时期对虚拟世界给以特别的关注和热情。这就使得他们把本来就比较紧张有限的经济来源中的一部分用在了虚拟世界里,这样做一方面让其心理得到暂时的解脱和释放,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日后的经济负担,增加了今后日常消费困难的可能性。转4.“你说我怎样帮自己”的沟通心理。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助和寻求他人理解支持与帮助的行为,其代表性的观念有“天助自助之人”,“你说我应当怎样帮爸爸妈妈,应当怎样帮自己”,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比较稳定,应对生活的态度也是积极面对,经常和同学交谈、沟通,主动找到辅导员、任课教师或相关领导寻求帮助,同时积极申请各种资助、贷款、奖学金等,其灾后消费心理较灾前没有明显变化,生活则比灾前忙碌充实。面对现实,积极沟通,消费心理乐观稳定,是这部分学生的共同特征,这种积极的心态令教师感到放心和欣慰,也为逐渐投到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讨论

通过一个半月的调查分析,发现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有依赖、无助、逃避、沟通四个主要的倾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够面对现实,积极沟通,消费心理乐观稳定,也有不少学生出现了极端或偏差消费心理。有的学生同时表现出的2种以上的消费心理,有的学生消费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受他人影响很大。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现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高校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纠偏;另一方面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状况存在综合性和不稳定性,也为教师的帮助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这种不稳定性,使帮助其转变思想观念相对更容易进行。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偏差心理的存在,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大手大脚”、“谨小慎微”甚至“上网逃避”,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暂时摆脱心灵的创伤,生活在一个相对自我中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中。暂时的消费心理偏差就像偶尔的“心灵的发烧”,发烧是我们应对体内细菌的自我保护措施,但是不能让病症一直持续下去,否则就会伤到身体。对于震后受灾学生的消费心理出现的偏差,则应及时了解和把握第一手信息,从而应针对不同的偏差消费心理倾向,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帮助更多的学生真正走出阴影,过上健康、愉快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篇2

一、强化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满足企业对现代营销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在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的自主意识、成熟程度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从其经营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消费者的货币选票的投向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争夺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便成为企业营销管理者的主要内容。

不仅如此,市场交易行为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所决定的,现代营销在本质上是一个营销主体与消费者的心理互动过程,营销的成效最终取决于营销行为在消费者心理所产生的预期反应。企业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其营销活动的主要对象——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点及其规律,不仅可以使企业及时准确地发现、了解消费趋势的新变化,在表面已经饱和的市场中发现市场空间,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能为企业找到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策略和手段,在更深层次上,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营销运作,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公司的生存、盈利性和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的成长的关键要素是它比竞争者更好更快地识别和满足还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企业经营与消费者需求实现最佳结合的基础,掌握并有效运用消费心理学,成为现代营销人员的核心技能之一。

(二)是实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类专业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基本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里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能够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营销中的问题,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与心理规律组织营销活动。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撰写过程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相距甚远。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计划难以有效实施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较少安排实训课程。即使有实训课程,课时的多少、实训的方式也很随意,实训的内容主要以案例分析,简单的市场调查为主,几乎没有综合实训。此外,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习经费投入不足情况,象《消费心理学》这类课程根本无法使学生获得去校外实习的资金支持,即便有好的实训项目、有好的增长见识的机会也因为经费的缺乏而导致教学计划中途“流产”。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首先表现为大多少学生未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对市场的定义是通过他们销售的产品来定义的,而不是通过期望满足的需求诠释的。例如针对某一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活动,他们不是首先考虑诸如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是谁、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利益、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有哪些、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点存在哪些差异等问题,而是一厢情愿地选择一个市场,将所有的市场推广方式广告、公关、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一股脑地全部搬出来,根本不考虑这样的市场推广能获得怎样的营销效果。

其次是运用消费者行为分析方法的能力较弱,难以制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营销对策。由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运用单个的知识点分析问题还好说,一旦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捉襟见肘,觉得无从下手,更难以将所学有效地转化为有用。譬如针对具体的企业在设定的市场营销环境下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何进行评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策略等,与现实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思路和途径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教秘高[2009]14号)文件要求,《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应重点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营销人才,实训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一)《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消费者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及其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为出发点设计实训教学。基于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注重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的能力训练,突出“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通过实训力图做到:了解体会营销人员应该具有的职责、素质和能力,并逐渐培养所需能力;自觉地把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活动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能就具体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方案。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消费心理学》课程的总学时为72学时,鉴于课程的性质和其在专业中的基础地位,笔者认为其实践性教学总学时不少于计划学时的1/3;所选训练内容应能够组织落实和考核,操作性强;针对不同训练要点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避免手段单一;精心设计适宜用不同方法进行实训的重点教学内容,避免造成不应有的资源浪费。

结合课程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能力要求,本实训的内容应抓住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消费体验,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训;二是各种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技能的实训。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的训练,实训形式以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实地调研与实地观察、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游戏体验等为主,根据具体的实训项目在课堂、模拟实训室和校外现场三个环境进行,努力创造机会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探索

1.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角色心理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或角度写一份结论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并不探讨很深的理论内容,只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游戏体验激发吸引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游戏体验实训就是将学生将来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产品心理属性的设计,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响应,赢得消费者忠诚。要明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就需要企业营销人员用心去体验消费者的内在需要,特别是蕴涵于消费者意识之中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了“蒙眼作画”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当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3.典型案例讨论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为此,在讲授完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向学生提供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精选案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完成案例中布置的问题,在实训课上由小组成员轮流一人向全班阐述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自己和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市场营销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

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深刻了解人和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与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目标寻求满足,准确把握他们的购买动机非常不容易。因为动机是假设性的构建——即它们无法被看到或触摸、控制闻到或者被实实在在地观察到,动机无法从消费者行为中很容易地被推断出来,而观察与推断是常用的来识别和“测量”消费者动机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学习消费者购买动机这部分内容时,便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到安徽商之都、合肥百货大楼、瑞景国际、古井赛特等大型购物场所,任意选择两个购物区,观察消费者购买活动,通过和营业人员交流,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不同的购物动机和购买表现。考察结束后各小组成员纷纷踊跃发言,畅谈考察体会。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在现场调查、考察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消费者心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判断,甚至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动机以及影响行为的具体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消费者行为测量和推断能力应是《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下一步努力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1.总结国内本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教材

首先,教材框架不完善、不科学,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根据教材本身从宏观上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次,教材内容陈旧、过时,一些前沿性的相关理论成果和方法没有补充进来。再次,教材的编者大多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却很少具有心理学背景,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教材体系的混乱。最后,教材内容不丰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大大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鉴于此,笔者从本国本专业实际出发并主要参考国外心理学研究者编写的教材,制定了体系相对科学、内容相对丰富、视角相对独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重点在微观曾面探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案。

2.制订适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讲述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个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广告营销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第2章消费者的感知觉、第3章消费者的学习和记忆、第4章消费者的决策、第5章消费者的动机与情绪、第6章消费者的态度和第7章消费者的个性。第三部分是组织消费行为,包括第8章组织购买决策和第9章组织购买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论述环境因素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包括第10章文化与消费行为、第11章社会与消费行为、第12章情境与消费行为。第五部分是市场应用,包括第13章市场细分、第14章品牌及其培育、第16章企业形象及其设计。

二、探索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课程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讲授,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把理论原理与生动的实例紧密结合。这种教法直观、灵活、简单、实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有具体感性的认识。

2.案例法

案例是为适应教学目标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之后所作的客观书面描述。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采取了首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国内外企业营销案例,再引导学生进行实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的四步法。

3.Seminar

Seminar译为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定期会见学生并讨论他们的报告或研究成果来指导其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笔者在这里借鉴并适当修改了这一方法,通过让一小组学生阅读某一主题的研究报告,与他们讨论前人研究报告所探讨的问题和前人如何解决此问题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方法重在训练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科研训练法

科研训练法,即让学生从查阅文献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撰写小论文这一步骤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并检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同时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心理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结合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按照以上思路基本达到培养面向应用型的心理学人才目的。然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演示法需搜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要求更加形象地说明相关的理论和原理。案例法在实施过程中需学生积极地参与防止冷场,同时又要防止讨论过于激烈而无法控制局面。科研训练法需要把握研究计划指定的方向。

总之,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相对适合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和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信一定会探索出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Schiffman, L.G., Kanuk, L. L. Consumer Behavior [M].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4

[2]王策三:教学论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宝臣等: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5]梁祖晨 王 耀: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推动高校教改的积极意义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5),103~104

[6]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59~65

[7]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篇4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媒体广告铺天盖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销手段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这些在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创造了便利性、提供了多样化信息的同时,增大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的复杂性。

2.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消费心理及购买决策的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本研究将在该领域内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理论体系。在现实意义方面,金融危机过后,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无论对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有重要的意义。从企业角度,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对企业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3.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综述

消费者是指直接消费产品或服务的人。消费者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行为活动,指的是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而发生的购买品的所有行为活动,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西方对消费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至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性决策人的消费行为阶段;情感体验人的消费行为阶段;行为主义的消费行为阶段。

4.消费者购买决策综述

下面我们将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来对消费者进行研究,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是购买活动的主体,不论消费者是否做出购买,其内心都会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和思考,针对不同的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者是如何做的购买决策的对我们研究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

1.尼科西亚模型

尼科西亚在1966年的《消费者决策程序》一书中提出了这一决策程序,认为消费者行为源于厂商特性―与消费者特性,并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看成是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信息形成态度;第二部分,信息收集与方案评估收集与产;第三部分,实施购买行动;第四部分,信息反馈。

2.霍华德和谢思模型

霍华德和谢思模型经修订于1969年正式形成,来源于“SR”模式,引入满意度理念,主要用来解释一段时期内的品牌选择行为,其重点在于解释是否会重复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

3.E.K.B.模型

E.K.B.模型是1968年提出。该模型较全面的解释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过程,具有对不同情境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并与消费者具体的决策行为相一致。

4.多属性态度模型

伊利诺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Martin 提出了多属性态度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在整合过程中通过结合对产品的显著信念的评价和信念的强度,态度就是这些好坏结果的加权总和。

二、消费者心理的研究

我国人口现在已达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生存都会购买产品,都可以称为是一个消费者,所以这么庞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一点已经被国外的许多企业所熟知,所以他们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吸引中国的消费者,最突出的便是零售业,他们在许多大城市建立了大商场、大超市。甚至有的消费者本来没有购物的打算,只是想去逛逛,结果进去逛完之后总是大包小包的买了不少东西。针对大商场和大超市如此流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此巨大,其原因何在呢?下面我们将用场的观念来解释,探究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场是怎样形成的?

1、心里场概念

心理场的概念最早是由勒温提出来的,在此将其应用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有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内部心理因素也有好多专家、学者研究过,在这里引入心理场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更有合理性。心理场具有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以看成是心理场对消费者的一种场化过程,消费者的许多购买决策都是在心理场的作用下产生的。

2、心理场系统有以下特征:

(1)交互综合性,心理场系统中的三个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开放性,心理场系统不可能是封闭的系统。

(3)动态性,心理场中的各个子场组成要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心理场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三、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购买决策心理过程是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销研究的核心内容。从消费者的角度说,了解购买决策心理过程,能够克服自身的不理性消费和盲目性消费:从营销实践角度而言,有助于企业进行有效地市场细分、市场地位以及制定明确的营销战略组合。消费者行为模型为研究和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基本框架。本文结合西方学者的 “刺激―反应” 模型和中国实际,构建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1、 消费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普遍性的种行为活动。

比较著名的消费者行为模型有:尼柯西亚模型 ,恩格尔―科拉特布―布莱克模型(简称E.B.K)、霍华德―谢恩模型,而霍华德―谢恩模型更强调消费者购买的早期情况,认为态度和意向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以往消费行为模型的学习与比较,结合中国的经济状况,提出了“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2、购买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由于缺乏某些心理和身体素质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须的对客观条件的反应。

3、购买动机

一般而言,动机有三种要素组成:需要驱使;刺激强化;目标诱导。由此可见,动机受需要的强度、购买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信息搜集

由于中国消费市场的不规范性,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使得消费者需要花大力气搜寻信息。

5、决策

这是整个购买决策模型的核心环节,也是消费者心理冲突与矛后的环节,决策过程包含系列的心理活动同时,决策也受以往知识经验、结合自己的经济状况,对各种品牌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购买标准。

6、购买

消费者在决策以及形成自己购买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购买行为,购买过程有一定的个体倾向性,个体由于经常或者习惯购买某种商品而拒绝了其他同类物美价廉的商品。

7、购买后评估

在使用了产品和服务后,消费者会将其实际水平与期望水平进行比较,并体会到满意或者不满意,为以后的购买决策服务,改进以后的购买决策行为。

四、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1、研究的局限性

(1)由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复杂性,本研究预先设定了研究的情景,即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因此,对于其他情景,本研究没有涉及。

(2)样本的局限性。所选用的样本数量和所调查的消费者难免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加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展望

(1)购买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

对购买决策过程的研究,现在的研究更多的是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对生理机制的研究较少。今后应注重运用生理学以及生理解剖学相关知识,采用实验的力法(如ERP),找出人脑中影响决策心理过程的相关区域,借助仪器设备进一步研究购买决策的生理机制。

(2)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心理学相关理论相结合研究,共同探购买决策的心理过程。

以往研究只注重经济学宏观的购买过程或者是关注微观的购买心理活动,今后应把宏观的购买过程与微观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

(3)网络时代下,购买决策具有怎样的新特点

由于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虚拟的网络中购物,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消费者的决策心理具有怎样的新特点,与传统的决策心理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等。

参考文献:

[1]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力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消费名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

[3]顾文君.顾客消费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衡风玲,赵爱琴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北京丁业大学出版社,2008.

[5]黄凌.归因风格及情绪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雷霞.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实证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新旺,刘金平.决策心理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观特点

根据2009年《经济研究导刊》的调查数据显示,以西安地区为例,大学生的月消费额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以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为主要月消费额,在一个正常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存在14.8%的大学生人均月消费额超过了同类正常范围和本地人均消费的正常范围。这些大学生以中高年级的大二、大三居多,占到了此类消费群体总量的85%之多,并且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家庭月收入基本都在3000~5000元/月,家庭所在地也基本上集中于城市。 由于新时期大学生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消费观念新颖时尚,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对于新鲜事物充满敏感与好奇。大学生的这一基本消费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消费观的新颖时尚,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此外,由上面分析的大学生消费现状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基本的生活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用于学习、交往、娱乐、健康等方面的消费则有较快的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表明大学生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问题的解决。

(二)消费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

大学生处于一个人生中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也呈现个性和从众性并存的现象。在大学生消费方式多样化,维权意识强,钟情国际品牌的同时,他们又极易受他人特别是同龄人的影响,追逐时下流行潮流,形成从众消费的现象。

(三)消费观念的冲动化和情绪化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时尚和潮流”的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缺乏明确目标,易受促销和明星效应影响,购买随意性强等都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观的冲动化和情绪化。

二、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

1、 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

上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特点时提到了大学生具有消费支出水平高的特点,而这正是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观念的反映。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约有13.7%的大学生拥有1300元以上的高档手机,更有少部分学生每月生活费高达5000元以上。他们购买高档手机、数码相机,买商品时注重时尚和品牌,节假日还常外出旅游。这些现象正是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消费观的表现,过高的消费支出也是一些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 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

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支出水平高,消费观念新颖时尚以及冲动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因此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月生活费超支状况比较严重,24.9%的学生感觉每月生活费不够用,而向同学经常借债的人占到了8.2%。他们认为,现代人就应该接受超前消费。另外,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超前消费应“视情况而定”,特别是对花费较大的电子类产品的超前消费现象比较严重。这说明部分学生仍比较赞成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这是一种不良现象。

3、 过度的人际和恋爱消费支出

大学生消费存在支出水平高这一特点,而其支出水平高的主要表现就是过度的人际和恋爱支出。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将近有30%的学生谈恋爱,由于谈恋爱而增加的费用占生活费用的30%。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女生恋爱花费在400元以上的是同级别男生的6倍多,而在交际方面月支出150元以上的男生比重是女生的6倍多。尽管如此,他们大多承认人际与感情必须要有物质投入,因此经常无法正确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而且大学生的这种“感情”消费有蔓延之势,不得不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观的成因分析

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人充满朝气与活力,热爱生活,追赶时代潮流,其心理状态处于少年向中年的过渡时期,体现自我意识是青年人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要求。由于他们的消费观念新颖别致,时代感强,这就容易导致刻意追求、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消费心理,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不成比例,形成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的现象。

篇6

市场经济环境中,一切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只有真正了解消费群体,挖掘其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才能开发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市场营销计划与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占据优势地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其消费行为仍遵循普遍的消费行为规律。消费者理论是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在该理论框架下,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消费者出于理性的考虑,消费行为转化为在预算约束下谋求效用最大化(也可以说是追求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的权衡与选择。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对商品功能的一种主观评价。而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当某种物品的消费成本既定时,消费者从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效用越大,或者是消费者对消费的效用评价既定,而消费成本较低时,消费欲望较强。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成本和所得效用的对比,即边际效用原理。要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效用,一方面要增加其享受服务的效用,一方面要减少其使用的不便利因素。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企业要使产品拥有更加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度,就要分析大学生消费者的心理,满足其偏好,并善于把握消费发展趋势。提高服务质量和层次,减少消费不便利因素,开发新的服务领域,也有助于产品的营销。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探究

1.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大学生是商家的重要消费客户,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除了具有一般消费者群体市场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消费观念鲜明、时尚。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对新鲜事物充满敏感与好奇。

(2)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用于交往、娱乐、旅游和健身等方面的费用有较快的增长,并在构成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3)消费支出水平高。当前,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大学生每月的支出额400元~500元的占35.5%,处于第一位,支出额为500元~600元的占28.9%,这两部分占的比例高达64.4%。600元以上、300元以下分别占12%、6.2%。

(4)消费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大学生希望展现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风格。

(5)消费的冲动性和情绪化。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重感情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在其消费行为中,容易受情绪左右,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喜欢尝试新品牌,受促销的影响较大。购买前,缺乏明确购买目标;购物时,被商品的新奇所吸引,缺乏必要的考虑和比较就冲动购买,随意性较强。

2.大学生消费发展趋势

(1)教育培训消费异军突起,将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消费的一大亮点。由于高校的扩招,就业竞争加剧,大量的毕业生被推向人才市场。为了自身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培训。

(2)休闲娱乐消费呈多样化特点。当代大学生追求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并受时尚前沿的影响,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 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旺盛的需求。他们追求新颖、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日渐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主流方式。进入新世纪, 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更为强烈, 并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 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3)电子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我国步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索取,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为了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性,大学生对信息的消费将大大增长。可以预见,电子产品市场必将随着信息化的潮流而不断发展。而大学生会成为这个市场的主要消费者。

(4)追求新颖、追求时尚的心理日趋明显。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希望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的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青春的活力。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时尚和新潮所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广告昭示蛊惑下的消费意识,媒体、明星的示范效应,以及大型商场陈列的美轮美奂的商品的吸引,也促使“时尚和新潮”消费越来越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在消费市场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但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易于接受新的消费理念。大学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有利于商家更好的开拓大学生市场。

参考文献:

篇7

1应用心理学传统教学的缺憾

(1)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紧密衔接.一直以来,本科教学中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由于场地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讲授,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和操作.对于本科开放实验而言,由于开设的时间和要求等限制,无法直接和理论课程结合[3].采用眼动技术,整合相关专业课程,并且把3个层次的教学整合一体化显得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一体化[4].

(2)教学设计层次感不够,无法层层递进.以往的本科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项目是分开进行的,无法以递进的方式整合人才培养目标.

(3)实验设计环节相对薄弱,无法精确传达实验精髓.在本科教学中,虽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实验心理学的课程,但是发现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不断完善项目设计、结合课程完善基础示范型实验、整合课程资源和优势、不断开展综合实践型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鼓励和培育应用创新型实验[5],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

(4)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偏颇,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期待可以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困难重重.我们可以利用眼动技术和实验教学,使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其实践能力,提升其研究能力[6].

2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具体方法

2.1新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1)应用心理学课程教学多元化,丰富课堂内容,实现基础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结合,突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性和互动性.

(2)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3)通过本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眼动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灵活地操作和使用仪器开展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7].

2.2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

(1)把理论课的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理论教学先行,在理论授课3周后,开始实验教学工作,并且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授课同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开放大型仪器设备供本科实验教学使用,提供科研能力锻炼的机会和帮助.项目不停留于形式上的熟悉仪器设备性能,而是要求根据所学进行具体的操作和使用,并且全程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帮助,真正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3)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经费的支持,鼓励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开放式实验室实验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形式,能够保证大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实验研究.

(4)在学院大力支持下,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势,并且利用该项目提供的资助,配备专门的实验助理和助教,进一步协调和合作,在“1+3+4+3+3”的教学体系下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8]。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3.1理论课程与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设计

理论课程教学依据常规模式进行,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依次开展相关的授课工作.以我校心理学院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7门课程,并且把7门课程与“本科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行结合,拓展学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真正做到利用眼动技术整合学科、实验优势,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心理学人才[9].

3.2开放实验教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课程,在课程教师和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借助教务处针对理科生的“实验室开放项目”课外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设计眼动实验,开展相关的开放实验教学.所有的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实验和编制眼动实验程序,选择小组成员或班级同学作为被试,通过眼动仪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开放实验教学不少于32学时,最后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研究报告,并且根据教务处要求给予实验成绩,记1个学分[10].。

3.3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在课程学习和开放实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有关的实验设计,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小组合作,申请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最近3年来,我院教师先后指导了多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并且获得资助,具有丰富的本科生项目指导经验.2010年批准立项的项目均已顺利结项,并且有4篇论文被«心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报»发表.

3.4通过眼动技术统合课程实验、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项目

把课程教学、课程要求的课堂实验、研究设计与开放实验、创新项目结合是本研究项目的重点和特色.项目以“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最终确定了“1+3+4+3+3”的教学体系.一体化:利用眼动技术的通用性和在7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通过一个技术整合7门课程的实验教学,统筹安排、资源共享.三层次:理论知识与课堂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项目.3个层次递进实现教学的整合和人才培养目标.四类型:基础示范型实验、综合实践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三结合: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三能力: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总的来说,就是一体化课程教学,利用眼动技术和眼动实验教学作为媒介,把7门主干专业课程相连接,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理论知识与课堂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项目3个层次教学内容递进;创设基础示范型实验、综合实践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共4个类型的实验满足不同阶段学习需要;把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11].

4.眼动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成果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眼动技术,掌握编程技能,夯实基础知识,训练实验设计能力、跨专业课知识整合与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就业竞争能力.此外,还有利于提高心理学本科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发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其次,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促进眼动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心理学院又购置了一台SMIRED眼镜式眼动仪,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本科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2].基于此项目教学,心理学院本科生申请到了2项大学生创新实验:2013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A类)“情绪性设计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来自眼动的研究”;2012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A类)“恐惧还是偏好?儿童对危险刺激的优先加工”.近期,随着眼动技术的成熟,湖北省内各心理学教学单位陆续购入了一批眼动仪.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和讲义可以在省内各心理学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中进行推广,为探索眼动实验教学在应用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同时,基于此项目基础,心理学院眼动实验室举办了。

5结语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第一,如何在本科教学中更加积极地推广眼动仪的使用,比如鼓励更多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时使用眼动仪,未来应该制订一个更加切实和基础的教学方案,把这种实验性项目执行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从入学初就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最终把这种科研技术应用到本科生科研中.第二,眼动技术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劣势,比如眼动技术并不容易掌握、操作也不是特别简单,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uchowskiAT.Eyetrackingmethodology:Theoryandpractice[M].SpringerGVerlagNewYorkIcn,2007.

[2]RaynerK.Eyemovementsinreadingandinformationprocessing:20yearsofresearch[J].PsychologicalBlletinu,1998,124(3):372G422.

[3]周文彬,张雪琴.关于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分析与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80G183.

[4]曾祥炎.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21G124.

[5]欧贤才.行为观察实验及我国行为观察实验室建设现状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13G216.

[6]蒋波,章菁华.1980—2009年国内眼动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心理科学,2011,34(1),235G239.

[7]莫书亮,向远明.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2(5):145G148.

[8]RaynerK.Eyemovementsandattentioninreading,scenepercepGtion,andvisualsearch[J].The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2009,62(8),1457G1506.

[9]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畸形消费是由于消费变态心理而引起的消费态势,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方式。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与正常消费相比,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可以为其正确区分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进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帮助。例如,当一个企业的产品由于某种原因已使消费者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出现畸形消费行为时,该企业仍在维持原来的经营方针而继续生产此种产品,或已经察觉情况不妙但又不知原因所在而盲目采取对策,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如同对正常消费态势进行研究一样,展开对畸形消费的分析同样也很重要。

二、畸形消费的表现及成因

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而且,即使是畸形消费,也会因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的不同而有多种表现。

1.抢购和待购消费及其形成原因。抢购是指消费者在短时间内由于某种因素的考虑发生的超过实际需要的购买行为。一般分为涨价抢购、俏货抢购和盲目抢购。严格的说,如果商品涨价和商品短缺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那么涨价抢购和俏货抢购这两种抢购方式也应当归入理性消费之列;反之,如果并不存在上述的相应客观可能性时,那么这两种抢购就属于盲目消费的范畴。盲目抢购是不加分析、无计划、非理性的购买活动,它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待购则是指消费者虽然确实有实际需求,但由于某种原因的出现,消费者认为不是购买的最佳时机而表现出的暂时不消费的行为。由于上述同样原因,待购可分为理性待购和盲目待购。不管是抢购还是待购,只有当其归属于盲目消费范畴时才可定性为畸形消费。产生盲目消费抢购或待购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总想通过抢购或待购的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当社会不安全因素增多或消费者个人心理承受力较差时,容易产生上述畸形消费。

2.癖好消费及其成因。癖好消费是指超过正常消费程度或正常范围的嗜好消费。并非所有的癖好消费都属于畸形消费,只有当某种癖好消费对个人或社会可能造成有害影响时才可将其认定为畸形消费,如嗜酒如命、吸烟成癖、过度沉迷上网则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产生畸形癖好消费的缘由既有社会传统习俗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性的原因,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应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控制或限制,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排斥消费及其成因。排斥消费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消费产生了心理障碍而拒绝购买的暂时不消费态势。排斥消费一般分为差距消费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差距消费排斥即由现实商品与消费者需求期望之间存在差距造成的排斥。如某家生产奶粉的企业被曝光生产销售了劣质奶粉后,消费者对其所有的奶制品都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而产生抵触消费。排斥消费的具体表现是否属于畸形消费,取决于是否存在促使排斥心理障碍产生的客观事实,如果确实有客观事实,那么消费者不仅有理由而且也应该拒绝购买;只有当并不存在足够的客观事实,消费者仍坚持拒绝的态度时,则此种表现才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产生畸形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主体的偏执倾向。这些消费者往往不愿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不管实际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仍然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评价事务的标准。

三、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

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并非意味着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去迎合消费者不正常的消费心态,而是要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去指导企业的相关活动,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服务。

1.重视消费者的抢购与待购,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因素。

不管是畸形抢购还是畸形待购,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似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时间看,它们的存在均会对企业的长远利益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而言尤其如此。试想如果消费者对某企业怀有不安全感,即使是畸形抢购或是畸形待购,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破坏企业的声誉。所以,企业应认真对待畸形消费现象所产生的危害,并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如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尽可能使消费者和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各种手段制止或消除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传播;不从事可能给消费者产生各种误解的活动等。企业不应因不正常的抢购和待购属于畸形消费而听之任之;反之,应采取认真的态度给予对待,通过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感使其对企业的发展充满希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做出贡献。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步消除畸形癖好消费。如果从短期的利益加以考虑,畸形的癖好消费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嗜酒如命和吸烟成癖的人越多,给酒厂和烟厂创造的利润就越高,似乎对企业有好处。但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则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当畸形癖好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超过了正常的消费程度和消费影响,必然会由于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而遭到社会和大多数人的抵制,最后会致使相关企业失去生存空间。目前,许多烟厂倒闭、酒厂关门的事实正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那些与畸形癖好消费有关的企业也应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及早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尽快实现本企业投资方向的调整。社会各方也应共同努力,为早日消除传统陋习做出努力。

3.合理界定排斥消费,满足正常消费需求。通过对排斥消费产生原因的分析可知,如果不对排斥消费进行科学的分析,笼统地把所有的排斥都归结为畸形消费,就很可能使企业看不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而失去大量的消费者。一般来说,正常限度内的消费差距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的技术或生产因素造成的,这些无疑给消费者在心理上造成障碍。因此,企业应认真寻找原因,制定合理的对策来消除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如针对合理的差距消费排斥,企业应全面分析可能促使消费者产生心里障碍的所有因素,然后根据核查结果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或进行生产调整去缩短现实商品与需求期望之间的差距;针对合理的信任消费排斥,企业应认真核查给消费者造成信用危机的真正原因,然后采取恰当的方法或宣传或以新的形象来消除消费者的不信任感。由于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一旦形成,便不会在短期内消除,所以企业可采取更换品牌的做法来消除这种排斥消费。如果企业已出现了畸形排斥消费,企业也不能坐以待毙,而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如加大促销攻势,通过说理的方式促使消费者改变态度,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给消费者一个美好的企业形象。总而言之,要想消除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的心理障碍,就必须采取符合人们心理机制规律要求的合理手段去施加影响,从而改变消费者对企业或产品的印象。

与正常消费相比,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通过对不同消费的比较分析,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可以使企业更恰当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因势利导地去处理自己与市场消费的关系,从而为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和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畸形消费是由于消费变态心理而引起的消费态势,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方式。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与正常消费相比,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可以为其正确区分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进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帮助。例如,当一个企业的产品由于某种原因已使消费者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出现畸形消费行为时,该企业仍在维持原来的经营方针而继续生产此种产品,或已经察觉情况不妙但又不知原因所在而盲目采取对策,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如同对正常消费态势进行研究一样,展开对畸形消费的分析同样也很重要。

二、畸形消费的表现及成因

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而且,即使是畸形消费,也会因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的不同而有多种表现。

1.抢购和待购消费及其形成原因。抢购是指消费者在短时间内由于某种因素的考虑发生的超过实际需要的购买行为。一般分为涨价抢购、俏货抢购和盲目抢购。严格的说,如果商品涨价和商品短缺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那么涨价抢购和俏货抢购这两种抢购方式也应当归入理性消费之列;反之,如果并不存在上述的相应客观可能性时,那么这两种抢购就属于盲目消费的范畴。盲目抢购是不加分析、无计划、非理性的购买活动,它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待购则是指消费者虽然确实有实际需求,但由于某种原因的出现,消费者认为不是购买的最佳时机而表现出的暂时不消费的行为。由于上述同样原因,待购可分为理性待购和盲目待购。不管是抢购还是待购,只有当其归属于盲目消费范畴时才可定性为畸形消费。产生盲目消费抢购或待购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总想通过抢购或待购的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当社会不安全因素增多或消费者个人心理承受力较差时,容易产生上述畸形消费。

2.癖好消费及其成因。癖好消费是指超过正常消费程度或正常范围的嗜好消费。并非所有的癖好消费都属于畸形消费,只有当某种癖好消费对个人或社会可能造成有害影响时才可将其认定为畸形消费,如嗜酒如命、吸烟成癖、过度沉迷上网则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产生畸形癖好消费的缘由既有社会传统习俗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性的原因,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应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控制或限制,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排斥消费及其成因。排斥消费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消费产生了心理障碍而拒绝购买的暂时不消费态势。排斥消费一般分为差距消费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差距消费排斥即由现实商品与消费者需求期望之间存在差距造成的排斥。如某家生产奶粉的企业被曝光生产销售了劣质奶粉后,消费者对其所有的奶制品都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而产生抵触消费。排斥消费的具体表现是否属于畸形消费,取决于是否存在促使排斥心理障碍产生的客观事实,如果确实有客观事实,那么消费者不仅有理由而且也应该拒绝购买;只有当并不存在足够的客观事实,消费者仍坚持拒绝的态度时,则此种表现才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产生畸形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主体的偏执倾向。这些消费者往往不愿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不管实际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仍然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评价事务的标准。

三、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

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并非意味着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去迎合消费者不正常的消费心态,而是要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去指导企业的相关活动,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服务。

1.重视消费者的抢购与待购,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因素。

不管是畸形抢购还是畸形待购,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似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时间看,它们的存在均会对企业的长远利益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而言尤其如此。试想如果消费者对某企业怀有不安全感,即使是畸形抢购或是畸形待购,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破坏企业的声誉。所以,企业应认真对待畸形消费现象所产生的危害,并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如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尽可能使消费者和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各种手段制止或消除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传播;不从事可能给消费者产生各种误解的活动等。企业不应因不正常的抢购和待购属于畸形消费而听之任之;反之,应采取认真的态度给予对待,通过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感使其对企业的发展充满希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做出贡献。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步消除畸形癖好消费。如果从短期的利益加以考虑,畸形的癖好消费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嗜酒如命和吸烟成癖的人越多,给酒厂和烟厂创造的利润就越高,似乎对企业有好处。但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则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当畸形癖好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超过了正常的消费程度和消费影响,必然会由于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而遭到社会和大多数人的抵制,最后会致使相关企业失去生存空间。目前,许多烟厂倒闭、酒厂关门的事实正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那些与畸形癖好消费有关的企业也应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及早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尽快实现本企业投资方向的调整。社会各方也应共同努力,为早日消除传统陋习做出努力。

3.合理界定排斥消费,满足正常消费需求。通过对排斥消费产生原因的分析可知,如果不对排斥消费进行科学的分析,笼统地把所有的排斥都归结为畸形消费,就很可能使企业看不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而失去大量的消费者。一般来说,正常限度内的消费差距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的技术或生产因素造成的,这些无疑给消费者在心理上造成障碍。因此,企业应认真寻找原因,制定合理的对策来消除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如针对合理的差距消费排斥,企业应全面分析可能促使消费者产生心里障碍的所有因素,然后根据核查结果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或进行生产调整去缩短现实商品与需求期望之间的差距;针对合理的信任消费排斥,企业应认真核查给消费者造成信用危机的真正原因,然后采取恰当的方法或宣传或以新的形象来消除消费者的不信任感。由于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一旦形成,便不会在短期内消除,所以企业可采取更换品牌的做法来消除这种排斥消费。如果企业已出现了畸形排斥消费,企业也不能坐以待毙,而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如加大促销攻势,通过说理的方式促使消费者改变态度,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给消费者一个美好的企业形象。总而言之,要想消除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的心理障碍,就必须采取符合人们心理机制规律要求的合理手段去施加影响,从而改变消费者对企业或产品的印象。

与正常消费相比,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通过对不同消费的比较分析,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可以使企业更恰当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因势利导地去处理自己与市场消费的关系,从而为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和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了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利用大学四年时间,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参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利用专业学习掌握为社会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内容有心理学实验、设计、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自行完成实验报告,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可以利用分析软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自行完成对心理学专业文献的检索等。专业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进入工商企业、社区、教育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咨询治疗工作、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工作、市场营销工作等。社会服务参与能力就是指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在上述部门中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依靠自主就业,可以提前掌握社会就业信息、就业渠道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在心理上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科研创新与综合设计能力就是在掌握上述所有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社会需求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重视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提高科研设计、社会调查、设计问卷、完成论文的能力。在笔者提到的四个能力当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上升为专业实践能力,学生要想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则需拥有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参与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方法

1.开展专业意识教育

将专业意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分离开来,这在教学中不但是一种创新,而且属于学生的需求。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就用心理学专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在进行实践学习时要具备严肃的学习态度,更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心理疾苦和心理生活,要同情人们的各种遭遇,要有极大的爱心,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依靠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此项内容的教育主要内容有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学生自行检索心理学知识、学生真正领悟人生、形成高尚品格等,属于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环境形成的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进入大三学习后明确主攻方向。

2.开展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基础课学习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应用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法,同时认真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应用合理的考核方法等。学生进入大三以后,专业课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心理辅导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辅导课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心理学、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管理、工资管理与设计等。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在二个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主要内容有情绪心理学、认知疗法、艺术与音乐疗法、精神分析原理、家庭心理学、创业管理、环境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3.开始短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积极组织社会服务与社团活动

短学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主要集中于学生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时,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大一的专题调查、大二的实验设计、大三的专业见习、大四的心理辅导、毕业前的实习内容等。社会服务活动与社团活动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发组织,带有明显的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时开展的勤工助学、社会领导的宣传心理知识、在社团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创办的报纸类与杂志类、联合其他大学生共同开展的心理学知识比赛、心理学内容的戏剧表演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基于完善理论的、不断发展的长期工程,在创建过程中,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动态的、创新的实践过程。

作者:陈奕运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商务也得到了“突破式”的进步,网购逐渐成为国民消费方式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传统购物来说,网购具有商品种类丰富,价格便宜,方便快捷等优势。近年来,“双十一”网购节日兴起,其在社会消费领域所创造的“需求神话”与网络电商所营造的节日氛围中逐渐从一种校园亚文化异化为全民W络购物狂欢节,并最终使“双十一”网络购物行为固化成为一种被大众定期礼拜的公共节日仪式(吕欣,2014)。“双十一”所蕴含的丰富隐喻生动折射出了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同时也反映出了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的当代年轻人的内心渴求,“双十一”也成为中国当下鲜活的“时代标本”。

二、文献综述

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敏捷活跃、容易并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心态开放等特点,并且其拥有能够自由支配的生活费用与大量的课余时间,这些都使网购这种兼具实用型和时尚型的购物方式迅速风靡于各大校园并被其普遍接受。

1.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

当前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健康消费观,即认为大学生的消费是合理的;而另一种则持相反论点,认为大学生消费是不合理的消费观。对于前者认为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由少年向中年、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既存在与少年、中年群体相似的一面,却又与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整体上来看,多数学生能够秉承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进行合理适度地消费。这是由于大学生已经开始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其在消费时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消费商品的选择上,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使需求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刘志伟,2002)。对于后者,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并不合理,甚至存在盲目追求、奢侈浪费等现象。他们认为大学生当前消费的盲目性、攀比性和从众性,使得大学生消费偏离了正常轨道(宋佳霖,2011)。例如,超前消费的信用卡、促销打折的广告都引诱着大学生进行不合理的消费。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经常压缩个人日常开支,将省下的钱用于人际交往、娱乐等非必要的消费,导致自己的日常生活面临捉襟见肘的现象。

2.大学生“双十一”网购现状的研究

当代消费文化不仅仅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也是对商品本身的一种消费,其表现为一种符号消费。也就是说人们除了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还将商品作为一种显示自身身份,地位,价值的符号来消费(陈黎,2015)。随着网络消费热潮的升温,2009年“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的诞生更是促成了全民参与网购的热潮。虽说“双十一”作为非传统的购物节日而存在,但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符号,引领着消费热潮。

“双十一”狂欢购物节通过依托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双十一光棍节”,将普通的网购赋予了新的含义,引起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大学生是极易接触并热爱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双十一网购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种特点,使他们在双十一网购这一新鲜的活动中能获得一种新的身份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仅满足了他们自身对商品的需求,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主体际性的符号交流。

3.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

总体来说,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三种。首先,他们认为网购价格便宜,购买方式便捷。对拥有固定生活费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同样的商品网购对其更有吸引力,因为网购商品较实体店便宜,并且能够货比三家,给其充分的比较空间选择合适自己的商品。除此之外,网购方式便捷,大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在网络上逐一挑选,省去外出烦恼。其次,当代大学生都拥有追求个性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在虚荣与求异的心理促使下,他们从网购中追求时髦与个性,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不同。最后,从众性与宣泄性消费。从众性消费是一种追随群体的消费行为,这种随群消费在大学里更是随处可见。而我们所说的宣泄性消费包括正面和负面进行宣泄其内心情感的消费。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到了民事责任年龄,但他们的心理还尚不够成熟,且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情绪起伏波动比较大(宋佳霖,2011)。网购作为他们宣泄的途径,适当发泄有利于其心理健康,但过高消费却也能造成极大浪费与不利。

三、相关核心概念

1.消费观

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态度和总体看法,是价值观的组成之一,是人们用来价值判断与衡量消费及有关事物的尺子(罗子明,2002)。在这种判断标准的指导之下,人们通常会选择躲避开不利的、与自身三观不符的、不喜欢的或者不接受的商品和消费行为,而选择去追求积极的、价值判断美好的商品和消费行为。

2.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消耗某种商品和服务时大脑思维活动的态势,即心理态势,是一种内心活动。这种心理态势的形成受到消费者的个性、气质、知觉、想象、感觉、情绪、记忆、兴趣、联想、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顾文钧,2002)。人们通常在消费时,心理也会经历认知、情感、意志这一普通心理学的基本过程。

3.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了获得劳务与消费资料而从事的选择、购买与使用的活动,也称为消费者行为。一般一个完整的消费行为要经历几个阶段:问题认知、信息收集与评估、购买决策及购买后评价。从横截面所涵盖的内容看,消费行为由许多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构成,而且更偏重于后者。内隐行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决策过程的个人特征内部要素(霍金斯、科尼,1987)。但众多学者强调,消费行为是由影响消费者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4.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是消M者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爱好及其它约束条件选择自己所能购买的商品,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孟超,2015)。理性消费最根本的特征是满足人的需要,但杜绝奢侈浪费等不良消费习惯。秉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的消费行为,倡导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没有完全具备“慧眼”的大学生群体,面对社会的诱惑,并不能理性思考,所以常会出现盲目与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大学生“双十一”前后消费行为与心理的相关信息。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一种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符号、数字或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以用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风笑天,2012)。通过文献研究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核心期刊的搜索,整理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现状、影响因素等相关资料,确定基本的研究目的与方向。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形式来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问卷编制、施测及数据分析等方式,共抽取483个大学生样本,获取了影响当代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因素及其对自我网络消费行为与心理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3、访谈法。访谈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与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本文分别通过对两名大学生及两名电商进行访谈,了解分析“双十一”等消费节日对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五、调研总体情况与样本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其中,主要以江苏和北京的高校为主。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共回收有效问卷483份。

2.数据基本分析(SPSS)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共有174人,占总样本的36.0%,女性人数共309人,占总样本的64.0%,年龄分布为18-26(21.75±1.747)。此次被调查的对象所处高校985或211比例为32.9%,与全国985、211工程占全国高校三分之一的比率大致接近。所以,样本高校分布较好,具有代表性。而在年级分布中,样本大都分布于大三、大四区间,其专业分布中,以文史、艺术类为主,比例最少的为医学类。在日常消费模式调查中发现,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在消费中会根据产品的质量价格状况决定。而剩下的多为网络消费模式,选择以实体店消费为主的大学生占极少数,此现象也反映出如今实体消费的低沉状况。被调查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成正态曲线分布,多半集中在1500元左右,更有大半学生月生活费超过1500元。这说明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且具备较高质量的消费能力。而在主要消费项目上,饮食、生活用品、衣服鞋帽位居消费项目前三位。此外,旅游出行、话费网游、教育支出也相差无几,分列后几位。说明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消费结构不再似往常单一,也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与品质。

3.相关性检验分析

(1)高校与其相关因素的调研数据分析

上表为高校(985或211与非985及211)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其中每月生活费的Pearson卡方值为10.255,自由度为4,显著性概率值P=0.036

高校(985或211与非985及211)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

(2)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调研数据分析

下表为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其中每月用于网购费用的Pearson卡方值为13.118,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0.004

六、结果与讨论

1.影响当代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因素

大学生消费群体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不同,一方面,他们消费需求旺盛,但另一方面他们经济尚未独立,消费行为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面临许多矛盾。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自身的需求、生活环境以及性别的差异是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因素。

(1)自身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的生存需求已不再是人们的追求。本次调研也发现,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水平已不同于从前,他们更加注重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即使自身还未能实现收入的自我增加或者在生活费用尚不能完全自我掌控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会选择在最大程度的自我支配中达到自我需求与满足。因此,自身需求是大学生进行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而网络购物所带来的便利在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可控范围内自我支配效用最大化的满足感。

表5.4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Y果

(2)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能力也不断提升,加之货币的不断膨胀,物价飞涨,以及商家的促销诱导等,很容易营造一种高消费的社会风气。而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形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同时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期望过高,觉得自己“腹有诗书”、高人一等,在大手大脚的同时又希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且追求标新立异的消费方式,攀比、从众心理也都随之而来。电商利用大学生们不买就亏了的心理,借助“双十一”努力降低价格减少库存,大学生们则在商家的大力促销、社会的鼓吹以及周围人的带动下进行从众消费,消费观也随之产生偏差,理性消费行为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表现甚少。

(3)性别差异

生物学将人类划分为男性和女性,而这不仅仅影响男女性的进化历程,也使其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极大的不同。已有学者通过研究归纳男性与女性在网购行为的差异,首先男性较为极端,要么是忠实的网购支持者,要么绝不进行网购活动,女性的作为则更为温和;其次,男性更喜欢看评论,比较,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而女性更注重网购互动带来的虚拟体验;最后,男性更加柱状网购过程,女性则更容易享受网购带来的快乐(蒋欢,2010)。根据调研发现,女性网购次数及“双十一”活动的参与度要远高于男性,从女性特质就可以理解这一结果的产生。女性较男性来说更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如促销活动、打折活动等的影响;其次,女性更加注重商品的直观感受而不同于男性购物性价比为首选的经验;最后,女性是感性的动物,消费易冲动,且极易后悔。男性消费较理智、自信,很少购买让自己后悔的物品。

2.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双十一”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心理的分析,通过大学生对自我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认知,为引导其树立理性消费观及正确的消费行为,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开展。

(1)宏观层面

首先,和谐的社会需要有健康的消费环境,而良好的消费环境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所以在社会中树立理性和谐的消费观以及合理的消费环境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曾经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即使放在如今高消费的社会环境中也应该值得提倡与宣扬。另外,政府也应以身作则,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严惩的现象,并及时纠正社会上的不良消费习惯与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的观念,并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中观层面

一方面,大学是个“小社会”,也是大学生大学时光中所处时间最多的地方,合理健康的大学风气对其影响颇大。不论作为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进步。因此,学校应当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奢侈、浪费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生活费用的最基本来源方,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等应及时制止,对待孩子的生活费支配问题,既要给其一些自主支配权,也需要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建议,减少不理智的消费。除此之外,父母的社会经验丰富,对于金钱的判断具有成熟性,合适的时机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防止其攀比、从众心理的产生。

(3)微观层面

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做大学生之应该做,想大学生之应该想,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避免盲从跟风,减少不理智行为与心理的出现;其次,要培养自己正确绿色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学会理财。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与家庭条件不同,对于消费的能力和水平也各有千秋,要杜绝随大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消费水准有合理的心理预期,防止一时爽快而导致日后捉襟见肘的现象产生;最后,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本质上与社会各类消费人群具有区别,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自身觉悟,适时反思自己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这些都对自我合理消费观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欣,需求深化与赛博空间合力共谋的消费社会陷阱――“双十一光棍节”盛行背后的文化解读[J].现代传播,2014年第12期

[2]风笑天,《社学会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3

[3]刘志伟,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2.2

[4]宋佳霖,当代大学生不合理消费问题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6期,2011,12

[5]陈黎,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双十一网购行为[J].品牌:电子商务,2015,2

[6]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6

[7]顾文钧,顾客消费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9):6

[8]霍金斯、科尼,消费者行为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9]孟超,从“双十一”购物节谈国民理性消费[J].太远大学学报,第16卷第1期,2015,3:35

篇12

消费者行为不仅是营销策略的基础,也是目前的热点研究话题之一。国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理念,消费者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20世纪80年代进入个性化营销(微量营销)阶段,开始了以研究消费者行为为主要任务的营销手段。消费者作为“社会人”,其行为除受自身属性的影响外,还受消费行为心理、市场前景和预期效果等的作用。因此,分析不同消费者的属性,总结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揭示消费行为的变化规律,建立购买行为的分类模型,为今后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回归问题奠定基础。

保健品行业发展

我国的保健品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壮大(徐剑锋,2011),“保健”一词深入人心。保健品的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但就人均来看,我国的保健品消费仅为欧洲发达国家的30%左右,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为了减缓竞争程度的加剧,开辟更广的消费途径,保健品进入了新的变革期。

SVM模型构建

支持向量机(SVM)(邓乃杨等,2004)基于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通过核函数实现到高维空间的非线性映射,引入松弛变量和惩罚参数,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或推广能力。其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给定训练集T={(x1,y1),…,(xl,yl)}∈(Rn×y)l,其中xi∈Rn,指样本的各属性指标;yi∈y={1,-1},i=1,…,l,代表分类标签。

第二步:选取合适的核函数K(x,x`)和惩罚参数C>0,引入非负的松弛变量ξi=(ξ1,…, ξl)T,其中ξi用来软化约束条件,获得广义最优超平面的原始最优化问题:

s.t. yi((w·xi)+b)≥1-ξi,i=1,…l,

ξi≥0,i=1,…l,C≥0.

第三步:引入Lagrange函数:,其中α=(α1,…αl)T∈Rl+为Lagrange乘子。

第四步:由KKT条件bL(w,b,α)=0,wL(w,b,α)=0和ξL(w,b,α)=0,得到原始问题的对偶问题即凸二次规划问题:,

,得解α*=(α*1,…α*l)T。

第五步:计算,选取位于开区间(0,c)中的α*的分量α*j,据此计算。

第六步:构造决策函数:,其中符号参数

实例仿真

(一)数据的预处理

原始数据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得,问卷主要针对消费者自身的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地、收入状况、职务类别、消费心理(张丽莉,2010)、市场看法等)展开,并将属性特征进行数据化处理(见表2)。

(二)SVM的训练与预测

发放调查问卷55份,收回52份,收回率94.5%;经过合理性选择,得到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约占收回问卷的88.5%,整理得到如表3所示的原始数据。

根据SVM进行分类预测的一般步骤,将表3中编号i=1…35的样本作为训练集,得到相对的最优参数、训练模型;i=36…41作为测试集,用来检测各参数和优化SVM模型;通过预测i=42…46的样本,得到如表4所示的预测结果。

(三)结果分析

本文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选取不同的核函数和合适的参数(李盼池等,2005)实现了对消费者行为的预测,而且预测准确度很高,直观展示了SVM在建立消费者行为模型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模拟实验中,选取RBF核函数会得到比使用其他核函数图像更加平滑,拟合效果更好,在以后的使用中应优先考虑。

结论

指标向量xi的多维性,造成了仿真实验中大量复杂的运算,这时选择合适的核函数至关重要。不同的核函数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常见的四个核函数模拟分析,用其构成的SVM模型进行消费者行为预测。实验表明,SVM相对于其他分类算法在真实分类中的不理想效果,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实用性。

在此之前研究消费者行为方面的论文,多是针对单一属性的消费群体进行分析的。本文在小样本条件下,基于支持向量机原理,对影响购买行为的不同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归纳,并将已有的数据与现有的libsvm工具箱等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行SVM分类机仿真建模,得到决策函数,实现对单一消费者进行行为分析和预测,更直接地对保健品的生产、营销和定位提供指导,为企业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营销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尽管如此,本文也存在着一些潜在不足,如问卷的选项设置或有不尽合理的地方;问卷采用网上的方式,其真实性难以保证等。支持向量机在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属于发展阶段,很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何选择更合理的属性特征、更合适的核函数和参数,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或推广能力;怎样建立高精度的消费者购买能力与属性特征的回归模型;如何将支持向量机算法与其他算法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等。

综上所述,支持向量机通过选择适当的核函数和参数,在解决小样本、高维模式和非线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对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中,得到的预测效果将比其他数学模型准确很多,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正.支持向量机导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徐剑锋.保健品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及其营销探讨[J].时代金融,2011(21)

3.邓乃杨,田英杰著.数据挖掘中的新方法:支持向量机[M].科学出版社,2004

篇13

一、胜任力的内涵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提出了“胜任力”(Competency)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专业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可见,胜任力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整合。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胜任力特征评价法,学术界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特征也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综合国内外研究,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是指市场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优于他人的某种或某些显著的或潜在的特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见表1)。

表1 市场营销人才的胜任力特征

[特征\&具体表现\&专业知识\&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学科知识\&职业能力\&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产品推销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物流组织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工作态度、服务意识、主动性、执行力和外在形象\&]

二、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四川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于2003年招收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为了解人才培养现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收集资料,对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截止2015年6月,市场营销专业在校生共计231人,课题组发出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43份,回收率89.37%。对2010年-2014年的毕业生利用网络调查法收集资料,共计发出问卷 55份,回收问卷48 份,回收率87.27%。所有回收的问卷用SPSS19.0统计分析。人才培养主要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本文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专业定位比较准确

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在校期间经历双学科教育过程,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与医药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管理与营销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医药营销和医院营销的沟通、策划、组织、运作、管理的能力。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是医药营销和医药管理方向,学生就业主要在各级医疗机构、大中型医药企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医药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药营销、医院营销、卫生管理、医药企业管理等工作。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历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可见,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比较准确,突出了学校优势特色。

(二)课程设置内容丰富

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依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求,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结合医学院校特色背景设置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管理类课程、营销类课程、医药类课程和全校选修课程五大类(见表2)。

表 2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板块\&主要课程\&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等\&管理类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医院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财务管理、药事管理学、国际贸易等\&营销类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医院服务营销学、财务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英语、营销策划、商务沟通与谈判、消费心理学等\&医药类课程\&系统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概论、基础中医学、中药学、药物化学等\&全校选修课\&实用美容化学、实用美术、大学美育、普通话、音乐欣赏、合唱指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分类整理

(三)课程教学不断改进

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市场营销学》、《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医院服务营销》、《管理学》、《商务沟通与谈判》等核心课程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调查实训、小组讨论、营销策划、专题汇报等教学方法,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二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等教学手段,锻炼学生营销、沟通、管理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三是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专业主干课均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小组学习、专题讨论、论文、报告撰写等多样化的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