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猪的肥育是养猪生产中最后的阶段,其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饲料与劳动力,来获得瘦肉多、品质好的瘦肉型商品猪。猪的育肥时间从65~180日龄时,体重为30~100 kg左右,此阶段猪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如何提高日增重,缩短育肥期,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是这个阶段的关键。为了达到理想的90~100 kg上市这一目标,应采取一套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措施。
1 育肥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猪体的每月绝对增重是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而每月的相对增重(当月增重/月初体重×100%),是随着日龄的增长而下降的,到了成年育肥猪的体重则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猪体骨骼、肌肉、脂肪、皮肤的生长强度是不平衡的。一般骨骼的发育是最先开始,也是最先停止的。骨骼先向纵行方向生长,后向横行方向生长。肌肉继骨骼生长之后而生长。脂肪在幼年沉积很少,后期逐渐增多,从出生到6月龄(体重到100 kg左右)猪体脂肪含量随日龄的增长而提高。猪体内水分的比重随日龄的增长而减少。矿物质则一直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上。蛋白质主要在育肥猪体重处于20~100 kg这个生长阶段沉积,在该阶段每日沉积蛋白质80~120 g。小肠的生长强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大肠的生长强度则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胃的生长强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一般来说育肥猪体重处于20~60 kg阶段为骨骼发育的高峰期,育肥猪体重处于60~90 kg阶段为肌肉发育高峰期,育肥猪体重达100 kg以后,为脂肪发育的高峰期。
2 提高肥育性能的措施
2.1 合理的营养搭配
育肥猪的饲料成本约占猪场饲料总成本的70%。所以节省饲料和降低饲料成本是提高育肥猪经济效益的最切实可行的措施。一般来说猪场总是将最差的饲料用于育肥猪,甚至是在饲料发霉的情况下,为降低损失,将发霉饲料用于饲喂育肥猪。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育肥猪生长及育肥阶段都必须保证不用变质的原料作饲料,更不能用发霉的原料作饲料。此外,要提供营养全面、平衡的饲料,以增强猪的免疫机能,提高猪抵抗疾病的能力。
2.2 去势技术
实践证明,去势后的公猪、母猪性情安定,食欲增强,增重的速度快,肉的品质好。由于近年来猪种性能的改良与饲料技术的改进,已使肥育期大大的缩短,因此可以改变传统的做法,肥育时只去势公猪,母猪不去势。仔猪去势一般可在出生20~30日龄进行,但近年来,瘦肉型仔猪提倡出生后7日龄去势,此时个体小,创口小愈合快,利于手术后恢复,但要保持圈舍卫生,以防创口感染。
2.3 预防接种
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等传染病要进行预防接种。自繁自养的猪场可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对于外购仔猪进场后,一般为安全起见全部进行一次预防接种。
2.4 驱虫
猪体内的寄生虫以蛔虫感染最为普遍,主要危害3~6月龄的猪。病猪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生长发育慢、消瘦、被毛无光泽,严重时增重速度降低30%以上,有的甚至成为僵猪,应全面做好驱虫工作。当仔猪达到15 kg体重时进行第一次驱虫,20 kg体重时进行第二次驱虫。常用的驱虫药物有虫克星、左旋咪唑、四咪唑、驱虫灵等。
2.5 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进猪前先进行清洗再用2%~3%火碱水喷洒消毒,入场人员必须更衣消毒。定期用百毒杀消毒液等带猪消毒,减少疾病的发生。训练“三点定位”从仔猪转入之日起就加强卫生定位,形成采饮区、休息区及排粪区的定位。
2.6 合理分群
篇2
摘要:本文对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368头犊牛的饲养管理、疾病的发生与防治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和分析了犊牛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和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旨在为规模化奶牛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犊牛;饲养管理;疾病;防治
近年来,石河子地区从国外大量引入了荷斯坦高产奶牛,为本地区奶牛的养殖和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犊牛的培育越来越重视,而犊牛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成年后体型结构、生产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也直接关系到本地区奶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石河子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的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奶牛生产提供实践经验。
1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0—2011年,对石河子某规模化奶牛场1~5月生产的368头荷斯坦犊牛的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将犊牛常见多发疾病按各系统或各病类进行分类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如同一犊牛在不同时期患有不同疾病时,按不同病种登记。试验在统计和分析该牛场犊牛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类型、疾病的发病率及治愈率等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2奶牛场饲养管理状况
2.1犊牛的饲养管理
处于犊牛阶段(指从出生到6月龄的牛)的牛由于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善,自身免疫机制还不健全,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还较弱,因此,犊牛期的饲养是奶牛养殖的关键时期。
2.1.1初生犊牛
该奶牛场生产的荷斯坦犊牛均为自繁自育,犊牛出生后根据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了饲养管理。新生犊牛的护理方法:(1)清除黏液。犊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其口、鼻部的黏液,以避免黏液妨碍犊牛的正常呼吸造成犊牛窒息。犊牛被毛要用毛巾擦干,以免犊牛受凉。(2)断脐。如脐带未自然扯断,可在距离犊牛腹部约8cm处用两手卡紧脐带揉搓2min左右,然后在揉搓处远端用消毒过的剪刀将脐带剪断,断端用5%碘酊浸泡消毒[1]。(3)吃初乳。犊牛出生后半个小时内哺饲初乳,初乳的喂量为1.5~2.0kg/头,初乳饲喂3d,3~4次/d,
2.1.2常乳期犊牛
犊牛出生3d后改为含有初乳的混合常乳进行饲喂,混合常乳饲喂量:0~5日龄5.0kg/d,6.0~20日龄6.0kg/d,21~30日龄4.5kg/d,31~45日龄3kg/d。哺乳次数前期2~3次/d,后期2次/d(2次饲喂之间一般间隔8h左右)。于犊牛7~10日龄时少量补饲苜蓿叶和犊牛饲料,随着犊牛采食量的增大,逐渐增加饲草料的数量和种类。对于生长发育不太良好的犊牛,可适当推迟断奶时间。
2.1.3断奶期犊牛
该牛场犊牛的断奶时间为60~75日龄,犊牛断奶后按体重的1%饲喂犊牛生长料,4月龄后饲喂育成牛饲料,自由添食添食砖,供给一定量的优质青干草和青贮饲草,保证犊牛有适当的运动和光照时间。在整个犊牛的饲养管理期间,圈舍温度保持在15℃以上,饮用水保持常温,断奶犊牛按月龄、断奶情况分群饲养管理。
经统计,被调查的386头犊牛的成活率在95.1%(351/368),6月龄体重达160kg以上者占95.5%(190/200)。
2.2犊牛常见病及防治
2.2.1主要疾病
对该牛场368头犊牛的常见病与防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该牛场犊牛疾病的发生以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脐带疾病、肢蹄疾病的发病数量最多,总发病率为42.39%(156/368),其中:消化系统发病率38.5%(60/156),治愈率83.3%(58/60);呼吸系统发病率35.3%(55/156),治愈率94.5%(52/55);脐带疾病发病率11.5%(18/156),治愈率94.4%(17/18);肢蹄疾病发病率13.5%(21/156),治愈率71.2%(16/21)。犊牛发病率由高至低顺序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肢蹄疾病和脐带疾病。
2.2.2防治
2.2.2.1消化系统疾病
犊牛消化系统疾病是奶牛哺乳期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如果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方法不恰当,都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致犊牛死亡。该类型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治疗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时,多采取抗菌消炎、防止脱水、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防止继发感染等增强抗病能力的综合治疗措施,对病犊牛的康复、减少死亡率和治愈率较为有效。
2.2.2.2呼吸系统疾病
犊牛肺炎是犊牛饲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犊牛肺炎的病因涉及到犊牛圈舍环境条件、饲养管理因素、感染病原微生物等多个方面。在治疗该类疾病时,首先要保持圈舍干燥,温度适合,防止刺激性气体进入呼吸道,并选择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生素进行持续治疗,同时辅以抗炎、止咳利痰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治疗中应避免大量低渗液和等渗液的输液方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2.2.2.3脐带炎
脐带炎是犊牛出生后由于脐带断端遭受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化脓性坏疽性炎症。在调查的156头犊牛中,有18头患有此病,患牛表现为脐部增大、脐孔皮肤红肿,触摸脐部,脐部皮肤发热,内容物坚实,引起犊牛的疼痛;有的脐部内容物有波动感,用针穿刺流出灰黄色腥臭或者带血的粘稠液体;有的脐部皮肤破溃,用手挤压流出恶臭气味的脓汁。大多数病例体温基本正常。脐带炎发病初期可在脐部周围涂擦5%碘酊,然后涂抹鱼石脂;对化脓破溃形成瘘管的病牛,挤净脓汁,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然后添塞磺胺粉,皮肤表面涂布碘酊,1次/日。
2.2.2.4肢蹄病
肢蹄病是指发生于蹄尖壁、侧壁的真皮小叶层以及血管层浆液性弥漫性炎症。调查的156头犊牛中21头患有肢蹄病,病牛不愿行走,喜卧,运动时出现跛行,关节屈曲不灵活、僵硬、关节肿大;有的腕关节下面可见黏液囊肿或已破溃,久治不愈。治疗肢蹄病可于肿胀关节部位逆毛涂布鱼石脂,并配合肌肉注射抗菌消炎药[2];对发生化脓、皮肤破溃形成蜂窝织炎的病牛,挤净脓汁后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然后添塞磺胺粉,并放置浸有呋喃西林的引流沙布条,皮肤表面涂布碘酊即可,一般每隔2d处理1次。
3小结与讨论
初生犊牛各器官的发育尚不完善,饲养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发各类疾病的发生,影响养牛生产经济效益。因此,对犊牛的各项管理措施必须落实到位。通过定时、定量、定人、定温哺乳,使初生犊牛吃足初乳,并在7~10日龄开始补饲,60~75日龄适时断奶,可促进犊牛消化系统的快速发育。同时,保持圈舍环境的温暖干燥、通风透光,可降低哺乳犊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脐炎、关节疾病的发病率;对断奶后的犊牛可按其体重的1%补饲犊牛生长料和育成牛饲料,供给足量的优质青干草和一定量青贮饲草,保证犊牛的运动量和光照时间,有助于后备奶牛的培育和快速成长。
犊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发病率较高、致死性较强,属于多病因多病原的疾病,在防制上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方针。脐带炎和关节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圈舍潮湿、泥泞和地面坚硬所致,其发病率虽不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但对其的治疗却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化脓性脐带炎、关节黏液囊肿和蜂窝织炎的治疗,一般疗程可达数月,且多数久治不愈,有些病牛还会继发全身感染,引起脓毒败血症而死亡,在养殖生产中应予以重视。
篇3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从之前的实验中我发现,学困生会对密切联系他们生活实际、或是很感兴趣的事物倍感亲切,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其所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困生去体验。
二、要求具体、分工细化、责任到位
对于学困生存在的这些不良表现,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不够明确造成的。如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某个实验,或是小组间进行适当的讨论,这些活动优秀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且能以较快、较准确地完成,而这时教师往往提问的也是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他们就会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我参与不进去,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认为学习任务与我无关,责任意识渐趋淡薄。故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有参与学习的责任,需要大家的配合来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
三、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个别“导学”
这里的“导学”主要包括课前导学和课堂个别导学。
大部分的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较其他同学落后,用时也比较长。而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紧凑的,这样的高效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故我对学困生设置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布置学困生回去尝试用剪拼等方式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考虑到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故可在第二天上课前,再对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一定的指导、点到为止。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困生在课堂上时间不足的问题,使其思维尽量跟上别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让学困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可以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虽然课前“导学”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由于思维迟钝、学习行为和习惯差,他们往往在课堂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每节课教师都要合理地规划安排好时间,巧妙调控,留几分钟的个别导学时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在操作环节教师有2、3分钟时间,这时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身边,蹲下身子,与他们进行交流,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篇4
《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为实施《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对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进行具体控制的全球性协定。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通过,向各国开放签字,于1989年1月1日生效。
《议定书》由序言、20个条款和一个附件组成。其宗旨是:采取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全球排放总量的预防措施,以保护臭氧层不被破坏,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顾及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最终彻底消除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按照议定书的规定,各缔约国必须分阶段减少氯氟烃的生产和消费,在1990年使生产量和消费量维持在1986年的水平;到1993年,生产和消费量要比1986年减少20%;到1998年,保证使氯氟烃的年生产量和消费量减少到1986年的50%。《议定书》还规定在本议定书生效后一年内,每个缔约国应禁止从非本议定书缔约国的任何国家进口控制物质;从1993年1月1日起,任何缔约国都不得向非本议定书缔约国的任何国家出口任何控制物质。该《议定书》还就控制量的计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控制措施的评估和审查、数据汇报、不遵守情形的确定、资料交流、技术援助等作出了安排。但是,该《议定书》回避了发达国家破坏臭氧层的责任,包含有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性条款,且科学论证不够,规定的限控物质范围太小,难以达到防止臭氧层继续恶化的目的,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批评。此外,《议定书》虽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但直到当年5月130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10个国家加入议定书。再加上缔约国也普遍认为议定书存在明显缺陷,于是决定对议定书进行修改。经过1989年3月的“拯救臭氧层伦敦会议”、1989年5月的赫尔辛基第一次缔约国会议、1990年6月的伦敦第二次缔约国会议,终于在1990年6月29日通过了对《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
修正后的《议定书》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改进,基本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要求,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因此,保护臭氧层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国于1991年6月13日加入修正后的《议定书》。
篇5
关键词 :养猪场;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55-02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俞嘉裕(1991-),女,汉,广东省肇庆市人,会计学专业本科在读大学生。林晓丹(1993-),女,汉,广东省深圳市人,会计学专业本科在读大学生。黄妙君(1993-),女,广东省潮汕市人,会计学专业本科在读大学生。
随着我国对农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产出地之一,使得养猪业成为畜牧业中一个关键的部分。肇庆市四会地区处于丘陵地带,河流水网资源丰富。四会地区一般养猪场养猪年出栏数500-3 000头的养猪户有245户。四会地区已拥有广东省重点猪场6家,是广东生猪出栏数最多的县。2013年底,四会地区生猪饲养量216.3万头,生猪出栏量133.34余万头,存栏量82.89万头,存栏母猪12万头。其中,大部分养猪场普遍存在着养猪成本高的问题,其成本高主要体现在饲料成本高,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等。本论文采用经济批量采购饲料,农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控制成本,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养猪户的收入。
肇庆市四会地区养猪户数量较多,但是普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在广阔的生猪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对于如何控制养猪生产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为地养猪户提供成本控制方法。
一、四会万利养猪场发展现状
万利养猪场作为四会农村地区较为大型的养猪场,该养猪场占地面积100多亩 ,员工共20余人,其中猪舍占地面积约为3300-3500平方米,猪舍建造分为四个功能区:生产区、饲料管理区、隔离区和生活区,其中生产区是猪场主要建筑区,其包括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而饲料管理区作为附属建筑区,包括饲料加工车间,饲料仓库等,猪粪堆积处和病猪则放置隔离区,而生活区则是人员办公地方和居住地。
万利养猪场积极与周边同类养猪户进行养猪经验与技术交流,并寻求建立技术战略伙伴关系,定期聘请养猪专家到现场进行养殖技术讲授,以提高员工养殖和管理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万利初期的设备选型的投入,养猪品种定位,饲料商的选购,猪舍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以“以质取量”为经营目标,避免了与大型养猪场进行市场争夺的竞争。同时万利养猪场存在筹资费用过高,饲料仓库存储不当和饲料转化率低,日常医药保健费用高,管理人员技术有限等成本问题,如何控制成本问题成为提高养猪场收益的重要途径。
二、万利养猪场存在的成本问题
(一)筹资费用过高
由于生猪资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价值变动和市场状况会随着生猪生长周期发生较大的波动,这就给养猪户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一方面是万利养猪场前期投资资金较大,而养猪生产周期较长,资金回收速度较慢,结构安排不合理,造成内部经营资金匮乏,使得流动资金短缺;另一方面,该猪场筹资渠道过于单一,主要来源于老板的自有资金和抵押贷款向银行借入大量资金,即使自有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但仍然存在资金回收效益不确定的风险。同时,万利猪场信用等级较低,所属养殖行业养殖时间较长,所面临经营风险又偏高,使得不仅受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而且借款资本成本率高。
此外,万利养猪场作为养殖行业,存在着一定的疫情风险,而近几年养猪行业出现“商热种冷”的现象,即商品生猪在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由于种猪市场受饲料和人工成本的增加的影响,而经营资金有限又使得养猪户积极性不高,这就容易使得养猪户处于停产状态。所以由于筹资不合理,使得猪场必须定期支付较高的贷款利息和填补一定的亏损额,这就增加了现金流出量,也就是后期所指的养猪成本的增加。
(二)饲料储存不当
饲料费用在养猪过程各项目支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饲料是指各猪群消耗的各种饲料。万利养猪场对饲料购入与出料没有一个详细的登记数据,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数目混乱,没有按照各种饲料类型建立账簿;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及时对仓库进行消毒和对购进的饲料进行就及时合理放置,导致鼠虫滋生,容易造成饲料发生霉变而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
采购员在采购各种饲料前,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来统计该猪场实际需要饲料的总量,导致盲目采购,加之该季度处于夏季,天气高温炎热,导致饲料不易存放,也因为天气炎热导致猪种进食量下降,使得饲料总体需求量大大减少。
另外,通过饲料成本、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更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饲养技术,可以降低养猪户的养猪成本,达到效益化养殖。该猪场对仓库饲料进出量核算与记录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实行统一标准和建立相关会计账簿,对出料单和进料单进行记录,由于日常工作缺少了对仓库饲料进行成本核算,使得对仓库实际存储量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数目,也容易造成后购进的饲料先出料,导致了先入库的饲料因存放时间过长发生变质而造成浪费,从而增加了饲料采购成本。
(三)饲料转化率低
饲料转化率的高低成为衡量猪场经济效益的指标之一,而质量好的饲料价格较高,能给猪提供营养价值高的饲料,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在万利猪场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了饲料转化率低,使得养猪成本增加。
一方面,因为饲料费用支出是养猪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要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就必须有效控制和降低饲料成本,这就使得饲料采购员购买了价格较低的三无保障饲料,而这些饲料营养价值得不到保障,甚至部分饲料保质期接近过期时间;同样地,由于饲养人员技术有限,在配制饲料配方时忽视不同猪群的实际采食量以及没有针对性放入不同分量的原材料进行饲料加工,而盲目进行加工和喂养,使得配方不准确,造成了饲料浪费。
另一方面,万利猪场管理人员忽视了外在环境对种猪进食量的影响,没有分析了环境成本、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夏天季节气温高,种猪进食量减少,而冬天寒冷干燥,这时维持种猪的能量明显增多,这就增加了猪的采食量。但是,该猪场喂养员却采用每天同等的饲养量方法进行投食,造成了夏天投料率过高,而冬天投料率却过低的现象发生,使得不能因时制宜地投料而降低了饲料转化率。
(四)猪场人员管理不善
万利猪场的人员在养猪过程中因饲料采购、喂养不当等方面管理不善,导致了饲料成本的增加,究其原因,与猪场周边同行业的猪场对比,发现该猪场的员工资以及津贴待遇较差,这就导致了人员工作态度较马虎,积极性不强。与此同时,猪场人员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了管理不善。据我实地考察数据统计,万利猪场有2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1名场长,1名会计,1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2名,其余人员为猪场喂养员,从该猪场人员各岗位分布数量来看,基层工作人员居多,他们一般缺乏养猪的专业知识,纯粹是劳力劳动;而处于有专业管理水平的人员数量很少,特别缺乏具有养猪综合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从而因管理不善而增加了养猪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
此外,养猪场管理人员没有对生猪进行阶段性的成本核算,对生产性种猪和商品猪没有进行会计核算,使得在成本归集中的统计数据混乱;此外会计人员没有建立完整的生猪原始数据登记制度,使得在保育仔猪、育成猪和后备猪的阶段,没有选择历史成本模式计量,也没有在育肥猪阶段按可变现净值与成本熟低原则计量,导致了该猪场没有使用一套科学完整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从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措施进行相关成本控制。
三、解决的对策
(一)科学与多元化筹资措施
万利猪场在拟定筹资方案时,应当根据猪场的实际经营情况并结合年度的资金预算表,明确筹资的金额、用途和来源,对筹资费用的高低作出充分评估,并根据养猪经营所需资金和规模选择不同期限的筹资方案,科学合理筹资资金,从而充分利用筹资资金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降低了相关的财务费用。此外,该猪场属于国家重点资金扶持的养猪行业,所以,该猪场应当在遵守国家法律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进行社会扶持性融资,尽可能由有关政府出面担保贷款,或者进行无息低息贷款,从而降低筹资费用。同时,应积极主动探寻多种方式的筹资渠道,譬如,在固定资产设备方面,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杠杆租赁等方式租入设备,可定期向融资公司支付一定的租金来缓解资金压力,使得有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以便更好地分散养猪场高筹资高费用的风险。
万利养猪场在科学与多元化筹资过程中可以进行筹资成本分析,从而选择最优的筹资方案,使得债务期限与养猪场投资生产经营回收期相配比,筹资费用与养猪收益相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借款金额,从而有效控制筹资费用支出。
(二)制定有效的措施控制饲料成本
(1)加强饲料储存的监管力度
饲料仓库要保持通风防潮,防腐避光,并落实对仓库进行全面消毒工作。饲料仓库价值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猪群所需的饲料数量和质量,因此,万利养猪场必须加强饲料储存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饲料入库质量控制。采购员应选择信誉好,质量有保障的饲料商,并在饲料入库前进行饲料检测,防止出现购进饲料有发霉变质的现象发生。
第二,建立完整的出入库饲料登记账簿。制定一套有效的监控措施,按照猪场的相关手续定期对出入库饲料进行登记与盘点,做到账实相符。
第三,严格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对不同规格的饲料以及不同批次的饲料分开存放,并做好相关数据登记,避免了因饲料混放而导致饲料出入库数据不全,使得饲料员无法掌握有用数据进行饲料出库。
第四,加强仓库的盘点和消毒工作。仓库饲料要保持低温干燥,防止高温潮湿,同时注意防鼠防虫,定期进行仓库消毒。此外,仓库员应每周对仓库饲料进行盘点和检查,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
第五,制定合理的饲料采购数量和批次。通过养猪场实际投放量和以往采购数量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合理的采购数量和批次。
(2)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控制措施
饲料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猪增重的速度,也是关系到养猪场的经济效益规模,所以,提高饲料转化率成为了养猪场降低养殖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在选购饲料时,应避免购进三无保障的劣质饲料,保障购进饲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从而提高生猪的进食量。此外,饲养员要因时制宜地进行喂养,根据生猪实际进食量进行喂养。
另一方面,制定科学的配料投放比例,严格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玉米、豆粕、麸皮等原材料进行合理配比,保证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同时,密切关注每一个猪舍生猪的进食量情况,如发现有生猪进食量发生异常,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救治,并适当减少投放量。
提高喂养员投放饲料的准确率,避免在投放过程中造成的饲料浪费。同时,应选择同等营养价值,价格偏低的饲料替代品,由于近几年玉米、麸皮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飞快,使得部分养猪场养殖积极性不高,所以,可购进残汤剩饭或者青菜类等作为饲料进行混合喂养,从而降低饲料成本。
(三)加强人员的管理与技术培训
“要养好猪,先养好人”,这是养猪场要获利的一个秘诀,所以必须要尊重员工,激励员工,发现人才,积极建立有效的薪酬体系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坚持岗位责任制,坚持按劳计酬进行工资发放,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考核办法,从而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管理能力,有效地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此外,定期聘请养殖专家到猪场进行授课,加强对员工队伍建设,通过熟悉和掌握标准化技术养殖,提高其饲养技术和管理能力。同时,进行以饲养管理技术、技术操作等作为上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加强横向交流,积极鼓励员工参加猪病交流会,从而提高人员的自身养猪技术水平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规程,进一步加强了整体人员技能队伍建设。
四、结束语
成本核算是养猪场在养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其贯穿生产经营整个过程。成本支出是客观存在的,猪场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使得有效降低养猪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增加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敏李.集群式供应链成本核算与控制模型研究[D].南京:南
京理科大学管理学院,2011.
[2] 乔琳雁.生猪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和运用探究[D].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2.
篇6
1.1 品种问题
绝大多数养猪户目前并没有完全掌握到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特别是种猪的选择,本县优质种猪数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较少,大部分养殖户选择从外地引进小猪进行育肥养殖,这样极大的制约了养猪业的发展。现在即使有部分能繁母猪也是一些超高代无序杂交能繁母猪,应当在本县发展种猪,使种猪向二元杂交甚至三元杂交方向发展。
1.2 饲养问题
全县虽然建立了一部分养殖小区,但是仍然以小规模和散养户为主,尤其是散养户,猪舍建设饲料搭配问题明显突出。总体上看,这样的养殖不利于畜牧业向经济专业化方向发展。
1.3 养殖大户的养殖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规模化养猪比重偏低,尤其是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型养猪企业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多方面的,但养殖技术力量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技术力量不足,养殖场的疾病预防不到位,疾病隐患延缓了猪的生长发育,这样就增加了养殖成本。另一方面,不能培育出优良的种猪,非优种猪则生长缓慢,这样就减少了收益。
2 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2.1 推进规模健康养殖
首先县委、政府应持续支持发展养猪业,坚定不移地将规模化养猪作为长期奋斗目标和任务,应当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及各乡村的养殖情况,选择三到五个乡镇打造成生猪产业基地,建设5个父母代种猪场,5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00头标准化养殖小区,50个年出栏2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其次,通过规模养殖提高综合养殖技术,养殖技术不是简单的单一生产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的综合配套,只有提高养猪生产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收益,这样才能促进养猪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实施品种引进和本地改良工程
优秀的种猪、精确的营养、先进的管理、科学的保健是养猪的主要因素,尤其种猪的选育是重中之重,要选育优质种猪必须建立区域特色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首先完善县、乡、村(场)三级畜禽繁育体系建设,加强种猪场建设和人工授精站点的建设,做好养殖场种猪的合理配置,提高良种覆盖率。同时,提高畜禽改良技术,主推人工授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这样就缩短了良种猪的培育时间,大大提高种猪的优种率,选择培育生长快瘦肉率高的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良品种。
2.3 加强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
养殖是一个系统综合过程,应当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提高科学养殖技术。首先,加强对畜牧人员及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全员素质,加大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推广科学饲养管理,良种选育扩繁,疾病防控等配套技术。提倡畜牧兽医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帮助和指导养殖技术人员,促使其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将相应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快速提高我县的养猪技术与管理水平。其次,要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尽量采取自繁自养的原则,严禁从疫区调入种猪,如确实需要引种,必须经过45天的隔离饲养,防止疫病的传播。只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自身抗菌防传染能力,就能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 :猪场;适度;规模;养殖
作者简介:孙凡花(198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 、畜牧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14年度重点科研课题:佳木斯地区养猪场适度规模体系研究(14091)。
养猪场生产规模一般以基础母猪群数量或年上市猪(种猪和肥猪)数量表示,养猪场的适度养殖规模是要确定养猪场生猪养殖过程中适宜的数量。
1 养猪场适度规模发展的必然性?
规模化的生产给畜牧生产养殖,尤其畜牧业中的养猪场的生产带来了许多的发展优势,猪场的规模化生产可以使养猪者更好地运用各种先进的养猪生产技术,借鉴更先进的养猪生产模式和工艺,实现猪养殖的现代化,这种形式即可以为生猪养殖组织完善的养猪技术服务体系,又能做到猪场的合理分工,提高养猪工作者的劳动能力、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同时还能节省某些共同性建设投资,并可以相对减少猪场管理人员和某些共同生产费用,在增加养猪数量的同时,降低猪生产中单位产品成本(猪场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或产出水平的增加而引起的在长期内平均成本的降低)。从而给养猪者带来更多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一个经济学上研究的课题,即养猪企业的猪产品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以实现猪场养殖的规模经济,即伴随猪场规模的增大给养猪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
但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在养猪生产中,也并非养猪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越好,伴随养猪企业生产规模的增大,养猪者相应的投入也会增大,当猪生产养殖投资超过一定限度,继续加大投资,扩大猪场生产规模,会使牲畜的生活空间过于集中,直接或间接导致疫病发生和传播的危险性也会相应增加;或者会有不便于利用原有房舍的可能(改、扩、新建),从而进一步的增加基本建设的开支,增加猪场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投入;规模过大还可使养猪生产中的运费随饲料、产品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又会给猪场所需基本原料的仓储,活产品的生活福利保障甚至养猪企业的贷款利息及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带来困难和不利。
2 猪场适度规模发展的意义?
篇8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Healthy Pig-raising Technics on Bio-bed
SHUAI Qi-yi,DENG Chang-yan,LI Jia-lian,DENG Chong,QI De-she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ig raising, pigs in this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were raised on a biological bed spread by organic bedding with a thickness of 0.8 cm adding in the pig houses built acco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on bio-bed. The pigs were raised from 25 kg to 90 k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the growth rate increased by 12.2%~14.5%; the consumption of forage decreased by 8.1%~10.8%; and the breed efficiency of fattening pigs increased by 31.56%. The develpoment and health of pigs was improved remarkably. The amount of excrement decreased by 2.88%; and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calcium and phosphorus in the excrements decreasedby 49.75%, 46.15%, 27.97%, respectively, thus accomplished the reduction of emissions. Through fer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of the excrements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bedding, it could be regarded as “zero release”, and no pu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microenvironment climate and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pig houses were relative bad.
Key words: healthy pig-raising on bio-bed; craft; microbial agents; growing pigs
当今我国养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猪病威胁和猪场粪污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采用发酵床养猪工艺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发酵床养猪技术是根据微生态理论,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在猪舍内铺设锯末、谷壳等有机垫料,添加微生物制剂降解猪粪,实现对环境的“零排放”。结合益生菌拌料饲喂,维持猪消化道及生长环境的良性微生态平衡,提高饲料转化率及养猪效益,减少排放,降低污染[1,2]。
该技术以发酵床为载体,将所排出的粪尿在猪舍内吸附并经微生物迅速发酵降解,达到免冲洗猪栏、“零排放”、无臭味,从源头上实现环保和无公害养殖目的。同时,所创造的舒适、符合现代福利养猪要求的猪舍小气候环境条件,为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水平,提高猪机体免疫力、大幅度减少疾病,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实现清洁生产、生态循环健康养殖[2-4]。
发酵床养猪技术从日、韩等国引进我国后,受到国内养猪业的极大的关注。为探索发酵床养猪工艺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为该项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笔者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循环健康养猪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引进了该项技术,并对其中的技术关键点展开研究攻关,同时展开了发酵床养猪工艺与传统养猪效果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发酵床猪舍
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猪场选定相同条件的后备猪猪舍两栋,将其中1栋按发酵床养猪技术要求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发酵床猪舍共分8个栏;为单列式,两面墙体为砖结构均开窗,猪舍跨度5.0 m;在一侧建有0.6 m宽的水泥地面平台,每栏分两段分别建成饲喂台和饮水台。每栏垫料发酵区宽4.5 m,长7.0 m,深0.8 m。
1.2发酵床猪舍的垫料制作和管理
本试验8个发酵床猪栏分为3组(第一组4个栏,第二、三组各两个栏),均以锯末、谷壳作为垫料基质(锯末、谷壳各占1/2),各组分别添加3种不同的微生物发酵剂(发酵剂1号、发酵剂2号、发酵剂3号)。
垫料的制作:首先,将锯末、谷壳铺满发酵区,然后3种微生物发酵剂分别按照发酵坑体积每立方米200 g的添加量,先用10倍米糠拌匀,再将米糠和微生物发酵剂的混合物均匀撒布在垫料上,反复翻堆使垫料和米糠发酵剂混合物充分混合。翻堆的同时加水,使垫料水分含量达到45%~50%(以外观湿润但手握疏松不成团为宜)。之后将垫料堆积发酵10 d;中间翻堆1次,以将表层垫料翻埋到深部发酵。堆积发酵完成后将垫料铺开,进猪饲养。
发酵床养猪工艺养猪过程中,日常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必要时将集中成堆的猪粪耙散、垫料翻堆、调节维持垫料适宜水分、猪舍通风换气。其他饲养管理按常规进行。
1.3试验猪群与分组
试验采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猪场2007年10月4~15日所产湖北白猪230头,平均75 d体重24.6 kg,同期一次性入试。试验猪分成4组,Ⅰ、Ⅱ、Ⅲ组为试验组,采用发酵床养猪工艺;Ⅳ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养猪工艺。同栏猪体重达90 kg左右时分批结束。三个试验组中分别按0.2%(质量分数)的添加量添加,三种不同的生物发酵剂,对照组不加。其他饲养管理(饲料配方、饲喂方式、免疫驱虫与保健等)均按照猪场常规方式进行,各组相同。根据试验设计,结合猪栏条件对试验猪进行分组分栏,试验猪分组情况见表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4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1.4.1试验测定的项目及指标主要有猪生长性能指标(日增重、料肉比)、猪健康指标(发病率、死亡率),猪舍环境卫生指标(气温、气湿、风速、光照强度、氨含量、硫化氢含量、细菌含量)、减排指标(排粪量、粪中粗蛋白、氨态氮、钙、磷含量)。
1.4.2猪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试验猪于入试当天空腹称重,然后按照体重、性别对等的原则分组,转入试验栏饲养,于整个试验期分栏记录每日采食量,试验结束时空腹称重,计算日增重、料肉比,并进行统计分析。
1.4.3猪健康指标的测定方法通过猪群行为观察和对疾病、死亡的饲养记录,分析不同养猪工艺对猪的发育及健康状况的影响。
1.4.4猪舍小气候、环境卫生指标及减排指标由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检测分析。分别检测两种不同类型猪舍(发酵床猪舍、传统猪舍)及舍外的各项指标。
气温、气湿、风速、照度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8∶00至18∶00,间隔2 h测1次,每天测6次,计算3 d平均值;氨含量、硫化氢含量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7∶00~8∶30、12∶00~13∶30、16∶00~17∶30三个时段各测1次,每天测3次,计算3 d平均值;空气中细菌含量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9∶00、15∶00各测1次,每天测2次,计算3 d平均值。
减排指标在入试80天后于3月1日收集猪全天排粪量,并采集猪粪样品6份,检测粪中粗蛋白、氨态氮、钙、磷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猪的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猪生长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入试体重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日增重、料肉比两项指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三个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较传统养猪日增重提高12.2%~14.5%,料肉比低7.5%~10.8%;本次试验所使用的三种不同微生物制剂的效果都较好,相互间差异不显著。
2.2猪群行为及健康观察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猪群健康状况和生理反应良好,猪只毛色红润,被毛光亮,性情温和,采食、排泻、活动及躺卧休息等行为舒适自然;无寒冷打堆及狂燥兴奋等不良行为,无应激发生。感官评价显著优于传统养猪。且猪群生长发育好,整齐度高,仅Ⅰ组感冒发烧5头次(发病率5.00%);无其他疾病发生和死亡记录。猪粪便软而成形,无明显粪臭味。
采用传统工艺饲养的猪群毛色和整齐度不及发酵床养猪工艺,冬季低温下猪只出现怕冷、打堆、活动减少。猪粪便有稀软及便秘现象发生,粪臭味明显,腹泻2头次(发病率6.67%)。感冒发烧5头次(发病率16.67%);无死亡。猪群发病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
2.3猪舍小气候及环境卫生指标检测结果
猪舍环境卫生指标检测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由于发酵床猪舍较传统猪舍猪的实感温度较高,寒冷季节仍可以开窗通风,传统猪舍则关闭门窗;因此发酵床猪舍气流较大,气温较低,空气中硫化氢含量较低。但由于发酵床猪舍的结构及管理特点,导致发酵床猪舍的气湿、空气中氨含量及细菌含量高于传统猪舍,光照强度低于传统猪舍。发酵床猪舍的小气候环境卫生指标的变化与管理中开窗、通风换气、垫料翻堆等操作密切相关。
综合看来,发酵床猪舍的小气候环境卫生条件不及传统猪舍,但冬季发酵床猪舍猪的实感温度较高,猪只舒适度更好。
2.4猪粪中营养物含量与减排量检测结果
猪粪中营养物含量与减排量检测结果见表4。表中可见,发酵床养猪较传统养猪猪粪排放量减少2.88%。猪粪中干物质及主要营养物含量大幅减少;其中,氨态氮及钙、磷含量分别减少49.57%、46.15%、27.97%。这表明,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能提高饲料营养物质利用率,减少营养物排放造成的损失及对环境的污染。猪粪初水分含量增高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可以改善消化道生理功能,减少便秘发生。
2.5经济效益分析
统计整个试验过程中两种不同饲养方式的成本投入及产出情况,表明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饲养育肥猪,可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38.18%(40.33元/头),详见表5。
2.6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且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生产方式在提高养猪场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猪场粪尿和冲栏废水过度集中排放,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如不科学处理,势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养猪场,粪污的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因此现有的猪场粪污处理技术推广难度极大[1-4]。
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由于垫料中含有活性微生物,能够迅速有效地吸纳并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不需要对猪粪尿清扫,也不会形成冲洗栏圈的污水大量排放,大大减轻了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猪的排泄物混入有机垫料中,与微生物发酵菌结合,通过发酵即可制成优质的生物活性有机肥,既消纳了大量的木屑、稻草、秸秆、猪粪尿等农业废弃物,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可以根本解决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问题,大大改善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农业系统[5]。
与传统养猪方式比较,发酵床养猪还具有省水、省电、省料、省劳力等优点,可节省用水85%~90%。符合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求。
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由于环境条件符合福利养猪要求,猪只恢复了自然习性,减少了应激,又采食有益菌和菌体蛋白,抗病力明显增强,发病率和用药量明显减少,所生产的猪肉品质明显提高[3]。
3小结与讨论
本次试验已经证实,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较传统养猪可提高日增重12.2%~14.5%,料肉比低7.5%~10.8%;提高养殖综合效益38.18%;这同武华玉等[4]、张福官等[6]、王海燕等[7]的报道一致。
发酵床养猪较传统养猪干物质及主要营养物排放量大幅减少;猪粪中氨态氮及钙、磷含量分别减少49.57%、46.15%、27.97%;这同武华玉等[4]、张福官等[6]的报道基本一致,但减排幅度略高,可能与检测的阶段不同及饲料营养浓度不一样有关。另外,猪排出的粪尿被垫料迅速吸纳、降解,不需清扫猪粪尿,也不会形成冲洗栏圈的污水,从而猪场没有粪污排出,大大减轻了养猪对环境的污染,基本实现“零排放”[8]。必须通过改善猪舍建筑结构和设备条件,降低猪舍内湿度、空气中氨气等有害气体及细菌含量,避免对猪造成危害。猪舍建造时在猪栏一侧设饲喂槽和饮水器,饮水器下端另加接水挡水结构,能将滴漏的水引至舍外,避免流人垫料区,以防垫料过度潮湿。猪舍的通风系统的设计是该技术关键之一,即便在冬春季也要根据猪舍内环境状况实施通风换气[9-11]。
本次试验观测时间安排在冬春寒冷季节,对于南方地区夏季高温时节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效果,有待今后作进一步观测。夏季,由于外界气温高,加上发酵床产热,容易构成猪舍内高温、高湿的环境,对猪的健康非常不利,应加强通风降温。降温方式以湿帘风机或畜禽舍空调效果较好;如使用喷雾降温或滴水降温时要注意垫料的湿度,防止湿度过大影响菌种发酵。还要在栏内设置足够的水泥晾台,猪只感觉热时可以在上面躺卧休息。还可通过降低垫料厚度、降低饲养密度,减少高温影响[9-11]。
随着发酵床健康养猪技术的广泛应用,木屑来源的缺乏会成为发酵床养猪的限制因素;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一些性能好、来源广、价格低廉的农副产品(如秸秆、花生壳、树叶等)替代木屑。要提高垫料制作和翻床的机械化程度,进一步减低劳动强度,从猪栏设计上就要考虑机械的进出和使用方便。与之适应的消毒技术也是发酵床养猪成败的关键之一,因为常规消毒不仅会消灭有害菌,也会杀灭垫料中的有益菌。因此,常规消毒时消毒药应重点喷洒在墙壁、走道等非垫料区域,垫料区内有益菌的存在及发酵可阻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还可选用针对病原微生物的高效生物消毒剂进行消毒。依靠科技进步,筛选更加高效的菌种,开发研制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垫料发酵剂产品,是提高发酵床养猪效率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李娟,叶渊,张萍,等.发酵床养猪的关键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2007(6):67.
[2] 施光发,甘友保,朱冠元,等.土壤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J].畜牧与兽医,2006(3):59.
[3] 王建华,彭君,朱建明.新型发酵床养猪技术[J].畜禽业,2005(6):21.
[4] 武华玉,乔木,郭万正,等.生物发酵床养猪效果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3090-3091.
[5] 梁久梅.冬季养猪增温新法――发酵床养猪[J].业,2008(2):59.
[6] 张福官,盛祖勋,钱根林,等.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试验[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4):42-43.
[7] 王海燕.嘉兴市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效果调查[J].浙江畜牧兽医,2010(4):15-17.
[8] 杨生东. 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效果观察[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9,39(5):27-28.
[9] 金明升,张均正,喻乃刚,等. 发酵床养猪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J]. 浙江畜牧兽医,2010(4):11-12.
[10] 谭广梅.发酵床养猪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4):101.
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重大决策,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第一要素,同时,环境保护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必须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发展和生态兼顾,走科学发展的路子,才能既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护好环境呢。如何科学发展?这是摆在畜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伟大光荣、艰巨的任务。为了探讨分析我县农村生态养猪小区建设模式,笔者参阅了国内有关科技资料,对本地农村养猪生产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认真分析研究,因地制宜,提出了一些有利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供参考。
一、生态养猪小区
1.养猪小区定义
养猪小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以及品种良种化、饲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粪便无害化的基本要求,由一个独立的集约化万头猪场或多个千头猪场以及几十个养猪专业大户连片成群的年饲养能繁母猪500头以上,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以上的养猪生产区。
2.生态养猪小区定义
由政府统一依法规划的,在养猪小区范围内建设与养猪规模相配套的猪粪污处理沼气工程,经过必要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回收猪粪便中能源,形成有机肥料生产系统以及沼液、沼渣运输排放系统,处理后排灌在农田、鱼虾等生物池塘。形成种植业--养猪业--沼气工程有机结合循环利用的农业生态养猪模式。在新农村养猪生产中推广应用这种模式叫生态养猪小区建设模式。
二、我县养猪现状调查分析
1.养殖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村养猪业稳步发展,散养户在逐渐减少,适度规模经营场和一些养猪村发展较快。调查显示:清凉山、恒源、罗什、培科、惠丰等10多个规模养猪场,年存栏分别达到千头以上;出现罗什、尹村、富村窑等养猪专业村。全县2011年末生猪存栏15.25万头,出栏20.52万头,产值近4.0亿,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
2.养猪对环境污染
按每头猪年平均粪尿排泄量2000~3000kg,全县累计年平均猪粪尿排泄量计41~61万t,且含有大量未被消化吸收的有机物质、重金属和微生物,经过迅速腐败发酵,产生氢、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和大量病原微生物。动物摄入饲料中的总能量和蛋白质平均仅有20%和15%作为营养物质被保留在体内,猪保留在体内的营养物质仅占14%,其余随粪尿一起排出,引起土壤、水质和大气污染,不仅可引发疾病传播,还可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研究资料表明:一个年生产万头肉猪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放细菌1.5亿个,氨1.59kg、硫化氢1.45kg,饲料粉尘2.59kg,这些物质对大气污染,半径达4.5~5.0 km。
3.粪污处理
调查发现:我县猪粪便普遍采用简单的堆沤处理,然后用作农田施肥;圈舍冲洗等污水多数排在污水池沉淀处理,给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有的甚至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养猪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急待认真研究,尽快规划,统一指导。从全县总体看,养猪产业化已经形成,生产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科学统一的生态养猪小区规划模式;二是猪的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技术在生产中应用不到位;三是无害化处理设施较少,处理能力不足,猪粪尿不能及时处理,与新农村建设要求极不协调。
三、生态养猪小区建设模式及类型探讨
1.小区建设模式及类型
1.1小区模式
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可采用以行政村或乡镇为单位,划分养猪小区,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县上统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以求达到养猪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和猪粪便处理无害化的基本要求。采用一个独立的大型猪场或多个千头养猪场以及几十个养猪大户共同组成的,集中连片成群的,并能达到千头存栏量和万头出栏量的养猪生产区域,作为我县生态养猪小区建设模式。
1.2建设类型
1.2.1集约化万头猪场型
在县畜牧部门规划指导下,集中划区建成年出栏万头商品猪的大型猪场型小区.
1.2.2集中连片型
在县畜牧部门统一规划指导下,集中1~3个行政村或乡镇,由3~5个年出栏2000~3000头的猪场组成小区。
1.2.3紧密型:在县畜牧部门统一规划指导下,在一个行政村或乡镇方圆或带状1~2km的区域范围内,20~30个年出栏肉猪100~1000头的养猪场或大户组成养猪小区类型。以上三种类型,根据小区不同类型选择予以配套、适应的“沼气工程”,对猪粪污无害化处理。
2.小区选址及规划布局
2.1由县畜牧部门统一布局,远离国家规定的生态禁养区或畜禽禁养区,避开水源防护区,旅游景点区、人口密集区等敏感地区。
2.2建立规模养殖场,必须符合环境、兽医防疫,国家污染处理和排放要求。
2.3 结合当地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有利于带动生产发展。
3.小区养殖品种及技术
3.1 养殖品种
积极主推瘦肉率62%以上的“长白、约克、杜洛克猪”生产“洋三元”优质肉或配套杂交优质肉猪。
3.2实现五统一
小区要在圈舍建设、品种改良、饲养营养、防疫用药、环境保护、日常管理等环节,全面推行五个统一配套技术:统一防疫用药规程、统一环境控制标准、统一圈舍建设、统一品种制种模式、统一饲养管理技术。
3.3环保理念
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肉猪,并努力遵照生态养猪小区建设要求,积极推行生态养猪。
4.小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4.1猪舍建设
每个小区需要建设规范圈舍5000m2以上,建舍形式可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开放式、有窗式或密闭式猪舍。猪舍朝向南北向,间距不少于10m。地面采用水泥地面、砖铺地面、半漏缝或全漏缝地板等。猪栏沿猪舍呈单列或多列排列。种猪单圈饲养,或用限位栏饲养。分娩采用高床分娩栏或在普通砖混结构单圈种母猪栏内一角处设仔猪保育箱。
4.2 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4.2.1应用生物过滤法
在污水处理池内设置用碎石、炉渣、焦炭或轻质塑料板、蜂窝纸等构成过滤层次,污水通过布水器导入后经过滤、吸附,并经滤料中微生物分解作用达到净化目的。
4.2.2能源环境型沼气工程
万头规模猪场型小区,猪粪便粪污生产沼气,修建酸化池80m3(如用化学原料混凝沉降,对污水的悬浮物细菌处理用中温发酵罐350m3,同水泥沼气发酵池),生物曝气池400m3,储气柜,有机肥料系统等成套设施进行综合治理,达标后排放。也可按照千头猪场以户为单位各自建一个水泥沼气池,以降低设备费用。
4.2.3沼气发酵池
在千头猪场内建沼气池500m3/个;百头猪场可建沼气池60~80m3/个。对猪粪尿进行初步处理,回收能源,沼渣、沼液结合种植业还田,形成“种植业—养猪业—沼气工程”有机结合循环利用生态养殖小区模式(如下图所示)
5.小区的组织管理
5.1规划新建小区由县农业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建设,建成后市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共同验收,合格后正式授牌方可正式营业。
5.2 小区建设规划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要坚持多种发展模式共存的原则,大力发展以我县农村适当规模养殖大户为主体的相对集中连片成群类型小区;即采用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或参照千头猪场逐户建设粪污处理沼气工程模式。可由农村养猪能手牵手带动,采用协会或合作社加农户和公司加规模场的组织方式,重点发展一大批饲养能繁母猪50头以上、年出栏肉猪50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户,作为我县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使小区年出栏达到1万头的生产规模,以提高我县养猪产业质量档次和经济效益。
5.3 成立相应的专业管理机构:县政府出面组织由畜牧部门、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或养猪大户组成生产管委会,负责协调处理日常事务,帮助联络标准化养猪生产的宣传贯彻和技术培养,采集信息,联系饲料兽药等物质采购和生猪外销等业务,协调生产秩序,解决生产中矛盾。
5.4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主要有“岗位责任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兽药使用制度、饲料使用制度、生猪售前检疫制度等;还要建立生产销售的档案管理、生产标识及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把问题解决在源头。
5.5 配备与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小区内兽医由当地兽医站专职人员进行指导,以大型规模场为主的小区类型要配备专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5.6 养猪生产中饲养员要求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丰富的养猪经验,要求中专文化水平以上,经有关部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篇10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惠民政策也经过多次的调整,我国养猪行业规模化发展趋势也愈加明显,甚至开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特定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养猪场的工作人员往往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导致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存在一定的难度,最终促使养猪场的疫病问题频繁发生,不仅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
1 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本卫生环境相对较差,药物质量缺乏稳定性
近几年我国规模化养猪场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行业准入标准相对较低,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一般较差,对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群密度往往相对较高,而猪舍的通风能力和环境管理能力则严重不足,极易造成养猪场内细菌滋生,为疫病的出现创造条件,最终促使疫病在养猪场内进行不断的传播[1]。
1.2 饲养人员管理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部分养猪场生猪饲养人员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在对猪场进行选址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猪舍的建设也不够合理,无法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将疫病的发生几率降低到最低点。同时,受到饲养人员自身饲养能力的影响,部分规模化养猪场生猪饲养方式不够科学,猪群经常被各种外在环境惊扰,并且圈舍潮湿,防暑防寒设施也不健全,饲养人员无法及时发现生猪的个体疾病,这些因素都能够促使疫病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重视。
1.3 防疫方法缺乏科学性,无法实施到位检测
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工作中防疫方法不合理也会对疫病的防控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来说,疫病防控方式缺乏合理性表现在多种层面,如针头长度不合适、未按照使用说明对疫苗进行严格的稀释、针头的注射位置不够准确,疫苗的存储和运输的不够科学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疫病防控工作的贯彻落实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2]。
2 改善当前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治现状的措施
基于上述问题,对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控工作进行强化,还应该从不同的层面探索相应的措施,推进疫病防控工作的创新发展,进而以良好的疫病防控为我国规模化养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加强对规模化养猪消毒和免疫工作流程的控制
消毒是规模化养猪场实施安全生产,有效降低生猪疾病发生几率的重要保障,在规模化养猪场中,只有对猪场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为生猪养殖创造健康的发展环境,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养猪的工作成效,最大限度的避免疫病问题的出现。同时为了能够实现对疫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疫病监测体系,对猪场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且在此基础上及时发现当前环境中存在的生猪疫病问题,针对疫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为疾病防控工作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2.2 进一步加强对生猪饲养管理技术的宣传教育
对饲养人员实施科学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饲养人员的饲养专业素质对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防治工作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生猪饲养管理技术宣传教育和推广工作的重视,借助技术的力量实现对生猪疫病的有效防控。一方面,应该向饲养人员推广先进的生猪饲养技术,并且引导饲养人员在实际饲养管理过程中实施科学的管理模式,为生猪的计划生产提供相应的保障,真正做到将疫病的病原控制在原猪群内部,避免猪群之间的传播,降低疫病的危害[3]。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由外地引种引发的疫病,还应该鼓励饲养人员实施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如果基于养猪场的发展必须到外地进行引种,则应该进行事先调查,最大限度的避免从疫病区引进仔猪,保证引种工作的安全性。最后,还需要尽量实施封闭性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到猪场内部进行参观,有效控制原细菌进入猪场的渠道,防止疫病出现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实施严格的疫苗管控,增强猪群对疫病的抵抗力
在规模化养猪工作中对猪群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避免猪群出现疫病问题对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结合不同地区生猪养殖场疫病做好预防接种免疫管理工作,提升养殖场疫病控制工作的水平。同时,在对猪群进行疫苗注射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疫苗进行科学的管控,按照生猪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全面接种,促使疫苗防控的功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唯有如此,才能够通过疫苗管控工作的加强促使疫苗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一步增强猪群对疫病的实际抵抗能力,为新时期规模化养猪疫病控制工作的合理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3 结语
在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工作中,疫病防控工作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并且由于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在疫病防控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等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提升规模化养猪的疫病防控能力,还应该加强对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视,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规模化养猪工作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邓t频,马国际,贾永宏等.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控存在问题的思考[J].畜牧兽医杂志,2012,31(4):121-122.
篇11
资本火鳄、豪华团队、高新技术、加上国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敏感,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令养猪这个古老的行业一时间充满想象力。养猪积肥自古以来是中国农民的传统,而且农户散养至今占据养猪市场的主流。据有关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生猪供给的70%仍来源于散养农户,25%来自于饲养专业户,其余5%来源于规模养猪场。在北京这样散养成本高的大都市,以首农集团为代表的规模化养殖场则占据比较高的比例。农户散养在自给性的动物营养源、有机肥料源两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候鸟都能传播疫病的今天,其落后的养殖方式不利于疫病防控,危害程度愈演愈烈的动物疫病又会导致滥用抗生素、药物残留问题,进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都市养猪业从传统方式向规模化养殖的升级,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也被认为是都市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却给都市带来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产业发展中遭遇困惑的养猪业,能否在13亿人的食品安全呼声下,凭借这轮资本、技术的介入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
一个IT人的养猪思维
踏在食品安全的风尖浪口,丁磊养猪事件或将成为中国养猪业发展轨迹中的一个转折点。
从2009年初在人大会议上抛出养猪计划至今,丁磊的养猪业务始终处在潜伏阶段,用丁磊的话说,心急吃不了好猪肉。据称这一年以来,网易农业团队一直在全国各地为选址、选猪种、饲养技术等问题考察、调研,以求探索一条解决国人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新型道路。投资1亿元,实验性地养一万头猪,是丁磊触农的第一步。“我不是要进入养猪这个产业,也不是说要向中国千家万户的人提供生猪肉的服务。我们要探索的是科学地饲养生猪和营销生猪、肉制品的一条模式。只有把这个体系、方式传播到中国的农村里面去,城市人的餐桌上才有可能吃到好的食品。”为此,丁磊计划将养猪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创办一个养猪网,将有关生猪养殖的信息及养猪过程的视频在网上全程公开,消费者买到猪肉后,还可以上网查到这头猪是怎么养出来的。
一类问题食品被曝光,往往引发消费者对这类食品的全盘抵制,继而出现整个产业链的萎缩和倒闭,其中那些没有质量问题的同类产品也跟着承受同样的命运。这一幕已经一次次重演。究其原因,是因为整个食品产业链的信息不透明,在无法甄别优劣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选择全盘抵制。针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焦虑,有的企业打出了“全产业链”、“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控”等广告牌,以期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不过,与形象广告相比,老老实实的全流程信息透明和可追溯才能令消费者实打实地放心。这才是真正“全程可控”的境界,它需要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结合做支撑。如果丁磊开了这个先河,不知道有多少企业有能力跟进。
不过丁磊创办养猪网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对消赞者做到信息透明,他更看重养猪网开放、分享的功能。丁磊希望把养猪网变成开放式的“养猪课堂”,在网上公开科学的养猪办法,让想学的人去学,集大家之力,不断补充、不断发展,改变重量不重质的粗放式管理。“做IT的都知道Linux,我们在农业上也会借鉴这种开源的思维方式。Linux是开放的,是免费的,我们通过互联网把养猪的整个流程和数据全部公开,大家一起来参与,一起来分享,一起来改进它,使生产模式更为高效。我们更像是做一个实验室。”而且丁磊强调,这个养猪模式一定是要盈利的,如此才能有示范效应。
其实,通过科技手段对养猪业务进行数据分析并非丁磊首创。台湾养猪大王林国忠1998年在厦门创业养猪时,就在工场里配置了6部电脑,应用GBS等管理软件提高养猪效率。不过,运用信息技术占据食品安全这个制高点,无可否认是一个很有商业价值的创意,尽管丁磊一直强调其养猪业务的公益性。
首农的SPF养猪术
“丁磊养猪会对养猪业的产业升级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不会成为养猪市场的主流,毕竟这样养出来的高端猪肉不会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食物。”曾浩认为,在环保压力、食品安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养猪业必将迎来一场革命;中国传统养殖向规模化、高水平过渡是革命的方向,而革命的主体必将是定位在大众市场的那些规模不一、数量众多的经营者,他们的养殖、经营模式才是市场的主流,也只有他们的革命成功,才能缓解13亿人的食品安全焦虑。
在种猪的培育、销售之外,引进国外规模化养猪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承担有关的科研课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也是北京养猪育种中心的常规业务。据曾浩介绍,一度在洋猪种的冲击下濒临绝迹的北京黑猪,就是在北京养猪育种中心的努力下其原种被保留下来。
养猪革命的动因在于食品安全焦虑,而安全肉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无病原和无药物残留。从这一点出发,曾浩十分看好一项养猪技术――SPF。SPF是Specific PathogenFree的简称,意即无特定病原和寄生虫疾病,一般来说,就是指没有猪喘气病、猪痢、猪萎缩性鼻炎、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危害严重的慢性常在性疾病和虱、螨等寄生虫。SPF技术1952年起源于美国,我国于1998年开始引进这一技术,当时的北京养猪育种中心从丹麦、美国引进技术和设备,在京郊西山深处建立规模为150头的首个sPF中心,取得较好效益后又建了规模为300头的SPF扩繁场。
SPF技术有一整套体系来保证猪从出生到育成都不带病原。给猪做剖腹产手术,是SPF猪出生的第一步;通过剖腹手术直接将仔猪从胎盘中取出,将仔猪送人隔离器里;在隔离器中对仔猪进行初步检查,对合格的猪进行打耳号、断尾等技术处理;
再将仔猪送人寄养隔离器中,在无菌条件下,用高温消毒牛奶对仔猪进行人工哺育三周,并在寄养的第三天人工接种乳酸杆菌,让仔猪逐渐接触非病源体微生物,来增强抵抗力和消化功能。21天后再将猪仔转入环境适应问饲养4~6周,SPF猪环境适应间内有空气过滤系统和温控系统,饲料饮水经过一定程度的消毒处理,4~6周后,再将仔猪转入SPF核心场进行常规饲养。
“胎儿期的猪在母体中,有胎盘这个天然屏障阻隔细菌、病毒,避免母子垂直传播,但在自然分娩过程中,仔猪有可能在产道环节被传染,在无菌情形下对母猪做剖腹产,就可以保证仔猪体内无特定病原和寄生虫。”曾浩介绍,这样育成的猪称为初级SPF猪。初级SPF猪正常配种繁殖生产的后代称为二级SPF猪。SPF猪通过不断推广辐射,建立起SPF猪生产体系,并辅以专门的屠宰加工和物流配送,形成SPF猪产业。
SPF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普及,在全球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丹麦,80%的种猪是SPF种猪,25%的畜产品是SPF产品,SPF猪产业是丹麦出口创汇的主导行业。SPF技术目前在中国还未形成产业化。“丁磊的人前不久还到我们的SPF中心来交流。”曾浩说。不管丁磊养猪是否会采用SPF技术,目前,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已准备建设一个特定环境下的商品SPF猪养殖场,以生产更多安全放心的生猪,屠宰加工后投放北京高端市场,很可能就打“SPF猪肉”的品牌。
在此之前,北京养猪育种中心曾试验性地推出过SPF猪肉,据曾浩介绍,口感非常好。而口感好的直接原因,是SPF猪很少生病,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除国家强制要求的疫苗之外,额外的疫苗基本不注射。“注射会使猪体产生应激反应,肾上腺水平升高,影响猪肉的口感。”曾浩说。同时,SPF猪在养殖过程中,尽量采用中草药进行疫病防御,避免使用抗生素,而目,猪出栏前的一个月,被定为休药期,以保证猪在被屠宰时体内无药物残留。中草药保健可谓首农SPF养猪技术的中国特色。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抗生素滥用的问题非常普遍。给猪食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也是行业内的普遍做法。过多地使用抗生素,必然会削弱猪自身的免疫力,使其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为疫病的大规模爆发留下隐患。而更大的危害还在于,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而人类研究新的抗生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最后必然导致猪病越来越复杂,防控难度越来越大,给养猪业造成的打击也越来越深重。2007年猪肉价格暴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一场席卷全国的疫病导致非常严重的猪荒。很多在这场疫病灾难中损失惨重的养殖业者,即便面对空前的猪肉行情和诱人的政府补贴,也只是冷眼观望,因为恐惧感太深了。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饲养量占世界的49%,但因为药残及疫病问题,生猪及其产品出口只占1%左右。
随着业界对抗生素的质疑越来越多,中药保健喂养法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养殖业者的认同。据曾浩介绍,北京养猪育种中心使用的中药多为鱼腥草、板蓝根、黄芪等,这些药能提高猪的免疫力和繁殖能力,而且价格便宜,不会带来耐药性。这种做法不仅在养猪行业,在其他养殖行业也得到了认同。中草药养殖方式的流行使得以中草药为原料的饲料添加剂供需缺口巨大,这也使得上游中草药产业面临巨大商机。
日益迫切的环保难题
篇12
1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猪场的选址是搞好防疫工作的先提条件[1]。养殖小区应建在村庄的下风向,且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地方,猪场应远离屠宰场、生猪加工场地、农贸市场、居民区、交通要道,距离至少达1 000 m以上。地势高燥,水电充足,且水质符合养殖要求,运输便利。而目前的很多养猪小区由老猪场、废弃厂房改造而成,或是建在居民区附近,地势低,栏舍潮湿,排污不便,对防疫工作非常不利。因为很多养殖户受教育程度低,且年龄多在35~50岁左右,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较慢,在选址和猪场布局上根本没有防疫意识。在调查过程中甚至发现有的养猪小区将简易猪舍建在山丘的背风坡,小区的猪舍之间也没有安全间距,这对于防暑降温、采光通风、水源的保障以及防疫都非常不利。
养殖小区整体建筑布局要科学合理。从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等方面考虑,场内建筑物的安排应结合地形、地势、水源和当地主风向等自然条件及猪场近期规划进行[1-2]。一般小区分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废弃物及无害化处理区等几部分,生产区中清洁道和污染道分开,人员、畜禽和物资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养殖小区还要有兽医诊断实验室和病畜禽隔离室,负责小区内畜禽疫病诊断。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大门设消毒间,猪舍门口设消毒池;建立定期消毒制度。
2适度规模,强化管理
养猪小区不是简单组建养猪“集团”或是“大办集体养猪场[3]”。盲目追求大规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最终只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养殖规模大小,要视当地具体的情况决定,符合当地自身发展情况和环境承受能力的规模才是最合适的。目前比较好的做法是多点分布,一个养殖点就是一处独立的猪场,饲养50头左右的母猪和2~3头公猪,开展自繁自养,年出栏1 000多头肥猪,实行全封闭式饲养,活猪只出不进。在相隔1~2 km或更远的地方再建一个养殖点,这样既可防止交叉感染,又便于管理,这与我国整体规模养猪发展水平也是吻合的。
刘琳于2007年统计了全国养猪小区的养殖规模:在养猪小区饲养规模中,存栏量1 000头以下的占62.5%,1 000~2 999头的占25.8%,3 000~4 999头的占6.8%,5 000~9 999头的占3.3%,10 000头以上的占1.6%[4]。就我国农村当前规模养猪的发展程度而言,中小饲养规模的养猪小区是合适的。
由于目前养猪小区的建设中以小农户居多,各养殖户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技术力量参差不齐。以农户为生产单位运转,生产过程中猪多、人杂[2],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自我约束制度,因此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养猪小区应实行不同程度的“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饲养品种、统一配种改良、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范制度、统一销售产品[4]。对小区运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有预案及对策,切实提高综合控制动物疫病的能力。在小区入口处设立标志,禁止闲人入内;坚持防疫消毒制度化,对舍内外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制定一套符合本区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和环境净化措施;建立从生产到营销全程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各养殖农户遵纪守则,照章办事。同时,养猪小区还应开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使农户不断接受新的养殖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养猪科技水平。
3控制粪水污染,坚持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国14个省已有4万多个各种养殖小区,2006年全国各类养殖小区已近7万个[4]。目前,绝大部分小区没有粪污处理设施,固体粪便随处堆积,污水明沟排放到河道、沟渠,而养猪小区是各类小区中污染问题最突出的,几乎没有对猪粪等污物处理的综合措施,导致粪便等污物不做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严重污染环境。1个年存栏3 000头的养猪小区年排粪约为2 200 t,年排尿逾1 000 t,加上冲洗的污水,排污量相当大。由于排泄物的污染,有些养猪密度较大的地区甚至都很难找到卫生安全的饮水源,给公共卫生、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1]。因此,有些城市已经禁止生猪养殖,如东莞市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
目前,“固液分离—酸化水解—氧化塘”模式已被许多猪场用于处理废水,并能应对当前养猪环保的压力,但从达标排放、安全无害化以及能源发展考虑,以厌氧发酵(沼气)为主体的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如“猪—沼—鱼”、“猪—沼—种植”,按鱼塘水面或土地面积决定养猪规模,做到粪污的适时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都是成功的猪场管理运行模式。
4转变生产方式,开展标准化养殖
虽然目前建立了不少的养猪小区,但一些养猪小区只是简单的“集中饲养”,养殖场条件差,管理水平低,比散养的隐患还突出。因此,有必要转变生产方式,实施标准化养殖,这可能是当前提升养猪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养猪工艺流程的改变是生猪养殖的重要内容。广泛采用多点生产、批进批出、分胎次饲养、负压通风等管理和设计理念,将猪流、人流、物流合理分开,推进用传统方法饲养向用科学方法饲养的转变,推进随意化饲养向标准化饲养转变,解决传统养猪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松散性等,不断提高养猪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现代的养猪工艺逐步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如全自动饲喂系统、畜舍自动温控系统等设备的投入,能保持恒定的标准化操作,实现猪舍环境清新恒定。数字化养猪技术在北欧已应用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荷兰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不仅将母猪从定位栏中解放出来,还能做到个性化的精准、安全、无应激饲喂,能准确识别、生病的猪,避免个人经验带来的失误;无针头注射器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应激,计量精准、深度到位、快捷高效,是注射器械的历史性革命。高度智能化的管理和器械节省大量人力,在人力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意义重大。
5抵御疫病发生,降低养猪风险
有些养猪小区由于防疫意识淡薄,防疫工作不到位,当猪烈性传染病发生时,造成巨大损失。随着养猪业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养猪密度的增加和生长速度的加快,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养猪业疫病开始增多,相比较而言烈性传染病的发生率相对下降,而一些条件性病原菌引起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如附红小体、猪圆环病毒病-2和繁殖及呼吸道综合症病毒等以前没有或本是无病原性的微生物,近十年来均已成为养猪业重要的致病因素。而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支原体肺炎(气喘病)原本不重要的疫病,其危害也显得相当突出。因此,与发达国家对动物疫病防控的成就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猪烈性传染病仍相当严重,条件性疫病也变得十分猖獗,这是我国进行生猪养殖必须重视的事实。
猪场疫病净化技术及无特定病原猪场的建立是今后养猪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采用隔离早期断奶(sew)技术,是一种有效净化猪群疫病的方法,其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养猪体系”和“养猪业的第”。sew技术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西欧各国及我国台湾等地都有较快的普及推广和深入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常见猪病(猪瘟、口蹄疫、伪狂犬、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圆环病毒病-2和繁殖及呼吸道综合症病毒)的检测方法,也使sew的实施具有较大的优势。
6参考文献
[1] 蒋智博.生猪养殖小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湖南畜牧兽医,2008(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