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精神病的预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精神病的预防

篇1

1. 2 食物传播 结核病患者用的餐具、吃剩的食物上都可能污染结核杆菌, 如与结核病患者合用餐具, 或吃患者剩下的食物等, 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等也可感染牛型结核, 替排菌患者倒痰罐不小心手上沾了痰液, 如果不认真洗手, 用手拿食物吃, 也可能受到感染。一般情况下, 消化道对结核杆菌有较大的抵抗力, 结核杆菌一进入胃内很容易被胃酸杀死, 除非咽下大量结核杆菌, 否则不易感染, 消化道结核杆菌多数由于饮用未经煮沸的牛奶引起。

1. 3 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 许多动物如猪、猫、狗、 牛、羊、猴等, 均可患结核病, 人类和这些动物经常接触也可被患有结核病的动物感染。

2 预防措施

2. 1 控制空气污染是预防结核病的关键, 定时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据统计每10 min通风换气一次, 4~5次后可以吹掉空气中99%的结核杆菌, 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30 min, 有杀死结核杆菌的作用, 对患者进行卫生宣教, 使患者了解结核病的危害和早期保健, 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方法, 训练患者不随地吐痰, 将痰液吐在纸或吐在加有2%煤酚皂溶液的痰盂里, 每日消毒一次,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或手帕掩口鼻等。

2. 2 患者实行分食制, 不吃其他患者吃剩的食物, 洗漱用具专人专用, 患者餐具用后经消毒柜消毒30 min, 有感冒症状的患者分桌进餐, 牛奶煮沸后饮用。勤洗手, 勤换衣, 对患者的书籍、棉被等可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倒完痰罐后要认真用肥皂洗手等。

2. 3 有肺结核病史与肺结核接触史的患者及较长时间应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及患疱疹性角膜炎或结节性红斑的患者要掌握其病情动态变化, 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防止结核病的蔓延。

2. 4 提高患者发现率, 控制传染源。精神患者是一特殊群体的患者, 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 感染结核后其临床症状并不典型, 尤其是那些轻微局限性感染的以及从患结核病经治疗病灶已经钙化的老年精神患者, 感染后仅有反复感冒, 咳嗽的表现, 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是误诊率高的首因。护理人员对咳嗽, 发热、气急、胸闷10 d以上经抗生素和抗病毒不见明显好转的患者, 应怀疑得了肺结核需做胸部X片检查。

2. 5 患者一旦感染肺结核, 首先是有家属的尽量通知家属, 将其转入结核病院治疗, 但很多家属都不愿意, 我们就要把结核病患者的危害讲清楚, 如果家属坚持, 一定要和家属签署一份告知书, 表明你已经进到告知义务, 如果出现任何问题由家属负责, 另外要隔离治疗, 防止传染。对病房内其他患者, 我们是全部做胸透排除, 对近期消瘦明显的患者我们会定期做胸透监测, 并监测体温, 因为结核病有一定的潜伏期。

总之,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 提高患者发现率, 做好相应的消毒措施坚持消毒, 严格消毒, 杜绝传染源的传播, 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结核病的产生。

篇2

1 按时服药

指导监护人对患者进行护理和照顾,并妥善保管好病人的药物,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地坚持服药,决不能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更不能随意停药。告知监护人及患者所服用的药物作用,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定期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精神防治中心复查,听取医生的指导。

2 充足睡眠

睡眠是保护大脑、恢复精力、恢复体力、维护健康的基础。而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幻觉和妄想的支配,精神状况常处在兴奋、躁动、紧张、焦虑、恐惧、忧郁之中,所以需要更多的睡眠来加以调节,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从而加速疾病症状的缓解或消失。

3 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大部分只是大脑功能的暂时紊乱引起的,脑实质并无损害,只要坚持治疗,是能够治愈的。此外,这里需要家庭和单位、社会正确对待患者,对周围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也使患者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4 生活规律

合理科学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工作、劳动、娱乐、休息时间。

4.1 按时起床,劳逸结合,多到户外进行锻炼或体育活动,保证大脑有充足的氧供应,也可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分关注,减轻病态体验,缓解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促进新陈代谢和神经机能的恢复。

4.2 不要看情节紧张、恐怖、惊险的小说、电影、电视等,不要过多的思虑,减少大脑不必要的负担。

4.3 禁烟戒酒,烟酒不仅刺激神经系统,增加大脑的兴奋过程,还会降低或破坏抗精神病类药物的药效,因此要戒掉烟酒。

5 树立正确人生观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善认知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既减轻家属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适应能力,更能消除患者可能带来的社会安定方面的问题。

5.1 在养病过程中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古怪脾气和孤僻、易怒、怯懦、任性等不良性格。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心胸开阔,靠自己去调整心理状态。多听优美悦耳的音乐和歌曲,可以帮助消除忧愁和烦恼,并可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6 观察和记录病情

篇3

1 原因分析

1.1 受到住院时间的影响 很多刚入院治疗的患者不愿意接受住院,他们不承认自己有病,加之其精神经常受到幻想、妄想的支配,使得他们感觉兴奋、烦躁、情绪激动,容易伤人。

1.2 受到用药量的影响 很多新入院病患不承认自己有病,他们的精神大都过于兴奋,情绪激动,也不配合医生接受治疗,不吃药也不打针,总认为医护人员让他们吃药是在迫害他们,所以,将药物东藏,药物摄入量极少,根本没有得到治疗。另外,部分年龄稍大的病患,倘若身体本身就含有其他疾病,注射一些抗精神病的药物后容易导致其他意外发生。

1.3 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 据了解,在发生冲动伤人病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小学或者初中学历,他们的素质较低,当遇到问题时,坚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另外,病患冲动伤人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病患发生冲动伤人都发生在医护人员较少或者是在治疗过程中。

1.4 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 很多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无病,所以,他们不愿意呆在医院,也不会配合治疗,当护理人员开门之后,他们便出手伤人,精神病患者喜欢幻想、妄想,他们稍微一听到有人要害他们,就会不自觉的进行“自卫”,伤害他人,当医护人员为其打针,督促其吃药时,他们极力反抗,认为这是一种迫害行为。

2 预防及护理

2.1 认真搜查和管理危险物品

2.1.1 新病员入院后,通过对病员或家属入院宣教后,彻底搜查危险物品,如:皮带、领带、鞋带、钥匙、水果刀、项链、戒指、耳环、玻璃杯、刀剪、绳索和药物类等无论病员配合与不配合,都要想办法拒绝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

2.1.2 还应做好病房内危险物品的管理,如:约束带、体温计等在病房内流动的危禁物品要认真交接班,用后及时收回,绝不能遗留在病房,办公室、保管室要上锁,进出关门。每天进行病房内危险物品的搜查,每周进行一次大搜查并有记录。

2.1.3 对于兴奋状态又有冲动行为的病人,应安置在重点病房,限制其活动范围,随时将其控制在视线范围内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

2.2.1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有接触病员的基本常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2.2.2 对病人态度应和蔼耐心,满足病员的合理要求,加强心理沟通,设法稳定病员的情绪。

2.2.3 对于持续兴奋、难以护理的病员,应尽快组织医护联合查房,研究治疗、护理方案,做到早期控制。对症处理并观察和记录精神状态改善情况。

2.2.4 严格交接班,对病患的情况要做到心里有数,例如,每个病患的所拥有的病患人数,每个刚入院的病患的姓名、样貌、特征、病情症状都需要了解清楚,并掌握到每个病患出现问题后应采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患者的病症是什么,劝导教育对其有用与否等。对于平时已经有了冲动伤人记录的病患,要引起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其行为变化,在交接班过程中,一定要详细询问,认真交接。

2.3 加强心理护理,可应用启发、诱导、暗示等方式,耐心解释、说服和劝服病员,为其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和气氛,增加病人的自控能力,可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

2.4 加强基础护理,保证入量、定时进食、进水,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5 对已发生冲动伤人行为的病人,要做出果断处理。

2.6 如病员发生冲动伤人行为时,经劝服教育无效时,可采取暂时隔离式保护约束措施,以防止病员再次伤人、毁物或自伤,同时做好解释工作。

2.7 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引起病人情绪的变动,让病人激越、冲动,所以应尽量避免环境对病患带来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项目步骤要尽量简化,让病患能够不被打扰,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倘若病患遇到疼痛、口渴、饥饿、便秘等,要及时为病患解决,让病患感觉身心舒适。

总之,尽管精神科病员的冲动伤人行为常带有突然性,但在工作中,只要大家加强责任心及真强安全意识,随时提高警惕,多与病员沟通交流,掌握其心理动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要有预见性,才能更好地保证精神科病房的安全。

篇4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出院的精神科病人 1156例,按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确定院感诊断,发生院内感染共84例次。其中呼吸道57例(67.85%),胃肠道10例(11.90%),皮肤感染7例(8.33%),口腔感染6例(7.14%),其他4例(4.76%)。

2 易感因素及预防管理

2.1 上呼吸道感染

2.1.1易感因素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病房为封闭式,病人群聚在一起,门窗关闭致使通风换气不良,室内空气混浊,成为呼吸道致病菌繁殖的有利条件。患者生活自理差,多数患者体质较差,因此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极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另外抗精神病药物有过度的镇静作用,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使吸入的灰尘微生物保留在呼吸道而发生感染,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而致吞咽困难[2],病人进水、进食过程中易发生呛咳而导致呼吸道感染。

2.1.2 预防管理 增加通风换气时间、减少空气中致病微生物是有效而简便的方法,每日晨晚间护理后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月一次做好病房空气质量监测,冬夏季使用空调后,护士要严格调节好空调温度并定期对空调清洗。

加强病人的卫生护理,特别是对病情不稳定生活不能自理的不知冷暖饥饱的患者要帮助病人随着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合理调配膳食加强营养,对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给予支持疗法,改善营养状况以增加机体抵抗力。组织病人到室外活动,平时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加强用药护理,督促病人平时睡觉侧卧位,预防呛咳。同时饮食清淡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可以多进软食,如蒸鸡蛋,肉糕等。饮食时给予足够的时间,细嚼慢咽,以免引起呛咳,甚至噎食等。

2.2 胃肠道感染

2.2.1易感因素 精神病人卫生观念差,生活懒散,用餐前不洗手,有些病人甚至洁污不分,常会捡垃圾吃[3]。同时精神病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也是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另外精神病人饮食实施共食制也可能增加感染率。

2.2.2预防管理 做好卫生宣教,训练和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病人每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捡脏东西吃,防止病从口入,对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极度低下的病人采取一帮一结对并由相应的床位护士负责。做好饮食管理定时定量进餐,对家属送来的食品和水果一律统一存放,由保管员负责检查管理,定时定量分发以防止暴饮暴食,水果一律用84消毒液消毒后再发给病人。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碗筷平时每日三次用84消毒液浸泡用流动水冲洗,每周一次送高压蒸汽消毒。对肝功能正常与异常的餐具要分开应用分别处置。病人饭菜凳椅每次饭前用泡腾片消毒液擦拭,水杯毛巾每周二次集中浸泡半小时后冲洗干净并固定专人专用。一旦出现肠道感染病人立即实施床边隔离,集中管理感染者以切断感染途径并对床单位做终末消毒。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有的患者已发生感染但无明显体温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平时要掌握每一个病人的病情特点及表现,善于发现患者的细小变化协助医生早期诊断治疗。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住院环境的消毒工作,保持空气流通,保持温度、湿度适宜,另外工作人员要注重洗手的依从性,规范护理操作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能起到积极作用。

3 讨论

由于精神病人的被动,懒散,自我保护能力差,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使人体正常免疫体制缺损,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同时长期处于封闭式环境中群居,活动减少,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因素。本文发现精神科院内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感染,占总院内感染的79.76%,因此要减少精神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重视消除易造成上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精神科护士只有加强工作责任性,培养良好的慎独精神,从细微处入手,抓好每一个环节,以热心、爱心、真心、诚心的服务态度,把精神病人当成亲人,无微不至关心、照顾,使医院感染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 考 文 献

篇5

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因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 1】。有资料显示,精神病人自杀死亡率达 6.0%【 2】。因此,分析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医疗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 8月~2009年 8月在我院住院发生自杀行为,均符合 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51例,女性 32例;精神分裂症 53例,抑郁症 21例,其他 9例;年龄 18~65岁,平均年龄 41.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7例,中学 36例,小学 28例,文盲 2例,其中自杀未遂 75例,自杀死亡 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发生自杀行为的方式进行分析。(见表 1)

2 结果

2.1自杀行为撞墙最多 以男性病人常见,占自杀行为的 42%,该行为具有突发性,时间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行为中自缢也多 占自杀行为的 24%,死亡率高,该行为多为有计划的活动,时间多发生在夜间,工作人员少,精力不足时。

2.3溺水 3例,均为病人逃出院外,跳河所致, 2例死亡。

2.4跳楼 2例, 1例冲破治疗室防护网坠楼导致重伤,另 1例为外出活动跳楼导致死亡。

3 讨论

在精神科,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本研究发现,男性自杀行为高于女性,而且以撞墙最为常见。自缢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数的 62.5%,时间 85%发生于夜间。自杀原因以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致最多,其次为焦虑、抑郁等情感,恢复期病人缺少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药物副反应等都可导致自杀行为。如何防范精神病人自杀,提高护理质量,是我们精神科一项重要任务。

4 防范措施

4.1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

4.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主动去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4.3 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的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刚入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使其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发展规律、护理要点及自杀发生的规律,识别自杀的前驱表现,并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4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入院、外出返院、探视时危险物品的收检,严禁刀、剪、绳索、打火机、药品等危险品带入病区。

4.5 做好心理护理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自杀前有一些先兆表现,如情绪低落、行为孤僻、少言少动、进食少、失眠等表现。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多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4.6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药物副反应,导致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4.7 动员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长期反复多次住院病人,缺少家庭的关心,受到社会的歧视,我们要动员家人及朋友来探视,特别是节假日,给予病人鼓励,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篇6

【关键词】 甲型流感;住院精神病患者;预防接种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on study of epidemic situation of influenz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phylactic effect of vaccination and common preventive measures on influenza 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thods 173 psychotics without influenza A from 200 hospitalized ones in flu epidemic area were assigned to vaccination(n=152) and common protective measure group(n=21),incidences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conducted. Results Within 2 days before taking protective measures,27 of 200 patients developed flu, among them 5 of 152 ones taking vaccination (3.29%) did and 4 of other 21 ones without vaccination(19.05%),which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P<0.05).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latency of influenza A was longer and average max body temperature lower(P<0.05). Conclusion Inoculating influenza vaccine could prevent the epidemic outbreak of influenza A in effect, lengthen latency, relieve the severity.

【Keywords】 Influenza A;hospitalized psychotics;vaccination

甲型流行性感冒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易引起流行。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存在诸多的甲型流感发生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发病情况及接种疫苗预防效果的相关研究。作者对2005年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患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5年4月20日~5月20日我院住院在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区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入组标准:(1)甲型流行性感冒流行疫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2)年龄19 a~65 a;(3)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药物滥用,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甲型流感爆发后,将未发病的173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甲型流感灭活疫苗(流感疫苗由江门市防疫站提供)组152例和一般预防措施组21例(预防措施包括隔离观察、空气消毒、预防服用抗病毒药物等)。

1.2.2 诊断 取鼻咽部分泌物及深部痰液,以及静脉血后,立即由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痰培养及病毒分离,并对标本血清进行免疫荧光及ELISA试验,以确诊甲型流感。

1.2.3 潜伏期计算 潜伏期为从患者接触流感患者后至出现症状的时间。本文以第1例患者出现症状为潜伏期的起始时间[1]。

1.2.4 最高体温检测 自患者症状出现起,每隔2 h测体温1次,至患者症状消失时的最高体温。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中的27例在采取预防措施前2 d内爆发流行性感冒,9例患者于实施预防措施后发病,总患病人数36例(18.0%)。其中152例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患者有5例(3.29%)发病,21例给予一般预防措施的患者有4例(19.05%)发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7,P<0.05)。疫苗保护率=(19.05-3.29)/19.05=0.83[2]。

2.2 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5例患者的潜伏期分别为5 d,5.5 d,6 d,7 d,8 d,9 d;实施一般预防措施后发生甲型流感的4例患者的潜伏期分别为4.5 d,4.5 d,5 d,5 d。接种流感疫苗者发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明显延长,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病的5例患者的最高体温分别为37.9 ℃,38.0 ℃,38.1 ℃,38.2 ℃,38.3 ℃;给予一般预防措施后发病的4例患者的最高体温分别为38.3 ℃,39.0 ℃,39.3 ℃,39.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一般发病较急,潜伏期较短,病情较严重,传染性较强,易引起局部流行甚至大面积流行,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冬春季较易流行。

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人群密度相对较大,也是流行性疾病的易感人群。本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4月~5月(春季)住院患者爆发流感时没有先兆,未能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所以流行较快,仅在爆发2 d内就有27例感染,且体温高、病情重、病程长。在及时实施预防措施后,两组患者流感发生率、病情严重度及潜伏期降低和缩短。尤其是接种流感疫苗组甲型流感发生率仅为3.29%,而给予一般预防措施组甲型流感发生率为19.05%,与瞿凤岐[3]报道的结果相一致。本调查总罹患率为18.0%,高于胡超云[4]报道的4.23%。提示住院精神病患者也属易感人群。流感的爆发需要具备三个必要的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加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流感预防非常重要。因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应有的运动,加之住院环境人员密度大,空气流通差,卫生差,造成患者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爆发。所以,医疗单位应尽可能做到:(1)有效控制传染源,(2)降低人员密度,(3)增加病房通风及空气消毒,改善病房卫生条件,(4)改善患者的营养,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5)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及时接种疫苗,(7)加强传染病监测等。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9~72

[2] 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1;166~168

篇7

关键词 循证护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62-03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适应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精神病性症状,如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情绪、意向及行为障碍[1]。它能够影响人的精神活动,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因药物治疗时间、用药剂量及不同药物种类等原因,患者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有不可恢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2]。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严密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对2012年6—12月间该院收治的104例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并和常规精神科护理相对比,以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共2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精神疾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中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104例中,男性90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38.5±3.4)岁;病程1~28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5例,高中及以下69例,大学以上10例;已婚59例,未婚45例。对照组104例中,男88例,女16例,年龄18~64岁,平均(37.1±3.6)岁;病程1~30年,平均(9.8±0.7)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下68例,大学以上8例;已婚53例,未婚51例。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照医嘱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及家属均对所采取的护理知情同意。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如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介绍同病房室友,关注患者的个人卫生、饮食及睡眠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以保证患者的安全等),干预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现将循证护理内容介绍如下。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本文中循证护理小组成员由1位副主任医师、1位副主任护师带头成立,组员则由主管护师、护师等10人组成。首先对护理小组成员进行有关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护理成员掌握一定的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以实现以下目标:①确定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②明确检索所需的

关键词 ,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证据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的论证,最终确定结论;③循证护理小组成员每周一上午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④运用实例,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和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制订下一步的护理计划;⑤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1.2.2 确定循证问题 通过不良反应症状量表、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影响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因素及严重程度:①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②如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和预防。

1.2.3 循证证据支持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库中相关资料的查询,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根据提出的问题中

关键词 进行检索,及相查阅关书籍等的方法,找出与之相关的资料[4]。

1.2.4 系统评价 按照查阅文献的纳入标准,首先进行随机或半随机的对照研究,排除不科学、不严谨、不可靠及研究内容重复的文献。其次是评价者对研究的方法及文献纳入标准的恰当程度进行了评价,对查询资料进行了提取,分析各研究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差异性,找出与本研究所需内容想接近的资料,并得出合并结果。研究中纳入文献的主要观点是差异性不大,只是研究的内容和涉及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太相同。

1.2.5 应用最佳证据以指导护理干预实践 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根据所查阅资料及结合临床专业的护理经验为患者提供可靠而又适用的最佳护理方法,并应用于患者,为其制订个体的护理计划。首先了解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原因及治疗进展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训练有机的结合,及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讲明患者家属对患者治疗期间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逐步改善护患关系。医、护、患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护理干预中以注重病人个体化原则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精神上得到支持,进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调查工具

对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进行评定。

1.3.1 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采用此量表记录治疗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该量表将34项症状归纳为6组:行为的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反应及其他[5]。

1.3.2 依从性量表 自制的依从性量表包括服药依从性、生活规律、个人整洁等3个方面。根据患者配合程度分为:①完全依从:患者存在主动性合作,并遵从医护指示。②部分依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护理,存在拒绝医护指示倾向,但经劝说后能够接受。③不依从。患者拒绝接受治疗护理,且存在违拗行为,需采取强制性措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循证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在服用抗精神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该研究通过对104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后发现,及时正确的了解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断被应用于临床,给众多精神病患者带来了很多好处,也能深层次的推进精神类疾病的研究工作。但是不论是传统的治疗药物还是新型研发抗精神病药物均有可引起不良反应。目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在急性期还是以药物主,但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能干扰患者的精神活动及日常生活,且患者因为服用药物的药量及用药时间太长,精神病患者易产生许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甚或死亡。因此,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对患者服用的药物的特点应充分了解,对各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早期应采用何种护理方法非常重要。而采用何种护理预防患者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6]。从我院对干预组采用的循证护理干预可知,对个体患者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预见性地进行预防,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进行及时处置,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该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循证护理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优势优于常规护理,这充分体现了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正确规范应用。该研究对精神病人的用药类别及用量用法、不良反应等都提前列举出来,并每周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而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因此这个过程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就具有极大的优势。

3.2 循证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对治疗及治疗行为遵从程度,抗精神病药物对治愈精神疾病患者及减少患者复发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患者诸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可分为依从良好、部分依从和不依从[8],该研究中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方法也自制了调查表格对患者依从性进行了观察。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为保证治疗效果稳定和减少病情复发, 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是长期治疗的关键。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又制约了服药的依从性, 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客观体验和主观认识又经常与医护人员的判别尺度不一致,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必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重视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观感受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9]。该研究中笔者将循证护理用于临床护理中,是以“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观性与盲目性,使护理工作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10]。表1显示:循证护理注重患者的是药物的疗效同时关注患者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 如体重、仪表形象、注意力等。若这些不良反应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自信心以及审美观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可以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而家属对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态度也会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部分家属担心患者的智力、生育等问题,这些观念均会降低家属对治疗措施的信心[9]。循证护理以人性化的态度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从而更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

综上,该文笔者采用循证护理首先对精神病药物进行了总体分析和总结,以全面了解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及产生的不良反应,这种研究方法针对性更强,可以全面了解研究目的。但是本研究只研究了8周,而精神疾病是一个长期治疗和用药巩固的过程,所以观察需要时间更长一点,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职业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服药的不同心态。该研究对这方面的观察不足,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因此,了解精神疾病的类别、不良反应及患者对服药的态度,可真正达到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因此,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有助于推动护理科学不断的向前发展[11]。

参考文献

[1] 季加翠,汲送花.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重增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37-38.

[2] 曹国兴,曹华琼.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21-622.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颜美琼.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99-102.

[5]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8-205.

[6] 高新华.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5):78,84.

[7] 吴英美,孙丽,刘情情.循证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29(18):35-37.

[8] 王艳梅,郑爱民.循证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应用研究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3-4.

[9] 李瑞平.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9):47-48.

篇8

医疗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就是从事医疗护理服务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担的危险[1]。我院是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动伤人、毁物、外逃、自杀等不安全事件发生,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11年7月起,自行设计并使用了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有效的防范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表格的设计:见表样

注:1.评估项目内容用文字描述,按严重程度标明低、中、高度,并注明症状及相关因素,没有写无。每周评估一次。2.护理措施: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②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严格交接班。③加强护患沟通,满足患者合理需求。④加强巡视,使其24小时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活动。⑤指导患者发泄愤怒的方式,无法自控时,给予保护性约束。⑥服药时做到发药到手、看服到肚、不服不走。⑦做好饮食护理,对吞咽困难、拒食、暴食的患者,专人守护进食。⑧对意识不清、体质虚弱、年老等患者,做好防跌倒护理。⑨对保护性约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等患者做好防压疮护理。(如无包涵,请文字说明)

2表格的应用:

2.1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先由护理部组织护士长讨论学习,认可后,科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应用及填写方法。通过学习,全体护理人员统一了思想,认识到使用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及防范记录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使用对象:所有住院治疗、护理级别为一、二、三级的精神病患者。

2.3眉栏部分填写:常规填写病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入院时间、住院号,填写完整,不空项。

2.4表格部分填写:①风险栏: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进行评估,按评估情况在相应的评估项目内容栏中标明低、中、高度,没有填写无,同时将风险评估程度标识在护理级别牌上,以便指导各班护士对病人进行重点护理。②护理措施栏:在表格下方列举了发生风险采取的护理措施,用数字记录执行了的护理措施,如数字序号未列举的护理措施用简单语言描述。③书写频率:一、二级护理患者由责任护士每周评估一次,三级护理患者由责任护士两周评估一次。④评价栏:由责任护士在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时,同时对上次的评估情况进行效果评价。

2.5表格管理。风险评估单护士评估完毕后夹入病历中,方便查阅。病人出院后将此表取出由科内保管。

3效果

3.1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让护士对新入院的患者有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重点交接班,尤其是中班、夜班,值班人少的情况下,有利于对其进行重点护理。

3.2精神病住院患者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使用降低了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医疗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护士评估后,对存在风险的患者标识在护理级别牌上,便于护士重点对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制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3责任护士每周进行风险评估一次,对患者存在的不安全状态有一个全面动态地观察,正确采取护理措施,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4有效指导护士工作的重点,节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力,减小护理工作强度。

3.5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是按2010年卫生部启动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简化护理文书,鼓励医院结合实际,采用表格化护理的情况下设计与应用的,书写简单,减少了护士的书写量,将更多的时间还给患者。

综上所述,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科学,经临床应用,切实可行,能直观反映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指出护理工作的重点,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1.1因某种原因被实施保护性约束,入院时明显压疮,研究组患者从保护性约束护理登记中查找获得,对照组来自同病房同一期住院的性别相同,年龄相差

1.2根据住院号找出所有研究对象住院病历,由医院管理科专业人员按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对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评估,填写自编的调查表,记录年龄、性别、住院疾病诊断、压疮发生情况。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压疮发生率:研究组发生压疮64例次,例次率为8.18%,对照组发生压疮34例次,例次率为4.35%,经卡方检验;x2=9.80,P﹤0.01,表明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约束病人压疮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预防

2.1针对保护性约束患者压疮发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护理管理,以避免压疮的发生。要严格掌握使用保护性约束的适应症,应尽可能先使用其他治疗护理措施,在其他措施使用无效,而患者的暴力、攻击和自伤、自杀行为倾向依然存在时才可使用。

2.2正确评估患者是预防压疮的关键。随着护理的发展,把积极评估患者情况作为预防压疮的关键步骤。[2]对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分析后,对高危患者实行重点预防。临床上获得认可及使用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有Anderson评分量表,Norton’s库分量表,Braden评分量表等。

2.3皮肤护理及功能锻炼 对制动和大小便失禁患者,除了常规的预防措施外,对于皮肤的护理和功能锻炼以及大小便管理也是预防压疮发生的重要措施,因为潮湿的皮肤更容易在受到摩擦力以及剪切力时导致压疮的发生。

2.4营养支持 患者营养状况也与压疮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对新入院精神症状所致拒食患者应做详细的营养评估,对患严重疾病患者要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

2.5健全压疮患者的管理制度 对保护性约束患者建立约束登记本和翻身卡,护士要做到七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

2.6放置各种支撑物 长期仰卧患者,在臀部和足跟部及双肘部放置气垫圈以免骶尾部、足根部、双肘部承受过大的压力和剪力。

2.7保护患者皮肤干燥和完整性 尽可能保持皮肤干燥。做好基础生活护理,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2次不可用力擦拭,同时有效管理大小便。保持皮肤干燥的重要环节对尿床不配合患者要及时更换床单位,保持整洁与干燥。必要时在长期受压部使用95%红花酒精浸泡液作局部按摩后扑撒滑石粉。

精神科护理人员对压疮问题的重视和预防意识的提高是防治压疮的基础[3]。实践证明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有无压疮,全体护理人员重视是基础,掌握不好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能保证护理措施的落实是关键,从而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10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的跌倒管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跌倒预防教育,一旦出现患者跌倒事件,要在此对跌倒患者进行指导,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将跌倒事件书面上报到医院的护理中心进行备案。对干预组精神病患者则实施跌倒风险管理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评价患者跌倒风险。医护人员要增强预防患者跌倒的意识,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行为活动给予密切的关注。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发作,要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避免患者出现跌倒或受到伤害,并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分析,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相应的跌倒风险评估。比如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要避免出现跌倒的发生,另外一些容易昏厥、意识障碍与运动障碍比较大以及服用有特殊药物的患者,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对其跌倒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嘱咐家属配合监督,避免患者跌倒。(2)改善病区环境。对患者的跌倒风险管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为患者布置一个合理、安全的环境,将一些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的障碍物移除,定时进行卫生清洁,保持地面的干燥,在浴室、厕所门口以及易滑区域设置防滑垫,尽量由医护人员陪同。在患者的床头安装护栏,并设计一些个性化的防跌倒手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同时指导家属配合护理,防止患者跌倒。医院要加强基础设备建设,配备监控设备,加大巡视力度,避免患者出现低血压或头晕目眩、视觉障碍造成的严重损伤,杜绝出现打闹、嬉戏、暴力等危险行为,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3)加强安全护理管理。医院护理部门要完善精神科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参照标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对于有严重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保护性的隔离治疗,避免出现人身伤害;对于身体免疫力差、体弱多病的精神病患者要进行全方位的护理与监控。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基于不同级别的护理,降低跌倒以及其他危险事件的发生。另外,要做好监控工作,尤其是在事故多发时段以及夜间,医护人员要轮流值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医护人员每天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对患者进行肌力、关节以及平衡力的指导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以及运动策略,降低直立性低血压以及昏厥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精神病患者的跌倒伤害主要分为I级、II级以及III级。I级:患者出现轻度擦伤、挫伤或皮肤小撕裂伤,简单处理观察即可;II级:患者出现扭伤、深度划破或外伤,需要缝合、绷带等相关护理;III级:患者出现骨折、意识及身心状况改变,严重时会出现死亡,需要进行医疗救治。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用的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当P0.05时,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发生率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跌倒预防管理,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出现了跌倒,跌倒发生率为25%,而干预组精神病患者仅有5例出现跌倒,跌倒发生率为8.33%,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伤害程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跌倒,其中I级伤害为3例,II级伤害为6例,III级伤害为5例;干预组患者有5例出现跌倒,其中无伤害3例,I级伤害1例,II级伤害1例,无III级伤害,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篇11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外科手术后DVT发生率为30%~50%[1],静脉造影证实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病人中7%~10%术后出现DVT。肺栓塞的发生率0.4%~0.7%[2],由于约70% DVT病人无任何临床征象[2],故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实际上很难估计。腹腔镜手术中由于气腹对腹腔内静脉的压迫作用,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有时还要采用头高足低位,从理论上讲术后静脉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应高于常规手术。由于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因而很难判断其发病率。但腹腔镜手术中静脉淤滞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比常规开腹手术多了一个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再由于患者高龄、肥胖、下肢静脉炎、手术时间长、合并心肺疾患,特别是恶性肿瘤术后DVT发病率明显增高,由于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致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升高[3]。故对腹腔镜术后DVT的预防和治疗应给予高度重视。本研究总结了我院腹腔镜术后DVT的治疗及预防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999~2004年间腹腔镜术后并发DVT的患者11例(治疗组)及2003~2005年间腹腔镜术后有DVT倾向的患者18例(预防治疗组)。治疗组发病年龄55~75岁(平均63.5岁);体重55~90kg(平均63.6kg),恶性肿瘤8例(72.7%),其中结直肠癌4例、胆囊癌3例、阑尾肿瘤1例,良性肿瘤3例;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增粗、皮肤苍白皮温低等;发生部位以下肢静脉多见(81.1%)。预防性治疗组年龄53~77岁(平均63.8岁);体重43.5~80kg(平均62.7kg);恶性肿瘤17例(94.4%),其中结直肠癌9例、胆囊癌8例,良性肿瘤1例(5.6%);临床上无下肢疼痛、肿胀等异常表现。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1)对临床有症状的可疑DVT患者,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同位素Tc扫描或静脉血管造影等确诊。(2)将高龄、肥胖、下肢静脉炎、合并心肺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者,归为有DVT倾向者。

1.2.2 诊断标准 (1)静脉血管造影:于阻塞部位可见血栓造成的充盈缺损,远端静脉扩张,血流缓慢;近端静脉狭窄,但因阻塞而不显影,周围可见增生的侧支循环血管阴影。(2)同位素Tc扫描:同位素静脉血管造影一样显示阻塞部位局部充盈缺损和侧支循环影像,有时只见侧支循环而未见明显充盈缺损。(3)B超及彩超:B超二维成像显示静脉管腔内实性低回声;彩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

1.2.3 治疗方法 在无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主要采用抗凝治疗。(1)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如速避凝60~100u/kg,每日2次,皮下注射,当患肢与正常下肢周径相差2cm后改为华法令5mg,每日1次,口服。两种药重叠用药3~5天,疗程3~6个月,口服华法令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一般为18~21s,不超过30s,如果口服抗凝药期间需外科手术应停药7天。(2)普通肝素抗凝治疗:负荷量100u/kg,快速静脉滴注,维持量为每小时10~20u/kg,持续静脉泵入,每4~6h三管法监测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维持在20~30s为佳,当持续滴注达到治疗水平时,APTT的监测期改为1~2次/d,疗程通常为7~14天,改为华法令口服并与肝素重叠3~5天。

1.2.4 预防治疗方法 于手术中采用下肢间断加压装置和弹性袜等物理方法和对高危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采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的方法,于手术后第1天(术后约20h)给予速避凝100u/kg,每日1次,皮下注射,10~12天为1个疗程。

1.2.5 监测指标 (1)临床指标:治疗组观察患侧下肢的周径、皮温、色泽、多普勒检查血管变化及有无新血栓形成;预防治疗组主要观察下肢周径,术后腹腔引流量,有无出血或局部血肿,切口拆线天数是否延长,并选用彩超检测有无血栓形成。(2)实验室指标:于治疗前、治疗第3、10天分别在注射速避凝后3h测定抗凝血因子Xa(抗-FXa)、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0天分别测定血常规。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方差检验。

2 结果

2.1 腹腔镜术后下肢并发DVT的高危因素 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平均年龄为63.6岁;平均体重63kg;原发腹腔内恶性肿瘤85.3%;故高龄、肥胖、原发病为恶性肿瘤等为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DVT的高危因素。再加上腹腔镜手术中建立的气腹使腹内压超过下肢静脉回流的压力,头高足低,腹腔镜操作不熟练导致手术时间过长。

2.2 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DVT诊断与治疗 (1)采用彩超诊断8例,占72.7%。采用同位素Tc扫描诊断2例,占18.1%。采用下肢静脉血管造影诊断1例,占9.1%。其中1例彩超没有发现静脉血栓改血管造影确诊,本组病例彩超的准确率为87.5%。(2)治疗:1例采用手术取栓子,占9.1%,10例采用抗凝治疗,占90.9%,术后其他部位又有血栓形成,再次手术。10例采用抗凝治疗,占90.9%,其中4例为速避凝治疗,6例为普通肝素治疗,10例抗凝治疗期间无一例有新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其中7例治疗7~10天,患肢明显消肿,超声显示广泛侧支循环建立,10例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倾向。

2.3 腹腔镜术后有DVT倾向患者的预防治疗情况

2.3.1 临床指标 术中使用下肢间断加压装置和弹力袜等物理方法,术后预防性使用速避凝抗凝治疗期间,仅1例出现伤口局部血肿,拆线时间延长,无一例引流量增多、肢围增粗,彩超检查均为阴性。

2.3.2 实验室检查指标 (1)抗-FXa、APTT、TT,于治疗第3、10天,在皮下注射速避凝后3h测抗-FXa活性,分别为0.405u/ml和0.455u/ml,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PTT分别为43.6s和37.7s,均比治疗前(33.0s)延长(P<0.05);TT分别为12.4s和13.5s,均较治疗前(10.1s)延长(P<0.05)。(2)血常规变化: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在治疗第10天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正常范围。白细胞及血小板在手术前、后无变化(P>0.05)。

3 讨论

3.1 腹腔镜手术与下肢DVT的关系 多数文献报道都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因而很难判断其确切发病率。尽管如此,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静脉淤滞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比常规开腹手术多了一个易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根据本研究中治疗组病例分析下肢DVT形成的原因:(1)血流改变。本组中考虑多为高龄、偏肥胖,腹腔镜手术建立气腹使腹腔内压超过下肢静脉血流回流的压力,使下肢静脉扩张,血流淤滞,再加上卧床、头高足低位、手术时间长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2)静脉血管壁的损伤。静脉内压力增高使血管内皮发生微撕裂,胶原纤维暴露,再加上手术操作,尤其是肿瘤手术范围大,肿瘤组织本身出血坏死后产生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活酶,促使血栓形成。(3)高凝状态。尽管采用弹性袜和下肢加压装置等措施,与治疗组相比,腹腔镜术后血液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明显缩短,表明腹腔镜术后病人处于高凝状态,我们体会尽管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但仍处于高凝状态。而且肿瘤患者血液本身处于高凝状态,还有一些病人伴随下肢血管疾病、心肺疾病、术中出血等。患者术中、术后更易并发下肢DVT,系DVT的高危人群。

3.2 下肢DVT诊断方法的选择 以往DVT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有时诊断相当困难,既往有经验的医生也难确诊。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有:患侧下肢水肿、疼痛及不明原因的低热等,特别是高龄、肥胖、下肢血管炎,腹腔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高度怀疑DVT的发生。辅助诊断方法有:(1)静脉血管造影是DVT的金标准,但有创伤病人不愿意接受,临床应用较少。(2)核素静脉显像,如同位素Tc扫描,病人痛苦少,但图像分辨率不如X线静脉造影。(3)注射12I-标记纤维蛋白原后做γ摄像,是检测腓肠肌、窝、大腿远端DVT的敏感方法,但也有缺点,如需口服碘化钾24~36h,并需暂停抗凝治疗,如腿部有伤口或血肿,标记的纤维蛋白原会出现,造成假象,且该法不能检出大腿上部的血栓。(4)多普勒超声: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血管多普勒超声已成为临床诊断DVT的主要方法。虽然这种非创性的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不如X线静脉造影,但综合应用时可检出90%~95%。采用多普勒超声时,检查者可以对肢体的各段血管进行听诊,这样可提高准确率。彩超血流显像目前已成为筛选静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

3.3 下肢DVT的治疗和预防 DVT诊断一旦明确,患者应立即住院,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急性期每天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待肿胀消退后使用合适弹力袜。并开始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取栓、下肢静脉滤器置入、全身给药溶栓、介入溶栓、腔内支架成形术、抗凝等,溶栓治疗越早越好,血栓形成5天内治疗效果好。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抗凝治疗,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以及肺动脉栓塞。本治疗组病例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抗凝治疗可于溶栓前、中、后均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肝素静滴,持续5~10天,以后口服华法令5mg每日1次。检测凝血4次,PT、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治疗过程中加强抗生素及辅助活血化淤药物治疗。停药指征:PT>对照值2倍,FIB明显下降或APTT、TT明显延长,患肢消肿、溶栓治疗3天无效。

腹腔镜手术,再加上患者存在高危因素,易患下肢血栓,因此应采用预防措施。

(1)物理预防方法:腹部手术中应用下肢加压装置预防术后下肢DVT和肺栓塞已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这种装置周期性压迫,促使下肢静脉的回流,防止静脉扩张,同时还能激活纤维溶解酶系统[2],对实施腹腔的大手术的病人有益[1],而加绷带不能起到这种作用,它仅适用于无需建立气腹和改变的手术。气腹解除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和血管截面积迅速恢复到基础值,使静脉淤滞迅速改善因而在腹腔镜手术中多次充气放气有可能从某种程度上预防DVT[2]。(2)药物预防方法:常规在手术后使用肝素可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皮下注射肝素常用量是5000u/12h,并可考虑加用麦角胺等从药理方面预防DVT,肝素可防血块形成,麦角胺可引起静脉收缩,减小静脉直径,从而减少对血管壁结缔组织的刺激及血管内皮的损害。

综上所述,由于气腹及等影响,再加上一些高危因素存在,腹腔镜手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流处于淤滞状态,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栓塞并发危险性增大,采用综合措施,术前2h开始至出院使用长腿弹性袜,术中和术后初期在双腿弹性袜上使用连续气压装置,对于易患DVT的高危病人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等抗凝药物,由此可望减少腹腔镜术后下肢DVT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篇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62-01

目前,我国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医院为了适应医疗市场化的发展,在倡导良好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1]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怀和理解,人性化护理已成为该类疾病精神康复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而精神病患者也会有一些身体上的疾患,因为病情的特殊性护理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难度。现将护理问题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 对精神病患者与普通患者的保护

首先,在患者住院后,分配的病房尽量要对精神病患者与心理健康的患者有隔离保护性,精神病患者必须有家属陪伴并掌握患者活动的规律性,避免精神病患者独自外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甚至造成自伤或死亡等意外情况发生,护士要经常巡视,对此病人要保护性特殊交接班,以免伤害到患者及家属自尊心,如果值班护士发现精神病患者有不同特殊征象,如否认有病,迫切要求出院,拿自己衣物和钱,常去某处徘徊,晚间不脱衣服和鞋,告诉说想某人,对治疗过度恐惧等及时报告医生告知家属警戒,采取有效治疗护理防范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2 护理中要抓住重点

对病情重的手术后精神病患者要严格交接班,护士巡视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伤口敷料包扎固定好,各类管道固定通畅,密切观察,严加防范。

篇13

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系2002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22~60岁,平均31.5岁。其中10例表现为性格特征的改变(即“神经过敏症”),5例躁狂或抑郁,2例幻觉妄想,1例谵妄。

1.2 结果:治疗后0.5~1年复查,本组患者甲亢症状治愈15例,好转3例。随着甲状腺功能的恢复,18例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均完全消失,观察1~2年未见复发。

2 防治对策

可视甲状腺素水平的高低,立即予以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避免一切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嘱患者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合理饮食,禁食大量海带、海藻、紫菜及加碘食盐,防甲状腺功能障碍;饮食宜清淡,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有目的的对患者存在的精神障碍做必要的心理干预,不仅有利于躯体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减轻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症状[1]。

3 护理

3.1 加强心理护理:(1)对患者的倾诉要善于倾听,并做出适当的认同姿态,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被接受,并使患者的情感得以宣泄。(2)当患者的欲望、压力、情绪未能发泄时,要以同情、关怀接纳的态度加以鼓励患者,让其尽量倾吐并表达出来。(3)对患者的病情以权威的角色,给予专业的说明与指导,以减轻患者的疑虑和不安,正确把握现实,增加对治疗的信心。(4)以外力帮助、支持、鼓励患者强化自我,增加信心,改变对挫折的看法,对生活要重新树立信心。

3.2 加强药物治疗中的基础护理

3.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数患者缺乏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所以对医护人员抱有敌意,因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说服、劝导患者接受治疗,并监督与保证药物的服用。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对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予以解决。

3.2.2 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甲亢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复发最常见的原因是未坚持服药。护理人员要以缓和的方式表达真诚的关怀,帮助患者认识到接受治疗的必要性。除给药时间外,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时间。对过度用药的患者给予限制,同时加强对患者与家属的健康指导,让患者和家属理解用药的必要性,指导患者主动服药,培养患者用药的主动性,建立对自己医疗行为的责任感。

3.3 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为患者营造一个与人沟通、与社会接触的氛围,通过集体活动改变患者不良认识和行为,改善社交应对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早日适应社会生活。

3.4 患者家庭教育和干预:甲亢并发精神障碍的进程受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家庭是患者康复过程中有价值的重要资源,改善家庭的情绪气氛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因此,我们应提供家属更多关于疾病的症状、病因、病程等信息,帮助家属以非批评、非决断的方式来应付,提高促进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4 讨论

甲亢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病因复杂,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其愈后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18例甲亢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精心护理,精神障碍症状全部缓解,并提高了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会交往中的自我照顾能力,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拓宽了精神康复领域,使患者重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