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文化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提供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量。提供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征反比例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画图或解决问题等的活动中体验比例尺的应用。
(三)一至六年级总复习
重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注重整理和应用相结合,注重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整理。
二、全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圆柱和圆锥: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答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结合圆柱、圆锥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估计.
5、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的能力。
6、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的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比例: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总复习: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简单变换,能够进行简单的估算或应用。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够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并能够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求得的平均数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1、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特征;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了解体积的推导过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运用比例知识接应用题。能运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
3、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好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预定目标。
五、班级情况简析及措施
全班共40人。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能充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突出。
六、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篇2
一、激发爱国、爱校情感
通过讲述书法渊源和字体演变,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书法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成为一个反映生命的艺术,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书法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还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通过学习书法,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精选学习内容
目前中学书法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对上述几点泛泛而谈。如何使它真正落到实处?我觉得首要从较低层次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初步培养他们一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首先,阐明学书法道理、增强学习勇气。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书法不是高不可攀的。其次,创造学书气氛、形成专注心境。要求学生临帖写字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
三、教给正确方法
在书法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姿势,执笔轻重的调控,书写坐姿、站姿等要领;其次是教给正确的读帖方法和临帖方法,如看笔迹,悟其运笔过程,看结体悟其组合规律,临帖时“字数宜少、遍数宜多”等。再次是要求学生注意写字卫生,如桌子,墨盘等工具的清洁。通过严格的学习训练,使学生不但可以养成良好的写字、卫生习惯,还可以培养雅度气质。
四、加强书法训练
1、结构(独体字。结体字)
以比较形象的比喻法,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特点书写的基本规律。先结构后笔画。
2、笔画。
笔画的正确性决定字的特点,方法要正确,书写要严谨。
3、了解笔、墨、纸、研的基本性能这是学习毛笔书法的基本常识。
4、行笔的基本规律。包括如何执笔,如何落笔、行笔、收笔。汉字书写,落笔的轻重,结构的疏密,运行的缓急,气势的强弱,均有章法可循,训练学生遵守汉字书写规律,便是“有纪律”。加强临帖教学,要求学生书写时学谁像谁,越像越好,这也是培养学生虚心、诚恳、一丝不苟的品德。同时要求学员每天完成钢笔临帖二十个字,毛笔临帖十个字。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
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书法素质好、书写水平高的学生一展才华,本学期计划开展如现场写字、临帖竞赛、书法作品展览,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类书法竞赛等。
毛笔书法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通过练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毛笔对有些孩子来说是头一回接触,有七八个学生去年跟着我学过毛笔书法,今年有十多个基础是零的学生加入,学情参差不齐,教学中要分层教学,既让去年学过的同学能够有所提升,也要让头一回接触的学生打好基础,书法指导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还是要注意的是从最基础的书法入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书写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尤其需要教师着重指导用笔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发展、积淀,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因此,书法教学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中华民族文明的突出体现,写好汉字不仅具有展示、欣赏和收存价值,而且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法课要讲究字形、运笔、结构、章法四美,显然将其提升到一个艺术高度来认识来衡量。
三、教学目的
通过举办书法班开展艺术普及教育,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实际表现水平,组织学生自愿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四、教学形式:
通过课堂教学,辅之以互相观摩、单独辅导、组织小型展览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五、展览形式:
书法班的展览可分为作业展览和作品展览两大部分。作业展览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步骤,选择完成较好的作业进行展览;作品展览是在教学工作进行到一半,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之后,规定内容,完成作品,在学期中及学期末举办作品展示活动。展览形式是在专业教室墙上悬挂展出和专业教室门口展板上展出或以展板的形式举办中心展览。
六、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书法教学主要以基本笔画的教学为主,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同时,把笔画应用到简单的字当中。
七、教学进度:
以周为单位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毛笔书法教学工作计划3
行课时间:20xx每周五下午第二节
行课地点:xxx小学
课程类型:毛笔书法
教学对象:xxx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任课老师:xxx
一、课程安排
本学期的行课时间从2009年10月16号至11月中旬,总共大致有10节课的教学,针对本次的教学对象从未接受过毛笔书法学习的具体情况,所以本学期的重于将侧重于毛笔书法的基本笔画和变化笔画中的第一类的写法以及介绍基本笔画的搭配。
(一)基本笔画的写法和搭配(五个课时)
这是学习毛笔书法最基本的,所以在授课时要尽量做到慢,细,精,而且根据这个课程的性质,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练习,老师的现场辅导尤为重要。
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折,钩,点,挑)
①第一课时:毛笔基础知识的讲解(毛笔书法在我国的博大精深,文房四宝,毛笔的起源和使用)
②第二课时:毛笔基础知识的补充讲解(“五指”执笔法,书写姿势和米字格的使用)和基本笔画横,竖的写法
③第三课时:讲授基本笔画横,竖的写法
④第四课时:讲授基本笔画撇,捺的写法
⑤第五课时:讲授基本笔画折,钩的写法
⑥第六课时:讲授基本笔画点,挑的写法,并进入介绍毛笔基本笔画搭配的介绍,并进行一些简单字的书写
⑦第七课时:继续介绍毛笔笔画的搭配,并进行一些简单字的书写。
(二)毛笔变化笔画的写法
基于变化笔画大都是从基本笔画延伸而来,而且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笔画的写法,所以这一部分的授课速度会稍快于前一部分。并根据笔画的相似性将它们分为了五类,这学期讲完成为第一类(折类的写法)
①第八课时:讲授变化笔画中折类的前半部分 竖折与竖弯的写法。
②第九课时: 讲授变化笔画中折类的后半部分 撇折,斜折,竖提的写法。
(三)总结
第十课时:最后一节课,将作为这学期的总结课,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我们的收获与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成果展示。
二、预期成果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毛笔基本,变化笔画的中折类的写法以及基本笔画的搭配,并能运用所写知识完成一些简单的和中等难度字的书写,同时要让学生对我国毛笔书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并帮助他们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和建立自信。
说明:
这份计划将会作为我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我会尽量按照计划进行我的教学活动,但由于是第一次教学,对课程的把握还不够成熟,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对这份教学计划做相应的修改。
篇3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135-01
一、不利于教师语言艺术对学生的感染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但是,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一些传统的方法渐渐被人们忽略甚至被摈弃,教师往往致力于语文教学课件形式上的创新,忽视了组织课堂的语言,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完成各个教学步骤。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严密轨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沿着课件设定的轨迹走下去,不能越雷池一步,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反而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非常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三、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体的应用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主持着,到现在的完全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不能不说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也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多媒体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
四、扼杀了课堂的生动性
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这种教学状况与“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又有何二致呢?
篇4
1 前言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一直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影响因素有很多,依据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可以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层面来探讨。其中,在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上国内外研究者已做了大量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研究者较多关注学生层面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策略、学生班级集体效能、考试焦虑、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等对其数学学业成绩都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教师层面的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如有研究表明,作为教师素质的基本要素的年龄、性别、学历、教龄等资格变量并不能完全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是否有教师资格证对学生成绩没有影响,教师的学历类型和经历对学生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另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knowledgeof subject matter)和关于学科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subiect matter)以及学科教学知识均对学生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
在教师层面的因素中,关于教师职业发展活动的影响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如早期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发展经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的职业发展经历能够使他们有效地处理班上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近期有人更深入研究教师职业发展训练对一些具体方面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受过职业发展训练的教师所教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的表现要显著好于未受过职业发展训练的教师所教的学生。而且两组学生在问题解决行为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受过职业发展训练的教师所教学生显示出更强的数学自信心,更倾向于认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强有力的思考方式。最近Vescio等在对教师参加职业学习的影响研究的回顾后认为教师参加职业学习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知识和提高学生成绩。
但是,教师职业发展因素中职业发展活动内容以及在校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方式有多种。其影响如何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严格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TIMSS2003中美国、瑞典、日本和香港这四个国家(地区)的数据,采用混合模型进行分析,来深入探讨教师资格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与学生数学成绩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采用TIMSS2003的数据,原因如下:(1)TIMSS2003的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有自身明确的构想。含有本次研究所需要的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2)TIMSS2003测试的学生成绩是通过数学内容(数、代数、测量、几何和数据)和认知能力(知道事实和过程、使用概念、解决常规问题和推理)所获得,这对本研究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由于其研究设计严谨、测试过程严格,因此其搜集到的数据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TIMSS2003官方网站(htw://timss.bc.edu/timss2003i/PDF/t03_spssl.zip,htw://timss.bc.edu/timss2003i/PDF/t03_spss_2.zip)。
2.2被试选择
选择了美国、瑞典、日本和香港八年级学生及其教师作为国际比较的对象,原因是:在国际比较研究中,美国作为最大的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其数据受到独有的重视:瑞典和日本分别是欧洲国家和东亚国家的代表,且其学生平均成绩在欧洲和东亚处于中等水平:香港的教学传统与中国大陆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大陆没有参与TIMSS2003的研究,因此希望从香港的数据中得到一些对中国有益的启示。
2.3研究方法
选择了上述四个国家(地区)八年级的学生背景档案、教师背景档案和学生一教师链接档案。因变量是学生的数学成绩。自变量有两层,第一层是4个学生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对数学的自信和对数学的态度;第二层是教师变量,包括5个教师资格因素和8个教师职业发展因素。教师资格因素包括教师的性别、教龄、受教育水平、数学专业和教师资格。教师职业发展因素包括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和在校与其他教师交流方式,其中内容有4类:基本数学内容(包括数学内容和数学课程)、教学方法(包括数学教育/指导和数学评估)、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中和改进学生的判断思维或问题解决技能;方式有4种:与在校其他教师讨论一个特殊的概念、集体备课、听其他教师讲课和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通过分别控制学生一教师链接档案中的学生ID和教师ID,链接学生背景档案和教师背景档案,并使学生ID唯一。班级ID与教师ID一一对应。
本研究有关变量的描述及编码方式见表1。
3 研究结果
本研究所选择的四个国家(地区)的学生和教师人数统计情况见表2。
3.1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成绩以香港最高,日本次之,且与美国和瑞典学生成绩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处于国际平均成绩(467)之上,这与TIMSS2003的官方报告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学生年龄的均值亦与TIMSS2003官方报告一致。瑞典和美国学生对数学的自信较高,美国学生对数学的正面评价较高。
在教师变量上四个国家(地区)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如香港教师的教龄最短,美国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最高,日本教师基本上都拥有教师资格证。在参加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方面。瑞典教师参加的最少,美国教师参加的最多,而与在校教师交流方式上,瑞典教师讨论如何讲授一个特殊概念和集体备课较多,香港教师和日本教师集体备课较少,四个国家(地区)教师互相听课均较少。
3.2零模型结果
为了更好地分析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根据混合模型原理,将学生变量设置为第一层变量,教师变量设置为第二层变量。首先建立零模型,分析在不加入任何预测变量的情况下教师间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率。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到四个国家(地区)的教师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分别是58%、14%、46%和56%,教师间变异均达显著水平。
3.3完整模型结果
将学生变量,教师资格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加入到模型中建立完整模型,各个变量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结果见表5。
结合表5可以看出,加入了第一层学生变量后香港、日本、瑞典和美国的教师内变异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分别是19%、24%、25%和15%。香港、瑞典和美国学生在年龄方面均表现为年龄越大其数学成绩越差(r1=-2.75***,r2=-7.89**。r3=-11.91***)。四个国家(地区)学生在数学自信方面均表现为对数学越自信其数学成绩越好(r1=23.57***,r2=44.13***,r3=38.51***,r4=26.38***)。在香港和日本。对数学正面评价越高的学生其数学成绩越好(r1=7.04***,r2=13.57***)。在日本和瑞典。女生成绩要好于男生成绩(r1=-8.85***,r2=-7.66***)。
加入了第二层教师变量后香港、瑞典和美国的教师间变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分别是13%、30%和21%,但日本的教师间变异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约3%)。总的来说,教师的性别、教龄、受教育水平、专业和教师资格等教师资格因素对学生数学成绩的预测力较弱。在这些因素中,香港教师的受教育水平影响显著(r=18.32*),表现为教师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学生的数学成绩越好。在瑞典和美国教师中。是否数学专业影响非常显著(r1=19.57**,r2=16.23**),均表现为数学专业的教师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要好于非数学专业。瑞典男教师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要好于女教师(r=14.59*)。
在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中,瑞典教师参加教学方法方面的职业发展活动显著提高其学生数学成绩(r=11.44*)。在交流方式中,美国教师听其他教师授课显著降低了其学生数学成绩(r=-20.40*),在香港其他教师听课的频率越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越好(r=23.62*)。基本数学内容、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中和改进学生判断思维/问题解决技能三方面的职业发展活动以及与在校其他教师讨论如何讲授一个特殊的概念和集体备课两种交流方式对香港、日本、瑞典和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均无显著影响。总的来说,由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和在校教师交流方式组成的教师职业发展因素对学生数学成绩的预测力较弱。
4 讨论
4.1学生变量的影响
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越高,其数学成绩越好,这与前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只在香港和日本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从表3可以看出,香港学生对数学的正面评价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美国,但是美国学生对数学的高评价并没有带来其数学成绩的提高。根据TIMSS的研究,美国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只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七年级水平,在这种低要求下,学生学习数学比较轻松,因此对数学的正面评价会比较高,但也不会提高其数学成绩。香港学生与中国大陆学生相似,只有对数学没有学习困难、学有余力、对数学有兴趣、不厌恶数学的学生才能学好数学。
4.2教师资格和职业发展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性别、教龄、受教育水平、专业和教师资格等教师资格变量对学生数学成绩的预测力较弱,这与Xin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㈣。教师的受教育水平仅在香港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香港教师岗前的教学实践经历有关。香港教师的岗前教学实践经历和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其取得不同水平学历证书的前提。数学专业的教师在瑞典和美国均对其学生成绩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与美国和瑞典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有关。总体来说教师资格变量对这几个国家(地区)学生的数学成绩的预测力是比较弱的。
在教师参加职业发展活动内容中,教学方法方面对瑞典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影响达到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瑞典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一直采用的是程序教学法,很少有师生间的交流,因此尽管瑞典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但其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不是很好。瑞典教育界已经开始认识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交流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在瑞典,教师参加教学方法方面(包括数学教育/指导和数学评估)的职业发展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交流方式中,常有其他教师听其课的香港教师显著提高其学生数学成绩,这可能是因为在香港,教师上课太多,基本上没有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继续教育和教师合作,因此其他各项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和方式均未能显著提高其学生数学成绩,但若常有其他教师听其课,则该教师势必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备课和讲课。因此学生掌握知识更全面更深入,有利于提高其数学成绩。但在美国,听其他教师授课较多的教师所教学生数学成绩较差,且达到了显著水平,这部分教师占所有样本教师的3.6%,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教师的平均教龄仅为2.32年,而在其它三个国家(地区)中都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那么。是否是由于这部分教师尚处于入职适应期,自身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不能较好地应用于实践。导致所教学生成绩较差,所以需要经常去听其他教师授课呢?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篇5
校区分布:历下区、市中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77633 (先拨打前十位分机,接通后听到语音提示后,输入后五位分机,可以和机构老师一对一咨询)
京翰教育综合介绍
--招生年级:
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辅导科目
小学课程:语文、数学、奥数、英语、小升初专项辅导
初中辅导: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
高中辅导: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
--校区分布
多个校区,详情请拨打免费课程咨询热线了解
*具体地址
济南市 历下区 济南泺源校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77633
济南市 历下区 济南山师大校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77611
济南市 市中区 济南阳光校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77610
------------------------部分课程介绍------------------------
新学期伊始,作为专业从事中小学课外教育的我们根据个性化教学特点针对高一年级课程特点推出高一同步拓宽拔高辅导课程,课程主要以总结方法、确立体系、同步超前为目的,同步辅导,快速提高。
1、招生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2、主要班型:
一对一突破班
3、辅导课程:
化学
4、课程介绍: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高一阶段可了解到高中化学的所有知识面,但层次不高,同时把“化学计量”和“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双基知识放到高一学年。因此高一化学要注重基础的巩固。
篇6
数学看似是抽象、深奥、复杂的,实际有其深刻的文化蕴含。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数学文化已经作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任务予以专门提出。教育学认为,数学文化是对数学学科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学习技能、解析能力和品质素质等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有效升华,是良好数学思想、学习精神、探析方法、数学观点的最集中的综合体现。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精神、领会数学思想和学习数学方法作为一项重任,还要通过开展数学教学,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一、融入数学文化,提高主体数学发展历史认知度
数学学科不仅具有生活应用的魅力,还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特性,数学知识点的发展过程已经融入了人类社会文明史的进程之中。同时,高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堂应融入数学文化,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中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提高高中生对数学史的了解程度作为数学文化应用的一项重要手段。数学教师在事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要通过阅读数学史选讲等材料以及应用多媒体器材等,将相关的数学文化融入课堂,让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有深度的了解。可以将一些著名的数学发展逸事或有趣的典故融入教学中,切实提高高中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认知度。例如,在“三角函数”章节阶段性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为加深高中生对三角函数的认知深度和理解效能,可以开设三角函数发展史教学专题,专门从三角函数的历史发展轨迹入手,分别引入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三角学的发展以及我国古代三角学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古代在《测量全义》《三角算法》等数学典籍中对相关内容的研究。然后从三角函数的演变以及正弦、余弦定理实际应用等方面予以介绍和阐述,从而让高中生了解三角函数与历史、经济、文学、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促进学生研究数学知识,体味数学文化,培养学生们主动探知的学习态度。
二、渗透数学文化,提高主体数学思维解析实效性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需要时刻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进程的主要推诱撸要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文化氛围,让数学相关的文化内容渗透其中,并让学生感悟数学人文的精神内涵,进而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知的行动和态度,从而展开深入细致的研析和探讨活动,提高高中生思维解析的效能,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例如,“已知三个数a、b、c成等比数列,其积为8,又a、b、cD1成等差数列,求这三个数。”教师在进行案例讲解时,高中生通过感知题意认识到,这道题目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等考点。此时,教师为提高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将等差数列的发展历史这一文化底蕴渗透其中,向学生们讲解等差数列起源于古代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通过介绍等差数列发展历史轨迹,增强了学生们思维认知的积极性和深刻性。通过思考分析得到:“由题意设a=■,c=bq,所以a・b・c=■・b・bq=b3=8,解得b=2。即a=■,b=2,c=2q,又a、b、cD1成等差数列,所以2b=a+(cD1),所以4=■+(2q-1)。化简得2q2D5q+2=0。解得q=2或■。当q=2时,a=1,b=2,c=4;当q=■时,a=4,b=2,c=1。即所求数为1、2、4或4、2、1。”这样,教师借助于数学文化,将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且容易被学生接受。一个好的例题往往承载着数学的内涵和本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教师选择恰当的题材,并在课堂内适时渗透数学文化,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施行拓展阅读,提高主体数学知识素养深厚性
高中生数学学习的范围,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之中、教材之内。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借助现代化媒体,充分运用好课外书籍、刊物、网络信息等资源获取数学知识。同时,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写数学日记,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从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层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文化信息,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应用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数学文化作为人类基本的文化之一,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数学文化所包含的数学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应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推动和提升他们的数学技能和内在素养。
篇7
在我十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数学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当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和唤醒”,才明白数学课也应该有这样的效果, 南开大学顾沛教授在《数学文化》一书中讲到“数学素养”的通俗说法――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至此我更加坚信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更为重要。结合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胜于解决这道题。比如在快下课了,要解决一道数学题,有的老师是急于告诉学生解题思路过程并快速把题目的解答过程书写完毕;有的老师他会引导学生分析此题该如何求解,求解过程让学生自己分析,最后没有时间写解答过程了。相比较两种讲解方式,应该是第二种方法学生会更受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要让学生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如解应用题,学生应知道通法即将文字语言转换为数学符号、图形语言,便于理出解题思路。在题型讲解过程中也要注重解题思想方法的点拨。如下面两个问题是人教A版必修4中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tan(x-π4) (2)y=lg(sin x-cos x)
(3)y=1(2sin x-■)
先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试着去做。教师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求解与三角函数有关的定义域问题的思想方法。其思想方法就是:先将问题转化成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如(2),(3)分别转化为sin x>cos x,sin x≠■2,然后借助三角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求解,最后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将结果进行周期延拓即可。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3-sin x-2cos2x (2)y=2sin xcos x+cos 2x
此两小题是求解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题。求解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题主要思想是“抓角,抓结构”,一般需要化为“同角同名”,便于解决问题。第一小题,是同角x的正余弦,但结构上看不是同名的(即既有正弦又有余弦)。第二小题,从角上看是不同角,结构上看也不是同名。所以,两个小题都需要做变形处理。第一小题,借助平方关系变为只与x的正弦函数有关。第二小题,先利用正弦二倍角公式,化为同角2x的正余弦,然后利用辅助角公式,转化为同角同名形式。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第二,数学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一定要放手,该让学生动手、动脑的,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该让学生说的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整个知识点的生成,展开都应该围绕着学生展开。我们要努力做教育的改革。受到传统课堂的影响,教师包办的太多,平时一些简单的公式推导、计算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推导、计算,思维过程也包办的太多。还有,我们课堂上的有些问题是问了,但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猜想的时空,替同学想了,替同学说了,又替同学写了,我们的学生去干啥?学生被剥夺了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机会,我们无形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隐形杀手。所以,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我们必须再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机会,学生就会有兴趣了,爱学了,就慢慢学好了。教育要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做好辅助。课堂不仅是要学生学会一个知识点,还应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遇到难处理的问题,让他们合作完成;有时遇到学生一直掌握不好的题,可以找些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讲解他的解题思路方法,发表一下学生自己的看法,分析没掌握问题的原因在哪。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第三,数学教师更应该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国教学模式一刀切,实际上每节课都会有跟不上的学生,这需要老师留意,尤其数学科目易产生后进生,对于有些后进生,还真得分层教学。数学教师也要抽出一定时间,精力去鼓励他们,多关注他们,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每个学生到了高中阶段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也许因为我们的一点点付出、鼓励,会改变他们整个人生的命运,努力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努力起来,他们会慢慢的进步。每次等到学生月考完后,我都会找一些分数考得不好的学生谈话,帮助他们分析出问题的原因,最后他们成绩在学期末都赶上来了。基础差的学生是永远存在,作为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劳动就是,尽可能地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你手上有所发展,基础差的学生往往是学习习惯所致,尽管知识脱节也是成因,但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更叫人头疼,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第四,高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更为重要。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知识点杂,多,难。学生接受学习、记忆起来确实困难。(1)让学生要养成对每章知识小结的习惯,从整体把握本章所学。数学知识的传授学习是个:知识点生成+理解+应用+方法的总结归纳模式,主要是让学生的思维打开,思维动起来。每次学生在对每章知识小结时,不仅仅只有整体知识结构,我还会让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后面附加每章典型题,易错题共5到6道题。(2)上课要求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要会记课堂笔记。高一学生大部分不会学习,没有记课堂笔记的习惯。他们不知道把不会的题、典型的题、教师课堂上填充的好题整理记到笔记本上。记得有一次我问了一名学生,她是班里数学学习较好的,我问她:“上课有记笔记的习惯没”,她说:“没有。整个班里也很少有人记笔记。”。所以,教师平时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高一刚入学的新生。笔记采用“记梗概、留空白、后填充”的办法,对于老师补充的知识和内容重点记一记,对于老师讲解的典型的方法,尤其是书上没有的内容做详细笔记,这样既保证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又强化了课后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第五,数学与生活应该紧密联系,数学的教与学是需要智慧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如果能够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很有意义,数学太神奇了,其能够解决很多生活问题。这需要教师要将数学讲活了。要让数学赋予生命活力,要让数学像生物学科一样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走入生活。最好能够让数学学以致用,这样数学知识才能够强大,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被理解。我觉得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不简简单单是为了考试,更主要的是应用于实践、实际生活中去,更是一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如数学中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应用,边教边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数学中的每节知识都有着它重要的作用。数学是是思维的升华、跳跃,是一种工具。数学的学习是锻炼思维的,是服务于生活实践。学习多年后,学生记不住老师讲过的题,但他记住了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这就是数学素养。
第六,数学教师要有善于总结、积累、反思的好习惯,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
通过每天、每学期、每年的教学工作让自己也要有所成长、提高、进步。对于一些好的课件,好的教案,好的专题练习,好的课时训练题,好的教学方法等,一定要及时整理记录到电脑上。
(1)数学课堂上应该是要有重点内容的,对于重点教师自己心里要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多下功夫,把握好每章每单元每节的重点,要整体把握。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学到什么?会分析应用题、能列出相关的不等式、会解不等式等等。本章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如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呢?总之,学生的学,教师的讲都不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整体感,重点感。这样学生学的很累,教师教的很累。
(2)作为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解决疑难点,共同成长进步。不能把难度大的内容留在课后,而简单的问题留在课堂上。这样学生渐渐地就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即为什么有的学生感觉上课听懂了,可是课后却会有很多问题不会解决,却没有人可以帮忙。
(3)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串好的“问题串”。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要让学生养成课堂小Y习惯。学生自己回过头想想本节课学了什么,而不是老师在那儿总结。学生只有自己总结了他的印象才会更深刻。如讲解与数列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以后如果遇到与数列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如何解决:先看从已知中得能够到什么,能发现什么(年生产量,费用等等会构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借助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可以解决什么?
总之,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形成;要注重师生互动,精讲精练,有张有弛,应变有度,揭示本质,培养思维;要注重厚德载物,身教重于言教;要注重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教学要一定钻研教材,课本;要注重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学习将会被信息大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管建刚.不做教书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一、以数学思想为根本,奠定数学思维培养的战略根基
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和思维的主脉络,掌握了数学思想,就相当于掌握了开启数学知识殿堂的金钥匙。考虑到初中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水平,要他们了解数学思想的体系和内容,明确意识到数学基础重要性并且给予足够重视学习显然不太现实。这个时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将数学思维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并予以巧妙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模糊的数学思想意识。
我认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数学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数学思想对初中生以后学习数学的极大益处。教师对数学思想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既能够让自己对数学思想的认识更深刻,又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虽然初中生心中没有明确的数学思想这个概念,但是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有。在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安排中,则从具体层面体现了诸多数学思想,比如说方程数学思想、函数数学思想、对比数学思想、统计数学思想、整体代入数学思想等,而数学思想就是解答一道道数学题目的战略指导思想,有了这种战略指导思想来加以引导,接下来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就会变得清晰。对于任何一道数学题,找对了数学思想就相当于找对了解题方向。
二、在数学方法的具体学习和运用中培养数学思维
如果说数学思想是高屋建瓴的指导的话,那么数学方法就是具体层面的执行。对初中生来说,说数学思想可能过于抽象了,难以建立直观的印象,但是数学方法,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在初中数学中,解题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在解题过程中,除了需要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外,还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数学方法。对数学方法有效运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高低。
举个简单的数学题例子:小华到超市买了3元与8元的笔记本共11本,一共花了63元,求小华两种笔记本各买了几本?
这道题目一看,应该用方程思想解答最合理,但是具体到解题则就需要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设3元和8元的笔记本数量分别为x、y,根据题意列得二元一次方程式:3x+8y=63,x+y=11)来解答,这就是数学方法了。在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给学生数学方法,学生通过对数学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慢慢地了解和形成模糊的数学思想。
三、以数学能力和成绩提高为验证标准,检测数学思维培养效果
如果说数学能力的提高没有一个具体检测标准的话,那么数学成绩的提高则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对初中生数学思维培养效果的检验,实际上就是看数学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但数学能力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指标,更直接和具体的指标就是数学成绩。不管是初中数学日常教学的考查,还是为了中考升学,初中生的数学成绩都是相当重要的。学生成绩好,是对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一种认可,此外对学生升学也是有好处的。
要想培养数学思维,对数学成绩和数学能力就必须有相对清醒和理性的认识。虽然数学成绩不一定代表数学能力,但是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初中生面对升学压力,还是需要用数学成绩这个标准衡量数学教学效果的,成绩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却是公认的基本的标准。何况,从本质上来讲,数学成绩虽然不能全面反映数学思维能力,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数学思维能力。有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强,可是因为不够细心等缘故,也可能数学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整体上来说,数学思维强的学生,数学成绩会更好一点。尤其遇到一些较灵活的、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时,思维方法对头,才有解题的可能性,解题的速度也会更快一些。
四、以数学文化为手段熏陶和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科目内容会涉及一些较抽象的知识,这些内容或许看起来不如人文科目那般直观有趣,但其实数学本身是严谨的,也有趣味的,不然的话,历史上不会有那么多杰出的科学家被数学之美吸引,为数学事业奉献一生。然而考虑到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点,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多用数学文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相对于数学题目,数学文化的范围更广,也更有直观性,更容易激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平时多阅读和收集一些数学或者数学家的素材小故事,带点趣味性的更好,或者与现实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也行。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材料巧妙地穿去,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白,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管是课堂教学中,还是日常作业安排和讲解过程中,抑或是师生对话的过程中,都尽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在具体的层面,则需要从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及方法等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初中生逐步接受和形成了数学思维的时候,数学成绩将会得到提高,数学能力也会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良好的局面自然而然就打开了。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9
分组:全班48人分成4大组,每组12人,再分成前后2小组,每组小组6人,这样班级就有8个小组。全班推荐2名科代表,4名大组长,8名小组长。
管理模式:教师直接与两位科代表联系,两位科代表与四位大组长联系,每位大组长再与本组两位小组长联系,小组长负责落实本小组的各项学习任务。
两位科代表职责:在老师与同学间起着纽带的作用,传达老师的要求,反馈学生的意见等。科代表A负责每天早读前收同学们的作业,数学课预备铃响后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预习内容;科代表B负责每天下午放学前收取同学们的作业订正,每周一收取同学们的反思本(即错题本)。
四个大组长职责:在科代表与小组长间起着纽带的作用,收发本组的两个小组汇总的作业,及时向科代表报送缺交名单及原因等。
八个小组长职责:落实本小组同学的各项作业,及时向大组长报送缺交名单及原因,组织本小组同学的课前预习讨论,课后问题交流,提交“学习互动卡”等。
2.每节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性学习日记,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对本节数学知识进行再认知,促使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完善自我认知结构,弥补薄弱环节。
由于时间问题,不可能把上课的精华全都及时记下或理解,通过笔记可以弥补,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错题分析、订正工作,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日记内容规定如下:①对本节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思想方法进行再组织,简明扼要地记下其内容。②回顾上课中不够明白或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如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懂之处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并记好原因。③作业中哪些题不会做?在哪里受阻?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④记好自己的得失,以及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便于日后翻阅、复习,提高学习效率。我建议学生记在书本的相对应内容的空白处(新教材专门有此一栏)。做练习时,把所有的思维、计算痕迹直接留在练习纸上。日积月累,它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知识财富。尝到甜头后,学生做此工作更是乐此不疲,更加规范,内容更丰富。
3.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精神的理解。
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对于学生开展数学文化的学习: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教师普遍认识到不断提高自己对于数学文化的认识很重要,但是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又认为“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体会、理解和创造数学美”“通过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给学生介绍数学的广泛应用”这些最容易被忽略。数学文化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当学生欣赏了数学的美,就会产生情感、热爱数学;当他们了解了数学创新的历史,就会产生激情、钻研数学;当他们知道了数学的价值,就会获得动力、学好数学。”
而且,数学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趣,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蕴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那些理性的精神,体会数学文化对整个人类文化的促进作用和巨大贡献。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获得一种精神,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他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数学的知识,但是这种精神将伴随他一生,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4.紧扣新课标,明确目标。
篇10
1 通过教授数学史来增进数学文化教育
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史着重于过程, 学习历史上世界各国数学家的献身精神、创新思想、细致敏锐的见识, 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 通过介绍数学史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1 结合教学内容将人文精神贯穿教学过程
例如, 在讲解"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时, 强调注意数形结合。华罗庚曾写了一首词: "数与形, 本是相倚依, 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知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非, 切莫忘, 几何代数统一体, 永远联系, 切莫分离。"这样一给学生介绍, 既有助于加深理解, 也有助于记忆, 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学生很乐于接受。
1.2 利用网络、报刊等各种资源了解数学文化
引导学生就某个专题通过网络搜集、查找、阅读资料文献, 在此基础上编写一些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的科普论文, 研究数学的文化, 体会数学的文化、科学、美学价值。例如, 通过网络查找有关我国古代、现代数学家的事迹, 了解他们的成才过程, 他们对现代数学的贡献等, 这些都是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1.3 推荐与数学相关的有价值的作品
例如,吴鹤龄先生新编著的《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中国古典智力游戏三绝》一书,讲了这些智力游戏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和数学道理,说古论今,引人入胜;易南轩老师所写的《数学美拾趣》一书以流畅的文笔,围绕一些有趣的数学内容进行了纵横知识面的联系与扩展,足以开阔眼界、拓广思维;还有陈诗谷、葛孟曾著的《数学大师启示录》, 张景中院士著的《新概念几何》、《漫话数学》、《数学与哲学》, 等等。 这些作品通俗易懂, 都是渗透数学文化教学、展现数学魅力的好书,值得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力推广。
2 通过提出并解答问题来激活数学思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始终贯穿于数学的发展史,二十世纪初, 当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大会上发表《数学问题》的演讲之后, 解决问题更成为了激励数学家推动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解决"在数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自控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能力和掌握、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径。因为数学问题的实质是命题的不断变换和思想方法的反复运用。而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数学思想方法指引的方向, 通过问题的解决, 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思想。例如,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教学中, 无论定理的引入、内容、证明和应用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3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1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创新属性培养数学创新意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 这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本质,为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解题策略, 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会对其终身学习、工作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形成独特的数学素养。
3.2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辩证特点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完善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一个人将自己所认识的信息组织起来的心理系统, 它是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 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特点, 组合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数学内容及其组织形态, 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 它是外在之物。 学生通过学习将它们转化为自己掌握的东西后, 就变成了内在之物——认知结构。
3.3 在数学猜想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中, 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 如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理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发生的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都是反映数学思想, 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机会。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结论都是具体的判断, 而判断则可视为压缩了的知识链。数学中, 要恰当地拉长这条知识链, 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 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 并探讨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 挖掘出思维活动所依存的数学思想,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进行大胆猜想, 领悟数学发现的过程。通常学生在解题中经常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 对解题方法一筹莫展、思路中断、举棋不定、无从下手。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直觉, 取特殊值或运用归纳法, 洞察题目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做出猜测, 依靠逻辑论证, 那么一方面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数学结论, 体验成功的喜悦, 并培养其科学素养; 另一方面无疑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4 在知识总结阶段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 并以内隐的方式融于数学知识体系。要使学生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 应用它去解决问题,就应将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想适时作归纳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不仅要纳入教学计划, 而且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 特别是章节复习时, 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 可将统领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弊端。学生学习数学主要采用"听讲、记笔记、做大量习题"这种模式, 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及数学文化教育的渗透, 数学学习处于一种疲于应付而低效的被动状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的数学教学活动,能够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数学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及由此形成的数学知识体系。
篇11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地融入“数学元素”,追求“书香数韵”的文化意蕴。建成的“一室一角一中心”,即每年级一个以数学实验为主的数学专用教室,一个以数学游艺为主的数学广角,一组以数感、长度、方位、面积等直观体验为主的数学体验中心;我们更重视数学环境课程的创建,把富含“数学元素”的校园文化场景建设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开发,营造生动有趣的数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1.注重数学直观体验,打造适时体验的班级数学文化特色
在每个教室里设立“数学园地”和“思维演练场”,在教室的外墙壁上开辟“数学文化墙”和“学习成果展”,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空间,营造“爱数学,乐实践”的浓郁学习氛围。
2.挖掘数学文化内涵,营造富含数学元素的校园文化场景
开发建设长度体验路面,高度体验墙壁,方位体验路牌,以“神秘的数、神奇的式、多才的符号、美丽的图形、严谨的数量和智慧的名题”为内容的6个数学文化体验主题园,引领学生畅游数学王国,体验数学的奇妙和神秘。
3.加强数学应用性实践,建设数学文化长廊
我们在教学楼前建了两个60米的数学文化长廊,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能随时徜徉在数学的海洋里,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品味数学应用与价值,享受数学实践与问题解决的成功。
二、 开发侧重“数学发现”的慧雅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课程的开发方面,学校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教育教学目的为导向,整合、优化各种数学教育资源。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开发适应数学学习的校本课程,形成实践数学的校园文化特色。让数学学习凸显“探索发现”,开发“生本”“师本”和“校本”数学课程,让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问题解决模型的建立、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学实践中经历数学发现。
1.“师本”课程让数学教学具有个性与特色,打造慧雅的数学师资团队,开发“教师”的数学课程资源
以连云港市“数学名师工作室”和县“小学数学领航团队”为载体,组建数学教师成长共同体,开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研究,构建“实验思维”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国家数学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拓展研究,构建“体验应用”数学课程基地,探索校本数学课程的开发策略。开展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研究,构建“多元唤醒”数学评价体系,创新过程性、激励性数学评价方式。
2.“生本”课程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成与创新,实践慧雅教学范式,开发课堂的数学课程资源
构建自然本真的课堂教学方式,探索适合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三自”教学范式——课前自由预习、课内自主探究、课后自觉练习。实现数学知识的探索、核心内容的建模与数学思想的形成都在学生体验操作、研究探索中完成,从而领悟数学知识的真谛。
3.“校本”课程让数学学习开放而丰富,优化整合教材内容,开发拓展的数学课程资源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设计安排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一是开发了数学类校本课程。低年级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开发编写《一个都不能少》《神秘的数字》等启蒙数学课程,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中年级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与文化熏陶,开发编写《趣谈数学》《数学其实很好玩》等娱乐数学课程,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领略数学的魅力;高年级注重探究与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开发编写《数学教材学法导引》《走进数学家的世界》等探究数学课程,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二是开发社区数学课程资源。与社区的菜场、商店、银行、财会等单位与场所密切配合,挖掘它们的数学元素,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生活应用与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升华数学学习,提升应用能力。
三、 建设侧重“数学应用”的慧雅学习场所,形成多样化的数学学习路径
“做思共生”,把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活动、数学与娱乐结合起来,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将数学用于生活与娱乐,在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升数学思维。
1.建“一馆一室”
以发现、思维、运用为主要内容建“一馆一室”,服务学生数学学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快乐、充满体验。数学实验馆:建设一个“做数学”的数学实验馆,丰富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宽度与深度。呈现数学史上众多数学发现的探究过程,再现数学实验场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教材中的数学实验,全程经历数学发现之旅。数学展示室:建设一个展示数学成就、分享学生数学才能的数学展示室,分为“用数学”的数学生活馆、“玩数学”的数学游艺宫。定期呈现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笔记与手抄报、数学实验过程记录、数学制作、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成果,搭建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载体,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2.建网络平台
开展“E”学习方式的实践,建一个专门用于数学学习的电子教室,在已建成的“我爱数学”专题网站上开辟数学指南、在线测试、小小数学迷栏目;各年级创建数学QQ群;利用“我酷”视频上传数学学习微视频等,实现人机互动的数学学习,拓展学生数学体验与实践学习的时空。 四、 开展侧重“数学创新”的慧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数学
“学创”共融,数学学习是一个探索发现、构建创新的过程。慧雅文化数学课程注重学生日常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能力培养,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1.组建数学学习团体
分三个层面组建班级的数学学习共同体、年级的数学兴趣小组、校级的数学文化社团。分别成立数学实践学习小组、数学体验学习小组、数学研究学习小组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利用生活、生产中的数学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成立少儿数学院
依据数学的核心内容,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成立“尺规画图”体验分院、“数学学具”制作分院、“数学模型”创作分院、“奥数起航”分院、珠心算分院等,开设趣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思维性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开展专题性学习活动,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动手实践能力。
3.开展智慧型数学活动
定期开展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数学故事、数学名家鉴赏、数学小论文等展评活动,引领学生掌握数学课本知识;利用每日的数学快餐、每周的数学超市、每月的数学达人秀,开展数学思维闯关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每年开展两次“数学文化节”,创造更多的数学应用与思维展示的机会,激发数学探究的热情。
4.创新“闯关升级”评价机制
学校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智慧闯关、考核升级”的方法,根据学生数学能力水平,按年级评选六级“数学智慧星”“数学小博士”“数学小院士”,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提高数学素养。
篇12
学习基本知识,培养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是我们士官数学教学的指挥棒。数学的教学和学习都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因此只要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了就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在教学中常常告诫学员这些,有些学员对此将信将疑,时常问些超出这个标准的问题。给自己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2 激发兴趣,愉快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有了动力,学习自然就会进步了。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求教员要多准备素材,随时改变问题的部分条件,加强涫窖盗罚让学员亲自去猜测,探索结论的变化,成为所得结论或规律的发现者。或引导学员对所学的问题加以拓广,深化,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果这种情况一再发生,就会增强学员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对数学教员的好感。与此相反,遇到问题,成绩不佳,又受到教员的批评,不但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还会疏远数学教员。因此,在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学员在学习上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加强挫折教育,能使他们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使每一个学员都有不同程度地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成绩。
3 学习有法,事半功倍
教员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课前要预习,上课要认真,课后要练习,随后要复习。还要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篇13
进入大学,不少学生发现大学的学习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特别是数学的学习,课堂上好像都听懂了,但课下自己做题目时却不知从何入手。其实要学好数学也不难,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态度要端正。想学好大学数学就要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精神。在应试教育的大风气下,中学阶段基本上是题海战术,老师归纳总结题型,学生通过大量题目练习掌握解题技巧,纯粹是被动学习,而且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进入大学,没有了升学压力,中学期间一直被灌输“中学好好学,考上大学就可以轻松玩”的思想,很多人没有了学习动力,以致于感觉数学好难。倘若能拿出中学学习劲头的一半,相信就可以轻松应对大学数学的学习了。因此,端正的学习态度很重要。
第二,学习目标要明确。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大学数学不像中学那样,针对某种题型掌握解题方法即可。大学数学则更多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寻找答案,寻找方法,然后加以推广。需要自己去查资料,领悟学习中的精髓。因此,在学习新知识,自己要有一个目标,今天要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方法,然后再考虑这方法还能有哪些应用等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后,就要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利用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第三,学习方法要恰当。首先,课堂听讲要认真,随堂笔记要做好。与中学数学不同,大学数学的教学进度比较快,课时又少,而且课堂上几乎没有练习的时间,因此课堂听讲尤其重要。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思路,就算暂时有个别地方没听懂也不要停滞,做个标记等下课再研究和老师、同学讨论。现在教学手段大都是多媒体结合板书,而PPT播放的速度显然比板书快多了,但这并不意味不需要做笔记。而是需要一点做笔记的技巧,切忌盲目的全部照抄。像概念、定理等书上都有的可以不用记,老师课堂强调的重点、难点及好的典型例题一定要记,特别是做题思路。其次,课后也要下苦功。大学数学内容较多,与中学数学不同,研究对象从常量转为变量,仅仅靠课堂时间来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课下及时复习、做练习,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问同学、老师。别急着做作业,要先把笔记整理好。当然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抄抄补补,而是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将课堂上的例题自己再动手做一点,定理的证明先自己独立思考,再看书。可能会有跨学科的东西在里面,如果不太懂就要自己查资料去了解。比如元素法在物理上的应用,就要了解其中的物理背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将数学这个有力工具应用于各学科中。学中用,用中学,在应用中在检查哪些地方掌握不好,再复习、练习,直至掌握,这样用起来也就顺手了。
总之,要学好大学数学,除了上述几点外,一定要看清大学与中学数学的不同与联系。采取多练、多想、多用的方法,坚持练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