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核心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经济的核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经济的核心

篇1

二、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的趋势与特点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而网络经济的产生与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地理距离已不再是竞争的障碍,更加使整个社会的资源整合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效率一步步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也今非昔比。那么,与之而来的便是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全世界的经济实体都面临着同样的竞争,强者生存。

网络经济以之为代表的便是虚拟企业的产生。对虚拟产业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具有完整的从生产到销售的功能,但在企业内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企业为了节约资源或者无力承担其他环节的资源支配,所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其虚拟化,并依靠外部作用来完善缺陷,进而将其创造为自己的竞争优势。虚拟产业的产生,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进入了全新的竞争模式。

随着经济进一步虚拟化,信息流已经稳居核心地位。信息流在体现在任何企业形态中,而我们所熟知的物流和工作流,在经济发展中无论呈现何种生命形态,最终都与信息流难逃干系。因此,深入认识和研究“信息流”,将会打开企业发展的全新面貌。在当今网络经济时代,谁懂得了信息流的规律,谁就掌握了经济的主动权。可以这样说,信息流已经成为现今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命脉。

三、网络经济下如何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优势

网络飞速发展,为企业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企业为了谋求发展,也不得不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并积极去寻求与自己发展轨迹相和谐的电子信息手段进行自身的完善与资源整合,以达到优化成本、优化资源和缩小与其他企业之间差距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从企业技术联盟和企业管理边际成本两个方面来谈论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企业在网络经济下要想改变自己的不利位置,就必须要建立起来一条完善的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的链条。当然,这也是利用网络经济塑造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网络经济的出现催生了各种经济状态,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而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网络效应,就不得不要求企业在竞争中必须要发挥出规模经济的作用,这也就要求使得企业必须强化其研究与开发工作,抢先一步向市场推出自己的优势产品。但是在每家企业都时刻追求创新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维持自己的某种产品长期的技术优势,更不可能在生产技术上一直遥遥领先。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就是这样,总会有后起之秀,来将你取而代之。因此一些企业就必须在竞争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路,寻求自己的技术伙伴,建立起企业之间可靠的技术联盟,共享信息资源,进一步优化彼此资源,使得企业效益最大化。这种新形势下的技术联盟,可以防止因企业单独开发与研究失败后的资源浪费,这种以联盟方式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可以有效的将资源开放和项目研究的风险降到最低。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除了要和其他企业建立起技术联盟之外,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降低企业管理边际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现今企业之间发展,一再要求企业必须有一个相对集中与统一的领导机制,这个机制中心必须要对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和信息流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强化。在企业中,网络技术应用于各个环节中,这具体表现在网络技术的资源共享方面。网络技术可以保证在企业组织内部的资源共享,分担管理成本。一旦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数量的增加,企业管理的边际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便是网络化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的一个明显优势。同时,这种征兆也昭示了企业管理边际成本曲线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管理层收集、传递和处理各类信息的效率,这种运作方式打破了传统企业种种规则的限制,将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效率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四、网络经济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模式

篇2

一、整合营销的概述

整合营销,顾名思义便是通过对各类营销模式的理念与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在根据具体市场环境来进行系统性的动态调整,使得供求双方在价值上达成共识的一种新式营销方法。而整合的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营销这一个板块,其要求企业的各个部分积极发挥联动作用,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形成系统性的营销模式,各项工作都服务于营销策略,同时营销策略又反作用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整合营销的理论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末,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Don Schultz)所总结和提出的一项基本理论。在提出之后,迅速得到了市场的相应,确立“资源配置模式被设计并用以实现战略目标”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迅速实现从“以企业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有效的契合消费者导向理念,是符合目我国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网络经济背景下整合营销的新趋势

1.“4C”模式成功取代“4P”模式

“4P”理论的主要侧重点在于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但是该理论的思考并不完善,缺乏了对于消费者现实需求的分析,导致两者(消费者需求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之间失衡。尤其是在当下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营销手段和管理模式都在随着网络的高速更新和迅猛传播而发展。事实上,“4P”的营销理念和策略在企业市场管理上就已经出现了战略性不足和系统管理不足的问题。因此,这也给“4C”的营销理念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因为“4C”营销理念有效的构成了消费者需求和企业利润之间的有效沟通、连接。“4C”模式将消费需求作为了出发点,并通过具体的措施将企业利润实现作为运营的落脚点,以此来实现了企业和顾客的双赢。事实上,是通过“消费者需求”的限制条件来对“4P模式”进行优化,帮助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有效的树立了企业亲民形象,使得今后的客源更加的稳定,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对降低。

2.“4R”营销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4R”营销理论事实上是对“4C”营销模式的一种改进,其不仅要求企业和消费者保持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还要求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维系顾客对自身品牌的“忠诚度”。因为这样一来,该品牌的消费者流失程度就会得到较大的限制。因为无论是当下的消费者市场,还是未来的消费者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都会变得相当激烈。消费者在面对广泛的商品源渠道时,会根据市场和自身的需求来选择,一旦品牌自身出现策略上的失误,就会导致市场份额的缩水。因此,消费者“忠诚度”也成为了企业保持自身运营最为理想的基础。

其次,该营销理论要求企业对市场形成相当快的反应速度。因为网络经济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依靠,使得自身的发展和革新也具备了信息技术高速和高效的特点,消费者市场的发展也变得瞬息万变。因此,企业及时了解和分析客户的根本需求,并且能够及时而准确进行调整,设计具有良好市场需求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最后,企业还需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即回报社会。事实上,市场发展和变动如此迅速的今天,企业更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来拉近与客户的关系。虽然大多数的市场营销活动都是企业收益的实现途径,但是在营销的过程中,企业也需要将社会效益作为收益的一部分,积极开展回报社会、回报顾客的思想和行动,提升企业的公信度和社会责任心。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我国通过对全球化贸易风向的把握,依靠传统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在社会经济上取得了骄人的成果。现如今,全球经济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我国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就必须逐渐转向新三驾马车(新型投资、新型消费和“一带一路”)。具体到企业来看,就需要对抓住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投资和消费模式转变,运用全新的整合营销理念作为指导,发展新时期的整合营销模式,促进自身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为今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酒景丽.网络经济下整合营销的新趋势[J].管理工程师,2011,05:26-28.

篇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我们立足于中国主要网络媒体的实际,从职业社会学出发,将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与急剧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全体,基于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研结果,对当前网络编辑的工作状况、职业满意度、能力结构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需求进行描述,并联系相关社会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本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我们共调查了22家网站,首先将网站分6层: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综合性商业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千龙网、长城网、大众网)、都市报业网站(北青网、新京报网)、行业垂直网站(搜房网、和讯网、赛迪网等7家)、其他类别(移动互联网站空中网、视频网站第一视频、社区网站猫扑网、期刊平台网站龙源期刊网);其次随机在每一层中抽取调查单位(见前各括号中);再次,由访员到调查单位当面发放问卷并当面回收,共发放问卷452份,回收有效问卷4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15%。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网站高层管理人员和学者进行深访,共采访26位,网站中访谈对象以总编辑为主,也有总裁、副总裁及少数内容总监,我们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文本分析。

网络编辑能力结构调查的研究方法

网络编辑能力结构调查为总调查问卷的第五部分,研究内容又包括5个方面: 1.专业技能;2.职业素质;3.掌握主要软件及程度;4.需要掌握的计算机语言;5.编辑的主要信息形式。前4个方面,分别从能力的具体构成进行考察。设计的问题按照不同分类,非常细致,可以看出目前网站和网络编辑本身对于各种技术、职业素质、计算机软件等的重视和掌握程度。第5个方面,编辑的主要信息形式,一方面也是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考察,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此部分的答案对前几个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

问卷都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分为不重要(不了解),2分为比较不重要(不了解),3分为一般重要(掌握),4分为重要(掌握),5分为非常重要(熟练掌握)。

我们按照前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编辑能力结构的具体构成。在调查样本中,所有选项的均值为4.13,处于“重要(掌握)”与“非常重要(熟练掌握)”之间,倾向于“重要(掌握)”。从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的调查,我们已经看出,目前网络编辑工作的覆盖面很宽,包括文字内容的编辑、整合,网页的制作,专题的策划,甚至包括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反映在网络编辑的能力结构的调查中,各种技术、素质需求数值普遍很高,也是一个佐证。(如表1)

1.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均值最高的是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可见,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程度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站非常看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

2.从职业素质选项的选择情况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中,更侧重新闻编辑的种种素质,包括新闻敏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等,而对文学造诣和技术敏感则没有那么重视。

3.从专业技能的前四位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各项的数值都很高,都介于“掌握”和“熟练掌握”之间。日常编辑单条新闻的技能被看做是最常用,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次则是专题策划及制作这类栏目型的工作;而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也被视为重要的技能。排在前四位的这些选项,包括面很广,也验证最开始的一个结论:网络编辑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很广,对新闻编辑、专题策划、基本技术都要求很高。

4.专业技能中,要求相对较低的是“音视频信息制作与能力”(3.75)、“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3.79)、“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3.8)。可以看出,这几种专业技能更偏重技术。可见网站对网络编辑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太高,还是更偏重新闻编辑类的技能。

5.从网络编辑需要掌握的主要软件及熟练程度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大多数的网络编辑,网站信息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应用软件类技术的掌握更为重要,而对数据库或者专业的视频编辑的能力要求不高。

调查的数据中整体均值普遍偏高,而“职业素质”均值更是居于第一位,可以看出网络编辑要求各方面素质、技能都有所涉猎。而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程度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站非常看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关于基本素质的要求,采访新浪网总编室总监曾祥雪时,他有以下看法:基本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要强;技术方面的要求,图片、视频、原创文章能达到基本规范的标准即可;更加专业的技术要求没那么高,有一些是基本的模板,没有必要自己再设计。而新浪的网络编辑什么专业出身的都有。总之基本素质最为重要。

当然在所有职业素质当中,要求相对较低的是 “音视频信息制作与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可见网站对网络编辑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太高。而要求最高的是“敏锐的新闻信息把握能力”,新闻编辑类素质最被网站所看重。

各大网站在选择网络编辑时重视传统新闻编辑的种种素质,但这并不是单纯重视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恰恰相反,在职业素质各选项中 “媒体从业经验”的数值最少。可见很多网站在招聘网络编辑的过程中,并不在乎应聘者当前拥有的工作经验等具体的技能。相反,更看重其是否具有网络编辑所需的潜在素质。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对此发表了看法:“现在对网络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编需要了解互联网,理解如何做新闻。要能够给技术人员提出需求,或者是共同开发内容产品。对于现在的网络编辑而言,新闻敏感性以及对整个互联网技术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2.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要求提高

专业技能的各选项数值中,“网络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排在第一位,“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被看成第二重要;“专题策划与制作能力”紧随其后,被认为是第三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日常编辑单条新闻所需要的技能被看做是最常用,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次则是专题策划及制作这类策划型工作。

在对网络编辑要求日益提高,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要求提高的基础上,专业分工也在不断突显出来。赛迪网总裁李尚通谈到关于该网站的网络编辑分工情况时说:“我们有很明确的分工,或者说不同层次的编辑各有侧重,对他们的工作量考核也不一样,比如编辑分成初级编辑、高级编辑。初级编辑有一定的原创量与专题量的要求,但是不做访谈;对高级编辑的发稿量相对来说会低,但是访谈量还有专题的量要高,尤其是访谈量。”

总体来说,新闻敏感性、学习能力、整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项能力,也是网络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篇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尤其在一些发达地区,网络环境已经日益成为许多学校必要的教学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应该被充分的利用,但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仍在走以前的老路,有时甚至是把过去的板书用电子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已,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造成信息资源的大量浪费。

一、网络环境对教师的新要求

网络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成为组织者和辅导员,将更多地专注于对教学信息系统运作过程的监控、研究和评价,更多地扮演“导演”角色。因此,网络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网络教学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

要让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它的优势,体现它的效果,就必须把它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它当作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要像以前使用粉笔、黑板或投影片一样熟练,这样在整合时就能得心应手,使课程整合显现出它真正的价值。

为了做到这一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务之急。我们大力倡导课件要“DIY”(Doityourself),把会制作课件作为每个教师的基本技能。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发现这样的目标也是能够实现的,只要教师好好去学,就会很快掌握。

案例一:以前进行高中地理“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节中“月相”内容的教学时,很难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讲清楚,月相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其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对于类似的比较抽象或跨时空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学生可借助网络环境设置的FLASH小课件非常形象而简洁的解决难点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优化教学目的的作用。

2.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学会收集整理大量教学素材

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都会发出这样的叹息:“资料太难找了!”其实,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大量的素材。平时上网时加以注意,把可能有用的资料下载下来并分类保存,把这些资源直接变成自己教学所需的素材。下面给大家提供几个比较有用的网站。

cbe21.com/subject/geography/(中国基础教育网-地理);

dir.sohu.com/science_technology/geography/index.html(搜狐-地理);

google.com(搜索);

k12.com.cn(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210.39.136.105/Sites/dili/(地理教与学)等网站。

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公司开发出了较为完备的资源库,如清华同方、洪恩、中教育星、K12等公司,其内容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及动画。平时做课件时教师只要熟练地运用开发平台,能够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便可以大大缩短制作时间,真正做到运用信息技术。

3.网络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恰当运用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光有技术还不行,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网络教学因其独特的资源共享优势可以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于有些课题完全可以进行网络化教学,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并未完全得到贯彻。

真正的网络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引导他们积极上网,在网上获得新知。这里的网络可以是Internet网,也可以是地理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内容所专门制作的局域网。根据本人的实践,考虑网络传输和中学生自控能力有限的因素,教师运用学校局域网进行教学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今年在江苏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大胆地进行了网络教学的尝试。

案例二:高中地理“2.9大气环境保护”(见:jstzedu.com/jyez/jyyz/diliziyuan/daqihuanjinbaohu/index.htm)

在本课中,我采用单机版与网络版交互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单机投影上主要进行课堂的组织活动,学生利用网络版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其次,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两种方式进行本课的自主学习:一种方式通过直接阅读电子教材,解读课本内容,点击教材内相关链接进行学习;另一种方式可以通过点击网络课件左侧本课三大部分内容的“导航条”进行分步学习。最后,进入“地理论坛”中大气环境保护的专题讨论区,让学生匿名或实名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进行相关的讨论和问题解答。

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我发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并能相互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特别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效果也鼓励我继续进行以后的教学实验。 

4.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注意新旧教学手段的融合

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为有效。所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在一堂课里全部使用信息技术,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最简便、最佳的方法。

5.网络教学要求教师有效控制网络、控制课堂 

对于学生的网络控制,我的观点是必须“前紧后松”。学生在没有形成网络学习习惯之前,必须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进行网络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切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实行所谓的“开放理念下的课堂学习”。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网络学习习惯,有了网络学习的技能,再慢慢放开网络控制。放开控制也有先有后,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哪些同学先放开,哪些同学后放开,都要仔细考虑,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和激励作用。

二、网络环境对学生的新要求

网络可以将优秀教师编排较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集中起来,网络技术在信息储存、传递和呈现方面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使学生的学习在极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整个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自作性,易使学生“卷入”信息交换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但是网络环境也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1.网络环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上网技能和初步的制作技能

对学生进行电脑技能培训,网络班的学生的文字输入水平等技能是必须要过关的,如果文字输入都不过关,那么仅在网上被动阅读,而无法进行快捷地交流,没有交流也就谈不上网络学习。所以,为了更好地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网络学习技术培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上网操作技能,包括网上浏览信息、查询、收发电子邮件、使用BBS等。这样,师生之间就可以及时交流信息,达到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篇5

(三)体验性。信息拥有消费性,信息资源也就拥有了体验的属性。因而,从消费的角度讲,信息资源可以在对于其进行体验的进程中,发生“公共产品特性”。在这两个特性的作用下,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会延续增长,这也是为何信息资源不仅患上到利用、其价值不断上升的缘由。实际上,对于信息资源的体验性消费,指的是消费者对于面对于信息产品时,需要对于该资源的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使用,而只有顾客消费了信息产品,才能对于其进行评价。如斯1来,信息资源的体验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二网络经济视阈下信息资源的配置与效力晋升途径

二.一借助市场手腕配置信息资源

在网络经济视阈下,政府对于信息资源的调理作用毕竟是10分有限的,需要借助市场手腕对于该资源进行全面的配置。比如通过税收以及补贴,使信息的出产者以及经营者能够在相干流动中发生的正外部性,用以填补出产者的收益损失,或者者借助信贷等措施,使信息出产企业能够实现吞并或者者联合,在范围经济的推进下,晋升信息的配置效力。

二.二借助法律手腕配置信息资源

因为信息资源拥有特殊属性,因而,为了实现网络经济视阈下的配置与效力的晋升,需要借助法律手腕完成:(一)通过完美以及加强知识产权维护法律,扩展知识产权维护法律的维护规模至信息资源领域,通过明确信息产品的产权,使信息产品所有人的权好处在可以节制的规模以内,并以此保证各方利益,并使信息产品市场内的交易能够有效运行;(二)通过政策上的引导,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到信息资源领域,特别是拥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信息产品以及网络经营环节,这样能够通过外来资本的冲击,使这1领域更为竞争性,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以及更广阔的规模内知足社会对于信息的需求;(三)制订、施行与网络经济与信息市场相干的反垄断法律以及法规,按照网络经济下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征,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与完美,特别要对于信息产业中存在的垄断行动加以束缚,最大限度的保障、增进信息市场的公祥和公正,使竞争更为有序[三]。二.三借助行政手腕配置信息资源因为信息资源拥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而,需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同时做出行政努力,促使信息资源完成优化配置:(一)通过国家层面的信息产业计划的制订,对于信息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晋升政府对于信息的维护以及鼓励效果,使社会对于信息的诉求患上到全面的知足;(二)在信息市场树立准入轨制,通过对于从事信息经营的主体的资历审查,规范该领域的经营秩序,同时,经由严格的资质审查,也可以避免不具备规定资质能力的企业或者者社会组织进入到这1市场,以此保证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三)通过行政手腕,管制信息的内容与情势,对于有害、有碍于社会发展的信息要制止其在该领域内传布与流通,特别要对于那些背法流动与交易行动进行严厉的打击,全面解除信息产品的负的外部性,构建优良的网络经济秩序。

三网络经济视阈下信息资源的整合途径

三.一纠正信息资源管理的过错偏向,完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

篇6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知道,这是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成熟,这种大环境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再者,当代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网络环境不仅为信息资源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持,还让信息资源的获取迎来了新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不同的信息机构顺应时代的变化增大了建设力度,且这个庞大的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信息资源的建设在整体化方面有了一定成效。虽然资源建设卓有成效,但是不可忽视在这可喜的成果背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由于“市场调节”具有优势和盲目性并存的这种两面性,所以,在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的过度会出现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些弊端,如缺乏安全性,缺乏全局性,信息管理紊乱等现象,这些均造成不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比如我们知道的外文期刊的订购,原版的外文期刊价格比较昂贵,这让许多图书馆无力承受,他们购买这方面书刊的条件有限,不得不减少采购量,导致馆藏量减少。而只有一些大型的高校图书馆等地方有可能加大这方面投入,建立较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源。显然,一来外文期刊的大量涌现是这种差距的根源,二来这种差距缺乏一种整体的协调。

其次,网络条件下如何协调信息资源的建设也是一大问题。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等原因,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差别很大。这些年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发展,这种时代潮流也伴随出现了明显的东西部不平衡的现象,近年来网络资源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表现为东部地区网络资源的分布远比西部地区丰富,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拉大。相关资料表明,东西部的脚步快慢不协调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明显问题。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尽管图书馆行业做了大量工作,也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些矛盾,并不能做到大局的完善。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宏观的全面的协调,需要借助一定的具有强制和权威的体制来操作运行。只有通过多边的管理体制来协调并优化这一现有结构,才能实现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序化和合理化。因此,必须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加强下列几个方面的宏观调控:

1.对信息资源管理体制进行宏观调控

从宏观角度来出发,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需要有关部门的组织落实。我国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国家资源,共享要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上,且要借助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整体的优化,要通过各种政策的改革等措施来实现共享的目标。如:通过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来支助信息管理行业的发展;通过完善信息市场的方法来促进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通过统一的管理来协调该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2.对信息资源布局进行宏观调控

对信息资源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就必须构建合理布局,优化资源建设。我国信息分布广泛,各地科技发展水平不均衡,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也具有偏颇。政府和相关机构有必要作为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利用法律环境作基础保障,贯彻分区域规划的原则,合理布局信息资源。让资源环境既集中又分散,建立有主线领导的各分线相互协调的完整大布局。

3.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宏观调控

必须对信息资源管理在标准化方面进行与管理体制和分布方面互补的宏观调控,标准化需要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大标准统一管理,在这个统一的基础上对某地区某系统进行综合整治,比如使用统一的书目标准、编目规则和相同的分类表,编制联合目录。实行大环境下的统一采购,并实行联机编目、互借、检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系统,在数据处理和交换、通讯接口、软硬件配置和兼容等一系列问题上制订出严格的规范和流程,对此作出统一的规定。同时,为了最终实现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信息机构大联网,我们要对现有计算机管理的硬件系统进行评估,向全国推荐适用于我国不同系统不同单位使用且可供不同的用户选用的机型,不断扩大网络范围。

总之,国家及地方有关领导部门应该尽快制订出宏观调控的政策、法规,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应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加完善,且在各地各系统的积极主动配合中,让完善的信息资源更优秀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克服各种不规范、不标准、不平衡现象,让我国信息资源建设出现崭新面目。

参考文献:

篇7

Fault diagnosis of BP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rough set and information entropy

WANG Faxing1, SHEN Yonghong2

(1. Tongda College, Nanjing Univ. of Post &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46, China;

2. School of Mathmatics & Statistics, Tianshui Normal Univ., Tianshui Gansu 741000, China)

Abstract: Rough set can only process quantization data, and the ability of fault-tolerant and generalization is weak, meanwhile, BP neural network has the dimension disaster problem. So a rough set attribute discretization method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is proposed. The attribute is reduced to solve the dimension disaster problem of BP neural network. BP neural network is used to deal with the pattern classification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 brought by attribute reduction. The exampl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thod has better performance for fault diagnosis.

Key words: rough set; information entropy; discretization; neural network; fault diagnosis

收稿日期:2009-05-08修回日期:2009-08-28

作者简介: 王发兴(1981―),男,甘肃武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小波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等,(E-mail)

0引言

粗糙集理论是PAWLAK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1种新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知识的数学工具,具有无须提供除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仅根据观测数据删除冗余信息,比较不完整知识的程度――粗糙度、属性间的依赖性和重要性来抽取分类规则等的能力,其主要思想就是在保持系统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约简,导出问题的决策或分类规则.目前,粗糙集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决策分析、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故障诊断等领域.[1]

粗糙集模式识别的核心思想是首先导出问题的决策或分类规则,然后以此构成识别器对待识样本数据进行识别.当待识样本数据满足分类规则的条件时都会得到准确的识别结果,但当条件不满足时往往会有识别错误或不能识别的现象发生,其容错能力和推广能力相对较弱.BP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中最具代表性的1种,具有较强的模式分类能力,且容错能力和推广能力相对较好.但当网络维数较大或输入样本较多时,网络训练时间过于冗长.鉴于以上分析,在文献[1]中给出基于信息熵的属性离散化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克服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各自用于模式识别时的缺点,将两者加以结合,从而建立1种基于新的离散化算法的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识别模型,以期在故障诊断识别中能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1粗糙集理论和信息熵

1.1粗糙集理论

1.1.1知识表达系统和决策系统

定义1在粗糙集理论[2-7]中,知识表达系统被定义为1个四元组S=(U,A,V,f).其中U={x,x2,…,xn}为对象的非空有限集合,也称为论域;A={a1,a2,…,am}为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V为属性值域,V=∪a∈AVa;f:U×AV为一信息函数,表示对每一a∈A,x∈U,f(x,a)∈Va.当上述知识表达系统中属性A=C∪D,C∩D=Φ,其中C为条件属性集,D为决策属性集时,也称知识表达系统为决策系统.该系统通常采用决策表表达.[2-5]

1.1.2不可分辨关系

不可分辨关系是粗糙集理论中的1个重要概念.在决策表中,描述对象的属性是1种不精确信息,这种不精确信息造成对象之间是不可分辨或不分明的,观察这种不可分辨关系的对象正是粗糙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定义2S为知识表达系统,若PA,则定义属性集P的不可区分关系ind(P)为:

ind(P)={(x,y)∈U×U,a∈P,f(x,a)=

f(y,a)}(1)

如果(x,y)∈ind(P),则称x和y是P不可分辨的.不可分辨关系实际上是1种等价关系,具有不可分辨关系的对象是属性值完全相同的对象.符号U/P表示不可分辨关系ind(P)在U上导出的划分,称ind(P)中的等价类为P基本类.

1.1.3粗糙集的下近似、上近似及正域

定义3令XU,R是U上的1个等价关系.当X为R的某些等价类的并时,称X是R可定义的,否则称X是R不可定义的.称R可定义集为R精确集,称R不可定义集为R粗糙集.粗糙集可以用两个精确集,即粗糙集的下近似和上近似描述.其定义[3-6]如下:R-(X)=∪{YU/R|Y∩X≠Φ}(2)

R-(X)=∪{YU/R|YX}(3)其中,也称POSR(X)=R-(X)为X的R正域.

1.1.4属性约简

在决策表中,不同的条件属性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一些属性可提供丰富的信息,对产生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他一些属性却似乎可有可无.因此,可以在保证决策表具有正确分类能力的同时,对条件属性进行约简,去掉不必要的冗余信息.这就涉及到对属性约简的问题,其定义[3-4,6-7]如下:

定义4对于一给定的知识表达系统S=(U,A,V,f),条件属性C的约简是C的1个非空子集P.它满足:(1)a∈P,a都是D不可省略的;(2)POSP(D)=POSC(D),则称P是C的1个约简.

1.2信息熵

信息熵可表征信源整体的统计特征,是总体平均不确定性的量度.对于某一特定的信息源,其信息熵就只有1个,不同的信息源,因统计特性不同,其熵也不同.SHANNON定义自信息的数学期望为信息熵,即信息源的平均信息量H(X)=E[-log P(xi)]=-Ni=1P(xi)log P(xi)(4)式中:P(xi)表示事件xi发生的先验概率.

给定知识表达系统S和U为论域,P为U上的等价关系,令U/P={X1,X2,…,Xn},记P(Xi)=|Xi||U|,则依据式(4),可定义知识P的熵[8]为:H(P)=-ni=1P(Xi)log P(Xi)(5)2BP神经网络结构及BP算法

2.1BP神经网络结构

BP神经网络是指具有非线性传递函数神经元构成的、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的前馈网络,在各领域有广泛的应用.[9-10]该网络通常由输入层、隐层(一层或多层)和输出层组成,层与层之间多采用全互联方式,同一层单元之间不存在相互连接,层间的连接权值和节点的阈值通过学习调节.理论上已证明,1个单隐层BP网络可以实现任意维到维的非线性连续映射,而且各节点均采用Sigmoid函数时,1个隐含层就足以实现任意判别分类问题.[11]常见的3层BP网络模型结构见图1.图 13层BP神经网络模型

2.2BP算法

BP算法是建立在梯度下降法基础上的适合于多层神经元网络的1种网络学习算法,主要思想是将学习过程分为2个阶段[8]:第1阶段(正向传播过程),给出输入信息通过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并计算每个单元的实际输出值;第2阶段(反向过程),若在输出层未能得到期望的输出值,则逐层递归地计算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差值(即误差),以便根据此差调节权值,就是可对每个权重计算出接受单元的误差值与发送单元的激活值的积.因为该积与误差对权重的(负)微商成正比,将其称作权重误差微商.权重的实际改变可由权重误差微商逐个模式地计算出来,即它们可以在该组模式上进行累加.

3故障诊断模型

3.1基于信息熵的粗糙集属性离散化方法

对于决策表S=(U,C∪D,V,f),对每个连续型条件属性a∈C,论域中其有限个属性值经过排序后为la=va0

对于断点cai,决策属性值为j(j=1,2,…,r(d))的实例中,属于集合X且属于a的值又小于断点值cai的实例个数记为lXj(cai),大于断点cai的实例个数记为rXj(cai),令lX(cai)=r(d)j=1lXj(cai)rX(cai)=r(d)j=1rXj(cai)(7)因此,断点cai可以将集合X分成两个子集Xl和Xr,且有H(Xl)=-r(d)j=1pj log2pj, pj=lXj(cai)lX(cai)(8)

H(Xr)=-r(d)j=1qj log2qj, qj=rXj(cai)rX(cai)(9)因此,定义断点cai针对集合X的信息熵为HX(cai)=|Xl||U|H(Xl)+|Xr||U|H(Xr)(10)综合以上所述,可给出如下基于信息熵的属性离散化算法,为此首先引进记号:记P为已选取的断点集合;B为候选断点的集合;H为决策表信息熵;Va为属性a的值域;初值由式(6)取为H=H(X),其算法步骤如下:

(1)P=Φ,H=H(X);

(2)计算对每个断点c∈B针对集合X的信息熵,记为H(c,X);

(3)若H≤min{H(c,X)}或者min{H(c,X)}=0,则结束并转式(10),否则转式(4);

(4)选择使H(c,X)最小的断点cmin加到P中,B=B-{cmin};

(5)由步骤(4),断点cmin将集合X划分成X1和X2两类,依据步骤(2)针对X1和X2分别计算使得H(c,X1)和H(c,X2)取得最小的断点,分别记为cmin1和cmin2;

(6)若min{H(c,X1)}

若min{H(c,X1)}>min{H(c,X2)},则转(8);否则转(9);

(7)令X=X2,H=H(X2),转(2);

(8)令X=X1,H=H(X1),转(2);

(9)选取X1和X2中断点数目较少的集合记为Xr(r=1 or 2),并令X=Xr,H=H(Xr),转(2);

(10)对任一属性a,若存在断点ca∈P,而ca=min{Va}或ca=max{Va},则依据离散化时区间的选择对得到的断点集P进行检查,从而决定对断点ca进行取舍.

3.2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的构建

3.2.1故障诊断系统结构

故障诊断系统的结构框图见图2.图 2故障诊断系统结构

3.2.2构建过程及步骤

构建过程及步骤如下:

(1)构造学习样本集.从收集的原始数据中产生所需要的学习样本,数据的多少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神经网络的大小,测试的需要及输入、输出的分布等.其中,网络大小最为关键,通常较大的网络需要较多的训练数据.

(2)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及决策表的形成.基于粗糙集的算法对数据的要求之一就是属性必须是离散值.然而,在实际应用领域,相当多的数据是连续的,因此要对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采用离散化后的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值形成1张二维表格,每行描述1个对象,每列对应对象的1种属性.

(3)属性约简.对离散化后的数据利用粗糙集进行约简, 得到约简后各子神经网络输入.

(4)将约简后的属性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并训练神经网络.

(5)输入诊断集进行故障诊断,并输出诊断结果.[12]

4应用实例

选取文献[11]中给出的某变压器的20组故障诊断样本数据对本文所述方法进行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所构建的故障诊断决策表见表1,其中,A={s1,s2,s3,s4,s5}表示条件属性,分别表示所测的变压器中H2,CH4,C2H6,C2H4和C2H2的相对值;D为决策属性,有5种决策值,分别是无故障、低温放电、高温放电、低能量放电和高能量放电.

对表1样本数据进行基于信息熵的粗糙集属性离散化方法处理后,所得结果见表2.表 1变压器故障诊断决策表序号s1s2s3s4s5D146.1711.3733.128.520.620241.8833.5114.558.760.540333.4629.3232.9927.782.550446.8135.988.457.490.310515.2221.9817.8546.920.00160.8943.8827.0427.980.001735.1350.968.155.650.001837.9830.957.8723.010.001911.1921.7911.3052.982.392100.9516.0112.8968.410.9621115.0322.193.2657.961.0321220.0831.073.9843.221.5321358.0118.664.688.629.7831486.996.485.281.030.0031585.866.984.512.560.0031683.687.964.452.720.5631720.2316.961.6924.7434.5241826.8616.762.9838.9613.6141943.9224.416.6223.910.5442048.1210.884.2322.4623.684

表 2离散化后故障诊断决策表序号s1s2s3s4s5D1524350245443033546704553220514471161546117353111835351191347721012475211141762121517721373337314713113157121131671214317221684182216841944363420622584

按照粗糙集理论所给出的基于差别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进行约简后形成如下3个约简属性组合,分别为{s1,s3,s5},{s1,s4,s5}和{s1,s2,s3}.任选其中1组作为输入节点构建神经网络.不妨取约简属性集{s1,s3,s5},由于故障类别共分为5种,因此选输出节点为5个,选隐层节点为6个,误差精度为0.001.利用样本数据对所构建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其误差曲线见图3.网络经过61次训练就达到预定精度要求.

图 3BP神经网络训练误差曲线

利用表2所给待识样本数据对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检验,其结果见表3.从检验结果分析,与文献[11]中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仅有对样本8的识别结果不相一致.在文献[11]中对实际故障为中温过热的样本8识别结果为低温过热,而此处识别结果为高温过热.虽然两者识别结果有些差异,但两者对故障类型的认定完全一致.因此,本文所构建的故障诊断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表 3故障诊断及诊断结果(最后1列为检验结果)序号实际故障H2CH4C2H6C2H4C2H2检验结果1正常7.35.73.42.73.102低温过热12012033830.5413局部高温过热20.619.87.560.91.5224铁心多点接地4297156598025有局部放电1563933446036工频续流放电200471511512947层间绝缘不良98121322951528中温过热58761822029围频放电31.25.41.312.513.1410磁路高温过热7251813912995.82

5结论

随着设备结构的日趋复杂,故障类别也日趋多样,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对故障类别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故障诊断中采集到的数据往往是1个真实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样本的分类边界不确定,故障与征兆之间的关系往往也不确定.本文在分析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各自用于故障识别时的优缺点的基础之上,充分将两者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并针对粗糙集只能处理量化数据的特点,给出1种基于信息熵的粗糙集属性离散化方法,从而建立1种新的故障诊断模型.通过对应用实例的分析发现,该模型对所给样本基本都进行准确识别,且与文献[8]相比,所需属性数更少.因此,该模型的提出将为有效进行故障识别以及其他诸如识别、分类等领域应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可靠性方法.

参考文献:

[1]沈永红, 王发兴. 基于信息熵的粗糙集属性离散化方法及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44(5): 221-224.

[2]郭小荟, 马小平. 基于粗糙集的故障诊断特征提取[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43(1): 221-224.

[3]胡寿松, 何亚群. 粗糙决策理论与应用[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4-51.

[4]PAWLAK Z.ROUGH set[J].Int J Comp & Infor Sci, 1982, 11(5): 341-356.

[5]曾黄麟. 粗集理论及其应用[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8: 8-41.

[6]王国胤. Rough集理论与知识获取[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117-140.

[7]梁吉业, 孟晓伟. 信息熵在粗糙集理论中的应用[J].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25(3): 281-284.

[8]袁曾任. 人工神经元网络及其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66-68.

[9]马维国. 纺纱生产BP神经网络模型[J]. 2004, 13(3): 57-59.

篇8

一、利用网络拓宽信息渠道,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以其资源极其丰富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吸引力。借助信息网络,可以跨越时空,使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抽象的事物、不熟知的现象等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水平的不足,又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多向的、有差异的、立体的新气象。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环境,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功能,使学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维、想象,引导分析、抽象、综合,促使理解、内化、转化,产生意义建构,从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认知方式大大改善。

利用信息网络,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开展教学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多媒体网络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以及视频图像等进行实时处理,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创作电子作品,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根据演示文稿与学生网站提供的信息,同学们创作公益广告、宣传画、倡议书等;每篇作品也均制成简单的小报在网上“发表”。这些电子作品的制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天地,又有力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再现,还达到了“学会学习”地目的。

三、运用网络媒体,改善师生交流渠道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教学中统一,其中“交流”便是最好的途径。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着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巨大作用。

利用网络教室局域网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互相调用来达到师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调用伙伴的作品进行欣赏、评价;接着,教师指名学生独立表述评改意见,同时进行又一次转播。网络的即时交流优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网络平台实施个性化学习

篇9

3.按超文本方式组织的教学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

4.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5.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习者创设的各种模拟仿真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6.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国家、地域的人们网上协作学习带来了方便;

7.网络的开放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

一、网络环境下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人们重新认识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协商交流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1)应把学生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

(2)支持学习者发挥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

(3)设计真实的任务活动。

(4)设计支持并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

(5)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协商。

(6)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3.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指导思想,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4.信息素养理论

在以知识、信息和大量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经济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个体的信息素养能力对于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以至生存等方面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应包括获取信息、分析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能力,而且还体现在个体自主高效地学习、有效地与人协作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各种能力等等。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所具有的许多优势,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侧重于以下目标: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1)信息获取的能力;(2)信息分析的能力;(3)信息加工的能力;(4)信息利用的能力。

2.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主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幅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5.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学生讲解因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三、网络环境下的师生角色

网络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许多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传统的“传道者”“授业者”角色将变得不像以往那么重要,“解惑者”“管理者”角色将一如既往,而且会针对不同的个体更个性化,“指导者”“协作者”“朋友”的角色会更加突出,教师“研究者”的角色将占很大比重:

(1)教师由知识的绝对权威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

(2)教师的帮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当学生逐渐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时,教师的支架作用可以逐渐隐去;

(3)教师的主要工作由传统的讲授变为学生学习资源的设计、准备者和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帮助者;

(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更应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探索者。

篇10

一、影响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的原因

1、自然原因。所谓的自然原因指的是在烟草企业内部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电子计算机等因质量问题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出现故障,或是因为停电、火灾等自然原因导致数据损毁、丢失。除此之外,网络中节点多元异构性和多样性,电池在网络节点中的实际续航能力,以及网络设备耐高温、抗寒冷能力等也会对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由于自然原因很难进行提前预估和判断,因此管理和建设安全网络中的困难和阻碍也比较多[1]。

2、信息传输。在传输网络数据的过程当中,数据很有可能未得到有效的加密保护,在无线模式或是广播等方式下,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受黑客的非法入侵,通过非法破解网络秘钥,强行入侵企业内部网络;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信息数据在中途遭到拦截阻断,路由协议等遭到私自篡改,某些黑客或企业竞争对手为窃取烟草企业内部数据、非法获取重要信息,还有可能会采取伪造虚假路由信息等方式,这同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网络安全。

3、隐私泄露。在物联网下,烟草网络系统中使用大量的电子标签与无人值守设备,而设备一旦遭到劫持将直接导致企业内部隐私信息和机密文件大量泄漏,还有可能不法分子在用户登录的界面当中安装追踪软件,对用户的登录信息和浏览记录等隐私信息进行恶意追踪,从而进行非法勾当。物联网只有具备极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够有效保护内部隐私信息的安全[2]。

4、自身缺陷。企业内部的网络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即使是在新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下,仍然没有设计出一款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任何一种网络当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安全漏洞,特别是在遭受黑客的非法入侵、木马病毒等恶意攻击下,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可能遭到损毁和破坏,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盘。因此物联网自身若缺乏安全稳定性将为黑客等不法分子以及木马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物联网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1、安全路由协议。物联网平台下的烟草企业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各网络节点中均有属于自己的路由协议与算法,因此需要以具体的路由算法为基础对安全协议进行划分,譬如说根据位置信息建立地理路由或根据数据信息建立层次式路由等等,尽量弥补路由的安全漏洞,以免发生丢失或损毁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2、隐私信息处理。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烟草网络系统在采集和传输隐私信息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保障其安全性,防治隐私信息被中断拦截或遭到恶意篡改与窃取。因此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增添基本的定位功能,利用电子地图、卫星信号或手机移动信号等进行位置确定,采用位置伪装技术如将IP地址进行隐藏或时空匿名等方式对查询、阅览隐私信息进行全方位安全保护。3、访问认证控制。在物联网下,用户在登录烟草网络系统时需要交换会话密钥用以确认申请者的真实身份,防止网络系统遭受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3]。另外,还需要在网络系统当中加入信息认证功能,只有通过对对方真实身份信息进行确认之后才能够同意其访问申请,利用随机密钥预分布技术、公钥认证技术等物联网的认证机制,合法认证用户,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3]。4、采用密钥系统。烟草企业内部的财政报告、数据报表、发展规划等重要信息数据需要进行加密,从而有效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在传输数据报告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加密处理,在接收数据只有进行解密才可进行阅览和使用。在物联网技术下,可以采用VPN即虚拟专网保护远程节点,也就是说各网络节点中的通信节点在具体的网络结构当中使用密钥协商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密钥分配中心对密钥系统进行管理与分配,尽量使用复杂的密钥算法,提高其完全程度,并且将密钥的周期压缩至最低,即使已经截获部分密钥并进行破解,也无法生成新的密钥。

结论:总而言之,在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之下,烟草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在顺应社会和时代潮流,不断建设网络的过程中,烟草公司需要重点注意其安全性问题,通过定期对内部网络进行病毒查杀以及加密重要数据等,切实做好网络管理工作,有效保障企业内部生产运营安全。

参 考 文 献

篇11

一、网络信息技术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众多机遇

(一)促进新型城乡地域组织形式的出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全国各地各种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出现如雨后春笋。在当今IT技术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下,使得这些高科技产业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设置在环境优美以及基础设施优良的乡村、农村区域,并将其建设成城乡融合的纽带,从而实现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乡村良好势头。从当今的发展趋势看来,我国未来工业发展趋势必定会向着该工业园的结构布局发展,从而不断取代传统散乱分布的工业布局。所以,正是由于这些园区的出现,将能够缓解我国就业形势紧张的局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而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而且能够从另一个层面上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基本素养。所以各类园区布局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逐步满足当今信息化产业时代的基本要求要求,并借鉴城市成功的发展经验,最终实现以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的目标。

(二)信息化促使城乡空间作用的集聚与扩散力不断加强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已经不能笼统地通过扩散或集聚来阐述城乡之间发展的相互作用,而是应该要逐步地发展并使城乡之间的扩散与集聚作用力形成互动局面。同时,得益于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城乡信息交流更加有效、快捷、方便,从而不断地加速城市的扩大与发展,并加强了城乡间人们的联系与沟通,进而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建设步伐。

(三)信息化使得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由于在当前三网融合下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下,使得城乡之间的日常交流不断深入与并且越来越普遍,从而人们更容易获得各种商品和就业等信息,人们的生活目的与对城市的了解更加明确,当然,居民的幸感也将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人们对各类市场信息的获得较为方便、快捷,从而为如商品信息、就业信息以及供销信息等在城乡之间的传递提供先决条件,进而更能促进农产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发展。此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与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效地吸引了许许多多来自城市的投资者,从而促使原先在城市工作的各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也陆陆续续地向农村地区的企业进军,不断加快城市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开始向农村的渗透速度。

二、三网融合下城乡一体化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好这难得的高科技手段,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陷,并注意相关问题,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向前。

(一)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市场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要不断建立与完善我国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确保当前我国的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地发展。尤其是在IT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更需要相关部门切实地加强市场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进而为我国市场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依靠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改变传统的城乡信息资源相互以及市场经济相互独立的僵局。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的发展目标。

(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

经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很不协调、很不均衡,并且城乡之间文化水平差异巨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大力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可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可促进城乡之间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融合、协调发展。自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以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开始,我国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以及科技信息传播等呈现出一派良好的势头,从而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开展提供先决条件。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

在我国大力建设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决不允许将环境视而不见,务必将环境的保护作为不可或缺的建设步伐,因为在城乡一体化中肯定会给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构建一个城乡生态环境监测站,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共同管理,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破坏环境举动进行实时监控与纠正,确保区域城乡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构和谐社会、加速城市和乡村现代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发展战略。因此,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利于弊,切实地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国家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季福岳,白音仓,麻术红. “三网融合”与广电网发展的思考[J]. 中国数字电视, 2010,(09)

篇12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产品所呈现出的网络效应特征越来越明显。网络效应是指一个消费者从一种产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会随着消费该产品的其他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1]。因此消费者从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中所获得的效用会随着产品采纳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而网络效应的强度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创新产品所获得的价值的大小,因此也成为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的一个重要决策依据。网络效应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引起了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很多学者从微观、宏观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营销领域,市场研究人员很早就开始关注网络效应对产品扩散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的影响。如Mahler和Rogers认为网络效应在特定类型产品的采纳中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可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创新产品,如通信服务、产品等[2]。Park对1981年至1988年间的VCR市场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网络效应上的优势是VHS最终战胜Betamax的最主要原因[3]。Tucker基于个人的决策行为研究了社会网络中网络外部性下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4]。由此可见,网络效应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能够影响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和市场的最终占有率。

但是,迄今为止大部分文献中对网络效应的研究都是基于全局的网络效应,认为一个用户从产品消费中得到的效用随着消费该产品(或兼容产品)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里对“消费该产品(或兼容产品)的用户”没有做任何界限,通常不考虑这个新用户和“已有的用户”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因此,在全局网络效应中,一个新用户采纳某种新产品将会增加系统中所有已采纳该产品的用户的效用,并推断出最终市场的竞争结果很可能是“赢者通吃”。但是,现实中很多情况却与这个结论不完全相符。在某些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即使某种产品己经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仍存在一些虽然市场份额较小却仍拥有稳定用户群的竞争对手,“赢者”难以真正“通吃”市场。如办公软件或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往往呈现一家独大、多家并存的竞争格局。究其原因,是因为某些产品在市场中,尤其是在非完全信息市场中,所呈现出的网络效应并非是全局的,而是局部的。

新产品最终是在社会系统中进行扩散的,而人类社会网络是个演化、集聚和复杂的网络。近年来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5,6],利用复杂网络来模拟消费者个体交互作用并对具有局部网络效应的竞争产品的扩散进行计算实验成为可能。在局部网络效应中,用户基础会影响产品扩散的程度但不是驱动产品成功扩散的最关键因素[7],那么它与用户网络结构相比较又是孰轻孰重呢?社会网络中初始采纳者的网络结构对具有局部网络效应的产品在竞争扩散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了探究用户基础、网络节点的网络结构、初始采纳者的选择等因素对新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作用,本文运用微观扩散模型研究在复杂社会网络系统中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对具有局部网络效应产品的竞争扩散过程。

2 局部网络效应的相关研究

国内即时通讯市场中,腾讯QQ最先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微软MSN、移动飞信等其他品牌的软件通过竞争扩散也占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类似地,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中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最终支付宝坐拥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外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中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也呈现一家独大、多家并存的竞争格局。此类产品竞争扩散导致的市场格局并非全局网络效应所能解释,一些学者在研究中也明确指出此类产品的网络外部性表现在当消费者做出采纳决策时通常是受到其熟人或朋友而不是市场整体消费者的采纳行为的影响。例如,Lee等人指出消费者将即时通讯软件主要用于与朋友进行交流联系且即时通讯软件之间是互不兼容的,因此,消费者对即时通讯软件的选择主要受其朋友的影响,而与陌生人的选择几乎没有关系[8];Tucker在其研究中实证分析了一家金融公司员工采纳一种视频信息技术的过程,发现员工的采纳决策仅受到与其有相互联系的员工的采纳行为的影响[9];Birke和Swann也指出在移动通信市场中消费者对运营商的选择更多是受到其家庭成员采纳行为的影响[10]。

局部网络效应指消费者的效用仅受全体潜在消费者的某个子集中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11]。局部网络效应强调的是局部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用户在选择采纳新产品时更多的是受到他所处的子网络中其他用户选择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局部网络效应中,潜在消费者是否决策采纳某新产品是受到整体消费者中某一子集消费者采纳比例的影响,而不是全体消费者的采纳比例。基于这个假设,局部网络外部性市场的竞争结果和以往采用全局网络外部性分析市场的竞争结果将会有所不同。局部网络效应对产品扩散和消费者采纳行为的影响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一些有意义且重要的研究成果。Jullien建立了一个存在局部网络外部性的双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模型,说明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是可行的并且因此加剧了竞争,使得厂商的均衡利润处于低水平[12]。Corrocher和Zirulia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实,正是局部网络效应影响了消费者对移动通信运营商的采纳决策行为[13]。Banerji 和Dutta构造了两厂商的波特兰德(Bertrand)竞争双寡头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局部网络效应的存在,由不同用户群体构成的社会网络结构会导致市场细分,但每个厂商仍会获得正的收益[14]。段文奇等人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开发了一个局部网络效应模型,研究发现新产品能否成功扩散取决于产品质量,其次才是初始阶段的安装基础[7]。赵良杰等人在考虑创新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局部网络效应基础上,研究了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以及创新采纳个体自身偏好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的影响[15]。

3 模型假设

在有关网络效应的文献中,通常假定消费者从某种网络性产品中获得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产品自身的内在价值,即当只有一个消费者时,产品自身所能够产生的价值;另一部分是产品的网络效应价值,该价值随着产品用户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本文在此基础上假设消费者的产品效用是消费者对这种产品的内在价值评价与该产品的网络效用之和,令采纳个体i在t时刻采用新产品所获得的效用:

Ui,j(t)=si,j+rjDi,j(t-1) (1)

式(1)中,si,j代表采纳个体i对网络性产品j的内在价值的评价且与网络的规模大小无关,si,j越大,产品j的非网络性价值就越大。rj>0为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网络效应强度,rj越大,产品j的网络效应就越大;在全局网络效应中,Di,j(t-1)=Mj(t-1)/N代表在t-1时刻社会系统中采纳产品j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Mj(t-1)是t-1时刻系统中采纳产品j的人数之和,N是社会网络中总的人数,包括已采纳和未采纳的消费者。因此,在全局网络效应中,产品j为每个个体i带来的网络效用是等同的。而在局部网络效应中,Di,j(t-1)=Mi,j(t-1)/ki代表在t-1时刻采纳个体i的邻居中已采纳产品j的人数占其邻居总人数的比例,Mi,j(t-1)表示在t-1时刻与采纳个体i所处社会网络的邻居中已经采用产品j的人数,ki代表网络中节点i的度,即邻居总数。显然,当邻居采用创新的比例Di,j(t-1)越高或网络效应强度ri,j越强,该新产品对采纳个体的吸引力就越高。

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1)假设系统中有多种产品竞争市场,此处假设有两种新产品,设为产品A和产品B;(2)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即使用的人越多,用户获得的效用越大,用户的选择基于产品内在价值和在扩散周期t时刻由产品的网络规模大小所带来的网络效用的总和与该用户采纳阈值Ei进行比较,其中Ei~N(μ,σ2),是服从均值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分布;(3)在初始状态,社会网络中有一定比例的个体已采纳产品A,另外一部分个体已采纳产品B,其他个体还没有采纳任何产品。在局部网络效应中,在新产品扩散的每个t时刻(t≥1),未采纳消费者若购买A产品的总效用为si,A+rA×ni,A(t-1)/ki,购买B产品的总效用为si,B+rB×ni,B(t-1)/ki,其中si,A表示个体i对产品A的内在价值的评价,si,B表示个体i对产品B的内在价值的评价。因为存在网络效应,所以rj均大于0。每个潜在消费者各自比较两种产品的效用大小后作出采纳决策,消费者的采纳决策行为分别为:

(1)当Ui,A

(2)当Ui,A≥Ei且Ui,A>Ui,B时,选择采纳产品A;

(3)当Ui,B≥Ei且Ui,B>Ui,A时,选择采纳产品B;

(4)当Ui,A=Ui,B≥Ei时,随机选择采纳产品A或产品B。

4 计算实验分析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社会网络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等结构特征[16],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网络外部性市场中消费者相互之间形成的复杂社会网络节点的度也具有明显的高集聚、幂律分布的特征,如字处理软件市场存在小世界网络的高聚集(Cluster)特征[17],Goldenberg等对韩国某一社交网站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该网站中存在“社会中心”(Social Hubs)类型的成员且网络节点具有无标度特征[18]。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小世界网络(SW)[5]和无标度网络(SF)[6]这两种不同复杂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具有网络效应的创新产品扩散的影响。所采用的复杂网络的规模均是N=5000个节点,所有消费者的采纳阈值Ei服从均值μ=05,标准差σ=02的正态分布,为了消除计算实验程序中随机数的波动影响,所有计算结果均是运行了1000次实验的平均值。

41 用户基础对网络效应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

在产品动态扩散过程中,早期的用户形成了网络的“安装基础”,“安装基础”的存在往往会影响后来的用户采纳决策从而决定了网络市场均衡[19,20]。图1和图2分别是在个体i对产品B的内在价值评价si,B=001,局部网络效应强度rA=rB=2时,用户基础对全局网络效应和局部网络效应中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并假设所选择的网络是小世界网络(重连概率是006,节点平均度为6),全局网络效应中产品A和产品B的初始采纳比例一样,图1考查初始采纳用户数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而在局部网络效应中产品A和产品B的初始采纳比例不相等,图2考查在竞争市场中产品优先拥有较大用户基础量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由于全局网络效应下的产品扩散与用户的安装基础密切相关且不受用户相互之间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到,为了促使产品在整体社会系统中充分扩散,用户基础需达到一定比例,当两产品的初始采纳人数占总体人数的比例较低时,如低于4%,创新最终将难以扩散开来,但随着用户基础的增大,扩散率将得到明显的改善,如初始采纳比例均为54%时,产品A和产品B的最终采纳率均超过48%。

在全局网络效应中,产品要成功扩散,系统初始状态须拥有一定比例的用户基础,而在局部网络效应扩散模型中,如图2所示,产品A和产品B哪怕均只有1个初始采纳用户,产品最终均可以扩散起来且市场份额由两产品平分。当产品B的初始采纳用户保持1个人不变时,随着产品A的初始采纳用户比例的增加,市场份额将逐渐被产品A夺取,当产品A的初始采纳比例达到2%时,产品A的扩散率高达95%,市场最终将主要被产品A占有,从而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因此,全局网络效应中,在产品内在价值既定的情况下,用户基础是决定产品能否成功扩散的关键因素。而在局部网络效应中,新产品能否在竞争市场中成功扩散的关键因素不是用户基础而是产生局部网络效应的社会网络拓扑结构起了主导作用。局部社会网络中消费者相互影响加快了信息传播、产品扩散的速度。此外,在局部网络效应中,优先进入市场并拥有一定比例用户基础的竞争产品将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有利于它最终占有高份额的市场,并促使竞争市场呈现一家独大、多家共存的格局。

42 产品内在价值和局部网络效应强度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

图3是在个体i对产品B的内在价值评价si,B=001,产品B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rB=2保持不变,网络平均度为6的小世界网络中A、B两产品竞争扩散的情况。从图3可以看到,当个体i对产品A的内在价值评价si,A=001保持不变时,随着产品A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的增强(rA=1rA=5),大部分市场份额将被产品B占有逐渐变为被产品A占有,在rA=rB=2时,市场份额将被A、B两产品均分。当个体i对产品A的内在价值评价增加到si,A=005时,此时产品A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rA=15就可与产品B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rB=2相抗衡。此外,从图4中还可以看到,在si,A=001和si,A=005两种情况中,当产品A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15≤rA≤3时,rA值的大小对A产品最终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因此,产品内在价值的大小和局部网络效应强度都会影响到产品竞争的格局,产品内在价值越大,越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越大越能增强消费者相互之间的作用,从而越有利于产品的扩散。对于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较弱的产品,要弥补竞争弱势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则需加大产品的内在价值,而适当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可以在产品竞争中获得明显的优势。

43 初始种子用户对局部网络效应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

为了考察初始种子用户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选择无标度网络进行计算实验。图5表明当A、B两产品的用户基础均为1%时,A产品在无标度网络中的扩散情况。当B产品随机选择1%的用户作为种子用户,而A产品选择同等比例的种子用户,并考查随机选择和种子用户中至少有1人是无标度网络中的Hub节点两种情况下的扩散情况。从图5扩散曲线可见,当A产品随机选择种子用户时其扩散率将达到近50%的市场份额,而当A产品的种子用户中至少有1人是Hub节点时,该节点在产品扩散中加快了信息传播、局部网络效应作用的速度,使得A产品的最终扩散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达到85%,从而非常有利于A产品大幅度领先占有市场份额。

而当A产品的初始采纳用户仅有1人且此人是无标度网络中的Hub节点时,B产品的初始用户数量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如图6所示。从图6可以看到,当A产品的初始采纳人数仅有1人,随着B产品初始采纳人数的增加,A产品的最终扩散率将减少,当B产品的初始采纳人数低于40人时,A产品将始终拥有绝大优势的市场份额(超过50%),但即使B产品的初始采纳人数达到50人时,A产品的最终市场份额仍约可以占到整体市场的27%。

由此可见,初始采纳用户的选择对局部网络效应下产品竞争扩散的速度和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Hub节点的种子用户在产品扩散中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局部网络效应作用的强度,使得产品的最终扩散率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有目标地选择少量的初始采纳用户比随机地选择大量的初始采纳用户更有利于产品的扩散并占有更有优势的竞争格局。

5 结论

本文采用基于个体的微观扩散模型,对复杂社会网络局部网络效应下的产品竞争扩散进行了研究。与全局网络效应不同,局部网络效应的产生是受子网络中消费者个体之间交互作用形成的。因此,局部网络效应更多地体现了消费者的交互作用和他们相互之间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拓扑结构等微观个体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新产品竞争扩散模型,通过计算实验方法分析了用户基础、产品内在价值、初始种子用户的选择等因素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问题,研究表明:

(1)与全局网络效应不同的是,在局部网络效应中,影响竞争产品能否成功扩散的关键因素不是用户基础,而是产生局部网络效应的社会网络拓扑结构起主导作用。社会网络中消费者的相互影响加快了信息传播、产品扩散的速度。此外,局部网络效应中先发优势的产品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越大越能增强消费者相互之间的作用,越有利于产品的扩散。产品内在价值的加大可以弥补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较弱产品的竞争弱势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适当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可以在产品竞争中获得明显的优势。

(3)初始种子用户的选择对产品竞争扩散的速度和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Hub节点的种子用户将有利于产品的扩散并最终占有更有优势的竞争格局。

上述结论不仅能够解释同类型竞争产品在市场上呈现一家独大、多家共存的扩散现象,也为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了有意义且可操作的理论指导。例如,腾讯QQ、新浪微博等由于具有先发优势使其在具有网络外部性较强的中国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和社交网络中呈现一家独大、多家共存的产品竞争格局。因此,在具有局部网络效应的新产品竞争扩散中,营销机构应该注重消费者相互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而对于那些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较弱的产品,若想分得市场中的“蛋糕”,则须增强产品自身价值的竞争力方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此外,在产品扩散初始阶段,集中精力有目标地选择少数影响力大的消费者采纳产品比无目的地随机选择大范围的消费者是促进新产品快速占领市场更有效的方法。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所构建的扩散模型忽视了竞争产品价格的影响,产品局部网络效应强度与消费者的社会网络结构之间不存在关联等还可以放宽加入到模型中,从而使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这些也是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HT6SS]

[1][ZK(#]Katz M L, Shapiro C.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3): 424-440.

[2]Mahler A, Rogers E M. The Diffusion of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s and the Critical Mass: The Adop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by German Banks [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1999, 23(10-11): 719-740.

[3]Park 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 Competing Technologies: The VCR Case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4): 937-945.

[4]Tucker C. Identifying Formal and Informal Influence in Technology Adoption with Network Externalitie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12): 2024-2038.

[5]Watts D J, Strogatz S H.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J]. Nature, 1998, 393(10): 440-442.

[6]Barabási A L, Albert R.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J]. Science, 1999, 286(15): 509-512.

[7]段文奇, . 网络效应新产品成功的关键:产品质量还是安装基础?[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7: 144-148.

[8]Lee J, Song J. Network Topology and Standards War: When Does a New Technology Survive in the Network Economy?[R]. Presentation at the Wharton Technology Mini-conference, 2003.

[9]Tucker C. Network Effects and the Role of Influence in Technology Adoption [D].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10]Birke D, Swann G M P. Network Effects and the Choice of Mobile Phone Operator [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6, 16(1-2), 65-84.

[11]Sundararajan A. Local Network Effects and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J]. The B 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2007, 7(1), Article 46.

[12]Jullien B. Competing in Network Industries: Divide and Conquer [D]. University of Toulouse, 2003.

[13]Corrocher N, Zirulia L. 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Local Network Effect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9, 33(1-2): 68-79.

[14]Banerji A, Dutta B. Local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9, 27(5): 605-614.

[15]赵良杰, 姜晨, 鲁皓.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局部网络效应与创新扩散研究[J]. 软科学, 2011, 25(8): 6-9.

[16]Newman M E J.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 [J]. SIAM Review, 2003, 45(2): 167-256.

[17]Rosen E. The Anatomy of Buzz: How to Create Word of Mouth Marketing [M]. NewYork: Doubleday, 2000.

篇13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普通教师,笔者的肩上也担负着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遵循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积极融身于创新式教育改革、努力探索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方法的重任。笔者主要担任河北工程大学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河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信息检索课程外聘教学工作。这门课程与现代网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彰显了信息网络技术与环境对本门课程的影响和迫切要求。

1 网络环境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1.1我国网络环境概况

200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宽带网民规模世界第一。同时,CNNIC宣布截至7月22日,我国CN域名注册量也以1218.8万个超过德国.de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这三项重大突破令世界瞩目,互联网大国规模初显。报告也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网络媒体、网络商务等互联网深层次应用比例大幅提升。目前中国的国际出口带宽已经有493,729Mbps。学生比例约为23%。

1.2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提供了多年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机遇,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事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在网路信息环境下,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也被烙上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遵循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勇于创新式教育改革、努力探索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方法。

1.3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达到了空前高度,“教师即教育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地“教育家”形象。在此趋势下,由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也开始注意探求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并出现了可喜局面。向科研要素质,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专业型教师的倡导,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育研究已逐渐成为社会要求,也成为群体自觉。

2 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基本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的素养。课程整合具有非凡的意义,即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体系,需要构筑一个既考虑长远发展又实际可行的策略。具体可以如下:要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3 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堂教学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教师、学生和家长这几方面均愈来愈能方便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在课堂教学多媒体化、数字化之外,完全可以也有必要利用网络平台来辅助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这样学生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更深入和更有效地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

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效。

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辛勤耕耘,积极把信息技术引入学校教学的课堂和课外,我们一定会做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新等.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王琨媛等.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经营管理者,2008,7.

[3]李海静.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5.

[4]邵正喜.浅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5]胡启国等.基于群策AHP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