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教育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独特的教育方法

篇1

正是依靠文章自身的张力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空间,因此高层次的阅读,绝非仅仅是解释文章的结构,探询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是作品和读者互为解释,互相理解,互相建构的过程。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对解读作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接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我们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文章的解读也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的。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不应该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老师完全吻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主体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依赖性强,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开动脑筋质疑问题,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应有的尊重。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打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训练测试的模式化,语文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觉不到大自然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都与忽视学生个体经验有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充分认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篇2

一、了解独立学院生源的特点

根据教育部规定,我国独立学院招生实行招生计划单列,意思是对于独立学院招生,各省份的招生部门自主统一划定分数线,考生则统一填报志愿,最后按照本科三批次标准择优录取。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学生文化水平总体比较差,但也有一部分高考发挥失利的优秀学生。

一般来看,本科第三批次录取的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通常比一本、二本线低了30到100分,换言之,这些学生通常在高中时成绩比较不算突出,甚至处于中下水平。由于学习成绩不高,他们通常对学习的热情并不高,很多是应付式地完成任务,而且这些学生通常都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面临困难时经常因为畏惧困难而放弃思考,没有进取心。总之,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通常在学习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在招收的学生中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本来在高中成绩优异,平时考试也发挥不错,但在高考中因为种种原因发挥失利,因此进入独立学院。这些学生通常知识水平较高,态度端正,自信心强,进入独立学院虽然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但只要在教育工作中给予引导就能恢复平时的水平,并且很可能不断进步。

(二)部分学生文化不突出,但具备一些特长。

独立学院收费通常较高,因此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通常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而经济较好的家庭一般又比较重视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才艺,因此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可能在高中时代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文艺水准却很高,很多都接受过特长教育,如乐器、绘画等。他们中不少经常活跃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文艺活动中,有的是校级文艺骨干,代表学校参赛获得不少荣誉。这些孩子来到大学后,如果能够得到合适的指引,就能够在各种文艺活动和社团中发挥自身特长,发光出彩。

(三)自信不足,但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依然是比较偏向文化教学,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喜欢把目光盯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就导致了在高中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追捧,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没人关注。在老师的不重视、同学的排挤、家长的压力等多重作用下,一些学生形成了自卑叛逆的心理,这些心理问题被带入了独立学院中。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这些学生学习能力不突出,却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因为他们家境通常比较宽裕,见识比较广,思维比较活跃开阔,而且面对过多种多样的人,从小就锻炼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加上从小到大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和体育活动,这些学生面对人群、面对社会不会惊慌紧张,在实际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根据学院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国防教学

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是构成主体,仅处于补充地位,所以国家对其在人才培养上的要求不论是层次上还是类型上都低于普通高校。因此作为补充性的教育机构,独立学院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学生培养等各个方面都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点。虽然国家对其要求相对较低,但在普及高等教育和推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独立学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独立学院培养出的人才通常都能很快地适应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另外根据前面分析,独立学院招收的生源通常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整体素质不错的学生,只要我们对这些学生实施科学的教育,不仅能帮助其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且有利于其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独立学院发展国防教育现状。

当今不少独立学院本身在教育教学中,由于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存在一些不足和劣势,加之教学方法也不科学,这就直接影响了其教育成果和学生的发展,这一方面对独立学院的教育形象影响很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院和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那么要实现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就必须充分运用和整合多种教育手段,找出其中最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发展的方法,如根据实际情况,在加强实践,发挥学生优势的同时,提高理论课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事实证明,这样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最适合于独立学院的特点。但是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中,能充分并且切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知识并不多,其中国防教育课程是最为突出的,因为国防教育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又充分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很有利于实现学生兴趣与知识的双增长,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根本要求,而这又恰恰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不论是在教学条件还是学生特点上,独立学院都具备开展国防教育的优势。

(二)有效开展国防教育。

独立学院要科学地开展国防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其办学灵活的优势。独立学院教育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教学模式还没定型,具备极高的可塑性和潜力,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充分借助开展国防教育带来的发展机会和实践机会,总结和确定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教育实践之路,从而确立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构建中的后发优势。独立学院之所以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立足并发展,与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分不开。灵活的办学机制使得独立学院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力,在实践中能很快根据变化趋势调整自身的教学和管理方法。而国防教育的本质也正符合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国防教育以自由教育为特质,可充分促进独立学院办学理念的实现。因此充分利用国防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国防知识的增加和国防思想的深化,有利于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及其社会效益的发挥。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知识基础不扎实,但实践能力强,国防教育恰恰能在带领学生实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热爱,这就为独立学院教育提供了素材和手段。通过国防教育实践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国防知识的求知欲,使得各种教学资源能够充分整合利用,这样就与独立学院的灵活办学机制完美统一起来,有利于独立学院发挥自身的教育特色和魅力,促进学院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可知,独立学院开展国防教育,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其次要结合独立学院本身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把国防教育同独立学院的教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独立学院的国防教育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本身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相琼.关于独立学院国防教育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

[2]赖志成.谈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J].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2006,(2).

[3]张虹.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J].考试周刊,2010,(2).

篇3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生力量日益壮大,独立学院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定位是: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普通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只有认清其学生群体的特征并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因此,对独立学院学生,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育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实行课堂教育侧重于实用和够用,而不侧重于理论性、前沿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多注重应用,这样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部分学生常以此为借口和理由逃课、旷课,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有少数学生在中途就干脆放弃学业。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又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有不少学生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因而,这部分学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类考试中,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并有一技之长,喜欢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活动中,并在比赛中能够取得较好的名次和成绩,这些情况表明,只要学校有好的教育管理者教育有方,引导得当,独立学院学生同样能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不喜欢动脑筋,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独立学院生源为本科三批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入学成绩低于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学生。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本科三批与二批的分数落差大约为30~80分。分数的差距背后隐藏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这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最大劣势,这些差距在大学的学习中也逐步显现出来。

3.学习不主动,投入时间少,偏重社会活动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比较随意,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主动避开,不肯钻研,不会迎难而上;独立学院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备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个观点,必须对独立学院传统的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1.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的需要。1)教学计划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要大胆突破母体学校教学计划的框框,要体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首先,独立学院教学计划要符合本科教育的框架,确保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达到本科水准;其次,要充分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基础课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比重,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使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大学生。2)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独立学院必须科学定位。“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基础教育分层次,专业教育分模块,总体加强实务性课程、实践环节和能力训练环节”的原则,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形成“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2.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和定理的证明等,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事实证明它不能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如今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否则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独立学院应定位在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所急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出“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

三、实施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具体探索

1.调整教学计划,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独立学院学生群体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计划既不能照搬传统高校的本科教学计划,又不能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相类似。及时更新每门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剔除陈旧内容,避免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兼顾知识的连续性与先进性,提高课程的知识含量。每门数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做到结合学生特点和人才需求来设置,构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具有本院特色教学计划。

2.调整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特点,独立院校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因此,学科内容应该作调整,按“少而精”的原则,删除大学数学中繁、杂、难的内容。比如删除实数的连续性定理及R2的连续性、小和与大和、可积准则、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等,克服学生因数学难而害怕学习数学的心理,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外,把讲课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着重传授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增强直觉能力,学会逻辑思维,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通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引入探究性教学法。所谓探究性教学法就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以及对某一定理正确性的证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再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则可以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2)引入讨论式教学法。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索以及研讨式教学为具体形式,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集思广益、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可以克服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知识,将知识强加于人的弊端,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3)引入实践教学法。采用实践教学法,把一些实际问题引入大学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加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数学课堂的吸引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互动起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引起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两者都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实现教育主体观的转变,使教师和学生均作为教育主体,并使学生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活动中,真正获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教学,加强引导性和启发性,以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地分2个部分完成:理论知识部分和应用部分。具体可以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1)背景部分

在讲每一部分知识之前先介绍本次知识的来源及典故吸引学生兴趣,同时介绍该部分知识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学生会有一个很清楚的脉络,知识的理解会很深入,也很容易记得牢固。但记住这部分少花时间。

2)概念或定理部分

对于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最忌讳的是铺垫太多,他们的思维比较直接,你要明确的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需要你理解什么。所以,在介绍完知识背景后,及时引入本节主干概念或定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

教师精讲内容时,能理清要点,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典型例题进行示范讲解。

3)例题及拓展部分

讲完概念之后,就要配以适当的例题来说明概念。例题的选择不宜太难,应具有典型性。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很直接,很多概念的理解通过例子来说明效果会更好点。其中,在黑板上写出已做完的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即练习题题解,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随堂练习

例题的讲解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概念,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应用,必须要让学生动手练习效果才好。在练习后,教师可以总结该题的思路和方法。

5)简单回顾与总结,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简单回顾与总结能使师生积累有益的经验,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在回顾知识要点和总结方法时,教师要把重点、难点讲到点子上,讲得恰到好处。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通过师生协作或学生合作,指出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汇聚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形成有效的过程评价。因此,教师要给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及表现的量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

最后,在考试方式上,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考试”主要具有两种功能。其一,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考试检查、评判、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适当评判教学效果。其二,对学生而言,考试可以起到督促、引导学生主动复习的作用,使学生分阶段、分科目总结和归纳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技巧,巩固学习成果,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独立学院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关系独立学院教学效果,选择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是独立学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以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给出了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相互配合。同时,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我们教师不仅要加强责任感,拓宽知识结构和提高学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更新数学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主导教学活动,数学观念的更新要比数学知识的更新更为重要。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师仍沿用落后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那么前面所述合理的改革措施是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的。因此,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对自己的数学教育思想进行自觉地反省,对思想中的不足甚至是错误的成分进行澄清和否定,自觉地对照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去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2.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教育今天在谈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发展,数学教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数学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自身数学修养。“修养高”应包含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所谓理解就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而内化则是知识的一种升华,不仅理解,而且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有“知识满足”的思想,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学多思,努力提高专业修养、教学水平和数学修养。只有这样,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才能以精深渊博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娴熟高超的教学技巧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保证上述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总之,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创新,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本科的数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收到良好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2]王子兴.数学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4]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8.

[5]罗箭华.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其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2,10.

篇4

同时,校长还应该从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这一目标出发,经常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教育效能的实际状态,从这三位一体的教育整体出发,经常研究、考察、分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使之具有真正教育效应的最佳组合、高效结构。从学校长远目标来看,“育人”就是校长的神圣职责。治校为育人,育人必须治校,它是校长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校长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和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在领导和组织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中,充分实现管理和教育的整体效能,以更完善地履行校长的教育使命。

我校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了可行性的教育目标,秉承了“尚文、明理”的校训,制定了“开启心智,塑造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厚徳、精业”的教风和“敏学、慎思”的学风,构建了“学生自主管理”和“校园文学教育”两大办学特色。校园内学生社团众多,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真正做到思想自律,管理自治,生活自理,学习自觉,同时阅读面广,感受浓厚的文学氛围,具有良好的文学鉴赏习惯和校园文学写作能力。

二、独特的管理风格是创建特色学校的保证

管理就是对众人活动的全面协调。校长管理学校要以人为本,即以师生的发展为根本,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关注每一名教师专业成长和幸福人生的体验。校长要让学校更富有诗意,而不是更浮躁、更功利;成就个性化教师,造就特长化学生,铸就特色化学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台,为家长和社会提供满意的教育资源;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优秀的质量观,创新的教材观,周到的服务观;倡导教师因势利导,因能施教,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让学生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校长应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针对教学目标,倡导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优良的服务体系,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一是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的控制,包括健全机制、建设管理队伍、改革课堂教学和后勤保障等。二是控制教学的全过程,掌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始终,落实教学管理的“决策———实施———检查———反馈———提高”各个环节。三是广泛调动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职员等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积极献计献策。

三、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灵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校长。”校长作为灵魂人物,就应该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影响力。因为教师、学生对校长的认可度是影响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只有良好的品格才能引起他们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从而加快学校办学目标的达成。良好出色的个人素养造就校长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集中师生的智慧,共同推动校长提出的特色学校的创建。

1.校长的内在素养。优秀的校长必须具备改革意识、特色意识和文化意识;同时又要有独特的品德、独特的知识、独特的才能和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上述意识和品质的校长,在管理活动中对教职员工所产生的心理磁力,其力度和广度是权力性影响无法相比的。校长应善于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强锤炼,充分发挥内在素质的优势,艺术地领导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并显现出独特的魅力。

2.校长的知识素养。现代校长理想的知识结构特征体现在层次化、复合化、综合化。现在的校长大多数是学科的骨干,他们的知识结构往往是“专而尖”,而从事管理工作需要宽阔的知识面和阅历,这就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有的校长唯上是从,照章办事,人云亦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领导学校教育工作,那就不可能有领导艺术可言,就不会面对纷纭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理出头绪,抓住要领,形成自己比较系统的办学思想和观点,并在实践中探索研究。

3.校长的创造性素养。前苏联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从1957年—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他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般发展”的概念,“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最高的效率推动学生的一般发展”,石破天惊地道出了今天我们所讲的素质教育的真谛,即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引领了一个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样,在学校领导活动中,校长高超的领导艺术体现了领导者积极主动的创新力。对新环境的感知能力;对新动向的觉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及时提出新设想;表现为思维的活跃性,简言之,构思新颖,风格独特,办学个性鲜明。

4.校长的方法论素养。管理是行动的哲学。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认识是方法论素养的核心,即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它,使其领导的学校既符合普遍的规律,又有独创性。只有把本学校的工作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中,以开拓的视野把握当代教育的灵魂与方向,才能从传统的经验中选择汲取对将来教育发展具有价值的精华,从而设计本校的办学思路和方向。校长必须具有较高的方法论素养,掌握运用唯物辩证法和一些专门科学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统筹的方法、系统的方法等,以此来指导解决平时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

校长的思维方式在管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校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

1.周密而精确的思维,能够帮助校长做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决策,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作为一位卓越的校长,单凭经验是不行的,还需要在遇到新问题时的理性决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严格遵守科学的程序,形成科学的决策。进行理性决策离不开决策者的思维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长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校长进行理性决策的基础。

2.敏捷而良好的思维,能够在偶发事件中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化险为夷。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校园,很难是以往那样的净土,总会遇到难以想象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思维的敏捷性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对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事物能否准确、及时做出反应,能否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和行动,因此,我们常说校长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实际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是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篇5

附件:

通知

结合下周的主题“塑料制品”,请家长协助幼儿于下星期一从家中带一样塑料制品到幼儿园,并且利用星期天和孩子一起在家利用塑料材料(各类饮料瓶子、塑料袋等)制作一件塑料玩具。

中(2)班

2006/4/12

通知

贵家长:

为配合主题教育“独特的我”让孩子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展示自我。请您和孩子一起制作“我的档案”。《我的档案》里包括1 姓名以及名字的故事;2 一张小照片(大头贴);3 生日;4 我的最爱(喜欢的人、喜欢的玩具、图书、喜欢的食物、喜欢的动物、喜欢的颜色、喜欢的电视节目……);5 我的优点;6 我要改进的地方。还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自行添加容。我们将会把孩子的档案进行展示。可以利用卡纸、旧卡片等进行剪贴、画图,立体装饰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制作.相信,每个宝贝都是出色的、独特的,宝贝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的档案也是精美的!独一无二的!

大(2)班

2006/9/8

篇6

而广义的“德育”,又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方向与政治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教育)、道德教育(道德观、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教育)三个层面。而政治思想教育既是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合称,又在整个德育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德育工作也不断创新发展,广大师生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内容、新形式。其中,寝室团小组作用的充分发挥,就凸显出其独特的亮点。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对这一重要命题的关注与调查、思考与研究,发表若干粗浅之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寝室团小组空间的零距离

寝室团小组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第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是它空间的零距离的优势。

所谓“空间的零距离”,顾名思义,指的是寝室团小组的成员与团外青年学生,共居同一寝室,相对集中,颇有“家庭感”。这种空间的零距离接触,就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自然切入、方便快捷、随机灵活等特长的发挥,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平台。

由于这种空间的零距离,就使同寝室的同学有了共同关注的话题,很容易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同时彼此的个人信息、个人动态、个人状况,也容易互相及时了解、及时掌握。这一切,也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有效,提供了可靠的场地保证。

由此可见,寝室团小组可以充分利用“寝室”这块“宝地”,充分发挥其空间零距离的优长,及时、有效地做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二、寝室团小组时间的常共度

寝室团小组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的第二个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是它时间的常共度的优势。

这种时间的长共度的优势,是由空间的零距离的优势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空间的零距离的优势派生出来的。因为共处一室,所以就为时间的常共度提供了物质基础。据调查,高校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就餐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寝室里度过。就寝8小时自不必说,就寝之前躺在床上闲聊神侃、起床后的交谈,有的同学就连自习、写作业都在寝室里进行。

如此,寝室就成为时间上的一大节点,为同寝室的同学常共度提供了便利与机会。而有了这种时间的常共度,也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经常化进行,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并且可以防止同时间差所造成的延误,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和“把问题消除在摇篮之中”。

由此可见,寝室团小组可以充分利用同寝室同学时间常共度的优长,及时、经常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并收到显著的成效。

三、寝室团小组心间的亲近力

寝室团小组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第三个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是它人间的亲近力的优势。

这种人间的亲近力的优势,是由寝室的空间的零距离优势与时间的常共度的优势共同决定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心灵工程,是灵魂与人格品质的塑造,空间的零距离与时间的常共度,都是为心间的亲近力服务的。

寝室团小组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寝室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形成强大的亲和力与亲近力。同寝室的大学生,容易形成寝室的集体荣誉感、小组精神、团队精神、群体意识。同寝室的男生,常常亲如兄弟;同寝室的女生,也常常亲如姐妹,赛过“闺密”。

21世纪是一个人性化时代,“以人为本”成为一个大主题。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凭借寝室团小组的心间的亲近力的优势,进行人性化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这不仅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打下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也会为他们毕业之后走向社会时,在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方面,奠定坚实雄厚的政治思想基础。

篇7

一、日本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

(一)映射幼儿内心世界的绘画

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活动内容。在日本绘画活动是被重视的,并且认为绘画反映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那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线条可以捕捉到孩子内心的情绪。具有进取心、活跃的孩子用强有力的线条图画,而病弱、不喜欢运动的孩子留下的则是浅淡不安定的线条。所以日本教育者认为虽然涂鸦期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仍旧可以反映出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日本教育者对于绘画的指导重视绘画与幼儿生活和幼儿的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认为幼儿通过绘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绘画是幼儿心灵的折射,是幼儿心灵之窗,教育者的目的并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描摹物体的外形,而是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

通过绘画,幼儿从想象的内容和直观感受中逐渐学会表达,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形状的组合使幼儿接触到了美和乐趣,培养儿童丰富的感性和感觉。让儿童学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通过绘画表达出来,也是对自己心情的一种释放,体味到一种解放感。教师通过儿童的画,也能够理解幼儿的心情,能够让其进行更适合自己的活动。

(二)满足幼儿成就感的手工制作

幼儿的手工制作是运用纸、硬纸盒、胶水、毛线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手工制作让幼儿利用身边的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其组合、制作,使其具备了更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一边剪剪粘粘,体会到了色彩、材质、形状等的美,同时也体会到了制作的乐趣。

日本幼儿手工制作主张幼儿年纪小,1至2岁时从偶然接触到的形体出发,鼓励孩子折纸和撕纸,并从基本形(方形、圆形、三角形)开始;3岁左右让孩子用碎纸进行拼贴,或者用天然的物品(树叶、铅笔削等)进行拼贴,和矩形长方形进行形体组合;4至5岁教幼儿将黏土揉捏成形体来制作;5岁后可以采纳组合材料和编织物进行制作,在形状上可以增加圆柱形等物体用来拼接成新物体。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注重以明确的目的性来制作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包、盘子、帽子等。制作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幼儿能够获得极大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通过在生活中使用自己的作品,能够感受到对作品的喜爱,也能够萌生珍惜事物的情感。

儿童在制作的过程中接触各种制作素材,知道不同的东西有多样的材质和形态,在学习更适合的使用方法的同时,还能培养儿童想办法制作物品的创造性。儿童又剪、又折、又贴,能够使其熟悉手中器物的使用情况,有时制作一个东西需要很长时间,儿童长时间地集中精神,能够培养其耐性。

(三)关注游戏与探索的造型性游戏

“造型性游戏”是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纲要中出现的活动。“造型”的意思就是创造空间当中三维立体的形状。不单包含了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更包含高低、里外、大小、明暗等空间的概念。所以说造型性游戏一定是有材料的活动,材料可以是泥、沙、硬纸箱等。“造型性游戏”是以游戏为主,以孩子为主体的游戏性活动,不以完成作品为目的。

例如日本幼儿园开展的硬纸箱活动,材料是常见的大大小小的硬纸箱,电器的包装箱等大的包装箱很结实,孩子们可以把箱子撑开、压扁、钻进钻出,任意塑造纸箱的形状,并且进行装饰,把它想象成汽车、房子、浴缸、轮船等进行游戏。纸箱形状的丰富变化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表现力与想象力,让孩子熟悉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提高动手能力,也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学习合作,拉近了孩子与其他小朋友间的距离,使孩子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对中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鼓励幼儿独特的审美与表现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展现,虽然幼儿期的绘画、手工还是造型性游戏处于最初的阶段,成人有时对其中的表现内容不能完全理解,但那是幼儿独特的审美与表现方式。不要批评或者损伤幼儿的表现欲望,而应该鼓励幼儿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创造和表现,对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成人了解儿童也提供了一条走进幼儿内心世界的一个途径。

(二)重视美术活动中的造型性游戏

以平面为主的美术活动,忽略了幼儿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及对材料工具的操作练习。造型性游戏是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造型性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认识高低、里外、大小等空间的概念,并且是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尽量多给幼儿提供进行造型性游戏的材料及工具,并且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造型性游戏活动需要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边玩、边制作、边想象、边造型,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幼儿才能在“造型性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重视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主要是来自自己成绩的进步和他人的鼓励与赞扬。幼儿美术活动的成就感源自于幼儿完成的作品与教师的评价。所以在活动过程与评价中要重视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而不应仅仅关注作品本身,当幼儿获得成就感之后才会享受表现带来的快乐,和培养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教师要多给幼儿提供展示作品、交流作品的机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普通的美术教育,这种美术教育并不是培养画家、艺术家的教育,而是一种素质教育。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体验与表达,每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特性,并且通过美术教育的内容培养幼儿受用一生的素质。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础教育合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SSXM006)。

参考文献:

篇8

第一阶段:特色的定位关注学校实际。

认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应在学校自身,如,王承铎认为:“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懈努力,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独特风格。”学校在创建的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强调了特色学校的特色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中创生而成,阐明了特色的根本在于学校自身。

第二阶段:特色办学风格的细化。

20世纪90年代末,该流派将独特的办学风格逐步细化,将特色学校需要具备的独特风格细化,用描述的方法进行列举。于文安认为:“所谓特色办学,就是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征。它包括办学模式的特色、课程教学的特色、教育途径的特色、学校管理的特色等。”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办学风格分为办学模式、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以及学校的管理思想等方面,这样更具实践意义,在各级各类学校创建特色的过程中有一定指导意义。

第三阶段:稳定的办学风格并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

近几年,该流派开始强调特色学校的独特风格必须具有稳定性,并且开始与文化相结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郑志生的观点:“特色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先进、科学、独特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

该流派认为,特色学校应具备独特的办学风格,这种风格应该具备整体性和稳定性,要体现出学校自身的特点,并且与学校文化相结合。这就解释了创建特色学校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特色”问题,并且区分了“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不强调整体风格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形成特色就可以称为学校特色。虽然是强调“独特的风格”,但随着特色学校研究的深入,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逐渐趋于完善,这也是这一观点在特色学校研究的整个阶段始终存在的原因。

二、稳定风格的成功学校

与上述“独特风格的学校”流派不同,这一流派强调特色学校一定是成功的学校,强调办学思想以及从实际出发,如邢真认为:“特色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强调特色学校优秀办学成果的社会属性。其主要的代表观点如何丙华所述:“特色学校的内涵应有三个方面:1.教育教学质量优异的学校;2.特色学校是在教育改革中积极创新、全面优化、获得成功、形成稳定办学风格和模式的学校;3.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的教育、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学校。”其观点认为特色学校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对所在的地区有一定的贡献,注重定位的社会性,将特色学校创建成果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区,对特色的定位要更加科学,更加宏观。

从各级各类学校创建特色的初衷来看,多数是为了提高办学效果,所以强调“成功”是无可厚非的。但应该注意到,如果过分强调优质性,可能会造成在创办的过程中混淆特色学校与优秀学校或者示范学校的区别,而且也使得一些原本教学水平较差的学校认为自己没有创建特色学校的能力。界定“成功”的标准,可以避免将创建特色学校简化为创造特色项目,这绝不是特色学校的实质。

三、独特学校文化的学校

相对于上述两个流派,这一流派出现较晚,其主要观点认为,特色学校的创建结果是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前两个流派的部分观点也涉及学校文化,但没有得到全面的阐释,只是在各自的基础上与文化相结合。

第一阶段:全面性的学校文化。

认为特色学校创建的结果是形成独特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不单指某一方面。主要代表观点如谢学政所述:“特色学校就是一种集创造性与个性化于一体的学校,不单指某方面,而是学校群体共同追求而形成的一种全面的、全方位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强调特色学校文化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只有形成了这样的学校文化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

第二阶段:明确特色学校文化的具体内容。

近几年,独特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独特的校园文化的所属关系进一步明确,使得学校文化这一说法更具科学性。其主要观点如王彪所述:“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显现,是个性基础上的共性存在,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教育思想、科学研究、校园文化以及在人才培养上的科学的教学手段等。”

该观点将学校文化的内容细化,并且强调特色学校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独特的和相对稳定的,该观点较前几种观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明确了两个问题:其一,明确地将“学校文化”与“学校风格”区分开来,将办学风格包含在学校文化之中,表现出将特色学校建设落实在学校文化上的理由。其二,将校园文化也包含在学校文化之中,这样可以避免在创建过程中将“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偷换成“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办学风格只是暂时的,只有上升为本校的文化才能更加全面更加持久地将特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一切活动中去。“风格说”主要强调特色学校发展的整体性,而“文化说”则是在“风格说”的基础上提升了这种整体性的层次。

四、个性化的学校

这一流派在特色学校内涵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位置,其主要观点是“特色学校是个性化学校”。

代表观点如原祖舍提到的:“特色学校即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较高于一般学校的文化层次上,形成具有个性的教风、学风和校风,造成对社会文明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的学校。简言之,所谓特色学校就是有个性的学校。”这一观点中并没有说明什么是个性化学校,个性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定个性,这使得研究的实践意义大大降低,但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特色学校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学校自身,认为特色学校不仅是个性化学校还要是成功的学校,强调这种个性必须形成传统并有一定的进步性,尤其是要求“个性”要是独特的、优化的以及整体性的,使得“个性化学校”的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得以加强,更具有科学依据。将特色学校定义为个性化学校,有其独到之处,因为个性化就是体现自身特点,按照自身优势发展;但是操作性有所欠缺,容易走向太过强调个性化的极端,使得创建特色学校实际上成了创建个性化学校。

五、小结

综合以上研究,本文认为特色学校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先进的思想指导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挖掘特色,并形成一种稳定、完整、独特的办学风格。

3.将这种办学风格内化、外显于全体师生的认识与行为中,并体现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将这种办学风格上升为一种学校文化并形成传统。

4.在这种学校文化的指导下获得优秀的办学成果,包括提高教学质量、社会认可度以及人才的培养力度。

将特色学校的内涵定位于此主要鉴于以下几个原因。

1.特色学校的“特”应是共性中体现出的个性,所以无论特色学校的“特”如何科学,也不能将学校工作游离于国家的教育方针之外,这一点是必须强调的。

2.特色学校的创建应该是基于学校自身办学风格的一种升华与提炼,所以定位就必须要从自身情况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主题。

篇9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气质,爱好。这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有些学生识记能力强,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好,有些学生注意力持久而有些学生想象力丰富等等。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顺应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施教学个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但是,我们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传统应试教育还广泛的存在。这种教学过分强调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必将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 “讲授法”或者又叫“满堂灌”式,教师只凭主观意愿,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硬性灌输知识,这种状态,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解放,发展,培养学生多样的优良的独特的个性,必须重视和倡导教师的教学个性。

二、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的培养

如何处理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的培养?的关系主要由以下三点开始。

1.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教学内容一般是指教材内容。由于受教育观念的制约,长久以来我们的教材在内容上首先考虑是政治性,思想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个体差异被忽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补充,拓展,延伸,超越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个性又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有力的凭借。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包括:①还原。还原教材就是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实际事物,通过还原,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使知识从书本上“走”出来,变成活灵活现的东西,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②补充。教材因为受书面形式的限制,总是简练的,概括的,它存在“空隙”和“短路”,“言虽尽,意未犹”,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推理思维的空间,这是进行个性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推测,想象,填补,描叙。③质疑和超越。质疑包括对教材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既是培养个性的要求,也是教材本身不断完善的要求。超越是使用教材的最终归宿,它意味着学生借助教材这块跳板,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2.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明显地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性精神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最能体现教学个性的环节之一,也是有效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做到:①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篇目,不同体裁,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②符合学生接受的可能性,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③符合教师自身的特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来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必须符合教师的特点,也必须符合教师的年龄,性别,学识,风格,兴趣,爱好,阅历等等。所谓“我以我法上讲台”就是教学个性的最好体现。

3.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独特个性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后天环境因素影响着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教师应该从自身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使这种影响达到最优化,教师应努力培养独特人格魅力。

篇10

高校声乐教育对于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保护而言,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原生态音乐的起源地多在偏远的民族聚居地,很多地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却没有文字,因而,生长在民间的原生态音乐凭借口口相传的形式广为流传。现今的原生态音乐正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社会中愈加被重视,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继承传扬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所在。高校声乐教育所培养的是专业的音乐人才,对于原生态音乐的积极融入,可以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背景和科研优势,依靠专业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同时,更是培养多元型音乐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声乐教育将原生态音乐引入其中,用原生态的方法和视角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解和分析,用声乐的艺术视野对原生态文化进行体证,可以使高校声乐与原生态音乐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沟通,二者相互推进,相得益彰。再者原生态音乐历史文化丰厚,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历史、民族、社会、宗教等相关学科的文化内容。因此,原生态文化的引入对于现代的高校声乐教育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声乐教育的学科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音乐素养,为高校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增添了新的元素,使高等声乐教育更加丰富和多元,培养的人才相对素质较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篇11

如此等等,语文怎能“活化”?不活化则凝固、僵化,停滞不前。因此,需要给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教学。

活化语文,首先要活化语文教育思想。当前,语文界尤其纠、学语文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现象,并不正常。不少研讨会仍然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的交流,而缺乏教育思想的碰撞。语文教育理论的单薄,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教育哲学的指导;二是缺乏教育实践的检验;三是缺乏教育心理实验的支撑。由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衍生出来的原则、方法、范式,仍然在语文教育园地上悠悠然游荡着;从国外引进的一些母语教育理论,虽然见诸报刊,但并未和本土的经验、理论融通,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用;从各地涌现出来的语文教育改革实验,除了少数几个实验外,大多数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仍然存在着理论工作者不深入实际、实际工作者轻视理论的现象。

活化语文,关键是活化思维。小学语文教学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统一过程、统一结论,试图用同一模式去铸造千差万别的儿童,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为此要鼓励儿童独立思考,鼓励发表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小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重复教科书上的结论,重复教师的话语,这种思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独特见解源于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有赖于独特的思维方法,因此要让学生学法、悟法,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学习方法。

思维活化了,才有可能创新。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个热门话题,不少教师已作了许多可喜的尝试。但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是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这些“发散”没有以知识、能力作为铺垫,加之目的要求不明确,往往流于“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空谈。其实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也可以创新。二是把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割裂开来,有的甚至把创新能力看成是纯技能训练。对小学生而言,更重要的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探索、求异、坚定自信、执着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勤奋热情、坚韧自制、献身事业、服务社会等优良品质。当前研究的重点是要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多元化的思考、自由地表达以及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发创新的激情,开掘创新的潜质,使学生的学习语言和创新思维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活化语文,要求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在学术上不可能定于一尊,在教学中不可能只有一种风格。要求教学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教学个性化。当前,各地推出了许多“教学模式”,其中不乏反映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有指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规范教学行为是有益的。但是,任何具有共性的教学模式,都是深深扎根于教学实践的土壤,在教学个性化、多样化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模式规范教学,但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总是要冲破“模式”,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变式”,从而显示出教学创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相互融通,逐渐形成独具特色又较为稳定的教学风貌即教学风格,这,才是我们应予倡导的。

篇12

一、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的理论概述

1.1美术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美术教育是指美术教师在熟练掌握了美术学基本原理和美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同时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拥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的学科。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应具有系统编辑教学大纲的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能力、进行教学辅助工作的能力、熟练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优秀的授课能力。在注重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美术人才的同时也需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综合性人才,开创出更多内容丰富的精品课程。

1.2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由于该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该地区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特色性和传承性,包含着该地区独有的文明元素。在弘扬地域文化时,要保护地域文化的真实性,不能一味受到经济因素的诱惑。要尊重历史、尊重道德,不能为了开发旅游业而随意打广告、制造炒作、对文化遗迹大肆修改、通过商业手段进行包装等,更不能虚夸文化的意义,弄虚作假,欺骗人民。不论是政策上,当地政府和居民,还是游客,都需要建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认识。

二、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现状

2.1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情况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开展,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考生的青睐,美术知识与多元文化知识的融合学习也得到了教育界学者的认可。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高等美术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逐步引入了地域文化内容,但主要停留在较浅的介绍层面,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和方向上,西方国家的美术学,现代美术学的理论较多,而设计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内容比较少。在研究程度来说,简单的论述比较多,深入的拓展比较少。在设立研究机构的情况看,除江南大学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外,研究机构的数量也聊聊无几。

2.2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的价值体现

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地域文化艺术品具有鲜明的色彩,丰富的填充度,清晰的线条和个性的表现力,需要得到物质上的保护,更需要得到精神文明层面的保护。同时,地域文化美术作品融和了当地劳动着的智慧,记录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内容,贯穿古今,具有较高的教育参考价值。最后,文化的特色与差异使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姹紫嫣红,而从历史沉淀而来的地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渊源,地域文化的美术作品十分直观的表达了地域文化的内容,对于今后学者们对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三、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3.1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有利于传承地域文化

传承地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标,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承担着通过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任务。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有利于使学生从专业的角度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提升爱国主义热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扬是年轻人的共同责任,美术专业学生通过接受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了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开发中国特色的美术创作思维,将中国特色融入世界的国际化浪潮之中。

3.2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身为高校美术系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专业基础技能,更应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文化素养。通过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们接触文化气息浓厚的教育资源,更广泛的学习和提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3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需要创造力和感性思维,在教学中为了开发学生们这方面的能力,需要使教学的过程避免传统的一元化,而是需要多元化的丰富教学内容。地域文化给予其自身的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宗教特色、地域特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学习与地域文化融合后的美术学科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多元性开放思维和中国化的艺术灵感。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为学生们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是学生接触更多文化元素,打开创作思路。传统的地域文化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素材,让学生们学习传统,不盲从于传统,开拓未来。

四、总结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开展,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考生的青睐,美术知识与多元文化知识的融合学习也得到了教育界学者的认可。地域文化不仅具有地域性、特色性和传承性,更包含着该地区独有的文明元素。不论是政策上,还是教育上,都需要提高保护地域文化的认识。传承地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标,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承担着通过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任务。本文认为,应加强高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便于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黄露.美术教育技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01).

篇13

一、色彩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

个性差异体现着人类多样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又与美术的丰富多样性所一致。也正是学员审美个性上的差异,为我们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基础。与此相反,划一的教育却导致美术丰富多样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美术的真正魅力。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差异必须被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在富有情感的色彩表现上。尊重个性差异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要求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指导、评价等环节中,都要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甚至干涉学员独特的审美习惯,确保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尊重,使学员自觉地保持和发展这种审美的独特性,而不是趋同于同学和老师的审美感受,最终丧失他们宝贵的人格魅力。例如,讲课时要对色彩作品客观分析,理解不同色彩情感的表现抒发:莫奈《睡莲》《教堂》系列中光影色感的扑朔迷离、欢快丰富的色彩世界;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以狂热的色彩语言描绘了痛苦焦灼的心灵,那奔放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以及整个画面的律动感令每个观者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绘画激情;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中色彩传达的苦难、恐怖等等。

指导写生训练实践时,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按老师本人的方法和色彩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生在表现手法和工具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应鼓励学员勇于用个体独特的色彩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在色彩表现过程中要调动学员表现对象的激情,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营造强烈的情感氖围,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写实、夸张、变色、反色、变调、抽象、象征等手法,强调笔势的动力感,如用平涂无痕的色块、长笔触的强烈扭曲的拖摆、细笔触的轻微的颤动、旋涡笔触的绵转,弯曲笔触的起伏等,突现色彩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当学员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活生生的对象就会融化为生动的线条,鲜活的色彩,写生就不会是冷漠的复制,而是炽热情感生动的表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员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便意味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

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员的审美个性,要求我们从客观心理结构出发,充分意识到教育和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并避免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培养、发展学员独特的审美个性。

最大限度体现差异,编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成人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成人学员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内容对他们肯定是不合适的,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员的身心特点。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成人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这种弹性体现在对于表现方式的宽容、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难易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适应不同基础学员的审美喜好,在准备要欣赏的艺术作品材料时,应尽量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以体现出教材内容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从学员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员感受各类作品的不同审美形态,从而引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学员对美术的体验、感受和表现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利用各种色彩作品资源开发色彩课程,培养学员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建构个体对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从而形成独特的富有民族特点的审美个性。

二、各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

不同绘画材料的运用会形成画面不同的肌理表层,肌理是经过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不断尝试探索创造出来的。这种效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被采用。画面中所出现的肌理,使艺术手段更趋丰富,从而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创造性。

同样,在色彩训练之中,也可以运用各种绘画材料产生不同的色彩肌理效果,来拓展学员色彩的表现力。过去的色彩教学中,只是运用水粉、水彩、油画等常用材料,对材料与技法触发的色彩肌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不了解画面肌理的功能及其所生发的效应,如可以表现丰富的质感和光感,或传达精致、和谐、微妙、柔和、厚重、粗犷等感觉。重视媒介和手段的研究、增加各种特殊材质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即不同材料、技法形成的不同肌理表层,其本身就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心理、情感动向及其精神价值取向。色彩肌理本身就会使观者引发不同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反应和变化。同样的肌理表层又会因不同的材料选择,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信息。

不同材料和技法的选择运用,引发不同的色彩肌理表层效果,同时也会导致不同的审美趋向差异。收集、保护和学习前人优秀的传统技艺,是我们创新的根本和基础。我们在色彩训练中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鼓励学员大胆尝试多种绘画材料技法,如水彩、水粉、丙烯、国画色的综合运用,油画和金属、木、陶、蜡、纤维等各种材料的混合交替使用,还有刀刮、平刷、罩染、浸染、滴洒、划痕、厚堆等方法的运用,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极为丰富的肌理效果,从而启发学员的创造灵感。经过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利用工具和技法,以不同媒介来创作美术作品,在表现技法的探索、研究和体验中,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的审美个性,同时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同绘画材料技法运用可产生不同的肌理,而对肌理的研究与综合运用模糊了画种的界限。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跨画种的技法被广泛运用和借鉴,不同画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已成趋势,因此,我们尝试在色彩教学中,充分而综合地运用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从而真正实现色彩教学的五彩缤纷,使学员感受色彩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