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篇1

Key words: domestic;abroad;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review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146-03

0 引言

最早提出企业竞争力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史蒂芬·海默[2],但他并没有对这一范畴进行专门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先后通过他的竞争三部曲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此后,很多学者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广泛研究。

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关注和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而展开的,而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

1 国外企业竞争力研究

世界上不同的组织及研究学者都对企业竞争力做过不同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关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探讨;企业竞争力源泉的研究;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 企业竞争力概念研究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诸多的组织和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①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价值和质量优势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

②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携手合作,并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权威机构,在1990-1995年期间每年合作出版一本《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用300多项定量与定性指标对几十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其评价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较大反响。

③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乔治·菲什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获取、创造、应用知识的能力。

④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企业竞争力归结或等同于企业竞争优势,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⑤联合国贸发会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考察:它可以被定义为单独企业在可持续基础上保持或提高其市场份额的能力;它也可以被定义为企业降低成本或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能力;它还可以是来源于利润率的竞争力。

⑥著名学者维纳·艾莉在其著作《知识的进化》一书中指出,竞争就是企业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为增强竞争力而调整知识的过程,企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其产品在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生产力,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比较生产力。

⑦《贸易政策术语辞典》(1997)将竞争力归结为:某一企业,某一部门或一个国家在经济效益上不被其他企业,部门或国家所击败的能力。

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也将企业竞争力归结为企业的能力,并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静态的能力,改善的能力和进化的能力。

除上述国外学者和机构对企业竞争力概念进行了广泛研究之外,国内不少学者也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例如,罗国勋,李显君,韩中和,张志强,胡大立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金锫。

金锫是我国最早也是最系统研究竞争力问题的学者之一。他从5个含义出发定义了企业竞争力并提出了企业竞争力包含的四大要素。在他看来,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竞争力有五个基本含义:一是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二是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或工作效率)。三是企业竞争力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满意度)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四是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状态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尽管一些偶然因素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往往有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深刻原因。五是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因素之间经常发生着相互作用。所以,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可以看到,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决定因素[3]。本文倾向于金锫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1.2 企业竞争力源泉研究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学术界主要围绕环境、资源及能力等因素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派别[4]。总结起来分别是: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①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称为“环境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整个80年代风靡一时,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该派理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主要作用:产业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根据产业市场结构而不是企业内部条件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

②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一般称为企业竞争力的“资源基础论”。该派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侧重于从企业资源及其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③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通常称为“企业能力理论”。与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一样,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也是强调从企业内部因素与条件来出发来理解企业竞争力。二者的区别在于,重视资源因素的理论侧重于从企业的资源集合体性质出发,从企业资源本身来理解企业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强调企业资源、资源积累及其差异性之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意义;而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则更倾向于将企业看成是一个能力体系,(尼古莱·J·福斯等,1998)侧重于从资源之间的动态联系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竞争力,强调资源之间的结合与整合之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意义。

1.3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①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对单个企业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即对企业的投入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进行评价,以企业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作为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依据。

②综合指数评价法。这是一种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主要是通过计算子系统综合平均指数建立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数学模型。评价的标准在于:如果综合平均指数接近于1,则说明甲乙两企业的整体无明显差别;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大于1,则说明甲企业优于乙企业;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小于1,则说明甲企业劣于乙企业。综合平均指数与1的离差越大,说明不同企业的差异越明显,故各企业能依据综合平均指数的大小,进行企业间的比较,确定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这种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两个企业之间的评价,同时由于权数的确定通常采用专家咨询主观确定,欠缺客观性。

③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比较注重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层次分析法是对专家简单确定权数方法的改进。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评估对象因素多样性,以及评估主体专业水平、素质、偏好的影响,评估主体难以准确地判断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构造的判断矩阵往往一致性较差。

④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是美国控制论专家艾登于1965年创立的。通常我们把竞争力强度分为很强、较强、一般和差4个等级,但很难确定每个等级的标准。这种等级的分类也只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分类本身就有“模糊性”。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一些因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分数评价。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采用模糊数学地综合评价方法来对企业竞争力做一定量的评价。模糊评价法有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和多层次的模糊评价两种方法。由于企业竞争力受多因素的影响,宜采用多层次的模糊评价法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

⑤灰色多层次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灰色聚类、灰色统计和灰色关联分析。企业竞争力灰色评价依据在于: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首先因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人们在评价时,只能选取有限的主要指标来进行分析。其次,所选取的评价指标的数据有些是已知的,可以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有些指标的数据却是未知的,无法从统计资料中获得。

⑥数理统计方法。近年来数理统计中迅猛发展的一个分支是多元统计方法,它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其中主要有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

上述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使用时可以依据研究需要和研究目的选择使用。

2 国内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学者也展开了有关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研究、行业竞争力研究,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等。

刘金波(2006)[5]提出构建测度地区内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郭继鸣(2003)[6]提出从企业现有经营业绩,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环境协调能力3个方面对工业企业竞争力进行详细分析;尹子民(2003)[7]运用因子分析表征工业企业经营能力,效益能力和成长能力;杜心灵(2005)[8]提出加入WTO的背景下,研究工业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黄辉等(2004)[9]运用系统理论提出了综合评价体系并建立评价模型;刘华等(2006)[10]以市场份额作为衡量工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通过基本消费、生成模型,建立工业企业竞争力模型,分析税收政策如何对工业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刘冠洲(2006)[11]从企业规模竞争力、企业经营竞争力、企业创新竞争力和广东工业50强与世界500强的对比四个方面,对广东省工业企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蔡定萍(1999)[12]对我国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宗刚、马宁(2002)[13]从技术学习、R&D、制造、营销、组织管理、资源以及战略等7个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全范围衡量,并用DEA方法对182家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7个竞争力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白云兰等(2005)[14]以现有统计调查体系为基础,构造测度地区内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

对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尽管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比起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涉及到了企业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具有系统性,对于我们从事继续的研究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的参考和有益的帮助。

3 西部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地区市场开放程度还不够,区域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工业企业发展缓慢,目前有关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比较有限。

国内著名学者、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员金锫从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及西部地区发展要有新思路等文献从一定侧面论述西部地区发展工业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李曦辉(2002)[15]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的现状,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胡中应(2006)[16]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通过因素分析法和对比差距法从结果和原因方面探究了六安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状况,提出了提升贫困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张羽琴(2007)[17]通过研究中国加入WTO之后,贵州工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影响贵州工业竞争力的有关因素,为探究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途径提供有力的研究基础;周永红(2006)[18]分析了四川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现状,进而从环境、资源、人才、品牌、管理等方面提出如何提高四川工业企业竞争力。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直接研究比较有限,相关研究涉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工业发展状况,发挥西北地区的优势资源。

有关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研究内容不完整,同时现有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细致化,没有涉及到行业内部和工业企业内部。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因此,无论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扩展和系统化。

4 小结

上述相关企业竞争力文献研究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在研究领域上,现有的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

②在研究方法上,相应的定性研究较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③在研究内容上,多注重工业企业竞争力单一问题(例如,评价指标设计等)的研究,缺乏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

④在评价要素的构成上,大多是以企业内部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注重经营业绩的评价;

⑤在研究对象上,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成熟企业的研究,缺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研究;

⑥多侧重于单一从企业内部(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较少综合考虑从企业所在区域角度研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20).

[4]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8-40.

[5]刘金波.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

[6]郭继鸣等.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10).

[7]尹子民.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辽宁工程学院学报,2003(2).

[8]杜心灵.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5(5).

[9]黄辉.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6).

[10]刘华.税收与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11).

[11]刘冠洲.广东省工业企业竞争力分析[J].特区经济,2006(10).

[12]蔡定萍.我国各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比较[J].企业经济,1999(12).

[13]宗刚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

[14]白云兰.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2005(11).

[15]李曦辉.加入WTO对民族地区工业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5).

篇2

一、绿色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企业绿色竞争力是从竞争力概念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将环境保护与企业竞争力融合在一起,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共赢”。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一些描述。赵领娣,冯士笮(2001)认为广义的绿色竞争力应包括绿色资源、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包装、绿色服务等在内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可提高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一切有益行为。袁瑜等(2009)认为企业绿色竞争力是通过创新而改变资源利用模式和满足保护环境的需求,有效地向市场提供符合绿色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来源及评价研究

(1)绿色竞争力来源及评价的理论研究。关于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来源,学者们也各持己见。孟晓飞、刘洪(2003)认为,企业绿色竞争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为消费者所创造的绿色价值、绿色资产、绿色化能力和绿色文化;吴晓玲(2005)提出了企业绿色竞争力产生并存在于企业运营系统之中,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经营系统(如企业在产品、价格、标志、包装、服务等方面具有的竞争优势);二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如绿色消费市场、绿色贸易条件、政府环境政策等)。对于企业绿色竞争力的评价,部分学者从理论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如赵领娣,徐新(2005)在单一的市场竞争优势下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把江振娜(2006)把经济过程对环境的利用作为生产中的一个投入(环境成本)纳入绿色竞争力指标的核算范围。(2)绿色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目前,由于在变量测量、数据获得方面还有较大的难度,以量化的形式来显示企业绿色竞争力状况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是针对某一行业像食品加工业、冶金行业、农业等,或针对某一区域的研究。如柳曼曼(2008)在对国内外食品加工企业绿色竞争力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行业竞争力的特点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实践。对某一区域绿色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如袁瑜等(2007)将企业绿色竞争力与企业绩效挂钩进行评价,并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案例进行了评价应用。另外还有些学者试从更系统、综合的角度来构建企业绿色竞争力并进行实证分析。如张伟娜等(2010)提出利用PCA-LINMAP模型对企业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方法。论证该方法不但可以对不同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而且可以求得各评价指标所占权重以明确提高企业的绿色化水平和改进方向。

三、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培育研究

(1)宏观方面。宏观上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为创造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的提供良好外部环境。赵领娣等(2001)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即为“环境成本内部化”。余博(2007)认为培育和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必须实现三大转变: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动企业竞争模式的转变、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2)微观方面。袁泉(2007)提出在微观上我国企业应及早将各种绿色措施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去。一要全面推行绿色质量管理;二要不断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三要全面树立绿色竞争力意识;四要利用“绿色”优惠政策。

四、研究述评

(1)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一,目前,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在变量测量、数据获得方面还有较大的难度,国内学者对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实用性的应对措施分析,以量化的形式来显示企业绿色竞争力状况的研究还不多。第二,尚未能综合系统地建立起一种比较权威的统一的企业“绿色竞争力”分析评价模型体系。(2)进行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深入研究的建议。第一,加强交叉理论和方法的整合创新。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有关方法都可用于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第二,对于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研究范畴突破“宏观”与“微观”的矛盾,试将从国家政府角度寻求促使企业“绿化”的体制机制与从企业角度探讨“绿色竞争力”的内容相整合,以更全面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篇3

[4]百度百科.生物圈[EB/OL].,2016-05-29.

[17]Chang S B.Using patent analysis to establish technological position:Two different strategic approach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79(1):3-15.

[18]Schmoch U.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of companies by means of MDS ma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5,10(4-6):426-440.

[19]杜尊峰,周清基,郭显杰.我国海洋浮式平台领域新兴技术研究――基于专利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7):20-26.

篇4

(一)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综合了国内国外相关学者以及著作的观点,企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1)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不是现象上的种种比较优势,也不是该公司的产品或功能性活动。(2)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良好体现。(3)企业竞争力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的,它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4)企业的竞争力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产品。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各种市场机遇,战略规划,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各种资源的不断优化,才能逐步形成自身的竞争力。

(二)企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1.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钱德勒的组织能力。钱德勒认为的组织能力,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生产能力,管理技能和营销能力,和内部组织的体育设施和人力资源能力的集合的经济。

普兰哈拉德的核心能力。菲利普·萨尔尼克在1950年曾提出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强调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因素。1990年普兰哈拉德和赫梅尔撰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能力概念是指某一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独特能力。

斯托克的基于流程的能力。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斯托克和舒尔曼认为,成功的企业十分注意当时的行为,是该组织的活动和业务流程的生产能力,并把提高此类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

2.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力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与会各国银行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以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他们对评价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3.波特教授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体系。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五力分析模型,五力分别是: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将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并对全球企业战略的制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46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在2003~2007年的5年中,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管理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3位,企业绩效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4位,管理的有效性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2位,而生产率竞争力水平最低,仅排第40位,我国工业处于较低的水平。在2007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中国大型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相比之下,超过80分的国家和地区有11个,美国和加拿大居第1位和第3位,欧洲国家占7个,中国香港列第7位。在竞争力指标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企业内在竞争力,即企业掌握的资源、表现出的能力,我国大型企业内在竞争力在46个国家中居第33位,处于较低水平。

(四)目前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的主要因素

1.环境影响因素。(1)体制因素。公司管理不完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不规范,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2)市场因素。一是过度竞争。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出现盲目的重复建设现象;二是垄断。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扭曲、弱化价格信号,严重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3)政策因素。首先是国家体系不完善;其次是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存在较多缺陷;再次是我国对外投资的投资客体和投资行为方面的制度障碍。

2.企业影响因素。(1)观念因素。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中外企业最主要的差距。(2)战略因素。目前中国的企业不注意重视长远的战略管理,特别是企业集团战略和业务竞争战略。(3)制度因素。由于经营机制的问题,导致中国多数的企业劳动效率地下,竞争能力不强。(4)技术因素。我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正视技术水平的差距,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5)规模因素。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结构总体上大企业不大,中小企业太多,这样使得企业很难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与国外大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6)管理水平因素。目前,中国企业在管理水平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通常不能较好的给企业定位,以至于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导致竞争力低下。(7)跨国经营因素。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较低,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企业规模小、对外投资技术含量低、海外企业效益较差等。

二、实证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竞争力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可以正确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把握住机会,避开企业的劣势与外部的威胁,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海尔的优势。海尔集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因素,首先是品牌优势,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同时也是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其次是海尔集团的产品优势,海尔品牌旗下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多种产品,其中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再次是海尔的服务优势,海尔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思想,从产品设计、制造再到购买,以及上门服务,最终还有产品的回访服务,这一系列的服务不断满足用户的要求。最后是海尔集团的渠道优势,海尔实行个性化营销的策略,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分工,管理渠道十分严格,每个地区只设立宜家核心商,作为物流平台和服务中心,分区域控制。

2.海尔的劣势。海尔集团固有的战略优势和营销思想,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海尔要在国际市场上有大的突破十分困难。国际公司很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中国企业大多是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率。海尔也是如此;海尔轻视广告文化建设。海尔的广告策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在炒作外观及附加主要功能方面很少考虑消费者是否真的需要这种功能;二是高密度,高频率的反复炒作某一卖点的做法,在日益发展进步的中国也会越来越不适应。

3.海尔的机会。海尔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的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为根基。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海尔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技术创新,以实现企业信息化,其文化对于海尔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长久存在的机会。

4.海尔的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许多威胁,随着家电企业的持续上升,技术的不断提高,海尔必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优势。此外,应加快多产业发展的方向,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从技术角度来看,谁也不会比别人慢得多,海尔外部停滞不前信息技术,也是对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的强烈打击,如果抛开这些年来海尔品牌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的外部信息化增长也会很快形成,到时他们会成为海尔集团的强劲对手。

针对海尔集团竞争力的SWOT分析,可以形成SO、WO、ST、WT四项发展战略,见表1。

三、结论

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总体上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虽然竞争力相对较好,但也是存在诸多威胁,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需要企业本身适当把握,根据对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得出,海尔仍需推行发展型战略,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才能立足于世界企业之林。

参 考 文 献

[1]范林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宋建林.基于危机视角的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5

篇5

二、国内外竞争力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1 基于外部环境不同的企业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1980)基于对产业竞争力以及在产业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产业链)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

2 基于内部资源能力差异的企业竞争力。与波特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研究企业的竞争力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如GaryHamel侧重从企业内部出发解释企业竞争力差异,具体可以分为企业资源优势理论和企业能力优势理论。

3 基于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企业竞争力。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企业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网络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环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这一现象大大地改变了企业间的竞争的形式、内容和特征。企业通过成功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可以大大提供其竞争优势。网络在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方面主要体现在提供信息和互补性资源两个方面。

(二)国内关于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与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对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狄照昂、吴明录等人(1991)主持了国家科委重大软科学课题“国际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对一国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从经济能力、工业效能、财政活力、自然资源、创新能力、对外活动能力、人力资源和国家干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并选取亚太15国进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1993年,任若恩教授与荷兰格林根大学的专家合作(1993),利用生产法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单位劳动成本、相对价格、劳动生产率的可比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寻求中国制造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1995年开始对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在其研究成果《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1997)中,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分析模式和分析方法,并在对中国工业品的总体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工业内部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社科院裴长洪研究员(1998)在其所著《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一书中,专门就“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展开专项研究,对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利用外资与中国出口产业和内销产业的关系,并就实际利用外资状况与日本及部分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中心的彭丽红博士和韩中和博士(2000)分别就企业竞争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他们从企业环境、企业战略、政府管理、信息化、创新、组织变革、核心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前述的关于解释企业竞争力的各种理论,以不同的假设条件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总体而言,这些理论或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或者从管理学的角度给出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合理解释,也反映出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发展由浅入深的过程。归纳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认识企业竞争力的完整画面,为我们研究企业竞争力包括建立企业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指导,但是,纵观其详,我们认为,这些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局限。首先,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大多数是基于经验认识,而不是基于详细的理论讨论作为基础;其次,由于理论分析在有些方面不够充分,因此,使缺乏在理论指导下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框架和设置指标体系;第三,尽管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基本上都指出了关于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但多数原则并不能为清晰地理解指标体系设置的来龙去脉提供帮助;第四,也有些研究人员基于实际应用需要提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置思路,但从理论上讨论企业竞争力评价维度仍显不足。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逻辑框架

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实际上是探讨企业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即从静态角度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函数变量。综合以上企业竞争力的各种理论,可以归纳,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部经营系统、外部环境系统以及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交互能力。

内部经营系统是最主要的,包括业务和管理两个子系统。企业内部资源数量、质量、分配状况及利用效果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外部环境系统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竞争力外部来源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政府政策、行业因素、地理位置、市场结构、技术、文化、教育体系等。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互动能力主要表现为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合作、沟通的方式和层次。

(二)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1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

(1)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使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要领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各指标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数据尽量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而提示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2)导向性原则: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原因,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对企业提高竞争力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分析竞争力指标有助于帮

助企业寻找市场潜力和生产潜力,通过自身的经济运行指标与行业及全国平均水平、先进水平的比较,指导企业挖掘自身潜力,引导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3)可行性原则:研究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指标必须有明确的代表性,数据的获取方便、可行,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其相应的计算方法要标准化、规范化,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4)可比性原则: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具有可比性,所选取的指标在同类企业间有完全一致的定义和内涵,数据的统计口径统一。以保证同一指标在企业间的可比性,同时。为方便分析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5)重要性原则: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侧面和内容特征,且对于某项具体的经济活动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别,选取指标时应考虑该因素对评价竞争力的重要性及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适当,并严格区分主次,突出直接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6)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企业竞争力的共性。同时建立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2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篇6

企业竞争力,尤其是顶级企业的竞争力一直倍受关注。对中国而言,其顶级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展示着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世界级企业(项兵,2005),所以本文主要对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者的差距,探索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逻辑。

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目前对这两类企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是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区域进行的,国内研究是国际研究的继承和深化。在国际上,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开始重视竞争力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也相继投入到该研究中。目前,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提出的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原则和方法体系影响较大。李汉川和管鸿禧(2004)认为国际竞争力理论可分为四大学派,即以WEF和IMD为代表的国际表学派、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学派、以伯格·沃纳菲尔特和安蒂思·潘罗斯为代表企业资源学派、以布林·罗斯比和J·F·克里斯蒂森为代表的能力学派。

而中国对企业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乐筱康(1990)提出了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观点,并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定量分析;狄昂照(1992)与金碚(1997)研究了国际竞争力的数量及其国际比较;王伯安(1997)、穆荣平(2000)对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韩之俊(1996)、范晓屏(1997)、彭丽红(2000)、张德平(2001)分别研究了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测量、企业竞争力基础理论框架和理论分析方法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反映。姜汝祥(2005)等认为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企业的差距是整体性的,表现在企业文化、绩效管理、公司管控、营销系统、领导力与团队五个方面。

上述文献为深入研究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不够清晰、系统,究竟企业竞争力的本质、根源是什么?中国企业,尤其是顶级企业如何能够成长为世界级企业?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的不同,明确二者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构建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模型,提出企业系统竞争力概念,力图对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和根源做出新的探索;最后在企业竞争力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思路和建议。

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的比较

根据企业生产销售产品的流程,竞争力可以从企业的研究开发、企业规模和生产率与收益、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以及企业管理能力五个方面加以分析。由于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相应的就是中国顶级企业的劣势和优势,因此可以世界级企业为参照系,仅分析中国顶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一)中国顶级企业的优势

虽然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相比其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多得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丰富的人力资源潜力。中华民族是智慧、勤劳、自信的民族。中国不但具有无穷无尽的廉价的劳动力、优秀的技术工人, 而且大学生已经是世界第一,储备很多。而且中国人酷爱学习,在世界十大商学院和美国的顶尖十大商学院中,据统计,三分之一在读的博士生来自于中国大陆,2005年申请十大商学院70%的申请来自于大陆,因此中国顶级企业的智力资本储备是非常之强大的。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存在同时对终端和高端的市场进行冲击的现实可能性。中国顶级企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为将来进一步的创新和开拓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最活跃最广阔的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是全球最活跃最为广阔的市场之一,这源于:中国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被压抑多年的13亿人的消费欲望逐渐得到释放、多个行业远未得到充分开发、中国政府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这为中国顶级企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和基础前提。

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企业家更多的协调发展的智慧,而协调发展是现代经济、现代社会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因此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的中国顶级企业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比西方企业先行一步,形成民族企业的群体协同竞争力。

(二)中国顶级企业竞争力的劣势

研究开发领域。中国顶级企业不少以引进技术为主,缺乏独立研发的能力。据悉,一些企业的技术引进费用与投入的研发费用之比,在最高峰时期达到12:1。但一味地追求技术引进并未达到明显改进的效果。一些企业甚至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和“能力弱-依赖-越依赖越弱”的双重怪圈。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3年全国调查的重点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1%,而按照国际标准,比例为2%才算正常,比例为5%才有竞争力。2005中国企业500强中只有10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比例超过2%。由此导致中国顶级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总体上与世界级企业差距甚远。

企业规模、生产率与收益。中国顶级企业的规模、收益仍然比世界级企业小得多。据WEF公布的数据,2004年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只占世界500强营业收入的5.3%,中国500强的资产总量占世界500强资产总量的5.61%,中国500强的利润只占世界500强利润的5.22%。整体而言,中国的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从1992年到2002年,平均是7%到8.5%之间,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靠投入的加大,不是生产力的提高。 在企业的生产率方面,这种状况也存在。反映劳动生产率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2004年世界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68.27万元,人均利润额为13.17万元;而中国500强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为43.54万元,人均利润额只有1.53万元,分别只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的16.23%和11.62%。

市场影响力。中国顶级企业品牌的总体影响力偏弱,部分顶级企业甚至不注重企业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03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排名”中,中国只有海尔一家品牌上榜,居第95位,其品牌价值为530亿元。据英国《金融时报》的问卷调查,全球最受尊敬的90家企业的前50家中,有24家来自于欧洲,22家来自于美国,3家来自于日本。丰田排第5,索尼排第6,日产排50,一个来自于韩国,一个来自于墨西哥,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入围。在将来5年到10年之中,对新兴市场影响最大的90家公司,在世界同行的眼中,居然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该企业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重。如果该指标超过30%,就可被视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近几年,中国一些企业在国外的销售额不断增加,但与国际上跨国公司相比,依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资料显示,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50%以上的企业多达一半以上。我国企业到2004年底累计对外投资不过是370亿美元,只占累计外商投资总额的3.58%。即使像海尔集团这样国际化经营取得显著成绩的中国企业,2004年起来自海外生产销售的收入也不足10亿美元,不到其当年全部销售收入的8%。

企业管理能力。世界企业具有十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委托问题;拥有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能够形成强大的团队竞争力;建立健全管理基础设施,从战略到战术的量化分析与企业控制各具特色。

转贴于

企业竞争力系统模型

中国顶级企业和世界级企业的竞争力鸿沟可以通过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模型加以解释。

(一)企业的系统竞争力

企业竞争最终是人的竞争,是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运用资源实现最高发展愿望的能力。能力受到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决定和制约。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因素是企业员工、产品的消费者或顾客、企业的非人力资源。企业员工是企业的所有者和雇员,所有者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己的雇员;产品的顾客是利润的最终源泉;企业的非人力资源由企业环境、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构成。企业竞争力就是由上述三种因素及其组合的综合整体表现,即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员工、资源以及顾客组成系统的系统竞争力。

(二)企业系统竞争力的分类及其演化

企业的系统竞争力的综合性或系统特征并不排除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而且这有助于深入理解系统竞争力的演化规律。

按照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可分为: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组织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自然资源竞争力;营销竞争力。按照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可分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协同竞争力、持续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是指在员工、资源、顾客三个方面具有一定分割市场利润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在基础竞争力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有别于同种或同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协同竞争力说明的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以后,以核心竞争力为契机使得基础竞争力发生质的飞跃,整体性的提高;持续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时间上的表现,是克服信息导致的企业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按照竞争力展现的区域可分为:本国区域竞争力、本国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全球竞争力。

上述企业系统竞争力的不同区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体现着企业竞争力的演化路径和历程。文化、制度、组织、科技、自然资源、营销等要素竞争力是构成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协同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不同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形成不同发展阶段的竞争力。而且,要素竞争力和竞争力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企业的区域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一般而言,国内区域竞争力对应着组织、科技、自然资源、营销诸要素生产力的初级阶段,体现着基础竞争力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出现;本国竞争力的形成是制度、组织、科技、自然资源、营销等要素竞争力比较充分发展的结构,此时已初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将使企业活动跨越国界,形成国际竞争力,各种要素生产力则应用得更加纯熟;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竞争力、文化制度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全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统一的。

由此将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相对照,可以推断出,目前中国顶级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仅处于国际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阶段,仅仅将企业系统竞争力的某些要素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远未形成完善的制度竞争力以及文化竞争力;而后者却是世界级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结晶。因而,企业系统竞争力才是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根源,而非竞争力某些方面的差异。

提高中国顶级企业系统竞争力的思路和建议

中国顶级企业的竞争力远逊于世界级企业,但也存在生存发展的希翼。如何跨越企业竞争力鸿沟?如何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下列思路建议可供参考。

(一)注重培养尊重人的文化

世界级的企业到真正最后的竞争都是文化底蕴的竞争,美国的顶级企业没有一个是以日本文化为基础的,日本的顶级企业没有一个是以美国文化为基础的,最后的竞争都是文化底蕴的竞争。中国顶级企业也不会例外。

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社会过度宣扬以“真龙天子”为核心的集体文化,秩序以大多人失去自由、思想和理想为代价,这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相一致,而与人人自由、平等、公平的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存在很深的矛盾。

以和谐发展为基调的现代中国社会的方向在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快发展尊重人的文化。这种文化尊重合法劳动所得,提倡社会公平,鼓励创新,实现法治社会。现代西方文明与中国古老文明精华的融合而产生的中国新文化将是培养中国世界级企业的沃土。

(二)政府应努力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

中国企业真正面对市场经济也只是近20多年的事情,各级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亟需改善。由中国顶级企业的困境和企业竞争力系统模型,中国政府有必要妥善解决下面几个关键性问题。

政府科学定位,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行政权力彻底地退出企业经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合理界限,减少政府或政府公务员对顶级企业的干扰;确定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责,确立企业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完善政府自身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构建法治政府。这是顶级企业逐步向世界级企业转变的必要条件之一。

不断完善中国的税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企业空间流动性的约束,彻底打破市场分割。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使得企业与所在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紧密相连,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积极性对本地企业进行保护或限制企业的迁出,阻碍区域外企业的进入和发展。这就是我国各地区广泛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区域雷同度极高以及全国统一市场至今没有形成的内在原因。

大力加强政府对企业,尤其是对顶级企业的服务。现代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也是信息化的经济,二者内在的要求各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为本国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不断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我国政府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对顶级企业在研发、融资、信息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高品质服务。

(三)完善中国顶级企业的管理

首先,中国顶级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管理。根据世界级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模型,基础竞争力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清晰的企业产权、强有力的领导、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坚持不懈的创新、稳定积极的企业文化,以及由这些因素共同构筑的核心竞争力、协同竞争力以及持续竞争力无不与之息息相关。改变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摒弃粗放经营思路,深化内部管理,努力克服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内部控制的限度约束,减少企业混乱甚至突然的崩溃,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提高我国顶级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其次,需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以总公司技术中心为龙头,以二级公司技术为基础的科技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规划等。需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品牌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流,品牌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外在表现。大张旗鼓开展品牌战略的宣传教育,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战略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上,打造出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充分体现企业特色的综合品牌。

最后,中国的顶级企业迫切需要有全球的理念,重视企业国际化、全球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高新科技支撑下的全球化将市场的边界变化的日益模糊起来,各种类型的企业同台竞争已迫在眉睫。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战略,以逐渐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7

1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指标因素的选取上还比较偏向简单的财务统计,不够成熟;在模型的建立中主观色彩较为浓重,不够严谨。因此,科学地选取指标因素、合理地评价企业竞争力,对企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指标选取

在这一部分,我们摒弃了前人运用过多的财务统计指标,从更宽泛的含义上着手分析。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是依照企业竞争力构成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完成的。我们认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主要是企业投入与产出水平、企业财务状况、资产运营能力、未来成长属性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指标。

在企业投入与产出水平方面,企业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核心是产品的质量,因而,我们选取产品综合质量系数作为评价指标。

企业的财务状况反映在当前投资水平下,从劳动投入与生产成果等方面的对比,探索企业的效益水平。其中,销售利润率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综合获利水平。

资产运营能力可以有效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水平,它由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与各生产要素间的协调程度组成。其中,总资金周转率是评价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的重要指标。

企业的未来成长属性主要是对目前企业对社会与市场适应性的判断。技术开发贡献率是一个重要指标,技术开发贡献率大,企业增加技术投入的开发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国际竞争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优良指标,它可以表现出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从而反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基于灰色关联的改进TOPSIS方法

TOPSIS法是利用有限信息分析项目本身数据的方法。我们将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分析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灰色理想值逼近模型来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其中,因素的权重是通过目标规划计算出的,这也使结果客观性、严谨性更强。

步骤1我们对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矩阵R=(rij)m×n

rij=yijmi-1y2ij(1≤i≤m,1≤j≤n)

步骤2我们利用目标规划,计算指标的权重。

利用目标规划构造最优化模型。

minZ=mi=1d2i=mi=1mj=1(rij-ri)2ω2j

stni=1ωi=1

ωi≥0,j=1,…,n

其中d′i表示与理想解的距离。

解得

ωi=nj=11mi=1(rij-r+i)2mi=1(rij-r+i)2-1

显然有ωi≥0(j=1,…,n),并且ωi是最优化模型目标函数的最小值点。

步骤3计算加权规范矩阵x=(xij)m×n=[ωi×rij]m×n。

接着,确定加权规范化矩阵的正、负理想解并计算其Euclid距离d+i,d-i。

d+i=nj=1(rij-r+j)2d-i=nj=1(rij-r-j)2

步骤4计算各个方案同正理想解与负理想解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矩阵。

l+ij=miniminj|r+j-rij|+θmaximaxj|r+j-rij||r+j-rij|+θmaximaxj|r+j-rij|

l-ij=miniminj|r-j-rij|+θmaximaxj|r-j-rij||r-j-rij|+θmaximaxj|r-j-rij|

其中,θ(0,1)为分辨系数,经验取值05。经过指标的预处理,理想方案R*规范化后为R*=(1,1,…,1),负理想方案为R-,规范化后为R-=(0,0,…,0)。

然后,计算各方案同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灰色关联度l+i和l-i

l+i=1nni=1l+ij和l-i=lnni=1l-ij

步骤5分别对Euclid距离和关联度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计算相对贴近度:

D+i=d+imaxid+iD-i=d-imaxid-iL+i=l+imaxil+i

L-i=l-imaxil-iP+i=D+iD+i+D-iU+i=L+iL+i+L-i

步骤6

Q+i=v1P+i+v2U+i

其中,v1=v2=05。

按照Q+i的大小进行方案的优劣排序,Q+i越大表示该企业的竞争力越强。

4实证分析

这一部分,我们选取部分知名的白色家电企业,以澳柯玛、海尔、美的、春兰、小天鹅、格力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统计并汇总了上述企业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将各个企业的产品综合质量系数、销售利润率、总资金周转率、技术开发贡献率、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汇总如表1。

表1各个企业产品综合质量系数、销售利润率、总资金周转率、

技术开发贡献率、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品综合

质量系数销售

利润率总资金

周转率技术开

发贡献率产品国际

市场占有率澳柯玛2134%359%1978%6500%050%海尔2510%1099%1276%8400%066%美的2360%876%913%9500%091%续表

产品综合

质量系数销售

利润率总资金

周转率技术开

发贡献率产品国际

市场占有率春兰2712%1307%881%4600%021%小天鹅2447%1026%760%4700%072%格力2995%1519%4933%9500%178%

接着,我们利用结合灰色关联的改进的TOPSIS对其进行计算。由目标规划计算出的权重如表2所示。

表2由目标规划计算出的权重产品综合

质量系数销售

利润率总资金

周转率技术开发

贡献率产品国际

市场占有率权重02080299011902060168

最终,可以得出各个企业的Q+i,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各个企业的Q+i澳柯玛海尔美的春兰小天鹅格力Q+i004914130950086003783416

并以此为标准对上述企业进行排名,可知格力的企业竞争力最强,是上述知名白色家电企业最具竞争力的品牌,海尔、美的次之,其企业竞争力也足够优秀。

参考文献:

[1]郭关科,朱少平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9(3):29-31

[2]聂辰席,顾培亮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性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7)

[3]刁兆峰,雷如桥企业经营多元化的熵测度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8):66-68

[4]冷慧敏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的四川农业产业化项目优选决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5]张先起,梁川,刘慧卿基于商权的改进TOPSIS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10):1670-1672

篇8

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核能、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快速发展,但从2001~2009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8.3%增长到70.4%;低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仍然很低。在中短期内,新能源消费代替煤炭能源消费的作用有限。

煤炭产业作为新疆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链的波动将会影响新疆整体经济的发展。新疆现已列为全国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成为继山西、内蒙之后又一个国家重点的煤炭开发区域。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新疆要以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四大煤田为重点,结合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稳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升新疆的煤炭战略地位。

然而,新疆煤炭企业的发展也衍生一系列相关问题,如煤炭产业链较短、深加工程度低,煤化工业支撑不力,环境污染、能耗较高、资源浪费等生态问题突出。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新型能源产业的崛起,对传统煤炭产业将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与煤炭产业相关的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条件和竞争规则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本文将从企业竞争力理论出发,借助灰关联模型,为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提供评价指标集及指标权重集,以期为提高本区域煤炭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实现新疆煤炭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途径,从而促进新疆煤炭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实力、能力、素质综合作用,最终在市场竞争上所体现的力量(Barney1991)[1]。企业竞争力指标研究大多从不同行业、不同层面分析企业竞争力指标。既要重视企业生存能力,更要关注发展能力,涉及企业资源、技术、管理、经济、环境及责任。金碚教授(2003)[2]认为,企业竞争力要素包括关系指标、资源指标、能力指标、知识学识等。在具体指标构建过程中,涵盖测评指标和分析指标,前者是显示性评价指标(竞争结果或竞争力表现),后者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凡是不能直接量化的,可以用一些间接计量指标来反映。

竞争力测评模型中对于评价指标排序的确定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孔令丞、谢家平,2002[3]),这一方法解决了现有评价指标排序方法中存在的如打分评价法的主观性太强、主成份分析法要求大样本及样本必须服从某种特定的典型概率分布等弊端(孔令丞、谢家平,2003[4]),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专门针对煤炭企业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仍在探索之中,与实际区域应用之间还有差距:首先,关于东部煤炭大省的具体案例分析和理论综述论文多,专门研究新疆地区煤炭企业文献少;其次,由于煤炭企业持续竞争力研究刚起步,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尚需实践验证。因此,将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引入到研究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中,不仅可以拓展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应用领域;而且还可以梳理新煤企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完善新煤企业持续竞争力评价模型;实证分析构建新煤企业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具有借鉴价值。

2 评价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设置

2.1 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日前,中国科技部“十五”、“十一五”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专家组在“世界洁净煤论坛”上预测:2020年我国将建成全球最大的煤炭清洁转化产业链。对于我国洁净煤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表示,需要从3个层面实现煤炭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的开采层面、煤炭的加工和运输层面、煤炭的转化和利用层面。煤炭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体系,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同时还要使得评价指标与评价对象紧密相结合,这样构建的煤炭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可行性原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本文所建立的煤炭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能够综合评价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的状况,通过全面的指标建立可以使新疆煤炭企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不仅可以了解自身若干年的发展状况,同时还可以反映出自身与同行企业之间的差距。

2.2 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目前新疆煤炭企业主要有四个特点:

①政府在鼓励各种类型的煤炭企业的同时,无法克制资产专用性和人员安置困难等问题,因此难以有效控制退出实现减少煤炭企业数量的目标。②供需不平衡,企业间无序竞争严重,导致煤炭资源浪费和整体产业效益低下。③大多数煤炭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资源回采率低,资金、人才、技术装备水平差,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对人力资源重视度不够。④发展机制不活,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多数煤炭企业限于自身规模,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导致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链,缺乏自身的积累使得新疆煤炭企业无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笔者实地调研总结出新疆煤炭企业的竞争力,着重强调的应是将有限的煤炭资源在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基础之上,通过科技创新、引进人才、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能力。因此,从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影响竞争力的综合因素分析,本文将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生产经营能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两个一级指标,这两个一级指标又继续划分为多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构建了25个竞争力评价指标Ui,这样构建起来的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2.3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2.3.1 大类指标权重赋值 经过对专家访谈意见的汇总整理,借助层次分析的“1-9标度”法,得到大类指标的判断矩阵,大类指标VI和VII的权重值向量为:

α=(0.4545,0.5455)T,λmax=1.3361

C.I=0,C.R.=C.I./R.I.=0

2.3.2 明细指标权重赋值 要确定明细指标的权重,先计算各大类指标下明细指标的相对权重。同理,以生产经营能力VI为准则,建立判断矩阵,可得其下属二级分类指标Vi(i=1,2,3)的权重值向量:

α11=(0.2785,0.3313,0.3902)T

C.R.=C.I./R.I.=0.002331/0.58=0.00402

α2=(0.2987,0.1578,0.1041,0.1616,0.2777)T,C.R.=C.I./R.I.=0.00882/1.12=0.0078

再次,利用Vi指标为准则,建立判断矩阵,可得其下属三级指标Ui(i=1,…,25)的权重值向量,一致性检验均通过。

3 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灰关联模型

新疆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和煤炭产业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而煤炭企业的数量和有详细数据的年限均较少,属于小样本,因此反映的信息具有不确切、不全面的特点。灰关联分析法主要针对的是研究对象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按照研究对象发展趋势来做分析,对样本量和样本分布规律均不做过多要求,不会出现因数据量较少而使得关联度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存在不一致的状况。因此可以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多指标方法引入到煤炭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中来,为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3.1 确定评估指标序列 设定第K年的评估指标数据为xi(k),则有灰关联序列集X={xi(k),xi(k),…,xi(k)}。其中,定义X0={x0(k),x0(k),…,x0(k)}为参考序列;Xi={xi(k),xi(k),…,xi(k)}为比较序列。

由于评估指标的不同性质,对于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取maxXi=max(xi(k)),对于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则取maxXi=min(xi(k))。

3.2 无量纲化评估指标值 因为评估指标Ui的原始数据量纲不同,为使其具有可比较性,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一般采用初始值法对序列集X无量纲化,即xi(k)′=■

3.3 评估指标值极性转化 由于不同评估指标的无量纲化值序列的极性是不一致的,因此,需对指标xi(k)的无量纲化值序列xi(k)′进行极性变换,以统一极性,得到无量纲、无极性的序列x■■(k)。

①极大值极性。对极大值极性序列,进行无极性变换的关系式为x′i(k)=■。②极小值极性。对极小值极性序列,进行无极性变换的关系式为x′i(k)=■。

3.4 指标值的差异化处理 令Δi(k)=x■■(k)-x■■(k)为xi(k)对x0(k)的偏差,则矩阵中的最大差与最小差记作:

Δmax=■maxkΔi(k),Δmin=■mixkΔi(k)

3.5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值 经过差异化处理后得出灰关联系数为:rx■(k),x■(k)=■

其中分辨系数ρ的取值区间为(0,1),一般情况下取ρ=0.5。

3.6 确定灰关联度和综合评价 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关联度为:rx■,x■=■α■・rx■(k),x■(k)

其中α为权重向量,则灰关联度向量为

(r(x0,x1),r(x0,x2),…,r(x0,xm))。

将灰关联度向量由大到小排序后,可以得出评估序列的关联度排序,关联度大的指标,说明该指标与竞争力评价依存度大,反之亦然。

4 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灰关联分析

4.1 评估指标序列 根据表1总结出的评价指标集,本文采用新疆区内工业产业生产总值来度量各个指标对竞争力影响的关联度,分析2007-2011年期内新疆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各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5],见表2。

4.2 评价指标分析

4.2.1 评价结果 通过对2007-2011年的历史数据分析并运用上述计算方法得出各评估指标对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其中,生产经营能力指标中评价煤炭生产技术的指标――精煤回收率与工业总产值的依存度最大,为0.0486;其次是总资产业贡献率和产品销售率与工业总产值的依存度,分别为0.0478和0.0461,说明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力指标中,企业的经营能力指标和生产技术指标与工业总产值的依存度较大,而评价企业生产规模的指标――原煤产量与工业总产值的依存度最小,只有0.0208。

其次,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中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产值利润率与工业总产值的依存度最大,分别为0.0478和0.0475,其次是信息技术和技术开发能力的评价指标,说明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中,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和技术开发能力指标与工业总产值的依存度较大,而评价信息技术的指标――网上煤炭交易额与工业总产值的依存度最小,只有0.0285。

4.2.2 对策建议 从评价指标与工业总产值关联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企业技术能力还是盈利能力的指标评价来看,技术进步都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单纯依靠开采的简单生产行为,不仅会使得已经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且也会大大降低煤炭转化效率。从长远发展看,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应该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重点研发能够支撑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新疆煤炭资源从以煤炭初级产品输出为主向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商务模式进行转变。同时煤炭企业应加大新型煤加工设备的购置,实现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构建新型煤炭企业,使之具有煤电和煤化工规模化生产的竞争优势,推动新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本文从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出发,分析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的特征和内涵,结合煤炭产业的自身特点,从企业竞争力的视角出发,按照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两个维度,八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新疆煤炭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寻找自己的优势资源提供方法和途径,使得煤炭企业在做好煤炭产业的同时,寻找发展以煤为主线的多元产业链,增加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新疆的大型煤炭企业应当打破地域和行业的界限,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大型企业集团联合,取长补短,加快推进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加强煤炭深加工的能力,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价值,带领新疆全区煤炭工业的整体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Barney. Firm resource &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 34-48.

[2]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5.

篇9

本文假设,如果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可以量化研究的对象,那么就可以从时间段上量化。

本文假设,如果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有外在表现特征的研究对象,那么可以通过统计外在的特征来衡量其大小。

本文假设,如果外在特征统计值基本上代表企业竞争力,那么就可以在同一时间段比较不同企业的竞争力。

根据以上假设,本文从公司顾客反应的角度定义“企业竞争力”为:某一段时间内企业投入各种资源要素后顾客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

企业短期竞争力C=+公式(1)

企业长期竞争力=公式(2)

二、关于概念的分析

1、时间段条件

本文首先探讨“某一段时间内”这个条件。生活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欧美学者,对“竞争”概念了解非常透彻。竞争的表现渗透到各个方面。作为企业,毫无疑问的是和对手竞争目标客户,那么同一时间段内谁赢得更多的顾客买单,无疑谁的竞争力就大,所以我们是通过顾客的订单结果来判断竞争力的大小,不是通过事前吹牛,吹自己的技术好,吹自己的服务好等等。下一个时间段,企业再和对手比较谁赢得更多的顾客买单。目前,上市公司大都是以“一个年度”或者“一个季度”作为短期公司市场表现的“标准时间段”,投资经理首选同类公司中表现最好的进行投资。和竞争对手比较不同时间段的结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就好比举重比赛,大家都在现场一个时间段比较,不能用你上个星期的成绩和我下个星期的成绩比较高低。所以本文提出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条件是没有异议的。这也是竞争力的第一时间属性。

2、投入的资源要素

接下来探讨“企业投入各种资源要素”这个分母。各种文献分析竞争力的时候,已经把各个要素都罗列出来了,如:资金、设备、材料、技术、产品、人员等。本文简要归纳一下,主要有物力资源要素和人力资源要素。

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存在两个企业在某一时间段投入相同的资源要素,所以存在判断上的误解。例如某大型企业A在某个资源要素S上投入多,获得的顾客订单比某小型企业B多,大家就一般认为A企业的竞争力当然比B企业大了。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假设这两家公司都到一个远离本部的新地区开拓市场,假设除了广告费用以外的所有投入要素都是一样的,如果A公司投入区域广告费用1000万,区域订单额2000万,比例数2000/1000=2,B公司投入区域广告费用100万,区域订单额800万,比例数=8,那么很显然,通过比例数的比较(2<8),B公司至少在这个时期内的竞争力强。所以本文提出的把“企业投入的各种要素”作为分母这个想法,也是应该没有异议的。

3、顾客反应

本文提及的“顾客反应”是一种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测量、量化和统计,文本就此做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第一是“顾客反应”,第二是“反应强度”,第三是“反应持久度”。

顾客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并在不停寻找能够满足需求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决定自己购买哪些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所谓顾客反应就是注意到相关信息而引发的各种后续反应。这些后续反应包括很多内容,如:思考是否符合自己内在需求,思考信息真假,观察公司信息、了解产品信息、体验产品功能、比较产品、比较服务、决定是否购买、进行购买、使用评价等等。其中“订单”就是进行购买的最具体表征,也是最容易量化和统计的。

公司投入各种资源要素,提供优良产品和优质服务,并通过各种行动引起目标客户的注意,通过这种注意引发的后续行为。若果顾客反应强烈,就产生定单,如果反应持久,就能多次产生定单。作为竞争的结果,公司只看客观统计的订单数量和大小。如果没有引发顾客反应,那么就没有订单这个结果,没有结果就表示公司在竞争中失败,也就是说没有竞争力。所以本文只关注顾客反应这一个变量。

从上面的探讨中,顾客反应这个变量不是单一数值,而是多个属性的某种综合值,而且这个值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图所示。B-C表示产生注意时间;C-D表示反应强烈时间,D点达到反应强度最高值;D-F表示反应持续时间;F-G表示反应衰退时间。

本文认为“反应强度”就是一段时间内顾客反应变量值的大小。这是竞争力的第二时间属性。如果强度不够,就不能产生购买行为。就好像举重比赛中你力量瞬间不够大,举不起来,就失败了。另外,不同顾客的内在要求是不同的,反应强度值至少要大于顾客内在需求标准。公司为了争取到得更多的顾客,预计的反应强度值更要高于目标顾客的平均水平。

本文认为这个综合值有两个时间区间,一个是购买前,一个是购买后。购买行为发生在D点前还是之后,取决于顾客个人特征。在实践统计中,可以简化处理,购买前为0,购买后为单位产品数量的倍数。

本文认为“反应持久度”就是该段时间内顾客反应变量值的延续时间,即(B-G)/(O-E)。这是竞争力的第三时间属性。有些反应延续几分钟,有些延续几天,有些可以保持很长时间,有些反应甚至突破该时间段延续到下个时间段。如果反应持久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产生该时间周期或者下个时间周期的购买行为。这也有点像举重比赛中要求选手坚持住规定的时间才能算成功。

引入“持久度”这个变量,主要是因为顾客在长期的选择中,这个时间周期中的反应强度值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也就是说顾客反应越持久,等下一次公司激发起顾客反应,强度会更大。在现实市场中,就是公司持续投入经营和顾客持续反应的交响曲。

根据上图,我们看到竞争力大小沿着折线F(X)波动。我们给出某段时期内竞争力总量的另外一种统计公式:

短期竞争力C=公式(3)

C的积分计算结果就是曲线B-G下的面积。O表示某时间段起点时间,E表示结束点时间。

三、关于若干问题的探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本文竞争力的概念是简单明了的。下面本文运用此概念对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企业在竞争中关心什么?关心顾客,关心订单,那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是毋庸置疑的了,即如何组织和运用“企业可投入的各种要素”去激发顾客的最大反应,并保持其反应。而两位美国大学者(Prahalad和Hamel)就是从“如何组织和运用(howto)”的角度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在网络经济浮出水面、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候,两位学者就能鲜明提出这个准确概念,笔者相当钦佩他们。新晨

篇10

智力资本;海西企业;企业竞争力

近年,海峡西岸不断发展成为一个以福建省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和东部沿海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不少学者认为其经济发展总体实力仍相对较弱,外部竞争激烈,内部差异较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影响,人们对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开始重视,它无疑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因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智力资本与海西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的关系,来充分了解智力资本在企业竞争力中扮演的角色。

一、文献综述

从加尔布雷思提出智力资本一词引起业界的轰动后,智力资本的研究经历了构成基本要素研究、测评方法研究及推广应用研究这三个阶段。迄今国内外学者试图把智力资本放入企业发展因素中,针对它的不同方面进行探讨,来为企业发展找寻有效途径。国外较先对这一领域展开研究。PatrickH.Sulhvan给大众提供了“智力资本给予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利润和价值的主要创造者”的观点。而后,许多学者从不同国家和行业来对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Firer等尝试采集南非市场上依赖智力资本的企业数据;Ahmed以81家美国跨国制造业或服务业公司为出发点;Marvidis以日本和希腊两国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结果都证实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国内学者紧跟国际研究的脚步。李嘉明等实证分析了我国30家计算机上市公司的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各组成部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2007年傅传锐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企业综合业绩的贡献随着业绩的提高而减弱,结构资本仅对业绩较好的企业有正向影响,而物质资本对所有企业的绩效都有着显著正向的作用。不仅如此,刘超等的研究也支持了以上学者的观点。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及定义1.因变量本文选取的被解释变量是净资产收益率ROE。ROE体现了企业所有者的获利能力,能综合、准确地反映企业绩效水平,故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2.自变量本文借鉴VAIC法来选取变量。Public认为价值增值VA由人力资本HC和结构资本SC构成,是衡量知识型员工价值创造的最合适指标,定义人力资本增值系数HCE=VA/HC,结构资本增值系数SCE=SC/VA,从而智力资本效率ICE=HCE+SCE,而企业的资本是由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共同组成,故得出智力资本增值系数VAIC=ICE+CEE=HCE+SCE+CEE。此处物质资本增值系数CEE为VA/CE。3.控制变量实际上企业的外界条件、个体和团体资源等因素的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本文以对企业绩效影响较大的资产负债率(Lev)和企业规模(Lnsize)作为控制变量。所有变量定义见表1.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海西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4年福建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剔除ST公司、PT公司、数据异常及数据缺失公司后,筛选得到70个有效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使用SPSS17.0和eviews8.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三)研究假设及模型建立据VAIC法可知,企业绩效来源于智力资本效率和物质资本效率,而人力资本效率与结构资本效率又决定了智力资本效率。人力资本很大程度上为绩效的提高作出贡献,是智力资本的核心。1995年Black就证明了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当然,结构资本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人力资本能否完全发挥出作用还有赖于结构资本的优劣。1972年Alchina等指出,有组织的团队的生产数量和质量都高于单个个体产出之和。同时,物质资本给予企业最基础的物质支持,为企业的运作和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据表2可知,5年内每1元物质资本带来的企业增值浮动不大,而每1元人力资本带来的企业增值在前4年内从3.91连续下降到2.33,同时,每1元结构资本带来的企业增值从0.32上升到0.58,后几年有小幅度的减少,2012年出现负值可能是由于某个别企业经营不利,“税前利润总额”与“财务费用”之和为较大的负值,从而影响了SCE,为保证分析的辩证性,忽略此异常数据[11]。ROE五年持续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受2007-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福建上市公司效益恢复较缓慢,加之此期间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阵痛期,整体经济增速减慢,福建企业是东南沿海的主力军,自然会为转型付出一定代价。期间还存在通货膨胀因素,西部开发因素,消费鼓励政策的退出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福建上市公司业绩下滑。

(二)相关分析本文用spss17.0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分析出,所有自变量偏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小于0.5,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CEE、HCE、SCE、Lnsize与ROE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EE与ROE的正相关关系比HCE、SCE、Lnsize与ROE的更紧密,而Lev与ROE呈弱负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的探究智力资本与海西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本文根据已收集处理的样本数据和构建的模型来进行检验,所得结果见表4。首先,考虑到时间因素的影响,本文用SPSS17.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每年都建立一个模型,总共建立五个模型。从表6中可知,这五个模型调整后的R2值最低为0.754,F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由此可以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海西企业的智力资本与其企业绩效存在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5年回归结果中各个变量系数符号与研究假设相同,且前三年三者的作用都是显著的,但2013-2014年CEE、HCE的作用显著,SCE的T值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作用不显著。上述分析说明,物质资本和由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构成的智力资本都会对海西企业的企业绩效起正向作用。海西企业若能更好地管理和运用智力资本,就会对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有较大提高。最后,本文用eviews8.0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以便从整体上更直观地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同样也证实了假设结论。AdjR2值为0.796且模型F值较高,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各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T检验模型,说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能够对海西企业的企业绩效的79.6%做出解释。CEE的系数比HCE、SCE的大很多,说明目前在海西企业中,对其绩效做出贡献的主要还是物质资本,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对其竞争力的提高还是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Lev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Lnsize与企业绩效呈弱正相关关系。从表6整体来看,这5年来CEE的系数整体趋于下降,而HCE的系数上升,这说明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一些知识型人才开始把就业目光投向海西企业,海西企业也开始了解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缺少人力资本。与此同时,SCE的系数整体减少且数值不明显说明了海西企业在结构资本的管理和重视方面还不足。若企业能调整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比例,重视智力资本的管理和发展,相信会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结果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认为对企业的竞争力有正向作用,其中物质资本比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大。对海西企业而言,智力资本的增加使企业的竞争力有明显提高,智力资本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能为企业在市场中赢得优势,加速企业成长。目前,海西企业仍需对智力资本的作用引起重视。建议如下:海西企业自身应提高创新意识,引进知识人才,充分依托人才、科技、信息资源来进行自主研发,结合市场导向,从宏微观整体来建设企业的创新体系;海西企业应在内部形成一系列合理的管理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海西上市企业应在年报上合理披露智力资本信息,使得海西经济区中智力资本信息的获得渠道扩大,有利于增加海西地区的市场对智力资本的认同度,也有利于相互监督和促进。

参考文献:

[1]赵小芳等.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2]钱光明.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贡献程度分析[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1,(1).

[3]Firer,S.andWilliams,S.M.IntellectualCapitalandTraditionalMeasuresofCorporatePerformance[J].JournalofIntellectual,2003,4(2).

[4]王东清等.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1,(10).

[5]MavridisD.G..TheIntellectualCapitalPerformanceofTheJapaneseBankingSector[J].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4,5(1).

[6]MavridisD.G.andKyrmizoglouP..IntellectualCapitalPerformanceDriversinTheGreekBankingSector[J].ManagementResearchNew,2005,28(5).

[7]李嘉明等.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

[8]傅传锐.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来自我国IT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4).

[9]刘超等.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8,(1).

篇11

一、企业绿色竞争力相关理论与评价方法文献综述

竞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国际上对企业竞争力理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几大经典学派,如以Michael Porter(1990) 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Birger Wernerfelt(1984)和Barney JB(1991)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学派、以Brian Loasby和Christian Knudsen(1995) 为代表的企业能力理论。企业绿色竞争力是在绿色经济形势下提出的新概念,将企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纳入企业决策的影响要素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符合市场竞争的绿色标准,从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持续获得竞争优势。

本部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际上对绿色竞争力概念的论述较少,主要从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这一方面切入,并依据观点不同分为两派。悲观派认为环境管制会使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精力来应对环保压力,增加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如Walley.N 和Whitehead.B.(1994)认为环境管制使企业承担巨额费用,无力投资有前景项目,从而降低竞争力;Jaffeetal (1995)认为企业受到环境管制要为解决污染问题直接耗费成本,还因进行环保所需的生产要素价格间接提高花费成本。

而乐观派认为,环境管制将促使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有利于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Michael Porter(1995)认为,合理环境管制可以激发被管制企业进行创新来产生效益;一些学者如Gabel,Sinclair-Desgagne(1997)认为环境管制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减少组织内部的非效率;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环保技术来创造竞争优势,如Sam・Fankhauser(2013)提出一个国家的绿色竞争力是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核心,将成为全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研究观点大体倾向于乐观派,认为环境管制势在必行,对企业提高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绿色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如洪小瑛(2002)认为绿色竞争力由绿色的资源、技术、管理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系统概念;陈红喜(2005)对各家观点进行提炼,定义企业绿色竞争力为相较之竞争对手,某企业能够协调环保需求更有效地供应契合要求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份额,获取效益,从而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目前对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众多,主要评价方法如表1所示。

(三)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前人的研究丰富了绿色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绿色竞争力的测评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但仍存不足。国外缺少对绿色竞争力影响要素的探究和归纳,国内学者没有系统涵盖生命全周期各阶段。既有文献缺乏专门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评估体系,普适性的评价体系只能发挥指导作用,对装备制造企业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此,笔者在参考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生命全周期的视角,尝试构建能全面反映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基于生命全周期理论的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及作用机理

从生命周期视角考察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需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定量分析,找出企业绿色竞争力在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影响的因素,探究其影响路径,对症下药。

要解决装备制造业面临的耗能与污染问题,提升自身的绿色竞争力务必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实施生态设计,从源头来降低有形产品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减少直接的生产成本,同时降低污染的排放量减少后期的治污成本,提升绿色竞争力;而原材料选择方面,应采购绿色原材料,并选择绿色供应商,在减耗、节约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生产过程中,绿色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的实践,进行绿色的工艺设计,减少生产环节,实行节能管理,持续地利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在销售阶段绿色竞争力需要绿色的销售网络进行支撑,即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存储以确保产品能以最有效、最绿色的方式从工厂运送到客户手中;在产品使用阶段,装备制造企业作为服务方应当以便利客户为导向,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而产品用后处置阶段,企业应当完善旧件回收系统,并保证三废的稳定、持续达标,减轻环境压力,降低控污费用,提升企业环境友好形象。

可以看出,在最初的产品研发设计到最终的产品用后处置,都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装备制造企业因其高耗能、高污染的特性,更需全方位把控好各个环节,在入口减少消耗,在出口降低污染,是提高绿色竞争力的高效路径。

三、基于生命全周期理论的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设计评价体系应当在进行调研考证后,综合定性、定量,科学、客观地展现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真实情况。

创新性原则。本文立足新的视角考量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涵盖了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掘与生产、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使用和废弃物管理,立意新颖。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筛选需要考虑定性指标是否可合理量化以及定量指标数据是否方便搜集。本文在筛选指标时兼顾可操作性,使得数据真实可取,客观反映真实情况。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就是以生命周期为视角出发,围绕评价目标,将指标分层剖解,最后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保持严谨的逻辑连贯。如表2所示。

设计环节是促进装备制造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桥梁,在技术创新上形成先行优势,将从根本上来降低有形产品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来减少直接的生产成本,同时降低排污量减少后期的治污成本。因此企业的生态设计能力应当在各阶段占据首位。

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多为复杂庞大的机械装备,配置众多,在生产过程中高耗能、重污染,因此实行清洁生产,控制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对企业提升总体的绿色竞争力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绿色生产能力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生态设计能力。

2015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十大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2.5亿吨,回收总值为6446.9亿元,工程机械等8个领域35家机电产品再制造企业作为试点,经认定的再制造产品达到100余种。由此笔者认为,产品的用后处置阶段是直面减排压力的一环,虽是生命周期的末端,在绿色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地位也相当重要。

2016年7月,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广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绿色材料和产品。装备制造业所需原料采购量大,应当面向上游实行绿色集中采购,选择绿色供应商,将大大有利于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原材料供应阶段的重要性应当略低于产品用后处置阶段,但高于销售及使用阶段。

装备制造业的大多产品非日常消费品,相对其他环节,销售和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略小,因此,在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六大阶段中,销售和使用阶段的重要性相对最小,但由于很多机械装备在其使用阶段的能耗也相当大,因此也应尽可能将产品包装、产品运输、储存方式及有关的售后服务体系方方面面都考虑进来,尽可能完善产品配送体系,并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

四、结论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转变的大背景下,装备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生命全周期理论在要素层将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分为六大阶段,反映企业在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是对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系统评价研究。总的来说,本文强调系统考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不单是考虑局部影响;并倡导可持续发展,关注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的潜在环境影响,着眼于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共存。

构建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工程庞杂,涉及面广,在数据处理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只是尝试性地站在生命周期角度对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作初探,希望社会各界继续研究,构建起更科学合理的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促进企业全方位的提高绿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心英,周媛媛.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制造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

[2]陈红喜,王建明,袁瑜.企业绿色竞争力及评价体系构建探讨――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03).

篇12

1 引言

长期以来,企业竞争力大都以耗费资源为支撑,或者以消耗资源为前提,而无论是资源的消费还是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污染和破环,都是有限度的,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会使企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而且还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必须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出发,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引导企业从资源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从而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认识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绿色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尚不系统。最近,在循环经济下,我国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理论指导。已有的研究主要偏重于技术、设备、资金、人员配备等“传统”的直接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而忽视了资源、环境变化对其产生的间接影响。现有相关理论已经难以适应其变化的要求,也无法为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服务。探索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通过循环经济产生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产生持续的竞争力,这些问题成为企业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1966年提出,其意义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经济增长。在其随后的发展中,由于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不同,对于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通过三个层次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是在企业的层面,即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的物料和能量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即中循环,是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通过区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区域间的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即大循环,是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现实压力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迫切需求

我国目前发展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首先,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存量约束,表现为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其次,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流量约束,表现为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再次,我国的环境污染较严重。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在人们保护自然、维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仅像以前那样只重视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要求企业在赚取自身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对环境、社会的责任,发展循环经济。

2.2 迎接全球挑战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宣告了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融为一体的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就要符合各国不同的法规制度、不同的产品标准和不同的品质要求。在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屡屡以环境保护为借口设置贸易壁垒的不利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资格认证等绿色通行证显然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一种明智之举。

3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竞争力策略

(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培育。

①当资源的价格过低(低于其实际价值)或处于免费状态时,从降低投入资源成本角度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将没有吸引力。这时人们会对资源过度开发、过度使用、过度浪费,从而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使其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其价值。具体为:在明晰资源产权的基础上,在通过分析国内有关资源的价格、国际上同类资源的可比价格,确定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使资源价格能充分反映其市场供需关系、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的环境成本,搭建起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与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

②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通过绿色消费拉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首先,企业要不断地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其次,要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购买绿色产品;最后,应发挥政府需求(政府采购)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政府可采用倾斜性的绿色购买政策,如优先购买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产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通过发挥政府绿色采购的表率、示范和号召力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从而推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

③完善市场竞争体系,建立包括价格、质量、服务、企业形象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促进竞争手段的多样化。这种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动力,因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将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

①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设立市场准入条件。如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工业项目,要求其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②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依据和保障。我国《节约资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环保立法观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了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制建设依然较为薄弱,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要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建立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在内的多层次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既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思想,又可利用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如详细而明确的法律责任和污染损害处罚条款等,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进行激励(负激励)。

③完善环境税费制度,确保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一方面,应加大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的征收额度。对企业征收的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等越高,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则企业越有积极性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应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允许排污权进行合法有序的买卖交易,通过这种方法鼓励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因为对于未进行循环生产的污染企业来说,买进污染份额实际上是增加了排污费,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也把自己推向了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生态化。

①多途径增强企业的生态化技术研发能力。首先,在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培育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其次,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生态技术,提高生态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对外部技术资源、技术成果的选择、消化和吸收能力。第三,加强产学研的生态化技术研发合作。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以及在生态园区、开发区内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使产、学、政府各部门共同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等,为企业开展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②多途径融资,加大企业的技术生态化研发的资金投入。首先,企业自身应多方面吸引资金,走发展绿色债券、企业集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相结合的路子,为企业发展生态技术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应构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如扩大银行对生态企业的信贷支持;深度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二级市场和一些地方性的小证券市场,给生态企业的产权提供交易的场所;积极发展风险投资,鼓励设立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主要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最后,政府应直接投资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方面的技术研究,并对企业自身所进行的有助于循环经济开展的技术研发工作进行财政补贴。

(4)建立科学和严格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①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企业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利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②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将部门、员工的责任与企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挂钩,对忽视责任、违反规则的给予严肃处理;对发明新技术、降低产品的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生产流程的生态化改造,以及对生态营销有成效的部门和员工给予高额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奖金、提成、技术持股、技术入股等。

(5)培育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的产物,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本企业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信念,并保证这种精神风貌和信念得以持久存在的制度和措施,它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注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内部形成对循环经济的高度重视,让每个员工都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应向外界积极传播这种新的企业文化,例如,通过企业的环保宣传、领导和员工的环保行为等取得社会的认同,从而在获得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种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洪传春,张雅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10):44.

[2]杜欢政,张旭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近期研讨综述[J].统计研究,2006,(2):63.

篇13

企业竞争力是指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的、比其他企业更有效的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利益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总称。从定义上来说,人力资本是与货币资本相对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式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是由一定的投资转化而来,没有费用的投入就不会获得人力资本,通过货币这种投入表现为保健支出、教育支出、迁移费用等。[1]

一、研究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于1990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由此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按照舒尔茨的研究,美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他还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并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越来越体会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培育自己企业的人力资本。因为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可以说离开了人力资本的开发,企业的竞争力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在动力,在构建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合理调整人力资本结构、建立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等途径来加强人力资本管理。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例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现状不容乐观。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育人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主要存在着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而且普遍存在培训“无用论”思想。即便有些企业对员工进行了培训,也仅是把培训当作一种企业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形象宣传,而没有实际的收入。此外,多数企业仍然沿用国家过去规定的按工资总额提取教育经费的比例,限制了教育经费的积累,相对于企业对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的需求来看,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这也成为了制约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瓶颈。

(二)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失衡,人力资本流动存在问题

从整体来看,企业人力资本在行业间、企业间分布不平衡,一些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而另一些企业又存在人力资源需求不足的矛盾。如一些高科技领域和待遇相对较好的国企、事业单位拥有较多的高层次人才,而私企和实力相对较小的企业则由于发展空间、抗风险能力等因素拥有较少的人才。从地区分布来看,人才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中西部人才相对缺乏,一些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几近零数。从企业内部来看,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如中高级技术人员较少,大多数工人的实际操作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技术等级标准。从人才的专业来看,掌握生物技术、环保、现代农业等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最为紧缺。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源的流动来看,存在着大量优秀人才从国企和民企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的不正常流动,这种现状制约着我国企业的顺利发展。

(三)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员工的激励也应相应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仍然把高薪作为唯一的激励方式,而在企业支付了高薪之后,跳槽仍普遍存在。很多优秀的高层次人才都流向合资企业或者外企,人才流失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企业还不能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对人才的价值做出合理的评估,人才素质能力、工资水平、任职资格等的社会决定机制尚未建立,这也使得人才在企业中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激励,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留住企业人才,对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归属感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和经营理念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是变化多端的,在这样复杂的世界里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良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凝聚企业员工,这就最大程度的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企业,经营者的经验主义严重,不是很注重企业文化的构建。如缺乏团队与协调意识、以人为本思想等。而由于员工对企业没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安全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企业基于人力资本角度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一)企业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注重人才培育

企业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继续教育和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提高员工技能、发掘员工潜能,并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工作。企业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应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定期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的存量,并充分挖掘其应有的能力和潜能,尽可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因为任何优秀的人才不进行学习和培训也会被时代淘汰。此外,在培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层次,在培训内容上尽可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阶段性发展重点相一致,在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灵活多样,力求针对性、实用性及有效性,应把培训的对象由原来的针对少数人转变为企业的全员培训。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是员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形成持续学习的氛围和机制,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企业塑造成学习型组织。[3]

(二)合理调整人力资本结构,适度控制人力资本流动

应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本调整来满足企业为了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首先,应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偏低,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4]应通过教育政策的倾斜来培育更多的中高级技工和科技人才,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其次,对不同专业的员工进行合理的配置。不同人之间所具有的能力存在着替代、互补等多重关系,因此在考虑群体人力资本时,必须考虑个体人力资本之间的整合效应,通过对不同专业员工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来提高人力资本的整体效益。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或企业的激励手段,争取使东、中、西部人才实现合理流动,通过合理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奖励手段等适度控制优秀人才向外资的大量流动。总之,通过多种综合手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最终合理地调整人力资本结构,适度地控制人力资本流动,从而提升我国企业人力资本质量,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从人力资本的特征来看,其具有创造无限性、监督的有限性和消耗的差异性,所以要提高人力资本开发与使用效率几乎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满足员工的报酬,即实行充分的激励制度。[5]激励要以员工的需要为基础,同时考虑现实的可能性,比如加薪、晋升、奖金等,同时在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时不仅要考虑激励对象、激励因素、激励方式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还要考虑激励频率和激励程度的把握,以保证激励充分达到其效用。在实施激励的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健全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并尽可能地做到员工奖酬的个性化与灵活性,使员工价值得到合理公正的回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使员工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新的源泉,是支撑企业发展最本质的东西,而竞争的本质和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能力,关键是看能否把职工都捏在一块,群策群力,水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把大家团结在一起,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容易出现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发挥出团队作战优势,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为,企业文化要做实做细,必须以人为本,尤其是要适应企业的发展,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人的氛围,让员工深切感受到企业的关心、重视和尊重,增强归属感,也就增强了责任感。这样,整个企业同心合作,各级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上下级之间团结共事,人人都能发挥所长,优势互补,企业才有无穷的活力与创造力,企业的竞争力才会不断提升,各项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结束语

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及其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与发展的决定因素。作为企业来说,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为员工创造有利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企业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人力资源库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何敏.人力资本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J] .企业导报,2009,(09).

[2]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