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导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问题导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学问题导学

篇1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会由于教育对象或教学内容不同而表现出显著的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下面介绍几种适合中学数学教学并且形之有效的方法:

一、趣味问题导学

中学数学课堂同其它课程一样,是在不断的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

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巧妙设疑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从而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情境问题导学

数学知识的获得,往往是通过时间得来的,数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知识背景。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生动形象。例如我在执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问题答案不言而喻。

三、悬念故事导学

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与课的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这样导入新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

四、错例剖析导学

错例剖析导入法就是把学生在解题中暴露出来的错误用于导入,创设纠错情境,有针对性地设计典型错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反思。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事实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也正是学生难懂的地方。因此,剖析错误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道理,也就是解决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借助错例导入,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是简便有效的导入方法。

五、诗词鉴赏导学

例如学习“直观图画法”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欣赏宋代苏轼名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题1:你能说说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涵的数学道理吗?(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欲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思维活跃)。

问题2:学习数学要学会多思、勤学、好问,教师在正方体六个面中分别写上一个字:多思、勤学、好问,一个词中每两个字都分别在相对位置。观察正方体,你能只看三个字猜出另外三个字吗?

此时全体同学都活跃起来,有些站起来看,但没有跑上来看。于是我问他们:“为什么要站起来看?”学生答到:“我们要看上面的字。”我又问道:“你们为什么要看上面的字?”“看了上面的字就猜出下面的字啊!”他们理直气壮地回答。追问道:“你们有些同学看不到右边或左边的字,怎么办呢?”有同学马上说:“只看一边就行了。”“那你们要看几个面上的字就能猜出六个字?”“三面,是正面,上面,左面或右面。”这样就很快切入本节课的主题“从不同方向看”。

《题西岭壁》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学生朗朗上口,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欣赏这首古诗,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既挖掘了数学内涵,又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渗透。设置情境1过渡到情境2是很自然的,学习数学就要养成多思、勤学、好问的好习惯。通过这项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初步了解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几何体,对本节的主要学习内容基本上了解。此情境的亮点在于: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从不同的方向看几何体,学会该怎样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有效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六、贴近生活导学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以问题为核心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而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在高中数学中,问题一直存在.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主,没有重视学生的作用,进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而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例如,在讲“概率”时,我提出问题:将一颗六面的骰子接连投掷4次,有3次出现2点的概率是多少?同时,我将班上的45名学生分成5组,每组9名学生,拿出5个骰子,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的答案,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通过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只有拥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中,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爱上老师,继而爱上课堂.同时,在问题创设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近年来素质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增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保障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某次课堂教学中,我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向学生提出问题:三角函数有哪些公式?有的学生答:正弦函数、正切函数;有的学生答:余弦函数、余切函数.我再问:谁能将这些函数的公式及演变过程写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去黑板上写.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师生协作互动教学的开展,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总之,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自然学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3

1.目前,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知识面也大小不一,就是对同一数学内容在理解上也会有不同侧面、不同深度上的差异。数学学科的特征是抽象的,是以先前思维活动的形式或结果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旧知识结构的巩固和完善。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禁锢着许多教师,使他们热衷于讲、满足于灌,不厌其详、滔滔不绝,生怕学生听不懂,唯恐自己讲不细,囿于一种僵化的模式,其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法消化吸收。数学教师的责任其实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而且要听懂,理解数学教学的内容,领悟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掌握其基本技能。这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功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用问题导学法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改变以传授为目的旧教育思想,完全地摒弃满堂灌输的“授鱼式”教学方法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轨道上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2.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用导学式教学方法是实践新的教育理论的要求。认识不是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为依托,对新的刺激或知识同化或顺应,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即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彻底更新“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作用,上好每一节课。因此,研究班级授课下的因材施教方法很重要。

二、针对学生的特点,对问题导学法的实践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学式教学方法主要对学生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用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方式,产生学习需要。根据教学规律,导学式教学方法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创设情境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转入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感性认识,产生认识性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产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也是“渔”之方法的起点。否则,上课时就会感到无趣,感到吃力,这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在预习阶段,教师应极力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例如,学习椭圆知识时,我们可从前不久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谈起,畅谈我国的科技进步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问:“大家知道我们地球卫星如何运行呢?”我们这时可谈卫星轨道是椭圆曲线,再联系到行星轨道等等。此时,学生从通过内心爱国、爱科学的思想,慢慢产生了对椭圆知识学习动机,进而对数学整体知识产生兴趣。

2.课堂中思索、研讨

在二项式定理教学中,教学实录:那么在(a+b)n的展开式中,大家能猜想出a、b的指数规律吗?

S,C:a、b的指数规律----a的指数,从n逐一减少到0,且等于组合数的下标-上标;b的指数,从0逐一增加到n,且等于组合数的上标.每一项a的指数与b的指数之和等于n.

T: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请大家大胆地猜想二项式定理.

篇4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多媒体集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对于一些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从而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数学学习环境和对高中数学的认知方式。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时,数学教师可以引用体育盛会中篮球赛或排球赛互握手环节,告诉学生双方队员的人数,让学生计算握手的次数。这里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可能会让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不利于唤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播放录像,生动形象地再现比赛情。

篇5

一、“导学问题”的内容设计要重在“导”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上做足文章。

1.计算课的问题导学设计——寻找新知生长点。一个好的导学问题应该找寻新知生长点,即编写有助于迁移新知的练习,通过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问题直指新知迁移点。比如,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58+203,1007-47,想一想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2)学一学。预习例题11.25+2.41,3.66-1.25,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3)试一试。试着在书上完成“练一练”第1题。(4)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这组问题导学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在第一问中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第二问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第三问让学生理解在小数加减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两个数的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2.概念课的问题导学设计——寻找生活中的知识原型。概念课的问题导学设计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知识原型,为概念的有效建构提供表象认识,同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与问题,以备课堂质疑。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可设计如下的问题自学:(1)我找到的百分数:___。(2)读作:___。(3)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__。(4)我还知道 。课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交流,不仅使学生能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又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的这个概念意义。

二、“问题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困惑问题

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材内容也有难易,因此对概念、公式推导等难点内容,许多学生仍处于“未知、模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与问题进行分析,设置相应的情境和练习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下面我继续以《百分数》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困惑问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百分数?并请指出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生1:我找到的百分数:衣服里料成分涤沦60%,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涤纶质量占衣服里料质量成分的60%。

生2:我找到的百分数:毛线里的山羊绒98%。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毛线中山羊绒质量占全部毛线质量的98%。

生3:我找到的百分数:肉松里蛋白质42%。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肉松中所含的蛋白质占全部肉松质量的42%。

生4:我还知道:(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2)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数的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3)百分数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量,后面不带单位名称,而分数是可以的。

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在黑板上板书:60%表示涤纶质量占衣服里料质量成分的60∕100,98%表示毛线中山羊绒质量占全部毛线质量的98∕100,42%表示肉松的蛋白质质量占全部肉松质量的42∕100。这样学生便能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合适的答案填空:120%,97.8%,0.000001%,100%。(1)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达 。(2)小明的爸爸是个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主治的牙病治愈率达 。(3)爸爸的身高是小明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意义合理选择不同的百分数,确定在哪一个范围内取舍比较合理,从而巩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由于学生对于“百分数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未必全部理解,只是把教材中的归纳性知识填起来而已,我引导他们明白“比值是两数之比”的意思,生活中“率”的概念有:效率、税率、概率、圆周率、出勤率、增长率。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不是一个数,而是两个数的比值关系。

篇6

目前,各个学校对于教育的改革问题非常重视,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数学的日常授课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对问题导入法进行应用,便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创建教学情境,设置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于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其关键点在于,指导和启发是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将学习的效果进行提升,实现数学授课的目标。

一、问题导入法引入初中数学授课当中的意义

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牢固的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对知识的应用,使其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对学生有所帮助,从而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问题进行发现的能力,遇到问题时愿意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学生的数学素养会有非常大的提升[1]。对该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提升,使其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真实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借助某一个问题的提出,导入需要学习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兴起,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对于该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数学问题

问题导学法的有效的应用,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问题的设置。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设置问题的科学合理性,紧紧围绕当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能力水平,有层次有条理的进行设计。此外,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以便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清晰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难点。同时,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问题打造情境,将问题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推进学生对其的理解。总之,对于问题的设置,可以依照真实的授课情况进行转化,但对于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思维价值。

例如:在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学习中,教师应用问题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授课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们找一找图片中有哪些地方是三角形的。这样,学生会非常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认真的找寻图片当中的三角形。这一教学步骤,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学生会感受到所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联系,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良好的开端[2]。之后,教师要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主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可以提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试着归纳和总结一下三角形的定义。学生对会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观察,大概总结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进行连接所呈现的图像为三角形。这一问题的设置,引导了学生向三角形的概念方向进行思考,不但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后的教学逐步应用导入法,使学生清晰该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在将该教学手段应用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怎样进行引导是教学当中非常关键的步骤。所以,在真实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不断的进行探究。首先,教师要对需要讲述的数学知识,有非常全面并且细致的了解;其次,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将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提出问题存在的关联进行提点,以便学生从正确的思考方向对问题加以思考,从而更快的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后,在思考完成之后,学生要独立将问题的求决过程完成,有益于学生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北师大版《探索全等等三角形的l件》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课程导入[3]。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这样的场景,班级里要开班会,可以怎样才能使所有的小旗子大小和形状都完全相等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进行转化,思考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将自己的方法大胆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对每个方案当中的相同特征进行分析:都是相利用三角形的边和角画出一个全等的三角形,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条件的个数不同。这时学生便会主动思考两个全等三角形到底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明确这堂课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方向。接着,结合学生的想法,可以提出:作一个三角形与一直三角形全等需要知道几个条件?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会充分的应用已经学习的相关数学知识,列举反例证明已知一个或者两个条件并不能得出全等三角形,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已知三角形当中的任意三条边,就能得到全等三角形呢?该教学步骤,可以过渡到让学生思考,已知三个条件作为三角形,有几种可能的情况?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逐步归纳并且总结出可能的情况:三边、三角、两角一边或者两边一角。随着问题的设置,学生会逐步对知识明朗,教师在之后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学生很快便会掌握知识的重点以及难点,教学质量会有明显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渐渐清晰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该种教学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使其具体应用更能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一、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都有好动爱玩的天性,课堂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特别是在课间休息以后,学生很难快速摆脱刚刚放松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所以,课堂的伊始阶段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只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才能保证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情境的创设,将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创设情境,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注意,为课堂教学构建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教学生认知年、月、日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然后引入《天方夜谭》这本书,并为学生介绍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一千零一夜》,然后提问学生:“一千零一夜究竟是多少个月,又是多少年呢?”教师通过有趣的故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氛围,然后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这样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自觉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进课堂,并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

其次,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小学生的经历有限,很多见闻都来自他们实际的生活中,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结合,减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例如:在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入课堂,例如:矿泉水、苹果、笔记本等,让学生猜测其重量。在猜测重量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之前对重量的单位缺乏认知,会使答案出现较大偏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之后再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猜测,最后教师还应给出相应物品的准确重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生活性,又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辨和交流

课堂上有效的设问能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辨,让学生在自由探讨和交流中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进而将学习活动引向深一层次。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板书、多媒体等展示学生探究的成果,通过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分享学习的成果和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勇于对其他人的看法提出质疑。在这样的交流中,不但能让学生学会分享,也能在对话中引发碰撞。

其次,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并在W生的观点产生分歧、出现错误或者遇到难以理解之处时,适当的追问。这样以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也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最后,教师应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为学生梳理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出学生思考中的漏洞,将学习成果进行凝练,进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三、鼓励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的实践,实践也是检验知识准确性的标准。数学具有实用性,而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为了指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加强学生自身动手能力,这不仅是小学教学的教学重点,也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设问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在数字大小比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下列的问题:比较3.00元和2.5元;7.45克和7.54克;0.99米和1.01米等,以增强学生的基础实践,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也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样是在比较数字大小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以运动会中的跳远比赛为例,设置这样的问题,已知跳远比赛中成绩排在前两名的选手可以直接晋级,小组内其他选手的成绩分别是1.72米、1.68米、2.01米、1.97米和1.91米,小明最后一个出场,如果小明想直接晋级,需要取得怎样的成绩呢?这样既加强知识的实践性,也能通过问题和实际情境的结合,促进学生思考和对知识的领会,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题目,例如:将非零数字填入方框中.、.然后比较数字的大小。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会因为填入数字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对不同结果展开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在练习中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性的锻炼,从而提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总之,在问题导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和交流活动,并鼓励学生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篇8

一、巧妙设置趣味式问题,直面理答,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要让学生在新鲜刺激、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变枯燥为兴趣。

比如人教版必修三“算法的概念”,由于算法的概念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无法深入探究,这时,课堂学习氛围将会陷入僵局。而直面理答,就是直面学生的知识基础,将算法的概念同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为此,我设计:“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羊过河,可是,只有一条船,这只船只能容下一个人和两只动物,如果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比羊少,这时狼就会把羊吃掉,这个人怎样才能把这些动物带过河呢?”这个问题巧妙地将算法的概念融合到情境中,学生如果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入研究分析,这样枯燥的逻辑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就变得生动了。但是,如果教师简单地将课堂定义为趣味性问题导学,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阶段。当学生的兴趣被问题所吸引后,教师就要逐渐将形象的知识化为抽象的知识,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使学生真正深入学习算法概念,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巧妙设置质疑式问题,直面理答,引导学生探究

质疑式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建构的整个过程,并且在质疑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质疑式问题什么时候提出?直面理答就是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思维点巧妙引导。

比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中“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这部分内容,由于几何体相对比较抽象,虽然高中生已学过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但对于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还是存在较为抽象的状态。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以问题提问学生,而学生的思维还是无法突破,有的还有可能被问题所吓倒。在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感觉比较抽象时,想到了转换自己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质疑:“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突破知识的关键点,他们为了释疑就要抓住其中的原因进行思考,而空间图形比较抽象,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动手操作或想象,最终对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性进行理解。可以说,直面理答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准质疑的最佳时期,提升问题的品质,把数学问题向更深的地方延伸。

三、巧妙设置层次问题,直面理答,降低学习难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如果在课堂提问时教师直接就问题的结果进行提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根据教学重难点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为几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复杂到简单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使问题逐渐明朗化,逐渐被学生所接受,能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平面与平面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得出平面与平面的判定定理,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提问:“(1)平面β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那么α、β平行吗?(2)平面β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那么α、β平行吗?”在这种分层次问题提出下,学生们经过观察、思考、交流、验证,进而得出了平面与平面判定定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层次式提问可以使教学的难点部分得到分化解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

四、巧妙设置复习式问题,直面理答,温故而知新

在数学学习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数学教学中的新知大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直面理答,找出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提问,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逐渐过渡到新知识上,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以及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复习式问题“谁能说说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分别能解决哪种类型的三角形?”的提出,使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的基础上,我结合月球探测等相关实际生活情况,使学生明白了许多知识光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要认真学习正弦、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时可以提问:“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尤其是在高三的数学教学中,复习式提问的运用比较广泛,它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小结,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复习式提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真正称得上合理、有效。

总之,理答所关注的是问题导学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对教师调控课堂有着重要作用。要让问题导学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堂提问的有效“生长点”,直面理答,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进而获得新知。

参考文献:

[1]韦慧.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探索[J].成功,2010(10).

篇9

二、问题导学具体过程

一般问题导学法的步骤如下:

1)情境的导入。导入的成功设计,为接下来的课堂成功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内容不一以及课型的区别,在这里建议采用温习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类比的办法对情境进行创设,对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进行调动与激发。

2)学习目标的确立。师生一起研究本次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预习当中容易遇到的困境,对问题进行初步预设,并且对该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加以明确。

3)合作探究达成多赢局面。依据创建的问题展开接下来的教学步骤。首先提出本堂课的疑难点或者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答疑、沟通交流与展示信息,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转而变成知识的主人,对知识进行发现、研究和探索。让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进一步通过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步骤,养成善于追根究底、勤于学习的好习惯。

4)通过总结达到升华的效果。根据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出来的结果,教师适当情况下给学生指明方向,并且对学生所取得的成效加以认可,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还有学生不太明白的地方加以讲解。

5)通过达标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测。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精心设计并多加练习,结合多样化的方法做训练,要够高度、够集中、够难度,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具体选择基础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开拓并且逐步向深度挖掘,基本形成解放优等生、督导后进生的目的。

三、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3.1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是从书本内容出发分析数学知识,而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的解析上。受新课程理念影响,在教学设计方面、课堂内容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调整,认为课堂教学不应只包含书本内容,还应对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意义与编撰教材者的写作目的予以分析,这样既明白了学习这堂课的作用,又对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的掌握起到进一步辅助作用。如在对《对数函数》第一课时的课前分析上,除了分析它与函数、指数函数等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运用外,还应分析该内容对于学生的后续影响。对前面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或者诊断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确保知识系统性、趣味性、新颖性等,彻底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3.2对问题进行展示,对探究过程进行讨论

问题是思维的基础,可以说问题出现和思维激发是有很大关联的,有问题了,才会想去解决它,思维才会被激发。因此问题设计之初要考虑它的启发性,可以让学生们有思维积极性,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热情来,还要有针对性,主要是根据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而决定。难易要综合考虑,不要太难也不要太过容易,并且将新课和温习在课堂区分好,将不超过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作为参照原则。关键之处在于要以学生作为中心,以学生学习基础作为前提,

3.3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点拨与引导

该步骤和上一步相互统一相互联系,这一步的重点就要靠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导学法用问题链方式把有联系的内容都做有机融合,它的知识内容条理与规律往往是杂乱无章地分布于教材当中,比较零碎还缺少系统性,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就是分析教学当中的重点与难点,找出内在联系,可以说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引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篇10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

为了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需要加大导学法的应用力度。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教学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导入教学问题,并且导入的教学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设置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问题设置中应该包含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不仅要符合初中数学教学课本的要求,同时还应该适合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只有具备以上内容,才能够使教学效果更佳。问题导学法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与整体教学目标相背离,容易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问题的设计如果脱离了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最终会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需要综合教学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设计的教学问题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通常情况下,根据导学法设计教学问题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是按照实际生活提问,还有一种是根据教学方式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得不同教学方式也会不一样。

例如,在初中数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多边形的内角以及外角的概念,通过对不同多边形内角以及外角公式的探索,可以让学生学会应用这些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在该教学过程中,将问题导学法渗透到教学中,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向学生合理地设置教学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上图所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够引几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了几个三角形?计算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得到结论:从一个顶点出发能够引出一条对角线,这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因此,四边形的内角和就可以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计算为360度。类似的,教师再画出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让学生求出这些图形的内角和。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三、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应用中对学生的引导

导学部分是问题导学法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导学的实质就是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对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最终是为数学知识提供铺垫,问题的提出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时间往往是比较长的,这就说明了导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导学法的过程就是设置问题和分析问题到最后的解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范围。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问题就说明数学知识被学生充分吸收了,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只是设置了问题没有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部内涵就很难理解。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正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之,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应用就是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及导学方法有机融合,不仅要考虑到导学法的特点,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和任务。为了使教学的整体效果有明显的提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够对学生形成真正的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教学问题分析中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整个数学教学效率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莉.如何将问题导学法有效地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J].读与写(上、下旬),2015,(20):391.

2.徐泽周.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8):216.

篇11

2.提出问题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是提高问题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领会课标的精神,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让问题为目标服务,并能承载目标引领教与学的全过程。一是要问在题眼处。有许多课的课题就能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揭示课题时,以题眼为突破口进行提问和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二是要问在重点处。紧扣教学重点设计提问,既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的出现,也可以避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三是要问在疑难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如何突破难点、分散难点上下功夫,帮助学生释疑解难。

3.提出问题要把握好时机。

篇12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在学案导学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的迥异情况,进行学生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的引导性设计。学生则按照自身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推进自身的学习进程,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学案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往往为学生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学习目标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思考,并进行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探索。此环节中,学生在学案指导下,自行选择课本学习的时间长度,完成自身数学知识的架构搭建。相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频率。学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各类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工具。如此,无论借助教师的课上提问还是依据自学,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均是由自身探索和感悟所得,并非来自教师的灌输和传递,因此具有自身主观意识的痕迹。此种状况下,学生虽然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意识、自我开发意识被有效激发,但是相对而言,其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数学问题意识等的培养具有自发性,而并非教师的专业引导性。

二、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要求下初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方式

(一)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初次邀请学生参与学案设计。

正如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需要经历预习、讨论、探究、练习、归纳、巩固、提升等多级过程,在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下,学生依靠“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可大量地节约自行阅读及记笔记的时间。学案本身等用于参考资料和学纲,可辅助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质量、积极性的随时监督,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复习和整理。尽管学案导学模式的存在,使得学生更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意图,但是学案终究是由教师代为设计,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困惑,而且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如此,按照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需要,建议教师增加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调研和归纳,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平方差公式的讲解为例。八年级的学生基本已经掌握整式乘除法,并具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使用类比、观察等方法可帮助学生提炼出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基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点归纳和问题意识培养的要求,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可引入多项式乘法、二项式乘法等,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差距,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不同数学术语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基本认知。课堂讨论环节中,为增强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教师以“多项式公因式的寻找”作为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型思考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解读新知。教师的问题设计模式也可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出学案之后,为学生留出自行设计学案的时间和空间,以辅助其尝试设计问题并自行构建学案等。

(二)拓展思维培养渠道,利用学案不同环节强化学生数学认知。

除了以上此种问题意识培养外,教师还可以使用“找错误”、例题精讲、归纳总结、梯度训练、知识巩固、课后检测等方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再以平方差公式的学案教学培养为例,在分析本班学情后,教师针对本班情况主动或者邀请学生设计出“温故知新”环节,并将上堂课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本堂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进行分析和探讨,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教学要求、任务等进行思考,并找出本课新知识的关键如平方差公式中相反项和相同项,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了解和分清公式中“a”与“b”的差异,教师可邀请学生为教师解读其思维中对“a”与“b”的认识方式,并在小结里进行归纳。比如原式(a+b)(a-b)=a-b,在引申之后可列出(1)(a-b)(a+b)=a-b;(2)(-b+a)(b+a)=a-b,很多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两个“a”与“b”,由此,教师可将此部分探究尝试纳入学生的思考和分析环节,在学生多次纳入数字进行反复对比后,最终大家共同归纳和总结出一个规律,即凡是相同的即为“a”,凡是相反的即为“b”。相对于教师对此规律的讲解,学生自身对此规律的探究和追寻才更容易被学生所记忆和理解。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可引入例题为学生精讲,其目的在于辅助学生深化概念。对错例题的设计,是学生更熟练地掌控方差概念的重要途径。在归纳环节应用之前,此环节可作为学生自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切入点,教师可放开课堂引导,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为教师设立问题并提问,在问题的铺设过程中,学生更能体会到教师设计学案和教学引导时的侧重点,学生化身课堂的操控者,是学案导学模式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是预防学生出错,加强其对知识的记忆的辅助。

在学生完成对课堂知识的基本认知和初次构建之后,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效反馈,即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和学案等,教师可评判是否有必要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二次构建。学生在自行梳理和归纳知识脉络和思维脉络时,自然会自行完成知识的查漏补缺,此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相应的弱化。

参考文献:

篇13

1.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愉悦的问题体验中开始学习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导人既是知识传授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师生的情感会在导人中得到交流与升华。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畅饮知识的琼浆,完善个性的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题,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因此,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首先要考虑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和认知特点,用“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这种湖泊生动的形式人手,使学生置身于能够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数三角形”展开教学,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同时,“考考老师”这一问题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对教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关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开始学习。

《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显示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意识不到是在上课,而是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这一片段紧紧围绕学生熟悉的“买东西”这一人人都有亲身体验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无形中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课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新课导入也应该体现这一思想。

3.关注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有效问题的启迪下开始学习

《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已不再是以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为核心,也应该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因此,新课的导入,不能仅仅只关注知识点的复习与铺垫,也应该注重在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为学生铺路搭桥,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有所准备的状态下开始学习。在上面的片段中,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要求,不再是仅仅围绕某一知识点去复习铺垫,而是更注重在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上为学生铺路搭桥。

4.关注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空间里开始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