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

篇1

我们知道,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本质和核心的部分。而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概念较多、原理复杂、知识点前后连接较为紧密的自然学科。其物理概念常常也表现为绕口及难以理解。例如:加速度、势能、热能、欧姆定律等等。这一块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就十分必要。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是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的前提,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物理的保证。因此众多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应予以重点关注。避免因为学生对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造成学习方式及理解方式的差错。

一、强化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通常物理概念是由黑体字标记出来,目的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会出现在教材的首末段。深化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概念,才能够有效的将其转化为解题方法及学习策略。其次,概念知识的建立也是学生探究物理过程中的砌墙砖,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好的培养。最后,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考物理的考查方向也随之改变,考查范围更广,基础性更强。再加上很多初中物理概念常表现为复杂绕口、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常会出现理解模糊,对题干把握不准确。稍有不注意便会落入出题人设计的“陷阱”。同时,加强概念认识也是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有力响应,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二、初中物理合理化概念教学的策略建议

1.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自身认知特点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交叉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也常表现为字面意思模糊,绕口难读等。而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及效率。然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心智及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有限,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十分敏感。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展开概念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认知特点,熟知学生的心理机制。有效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对知识的认知常表现为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深层的过程。那么,教师在展开概念教学时要做到“感性――理性――抽象 ――具体”的认知过程。通过形象的教学辅助工具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学习“功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功率。教师可以借助物理模型及事物、图像、影视等等形象的表现概念。我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分组对实验大桶中装水,时间截止后分组称重。然后计算每组学生的功率。让学生具体的认识功率的概念,深化本章知识点教学。

2.借助情景教学、深化物理概念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的最好教师。只有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常,物理概念比较生涩,很多学生会出现模糊定义,认识不全面。甚至知难而退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情景化创设具体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解“声音传播的介质”这一概念时候。学生对于“介质”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入。而且“介质”本身就是很抽象,学生认识起来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加深对声音传播介质概念的认识。可以创设情景。让两个学生为一组的设置“口杯小电话”,也就是土电话。然后让学生站到距离很远,用正常的声音说话。分别对比普通对话与土电话对话的清晰度。也可以设置真空杯罩,里面放手机。在真空和常规状态下,分别拨打手机。听手机铃声等等。通过这种情景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然高涨。教师也可以趁机询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

3.建立概念知识联系、温故知新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知识点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而教材的编写又是经过很多专家反复修订的,对于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握也十分准确。知识点的安排也是由浅及深、循循渐进。那么,初中物理教师就要有效构建概念知识体系,方便学生温故知新。例如学习“机械效率”的概念时候。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必然有“有用功、无用功、效率、总功率、额外功”等等。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前后概念的联系,方便前后知识点的构建。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可知,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模块,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本质和核心的部分。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合理做到概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沈明全.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教学方法探讨[J]. 考试周刊,2008(21).

篇2

二、利用比较教学法实现概念的剖析

当学生接触到的概念越来越多时,很多概念间的关联性或者相似性也会慢慢体现出来。对于那些有一定相似性且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不妨采取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仅针对性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在进行对比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的情境,可以以实验为依托创设直观的情境,也可以设计一些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使他们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概念间的差异。比较教学法是学生区分概念最为直观的教学方式,也是提升概念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会影响学生的解题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物体A重12N,将它放置于水平面上,然后对其施加大小为5N的竖直向下的作用力,请问此时A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为多少?分析这个问题时学生必须做力的示意图,这样才能弄清楚力的三要素。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明晰后,学生能够在这个例子中清晰地看到“重力”和“压力”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这个简单的例子为参照,学生在对比中很好地区分了重力和压力的不同,及时纠正了认知偏差。

篇3

一、对前概念的认识

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建构主义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先前的经验有关。由于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已有十多年的不同生活经验,接触了形形的物理现象,因而他们的前概念各不相同,范围相当广泛。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起源于他们长期、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知,在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们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还是那样,完全是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构建。前概念还具有隐蔽性,平时并不表现出来。而在学习有关的物理概念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相关的前概念。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相关的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二、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是巨大的。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头脑中存在着许多与物理概念不一致的看法和观点,由于前概念是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的东西,长期的生活经验又强化了这些概念,使其根深蒂固、难以纠正,当学习相关概念时,它极大地抗拒新概念的同化吸收,学生在学过新概念和规律后,虽然能记住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会不自觉地用头脑中的原有概念和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导致错误的结果。

三、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前概念可分成两类,一类可以同化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从物质轻重的概念转换成密度的概念。这类概念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而另一类前概念则不同,这类前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观点。当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解体和新认知结构的建立,以实现认知上的顺化。个体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顺化)。学生先前的经验、知识及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经验状况及思维习惯,特别要了解学生有哪些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前概念,采取什么方法帮助学生把前概念转变为科学的物理概念。为此,教师在开始讲有关的内容之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提问、问卷调查、访谈、测试等,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某一新概念之前存在的前概念的情况。

篇4

一、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概念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中对学生概念知识点的理解性教学,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速度”这一物理概念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飞机在天空沿直线飞行,它们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学生会很快的从结论:“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再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1)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较远的运动得快;通过路程较近的运动得慢。(2)在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所用时间长的运动得慢。(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秒内通过的路程较远的运动得快。从以上的教学实例中,引出“速度”这一概念,即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也就是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二、在对比试验中认识物理概念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比实验很适合初中生理解物理知识。

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两到三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

新课开始,教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尤其是在演示实验时,为了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可用一只底部有一个小圆孔的塑料杯子,用右手手指按住小圆孔,在杯口向上时的塑料杯里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左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使杯口向下,放开左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这时,学生可能认为“纸片是被粘住了”,然后老师掉按住小圆孔的右手指,结果纸片掉下来了,水也流出来了。这样通过手指按住小圆孔和不按住小圆孔两次实验的对比,使学生观察到两次实验中纸片都与水接触,所不同的是后一次实验是杯底与大气相通。从而解除了“纸片是被粘住了”的误解。提高了“大气压存在”这个结论的可信度。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上述第一次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是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

三、在不断纠错中正确理解物理概念

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通过做题,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收到了明显效果。

四、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巩固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达成理解和巩固物理概念的目标。例如,电功率概念的教学,笔者整理提炼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并制作成学案。

1.根据你的经验和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你认为不同的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2.请你和同学讨论:怎么表示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

3.1W表示什么意思?100W呢?

4.100W的灯泡工作10min消耗多少电能?工作10h消耗多少度电?

5.电功W与电功率P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100W的灯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每秒消耗100J的电能吗?

7.电功率P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8.测量电功率,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在以上电功率学案中,最重要的是三个问题:⑴表示哪方面的差异?⑵怎么表示?⑶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学习,知道了、理解了:电功率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消耗电能的多少来表示(P=W/t),电功率的大小与电功和用电时间无关,跟电流和电压有关(P=UI),而电功与电功率和用电时间有关(W=Pt),那么“电功率”这个概念也就理解了。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块,让学生熟练掌握概念知识点,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是物理课教学所必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只有对概念知识点熟练掌握,才能在物理的学习中达到灵活运用。因此,教师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不能太拘泥于形式,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让学生对概念达到最大程度的掌握。

参考资料

[1]2011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篇5

二、国内合作学习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较早进行尝试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教学的是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与天长中学、杭州第十一中学合作进行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项目“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是一项从教学领域全面探讨合作学习的一项大型实验研究。以及北师大教育系课题组开展的“主体性发展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通过这些研究,合作学习的价值逐渐被教育系统内部成员认可,不少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开发了一些行之效的实施策略。与此同时,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国进行合作学习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我国的教师是在比较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当他们进入师范院校接受职前培训时,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也有不少在职培训的机会,但是我们现有的继续教育也很少涉及相关内容的培训。

2.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合作。从本质而论,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应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家长对学生巨大的影响力,学校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协和形成合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此外,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示范,他们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则是其合作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3.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时机不当;②分组不科学;③规则不明;④时间不足;⑤评价不全。

三、初中物理合作学习实施要领

1.科学分组,有效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中常应用小组学习的组织模式。按照合作学习的理论,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小组内的成员应当在认知风格、能力、性别等方面各具特色,而各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应当一致。

在每个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担当一个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小组成员的分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调整和制定,也可以由学生小组内部自行协调分工。一般小组规模为6到8人,成员可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调整和更换,但必须符合分组原则。分组时,为了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组间各角色采用轮换制,使小组成为动态的小组,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要进行合作技能的指导。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如果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进行基本的合作技能训练。

(1)“准备”技能。在小组分工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成员差异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工以后应该要求学生对已分配的任务进行必要的讨论,这样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如“倾听技能”,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还要告知学生明白具体应该怎么听,包含应该看着讲话人、并做简单的记录、听后说思考并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与看法。

(2)“应用”技能。引导学生实际练习合作技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成功运用合作技能。在教学中,引导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技能运用于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在观察小组活动中,对合作技能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提出意见与希望,帮助学生改进并提高自己的合作技能。

四、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常常和其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因此,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当任务繁重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目前,新教材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应该使课堂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但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任务重、时间紧,学生通常也不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和条件,这时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物理《杠杆》一节时,可安排学生在课前去搜寻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杠杆信息,包括它们的形状、名称和用途。由于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单靠个人力量比较有限,这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寻找,集思广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篇6

在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通过什么样的教学途径才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的发展呢?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的教学体会如下:

一、明确目标,合理分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由于在一个教学集体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学习品质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把一个班级中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方法,分成学习小组,促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相互督促、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形成小组学习的合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基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学习习惯较好且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第二种类型为学习较为认真,可独立完成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第三种类型为动手能力较强但缺乏独立思考、钻研精神的学生;第四种类型为学习基础较好但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第五种类型为基础相对薄弱且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其中,前两种类型的学生是物理合作交流课堂中的中坚力量,中间两种类型的学生是物理课堂中应该积极培养的对象,最后一种类型是物理教师和班级中学生重点帮助的对象。按照上述要求,教师可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6~7个学习小组,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分工明确,有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人、补充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扮演合适的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当然,这些角色要经常互换,让每个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分类”档案和“分户”档案,“分类”档案旨在研究各类学生,“分户”档案旨在研究每个学生。

二、精心备课,设计导学,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教师再由目标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编制符合学情的导学提纲,是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可以在导学提纲中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基础,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目的。另外,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由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所以在设计导学提纲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交流、质疑中将知识要点进行升华,并学会在比较中区别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三、因材施教,动态指导,探索课程习得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意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根据物理课程章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与“学”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有所得、有所悟。同时,也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培优辅差的“分”的环节。

具体来讲,在学生完成导学提纲、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本内容,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的自主习得的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时,留给学生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2.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法的指导,如对实验的操作、探究的方法、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概括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习得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习得学习的方法和策略。3. 教师在学生自主习得的过程还要注意对学习质量的监控。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容易出错的地方、精彩的地方等,以便在课堂反馈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实施某个教学环节时,教师也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培养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平台交流,引领提升,升华课堂学习重点

交流是引导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反馈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提供平台和机会。课堂交流的形式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组内之间等,教师在期间起着组织、引领、解惑的作用,从而将课堂学习过程中习得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如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可以安排各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学习情况、习得结果呈现给全班同学,教师总结、评价各组的学习,必要时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和讲解。在小组呈现结果时,可以按照导学提纲的顺序逐一汇报自己小组的合作交流的结果,对于每一个探索要求可以让其中一个小组主讲,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再充分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对各个小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困惑进行精细讲解,因为有时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