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1.对当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所占比例的认识。
中学生正处于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不仅个性将在这一时期塑造和完成,而且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加之缺乏对外在压力适当的调适方式,往往会是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适应障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出现了患病、退学、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其中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比例为40%至50%。这一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2.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有近二分之一的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学习自信缺乏、厌学和学习困难。其次是不良性格与不良行为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依赖、固执任性,行为问题的突出表现是骂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试作弊。再次为心理承受能力差,遇见困难绕着走,很难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除此之外,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分析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自身因素;二是家庭因素;三是学校因素;四是社会因素。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中学阶段是个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自己又无法自我调节,从而产生挫折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是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化的人。心理学上把这一阶段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高中学生在生理上迅速产生剧变,与成人接近,而在心理上的发展却相对缓慢,这就形成了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如,一个微笑会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一个侧目会使情绪低迷,辗转反侧。然而他们内心的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在表面上却表现得很平静;他们想与别人交流,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得不到理解和诱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
2.家庭因素。
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之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和谐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这样的家庭只占了极少数。更多的是专制式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如若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重者殴打,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的性格。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等。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结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等,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使中学生正确认识外界与个人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协调并处理好各种关系,保证心理反映的适度,防止异常。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观念、理想、行为违背了社会准则,自然就会到处碰壁,遭受挫折,陷于无穷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之中,导致心理的不健康。可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
2.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既不目中无人,自我膨胀,又不自惭形秽,自我萎缩。
俗话说:知人容易知己难。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中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而且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要正视自己。
3.引导学生善处人际关系,获得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靠逢迎谄媚,而是靠诚实友善、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格。因此,中学生应在社会交往中锻炼自己的良好品质,要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妥善自理好人际关系,即处理好与父母、教师、同学、朋友、异性的关系,其中尤以处理好朋友关系最重要。据调查,当中学生产生苦恼时,有60%以上的学生以朋友为第一倾诉对象。
4.认识现实,正视逆境。
人在现实中生活,而客观事实又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只能要求个人去充分认识和了解现实,适应并改造现实。这就要求中学生面对现实,把个人的思想、愿望和要求与现实社会统一起来。当然,中学生有权进行“自我设计”,但是这种设计决不能偏离现实的轨迹,否则“自我设计”只能是空想。
5.培养学生学会有节奏地生活,重视用脑卫生。
一定的学习压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心理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我们提倡勤于用脑。但是,过度用脑,则会使大脑的神经活动遭到破坏,导致心理疲劳,使智力下降,精神萎靡,失眠疲惫。心理疲劳的学生不但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反而会严重妨碍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不仅要勤于用脑,而且要科学用脑,做到劳逸结合。所谓科学用脑,是指让学生大脑的各种神经细胞依次轮替活动,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协调。为此,一要学会科学地安排一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间,学习时间最好控制在10小时之内;二要休息好,保证学生的睡眠;三要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课余活动,拓宽兴趣范围。这样,学习、生活有张有驰,生动活泼,就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保持身心健康。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1999.1.20.
[3]陆小娅.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无所不在.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版),2002-05-24.
篇2
(2)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影响农村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随着农村生活的改善,如有的学生家长过分满足孩子欲望,要啥买啥,放纵、溺爱子女,致使孩子任性、懒惰、自私、依赖性强;有的职高学生家庭父母不起表率作用,致使孩子小小年纪就养成抽烟、酗酒、赌博等恶习;有的家长在外打工,顾不上管教孩子。
(3)大众传播媒介中不健康的内容对农村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职高学生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导致全盘吸收,对一些书刊、音像制品和网上不健康内容缺乏防御抵抗能力,容易被腐蚀,从而误入歧途。
二、目前农村职高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生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焦虑与疲劳。无论成绩好坏,少数职高生中存在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的现象。成绩较差的学生自然有学习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期望、同学的竞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自己过于要强好胜,他们在不断督促自己加紧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别人的超越和自己的失误,担心成绩不佳,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样存在心理负担,由此产生学习焦虑。
(2)成就动机不强,厌学。一部分职高学生只想在校学习几年,“混”一张毕业文凭;也有一些职高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是一个“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角色,由于学习成绩差,所以导致厌学,缺乏进取心。
(3)自信心不足,自卑与散漫。由于自身成绩较差,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在职业高中学习低人一等,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表现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整天无精打采,在学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校无论开展任何活动,他们都不感兴趣,没有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4)有自立愿望,但依赖性强,人际关系紧张。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初中时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双亲的依赖,而父母却感觉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逆反心理较严重。如果教师和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5)热衷于上网,早恋,容易冲动或偏激。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迷恋网络游戏,老想去网吧。有些职高生明知早恋对人、对自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冲动。有些学生容易冲动,容易偏激,容易走极端,表现出来某些冲动的越轨行为,甚至完全不计后果,但事后往往又表现的十分后悔。在学习上缺乏“比学赶帮超”的精神,喜欢在生活上不顾条件的攀比,比吃比穿。
三、解决农村职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学校政教处主要负责学校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政教处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开设“树立正确人生观”、“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和审美观”、“人际交往面面观”、“理想与现实”、“勤劳与懒惰”、“青春期悄悄话”等讲座。对那些学生平时想但不敢讲也羞于讲的问题进行疏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进行“怎样对待不公正”、“社会与我”、“与父母、教师、同学换位思考”等专题的讲座。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认真组织开展庆“五·一”、“五·四”校园文艺汇演和秋季田径运动会活动。针对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利用自习或业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和各专业兴趣小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宣泄不良情绪,开阔眼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篇3
高中阶段被公认为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中学学习将告一段落,继而开启大学学习生涯。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迎来自己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并且面对的学习压力也是最重的。正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发展与学业要求的特殊性,导致了许多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压力的缓解等。应对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时疏解,就需要学生自己、家长、朋友、老师的共同努力,但与疏解心理问题相比,防患于未然,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一)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对该课程不重视
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很多学校在初中都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到了高中,由于学习压力和应试压力的增加,很多学校因此取消了该课程。而部分学校虽然依然保留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即便其他学科学得再好,于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育都是有害的。心理问题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提前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处理,才能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严重或影响到他人。
(二)缺乏心理学专业教师
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缺乏专业老师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校正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而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部分学校让其他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班主任的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纳入到班会中,虽然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帮助,但无法替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老师捕捉学生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从而做出应对措施,如果缺乏专业的老师,兼职老师不懂得心理学知识,很有可能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疏通学生心中的郁结,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有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不仅仅是针对学生,部分教学压力大的老师也可以合理利用心理咨询室来缓解压力。而就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发育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和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一个老师对应几十名学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讲。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学校采取其他的办法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其中包括硬件上的配备,诸如建立心理咨询室,还要包括结合多方的力量,包括家长、同学等进行联合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引起重视
对于部分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要引起重视,我国几乎每年的高考季都会发生考生跳楼自杀或是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疏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应该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部分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对于这类现象,学校应该进行严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想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够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才能疏解学生心中的郁结,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其中,招收专业的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感兴趣的老师或有天赋的老师,要进行专业培训,以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可以选取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让老师到高校深造,学习相关知识,另外是请心理学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老师参加讲座并认真学习。相比之下,第一个办法虽然较为繁琐且成本较高,但老师深造之后,专业性程度更高;第二个办法比较简单实用,但只能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生、家长、老师、社会的力量
篇4
国际高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由于教学方式、文化背景以及心理发育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即将出国学生的整体情况,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学生的成长发育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结合能够结合的一切力量,消除学生出国前的焦虑心理,稳定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国际高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1.教学方式的差异
国际高中学生在国内高中学习国外的教材,参加国外的高考,最终出国。国际高中教学目标以培养国际型人才为主,中西方文化、教育理念,在此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目前,大部分的国际高中中,许多课程都是外籍教师任课,完全按照国外的授课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相对灵活,注重教学的深度。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由于习惯了自己国家的教育方式,很难一下子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是自信心会受到一定打击。
2.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是导致国际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以儒家思想为教育的大背景,中国人相对来说比较传统和保守,性格内敛、好强,从这个方面分析,中国的学生一般好胜心强,看重得失,比较关注成绩,在很多问题上,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自卑,或者是逆反的心理。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受到相对开放的文化影响,学习上相对宽松,性格也比较随意。这些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的学生相聚在一起,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或者误会,这些小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另外,国际高中在教学方面,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思维模式、道德伦理、表达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与习惯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国学生有着明显不同。由于中国学生性格相对内敛,保守,很多国外的教师、学生,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就是没有礼貌,只懂学习,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渗透在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加之自身对陌生国度、陌生环境的恐慌,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排斥或者恐惧心理,最终产生心理问题,形成出国前恐惧心理。
2.高中生本身的特殊心理状况
高中生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阶段,学生身体发育已经趋于成熟,而心理发育处于发展中阶段。此时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心理非常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在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国际高中,各种差异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受到心理发育特点的影响,这个时候学生喜欢打听事,从只关注自己,开始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发展。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个性动荡,他们思维敏锐,但片而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容易出现种种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基于这些特点,在国际高中,因为性格不合、文化差异、陌生环境等因素,容易引起学生之间出现激烈的行为。
二、国际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途
1.提高心理教育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有效保障教学效果。心理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应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队伍。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加有力的继续教育平台以及科研平台,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国外学生与国内学生的心理以及能更好掌握普通高中生和即将出国的高中生的心理差异,从而因材施教。学校心理教学活动应该进一步扩大范围,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也需要增加,建立咨询与系统机构。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的培训活动,为教师学习交流提供更多机会。
2.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档案
在国际高中,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受到语言环境、学习环境、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很多事情想要自己解决,好面子,认为自己已经成熟,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师不应该采用过硬的教学手段,直接揭穿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容易产生逆反作用。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的调研,掌握学生心理情况,建立学生档案,在与学生建立了良好师生关系之后,逐渐渗透心理咨询,将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进一步记录。各科教师必须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利用心理档案,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与学生的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及时沟通,交流情况,尽早实施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建立多元化的心理教育体系
国际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促进学校与多元社会的相互作用,开启学生的社会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学习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并善用社会资源。国际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趋势将是开放而流动的,并有一个完整的联系网络。心理教师应该善于与家长、教师、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精神卫生机构等建立联系,彼此承接与配合,广泛吸收中西方心理教育领域精华,并建立统合性的支持网络,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从而引领教育改革。
4.做好出国前学生的心理疏导
在国际高中,学生面临参加国外考试,进入国外学校学习的情况。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专门为他们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教会学生识别自身的心理问题,掌握排解心理问题的方法。强化心理健康宣传,定期举办出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鼓励即将出国的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制定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手册,各国语言应用手册等等,让学生不再感觉国外陌生,熟悉国外的文化以及语言,能够在很大成程度消除心理问题的根源。同时,还需要建立心理问题筛选、干预以及控制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
结束语
国际高中在教学制度、学生构成以及教育方式方面都与普通高中有所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这些特点为基础,要从高中生的成长发育规律入手。同时,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够确保心理健康教学有效性。本文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际高中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篇5
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起到预防和治疗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中体育教学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干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因此,高中体育教学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全面分析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影响,制定系统的体育锻炼计划,积极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敏感症状。
高中学生的敏感症状表现为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沟通,在与其他学生相处中容易产生自卑感,不能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形成脾气秉性怪异的孤立性格,对其他学生和事物不予理睬和过问,喜欢独来独往,自我封闭。一旦学生具有这种敏感症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和过度的自我意识,导致心理承受水平下降,进而产生更加严重和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焦虑症状。
高中学生的焦虑症状表现为紧张、恐惧,同时具有不自信、不安全的感觉,一旦遇到少许挫折就会立刻焦躁不安,束手无策,甚至思绪混乱,心跳加速,失去了应对问题的能力,进而产生不可抑制的恐惧感。由于高中学生面临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不能紧跟教师节奏,不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表现出畏惧、害怕、胆小的性格特征,不能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
(三)偏执症状。
高中学生的偏执症状表现为思维混乱,观念不清,以及深度妄想等。具有偏执症状的学生不能站在正常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不能直面和肯定自我,经常没有理由地妒忌其他学生,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指责与批评,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估值倔强,高估自己的真实能力水平,不相信其他人的劝说,始终抱着深度怀疑的心理,在做人做事方面缺乏思考。
(四)抑郁症状。
高中学生的抑郁症状表现为对任何事情缺乏兴趣,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心理存在莫名的失落感,不能应对高中阶段巨大的课业压力。尤其是高中学生的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表现为对所有事物缺乏主动性,过度悲观和自责,一旦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忧心忡忡,甚至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
三、体育锻炼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影响
(一)对人际关系的有利影响。
首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使学生与其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更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友好环境,学生的体育锻炼通常是在学校操场上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交谈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促进学生友谊的发展。其次,当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体育活动项目时,需要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及和谐共建的团队精神,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因此,当几名学生在一起参加团队体育活动项目时,可以形成良好的默契,相互磨合,相互帮助,其他的学生可以为挑战的团队加油助威,使学生愿意更多地与其他人交流。例如,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足球、排球等团队项目,都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二)对偏执症状的有利影响。
由于高中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巨大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将来步入大学生活还要面对社会压力,学生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等,都会使得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产生心神不宁、慌乱无措的偏执性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其他学生沟通交流,也不能向自己的父母倾诉压力,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在处理事务上面显得犹豫不决,过于自负。因此,高中体育教学要积极开拓一些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尽量提高体育锻炼项目的娱乐性与教育性,减少高中学生偏执症状的产生。
(三)对抑郁症状的有利影响。
当高中学生在体育课上参加体育锻炼时,每名学生的脸上都洒满了阳光,洋溢着幸福,尤其是在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这种兴奋的状态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缓解抑郁情绪。因此,高中体育教学要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体育竞赛项目,使学生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竞赛活动中,降低高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概率。据调查研究显示,系统的有氧体育锻炼和无氧体育锻炼都能够显著降低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长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善和治疗学生的抑郁症状。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面对巨大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时还能够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系统的体育锻炼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因此,高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锻炼活动,可以有效缓解内心压力,消除身体疲劳,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调节自身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晨.浅析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14,20:52-53.
[2]王社平.谈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的缺失与解决思路[J].学周刊,2015,34:94-95.
篇6
1.2高中生身体机能方面的变化 高中生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容量在1400g,兴奋与抑制比较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呼吸系统方面,男生肺活量在3600ml左右,女生在2500ml左右;在心血管系统,高中生的心率与成人接近,平均在78次/min左右。
2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无论是其生物性还是社会性都未发展成熟,处在从青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因而具有如下心理特点。
2.1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 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不安现状,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乐于开创、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和师长,不盲从,不轻信任何现成的东西。
2.2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高中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希望挣脱父母的束缚,独立处理问题。因而,表现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捍卫自己的观点。
2.3具有社会性 高中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希望向大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看到社会上存在的腐败问题,他们痛心疾首,看到国家的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他们立志投笔从戎等等。他们想做国家、集体、社会主人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2.4具有不成熟性 虽然高中生的生理指标接近成人,但是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方面等方面,具有不成熟性。他们思维敏捷,但是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是容易冲动;他们信誓旦旦,但是意志品质还不够坚毅;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容易出现彷徨、矛盾、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逆反和对抗。
2.5心理出现闭锁倾向 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向成人敞开心扉,他们的内心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甚至出现闭锁心理。表现为:他们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不太愿意与成人交流,喜欢写日记,并用抽屉锁起来。这种闭锁心理使他们变得很孤独,希望被人理解,又不主动与人沟通。
3 重点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与普通高中相比,重点高中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厚,生源质量好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人们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背景下,重点高中的师生承载着比一般学校更重的压力。"高标准、高要求、高竞争性、高升学率、高投入、高产出…",这些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得重点高中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4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3.1学习类问题 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①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造成学生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睡眠不规律、神经衰弱和记忆力下降等等;②是部分学生有厌学倾向;③是考试焦虑症,特别是遇到一些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3.2人际关系类问题 ①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高中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缺乏关爱、理解、沟通,学生则会非常失望;②是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同学就会流露出孤独感,直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③是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和谐的家庭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会造成孤僻、任性和专横等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高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3青春期心理问题 ①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即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与日益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②是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敛。一个微笑可以使其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他们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可遇到父母或老师时却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③是早恋现象。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面临着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分,不成熟。
3.4挫折适应问题 高中生的挫折有来自学习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也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还有个人因素。面对挫折,学生的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反应一旦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化的行为,那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需要长期关注和恢复。如:有的学生有早恋倾向,遭到家长和老师的强烈反对和一致抵制,结果学生在强烈的逆反心理作用下,做出出格的行为,致使两个学生的学业都受到了损失,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4 重点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1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1.1领导要高度重视 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年按照每生10~15元的标准拨专款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邀请名人开办讲座、请专家进校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
4.1.2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物要"整洁、美观、大气",巧夺天工;校园绿化新颖独特,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人文环境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得以养成、历练。
4.2班主任的心理指导策略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教育力量,高尚的人格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打造完美的人格,使自己的言行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4.2.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接纳学生的言行,给学生以正面支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2.2开展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 如:召开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辩论会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培养竞争意识,学会与人交流,提高心理素质。
4.2.3做好个别心理辅导,把握心理脉搏 教师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心,跟踪教育。要经常与之谈话、交心,也可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4.2.4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针对有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如:定期召开家长会,让教育孩子成功的家长介绍其典型经验,使其他家长能够及时分享这些经验,查找自身的不足。
4.3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渗透
4.3.1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许和关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教师要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设置学习悬念、采用激情式的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兴趣的迁移现象,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
4.3.3实施成功教育 前苏联教育学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功带来的。具体做法有:①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告别自卑,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②采用积极的评价法,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训斥,使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的体验;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4.4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4.4.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运用心理测验和调查问卷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那些学习好、成就动机强的优秀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保证其成才;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其树立自信心。
4.4.2设立心理辅导和咨询室,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设立心理咨询室,"谈心信箱"、"心理网站",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交流、信件交流和网上交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4.4.3举办心理讲座,开办心理活动月,积极发挥集体心理辅导的作用。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举办心理讲座,如:"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考试焦虑的调试方法"、等,还可以举办各种心理活动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如:举办心理剧大赛,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受到心理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连峰.论高中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网络财富,2009(11).
篇7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作为学生群体的带领人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班级结构设置为每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级内部所有的大小事宜。而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者,通过建立以班主任为带头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大程度地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形成更为科学和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通过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辅导工作的深入性,能够为后续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后,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高效,也更加深刻。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工作得不到落实。
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中的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主体,首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最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便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世Z.浅谈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56-57.
篇8
1.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由于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2]。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理卫生,对自身有所了解,但由于应试教育,有些学校根本不上,或者由非专业科老师照本宣科,遇到有关青春期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于启口,使学生对性知识和自身出现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会及时进行自我疏导和调节,从而诱发一些心理问题。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又渴望了解,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倾诉,从而闷在心里,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学生接触一些下流的不健康知识,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从而不能自拔。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解人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卵细胞、的产生过程介绍,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以及胎儿的产生过程,向学生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从而消除了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并能进一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2.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除了生理变化造成的心理变化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还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从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又找不到倾诉、发泄的对象,慢慢就转变成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走上轻生之路。我们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时,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同时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处速发展时期,每位学生都应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还应提醒学生应该正当公平竞争,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自私狭隘,注重引导学生碰到一些不愉快,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向家长、同学、朋友、老师倾诉,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排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一定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兴趣、享受快乐。那么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和谐课堂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呢?
2.1用笑容面对学生
高中生物课堂应成为学生心理舒展的港湾。没有笑容的教师,可能在师生之间筑起一堵墙,阻碍师生的交流。教师过于严肃、处理问题过于粗暴往往会伤害学生的心灵。笑容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是建立和谐关系的良方妙药。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接纳,才能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学生才会用真心去面对教师,同时学生对老师才不会产生任何心理隔阂,这也是教师实施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2用爱心温暖学生
对学生要真心关爱,要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爱”,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心理负担会大大减轻,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2.3用成功激励学生
学生心理压力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有着失败的经历,逐渐形成自卑心理造成的。要消除自卑心理就应让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的心理。我在生物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理。在生物课堂中设计阶梯式的问题链,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实验有着强烈兴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会不断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营造合作和谐的心理氛围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都是因为缺乏交流形成的,对老师、父母、同学往往会造成误解,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和谐的思想。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强调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要求同学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同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营造合作氛围,设计多种问题情境,通过讨论,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通过思维碰撞,不仅进行了知识构建,而且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提高,并会逐渐树立合作的意识。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必将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合作,从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4.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和失,化解压力的能力不强而引。所以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如讲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强调生命是一个统一体,需要不断利用神经―体液―免疫来共同调节。同样,我们出现不愉快的心情时也应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来调整心理平衡。
5.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
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教师要精心呵护,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在不当时机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就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疏导学生的心理。例如:为回答错误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不善讨论的学生说句激励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困惑的学生说句知心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样必然会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得到充分尊重,让生物课堂成为其温馨的家。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高中生物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进行有机、有度、有效、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9
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我班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加不会关心。他们认为给孩子钱花,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但是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面对家庭、学习、就业的压力,他们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略
2.1全面充分地了解学生
班主任不能盲目地以一种态度、一种方式对待学生。班主任要想全面地了解学生,就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愿意与班主任交流。爱是能够拉近心灵之间距离的良药。班主任需要信任学生、热爱学生,用自身的真情感化学生。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抽出一定的时间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我班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因为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和城市学生的相处会出现一些问题,继而选择了沉默寡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对学习的不自信。于是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因为家庭环境较差而产生自卑感的学生,我就安排他们与一些性格比较开朗、家庭环境好的学生进行互助学习,使他们感觉自己和这些同学很接近,逐渐地让他们适应这种环境,减少自卑感。
2.2开展各样的集体活动
开展良好的、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它能够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消除心理障碍,互相沟通。集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协作,运用集体力量和智慧完成任务,有助于形成自觉、愉快、和谐、团结的气氛。班主任充分地挖掘集体活动自身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集体活动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班主任需要精心设计集体活动的内容,使其具有针对性,而不能随意设计,浪费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在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怎样的活动作为载体,班主任要做到心中有数。
2.3运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
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想要组织好一次班会很不容易,特别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的班会更是难上加难。首先需要确定能激动人心、引人注目、吸引学生的主题。班主任要尽可能多地发动学生进行准备,让学生乐意参与到活动中。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过程中重视利用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不同形式确定主题班会的内容,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当然,主题班会教育一般是针对很多学生共同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例如,在高三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感受自己快要崩溃了,我就进行了一次“努力奋发,不言放弃”的主题班会,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到最后的胜利。
篇10
一、以考试成绩波动的客观分析为主要措施,渗透心理挫折教育.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障碍时,因为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人生的道路常有坎坷不平,人人都可能遇到挫折,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一切挫折,才能将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高中数学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
一是成绩的波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
二是遇到难题解答不出,造成心理烦躁,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
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老师需要强调,在学习中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淡化最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所付出,有所努力,结果是否如愿,我们都是优秀者,从心理上自己战胜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习上的帮助,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二、以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情感和注意力。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出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精力旺盛。
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如果老师上课不积极创设,学生可能出现一种消极,师生的这种消极将互相影响,犹如流行病毒一样在传播,导致更多抵抗力不强的学生被感染。流行是消极之病的祸根,但积极之风的流行,更是一种良好的态势。老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尽可能多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
课堂气氛差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有时教学过于严厉,出现过讥讽学生的错误,学生本性是积极的,追求进步,但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而导致怕出差错,不敢于回答问题,长期的习惯形成了不积极进行思维。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是: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
三、以适当的课例以及阅读材料为契机,激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高二数学(下)的"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一节内容中,联系到南宋数学家杨辉提出的"杨辉三角"。考试中杨辉三角不是重点,但在此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展开,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授清楚,而不是轻描淡写,并且加以扩展,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高二数学(上)的"圆"一节内容中,可以联系到圆周率,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高三数学的"数系的扩充"一节内容,可以提到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负数的国家,分数的研究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之一,负数的引进,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的又一巨大贡献。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数学美给人们以精神享受,从而激发起学习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数学美绚丽多姿、深遂含蓄又充满理性。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鉴赏、体会丰富的数学美。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唤起学生积极健康心理。
四、以适当的机会,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
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有些学生存在着一种考试焦虑,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高考试前的复习和备考,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的心理,影响考试中的正常发挥。
对此我们要重视考试之前的心理辅导,教给良好的应试策略,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有时通过一些话语,故意给学生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紧张之后又营造一种宽松的范围,一松一驰的训练,可以促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面对一些大型考试,考前的辅导与放松教育也必少不了,例如,面对数学高考模式的试卷,考试前先科学分析自己答卷的可能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善于抛弃一些难题,12道选择题,遇到1~2个不会做是一种正常情况,6个解答大题,后3题的第二问可能被卡住,也要不慌张。只有正确认识,消除一些思想顾虑,增强自信,在考场上才会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五、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 ,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等,每个学期的一些学习阶段,我们都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课程。
对学生学习环节的方法指导,即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
篇11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已逐渐成为城市年轻一代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往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存在不同的观点,早期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但研究得到的主要是负面结论。近期有研究认为,两者并不存在差异。实际上,独生子女是一个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特征的整体概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和社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高中阶段是人生的转折时期,对这一阶段独生子女心理特点研究不多,高中阶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别,我们就此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佛山二中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学生,共1 859人,男生873人,女生986人,独生子女820人,非独生子女1 039人,年龄15~18岁。
1.2 测量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是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较适合我国国情,是评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工具[2]。它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不能自控的想法和行为,并为此烦恼)、偏执(多疑、不信任别人)、敌对(易怒、不友好)、人际关系敏感(人际交往中紧张、不自然)、抑郁(心情不佳、情绪低落)、焦虑(担心、着急)、学习压力感(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适应不良(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情绪波动性(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不服气、嫉妒)。每个项目6道题,共60道题。每道题目给出1、2、3、4、5五个等级评分,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主要评定指标有因子分、总均分和心理问题检出率,评分标准见表1(以2分作为判断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的标准分数线)。
1.3 方法
我们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全体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数据管理及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总体情况比较
非独生子女得分除在敌对上稍低于独生子女外,其余各项均高于独生子女,在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这3项与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 各因子分异常(≥3)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存在较重心理问题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数相差不多,独生子女除强迫外,其余各项均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也就是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问题(表3)。
2.3 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影响的比较
独生子女的父母至少一方受过良好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而父母双方都未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非独生子女高很多,由此可以认为父母的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4)。
3 讨论
国内外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多数美国人至今仍认为独生子女是不利的,他们认为独生子女有适应不良、自我为中心、固执等个性缺陷。与此相反,Falbo 1925~1984年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除控制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个性特点优于非独生子女外,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差异。我国独生子女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其特殊性,无论在数量、结构和成因还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和个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对象的年龄、数量存在差异,所得到的结论尚不一致[1]。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又面临升学的竞争压力,也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互相矛盾所带来的烦恼。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本研究结果发现,高中生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优于非独生子女。他们情绪比较放松,学习和竞争的压力较小,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与张运生[3]等人报告相似,南北地域差别不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较优越,坐享家人的劳动成果,竞争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独生子女团结合作意识和全局观念较强,不愿把同学视为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养成了独生子女豁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在其适应能力较非独生子女强,较少的抑郁心境和求全责备的要求。
虽然独生子女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独生子女良好,但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超过了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心理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个人的素质发展也不均衡。有的表现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敌视周围的人。这与独生子女自幼就是家庭关爱的中心,缺乏同龄、同辈的沟通交往有关,如果引导不当,势必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等不良性格。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有较浓的文化氛围,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优于非独生子女,使得他们从小就更有优越感,其管教方式也较民主,所得到的温暖较多,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岳冬梅等[4,5]认为,不当的教养方式是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比较大,发展不平衡,有问题的较非独生子女多。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对子女个性的形成有良好影响。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势利导。
[参考文献]
[1]宫志宏,汪玲.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6):520-521.
[2]许滋宁,朱湘竹,周雪萍,等.心理测验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现状[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4):82-84.
[3]张运生,张百让,高留战,等.开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2,21(1):71-74.
[4]岳冬梅,李鸣,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1-101.
篇12
1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引导性原则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要加入心理健康辅助教育,还需要遵循引导性原则。即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因为就目前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对于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盲目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教育的评估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以成绩去衡量学生的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即如抵触心理、厌学心理等等,这也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
1.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传统的教育流程中添加一些能够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学习态度产生辅助效果的活动,而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特别是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及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则需要添加更多的趣味项目在其中[1]。
1.3针对性原则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还需要保证教育具有针对性,即对学生不同的心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例如学生两个极端心理,自卑心理以及自负心理,前者产生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或者历经多次失败产生了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而自负心理形成则是由于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1强化交互特征,添加对话交流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强化教学过程中交互特征,也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交互则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进行开展教学,即如在“关注合理营养”的课程教学初,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预习的作业,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符合科学性且营养均衡的中餐食谱,然后可以拓展相应的对话教学,即如教师:D同学,你的中餐食谱食物都具有丰富的色彩,有胡萝卜、青椒、青菜以及玉米,但是为什么都是蔬菜,却没有加入肉类?学生A:我太胖,所以需要摄入更多的蔬菜保持营养均衡,不加入肉类是为了控制脂肪的摄入。教师:不摄取肉类是不科学的,因为蔬菜中并不包含肉类的蛋白质,所以你的食谱应该要适当加入少量的肉类;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肉类,可以加入一些鱼类以及蛋类的食物作为替换。通过以上对话交互,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食谱中的生物知识提取科学的营养摄入方案,同时还能够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中产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抵触的情绪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舒缓的效用。
2.2有效课程引导,强化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缺乏叶酸目前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验课程学习,往往会因为实验的失败或者长时间未能观察到实验结果,进而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挫败心理。所以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引导,即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出实验失败的症结,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磨花费太多时间,绿叶中的主要物质出现流失;再者就是叶绿素通过研磨后暴露在空气环境中,从而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进而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改进方案,即“假设我们以上的推断都是真的,我们应该分别运用怎么样的策略来避免上面的问题产生?”学生们通过反复探讨和实验研究,最终也得出了改进策略,即在原本实验组在加入一个步骤,即在研磨过程中加入石英砂;而针对解决策略的不足,教师不需要进行立刻否定,而是应该通过问题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即提出问题:这样只能解决研磨过程的物质流失,并不能避免研磨后的绿叶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学生通过一些翻阅资料则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案,即在研磨后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碳酸钙粉末,进而阻止叶绿素与空气发生反应,进而达到保护效果。而层层递进的引导教学,可以保证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从而也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始终保持积极状态,有效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的产生[2]。
2.3引入趣味活动,促进健康心理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即如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细胞概念以及构成,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细胞。即如户外活动配合实验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去户外,然后进入大自然收集不同的植物、动物细胞;然后教师则通过实验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细胞制成观察标本,最后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细胞特征,最后写出观察的新的。例如一些学生观察植物的细胞和动物的细胞,通过对比很快就能得出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有细胞壁而后者没有[3]。
3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由于其深度性和难度性,也让教学工作陷入到瓶颈阶段。而要突破这一阶段,仅仅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远远不行的。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这样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赟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中旬刊),201511(11):62.
篇13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学校恰当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途径和方法进行改善和解决。其中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它任何方法手段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因力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很好利用体育这一特点,把观念中体育只作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扩展认识到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重大影响,并把它作为改善心理健康环境,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这样就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切忌出现教学手段过于单调,形式呆板,教学方法简单粗暴,采取强制甚至体罚的手段。因为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导致其产生厌恶运动,恐惧、逆烦等不良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
二、不良心理的表现方面及原因
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迫症:对自己无信心,无安全感,自己觉得做某件事不正常,却控制不住,反反复复做一些动作,想一些问题,追求完美。表现为一些习惯性的嗜好和怪僻,如做作业咬笔头,做作业不放心,反反复复检查、说话结巴,走路姿态夸张等。
(二)忧郁症:得了此病的孩子性格脆弱内向,心理压力过大,忧心重重,总觉得生活没希望,普遍都有轻生的念头,对学习没有愉。
(三)焦虑症:此病孩子性格外向,做事着急紧张,遇事提心调胆,惴惴不安,有的学生考试时,两手出汗,把试卷弄湿了,脑子紧张,一片空白,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了。
(四)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心理压力大,逆反心理严重,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并伴有生理状态,睡觉不好,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消极。
上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绝非只是青少年本身的原因,而主要是以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有关。①家庭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较少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也不重视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任自由,有管教过于严厉,打骂训斥,有的父母感情不合或离婚等。这些问题在无形中都对学生脆弱的心理造成了伤害。②学校教育未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的结果,来衡量每个学生,中学生感到没有愉,是被动被迫的,学校不关注孩子个性的成长,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教师缺乏心理辅导知识,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关爱疏导。③社会环境对学生也有误导,媒体的宣传、恐怖、暴力镜头的增多对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的少年都是伤害。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强迫症的正面是身心放松,只用身心放松,强迫症状才能解除,人际关系敏感的正面则是人际关系融洽随和,忧郁的正面是愉快开朗,敌对的正面是和善友好,偏执的正面是现实和正常。所以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身心放松,性格随和开朗,情绪愉快稳定,思维敏捷正常,就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和心理环境。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在体育理论课中注重心理健康内容教育。
体育理论主要指在教室里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课。应在理论课中注重心理健康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的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的需要,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方式去适应。对喜怒无常者加强自我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鼓励学生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陶冶情操,开阔心胸。
(二)重视快乐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要挖掘原有教材的快乐因素,使平淡枯燥的体育教材变得精彩有趣,使之富有新时代特点。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在遵守教学原则,保证合理运动量,运动密度的前提下增加欢乐最大因素,使学生喜爱所从事的活动,并在练习后感到满意快乐或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上能体验到愉快和欢乐,他们就会喜爱上体育课。久而久之,对学生心理卫生和保健,特别对有强迫和忧郁等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际间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交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会引起愉悦的情感体验。师生间、学生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共同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就会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用“体育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使其消除闭琐心理,扩大交往,体育教师利用体育活动的这种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多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活动中互帮互学,鼓励互相保护帮助,发现学生优点及时肯定、表扬,使其获得集体的认同感,让其在集体中得到鼓励和力量。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特别对于具有病态人格倾向及心理不平衡症状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和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