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诗歌语言的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诗歌语言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诗歌语言的作用

篇1

一、诗歌教学内容的恰当选择

首先,不论在那一阶段,知识的获取应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过程,学习者应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而兴趣也是促进其认真、积极学习探究的重要动力,也能够为语言锻炼、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选择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针对大班幼儿就可以选择《孙悟空打妖怪》,其中诗歌的主角“孙悟空”对于当代幼儿来讲,是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了,不H可以快速吸引幼儿注意力,学生也拥有丰富的表达素材,在语言表达、学习讨论中能够真正做到有话可说,且积极主动性也相对较强[1]。

其次,在社会科技、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幼儿的视野也在不断拓展,对此,幼师在选择诗歌时,就不能一味的局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多选择一些紧跟时展,且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水平,进一步培养、提升幼儿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例如,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就应该选择中语言比较浅显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而中班在内容选择上,出了要注重联系幼儿生活经验外,还应对诗歌蕴含的那种情感美、语言美和意境美做出综合考虑,例如,《摇篮》这一诗歌就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加强诗歌导入环节的语言培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也是幼儿心理环境、语言锻炼氛围的直接创设者,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采用的方式、语言等对红幼儿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与探究欲望有着直接影响,对此,教师在备课中应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做出全面考虑,设计出可以快速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教学活动,并让幼儿语言在此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锻炼[2]。

比如:在开展《摇篮》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其相应歌曲,以此来快速集中幼儿注意力,并在倾听过后,引出要讲解的诗歌,并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摇篮,或者是以讨论的形式来讨论以下自己真实见过的摇篮,以此来增强对摇篮的感性认识,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授课效果,有能够让幼儿在说一说、讨论过程中,进一步锻炼自身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注重问题情境的构建

幼儿往往都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具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在讲解《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诗歌时,为了让幼儿对诗歌优美的有更深入的体会,并萌发出爱祖国的情感,也在此之真正理解“真大”的含义,教师可以在授课前,为学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幼儿思考“对于地图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呢?我们的祖国究竟有多大呢?”等一系列问题,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诵诗歌,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运用图示梳理的方式来帮助幼儿了解北方、南方都是谁的家?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最后,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擅长且喜欢的方式去进行诗歌朗诵,或者是让幼儿试着进行诗歌仿编,这样在带领幼儿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幼儿的朗读、想象与创新能力,促进幼儿语言综合素养的逐步提升。

四、营造生动的朗读氛围

不论在哪一阶段,教师往往都是学习者争相模仿的对象,幼儿阶段也不例外,因此,幼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自身教学、语言魅力的发挥,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诗歌学习中,并在模仿学习中,自然的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比如:在幼儿的毕业前期,就可以在讲解《毕业诗》时,就可以采用更生动、充满自身情感的语音、语调去为幼儿范读诗歌,并适当的增加一些眼神、手指动作等,也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从前大家一起做活动图片,将诗歌创造性的表达出来,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表达的那种不舍、感激等丰富的情感,从而真正的感染幼儿,在全面激发幼儿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结合自己当前的心情,整合自身所学语言知识尝试着创作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毕业诗,面对幼儿较为稚嫩的语言,教师应给予积极鼓励,帮助幼儿选择更适合的朗读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为幼儿营造生动的朗读氛围,进而从不同角度去培养、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3]。

五、构建丰富自由的表演环境

在诗歌教学中,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锻炼、发展语言的机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注重表演环境的构建,让幼儿在参与、完成表演任务过程中,不断锻炼、提升自身语言能力。例如:在讲解《红绿灯》这诗歌时,教师就可以先组织幼儿讨论:过马路时应该怎样做?自己表演的角色是什么?等问题,然后为幼儿构建遵守、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两种表演情境,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讨论得出的结果去表演,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表演氛围下,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表演、创新与想象力,也能够在讨论、表演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广大幼师应正确认识到,生动、多样化的诗歌教学,对锻炼、发展幼儿语言的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诗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并结合幼儿兴趣爱好,积极引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势,在增强诗歌授课效果的同时,也让幼儿语言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升,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掌握腹部-横隔膜这组对立的肌肉,就像随着那两块肌肉弯曲,我们弯与不弯手臂一样。如果肌肉不是过度地弯曲,我们显然能够做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其它方面我们也常能发现这一一起动作肌肉对立组的优势――在肉球中等待发球,或者小心翼翼地给图画上颜色,都是形成对比的例子。

掌握腹部横隔膜演奏的独特之处,就是当你用这种方法来演奏时,你会做一个渐强,或者更显著的是做一个渐弱,根本不用你经验中的任何东西。你要只想象一个渐强――说变就变,一个渐强出来了。你想吹一个较慢的渐弱,也没问题。并不是说这个过程已经成为下意识的。也就是说,当我们驾驶一辆汽车,虽然我们知道要集中精神,但我们的动作似乎是自动的。不是的,在这是我们的意思是,你用联想起“任何”与改变力度有关的身体体验。这都是相同的。也许你的口型或吹口可能会细微地改变,来控制发音。但腥部肌肉的结果还是保持不变,这恰恰是些一个长的渐弱之末端我们达到的无声效果。

当然,这应解释为,横隔膜以一个不同的角度低住腹部肌肉(肌肉保持不变的状态)。但这在经验上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我们得到唯一的反馈是聆听声音效果,因而,我们要与自己的声音确立一个直接的联系。

篇3

一、教师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教师具备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都通过人格魅力来展现,人格魅力是教师多方面能力和智慧的综合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熏陶作用、修正作用、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

1.教师自身的气质、言谈举止、性格、为人处事等在极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了感染和熏陶作用。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兴趣。

2.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影响着学生,有利于学生自觉将教师作为榜样,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教育,对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错误进行及时修正,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道德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学生对其认同后就会形成自我模仿和深化,从而自觉地形成良好习惯。

4.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化知识,较强的求知欲望,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教育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能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产生激励作用。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可以将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因素充分激发,促进学生不断地奋发开拓。

二、加强发挥人格魅力的建议

结合以上对教师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分析,以下从师生和谐关系、提高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三方面提出加强发挥人格魅力的建议。

1.师生和谐关系。教师必须创造师生相互和谐的关系,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人格魅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树立平等、民主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教育是相互平等、相互民主的双向教学交流活动。教师应当利用自身积极、高尚和健康的人格魅力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和心理沟通,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积极进行引导、激励和组织。教师必须学会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和尊重学生,充分关怀、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约束,实现自我教育。

2.提高人格魅力。教师必须加强对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综合培养,以敬业奉献的无私精神投入教育教学,不断提高个人人格魅力,促使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必须形成坚强不息的品格意志、积极的处世态度、乐观宽广的豁达胸怀,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立场。

3.为人师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个人人格魅力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提高对人格魅力的重视,在日常教育和教学中起到模范、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自身必须保持风格高尚和言行如一,促使学生信其道和敬其师。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任劳任怨、诚实正直的优良品质,乐观无畏、热情洋溢的积极进取精神,审时度势和好学多思的学习作风,以此形成较为完善、健康和崇高的个人人格魅力,从而形成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结束语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和专业化知识水平不仅决定了教育教学整体效果,还能对学生起到长期、深刻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师必须具备坚韧、独立、宽容的优质人格魅力,为学生做好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自强、自尊的个人品质,建立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信念,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性,减少教育教学冲突,以此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从大的方面来说,对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深化具有推动作用。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重点研究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几点加强发挥人格魅力的建议,供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一起欢笑的那段日子,却永远地定格在了记忆深处。

那年夏天……

曾经的欢笑与誓言被永远定格在某个瞬间。

现在、

我们是否还记得曾经那些愉快的笑脸?

是否还记得阴凉下我们一起嬉戏的身影?

是否还记得狂欢之后流下的感动泪水?

是否还记得……

或许以后的你们再回到我们的母校,

走在曾经一起打闹的走廊上,

谁都会感伤,曾经的时光一去再也不复返……

谁都会沉默,即使就身处在同一个走廊,却再也看不见那些熟悉的身影。它也会经历岁月的冲刷,冲刷掉更多回忆的影子……

时光会磨损掉太多的记忆,

但毕业照上却会留下你们每个人永远都不变的笑脸,

阳光洒在你们每个人的身上、脸上,

感到温暖、美好与幸福……

或许每个经历过离别的人都不会忘记,

在你

们毕业那天,

内心的那种酸楚。

你们毕业或许象征着一段回忆的结束,

但也象征着一段新旅程的开始,

象征着即将到来的更美好的未来。

但无不有人追忆,

因为岁月磨练了一段段渐渐成熟的友谊,

让人怀恋,让人满足,让人情不自禁去感受回忆的幸福……

因为,不在乎目的地,只在乎沿途的风景……

离别不可怕,只是怕不珍惜,不懂的回忆……

珍惜相处的分分秒秒,

珍惜能一同上学放学的日子,

珍惜每天都能在校园各个角落碰面的机会,

因为以后的以后,都不会有曾经的曾经。

篇5

按照《体育辅导员考核办法》,对体育辅导员组织各学院开展活动的次数,包括比赛中的临场指挥等等都有详细的量化指标,以督促体育辅导员开展工作。为此,各学院体育辅导员积极工作,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对各学院系的群体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对各学院群体活动开展的组织保障作用

体育辅导员制度实施前,我校学生课余群体活动的开展基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自发活动,除了学校组织的群体竞赛活动外,其他活动基本由团委或团委属下的社团来组织。遇到学校组织的大型体育活动,需要由各学院组织代表队参加时,重视一点的学院由主管学生的领导将任务分配给各学院的学生会,大部分学院由学生会下的体育部直接管理,这种形式也都属于民间组织,基本上没有经费保障。通过对陕西省内的其他十余所无体育专业高校的问卷调查得知,除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的学生群体活动由体育部与学校其他部门联合管理,体育部安排教师参与并按学时或其他方式给辅导教师补贴外,其他各学校的群体活动基本上是由团委或学生会来组织,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基本上是学生的自发的个体活动,和我校开展体育辅导员制度前类似。

《体育辅导员条例》的实施,体育辅导员进入各个院系,按照给各院系所制定的体育辅导计划开展活动,并将各自开展的情况和问题等及时与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汇报,加强联系、紧密协作。由于体育辅导员的介入,将各学院体育课余活动的组织工作提上了一个新高度,为此,各学院领导班子对学生开展群体活动情况逐渐引起了重视,尤其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班主任对于体育辅导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基本上事必躬亲,对于体育辅导员组织学院开展的一些集体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基本上都能参加,每学期各学院都要召开2次以上有关体育活动的专题会议,同体育辅导员制度实施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从经费支持上都有了很大的投入,各学院都为体育辅导员安排专门教师和学生干部配合工作,各学院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从管理层面上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体育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对各学院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作用

高校实施体育辅导员制度后,体育辅导员在组织各学院课余体育活动时,由于各学院官方的支持,各学院普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有所要求,尤其是对学校组织的一些竞赛活动,除了保证代表队参加外,各学院学生工作管理者都负责组织大量的无课学生观看比赛,充当啦啦队。这样一来,场上队员由于啦啦队的作用,使比赛更加激烈,场面更加好看;观众看到比赛的精彩场面,更加投入,场上场下融为一体。重要的是使本来参与体育比赛机会较少的大量观众从体育竞赛中获得了乐趣,渐渐喜欢观看比赛,逐步培养兴趣,慢慢加入体育课余活动成为可能。

四、体育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对各学院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普及作用

篇6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模仿,也不是简单接受,更不能迷信经典;应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型人才。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的容器,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出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需要。老师不能在音乐教育中采取一味灌输的方法,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应该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要能允许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是推动学生自己想问题的较好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实现歌曲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是二度创作呢?

一、二度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曲家把自己的思想写成音乐作品,这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度创作”,音乐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奏者(演唱者)体现,表演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简单地说,“二度创作”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思维与这个再创作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是只会模仿和接受,而应该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个性,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仅仅满足于学会唱歌曲,还会对歌曲从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这种学习的需要也是创新的需要,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给音乐课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提高了感受音乐美的能力,也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创造音乐美的空间。我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在此,就教学中如何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二、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表演和伴唱、伴奏就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当学会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学生会想用肢体语言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教师如不及时利用这种资源,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享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兴趣,那教师无疑是扼杀学生创造能力的直接责任者。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用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既增强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了对音乐的表演能力,使心灵和音乐真正地融为一体。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学生学会唱以后,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表演,因为他们觉得歌曲中强弱起伏的感觉固然可以用声音表现,但是如果加上身体动作的表演,哪怕只是极简单的手的高低起落,只要能更好地体现歌曲的内涵,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和高度的评价。不规定他们的表演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不给他们的表现打最高分和最低分,因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不能以专业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切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是极有益的。我们的标准不应该是“正确与否”,而是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对音乐的创造,重要的是他们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只要学生在这一课上能投入音乐作品中,就应该算是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表演,用自己稚嫩的声音、并不娴熟的动作演绎着对音乐的理解,也能让教师体会他们来自内心的感动。

给歌曲加一点伴唱也能大大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印象,使歌曲的形象更丰满、更有纵向的空间感。如《小白菜》的教学,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余学生用哼鸣“m”或“wu”伴唱,全体学生合作营造出的气氛会让学生自己在这种气氛中体会作者的感动,也会让老师感动不已。学生明显非常投入,而且相当动情,不用教师再多说一句话,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则会经常用到,甚至用得相当有创意。

三、不单纯模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演义相同的作品体会不同的感受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学生们会觉得一旦把歌曲的旋律唱会,教学的任务则完成了,殊不知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处理还是重头戏。每一首歌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意境也就不一样。音准和旋律是外在的能够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却要用心才能够体会得到。要从提高审美认知的高度鼓励学生,争取每唱一遍都要比上一遍更美。音乐包含多种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当速度不一样的时候,抒情的可以变为跳跃,悲伤的也可以体现出欢乐。同样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现的内涵都不尽相同。让学生分组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相同的作品,让他们自己选择最美的一组,这同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创作冲动,更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认知,是一举两得的事。当然,也要有勇气接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观点,并且鼓励那些观点与众不同的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勇敢捍卫自己的观点。这样对于鼓励创新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难能可贵的。可以用“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句名言鼓励学生。

四、把个人的个性和对歌曲的理解加入歌唱中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模仿的机器,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学,学得像的、不走样的就是最好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体验音乐美的过程中,因为音乐的模糊性,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首歌曲,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我经常在歌曲教学后启发学生尝试改变歌曲速度,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如《铃儿响叮当》,有的学生喜欢把速度唱得快一些,因为他们觉得快一些表现出主人公队新年到来的急切心情;另外的学生则认为用中速、甚至更慢的速度来演唱,则更能体现作者对雪中游戏与雪景的欣赏。这时可以放一首新歌《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给学生听,那歌曲甚至被加入了华尔兹与摇滚音乐的节奏,让学生体会每一种变化对歌曲表现的变化,会让学生激动不已,也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的创新精神。对于每一种新的表现与感受,教师不要给予直接的批评,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音乐感受,用事实说话。我们不能规定学生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空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声音唱出歌曲蕴含的感情,达到歌曲教学的目的。允许学生对歌曲进行处理、用自己的美的声音诠释歌曲的演唱过程也是一种二度创作。

五、大胆地对歌曲进行合理的改造,不迷信经典,敢于进行二度创作。

民歌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民歌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的演变中不断地有所更新,有的民歌甚至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它的记谱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般课本上选用的版本会尽可能简洁,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大胆的批判和改造,使歌曲呈现别具一格的风格。让学生理解学习民歌其实也是在学习民族文化,这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篇7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二战后欧美等国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率先提出并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形成了适合本国的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奥地利的“模拟公司”,亚洲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采用“产学合作”、新加坡创立“教学工厂”模式等。

纵览各国校企合作模式,政府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是关键。具体举措有:(1)为校企合作立法,明确相应的政策法规,调动学校、社会及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2)政府设立专门的协调或管理机构,依法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保障合作渠道顺畅。(3)通过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主动全程参与职业教育。

国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政府通过法律及设立专门机构来规范并培育校企合作大环境,校企共同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契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社会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认同度高,由此校企合作进入了互惠共赢的良性生态圈。

二、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和企业的合作,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高校主动服务企业,寻求共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建合作模式与管理机制。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国家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法规及配套政策调动学校、社会及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不够,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责权利不明确,致使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是高校对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不愿面对校企合作中的管理问题,对学生赴企业实习中遇到的纠纷缺乏有效引导,有的高校为了规避风险,选择少参与、消极应付的态度。

三是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参与的最大动力,就是借此吸引并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在企业就业,但企业往往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老路,开展低成本的加工制造,尚未把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同时出于知识产权保护,也不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核心技术部门,而仅安排生产流水线顶岗实习,因而对大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让大学生认为大材小用,缺乏施展空间,学生实习结束愿意留在企业就业的较少,导致企业缺乏合作动力。

四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认可度不高。企业只安排学生在生产流水线顶岗实习,高校和企业都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技能难以提高,且我国现行高考体制下,很多学生所学专业并非其职业兴趣所在,学生缺乏赴企业从事专业实习的兴趣。

三、校企深化合作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才能激发学生工程实践的学习兴趣。为此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一)政府需完善税收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

1.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适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支出的相关费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时予以减免抵扣;允许企事业单位将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接收大学生的实习实训;企业与高校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转让符合条件的,均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2制定财政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对接收实习生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允许企业根据接收实习生的数量和提供的培训内容等,申请一定额度的政府财政补贴;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为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只有国家从法律、政策等方面保障了校企合作的大环境,并对政策予以了全面落实,校企合作才能走入实质,才能借鉴现行的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等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完善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障机制

1.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生命安全。一是明确安全责任,对因实习学生责任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按照责任分担的原则,由高校、企业、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二是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期间的保险制度,明确大学生实习期间保险的投保主体、保障对象及责任范围等基本要求,鼓励保险公司进行设立并不断创新大学生实习保险,保险内容应涵盖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等。

2.保障大学生实习权益。政府部门出台有关行政规定和相关措施,要求企业、学校和实习生必须签订三方协议,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任何情况下,实习都不能成为廉价雇佣,实习生与企业要就实习的工作时间、加班约定、薪酬、考核等具体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并写入三方协议。

(三)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技能

(1)以学院专业教授为主,聘用合作企业的技术总监共同组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指导委员会,将人才培养方案紧贴当前行业的发展前沿,让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满足企业的要求。(2)邀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参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对所学课程在就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清晰的认识,了解所学课程的整体架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将企业研发项目引入毕业设计课题,企业技术骨干与教师共同开展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从毕业设计选题开始就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用企业实际生产的标准考核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我国可以借鉴德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建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安排教师赴企业顶岗实习,参与或主持企业的项目研发,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合当前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五)尝试“预聘”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的情况下,借鉴美国“合作教育”中的工学交替模式,尝试预聘。即在大三期间,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就业意向,引进相对稳定的对口企业到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一旦企业与学生签订预聘协议,学生就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共同开展对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预聘”人才模式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达成合作协议。高校在实地调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从岗位需求及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确定意向合作伙伴,制订校企合作协议框架,并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开设适合企业所需的专业课程,并在课程教学中,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实践环节指导,并参与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同时可根据企业技术研发需要,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指导。

2.建立合作保障机制。高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可以组成预聘人才培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总体指导、协调和管理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事务,包括制订合作计划、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协调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共同考核,明确最终录用结果。经过系统培训后,学校与企业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企业文化和企业业务的熟悉程度,根据考核结果及双方最终意向,决定录用结果。这样,企业可以招聘到需要的人才,学校的专业能办出特色,学生能提高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技能,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众多跨国外资企业纷纷转往东南亚,国家大力倡导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紧缺人才,寻找一条适合当前国内形势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校企合作,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以特色增强竞争力,树立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科学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实践基础,从而为我国产业转型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顺彬.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提升我国校企深度合作力度[J].企业家天地,2011年第8期.

[2]孙丽.应用型工科高校有效教学体系构建[J].装备制造技术,2013年第9期.

[3]刘宝良.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改革创新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4年第33期.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西德Roman鸡32只,70天龄,体重0.8~1.2kg,雌雄各半,由甘肃兰州种鸡场提供。置室温18℃~25℃,光照与黑暗各12小时,适应性饲养1周后,测定血清TC含量,投入实验。

1.2药物和试剂:100%丹参液的制备:丹参500g(经甘肃中医学院中药药理黄正良教授鉴定)加95%乙醇2000ml,浸泡24小时以上,使丹参充分溶入乙醇中,反复进行酒精回收得丹参粗提物,将此粗提物溶于500ml蒸馏水,过滤即得丹参液。丹参铬合剂的制备:取100%丹参液250ml加乙酸铬溶液0.5ml(约630mg)混合,置37℃水浴中加热7小时后,冷搅拌10小时,过滤除去沉淀,滤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杂质。然后用火焰吸收法测定丹参铬合剂的含铬量为365mg/L。高脂饲料:含胆固醇2%、动物脂肪10%、基础饲料88%。乙酸铬为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试剂一厂产品,化学纯。总胆固醇试剂盒(CBCR)由三0三医院生产。乙醇、二甲苯等均为国产分析纯。

1.3主要仪器设备:干燥箱,解剖显微镜,石蜡切片机,光学显微镜,LKB-V超薄切片机,贝克曼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JEM-100CX透射电子显微镜,组织匀浆器,电子称等。

1.4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喂普通标准饲料。AS模型组:喂高脂饲料每只每次100g,每天4次。丹参组:喂高脂饲料,100%丹参液10ml/kg体重,灌胃1次/d。丹参铬组:喂高脂饲料,丹参铬合剂10ml/kg体重,灌胃1次/d。正常对照组与AS模型组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各组分笼饲养,饮水不限,连续12周。

1.5检测、观察指标和方法:实验结束前12小时不喂饲料,空腹取血10ml,分离血清,用酶学法测定血清TC、LDL-C含量。采用气栓法处死,解剖肝脏、心脏,称取组织0.5g,制成组织匀浆,测定肝脏、心脏组织TC含量。将主动脉沿心底部到髂动脉处分离,取出,去除外膜脂肪组织,纵向剖开,生理盐水冲洗后,观察内膜结构病理变化。然后将动脉平铺于滤纸上,用10%中尔马林固定2小时,苏丹Ⅳ染色,解剖显微镜观察,测定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面积,计算其占主动脉总面积的百分数。将心脏在冠状沟下方和距心尖0.5cm处横断,取其间的组织块1×1×0.2cm,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5gm,HE染色,计数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血管总数和各级病变血管数,计算冠状动脉受累百分数一有病变血管数/每个切面血管总数×100%。在近心底部主动脉取材1mm3大小组织块,2.5%戊二醛、1%锇酸液双固定,丙酮脱水,Epon812环氧树酯包埋,LKB超薄切片机切片,厚度50nm,醋酸铀一柠檬酸铅染色,透射电镜观察。

1.6统计学处理:各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对血清TC、LDL-C含量的影响:血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实验前动物的血脂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在连续饲以高脂饲料12周,AS模型组动物血清TC含量、LDL-C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丹参铬组血清TC含量明显低于AS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

2.2对肝脏、心脏组织TC含量及对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理变化的影响:肝脏、心脏组织T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AS模型组动物肝脏、心脏组织TC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

病理大体形态观察,AS模型组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表面可见黄色、微隆起内膜的脂斑、脂纹,散在分布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苏丹Ⅳ染色阳性。丹参组主动脉内膜有少量脂斑,稀疏分布于主动脉弓部,丹参铬组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明显减少,苏丹Ⅳ染色后仅见针帽头大小的阳性斑点。丹参组、丹参铬组主动脉AS斑块面积和冠状动脉受累百分率明显低于AS模型组(P

2.3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结构和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的影响:电镜下观察,AS模型组内皮细胞呈收缩状,胞体短、胞浆致密,核固缩,细胞间隙增大出现深大的缺口。部分内皮细胞崩解、脱落,形成大小

不一的细胞脱失区,区内有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纤维素附着,周边部隆起,状似火山口。内皮细胞脱失区下方,平滑肌细胞集聚,增殖的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富含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高尔基体发达,肌丝较少。平滑肌细胞内外可见多量脂质成分,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分布。

丹参组部分内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单个内皮细胞松解、翘起,呈局灶性脱落,细胞间隙扩张。内皮细胞下可见少量平滑肌细胞,胞质内有不等量脂质成分,间质内有脂质沉积。丹参铬组内皮细胞结构较完整,有丰富的微绒毛,胞质内可见饮液小泡和细胞器。部分内皮细胞呈轻度收缩状,细胞间连接略疏松。内膜下可见结构较正常平滑肌细胞,平滑肌细胞核的两端可见较小空泡。间质内未见脂质成分。

3、讨论

AS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的多基因病变,高脂血症是AS发生的最危险因素,通过脂质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形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对内皮细胞毒性增强,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吸引、促进病变部位单核细胞浸润,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诱导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激活内皮细胞核因子(NF-kB),发生核转位的NF-kB参与调节多种与AS发生相关的细胞介质基因表达,刺激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表型改变,并促进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参与AS的发生、发展。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nthelial cell,VEC)是介于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屏障。VEC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环节。ROSS指出:AS的发生是由于VEC和内皮损伤后中膜平滑肌细胞(VSMC)受各种危险因子特别是ox-LDL的损伤,而使局部产生的一种过度的慢性炎症反应。VEC结构受损和功能改变,导致血管屏障的功能损害,使血液中LDL和单核细胞更易沉在内皮下。ox-LDL引起的炎症反应使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细胞膜表面有孔隙,微绒毛僵直断裂,分布不规则。本实验应用透射电镜观察AS模型组,发现内皮细胞呈收缩状,胞浆致密,核固缩,细胞间隙增大出现深大缺口。内皮细胞有崩解、脱落,形成大小不一的细胞脱失区,区内有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纤维素附着。

篇9

上面我已经陈述了诗歌的地位,学文之人都知道,诗歌在我们的文学中是第一的,一部《红楼梦》因内涵如诗,所以至小说巅峰,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何者?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人心散而天下乱,人心聚而天下盛。因此,诗歌教育担负着感化青年的重任,为培养新的民族素质服务,为凝聚民族的力量服务。知道了感人心是诗歌教育的目标,那么诗歌教学实践将如何进行就容易通晓了。

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为第一,人类的情感好比“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印和相通。理想高远,奋斗艰难时人们都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慨;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时又都生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惜;情窦初开,思念恋人时也都能发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惆怅等等。

诗歌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们沉睡的心灵,去寻找那份被遗忘的纯净的心灵领域,再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此诗道出我们这个民族从不缺开拓的勇气,在茫茫荆棘中踏出一条通往心灵的诗歌小道。登东山而知故乡,登泰山而晓天下,叹乎!悲乎!

诗歌也中的情感也孕育着民族的品质。“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而知兵事之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知国破家亡之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知袍泽兄弟之情等等。诗歌中的情感是民族情感的积淀,其容量是巨大的,与这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一样浑厚,所以在体会诗歌情感时要注意诗歌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当然诗歌的情感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性质,与今天我们的情感相通。而要读懂一首诗歌,就必须把握住这首诗歌的情感。

2. 感人心者,莫始乎言

言为心声,注重学生话语的问题,其实是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干净的语言源于干净的心灵,污浊的话语源于丑陋的灵魂。看诗歌语言之纯朴真诚,看诗歌语言之高洁美丽,看诗歌语言之激越奔放。诗歌语言是苗,是诗歌情感的外在延伸。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的语言去感受诗歌情感的喜怒哀乐。语言是情感沟通的桥梁,诗歌的语言因其饱含情感而句句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思念的愁绪才下了眉头,却上了心头,沉沉的,压弯了岁月的脊梁。

用诗歌的语言去教化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是诗歌教育的目标之一。诗歌语言的美又受到诗歌情感的限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离别相思的愁绪写得如李清照那样动人心魄的,也没有人可以如李白那样狂放豪迈,这都是由于诗人们情感和志向的自然流露,因此,最美的诗歌语言是满含真挚情感的语言。通过诗歌语言的分析是可以准确把握住诗歌情感的,所以认真细致地分析诗歌语言是我们通晓诗歌的途径之一。王之涣的《出塞》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在诗歌语言赏析这一环节上,若能看出诗歌中边城的荒凉辽阔景象,看出描写远川高山的语言作用是反衬玉门关地势险要,看出凄凉幽婉的羌笛之声吹出了戍边者的孤危和强烈的怨恨,并且还能看出“何须怨”在诗中是语,深沉含蓄地传达出戍边者的伟大情怀。诗歌语言与情感是一体的,一者是外在的,一者是内在的。

3. 感人心者,莫切乎声

诗歌富有音乐美,音乐美能够拨动我们僵硬的心灵世界,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李白的诗歌中很注重声乐的效果,“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为表达诗人人生不称意,欲归隐江湖的慨叹之情作铺垫。

诗歌,可以配乐诵之,唱之,以声摄人。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反复诵读诗歌是学生们体会诗歌情真,言美,义深的重要方法。琅琅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上已经渐渐被淡化了,声在诗歌中的作用被忽视了,而我们离诗歌的本质也越来越远了。诗歌,因心有所动,而歌之,舞之。我国的诗歌在伟大诗人屈原之前,并没有留名的,在他之前出现的诗歌,我们无法确定诗歌创作者的详细情况。《诗经》中的诗歌都是以民间传唱的方式传承的,到孔子时,才收集整理成册的。我们可以从我国最早的诗歌创作模式中得出,诗歌首先是以歌唱的模式出现的,所以诗歌在声韵上有自己的本质规律,虽然今天我们流行的新诗形式,已经不在有着严格的韵律要求,但是诵读上的意义押韵还是要有的,也就是说诗歌的音乐美还是要具备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提倡诵读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可以把诗歌诵读理解为简单的读一读,其实它是集诗情、诗言、诗韵和诗义于一体的模式,是我们学好诗歌的重要途径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诵读时要读出悲情、激越怆然和时光流逝的无奈叹惜。

4. 感人心者,莫深乎义

义者,社会之义,精神之义,民族之义,时代之义。诗言志,而人类的情感可以穿越时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诗歌的意义与作用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诗歌教育具有时代性,今天我们的诗歌教育在这一点上并不明确,所以造成诗歌教育的混乱局势,八十年代的诗歌发展趋势受到了阻碍,今天我们用物质去衡量一切,有人言:作诗者精神病也。人们认为写诗不可以当作饭来吃。社会按物欲爆炸的模式发展,是极其危险的。今天的人们很少为赚钱时缺少仁义和感情而忏悔,我们缺少了诗意的反思,在物欲中迷失者不计其数。人心乱了,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问题,所以,从先凝聚民心是诗歌教育的根本,也是诗歌的时代使命,就如五四时期革命是诗歌的时代使命一样。

鲁迅因为发现了诗歌在德意志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而弃医从文,今天的我们是为了金钱而弃文从商,并且忘记了商业成功后的回归,自古巨商官宦没有不爱养士人的。诗歌要感动人心,必须高举社会道义,构建时代人文,提高国民文化道德素质,凝聚民族力量,在国家软实力上发挥作用。莫让诗歌停留在作家的书架上,莫让诗歌停留在考试的分数上,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出版,2005年1月

篇10

诗歌语言是形象化、情感化及节奏化的精细语言,所以解读诗歌不能不顾整体语境,而只从零碎的只言片语进行断章取义的“片面化”式阅读,也不能脱离诗歌文本,忽略诗歌主题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性”误读,更不能在欠缺社会文化语境意识的情况下解读诗歌。诗人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 1914-1953)一生短暂而匆忙,但他的诗歌激昂而丰富,不仅在诗歌抒写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诗风的感性和坚实,也能让读者感受其诗歌如风景般的清新和诗艺的纯熟。他对语言的创新和个性化表达方式使得其诗歌语义在语境中颇具特点。语境是解读和运用语言的全部主客观要素,它对文本解读起着重要的约束、引导及深化的作用。

一、狄兰・托马斯首先通过对语言形象进行抒情化展示,从而使他的诗句在实际和具体的语言性语境中具备语义双重性的特点

以诗人的一首早期诗歌《月中小丑》为例,这首诗有两小节内容很容易让读者从语言的对象性中直接感受到由形象化语言所唤起的抒情因素。这种因素具有语义的多样性和外延性特质,是诗歌语义双重性的表现形式。如:“我的眼泪仿佛花瓣的飘零 / 静静地飘自神奇的玫瑰 / 而我所有的忧伤飘自裂隙 / 飘自雪花和遗忘的天空 / 我以为/ 如果我感动大地 / 大地就会崩溃 / 如此的悲伤而美丽 / 如此的相似 / 宛如一个梦。”该诗语言性语境中的“眼泪”“花瓣”“玫瑰”及“大地”等直观性语言形象并不是诗人要传递给读者的形象,他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语言性要素构成的“象”激发读者的情绪,使读者直接进入他的抒情状态体会诗歌的“意”。[1]诗歌在语言性语境的作用下产生了语义指称义。通过诗歌中的指称义,该诗很快生成帮助读者感受言外义的非语言性语境。这样在语义的双重性下,诗歌的美学张力让读者进入诗人创造出的意境当中。诗人要表达的悲伤和惆怅情绪同时也唤起读者的情感涌动,与诗人之间产生了共鸣。而他的另外一首诗《橡树》是一首自然主题诗歌:“强烈的色泽逃离枝丫/裹起凋零撒落的叶子/视而不见/危险的倒影/浸泡在夜晚/升腾/令森林茫然/起伏不安/掩饰些微干涩/些微不定/树皮深处声声呼唤/乐音无声。”这首诗歌在短短的语言性语境却能通过它其中的形象化语言直接达到诗人抒情目的。譬如它把树木色彩的季节转变情感化为“逃离枝丫”“裹起叶子视而不见”,把自然的力量比喻为“危险的倒影令森林茫然”。这些语言在语言性语境中很好地发挥了它们的指称意义,展示了客观世界的自然景象。更重要的是它们被情感化的同时,诗人升华了橡树与自然间的关系。[2]人格化的自然力量是无穷的,巨大的,所以诗中充分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崇拜的情感。诗歌以形象化的语言唤起读者的想象力、认知力。以视觉幻想使得诗句从整体上完成了言于表情的目的。

二、诗歌语义的双重性还体现在诗人在具体的语言性语境中对不同的形象化语言进行凝练、提升、重组成新的、更富于情感化和个性化的意象

狄兰・托马斯的部分诗歌就是在语言性语境下巧妙地运用他的诗艺技巧把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情感升华。而这种情况通常是在他创作的诗节较长的作品中。两节及以上的诗歌语言性语境中往往充盈着复杂而丰富的语言要素,所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非语言性语境因素进行体会、分析,最后推导出语言性语境所要表达的更高级的、强烈的、浓厚的情感性非语言性要素。诗歌中不断出现、推进的语言形象的确立是诗歌从形象化走向情感化和表达意蕴的必然过程。而整首诗歌要抒发的情感和人生态度、立场在诗歌的语言性语境及非语言性语境的结合下,语义的形象及意义就应运而生。下面以狄兰・托马斯的《结婚周年纪念日》为例,看看诗歌语义的指称义和言外义在语言性语境及非语言性语境共同作用中是怎样使得诗歌一步一步完成抒情目的的。

天空被撕破

穿过俩人这褴褛的纪念日,

三年来他们和睦相处

携手走过誓约长长的小道。

……

错误的雨中,一切太晚

他们相聚相会,爱却已分离:

窗户倾入他们的心扉

房门在大脑里燃烧。

第一节诗中客观语言形象是“天空、褴褛的纪念日、长长的小道”,这些语言的语义从指称性上是客观世界中物的表现形式,但是却能让我们联想到“两个爱人曾经的点点滴滴”的非语言性语境中更高层次的言外语义;当然读完第二节诗歌,直观性语言“爱神、他的病人、锁链、火山口、死神、阴云、房门”是为第一节诗的意象服务的。比如:“此刻爱已经丧失/爱神和他的病人在同一锁链下哀嚎”就通过词语的叠加和意象的增补进一步告诉人们,诗中两人间的爱发生了变化,进而在语言性语境下语义的新一轮组合中扩展出新的、凝练的非语言性语境下的高级“意象”即“两个人的爱所经历的一切是是非非”。从最后一节诗歌的形象化语言“雨中、窗户、房门、心扉、大脑”中引导出情感化、个性化的“意象”――“爱人之间情感的幻灭”也就是诗人通过层层的语义指称意义堆砌所要表达的言外的情绪和意图。[3]按照以上分析,在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中语义的共同作用下,诗人创造出的高级“意象”不断地把读者推向新的语境里,引起人们的联想、人生感悟和社会经验等非语言性要素。托马斯把诗歌中低级的形象性语言进行凝练、升华、重新组合确立出更深的、更高级的语言文学意象即诗人极具个性化的对爱的悲叹。一首诗的词语常常向人们展现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诗人借助于展示客观世界的直观性画面、外在表象等因素让读者构建与自己的认知、心理活动及文化背景相关的情感意识。由此,诗人情感化和个性化的语言成为人们把客观性外在因素上升为顷刻间的心绪与情感过程的催化剂和发酵体。《结婚周年纪念日》不仅仅是一首表现人们情感纠结的诗歌,在不同意象的语义推进中狄兰・托马斯诗歌主题的爱、生、死、力量、时间都被纳入到全诗。

三、在语言性语境中,诗人把诗歌中的实质性语言转化成非语言语境中具有音乐意境和感觉意境的隐喻以彰显诗歌语义的双重性

由于狄兰・托马斯追求艺术的新颖奇特造就了他艺术感觉的更为丰富和新奇,这些丰富和新奇体现于诗人把语言作为媒介在语言性语境下把诗歌以音乐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对诗歌的解读。诗歌的节奏和音韵错落交织,流动的语言和排列的诗行显露出诗歌特有的音乐效果,这种音乐般的效果使读者在享受听觉美的同时,幻想出听觉所引起的视觉上的同感。听觉和视觉的共鸣是外在音乐和内在情绪的融合,它们带给人们审美视角的巨大冲击,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最美的语言,引发读者心灵深处内在的音乐情感暗示和抒情感受。理解托马斯的诗歌关键就在于把握他的感觉,诗人重视自己原初的感觉,直接呈现其感觉的同时他仍然采用各种语言手段显示他种种怪诞的感觉,甚至诗人故意推波助澜地强化他的各种新奇、独特的感觉。

虽然现代诗歌不把重点放在音韵节凑的形式美上,但是它们却在 “随情赋形”方面更完善和用心。托马斯的《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共十九行,由一个四行押韵诗节和五个三行押韵诗节构成。整首诗歌只有两个尾韵,它们分别位于诗歌的主题词“night(黑夜)”“day(白昼)”及“light(光明)”中,这里的韵律虽然简单且显得有些粗糙,然而重复的单音节韵律使诗歌在音乐性上颇具诗人的个性特色。[4]同时诗歌里还不断地出现双元音和长元音,元音和辅音之间的相互穿插完全能够在音韵形式的语言性语境下把读者带入到一个纷繁复杂的思绪以及诗人对与死亡主题思索的非语境性氛围中。诗歌中辅音/g/、/s/、/t/等的重复出现,让诗歌在节凑上更加富于紧迫感,诗句在抑扬顿挫的语音里把诗人的迫切心情以非语境性因素的形式推向音乐美的意境当中。托马斯以此诗竭力劝说父亲勇敢地面对死亡并与它做斗争,当然他同样在诗歌的词语和节奏间抒发了自己对生与死的感悟。诗歌中“rage(愤怒)”一词贯穿全诗始终,该动词出现在五节诗歌中加强了诗行的动态美,使诗歌从单纯的语言性语境――词语的动感中进入诗人的情感隐喻里。人们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地体会到暗含在诗中强烈的内心感情变化。[5]借助于动词的运用,狄兰・托马斯把听觉和视觉效果融合为一体,让读者的感官受到全方位的刺激,以达到劝说父亲直面死亡与之作斗争的目的。在语言性语境因素下诗人成功地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隐喻,拓展了词语本身的语言空间,打破了语言本体界限。诗人虽然在他的诗歌中淡化语言本身的指称意义,但他却让语言在变形、异化、分裂中重新获得了诗歌语言的抒情力量及极具个性化和情感化的隐喻。

结语

狄兰・托马斯强调语言技艺上的革新与突破,他在语言性语境中不断地以情感化和个性化的方式改写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本体关系,把诗歌的语言从单一的指称性扩展到音乐节奏,甚至是绘画领域,从不死板地遵循语法规则,他的语言技巧丰富了诗歌的语义,让诗歌语言具备更强有力的表达效果及抒情功能。尽管托马斯诗歌语义弱化了其指称意义,但诗人通过诗歌语义的双重性使得人们超越语言本身的界限,以直觉的、想象的、打破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活动体验和感受诗人在语言创新过程中的情感、心绪。语

参考文献

[1]狄兰・托马斯.狄兰・托马斯诗选[M].海岸译.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87.

[2]荣维东,路展霞.基于语境的文本解读策略[J].语文建设,2014(07).

篇11

然而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史,学者们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对于诗歌“意”的研究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诗歌语言的分析。清朝王国维关于读书的三重境界的论述正可以作为一个古代中国学者在诗歌评论上的三种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正是在这种注重个人理解的维度上不断前进着,审美主体通过个人感悟的形式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解读诗歌。

但是,诗歌和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也已经有了一些评论家关注到了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诗歌,而不仅仅是从个人感悟和诗歌意境的层面去评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从语音学和文字学两个方面进行的,语音学主要指的是诗歌的用韵、平仄,文字学则主要关注的是诗歌的用字、对仗等问题。

二、语言学角度出发的诗歌研究

1.语音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语音学角度的诗歌分析,是由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格律、声韵的特点决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押韵要求,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沈约提出了汉语四个声调的问题,并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时极盛一时的“永明体”。这种讲究格律、对仗的诗体到了唐代全面繁荣,形成了有唐一代的格律诗,并且影响了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格律诗讲究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因此从语音学的角度去分析诗歌是有必要的。

所谓“平仄”指的是诗歌中的汉字声调长短、平调与升降调或者促声调的交替使用。这对于保持诗歌的节奏有重要作用。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相对应,是一种既平且长的声调;仄声则是指的上声、去声和入声,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相同,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声调。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能够在诗句中形成高低起伏缓急相对的变化的美感。平仄的要求具体到格律诗中,就是讲究“黏”“对”“拗”“救”。“黏”是指一首格律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五言句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同;“对”是指一首格律诗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五言句的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反;“拗”是指的不符合“黏”“对”规则的平仄使用;“救”,则是根据“拗”的具体情况,在其他部位改变平仄规则,从而使诗句重新达到音律和谐的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用韵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需要把用韵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古典诗歌的押韵一般都较为规范,一般来说是隔句押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韵脚一般都落在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上。格律诗有着严格的用韵规则,一般来说按照“平水韵三十韵”的平声韵进行押韵,不押邻韵。但是对于古体诗,押韵的要求并不那么严格,有时可以使用邻韵,甚至还有抱韵、交韵甚至是不押韵的情况。押韵造成的语义作用是将汉语诗歌的句意后移,诗句的语义重心一般都落在“三字尾”上。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还可以使用转韵的方法让全诗始终保持在一种较为和谐紧张的韵律状态。

此外,探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语音学层面,还要注意到汉语大量的连绵字。汉语中,特别是古代汉语,有着大量音韵和谐的连绵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双声联绵字和叠韵连绵字,这些对诗歌的影响都是广泛且深远的。

2.文字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文字学分析是由汉字强大表意功能决定的。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层级性,在汉语中,语素、字、词、短语、句子、段、篇、章等构成了一个等级鲜明的系统,而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更能明确看出汉字的特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提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问题,所谓“诗眼”,指的就是能够将生动形象表现出诗的意境、增加诗的韵味的特定字,一般来说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下就将春风带来的影响,为江南带来无边春色的诗意生动地表现出来。再如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以及“推敲”的典故,都将个体汉字在诗歌中的作用完美诠释出来。

因此,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首先是要分析诗歌的“字”,将“练字”之法在评论诗歌时充分重视,这一点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章中有生动表述。“练字”是将诗句中的重点字词不断修改、调试,以期达到语境中最佳诗学的修辞效果,所谓“点铁成金”、“一字千金”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

比字词更高一个等级的汉语单位是句子。古典诗歌的句法值得做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严格的句子字数规定,从《诗经》的四言,到汉乐府的五言,再到唐代的七言,甚至还有从三字到十字不等的古代歌行。单就格律诗而言,不仅字数固定为五言或七言,而且句子结构也有着严格规定,绝大多数格律诗的句式都是“三字尾”,亦即句末三字有独立意义。

汉语有大量虚词,虚词的使用在古代诗歌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句,虚词“与”在此作为并列连词使用,既连接“身”“名”两个单独的字,又连接“尔曹身”“名俱灭”两个短语,正是杜诗中虚词使用的典范,同时也是虚词在古代诗歌运用中的生动体现。

三、小结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成语音学、文字学两个层面分析中国古代诗歌评论的特点,提出了汉语中虚词、诗词在古典诗歌中使用的特殊性,并且对“诗眼”问题、平仄问题、用韵问题做了简要分析介绍。

参考文献:

篇12

一. 抓住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的事象和物象都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如果这种特定的情感与某种形象构成了固定的关系,那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1]。

在古代诗歌中,人们常借“明月”“鸿雁”来表现自己的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美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以“折柳”“长亭”来表达离情别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代表坚贞高洁的品质;松代表坚贞高洁;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莲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抓意象就是要发掘“象”中之“意”,这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只有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整合意象的特点,从而入诗、入情、入境。

二. 体会意境

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2]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诗歌,都要了解诗歌的这个特征。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淌,熔铸着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的理想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内容,是诗人心中的诗。

教学和鉴赏诗歌一定要去品味诗的意境。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和情感思想的启迪。一般意境由意象构成,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三. 品味语言

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鉴赏诗歌的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如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形容词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叠词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其次,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再次,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待。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另外,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等等。了解了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

四. 把握情感

古语言:“诗言志,歌永言”。“志”即诗人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这是一首诗的灵魂.在教授高中学生鉴赏古诗时,应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准确而深刻地领悟诗歌情感、揣摩诗人的本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必须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同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思想是思维的艺术,抓住“意”中之“象”,去品味“意”中之“境”,揣摩“意”中之“蕴”,就走进了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篇13

(一)诗歌的功能有利于语言学习 

把诗歌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与诗歌在教育中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al)和娱乐性(recreational)的功能是分不开的。首先,诗歌本身的潜在性和诗意性(potentiality and poeticity)、语言的歧义性(ambiguity)和意义的非琐碎性(non—triviality)赋予诗歌极大的解释空间,允许不同读者对之做出完全不同的诠释,有利于激活交互活动中学生的独创性思维,使之不囿于权威的评说和结论。其次,外语学习中的诗歌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起着非常有用的作用,因为每一次阅读英语诗歌都蕴含着一种对诗歌结构、意象、声调、词藻以及简洁效果等的再认识。第三,英语诗歌在语言教学中的代表性功能还体现在诗歌语言具有可持续记忆和可背诵的特点上,这有利于学生反复吟咏,由读诗进而产生语感。 

(二)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 

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还要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由于诗歌写作弹性大,诠释诗歌充分体现了个体的主观意志,故诗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而这一点正好是文学教学中除文化模式、语言模式之外的第三大目的所在:个性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内容上使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有机融合,在形式上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诗歌活动中履行的是组织者、鼓励者、合作者、解难者的角色功能。通过朗读、分析、改写、评点诗歌,学生间相互讨论、共同磋商,综合运用英语的各项技能。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和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符合轻松地进行合作学习的情感需求 

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处在一种被灌输的被动位置。长此以往,学生对大学英语课感到枯燥、乏味,同时还经常担心被老师提问。因心理的紧张产生的语言焦虑(anxiety)阻碍了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内化,挫伤了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学习者通过合作学习,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诗歌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英语中有无数优秀的诗歌作品,在选材上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兴趣,除了完成书本上要求的英语诗歌的要素等基本知识及诗歌外,笔者所提供给学生的选材或是学生自己找的诗歌避免一味追求经典和永恒,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操作。同时,诗歌在课堂的利用性也要考虑,要是有音频资料效果会更好。由于每个学生的水平、爱好和兴趣不同,对诗歌也会有所偏好,在选材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找喜欢的诗歌,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有选择的挑选或轮流使用。

(二)教学手段的应用 

要理解作品需要大量阅读,包括原文、评论及背景的知识。课前准备活动中,笔者让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并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课堂组织过程中可多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这样可以思维互补,使分析的结果更加透彻。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笔者进行集体讲解。学生对一首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每个人提出不同观点和理由,其他同学同意或反驳,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经过多次讨论和交流,最后达成共识,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语言及交际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 

1.选词填空。诗歌和其他文章一样在写作过程或文章结构上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并具有独特的韵脚、节奏等。笔者在课前准备一些资料,把其中的顺序捣乱,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后将其恢复到正确的顺序。或将一首诗中主要词挖空,要求学生选择填空,水平较高的学生可选用cloze的形式,每空提供多个词语供其进行分析选择。 

2.诗歌和散文互相改写。改写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笔者适当的给与指导和帮助,更多的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图书,或互相帮助来完成。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同时也学到了课本和诗歌里所没有的知识。由于此项任务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难度,所以不要求全部学生完成。 

3.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埃·爱伦堡在说明诗歌的特征时说,诗是“音乐和有趣思想的结台”,配合以适当的背景音乐,通过听歌填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仔细的了解诗歌的格式和韵律。 

4.诗歌与图画相结合。刘易期在《诗的意象》中是这样定义意象的:“就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一首诗可能本身就是由多种组织诗歌欣赏的时候,把诗歌和画相结合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不过此项工作要注意诗歌内容的选择,描绘自然景色的比较适合。 

5.朗读或背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非常注重字音、重音、音节重读及节奏等的选择和安排,如果在朗读或背诵的过程中,能注意到这些小细节,那么诗歌学习也会变得有意思。笔者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组成小组配乐朗读,并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诗歌写作。课堂开始的时候,笔者简单介绍诗歌大意,或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象可能会出现的词及表达方式,也可把诗歌内容中的一些主要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词来想象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尝试用这些词造句。通过不断的修改润色,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7.诗歌翻译。诗歌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了最丰富和微妙的情感,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开始阶段可选择一些简单的或者学生已熟悉的诗歌,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境,逐步联想到自己学过的中文诗。对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将中文诗翻译成英文。 

8.利用网络资源。充分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学习资料也是学好诗歌的必要保证。互联网上有很多好的英语学习网站,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在线或可下载收听的诗歌录音;flash形式的诗歌,以及一些专门的诗歌写作或学习网页,可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很好的资源。 

笔者认为虽然一个单元的是个学习过于短暂,但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的欣赏能力既可以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学习简练,生动的表达方法,同时在词义延伸及书面和口头语等方面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和引导,并注意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诗歌发挥真正的魅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综合英语教程6(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潘章仙.试论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融合[I].国外外语教学,20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