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

篇1

近年来,各种科学科技不断涌现,已经投入使用并给人直观印象的高科技飞行探测器、无人机、高铁列车,还有逐渐渗透到个人生活中的智能家居产品,以及最近刚刚上市方便出行的摩拜单车等。那么这些产品以及生活用品能直观触及到我们内心的变化,所以有激发人们去主动学习的动力,包括机械、轨道、计算机等各专业,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会怀揣改变生活现状乃至改变世界的梦想,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而随着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语言对大家来说也并不陌生,出国旅行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一件事情,那么对于英语或其他语言的学习对大学生来说已经迫不及待,尤其是日常用语,所以对于文学语言类课程,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进步阶段,经久不变的数学真理虽是各门学科的垫脚石,却不能直观的把研究成果真切的渗透到生活当中,加之众多繁杂的定理与计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困难,最终导致学生中途放弃,他们觉得看不到尽头。

但是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是学习其他学科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提高高等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

1 大学数学课堂的发展现状

现在高等数学课堂的讲授形式基本都是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教师按部就班的将规定学时内的授课内容灌输给学生。有的同学会中途掉队,睡觉或玩手机等,这些现象还不能及时根治,也就大大降低了我们大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从扩招这个客观原因来讲,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一个班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所以对大学数学的学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另外一个原因而言,大部分教师科班出身,知识结构单一,习惯于理论学科式教学,授课时不能将数学与学生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使得课堂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尤其对高职院校而言,还不能将应用直接贯穿到数学课堂当中[2]。

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公共课程,我们怎样才能在大学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2 对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

《大学数学》作为大学课程中的基础课,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经管类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大学中比较受重视的一门课程。有人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想这些说法都没有问题,因为要想讲好一门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教学当做一件艺术品去创作。

那么作为一名高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哪些呢,尤其是课堂上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教学能力,又应该怎样去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意见和看法。

2.1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做一名教师的基础的条件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知识面的要求也很高。正所谓学高为师,大学不像中小学,学生们都是成年人了,都具备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学识水平要求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而且科学文化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自己学科的发展方向,还需要涉猎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2.2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照本宣科,也不是解数学题那样的按部就班。充分的课程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所学专业等用心寻找素材编写教案,认真构思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W方法,甚至是设计准备好每堂课提什么问题、怎样去提问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透彻理解和把握所教课程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知识点的设计目的、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的流程。对于在高职学生的教学更要认真对待,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还有自制力等方面相较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种差距是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很难抹平,作为高职阶段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准备课程,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应该想法设法做到去吸引学生,管理学生,启发学生。教师应学会吸引学生,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专业的要求,是学生未来的需要,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一门开设的课程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就比如数学,就是学生比较畏惧的一门学科,因为它的难懂,更因为学生的兴趣的缺失。为了让学生掌握做学知识,必须能够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学是不单单是教师自己的事,更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往,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学,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不应该是空洞的乏味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该注意培养自身的魅力,平时的仪表、语言、板书等等都跟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教师还应该学会管理学生,因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问题,高职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尤其面对学生迟到、讲话、玩手机、睡觉等情况的时候,怎样去处理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同时达到督促学生认真上课的目的,这些细节可能很多老师并不在意,但实则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首先应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为什么迟到,为什么讲话,为什么拿出手机,为什么一定要睡觉,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仗势欺人,强词夺理,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做到寓教于乐,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上给予启发也是比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教给学生举一反三地本领,比如面临的学生的提问,是直截了当的给出结果,还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我想适当的引导就要比直接给出计算的过程要来的好很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提问也是启发学生的重要方法,互动交流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甚至是有些学生会因为一次提问,一个好的回答而喜欢上数学,当然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学生对于所提问题的不能回答,这时候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注意对待了,是不是需要给出些引导,给出些提示,还是适当的批评等等,因此教师也应该具备临场的应变能力,实际问题实际分析。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提问,鼓励学生去提问,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提出疑问,通过问题来促进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对于课堂的把握,教师除了要备好课以外,要想完整地上好一堂课,还应该控制好教学的节奏,包括最后的结束,以怎样一种方式来结束一堂课,教师可以是对一节课内容的归纳或者小结,去突出本次课程重点的内容,已达到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知识点。对于结束一堂课,教师还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引申,已达到使学生眼界得到开阔的目的。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本次课程与下一次课程之间的联系,引出下次课程的内容,以促进学生课后的预习工作。

2.3 积累实战经验

作为一名新教师,听课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可以最直接接触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听同类课程,也可以相对了解学生的专业课程,然后再充分吸取各位老师在上课中的优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新教师应该不断努力地去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去提升自己,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一名优秀的大学数学教师。

篇2

1.以学员为中心的师生观

本课程的师生观要体现以学员为中心。具体表现在:2天的集中培训时间内,每个学员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学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员为中心;培训师则是引导者、辅导者和监控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要根据大多数学员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进度,需要关注到大多数学员的学习成效,而不仅仅是主导式的单纯讲授知识技能以完成培训的教学任务。

2.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

本课程的质量观要体现能力为本位。设计培训项目时,培训师选取了一个真实的、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实例(培训师不做任何的指导)为教学载体,让教学管理骨干完整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与评课活动。在实施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每位学员首先需要对课堂教学现象独立开展评价,接着以团队合作方式开展小组评价,同时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学员又要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和一体化课程教学理论,且共同构建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学员再用评价指标来解析教学实例。

培训对教学管理者的各项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评课能力:对观摩课实施“2+2”的评价中,每位学员必须对观摩课写出个人评价(2个主要优点和2个主要不足)并张贴出来,在培训师A的引导、归纳、总结和提炼之后,学员马上可以学会评课的“2+2”基本方法,学会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在观察、分析并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每位学员通过观察、理解、反思和评估,能够自我发现在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盲点和短板,提高评价课堂教学的能力。

3.以产出为导向的效率观

本课程的效率观要体现产出为导向,没有产出或不明确产出的学习则是无效的。为此要确定培训对实现学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管理是否真的有所贡献,要树立培训一定要给学校带来增值服务的概念。

产出为导向的效率观关注人们在工作中是否使用了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即行为变化,确定学员通过学习后发生的行为改进程度。只有学习者真正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后,才达到了培训课程的学习目的。更为重要的产出是培训课程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影响,即产生的效果,包括因学习而带来的组织上的绩效改变,包括质量改善、效率提高和满意度提高等。

反之,投入为导向则是在培训结束时,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征求对教学反馈意见,即确定学员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但学员满意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技能,即发生了有效的学习。另外,还可对学员学习前后知识技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即确定学员是否在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这可检验教师的工作是否有效,但仍无法确定学员是否能够将他们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以产出为导向的效率观要求有改进自身职业行为愿望的受训者具备5个特点:有提高现有水平的迫切希望;能真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允许其提高的环境和条件;能得到对此感兴趣并有一定能力的人的帮助;有尝试新想法的愿望和机会。

培训中,如“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学习心理学的教学实验感受,通过小组共同构建课堂教学评价表,让学员不断地提升“能力的产出”。又如个体独立学习与团队合作的开放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强调个体的独立学习与思考,又强调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学习,从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发言,组间互评,欣赏与批评,到总结与反思,培训师调动学员冲破固有思维,开放多元,大胆创新,再进行综合式的点评分析。

二、培训课程的组织实施

本培训围绕着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问题,着眼于教学管理者的内涵与能力提升,促进管理者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化成长。

1.对培训师的要求

在培训中,至少安排A、B两名培训师相互配合进行,并需要一至两名助手协助。其中,A培训师必须为一体化课程理论专家,把握整个培训过程,调整各环节的教学进度,组织学员的个体学习或小组讨论,讲授教育教学理论与主要概念,点评各环节学习情况,归纳总结学员观点等,在培训中起关键作用;B培训师主要是配合A培训师开展培训工作,必须掌握一体化课程基本理论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主要协助归纳学员观点,提取A培训师讲授过程的关键词,在某些独立的教学环节,如“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的学习理论体验可由B培训师主持。具体分工要求详见表1。

2.培训对象的选择

培训对象是教学管理干部与教学骨干,包括: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研室和系部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和教学一线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是每个教学管理者必备的基本功,评价什么与如何评价、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如何等均是相当重要的内容。教学管理者通常是优秀课堂组织实施者的代表,必须熟谙何为优秀课堂?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骨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更要清楚什么是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课堂、什么是有效的教学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各类学员的学业成长。

3.培训内容的安排

培训课程确定为两天分两个阶段完成,前一天半,采用行动导向方式开展,主要内容为:一体化课程教学现场观摩、讲课者自评、学员“2+2”独立开展他评、培训师梳理提炼学员观点、小组学员讨论达成共识、培训师讲授课堂教学评价和一体化课程的理论问题、“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小游戏的体验、小组学员构建课堂教学评价表且展示与解释、培训师带领学员点评分析评价表、全体学员共同构建课堂教学评价表且分析教学实例。

最后半天将依据培训学员的已有基础,安排内容不同、深化培训主题的专题讲座。第一期是生本理论专题,弄清何为“以学员为中心”,一体化课程如何组织教学等基本问题;第二期是结合当年的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系统分析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和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做竞赛方案的解读;第三期是在已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专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第四期从课堂教学与管理层面,以学校实际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案例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管理举措做个案分析,树立优秀个案的校本式标杆。培训课程通过设计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促成了培训目标的达成。参见表1。

表1 教学管理骨干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提升的培训安排

日期 内容 时间 形式 培训师的分工与职责

天 课堂教学现场观摩 90分钟 观摩课 组织培训者观摩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设计与学生工作页等资料

讲课者自评,培训者对观摩课进行评课,梳理课堂教学评价要点 90分钟 头脑风暴 培训师A:负责引导讲课者自评、解释“2+2”评课形式、调动个体学习或小组讨论等

培训师B:负责提炼学员的评课观点,写纸条、张贴、纸条的同类项合并、归纳等

课堂教学评价核心问题的探讨 180分钟 研讨 培训师A:负责主持、讲解、引导、点评、归纳、整理等

培训师B:负责提炼观点,写纸条并归类张贴,板书等

天 “投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学习”等学习理论体验

课堂教学评价表的构建与分析 240分钟 行动导向 前150分钟:

培训师A:负责补充、解释、提示、指导等

培训师B:负责主持、概述、展示、提炼观点、布置任务等

后90分钟:

培训师A:负责主持、点评、标识各组评价指标关键词,讲解教学理论与概念等

培训师B:配合标识、点评等

培训深化专题 120分钟 讲座 每期选择不同主题,持续深入

4.培训方法的设计

在前一天半的学习当中,观摩、评价、头脑风暴、讨论、游戏、展示等多种学习方法交替使用。

观摩课的实施环节:由承办学校在教学场所准备一堂真实完整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时间为90分钟,培训学员进行观摩。评课阶段:观摩课后,学员们回到培训场地,先由讲课教师做自评,每位学员对观摩课做“2+2”的独立评价并张贴关键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内讨论,梳理学员个体自评的关键词后形成小组评价意见;紧接着,培训师利用各学员或小组观点,引导问题讨论、讲解基本理论、点评学员观点、提炼归纳整理要点,通过对张贴纸条的重新组合,归纳提炼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线及基本要素。为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理论,培训师必须将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投入与产出等概念及时补充并讲解。最后再让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制作出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展示与解释。

培训师要依据学员的学习基础,结合真实的教学案例需要,调整培训的学习内容、学习安排与学习进程,及时补充学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开阔学员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视野等;同时培训学习不仅仅是单纯地观察案例、听理论的“投入性学习”过程,而且是边做边学边思考的行动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学中研,学员要把听课评课中现实的实践问题与理论知识高度融合,且不断吸收消化。本培训是行动导向等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学习方法需要灵活多样,学员思维相当活跃,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成果展示丰富多彩。培训课程的教学组织特征详见表2。

表2 培训课程的教学组织特征

项目 表现特征

教师 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应习惯学员独立或合作学习的工作方式

学员 照顾学员的兴趣和经验;通过迁移应用建立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

教学内容 多为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的系统性特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教学方式方法 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交替使用

组织形式 学员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多以小组进行,留给学员尝试新的行为方式的实践空间

5.培训质量的控制

培训质量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及时反映学员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员对学习的进程进行积极地总结和反思,找到有效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业的完成。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视野投向学员的整个学习历程,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得到肯定的评价,这就使得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

发展性评价更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特征的教学反思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追求人的主体价值,张扬人的个性特征与风格。而人,才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这为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其次,听课、评课教师都不仅仅是以个体权威者出现,而更多的是依据教学需要组成各种灵活的小群体,在群体中充分进行交流与沟通,追求互相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共同发展的这种同伴关系,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共同合作建构评价标准;第三,在评价过程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灵活,针对性强,评价重视“理解”“阐释”“交流”“移情”等在评价中的运用,初步尝试了评价中的人性化关怀。发展性评价倡导的这种人文化评价(质的)是对原来强调实证化评价(量的)的根本性的补充。

培训过程就是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收获产出”当中,培训师及学员相互间的评价促进了学员的评价能力提升,可以欣喜地看到变化与进步。如在小组汇报环节,各组展示的作品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学习效果,又在与其它组的对比中找到各自的差距,从而给自己一个合理恰当的评价。每一期培训的最就是在各小组构建完成课堂教学评价表的时刻,这份评价表基本上体现了他们经过一天半学习的水平,各组之间会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相互指出不足,可立竿见影地看到学员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能力的逐步提升。学员在学习心得分享环节,常常能明显地感受到学习前后的变化,可以自我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培训课程的效果分析

从管理队伍的成长、培训效益的延伸,到培训影响的辐射,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提升的培训,对推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教学管理队伍的茁壮成长

在四期培训中,第一期主要以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研室等部门正职负责人为学习主体,而后慢慢地扩大到教学系正副主任、专业带头人、系部部分骨干教师等;从只面向广州市七所技师学院到普及所有民办技校,受训层次慢慢下移,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深入,四期两百多人的参训队伍成为目前院校课改的主力军。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第一要素是人,而且必须是一支具备课改理念、理论、方法技术和行动力的师资队伍。改革不可一蹴而就,队伍成长也需要有一个过程。通过连续培训,促进了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特别是课改骨干队伍的成长和壮大,提升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这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2.教学管理效益的上下延伸

培训,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工作、优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益,培训者把所学、所思、所得迅速地运用到教学管理当中最为重要。一是直接应用到一体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了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促进了各类大型教学竞赛活动的开展,教学管理队伍的指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两届全市的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中,培训效益在参赛选手的作品上已得到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在一体化课程的基本要义贯彻,还是在作品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的选取与使用、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同时在多类型的全国性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中,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的参赛成绩骄人,捷报频传。

篇3

1 “添”时,提供足够的语用时间,让学生彻底地说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有“语用”环节,包括上课伊始的Free talk、课堂中段的Practice in groups/pairs和课堂尾声的Consolidation、Make a dialogue等。但教师一般只关注“语用”形式的存在与否,而忽视了对语用内容的进一步要求。因而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内“鱼与熊掌兼得”的话,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语用时间,让学生彻底地说。

例如,在操练巩固闽教版第二册小学英语Unit 3 Food Lesson 6 一课中的句型“What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I like…. I don’t….”时,我利用多媒体呈现动物野餐情景,学生扮演动物,四人或多人小组自编对话。如S1: Hello, what’s your name? S2: Hi! My name is Cat. How are you? S1: Fine, thank you. Welcome to my picnic. S2: Thank you. S1: What do you like? S2: I like cakes. S1: Do you like some apples? S2: No, thank you. I like bananas. S1: OK. Here you are. S2: Thank you. S1: You’re welcome. 这活动不仅要求学生使用本课所学语言自编对话,还要求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语言,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学生练习了五分钟后,我看下时间快下课了,对学生说了一句“Time is limited. You can practice it after class.” 话从我口中说出的同时,我明显看到了学生充满失望的表情,学生被类似枷锁的东西束缚了。

有限的时间扼制了学生“语用”的欲望;有限的时间将学生搁在了进退两难的海滩上;有限的时间更禁锢了学生创新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前面的某些环节中“挤”点时间出来,或者在下一节课上再补给学生一些语用的时间,让学生彻底地说,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 “地”利,提供良好的语用空间,让学生快乐地说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逐日显现的过程,是大量实践演练的结果。这个过程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课堂的给予是不够的,还应该尽量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理环境”中进行不断的交际和实践。只有双向结合,才能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交流时,一般都是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文本而展开,或是随意的或是被动的。就“快乐地说”而言,学生根本没有主动权。为此,教师在选择对话材料时,就应该奔着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向而去。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参与到选材中,采用多样化的交际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用空间,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在操练闽教版第四册小学英语Unit 5 Toys Lesson 9 一课中的句型“How much is it? It’s…yuan.”时,为避免文本的枯燥单一,在对话前,我和学生就相互合作,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扩充,形成一个全新的能勾起学生语言交流欲望的对话:(A和B为买玩具的人,C为卖玩具的人)A: Hello. B. Good morning. B: Hello. A. Good morning. A: Tomorrow is Lin Bin’s birthday. I want to buy a present for him. B: Me too. Look, there is a toy shop over there. A: Great! Let’s go and buy. (A和B来到教室一角设置的玩具店里) C: Can I help you? A: Yes. I need a present for my friend. C: What about a toy ship? B: That’s nice. How much is it? C: Forty-eight yuan. Do you want one? A: Yes, please. B: Here you are. C: Thank you. A&B: Bye! C: Bye! 经过一番努力,原本只有一问一答的对话演变成了一段完整的、极富操作性的、充满生活味道的交际用语,学生带着轻松、快乐、完全融入的心境去进行语言运用的。虽然所编的对话只是以前学过的一些旧知识的整合,但它让学生在语用的时候有了一种“乐意”的心态。这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 “人和”,提供和谐的语用氛围,让学生投入地说

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没有情境,就不能进行语言实践,就不能形成语言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将交际语言的内容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能过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认知,通过深厚的情绪氛围,在一个和谐的语用环境中学会去表达,让学生投入地说,从而促成在语言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如在教学闽教版第一册小学英语Unit 1 Hello Lesson 1 Part 1 Learn to say 中教授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打招呼和介绍自己时,我先向学生自我介绍:Hello, I’m Miss Zeng. 然后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呈现了Wang Tao、Chen Ling等的自我介绍:Hi, I’m Wang Tao. Hello, I’m Chen Ling.等。(在学习之前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本书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纷纷模仿,迫不及待地用英语向其他人介绍自己。这样真实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又如:在教学闽教版第四册小学英语Unit 8 Christmas Lesson 15 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通过精美的课件来创设真实的环境,还在教室里放上一棵挂有礼物的圣诞树加以烘染。在这样一种真实而和谐的语用氛围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使用英语,不但能掌握语言,而且能体会到英语的交际功能。这样在遇到实际情景时,就可用英语直接交流,从而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厚积方能薄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时间、空间和氛围里时时处处为学生考虑,引导他们运用英语。渐渐地,学生会把运用英语当作一种语言习惯。通过不断的重复和渗透,他们的英语语用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学、讲评课、课堂基本功训练进行了有机整合,开展了“研、学、比”三位一体教学活动,全面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

一、“研”,就是对学案编写等的研究与研讨

依托级部、学科组这两个平台,我们加强了对学案编写、使用等的研讨和监管。

一是开展学案展评、听评课活动。通过展评、讲课,认真总结各学科组在学案编写、使用中存在的不足,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为今后的改进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二是开展深入扎实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中随机出现的一些问题,凭借集体教研这一平台,由学科组长牵头,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开展研案、磨课活动。各备课组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的智慧,对每一节课进行学案研讨、讲课观摩,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优秀的经验。

四是开展优秀学案展评活动。定期组织各学科组开展优秀学案展示、评比活动,并将好的做法在全校进行推行。

二、“学”,就是学习好课堂教学的讲评活动

课堂教学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为此,我们重新整合了听评课的模式。

一是学期初分组召开了教师会,研讨课堂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认清下阶段听评课的侧重点和突破点。汇总教师研讨的问题并进行了剖析、整合。

二是实施了对比借鉴评课模式,重组评课方式。分阶段开展了观摩对比评、同组对比评、自主对比评并把教师反映出的问题分散到各项活动中。

三是加大了评课教研力度,把评课作为集体教研的重要内容,构建了由校长负总责的三级集体教研网络,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有效性夯实了基础。

四是开展了校内、校间、专家同课对比活动。以对比借鉴为基础,以集体教研为平台,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把教师的课堂纳入到更加广阔的氛围中进行同课对比,提升了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

五是开展了“精品课堂”展示活动、“校级公开课”评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展示与评选,带动教师不断反省,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把课堂教学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比”,就是开展好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

围绕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先后开展了教学比武、书画、演讲、课件制作、教具制作等比赛活动。

尤其是在教学比武展示活动中,大家认真钻研教材,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后,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中用精当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感情投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课堂内容的探究兴趣,构建了鲜活的生命课堂,让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篇5

研究生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学术研究的整体创新水平。作为与研究生经常接触、交流的教师,可以通过对研究生学习的微观环境施加直接影响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中,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系统地帮助研究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课堂是师生见面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在较长周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师生互动、循序渐进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自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研究生《产业组织理论》教学,下面从思想认识、教材选择、新思想发现、规范的研究方法四个角度分析如何从课程教学层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一、思想上要高度认识到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机制

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教育非常强调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发表,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地在国内外刊物上涌现。但是总体中国研究生乃至中国学者的研究在国际上普遍被认为缺乏原创性。重视的培养模式,一方面造成研究生以及指导教师普遍对课堂学习和教学不加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部规定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并没有要求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因此这种培养模式也背离了我国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美国大学硕士学位授予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学位论文和公开,但是美国大学非常重视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固然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这一类渠道会造成研究生的知识空间变得非常狭窄,无助于研究生知识广度和创新能力的拓展。只有通过全面认真的课程学习,研究生才可以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经典理论。蹇兴东(2008)提出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主渠道和必由之路。朱红,李文利(2011)认为课程参与程度和方式、导师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就业关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大。《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美国“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因此该门课程学生对专业基础的打造极其重要。产业组织理论还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才能实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产业组织需要多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包括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产业组织理论课程中介绍的有关企业行为理论和企业实践结合度非常高。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课程课堂教学对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基础的夯实、学术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拓展的重要意义。

二、选择优秀的教材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信息高速公路的通畅使得研究生搜寻学术信息和知识变得非常容易。但是很多研究生在缺乏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并不知道需要收集什么信息?研究什么?什么值得研究?延续导师既往的研究,可以减少了研究生寻找研究方向的成本,但是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可能存在种种原因造成研究生无法进一步开展研究。即使研究生沿袭了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新知识与指导教师给定的研究方向的结合非常有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研究生自身也可以发现研究的兴趣。这里,研究生上课使用的教材质量显得格外重要,教材本身的内容、深度、创新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对该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研究兴趣的发现。目前产业组织理论方面国内总体上教材并不多见。国内的教材总体质量较低,很多国内的教材是作者组织一批学生各写一章拼凑完成的,教材前后概念并不统一。国内的教材普遍不附参考文献,对学生开展深入研究性学习造成较大的障碍。因此本人一直选用国外的教材。目前产业组织理论国外教材主要有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夏伊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应用》以及马丁的《产业组织-欧洲视角》,这三本书的难度和厚度依次下降。泰勒尔的书分为两篇包括垄断力量的运作以及战略相互作用;夏伊的书分为三篇即理论背景、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技术与市场结构三篇。马丁的书由于从欧洲视角分析产业组织,所以特别阐述分析了欧洲一体化以及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这三本书质量都非常高,全书每个章节之后都附有参考文献目录,方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开展深入研究。第一本书难度较高,适合博士研究生学习。第三本书理论模型显得较为容易,而且作者关注欧洲一体化,所以不是非常适合中国学生。本人选择第二本夏伊的书,该书没有使用传统的产业组织SCP研究方法,对市场组织和企业行为的研究采用了最新的基于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难度适中,另外内容也适中比较适合研究生32学时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找到一个好的研究方向

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中论文选题的又是撰写开题报告的关键。很多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到了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选什么样的题目。一些学生的选题非常缺乏新颖性,即使开题答辩勉强通过,后面的论文撰写也因为缺乏挑战性而使得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显得碌碌无为。在教授《产业组织理论》课堂教学中,我往往会提醒学生注意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夏伊的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对很多企业行为包括研发、质量、标准和兼容、广告、定价、营销策略以及企业治理等都有所分析,教材中理论研究中所用的模型相对也比较简单易推导,因此研究生比较容易在课堂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当然还告诉学生要注意从权威经济学期刊、以及各种报纸、杂志、电视新闻发现较为新颖的研究课题。另外告诉学生学术研究选题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未来的职业目标。譬如一个学生父母是记者,她后来撰写的论文选择的就是研究报业公司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一个学生亲戚在航空公司上班,她选择互联网条件下航空公司的定价差异化作为研究方向。一名学生希望未来去金融业就业,其选择银行业的多元化战略作为研究对象。还有一个同学在《产业组织理论》课堂学习上直接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房地产的广告差异化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同学在后续论文写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最后完成的论文质量也非常高。

四、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实证化。由于该课程非常理论话,教学中设计复杂的博弈模型较多。在当前强调实证研究的中国经济学界,研究生不进行实证研究很难毕业。学生首先关心能否顺利毕业,然后才是创新能力。上课时始终提醒学生要重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告诉研究生计量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很好的结合。计量工具用来研究SCP模型中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非常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基本是就是在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之上,收集大量数据包括二手数据,然后建立经济计量模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S-C-P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这种关系是否显著。这里本人强调三种研究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有趣的经济理论模型和结论,然后用中国的数据进行验证。(2)从中国的经济现象发现有趣的问题,然后用博弈模型推导得出结论。(3)建立博弈模型,得出理论结论,然后使用数据证明结论正确与否。第一种研究思路需要阅读文献包括从教材中获得灵感,然后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种研究思路,需要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强调使用博弈分析方法;最后一种研究思路最具有挑战性,既需要严密的理论模型推导,也需要规范的实证研究。

最后,该课程设计数学模型较多,PPT演示并不适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黑板上一板一眼地对数学模型进行推导。另外教师自身需要坚持学术研究,坚持学习该领域的最新知识,才能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实质性帮助。

参考文献: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篇6

(一)选题要“精”

教师应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精心挑选和适当地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这样的练习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解决了教师批阅量大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二)选题要源于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课外作业设计的根本是让学生能品尝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教师“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课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

(三)选题要有“趣”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特别是对于校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将课堂教学内容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爱听、爱看、爱学,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妙趣横生。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心智技能的教学活动,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努力营造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会学”“、善学”,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一)把握最优教学时间

教师要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就要想方设法制作一些精美的图片,比如各种图案、头饰。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概念,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这样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选择最优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优选是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主要方案之一。优选教学手段,要以能否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为依据。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为例。教材提供的是冰箱、饼干盒、玩具盒等图片,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实物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并进一步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目前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的形状。此外,还应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手段。

三、教师需有“一桶水”

师者,无才、无德、无信不立也。教师应时刻谨记慎独律己,言行一致,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时刻保持乐观态度,临危不乱,处事泰然。业余时间,更应不满自身现状,广泛涉猎,博览全书,参加职后培训和进修考核,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和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篇7

二、研究教学方法

《新目标Go for it》不仅给老师提供了素材,而且也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步骤。如果老师机械地按照教材来上课的话,未免有点僵化。作为老师,授课要有创造性,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Unit10的2cPairwork,如果让学生接着故事往下续,学生会胡乱编一些结尾,练习的针对性不强,失去了练习的意义。如果让学生把1b和2a连起来,以Tina’s bad morning为题复述一遍,这样既训练了口语,又巩固了过去完成时。

三、重视知识梳理

学到一定阶段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明确考试目标。初始阶段英语学习是感性的,只要说多了自然就会了;但随着知识的增多,只靠感性的学习想在中考取得高分就显得有些困难。老师的作用就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简单明了化。如:在教被动语态时,我就把被动语态作了整理,使之更系统、更易理解。具体如下:

1.被动语态的含义。为了突出动作的对象或没必要指明动作的执行者的,才用到被动语态。

2.被动语态的各种时态形式是靠be动词来完成的。Be动词一般现在式是am/is/are;过去式是was/were;将来式是will be;完成式是have/has been;be动词各种时态形式加上过去分词就是被动语态的各种时态形式,过去分词不需要再作变化。

3.当被动语态是说明某物体的特征用途和产地时,被动语态一般用一般现在时。

4.因被动语态的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动作对象,故被动语态的谓语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系动词是没有被动语态的。

5.“主谓+宾语+宾补”结构在被动句中,只要把宾语变作主语,谓语动词变成被动结构即可,宾补结构位置和内容一般不发生变化。如果在主句中宾补是不带to的不定式,变被动句后to要补上,如:be made to do/be helped to do等。

通过以上的分类整理,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被动语态的各种结构及用法。

四、分类指导,各个击破

1.单词关。能牢记并掌握单词用法的最佳方法,一是通过课堂同学之间所进行的口语练习,二是反复大声地朗读课文,只有学生熟悉了这个单词的发音和含义,并能在语境中反复体会,才能帮助他们有效地记住此单词,因此,我们鼓励学生早读或课堂上大声朗读,而不是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听写。

2.语法关。语法的灵活运用是建立在大量的句子基础之上的,学语法的过程是由听说开始,并通过读来理解,最后再通过老师简单精要的归纳整理达到掌握。

老师要掌握这一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法方面不感到吃力。如:我在讲过去完成时时,先让学生会说过去完成时并在说的过程中了解过去完成时所表达的含义,如:Tina missed the bus, why ? Because by the time she got to the bus stop,the bus had left.当学生对过去完成时有一个感性认识后,我把过去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以及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和区别给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从理论上对这一时态的认识有了提高。

3.阅读关。影响阅读的关键是词汇和句式。想要在阅读方面拿高分,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才能通过学生自己广泛的阅读,培养他们的语感,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在这一方面,我鼓励学生多读英文报纸上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拘泥于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

4.写作关。学生作文能否写好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老师对作文的批改,离开了老师的批改,学生作文的提高无从谈起。中考无非就是几个简单的句式,只要学生写过一定量的作文再加上老师的批改,其作文水平很快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篇8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王红梅老师展示四年级的《生命桥》这一节课,王红梅老师的精彩之处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用经历去感悟知识形成享受课堂过程。上课前,王老师先给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调节教育------听音乐呼吸气放松,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正课,然后有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小组---共同)学习课文。

二、专家的讲座让人回味无穷

学习了"邱学华尝试教学法"之后,深有感触。它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培养兴趣,二是狠抓自学和练习;三是体现三个看(一看参与面,二看练习面,三看开口面);四是作到四个当堂(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五是五个一定要(一定要用课本,一定要学生讨论,一定要学生提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做练习,一定要达标);六是实施六段式结构。特别是培养一个兴趣使我感受最深: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小学生喜欢数学。这是“邱学华教学法”的基本思想。他认为,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如果学生不愿学,教师教的再好,作用是不大的,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学好。教师的最大本领,应该使学生喜欢学习,教师首先要把课上的生动活泼,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认为,我们研究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研究如何引导小学生肯学,爱学,会学。他说:“如果全班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如果学生都讨厌上课,甚至见你就头痛,你就失败了。”是啊,教师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学教地使学生讨厌学。

邱学华教授是教数学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在里面。教师先不讲,让学生先练,就是为了让学生先尝试一下。让学生先练,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是好事,学生有问题问了,老师发现学生找到了学习上的不足,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线索;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积极思考,直到解决问题。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

通过聆听邱学华教育人生,使我深深感悟到:做为一名教师,要想获取成功,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当然不会成功。其次,要有志气,对自己充满信心,立下远大的抱负,为国为人民干一番事业,要在自己面前不断树立新的目标,如果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天天混日子,就不可能有成功。再其次,要勤奋工作,远大的目标必须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才能接近,才能达到。

在课改的春风下,教师的观念得到了全新的转变。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我们接触很早。先练后讲,练在当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预习展示,反馈达标等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一定会很好的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争取更多的进步。

三、名师精神值得学习

1、学习精神

在这次讲座中,桑晓宁老师说:“名师是从磨练中走出来的。”这些名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一要系统掌握教法要素。成熟的教法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二要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基本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努力熟悉上课技能,掌握听课、评课技能,研习反思技能。唯有通过自身有效的实践训练,才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们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

2、敬业精神

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才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一个对所教学科充满爱的教师,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感情地去教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才会对学生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如甘霖洒向大地般让教育充满爱。同时,浑身洋溢着精、气、神的教师,会给人以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的感觉。在面对困难、挫折、失意时,教师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像孔子那样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从事教育。教师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又将会感染到我们的学生。

篇9

兼职体育教师就是指学校担任其他学科教学的老师,同时还担任体育学科教学任务的非体育专业教师。他们是目前专业体育教师人数不足的有效补充,由于他们在体育课堂教学时缺少专业的运动技能传授,从而影响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设想,以此快速提升兼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堂能力教学。

一、选择兼职教师,兴趣为本

在当前兼职体育教师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有针对性选择兼职体育教师,为快速提升兼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选择安排兼职体育教师的时候要选择喜欢体育,并愿意为体育教育奉献的教师来兼职;要选择具备一定体育素养的教师进行兼职;要选择具备运动天赋的学科老师进行兼职。以此激发兼职体育教师的激情,提高体育专业素养。这也利于后期的培训,为快速提升体育教师把握课堂能力奠定基础。

二、创作体育素材,送教课堂

在互联网的大数据下,微课、微信视频已经悄无声息地深入到了体育教学的课堂。通过整个区域进行微课课程资源的整合,拍摄小型微课,不仅可以为体育资源提供素材也可以快速让兼职体育老师上手教学。为他们提供快速提高体育教学能力的技术支撑。高新区主要做法:把小学水平一到水平三的课内出现的教材内容或者重要的知识点由专职体育教师进行微课录制。(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拍摄不同视频,并创编成一系列的资源库。每节课上课之前在资源库中抽取准备、基本、结束部分内容创编成完整的一节课。通过观看视频教学进行模仿,让兼职体育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再进行授课。这种以微课为载体,储备有效体育资源的素材,并送教于课堂,是让兼职体育教师们通过这种手段快速掌握运动技能的有效手段。

三、注重团队合作,以专带兼

苏州高新区每所小学校都有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可以手把手指导兼职体育教师,提高兼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有计划性地组织安排专、兼职体育教师师徒结对,师傅带徒弟,体育组使用材、参照案。发挥团队合作能力,安排师傅每周进行听课并定期开展有效评课,以专带兼,这种互赢的方式、为快速提高体育课堂专业水平提供了技术指导。

四、同一考核标准,共促进步

以往兼职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理解的偏颇,把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简单化,降低了体育运动技术的传授。“快乐体育”成为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各种游戏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只要能组织管理学生,就能上好体育课。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缺少考核监控,导致一些兼职体育教师,上课没有教案,教学没有教学目标和一定的教学内容,只是带着孩子们做做游戏,缺乏体育课应该有的练习密度、负荷和强度。在教学技能方面没有专业技能示范和展示,让学生失去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要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兼职体育教师缺乏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教研室采取对兼职和专职同等考核,并进行同体异构,让兼职体育教师倍感压力,促使他们尽早明确体育教学的步骤以及体育运动规律,以此提高上课的技巧和课堂的实效。

五、多种形式培训,提高实效

为了更好解决目前存在兼职体育教师的现状,借助区域内培训是最好的一个手段。在培训前做好问卷调查,找出老师最需要的内容。比如:体育教学的常规、组织形式,运动安全,简单的运动生理知识、运动负荷安排,场地器材等等都需要了解。培训的形式,除极少的集中培训外,教研室制定兼职教师培训翔实的计划方案进度,开展化整为零的“影响小、效果好”小规模形式的培训;教研室组织的“送陪下校”的培训;相近2~3所学校的开展的小范围联合培训;这种多样性的体育培训项目,为兼职教师由兼到专的发展做到少时多效。

六、搭建竞赛平台,展现才华

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一般都是通过基本功比赛以及评优课的选拔,对于兼职体育教师缺少选拔机制。为了更快速提高小学兼职体育教师把握课堂能力,制定出一套适合兼职体育教师的基本功比赛、评优课的方案,让他们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赛,教研室牵头承认各种比赛的获奖。为兼职体育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兼职体育教师的授课激情和体育素养提升。

篇10

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着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总结了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成功=刻苦学习+正确方法+少说废话。少说废话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能否刻苦学习也并不会产生一个良好的区分度,所以,是否具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高素质、高能力学生必要的条件。

方法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伐木工人用斧头一个上午只能砍一棵大树,但用电锯的话,砍一棵大树或许仅仅需要十分钟,所以说,正确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好比一个明眼人却被黑幕蒙蔽了双眼,身边一片黑暗,摸索着前行,往往却事倍功半,作为教师我们要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经验教训传授给她们,让他们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譬如,在地理的学习上,要重抓图表,了解记忆。(1)与图表(地图、统计表、表)相结合,做到有图有知识,有线索有图,做到系统记忆,连锁记忆,把每一个小知识点通过图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一个小点便可发散开表,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2)抓住重难点,分清主次,地理的一些知识是可以理解记忆的,掌控大致的意思即可,不要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记忆这些知识上,然而涉及常识性问题时,便一定要死记硬背,不能出半点差错。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处事方式跟世界观都不一样,所以说,学习方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说你的方法就一定好,我的方法就一定不好,我们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寻找一种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要记住,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中心,产生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便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首先,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相信每个教师都深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与学习两方面积极与学生交流,拉近我们之间的关系,真正地成为他们的朋友,当一个学生对某一位老师产生了好感,慢慢的他也会喜欢那位老师所带的学科;其次,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许多中学生的眼中地理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实则不然,地理其实是一门有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课堂,用风趣的语言,多种多样的课堂练习等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最后,让地理走出课堂,让地理走进生活。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走进生活是新课标改革的必然结果,让地理走进生活,有利于体现地理知识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重中之重

英国诗人德莱敦曾经说过:“首先我们养成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可见习惯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所谓教育,在我看来便是养成习惯,作为中学教师,中学生的习惯养成并未成形,我们应教书育人双管齐下,更注重帮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习惯便难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没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又何以提及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重中之重。

篇11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对新异、生动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些许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1.1 情境教学中过多地引入情境,丧失了教学目标。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过多地运用了情境,而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突发奇想,要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情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想象,却忘记了教师是在上数学课。

1.2 成人化的想象对小学生缺乏新奇的吸引性。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时,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进行设想,忽视了童趣和纯真的眼睛,简单的情境创设平淡无奇,缺乏挑战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用"一个星期有几天"来进行问题式的课堂导入,这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新奇,对乘法口诀也缺乏记忆。

1.3 课堂教学中"数学味"的弱化和缺失。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却没有及时地将情境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弱化了数学学科所应有的"数学味"。如:在《统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记录,可是学生们却停留在小组成员间体重的比较讨论等内容,而没有真正进入到数学统计知识的学习之中来。

2.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方式,是小学生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方式,它在激起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转化为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将之内化为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主动性。

2.2 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用他们自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为后续数学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2.3 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多数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好奇,也拥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自主发现的能力挖掘越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迁移。

3.自主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3.1 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合适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导入,是进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宽松、愉悦、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具体方法如下。

3.1.1 以生活为教学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迁移。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知到数学的价值,可以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数学情境的生活度越高,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越容易被激活,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就越深。例如: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进行人民币的购买情境,把不同的物品贴上不同的价格标签,再由分组的学生进行不同面值的假人民币的购买情境,使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的变换。

3.1.2 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游戏环节是小学生最乐于参与和互动的环节,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环节,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如:在小学5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数字的相加,而可以采用"邮递员送信"游戏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标有不同两位数的信箱,并准备不同加法练习题的信封,选择几名学生作"送信邮差",将这些信封和信箱匹配,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选择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它犹如一块无形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增强了趣味性和主动性。

3.1.3 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小学生都酷爱故事,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用创意的思维想象,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10以内的数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数字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可以引入故事进行形象的学习:在0~9的数字王国里,数字9发现自己是最大的,于是就很神气和骄傲,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都是小不点儿,都比我小,所以你们都要听我的。"其他的数字为了消灭它的嚣张气焰,商量好让数字1和0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数字9看到后低下了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再也不狂妄自大了,和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学生们在教师故事的讲述中,也展开了对数字的思维和想象,认识到了10以内数字的基数、序数意义,进行自主性的认知学习。

3.1.4 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带着困惑、怀疑和探索的心理,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这也是教学引入策略之一。

3.2 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流传着一句名言: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参与,才能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2.1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数学"认识钟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数学性的认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实物钟表的观察、触摸与参与,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到长针和短针的区别,并观察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相等的格,学生在对钟表的触摸、观察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3.2.2 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学习。小组合作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之下完成,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如在"长方形"的认知中,要各小组进行分组比赛,寻找出最多的长方形者获胜,在大家踊跃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通过对比、测量等不同手段,了解对生活中"长方形"的认知,如:课本、长方形的长桌、黑板的形状等,大家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规律,并主动性地获取了相应的知识。

篇12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是我们从小就开始传唱的歌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老话。而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样的至理名言。因为榜样好比人生的坐标,事业成功的向导。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 一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走上讲台, 成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但是, 很大一批青年教师是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 虽然角色上从学生转成了教师, 教学能力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谢云,2008)。因此,在这段时期他们也需要榜样,也需要教师的“教师”的激励和指引,从而促进他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年轻教师的终身学习、专业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然而,在大学的教师培训中,多数是重形式,轻效果,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对于新任或青年教师而言,路在何方?榜样是谁?榜样的力量在哪里?

二、 榜样激励的必要性

(一)所见所闻

链接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育教学理论把握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能力不强……不要以为这是在对中小学教师“指摘”,实际上,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在2011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呼吁:应在高校建立教师发展机构,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刘文健,2011)。

链接二: 朱淼华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讲师。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是,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他在哲学系排名最后,被淘汰“下岗”(张志峰,2005)。

思考和启示:目前,许多大学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其弊端正在日益显现,一些教师过分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这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如果说标准和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榜样的话,那么这种变革应该是深层次的。

(二)相关研究和启示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34.3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47%。然而单靠新教师“广而泛”的短时入职培训或者自我进修提升,并不能帮助他们迅速地提高教学能力、成功地进入教师角色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新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学会如何将知识教给学生,即同时掌握“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知识。特别是新任教师需要尽快掌握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技能,即运用相关教材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管理能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体现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构成(刘忠生,2010)。

另外,教学能力的实践性和反思性非常明显,新任教师要不断探索实践,学习反思。学校要“持续不断地引领大学教师提高学习力。它需要在长期的不断累积、反馈和评估中逐步发展。它需要大学管理者营造健康的学习文化,通过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共同学习” (何华宇等,2009)。如何营造学习文化并鼓励共同学习,榜样激励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途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力量来自于榜样的强大的激励功能。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榜样激励是指学校管理者选择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工作积极、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作为榜样,加以肯定和表扬,并要求所有教师学习,从而激发教师团体成员积极性的方法。

三、榜样激励的可行性

(一)身边的榜样

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它需要独特的能力和结构。但是,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能力结构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同的教育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教学能力结构。一线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也提出自己的教学能力结构观点。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发展表现出来的(王宪平等, 2006),因此,从一线的教师或优秀的教师榜样的教学活动过程可帮青年教师提供形象的范例,获得一种比较通俗易理解的范式。

(二) 可行性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借鉴、模仿他人的行为反应来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J.Locke)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有效的办法是把他应该做或是应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一旦你把他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了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

榜样发挥着重要的示范激励作用,特别是榜样内在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号召功能、启迪功能、警醒功能。曾经,“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私的园丁”、“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等教师的形象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精神世界。现时,曾经征服人心、净化心灵的榜样精神几乎“失落”、“失灵”了,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抄袭门”、“造假门”、“漏题门”事件层出不穷。因此,面对高校教师榜样激励的缺失和不当的现象,如何重构和完善榜样激励机制,以更好发挥其示范和激励效应,成为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中重要的问题。

四、榜样激励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榜样主要通过教育、目标和强化三个机制来发挥其激励效用。运用榜样激励应注意几点原则:

1.要注意选择好榜样。管理心理学特别要求选择的榜样必须在团体中具有特别高的认同度与信服度。选择的榜样认同度与信服度越高,激励效果就越好(戴健林等, 2008)。给教师提供的榜样,要符合教学示范和学习的要求,既要有著名的先进人物, 也要有教师身边的人,以增强说服力。

2.对榜样的宣传要注意客观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宣传和教育时要实事求是地将榜样的伟大与平凡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榜样激励的情绪感染力。

3.要注意对榜样提出严格要求。榜样一旦选出,学校管理者必须对榜样提出更高的要求。

4.要注意鼓励教师学好榜样。榜样激励要求对学好榜样要做到有指导、有要求。指导和要求他们把学习榜样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学习和生活中去。

5.在榜样激励中,要加入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以榜样的目标和榜样的情感引起教师的共鸣,并创造机会加强互动和交流,促进学习、模仿、提高的愿望和实践。

(二)形式

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方面,除了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进修,高校主要的措施和努力主要有:新教师的入职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课堂教学观摩大赛及获奖交流会;各种校内外培训班和研讨会;先进师德个人及青年博士风采宣传;督导组的听课和指导。

(三)榜样的来源

从榜样的来源来看,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的同时,最好多开发和细分校内资源,树立本校的榜样,并形成系统化和常规化的指导和实践。

1.发挥各级领导的榜样激励作用。最具激励力量的榜样是领导,作为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高度重视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坚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才能带领教师创造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

2.发挥杰出个人的榜样激励作用。应注重榜样内在的精神力量,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进行榜样的细分并选择切实可行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各时期的先进人物,突出榜样某些方面从而发挥其榜样示范激励作用。

3.发挥优秀团体的榜样激励作用。通过一些优秀的教学团体、科研团体、项目团体或创新团体的榜样,帮助教师学会依靠“团体”的力量或跨学科的学习和合作,激发灵感,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4.发挥“人人都可以成为榜样”的激励作用。在榜样激励的过程中注重反馈与互动,互相学习,实现共建,激励所有教师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此外,从被激励的教师来看,要坚持榜样激励的常规性、互动性和指导性。如果榜样是在校内的、在身边的,那么学校应当鼓励或创造更多的条件帮助青年教师和“本土”榜样的积极交流,可以及时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通过深入的探讨和共同学习,无论是榜样者本身,还是榜样的仿效者,从中都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使人得到鼓舞,受到激励(戴健林等, 2008)。

最后,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榜样激励也需要结合学校发展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求而设计和实施,因而也需要管理和创新。例如,某些大学近年来启动“榜样库工程”,将榜样细分化,用优秀的校内榜样来影响师生,使榜样就在身边,成为“看得见”、可模仿的“活教材”。

参考文献:

[1][英]洛克. 教育漫话[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3:64.

[2]何华宇,赵敏. 现代大学职能视阈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 大学教育科学, 2009(5).

[3]戴健林等. 校本激励——原理与策略[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3.

[4]张志峰,杨婷. 教育专家评说“朱淼华现象”, 重研轻教不可取[N]. 人民日报, 2005-11-28(11).

[5]刘文健. 教学理念方法单一, 高校应建立教师发展机构[N]. 中国教育报, 2011-10-1(2).

篇13

反思一:营造多元化的教学导入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美术课多是安排在主课之后,一般为上午的第三节,或者是下午时间段中,这些时间段学生已到了一定的倦怠期,或者说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教师如何有效的将课题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浓厚兴趣,将孩子天性中的好奇、求知、探索释放出来,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铺展。笔者在上低年级段的《春天来了》一课时曾经发现,由于是下午第一节课,很多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个情况笔者采用音乐《春天在哪里》的视频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一边哼着这个耳熟能详的曲调,一边看着画面中不断变化的春天景象,从而可以唤醒孩子们记忆中的春天,当提问到关于春天的相关问题的时,学生能够很快融入教学气氛中,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争相告知自己印象中美好的春天。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但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发言,让整个本来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提供广泛素材,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关系。

反思二: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像世界万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们由于他们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针对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性、性格多样性,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性,将学生间的差异视为一种闪光点来进行开发,从而实施一定程度有差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质,促进个性发展,这在美术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新教师课前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而所谓的备课不只是要备教材、备教法、做课件、准备范画,更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做好相应准备,学会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班施教,所以对授课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也是我们新美术教师的备课内容之一。因为新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更多的是理论方法,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方法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如在《美丽的家乡》这一课的教学中,课前笔者了解到班级中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各个省市、五湖四海的孩子,基于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笔者以“介绍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美景”这一话题进行导入,教师没有直接关于家乡固有场景的灌输,而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充分发挥,在交流的过程中开拓学生们的创作思路,让家乡场景不局限于高楼大厦,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场景,例如:林荫小道、小桥流水人家、山乡村野、四合院等家乡场景,为之后的创作给学生留下个性发挥的空间,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丰富情感体验。

反思三:尽情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以临摹为主,让学生模仿着画画,看谁画得最像,画得最仔细就是好的、合格的作品。这是对学生模式化的教学,脱离了学生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情感表达。学生在机械的作画练习中,会丧失属于自己的创作意识和学习兴趣,创作能力逐渐下降,也将越来越依赖于老师的灌输,懒于自己去想象和创造。因而作为新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笔者曾经上过《夸张的脸》,并在高年级段中选二个班,做过不同教学模式的尝试。一个班级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将脸部的各个细节都详细地讲述一遍,比如五官应该如何制作,陶泥搓揉捏手法等等;而另一个班级则采用相反的模式,以学生讲述为主,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来讲述制作的方式,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师生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得出制作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领悟制作原理和过程。两个班级在不同教学模式前提下,第二个班级的作品比第一个班级的作品脸部表情更加丰富,并且笔者还意外发现一些造型新颖而形态奇特的脸部表情,而第一个班级的学生作品基本以笔者讲述的样式为主,变化和创新鲜有。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到高年级段越容易被束缚,越将老师的直接灌输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理所当然,对今后老师的突然放手,要求进行独立和创新性的思考时,会不知所措,想象的区域会变得狭窄,内容死板空洞,仅局限于老师曾经所讲授的范围,犹如围城,不再愿意动脑筋去突破思维的固有模式和枷锁。

所以新教师应该紧贴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想法无尽地挖掘出来,让他们能够走近生活去感受作品,将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展现在作品中。话说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创作的起点,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让美术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的情境。在现代社会中,美术不仅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了解美术其实是渗透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不是美术课结束了就停止了,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的。这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丹说的这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反思四:提倡多形式作业评价手段

作业评价不仅仅体现于课堂最后十分钟的点评,而是贯穿于整节课中。小学生还是孩子,因此有技巧的评价,有技巧的表扬,能够将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如何绘画鱼这一课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绘画内容布置后的五分钟左右,他就完成了,将手扬得高高的,一脸急切地看着老师,嘴里嚷着“老师,我画完了,我画完了”。走近一看,大大的白纸上就画了一条孤零零的、没有着色的小鱼,并且是最简单的画法,而此时笔者奖励给他一个大拇指卡片,对他说:“你太棒了,能这么快就画出一条小鱼,但是你想想你平时玩的时候是不是有好多小伙伴啊,而你的小鱼它却孤零零地在这么大的一张纸上遨游,它也会想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你应该怎么帮助它呢?”以一种启发式的评价,将他绘画中的闪光点放大,并且引导他继续创作。随后不多时,他又一次扬起了手臂,发现原本空空的画纸上画满了小鱼,随后笔者又奖励他一个大拇指卡片,继续引导,让小男孩给小鱼儿们穿上美丽的花衣服――添上色彩,小男孩连续得到两个大拇指更加开心,更加专注地绘画,平时的小动作,讲空话也就都不见了。而他这一系列的表现,以及得到的奖励,也在无形中鼓舞了周边的一些小朋友,这个也可以说是班级中的一种“羊群效应”。

而作业评价中最好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这三个点评方式递进进行。学生的自评,是让学生大胆的走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作品的优点,以及创作的灵感来源,设计的意图,而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也有利于听的同学关于这一绘画主题创作思路的发散。学生互评,是让其他同学对于自己的作品提出想法和意见,这个过程是全班参与的过程,都积极思考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最后教师的总结点评,是一个主题升华的过程,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作品中表现的普遍问题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作品在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可以变化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最好不局限于一种方式,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形成单一的模式化概念,才有利于他们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亚娜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考试周刊 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