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专题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专题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专题教学

篇1

天体运动作为一个具体的运动形式,必然遵循上述因果关系。只不过,此时的物体是某些具体的天体,起主导作用的作用力为万有引力而已。因此,在天体运动问题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这样一个本质特征:天体运动的位移(轨迹)、速度等运动参量由天体的质量、初始位移、初始速度、所受的力及受力时间等共同决定。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天体为何或做圆周运动、或做椭圆运动、或做抛物线运动。人造天体在绕地运行中发生变轨,也是因为人造天体的速度与受力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通过改变人造天体的速度大小或方向,就可以提升或降低天体运行的轨道。

2 融合三大定律

从该专题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来看,天体运动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的综合应用。它综合了经典力学中的力、运动、能量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对力、运动、能量等知识加深理解的绝好楔入点。

可见,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三者之间是一般规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与具体运动形式(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到再结合重力、圆周运动等相关概念,就会形成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特别具体的天体运动情形,从而就有了相当多的计算公式。如何恰当使用有关公式,分析某个天体运动情形,就成了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也是不少学生害怕天体运动这一类问题的根本原因。

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厘清三大定律的基础上,紧扣F向=F万这一核心关系,理解各类天体运动情形的分析过程,掌握相关公式的推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甄别天体运动情形,恰当使用有关公式,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掌握五类典型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加深对天体运动专题的理解和认识,这里列举天体运动五个典型问题说明。

3.1 计算天体质量或密度

通过物体在某个天体表面所受的“重力”或围绕某个天体运动的情形,利用万有引力计算该天体质量或密度。这里以计算天体质量为例。

情形一:通过物体在某个天体表面所受的“重力”,利用万有引力计算该天体质量。

物体在天体表面所受到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不考虑天体自传影响。

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g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天体的半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近似在其他涉及近天体表面问题中也被广泛使用。

情形二:通过物体围绕某个天体运动,利用万有引力计算该天体质量。

可以先将物体围绕某个天体运动近似地看成圆周运动,此时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

其中,r、v、ω、T分别为物体围绕某个天体运动的半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2 同步卫星

所谓“同步卫星”,通常以地球为例,指人造卫星绕地球的周期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又称“静止卫星”。可以证明,此时人造卫星的动行轨道只能在赤道上方,且T卫=T自。

3.3 双星运动

两颗质量可以相比的恒星相互绕着旋转的现象,叫双星运动。双星运动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双星中两颗子星相互绕着旋转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且周期相等,其向心力由两恒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

设双星的两子星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相距L,M1和M2的线速度分别为v1和v2,角速度分别为ω1和ω2(ω1=ω2,T1=T2),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两子星间的距离L与两子星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1、r2之间的约束关系:L=r1+r2。

3.4 变轨问题

篇2

在本专题复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了解了密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至于本专题复习内容中所涉及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对液体压强中的深度的理解,大气压有方向,气压和流速的关系等,这些都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概念,能较熟练地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

(2)理解压强影响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区别压力和重力的关系.

(4)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能利用特点解释一些现象.

(5)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和生活现象,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6)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工具.

(7)能说出气压和流速的关系,液体沸点和气压的关系,并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设计开放实验,引领学生运用多向思维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启发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4)通过开放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对比法、归纳法等科学方法.

(5)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经历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科学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压强的计算.

难点压力的正确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大气压有方向,气压和流速的关系的认识、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与讨论相结合,开放和设计相结合.

学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对比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我们学习的压强知识包含哪些方面的压强?学生回答: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我们在学习压强时做了许多实验,今天想请大家选择合适器材:沙堆、空矿泉水瓶、水(包括开水、盐水)、大头针,设计尽可能多的有关压强实验.

学生先自主设计,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展示,教师将学生的汇报分类归纳.

一、固体压强的复习

学生汇报:利用沙堆、空矿泉水瓶和水等器材,根据矿泉水瓶中不同的水量对沙堆形变程度的差异,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根据盛有同一水量的矿泉水瓶正放和倒放对沙堆形变程度的差异,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鼓励学生采用生生互评进行评价)

学生归纳: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师追问: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表示呢?

学生回答:压强反映了压力的效果.

教师再问:那压强概念如何定义呢?公式如何?单位怎样?

学生回答: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了压力叫压强.压强的公式为ρ=FS,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简称帕,1 Pa=1 N/m2.

教师设问:从压强的公式 出发,那我们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大小呢?

学生回答: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两种,即:(1)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利用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2)当压力一定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也有两种,即:(1)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利用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2)当压力一定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教师板书:压强的意义、概念、公式、单位等,然后围绕复习的内容展开练习.

随堂练习:

(1)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桌面产生的压强最大的是

请学生回答,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学生回答,压力等于重力.

教师追问:压力就是重力吗?

请学生板演画出压力方向,确定压力并不是重力,再问学生什么情况下,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呢?

学生回答: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两力大小相等F=G.

(2)如图所示,一均匀的砖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沿虚线切去一半,此时桌面受到的压强与原来相比.将其放在另一半上边,此时桌面受到的压强与原来相比.

A.不变

B.增大为原来的2倍

C.减小为原来的1/2

D.减小为原来的1/4

教师追问:如何实现桌面受到的压强减小为原来的1/2 ?

(3)容积为550 mL的矿泉水放在水平桌面上,瓶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约是25 cm2,求它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大?(矿泉水瓶的质量忽略不计,g取10 N/kg)

二、液体压强的复习

学生1汇报:利用矿泉水瓶、大头针和水等器材,在盛水的矿泉水瓶中底部和侧壁用大头针各扎一小孔,观察现象,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学生2汇报:利用矿泉水瓶、大头针和水等器材,在盛水的矿泉水瓶中四周侧壁用大头针扎四小孔,观察现象,说明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学生3汇报:利用矿泉水瓶、大头针和水等器材,在盛水的矿泉水瓶中四周等高的侧壁用大头针各扎一小孔,观察比较水喷出的水平距离,说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学生4汇报:利用矿泉水瓶、大头针和水等器材,在盛水的矿泉水瓶中同侧不同高度的壁上用大头针扎四小孔,观察比较水喷出的水平距离,说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学生5汇报:利用矿泉水瓶、大头针和水、盐水等器材,在盛水和盐水的两个不同的矿泉水瓶同侧等高度的壁上用大头针各扎一小孔,观察比较水喷出的水平距离,说明液体的压强随密度增加而增大.

(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鼓励学生采用生生自评进行评价)

师生归纳:液体压强具有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4)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教师追问:“深度”怎么理解呢?

展示图片请学生回答,C点的深度是多少?

教师归纳:“深度”――研究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教师板书:液体压强的特点,然后围绕复习的内容展开练习.

随堂练习:

(1)下面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A.处向下压强比向上压强大()

B.处压强比D处压强小()

C.处压强比D处压强大()

教师追问:保持D点深度不变,如何使D点的压强变小?

(2)装满水的两瓶矿泉水,若从正放到倒放,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如何变化?(不变)瓶对支撑面的压强如何变化? (变大)

(3)装半瓶水的两瓶矿泉水,若从正放到倒放,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如何变化?(变大)瓶对支撑面的压强如何变化? (变大)

三、气体压强的复习

学生1汇报:利用矿泉水瓶、大头针和水等器材,在盛水的矿泉水瓶中底部和侧壁用大头针各扎几个小孔作成魔瓶,打开瓶盖,水从瓶底和侧壁漏出,旋紧瓶盖,水不漏了,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鼓励学生采用生生互评进行评价)

学生2汇报:利用矿泉水瓶、大头针和热水等器材,在空的矿泉水瓶中装入热水,然后倒掉,发现瓶变扁了,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鼓励学生采用生生自评进行评价)

展示图片,请学生回答,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而且大气压是很大的.

教师提问: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气压计.

教师再问:大气压真实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为多大呢?(1.01×105 Pa)

教师提问:(1)山下和山上包装袋状况不同是什么原因?(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刮风时,帐篷经常被掀起!为什么? (气压和流速的关系)

(3)在温州水的沸点为100 ℃,拉萨水的沸点约为90 ℃,珠穆朗玛峰水的沸点约为72 ℃,这是为什么?(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教师板书:大气压的存在、测量,气压与海拔、流速的关系,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然后围绕复习的内容展开练习.

随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A.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不容易被倒出来

B.用吸管能从汽水瓶中把汽水吸入口中

C.用抽气机抽出灯泡中的空气

D.挂钩会吸在墙上

(2)你能解释吊瓶的原理吗?打点滴时吊瓶放低了,血会回到输液管里,这又是什么原因?

(3)在通常情况下你头顶(头顶面积近视200 cm2)受到的压力约

A.几十牛B.几百牛C.几千牛D.几万牛

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本节课我们涉及到那些科学方法?

【教学反思】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促进能力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必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它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二是它要指向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压强专题复习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的,从学生乐意设计的探究实验引发问题,围绕压强这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努力贯彻和落实科学新课程理念.

1.目标合理定位,体现科学本质

本专题复习课中将“知识和技能”作为解决问题的载体或素材,将“过程和方法”作为问题设计的基本内容,整堂复习课凸显科学探究的思想,在探究实验设计中贯穿知识点的复习,在随堂练习中辨析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在整堂课中积极渗透科学方法的应用,也就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科学本质.

压强是力学重要概念,固体压强是这专题主要内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压强的计算为教学重点;液体、气体压强也是固体压强知识的延伸、应用和深化,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有关大气压的知识都属于了解层次的要求.根据学情认定压力的正确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大气压有方向,气压和流速的关系的认识、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教学难点.

探究各种科学现象和过程设计的实验,如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大小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关系,都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来完成;压强概念的复习渗透科学方法中的比值定义法;对压力的正确理解,我们通过画三种不同形式压力的方向图进行比较,为突破对液体压强深度的误解,外加练习对比深化理解,为区分固体和液体压强,通过满瓶水或半瓶水正放到倒放,分析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和瓶对支撑面的压强变化情况,科学采纳了对比法;通过压强公式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压强具有的特点,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从生活现象归纳气压和流速的关系、液体沸点和气压的关系等,都采用演绎归纳法,通过这些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寻找到科学知识间的异同,能明晰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归纳出科学规律的特点.

2.模式力求创新,凸显探究思想

本专题复习课改变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复习模式,推行以探究为中心的主题复习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习的起点,终点是问题的解决,在起点和终点间的过程则是科学探究,我们称之为探究性“主题式”复习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基本流程为:“问题-探究-整理-发展 ”.

以压强为中心,创设探究(实验)的情境,选择合适器材:沙堆、空矿泉水瓶、水(包括开水、盐水)、大头针,设计尽可能多的有关压强(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压强)的实验,这探究的情境就是创设这样一种类似真实科学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每个人都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在实践共同体内发表自己的思想,接受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评价,最终形成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实验自主设计,展示学生智慧

本专题复习课最大亮点在于设计开放实验这一环节,实验器材可以自选,学生思维充分发散,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探索想象,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情绪高涨,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发挥了实验的方法论功能.

有一学生汇报:利用矿泉水瓶、大头针和水等器材,在盛水的矿泉水瓶中四周等高的侧壁用大头针各扎一小孔,观察比较水喷出的水平距离,同时说明三个问题(1)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像这样的设计多么富有创意,实验简单蕴涵内容丰富,一个实验得出三个结论.还有学生想到魔瓶的做法,联系上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我们老师都佩服三分.开展这样的实验自主设计,课堂气氛也变得异常活跃,充分展示了学生课堂活动智慧.

4.启发分析引导,知识自我重构

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也就成了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奥苏贝尔所提到的课堂的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知认知结构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内容.先前的知识回顾,清晰了原本的知识网络,构建了最简单的知识网络.通过教师课堂的精心引导,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及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自我建构,这也是学生学习素养的升华.

本专题复习课先从压强分为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开始,创设探究(实验)的情境,围绕压强中心再展开实验设计,从固体压强的实验设计启发引导分析,归纳出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单位,从液体压强的实验设计中,归纳出液体压强的特点,从气体压强的实验设计中,归纳出大气压的存在、测量、气压和流速的关系、液体沸点和气压的关系等.这样从确定以压强问题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懂一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这种建构也不是教师强硬灌输,而是融入在开放性的实验设计中,在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唤醒状态下的积极主动地建构.

5.评价方式多元,学生能力提升

篇3

三、《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作好积累。

四、本专题涉及到地理、生物、气象等相关知识,只宜作简单介绍,务勿在气象物候专业知识方面“深挖洞”。

五、具体教学策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3.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

4.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让学生了解气象与物候之间的关系。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会整理某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有条理的介绍说明。

2.通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和《参考资料》二,弄清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有哪几个因素,研究物候有什么意义。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学法指导:朗读――释疑――积累――运用

媒体设计: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总结概括教学重难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文本中七首古诗词,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4.搜集课外有关气象物候古诗词,探讨其中物候现象及成因。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本中七首古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篇4

1选用优质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教材,是由人社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材根据服装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实操教学的内容,注意引入服装行业经常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在表现形式上,《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改变了以往教材枯燥繁琐的文字描述,采用大量的现场操作照片、彩色图片和实物照片,再配上简单明了的文字说明,使教学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知环境。

2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裁剪与制作》紧密相关,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制作毕业设计作品,可以检验学生在学校两年学习的成绩,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的一次“大阅兵”。这就要求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知识结构全面,既懂理论,又会实操,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技能操作水平。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讲授《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时,理论教学部分,建议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从教材、刊物和互联网上广泛收集图片、资料、视频等,利用幻灯片展示,使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实操教学部分,建议带领学生到服装制版室、服装实训车间,通过启发引导、示范、辅导等方法,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里顺利完成服装的设计与制作。每一专项服装的设计和制作都应按项目设计的要素、装饰手法与搭配技巧、项目制作实例等环节认真准备,让学生对每一环节都认识清晰,力争掌握。除了具备丰富和扎实的理论教学经验,教师也应该多去企业实地考察,比如:广东东莞联泰制衣有限公司、广东佛山溢达制衣有限公司、襄阳天王服装厂、襄阳三五四二服装厂,学习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对于教师来说,企业见习经历是非常宝贵的,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在技能水平上均会较大的提高。所以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经常到企业学习,对于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教书育人很有帮助。

3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板书、挂图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教学方法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以下是新的教学方法:3.1多媒体教学法。《服装专题设计和制作》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教师制作课件,在多媒体教室讲解。3.2模卡教学法。教师亲自缝制服装零部,将每一步骤固定在硬板纸上,按顺序排列制成教学模卡。教师在讲授服装部件时,可以对照模卡做示范,学生分小组观看。每组学生看完后,马上去裁剪、制作,制作的过程中不太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看模卡,回顾老师制作的要点。通过模卡辅助教学,学生学起来非常直观,教师教起来也很轻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中正在推广,鼓励教师们积极制作模卡,也获得了教师们一致的赞同。3.3启发教学法。教师启发学生的灵感、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设计制作晚礼服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服装展示厅,欣赏往届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教师对照晚礼服给学生讲解设计亮点、结构制图和缝制要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做。通过这样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愿望。3.4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服装设计制作的任务,制定教学方案,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在设计制作职业装时,教师首先给出学习任务:设计制作一套职业装。然后围绕这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职业装的定义与分类;职业装设计的原则和基本要素等理论知识。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己对职业装进行款式设计、结构设计、选择购买面料、辅料、裁剪并制作,通过修正样板,修正样衣等步骤,最终达到设计作品的目的。对于每位学生制作的职业装成品,教师通过之前制定好的考核评价表进行评价,给出学生综合成绩。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找出本次学习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等。3.5一体化教学法。现在职业教育正在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一个过程。

4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每年招收的新生是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指导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细心地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及时的进行疏导。可以将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优、良、中、差几个等次,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对于不同等次的学生,教师在要求上可以不同,优生可以要求高一些,差生可以要求低一些,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学习有兴趣,对未来有期待。

5加强对服装专业学生的管理,培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5.1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每周布置足够量的作业,比如:每周画两幅服装画;绘制两款1:5结构制图;打一套1:1的裁剪板;课后理论作业;服装缝制练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和晚自习时间充实起来,每天都有收获,日积月累,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不断地提高进步。这样能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5.2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给学生讲《工匠精神》、《一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高素质员工的28堂必修课》,让学生观看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视频等,学生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提升。只有思想教育跟上去了,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才能真正地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6结语

关于《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教学,教师在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顺应时展,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课前设想

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有章可循”的,并且这个“章法”就来源于我们的学生实验,因此,在直接和间接测量型实验的介绍中,利用相应的学生实验作比较,让学生看清方法的源头;在用转换法思想设计间接测量实验的过程中,也想体现“顺藤摸瓜”的思想:①根据与所测量相关的公式、规律,选择实验原理表达式;②根据原理表达式,确定需测量的量、器材;③根据需要测量的量,安排实验步骤;④最后用测量的量写出表达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两类测量型实验的考查方法,专题把握9种测量器材和8个典型间接测量实验;

(2)能应用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设计简单测量型实验,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将实验设计方法与学生实验中方法的对照和比较,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其实是来源于学生实验中已经学过的方法;

(2)通过将理论设计立刻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准确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贯穿于整节课的“实验设计也”“有章可循”的设计思想,使学生树立对实验设计的信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实验复习的方法,并应用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进行实验设计。

三、教具准备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秒表、木块、长木板。

四、教学流程

①学生分小组汇报预习单完成情况,各小组提出存在的问题;

②将初中物理中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实验进行归类,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掌握测量仪器使用方法,间接测量型实验要求掌握实验原理、方案设计、操作步骤、结果分析等问题;

③通过视频展示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的使用,让学生体会测量仪器使用的共同点,分析各自使用的注意点;

④引导学生分析等效替代、转换法是测量型实验方法来源、方法应用的关键,启发学生应用两种方法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方法设计实验、优化设计方案;

⑤测量实验中误差的分析,测量结果分析的方法(公式表达、表格、图像);

⑥总结测量型实验设计的题型、方法、思路,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预习指导

(一)直接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共有九个直接测量型实验,即:(1)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2)用刻度尺测长度;(3)用机械秒表测时间;(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5)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6)用弹簧测力计测力;(7)用电流表测电流;(8)用电压表测电压;(9)用电能表测电能,这些实验都是应用相应的仪器仪表直接测出物理量,这些测量工具都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我们应该掌握它们的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对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还要掌握它们的构造和原理。

这些基本测量工具的用途、构造、原理虽不相同,但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1.使用前都要观察它们的分度值和量程观察分度值就是认清它们刻度的每个小格代表的值,目的是测量时便于读数,对于一个给定的刻度尺、量筒、温度计、弹簧测力计,每一个小格表示的值是一定的,而电流表、电压表,因为它们一般有两个量程,每一小格表示的值是不同的,因而要先观察选用的量程,再读数。

2.使用前一般要观察零刻线或校零,目的是为了测量的准确,如刻度尺要观察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天平要先把它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都要把指针调到零刻线上。

3.使用时都不能超过它们的最大量程,否则测量工具会被损坏,如温度计会胀破、天平的刀口会损伤、弹簧的弹性被破坏、电表的指针可能被折断等。

4.读数时要正视刻度,否则读数不准确。

5.记录测量数据时要带单位,否则其值无意义。

除上述共同点之外,它们还有各自的注意事项:

1.刻度尺:测量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斜放,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

2.机械秒表读数要注意小圈的指针所指数字的单位是min;大圈指针所指数字的单位是s;还要注意一大圈是多少秒。

3.量筒:观察液面达到的刻度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

4.天平:测量时要“左物右码”,加减砝码要轻拿轻放,保持砝码和托盘的干燥清洁。

5.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6.弹簧测力计:用力不能过猛,要使弹簧能自由伸缩。

7.电流表和电压表:正、负接线柱不要接错;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8.电能表读数时要注意小数点位置和单位,某段时间消耗的电能是两次电能表读数之差。

(二)间接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间接测量型物理实验有:(1)测纸片下落的速度;(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3)测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4)估测大气压强的值;(5)测人上楼时的功率;(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7)伏安法测电阻;(8)伏安法测小灯泡的功率。

这类实验的共同特点是:根据待测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式,先测出式中其他各量,然后算出该量。

对这类实验,要在真正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这些量,选择哪些实验器材?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实验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并且会分析实验误差及产生的原因,实验的情景不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也有所差异,切忌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预习单成果展示,老师结构性备课结合学生预习提出问题

1.我们小组复习之后觉得测量仪器很多,各有各的用法,怎么更有效的抓住复习的重点内容;

2.有些物理量的测量是通过公式解决的,怎么从公式想到具体方法的,

二、问题引领

(一)基础知识网络

1.解决测量仪器的学习困难

[幻灯片显示]:

2.复习间接测量实验的相关知识

[幻灯片显示]:

(二)围绕预习单问题解决重点知识

1.直接测量型实验中易错的操作、读数问题

2.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问题

等效替代法测量的是不同情况下的同一个物理量,关键是:创设效果相等的两个物理情景,

转换法测量的是其他的物理量,所以必须要通过公式计算才得到所求物理量,因此用转换法设计实验的关键是:寻找与待测量相关的公式、规律,

例,观看两位老师“引体向上”视频,设计估测功率实验

3.优化方案的题型:(测摩擦力、估测大气压强)

例,请同学改进课本上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

预计同学可能有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方案1:

教师启发

方案1中用弹簧秤匀速拉木板不容易控制,且弹簧在移动中不容易读数,那么我如果能想办法让弹簧不动,那么实验就容易实现,且容易读数了,

预计有同学能够闪出火花,

方案2:

教师 方案2简便、易操作,更优,

4.结分析(公式表达或计算、表格设计、图像分析)例

小星同学进行测量煤油密度的实验

(1)第一次的方法和步骤是: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②把煤油倒入量筒,测出煤油的体积y;

③把量筒中的煤油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煤油的总质量m。

请用上述物理量写出煤油密度的计算式一这样测出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

篇6

思维更深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曾经说过:“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专题式教学给了学生阅读的挑战、成功的喜悦和难以忘怀的阅读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思维、磨砺了思想,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更强。例如,吴泓老师的王安石专题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王安石的背景材料后,对王安石的个性感悟仍然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把心理学家岳晓东的文章引入进来,由此引发学生对王安石心理健康的思考,学生从中感悟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他偏执的个性也有着巨大的关系,这些都带给学生巨大的思想冲击。

实施步骤

专题式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精读――泛读――活动――写作。第一步,精读。由师生共同研读同一专题下的不同篇目,深入地探究文本,将文本读懂读透。第二步,泛读。学生自读,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地探讨、研究,读出自己的感悟。第三步,活动。主要由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感悟。第四步:写作。教师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写作题目,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将自己的所感所得,书写成文,形成文字的积累,并通过写作这种形式,将阅读的效果落在实处。

具体案例

为了探究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笔者积极参加了《中国教师报》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特聘专家梁恕俭的“学科建模指导”讲座;在学科大组教研活动中,运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陶彦睿做了“专题教学初探”的代表发言;运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李峥还上了一节“语文学科建模研究课”,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精心指导。在通州区视导活动中,全组老师集体备课,专题式教学模式得到教研员的好评和支持。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全组老师齐心协力,积极展开专题教学。例如,学校开展了以作家为组材的专题,有鲁迅专题、李杜专题、苏轼专题等;开展了以体裁组材的专题,如骈文辞赋、唐宋诗词、唐宋散文等;开展了以教材选篇为主的专题,如京味文化、诸子百家、品味秋天等专题。

例如“鲁迅诗文专题”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做了社会调查:鲁迅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当代中国还需要鲁迅吗?要求学生选择五个年龄段对象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谈谈个人眼中的鲁迅形象。从调查结果上看,被调查者们基本上认同,经典作品该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该读。然后,师生共读《自序》《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呐喊》等小说集中重点篇目。推荐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起死》《出关》《铸剑》等篇。最后是发散写作:“我眼中的鲁迅”“鲁迅启迪我们做怎样的(或怎么做)社会人”“我画鲁迅”通过读其文,为你心中的鲁迅画像一幅;或者自选角度评论鲁迅在你心中的形象(可以绘画、也可用诗文,还可图文并茂)。

效果和体会

篇7

内容与形式要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发展。(1)因地制教,力求使“专题”生动活泼。以新平县漠沙镇为例,可根据漠沙镇周围常见的花草鱼鸟来突出“专题”,如:蝉、鹧鸪、燕子是漠沙镇常见的虫鸟,在学习专题《鸟》时,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鸟的外形、动作、听鸟叫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谈自己所得到的感受,搜集写“鸟”的诗句或文章,如:“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写出蝉的外形和蝉鸣声;“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是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最后学生诵读文中咏鸟的古诗和文章,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领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2)肯定学生的个人见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专题《叶》时,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采集自己所喜欢的植物的叶,查找有关叶的资料,并突出热坝地方和山头叶子的差异,并让学生畅谈差异的原因。搜集写《叶》古诗,课堂上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的结果和搜集资料,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提出疑问。如:“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诗中为何写“数点红”?也可根据学生的个体认识情况谈一谈“且教桃李闹春风”的理解。(3)运用网络教学,使模糊的认识更形象化。乡镇学生没有见过狼和长城,因此在上这类专题时,要应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从而实现多角度了解专题的目的。

二、体现实践性

学生参与的体验实践活动,能突破语文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框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专题”时一定要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实践,跳出常规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1)在实践中体验大自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组织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如:学习专题《气象物候》,可以让学生每天早上观察天空中云有什么变化,天气将会怎样转变,小组作好记录,注意哀牢山山腰、山顶和漠沙江边的温差原因,搜集一些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最后学生汇报总结。(2)在实践中了解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创能力。学习专题《广告》,课前学生从电视、报刊等搜集广告,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把搜集来的广告分为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两类,并说出每条广告好在什么地方,然后以当地的某一特产(甘蔗、荔枝、芒果)写一则广告或为花腰傣民族的服饰、民风习俗写一则宣传广告,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有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8

在后来的抽签中,我抽取了《汉字》专题。“汉字”所承载的内涵非常丰富,平时花三四节课讲授尚且不够,更不用说这次只能以一节课的时间来呈现、落实了!如果追求面面俱到的话,那整个教学过程就只能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了。我一时之间竟是毫无头绪,找不到一个清晰有效的思路。

教材中“汉字”专题的材料本身就很丰富了,我索性没有再去查找其他资料,拿起语文课本仔细地读了起来。当第三遍读到袁鹰《汉字的魅力》中的一段话时,引起了我的思考,“听到不少旅居海外的同胞谈过,……,当一种异乡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袭来时,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店招,三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母面前,使你抛却一切疲惫、孤独以至恐惧……”。袁鹰说汉字给了海外游子们家的感觉,是啊,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意识、文化传统的载体,有着独特的魅力,她不就是我们每个人无可替代的的精神家园吗?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尤其是像“汉字”这样极具中国特色、内涵丰富的专题教学更是这样。于是我最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古老、美丽、智慧;2.以“汉字是我家”唤起学生对汉字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对于这次“裸读”备课而有所收获,我深有感触。平常我也会时常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没有资料参考,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文本,才能真正地融入文本,“裸读”备课,特别有利于我们教者在独立阅读思考中,对文本有新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经常说我们的课堂要常教常新,这些“新”就要靠我们教者在独立的阅读中,有新发现,新感悟,尝试在找到切入点后,确定教学目标,再进行课堂设计,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这次的备课,我更加确定,无论上哪种类型的课,教者必须认真阅读文本、融入文本,有效利用文本资源,这是最终明确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专”、“语”结合,设计教学过程

篇9

一、截距型

这种类型的代数式一般形如ax+by,因为只要令z=ax+by,

再将式子变形为直线方程 ,就可以看出此时z和直

线的截距之间的关系。

例如,若x,y满足下列约束条件,求z=3x+5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5x+3y≤15

y≤x+1

x-5y≤3

事实上此题就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再将目标函数变形成直线形式

(如图1所示),

z最大(最小)就是直线与平面区域相交时截距最大(最小)。这就是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实际上就是利用代数式的几何意义通过数形结合达到解题的目的。

二、斜率型

这种类型的代数式一般形如 ,此时可以将式子看成

是点(x,y)和点(a,b)之间连线的斜率的c倍。

例如,求函数 的值域。

上述式子只要变形为 ,则可以将y看成是

点M(cosx,sinx)和点N(2,0)

之间连线的斜率的 倍(如图2

所示)。我们知道点M(cosx,sinx)

是单位圆上的动点,而N(2,0)是

定点,那么斜率的范围就很容易求得

了。这里也利用了代数式的几何意义

通过数形结合解题。

三、距离型

这种类型的代数式一般形如 或(x-a)2+(y-b)2,此时可以将其看成是点(x,y)和点(a,b)之间的距离或者距离的平方。

例如,如果实数满足约束条件3x+2y-1≥0,那么求u=x2+y2+6x-2y的最小值。

篇10

“专题”设计得内容丰富,信息集中,但其中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如果能够引导他们通过网络查找有关学习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一番“才华展示”,效果一定会很好。

在八年级上册“长城”的专题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同学们分组上网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悠久连绵的历史、神奇美妙的传说、亘古屹立的雄姿;长城在四季中不同的景物图片、长城上的著名关隘:古人描写长城、咏叹长城、赞美长城的诗文、今人保护长城、维修长城的故事……,为课堂上的探索学习做准备。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上色彩纷呈,合作学习气氛高涨,很多资料连老师也很少听说,因为学生们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去“亲近”长城,用心灵去“感悟”长城,长城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逐渐树立起立体可视的雄峻形象,后面的阅读教学在启发和诱导中自然也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知识的延伸让同学们眼界开阔,进而爱上课外阅读。

二、精心设计构建开放创新的阅读方式

“专题”课程设计是围绕一个题材中心选组几篇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经典文章,对本专题进行多角度的诠释,另外,还附了一些参考资料,包含的信息量非一般课文可比。文本中提供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可谓琳琅满目,乍一看真让人眼花缭乱。如采用精读细练,占用课时过多,还不免事倍功半。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构建一种开放创新阅读方式,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当然,在阅读中要带着老师的指导性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读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同时,还需要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同学们搜集的图片、影像、文章、诗句等进行“信息集成”,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展示,并结合专题内容科学地安排各教学环节。步骤合理,三课时就可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七年级上册《狼》的专题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开放创新的阅读活动。实行趣味性阅读和交叉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因为七年级学生活泼天真,对狼这种动物充满了好奇,所以我就先让同学们收集和狼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小组交流后,请男女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胆小善良的女生多选择了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而顽皮大胆的男生则主要选择了蒲松龄的《狼》。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或默读阅读方式。在阅读中要求同学们思考:这两篇文章写出了狼怎样的性格?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感情?随后又请同学们分组阅读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狼的科学知识,方式也可以是略读或浏览。与前面的文学作品进行一番比较阅读:生物科学家与文学家对狼的态度一样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经过精心的组织和巧妙的引导,同学们阅读专注,讨论时有的还和课外长篇小说《狼图腾》结合起来,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观点新颖,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真正体现了阅读的主动和自由,获得了快乐和独特的阅读体验,取得了新鲜的阅读感受,有效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同时,学生在感悟中,阅读情感得到提升。

三、结合实际拓展学生灵动的思维能力

篇11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3

化学复习教学通常可以分为知识梳理、专题突破、综合训练三个阶段,其中专题突破阶段的复习效果尤其重要。专题复习一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精炼提纯、巩固提升,同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指导学生学科思维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解决综合问题能力。传统专题复习比如“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计算”等,其设置切口宽、内容多、跨度大,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选择性,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往往不能令人满意。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同时考虑到选修学科教学时间限制,在专题复习教学中采用“微专题”复习形式,取得了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本文从“微专题”的内涵特征、“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施流程、“微专题”复习教学的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微专题”的内涵特征

“微专题”是指以某一知识、方法或者某个问题情景为中心,整合相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和基本规律,所形成的一种联系紧密、逻辑清晰的微型专题复习结构。“微专题”切口窄、内容少,强调知识深度而非知识跨度,学习目标简明而清晰,其教学时间相对也比较短,一般控制在35-45分钟左右,课堂复习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微专题”容量小因而其数量相对可以多一些,可以将高考考点量化分解设置成若干“微专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如“抓住重点”“围绕疑点”“关注热点”等方式选择性使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微专题”复习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与综合训练穿行,并不一定严格区分专题突破与综合训练的界限。因此学生通过“微专题”在复习基本知识的同时,深化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和应用体系,有效提升综合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传统的高三专题复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和“化学实验基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在其基础上设置系列“微专题”如图1和图2所示。

二、“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施流程

课堂教学中实施“微专题”复习教学一般按照问题背景、思维模型、问题解决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时间根据“微专题”难易程度而定,有些仅需要3~5分钟,一般需要30分钟,最长不超过一节课。下面选取图2所示“微专题10:新情境下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下简称“微专题10”)为例说明“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施流程。

1. 坚持目标导向,把握高考脉络

专题复习的时间一般距离高考比较近,因此其目的应该非常明确,必须针对化学高考中出现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微专题”复习教学中首先就必须将每个问题所对应的高考背景揭示出来,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从而将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必须完成的问题情景中。这种目标导向策略,既符合高考考查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增强了复习的有效性和参与度。比如“微专题10”可以按照如下教学片段展开问题背景。

[教学片段1]问题背景

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实验室制备方法;能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

高考命题方向:以一定情境下某物质的制备为背景,要求设计或“补充完整”物质制备的实验步骤。

2. 构建思维模型,萃取知识精华

“微专题”复习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构建某问题背景下的思维模型,这是每个“微专题”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微专题”能以小见大的原因之一。教育心理学家麦基奇认为:保持和理解知识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微专题”复习教学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重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和优化,进而建立更高级的逻辑认知和更深刻的知识网络。课堂教学实践中通常指导学生重温教材基本知识和基本情景,按照问题中隐涵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归纳,最终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现出来并加以解读,对于某些必要的“微专题”还可以辅以某个案例进行说明。比如“微专题10”可以按照如下教学片段展开思维模型教学。

[教学片段2]思维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图3所示思维模型图可以看出,“微专题10”综合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物质的分离提纯、实验条件控制等的理解与把握,同时考查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以及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时,通常先理顺“整体”思路,再进行“除杂设计”,“产物获取”则需根据物质制备的基本要求和试题提供的信息,分析应如何控制条件。

[教学片段3]案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为原料制备绿矾。请结合如图的绿矾溶解度曲线,补充完整由硫铁矿烧渣制备FeSO4・7H2O晶体的实验步骤(可选用的试剂:铁粉、稀硫酸和NaOH溶液):向一定量烧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得到FeSO4溶液,

,得到FeSO4・7H2O晶体。(已知:Fe2+、Fe3+、Al3+完全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分别为8.8、3.2、5.0)

[设计意图]首先理顺“整体思路”,根据硫酸铁矿渣中的主要成分,其中SiO2与稀硫酸不反应,可以直接过滤除去,然后设法除去Al3+并还原Fe3+。因此制备FeSO4・7H2O晶体的整体思路为:首先考虑杂质的除去,获得FeSO4溶液,其次通过再结晶获得FeSO4・7H2O晶体。其次进行“除杂设计”,Al3+的除去可以利用NaOH溶液调节pH至5使其转化为氢氧化铝沉淀,还原Fe3+可以利用铁粉,这里还需要考虑杂质的除去是否有先后顺序。可以有两种方案实现该实验的目的:方案一先将Fe3+还原为Fe2+,后分离Fe2+和Al3+;方案二先分离Fe3+和Al3+,后将Fe3+还原为Fe2+,无论哪种方案均可获得FeSO4溶液。最后再分析如何控制条件来获得FeSO4・7H2O晶体。根据溶解度曲线,应加热浓缩至60℃得到FeSO4饱和溶液,再冷却至0℃结晶,过滤、洗涤、干燥。为了减少损失,应用冰水洗涤,并采用低温干燥。

3. 优化训练反馈,提升课堂效率

专题复习为了强化学生应考能力,通常都会设计相关反馈巩固训练,以供学生在训练中反思、反思中提升。“微专题”复习同样如此,也设计有问题反馈训练环节,但和传统专题复习教学又存在不少区别。首先是教学时间安排,每个“微专题”最长不超过一节课,去除目标导向、思维模型教学环节后,剩余时间当堂完成反馈训练。其次是训练内容安排,统筹考虑教学时间安排,要求问题反馈内容精炼、针对性强,一般2-3个问题限时完成。再有问题情景精心设计,限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不采用原有习题或者问题情景,通常都会对原有问题进行拆分、优选、重组等,要求即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同时又要做到与思维模型紧密契合,从而有效提升训练效率和应考技能。

三、“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反思

1. 内容安排灵活

现行江苏高考模式导致选修学科教学时间,相比过去明显减少,不可能采用传统“大”专题复习形式。在专题复习教学实践中,“微专题”复习教学因其固有特点,自然成为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方式。具体教学安排时,对于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知识难度比较低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必要删减以提高教学效率。还有一些“微专题”教学时间很少,远远低于一节课教学时间,有的只要10-15分钟左右,可以将2-3个“微专题”置于同一节课完成,或者利用一些边角时间完成。事实表明,采用“微专题”复习教学后,专题复习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学生深度思考

“微专题”切入口比较小,思维专注程度比较高,通过目标导向、思维模型、反馈训练三个教学环节,逐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特别是思维模型教学,通过思维导图展现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回忆梳理相关化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化学知识本身的理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逻辑关系的理解。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学生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在案例解决中不断深化认知、提升能力。通过针对性的反馈训练,围绕思维模型,优化问题设计,在训练中拓展学生思维深度,促使学生思维向更深层面发展,从而形成对问题深刻的洞察力和持久的理解力。

3. 教学方式多元

“微专题”复习教学在实践中,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相对比较小,学生更容易切入问题的研究,一般而言可以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针对相关知识的回忆梳理,形成对本专题知识的初步意象;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讨论、探究、展示等,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基本达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思维模型的建立。同时在思维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和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根据实际需要,在思维关键节点进行点评提升,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微专题”课堂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有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亦有点评提升的空间,整个课堂具有多样性和生成性,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相当的思维发展空间,切实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微专题”以全新的组织形式展开专题复习,有效解决了传统专题复习内容跨度大、教学时间长、教学效率低等问题。新的目标导向、新的思维模型、新的反馈训练,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事实表明,“微专题”复习教学打破原有知识体系、探索优化教学策略,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篇12

一、多媒体为语文专题教学提供强烈的视听冲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支笔、一本书、教师一张嘴,很难实现语文教材中的新兴事物――专题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课堂单调、枯燥,就是教师对于如此丰富的知识的筛选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而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了。如“荷花、鸟、叶、长城、狼”专题,这些内容既富有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虽然这些内容学生耳熟能详,但是却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也缺少深入理性的思考,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些知识后印象深刻,乃至有一点自己的独到见解,必须做到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多媒体正是满足了语文专题教学的这一需要。“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而色彩、形象、动作、声音等是最容易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而且,人们对动画的记忆最强,图片次之,文字最弱。它可以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具有感知的时效性、共同性和统一性,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由于强化了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必然深刻明晰,特别如荷花、鸟、叶等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美感。我们在授课时,一出示富有意境的荷花画面,学生就惊叹一片,有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加以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的配乐朗读,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学生沉醉其间,陶醉不已。

这种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手段,避免了因教师讲述过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多媒体优化了语文专题教学的课堂组合,实现了课堂容量的最大化

语文学习必须广泛涉猎,“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广泛阅读,多方涉猎,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难以实现。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极大拓展阅读选择的空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选择自由,这就更加需要借助多媒体这个媒体。

为了更好地学习、了解荷花的种种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在学习资源的开放基地上来实现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组合。对此,我们在进行语文专题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借助课件的作用、网络的功能,利用各种音像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扩大知识容量,使教学内容在多层面、多形式或多感应上达到良好组合,调动主体投入的激情。如在专题《狼》的教学中,我们制作的课件由表及里地介绍了狼的各方面的知识,我们还设置了留言板功能供学生就“护狼还是捕狼”展开辩论,发表观点,大胆思维,畅所欲言,从而全面辨证地认识真实的狼。此外,学生在网络教学中还可以根据老师推荐的专题网站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延伸,满足对知识的进一步渴求。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专题教学,不但优化了语文课堂的组合,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大容量,也是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更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一种尊重,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学习领域,引导学生走进多维的探究空间。

三、运用多媒体融合情感知觉因素,突出人文精神,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知道,在语文专题教学中,有一部分是传统艺术的精华,如“长城、汉字”等,而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播五千年辉煌灿烂文化的任务,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画面、典雅的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这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难以达到的。

闻一多曾指出:“中国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在鉴赏艺术的时候,至少一半的印象是通过眼睛来传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眼睛传达印象”显得至关重要,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恰恰能满足这个要求,并为此提供了实践条件,并加以验证。如在汉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课件动态地演示出汉字的发展过程,并适时插入有关汉字的历史、汉字的地位和作用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长城的专题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历史、作用以及今天在国际上的影响,运用声像同步教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国情怀,效果不言而喻。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语言说教则显得苍白无力,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崭露无疑。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是极富知识性、人文性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存在极大的挑战性。多媒体以无可比拟的优势,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我们决不能让多媒体成为教师自己上课的替代品。作为一名现代的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更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多媒体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多媒体所用,真正让初中语文专题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让她飞得更高,更远,成为学生的挚爱!

篇13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员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员则教人发现真理[1]。因此,在国际贸易概论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以专题为主线的教学改革。

一、 专题教学法的基本做法

(一)专题划分

专题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关联性,将其内容划分为几个子内容,每个子内容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子子内容,每个子内容或子子内容就是一个专题。鉴于这种思路,将《国际贸易概论》编排为以下5个专题: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

(二)根据专题特点,确定不同授课方式

1.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该专题包括国际贸易的含义、产生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第一个专题,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可以利用贸易实训室开展教学,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对将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烹制为一道道学生喜爱的知识大餐。这样既培养学生课前筛选信息的能力,又丰富课堂信息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国际分工

该专题重点在于熟悉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可采取游戏导入法,拓宽学生理解抽象理论模型的思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为例,可在课堂上抽取四位动手能力相当的学生ABCD,AB为红组,CD为蓝组。游戏规则是将A4纸叠入信封内,耗时少的一方为胜出方。每组道具是三十张A4纸和信封。红组分工合作,学生A只负责将纸对折,学生B只负责将A对折好的纸装入信封内。而蓝组则独立完成任务,即学生C和D每人十五张纸,各自独立将纸装入信封。生动活跃的游戏后,再引出“绝对利益理论”的论述之一――分工的利益,即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其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世界市场

该专题将重点介绍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服务市场等商品市场。例如国际商品市场典型之一的世界博览会,可结合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知识作重点讲解。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引入视频剪辑、趣味性浓厚的新闻图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由于教材内容空洞枯燥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安静”的尴尬局面。

4.关税及非关税措施

该专题包括关税和一系列的非关税措施。国际贸易教材内容滞后突出,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在教学中可结合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特别是利用当地企业案例进行授课,效果更加明显。例如讲述“反倾销”时,可引入澄海知名企业宜华集团在美国卧式家具反倾销官司的案例。先讲解反倾销的基本知识,再将学生分组,分发有关“反倾销”的相关素材,学生根据素材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提出宜华集团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能够学以致用。

5.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

这一专题可细分为若干个子专题,如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等。可根据课时情况开展专题报告式教学。教师先将专题背景和相关理论系统讲解,使学生全面认识。再以某一子专题(如麦当劳的经营特点)为讨论对象,安排各小组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学习。再由小组做出专题报告,以PPT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对专题涉及内容进行互动性提问,同时阐述互补观点。最后由教师对专题内容进行重点概括、总结。这样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在互动当中增加了师生交流。

二、专题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概论》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一)突出教学重点,深化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概论》内容繁多,且相对抽象。专题式教学,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舍取,只要是教学需要的内容都可以补充进来[2]。选择国际贸易方面的某个典型问题进行专题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枯燥抽象经济理论的理解,并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避免教学内容与国际发展形势相脱节

在发展迅速的国际贸易中,教材内容普遍滞后于现实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要细分专题,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发展形势结合起来进行剖析,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国际贸易最新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对自身感受和认识进行深度和广度拓展,上升到一定的学科理论层次。

(三)学会学习和思维

理论学习相对枯燥,专题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国际问题。专题教学法将不同专题通过不同教学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只单一的内容本身,还在专题教学中提高了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 专题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概论》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时间安排问题

由于不同专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而讲授时间不尽相同,教师必须认真进行课时安排。另外在教学中加入了游戏、讨论、展示等环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容易拖延时间),此时教师更要注意控制各个环节,否则容易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够的。

(二)专题划分问题

专题教学法的重点在于专题划分。专题既要能基本覆盖知识点,又要使专题突出各章节的重难点,最好还能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不同专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形式多样的授课方法。授课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如何使教学方法更好服务于本专题,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断探索。

专题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概论》教学中,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和提高学生各种职业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教学水平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实用,也更具职业教育特色。但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这需要概论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深入进行,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1]ZHANGHuanting,TheSelectionofWesternbourgeoiseducationbooks[M].Beijing:People’sEducationPress,1979.张焕廷,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