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险分析和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电力工程招投标风险的主要来源
1.1 对市场调研的不足
电力工程具有资源占用量大、市场回报滞后、工程周期较长等特点,因此,在电力工程实施之前,必须进行项目前期的市场调研,这也是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中非常重视的环节。只有了解市场的变化,才能确保电力工程招投标的可靠性、有效性、时效性[1]。然而,就当前对市场调研的情况来分析,整体调研工作做得不好,市场调研缺乏全面性,甚至忽视了市场调研对电力工程招投标的重要性,造成一些项目立项不准、错误的问题,致使资源浪费、亏损的现象发生。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发现,电力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市场调研不足而造成电力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利于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
1.2 招投标市场缺乏规范性
众所周知,电力工程招投标活动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竞争的行为[2]。从某个角度来讲,这种竞争行为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然而,就当前我国电力工程招投标市场的运行情况来看,由于电力企业长期处在垄断的地位,使得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其中的串标、陪标等不良问题时有发生,不仅违背了电力工程招投标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也扰乱了招投标市场的竞争秩序,不利于电力工程招投标的顺利实施。
2 电力工程招投标风险管理的特点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在电力工程招投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而引发这些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如何有效避免这些风险因素是当前电力企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3]。由于招投标工作环节多、流程繁杂,导致电力工程招投标面临多方面风险。为保证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实施,应积极做好电力工程招投标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对招投标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电力工程招投标风险管理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
(1)全过程的特点,电力工程本身具有周期长、经营活动长等特点,而在任何一个经营活动的环节都有可能引发电力工程招投标风险,也将给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应从招标准备、投标、开评标阶段的控制来规范招标采购的质量,严格按招投标法律法规履行对提出招标采购项目的需求计划申请、逐级审核需求计划、批复计划、以及对项目招标准备阶段(招标需求计划、招标方案、招标文件、投标资格等)的管理。做好风险的预防、发现、揭示、解决等工作,切实有效地解决风险因素对工程的影响。
(2)众所周知,电力工程招投标的风险大多是人为因素所引发的,会给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造成一定的风险,致使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工作人员是电力工程招投标风险控制管理的主角。因此,要避免工作人员的原因而引发工程风险的问题,培养全员风险管理理念。作为一名风险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出自身管理风险、规避风险的作用,根据招投标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业务指导书,成立专门的招标及监督机构,统一管理项目招标采购,规范项目招标采购工作。也可以通过定期抽查和交叉检查等形式,加强对项目招标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实现项目招标采购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3.1 合同风险分析和管理
合同是电力工程招投标实施的主要依据,合同的拟定也可以说是法律文件的依据,也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电力工程招投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需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尤其是在起草合同文件的过程中,需要站在风险管理的角度上对每一条合同条款进行详细斟酌,避免合同风险的发生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4]。对合同的风险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草拟合同必须采用严谨的语言。从某个角度上看,合同是索赔的依据,合同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索赔的效率,因此,通过完善的合同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合同中存在的争议、疏漏、歧义等问题。因此,在草拟合同时需要用严谨的语言来对合同进行表达,由项目管理部门起草标准合同文本并定期修订,经法律等部门审核后印发使用。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就合同中未尽事宜进行修改和补充,切实有效地确保合同草拟的准确性、有效性。
(2)合理选择合同的计价形式。在选择电力工程招投标合同计价形式方面,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内容以及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计价形式和计价类型,有效降低合同风险,提高合同实施的有效性。例如,固定价合同方式主要应用于工程量变化不大、施工条件较好、施工工艺成熟、风险量较小的电力工程项目中,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风险的合理分配。在以往电力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尤其是在合同拟定的过程中,合同拟定的不合理条款经常会引发一些纠纷,不利于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5]。因此,作者认为,在电力工程招投标合同风险分析和管理的过程中,应合理分配风险。电力工程合同中任何一种风险,都应由最优能力或是最适宜承担该风险损失的一方来承担,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合理转移,有效避免风险给电力工程招投标带来的影响,确保电力工程的有效实施。
3.2 施工技术风险分析和管理
在电力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还涉及到施工技术风险,而且施工技术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后期施工质量,是电力工程招投标风险分析和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6]。以往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选择缺乏对整体工程的考虑,而且,所选择的施工技术过于传统,缺乏对施工技术的创新,造成电力工程的索赔风险、工程变更风险增加,不利于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另外,在现阶段由于业主对电力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极为重视,对施工方案的分析论证也会更加严格,这样才能达到施工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电力工程招投标风险管理中,应注意施工技术的风险管理,主要对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业主对工程质量的需求,不断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施工技术的应用更适合该工程的顺利进行,有效避免因工程施工技术的不合理而出现工程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将施工技术风险降至最低,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大量实践证明,通过合理应用施工技术能够保障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3 设计技术风险分析和管理
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工程进行设计,并且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设计技术则是电力工程招投标风险分析和管理的关键,设计的质量、内容和深度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因此,设计技术是开展招投标工作的先天条件,在电力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应注重设计技术的风险分析和管理。在设计电力工程施工方案的过程中,应明确电力工程招投标中的各项因素,再根据各项因素对电力工程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剖析。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设计避开这些风险因素,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效避免设计技术风险的发生,同时,对确保电力工程的质量也有着极大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分析招投标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才能有效提升电力工程的实施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信用担保机构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内控制度、操作规程及从业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等方面的不完善性都可能引起担保风险。
1、 担保机构体系规划能力低导致的风险。表现为:担保能力低,不能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失去凝聚力;效益与成本无法均衡,过高的企业费用率,使担保机构刚成立时,就面临倒闭风险;担保机构对担保体系的风险防范能力低,增加了代偿损失可能。
2、 操作失误产生的风险。表现为业务人员对担保业务不熟练或经验不足,造成操作不当,或对担保对象判断不准,担保条件把握不严或违规操作造成担保资金损失。另外业务人员故意违规操作或暗箱操作导致出现代偿损失。
3、 犯罪风险。表现为:内部犯罪,如内部人员贪污,侵占挪用担保资金、收受贿赂、、以保谋私、使信用担保机构蒙受损失;贷款银行骗保,造成担保损失;担保从业人员与受保企业、贷款银行相互勾结套取贷款或担保、使担保资金受损。
(二)来自中小企业的风险
中小企业的风险是指受保企业违约所引起的风险。
1、 信用风险。我国的经济运行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社会信用严重缺失,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正常的信用关系被扭曲。“债务人是老爷”,“欠债有理”等现象在社会经济活动比比皆是。由于整个社会信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严格的惩罚制度,信用问题和道德风险呈日益恶化的趋势,不少企业没有还款意愿,有的企业即使还得起债务,也拖欠不还,甚至千方百计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逃、废、甩、赖”债务。许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报表账册不全,内控制度不严,甚至一厂多套账目,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另外合同关系中不诚信行为、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等也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商誉。不良的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环境,给信用担保带来了潜在风险。
2、 经营者素质和竞争力风险。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多文化层次低、经营素质不良,表现为管理上独断专行,项目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由于经营者素质低,企业整体实力差,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脆弱使企业发展难以为继,其所面临的竞争力风险与经营风险明显增大。
3、技术和市场风险。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小企业人均固定资产装备为204万元,仅为大企业的24%,其结果是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后劲不足,无长远的技术优势,技术风险突出。另外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能力与大企业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加大了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
4、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和信用担保谈判中有明显的信息优势。隐瞒经营信息或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使信用担保风险进一步增大。
(三)来自政府部门的风险
1、政府部门的不适当干预。由于担保机构大多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政府作为审批人、出资人,其行为明显地影响着担保机构的运作,通常会以行政命令指定担保形式,直接干预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活动,将信用担保资金变为中小企业的救济金或第二财政,严重影响了资本金的安全。
2、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的不稳定性。财政资金的投入是担保机构实力扩张和补偿资金的重要来源。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地县(区)级担保机构成立的财政承诺资金大多不能到位,导致担保机构无法继续运作。另外政府无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也会使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摇摆不定。
(四)来自贷款银行的风险
贷款银行对象选择是否正确,贷款操作是否规范,也直接影响着信用担保资金的安全。如果贷款银行出于转移贷款风险的动机而有意放宽贷款条件,或放松对企业的资信调查,贷款审查与审批,使本来不应获得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进入信贷行列,势必给信用担保机构留下巨大的风险隐患。同样,如果贷款银行将贷款安全性寄托在信用保证上,不如实履行信用担保关系中的义务与责任,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随意放贷,或者以贷谋私,违规操作,甚至银行与企业相互串通,提供虚假信息,共同骗取担保,则担保机构同样会遭受巨大风险。另外担保机构承担100%的连带责任,也使得来自银行的风险加大。
(五)来自法律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的风险
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政策,银行的服务对象,大额贷款也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加上证券、债务市场基本上没有对中小企业开放,使得中小企业,特别占绝对多数的民营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不规范的社会环境中奋力抗争。虽然200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并鼓励开展信用担保业务,但《促进法》中并没有就担保业务的具体环节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1995年出台的《担保法》虽然对保证方式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实际运作中,担保机构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对担保人的权益保护也过于笼统。除此之外,部门出台的法规也主要针对国有集体企业,难以对我国所有中小企业提供规范的有约束力的法规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我国担保业的健康发展。
(六)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健全、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保前判断、解决中小企业风险与存在问题的基础。没有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支撑,中小企业难以健康发展,信用担保机构也就难以实现良性运作。因为,通过一些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撑、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能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与决策水平,帮助其对症下药,摆脱困境,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我国,除了10个试点城市,大多数地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残缺不全,还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需要,同时,又影响了信用担保机构资金的安全。
二、建立健全信用担保风险管理机制
担保机构销售的是信用、经营的是风险,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是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得以持续经营的关键。信用担保风险管理机制可分为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内控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和补偿机制四个方面。
(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保前风险预警管理。即然担保机构销售的是信用,经营的是风险,风险主要来自受保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道德风险等。其对风险管理应延伸至保前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并作为信用担保控制风险的重要环节。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支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而引起财务支出困难,也是信用担保出现的典型风险形式。由于中小企业方面的原因,银行与担保机构一般不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作为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依据。担保机构可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①资本金。由于银行贷款对单个企业信用担保贷款的年度规模控制在资本金的10%以内,因此评价分析受保企业的资本金实力具有现实意义。②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长期投资和流动资产是企业经营实力的体现,也是判断企业信用能力的重要依据。③负债。合理的负债是企业得以扩张经营的重要保证。重点关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及行业或同类企业平均值、或有负债的规模。④收益风险控制。近二年企业收益应不低于同类企业的平均值,同时关注企业近二年的费用变化是否有异常及可能的原因。⑤现金流量。企业稳定、长期充足的现金流量是其还款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首先必须核实企业具有在贷款期限内产生足以偿还贷款的净现金流量。⑥其他因素。同业商会、同类企业、消费者对受保企业的了解、评价是保前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同类企业通过同业商会或与受保企业日常交往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如经营者的社会信用、行业中的威望、企业近几年业务增长情况、企业和经营者违纪记录等。如发现经营者有故意逃债记录或赌博陋习,应坚持放弃提供信用担保。
2、保中风险预警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担保机构对保中贷款风险预警还没有引起重视。据笔者走访几家商业银行和一家担保机构后发现,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对保中贷款风险预警管理几乎是空白,导致这种现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银行方面。客观上担保机构承担100%连带责任,即使出现代偿,银行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损失,主观上银行认为保中贷款风险预警管理太烦琐,又花费人力物力,即使出现财务风险,也缺乏运作手段。因此,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规范贷款担保和贷款合同条款,发挥各自在不同方面获取信息的优势,及时交流信息,可防患于未然。如果信贷企业擅自改变用途,把贷款用于还旧债,或用于其它投机活动,或反担保人要求解除担保责任时,银行、担保机构都应及时通知信贷企业提前归还贷款,另外,从保中风险预警管理中反映出企业在财务、人事、经营管理、银行账户上的不良信号,也可为银行、担保机构对该企业的下一轮贷款是否给予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建立风险内控机制
内控机制是信用担保机构为确保担保业务正确且有效实施,对组织与人的相互有效协调、制约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与方法。
1、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提升组织机构的控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转,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对总经理工作的指导与监督;跨部门设立评估组、加强对贷款担保项目的保前管理;设立审查组,(审查组成员由部门、股东代表等相关专业人士组成),即建立评估组――审查组――总经理的贷款担保三级管理制度。
2、 建立审、保、偿分离制。如深圳市中小信用担保中心的做法,项目审核实行A、B角制,审核过程分初审和终审二次上会制、限额审批制和定期核查制、评审委员会核准制和专家会审制;保后跟踪管理上,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后检查措施,要求项目经理定期到被担保企业调查和了解情况,按时填写保后检查记录,一旦出现不良信号,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完善相关制度的设立。如担保限额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业务报告制度、离职审计制度、反担保制度、目标预警制度等。
(三)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风险分散机制对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是非常有效。通过担保债务的风险分散,使得每笔担保的金额减少,从而降低担保债务发生代偿损失的概率。风险分散的办法主要有:一是增加股东、担保金的户数,扩大受保面。二是控制对单个企业担保债务比例,即单个企业的年度担保债务,不能超过担保资本金的10%,单个企业担保贷款放大倍数控制在3-5范围。三是切实落实有效的反担保措施,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合法有效流动性强的资产以抵押、质押等方式作为反担保,如提供信用连保,还应和法人代表无限责任反担保相结合。银行与担保机构共担风险,按受保企业的信用等级,银行承担20%-30%的责任,担保机构承担70%-80%。
篇3
对印章的管理,安全是首要任务。但由于印章使用涉及使用人员范围广、使用环境各有不同等因素,所以对印章管理存在一定管理难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也比较明显,容易造成种种风险隐患。为此,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印章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印章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印章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辨识
1.印章管理流程、制度存在缺陷或不足
若企业在实际印章管理过程中,对印章管理的流程和制度没有及时更新和完善,就会造成印章管理的缺陷或不足。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印章的使用环境也会随着变化,以人为主体的使用方在印章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企业就有必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新和完善印章管理流程、制度。
2.印章管理人员职责不清晰、职权未监管
一个企业中印章的直接管理人员的权力是比较高的,所以企业若没有制定清晰的工作职责,没有设置对其监督管理权限,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讲,都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甚至会引起法律责任。例如企业未建立印章管理的保管人、监护人、签字人等审批流程,未明确印章管理的监督人职责、名单等。
3.印章管理存在管理人员过多,组织拥挤
印章管理的宗旨是安全、快捷,若印章管理背离这个宗旨,就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失效。印章管理人员不宜过多,一来是节约企业人力资源,二来也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中间无用环节,给印章使用人员带来便捷。
4.印章管理存在管理权限重叠现象
若印章管理人员有多个,而他们的职责又相差无几,这样就会造成印章管理的混乱、重叠,导致相互扯皮、推诿,造成管理和流程失控,甚至引起法律风险。
5.印章使用不符合相关规定,主要表现如图1所示,详述如下:
(1)印章使用流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在企业内部,印章在使用前应先由相关部门审批,待合格后才能交印,否则印章管理人员应拒绝交印。若印章需要对外出具,则须通过有关部门同意签字后,才能由印章管理人员出具,同时填写相应对外出具章。在企业中是否严格遵循相关用章规定,决定了用章管理是否安全。
(2)印章使用是否存在提前现象
印章使用人员往往为了图方便、减少繁琐环节而违反相关用章规定,提前在空白合同、协议、支款凭证和往来函文中加盖公章,导致用章混乱、失控,容易造成企业利益受损,甚至承担法律风险。
(3)印章使用是否存在混用、共用现象
印章使用人T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对印章使用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存在印章的混用、共用现象,导致一旦产生纠纷,难以界定经办责任,容易造成法律风险。
(4)印章使用是否存在废仍用之现象
按照企业印章管理规定,对发生权限变更、业务变更或撤消的印章应予以销毁,企业内部也应广而告之,若印章使用人员不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对废旧印章仍然使用,就会造成印章使用混乱,新旧章界定不清晰,影响印章的使用监督。
(5)印章使用登记是否准确、完整、相符
印章在使用前应由经办人登记准确、完整的信息,并由印章管理员检查登记信息是否与实际相符,否则拒绝交印。若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容易造成发生问题后无法追溯责任,造成无法监管。
(6)印章使用是否有完备的保管制度和设施
印章在使用完后交由印章管理员存放在指定的保管设施内,并且印章管理员也应严格遵守相关的保管制度。若将印章随便放置于公开场合,无人保管,就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印章损坏、被盗、丢失等风险。
(7)印章使用是否有可靠的交接手续
印章保管员在职务变更、退休后就不再经办印章管理职责,此时应按照印章管理规定与被交接人进行可靠完整的交接手续,并由双方签字确认,企业内部也应广而告之。反之,则会产生印章管理效率低下、停滞的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8)印章使用备案是否齐全
印章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资料,例如登记册、档案册等材料必须定期保存在档案室,以备核查,所有材料必须齐全。否则容易造成法律风险。
(9)印章使用的监督机制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
印章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是保障印章安全和有效的主要方式,所以监督机制应完善,并且对其执行也应到位。否则就会造成印章管理无法及时整改和纠正,容易引起法律风险。
二、印章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如图2所示。
对健全印章管理制度的建议。
1.印章管理职能人员的设置
印章管理中,相关职能人员不能为同一人,例如管理员和监督员不能为同一人,建议印章管理的各个职能由不同人员担任,并且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对印章的管理应与部门的经营决策相联系,一般对印章的管理应由企业或部门的最高负责人亲自管理或交由授权人员管理。
2.印章管理手续流程的设立
一个高效、有序印章管理需要几个流程明确、执行到位的手续流程,各个印章的使用都应按照手续流程的规定分步进行,防止违规用印。例如对印章报废、印章交接、印章经办、印章保管等环节应设立较为明确的手续流程,并且规定各环节的责任、义务和权限。
3.印章管理使用人员的确立
印章管理中,无论是管理员、经办人都应预先确立,并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严格按照印章管理相关规定执行,避免印章混用、冒用、盗用和伪造等情况发生,当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整改,并将此作为评定和衡量人员的标准之一。
三、小结
随着经济及企业规模的发展,印章的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多,印章管理的风险愈来愈多,管理的难度亦会愈来愈大。因此,本人从分析印章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以促进企业提高印章风险防控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印章管理是一个持续提高、深入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本文能与相关人员进一步沟通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105-02
一、集控一体化改革
廊坊电网2010年12月进行了集中监控改革,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由改革前的集控站(包括监控班和操作队)和常规站(有人值班变电站)相结合的模式,变为改革后的“集控班+运维操作班”的集控一体化的变电管理模式。全区主网82座变电站全部采用无人值班方式,由集控班集中监控。集控班承担全区所有变电站监视、控制和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等职责(目前,集控班与地区调度同台办公,已初步具备调控一体化条件)。运行维护班则负责所辖变电站倒闸操作、事故处理、巡视以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运维操作班设三个类型组:第一类型组为应急巡视组,采用24小时值班方式,负责所辖变电站的夜巡及应急处置;第二类型组为正常巡视组,上白班,负责所辖变电站有计划的白天巡视、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及应急处置;第三类型组为计划操作组,负责所辖变电站有计划的操作、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及应急处置。
集控一体化改革,完成了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和事故处理效率。利用自动化、信息化、可视化等技术实现对区域内变电设备的集中监控、绩效分析和风险预控,逐步提升了变电运行科技含量。进行集约化管理,减少了变电运行人员数量需求,降低了运维成本,更加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统筹调配。
二、安全风险分析
1.提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关键在于人员素质
变电运行部现有职工296人,肩负着廊坊地区主网变电站的运行与维护工作。变电运行人员除承担传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之外,逐步增加部分设备的试验维护工作。同时,变电站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与2010年相比数量增加10%),在未来几年内随着运维一体化的深入、调控一体化改革,工作中会不断出现新的安全问题,不断面临新的安全风险。在运行人员总体数量不会增加的前提下,对运行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在工作态度作风、主动学习意愿和能力、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必须跟得上安全管理和运行的要求。
2.班组层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仍然是重点
改革既是对机构和人员的重组,也是对班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管理机制的再造。在改革前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机构变动对班组人员的心理影响和班组管理的波动是必然存在的,改革是把双刃剑,带来进步发展的同时,细节处理不当,就可能在局部引起工作的失误。同时,变电运行部班组由改革前的23个改为改革后的10个。单班组人数增多,其中3个班组人数突破50人,单个班组人员数量居公司班组之首,比如大屯运维班共有人员61人,其中运行人员53人、司机8人。人数众多的班组之间如果在工作计划、人员管理、车辆调配等方面工作不到位,就会形成混乱局面,在某个现场或某个环节就会出现问题,形成隐患。比如集控班是新成立的班,目前负责地区变电站的日常监控、单一开关操作工作。遥控操作断路器时,如果断路器发生故障造成爆炸,当现场该断路器附近有运行巡视或检修人员时,就会危及现场的人员安全。避免事故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监控人员与现场运行、检修人员的有效沟通机制,消除安全隐患。
3.设备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刀闸电动化改造,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为实现对刀闸的远方遥控操作,对变电站老旧刀闸进行电动化升级改造。改造过程中,涉及变电站数量多,且许多站是重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一是倒闸操作。由于现场改造使部分五防锁具漏锁或五防系统与实际设备不一致而又未发现,造成倒闸操作过程中五防失效。二是特殊运行方式。由于改造,母线频繁停电,单电源或单母线长期运行,外来或内部的事故引发停电,易造成违反《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理》的事件发生。三是外部因素。外来施工队伍和频繁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在现场存在安全隐患。
4.交通安全压力增加
部分运维班巡视人员和操作人员每天从市区出发,相比以前从驻地站出发,无论在车辆的数量,还是在行驶距离的里程上,都成倍增加。尤其是倒闸操作停电开始时间一般安排在清晨,送电也一般在检修工作完成后的傍晚,运行及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操作时间前到达变电站。起早贪黑,车辆交通存在的安全风险是必须注意的。
三、集控一体化改革后一年多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践
1.认真总结、不断改进,加强对班组的管控
通过集控一体化及之前的机构改革,车间一级的生产管理逐步扁平化,减少了对班组管理的部门和层级,与以前相比,更加强调班组工作的主动性,而班组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对工作的布置、执行和落实。针对集控一体化改革在工作流程、资源配备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举行了公司、运行部到班组各级层面的9次集控一体化改革总结会议,认真总结梳理存在的工作亮点和问题,群策群力、务实工作,对亮点和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问题和不足,共同研究、不断改进。通过有形的流程梳理、培训教育、安全管理等工作,积极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积极发挥班组的整体合力,努力在班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上下工夫,切实实现对班组安全工作的全面管控,达到改革的目的。
2.到岗到位履行监督职责
全面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重点放在倒闸操作现场和变电站日常管理检查上。严格执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制度,做到所有现场都在控。对现场发现的苗头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属于运维班管理的,督促运维班落实整改;属于个性问题的,要求运行人员现场整改;总结到岗到位的经验和不足,将到岗到位反馈表提出的问题及班站整改措施作为运行部月度安全例会一项重点内容,对整改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使到岗到位实现闭环管理。同时,认真听取一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工作流程细节和运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
3.安全培训管理工作注重实效
2011年,以开展月考为主线,按照考试与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针对变电运行人员的月度培训和月度考试工作,实现培训的目的。月度培训由运行部兼职教师和技术负责人为运行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内容紧密联系生产运行。每月的抽考工作,选取12%的运行人员参加。考试内容包括安全规程、事故处理、日常工作、电工基础等,对不及格者给予罚款,考试结果与班组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利用SG186培训系统,每月对全体运行人员进行在线普考,主要内容有《安规》、紧急救护法等。通过提高考试的频次,达到提高班组培训实效和员工自学的目的。通过绩效、奖罚等考核手段传递培训压力,从根本上加强和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增强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学习动力。
4.变电运行应急管理
篇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6-0117-02
1前言
工程项目建设市场主体各方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而且伴随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难度不断加
大,风险程度日益提高。现在建设市场为卖方市场,有时业主往往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在合同中订立不平衡条款,将项目风险通过合同条件完全转移给承包商及其它项目参与方。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报价时,往往准备了一大笔不可预见风险费,如果风险不发生,则业主多支付了这笔费用,而一旦风险发生,则又不足以弥补承包商的实际损失,承包商没有合理的利润就没有履约积极性,只能想方设法索赔,偷工减料、放慢速度、拖延工期,逼业主赔偿,甚至导致合同的失败,最终损害工程整体利益。合同中苛刻的不平衡条款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受伤害的不只是承包商。但是反过来如果承包商不承担任何风险,则承包商没有任何控制费用的积极性,不仅不努力降低成本,而且想方设法提高成本以争取自己的收益,结果同样损害了工程整体效益。所以,只有公平、合理地分担风险,才能使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好,而业主则可获得合理的报价,从而提高工程整体效益,提高合同双方的信誉。
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谐主题的提出
2.1和谐主题的提出
和谐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它从对社会上“内耗”现象的关注开始,一方面深谙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和谐”思想的精辟见地,一方面得益于80年代中期新老三论的盛行,重点从系统工程角度建立了一种通过和谐机制减少内耗、提高组织运行和管理绩效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基础假设是存在一种称为“和谐态”的最优状态,系统通过建立和谐机制可以从不和谐逐步逼近和谐态。席酉民教授将 “和谐”的界定为“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和谐管理被定义为“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和谐管理理论成为在一定环境下紧密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面临着特有的内外部环境,因而存在着特定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个重心,组织面临一系列必须解决的管理问题[1]。
和谐主题是指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情境下,通过外界环境与自身状态进行信息加工、过滤、判断和选择,从而提炼出来的有关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心或中心工作议题,它是对组织近一段时期内所开展工作的中心思想的陈述,是组织发展的要害所在。即在特定情境下,组织中人与物要素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和谐管理通过两条路径达到组织发展或绩效改进的目标,一方面针对不确定的人要素加以应对,另一方面针对相对确定的物要素,从而达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初衷。
2.2 和谐主题的基本性质
从和谐主题的涵义可以推出其应具有的基本性质:
2.2.1全局性。和谐主题表明组织的整体行动意向,它对组织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是组织整体和谐所参照的中心。组织任何局部问题的解决都应围绕和谐主题进行。
2.2.2相对稳定性。由于和谐主题是组织与环境或者人与物要素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深层次的、本质的或核心性问题,所以它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反过来,正是因为和谐主题具备相对稳定性,它才能为组织发展提供某种指导原则和标准。
2.2.3情境依赖性。和谐主题的凸现依赖于特定时期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环境要素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原有主题不再适应组织发展,新的和谐主题将凸现出来。
2.2.4主观认知性。组织面临的管理问题纷繁复杂,要从中提炼、归纳、判断出组织发展的核心问题有赖于组织成员尤其是组织领导的主观认知。
2.2.5多样性。不同的组织面临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具有各自发展的特色,因而主题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质量、销售、规模、流程、权力、品牌、客户、文化、能力等等都可能成为某个组织在某个发展阶段的和谐主题。
2.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谐主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大部分研究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然后在有限的行业和领域进行尝试性地应用,与国外首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才有该领域的研究和探讨的研究方法迥异。从数理方法的角度重视风险识别方法研究,没有从实际数据分析和风险因素的具体内容出发,这样就容易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脱节。并且,我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仅限于各行为主体本身,业主、施工方、监理方等从自身角度出发,减少自身风险,或者转移风险,使自身的风险最小化,而自身的收益最大化,易造成建设各方的冲突,以至于影响工程项目的实施,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内耗”现象严重。由此根据和谐管理理论提出建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和谐主题,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析,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建立新的风险分析与效益分配原则,即“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实现建设项目的整体最优化[1]。
3风险收益分析
风险管理,无论是采取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加强技术保障和安全生产监督机制以及人员风险意识、风险文化的培训等,均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投入的功能分析,风险管理是属于减少不确定性的保障投入,不参与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表现看是各项投入中唯一没有确定性收益的支出。是否进行风险管理投入,投入多少取决于项目决策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水平。所以,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研究降低风险损失的最有效措施并进行风险收益与成本分析(Benefit/Cost),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风险管理投入与项目收益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项目的风险控制、防灾防损系统,来保障项目的正常运作和遭受意外损失补偿的同时,要考虑其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风险管理,首先一定是要明确其风险收益,即实行风险管理后能带来多大的效益,如果为风险管理而付出的代价不能通过风险管理带来的效益得以弥补,则应考虑实施风险管理的投入是否值得,应该以何种方式实施多大程度的风险管理合适等。英国卫生安全执行局认为为降低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降低风险后所得到的收益相比应该成一定的合理比例,并公布了风险的标准,确定了可以接受的风险范围,计算出的风险水平都是经过合理的努力可达到的最低风险水平。同时英国国防部也开始接受了以何种方式实施多少风险管理才是适度的观点,并提出要对风险实施适当的管理[2]。
因此,面对风险管理的计划、策略有很多可选方案时,风险效应和风险投入就存在一个上界和一个下界。当风险投入水平一定时,则选择最低的风险效应的方案;当风险效应一定时,则选择最低的风险投入的风险管理计划。
险分担机制的建立
通过增加风险单位,以减低总体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担风险的目的。风险管理依据项目风险管理程式,项目参与方风险分担在每个时期,各方承担的风险不一样,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不一样。如果合理的分配风险承担方,使有抵御风险能力的一方去分担风险,不仅可以使总体风险降低最低,同时也能对承担方带来风险背后的机会收益,使各方风险效率达到最优。研究风险的任务就是将各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减少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然后将剩下的不确定性的责任分配给最适合承担的一方,从而实现风险分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4.1 基本模型
4.1.1有n个参与方,有m种风险,以Rij(1≤i≤n,1≤j≤m)表示第i个项目参与方所承担的第j种风险。要想取得一定的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一均衡市场,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的,即承担的风险越大,要求得到的风险补偿也越高。
4.1.2各参建方都愿意承担风险,付出成本,因为项目能给自身带来收益,而且大于承担风险而支付的成本。
4.1.3第i方收益,Yi=Yij(Ri1,Ri2,...Rim),第i方成本,Ci =Cij(Ri1,Ri2,...Rim),第i方的满意度为Pi= Yi- Ci,Yij 与Cij分别表示第i方因承担第j种风险应得到的收益或应付出的成本的权重。风险分配的目标是在项目风险一定的前提下,使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分配整体满意度达到最大,即
设按如下方式分配风险:假设参与方收益和成本均为风险的线性函数:
表明,当项目任一风险完全由对该项目风险偏好系数最大方来承担,则项目的整体满意程度最大[4]。
4.2 分配原则
采用国际上通行的风险分担原则,如凡是企业自身能够把握的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凡是企业不能够把握的风险由政府部门承担;对界限不明的风险,在发生时可以通过磋商解决;因动乱、暴力等原因发生的政治风险,一般寻求国际组织(国际银行,亚洲银行)采取政治担保方式解决等。并且,项目结合我国实际及项目本身特色,研究分析其分担模式,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担机制设计[5]。
5结束语
合理公正的风险及收益分配机制,是实施工程项目成功的关键。本文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建立新的风险分析与效益分配模式,即以“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实现建设项目的整体最优化,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21~26.
[2] 甄玉敏.项目融资风险与防范[J].长春大学学报,2003,(3): 44~46.
[3] 罗顺梅.我国政府在BOT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分担[J].经济与管理,2002,5:15~16.
篇6
Abstract 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found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is a new record defoliator.By means of risk assessment,the risk value of 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 was 1.92.The pest was a kind of moderately dangerous pest in China.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quarantine and adopt the corresponding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to control its spread.
Key words 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risk analysis;risk management
短须突瓣叶蜂[Nematus papillosus(Retzius)]是2014年在甘肃省临夏县北塬乡发现的一种中国新纪录种,属膜翅目突瓣叶蜂科,是一种暴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时将柳树叶片侵食殆尽,仅剩柳枝,树冠通透,树势衰弱,后期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和环境景观。近年来,短须突瓣叶蜂危害呈急剧扩散加重之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对柳树育苗产业和造林绿化成果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控制该害虫扩散蔓延,在观察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了风险管理对策。
1 危险性定性分析
1.1 分布情况(P1)
短须突瓣叶蜂国外分布于日本、西伯利亚和欧洲中北部,国内分布在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东乡县和积石山县,部分乡(镇)严重发生,发生面积1 250.93 hm2。
1.2 潜在的经济危害性(P2)
在临夏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干基部土壤中越冬。该害虫是一种暴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时将柳叶全部食光,十年生柳树平均每株虫口密度高达360头,最高达3 000多头,林冠层叶片侵食殆尽,柳树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造林需求增加,柳树育苗面积加大,苗木调运频繁,短须突瓣叶蜂危害呈急剧扩散加重之势,对我国森林资源安全和林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我国极具潜在经济危险性。
1.3 寄主植物经济及生态重要性(P3)
1.3.1 受害寄主种类。短须突瓣叶蜂为害柳树(速生柳、垂柳、大叶柳)、杨树和桦树。
1.3.2 受害寄主经济及生态重要性。杨树和柳树被广泛应用在保护森林、农田防风固沙林和“四旁”造林等方面。杨树因为生长迅速的特点,已成为中国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树种。随着三北工程、造林补贴、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项目的深入实施和道路、园林绿化力度的不断加大,甘肃省柳树栽培面积、规模不断扩大。杨树和柳树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4 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P4)
随着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力度的增加,柳树需求量增加,因而苗木流通频繁。但是由于监测不到位、检疫手段落后等原因,为短须突瓣叶蜂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条件。
1.5 危害性管理难度(P5)
短须突瓣叶蜂属食叶害虫,不论是卵、幼虫还是危害状都很容易识别,且农药防治效果较好,但是成虫容易扩散蔓延,除治难度较大。
2 危险性定量评估
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短须突瓣叶蜂定量风险分析评估各指标赋分见表1。
利用下列各式计算短须突瓣叶蜂综合评价值R值:
计算出的短须突瓣叶蜂危险性综合评价值(R)为1.92,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短须突瓣叶蜂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3 风险管理
一是由于柳树种植面积大,短须突瓣叶蜂易发生危害,且防治困y,应尽快实施综合治理。二是对发生危害严重的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防治,确保不扩散蔓延,再逐渐扩大防治范围,逐步减少虫口密度,达到控制灾害的目标。三是加强监测和检疫管理,严禁携带短须突瓣叶蜂的寄主植物调运[2]。四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或10%阿维・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防治幼虫,效果达90%以上[3-4]。
4 致谢
承天水市秦州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武星煜鉴定了短须突瓣叶蜂标本,谨此致谢!
5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肖育贵,李荣伟,等.松叶蜂对四川岷江上游引进树种辐射松风险性分析和风险管理[J].中国森林病虫,2005,24(5):10-12.
篇7
组合风险限额强调事前管理
在信贷组合风险限额管理体系中,各类敞口的限额都是根据对风险变化的预测提前设定的。当某类风险敞口(例如行业信贷限额、区域信贷限额或授信品种限额)保持在限额以下,说明业务发展稳健,风险基本可控;当风险敞口逼近限额时,将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启动超限额管理措施。可见,信贷组合限额管理要求前瞻性看待风险,确保所发生的风险总能被事先设定的资本加以覆盖,属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
组合风险限额强调量化管理
2002年由信用资产组合经理人国际协会(IACPM)、风险管理协会(RMA)等共同发起的一项调查表明,包括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美洲银行、摩根大通等参加调查的41家银行,85%都已经使用组合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其中使用最多的是MTM模型。而建立在组合分析基础上的风险限额,其实是在考虑组合内部单笔贷款违约相关性基础上的经济资本分配,利用经济资本限额来制约信贷业务规模。从这个角度上看,组合风险限额是建立在组合风险度量基础上的量化管理。
组合风险限额强调动态管理
限额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能够实现实时监测,一方面避免因信息滞后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防止超限额现象发生。因此,必须建立对行业、条线等任意维度组合限额的分析和评价流程、限额的审定和监控机制、超限额和例外情况的处理、限额的动态调整机制,保证组合限额在发挥风险控制作用的同时,不违背收益均衡的原则,在满足经济资本需要的同时,满足利润增长、资产负债匹配、流动性等多项需要。
组合风险限额强调经济资本管理
风险限额是根据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最大化原则设定的,也就是说,风险限额的制定以经济资本为基础。以行业组合为例,由于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客户上下游产业链、交易资金链、物流供应链等传导,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联客户的违约风险。因此,组合的若干行业中,通过违约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可以计算每两个行业之间的违约相关系数,在确定各个行业风险限额时应将该系数考虑进来,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和布局,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
组合风险限额强调全面风险管理
组合风险限额管理综合考虑了资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整个银行的实际资本状况,不仅包括贷款、投资、交易和表外等不同大类组合限额,也包括国家、行业、区域、产品等资产组合限额。从这个意义上讲,组合限额具有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管理功能,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代表着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组合风险限额的整体架构
在整体架构上,组合风险限额管理通常包括限额设定、限额监测和限额控制三个环节。限额设定,就是通过风险计量工具进行组合的风险计量,结合经济资本分配,将银行的风险政策转换成具体的限额量化指标;限额监测,就是检查信贷经营活动是否执行限额管理规定、是否存在突破限额管理及对限额控制管理的全过程;限额控制,就是针对超过限额或接近限额的组合进行风险规避可行性分析,这种分析必须与经济周期和银行整体风险偏好等因素结合,为风险规避提供有效参考。其中,组合风险限额设定是整个限额管理流程的重要基础,也是限额管理最复杂的技术环节。
组合风险限额的设定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下而上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方法。
自下而上方法
自下而上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在核定单一客户授信限额基础上,结合行业授信、区域授信结果进行调整,在此方法中,信贷组合限额等于单个客户授信限额总和。
自下而上方法分三个步骤:一是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和净资产总额确定单一客户授信限额;二是测算行业授信限额,通过建立内部行业评级模板,对行业风险实行分级,结合行业长短期偿债能力以及行业贷款市场份额,得出行业调整后的信贷组合限额;三是在对区域风险进行评级并对分支机构风险管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与行业调整限额相同的步骤,得出区域调整后的信贷组合限额。
这种限额设定方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没有考虑同业竞争因素;二是无法与客户风险评级准确挂钩;三是没有考虑行业、产品和区域的相关性,无法准确反映组合风险的真实状况。
自上而下方法
自上而下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风险调整后收益率,计算特定组合资本分配权重,设定资本转换因子,将以资本表示的组合限额转化为以授信表示的组合限额。
自上而下方法分四个步骤:第一,组合风险计量,利用组合模型进行信贷风险量化分析,以确定各类敞口的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第二,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对组合敞口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量化分析;第三,运用资产组合分析模型,对各组合敞口确定经济资本的增量和存量,常用的三类资产组合模型主要是Credit-Metrics、KMV和Credit-Risk模型;第四,综合考虑监管部门政策要求以及银行风险偏好,最终确定各组合敞口的风险限额。
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组合风险限额管理,应逐步构建自上而下的组合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对信贷组合进行全过程的分配、监测、预警、控制。确定限额设定方法,科学计算信贷组合敞口上限是组合限额管理的核心,需要商业银行予以重点关注和解决。
组合风险限额管理的难点和问题
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正式颁布实施行业贷款风险限额管理方案,成为国内第一家实施行业风险限额管理的银行。目前在风险限额方面,国内银行开始注重风险计量,但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模型设计和合规达标上,忽略限额设置和控制。由此导致通过风险分析工具所获得的风险计量结果和实际风险政策相脱节的现象,同时,组合风险限额设置相对粗糙和简单。具体表现在:
缺乏统一的组合限额管理政策和制度
目前,国内银行中对信贷组合风险限额管理制定政策制度的很少,受内部评级体系等基础风险计量手段限制,建立在经济资本分配基础上的组合风险限额管理仍然是商业银行相对专业和前沿的技术。由此出发,在组合风险限额指标的选取、制定、审批、分配、监测、预警、调整、评价等重要流程上缺乏制度规范,指标计算公式、模型确定、计算和监测频度,以及突破限额的报告路径与时间要求等政策制度也严重缺位,导致组合风险限额在实际执行中缺乏权威性,不能很好地体现管理层风险偏好,在资产整体结构配置上发挥作用。
支持组合限额管理的风险计量能力严重滞后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实施的组合限额,更多的是从经验判断和管理层风险偏好出发而简单设置,类似于额度控制,对经济资本分配、风险调整后收益率以及与风险评级的结合等考虑较少,完全意义上的组合风险限额指标更少,支持信贷组合风险限额管理的风险计量手段严重滞后,突出表现在:尚未建立基于合理假设并经过严格验证的组合风险计量模型,缺乏对组合违约相关性的数量分析,已经建立的行业内部评级等模型参数的验证、调整、优化工作几乎没有开展等。
组合风险限额管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组合风险限额制定只是限额工作的第一步,限额要发挥作用,更重要的在于严格遵循设定指标,及时进行监测、预警、报告。国内商业银行目前虽然也逐步在建设组合风险限额管理系统,但存在很多缺陷,如数据基础方面,长度不够、部分缺失、可比性较差,难以保证风险计量监测所需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同时,行业和区域数据无法实现动态管理、按日监测,导致限额指标后,后续的监测工作无法及时跟进和预警,效率较低,滞后时间较长。
组合风险限额指标应用有待强化
在当前的组合限额体系中,受风险计量结果准确性以及管理层风险偏好影响,部分组合限额,如贷款、交易、表外等大类限额以及授信品种和区域限额,指标的应用与业务经营过程联系还不够紧密,即使制定了相关的限额指标,也往往只作为指导性指标,供经营决策参考使用,甚至被业务计划所取代。更为普遍的是,由于制度和流程不够完善,前台业务部门或机构在风险限额指标超限时,仍然进行无风险约束条件的业务操作。
思路和建议
从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情况来看,信贷组合限额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技术,才刚刚起步,其范围、方法、应用都处于探索阶段。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组合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对限额设置、监测、预警、报告及缓释进行全程管理,并及时、有效处理超限额情况。综合考虑以上要求,商业银行信贷组合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思路如下:
明确组合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原则
事前管理原则:根据银行发展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及风险偏好事前设定风险限额指标;动态管理原则:实时监测限额指标执行情况,必要时可根据有关批准程序,适时进行调整;综合管理原则:对信贷业务组合的风险和收益进行综合管理,实行风险限额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的综合管理;全面管理原则:组合风险限额管理应分步实施,逐步涵盖信贷对象、区域、行业、产品、客户等资产组合层面。
建立组合风险限额体系
完整的组合限额管理框架体系,包括限额管理的治理架构、限额设置方法和限额监控报告机制。从高级管理层到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起限额管理的理念,为未来开展组合管理奠定基础。扩大组合限额管理范围,遵循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信贷业务的期限、担保、表内表外等组合维度上逐步推行限额管理,以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对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构建有效的限额管理制度,明确限额指标设定、调整、监测、控制和超限额处理流程。
积极探索组合风险限额设定方法
从长远来看,信贷组合风险限额应该建立在数据、模型和信息系统基础上,通过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测算PD、LGD、EAD,再采用组合模型,辅助于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最大化的资产组合优化方法,自上而下在行业、区域、产品和客户上设置。在现阶段内部评级体系、组合风险计量技术、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测算技术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组合限额管理只能从初级阶段平衡组合的风险和收益开始。目前业界并没有一个绝对可靠的量化模型和方法以设置出限额直接用于业务管理,在实践中,通常是基于量化的方法提出定量的限额初始建议,然后结合专家经验确定最终用于业务管理的限额值。
开发支持组合限额的风险管理系统
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将为实现组合限额管理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这也是国内银行目前所欠缺的核心能力之一。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系统应满足以下标准:尽可能覆盖到全部业务品种,并具有扩展性;具备完整可靠的组合风险计量模型,能够实现风险收益平衡测算后的限额指标设定;具备完善的组合设置(按贷款对象、行业、区域、期限、表内外、担保方式、信用等级等不同维度)和管控功能,能实时反馈限额使用情况,并对超出限额的业务事项自动报警或阻止业务继续;具备限额历史数据积累和比较功能,为逐步实现基于经济资本的风险限额制定积累数据。
篇8
1.主观性风险
主观性风险主要包含有四个方面,一是投标风险,二是合同条款风险,三是合同变更风险,四是合同管理风险。首先是投标风险,在我国目前的施工企业施工现状来看,承包工程大多是通过投标的方式而进行的,这种方式被广大施工企业所应用,然而,其风险是比较大的,这种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不中标风险,如果企业没有中标的话,那么很多工人就没有工程可以进行施工,因而出现窝工现象,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让工人的工资变低。第二类就是中标风险,当企业中标之后,就必须承担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里面包含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秩序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有很多资质不合格的业主,如果这些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没有对业主进行详细的了解,进而盲目签订合同,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工程款不能够及时到位的情况,从而影响施工企业的正常施工,也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是合同条款风险,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条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如果不能仔细检查条款的话,就会为后续的各项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派遣出工作者详细阅读合同的内容,针对那些不完整和语义不明确的地方进行商榷,提前与业主做好沟通,防止后期的争论以及矛盾。第三是合同变更风险,大体上而言,建筑工程的施工合同之中都有关于合同变更这说明,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合同变更现象,那么一切过程和工作都应当按照合同中的说明来严格执行,如果有一些合同变更条款之外的变更项目,那么施工企业就可能会面临成本上升工程量增加工期延长的问题,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第四就是合同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因素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是指建筑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类型的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比较多的,例如管理人员自身的问题、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不达标的问题等等。最后就是索赔风险,在实际的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索赔问题是经常出现的,大体上而言,在前期的施工合同中,里面有相关的内容对所提问题进行了说明,当某一方违规的时候,另一方就可以按照合同的要求向对方提出索赔要求,因此施工单位应当做好工程竣工的质量工作,同时要保障按时完成,否则会出现被索赔的现象。
2.客观性风险
首先是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建筑施工的地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所面临的自然环境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地震、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就会导致施工不能够按合同要求进行,因此影响到合同的履行。其次是经济风险,经济风险对于施工单位的经济收益会有比较严重的影响,例如通货膨胀导致施工材料价格的上涨,又比如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会造成施工进度的延误,另外利率税率的变化也会造成经济风险。
二、合同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
1.风险的降低
当风险发生之后,降低风险是最为主要的一种事后控制方法,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必须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制度,从而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企业的内控制度对于合同管理风险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项工作,我们能够把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第二,我们必须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策略,工作人员必须要提前预测到各种类型的风险,并根据风险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当风险来临的时候,就应当按照策略来开展工作。第三,必须要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最大化的减轻损失。
2.风险的规避
所谓企业风险的规避,主要是针对没有能力承受风险的企业所采取的一种控制策略,这种策略是一种事前控制的方法,大体上而言,风险规避的措施是比较多的,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大致划分的话,可以有以下两种。第一是逐步试探承担风险策略。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风险控制策略,在建筑工程企业合同风险管理中,得到了广大工作人员的青睐。这种策略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开展工作,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各种风险,大体上而言,这种策略适合两种情况,首先是经过评估之后,尽管发现合同的一方的情况不太好,不能够完全符合要求,但是签订合同的话也不会给本企业造成过大的危害,只是工作的量稍微大了一些,而且利润稍微少了一点点而已,因此,如果承担此风险的话,对于企业是有利无害的。其次,当通过评估风险之后,发现合同签订风险巨大,但是,对方企业能够满足本企业在产品设备等方面的一些特殊需求,能够为企业带来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益,此时我们也可以采用逐步试探的风险规避策略。第二是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策略。这种风险大的也是比较常见的,但我们对风险进行评估之后,如果发现巨大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无法被规避,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那么我们就应当完全拒绝签订合同。通常情况下,如果要采用完全拒绝承担风险考量,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详尽的分析,并且科学合理的考虑各项因素,当十分确认风险之后才能够采用,否则会让企业错失应有的利润。除此之外,如果施工企业在全面分析之后,发现对方企业的信誉比较差,而且资金状况不佳,甚至存在着内部资金链断裂等现象,那么就应当严格取缔合同,避免后续各项工作的麻烦。总而言之,合同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合同管理流程中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加以分析,找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让企业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锦余.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5:4-7.
篇9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法
(一) 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得以实现的基础,其依照企业之前工程建设的实际数据,结合企业的建设经验,将产生风险的原因作为切入点,根据对项目各方面的考察,从而确定有可能对施工产生影响的所有风险,进而为项目的进度、质量都提供了保障。风险管理人员不仅需要识别风险,还需预估风险发生后,对施工的影响,以及公司因风险将受到的损失,管理人员应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归纳,以报告的形式将项目风险提交给企业决策者。
(二)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利用概率学知识,对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估算。风险评估使项目得到较好的管理,企业决策者对项目风险的发生概率有较为清晰地了解,便能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根据风险鼓励人员所提供的报告加以完善,避开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确保施工能够顺利进行。风险评估不仅需要确定风险的发生概率,还需确定风险发生后对施工整体的影响,以及对项目建设损害程度。有些风险发生的概率并不高,然而一旦发生,企业将受到极大的冲击,所以,风险管理人员应找出对企业影响严重、难以受人力控制或是需特别注意的风险项目,在风险预估的报告上着重标注。风险管理人员也可将几个风险项目组合为一整体进行分析,评估其对企业施工的影响,并记录在报告中,从而为项目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参考。
(三)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当预估的风险发生时,其能有效降低企业所遭受的损失,如选取的应对方法得当,甚至可以使企业避免损失。风险应对措施,是以风险识别与风险预估为基础,对所有风险项目进行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当风险发生时,风险管理人员应对风险所处阶段进行确认,并对风险进行正确的应对及处理,从而保证企业的利益。
(四) 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共包含两方面:风险监测及风险控制。风险监制指在施工过程中,对风险应对策略的监测,检验风险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风险应对策略是否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检测人员根据应对策略的实际效果,对应对策略进行完善与修改,从而达到降低甚至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控制是指当风险发生时,企业能够依照各项规划中所预定的计划对风险进行控制,同时保证企业能够根据项目变化,对具体措施进行修改与完善。
二、风险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一)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对施工项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候、温度、地理条件都影响着施工的进度与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应将施工环境对施工的影响纳入风险的考虑范围,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气候、温度、地质变化,评估这些变化对施工产生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对施工环境评估的风险等级制定风险应对方案,提前做好风险应对准备。
部分项目的施工环境极为恶劣,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以道路建设项目为例,修建环山公路时,部分山体会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则此时的施工便需中断。如果企业不进行风险预估,强行在危险地区施工,有可能导致施工人员被困,甚至出现施工人员伤亡的情况。风险管理人员需对环境进行全方面调查,分析施工环境的安全情况,计算施工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同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改变道路方向,避开泥石流频发地区,或是建立隔离网对泥石流进行阻拦。除此以外,温度对施工进度也具有影响,通常情况下,冬季的施工进度较慢,部分员工因为天气寒冷而丧失工作积极性,部分施工机械也无法正常运作,风险管理人员对此也应做出预估,并为企业决策层提出建议,例如缩短冬季工作时间,建立恒温仓库保存较为脆弱的仪器、施工工具等。企业对施工环境进行风险管理,能够使工程项目的施工更为顺利,加快施工进度,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企业资金
项目没有资金便无法继续进行,资金是项目启动、进行的基础,企业必须确保资金链不会断裂,方能进行施工。企业在承包项目前,应先邀请工程预算专家预算工程项目所需资金。风险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结合工程项目所需的资金,评估企业是否有能力完成项目。企业还应计算施工中各个方面的支出,选出较为支付较多的方面,进行削减,风险管理人员应对企业资金周转情况有较为清晰地了解,并以此修改资金方面的风险系数。同时,风险管理人员也应考虑,如何降低企业的经济压力,可以建议企业运用风险转移法将经济压力转移至第三方,企业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定期缴纳保险费用,若施工在保险范围内发生风险,则企业可以挽回一部分损失。但需注意,投保费用必须低于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否则风险管理人员应建议企业选择其他方式降低风险。
(三)施工安全
工程项目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工程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施工人员在工地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在施工前,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对施工中高危的施工环节进行风险预估,调查施工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并向企业决策者报告,企业决策者根据风险报告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同时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风险管理人员还应考虑如果发生施工安全事故,企业应怎样处理,并结合施工人员意见,以及企业之前的处理方式,向公司提供应对方案。应对方案应涉及多个方面,例如对工伤的界定、是否报销受伤员工的医药费用、为施工人员购置保险以及施工人员意外死亡后对其亲属的赔偿。一旦在施工过程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可以依据应对方案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处理,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对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结束语:
工程项目建设一定伴有风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降至最低,即使发生风险,风险管理也能减轻企业的损失,从而使工程目标的质量与进度得到保障。 (作者单位:安施电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1.资本经营财务分析
(1)资本经营效率分析,主要围绕反映资本经营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包括行业对比分析、公司间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及因素分析等。与资本经营相关的效率分析指标还有资本经营贡献率、资本收益率、资本成本率、每股收益及市盈率等。资本经营效率分析是企业进行资本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2)资本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对资本结构状况和资本规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对资本构成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负债报表等的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等。
(3)资本经营风险分析,主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由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在资本经营中由于负债规模与结构等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是资本经营风险控制的核心。
2.商品经营财务分析
(1)商品经营效率分析,主要指围绕反映商品经营效率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营业成本利润率进行的分析,还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营业收入息税前利润率、百元收入成本率等。
(2)商品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包括对营业收入规模与结构的分析、产品销售价格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产销平衡分析等等。
(3)商品经营风险分析,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市场风险分析等。
3.生产经营财务分析
(1)产品经营效率分析,主要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包括对反映生产效率、成本效率、技术效率等的指标进行分析。
(2)产品经营状况分析,主要通过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对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生产成本、生产质量等进行分析。
(3)产品经营风险分析,主要通过对产品积压率、生产停工损失率、废品损失率等的分析,判断企业在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二、经济增加值分析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研究
1.EVA的定义
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Added)的英文缩写。简单地说,EVA就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扣除经营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额。EV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与其他财务分析工具相比,EVA理论是站在股东的立场上来考察公司的经济价值。
2.EVA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分析
与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相比,我们可以看到EVA业绩评价方法的特点在于:
(1)尽量剔除会计失真的影响。通过会计调整修正了现行会计准则产生的一些偏差和扭曲。对于EVA来说,尽管传统的财务报表依然是进行计算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它要求在计算之前对企业信息来源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尽量消除会计准则所造成的扭曲性影响,从而能够更加真实、更加完整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2)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VA方法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追求短期效果,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这样就能够降低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
(3)它显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EVA值的增加是同企业价值的提高相联系的。为了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者就必须表现得比同业竞争对手更好。
3.EVA指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三种观点,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前两种目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更多人偏好第三种观点。EVA考核体系,鼓励企业家及经营管理者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国资委引入该体系,是抑制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分追求利润指标、盲目向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投资的重要调控手段,与原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目标比较更进了一步。
(2)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国资委指出,目前央资企业存在 “重复投资、盲目规模扩张的冲动”,EVA的引入,客观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向具有超额利润的行业投资,必须要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确保所有项目投资回报高于资本成本,投资收益大于投资风险。要完善项目评估方法,增加EVA值为正项目的投资。要调整会计核算,采取资本化和多期摊销的方法,鼓励经营管理人员加大向影响企业长期利益的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等方面的投入。
(3)对国有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影响。要建立EVA价值管理体系。从分析公司的EVA业绩入手,从业绩考核、管理体系、激励制度和理念体系四个方面具体提出如何建立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行为都致力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机制,最终目标是协助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large-scale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long tunnel of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pproach to risk analysis and rigorous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risk of tunnel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GGR Sandu tunnel, for example, to survey the main line, the integrated use of risk AHP, Matrix Metho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rainstorming and other method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risk Sandu tunnel exists, and to lower the risk control measures, effective and orderly advancement for tunnel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basic theoretical basis of risk management.
Dynamic risk management is changing and understand the limitations of geological factors determined by objective factors, need to be developed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inrush (mud) risk treatment plan, prepared to deal with unexpected risks of preparatory work, it is recommended to enhance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risk re-evaluation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properly handle the risk of adverse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e incident, at a reasonable cost to ensure the safe and reliable achieve the intended goals.
Keywords: long tunnel,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management, risk control
一、三都隧道地理地质概况
三都隧道全长14598m,隧址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境内,进口位于王司镇,出口位于普安镇。地形地貌:隧道进口段属溶蚀丘峰洼地地貌,丘峰呈低缓浑圆馒头状连绵起伏,宽缓谷地相间出现,一般相对高差50~150m;隧道出口属侵蚀构造台状中低山地貌,多为硬质碎屑岩层盖顶的平台山,缓倾单面山为主,局部为南北向展布的脊状山脉。隧道穿越地层岩性主要包括泥灰岩、钙质粉砂岩夹页岩偶夹灰岩,石英砂岩夹粉砂质页岩、泥质砂岩,页岩夹钙质粉砂岩,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等。地质构造:隧区位于杨子准台地滇黔褶断区黔南坳陷断束的东北区,振荡运动频繁,沉积间断较多;褶皱运动以燕山期为主,形成背斜宽缓、向斜紧密的隔槽型褶曲带,其构造线多为南北向;隧道位于区域性的王司背斜与舟溪向斜南端平寨向斜之间,王司背斜位于进口外侧,隧道进口段位于该背斜的E翼;舟溪向斜轴部通过隧道出口。本隧道断裂构造很发育,且存在向斜构造,褶曲及断层富水赋存条件好,形成明显的承压涌水带;岩溶管道水赋存于可溶岩的溶孔、溶蚀裂隙、接触带。
本隧道主要不良地质风险因素为:
岩溶密布
断层、软弱夹层及软质岩变形
高应力
地下水富集
三、风险评估程序及方法
3.1风险评估程序
根据《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及建设单位相关要求,结合贵广铁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本隧道评估基本程序是:
(1)对施工阶段的初始风险进行评价,分别确定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2)分析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主要确定风险因素对施工安全的影响。
(3)提出各风险因素的等级,综合确定各隧道风险等级。
(4)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或措施。
(5)上级单位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定,并针对高度和极高的风险等级,组织专家组评审。
(6)上级单位以书面的形式明确隧道安全风险评审意见。
(7)当次评审结束。参建单位按《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各负其责,做好施工阶段风险过程管理。
3.2风险评估方法
以调查法为主线,综合运用风险层次分析法、矩阵法、模糊综合评估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
四、风险评估的内容
4.1风险评估的对象及目标
评估对象:三都隧道施工阶段风险。
评估目标:通过风险评估工作,识别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等级,提出风险处理措施,将各类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从而达到保障安全,提高效益的目的,后果或损失与评价目标关系见下表。
后果或损失与评估目标关系表
4.2风险评估内容
(1)岩溶。隧道洞身进口~DK127+700段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钻探揭示岩溶发育程度中等~强烈,地表岩溶形态不发育,勘探岩芯多见细小的溶孔、溶隙,并见洞径3.2m的充填溶洞;DK128+000~DK133+000段地层中。地表调查岩溶弱至中等发育,但DK129+800深切沟谷两壁悬崖多见沿层间发育的干溶洞并见有水溶洞出露,岩溶发育、岩体极破碎,极可能遇大型溶洞、大段溶蚀破碎带、大型贮水岩溶管道,故应加强预测预报工作,作好突水、突泥等危害的应对措施。
(2)断层破碎带。DK134+100~DK135+350洞身围岩粘土页岩、砂质页岩为主,隧道埋藏深度大于500m。故围岩开挖后有产生过大变形的可能,故考虑该段为围岩变形段,部分围岩可能存在软质岩大变形。
(3)岩爆地段。隧道埋深大于500m时,深埋贫水地段地应力较高,尤其是石英砂岩、板岩地段可能发生弱岩爆。
(4)软质岩变形段。隧道埋深200~700m,受高地应力的影响,软岩易产生塑性变形。开挖时必须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和开挖揭示以及量测情况,必要时测试地应力重新进行验证观测变形等级,并判断是否出现软岩大变形,并及时反馈设计和监理单位进行变更,采取有效的安全施工措施。
(5)洞口浅埋特殊岩土地层。三都隧道进口为棕红、灰黄、褐黄色的硬塑状红黏土,大部黏性较好,土质均匀,刀切口面光滑,质稍软;局部土质不均匀,夹强风化白云岩质角砾,厚度不均,厚2-15m,具弱膨胀性。施工前采用抗滑桩加固地层,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洞口浅埋特殊岩土监控量测的方法减少施工风险。
五、风险评估结论
经风险评估,本标段隧道安全风险见下表:
(六)残余风险等级评定
通过对三都隧道初始风险等级评定,对安全风险等级为“高度”、“极高”的风险事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对初始风险采用相应的工程措施处理以后,进行残余风险评估,残余风险等级见表6-12。
七、风险评估结果
通过对三都隧道初始风险等级进行统计,52.2%段落塌方初始风险等级判定为“高度”,9.7%段落突水(泥)初始风险等级判定为“极高”,23.9%段落岩爆初始风险等级判定为“中度”,地表失水初始风险等级判定为“中度”,工期延误风险判定为“高度”,综合考虑各风险因素,三都隧道初始风险等级为“高度”。
三都隧道风险等级评定统计表 表7-1
采取相应的工程对策后,判定其残余风险为“低度”、“中度”风险,综合考虑各风险因素,三都遂道残余风险等级为“中度”。因此,三都隧道在施工安全目标风险方面都是可以接受。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铁建设 【2007】102号)。
2、《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 号)
3、基础资料
⑴新建贵广铁路GGTJ-2标施工相关合同文件
⑵GGTJ-2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2010年修编版)
⑶设计院前期对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4、设计院初步设计风险评估报告
5、新建铁路贵广线施工图
6、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⑴《铁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规范》(TB10119-2000)
⑵《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
⑶《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⑷《铁路隧道辅助导坑技术规范》 (TBJ10109-95)
⑸《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
⑹《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401.1-2003J259-2003)
篇12
1企业合同管理流程
在企业建筑项目运行期间,可通过对合同管理的方式,对其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具体的合同管理流程为:起草和审批、洽谈、签订、存档与分发、交底以及工作履行,下文对合同管理各个流程进行重点阐述。
1.1起草和审批
合同起草一般由企业运营管理部门负责,根据建筑双方对合约的建议,编制与之相对应的合同模板;经过供应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对合同条款的全面审核,移交至上级管理部门,完成合同审批工作,并经过企业管理者签字、盖章后,合同各项内容方可执行。在此期间,合同管理工作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首先,合同起草人员需对建筑项目中标情况、企业双方判断结果进行充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合同内容进行编写。其次,在合同中所涉及的各类资料数据,均应由企业供应部门和财务部门、工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与监督部门开展系统化审批与签字工作,同时在合同审批期间,还应按照规定的审批流程,切忌不可出现越级审批行为。
1.2洽谈、签订
合同管理中,洽谈工作属于重要流程环节,其应在建筑双方洽谈前,对洽谈目标进行确定,通过对自身与对方底线的判断,在必要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让步,从而才能在合同洽谈流程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同时合同条款应具备明确和完整、用词准确以及责任细化的特点。在洽谈工作结束后,依据企业双方的洽谈结果,由运营部门对合同条款进行适当调整,最终将合同矫治部门经理审核,再移交董事长对合同进行审批和签字,致使该项合同具有法律效益。另外在合同审批后,由企业双方代表完成合同签订工作,一般情况下,合同签订中应要求双方共同签字盖章,若在特殊情况下,不可同时完成合同签订工作,应避免一方先行签字盖章行为的出现。
1.3存档与分发、交底以及工作履行
存档:对建筑合同实施存档备案工作,其主要依据建筑类型、功能以及签订时间的差异,对其进行分类存档,以便于后期查阅。分发:在合同签订与存档工作后,合同所涉及的相关资料信息,应分发至企业各个部门中,在此过程中,还应关注资料清单的执行情况。交底:通过对合同条款细节化的阐述,使相关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项目负责人能够准确地对合同内容进行判断,并认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强制化管理,其中,所涉及的部门由项目部门和工程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供应部门等。工作履行:工作履行情况,对合同管理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若要更好地确保合同履行效果,应通过对合同注意事项明确的方式,针对合同履行中存在的矛盾纠纷问题,进行全方位控制,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2合同管理风险
在企业建筑合同管理工作中,常见风险问题,主要由外部因素、对方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所导致,其中外部因素是指:国家关于建筑行业建设方针、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法律法规等外界制因;对方因素是指:对方蓄意违约、对方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较差、财务资金周转失衡等;自身因素是指: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管理能力与企业负责人经济决策能力、设计水平等。上述风险制因因素的存在,促使企业在进行建筑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准备风险、签署风险、履行风险与管理风险4种。
2.1准备风险
合同准备阶段,存在管理风险为策划风险、调查风险和合同对象风险、谈判风险、文本风险与审核风险六种。策划风险为:合同内容设定不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合同内容与实际建筑项目之间出现严重偏差、对合同内容法律问题出现有意规避行为;调查风险:未按照客观公正原则、对调查对的信誉度与合同履行情况过于高估;合同对象风险:合同对象自身素质水平不足、将合同履行能力较强的合同对象排除;谈判风险:对施工材料、施工工艺以及机械设备等产品规格与性能考虑不周,使自身利益受损;文本风险:合同条款缺少完整性、精准性以及文字明晰性的特点,促使合同对象在合同履行期间出现误解的状况;审核风险:审核人员专业技能缺失、工作责任认识不足,使其无法发现合同内容与条款中存在的风险。
2.2签署风险
对于企业而言,在建筑合同签署期间,也易发生相应的风险,需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如超出规定签署时间、印章措施、未按规定流程存档与合同条款被恶意篡改等。对此,可采用企业部门职责细化、印章严格管理、程序化与专业化合同签署的方式,对合同签署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2.3履行风险
合同违约风险、变更风险、转让风险与终止风险,是当前企业合同履行阶段中较为常见的管理风险类型。针对此,应事先做好合同对象的调查工作,结合准对象的历史合同履行状态,判断其是否会在项目建设期间,出现合同违约与转让的问题,若准合同对象不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需在未开展项目建设前期,对其进行更换。同时针对合同变更与终止问题,可选用施工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实时报道原则,对项目合同进行标准化控制。
2.4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环节,存在的管理风险为:归档风险与执行效果评价风险,如合同所涉及的机密泄露、合同盗用或滥用状况频繁出现、执行评价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对此,应采用合同不定期检查或查阅的方式,加之对准合同对象调查和结果反馈,构建健全且完善地评价体制,针对准合同对象出现的风险遗失问题进行严格控制。
3有效地合同管理风险解决对策
3.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当前企业解决合同管理风险行之有效地手段,一般适用于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的企业中。风险规避属于事前风险控制的方式,其主要分为试探风险承担和拒绝风险承担两种形式。首先,试探风险承担:在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风险防控工作中即为常见,其主要依据风险评估标准,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判断,结合合同条款的设定,判断企业能够承担合同管理风险的范围。其次,拒绝风险承担:在针对合同管理风险评估工作中,若企业缺少风险降低的手段与能力,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发展,可采用拒绝签订合同的方式,规避合同管理风险。
3.2风险承担
企业风险承担手段,主要依据外界的作用,将合同管理风险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在此期间,风险承担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司担保;另一种是风险分散。其中公司担保为:企业在已知的情况下,无法对预期合同管理风险进行控制,而采取的风险防控手段;风险分散:企业选用合同拆分的方式,对当前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管理风险降低的目的。在企业运营活动期间,公司担保、风险分散属于企业常见风险防控手段,不仅可降低合同管理风险,还能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分析,可知在企业经济活动运营期间,合同管理属于日常工作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各项工程建设的基础。结合合同管理风险,采取有效地风险防控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还可强化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卫民.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同行,2016(5):27-28.
[2]赵领宏.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2015(17):101.
[3]冯戈利,秦现生.航空制造企业中合同管理风险分析及控制应用[J].生产力研究,2015(5):133-136.
[4]赵燕.浅析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主要风险[J].中国科技投资,2014(A6):307.
篇13
患者因素: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对护理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性格特征、耐受性、配合程度、基础疾病及其严重程度等。
医护人员因素:①专业性不足,应变能力较差: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是导致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由于技术不过关导致操作时间延长,使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大,从而增加了护理的风险性。②责任心不强,操作失误多:部分护理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术前准备不充足,术中没有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观察,术后记录和交接不到位。③?c患者沟通能力较差:有些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不善于和患者进行沟通,甚至与患者发生正面冲突,从而对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麻醉不当因素:在做无痛胃肠镜检查治疗时,对患者评估缺陷,给氧不到位等因素,有可能导致麻醉意外等。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对患者实施麻醉,避免麻醉意外发生。
设备及药物等相关因素:①医疗设备由于维运管理不当,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影响设备效果的发挥,甚至对患者造成伤害。②药品管理不当,摆放不合理,导致有些药物过期而没有及时更换。
胃肠镜检查中护理对策分析
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工作:①在对患者实施胃肠镜检查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基础疾病情况,评价患者风险性,从而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避免患者在胃肠镜检查护理中发生安全事故。②护理人员要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述胃肠镜检查的方法、过程、效果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等,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建设,保证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从而积极配合胃肠镜检查工作。③细心、认真地安置好检查、治疗的,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好。④在对患者进行胃肠镜检查时,除了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在检查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以便在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时及时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发生护理风险事件。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①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护理质量,因此想要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发生护理风险事件。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各种胃肠疾病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麻醉学知识、心血管疾病知识等。专业技术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抢救技能、静脉穿刺技术等。②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需要加强护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讲述医护人员玩忽职守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让医护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责任心。帮助护理人员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原则,提高质量意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③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医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从而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在工作当中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患者的权益,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