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篇1

1.1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度饮酒、大量抽烟、油炸事物等高脂蛋白食物的大量摄入,不仅使得体内脂类物质的逐渐聚集,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最终导致的动漫粥样硬化。而大量的饮酒和抽烟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痉挛和肝硬化等,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对于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种族等因素无法进行干预,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进行干预和调节。并且多个因素的综合干预对于单一因素的作用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居于显著作用。

1.2年龄因素

年龄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其发病几率越高。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6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提高3倍,特别是男45岁、女55岁之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则答复提升,进入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恶化、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通宵熬夜、缺乏锻炼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年轻化。并且随着脂类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

1.3家族遗传史

对于家族而言,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脑中风等疾病史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其心脑血管发病率会高于常人。而对于个体而言,其具有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其再次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1普及知识,提升意识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要进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以及今后的生活、生命健康所产生的威胁。另外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让人们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规则和治疗方法,促使人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2避免外源性刺激因素

气候变化、运动量大小、过大的精神压力、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过度饮酒等外部因素都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要避免各规避这些不良外源因素,就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起床动作要缓,大便如厕力量要轻,防止压力过大、精神紧绷、保持心情舒畅,晚上避免饱食和过度饮酒,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天气和气候的剧烈变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等,都是避免外源性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刺激。

2.3合理膳食,适度运动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干预的有效方式。通过构建合理膳食,如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清胆固醇有助于降压、降脂、减少动漫粥样硬化的发生。摄取鱼油能够调节血脂,预防硬化。另外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有氧运动,对于体重减轻、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持之以恒地合理膳食、杜绝烟,进行户外太极、慢跑、游泳等适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3.1早发现,早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患有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同时,常常会有头晕、头痛、胸闷等显著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患病早期自身要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期。

3.2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患者情况,选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药等药物,对于控制陈建血压升高、24小时的血压降低等具有良好效果。另外阿司匹林通过对早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减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被普遍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而硝酸甘油可改变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对心绞痛疗效确切。另外还可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消除血肿,或改善缺血部位的工学等方式,以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3.3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和平复之后,早期的康复训练也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治疗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之后要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逐步地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最终让患者达到生活自理乃至完全康复之目的。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本身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互影响,所引起的各类心脑综合症更是不容忽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体检、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危害性的基础上进行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篇2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4_032 4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34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多。在心脏介入术过程 中,术中及术后,可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张 力增高等表现,谓之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应(cardiovascularvagal reactions,CVVRS)。迷 走神经反射发生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后果极为严重。对本科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CVVR S 38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CVVRS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行心脏介入1221例次,年龄18~93(52.1±6.0)岁, 其中男685例,女536例,共发生血管迷走反射38例,发生率3.1%,男性25例,女性13例, 年龄45~77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13例,占1.9%(13/65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21例,占4.3%(21/490),射频消融术(RFCA)4例,占5.9%(4/67)。

2 结果

CVVRS发生于术后拔管时16例,拔管后1小时1例,拔管时16例中股动脉穿刺15例,桡动脉穿 刺1例;发生于术中21例,其中2例为射频消融术中,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上速时出现CVVR S, 余19例均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者。临床表现为:病人先出现打哈欠,继之出现血压明显下降 ,心率减慢(

3 护理

3.1 血管迷走反射原因分析:人体循环系统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它们来自迷走 神经,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生理调节[1]。CVVRS最快可在30秒内发生[2] 。其原因有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过度压迫、牵拉、血容量不足、尿潴留等。穿刺时CVVRS 多与疼痛和精神紧张有关,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3],本组有2例病人在穿刺时发生CVVRS,均为精神较 紧张,疼痛阈值较低者,与应激承受能力较差有关。术中行冠脉照影或植入支架时出现CV VRS,考虑是造影导管或指引导管刺激冠脉所致,亦与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新手操作不熟练 ,导管对血管长时间刺激增加了血管的敏感性。本组单纯冠脉造影患者发生率为1.9%,较行PCI发生率4.3%为低,可能与后者操作时间相对较长有关;术中有2例为射频消融术中, 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上速时出现CVVRS,考虑为异丙肾上腺素诱发血管迷走反射所致。术后 拔 管时发生则多与疼痛和血容量偏低有关,拔管时股动脉收缩,其内皮对鞘管牵拉刺激敏感, 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

3.2 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及护理:(1)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避免过度精神紧张。(2)维持有 效循环血容量:缩短禁食禁水时间,一般术前禁食3~4h,禁水2h,术后鼓励病人进食、多 饮水;术中及拔管前建立良好静脉通道,积极静脉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对于术中失 血量估计大于150ml~200ml者,及时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3)对于排尿困难者,先以 诱导法,如无效立即给予导尿,一次不超过500ml,以免引起空腔脏器过度回缩,从而导 致CVVRS[4]。(4)导管室护士术中及时与患者沟通,告知手术进展,减少恐惧紧张 心理;(5)术者提高操作技能,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导管对大动脉壁的过度牵拉刺激。( 6)穿刺及拔管时均应充分麻醉,减轻疼痛,拔管前向病人进行适当解释,指导其深呼吸、与 患者交谈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及紧张心理,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对桡动脉穿刺者无论照影 还是PCI均直接拔管,对股动脉穿刺者单纯性冠脉造影等无须留置鞘管,可直接拔管,对行P CI术中应用肝素,术后可能出现急性冠脉闭塞者,一般保留鞘管4~6h,拔管前,应用2%利多 卡因5ml沿股动脉鞘管两侧注入,5min后拔管。(7)正确的拔管与压迫止血:拔管时动作轻 柔,采用正确压迫止血法,以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于股动脉穿刺点近心端沿股动脉搏 动最强处向下压迫15~20min,不要大面积猛压;观察局部无出血后,采用绷带“8”字加压 包扎,指压及绷带加压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8)术中及拔管前备好阿托品、 多巴胺、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等急救药品和器材。术中及拔管过程中及拔管后30min严密观 察患者心率、血压、面色及精神状态,有无打哈欠及恶心呕吐、胸闷、头晕等不适,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吸氧,嘱病人咳嗽,静推托品阿0.5~1mg,血压下降者加用多巴 胺,同时快速静脉补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经上述处理,大多数患者症状均能缓解。我 们的经验是在出现CVVRS早期,即仅有心率下降而未有血压下降时就静注托品阿0.5mg、多 巴胺3mg,效果比血压下降明显时再用多巴胺好,病人在2~5分钟内即可恢复。

综上所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多因素作用下的临床综合征,护理人员要主动掌握心脏介入 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引起CVVR的相关因素,做好相应的护理及严密的病情观察,特别是在术中 ,导管室护士严密的病情观察,良好的专业素质,迅速的反应及抢救速度是保证介入安全医 疗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此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病人死 亡率。血管介入治疗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不高,但如处理不及时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 至患者有生命危险。因此,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血管迷走反射,并给予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是十分必要的,且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徐丰彦,张镜如.人体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18.

篇3

目前关于某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定义为:存在于机体的一种生理生化或社会心理因素,由于其存在使机体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增加,而减少或去除该因素后,机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就减少或消失,这样的因素称为某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根据人群流行病调查,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300多种,但是最重要的有十几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①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指研究较早,并已有翔实可靠的研究结果的危险因素;②潜在的危险因素,是指较新的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的,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危险因素;③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是指较早就了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多,需进一步研究的危险因素。

在各类危险因素中,又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和男性性别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则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已有许多临床研究证明,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心血管病预防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这些主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上,其他危险因素则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及凝血因子升高的干预是否能够获益,尚无一致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血管病危险性分层和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或一个人可能有多个危险因素。当不同危险因素在某一个人身上聚集时,其致病作用可相互协同,互为因果,从而大大加速心血管病的进程。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的指南都提出心血管病“总体危险”的概念,强调控制“总体危险”,并制定出一整套评估方法。

我国的高血压指南和欧洲的高血压指南都提出一种半定量的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分类方法,即将血压水平分为5个等级,将高血压以外的主要危险因素存在多少,有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等情况,分为5个等级,来评估患者是属于哪个危险等级:很高危、高危、中危、低危或很低危。

从这一危险分层方法可以看出:①高血压这一危险因素被单独列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②随着血压增高,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大:③即使血压正常或在正常高值范围内,但如合并多个其他危险因素,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其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也是明显升高的;④已有心血管病或已有肾脏病者,即使血压正常,也属于极高危人群。我国2007年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心血管病危险分层时,也将高血压作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相当于3个其他危险因素)。

总体发病(死亡)危险定量估算是仿照Framinham和欧洲的SCoRE心血管死亡危险评估。我国根据20世纪80~90年代全国各省市6万自然人群近20年的心血管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我国35岁以上成年人缺血性心脏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及3种工具:①评分查表法,②网络直接计算法,③危险评估彩图法。

评分查表法第一步根据个体的7个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收缩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情况查表评分,再根据评分总和得到1O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网络直接计算法适用于能使用电脑和互联网者,可登陆中国心血管防治信息网,根据个人的危险因素情况查到个人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与该年龄段平均危险和最低危险进行比较而得出该个体发病的相对危险。彩图法则根据性别、年龄、吸烟,胆固醇、收缩压和糖尿病等6个危险因素绘出方格彩图,应用时根据个人的上述危险因素情况查找在彩图中属于哪个方格,即可得出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对危险。这些总体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工具对临床工作及心血管病防治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这些工具只考虑了7种主要的危险因素,没有包括其他危险因素,而且分类方法过于简单化,因此它们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只是粗略的,并不十分精确。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预防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58-88岁,平均年龄为74.8岁。所有患者病史较长,最短3年,最长15年,疾病类型有:心力衰竭19例,高血压30例,冠心病25例,合并高血脂36例,合并糖尿病33例。

1.2方法及疗效评定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并观察疗效进行对策分析。疗效评定标准如下:显效:心电图示ST段上抬幅度超过原来的0.1mV,患者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心电图示ST段上移幅度在原有基础的0.05mV以上,患者症状得到明显好转;无效:心电图未发生明显变化,患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2护理特点

2.1患者病史长且病情复杂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机能、免疫功能低下,且患病历史较长,病情复杂,除了心血管疾病,常并发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这些因素使得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2.2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患者年龄大,行动不便自理能力也差,很多事情都需要旁人帮助才能做到,因此依赖性较强。而且老年人生病时情感较脆弱,不愿与人接触亲近,易产生孤独感,这种情况下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更希望得到亲朋好友的关怀照顾。

2.3情绪焦虑、不配合治疗老年心血管病不容易彻底根治,病情易反复,需长期治疗,因此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情绪。心血管病在发病时患者心脏等重要器官会产生强烈不适,老年患者容易产生惧怕甚至绝望的心理,长此以往,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容易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手术治疗等产生抵抗心理,甚至会不配合治疗。3护理对策

3.1提高护理水平由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病情复杂,容易突发病情恶化等危急状况,这要求护理人员全面而熟悉的掌握心血管病的专业护理知识,对患者给予细心、准确的护理,在有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日常护理中,秉着高度责任心来降低自己的失误,以确保患者安全。

3.2社会支持对于这类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差的老年患者,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团队、患者亲朋好友及其家庭等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情感上的支持为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配合治疗。

3.3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开导患者的负面情绪,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时调整护理干预手段,减轻患者抑郁、孤单等不良情绪,争取最大限度的得到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3.4健康宣传这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由于长期患病、情绪焦躁,甚至部分患者会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负担,这种心理会使他们丧失对生活的信心,甚至想要放弃治疗。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传,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4结果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以P

篇5

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1年 5月至 2012年 5月 ,经本院心内科治疗已出院的冠心病 (CHD )患者 128例 (诊断符合冠心病标准 )[3, 4],按出院前最后一次超声功能检查左室射血分数 (LEF)值≤ 0.4和 >0.4分为观察组 (60/128)和对照组 (68/128)[5, 6],提取出院前最后一次 Hgb和 Hct作为评价数据。二组间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住院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具可比性 ( P>0.05)。本资料中剔除以下情况:合并另外一种心脏病、贫血、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咯血和其他出血性疾病。

1. 2 方法 二组间基本的治疗方法为异舒吉或消心痛、肠溶阿斯匹林、调血脂药。对照组部分患者使用了倍他乐克。观察组加用了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利尿剂 , 部分患者入院初使用了速尿、洋地黄和 /或多巴酚丁胺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 , 行心脏超声 LEF测定 , 出院前 3 d进行最后一次心脏超声 LEF测定 , 并提取观察值。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 7 d内复查外周血液分析 , 提取其 Hgb和 Hct值 , 所用机型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Beck man Coulter ACT diff。

3 讨论

参考文献

[1]慕容洋洋 , 吴丹 , 付瑶 .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I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7,15(3):130-131.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36 (1):7-9.

[3]江苏宁 , 江山秀 . 血清肌钙蛋白 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6, 34(1):31-33.

[4]陈灏珠. 内科学. 第4 版.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74?276.

[5]王成义 , 荣阳 , 荣根满 , 等 . 高血压 QT离散度与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关系研究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 2006,3(24):39-40.

[6]朱文玲 .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价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 36 (3):125-126.

[7]龙洋 , 吴丹凤 .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免疫荧光定量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 36(5):371-373.

[8]辽宁省心力衰竭调查组 . 辽宁省 2009, 2010, 2011 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 36 (1):24-25.

[9]陈国伟 . 现代心脏内科学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4: 41-47.

[10] 毛小莲 . 血液生物平衡疗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 . 实用医学杂志 , 2007, 23 (7):297-298.

[11] 戴闺柱 . 我国在心力衰竭研究的主要成就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7,35(4):271-272.

[12] 马云霞. 血液稀释疗法治疗冠心病42 例分析. 宁夏医学杂志 , 2006,28(6):342-343.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社区医院管理的58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冠心病,其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其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28例,患者的年龄70~81岁,平均为(75.64±2.38)岁。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8例高龄老年非冠心病患者,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27例,患者的年龄71~82岁,平均为(75.92±2.43)岁。排除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以及心脏搭桥手术患者。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方面作比较,P>0.05,其基本资料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良好的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对其生活习惯、合并疾病进行对比和分析。

合并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诊断标准[2]为:收缩压大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90mmHg。糖尿病诊断标准[3]为:任意时间血糖超过11.1mmol/L,空腹血糖值超过7.0mmol/L。

生活习惯主要包括吸烟、饮酒。吸烟,指每天吸烟数量超过1支或连续吸烟超过3年。饮酒,指每天饮酒量超过50ml,酒精度数超过45°,且持续饮酒超过1年[4]。

1.3统计学方法 将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进行t检验。以P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以及饮酒的比例明显更高(P

3讨论

冠心病的发生因素较为复杂,可能和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合并疾病有关。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以及饮酒的比例明显更高(P

针对上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社区治疗中,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给予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②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给予患者降糖药口服,并给予患者胰岛素静脉注射。③督促患者戒掉烟、酒,多食用高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芦笋等,尽量减少盐分的摄入,尽量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补充维生素。督促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④患者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在社区内可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广场舞、太极等。

综上所述,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因此,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社区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血压和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督促患者进行戒烟戒酒,以规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进华.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社区治疗对策[J].医药前沿,2014,4(28):32-33.

[2]王雅琴.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社区治疗对策[J].医学信息,2014,28(39):362-363.

篇7

二尖瓣反流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5万名患者诊断为二尖瓣反流。在晚期心衰患者中,大部分合并有二尖瓣反流。以往治疗二尖瓣疾病,患者均必须接受胸外科手术,创伤大、风险高。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在国内率先为3名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成功实施了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每例手术耗时约2小时。术后,3名患者的二尖瓣反流明显减轻,左房压力明显减少,情况良好。该手术在实时三维食管超升引导下,通过心脏导管技术完成,无需开胸,创伤小,为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特别是无法耐受胸外科手术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也填补了我国二尖瓣返流的介入治疗的空白。

新理念二:“重康复”

目前,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数量急剧上升,去年我国的介入手术量已高达33万例左右,但心血管病的康复治疗却仍处于起步阶段。患者在出院后缺乏科学治疗和疾病监测,经常出现随意停药等问题。医生在患者出院时,也缺乏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指导。对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指出,昂贵的支架换来的是重生的机会,但温情的康复治疗才能带来更持久的幸福生活。心血管病的治疗和康复是心血管病治疗的两个重要步骤。心血管病医生在应更加注重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并争取早日贯通医院、社区、家庭的医疗服务链。

新理念三:“更安全”

篇8

“心血管”是人体的生命之河,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等,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营养也逐渐提升,人们血脂也不断抬高。调查显示,高血脂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由此引发的各种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祸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篇通过分析血脂水平对心血管病并的影响,旨在提高中老年人对高血脂症的防治意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

由于在临床上,单靠血TC、TG、HDL-C来预测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的指标是不全面的,因此笔者选择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联合检测。以收治的中老年患者332人为研究对象,男217人,女115人,年龄55~76岁,取清晨空腹血,做血液流变各项指标检查。

1.2 方法

(1)血脂分析:试剂由北京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提供。仪器:美国―贝克曼700型全自动化分析仪。

(2)血液粘度测定:仪器为FASCO-94全自动血液粘度检测仪。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90mmHg,或曾有明确高血压病史。

冠心病:曾有明确冠心病史或本次检查有缺血改变伴心前区不适者。

心血管病:脑供血不足及曾有中风病史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体检人员332名,分别检测21项指际。这里仅以血液粘度、血脂检测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予以讨论。

2.1 结果一

不同血脂水平的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病发病率(%)见表1。

2.2 结果二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者血脂异常率(表2所示)

3 讨论

高血脂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巳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通过对332例中老年人的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情况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高脂血症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有重大影响。

3.1 血脂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

血脂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不可缺少。科学家们发现,当人体脂质代谢异常,血脂浓度持续增高时,会发生危害健康的高脂血症。这时胆固醇以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若不能被完全消耗,则沉积于血管壁上与增生的纤维组织形成斑块。主动脉血管产生粥样硬化(AS),发生在心脏则引起冠心病(CHD)。本次研究显示,高血脂对男性和女性,对老年和中年人均为一种危险因素,故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研究显示,胆固醇水平降低10%,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11.3%;总胆固醇下降9%,LDL胆固醇下降13%,冠心病死亡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减少19%。而HDL胆固醇轻度升高,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2%。所以心血管病的发生不仅与体内胆固醇浓度高低有关,还与其组成密切相关。值得提出的是较低水平TC、TG、LDL-c、ApoB仍有较高的心血管发病率,因此,必须认识到,心血管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还应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3.2 高血脂症引发的病症

常见高血脂症的病理改变是部分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壁上呈白色颗粒状蓄积,导致动脉血管内壁增厚,弹性降低,血压增高,发生动脉血管硬化,称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及病变继而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它所引起的主要病症包括:①心血管病变。病因:脑部大动脉和中等的动脉硬化,使累及的动脉管腔狭窄或痉摩,在各种诱因(精神紧张、血压升高、用力过猛、血糖过低等)刺激下,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供脑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症状:脑中风、脑血栓、脑梗塞、高血压、偏瘫、半身不遂;②心血管病变。病因:冠状动脉血管中携带的氧气不足,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内壁血栓堵塞。症状: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③下肢血管病变。病因:动脉中供氧不足,血管内壁狭窄,血流不通,造成坏死。症状:足部骨、关节损伤、畸形甚至截肢。

3.3 药物选择

临床医生必须明确: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首选他汀类药物;②高三酰甘油血症LDL-C已达标者首选贝特类药物;③低HDL-C血症患者,主要治疗为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尚待研究。可试用烟酸类或贝特类药,烟酸类药中首选缓释烟酸,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强,能提升HDL-C,疗效也较好;贝特类药中首选非诺贝特,尽量不用吉非罗齐,以免发生肌病;④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治疗,如果以TC升高为主,首选他汀类药物,如果TG>500mg/dl,首选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治疗,因为此时主要考虑因素为急性胰腺炎风险,降低TG为主要治疗目标,如果TG

3.4 调查结果

由于饮食习惯、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高血脂症者近年来大幅度攀升且日趋年轻化。60岁以下检测者患高血脂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比例并不低于其他年龄层。压力大、节奏快的工作方式确实是导致一些疾病提前发作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只会加剧不会减轻,应当寻求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访谈得知,生活习惯不合理是该病发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5 预防高血脂

一是要合理膳食,二是要适当运动。而合理地摄取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份,又是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因素,是构筑人生健康大厦的基石。采用药物、食物及体疗等方法降低人体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粒度,改善血液循环,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

如果采取上述食疗、体疗等治疗半年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平,对于已患有高血脂的人来说,除了注意饮食与运动外,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药物或保健品调节血脂。即应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药物治疗。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降血脂药物停药后大多不能维持疗效,而且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应遵医嘱,按高血脂治疗方案服用合理的降脂药。

参考文献:

篇9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15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事件及与之相关的心血管病风险升高的情况愈加受到关注。为讨论低血糖给老年心血管病带来的危害,作者对我院2001年1月 至2008年1月42例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2~81(68.5±5.8)岁。其中2型糖 尿病40例,病程平均12年(2~18年)。其中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28例,合并脑梗死5 例,无症状心肌缺血7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其中22例在胰岛素强化降糖过程中出现低血糖 ,8例在口服优降糖时发生低血糖,5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拜糖平时发生,5例在口服孚 来迪、二甲双胍和卡司平时发生,2例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在住院应用极化液过程中出现低血 糖。

1.2 诊断标准:(1)有明显低血糖症状;(2)即时血糖<2.8mmol/L;(3)有经12导联心电图 或心电监护记录证实的心律失常、ST_T改变;(4)及时给予葡萄糖治疗,心律失常逐渐消失 ,心衰症状得到改善以及ST_T改变恢复到低血糖发生前的水平。

1.3 实验室检查:发病时用快速血糖仪及静脉采血的方法检测血糖0.8~2.4mmo1/L,均 低于2.8mmol/L。

1.4 临床特征:低血糖时,21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1例,室性期前收缩10 例,室速2例,房性期前收缩7例,ST_T改变21例,心衰加重2例,心绞痛加重5例。

1.5 治疗方法:确诊后立即给予25%~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静脉注射,继以10%葡萄 500ml静脉滴注,严重低血糖可用氢化可的松200mg静脉滴注,使血糖维持在6~11mmol/L之 间。

2 结果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随着血糖的逐渐纠正,心电监护下心律失常逐渐减少、消失、ST_T改变 逐渐恢复到发生低血糖前水平,心绞痛、心衰症状改善;其中2例心绞痛伴严重低血糖患者 在血糖纠正后第2日发生猝死。

3 讨论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仅限制降血糖治疗达到理想标准,也会直接危害机体健康,甚至直接导致严重合并症、心脑血管意外,以 致危及生命。Cryer等学者曾指出:“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 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1]。”由此可见低血糖对心血管 疾病的危害性是如此之大。

据有关报道,与无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死亡率增加3~5倍,高血压患病 率和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病患病率也显著增加[2]。近年来发现,部分接受强化血糖控制的人 群心血管病风险增加。2008年6月6日在第68届美国糖尿病年会上ACCORD研究结果公布:强化 降糖治疗增加死亡率并且不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病危险。

本组4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有不同反应,除神经系统的常见表现外,尚有心血管系统的严重表现,甚至是致命的危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低血糖会导致各种心律 失常、心肌缺血、心衰加重、甚至猝死。葡萄糖是心肌能量的来源,当低血糖时心肌能量 代谢发生障碍;长期的高血糖可使部分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血管、心肌受损,在遇到 应激时更易出现心律失常。本组中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发生低血糖后猝死,发病机 制尚不清楚,可能在低血糖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肌耗氧量增 加,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缺血细胞自律性升高而易引起室颤[3,4]。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提出低血糖可能与心血管病风险增加相关。低血糖成为合并潜在心脏病患 者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的一个原因[5,6]。Cyrus等对2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7 2小时的血糖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发现,与正常血糖和高血糖相比,低血糖与心脏缺血 的相关性更大,尤其是血糖显著波动的患者,更易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异常[7 ]。Sander等曾报告1例与低血糖昏迷相关的无症状的心肌梗死,并指出低血糖发作是潜 在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建议在低血糖昏迷时检测心电图[8]。Min g Wei等在一项纳入40069例研究对象中发现,低空腹血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血糖 正常者增加2.7倍,全因死亡相对风险增加2倍[6]。

因此,低血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己在医学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与高血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一 样,低血糖的危害同样严重。在使用药物控制高血糖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同时,医生还应 该重视 低血糖的心血管危害。对于老年糖尿病这类特殊人群,因其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在选择降 糖药时不宜选用长效、强力的降糖药,同时还应考虑其肝肾功能及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与 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重视监测血糖,尤其是自 我血糖监测更为重要,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为了避免低血糖带来的风险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那些具有明显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高度 个体化的降糖目标,血糖控制日标应适当放宽,一般使空腹血糖在8.96~10.08mmol/L,餐 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为宜[9]。

综上所述,通过积极监测血糖,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最大程度的降低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使血糖安全达标,减少并发症,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参考文献

[1]Cryer PE, Davis SN, Shamoo H. Hypogiycemia in Diabetes Care[J]. 2 003,26(6):1902-1912.

[2]胡大一.控制血糖能降低心血管风险吗[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8(2):A11.

[3]梁黔生.心脏性猝死的预防[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11):685.

[4]谢英,洪昭光.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1): 675.

[5]Enrique Z, Fisman. Is hypoglycaemia a marker for increased long_term morta 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8_year follow_up[J]. Eu 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04,11(2):135-143.

[6]Wei M, Gibbons LW, Mitchell TL, et al. Low fasting plasma glucose level as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_cause mortality[J]. Circulation ,2000,101(17):2047-2052.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内科共收治心血管患者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2.1±14.4)岁,病程3个月~20年。伴有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某些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经多项检查确诊,心功能在Ⅲ级以内。

表1.73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病种分析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和抗感染治疗,行化痰和解痉平喘治疗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全面精心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1.3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恶化。

2结果

73例患者好转出院69例(94.5%),死亡4例(5.5%),2例为呼吸衰竭严重死亡,1例心力衰竭死亡,1例心肌梗死。高血压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水平,3例糖尿病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糖控制在(7.18±1.85) 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9.80±2.59) mmol/L。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悉心良好的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病情好转,提高了生活质量。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嘱咐其合理休息,注意饮食,戒烟酒,避免刺激引起情绪波动,定期复诊。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相应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患者易发的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是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老年人心血管病临床上常见的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老年心律失常等。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本组资料中,25例(34.2%)患者患有高血压。研究证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老化与血管炎症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免疫系统间互相作用,代谢改变,血管间质重塑,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促炎表型发生变化,血管壁产生促炎微环境,改变循环和内分泌,进而促进血管炎症的发生。冠心病的发病率一般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城市高于农村。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与年龄成正比,60 岁以下患病率仅为 1.55%,60 岁以上为14.98%,70 岁以上为 20.9%,极大地危害了老年人的健康。

加强对老年人心血管病的防治、预防并发症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关键。老年人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① 合理饮食:饮食以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维生素可以保护冠状动脉,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同时增强免疫功能,减少其它并发疾病的隐患。适当减少钠盐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定时进餐,不暴饮暴食。老年人宜戒烟,尼古丁等物质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冠心病发作。可少量饮酒,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忌大量饮酒。② 适量运动:合理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消耗热量,促进血液流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对控制体重有利,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体力、病情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合理强度下的规律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推荐进行个体化的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慢跑、游泳、打太极拳、打球和跳舞等。生活规律,定期复诊,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 心理健康:情绪平稳、心胸开阔是防止心血管疾病发作的一个良药。焦虑、烦躁、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极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因此,老年人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能力。若身体出现不适尽早去医院检查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1] 林玉川.我国老年人CVD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15(3):12-15.

[2]刘连成.40 例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9):95-96.

篇11

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早期的康复对患者延缓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该文将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86例心血管病患者,对其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86例心血管病患者,按照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5.78±9.07)岁;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5.23±9.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健康教育、护理环境干预、避免心理刺激、控制饮食、嘱咐患者充分休息和适量运动等;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干预,具体包括:①早期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向患者详细介绍患者病情情况、治疗方案、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以及预期预后等;采取发放心血管病健康知识手册,组织心血管病健康专题讲座,提高患者认知度;嘱咐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外出时应携带急救用品,充分休息,忌过度疲劳;②早期饮食干预:高脂、高糖、高胆固醇是心血管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加强饮食干预,以清淡为主,减少盐分摄入,确保营养成分充足,富含微量元素;③早期运动干预: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有氧训练与静、动态抗阻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结合短时期高强度和低强度训练,采取间歇训练方式,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度;运动频率3~5次/周为宜,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以培养患者的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主;根据患者心肺功能,控制运动时间,有效运动时间应≥5min,实际运动时间应≥15min[2];嘱咐患者运动时注意事项,应做好准备、训练和结束活动,防止出现训练意外,加重患者病情。④早期药物干预: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督,将药物摆放在明显位置,告知患者及时、规律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⑤早期家庭干预:做好家属健康宣教和动员,提高家属的家庭护理能力,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1.3评价标准对比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取SF-36生命质量量表,评价干预前后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恢复满意度,使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采取百分制。

1.4统计方法

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恢复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进行早期干预后,康恢复满意度为(94.22±4.35)分,对照组健康恢复满意度为(82.89±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经过早期康复干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中热量、脂肪、胆固醇摄入增加,运动减少,精神压力较大,生活习惯较差,心血管病发病率逐渐上升。预计至2030年,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去世的人数将达到2500万人[3]。心血管病包括心脏、血管器官以及组织疾病,属于全身性疾病,随着病情发展,会对全身动静脉造成影响,导致血管硬化、心脏结构重塑、心功能降低、猝死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研究认为[4],心血管疾病治疗需要长期、有效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以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调节饮食结构,为患者提供充分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支持,恢复患者社会功能为主。早期的康复干预对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控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该次研究中,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经过早期康复干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干预对改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具有积极作用。观察组进行早期干预后,健康恢复满意度(94.22±4.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2.89±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期康复干预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更受患者欢迎。该次研究主要采用了健康教育、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药物干预、家庭干预等方法。其中健康教育、饮食干预是调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纠正患者健康习惯的关键;同时,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预防患者心理问题,配合家庭情感支持,有利于恢复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生存意志;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的评估,指导患者进行有氧锻炼等,能够帮助患者恢复体能,改善心功能,回归社会[5]。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健康恢复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慧.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干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230.

[2]陈丽娜,段培蓓,张学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运动疗法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12):1431-1433.

[3]陆晓红.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9):188-189.

篇12

谈到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之间的联系,胡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两项经典的研究:一项称为美国弗兰明翰研究,是美国学者对小城弗兰明翰51~59岁男性进行的7年随访研究;另一项研究则是在芬兰,该国研究机构挑选了1059例2型糖尿病和1373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多年随访研究,探讨糖尿病对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的影响。两项研究结果不约而同表明,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病率比年龄和性别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1.8~6倍,下肢间歇性跛行风险增加4倍。

胡教授介绍,我国也曾进行有关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关系的调查。这项名为“中国心脏调查”的研究,是我国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的血糖调查。这项调查选取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共52家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共收集病例3513例。未确诊为糖尿病的对象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判断糖代谢状况。结果发现,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为52.9%,血糖增高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病率为24.0%,总体血糖高于正常的患病率为76.9%;超过5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或有糖尿病。

前面两项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和发生心血管意外,而后一项调查研究则证实,心血管病患者常常并发糖尿病。所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这两种看似毫无关系的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早期发现糖尿病,意义重大

“‘中国心脏调查’是我国一项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的血糖调查,这项研究给我们两点启示。”胡教授说,一方面它说明如果患有冠心病或高血压,一定要注意血糖,因为有一半的可能性同时有血糖异常;另外一方面告诉我们,早期发现糖尿病,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意义重大。而要早期诊断糖尿病,绝对不能只通过空腹血糖检查,一定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OGTT试验)。若不进行OGTT试验,仅依靠检测空腹血糖,将有87.4%血糖高的患者和80.5%糖尿病患者被漏诊。

因此,胡教授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或已经是40岁以上的人,一定要定期检查血糖。如一次空腹血糖检查正常后,应坚持每3年检查1次;如果空腹血糖异常,但未达糖尿病标准,建议检查糖耐量试验,以期早期发现糖尿病,早期干预,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保持血糖稳定,预防心血管事件

胡教授介绍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指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即无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与得过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似,高达20%。通俗的说法就是,得了糖尿病,就意味着患冠心病的危险与得了心肌梗死的患者未来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一样。所以,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冠心病,各项指标如血压和血脂均要按照冠心病的达标标准去治疗。

“同时,”胡教授说:“能够保持血糖的长期正常,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预后都可能有好处。”因为,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大血管和微血管损害,临床表现为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脑卒中、肾衰竭、足坏死、视网膜病变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无论何时,只要严格控制血糖,就可以明显降低或延缓糖尿病肾衰竭、足坏死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早期发现糖尿病,早期严格控制血压与降胆固醇,还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疗心控糖,双管齐下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胡大一教授提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治疗策略。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对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所获得的益处大于单纯控制血糖,也就意味着在治疗心脏疾病的同时,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这种治疗方法还包括针对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

有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同时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强化治疗(包括调脂、降压、降糖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平均随访13.3年,与单纯控制血糖相比,死亡绝对风险下降20%,心血管死亡的绝对风险下降13%。另外两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同时严格控制血压,把血压降到130/80mmHg(毫米汞柱)以下,比单独控制血糖降低心血管死亡率18%;糖尿病患者强化调脂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LDL)降到100mg/dl(毫克/分升)甚至

“所以,”胡大一教授强调说:“既有糖尿病,又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仅仅控制血糖,也要控制血压、血脂,保证其达标。”所谓“达标”,那就是:血糖控制到6mmol/L(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6.5%,血压降到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降到100mg/dl以下。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防治血糖异常

介绍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之后,胡教授尤其提到,要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来防治血糖异常。他认为,以下几种不良生活方式可以使血糖出现异常:

膳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从以植物为主转向以动物为主,总热量过剩。

吸烟酗酒。

体力活动少。

工作负担重或精神紧张者。

肥胖。

如果有上述情况,平时要更加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做到“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每餐8分饱,日行万步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即使有家族史,有遗传倾向,也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

篇13

Correl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rteria Carotis Scleratheroma in The Elderly

LI Guo-Fu

Tongli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40256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rteria carotis scleratheroma in the elderly.Metho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68 cases with angiocardiopathy and the level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plaque total integral,plaque total areas,UA,su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cholesterol total respectively .Results Ultrasonography showed that TMT,plaque total integral and plaque total areas angiocardiopath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 TM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lood pleasure arteria carotis plaque total integral and number of diseased coronary vessels . TM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UA,TC and hs-CRP. 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ere observed between UA with TC and hs-CRP.Conclus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Carotid artery Ultrasonography with hematological dete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treat actively angiosclerosisreduce and plaque at an early date an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Arteria carotis scleratheroma;Cardiovascular disease;Correlation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e-media thickness,IMT)是目前用于评价早期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的重要指标之一。应用血管超声技术无创性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已被广泛用于许多大规模的临床心血管病试验[1],借以评价心血管病患者的病程及预后。本研究应用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了我院心内科2006年6月~2007年12月68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旨在探讨老年心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从而提供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老年科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68例老年心血管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61~86岁,平均(70.6±8.9)岁,均为具单一或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者。高血压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的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均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证实;脑血管疾病诊断依据明确的病史及查体、头颅CT检查结果证实。排除对象:有肝胆系统疾病或其他可影响胆红素的疾病者;痛风患者。另选56例因其它原因就诊的非心血管病患者(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作为对照组,年龄64~80岁,平均(68.5±7.5)岁。两组组间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应用美国ESAOTE MPX超声诊断仪,7.5~10 MHz高频探头,由超声室固定工作人员进行检测。受检者取平卧位,头偏向检查对侧约45°,采取先右后左的检查顺序,自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近心端开始,分别取其横切面和长轴切面,由近及远,逐渐向远心端扫查。观察左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及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

所有患者于空腹12 h后,晨起抽肘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固醇(TC)在24小时内完成。

1.3 诊断标准 CAS的超声诊断分型按

参考文献[2],将IMT≥1mm诊断为颈动脉硬化。管腔内-中膜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IMT>1.2mm,但未造成管腔闭塞者诊断为斑块。

UA等诊断标准参照文献[3],UA≥416 umol/L为高尿酸血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心血管病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均明显增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2.2 心血管病组与对照组血液检测结果 心血管病组与对照组两组的血液检测结果比较,见表2。两组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固醇(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合2.1测定的IMT,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UA、TC和hs-CR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6(P=0.001)、0.386(P=0.001)、0.416(P=0.001);UA除与IMT相关外,与TC和hs-CRP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46(P=0.003)、0.401(P=0.001)。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AS的发病率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亦呈上升趋势。CAS作为全身性AS的一个表现,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心血管病的发生是各种危险因素具有危险叠加的作用。超声测量的颈动脉IMT可作为反映脑动脉及全身AS的一个窗口,是无症状AS的无创而有效的检测方法。1999年WHO/ISH将高尿酸血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标志物[4],尿酸可能通过以下机制直接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心血管疾病临床过程发挥效应[5]:①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②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并参与炎症反应;③促进血小板聚集;④促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hs-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物,主要在白细胞介素(IL)-6的刺激下由肝脏合成,也可由粥样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它通过激活补体、诱导细胞黏附分子和组织因子表达,介导巨噬细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促进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产生及诱导单核细胞募集,积极参与血管炎症过程。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心血管患者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等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范围的指标均显著高于别照组,且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总之,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等参数能反映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对发现心血管病具有一定的作用,而UA、TC和hs-CRP等因素与IMT呈正相相关性。因此,在检查和治疗心血管病的同时,应根据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地积极治疗动脉硬化和斑块,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Bots ML,Hofman A,Grobbee DE.Increased common carotid intimae-media thickness:Adaptive response or a reflection of atherosclerosis? Rotterdam study[J].Stroke,1997,28(12):2442-247.

[2] 赵新民,汪风荣,刘永杰.超声对颈动脉粥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