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研的基本思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研的基本思路

篇1

前言

对教育科研的性质认识不到位,以工作代研究,活动多,研究少,课题研究的探索性、创新性、科学性不强,规律探索不够。不知道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对科研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重功利、轻发展、重文章、轻实效。

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几点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科研素质。除了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还要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具备一定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此学校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将教科研作为教师的刚性任务。完成任务,在综合评价中得分,没有完成任务则要扣分。同时在全体教师会上宣布,职称评聘教科研方面不出假材料及证明。

坚持以质量内涵式提升为价值取向,以教科研为主路径,进一步推进质量转型发展,这是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必然选择。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后进生,这都要通过教科研来解决。

一、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识和水平

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求超前适应并主动服务。管理的本质在于服务。通过为教师到位的服务,真正落实学校发展的管理政策,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们内在固有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勤奋学习、虚心请教,广泛吸纳和借鉴各方经验、意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开阔视野。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敬业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主动投入到管理工作中。

二、指导思想要规范与解放

规范是管理工作有序运转的保障,制度应更强调服务功能、咨询功能和人文关怀。已完成的课题管理办法(讨论稿)将提交给领导和专家们审议、斧正。充分发挥多元管理主体的功能,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激励机制,为教育科研保驾护航。管理的最高准则是解放,而不是用制度去束缚。激励自己勇于承担责任、保证自和发言权、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帮助、施展睿智构建和感受成功的平台、支持有效推广科研成果,为学校的发展而不遗余力。

三、总体目标要整体优化

整体规划科研课题,整合校内、校外的优质资源,提高教育科研的集团化程度和整体水平,形成一批优秀成果,确立教育科研的领先地位。以有效的管理,优化教育科研在带动学科建设、制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整体功能。不懈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事业发展及其整体优化。教师群体的整体优化,形成学习型组织(主要指校本研修),让新教师顺利站上讲台,让站稳讲台的教师尽快站好讲台,让站好讲台的教师走下讲台传、帮、带。开展校本研修的主要设想——把校本研修当成教育科研来实施。1.充分用好学校中老年优质资源。2.整体把握研修内容构成。3.精心设计内容的组合。4.认真探索新课程教师研修的操作模式。5.积极争取,在物质和精神上让参与研修的教师和培训者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得到回应。

四、工作重点是过程和质量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

1.立足课堂、回归课堂。瞄准课改和考改、教和学,有效推进学校“三大工程”建设。2.从实践维度出发,着重开展微观研究、应用研究、校本研究和行动研究,实实在在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3.重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整体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4.联合各学科、各部门,将规范的基地工作操作模式引入学校的考试管理和试题研究,确保我校中、高考持续高位走强态势。

(二)强化过程管理,在互动中合作共进

1.及时组织课题申报,在课题申报时强调课题论证与课题设计的并重与统一。2.制订课题立项的主要标准和程序。3.规范开题,形成详实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4.实施中期检查制,促进研究的深入开展。5.及时组织通识培训和个案研究。6.开办课题管理网站,以便查询和交流。

(三)注重学校质量文化的建设,提高教育科研的文化品味

1.促成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和价值观念。2.共同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氛围。3.优化不断开拓、探索、创造的学术环境。4.构建合理的、可操作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五、管理绩效实行反思与监督

增强对管理工作的自觉反思、总结和互助协作。换位思考,确保管理过程合理、有效。制订管理工作职责,接受全体职工的监督和批评。制订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学期评估不合格,立即“下课”。

六、结论

加强科研理论知识修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进行科研指导,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要求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再对其他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给广大教师提供更广、更深的科研专业知识。全天候开放电子备课室,加强对教师在电子备课室行为的管理,与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碰撞,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近几年,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的教科研呈愈加务实、愈加接地气的态势。2015年12月2日下午,“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相结合,在学校迎春校区的阶梯教室举行课堂研讨活动。陈老师借《登鹳雀楼》给二年级同学执教了吟诵课,倪老师结合古文《自相矛盾》配乐朗诵,再吟诵,整个课堂充满韵律之美。这两节课,结合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携课堂实践、校本文化、语文课标于一体。课后,“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针对本次两项课题结合研讨的情况和目前城东小学教科研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一些策略。

一、立足课堂教学做研究

无论是“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还是“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近几年的研究都是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教师永远离不开课堂,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吟诵课题组上至六年级,下至一年级,多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还把吟诵课送到了邻近的社区学校。2015年暑假,来自市区城南社区的近一百名学生和家长,早早来到莲花四区文化活动中心,用心聆听城东小学张燕老师的吟诵课。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张老师以童诗导入,激发兴趣,诵读古诗《小儿垂钓》和《渔歌子》,指导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节奏,初识平仄,且吟且诵。在循序渐进的吟诵指导中,孩子们逐步掌握了“平长仄短韵字延”的吟诵秘诀,沉浸在趣味无穷的古诗词吟诵中,并感悟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张老师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展示了吟诵的独特魅力。活动得到了社区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赞扬,也将古诗文的吟诵由学校带向了社会。而图文结合的课题是将课文插图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倪粉华老师根据配图,与六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古文《自相矛盾》。图片中矛与盾形象地展现了二者的互不调和,可是卖此货者却夸下海口,令人啼笑皆非。倪老师在将古文大意疏通之后,便和学生按节奏吟诵。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节奏感和生命活力,学生也由之感受到祖国文化的趣味无穷。

二、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

陈老师和倪老师是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都是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古诗教学方式很多,历来对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城东小学的“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勇于创新,在课堂上借助插图,以吟诵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是全体学生的阵地,是全体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几乎每一课都有插图。合理利用吟诵,巧妙配合插图,将之与课文内容结合,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是课题组的目标。老师们巧妙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读书更绘声绘色,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研由点及面渐辐射

几年来,参与课题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也带动了更多老师的热情。“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来自海陵区的几所学校和单位。规模不同的学校之间教科研必然存在差异,城市孩子与乡村孩子之间的不同使得教学与研究也不同,这都使教科研的调查更加便利,研究更加立体丰富。教师们的教科研意识都在逐渐加强,而且教研水平也在提高。一所学校做课题,受益扩大到区域内的其他学校,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的真正旨意所在。要想将教科研效益最大化,可以尝试以下三点。第一,结题后不要束之高阁。教科研的成果尤其是课题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花了大力气,也获得了很好的声誉。如果把老师们对于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效果将得到放大。课题结题了,并不代表研究结束了,教科研成果在学校内部、区域层面上一定要促进交流与推广。第二,注重推广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宣传那一纸奖状。科研成果是一所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在各个场所广泛宣传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推广成果:一节课如何才能上得效率高、潜能生的转化策略有哪些、表扬与批评如何艺术地运用等,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智慧,这些智慧应该长久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不只是存在于课题研究中。第三,把教育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教育科研并不以获得结论、发现规律作为研究的终点,在整个学校教育科研进程中,不断地传播改革经验、推广研究成果,不断地将它们转换为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才是教育科研的最终归宿。

四、结束语

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的需要。教师在忙于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一个有个性有成就的教育家,更好地教书育人。正因为教师意识到“做”研究,比“教书匠”更利于实现教育人生,也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所以才有更多的教师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

篇3

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一堂微课的时间一般在8~10分钟,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聚焦我们的教学内容,使之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成为学生喜欢、富有教学成效的优秀的微课作品呢?以下是我的设计思路。

一、客观分析,精心选题

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好、教学效果如何,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估,并梳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技能点,选取核心内容作为一节微课的教学焦点。比如“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基本技能操作系列微课属于实验演示类微课,我们可选择并制作成微课的教学内容有: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养、细菌涂片的制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细菌的四区划线法、药敏试验K-B法等,做到一节微课一个主题。

二、确定每节微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每节微课的教学目标一来让设计者明确每节微课的聚集点不偏离教学目标,二来可以让学习者迅速找准学习方向,我计划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基本技能操作系列微课设计成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以技能点的介绍为主,并融合与之匹配的知识点为辅的组合形式,比如以“革兰染色”这节微课为例,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革兰染色的原理、操作步骤、适用范围。其中原理及适用范围微课的是知识点,而操作步骤则是微课的技能培养与实践教学的重点。

三、确定每节微课的教学环节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详略适当突出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预先确定好微课的教学环节。我设计的微课环节分为四步走:①导入:微课的教学导入与传统教学没有多少区别,主要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但不能费时过长,当导入结束时,要用一句话点明学习目标。②授课:微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最关键的一步,本系列微课主要包括实验原理的介绍、操作演示及要点提示等,但由于微课的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要更加用心谨慎,做到以学生为中心。③小结:每节微课要快要结束的时候要有一段简短、精练的回顾和小结,以便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起到画龙点睛、强化焦点的作用,但是切记不要占用过多的时间。④教学小测:教学小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微课中加入适当的教学小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辅助资源的准备

1. 教学PPT的准备

PPT课件的制作是微课录制中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PPT课件不仅要美观大方,重点突出,还需条理清晰。PPT 课件一般包括封面页、目录页、过渡页、内容页、总结页和结束页。如果后期制作中采用教学视频抠像与PPT的录屏相合成的形式,那么预先需要将特定PPT页面内容调整至整个版面的左三分之二,在右边预留出人相放置的位置,如果不需要教师出境,单纯用录屏的方式呈现则无此要求。

2. 讲稿的准备

为了提高微课讲解的专业性和连贯性,需要提前准备好每页PPT对应的讲稿内容,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口头禅,并且需预先排练好讲解的节奏、语速、音调,以便提高实际录制的效率。此外讲稿以每页PPT为单位进行编写也便于后期编辑制作时添加字幕和标注之用。

3. 实验准备及拍摄

实践技能操作的录制是本系列微课的重点,需要事先构思的内容有实验环境的布置、实验物品的摆放、焦点动作的展示、画面的时长、景别、拍摄的角度等以保证拍摄的顺利进行。实践技能操作的录制不要一气呵成,要根据操作过程的不同分镜头分别进行摄像,如焦点动作的展示要采用特写拍摄,每拍摄完一个镜头,停下来回放检查,并为下一个镜头的拍摄调整好摄像机的相应位置、角度、参数。此外教师的着装、动作要准确规范,符合职业要求。

4. 制作课后复习材料

课后复习材料的形式有思考题、课后练习题、简单的思考题可以结合在PPT里展示数量一般不超过三题,数量较多的课后练习题可以生成二维码后粘贴在微课结尾处,方便学生用手机扫码后课后自主学习。

5. 开发课程脚本

开发微课脚本是微课制作的必备环节,微课脚本的作用是微课教学视频拍摄、制作过程中的指导书。通过阅读脚本能够让每个微课制作团队的成员明白自己在微课视频制作中的任务、要求和标准。脚本可以非常详尽,也可以简略写一些能够保证录制顺利进行的提示及技术要点备注,然后结合课件、讲稿进行录制。

五、微课的制作

当所有资源准备齐全就可以开始微课的制作,课件制作部分最好选择Powerpoint最新版本如PowerPoint2016,屏幕录制部分可以选择录屏大师软件、Camtasia Studio 8.0软件或PowerPoint2016自带的录屏功能。实验拍摄需准备的设备可以是高清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本系列微课采用的设备是佳能650D单反相机,同时还需准备的设备有三脚支架、补光灯、绿布、话筒等。后期编辑可以使用Camtasia Studio8.0 、Adobe Premiere Pro CS6、绘声绘影X8等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视频的编辑,字幕增加,配音合成,抠像处理,片头、片尾的制作等工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拍摄的部分,拍摄的光线要明亮,拍摄角度要照顾微课学习对象的观看习惯,特写镜头的拍摄在构图时要放在整体画面的中上部以免后期添加字幕时被覆盖,此外要计划好每个拍摄镜头的时长,以免镜头拍摄时长过短容纳不下相应的讲解内容。

六、微课的评价、修改及应用

当微课初步制作完成后,先进行自我评价,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同时可以在小范围内选定试用对象,通过观察观看者的表情、倾听他们的意见,再次修改微课使之更加完善。最终制作完成的微课可以上传到微课制作者的微信、博客、土豆网、优酷网等公共平台上,也可以上传到学校网站或教育主管部门公共资源平台中进行管理,利用微课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复习,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评价、反馈的有效结合。

一节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制作出优秀的微课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微课的规划、设计,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微课制作的效率,最终制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篇4

自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就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逻辑思辩的角度,缺乏实施层次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没有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本文不揣浅陋,提出并论证此问题,以期引起经济理论界的关注与思考。

1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建设现状

目前,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从理论定义的角度来看,尚且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由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缺少相对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目前的理论定义一直是次啊用的布伦特兰夫人定义,其中比较推崇的思想是“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福利增加时,不会使后代人福利减少”,对上诉内容进行分析的话,很容易得出:可持续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无代价的发展过程。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生态环境一定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收到一定的破坏,而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②从理论内涵的角度来看,尚且存在一些模糊性,这一现象也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造成的,内涵中并没有确切的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内容,甚至对发展的措施以及注意事项也模糊不清,在发展于环境中不能有效区分重点。那么如果二者在运行过程中不能相互协调,该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③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统一理论基础的缺失,导致可持续发展经济课题研究停滞不前,其自身的统一性于整体性得不到发挥。

所以针对这种现象,首要的工作就是能够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统一理论基础,在这一基础结构要求下才能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可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能够层次清晰的开展。

2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我们都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它关系到生态环境、资源环境以及人口环境等等方面的发展与治理。同时我们也知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和生态环境中的能量与物质做交换的,那么人类的经济发展行为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总的来说就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生态环境与系统的良性循环,在这一干扰过程中就会对生态环境的资源造成破坏,凸显出的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以此表现出的效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

那么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不会因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就被抵消,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将这种经济发展成本降到最低。在降低的范围内能够对二者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一是生态系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得到良好的修复,其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要低于所得到收益,这一循环过程是遵从了成本-收益法则。那么,从这样的实际发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将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利用有效的资源,最终实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大大缩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

3.1重新界定可持续发展概念。根据上诉扥内容我们可以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总结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依托在人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有机结合之上,从而实现的制度以及政策,在发展过程中以激励与约束制度遏制当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采集,同时讲人类经济发展的成本减少到一定范围,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结合,最终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3.2强化可持续发展制度安排。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相关制度安排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第一,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与作用,所以要在生态系统资源的利用中合理介入价格机制,之后利用市场机制来科学合理的控制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利用,以促进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节约经济发展成本。第二,强化我国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在制度安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市场秩序性的合理维护以及相关法制法规的有效建设,要按照政府的要求来实施行政规制中的内容,以法制手段来约束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使之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污染指数降到最小。第三,最重要的是市场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这样才能够使资源环境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进一步实施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3建立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政策的引导与约束作用使无可厚非的,所以可持续发展想要从理论向实践过度的话,需要政策性的强化与引导。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已经明确了关于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保护的内容,所以生态环境这一内容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是占有一定份额的,所以针对经济发展主体来说,政策性的引导应该体现出减免、补偿、鼓励、优先等形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引导其保护环境,使我国的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能够相互协调。

4 结论

综上所诉,就是对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成本控制,生态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有效保护环境资源,这也是可持续经发展经济学的统一理论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能够长期、有效的依存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有效提升。

篇5

这种教育理念的弊病在学生们纷纷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时暴露无疑,为此我们对全国10所高师院校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问卷调查, 学校包括杭州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通过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师器乐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例如在设置课程性质和开设形式上有70.2%的器乐课仍用一对一的授课,21.8%的器乐课采用小组课或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仅8%的器乐课采用多种形式授课, 又比如在教学方法上,虽然目前器乐教学方法种类趋于多样化,但是问答式、观摩式、模拟课堂教学这些互动性较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少。尤其是模拟课堂教学这种充分体现师范性的教学方法却极少地被使用。此外,教学评价方式也很单一,没能将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也很少将演出与比赛纳入考核的因素,器乐评价以期末演奏为评价方式占58%,期末考试加平时考核的占32%,以演出、平时考核、比赛作为评价的总共占10%。调查结果充分的说明了我们对教学理念的改革重视不够,没有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上解决问题。器乐教学改革非常需要合理的理论支撑,但遗憾的是,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缺少创新,很多的“改”与“变”因为没有适合的理论支撑而缺乏创造性的思路,最后都难逃“换汤不换药”, “新瓶装旧酒”的命运。所以,高师器乐课程教改要想有实质性的突破,寻找合理的理论支撑作为行动纲领才能为改革开辟新的思路。

一、人本主义教育学为高师器乐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支撑及创新的改革思路

从我们获得的我国高校器乐学科现状的一手资料暴露出的这种种问题,都深刻的说明了目前高师器乐课程教学改革并没从本质上找原因,寻改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就迫切需要全新的理念来作基础和指导。人本主义教育学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些理念对于现行的器乐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审视高师器乐课程教学。

人本主义教育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起源与发展早在十四、五世纪,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该理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新观念拓宽了高师器乐课程改革思路,它在教学理论中强调自由的、人性的教学理念。罗杰斯认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人本主义教育学特别重视与强调人的创造潜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此外,人本主义教育学突破传统思维定势,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将教师定位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他认为,教师应有别于传统的知识复制和解说的角色,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人本主义教育学还认为师生是平等和朋友的关系,因为教学中最能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质量”。 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 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二、人本主义教育原则指导下的器乐课程改革对策研究

第一,合理科学设置课程

人本主义教育学特别重视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非常强调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作为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之一。对高师器乐教学,首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目的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其根本目的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仍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为主,并不注重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的音乐素质。我们建议为没有器乐基础的学生设置器乐必修课,这主要针对初入学的不具备器乐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课程以基本演奏,音乐鉴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对器乐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初步的器乐演奏基本技巧,并对器乐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为成绩优异的学生设置器乐选修课,这主要是针对器乐水平较高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器乐演奏水平能达到较高水平。

第二,重新修订教材

人本主义教育学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强调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和形式的多元性。由于目前我们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器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直接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通用性教材或由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经验挑选一些练习曲目与乐曲集充当教材用。这些教材大多按照曲目的难易程度统一编排,强调单一技能训练,缺乏对音乐文化和素养的培养,不能满足高等师范音乐教学的需要。遵循人本主义教育学的理念,我们建议全新的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让学生对所学器乐的历史,流派和特点等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并应增加音乐感受和音乐鉴赏方面的内容。

2.科学性:根据学生水平,制定不同教学内容,难度选择要适宜。

3.丰富性:教材应包括器乐基本训练,基础技巧,常用练习曲目及教学发法等内容,同时也要注重与相关学科相关文化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

第三,人性化的创新教学法

目前我们高等师范音乐院校器乐教学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授课方式,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课方式,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法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偏重对演奏技巧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本主义教育学认为教师有别于传统的知识复制和解说的角色,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完全抛弃传统的教授学习方法,而是建议教师灵活运用示范法、讲解法、模仿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和帮带法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这能使学生对教学法有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中,特别是欣赏法的运用,要充分挖器乐乐曲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的情感因素,使器乐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第四,重塑评价机制

篇6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曾有学者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四个关键要素形象地比喻为“路、车、货、人”:网络基础设施是“路”,各种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和教育信息管理平台是“车”,教育教学资源是“货”,而“人”指的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一个理想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应该是“路上有车,车上有货,货有人用”。

现阶段,高职院校相继建立起以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校园网来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种活动,基本解决了“路”的问题。但是,硬件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育信息资源。因此以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主体的信息资源建设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1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反思

许多高职院校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盲目购车,有车无货,货无精品”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造成资源建设投资比例失调。据了解,不少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资比例不及硬件投资的1/4,“重硬轻软”现象严重;

二是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库利用率低。许多资源库容量表面上很大,但是质量不高,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师生对教育资源库的实际利用率低;

三是缺少良好的资源建设体系和运行机制,资源分类复杂、组织混乱;

四是缺少有效的资源管理手段,资源管理平台的兼容性不强、资源应用平台的实用性不高;

五是缺少有效的资源建设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难以发挥其在教学与科研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六是各院校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因此,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思路、建设途径和建设策略,逐步推进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层次化和完善化,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课题。

2 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内涵分析

本文主要从框架层面、功能层面、应用层面和支撑层面来分析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内涵。

2.1 框架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框架层面看,它是建立在硬件基础平台基础之上,通过运行相应的支撑体系,在资源应用平台的作用下完成教学、科研和管理所要求的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硬件基础平台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物质基础:资源功能体系是为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种活动所必需提供的各种功能汇集;各种资源应用平台为资源应用的单方面要求提供支持;运行支撑体系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功能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功能层面看,它主要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各种必需的功能。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本着经济、实用、兼容的原则,以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

(2)以校园网为依托,以“完善硬件、优化软件”为基本建设目标,通过搭建资源库中的软硬件具体项目为标志,实现师生教学观念的信息化。

(3)以建设更新网站网校、完善教学资源库为基本标志,将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化的内容和方式,融合到学科教学过程和学校管理中,初步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

2.3 应用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应用层面看,它包含各种应用和相应的应用软件,它与各学校的性质、发展的阶段和关注的重点有关。具体而言,一般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使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能够运行。如建立域名、电子邮件、FTP、网络安全、VOD视频点播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网络课件制作平台、网上在线考试和练习平台、网上辅导答疑平台、校园网络办公自动化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2)建设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下整合各种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教材库、课件库等,为教师备课、网络课程建设、网上辅导练习提供资源。

(3)建设网络精品课程,是指课堂教学的流媒体视频录像,或经过编辑的、声像图文并茂的、以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为模块,以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或认知关系为线索构成的知识系统。网络课程的特点是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可直接用于网上学习。

(4)开发教学网站,主要是指向优秀教师或教学小组开放一定的网络空间,下放一定的管理权限,使他们能够开设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或学科教学网站,存放自己平时收集、加工或制作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数字讲义、研究论文、心得体会等,向全校教师开放,并定期进行更新、维护与管理,可进行互动式的网上辅助教学。

(5)数字化图书馆。各级各类图书期刊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

2.4 支撑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支撑层面看,它主要包括为保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正常运行的各种保障机制。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资金保障。确定教育信息化的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为硬件升级、软件维护和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经费预算。

(2)政策支持。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和发挥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参与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更新和维护。

(3)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效、稳定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队伍,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规划、建设、维护和更新的各个阶段培养和锻炼队伍,建立起“专职人员负责、兼职人员辅助、学生队伍补充”的层次化模式,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技术标准。在依据“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逐步完善”原则进行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维护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可靠性、重用性、可扩展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在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方面,我们围绕“建网、建库、建队、建制”四项中心工作,从硬件环境建设、资源建设、资源库建设、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与制度建设、 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工作入手,探索一条满足自身需求、符合高职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

3.1 建网

基本思路:采用“统一平台+统一门户+多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遵循网络基础层、网络基本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和统一的个性化门户的四层次结构,搭建安全高效稳定的基础环境。

建设途径:(1)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系统;(2)增强和完善网络基础应用,进一步优化网络基础服务,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完成身份认证和用户管理系统等;(3)实现统一的校园管理系统(包括行政、人事、财务、科研、教务、设各、后勤等管理系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4)搭建校园社区服务架构并提供多种教学和生活服务。

3.2 建库

基本思路:依据“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逐步完善”的原则,明确建设内容、确立建设目标、制定建设方案、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建设过程。按照“一宗旨、二条路、三机制,条块结合,科研项目驱动”的建设思路逐步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建设途径:(1)一宗旨:以“共建共享”为教育资源建设的目标宗旨。发动全校师生,以学科系统资源和专题资源库建设课题两种形式参与教育资源库建设,形成共同的教育资源,供师生共享。(2)二条路:利用采购资源与自建资源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一方面是继续集中采购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尽快充实我校教育资源素材库:另一方面是发动全校师生参与特色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建成学科、专题网站并逐步实现资源建设上的共建共用和共享。(3)三机制:在教育资源组织管理机制上,我们建立了“共享、互动、激励”三大机制。通过建立学科资源的统一平台、专题资源的统一访问入口、共享资源的“营运”积分机制等,贯彻教育资源的“共享是目标、共享是前提”的理念;通过教师互动、网络互动和师生互动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互动;在激励机制方面,通过建立对研究子课题进行经费补助机制、资源建设评奖机制以及资源建设中的积分奖励机制来激励参与者的兴趣和热情。(4)条块结合:在建设教育资源的内容与形式上,采用学科资源这个“条”与专题资源这个“块”有机结合。(5)科研项目驱动:在实施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时,部分内容以科研课题项目的形式来开展。我院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课题中开展了“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通用专业网站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专题教学互动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课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3.3 建队

把师资队伍转化为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人才队伍,是学院推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依托和主要力量。为此,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队伍,保证教育资源的开发、推广应用,教育技术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基本思路:按照“在编为主、聘用为辅、学生补充”的原则建设一支高效、稳定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队伍。

建设途径:(1)根据本单位的编制体制及人才配置情况,建立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使各系、部、教研室都有制作人才,都有技术骨干,做到人才队伍组织健全,层层不缺。(2)注重对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专业人员采取外送进修深造和鼓励在岗自学的形式进行提高,使之始终成为骨干力量以支撑教学资源建设。对大多数师资力量,应以短期培训为主,采取分批分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形式,使之成为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本力量。(3)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和条件进行人才培养。一是在建网时,结合校园网建设施工,对网管人员进行先期或是同步培训:二是在建网之后,利用本校或就近建网较早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4)鼓励和支持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到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来。通过成立数码工作室、建立网页开发与维护小组、扩大网络维护与管理人员队伍、充实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人员等措施,建立一支“大三开发、大二维护、大一参与”的层次化学生队伍。

3.4 建制

基本思路:按照“保障安全、统一标准、完善制度”的基本思路,逐步构筑起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体系的保障机制。

篇7

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省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按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划分,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主体功能区对全省国土空间发展方向和要求进行定位,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保证,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

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具体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分析国土空间,提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思路,编制完成《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7年7月~2008年2月):

2007年7~8月,全面部署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2007年8~12月,全面开展基础研究。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开展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技术支撑等工作以及相关政策研究;部分委托科研单位开展专题研究;布置各设区市组织开展本市所辖各县(市、区)主体功能区划相关工作;配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我省进入国家级主体功能区的范围。

2008年1~2月,在专题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思路》。

第二阶段(2008年3~12月):

2008年3月,在《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思路》基础上,起草编制《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008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主题功能区规划和相邻地区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

2008年9月,将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的规划再次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

2008年11月,将衔接并修改完善后形成的规划(送审稿)与专家论证报告一起提交省政府审议。

篇8

①封面(注明课题名称、负责人、所在单位、邮编、电话、填表日期、填表说明和申请人承诺等);

②课题组基本信息(人员简历及研究专长);

③近期取得的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及与课题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

④负责人正在进行的由其他渠道获得的研究课题;

⑤研究设计论证或报告正文;

⑥预期研究成果;

⑦经费预算;

⑧推荐人意见(指不具备高级职称的申报者);

⑨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⑩资格审查意见、学科组评审意见、领导小组审批意见。

其中,核心部分是课题研究设计论证或报告正文。一般而言,这一部分又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研究课题的论证,主要包括项目立项的依据、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采用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是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主要包括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成员分工等。

核心部分,其实也是申报材料最重要和最难写的部分,为了写好它,必须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申论和陈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和选题的意义。主要体现所选课题能否推动理论创新,研究者的视野是否处于学科研究的前沿。只有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状况,站在前人的肩上,以前人研究的终点为起点,才可能有所创新。这就要求通过研究回顾和理论反思,了解前人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到了何种程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思考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因此,研究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必须重点陈述。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对申报课题开展研究的基本思路,即切入点、重点、难点是什么,基本的逻辑关系是什么,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勾画和描述出来。同时,还须将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主要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陈述出来,让评审专家判断所持观点是否新颖,所作对策性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如何,有无可操作性,基本思路和观点,研究的结果怎样等等。

3.本课题的创新程度、预期的成果和价值。本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所持思路和观点是否首次提出,达到了怎样的创新程度,有何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而言,必须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政府的科学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4.研究的基础和保障。即已积累和取得的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的积累,既可缩短研究周期,又能保证研究的质量。因此,重要的权威性的必要参考文献必须列上,重要的论证、表格,前期研究成果也要列上。如果缺乏必要的坚实的研究基础,研究者申报的课题基本就不可能立项。

二、 申报材料写作的原则与特点

撰写课题申报材料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展示申报者自身的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因此申报书的写作必须牢牢抓住课题立项的依据,以充足的理由和足够的软硬条件的陈述,提高可信度和说服力。同时,注意发掘和明确研究项目的创新点,提高课题的创新程度,阐明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最大限度地激起专家和社会的关注度。此外,必须完整全面地介绍和反映课题项目各个方面的情况,增强课题申报材料的说服力度。

为此,课题申请材料的撰写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基本特点和基本原则:

1.完整性和全面性。完整、全面地占有资料是申报材料写作的基础。较大的攻关和招标课题,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都要求申报者就申报课题对国内外同行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阐述和评价,中小型、专门性或地域性较强的课题,至少要求了解国内、省内外、行业内外的研究现状。

2.创新性。任何科研课题都必须具有创新性,这是申报材料最突出的特点。课题研究的创新,要求在前人尚未研究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未曾获得的方法和结论。

3.科学性。申报的课题要符合一般的客观规律,要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和实践依据,即具备足够的立项依据,同时要有科学的探索过程、研究方法和论证环节。

4.针对性。为了避免重复研究,节省资源,申报材料所选课题不宜过泛、过大,应集中在解决某领域的某具体问题上,命题必须具体、确切,目标精准,研究切口小而精。

5.前瞻性。课题内容应充分预测到研究的创新之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增强专家和社会力量对课题研究的信心和支持力度。

6.选择性、可行性。除了招标课题外,各类课题指南都只是一个大概的选题范围,申报者可根据自身条件找准合适的研究项目和科研课题。因此,申报者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寻找合适的科研课题。所谓可行性,亦即可操作性。从课题拟研究的内容到研究方法的选择都应具备可行性,应考虑课题承担者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选择切实可行、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

三、 申报材料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课题申报材料从格式到内容的写作,都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和要求,掌握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无疑有助于课题申报的成功。尽管科研课题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千差万别,但申报材料的写作仍然存在一些通行的规律与方法。比如,写作前要进行科学的选题和课题研究定位,因为定位正确是课题申报成功的一半。比如,写作前应进行充分的调研,选择适合本人特点的对口课题,提高申报的针对性、成功率,避免课题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比如,突出课题研究的新颖性,这是打动专家评委的关键所在。再比如,立项依据充分,研究设计周密,可以用最科学、最简便、最清晰的思路设计科研步骤,以最佳的人员组合、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产出最理想的科研成果。

在此基础上,如果申报材料的撰写适当运用一些技巧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1.课题申报书中,项目名称应确切、清晰、明了,课题名称应直观、明确、客观地反映出拟要研究的内容,题中不加不必要的修饰语;关键内容或技术不可含糊其词,以免造成误解;不能只讲优点,少谈或不谈缺点;同时,要根据申报课题的级别,选择适当的研究深度。

2.实力雄厚的课题组,可将某一重大科研课题全部申请下来开展研究,而只在某具体领域有条件和经验的课题组,申请某一课题的某一部分较为合适。

3.初次申报课题,可申请自选课题、专项任务项目和不在资助范围内的课题等,如果此项课题立项把握较大,还可为日后申报招标课题打下基础,但申报这些课题最好要有前期研究成果。

4.申报材料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部分宜用粗黑字体显示,以引起评审专家的注意。

5.课题申报相关参考文献的引用应该恰当,应注意发表的时间、页码及期刊的权威性。

6.如实报告研究工作基础、装备条件、技术力量,以及工作进度安排,不可夸大,也不可缩小,实事求是地予以说明。

篇9

    制定出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就有了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规定了研究范围和目标,具体规划出整个研究步骤,研究者就能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如果没有研究计划,盲目地凭感觉去瞎碰,绝对不可能获得科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也不可能顺利进行。有的科研课题确定后便无声无息,或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研究计划。

    2.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

    研究课题必须具体化、可操作。如果对课题有不少想法,但是不知如何使课题具体化,使课题研究可操作。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使课题具体化、操作化的中心环节和必要步骤。在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去实施具体研究。

    3.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果说,设计蓝图、制定工程计划决定着一项工程的质量,那么一份教育科研计划也直接关系到一项课题研究的质量、研究价值乃至成败。有人说,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就等于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一半。

   4.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

    有了课题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对照计划检查    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按期取得阶段性成果?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也有了依据。

    5.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协作研究:是保证明确研究人员职责范围、内部协调、工作同步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可以使教育科研奠定在目标明确、任务明确的基础上,使课题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

    尽管教育科研的课题众多,所用的具体科研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大体是一致的。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是:

    1.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2.研究的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4.研究的方法、途径;

    5.研究对象和范围;

    6.进展的步骤(阶段任务、目标)、进度;

    7.成果的形式;

    8.课题组成员分工;

篇10

    2、企业运营管理仿真高校可在校内建立沙盘实验室,利用物理沙盘及沙盘软件让教师与学生参与其中,扮演不同部门的角色,进行物流企业的运营操作。以便学生深入理解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提出相应处理对策。

    3、可视化仿真与优化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中,生产物流的运行控制、供应链与库存管理、作业排序、资源分配、流程再造等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做出决策。高校可考虑引进Witness等计算机仿真软件,指导学生从企业搜集数据,进行实际系统的仿真建模与优化。让学生掌握对物流系统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建模仿真的方法,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配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企业硬件环境仿真如果高校已经建有硬件实验室,可安排学生进行参观与操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物流设施设备涉及范围广、成本高,高校硬件实验室条件非常有限。可考虑去相关企业拍摄视频,形成物流设施设备视频资源库。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未来工作环境。

    5、企业软件仿真高校可考虑引进企业运用比较普遍的ERP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软件,让学生在给定的背景下进行软件操作。方便学生对当前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所了解,并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总之,仿真培养的基本思路在于理论与操作结合,硬件与软件并举,为学生呈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为满足企业需求、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这里主要探讨的是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篇11

(一)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

级部主任负责制是我县大部分中学普遍运用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小学中运用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该校在充分借鉴了一些中学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级部培训管理机制。

每学期开始,学校选拨教学一流、思想过硬、具有灵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担级部主任工作,实行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三位一体校级培训机制,强化考核,实现教师成长长效机制。

级部负责制,是鄌郚镇中心小学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学校合并很短的时间里就步入常规,教学秩序井然,良好的教风、学风已经形成,校园内荡漾着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二)镇县级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

学校教导处除了认真审核级部培训计划以外,还要承担级部培训的日常考核工作,最重要的是,镇县级以上教师培训都要由学校教导处进行全盘规划,具体负责。

现在,“1+1”教师成长管理模式已步入正轨,初现“1+1>2”的成效。

第二步,“问题型老师”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要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充分运用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实践,获得问题——基于问题,形成课题——基于科研,解决问题——基于成果,回归实践——基于反思,引领成长”的问题解决模式,本模式遵循实践——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使教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促进了教师个性专业成长。

(一)基于实践,发现问题

为了更好的得到问题,应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即“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育‘对话’”三个方面,来发现、积累、整理、解决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约定成俗,于每学期末开展对教师问题的征集工作。

1.从课堂教学中得到问题

课堂教学是老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进行执教。在执教中随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感到很多的困惑和灵感,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困惑和灵感恰恰就是我们要解决的最佳问题。

2.从教研活动中得到问题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参与,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与自己思想碰撞的问题,这些碰撞的产生正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从教育“对话”中得到问题

教育“对话”主要包括与文本对话(包括读书、自学)、与专家同仁对话(包括外出学习、听专家报告、与优秀教师探讨等)、与学生对话等。教育“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在思想交流与知识构建中往往会产生与原有意识相冲突、相矛盾的方面,这些冲突与矛盾往往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问题,形成课题

从问题中提炼课题,是教育科研极其重要的一环。为了真正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我们按照“问题征集-梳理分类-提炼课题-申请课题-审批立项-实施研究”的基本思路让老师把问题转化成课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化成长质的飞跃。

(三)基于科研,解决问题

1.规范课题操作,优化研究过程

一是学校教学管理者读书学习;二是教师定期集体读书制度;三是教师带着问题自主读书;第四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并实行每年一次的教师课题评估;第五实行教师课题档案袋动态管理。

2.把教师课题纳入《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之中,架起学校课题宏观网络,形成研究合力

学校为使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群体性的作用,把课题研究纳入了《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制度》之中,在此制度中对课题研究从教师个人课题、学校课题、课题管理、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突出引领教师人人都成为研究者,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与习惯,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合力。

(四)优化成果,回归实践

学校在教师个人课题的管理上,尤其注重了对科研成果的后期推广。通常我们都在个人课题结题后的新学期内,进行择优推广。

(五)基于反思,引领成长

为了使教师们通过反思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积极开展四层次反思。第一层是在研究过程中对自身课题研究的反思,第二层是阶段性研究反思,第三层是课题结题成果反思,第四层是成果推广应用反思。通过四层次反思,使教师始终沿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驾齐驱的发展程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逐渐促就了一批名师。

第三步,“蒲公英式培训”最大限度做到资源共享

当前,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县级以上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我校造性提出了“蒲公英式”外出学习教师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蒲公英式”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性深化的新思路,同时又是一个由个体发展到小组发展继而推至全员发展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路为“学习反思—实践升华—研讨拓展—全员深化”。

对外出学习的教师实行学习反思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学习教师按时填写外出学习情况表,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撰写外出学习体会,进行备课执教,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再反思,以达到理论上的升华。

教师自己在实践升华的基础上,撰写出学习体会,并在本组开展的研讨会上做课示范,由理论再回到实践。

篇12

会计实训教学是高校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迅速发展、突飞猛进,几乎是“无会计专业不成大学、无大学无会计专业”,导致大量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究其根本原因是大多数院校财会专业实训教学弱化,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应用性会计人才。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强化了实践教学,但其会计实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校内的手工实训室与电算化实训室进行,它易于组织、方便教学,但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一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实训内容单一,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由于这两种实训形式存在的局限性,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实训效果不太理想,这不仅影响后续实训环节的进行,而且影响理论教学的开展,难以实现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动手能力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职业环境实训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构建会计职业环境实训的基本思路

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确立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理念,加强实训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的联系,是会计职业环境实训的基本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会计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培训和服务一条龙,为学生实训和行业、企业员工培训服务,为社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最终形成教学、科研、服务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构建会计职业环境实训项目,创造立体化教学场景和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会计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高仿真的动态模拟,是提高实训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1.运行环境仿真。模拟会计工作真实运行环境,设置主体单位和客体单位,其主体单位除财务部门外,还包括与会计工作有联系的业务、总务、人事销售、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设备、采购、仓库、质量控制,等等,在主体单位财务部门设有财务主管、成本、费用、税务、出纳、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内控等岗位。其客体单位设有与企业相联系的购货方及销货方,辅客体设置开户银行、工商局、税务局、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等。建设完善的、实景化的主体单位与客体单位工作区,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主体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工商、税务及购销货双方等客体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必须的办公用品,墙壁上张贴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责任制等,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环境的全程模拟,以此探索出一条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教学与岗位实景模拟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新路子。2.业务仿真。根据会计职业要求,全面组建财务工作所涉及到的主要相关业务,以及业务逻辑流程和数据流程。设置工商、银行、税务基本业务,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设立公司到开展经济活动,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司申请名称预先核准、验资、设立登记申请、企业代码申请、开立银行账户为第一阶段;从税务登记(国税、地税)、发票申领、税务报表填制、财务报表填制到纳税申报为第二阶段;工商年检、所得税汇算、会计报表审计为第三阶段。因此,实训业务完全按三个阶段设置,贴近实际,业务规范,循序渐进,全面、系统、科学、合理。3.角色仿真。在主体单位与客体单位之间,主体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财务部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设置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岗位分配相应的实训学生,并且执行岗位责任制,履行各自职责。并实行岗位轮换,所有业务都由不同职业角色的学生配合完成,实训中的繁忙与辛苦、学习与探索、争论与协作、成功与教训都由学生自己去体会,使学生对流转程序有生动的感性认识,也进一步激发出强烈的主体意识。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先进、实用、经济的建设模式。1.先进性:适应互联网上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特点及信息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实训内容及软件设计方面基本满足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实训设备购置及实训教室装修方面基本采用统一招标,优中选优,保证其先进性。2.实用性:系统设计严格按国家有关标准,体现系统的适用性和优选性,考虑到使用对象的不同,没有照搬工商、银行、税务等部门的软件系统,仅仅将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部分内容通过自行开发实训教学软件系统,保证其实用性。3.经济性:目前,实训室建设经费不足是一个现实问题。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职业环境实训的根本保证

篇13

一、军需装备实施CALS的必要性

我军军需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保障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逐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军需装备管理体系,对军需装备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但与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信息化战争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由于我军军需装备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科研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军需装备研制周期长,费用难以精确预算;军需装备投入使用后,培训周期和故障修复周期长,备件供应不及时,影响保障力的快速形成。

我国信息化建设在军需装备设计、制造、试验、使用保障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虽然广泛应用计算机和数字化设备,研究水平和各项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各项管理和技术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共享,网路的互联互通状态极差,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比较严重。

因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军方与承制单位之间、承制单位相互之间,基本还是运用手工方式交换纸介质的管理文件和技术文档的手段,速度慢、效率低、误差多,更改不及时、难以管理,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难以落实军需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各方面业务的沟通交流依然主要采用公文、会议、出差、电话等传统方式、军方和承制单位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地妨碍和限制了军方与参研单位之间进行技术和工作协调,对于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还缺少明确的方针政策、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

在信息化标准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缺乏完整的标准体系,各部门、各单位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已有的标准内容不全面,不能真正发挥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二、军需装备实施CALS的可行性

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随着我军军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军需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建立了各种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开发、集成了很多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用来支持行政办公、各项业务管理、工程分析和工程设计、研制生产、试验和保障服务。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军需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中,正在改变军需装备的管理模式和保障模式。

在思想观念方面。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军方与承制方迫切要求改变“信息孤岛”局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并且已经深刻认识到,为确保军方与承制单位之间,以及承制单位相互之间,能够有序可控、按快捷存储、传递、交换产品急速信息和管理信息,支持不同工作岗位甚至不同单位的有关人员能够顺利地进行工作沟通和技术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军需装备的研制周期和故障排除周期,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费用,军方与承制方必须联手合作,共同规划并建设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强化制定贯彻技术标准,开发集成网络化信息交换平台,不断改进管理办法和工作程序,在军需装备全寿命周期内管理好装备的数字化技术信息数据和管理信息数据。

在研究和探索CALS应用方面。多年来军方和地方工业部门许多专家深入地研究了CALS及其支撑技术,并且进行了部分实践,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军需装备实施CALS的基本思路

在推广应用CALS中要以军方为主导,与承制方联手合作,建立CALS的各级管理机构,并协调国防工业部门设立相应的CALS管理部门,制定顶层政策法规及相关标准,以便形成自上而下、协调高效的CALS管理体系,并对承制方在资格认证、合同招标、研制任务书中明确提出实施CALS的各项要求及节点评审要求,在军需装备研制生产、使用保障全寿命过程中对军方提供服务,确保CALS的顺利实施。其基本思路如下:

3.1 建立管理机构实施 CALS不仅需要军方参加,而且需要承制方参加。

必须在统一的政策和统一的标准下才能实施CALS。因此,根据国外实施CALS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推行CALS初始应首先以军方为主导建立有效地规划、管理和实33.2 制定方针政策。

为了保证军方和承制方各有关单位积极参与营造信息共享环境,管理部门首先要制定实施CALS的方针政策,制定有关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选用或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建立军方与承制方之间的电子化信息交换体系。

3.3 设计顶层框架。

借鉴外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和研究军方需求,设计军需装备信息共享环境顶层框架,包括确定信息共享环境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制定营造信息共享环境的方针政策基本思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总体方案,确定营造信息共享环境的关键技术及其技术路线、标准体系、流程再造原则,同时制定CALS实施策略、计划、步骤和机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3.4 构建网络环境。

当前军方和承制方等有关单位都建设了各自的网络,但未实现互联,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环境。必须根据网络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有关保密要求,设计支撑信息共享环境的网络平台的总体方案,在设计网络平台总体方案时,特别要注意设计好网络拓扑结构、互联方案,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措施等。

3.5 组织系统开发集成。

在军需装备全寿命周期内实施CALS,需要进一步推进军需装备研制生产和使用保障服务信息数据数字化,需要建设支持军方和各参研单位通过网络交换和共享数字化信息数据的网络化平台。因此,研究CALS关键技术,如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接口技术、信息获取与显示技术、交互式电子化技术手册技术等,选择实施CALS特殊需要的重要系统,组织力量研究攻关、开发集成,组织使用推广并不断完善。

3.6 组织实施试点。

结合具体任务研究选择实施CALS的试点型号和试点单位,针对型号任务需求,开发集成软件工具、应用系统和软件平台,组织实施适用。

3.7 加强人员培训。

推广实施CALS,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不断提高,因此,人才培养是推行CALS的一项最实际和最基础的工作。

面对新军革的巨大挑战和机遇,有步骤地开展军需装备CALS研究和推广,推进军需装备研制、生产、使用和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军需装备CALS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军需装备全寿命管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