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化学元素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血液的化学元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血液的化学元素

篇1

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21世纪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我国虽然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学资源也是卷帙浩繁,但目前对文化尤其是对文学资源的开发不足,要想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充分重视创意元素在文学资源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何为创意

创意是文学资源产业化过程中首要和核心问题。创意本身就是一个广为应用、极为复杂、富有多义性、不断变化、甚至满是矛盾的概念,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那种特殊的、原创性和创意性的理念和技能称之为创意。真正的创意是灵感和常规的、自觉的和人为的表达符号整合成的富有创造的理念,这个整合过程是难以言说的,关乎到人的原创力,甚至有神授之感。同样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阐释。

创意需要促使其迸发、转化的合适的社会土壤。所以,保护和尊重个人创造力,提供促使创意产生的宽松、自由的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欧美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有很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和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共识,这是其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缘由之一,所以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有效的制度设计都对创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和决定性作用,这对于我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二、创意元素在文学资源产业化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创意元素在文化产业的行业涉及领域广泛,主要体现在广告、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行业。创意元素的广泛运用使得文化产业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我们也要重视创意元素在文学资源产业化的核心地位。

文学资源尤其需要创意元素来发展文化产业,比如通过创意,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成功而典型,形成的产业链最长,产生的经济效益多大。在这些创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06年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活动.这个创意,以文化的名义,红极一时的“超女”的形式,借助互联网,电视,广告等优势,将触角伸向全球,提高了活动的人气,整个活动采用由商家冠名,电视直播,短信投票等商业化运作方式,使得《红楼梦》未拍先火。还有其他的创意使得《红楼梦》这一宝贵文学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比如说红楼旅游和解读红楼一系列书籍的出版,红楼饮食文化节,红楼十二金钗模仿秀,红楼年度绘画比赛,甚至是红楼礼品店,红楼酒厂等。近几年,《红楼梦》在网络游戏,动漫,旅游路线等方面也有创意成功的案例。

对于创意元素,我们不仅仅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而且要有创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文学资源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文化资源成为公共资源,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危机感。美国迪斯尼公司利用中国文学素材拍摄动画大片《花木兰》。其中许多场景运用了中国元素,整个影片中都在体现浓郁的中国风味。如写意朦胧的泼墨山水画风格改写了西方惯用写实的油画表现效果,这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中前所未有的。这一创意,为美国在全球抢走3亿432万美元票房。这些都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中国不缺乏文化资源,不缺乏设计师,但缺乏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意元素在中国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作用。

三、创意人才的培养

在文化产业中,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很少自主拥有核心技术,未能将中国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充分的利用起来,在文化创意产品制作上缺乏想象力,所以制作出来的产品往往雷同性高,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全民的创新意识。从思想意识方面鼓励群众多创新,多点子,少模仿。其次,注重培养创意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创意产业链上游的设计人才、创意策划人、建筑师等,而且需要创意产业链下游的管理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这里可以借鉴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关部门和机构推出或筹备创意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先进技术、能够设计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作品的创意人才。

面对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及“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更应该重视设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体系的构建。霍金斯认为“创意经济的基础是那些使用自己的想像力、梦想和幻想的人。

篇2

作为公共英语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将用两学期的时间完成对“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的课程。由于这门课程的覆盖面十分广泛,且又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种衔接,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该门课程。然而,正是因为大学英语的公共课身份,使得在对它实施教学改革时容易受到习惯思维的束缚,仅把教改的目的定位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上,甚至直接指向英语过级考试。对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大学英语的教改方向。

随着大学逐渐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改中也应植入职业元素,特别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其中的职业化元素,并助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 职业化元素提炼

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中可知,职业化元素的提炼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进行。

1.一般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

教师对一般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并不陌生,包括阅读训练、听说训练、写作训练等都与构建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有关,上述训练有对一般层次职业化元素的提炼问题。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先一般、后具体”成为职业化元素提炼的合理路径,因此,我们应对大学英语的常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2.具体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

随着对一般层次职业化元素提炼问题的明确,这里需要深入到对具体层次相关问题的讨论中。不难发现,理工科学生与商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形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商科学生与社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形态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的岗位需要,突出他们具体方面的英语能力训练。

二 职业化元素的释放

根据上文所述,职业化元素的释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

只有在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后,才能促使教师们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职业化元素释放。那么何为正确的教改方向呢?简单来说,就是遵循高校职业化教育导向改革路径,将大学英语功能定位于辅助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角色,着力改变目前与各专业教学相隔离的局面。为此,教师应在充分领会这一教改方向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程职业化元素的提炼中来。

2.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若是使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相契合,便需要在建构具体层次职业化元素的提炼上下功夫,因此,应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关键是建立符合校本要求的教辅材料,有条件的高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专业结构和特色编撰本校教材。另外,包含在课程建设中,还涉及调整目前的英语测评模式,对此,可以通过强化形成性评价来实施。

3.增强各系部间的协作

毫无疑问,在进行职业化元素释放的教学实践中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增强英语教学部门与专业所在院系、教务处等部门的协作。专业所在元素需要向英语教学部门提供学生职业需求有关的信息,并配合英语教学部门来完善教材建设;教务处则应在课程计划、教学场地等教学计划管理上提供支持。

应重视大学英语课程地位,并缩短它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距离,唯有这样,才能改变该课程目前所处的尴尬局面。

三 课堂教学实践探讨

以大学英语听力多元教学的建立为例,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英语听力多元教学时,应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内容的选取。如英语片《走遍美国》可以使学生了解美国风土人情的同时,开展他们的听力训练。但是,这种原声英语片却没有中文字幕,因此,在听力训练初期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可采取分段播放的形式,逐一进行语言讲解与听力练习。具体可以以一段完整的情景对话为一单元,通过重复播放以及教师对关键词的中文提示来启发学生理解对话的梗概。最后,将整个片子进行连贯播放来建立学生完整的听力训练。同时,也可以有选择地播放英语电影(最好有中文字幕),在电影的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四 小结

本文认为,职业化元素提炼的方式需要从一般层次和具体层次两个途径来构建。职业化元素释放则应围绕着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增强各系部之间的协作三个方面来展开。

篇3

篇4

文化校园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校园建设营造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提供大学生创新活动需要的设施和场所、建立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文化制度。从精神内涵、物质基础、规范引导等方面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保障。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是文化校园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它以无形的形式存在于大学校园中,通过学校历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形成了完整的精神文化体系,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内在的导向。高校文化校园建设应将创新教育的理念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来实现,形成覆盖高校的价值体系,营造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课堂教学、文体活动、学术讲座、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体现,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将为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帮助。使得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感受到创新文化氛围的熏陶,逐步形成创新人格特质,树立创新观念和目标。

(二)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文化校园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更加需要完备的物质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了大学生积极创新的情操,开放的图书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理论条件,健全的网络条件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完备的实验室、教学基地为大学生科学研究提供了创新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场所和空间。因此,作为文化校园的一部分,高校基础设施状况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物质基础。完备的物质条件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

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文化校园建设的载体。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知识面。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一方面发挥了它的优势,融汇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将文化与科学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对专业教育的补充,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还在实践培养方面提供了平台。以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为例,人文、理工背景的众多大学生汇集在一起研讨、学习,实现学科的交叉互补,在活动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创新能力。同时,校园文化制度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结果的评审提供了保障。例如,学生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在相关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下开展,大学生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积极研究创新的方法和规律,进行创新活动。这种规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育不仅具有推动作用,也具有约束和引导的作用。

二、文化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缺乏,参与意识薄弱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他们在学习和科研中敢于创新,不畏权威,能坚持实现个人理想的精神,是大学生在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或者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和非智能心理的优化整合。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这也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历了高中教育阶段,进入大学校园后,众多大学生仍然习惯于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表现在课堂上即为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学习和研究,在完善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学会自主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部分具有创新动机和意识的大学生参与意识薄弱。对于专业学习中迸发出来的新思维、新设想不能及时付诸实践,失去了创新实践的良好机遇。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缺乏、参与意识薄弱的现状是由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缺少平台、缺乏引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虽然比较多,但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设立的实践基地还不多,在现有的创新实践基地当中,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但是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设立在校园中,相比其他创业空间不仅需要遵守更多的秩序,同时在创业行动上也受到比较大的束缚,很难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校园之外的创新实践平台更加匮乏,高校缺少与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缺少针对大学生建立专门的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种类繁多,但高质量的创新活动不多,大学生参加创新类竞赛活动严重依赖于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校园内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此外,在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缺少经验成为制约创新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创新活动缺乏引领,缺少创业创新经验的分享和获取。仅依靠创新课程的理论学习还不足以帮助大学生获取创新经验。

三、文化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建设具有创新内涵的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文化校园的核心,积极建设具有创新内涵的大学精神文化,使创新精神成为文化校园的灵魂。从学校发展层面来讲,应该将创新精神融入到自身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之中,通过内化的宣传和渗透,让创新的价值理念在长期的学校发展中形成意识氛围。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讲,促进教师将创新精神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育的环节来引导学生,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并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从学生管理层面来讲,秉承“培养创新精神”的工作理念,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在校园活动的“第二课堂”中投身实践活动,建立并改进学生管理制度,从制度方面激励大学生的创新行为,从保障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活动。

(二)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学竞赛,参与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自由、自主地开展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学术讲座、科研征文;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与科研单位的科研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拨出专款,奖励学生科研,支持大学生的学术活动。高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物质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制度层面建立更多鼓励性政策,例如将科研活动、创新型竞赛计入学分,打通教学环节与非专业素质培养环节,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参与创新实践。对于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等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要制度化,更要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在规则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和理解,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血液净化室共有护理人员15名,均有护士执业许可证及血液净化室准入资格。其中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0.4±1.89)岁;文化程度大专学历3人,本科学历12人;入选者均为女性护士。

1.2素质管理方法

1.2.1"以患者为中心",实施安全管理 ①血液透析风险大,通过素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透析过程中加强巡视,重点观察留置导管与管路连接处有无脱落,及时发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症;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加强患者管理,改进患者身份识别系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③及时评估患者风险,降低安全隐患,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透析期间防止患者坠床,透析结束后,让患者在床上休息5~10 min,随后护送患者回病房,防止患者因性低血压引发跌倒。④加强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护与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1.2"一切为了患者",控制医源性感染 ①严格洗手程序: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牵头,血液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定期对护理人员专题培训手卫生,宣传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控制院内感染。建立标准洗手池,水池上方张贴WHO标准的七步洗手法,配备洗手液、纸巾、快速手消液,供医护人员洗手、消毒使用。定期对血液净化室护理人员进行手卫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②复用透析器是导致血液净化室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3]。为降低院内感染,本血液净化室对所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使用一次性透析器,避免了因使用复用透析器导致血液净化室的交叉感染。

1.3"以患者舒适"为目标,实施优质护理 ①实施分组护理,以护士小组为单位,固定负责组内患者,各小组护士对该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持续质量管理,包括透析治疗、感染预防、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②血液透析时穿刺引起的疼痛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因此应加强疼痛管理,及时给与患者心理疏导。首先评估患者疼痛耐受性,了解患者特点及镇痛要求,对痛觉较敏感、中度以上疼痛评分患者适当采用利多卡因乳膏等镇痛剂;护理人员苦练基本功,提高穿刺技巧,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穿刺过程中指导患者深呼吸,分散注意力,以缓解情绪紧张带来的疼痛不适。③提供心理护理干预。血液透析患者大多存在焦虑、抑郁甚至悲观绝望心理问题,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生理和疾病恢复,有时直接影响患者血透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积极和患者、家属沟通,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并给与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请患者家属及亲朋关心鼓励患者,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完成血透全疗程。

2结果

2.1院内感染及不良事件比较 素质管理后,院内感染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感染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P

2.2护理质量及患者总体满意度比较 素质管理后,全年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评分及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均有明显提升(P

3讨论

血液净化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患者极易发生医院感染,血液透析过程中极易发生坠床及性低血压导致的摔倒,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因此,血液净化室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较高,医院应重点加强血透室的护理管理。

素质管理可促进血液净化室的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与患者安全息息相关。素质管理有利于提高血液净化室的护理管理质量。刘洪[4]研究指出,在血液净化室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血液净化管理流程,制定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加强设备维修及保养,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可以促进护理人员将工作变成良好的日常习惯,最终保证了血液净化室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患者满意度也随之提升。本研究表明,对血液净化室护理人员进行素质管理后,全年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评分及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均有明显提升,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

护理的目的是追求患者的康复,也就是“一切为了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目标。护理人员素质管理中,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是核心,其中最重要的患者的安全[5]。本院血液净化室改进理念,持续进行质量管理,完善血液净化护理服务流程,针对血液透析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减少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让患者得到满意的医疗护理服务。本文研究表明,进行素质管理后,院内感染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和刘金莲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对医院血液净化室护理人员进行素质管理,有积极的正性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时秋英,张伟,方岐莹.血液透析的风险及护患纠纷的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8):14-16.

[2]王柠,刘晓辉.JCI标准在血液净化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03):82-84.

[3]顾妙娟,章祖成.JCI评审对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0):785-786.

篇6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概念于1986年正式提出。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讨论,主要有“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文化氛围说”“学校准文化说”“校园精神说”和“规范说”,还有的将校园文化分为“硬文化”(校纪、校誉、校貌)和“软文化”(目标、信念、人心)等等。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内在凝聚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三)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就企业文化的本质来看,它宏观上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企业得以存在与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激发师生员工为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奋斗、爱岗敬业、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他们的主体都是生活的人而不是机器,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学程度专业知识,同时兼具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或者说,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目前,在社会上形象地称这类人才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因为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有的放矢,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生的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如何让这些“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倡导者和建设者,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变的平稳、快速,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中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

三、优秀的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一)团结

一个成功的企业就是一个团结合作,默契配合的集体,这个企业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凝聚人气,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例如TCL集团的八字企业精神中,“协作能力”对融入企业的重要性。学校要多给学生一些内容新、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质量高的活动,可以展开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各种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注意各种学生团体的协作,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二)吃苦耐劳

企业的员工往往为了一个产品的研制而要长期加班进行公关,废寝忘食,这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荣传统,是备受世人推崇的优秀品质,也是应该弘扬的优秀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也应该继承这样的美德。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干精神,吃苦耐劳,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解决。而在现实的学校里,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吃过苦,也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将家中养成的习惯带到了学校,有事就去找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解决,觉得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绝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阻碍了其办事能力的培养,将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退化”。要力争多给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不断的交流中,这些成功的企业文化对建立校园文化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些成功的企业人艰苦创业史也将深深地教育着学生。通过这些,学校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际生产,看到严峻的实际问题,使其认识到坚忍不拔的品质的重要,理解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

篇7

音乐元素是一个抽象概念,是音乐中的重要组成成分。音乐元素可以理解为某一支单独的歌曲作品,也可以理解为某一风格的音乐曲风,在影视、文化作品等产业中,音乐元素被广泛运用。音乐的音高、强弱、节奏、音色会影响心理生理的节律,从而提高影视、文化作品的传播以及受众程度。流行音乐,作为当代流行文化的代表,作为独特的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对于音乐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向性作用,深刻地影响高校音乐教育。在职业院校视唱练耳教学课程中,引入多元化流行音乐元素,彰显音乐教学的时代性和潮流性。

一、流行音乐元素应用于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流行音乐,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一种商品音乐,具有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的特点,这种音乐容易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和传唱,可以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1]。因而,流行音乐元素应用于视唱练耳教学具有时代意义,使得视唱练耳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教学模式,音乐教学内容更具有多样化的趋势。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型音乐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得音乐教学更加富有新颖性,同时也拓展了视唱练耳教学思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音乐知识。

二、流行音乐元素引入职业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在节奏方面导入流行音乐元素。节奏训练是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基础训练。从音乐风格来划分,当代流行音乐主要包括摇滚、爵士、民谣、说唱、拉丁等多种风格及种类,每种音乐风格都拥有自己特有的典型节奏,并在发展、流传过程中,又产生相应的变体。在节奏训练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流行音乐元素,丰富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在节奏的基础上填入自己喜爱的歌词或者旋律。例如,教师可以将周杰伦的说唱歌曲《双节棍》引入到对带连线的复杂节奏组合训练中,使得学生的音乐节奏带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复杂性。

(二)在旋律方面导入流行音乐元素。旋律训练同样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在听力和视唱的过程中涉及奏、音程、曲式等多种音乐元素[2]。流行音乐的旋律丰富多彩,节奏明快,具有易记易唱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摆脱纯粹音程构唱以及搭桥构唱练习法的局限性,使得音乐旋律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完全可以将音程训练与实际的流行音乐作品充分结合起来。例如,运用《小苹果》、《贝加尔湖畔》等流行音乐的旋律,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音程关系有一个相对具体且感性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进行音程的模唱以及构唱的训练等就相对容易很多。

(三)在音色听辨方面导入流行音乐元素。音色,是人的嗓音和乐器所独有的一种音质,任何旋律、和旋及其节奏都是在特定的音色所被感知的[3]。选用流行音乐对学生进行音色听辨训练,便于学生精准、系统地掌握音色听辨。流行音乐的乐器音色主要有吉他、小提琴、长笛、二胡等。例如在训练大提琴的音色听辨时,教师可以借用光良的流行歌曲《童话》,再与辛晓琪的电钢琴音色《味道》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色感知能力。

(四)在和声方面导入流行音乐元素。流行音乐和声主要是纵向和声和横向的线条旋律组成,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和弦是建立和声的基础,是音乐的织体和灵魂,和声配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音乐的整体效果。流行音乐和声训练通常采用模唱、构唱、听辨分解、柱式和弦原位转移和弦等方式来完成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快速地从和弦原位、转位结构、名称、色彩训练入手,再通过音乐片段和弦训练强化教学内容,完成对和弦走向、连接、构唱训练的强化。

三、结语

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是音乐入门的基础。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音乐形式,是青少年最感兴趣和最乐于接受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可以节奏方面、旋律方面、音色听辨方面、和声方面导入流行音乐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便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音乐审美体验,拓展了学生音乐视野,进而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Key words: training mode; optimiz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s;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59-02

0引言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日教育塑造出来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明天世界的风貌。可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对未来景象的一种反映。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理、工、文分家,一批学科结构单一的工科大学应运而生,一个以专门学院为主体的学校设置模式和按行业或产品设置专业的格局逐步形成。这种调整后所形成的影响和带来的问题,人们现在已有目共睹,并形成一定的共识:即这种培养模式塑造的学生职业素质上已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无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痛则思,思则变。面对挑战,唯有应变以对。

1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现状

工科院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一般是近几年的事,起步比较晚。很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停留在一个较原始的模仿状态,基本上都是将文科类院校或专业美术学院所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科目和教学课程照搬过来,致使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无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虽然近些年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条件还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之上。教师缺乏艺术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的训练。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较缺乏,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能力尚显不足,一些专业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缺乏实践经验,也缺乏教学方面的经验。因办学时间、经验、专业影响力无法和专业美术院校及其他文科大学相提并论,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使得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强,实际工作能力差,用人单位给出的待遇不高。从而使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存在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又很高,频繁跳槽,用人单位更不愿意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因而毕业生更缺少实践的机会,实际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就业。以上情况充分反映了当前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相对较弱、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相对薄弱的现实。

2优化培养模式,构建有特色的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体系

针对当前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相对较弱的现实情况,为了强化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我们应着眼于根本,加大力度优化专业培养模式,构建有特色的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在工科院校中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应该突出自己的长处,应该结合工科院校的特点,在工科专业的这块土壤里种植出具有工科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具体来讲,需从培养目标定位、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做起。

2.1 找准目标定位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创新能力、实际设计能力和适应能力三方面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培养从事一线实践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艺术修养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和突出工程训练。

2.2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特色师资的问题是办学中的重要问题,教育水平的高低实质是师资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师资配置及学风,高水准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是依靠师资的素质而定。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还相当年轻,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利用现有的条件,多渠道的培训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各院校迫切的工作。

2.3 课程设置科学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中合理安排科技、艺术、管理三大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并力求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艺术设计贯穿始终,才能做到知识体系、道德体系、能力体系的综合培养,从而加强对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设计课和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关系上,应根据实用、价廉、美观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和形式美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所开设的艺术设计课程是要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同时体现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的综合特点。

2.4 重视教学手段创新当前,工科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技艺从而让学生实现眼和手的配合。某些诸如色彩以及素描等基础课程在学时中占较大的比重,侧重模仿训练,院校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一直处在被动的局面。在传授知识时注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评判学生成绩时,依据的标准通常是学生对作业进行设计的画面效果。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的标准是艺术设计的创新性与适用性,其目的也并不在于学生设计的作业效果完美无疵以及学生运用设计软件的游刃有余。因此,高等院校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设计思维的感染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学生能够善于动脑、动手,大胆地质疑教学手段。

工科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上要体现特色,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依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一方面应使学生所学到理论知识能够转化为自身的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将教学同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积极地开展各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及其产业开发等合作研讨与交流。院校一定发扬勇于实践的精神,努力摆脱重理论、课堂教学而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

3新时期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培养模式的受众是学生,优化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强化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创新能力、设计实战能力和适应能力三方面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新时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我们应发挥工科院校的优势,优化培养模式,全力打造学生过硬的职业素质。

3.1 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推进历史进步的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才是促进文明进步的首要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社会所需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性人才,而是具备管理、创新以及判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国际竞争上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创新能力不但是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而且是其发展的惟一出路。因此,在衡量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素质时,所依据的主要条件就是其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国际市场是当今每个国家所面对的,假如没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立足在这个市场中,我们一方面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处在不利地位;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容易创造出艺术设计的精品,更不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2 培养学生的设计实战能力与市场经济意识在设计由起初的动机到最终实现价值,经济因素一直贯穿在这个过程当中。而设计师需要具有的特定的市场经济意识以及实际的设计能力都取决于此种经济性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中,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时代,设计同市场全面的融合,只有在市场中设计师的价值才可以突显。要想成为优秀的艺术设计师,从宏观角度来看,不仅要对国内的经济形式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也注意观察世界经济的趋势;从微观角度来看,应熟悉地掌握设计的物品的成本价格与销售。要时刻地对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进行密切地关注。设计方案具备可行性。

3.3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设计需要在不同的跨文化的团体中处理好人与人、人与团队的关系,这需要设计师极强的适应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在全球化时代,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往往需要“大兵团作战”,也凸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团队精神以挥洒个性为基础,以良好的沟通为特征,以协同合作为核心。团队精神代表了一系列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现在的信息社会,技术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细化为设计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同样也为设计师增加了设计的难度。设计师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都成为专家,他对许多学科知识的掌握不可能都很深入,所以现代的艺术设计行业越来越需要设计师的适应能力,适应人与环境,适应团队合作。当今大师的时代已经开始终结,接下来是设计团队的时代。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是全球化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必备素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要重视学生设计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观念,正确处理的辩证关系,这样使个人既能融于团队,又得以个性张扬,从而在团队中成就自己的事业,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也只有这样中国的设计人才才能真正形成合力,从而从容面对国际激烈的设计市场的竞争。

4结语

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探讨艺术设计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加强艺术设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培养模式,强化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惟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具有全球化时代设计意识的、有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李建华等.情感教育: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的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篇9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技能训练、素质培养应当是高职院校全部教育教学问题中,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两大体系,二者缺一不可。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素质教育内涵边界不清晰,目标定位不明确,造成教育工作者在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中的迷茫、观望和无所适从。社会上曾经流行的一句话“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头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现实。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采用撒“大网”的方式,面面俱到,使得职业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结果收效不好,挫伤了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于是又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撒手不管,“素质教育是个筐,框里可装可不装”,人们把素质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很多学校,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上。显然,这种做法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背道而驰。

调研显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主要以“德、能”为主导,有94.9%的调查对象认为,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注重实际能力,90.3%的调查对象认为注重品德。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与招聘岗位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沟通能力和学历三个因素上。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素质是社会经验,动手实践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感和吃苦精神几个方面。调查对象选择的比例分别是66.0%,65.8%,64.9%,63.4%和63.3%,这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毕业生素质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不相匹配。①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能”主要是实践的技术技能,“德”主要是职业素质,如沟通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感和吃苦精神等。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对“德”——即职业素质的要求,2009年2月,学院引入“职业化”培训体系,即将“职业化”培训体系中的5S现场管理技术、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看板管理和学习型团队建设全面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开设课内和课外的“职业化”课程,并将“职业化”理念逐步渗透到各教学环节。

将“职业化”培训体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其本质是以“职业化”培训体系为载体,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一是使学生能做到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并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并形成习惯,二是使学生具备阳光的心态、创新的意识、吃苦耐劳的品格、团队协作的精神,从而让他们在职业化理念、职业化行为和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得到提高,与企业要求相匹配。

二、职业化培训的实践

1.寝室、教室、实训场地、实习车间引入现场“5S”管理

学生职业化培训的精髓就是将“5S”理念充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当中,“5S”即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ISU)、素养(SHITSUKE),因为这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均为“S”,故称为5S。它起源于日本,近年来在我国大型企业中盛行,它是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整洁、干净的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最终提升人的品质。

首先,学生一进校,就要求学生对寝室、教室的物品进行整理,辨别哪些东西需要保留、哪些东西必须丢弃;在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寝室日常物品的摆放位置,确定最科学、最合理的摆放方案,即完成整顿。在清扫阶段,按照各班的实际要求和“5S”的标准,对所在寝室和教室进行彻底的清扫,并建立打扫细则。在打扫的基础上每天利用科学的、省力的方式进行清洁并随时保持,让寝室、教室一直处于明亮、干净的状态。然后,在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时,把寝室、教室的做法全部移植到实训室、实习车间。素养是“5S”的最高目标,即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整洁、干净的生活、工作环境,养成员工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形成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工作中的规范规程意识,最终通过人的内化,提升人的品质。

2.寝室、教室、实训场地、实习车间物品、设备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它运用工效学的原理,通过调整物品的放置位置,做到取用方便,一目了然,减少多余动作,减少往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可使生活、生产现场有序化、文明化,进而提高人的品质。

学院在定置管理方面作了以下工作:在学生寝室,制定了门的顺时针、逆时针推拉标识,电灯开关、风扇控制开关,清洁用具放置处,毛巾、脸盆放置处,漱口杯,牙膏、牙刷放置处,香皂、洗面奶放置处,洗发水放置处,洗涤用品放置处,水桶放置处,鞋子放置处,电源插座等明显的标识,让学生按照所贴标示进行摆放,使杂乱、无从整理的寝室变得干净、明亮、整齐,并且把物品的主人是谁也都标示得清请楚楚。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1)让其他人进入寝室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寝室物品的格局,并迅速的找到所需物品。2)有利于培养和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逐步形成规则意识。

在教室除了对电灯、风扇标示了具体控制开关外,还用黄色胶布将座椅的摆放位置进行固定,让学生座椅摆放整齐有序,不管从教室的哪个角度观察,都能看见座椅行列分明。每间教室的前面张贴有“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大大的词组,让学生身在教室也能感觉到规范化管理,通过各种标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

在实训室,实习车间,设备、工具、图纸、标准、相关资料按规定的位置有序摆放,存取方便,各种标识牌美观齐全,各种标线色泽分明,工作区、学习区一目了然,与电力企业精益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理念相一致,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充分的职业化情景,为标准化作业提供了软实力的支持,实现了教书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双重功效。

3.教室与实习车间看板管理

看板管理是管理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作用是通过看板让学生们了解班级状况,小组情况,营造竞争氛围,形成有形或无形的学习、工作压力与动力,有利于班级工作与学习的推进;展示改善的过程,让学生们能学到他人好的方法和技巧;展示改善成果,树立榜样和典范,让参与者有成就感、自豪感。

学生看板分为两种:一种是团队看板,另一种是班级看板。团队看板是由该队学生自己通过制图软件制作而成,该看板要每月定期更换,主要展示该队学生培训成果和风貌。班级看板包括班级职业化培训管理制度,每周国家、学院的重大要闻,学习园地,本期进程表,本期课程表,还有每周考评与每周评选出的团队之星照片和评选理由。通过这种班级看板规范张贴,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励,促使后进的学生积极跟进。

4.学习型团队管理班级

学习型团队建设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团队进行管理,每个团队由8~10名学生组成,组建团队时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自主选举队长和制定队名、队歌、队训和共同愿景。 转贴于  列队是构建学习型团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训练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服从意识、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学生们严格按照职业化培训的作息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集合、行进,在行进途中要求学生步伐整齐,精神饱满。同时,每天进行3次团队展示,团队展示时要求学生们声音洪亮,朝气蓬勃,展示学生们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并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

5.每日的“Good and new”活动

每日的晚自习,学生们提前半个小时进入教室开展“Good and new”活动。每天晚上派出一个队的学生逐一上台进行脱稿演讲,内容涵盖自己当天开心的事、新见闻,新思考,然后由班长进行总的点评,并在当天晚上由所有班干部一起评选出当晚的“Good and new”明星,并在看板上公开表扬。开展“Good and new”活动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大家每天多想开心的事,忘掉烦恼,培养阳光心态;通过讲述一天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思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二是通过每天上台脱稿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胆识,培养自信心。

另外,利用周末时间,由班上的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实施班级活动,学生们在班级活动中举行深度会谈,强化沟通协调能力。要求每一次活动都要写计划和活动后的总结,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并通过总结,得到不断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班级凝聚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三、职业化培训的效果

学院职业化培训从2009年2月开始在水动专业试点以来,至今已有两个年头,走出了一条以“职业化”培训体系为载体,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实施后,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班风、学风明显改善,敢于吃苦,勇于担当。水动092班的学生在接受培训一年后,通过学习型团队的形式管理班级,班风、学风明显改善,团队内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善,顾全大局,共同进步,该班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你追我赶,团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学习上刻苦努力、实习中不怕脏、不怕累,勇于承担最困难的工作。班级理论学习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逐步提高,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该班有14人次不及格,第二学期减少到3人次。学生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活动人次明显增多,获奖项目多达90多项。

团队合作意识、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形成。通过学习型团队建设、班级活动、队列行进、团队展示,通过生活物品、实习设备的定置管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逐步形成,学生们养成了内务整洁、纪律严明、生活有规律、做事有规范等良好习惯。过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现在所思所想、处理问题,一切从团队出发。过去是物品随意堆放、行为散漫,现在是整齐有序,讲求科学,树立效率意识,与现代企业要求团对协作完成工作,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相适应。

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逐步增强。通过两年来的“Good and new”训练,接受培训班级的学生从刚开始进校上台的胆战心惊、语无伦次、不敢正视学生逐渐转变成自信、语言表达丰富、说话逻辑性强,并能很好的控制讲台,发生突发事件也能应对自如。该班进步最明显的就是一位来自贵州的学生,刚到校时,他性格内向、普通话不好,语言表达方面逻辑性欠佳,站在讲台上很拘谨。但是通过一年多的“Good and new”训练,现在他不但在普通话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能够自信的站在讲台上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由于“Good and new”必须要讲述自己的新鲜事,学生们创新意识逐步建立起来,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有序的生活,按规则行事,不随心所欲;负责任的工作,按规程作业,从小事做起;勇于吃苦,敢挑重任,形成团队合力。我们看到了经历“职业化”洗礼的学生,逐步向职业人靠近,正在走向职场,走向高品质的人生。

注释:

①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篇10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

所谓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那些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软件(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网络化教学资源(包括泛在网上教学资源、专题学习网站或者是学科网站、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等三大类型。[1]

本文所讨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指的就是教学软件在实际教学当中的应用。

二通用职业素质概述

2.1对技工院校来说,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各类教育,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本质上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要,直接为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复合型岗位不断增加,要求劳动者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从而呼唤新型人才应具备通用职业素质。所以,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这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是技工院校得以长远发展的根本。[2]

2.2所谓通用职业素质是指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的存在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以中国可转移的和普遍的适应性,它包括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理念。[2]

三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在《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中的应用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是一套集职业素质评估、职业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软件。可以全面评估技工院校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水平,建立完整的报告档案,制作合理的能力训练方案,为提高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课程的训练效果。本软件分为评估模块和训练模块。

3.1对学生进行通用职业素质评估,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通用职业素质评估模块从自我管理、与人交流、环境适应、职业理念、创新能力、信息处理等几个维度进行测评,共由17个测验组成,用于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为学生开设本课程之前,利用软件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估,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素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软件反馈的结果,有针对性的针对各班制定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训练计划。

3.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课程的训练效果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当中的“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可以从16个维度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性格特征,有些性格特征往往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的。通过人格测试,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在课上改进或加强某方面的能力,从而对课程训练效果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该测试对项目的各项指标都进行了详细解释,不需要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报告一目了然,并且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便于学生自主的进行改进和提高。

3.3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自主训练内容

该软件的训练模块,针对空间运动能力、空间定位能力、时间知觉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分配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反应速度等职业能力,设计了专门的训练内容,并且这些训练内容以教学游戏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娱乐中达到训练的目的。

3.4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

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当中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以及他所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的基础上编制的测评工具。霍兰德在其一系列关于人格与职业关系的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种基本的职业类型:1.实际型,2.研究型,3.艺术型,4.社会型,5.企业型,6.传统型。本测验为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求职择业提供很好的参考。

除了对班级测评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外,该项测试还可以为每一个参加测试的同学提供一份详细的职业指导报告书,详细列出了测试学生适合的职业或者工种,为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提供了详细参考。

3.5对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用软件的评估模块可以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直观评估,横向上可以对各班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纵向上可以对该班训练前和训练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使用通用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找出不足,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修订教学内容,使本门课程更好的服务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参与本门课程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受益。

四.结论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中职理论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教学的学习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对于学校来说,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可以做到教学相长,与时俱进,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器”应该被更多的学科,更多的领域所重视。

对于教师来说,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载体,是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迎合信息时代的到来进行教学手段创新的一种重要媒介。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课上利用教学课件或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呈现,在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记忆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

笔者希望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被更多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合理运用,也希望能够通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1]马贵斌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0月18日

[2]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题专家组.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北京:《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课题组,2009年:1-6

篇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已经从传统的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进行转变,即步入了所谓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的时代。“两化”的融合催生出了有别于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企业,它将信息化融入企业本质,成为既具有先进发展方式,又具有基业长青能力的企业。根据最新的行业统计数据,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比例已达到91.2%,未来几年,信息化人才需求量约1 500万。

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把握就业机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企业又到底期待怎样的人才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一、用友新道的“人才观”

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管理软件和服务提供商――用友集团旗下的全资控股子公司,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19日,它以“建设与实践高品质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个人及组织能力与绩效”为使命,致力于我国管理与信息化人才培养与服务,因此它在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这一问题上最有发言权。

谈到“用友人才观”,该公司高级副总裁郭延生先生曾多次在他的公开演讲中强调,对企业尤其是信息化企业,“人才是第一位的”,因为“公司成长与业务发展建立在员工素质和能力持续提升基础上”。具体到信息化企业对初级财管人员的需求,用友公司总结为“五种期待”和“两项技能要求”(如图1所示)。其中,五种期待包括:一是理解业务,二是掌握工具,三是擅长沟通,四是遵纪守法,五是勤奋稳定;两项技能要求,既包括手工业务处理的动手技能,还包括信息化业务处理的动手技能。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 张翔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0,(1):42-4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4] 吴广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74-75.

[5] 欧化.高职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培养新探[J].教育与职业,2010,(33):179-180.

从图1不难看出,信息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科学”层面的体系化知识结构(包括公共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和综合应用知识),以及“手艺”层面的实战化专业技能(包括基础技能、专业实验和综合实践)以外,更重要也更核心的是要有全面化的职业素质,即所谓的“艺术”层面的能力提升。

图1 “用友”公司对初级财管岗位人才要求

“用友新道”高级副总裁马德富先生将上述“全面化的职业素质”分解成了四块具体内容:一是学习与创新能力,二是有效沟通技能,三是团队影响力,四是服务客户的精神(如图2所示)。可见,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像过去那

图2 全面化的职业素质分解图

样一味地重视其知识和技能水平等硬实力,还有其更深层次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高职财经类学生要想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下苦功夫去修炼自己的这一软实力。

二、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启示

综观国内教育界专家给职业素质所下的定义,绝大多数都把职业知识和技能(有些简称为“职业知能”)纳入了它的范畴,这与前述以“用友”为代表的企业界人士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偏差。笔者比较赞同实务界人士的观点,即应把职业素质与职业知能区分开来,进而将职业素质划分为以下两块内容:一是职业道德修养;二是职业精神(意识)。其中职业精神(意识)又可细化为学习与创新能力、理解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以及身心素质水平等。

(一)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素质的基础和核心,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高职学生正处在思想活跃、开放的人生阶段,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认同感强,因此高职教育应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学生真正成为职业人之前就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等道德品质。

(二)职业精神(意识)

职业精神(意识)是指从业者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的思想和观念。人们的行为都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的,只有形成了正确的职业意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行为。

1.学习与创新能力。被誉为“学习型组织之父”的彼得・圣吉,在他的“21世纪的管理圣经”――《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未来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的组织’。”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才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此外,从业人员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走在经济发展的前沿,以适应行业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从而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2.理解与沟通能力。沟通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尤其是能得到被他人理解的沟通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个员工做了很出色的工作,但却因为不会沟通而无法让更多人去理解和分享,其自身成就感也会大打折扣。

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原微软公司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里说:“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如今,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所以精诚团结是营造组织内部成员共生共赢的重要条件;不仅如此,一个能与他人愉快合作的人,其决策判断、协调安排、解决问题等能力也不会太差,并会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下迅速成长为组织的管理者。

4.身心素质水平。良好的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职业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存压力不断增大,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做“本钱”和健全的心理做“脊梁”,就很难胜任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

三、培养措施

(一)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文化,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的总和。企业在信息化时代特别强调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而员工的职业道德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文化相互协调。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比较单一和刻板,很少把它与企业文化结合,因此让学生普遍感觉像“填鸭式”的教条灌输,心理难免产生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对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浸润优秀企业文化,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理念加以提炼与总结,可以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融合多种教学法,营造职场氛围,强化职业精神(意识)

篇12

【Key words】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Craniocerebral injury;Endothelin1;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Treatment;Mechanical ventilation

在中国,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而重度颅脑损伤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重度颅脑损伤后,血浆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脑损伤程度一致[2]。它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引发炎症损伤,导致了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ET1浓度水平与肺水肿的严重程度有关。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n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因维持酸碱平衡、清除炎症介质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脓毒症等的抢救[3],理论上可清除血浆中ET1。目前国内NPE治疗热点集中于亚低温[4]、机械通气[6]、蛋白酶抑制剂等,尚无CBP对于重度颅脑损伤并发NPE的治疗及对ET1影响的研究报道,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 年4月收住本科符合纳入标准的NPE患者60例。按照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入选标准:(1)年龄16~60岁;(2)均接受开颅手术并气管切开术;(3)排除其他部位严重损伤;(4)GCS为3~8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肺挫伤、凝血异常,心源性肺水肿,慢性心肺疾患,慢性肾病、血液病病史。NPE诊断标准[7]: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突发呼吸窘迫,双肺广泛湿性啰音,气道内粉红色泡沫痰溢出,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mmHg=0133 kPa)。

12方法

(1)常规治疗:两组均接受开颅手术减压、甘露醇降颅压、镇静、物理降温、机械通气(美国NPB840呼吸机,压力辅助/控制模式,呼气末正压6~8 cmH2O(mmHg=0098 kPa)、预防应激性溃疡及防止感染等治疗。(2)血液净化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单针双腔管,采用multiFiltrate血液净化系统(德国费森尤斯医疗中心,聚砜膜Ultraflux AV600S,面积14 m2),采用连续性静 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n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模式,前+后稀释法输入置换液,前后比设定为1∶11,置换量45 mL/(kg·h), 血流量180~200 mL/min,无肝素抗凝。连续进行72 h,每24 h更换一次血滤器。

13 检测方法及指标

于治疗前(D0)、1 d(D1)、2 d(D2)、3 d(D3)、4 d(D4)各时间点采取动脉血05 mL检测动脉血气(丹麦雷度ABL80血气分析仪)测定血氧分压,计算氧合指数(血氧分压/吸氧浓度,PO2/FiO2);同时抽取外周血2 mL,离心分离血清后,分装后置于-40 ℃保存,统一监测ET1水平。采用放射免疫试剂盒分析(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总医院研究所提供测定。各时间点使患者充分镇静,调整通气模式为容量控制,应用吸气阻断法测定平台压,依据呼吸力学方程计算出静态肺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统计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样本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常合并NPE,“冲击伤理论”和“渗透缺陷理论”是公认的两大核心理论[7],大量痉挛性物质的激活导致的炎症损伤是NPE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ET1与NPE联系密切。ET1是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血管收缩多肽,严重脑外伤时,缺氧、血流加速等刺激血管内皮,迅速产生大量ET1入血,通过加速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促使肺水肿形成及脑、肾等全身血管痉挛、缺血缺氧,最终导致MODS[8]。降低NPE患者ET1水平,将有利于减轻炎症状态,阻断肺水肿的进展,改善预后。

李波[9]研究发现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天血浆中ET1即升高,第7天回落。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72 h后细胞因子ET1均下降,肺顺应性及氧合指数提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ET1降低与其氧合改善发生更早,且为平行变化,带呼吸机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NPE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CBP能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对肺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ET1相对分子质量为2 492,属中分子物质[10]。CBP是纠正酸碱失衡、改善炎症反应和增强患者器官功能的重要抢救技术[10],CVVH作为CBP 常用模式,具有较高的筛选系数(095~110)[13],研究采用高分子合成膜AV600,具有较薄的膜厚度、较大的膜面积及多孔性,可通过弥散、对流等机制高效清除小、中分子物质。本文采用高容量血液滤过[45 mL/(kg·h)],前+后稀释,且后稀释略大于前稀释,24 h更换滤器,降低了无肝素抗凝时滤器堵塞的几率,又增加了对溶质的清除效率。提示血液净化对肺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有效清除血浆中ET1,抑制肺血管收缩从而阻断肺水肿进程有关。

与对照组相比,CBP组ET1的含量在治疗后第2天即显著降低,第3天已接近恢复期水平(53±13)ng/L,提示CBP对ET1的释放具有一定的“削峰”作用。分析CBP可通过体温控制达到类似亚低温作用,防止颅脑损伤后脑细胞的凋亡坏死[13],增强大脑、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对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内皮受损状态,ET1释放减少,MODS发生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567%),说明血液净化可能是通过有效清除血浆中ET1,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各重要器官功能状态,有利于NPE患者的临床转归。

综上所述,CBP可提高重症颅脑损伤合并NPE患者的肺脏氧合状况,同时有效清除细胞因子ET1,说明CBP通过抑制患者体内ET1的激活导致的炎症损伤,可能是保护NPE患者肺脏,防止肺水肿向MODS发展的机制。重症颅脑损伤合并NPE患者生存率受多因素影响,包括血浆皮质醇、醛固酮、电解质等[14]。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尝试从炎症因子的角度来观察CBP对于NPE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CBP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MODS 发生率方面有一定的肯定作用,从而为减少ICU住院日,提高ICU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提供参考。但CBP对于该类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Kou K,Hou X,Sun JD,et al.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ty management in China.[J]World J Emerg Med,2014,5(4):245246.

[2] 石强.不同程度颅脑外伤患者血浆NO、ET和IL6水平检测的临床探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26(12):12481249.

.Int J Artif Organs,2008,31(10):882890.

[4]宋宇,王立义,魏志玄. 亚低温对大鼠海马区Cyt-c、Bcl-Xl、Bcl-Xs表达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2):13191321.

[5] 邱海波,黄英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的新出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3):229230.

[6] 韩仲岩.神经病学——全身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36238.

[7] 庄仲伟,费智敏,王勇.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08,31(4):295297.

[8] 张漓,胡杨.运动对血液内皮素1的影响及其在血液重新分配中的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6):583590.

[9]李波.颅脑损伤患者血浆ET1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山东医药,2009,49(30):5354.

[10] 樊雨良,刘沁,陆遥,等.不同透析膜对尿毒症患者内皮素1、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6364.

World J Emerg Med,2012,3(1):4043.

篇13

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对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的具体体现

(一)丰富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艺术知识是人文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对于音乐专业大学生而言,艺术知识应是相对容易掌握,且最需要掌握的的人文知识。通过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来获取艺术知识是方便直接并且效果显著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观摩剧院音乐专场演出时,往往会运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来赏析音乐,“批评”或者“赞许”的结果都是建立在个人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经验基础之上的。而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经验从何而来呢?也正是他们在进行大量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无数次的“听”、“看”和“思考”而来。

通过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音乐专业大学生不局限于获得艺术知识。音乐的起源比语言还要早。原始时期,人们敲打石器、木头发出信号,表达情感,这就是音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劳动号子这种音乐形式来传递信息。西方音乐按时期划分最早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和中世纪时期的音乐,主要内容一宗教音乐为主。《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因此,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音乐包罗万象。那么,在进行剧院文化消费时,音乐专业大学生获取的就不只是艺术知识那么单一了,还包括丰富的宗教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例如,当你在剧院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你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战斗的气息、自由的气息,在音乐不断地冲击你的听觉时,你甚至感受到贝多芬要表达的对拿破仑称帝不实行“共和”的恶劣行径的愤怒,以及众多像贝多芬一样的革命志士对自由民主的无限向往。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那些人文知识就无形地在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培养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拥有无价的精神财富,懂得如何与他人、自然和宇宙和谐相处。他们敢于直面人生苦难,体验生存深渊,并去深渊揭底,去化解苦难。客观上看,协调与和谐运动是音乐艺术的总体(或基本的)特性。音乐的原始形态,具有天然和谐的特性。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旋律、乐句进行的起落、和声构置与功能的变化,乐器组合音色的调配、曲式设计、织体的变化与发展,总体都离不开由宁静、和谐到发展、变化,最终又回到新的协调、和谐与统一这一基本发展。每一个作品都源于现实、充满想象、映射多样化的生活,给观众带去感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在与现实冲撞时,往往使观众更加正能量地面对现实人生。在音乐面前,观众没有好坏之分,亦没有国界。在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人们只需要真诚地享受音乐,将情感与作曲家、表演者相互交织,使内心的感受与音乐产生共鸣,并在音乐中不停探求美好和谐,寻求自我。要真正提升高校的人文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桥梁,化有形为无形,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利用音乐的感化情感的功能,认识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统一思想的功能来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当代教育中来看,即美育。

(三)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行为

人文行为是人文精神在外的体现,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来源。人文行为端正,超然物外的人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身边的人、事和物。古语道:“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也”。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带来的人文知识的引导下,音乐专业大学生可学会“善良”、“文明”等人文精神,可询问自己“我是谁”在生活和思考中得到哲学启示,并将所学体现在对待自身之外的人、事和物上,体现“善待”、“关爱”、“帮助”等人文行为。

三、音乐专业大学生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现状

本文对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行为开展调查,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并总结出以下消费现状:

1.音乐专业大学生重视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支出占额外消费支出比例大,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欲望不断增强。同时,他们对演出场地,演出内容的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学生通常前往武汉最优质的音乐厅――琴台音乐厅进行消费。

2.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受到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进行跟风消费、冲动消费、时尚消费等不良消费。学校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数。一旦攀比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

3.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专业、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正确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选择,但也存在轻微的两级分化的情况。少数音乐专业大学生属于贫困生,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有愿望,但经济支付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音乐会观摩次数少,受到剧院音乐文化的熏陶较少。也有少数音乐专业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好,在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求贵、求好。

4.调查显示,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武汉剧院音乐文化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演出质量、服务态度和场地卫生情况的满意度分别高达83%、72%和70.3%,但对于消费价格、音乐会秩序的满意度较低,认为在这两个方面有待改善。

四、改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对策

本文通过对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的不合理消费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校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音乐专业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实际,认清自己的经济能力,在保证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情况下积极、合理地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首先,大学生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要避免盲从,坚持从自身实际考虑,理性消费;其次,消费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音乐专业大学生容易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存在攀比心理或者心血来潮,作出不理智的消费选择,之后又发现这种消费选择自己并不需要。因此,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最后,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应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拒绝浪费,合理消费。“有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将正确的消费观念渗入学科知识当中,在校园中通过最常见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其次,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相关讲座、宣讲,还可开展消费的相关话题的辩论赛等学术活动;最后,学校应与家长通力合作,学校的引导“孤掌难鸣”时,家长积极配合,纠正学生的错误消费观念,教育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剧院应合理调控售票价格

剧院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设施”,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功能。因此,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无经济收入、但又担任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力军群体,剧院可实施优惠政策,如凭学生证买票打折、逢周末优惠等。对于贫困大学生,剧院可提供公益性演出观摩机会、志愿服务积分换取观摩机会等,俸献一份关爱与帮助,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剧院形象。

(三)建立有效的剧院文化消费文明观摩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