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地理常见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地理常见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地理常见问题

篇1

二、课堂提问问题缺乏层次性

在《俄罗斯》一节课中,教师共提出14个问题,其中学生回答不完整、不全面的有7个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完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的问题设置太难,学生理解不了;有的问题设置缺少铺垫,教师急于求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有层次性地提出问题,尤其对于难点内容的提问,需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循序渐进地解决,最终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针对不同的知识,课堂提问可分为低级与高级两大类。低级提问针对的是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判断较容易的知识;而高级提问则针对的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把“旧知”迁移转换到“新知”,进而做出判断的知识。据此,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提问,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都能得到发展。

三、课堂提问的方法不当

在《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共提出14个问题,其中有4个问题提问方法不够合理,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作答。针对这类问题,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要得当。一方面,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复杂,避免学生不知道究竟在问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回答。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四、课堂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

在《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学设计得很好,可就是教师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在学生看完视频后才提出问题,导致学生看视频没有针对性。类似的问题在其他的课堂上也出现过。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时,先点学生名字再提出问题,好像问题是为某学生“量身定制”的,和其他学生无关;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时,刚一抛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和讨论就让学生作答。这些都体现出课堂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效果也大打折扣了。

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选择好时机,要避免随意性。课堂上“什么时候问”“问什么”“向谁提问”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五、课堂提问过分依赖教案而缺乏随机应变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个教案走遍天下”,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时期的学生,都用同一个教案,并且过分依赖教案,缺乏随机应变。

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教学不可能“一个教案走遍天下”。所以,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更多关注,并尽量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关注学生的反馈,这是教学的契机,是进一步深化教学的出发点。满意的反馈是进一步深入教学的基础,不全面的反馈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错误的反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出问题的症结。教学中的“生成”是鲜活、宝贵的资源,是不容忽视的。

篇2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g,由于患儿一般为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因其生理解剖特点,疾病发生率高,为提高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现将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极低出生体重儿易患的主要疾病

(1)低体温;(2)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颅内出血;(4)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吸入性肺炎;(5)营养不良、坏死性小肠炎;(6)高胆红素血症;(7)严重感染;(8)水电解质紊乱等。

2 护理

2.1 保暖

由于患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加之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多,所以患儿体温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多为低体温。且皮下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棕色脂肪少,易患硬肿症。为防止低体温引发的并发症,应将患儿置于暖箱中。暖箱温度可根据患儿胎龄及出生体重设定,以后根据患儿体温随时调整,保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5%。治疗、护理操作均在暖箱内进行,避免受凉。密切检测体温变化。

2.2 预防感染及高胆红素血症

2.2.1 此患儿的抵抗力比正常新生儿低,因此,应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参观人员,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及物品清洁,预防交叉感染,还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

2.2.2 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不仅依赖于血中胆红素的浓度及持续时间,而且还决定于血脑屏障的健康状态,该患儿的血脑屏障不健全,如合并感染易促使血脑屏障开放,加大中毒机会,当血胆红素大于12mg,就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应尽早蓝光照射及应用白蛋白等。

2.3 合理给氧

该患儿易发生缺氧及呼吸暂停,当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时,应及时吸氧,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应给予机械通气,改善缺氧,呼吸改善后及时停氧。喂奶时暂时出现青紫,可在喂奶前后给予间断吸氧。氧浓度30%-40%,切记吸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当给予浓度>50%,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晶体后纤维增生症,慢性肺部疾病等。因此应监测血氧浓度,根据病情变化,调节血氧浓度。当患儿出现呼吸暂停时,应给予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并适时应用呼吸兴奋剂。

2.4 预防颅内出血

该患儿25%-50%表现为无症状颅内出血,不可忽视。脑室内出血可高达80%,早期应用鲁米那钠可明显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因此生后应用鲁米那钠及止血剂3-5天,并注意监测头围的变化及神经系统的症状。

2.5 喂养及营养

2.2.1 喂养

因该患儿能量储备少,出生后受冷空气刺激,呼吸及肌肉活动能量增加,糖原在生后很快被消耗而发生低血糖,如低血糖持续时间长可影响以后的体格及智力发育。因此要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据Troche等报道,早期接受肠道喂养的患儿较少发生低血糖、脱水、高胆红素血症、氮质血症及发热。所以当患儿呼吸、循环及全身状况较稳定时,在24小时内开始喂奶。以母乳为首选,无母乳者,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又少到多,有少量到多次,喂奶速度不易过快。每次喂奶时间不超过15分钟。喂奶时头稍抬高,喂奶后拍背,取右侧卧位防呕吐呛入如气管。每日测体重,以调整奶量。

2.5.2 静脉内营养

消化道畸形及严重感染者,多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及营养液。用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用输液泵严格控制液体速度,使其在24h内均匀输入,以免引起低血糖,并应监测血常规及生化,了解电解质平衡状态。及时对症处理。

2.6 密切观察病情

由于该患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娴熟的业务技能,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如发现下列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查找原因及时处理。体温不升、呼吸不规则或、面部或全身青紫,苍白,皮肤有花纹等、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惊厥,抽风、腹胀,呕吐,腹泻、黄疸出现过早,过重或持续时间长,反复出现等、24小时无大小便或出生后三天仍有黑便、有出血症状。

3 体会

(1)精心喂养至关重要

早产儿生长发育较快,其吸吮及吞咽能力均弱,并易致呛,幽门括约肌较发达,不同体重是产儿的胃容量有明显差别,胃容量小时间延迟,淀粉酶及胆酸分泌少以及消化道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低下等特点,使其容易发生溢乳、吐泻及腹胀,从而导致窒息,甚至死亡。部分早产儿可无呕吐而出现呼吸暂停、心动加速反复吸入、发育迟缓等,甚至猝死,反复吸入导致吸入性肺炎。同时由于摄入量的不足,可导致低血糖性脑病,长时间摄入量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因此细心正确的喂养至关重要。

(2)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保持正确可避免误吸。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吸氧处理,力求以最低的吸入氧浓度维持患儿的正常生理,本组需吸氧者64例,经随访无1例出现氧中毒。注意皮肤黏膜及脐带护理及注意体重增长情况可避免感染发生。

(3)有效的呼吸管理是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保证呼吸道通畅,避免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感染的发生。

篇3

Key words: building foundation; classification; treat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的基础工程设计理念以及高端的施工技术的引进,同时国内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我国的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出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大城市涌现出大量的大型和超高层建筑,这些地基的荷载和重量都由地基承受,而且现在房建地基工程又呈现出场地紧凑、工程距离近、开挖深度大、规模和尺寸大等技术特点,所以地基质量的好坏对于建筑本身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1地基的分类

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天然地基是指那些不需要人工处理,在自然状态下即可满足承担基础全部荷载要求的地基。人工地基是指它的承载力不能承受基础传递的全部荷载,需经人工处理后作为地基的土体。人工地基常见的处理方法有: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振冲法、砂石桩法、石灰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土挤密桩法、水泥土搅拌法等。

2房建地基的常见问题

房建的地基问题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

可以大致分为以下3类:

(1)强度及稳定性问题。地基的强度问题直接决定了房建的质量好坏,当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撑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时,地基就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

(2)压缩及不均匀沉降问题。房建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沉降问题,这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当地基在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作用下产生过大变形时,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特别是超过规范所容许的不均匀沉降时,结构可能会开裂。

(3)由于动荷载引起的地基问题。当遇到不可避免的因素,例如地震或爆破等时,这种动载荷动力会引起地基土、特别是饱和无黏性土的液化、失稳和震陷等。

3地基施工的步骤

地基工程施工首先要了解工程概况,根据工程的环境和工程量以及特殊性来指导基坑的开挖。在地基施工中要用到的机械设备以及人员配置,事先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施工中一定要注意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要求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等原则。

3.1基坑开挖前的准备工作

(1)施工现场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供车辆及施工人员出入的大门,做好土方开挖前的道路铺设,根据开挖及出土工作面的安排相应设置路口与路线,安排截水、排水系统,防止遇雨或其他自然灾害使大量的水进入地基中。

(2)落实好弃土场地。选择合适的放置土场,不能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

(3)按工程监测要求,开挖前先布置各种类型的观测点,并测定初始数据。

(4)施工现场布置。管理人员必须在现场亲自指导,并做好施工进度计划。

3.2基坑土方开挖施工

(1)要了解深基坑开挖的设计方案。

(2)要了解和掌握基坑的水文地质特性。因为水文条件影响施工质量和效率,影响施工组织和管理,影响施工技术的运用。

(3)要了解深基坑的环境状况。

(4)布置基坑开挖的其他事项,避免发生事故。如严格按要求放坡,基坑顶边坡上禁止堆土。基坑开挖采用机械纵向分段分层开挖,随挖随修坡。开挖至基底后,及时浇注垫层,避免受积水或雨水影响。

(5)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当基底土层不符合设计要求或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时,应及时通知设计、监理处理。

3.3施工保证措施

施工保证措施包括3个方面:质量技术保证措施、安全施工保证措施以及工期保证措施。不仅要保证房建地基质量,更要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对此必须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奖罚规定,在工期上必须保证按节点进度进行。

3.4施工降(排)水施工

施工的降(排)水工程分为基坑外降(排)水井措施、基坑排水处理措施以及基坑内排水系统的处理措施。

4不同地基的处理方法

在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时,要考虑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为了增强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加强地基的强度和刚度。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遇到浅层较软弱的地基以及不均匀地基时选用换填垫层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从而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2)遇到低饱和度的粉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时选择强夯法,强夯法可以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与消除土的湿陷性。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法和强夯置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对饱和粘性土宜结合堆载预压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3)遇到挤密松散砂土、粉土、杂填土等地基,甚至是液化地基时,可以选择砂石桩法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及降低压缩性。砂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对饱和粘土地基上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也可采用砂石桩置换处理,使砂石桩与软粘土构成复合地基,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

(4)遇到淤泥质土和冲填土等饱和黏性土地基时,可以采用预压法来解决地基的沉降及稳定问题。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按预压方法分为堆载预压法及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或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预压。当软土层百度超过4m时,应采用塑料排水带、砂井等竖向排水预压法处理。对真空预压工程,必须在地基内设置排水竖井。预压法主要用来解决地基的沉降及稳定问题

(5)遇到淤泥和人工填土以及碎石土地基,尤其是含有比较多的大粒径块石时,可以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高压旋喷桩的处理深度已经超过30m,但是当地基含有大量植物根茎以及有机质比较高时,应当根据现场的试验结果来确定其适用性。对于地下水流速过快及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的周围凝固等情况时不宜采用。

(6)处理砂土和粉质黏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时,可以选择振冲置换法。振冲置换法是利用一种产生水平向振动的管状设备在高压水流下边振边冲,在软弱黏性土地基中成孔,再在孔内分批填入碎石等坚硬材料制成一根根桩体,桩体与原来的黏性土构成所谓的复合地基。

5复合地基的设计与检验

复合地基的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它应该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及变形的要求。地基土的土种也比较多,当地基土为特殊土时,比如欠固结土、膨胀土、可液化土等,在进行设计时就要考虑土体的综合特殊性质,并且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及施工工艺。

地基的检验可以按照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的等级,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来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的参数及加固的效果。同时在地基处理之后,建筑物的地基变形也应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要进行沉降观测,用以评价地基的加固效果以及作为今后使用与维护的依据。

6结语

随着建筑物向高层大型化的发展,地基的处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发生工程事故,且事后补救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对地基的处理要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宇.浅议深基坑开挖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2010,(4):466-468.

[2]唐振.浅析房屋建筑中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2010,(36):177-178.

[3]王小萍,黄志青,黄绪泉.施工组织设计优化[J].建筑技术,2007,(4):311-312.

篇4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最西部,总面积19 756 km2。因与内蒙古毗邻,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经常侵入,造成朝阳地区冬春两季干燥多风,夏秋两季高热少雨,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82.8 mm,且主要集中在6―8月,该时段降水量占69.2%。朝阳地区根据地理位置及降水特点,降水观测采用人工与遥测相结合的方式。目前,降水资料的获得与整编全部为人工观测所得。观测所用的仪器主要有普通雨量器与虹吸式自记雨量计。普通雨量器只在1―4月、10―12月的非汛期使用,大多数雨量站在汛期5―9月使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观测。朝阳地区现有雨量站75个,其中使用普通雨量器观测的9个,使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观测的66个。

虹吸式自记雨量计主要由承雨器、浮子室、虹吸管、自记钟、记录笔、储水筒、外壳等组成。它主要对液态降水物进行观测。下面简述几种降水资料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使其更好地为水文事业服务。

1常见问题

应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在检查确认仪器的各个部件完整无损后按规范将其安装在选定的观测场内,安装完毕后用水平尺复核检查承雨器口是否水平,在各项要求都符合标准后,仪器即可投入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观测得到的原始资料在无雨时应是一条平直、光滑、粗细均匀的线段,在有雨时应是一条因降水量不同而斜率不同的逐渐上升的光滑、粗细均匀的连续曲线,在累计高度达到10 mm(允许误差±0.05 mm)时发生虹吸,归零,再上升,如此反复。但由于仪器故障或观测人员操作不当、经验不足等原因,使原始资料中出现一些错误,有时甚至会影响到降水量的加工整编及区域降水分析结果,因此应及时排除故障,使原始资料更完整、准确。资料中常见的问题有:平头、断线、停钟、倾斜、串时、串日、台阶状上升、横向锯齿等。

2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

2.1平头

平头是自记资料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发生的原因一般有3种:一是浮子室内进入杂物阻碍浮球上升;二是虹吸管内壁有杂物阻碍虹吸的发生;三是虹吸管转弯处加工的不规范导致在雨强很小时雨水顺管壁滴下而不发生虹吸。平头分为上平头及下平头,而上平头又较经常发生。在平头中有大平头及小平头2种,小平头的处理方法比较简单,一般根据观测人员所量得的天然排水量(出现平头时的虹吸量),在迹线上按降水趋势将线延长至与虹吸线上部延长部分相交为止,所延长的量等于天然排水量减去平头发生时迹线的读数(图1)。

大平头故障的处理则不仅要根据本站所测得的天然排水量,还必须与邻近站(2~3个)进行对比后先确定降水过程,再根据多站平均值法及本站的天然排水量进行插补计算,确定小时降水量,描点、绘线(图2)。大平头是比较难处理的故障之一,避免大平头发生的办法主要是依靠观测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知识。在观测时要经常观察仪器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定期对浮子室、虹吸管进行清洗;在降水时应时刻关注降水量,该发生虹吸时却没有虹吸,应人工迫降使之虹吸。这样既能降低故障率,又能得到详实的资料。

2.2断线

断线也是降雨资料记录不全中较常见的问题,其形成的原因:一是自记笔尖损坏;二是缺少墨水;三是笔尖与钟筒接触不实。如果是无雨日断线,在发现故障后及时排除故障,或更换笔尖,或添加墨水,或调整自记笔与钟筒接触状态,然后将记录时间调整至北京时间继续运行即可。如果在有雨日形成断线,观测员需及时发现故障并根据形成原因排除故障继续运行[1-2]。资料上虽然没有降水过程但是能反应出降水量的多少,在资料处理时需要根据与相邻2~3个站对比后确定降水过程,结合本站的雨量绘出降水过程线(图3)。

2.3停钟

停钟在仪器运行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形成的原因多是由于自记钟芯损坏,有时也因为观测员没及时上弦而造成停钟[3]。应针对不同的原因及时排除故障。同样,在资料处理时也分有雨和无雨2种情况,如果是在无雨时调整到北京时间即可;如果是有雨,则需要与邻站进行对比,确定降水过程,再根据本站本次降水量,利用多站平均值法计算出小时段雨量,插补绘出完整的过程线(图4)。

2.4倾斜

倾斜在资料中并不常见,其形成原因是自记钟筒与浮子室不平行,这时需要看倾斜的方向对钟筒进行调整,可以剪几片薄塑料或胶皮垫在钟筒底部较低的一边,一边垫一边加水调试,直到虹吸下行线不倾斜为止[4]。在自记资料中虹吸记录线有倾斜发生时,如果倾斜的时间大于等于5 min就需要进行倾斜订正,订正方法如下:一是以放纸时笔尖所在位置为起点,画平齐于横坐标的直线,作为基准线。二是通过基准线上整点时间各点,作平行于虹吸线的直线,作为纵坐标订正线。基准线起点位置在零线的,如图5所示;起点位置不在零线的,如图6所示。三是纵坐标订正线与记录线交点的纵坐标雨量,即为所求之值。如在图6中摘录14:00正确的雨量读数,则通过基准线14:00坐标点,作一直线ef平行于虹吸线bc,交记录线ab于点g,纵坐标读数即为14:00订正后的雨量读数。其他时间订正值依此类推。

2.5其他

一是串时。1 d内使用机械钟的记录时间误差超过10 min,且对时段雨量有影响时,应进行时间订正。若时差影响暴雨极值和日降水量者,时间误差超过5 min,应进行时间订正。二是记录线呈台阶状上升。记录笔跳动上升,记录线呈台阶状上升,这时迹线所记录的雨量为真实的雨量,可过中心画1条光滑曲线作为正式记录。三是记录线横向呈锯齿状。形成锯齿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观测仪器固定得不牢固,或是由于观测场地选择不合理,在风大雨急时往往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时的记录线不影响雨量,但是在资料加工时间不好划分,因此需要在记录的中心画1条光滑的记录线将其还原。

3结语

降水资料中除了以上几种主要故障外还会发现很多的问题,但一般不会影响降水量的大小,不会影响全区降水量分析以及对极值的选择,需根据实际酌情处理。总之,经过上述处理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会还原实际降水过程,保证了资料的真实、可靠性,保证了全区降水分析及水文年鉴的刊印质量。

4参考文献

[1] 欧阳彩虹.虹吸式雨量计常见故障及处理[J].广西气象,2005(2):46,48.

[2] 薛旭.虹吸式雨量自记维护补充[J].河南气象,2003(1):47.

[3] 蔡冬梅,陆剑红.雨量自记记录统计中常见问题的处理[J].湖北气象,2002(1):25-26.

篇5

1.常见的地基处理技术

1.1强夯法

该种地基处理技术是通过对地基表面施加一定的振冲力来夯实地表土层的办法,对于黏性土、砂性土和杂填土的施工效果较好,施工中可以采取分遍间歇夯击和连续夯击的办法。它具体是指利用重锤从高空落下的夯击力来夯实土体,加强土体的密实度,在提高地基强度的基础上降低土体的压缩性。强夯法具有施工简便和施工工期短的优点,同等成本下强夯法的加固效果较好,但同样该技术也存在震动大和噪声大的缺点,不适宜在房屋建筑比较密集的地区施工。

1.2排水固结法

该种地基处理技术主要适用于软粘土地基的处理,它可以将土体中的水有效的排除,土体在固结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的承载力,减少建筑主体施工中沉降的发生。排水固结法按照加压系统以及排水系统的不同,可以分为电渗法、堆载顶压法、地下水位降低法以及真空预压法,其中电渗法是通过直流电场的作用来使地下的水位降低,提高土体的强度,地下降水法则是通过地下水位的降低来增加地基土的自重。排水固结法中的其他办法也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施工技术要点,施工单位要掌握各种技术的具体施工范围,合理使用地基处理技术。

1.3挤密法

该种地基处理技术可以分为振冲密实法、夯击碎石桩以及沉管砂石法,其中振冲密实法是主要的挤密施工办法,它利用专门机械产生的侧向挤压和水平振动作用来破坏土体的结构,增大孔隙水的压力,达到夯实地基的目的。此外,房屋建筑施工地基处理技术还存在灌浆法、拌和法、加筋法以及置换法,这需要施工单位和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点,采取合适的处理技术。

2.不良地基以及地基处理中的常见问题

2.1常见的不良地基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土体的软弱程度以及含水量不同,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基有软粘土、杂填土、充填土、膨胀土以及湿陷性黄土。其中软粘土土体强度的增长比较缓慢,地基的整体承载力比较低,具有流变性大、渗透性小和触变性大的特点,常用的软粘土地基处理技术有搅拌法、置换法和预压法。杂填土主要是指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土,杂填土具有成分复杂、厚薄不均、性质各异和规律性差的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均匀的沉降,需要采取合理的技术来进行处理。充填土多集中于河漫滩和沿海滩涂,含水量较之一般的土体较大,土体一般呈流动状态,压缩性较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地基处理技术来加强冲填土的强度。此外,膨胀土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土体容易发生胀缩,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和附加应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需要降低或者是消除地基的湿陷。

2.2地基处理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地基的土体不同,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首先,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地基土体在自身以及外部的荷载下,土体的应力会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地基的变形和不均匀的沉降。在地基沉降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建筑的整体结构就会遭到破坏,建筑的整体功能性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其次,稳定性以及强度问题。由于城市中的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很多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能应付建筑的整体荷载,在这种情况下地基就会发生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剪切破坏。再次,水量流失问题。建筑地基水力和渗漏量都有一定的允许值,在渗漏量超过允许的范围之后,土体就会发生管涌或水量流失,严重的会导致建筑的整体破坏。此外,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灾害还会使土壤地基发生震陷、失稳或液化,影响建筑的整体安全使用。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的要点

3.1地基处理技术的选用

如上所述,我国具备多种地基处理技术,各种技术的适用范围也是不同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要结合地基的具体情况和建筑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技术人员要结合设计人员来对施工的流程和施工的技术控制要点进行分析,在那个和考虑工期要求、建筑指标要求、机械设备来源以及工程费用,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技术不仅要满足施工的要求,还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的成本花费,对各种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增强地基处理技术选用的合理性。在选用地基处理技术时,还要注意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减少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2地基处理技术的设计

在选用合理的地基处理技术之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则要根据地基的条件和地基的处理要求来设计地基处理的程序。设计人员需要对材料设备进行严格的筛选,对地基的处理方案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在各种方案的综合比较分析中确定最后的施工方案。此外,技术人员在施工方案确定之后还要进行小型的试验和补充的调查,确定地基处理的施工顺序。

3.3加强地基处理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地基和土体的条件不同,确定具体的地基处理方案之后,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对地基和土体进行工程勘察,为主体的施工提供详细的地基材料。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地基条件和地基要求来确定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使用,在综合分析勘探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地基处理。此外,在确定具体的地基处理技术和地基处理程序的基础上则要准备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对于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调试各种设备,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3.4处理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基处理的质量关系到建筑主体的施工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加强施工人员对地基处理技术的了解,帮助施工人员掌握地基处理技术的技术标准、施工流程和质量要求,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监测工作,加强施工效果的检验。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房屋建筑,还需要做好事先的试验和检验工作,在施工完成之后进行设计计算,减少施工问题的存在,收集详细的信息资料,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更多的材料,最大程度的提高房屋建筑地基处理的质量。

4.结语

目前我国具有多种地基处理技术,技术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性质各有不同,施工单位要根据建筑的施工要求以及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来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在加固地基的基础上取得最佳的地基处理效果。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刚地基处理方法浅析[J],科学之友.2011(12)

篇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高层建筑已成大势所趋。为满足高层的嵌固要求,往往都设计有地下室,甚至是人防地下室,平时可提供停车位,战时则是人员隐蔽场所。

一、地下室结构设计工程的概述

地下室工程涉及的专业极为复杂,地下室结构设计需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的配合。例如地下室的长度超过规范规定的长度时,需要与结构专业配合,确定是否设置变形缝,通常应尽可能少设或不设变形缝,因为设置变形缝会使得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变得复杂。也可以通过设置后浇带和合理使用混凝外加剂或地上设缝、地下不设缝等方式。若地下室过长,依靠设置后浇带的方法难以解决,设计人员应将地下室分割成几个小地下室,中间用较窄的通道相连,以满足使用及管道相连的要求,而将变形缝设置在通道处,可以使接缝较少且处于受力较小处,便于补救。在结构设计时应合理地设置采光通风井,若高层建筑采光通风井位置设计不当,不能有效地将上部的地震及风力作用传至侧壁及地面。

二、结构设计的抗浮问题

对于具有大底盘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群体而言,塔楼部分一般在使用阶段不会存在抗浮问题,但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经常会有抗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结合工程设计经验,总结出以下一些措施来解决该问题。

1、降低抗浮设防水位的措施。提高基坑坑底的设计标高,间接降低抗浮设防水位。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一般而言,平板式筏板基础的重量与“低板位”梁板式筏板基础上填覆土的重量基本相当, 但后者的基础高度一般要比前者高。

(2)楼盖提倡使用宽扁梁或无梁楼盖。一般宽扁梁的截面高度为跨度的1/16~1/22,宽扁梁的使用将有效地降低地下结构的层高,从而相对降低了抗浮设防水位。

2、增加地下室的重量。增加地下室本身的重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①增加地下室的重量是解决地下室抗浮问题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此方法还应结合地基土的承载力而定;②对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时,增加地下室的重量可以提高主体结构的有效埋置深度, 从而提高了主体结构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如果设计中决定采取增加地下室重量的方法来解决抗浮问题的话,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增加基础配重。此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增加基础底板的厚度;②增加基础顶面覆土厚度;③基础顶面采用重度大且价格低廉的填料。这3 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增加基础配重用以解决抗浮问题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基础的埋置深度,从而相对地提高了地下室抗浮设防水位的高度,因此它不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方法。

(2)增加地下室顶板的厚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不增加基坑坑底标高的前提下,增加了地下室的重量,而且使用厚板后,地下室顶板的大板块之间可以不再设置次梁,既有利于其他专业的使用,又简化了施工工序;但此种方法的缺点是会略增加地下室顶板框架梁的负荷,而且由于板厚有限。

3、设置抗浮桩的作用。这是一种解决抗浮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实质也是增加地下室的重量,并利用桩侧与地基土之间的摩阻力来抗拔。但仔细分析,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说设置抗浮桩的造价如何,单从结构受力方面讲,“抗浮桩”实际上长期起着“抗压桩”的作用,这种“反作用”将阻碍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室的合理沉降, 而这种变化将会使不设沉降缝的大底盘地下室在上部塔楼和裙房水平区域之间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差, 由于上部塔楼比裙房的重量大,所以上部塔楼的地下室通常不会存在上浮的问题,我们可以先考虑和估算设抗浮桩的裙房地下室的沉降值,然后估算不设桩的塔楼的沉降值,以两者之差作为调整塔楼与裙房地下室之间沉降差异的依据,在塔楼地下室底部布置合理的抗沉桩,从而减少塔楼与裙房地下室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差。如果地下水位在桩长范围内变化很大,在布桩时还需考虑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因此,抗浮桩在使用时需要仔细考虑。

三、地下室结构的不均匀沉降问题

解决不均匀沉降问题有下列几种方法:

1、 采用复合处理地基,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在主体结构部分采用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在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采用天然地基;CFG桩技术成熟、经济合理,根据地基处理程度的不同,分为CFG桩地基处理+设置沉降后浇带和CFG桩地基处理+不设置沉降后浇带两种不同的情况。

2、主体结构采用桩基础。这样即能保证主体结构具有较小的最终沉降量, 也不存在地基的承载能力问题, 而且可以避免设置沉降后浇带后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但此种方法造价较高, 一般适用于超高层建筑或地基条件较差的情况。

四、地下室结构设计工程裂缝的控制问题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易出现收缩,受到结构本身和基坑边壁等的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规范要求,地下室外墙裂缝宽度应该控制在0.2 mm 之内,其配筋量往往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而实际工程中,很多地下室外墙的计算都漏掉抗裂性能的验算,地下室外墙与底板连接构造不合理,建筑物超长未设缝或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设置不当, 室外出入口与主体结构相连处未设沉降缝等,导致违反设计规范,产生渗漏现象。地下室整体超长,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裂缝开展,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补偿收缩混凝土,混凝土中掺入UEA,HEA 等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减去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的差值不小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即可控制裂缝。

2、后浇带,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对防止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应用。

3、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 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 对于侧壁, 增加水平温度筋。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 混凝土胀缩不一致, 可在墙体中部设一道水平暗梁抵抗拉力。该工程在地下车库和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了沉降后浇带, 由于地下室超长, 因此也设置了温度后浇带。在进行地下室外墙计算时, 裂缝小于0.2mm。在汽车坡道和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了30mm 的沉降缝, 并在沉降缝处设置了防水橡胶带。

结束语

地下室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单各专业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单就结构专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很多,在此限于篇幅不再意义赘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多探讨,设计出一个令建设单位和业主满意的地下室也并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篇7

篇8

录制完毕,还要注意美化处理,美化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制作简要的片头、片尾,这样的片头、片尾不宜太长,几秒即可。

2.补充语音旁白,完美地诠释微课要展示的主题。

篇9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工具。为此,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计算器、计算机用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探究活动中借助计算器(机)处理复杂数据和图形,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使用有效的数学软件绘制图形、呈现抽象对象的直观背景,加深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1]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文运用MATLAB R2012a软件对初中数学概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MATLAB软件介绍

MATLAB软件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推出的目前使用最广泛,功能最强大的科学计算软件。[2]在MATLAB环境下,使用者可以进行程序设计、数值计算、图形绘制、输入输出、文件管理等各项操作。因而,广泛应用于数学科研、工程计算、动态仿真等领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MATLAB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

二、MATLAB软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概率内容的要求是:“掌握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一,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第二,知道通过大量地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1]但是概率问题本身比较抽象,很容易受学生个人直觉和经验的误导。因此,可以运用MATLAB软件对常见的概率试验进行仿真,通过模拟掷币和摸球这类常见的概率问题案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概率的相关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案例1:抛掷一枚硬币若干次,统计最终结果正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大?

这类问题是认识概率这部分内容最基本的问题,在历史上曾经有些人做过成千上万次的抛掷硬币试验来试验概率问题,其结果如表1所示[4]:

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抛掷硬币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概率越接近0.5。但如果让学生重复进行这类试验费时费力,而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则高效快捷。其仿真过程及结果如图1所示(以Pearson的试验为例)。

图1中显示的三行程序分别是:第一行x=unidrnd(2,24000,1)表示产生一个为1或者2的均匀分布随机数,在程序中1代表正面朝上,2代表反面朝上,unidrnd是MATLAB产生随机分布的函数;第二行y=x是将产生的结果存在y中,以便利用y进行分析;第三行p3=sum([y==1,y==2])/24000是分别统计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然后计算概率。从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正面朝上的概率和Pearson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而仿真过程仅仅需要1-2秒钟的时间,显然用MATLAB软件仿真的效率更高。

案例2:不透明的袋子中有10只球,其中,白球7只,黑球3只。每次摸到后放回,分三次取球,每次取一个,分别求:(1)第三次摸到黑球的概率;(2)第三次才摸到黑球的概率(前两次均未摸到黑球);(3)三次都摸到了黑球的概率。

模拟这一过程时,可在[0,1]区间上产生三次随机数来模拟三次摸球,当随机数小于0.7时可认为摸到了白球,否则认为摸到了黑球,重复1000000次分别求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MATLAB模拟仿真程序如下:

从图2中我们很容易得到最终第三次摸到黑球的概率c为0.3005,第三次才摸到黑球的概率为0.1472,三次都摸到黑球的概率为0.0272,与理论分析相当接近。

三、结束语

本文运用MATLAB R2012a软件为工具计算和模拟初中数学概率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把常规的数学思维变为屏幕上直观形象的软件仿真演示;把常规的数学概率实验变为计算机仿真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概率问题的兴趣爱好和探究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该利用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计算机MATLAB软件去模拟发现、去探索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2] 严大虎.利用MATLAB实现PPT的实时绘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4):148-149.

篇10

三、科普宣传――地理知识的“宣传者”

“天地人”社团通过《地理周报》、社会宣传、科普小品等方式进行地理科普知识宣传。历城一中地理周报自2007年正式在校内发行,最初由地理教师负责,“天地人”社团成立后改由社团承办,并在山东省第二届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获山东省一等奖。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地理周报逐渐形成了特别关注、地理博览、地理趣闻、地理诗词四个栏目体系,在特别关注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博览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在地理趣闻中享受地理的快乐,在地理诗词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本校作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理科技馆就是地震科普知识学习、宣传的主战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近年来“天地人”社团于5月12日定期在地理科技馆科普、宣传地震知识,并走上市集广场积极宣传(图4)。地震知识科普宣传中,提高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了公众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四、辩论竞赛――地理知识的“质疑者”

地理社团在开展活动中,经常采用辩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辩论、在辩论中明智。

201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一个“暖冬”,全国平均气温-2.9℃,较常年同期(-3.4℃)偏高0.5℃,为近5年来最高。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则真实再现了《后天》景象,2014年新年伊始至4月份频繁遭受暴风雪袭击,多地最低气温甚至打破近100多年来的低温纪录。这些地理热点新闻在历城一中地理周报刊登后,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学生热议的话题。为此,“天地人”地理社团就组织了一场“全球气候变化,你怎么看?”的辩论会。

地理社团依据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教材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生需求出发,在不同时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还促进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参考文献:

篇11

一、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在内容的深度、广度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且随着学生的身心的发展,生理、心理方面有所变化、发展。特别是认知水平、方式、能力在发展完善中,其中思维方式由初中以感性具体为主,逐渐发展为高中以感性具体为基础的理性抽象方式。由于这些差异,导致了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不适应,甚至产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初、高中物理的研究对象是有差异的,初中物理大多研究实在的物体,讲授的知识多建立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以形象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简单的实验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掌握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抽象思维获得、掌握物理知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研究对象多是一些物理模型,如质点、轻绳、轻质弹簧等。对物理模型的理解,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另外,“标量”与“矢量”是初、高中物理的一个较大的差异,对原有的数学四则运算法则产生了挑战,导致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阻力,或前概念的前摄不良影响、思维定势的弊端。

二、衔接问题的一些解决策略

学生由初中升到高中,学习上会提出新的要求,并满怀信心、满腔热情要学好物理。一段时间后,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较大困难,觉得高中物理难学,渐渐对学习物理丧失了兴趣和信心。对此,教师应该注意研究初、高中学生的差异,寻找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熟悉、研究初中物理教材,把握初、高中物理知识梯度是搞好衔接教学的关键的一个环节。另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由于初、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安排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途径不同,技能培养的方式各异,在高一物理启蒙学习中,遇到困难、感到不习惯、甚至导致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而产生“怯”或“怕”物理学习的情况。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可视为“前概念”,构建了一定的知识框架及认知体系,要有效防止前摄影响,解决好认知冲突等问题。例如,初中的“速度(velocity),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高中的“速度”,“物理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比较发现,区别是比较大的,主要是“路程”与“位移”的不同,初中还没有引入“矢量”,研究运动多以直线运动为前提,此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初中没有特别强调运动的速度方向的重要性。高中,先引入“矢量”,培养学生的“矢量”的方向观念。对于“速度”的学习,初、高中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突破的是速度方向性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阶段同一概念的“冲突”,发挥前概念的优势,解决其不足。在初中,获取概念、规律多是通过感性直观的现象总结、归纳得到,逻辑性、抽象性的要求不高,到了高一年级,仍需感性、直观地掌握,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数学工具,更好地学习。例如“微元”思想的渗透,便于掌握运动学问题的分析;坐标图像的涵义的掌握,便于理解和应用相关物理规律。

初、高中的衔接既需要研究高中教材,又要熟悉初中教材,了解学生初中物理认识结构、思维方式等,以便顺利进行高中物理启蒙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和物理思维模式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达到能力的培养。

三、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现问题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常常感到“课能听懂、知识都熟悉、练习能看懂、一作就出问题”或“一听就懂、一作就错”的怪现象,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对书本基本概念、基础规律的理解不透彻,及难以熟练地分析清楚问题的具体物理过程,导致了学生物理掌握不佳。另外,教材中虽说有许多探究性实验,但是,部分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影响,未能真正进行探究式的教学过程,这也致使学生对于一些技能的掌握匮乏、不了解具体的物理探究过程,而仅仅限于题目中的纯粹的思维,欠缺了从自己亲自动手过程中的学习。

另外,“应试教育”在部分教师的思想中,还未完全剔除,使得对于高中物理的选修系列很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模块课程未能全部实施、甚至不开设。这将使得学生的物理体系不全,例如,现在的物理选修2系列基本形同虚设,使未来培养工科技术型的人才不足;选修1-2的光学模块成了文科学生的“盲点”,他们的光学知识仅仅限于初中所学。这导致学生物理学知识结构的缺损,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致使学生对于一些日常物理现象不能较好地理解。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仍以教师为中心,未能转变师生观念,认为自己只要讲解清楚,学生就能学会,没有考虑或较少考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间的差异性,也可能导致教师认为自己对一些概念和规律讲清楚了,但实际上学生中尚有部分理解模糊。

四、面对这些常见问题的对策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对探究式教学的原则、条件及探究式教学情境中的学生行为等预想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做好一定的准备。不仅在教授新课时合理选择探究的方式,而且在阶段、学期、高中总复习时都应渗透探究的思想,即探究式的复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能力等。

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复习时,要系统梳理教材中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分析物理问题时,可以通过精选典型例题、习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抽象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学生通过及时训练,教师及时地反馈、指导,使学生灵活、综合地解决物理问题,从而扎实知识、增进记忆。

五、高中物理班级及课堂气氛的问题

部分学校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学习压力过重、竞争过于激烈的现象,导致了部分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互帮互助的传统道德行为遗失,取而代之的是内部激烈的恶性竞争;导致了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甚至学生抵触教师的现象等。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生生间的情感纽带培养的不足。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不考虑或欠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再者,现在的部分学生过于强势的行事方式,致使学生不信任教师,甚至故意刁难教师,这样就影响了师生间的关系。

六、培养良好班级气氛的策略

篇12

[3]刘恩山,卢群,张颖之.2010年高考生物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0(9).

[4]王磊,黄琼,刘东方.中考命题与化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0(3).

Research on Consistency between 2015 Jiangsu CEPE

and Curriculum Criterion: SEC Mode

PU Xiang & GONG He-fa

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