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科研成果转化

篇1

我们处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并且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竞争异常激烈,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社会的变迁,就算昔日占领霸主地位的企业也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学术期刊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1学术期刊的作用

正如潘志萍在《学术期刊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的作用》中提到的,学术期刊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很好地利用了采集、传输、存储、处理、记载和交流等功能为科技创新服务。学术期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的生活由很多元素构成,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老师和同学,以及室友等,还包括学校的公共环境卫生以及在校学生的精神文明状况,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大学的学习氛围可以对在校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很多学术期刊正能够起到给大学的精神面貌增添活力的作用。也许很多人觉得,增添活力,丰富精神文化,就是需要多组织一些娱乐项目,比如组织一些体育比赛,或者春秋游,或者进行班级户外拓展等活动,然而,这种看法也许值得商榷。仅仅多举办文化或者体育等娱乐项目,并不能最好地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枯燥单一的生活。试想一下,倘若人们在增加学校的课外活动的同时,也体现出学术期刊在丰富学校精神文明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所处校园的学术氛围,也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一些先进和热门的科学知识;进一步地接触这些科学知识,可能会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这样的话,学生们也许就觉得在大学中的学习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无聊乏味,而变成了自己喜欢和乐意做的事情。

1.2有利于对生产实践进行指导和检验

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社会意识,这个产物对于社会的实践生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人类社会在进行经济生产活动时,一些科研人员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时,会分析和总结自己在做研究时所运用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从而总结出规律,而更加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在现代社会中,首先,对于学术期刊的翻阅,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的各方面的知识,可以有助于实现这些知识在人群中的共享,有助于知识在更大范围的扩展;其次,在这些知识得到不断的传播时,这些知识也就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就能够很有效地对社会经济生产实践进行检验。

1.3有利于合理把握科学发展方向

一般而言,与普通的非学术期刊相比,学术期刊自身除了具备高度的学术性,同时还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的飞快进步同时也就表明在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可能被飞快地分享和受到人们的认同。正因为如此,从总体上讲,学术期刊毋庸置疑地能够有利于指引科学进步的方向。科研人员通常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能够展现自己科研成果的文章,这些文章在某些方面能够反映最新科学进步的潮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术期刊同科学领域的发展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效果。

2制约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进程的因素

2.1生产模式和科学研究模式之间缺少衔接

总体而言,大学一直秉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首先,由于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的制约,大学的科研成果在面对这个发展迅速,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时,显然不能满足人们追求越来越高品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没有一定的远见,他们忽略了把学术和经济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局面。虽然每年大学的科研成果得到鉴定的数量并不少,而且其中也不乏得到一些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科研成果奖项的,但是在这些科研成果中,真正能够得到转化而投入生产,来满足人们需要的高校科研成果却少之又少。正因为在经济生产模式和科学研究模式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往往在一些大学里面,科研人员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能够得出一些确实具有学术理论价值的科研结果,但是因为这些研究人员平常专注于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缺少对市场的了解,以及一些新的市场政策和法规的认识,所做的科研课题可能会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市场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大学里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有部分的科研人员过于注重自己发表的科研成果的得奖情况和受到的荣誉程度。正因为受到这种想法的不良影响,他们在确定科研题目时,忽略了对大众以及市场经济的真正需求,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难以很好地得到预期的回报,自然而然地难以让科研成果实现成功地转化。

2.2缺少科学研究的投入

很显然,大学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也会制约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大学科研成果要做到成功转化,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把科研时期的成果做二次开发,这样的二次开发的主要内容是要对成果做适应性的适用,以及实验性的生产。这样的二次开发也称为中试阶段,这一阶段既不能定义为科研过程,也不能直接定义为生产过程,正是由于这样,在这个阶段的投入方面,不仅难以得到平常的科研资金,也难以获得生产方面的资金,也就是说,二次开发过程沦为大学中科研以及商业的企业的生产中,这两个群体都没有明显责任和义务负责的区域。另外,在二次开发过程的投资过程中,具有相对较大的投资风险,不仅包括固有的市场上的风险,而且还有科研开发的技术方面的一些风险,以及在资金和运营管理方面的种种风险。正是由于这样,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一些其他的机构等,都不很愿意和有勇气向科研机构投入一定的资金。

3增强学术期刊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的措施

3.1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

基本上,决定学术期刊能否能够生存的因素就是期刊本身的质量,学术期刊的质量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受稿源的影响。在合理有效地把控质量方面,首先,需要保证那些对稿件进行审理和监督等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为了稿件审核过程能够得到高效的实施,与之有关的部门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规章,工作流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认真落实,认真把控,这样才能使被利用的稿件具备高度的学术性以及专业性。另外,除了对稿件的质量把控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对学术期刊进行印刷时,需要使用最新的印刷技术,这样才能比较好地保留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让科研人员觉得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3.2增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联系

想要增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联系,需要创造新的运营模式,这样才能对科技期刊进行集约发展,同时也能改善自身的管理机制,然后完善广告宣传推广方面的工作,从源头利用一些知名的品牌,并对来自不同地方的资源做合理细致的归集和整合,这样就有利于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型的经营与管理模式。

4结语

通过这篇论文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学术期刊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要通过完善学术期刊的质量,增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一些措施来增强学术期刊对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真正能够满足人们需求。

参考文献:

[1]潘志萍.学术期刊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3).

篇2

1.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是资金周转使用后的增值额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现在的一单位货币与未来的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要节省现在的一单位货币不消费而改在未来消费,则在未来消费时必须有大于一单位的货币可供消费,作为弥补延迟消费的贴水。

更简单的说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同样数额的资金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即资金的增值特性。现在拥有的一定数量的资金,等价于若干年后更大数量的一笔资金;同理,若干年后的一笔资金,折算为现值时要打一折扣。且利率水平越高,若干年后金额越大。

2.银行贷款的计息方式有两种

(1)等额本息还款法,即借款人每月以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

计算公式如下:

(2)等额本金还款法,即借款人每月等额偿还本金,利息随本金逐月递减。

计算公式如下:

其次,来看一份针对本科研项目的调查问卷,这是学生扮作买房者去向昆明两大银行――富滇银行与农业银行咨询买房贷款信息,回来后根据信息所得自行填写的调查问卷,因2015年5月10日,央行降息,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皆下调0.25个百分点,因此自2015年5月10日后重新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有信息皆来自2015年5月10日后,皆是最新数据。

购房贷款情况调查问卷

调查单位:云南工商学院14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Q1.请填写您所在银行的名称。

Q2.您所在银行放贷的房屋类型有哪几种(可多选):

A.住宅房B.商业用房

Q3.您所在银行对首套房、二套房或多套房的利率政策一致么?

A.一致(请告知一致的利率水平____________)

B.不一致(请跳至Q4)

Q4.请告知您所在银行房贷的最高利率水平和最低利率水平:

(1)首套房下最高利率________;最低利率________。

(2)二套房下最高利率________;最低利率________。

(3)不限套数下最高利率________;最低利率________。

Q5.请告知您所在银行房贷的首付比例情况

(1)首套房下首付比例________;

(2)二套房下首付比例________;

(3)不限套数下首付比例________。

统计问卷后可知:

最后,运用财务管理知识进行选择:

假设100万的房屋,以首套房为例:

1.银行的选择

因首付比例都为最少3成,所以富滇银行和农业银行都可贷70万,但由于昆明住房贷款最高不得超过60万,所以仅可贷60万,若按最高利率取,二者利息相等,选择哪个银行贷款都没差,但若取最低利率水平,则富滇银行利率明显低于农业银行,借助资金时间价值概念,利率水平越高,未来价值越大,意味着付出去的钱越多,因此应该选择富滇银行。

2.还款方式的选择

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30年,仅以30年为例,假设选择了富滇银行的最低利率水平3.96%贷款,则借款人可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或等额本金还款两种还款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还款。

①等额本息还款法:

可得出,30年共还本息和=2850.67*360=1026241.2

②等额本金还款法:

由此可见,每月还款金额递减5.5元,

篇3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_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篇4

一、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就目前课题、论文和成果数量仍然是高校科研成果实力的评价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导致科研导向出现偏差。因此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与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而是更注重个人发展,只满足于撰写论文,职称晋级、找项目、选课题,做科研等,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一方面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更多的是靠讲台及简单或低质量的实验等,缺乏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资源,另一方面,只重视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评奖等,为评职称或获得科研项目就是最大愿望, 至于科研成果能不能得到应用与转化,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则很少关心考虑,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在农业高校科研成果的活动中,农业高校的专业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一般重视项目新颖性与学术水平,导致科研人员思想上的偏差,大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因科研人员与教师比较“重论文与成果,轻实用与效益”的科研立项的新颖性的现象 ,而学生的教学资源非常缺乏,导致农业高校培养人才面临的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无法应对社会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问题正困扰着许多农业高校。

二、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表现的基本特点为教学型,适用性和学术性。所有的高校科研成果都是需要科研人员和教师对专业相结合而发展成系统研究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它的新知识学术价值分为不同的层次,农业高校科研成果价值主要表现在人才专业的培养上和实际生产上,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现在的高校一直在强调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的教师应把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自己的毕生追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都有一种荣誉感,都希望自己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得认可,也希望自己的成就能转化为教学资源。然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对转化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我国农业高校这块的教学资源严重的缺乏,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的降低,造成现今专业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难以在社会生存,这对农业大国的中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学校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互结合而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

三、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策建议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一项产业,农业高校是我国重点培养的教育主体,在贯彻实施农业教学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了师资质量的,也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的职责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做好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带到科教与实践中,对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校已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而且根据不断演进和扩充,发展为集教学与科研,全面开展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性工作。

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进教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涉及较广的系统性工作,要有效而全面的促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先于学校教师中达成共识,在提高对转化基础上要有个认识,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着眼,去完善农业技术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二是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三是与科研人员长期对农业研究工作的条件,通过他们完成研究规划的任务同时,其中一部分工作有学生设计并运作,让学生再现一个研究规划的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点评与讲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这样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也让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的教学。

通过组织各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种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及方法促进成果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真正转化。

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创新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是研究人员、教师根据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产生的结论或观点,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它是结合了专业或学科的情况实行创新的研究,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于学科专业形成其特色,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利于学生学习到广泛的知识。学校安排有关教师撰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实现教学的创新。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里,教师不仅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创新研究传授给学生,改善了知识层次的结构,扩大了知识面,也不会造成教学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流失,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习,创新,探索,拓宽思维和知识面,丰富教学资源,利于创新农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高校应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一个实质性的政策,开发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构,积极创新,不仅引导教师的积极性,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自身的教学相结合,推动学生的创新,让学生的资源广泛,专业人才培养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带动教师的自觉形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习惯。

五、结语

目前很多农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没有采取激励机制,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专业人士研究,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于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相同地,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其科研工作也很显然要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一般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有着显著的相关联。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提升专业水平与学科,从而培养了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升。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必须解决。第一,高校教师注重教学,注重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第二,教师对科研成果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第三,教学资源短缺,应与科研机构及科研团队相结合,相互促进。创新教学资源;第四,要摆脱传统的思路,只有创新思路,这样学生不会跟不上时代脚步,也不会造成社会的人才缺失;第五,农业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芳芳,朱朝枝,张雪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J].理论观察,2012年第5期.

[2] 高明伦.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23(2).

篇5

1.江西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据教育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江西省高校科技队伍总人数达1.85万,各类科技平台(包括国家、省部、省教育厅各级)达102个;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4个:科技研究机构79个,研究开发基地数十个;形成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5个;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仪器设备近5O亿,实验室面积7O万平方米。同时,我省将启动“440工程”,用4年的时间建设40个“江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即从2012年到2015年,每年遴选10个协同创新中心,对每个协同创新中心,省财政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初定2000万元),高校再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自筹配套一部分资金,4年总投入为16亿元。为更好地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促进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中的作用,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目标是从2010年开始,在10年之内,重在前3~5年,面向海内外引进500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来赣创新创业(简称“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柔性引进500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高端人才为赣发展服务(简称“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立足本省选拔5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简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总体而言,江西省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及科研实力从软件到硬件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为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投入持续增长,转让收入不高。

高校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从数量上而言很多,但高校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厅近年来科技统计数据,高校科研项目投入的经费2005年为35068万元,到2010年增长到82616.71万元,年增长率达到18.7%。同期,江西省高校重大横向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经费投入总经费波动不大,总数维持在亿元左右规模,但重大横向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转让收人,却一直与其投入不符,仅相当于投入的一半左右,投入产出不均衡,具体数据详见表1。

1.2成果数量多,专利产出少。

反映投入产出的另一个指标是获得专利数据,专利反映了成果一定的创新和应用价值。据江西省高校科研统计,从2005年至2010年五年间,江西省高校科研项目总数一直维持在3000~4000项之间,但同期申报专利成功的数量与科研项目总数比长期维持在l%至2%之间,科研成果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凸显不足,见表2。

2.制约科研成果转化因素探讨

通过文献研究可知,制约我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这是成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所必不可少的三个主体;从转化条件的角度可以分为自身要素和外部环境。要实现科研成果的诸多转化,需要三个行为主体缺一不可的支持,也需要考虑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2.1制约科研成果自身因素。

2.1.1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筹集难。资金筹集难一是商业信贷是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二是创业风险投资缺乏退出渠道。

2.1.2高校人才的制约。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学术重于市场。

2.1.3企业与高校间信息不对称。企业和高校之间没有形成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缺少快速、广泛的交流、洽谈、协商、合作的平台和机遇,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2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因素。

2.2.1高校的科研体制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省高校的科研模式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形成的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传统的科研体制重视学术水平,不重视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而中试基地的缺乏和中试经费的短缺已成为目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2.2.2利益分配不合理阻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从高校与企业的角度来看,转让双方往往都从对己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对成果价值和风险进行评价,从而导致转让无法实现。

2.2.3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和保障不健全、不完善。

2.3政府方面主要制约因素。地方政府政策对高校科研项目支持不足,相关的科研成果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府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

2.4社会和企业方面主要制约因素。

社会和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者,因此他们的需求及与高校科研成果信息的匹配度决定了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社会对高校科研认可度不高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信任,企业与高校间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的现状。

2.5高校方面主要制约因素。

高校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发源地,也是能从根本上改善科研成果转化难现状的关键。高校科研资金不足,高校对本校科研成果的对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成果信息传递不出去,高校内部转化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未能充分带动科研人员科研激情和成果转化动力是高校队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3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建议

3.1加强高校内部建设。

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成果转化。其次,设立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进行科研成果信息的共享开展科研成果论坛,加强科研成果对外宣传。同时,定期举行相关的科研成果论坛,邀请相关行业企业来参与,加强互动交流。另外,与企业社会联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制度。

3.2健全激励机制,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首先,转变观念,把科研成果转化融入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推行新型分配制度,有效激励科研人员;最后,改革并不断完善体制。

3.3加强与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强化科技成果交易中介组织的地位和功能。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就是要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的服务体系。

3.4加强大学工业技术园区的建设。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结合的载体。大学科技园可以把高校的科研成果通过孵化或其他有效形式引进企业。

参考文献:

篇6

现代大学之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年)是德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较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他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1]。洪堡的这一教育思想使现代大学具有了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又赋予了大学科研的基本特征:与教学相统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现代的教育理念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因此,在高校中,科研成果转化对高校的教学、创新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促进教学,教学需要科研。高校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使科研视野更宽广、科研思维更灵活。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教师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综合实力得到增强;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介绍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二、科研成果转化对高校教学、创新教育的意义

科研成果的转化对高校教学、创新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科研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1、提升学校竞争力

课程是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1]。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建设的资源,还可以促进课程的质量和数量的提高。尤其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校课程资源,是增加选修课、提高课程质量的有效方式。选修课的数量与课程的质量决定了创新人才发展的空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解决现代高校中存在的理论陈旧与知识脱节的问题,还能够解决社会生产中的焦点问题和学生头脑中的热点问题。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技能技巧,还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研究方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成功的机会就会增大。这样就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申请就读这所学校的学生就会增多,而校方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择优录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可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学科与专业的含金量,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竞争力,使学校在强大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现今的教育理念提倡创新,反对经验,提倡怀疑,反对权威[2]。因此,教师就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善于学习,不断充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中,并能对不同的知识进行整合,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充, 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完善,从而逐步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实施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观点进行教学,把前沿的科研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教学之中。这一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提高教师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更有效地高水平科研活动。

3、为创新教育开拓新路径

创新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的过程[3]。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于创新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人格力量。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引入科研项目,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从一定意义上看,通过最新科研成果转化而培养出的人才更适合于社会,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因此,高校中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实现科研与教育的真正统一。

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甚至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离这一理想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首先,一些高校领导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似乎并不强,甚至只是把成果转化理解为转化为技术力量,推广和应用到企业中去,而对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考虑较少,更无法通过制度、规范来保障这种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

其次,目前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加之高校缺乏相关政策的鼓励,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很多教师、科研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无法摆正科研服务教学的观念,因而对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不抱积极态度。有的教师虽然愿意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可是由于缺乏引导,科研成果转化形式单一,容易造成知识资源的浪费。

四、具体措施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体现在怎样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引入科研成果,以及如何在这一过程实施中,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贯穿其中。

1、教学内容中引入科研成果

课堂教学上,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与学生互动,讲授科技前沿成果和科学研究方法,并及时将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课后,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如学术论文,作为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阅读思考,充实了课程建设的教学材料。这样不仅课程内容丰富,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很多是系列性的,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其覆盖范围广、综合性强、难度大。如果将这类科研成果直接照搬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难以接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选题上,教师应选一些相对较为独立、内容不太复杂、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又具有一定完整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科研成果,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实践教学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科研课题直接结合,是科研融入教学的很好体现。因为科研课题涉及专业知识领域的新问题,研究性较强,因此,学生在对问题进行研究后,能够对学科知识有整体的认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其他同学,甚至是与研究生互相交流,能够更深刻了解课题相关的系列成果,进一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在设计过程中,不再盲目,还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研项目应用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课题内容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的科研视角,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性,还能够给学生科研自信心,为以后的科研创新打下一定基础。

在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吸收对科研课题感兴趣的学生参加进来,使之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学习收集、整理研究数据,参加学术讨论,让他们较早掌握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也有利于拓展本科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教材建设中引入科研成果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教材是教师专业知识转化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教材直接反映出编著者对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和严谨的科学思维逻辑[4]。因此,高校应鼓励教师精选课程内容、加强实际应用、突出新理论、编写适合高等教育特点的教材。

而科研成果是教师对本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刻理解,经过教师的整合、精选,可以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到教材中。在内容上,充实了教材内涵,有利于教材更好地阐述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突出重点,体现了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反映了教师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质量上,明确了教材的教学目标,强化了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用性更强。做到个体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进行教材建设,能够更好地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不仅有益于教学,有利于人才培养,其成果也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课程建设中引入科研成果

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重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还体现在将科研成果引入到课程建设中。只有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才能培养出一支既能搞科学研究,又能从事教学的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建设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质量指标中包括对教师职称、年龄、学位学历、科研成果、与课程相关获奖情况的审核。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求教师爱岗敬业、重视教学、具备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正与科研上形成的学术团队特点相吻合。这支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相互融合、补充,梯队层次明确,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竞争力强。而教师在进行科研活动后,会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能够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上提供持续、深入的支持。以此打造出来的精品课程,内容丰富、新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更大程度地激发,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促进,教师和学生均能受益,教学质量能得到提升。由此可见,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课程建设中,既可以丰富教学,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又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的实力。在教学中促进科研的发展,在科研中解决教学中的专业问题,取得教学与科研的双丰收。

五、构建科研成果向高校教学、创新教育转化的保障机制

政策和运行机制可以激励、保障转化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导向政策。改变当前高校科研工作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重视立项、报奖,轻视应用、推广;重视论文数量,轻视论文质量的状况[5]。引导科研为教学改革服务,引导教师正确选题,做到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才能使研究出来的成果顺利引入教学、引入创新教育中。

其次,教师是教育活动中最为活跃和关键的因素,是否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鼓励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但在教学考核评审和教师的技术职称评定方面却没有明确体现。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有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发生,教学与科研脱节。因此,高校领导应该考虑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带来的实际绩效,将其作为教学考核评审和高校教师评定职称的依据。以此激励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自觉、主动、有意识地将自己在相关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科研信息,拓宽知识视野,锻炼创新实践能力。

六、结束语

将科研成果转化到高校教学、创新教育中,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实施中,实现“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育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建明等. 从课程建设视角谈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江苏高教。2007(3),pp:84-86.

[2]刘建春. 从课程建设视角探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保障机制,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4),pp:72-73.

[3]胡弼成等. 高校科研成果与课程资源,江苏高教。2006(2),pp:69-71.

篇7

[5]孟文娣等.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p1086-1088.

[6]易剑东等.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392-1396.

[7]方千华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7.2.127-130.

[8]王秉彝等.我国高校体育科研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J].体育学刊,2006.5.64-66.

[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p2.

[10]顾春先.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分析――以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p106-109.

[11]孟文娣等.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p1086-1088.

篇8

一、我国科研成果市场化的现状

1.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周期长、转化率过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问题。社会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研究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科研成果的诞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其市场化的转化也随之复杂,这就使其转化周期长,效率低。

2.科研成果市场化的途径单一、专业性不强。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方式面示学术界与社会。这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形式;2、以内部报告的形式,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地方省市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方法,服务于社会;3以在学术研讨会议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方式,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4、以学术评价、评论的方式,向学术界和社会介绍和阐释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内容。然而这些途径往往很少和实际相联系,而且过于形式化,不具有专业性。

二、制约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因素

1.缺乏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意识。科研部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其主观意愿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科研部门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缺乏对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重视。而且一些科研机构缺乏奖励机制,无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将科研成果市场化的主动性。因此,必须要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使科研人员从意识上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

2.科研成果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体制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均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制定,导致科研项目缺乏针对性、与市场相分离。 另外,科研部门的理论性探索比较多,实践性研究比较少,研究多侧重于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研究过程缺乏市场调研和企业的参与,较少关注市场需求和经济效应。科研部门与企业、市场信息不对称,致使产生的成果或先进有余而实用性不足,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3.一些科研人员缺乏相应的实践素养。有些科研人员只是重视理论学习以及理论研究,无法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使科研成果缺乏向市场化转变的可操作性。因此,科研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

三、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科研部门的领导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树立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室建设协同发展。同时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改变从事科研是为了发论文、提职称的错误观念。重新审视科研的目的,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实现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与科研人员人生价值的最大统一。

2.结合现实需求,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机制。首先,科研过程要注重市场导向。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在选择科研项目时,很少考虑市场需求。然而为了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就必须从项目源头入手重视市场需求、吸收企业参与研究,搭建部门与企业的沟通渠道,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与企业联合,定期交流,掌握市场动态。除此之外,成果鉴定过程中也要完善工业性试验,使科技成果具备实用性、新颖性、效益性及理论上的科学性。只有把市场需求与学科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科研过程与生产效益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性、实用性和效益性,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成功。其次要积极利用技术中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结语

杨振宁曾说过:“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但中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发源地,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保证。

但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市场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市场化的过程十分的漫长,缺乏效率,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是科技成果发明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力量,因此这些部门要更加重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在尊重市场自的前提下,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秋靖;浅述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构成和特点[J]管理观察;2009(14).

[2] 夏季;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之机制创新[J]当代经济;2009(18).

篇9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3-05-03].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0/201104/xxgk_1173.

[6]孙海生. 国内图书情报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及合作状况研究[J]. 情报杂志, 2012,(2):67-74.

[7]邱均平, 马瑞敏. 基于CSSCI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文献计量评价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1): 24-29.

[8]邱均平,温芳芳.近五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51-60.

[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EB/OL].[2013-05-03].http://.cn/yangshuo/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

篇10

一、概述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商品化市场的高度发达,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作为稀缺的和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形成全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试图通过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保持其竞争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赶超进程,具体体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签订。TRIPS协议的最终签订,一方面表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无法扭转这种现状;另一方面也迫使发展中国家认清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只有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这种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那就是不能因为“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就忽视对“游戏规则”的研究和运用。目前,在我国仍然普遍存在着漠视知识产权的现象,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企业界,相当普遍地认为知识产权是华而不实的摆设,是锦上添花的物件。

其次,为了在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要熟悉和掌握规则本身以外,还要充分提高科技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即提高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当前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主要在高等院校和国有科研院所,如何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科研成果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和管理,就必须借助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而知识产权的确立、实施和转让等均是以一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据的,根据TRIPS协议的规定,签约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要符合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要提高我国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就必然涉及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实现科技成果这一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与探索

(一)清华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方面,清华大学的基本模式如图1: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研究性综合大学,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作用。1997年清华大学校务会正式通过了《清华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试行)》,明确了科研人员的职务成果的所有权归学校及其下属单位所有的原则,并约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20%至5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在体系架构方面,清华的技术转移体系如图2:

通过近些年的摸索,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清华控股公司的设立和发展壮大是典型的代表:2003年9月,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注册成立,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信息咨询、投资管理、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等业务,截至2006年底,清华控股公司的控股企业已经达到33家,涉及信息技术产业、能源环保产业、生命科技产业、科技服务及知识产业等领域,总资产达到280亿元,经营总收入达到213亿元。

对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第二,将核心的知识资产交由校办企业进行集中经营管理方式能够快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第三,如果能够将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形成科技成果申报、评估、确权和许可,实施一整套知识产权管理与经营体系,也许会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二)浙江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2004年即颁布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试行)》,并于2005年作出了修订。为了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学校还制定了《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于授权的专利给予发明人一定的现金奖励。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学校还规定发明人可以获得发明实施或转让的60%收益。

2005年12月,浙江大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设立,对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运营,公司的具体架构如图3:

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间,浙江大学签订的各类转让合同为824项,合同金额达到24596万元,其中专利技术转让占到了40%。

从浙江大学的探索中,可以得出几点经验:第一,科技成果作为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大学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第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提高对发明人的收益分配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第三,对大学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集中的管理与运营是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措施。

三、国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美国是较早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1878年通过的《美国宪法》就包含了“知识产权条款”,17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一部《专利法》,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早期建立是确立当今美国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制度因素。但在1980年以前,美国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很不理想,据统计,当时美国大学每年申请的专利不足250件,而政府拥有的专利权的现实转化率不足5%。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政府规定由联邦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主要归政府所有,而政府又倾向于以非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这部分专利权,因而导致大学的科研积极性不高,而企业也因以非独占许可方式实施政府专利存在很高的市场风险而裹足不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美国颁布了贝伊一多尔法案,该法案规定大学可以成为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人,并鼓励大学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该法案颁布后,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的科研积极性,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

国大学共获得专利授权2 944件,而仅1992年一年,美国大学就获得了1557件专利授权。美国各大学为了推进专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此类机构负责提供包括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等一整套的知识产权服务,为美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国大学共发放专利许可1058项,而1989年至1990年的两年间,美国大学发放的专利许可就达到了10510项。

美国的上述经验对于我们有四点启示:第一,科技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需要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形式予以保护;第二,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于科研单位或科研人员的制度安排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第三,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是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应当由单一的机构独立完成;第四,独占许可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实施科研成果时的市场风险。

(二)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继“技术立国”之后又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之所以将“技术立国”取代为“知识产权立国”,正是清楚地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的重大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TRIPS协议于1994年4月15日签订后,日本于2002年才开始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此间存在的时间滞后可以解释为日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过程。那么,作为与中国具有类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日本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带有很明显的东方文化特点,绝大部分的科技成果是通过大学的科研人员以“私下”的方式转让给企业的,具体包括:“大学教授担当企业的顾问;企业研究人员到大学实验室工作,把大学中的研究成果带回企业;大学毕业生为企业所雇用等”方式。作为转让的对价,企业向科研机构提供捐赠资金。这种非正式的转化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中小企业难以从该模式中获益,而大型企业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出于战略的考虑往往只会将其中的一小部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一来必然会降低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影响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于1998年引入了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制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学以正式的知识产权许可方式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新方式的成本远高于非正式的转让方式,再加上大学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存在很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导致该新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非正规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创立与成长,进而降低了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二,应当采取合理的机制鼓励大学中的科研人员成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进行自主创业,以化解大企业垄断科研成果的弊端;第三,尤其是在“私权”观念淡薄的东方文化的背景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教育,鼓励企业和个人自觉、自主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工具维护自身利益,才能真正唤醒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案例和经验,我们认为: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就应当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二)科研人员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

(三)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往往需要企业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因此独占许可的方式对于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接纳高校的科研成果,降低市场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11

1 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瓶颈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瓶颈和制约问题的阐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第二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第三个方面是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造成信息不对称。现阶段在我国的科研成果市场中,还是缺乏相对统一和开放的科研成果技术交易市场和科研成果转化市场,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不能够及时的让相关企业知晓,企业就没有选择以及购买科研成果技术的途径,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的科研院所和技术需求单位并没有一个非常顺畅的接触和沟通渠道。同时我国的相关企业也不能够将需要的科研技术及时的通过相应渠道反馈给科研院所中。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科研环境,重视理论研究,对于技术应用则没有看重;重视技术研究,对于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则没有看重。这种研发态度和环境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同外界很少联系或者是不联系,这样就会进一步的导致成果的供应单位和需求单位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科研成果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以及工业应用。

(2)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在我国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创建科研院所自己的高科技企业,这样能够有效的,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实现成果的商品化。但是我们在这里需要正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科研院所成立高科技企业需要很多的资金,同时也需要科研院所具备进一步经营的能力,特别是需要经营型人才。这一问题是科研院所的难点之一。我国的科研院所技术型人才密集,但经营型人才缺乏,缺乏商业化运作能力;同时大部分科研院所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限,需要高科技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资金的招募,但是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很多的资金投资者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处于观望的状态,银行也由于高风险等原因不愿意将资金借贷给高科技企业,这样就给高科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我国相关部门规定,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是不具备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格,这样就导致我国的高科技公司不能够通过股票发行或者是债券发行的方式来募集资金。上述的问题也是我国科研成果没有有效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瓶颈。我国科研院所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在成立之初,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运作,主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高科技企业并没有充足的资本积累;第二个是高科技企业没有畅通的资金筹集渠道;第三个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资金筹集的能力较弱。上述三个原因就导致了高科技企业的运行不畅,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科研院所研发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工业化,商品化转化。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瓶颈。

(3)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科研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在研发期间主要有三个因素推动了研发的有效进行。一个因素是充足的科研经费;第二个因素是科学的市场检验;第三个因素是衍生问题的动态处理。上述的三个因素在研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研发过程中,研发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上述三个因素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旨在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导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并没有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没有严格的按照我国相关规定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主要的成果为职务成果,具体的成果转化利益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难以确定最终的受益主体。在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功劳在于相关领导的正确领导以及科研单位提供的优质的科研环境,忽视了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因此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过程中,科研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大部分的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全部给了相关的领导。这样就直接的伤害了科研人员的科研进取心以及主动性,积极性。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就是个别的科研人员同外界人士合作,造成科研院所的技术流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1)我国现阶段科研院所在对待科研成果态度上具有形式化的问题以及表象化的问题。在我国科研院所中,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相应的后续程序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在遇到科研难题时,会找相关的科研同行进行咨询,或者是查阅文献以及检索引证。关于科研项目的具体进程只是汇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我国现在的科研立项大多是一些形式化或者表面化的东西,导致科研项目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很多科研院所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项目获取经费。很多的立项科研成果是通过不计成本的投入在实验室中模拟形成,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领域需要的是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回报,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很难到达商业上的要求。我国的科研成果在投入生产过程中长时间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就是科研过程中形式化或者是表象化的危害。

(2)在我国的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成果研发过程中为了片面的追求洋化的科研成果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本土化。科研院所撰写的博士或硕士科研论文,以及各项科研课题的申报与获批,其中,均有“国际相同研究领域、成果及水平”等模板要求。瞄准国际前沿本身并没有什么瑕疵,但一味最求国际先进,与国内的需求和实际脱节,这种追求洋化的重复投入,从根本上遗失了本土化和适用化的内在需求,也忽略了我国工业化短暂进程的内在特点。

(3)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相应的科研管理机制和体系制约了科研成果研究的正常运转,这样就导致了科研成果的虚拟化问题科研院所的评职机制、教学科研考核机制和名利驱动机制等,导致科研人员注重的目标不是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而是科技成果本身的研究过程与成果鉴定。简单说,科研证书完全满足了名誉的需求。“用与不用、用好不用好”完全是企业与社会的行为,学术研究呈现了虚拟化和泡沫化的乱象。

3 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的处理方法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的处理方法的论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同时要创新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第二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第三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同时要不断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多模式,多渠道实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技术合作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高校和企业能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这种需求和资源结构的互补性能够产生比单一资源单独使用更大的效率,在合作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

(2) 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 风险投资是科研院所通向资本市场、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捷径。利用风险投资有助于缩短科研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周期,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择优培植机制,为我国科研院所附属科技企业的成熟创造了条件,对我国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3)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对于科研人员来讲,科技成果转化成的实际收益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的科研院所应该不断的完善和建立科研收益分配制度来鼓励相关的科研人员。在美国,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奖励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和付出。这样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的处理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让科研人员积极的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让科研成果真真正正的转化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静,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J],当代经济,2013(3):92-93.

[2]左猛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0:28.

[3]朱双庆.技术入股型公司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46-50.

篇12

1.3运行模式上重闭门研究、轻成果转化目前,高校的科学研究基本上还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是在“象牙塔”里的内部循环,为研究而研究、为职称而研究、为待遇而研究是比较普遍的科研现状。许多高校在制订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条例时,都存在重研究、轻转化的问题,在高校科技管理奖励条例中也存在对民生科技激励不足的问题。多数科研管理者不直接参与研究,不了解研究成果本身,不熟悉成果产出的流程,无市场运行和商业管理的经验,没有有效推广研究成果;作为开发研制者的教师,多数不了解整个生产和商业环节,这极易导致科研成果在转化中难产。研究者、生产者和市场之间没有沟通和融合,高校科学研究和生产推广缺乏理解和沟通,二者形成了相互脱节的“两张皮”:一方面,高校每年推出大量的科研成果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导致高校科研成果难以民生化。即使有部分做到了产学研相结合,但其组织形式较为松散,行为具有零散性和短期性,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

2改进高校科研管理的措施

在科技惠民重要性日益突显的时代,高等学校必须有与此相适应的科研管理体制、观念取向、评价体系和运行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制约科技惠民有效开展的瓶颈,落实科技惠民政策,提高科技产品的惠民效果。

2.1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主导科技惠民现行的直线型科层制组织体制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网状结构相互矛盾,需要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资源统筹管理、有利于整合科研队伍、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惠民的管理体制。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改革:①效仿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建立科技惠民(或民生科技)中心,突破高校内部和外部的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和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增强科研成果的惠民性。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大学科技园,放宽条件设置,使教师能到企业兼职或以技术入股,科学地规定利益参与者的参与责任和利益分成,加强民生科技产品的合作开发和转化,将停留在论文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变成惠民型的现实生产力。②设立高校科研成果信息化平台,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当今社会知识传播的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和多样化,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平台是目前较理想、较实用的传播工具。高校科研成果信息化平台能够为高校科研成果持有方、科研成果购买方和其他参与者提供详尽的信息服务,可有效提高技术信息供求双方的交流效率。③建立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机构或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以提供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积极推介高校科研成果,为企业等买方市场提供准确、到位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疏通产学研结合的通道,从而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和惠民程度。

2.2革新科研管理理念,关注科技惠民高校的科研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管理部门对科技惠民的认识以及在此引导下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民生观和科技成果的惠民性。因此,要树立以下3种理念:①树立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理念。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研究科学的基地,还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任。产业发展促进了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反过来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过程,我国部分高校通过科技产业培养了一批工程硕士和经营型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既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也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直接面向民生、服务百姓,要“接地气”,多关注具有应用性、实用性的技术,积极开展民生科技的研究、转移和扩散,使科技真正地服务于社会。②树立纵向与横向同等重要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横向项目能有的放矢地解决民生中的实际问题,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做好、做优横向项目可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水平。应把“是否满足实际需求、是否解决实际问题和是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作为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③树立只有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的理念。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数量、质量和速度上。因此,只有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广泛运用科技成果,才能将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力量,潜在的生产力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努力营造科研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浓郁氛围,引导教师树立科技惠民意识,积极承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研任务。

篇13

当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本身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即科技成果没有一个好的转化平台和敞开口径。高校没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如中试、开发部门,推介、推销部门和推销队伍,更谈不上策划包装等商业手段。总之,自身的体制缺损是科技成果滞留实验室的另一大原因。

此外,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是法律保障体系和行政体制不健全。首先,在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上,由于科研投入量的问题,难以进行科学地评估和界定,成果应用后往往出现产权归属纠纷。其次,高校与企业在投入要素上很难取得一致看法。知识产权问题很难得到法律的保障,经常出现企业掌握了学校提供的或共同研制的技术成果后,独家享有科研成果的现象。就企业而言,虽然一时掌握了所谓的高新技术,但是,离开了后续的科技创新支撑,又往往成为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

最后,政府服务职能不到位也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我国的经济工作与科研工作分别属于不同行政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在现行体制下,由于条块分割,自成系统,行业之间壁垒森严,内部保护情况比较严重,科研任务的安排一般在行业内部进行,高校在科研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国家技术改造、引进技术进口等重大项目,主要是直接下达到生产企业,集中在生产领域进行,科研单位和高校缺乏参与这类重点任务的机制和机会,这就使高校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

创新体制,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要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问题,必须要创新体制。具体说就是要走高校改革科研体制、政府引导、法律保障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