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差异很大 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农区主要使用秸秆,牧区主要使用牲畜粪便,山地和林区主要使用薪柴。太阳能、风能、水能、煤炭等资源也都有鲜明的区域富集性,但开发程度低。经济发达的城郊农区接近或达到城市能源消费水平和类型。农村中缺能面积大,缺能时间长。解决难度大的农村能源缺乏区,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及经济上的贫困区。
2.农村能源发展趋势
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农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等。我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约7亿吨,约35%可用于能源开发(包括农民生活直接燃烧),有2/3国土面积太阳能资源丰富,部分地区风能和小水电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2.1沼气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农村能源形式 沼气既是能源设施,又是环境设施,还是肥料加工厂。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纽带,是生物质能源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沼气工程的推广和发展一直受到投资大、收益低、建池难、管理难等诸多难题的困扰,一些已建的沼气工程处于停止或半停止工作状态,少数沼气工程建成后就未能启用。目前所推广的沼气工程,关键设备大多是现场施工,从理论上和材质本身来说就并不适合沼气池集气部分对密封性的需求,因此沼气池产气低,另外沼气本身腐蚀性强,池体上端的集气部位难以养护,并且密封性维持时间短,沼气关键设备质量的好坏受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影响极大,现场且无法真正对沼气池进行一一的质量检验。因此,走产业化发展的途径,成为使沼气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产业化,培育专业人才、专业队伍,完善生产企业和用户间的利益链条,促进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培训生产及服务队伍,保障产品和工程质量;通过商品化,使用户获得一个良好服务;通过产业化发展和商业化运作,将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加以解决。
2.2沼气工程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 沼气工程一体化,将太阳能集热装置与沼气工程(池)结合于一体,用太阳能给沼气发酵原料加热保温,克服了沼气在寒冷地区冬季不能运行或高耗能运行的重大难题,确保了沼气在寒冷地区的常年低耗能运行。大大减少了自身耗能,减少了运行成本。将发酵间与储气柜合二为一,克服了发酵罐顶部施工难、易腐蚀、易损坏的难题,大大减少了发酵罐集气顶部建造成本,提高了罐体顶部集气部分的寿命,大大提高了工程(池)的产气效率,在同等条件下可提高产气率20%以上,减少自身运行费用50%以上。沼气工程一体化的优点在于:一是自身耗能低,运行费用下降1/2;二是一体化发酵与储气,减少工程量,建造成本可减少20%以上;三是建设周期可缩短1/2(一般1000立方米规模的工程从开工到产气夏季只要2个月);四是自动运行,维护简便,节省工时;五是集气储气罩安装方便,无需防腐,气密性好,经久耐用;六是开放式进出料,省电省工,设备使用寿命长;七是水气混合搅拌,物料不易结壳,不沉渣;八是动态仿生发酵,产气率高;九是高低浓度物料进出方便,物料适应性广;十是工厂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可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
2.3太阳能、风能和新型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将持续加快 我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理论可开发总量为32.26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76%,主要分布在长约5000公里的“三北”(即东北、华北、西北)风带上,可实际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据估算为10亿千瓦左右。我国太阳能资源也非常丰富,理论储量高达每年1.7万亿吨标准煤,可开发利用的潜力也非常巨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两种能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清洁能源。我国农村住宅建筑大多没有采取保温措施,建筑门窗大都采用木窗和铝合金窗、单层玻璃。铝合金散热快,保温效果很差,木质窗框耐久性差,容易走形,密封不好,对建筑保温非常不利。农村住宅建筑平均单位面积煤耗33.5公斤标煤,约为城市建筑能耗的2~3倍。而与此同时农村居民采暖能源消耗量占到总能源消耗的60%,并成为能源消费的主要负担,而造成农村居民采暖能源消耗量大的原因是建筑没有节能措施,可以说,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农村冬季采暖问题,解决冬季采暖问题的关键在于抓好建筑节能。
3.农村能源发展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能源已经逐渐成为能源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角色。农村能源应该把重点放在开发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上,以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政策配套力度 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农村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建立包括建筑节能标准、新能源技术推广、信贷政策支持等在内的统一的农村能源产业配套支持政策。
3.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农村能源投资总量不足,农村户用沼气补助标准偏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投入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外资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
3.3提高沼气商品化、工厂化和标准化水平 充分利用国家、政府在沼气发展上的政策引导优势,进一步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引入商业化机制,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专业化的支撑服务体系,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沼气工程的综合利用水平。
篇2
(二)各乡镇之间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不均衡
河北省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均衡。较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齐全,如定州市拨专款为新农村书屋购置了书架、桌椅、电视机等设备,配置了种植养殖、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农村适用型书籍15万多册及科技光盘,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有部分偏远落后乡镇仅配备了图书和桌椅,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此外,河北省农村有线电视实际使用用户只占到了70%,仍有30%的村民因为经济条件差而使用简易天线或卫星电视接收锅,这部分主要集中在偏远落后地区的乡镇。
(三)资金投入不足
从全部投入资金来看,2008年河北省农村财政支出用于文化建设的仅占总金额的9.6%。税费改革后,文化事业费主要靠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而且主要投入县(市、区)级以上的文化事业,用于农村的比例相当低。这就导致农村文化阵地丧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要。目前,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主要是实行“一事一议”的制度,以1∶1的比例,即村民自筹款和财政补贴各占一半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对于省级工业区所在地的乡镇,则完全靠村民委员会自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小;对于无建设资金的贫困村,河北省政府采取统一安排,实行了国企资金扶持及政府摊派的政策,但设施建设情况至今仍不乐观。
(四)农民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意识差
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较低,经济条件比较差,并且习惯了旧有的生活方式,即便基层政府修建了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农民主动参与的意识仍然较差。2010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河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63.43元,人均消费支出10318.32元,文化服务消费1001.01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9.7%;河北农民人均纯收入5957.9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44.92元,文化消费支出200.25元,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02%[1](P94)。可见,城乡居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消费的观念差异很大的。同时,由于农村文化消费的增长比例与收入增长水平不一致且相差甚远,文化消费支出在农村居民全部消费开支中排在最末。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路径
(一)制定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应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把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到日程上来。文化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规划。积极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村民心声,并根据专家学者以及专业文化人士的意见,优先建设及完善与农民切身利益关系最紧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继续完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抓紧进行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建设,确保有线电视实际使用用户100%,进而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
(二)注重文化服务设施的维护与更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后,要注重维护与更新,如房屋的安全与环境的整洁,电脑硬件的维护、软件的更新,书目种类的更新,亦须配备一定专业管理人员。政府应通过高薪激励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尤其是热衷于农村文化事业的专业文化、艺术人才;也可以通过举办宣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活动,招募文化志愿者充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人才队伍,切实做好设施维护与更新工作,不断提高农民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兴趣,大力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篇3
1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一定的外部压力,这是由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带动了农村各个层面的需求引发的。相关财政部门对于榆树市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总量较少,资金投入使用的结构比例存在一定的问题。所投入的资金多用于大中型农村建设使用,忽视了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建设性相关资金的利用率不高,无法发挥经济管理的相关作用。农村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农村中小企业存在贷款申请难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一些内部压力,主要体现在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专业性科技含量较低,导致了生产效率无法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程度不高,新观念接受度较低,农村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度过低。榆树市内部经济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排灌、防洪、水利等设施设备建设不协调,设备后期维护能力落后等现象。
2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主打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升级产业核心力量
榆树市根据实际的地理情况和行政划分情况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建设和发展,是推动实现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发展管理战略,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主打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榆树市特色工业产业、生态产业、农副产品产业统筹协调管理,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实现产业核心力量的升级。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将农业视为原始产业基地,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实现和促进管理机制的现代化发展[1]。对榆树市环城工业集中区的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善和突破就是典型的产业核心力量的升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活性发展。
2.2壮大全民化创业经济产业,引导统筹城乡建设
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会相关产业服务体系完善发展,这是由于截止2013年榆树市已经对“三大商圈”开展升级,对“专业街区”和“专业市场”的规模进行拓宽和建设,随着创业经济产业的地区辐射性,全民创业的预期有得以实现的可能。以高标准的眼光对榆树市相关建设进行原则上的制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农村供水、供电等基本生活建设,对城乡绿化建设,街道建设逐渐列入日程,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2.3提高民生化农村生活水平,深化农村经济管理
对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制定,坚持实现每年改革建设目标完成比计划,从农村民生实事的层面,发动全民进行改革,共享改革建设的成果,对财政投入的资金合理进行分配,以结构比例化的分配方式,科学的对资金进行配比,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均衡性[2]。修公路,建设居民房,通水电,建学校,升级教育事业,改革医疗,统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协调发展。投入科技化农业技术,提高榆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解放普通劳动力,实现农业产品产值的有效提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提高抗自然灾害等能力,优化升级相关保障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政策,融合先进的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物流产业、农产品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模式,深化弄讯经济管理改革,提高经济管理的实效性。
结束语
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会受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尽管当前吉林省榆树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势头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落后的现象,这就需要对我市农村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和优化,在未来可以从产业核心力量升级,统筹城乡建设引导,深化管理机制改革的方面实现农村经济的有序、健康的管理。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农村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农业贷款余额也正在逐年提升,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与完善总体向好,但是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的农业金融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地域性问题,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性金融机构与本土金融组织之间的资金流动量小,信贷资金追逐利润客观存在单方向流入城市的现象,不能够满足当地农村人们的实际应用。除此之外,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也不够突出,这些都是我国农业金融现阶段所存在着的主要问题[1]。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建立核准相应的风险补偿计划
由政府财务部门尽快偿还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贴息,同时剥离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当地有关政府应该尽快的完善现有农业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这样才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机构的改革和深度调整,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会更好的实现创新式的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调整与改革持续深化,区域性的农村金融机构会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风险补偿计划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转型,从而为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完善现有的信贷工作流程给予有利的保障。由此可见,在实际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建立核准相应的风险补偿是非常重要的。相关探索:天津市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于2015年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和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贴资金,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客观上促进了信贷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在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时候,还应该对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进行发展与完善,避免出现农村信用贷款资金跨区域外流的情况,让农村资金回归当地建设,支持农民创业。所以,在实际的农村资金管理中,有关部门一定要对农村建设、创业进行引导投资,这样既能够保证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还能够协同实现新农村建设。保障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在农村范围内投资建设小额创业保险组织也是可行的,积极鼓励贷款客户为贷款资金买保险。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来源,就应该从根本上保障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完善性[2]。
(三)畅通资金双向流动渠道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资金不足的现实困境,可考虑由大型商业银行参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或由大型商业银行向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批发贷款或委托贷款等共同开展业务的方式让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向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也可将闲置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双向资金流通渠道,既降低了大型商业银行资金空闲的成本,也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益。
(四)制定农村金融投资的相关法律
我国有关部门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有着明确的规定,首先规定农村金融投资在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增加一些比例的信贷产品,这样对于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建议在实际的农村金融发展中,应该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机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措施,对于贫困县和非贫困县都应该对其进行适当额度的减税。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完善,金融机构建立不健全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关部门一定要给予重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的完善现有的法律机制,才会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发展[3]。
(五)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与传统的金融体系相比,我国农村金融环境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如何能够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对其进行改善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些地区的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农村金融网络支付体系没有完全得到百姓的认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传统“存贷”金融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经营风险,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销量滞后等,这些都是需要有关部门改善的主要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运作、协同方式,才会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六)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审查制度
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审查制度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从宏观上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金融市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性,无论在制度方面还是在竞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农业金融必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在制定农村金融市场审查制度的时候,对于民间借贷不要有着太多的干涉,但应该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在保护正当经营的同时,应该最大限度的鼓励金融产业的发展和建设[4]。
(七)依据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特征进行变革
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应该根据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变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理,尤其是对于一些金融机构和资源进行变革和重组,自从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之后,我国农村金融行业已经开始准入新的金融机构,这对于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国有一些农村机构的金融产业存在着发展不均匀的情况,或者是建立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这些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只有加强金融服务机构自身的竞争化建设,才会更好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回报率,为发挥出金融机构的作用奠定基础。
四、西方国家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一)鼓励金融机构创新
鼓励金融机构实现创新性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国而言,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将会关系到我国整体的经济建设。所以,在实际的规划中,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农村、农业、农民的现实情况对农村金融企业进行建设和发展,并且根据有关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信贷等产品的长期创新,这些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现有金融机构进行整合
我国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在金融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面,改制后的农商银行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很多智能化的业务,产品创新还相对滞后,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提升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就应该从根本上对其进行创新式的整合发展,将核心竞争力构建和体制转型提升到新高度。加强地方农村的金融建设和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引导我国农村信用社资金、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本土,实现“三农”的可持续性发展[5]。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征信制度,建立本地农民信用档案
篇5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毁林建厂,毁耕建路,这使得农村土地进一步缩减。过去由于政府管理力度的有限性,使得农民建房没有合理规划,低层建筑错落无秩序,整体无规则,大量占用土地。然而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如何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状况和基础设施也严重落后于现实要求,在这一社会状态下,土地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一、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单一
地方政府无法短时间内筹集资金进行农民保障性的房屋建设和补贴发放,这样就会使得整体程序推行缓慢或停滞。政府不会把全部农村同时改造.而是先从易改造的地方开始试点,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推进。
(二)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控制整治成本
随着整治过程的推进,据调查发现很多房屋建筑为近两年新建的房屋,房子结构良好,装修完善,盲目的拆除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且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政府同时应考虑到对这些房子进行保留,如果没有科学的控制必须造成大量房屋的闲置,造成资产的沉淀。
(三)科学技术落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
在进行土地整治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我国环保科技实力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如果不采取合理措施的话,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必须紧抓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
(四)规划与设计不合理
有些农村整治后出现不合理规划现象,如农民住房距离庄稼地远了、农机没院子放、粮食没地方存;零散的家禽、牲畜养殖也出现困难,这样就不方便农民耕种和生产,这样的规划就没有达到农民的要求,使农民缺少归属感,应根据国内的国情进行整治后的土地规划。
二、农村土地整治措施
(一)转变思想
优化土地集约管理根据国家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首先我们要积极响应,转变传统的住房观念,拆除不合理住宅,统一建筑。提高农村居民建筑的容积率,农村土地整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对于建住宅建在交通发达、环境好的居民坚决不当钉子户。其次杜绝政府规划的四周新,中间破的现象,严谨杜绝土地浪费现象。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我国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提高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只看重把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管理,看重作为一项财产的产权管理,看重作为一种资产的经济权益的管理,而轻视了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性。要把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到像保护耕地、重视土地资产价值的高度来认识。
(四)平衡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都是我国土地管理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很难实现平衡发展。前几年四川某县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大量的占用耕地,导致当地老百姓无耕地可种,后来为了弥补失误,该县又进行垦荒,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耕地与生态的平衡,结果正好相反,仓促的垦荒造成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另外,一些沿海地区的老百姓,为取得占地指标,希望通过滩涂造田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但是滩涂造田不仅仅效益极低,而且还直接导致大量土地的撂荒,反而更加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正确的处理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是我国土地管理改革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三、加强土地整治,循环经济发展
(一)需保护好农民的耕地和粮食安全,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农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
(二)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注意减少土地整治带来的环境污染。
(三)经济来源需多样化,在土地整治时,我们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形式。选择第三方监理人员全程监督,确保投标公开化、透明化。在项目实施阶段做好计量工作,做好项目科学性研究,使得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土地所有权调整,根据《土地管理法》在相邻单位之间有飞地、插花地,或权属界线不规则时,为方便当地群众生活、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减少灌溉用水和农机通行引发的纠纷,应进行土地所有权调整。
(五)在土地整理后进行土地规划需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循环经济模式的绿色工业园区,对地区进行经济带动。这种绿色工业园区,能合理的利用企业生产后的副产品,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
(六)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形态。但是这种经济形势,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不断的引进和开放新的生产方式,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
(七)提倡以乡村地理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物象、生产生活形式、乡风民俗等为载体,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组合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未来发展趋势
(一)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进程
我国对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有效的通过土地资源的利用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经济条件的不同,所以制定出整治方案也不同。同时提高各地文化素质教育等精神方面的整治,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合理提高基础农村设施,建立长期有效的适应当地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保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新农村土地整治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在土地整治成功案例中借鉴经验,对于绿化带中乱扔垃圾,填埋绿化带等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工业用地要合理规划,建在离村庄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污染的企业要严厉整治,要严格控制工业土地占有量。
五、结束语: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加大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而缓解土地资源相对于人们用地需求短缺的难题,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目的。我们要不断的吸收先进的科学理论,借鉴土地整治成功项目经验,更新模式,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6
电力系统自动化就是根据电子系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配置各种符合要求的自动化装置,实现控制、管理的自动化,达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一体化、自动化。电力系统不同于其他工作,电力系统结构复杂,涉及范围广,涵盖偏远地区的全国各个地区,地区越远,要求输送距离就越远;工业越发达地区,就要求机组容量越大。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 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要想实现农村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包括:发电控制的自动化,简称为 AGC,此项技术已经实现,但仍需要进一步发展;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比如:实现在线监控、故障模拟、配电网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站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不断完善。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向着三个方向发展。
2.1 农村电力系统向着智能化、远程化发展
目前,农村电力系统的控制依赖于工业计算机来控制。它的优点是:扩展性好、耗时短、开发方便,但是它也存在着缺点:所占体积大、灵活性差、能耗大、设计成本高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将被远程的网络控制所代替。
2.2 农村电力系统向着分布化、新能源发展
目前的农村电力系统发现相对集中,自动化技术便于开展。但是,随着传统能源的使用和耗竭,PM2.5 的不断危害,人们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被提到日程上来。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将不断使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和使用,对电力系统也是一种新的考验。未来的农村电力系统,利用新能源的发电单元,一改以往的集中式发电,取而代之的是分布式发电,既节约能源,又实现环保,但是分布式发电带来了新问题,自动化控制技术又出现了新的难题,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个难题一定会解决。
2.3 农村电力系统向着图形化、直观化技术发展
传统的农村电力系统,使用大量的数据来实现调度和管理,数据的优点是更准确、科学,但是也存在缺点,比如查看费时费力、使用数据不便利,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联网的数据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查看和使用单一的数据,使用和操作起来极不方便。
3 实现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新技术应用
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理,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持。未来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几项重要技术详述如下。
3.1 FACTS 和 DFACTS 技术
柔流输电系统(FACTS)出现在 1986 年,是综合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和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而形成的用于灵活快速控制交流输电的新技术,当时出现时,曾被预言为"未来输电系统新时代的三大支撑技术之一"。FACTS 的优点是有效地增强交流电网的稳定性,同时降低传输电力的成本,FACTS 通过为电网提供感应或无功功率,大大地提高了输电的质和量,实现了输电的高效率。FACTS 综合了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和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技术,利用了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增强了系统运行的柔韧性,不仅增强了交流电网的可控能力,还提高了交流电的传输能力。目前,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所和相关的厂家都在 FACTS 的技术上开展试验和新的尝试,以期更好地使用该技术。为了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要,又出现了一项新的技术--灵活交流技术(DFACTS)。DFACTS 用于配电系统,为了对供电质量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由于用户对电力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DFACTS在配电网系统和用户中采用新型的电子控制,从而延长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维持正常的运行程序。FACTS 和DFACTS 两项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质量,提高整个农村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3.2 在线检修新技术
我国农村电力系统传统的检修模式一般实施定时检修,这种模式需要定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不论这些设备是否存在问题,这就带来了一些弊端,耗时耗力,预防性地重复检修,目的性不强。随着农村电力系统越来越庞大、复杂,再以过去的传统检修模式检修,从人力物力上来看,可能已经无法完成,而且还有出现漏洞的可能。新的检测模式--在线状态检修的问世,将解决这一难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将农村电力系统的各个设备进行在线检测,实时跟踪,对设备进行状态的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设备是否需要检修,何时检修,这样的在线状态检测更加科学合理,实时保护避免了故障漏洞,更加安全可靠。目前,这种技术已经投入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未来将投入农村电力系统的使用。
3.3 自动化技术
将原来的单一的装置通过微机监控技术,综合为一套多功能的自动化系统。以变电站为例:传统的变电站将变压器、母线、开关等一起装入到控制室内,使用了大量的电缆将装置一一连接起来,这样的整体装置投入大,占地面积大,操作耗时多,复杂繁琐。此时,将自动化应用在变电站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信号技术、通信技术,将上述设备综合集成在一起,设置成两个单元:间隔单元和中央单元。简化了回路,减少了二次设备,大大节省了电缆的使用量,节约了占地面积,大幅减少了投资成本,控制、调度、管理实现自动化。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的自动化控制管理,大大提高了变电站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3.4 视觉信息技术
运用视觉信息技术投入到农村电力系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个图像,实现智能化判断移动物体,实现无人操作,对于在线监控,也可以利用视觉信息技术,发现异常及时提醒,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延时,实现实时、可靠的操作和监控,真正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3.5 智能控制技术
传统的农村电力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控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控制越来越显现出其优越性。这就如同手工加工和机械加工一样,机械化的生产必然大幅提高质量和效率。智能化应用在农村电力系统中,特别在具有强非线性,模型不定性和更加复杂的农村电力系统来说,智能化将取代人工控制成为必然的趋势,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将作为将来农村电力系统的核心,可以应对更加复杂、更加庞大的农村电力系统控制要求,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4 结 语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实现安全可靠的自动化电力系统是农村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采用多种具有自动决策、检测和自动控制功能的装置,并由数据传输系统、信息系统对各个元件进行控制、协调、监视和调节,不断地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考验,将农村电力系统自动化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2.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
3.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2.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
三、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
3.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当前发展农村商业保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商业保险的现状,探究其原因。并就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保险业近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我国有着数量相当大的农业人口,而这一群体由于经济上的相对弱势地位和传统的生产方式需要更多的保障,然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并没有实力去实现十分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险。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商业保险发展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农村社会生活进步的根本动因。河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投入比重较低,消费结构单一,农民的文化生活单调;除农民的思想观念因素外,政府重视、文化市场供销是否对路是主要原因,对此,应引导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消费场所,丰富其资源,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一、河北省农村文化消费现状
2005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 481.64元①,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居第10位;而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 165.72元,在全国居19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食品、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商品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和服务、交通及通讯消费支出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生活质量提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但位次有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城镇居民,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也很明显,但其文化消费支出绝对值和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这表明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消费。此外,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相比其他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农村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农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二、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增长缓慢的原因
河北省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仅教育支出高,其他方面较低并表现为多元盲目性,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不协调,原因在于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市场定位不准,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相应的理论引导和政策指导。
1. 文化气息相对较弱,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不花钱享受文化生活的习惯意识还很浓,这就给启动文化消费带来了阻力。河北省农村居民将较多的消费用于交通通讯和居住,交通通讯消费随农民外出打工和做生意的增多而增长,说明河北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比较重视眼前挣钱、享受,而轻视文化消费这种发展型消费,导致文化消费增长缓慢。
2.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河北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率还不够高。许多文化古迹、革命遗址、旅游胜地和民间传说等,尽管文化含量十分丰富,却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绝大多数乡镇虽然设有文化站,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下放,文化机构精简,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设施陈旧简陋,项目单调,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3. 文化市场尚不够完善。由于河北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文化消费冲动不足,文化队伍尚待建设,导致农村文化市场未能正常发育成熟,发展缓慢,未形成规模。
4. 农村文化市场结构失衡,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消费市场间存在需求大而有效供应不足的矛盾。大多数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服务是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生产的,适合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相对较少,缺乏适合其需要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产品和艺术精品在农村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不高,而一些粗劣的、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泛滥于农村文化市场,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5. 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中高档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流通渠道不够通畅。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导致非法及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粗俗的娱乐活动和非法经营活动乘虚而入,反文化现象较突出。
三、农村文化消费发展趋势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的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教育支出大幅度下降,从而将导致文化消费支出额和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的大幅度下降。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居民闲暇活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村落,而是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同时其消费习俗和消费观念也将受到城市文化的不断冲击、渗透、辐射而改变,其文化生活、民主政治生活的要求必然随之提升和增强,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在可预见的将来空间巨大。随着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文化消费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得到缓解,文化消费市场看好。随着全国性文化消费品市场供求结构的调整,省内文化消费者经济特征将趋明显。假冒伪劣现象将不断减少,高质低价和优质服务将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焦点。城乡间的文化消费差距将继续拉大,将逐渐加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文化消费市场的竞争。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各类展览继续受欢迎,文化娱乐、网吧、音像制品批发等文化消费市场的农村份额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培训教育、数字娱乐消费将成为文化消费的热点。
四、建议
1. 引导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各种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认知的途径,电视、电台、报刊等应该成为文化消费的倡导者、文化消费品的广告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应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本土特有的文化精神,倡导健康、科学的消费观。还可通过评选先进文化乡镇、先进文化家庭,举行经常性的文化知识、项目竞赛等活动,提高农民文化消费的自觉性和消费水平,使文化消费成为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 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以满足农村文化消费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为指导思想,变文化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组合文化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要素环节上形成对文化需求有效供应力和吸纳力的支柱型企业,建立区域文化产业链,培育具备河北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河北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燕赵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港澳台文化)于一体,文化资源丰富,在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指导下,将这些文化精华有机整合,以培育特色文化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一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挖掘地域性文化资源,扬长避短,创造特色文化项目和产品;二可以通过培育特色文化乡、文化村,以吸引省外、国外的游客前来消费,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既为艺术发展提供宽松活跃的环境,也为农村居民享受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文化艺术提供资源与途径。同时,还应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如在税收、资金审贷、项目审批方面适当倾斜等。有重点地扶持、发展新兴的和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积极培育和开发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资源,提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鼓励规模化经营,改革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方式,实行政企、政事分开,依法规范管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
3. 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促使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由于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文化消费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对农村在经济文化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如对面向农村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化生产项目和服务,应从经费划拨、税收上给予优惠,使其消费价格能被农民接受;划拨专项资金鼓励文化单位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端正创作态度,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作思想健康、艺术精湛、形式活泼、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并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同时,应鼓励各级文化部门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常下乡,将其由农村居民节日的“文化大餐”变为随时可以消费的“家常便饭”。
4. 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大力遏制腐朽文化侵入。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手段,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城乡配合消除文化领域的污染源;调动社会力量监督、打击消极腐朽、违法犯罪的消费行为,净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同时,要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控、管理农村文化市场,采取市场调节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方法,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高品味、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进入农村文化市场,对假冒伪劣和非法文化产品,除实行法律和行政处罚外,要施以必要的经济制裁,使其在文化市场无立足之地。
5.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消费设施和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鉴于河北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消费人口巨大,一方面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和人员的投入,紧紧抓住乡镇文化站建设,以此带动村社文化建设,逐步实现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社有文化院,丰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场所与资源;当然,也可通过动员社会各界捐赠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和设备。另一方面要以长远、整体、创新的观念,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同时,在农村逐步建设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其在高效、快捷地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成为展示全省各地历史文化与时代风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向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努力营造一个农村居民能够耳濡目染的文化气息浓厚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9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的问题
资金问题是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制度较之其他的商业银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其存款业务难以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抗衡,这就导致农村的存款业务严重流失,信用社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结算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与各地都有着资金往来的情况,但是相对于其他的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往往以传统的结算形式为主,通存、通兑以及信用卡业务的普及型很小,除此之外,异地存款业务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这就导致存款流失,严重的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三)服务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金融服务非常单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严重的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农村的发展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必须从内部的体系为出发点,不断扩展新的金融品种,为广大的农村和农村中小型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理念的全面提升
农村信用社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提升现有的服务理念,为此,管理人员必须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导向,将广大的客户作为服务的中心点,全面的提升信用社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据有关数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工作群体中,其学历以专科和专科以下工作人员为主,这种学历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需求。为此,必须要做好信用社工作人员的培养及教育工作,帮助工作人员完成思想上的进步,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服务意识,在工作人员的心目中树立起客户为上帝的思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高水平、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入门标准,从根本上提高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除此之外,信用社管理人员还要注重内部企业文化的塑造,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保证农村信用社也已得到完善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信用社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在信用社的内部必须要建立起差别性的服务观念。这些优质客户主要包括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个人和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处于发展的阶段,在企业得到发展,资金实力较为雄厚之后,可以会脱离信用社与其他的银行合作,那么这就会出现一种恶性循环,企业依靠信用社的贷款得到发展,但是在发展之后又脱离了信用社,这就严重的制约着信用社的长期发展。因此,信用社的内部必须要树立好有差别的服务观念,为优质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在帮助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业务的增长。
(二)服务制度的改革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服务制度的改革也初见成效,但是与其他的商业银行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条件上,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制度的改革,促使其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三)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
农村信用社现行的人才引进制度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才机制不合理,人才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不高,那么农村信用社便无法得到完备的发展,因此,在信用社的内部必须制定好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实施阳光公平的人才招聘制度,提高人才的准入门槛,聘用有学历、接受过专业内训的人才,此外,还可以使用外聘的方式从其他金融机构聘请有能力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信用社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为了提高信用社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为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的不同,完善现阶段的职工绩效考核体系,按照实际目标的完成对职工进行全面的考核,此外,考核制度要与薪酬直接挂钩,对于表现优异,任务完成情况好的职工要予以适当的奖励,未完成任务、工作积极性差的职工则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全面提高员工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能力,制度的改革是其必然的发展道路,在未来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将会在人才引进、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相信通过个方面的努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将会步入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篇10
1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以粮食为主食的支出比重大幅下降,副食支出比重显著上升,肉、家禽、蛋类等人均消费量增速快,居民的食品消费向营养型转化。娱乐服务业特别是健身业都在兴起。
1.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在满足传统消费的基础上,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追求精神生活和耐用物品享受已成趋势,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不断提高。
1.3 农村科学消费观念不断增强
农民消费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从过去一味追逐低价质次产品,逐步变成了价格、质量、品牌并重。在冬季农闲时间打破了以往大办婚丧嫁娶、吃喝赌等恶习,有了钱,他们注重改善居住条件、交通工具,还有许多农户买了健康保险。这说明农民生活改善后,就会将手中的钱投入到健康、子女教育、交通通讯等方面,走上了科学消费的道路。
2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农民收入低下,限制了其购买力
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相比较之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更快,10a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7.2%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仅12.6%。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间的差距较大,并有扩大趋势,从1998年的1:2.56上升到2008年的1:3.09。
2.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不好
近年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有改善,但整体水平较差,普遍存在供水困难、交通不畅、电视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跟不上等,从而使相关的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启动。
2.3 商品的适应性差,安全状况欠佳,使农民不敢在农村市场上花钱
由于农村流通网络的主体主要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者,且分散度大,市场监管难以奏效,农民对商品识真辨假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
2.4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或启动不明显
我国近10a(1998~2008年)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步,逐年递增。尽管如此,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呈逐年递减趋势,由1998年的55.3%下降至2009年的45.1%。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影响农民的消费预期。
3 开拓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思路
3.1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现有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扩大低保面,提高低保水平,让更多的穷人享受政策的实惠;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补贴,提高对农业补助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加大对非贫困地区的穷人扶贫开发支持和帮助,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拉动消费。
3.2 各地要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消费结构变化结合起来
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特点和经济承受能力,开发有利于农民生活、生产的小城镇,使其成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增长点,拓宽农村居民消费渠道。
3.3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居民消费基础
大力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关键是提高单产和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当前,急需改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增加投入,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4 鼓励和支持农民外出打工,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要改善农民非农就业的体制环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要通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5 加强农民消费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
消费教育要以中小学教育为基础,以成人教育为重点;要把消费教育和保护农村居民消费者权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引导农村居民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减少并最终消除那些愚昧落后、腐朽庸俗的消费,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国农村教育就是这种夜航教育,模式教育,机械化的教育。因此,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培育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理在2012年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作了重要部署:(简称教育纲要)。教育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纲要中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解决好培育怎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的问题,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文件精神,明确指出了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必须突出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观。于是,历史的使命在召唤着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法规政策,将新课标教学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使我市的教育有一个良好的转折,逐渐走向辉煌。为了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认清形势,努力研究和学习教育法规政策,教育事业,谈何没有发展呀!因此,为了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学校领导体制的转变,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保障教育工作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
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自于学校,特别是校领导的自身素养,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作为学校的领导,要有一套崭新的管理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在经费的管理,师资投入等方面,进行合理化,人性化的支配。所谓领导是学校的灵魂,是教育的主心骨,所以要学会管理,懂得管理,特别是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待加强改变:(1)教育经费的管理,重视经费的投资必须优先安排教学设施的投入,保障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2)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和培训,特别在新课改条件下,重视教师教育理念,方法的更新,使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学习型,反思型,探究型的促进者。(3)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当今社会有很多学生思想道德底下,学生素养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培育,一所好的学校来自整个学校的整体风貌,特别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只要在此方面多下功夫,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使学校的学习风气得到有力的保障,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自于教师,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则是艺术家,要想充当好艺术家的角色,就必须具备艺术家的素养。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对教师的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甚至已习惯了的工作方式都将要求改变,于是对教师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的学习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心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波的发展。于是,必须要求教师要树立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提高自己,抢抓质量的进取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三个统一,使他们有机结合。(1)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这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他们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诱导,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树立好的学习习惯。(2)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这是当今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新课改教学的目标,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加强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学生潜能的开发,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3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与社会,学校,家庭紧密的联系,相互制约和牵制,使教育成果更加显著就
目前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变,家庭,社会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已形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及社会对教育的所谓成绩认同评价等没有变,教师要进入“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的角色将有很大的压力和很多的困惑。因此,就需要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转变思想,了解新课改学生发展的去向,及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使他们能接受当今教育改革的内容、理念及方法。
篇12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3.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4.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改革仍不彻底。
二、中国农村金融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1.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应当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分拆机构,形成集团控股模式,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2.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一是经营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四是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要在财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启动资金,建立市、县、乡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覆盖面,分散和化解风险的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贷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颖.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9(4):27-30.
篇1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这是有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的,以为在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大分工的到来,机器生产大大的增强了生产力,当然社会的其他方面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大发展时期以来了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
二、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呢?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因为那是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政策的触发,社会百废待兴,沿海地区正处大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过后,有大量的健壮的年轻劳动力,机器生产在各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得种田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人力,这样就使的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最后,新的思想席卷中国大地,这时已经影响到了农村及不发达地区,这些先进的东西会诱导着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人去那些能实现梦想的地方。
三、转移劳动力进入的产业及分析
如上图,我国农村转移人口进入的基本是以第二产业的最多,第三产业有一部分,第一产业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这说明他们所进入的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另外第三产业也是很一定的比重,因为东部的沿海地区近年来服务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发展,更多的劳动力会进入第三产业,越来越少的人会进入第一产业。
四、对于这种现象的经济分析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例题:
一个农村家庭,两个孩子,还有年迈的父母,家里有几亩田,这是中国农村家庭普遍的基本情况,那家里的健壮劳动力干嘛去呢,他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选择在家种田,抚养孩子,赡养父母;第二,选择外出务工,把孩子留给父母带。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成本和收益:
第一,留在家里种田,收益是种田得到的农产品和一些经济作物的收入,还有就是能陪伴在父母和孩子身边所带来的享受,成本包括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直接成本没有,间接成本主要是不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还有经济拮据所带来的压力,收益能有2000到4000已经不错了,能陪在父母和孩子身边的效用也是有限的,成本就很大了,外出务工至少一年可以赚7000到9000,如此一来,很明显,留在家里种田不是明智之举。
第二,选择外出务工,收益是在外务工的收入,还有转到钱的喜悦感和在大城市见识世面的享受,直接成本是出去的路费和父母替你带孩子的费用,间接成本是不能再家种田而失去的农产品收入和与父母孩子分隔两地的痛苦,收益明显是大于成本的。所以,相对于一个健壮的劳动力来说,外出务工在经济学分析上也是合理的,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都会朝着收益大,成本低的趋势去,所以近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整个过程,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首先,在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将会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是增长速度会逐渐缓慢下来;其次,农村转移劳动力将会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且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重将有所增加;最后,农村转移劳动力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但是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比重将会缓慢上升。
参考文献:
[1]庾德昌.全国百村劳动力情况调查资料集(1978-1986).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1989.
[2]黄晨熹.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作用与趋势[J].人口研究,1998,(2).
[3]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4).
[4]胡枫.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
[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