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化创意调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创意调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化创意调查

篇1

一、文化创意产业之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桂林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高新区桂磨大道,占地2250亩,总投资2.5亿元人名币,分两期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为23.2万平方米,是一个集现代化标准工业厂房,综合性办公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区。一期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目前有七栋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共引入创意企业及机构46家,重点发展软件,动漫,设计三大产业,目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海南天涯社区桂林营销中心、云尚动漫、安信公司。园区建成后会吸引350-400家创意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但是作为新兴的产业,没有经验和前期实践的指导,导致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出现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基础薄弱、总体规划欠缺等问题,遭遇的困难和阻碍方面较广、力度较强,解决的难度较大。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缺少总体规划

桂林市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内的企业入住类型规模整体上仍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专职部门对园区的企业引进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园区内企业布局松散,企业与企业之间因为规模差距、生产对象不衔接以及信息不流通等原因无法进行有效合作,造成园区内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在项目承接后,找不到技术匹配的企业进行协作配合,只能另寻省外或者国外有能力的企业合作完成项目,无形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延长了产品的生产周期,使产品投入市场的周期滞后,不利于企业抢占商机。

2.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处在建设初期,除主体的工作大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外,相关的职工宿舍住宅区、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均未能及时跟进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公交设施不够便捷,公交车换乘次数较多且公交数量较少,员工出行大多使用自己买的电动车或换乘公交;园区内娱乐休闲设施缺乏,员工在工作之余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放松;园区职工宿舍房源紧缺,再加上园区内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较为完善的福利措施,对职工的住房、出行补贴统一标准,致使园区内职工生活成本增加,月净收入减少。

3.行业尚不具备持续、长效的人才开发系统

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方面的问题,在人才培养引进上,企业多是通过内部人才推荐或者网上招聘途径吸引人才,而通过这样途径引进的人才多是暂时性由于在广东等地遭遇求职难题才转到桂林求职,因此在桂林求职只是一个过渡,待到广东就业形势好转,许多在桂林的工作的人才抵制不了沿海高薪的诱惑辞职桂林,转战沿海。这就导致行业发展没有一个稳定,协调的人才供应体系,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并且,桂林缺乏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平台。缺乏一个较完善的素质拓展机制,人才结构单一,人才综合素质不高。而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才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

4.统计数据不全面

统计部门没有很好地跟进行业发展的统计工作,缺乏统一、规范的人才统计体系。没有科学确定人才分类统计指标和统计办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就业人数男女比率,行业流动率等数据没有很好的收录处理,产业产值也没有数据基础,缺乏对比性。这在宏观上不利于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宏观的了解和规划,不利于产业的长久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措施及拟解决途径

1.宏观引导,整体布局

由高新区政府牵头,组织专业社会调查小组或者相关高校学生调研团体对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系统科学的调研,通过实地调查详细具体地研究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根据调查所得到的具体资料来制定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明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业的布局,合理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在经过科学调研的理论基础上,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类型和涉及的学科范畴,调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海外学者组成顾问团,对产业整体的宏观布局和长远规划进行与时俱进的跟进和调整。

2.加强规划,设施配套

建议七星高新区创意产业园的管理部门在建设园区内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设立反映企业要求与建议的专项信息平台,园区管理部门再根据信息反馈要求来完善园区内的基础设施,使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能最大程度地能满足园区内企业职工

的生活需求。在福利补贴方面,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科研人才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为初到桂林工作的各类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娱乐休闲设施的建设,优化人文与安居环境,培养员工归属感。同时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养老、医疗保险和参加商业保险。

3.多措并举,人才荟萃

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输送渠道,将目标锁定在桂林各大高校,力求与高校之间建立稳定、良性的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与高校共同开发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园区内企业发展输送和培育人才。同时,政府需要发挥企业与高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灵活采用各种方式为园区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一是采取补贴等形式,支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大、桂林理工大学等院校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促进企业与发达地区的交流,通过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形式,提升人才的素质;三是为七星区外来优秀文化人才,在调动、落户、子女入学、购房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四是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文化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主编.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厉无畏,王如忠,主编.创意产业一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5.

[3]孙安昆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王长胜.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项目简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3年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训练项目

指导老师:师晓婧

篇2

一、798影响力的发展路径

在2003年以前,798内进驻的艺术家大多是进行创作活动,但2003年798举办了以“再造798”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使得798声名鹊起,2003年以后,到798艺术区参观、访问、观摩、学习、交流、购买艺术品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观光体验行为使得798逐渐美名远播,798日益发展壮大,并且成为了北京市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以来,来访游客急聚攀升,据统计,2004年,大约有45万人,2005年,大约有超过50万人,2006年,大约有100万以上的游客访问艺术区,至2010年第798每年吸引游客的数量均超过300万人次。2012年10月开幕的2012北京798创意文化节,历时一个月,吸引了海内外数百位艺术家,展览作品达万余件,包括开幕式及摇滚音乐会、主题展、Loft户外雕塑展、室内雕塑展、特别展、同盟展、版画展、独立电影、大学生影像作品展、论坛、音乐剧、特别合作项目等12大项丰富而多彩的艺术活动。此届艺术节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70万余人次,创造了798艺术节游客史上的新高。

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消费者的到访,提升了798的知名度和媒体的青睐。中国日报、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等20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全面报道798艺术节,798被有关媒体评为北京“新三景”之一。美国CNN最新调查显示,798已经成为外国人到北京的第二目的地,在此之前,798艺术区已经被外国旅游者列为仅次于长城、故宫的第三个必须前往的景区。2003年北京被美国《新闻周刊》入选为“世界上最有风格的12个首都”之一,而798的存在和发展是入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798是创意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在当前的创意经济时代,借助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推动力,北京已经进入创意城市的时代。创意城市是一个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地方政府如何重塑形象,重获生机,重新定位的城市发展过程。在构建创意城市的过程中,北京在创意经济时代实现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城市功能结构的重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创意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这些转变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798促进了北京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

2006年开始北京市认定了第一批共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8年底第二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批准。到2010年底,北京最终将认定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功能结构得到了优化,形成了以老城区历史传统和文物风景区域、近郊区高新科技和创意设计区域、远郊区历史文脉和旅游休闲区域三个功能结构圈。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某一区域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对当地经济发展、功能完善起了重要的作用。798由一个50年代创建起来,只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转变形象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国艺术核心区。从本文对798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798已经成为新北京的一个知名的重要的吸引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宽容、开放、创意的新北京的代名词。798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发展最快,发育程度最好的创意产业区,是改善首都功能格局、发展和保障首都文化的多样性、施展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798促进了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作为拥有13亿人口国家的首都,北京的城市规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扩大。北京市空间经历了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城市像摊大饼一样无序扩张,出现了老城衰败,一些基础设施常年失修;新城成为卧城,只有人居住,产业、商娱场所没有跟进等问题,甚至还出现了城乡结合部的顽疾。北京城市空间利用结构急需转型和优化。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长在一个已经几乎被废弃的工厂区,它将原有的厂房和工厂设施加以利用,形成了一个集生产、消费为一体,多种功能并存与互补的嵌入型、开放性的文化经济社区,集约利用了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798的成功给北京市空间扩张由摊大饼型向集约型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798影响力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调查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依据。本次抽样调查时间为2010年4月2日、4日和5日,由于4日为国家清明小长假的第二天,天气情况良好,为来园游客的高峰日,因此,大多数样本在这天采集完成。正式调查采用以实地发放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小组针对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具有不同消费能力的中外访问者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此项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3.75%。在对自己在北京的住所在地图上进行标注的样本点有268个,这些数据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通过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结合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798的影响力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从对798消费者的结构特征分析,得出798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北京市及其周围市县,798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中的标本居住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揭示798对有知识的年轻人、高收入人群、高学历人群的具有更深的吸引力。

(一)798逐渐成为世界了解北京的窗口

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较强的知名度。通过对798消费者行为的问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到,798已经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在798消费者结构的统计中,来自京外其他各省市和来北京旅游的外国籍居民所占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多。这体现出798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在北京地区或是其周边省市,它已经成为外地人或外国游客所必去的一个旅游胜地,同时它也是一个展示新北京、新形象的一个窗口。

(二)798对不同收入消费者的影响力

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为较强吸引力。在对798不同收入消费者的影响力的分析中,笔者引入了不同消费者的居住地和798的距离变量。通过对不同收入的消费者进行分类,各自计算不同类别的群体的居住地与798的平均距离。平均距离越大,也就说明此798对于此群体的影响力越大。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某一事物的吸引力的强弱是与人们为了它愿意付出的代价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软件分析,我们得到如表6所示结果。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其居住地与798的距离也是逐渐增加的。8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居住地离798的距离是最远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798对高收入消费者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三)798对不同学历消费者的影响力

在对798不同受教育程度消费者的影响力的分析中,笔者同样引入了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居住地和798的距离变量。通过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消费者进行分类,各自计算不同类别的群体的居住地与798的平均距离。平均距离越大,也就说明此798对于此群体的影响力越大。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消费者审美情趣和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消费群体会更容易和文化创意氛围产生互动,同时,文化创意的氛围也能够更加深入地影响到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消费者。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软件分析数据,我们得到如表7 所示结果。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居住地与798的距离也是逐渐增加的。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群体居住地离798的距离是最远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798对高学历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四、结论

21世纪以来,北京最具工业传奇、艺术气息、城市活力、国际影响的区域,莫过于地处城市东北角自发形成的798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798借助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价值,成为新北京城市活力的象征。798是集艺术生产与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重要的艺术机构与艺术活动的承载地,是具有精美建筑风貌和宽容开放精神的文化经济社区。

798成因于便宜的租金、良好的交通设施、独特的创意氛围和优厚的市场基础。正是因为798属于这样一种完全由市场因素主导的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才使得它的创意氛围和创意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经得住了时间的考验,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

798的影响力还在于它是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历了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之后,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北京不但要在经济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更要求北京在城市功能优化和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等方面实现突破。798正是在这个突破过程中的主要的力量,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榜样。798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出现,使得北京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也从无序的摊大饼式的扩张向集约紧凑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6]阿弗里德·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9]E.M.Hoover,王翼龙等译.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0]迈克尔·波特,李明轩等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周莉华.试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J].南方经济,2005(1);

[1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3]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4]John Kreidler: Creative Community Index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5]姚永玲,郑国楠.北京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成长之路[J].环球市场信息,2010(12);

篇3

一、创业教育与大学文化竞争力现状的调查

1. 样本选取

为了解创业教育与大学文化竞争力的现状,从样本的有效性、代表性、科学性和随机性等角度出发,对浙江地区的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等若干高校的相关老师、大学生及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调查。一方面,老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对创业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及大学生创业在接受和实践创业教育上存在着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作者结合当地特色、各高校文化和各年级实际情况,通过撒网的方式进行非等比例分阶段随机抽样。

2. 实测过程

调查方式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问卷的填写一部分通过调查员发给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并当场收回;一部分通过网络传阅即借助QQ、E-mail等网络平台来完成。前者的受众方主要分布在温州茶山高教园区,后者的面向方主要为杭州、宁波等非温州地区的高校。2012年8月下旬开始问卷的下发及访谈,截止至9月末,共下发300份问卷,收回294份,有效问卷291份,有效回收率为97%。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创业的瓶颈、创业教育的现状和作用、大学文化的本质和作用、提高大学文化竞争力的途径等。

3. 数据处理

本研究全部的问卷资料、访谈资料及其它文献资料全部由作者核实、录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逻辑查错处理,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分析,在确保真实性、准确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分析,以定量研究为主。

二、创业教育和大学文化存在的问题

1. 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7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极度不完善,创业教育极不成熟。对于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分别占29.3%,46.9%和20.8%。事实上,不论是社会的支持程度,包括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在资金、技术、人脉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还是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师资力量的专业程度等确实不够到位。

一个完整的创业活动应该包括创新想法、开创事业和价值创造,即前奏、进行、尾音三部曲。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和阻碍着学生的创新创造本能,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造,但是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意识与习惯,被动取代了主动,模仿代替了创新。大学生创业者的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例如创新创意程度、吃苦耐劳程度等。同时,由于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大学生创业面临四座大山:资金短缺、技术短缺、创意短缺、人脉短缺。于此,价值创造无从谈起。

另外,现有创业教育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创业实战少之又少。温州大学是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院校,是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可以说,在创业教育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虽然他的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课程设置分为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三大课程模块,但是创业实践的执行率极低。据创业学院2010级A同学透露,他们只有暑假去企业实习过一次。需要注意的是:实习远不等于创业。浙江工商大学的创业孵化班的B同学说,学生能真正走出校园进行创业的机会亦是微乎其微。

对比国内外的创业教育,不难发现成熟的创业教育应当配有耳熟能详的创业模式。美国有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日本有创业家专门教育型、经营技能综合演戏型、创业技能副专业型和企业家精神涵养型。但是,中国没有完善的本土创业模式。据资料显示,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启动较晚,属于一种由政府要求、毕业生就业压力沉重的强制,不是大学价值观转型的自主行为,从而呈现为功利性。

2. 创业项目深度不够,局限于校短期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创业项目服务类占69%,网络类占21.8%,技术类占8.2%,即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餐饮、服装、鞋帽、二手书等服务类项目,其中占21.8%的网络类项目中包括网店类似的不具创新性和技术性的项目,相反,最具创新性、技术性和战斗力的技术类项目只占8.2%。

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项目深度不够。80%的大学生创业者都将目标集中在“赚多少”“哪个项目的成本最低”“哪个项目的成本回收时间最短”等类似的肤浅问题上。他们没有把目光放长远,没有将项目与社会长期创业项目对接,只是局限于校园短期创业,满足于在校期间的创业。温州大学的商臣传媒(原名“蓝蜗牛工作室”)开创者安乐和安顺两兄弟,只是在校期间对工作室进行经营管理,毕业之后就另谋生路。至今为止,商臣传媒的每一届掌管者都是做出这种选择,即“在校—经营管理,离校—另谋生路”。

3. 大学文化呈现趋同化与边缘化

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故各高校应当重视个性教育,这是应当也是必然趋势。大学的地理位置不同、人文环境不同、学科特色不同、教授师资不同、大学管理不同等必然要求多样性、差异性的大学文化形态[1]。然而,当前我国大学办学思想的随意化、组织机构的科层化、办学目标的趋同化,造成了大学精神文化的缺失[2]。当前的大学文化建设普遍注重形式性的师资力量、校园美化、特色活动建设,忽略了大学文化内涵性、本质性的建设,走向愈来愈肤浅。文化的缺失与肤浅即趋同化、边缘化。

当下是文化营销的时代,特色深远的大学文化建设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现实意义和战略高度。然而,当问及“请您简略概括一下浙江高校的大学文化特点,比如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这一问题时,将近百分之百的被调查者仅仅知道自己所在学校的大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比如温州大学的创业文化,有的甚至连自己学校最显著的大学文化特征都无从知晓。很多被调查者反应,大学文化建设停留于口号阶段,很多高校提出的大学文化建设都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本土特色与深刻内涵。若干高校把精力放在“扩大”上,狠抓物质建设、师资力量等,使得大学文化应有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逐年减弱。其次,大学文化的趋同化和边缘化,造成了当今大学生和大学生创业者的素质教育面临严重警告。

4. 创新创造的大学文化逐渐流失

大学文化包括四大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创新创造是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文化的延展之基。大学的创新性是由大学文化的属性决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学作为保存、传承、弘扬和创造先进文化的关键阵地,有责任进一步发挥对社会文化建设的示范功能、辐射功能和提升功能,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传承创新文化的神圣使命[3]。

但是,对于当今高校文化建设的侧重点,调研结果给予我们的数据是:校园美化占31%,特色活动站23.8%,师资力量占19.4%,专业学术占15%,创新创造占9.9%。显然,当今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中心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其次,大学生创业的众多创业项目也反映了大学生创业者在自主创新、价值创造、吃苦耐劳素质上的严重欠缺。从论文造假到网店、餐饮店的加盟,我们感受到了学生不论是在专业领域的发展还是在创业领域的涉猎,都无法摆脱抄袭与模仿的影子,自主创新创造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个人素质又何去何从?

三、几点建议

1.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第一,形成五方联动。知识与网络经济下的创业时代需要创业教育。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份完备美好的创业计划书,一个理念相融的优秀团队,一些必备的创业知识与技能,若干接近有去无回的风险资本等。同样地,创业教育也是一项极具前瞻性、挑战性的大工程。它不可能仅仅由学校这一个角色孤军奋战,而应是一个“家族事业”,应该有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社会等成员,并以这五者为主要、重点成员,五方联动、凝聚力量、缺一不可,形成“高校主导”“政府扶持”“企业参与”“行业支持”“社会关注”的创业教育体系,不仅使得创业教育得到了全社会人的关注,也能有效地解决资金瓶颈,从而全方面多角度地倡导、参与、完善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体系。

第二,完善课程设置。创业教育的载体是创业课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理念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从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等浙江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及实践情况来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创业课程集中在理论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的创业实践占所有课程的20%都不到。并且,有些课程直接从国外移植过来,没有结合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同时,创业教育应当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普及,高校阶段则是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例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服务指导站等。所谓“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夯实的基础必须通过良好的平台才能展现出来。

第三,提高师资素质。教授创业课程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没有创业经历的学者,甚至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他们的经验与能力局限于理论部分。师资中真正具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的老师都是凤毛麟角,其课程内容和教授方式也就难以“脱离理论,面向实战”。因此,创业教育亟待有丰富创业阅历的企业家的加入,急需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2. 将创业教育上升到文化高度

国际创意产业泰斗、“红岁之父”姚研成曾经提出这样一个理论:一个文化家等于一万个企业家。大连大学在短短的20年里,从被撤销建制警告到如今辽宁省名列前茅的高等院校,其质上的飞跃源于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显而易见,大学文化则是一所大学的灵气所在,具有引导功能、凝聚功能、熏陶功能、辐射功能等。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处事风格、交谈能力。可以说,当今中国大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问题。当今高校的竞争其实就是大学文化的竞争,大学文化的传承程深度、创新程度决定了大学的厚度与高度。创业教育、创业文化、大学文化是一条循序渐进的文化链,三者的核心都是创意、创新、创造。在某种角度上,创业活动的背后是创业文化的作用、支撑和体现。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园区硅谷就是最有利的说明。

因此,把创业教育、创业文化转换为外显文化徽证,把创业教育提升到文化高度是时代主流的要求,是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是提高大学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创业教育与大学文化息息相关,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创新精神、创业精神,这种既内敛又外放的精神凝练于创业文化,作用于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应当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文化,创业文化是它的一条主要干流即细分文化,必不可缺。由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定内涵与外显着她所在高校的大学文化,这对于大学文化的宣传无疑是一种最直接、性价比最高、效果最好的宣传,对于提高大学文化的竞争力无疑是最有说服力,最具霸性的一种成品展现。所以,想要将创业教育做到极致,必须采用一颗文化之心。

3. 注重个性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文化建设和创业教育的契合点有着高度的相融性,即创新创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和个人魅力正在走下坡路。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当今大学生都是全家的宝贝,经历的磨难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中国教育在学生个性素质培养上的短板。

注重个性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文化的竞争力。第一,要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必须传承本土的优秀文化,借鉴外来的经典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加强国际交流;第二,明确办学理念,坚持系统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创新创造的大学文化并非一蹴而就、你我共通。系统性是指大学文化的建设要有整体规划,不能盲目跟随,从最初地设想到最后的落实,必须有理可依,有据可凭,有序可循。个性化则指大学文化的建设要有本土特色,区别于一般化和大众化,结合当地特色、办学以来的传统特色和成就和世界、国家、学校、师生对未来的展望,制定并实施一种独特唯一的大学文化身份证。第三,让创新创造之风遍布大学每个角落。可以设立相关的形象标识物,倡导并提供广阔的创新创造创业平台,例如科技园区、创业大赛等,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篇4

结论一: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分获两岸文创城市7项衡量构面排名之首。

上海市分别荣获“城市文创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及“文化发展力”等四项排名第一;北京市获得“文化硬实力”及“文化内涵度”等两项第一;而“文化支持度”则由杭州市夺冠。

结论二:两岸城市文创竞争力:台湾仅次于大陆直辖市优于副省级城市。

在大陆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11个地级市与台湾6个城市等研究对象中,台湾6个城市仅次于大陆4个直辖市,但优于副省级城市。台湾是多元文化与民主开放的社会,加上教育普及,若能推动台湾传统产业升级,发挥中小企业创业家精神以及延伸台湾企业国际化丰富经验,转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信能再为台湾创造第四波的经济奇迹。

结论三:两岸历史名城与国际化城市,罗列城市文创竞争力排名前5名。

位列两岸“城市文创竞争力”排行前5名城市依序为: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台北市,综合分析发现北京市、杭州市均属历史名城,上海市、深圳市和台北市均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综合上述,丰厚的历史资源及东西文化荟萃的内涵是打造文创城市重要的条件。

结论四:两岸文创城市成功关键因素各有其禀赋。

最具文化创意竞争力城市之关键成功因素中,位列第一顺位的成功关键因素各有所差异:(1)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天津市、新北市及台中市等6个城市将“文创人才充足”列为第一顺位;(2)将“政府支持度高”列为第一顺位的有北京市、大连市、厦门市及深圳市等四个城市;(3)将“资源充沛”列为第一顺位的有重庆市、西安市两个城市;(4)而将“文化消费能力”列为第一顺位有台北市;(5)将“跨领域人才最多”列为第一顺位的有青岛市。这些差异显示了各文化创意城市的要素禀赋各有差别,应依据自身要素禀赋,发挥各城市独特魅力与特色。

结论五:大陆城市文创竞争力:直辖市最优,副省级次之,地级市居后。

就城市文创竞争力综合排名显示,以直辖市表现最优,副省级城市居次,地级市居后。若比较直辖市、副省级两者在“文化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两构面的表现,可发现直辖市与副省级在文化硬实力构面上差距达11.376分;而就文化软实力构面,则差距在6.586分,毕竟政府对直辖市资源配置较为丰富,且直辖市国际化程度较高,相关文化表演场所亦较为充沛。

结论六:最具文创竞争力城市以长三角经济区最多。

在两岸城市文创竞争力综合排名前10名城市中,可归纳为5大经济区:(1)长三角经济区: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南京市;(2)海西经济区:台北市、厦门市;(3)环渤海经济区:北京市、大连市;(4)西三角经济区:成都市;(5)珠三角经济区:深圳市。

结论七:经济实力为文化创意城市发展之必要条件。

在36座研究调查城市中,“文化硬实力”构面排名前5名的城市依序为:北京市、上海市、台北市、深圳市、杭州市。另外,就“城市文创竞争力”综合排名前5名依序为: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台北市。由上述两项排名可发现,“文化硬实力”构面中排名前5的城市亦为“城市文创竞争力”中排名前5的城市,可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内涵,都无法偏废,若能有硬实力作为发展的根基,累积并孕育软实力,则此城市迈向文化城市指日可期。

篇5

引言

文化创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开始对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回顾前人文献,对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或偏定性分析或偏定量分析,而没有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较好地结合起来。因而,本文将德尔菲法运用在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中,得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一套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提供依据。

一、德尔菲法相关理论

(一)德尔菲法的基本概念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称专家意见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O.赫尔姆和N.达尔克首创,经过T.J.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1946年,美国兰德公司首次用这种方法应用于预测分析,此后该方法被迅速广泛采用[1]。

德尔菲法主要是凭借众多专家的专业知识、经验和主观判断而形成的一种群体决策行为,其核心是通过匿名方式进行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2]。评价、预测领导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后,将其作为参考资料寄发给每位专家,供专家们分析判断,并提出新的论证意见。通过多次与专家交互的循环过程,使分散的意见逐次收敛在协调一致的结果上,这样不但发挥了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作用,同时将得到一个统一且可靠性较大的结论或方案[3]。由于该方法所具有匿名性、反馈性和统计性等特点,使得其更多地适用于缺少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且又较多地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信息分析与预测,以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之中。因此,本文将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并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出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相关统计指标

1.专家积极系数K

专家积极系数是指专家对本研究的关心、合作程度,可采用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表示。专家积极系数越高,说明专家对该研究的关心、重视程度越高。计算公式为:K = mi /m,其中,mi为实际参与评分的专家人数,即回收咨询表的份数,m 为全部参加评分专家人数,即发放咨询表的总份数。

2.专家权威程度CR

专家权威与否对此次评价的可靠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时,要考虑专家对影响因素评分的权威程度。CR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专家作出的判断依据Ca;另一个是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b,具体量化指标(见下页表1),计算公式为:CR = (Ca + Cb)/2

3.重要性均值Ci

重要性均值体现了专家评分的集中程度。影响因素重要性均值越大,说明该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就越高。计算公式为:Ci =Cij,其中,Ci为影响因素i 的重要性均值;Cij为专家j对影响因素i 的评分值;m 为全部参加评分专家人数。

4.满分频率Ki

满分频率是指对影响因素i给出满分的专家数m’,与对影响因素i 作出评价的专家总数mi之比,是描述因素重要性的指标。Ci取值在0~1之间,Ki作为Ci的补充指标,Ki越大,说明该因素的重要性贡献程度越大。计算公式为:Ki = m’/mi。

5.变异系数Vi

变异系数是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表明专家们对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认识上的差异程度。Vi越小,说明专家们的协调程度越高。计算公式为:Vi = Si/Ci,其中,Ci为影响因素i 的重要性均值,Si为影响因素i 得分的标准差。

二、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专家问卷调查表的制定

专家问卷调查表是在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广泛参考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及咨询从事文化创意相关研究专家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初步构建了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要素、产业运作要素、政府政策和创新能力;二级指标包括人力资源、产业规模、创新潜力和创新成果等。拟定了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表以及专家调查表说明,对本次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及调查表填写说明等进行了详尽介绍。要求专家判断这些指标的重要性,补充重要但指标体系中的没有出现的指标,合并存在内容和意思重叠的指标并提供指导意见。本研究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5等级量表模式,专家要对每一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价,按照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五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2、3、4、5。

回收第一轮专家调查表,进行汇总并计算各指标的重要性均值,以此作为进入第二轮的依据。将第一轮统计结果、专家的意见和符合要求的指标反馈给专家,同时制定第二轮专家调查表,供专家对指标体系重新进行评价。回收第二轮专家调查表后,计算分析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二)专家问卷调查表执行过程及结果分析

1.执行过程

(1)专家选择

篇6

文化创意产业因其本身的复杂性,其内涵仍然充满争议,行业分类也较为模糊,不同国家各有不同的标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留意到,尽管国内学术界、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但作为大众的文化消费者对于何为文化/创意产业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而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因而本研究拟从文化消费者的角度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传播程度,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1 研究假设

根据心理学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认知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认知态度的外在表现,但是行为与态度有时也会出现偏差。由于文化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态度难以直接测量,因此研究者通过测量文化消费行为来间接衡量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态度。刘平(2014)提出文化消费空间日益多样化,“微传播”“微内容”能创意地与体验消费融合,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有趣的创造性的文化体验,使人们享受文化创意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进而产生对创意的喜好。[1]据以上提出假设1如下。

H 1:日常浏览新闻偏好、去公共文化场所的频率、使用社交软件关注文创信息的程度与文化消费者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意义的评价正相关。

资树荣(2013)在梳理国外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时发现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层次等对文化消费有显著影响。[2]姚永玲、郑国楠(2012)认为创意产品不存在收入歧视,证明了创意聚集区的消费阶层不存在收入歧视的论断。[3]因而提出假设2如下。

H2:日常浏览新闻偏好、去公共文化场所的频率、使用社交软件关注文创信息的程度与文化消费者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意义的评价这4个变量与收入水平无关,但与年龄、文化程度相关。

Hesmondhalgh(2002)提出文化产业主要生产具有社会意义的文本和象征物,包含影视广播、出版、音乐、广告和行为艺术。[4]Howkins(2001)认为,创意产业是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四个部门。[5]Reese(2010)等借助产业和职业分类法,认为创意产业不仅包括艺术、音乐和写作,还应纳入教育和高科技产业。[6]可以看出尽管学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仍有争议,但是媒体艺术被基本认可,网络信息相关也日渐被接受,但设计相关的争议较大,基于此提出假设3如下。

H3:文化消费者对于文化产业行业分类中媒体、艺术业的认可度最高,网络信息业其次,工业、建筑设计的认可度最低。

2 样本的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10份,回收210份。剔除一些填写不完整或者不规范的问卷,此次有效问卷共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

由于问卷中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量皆为分类变量,因此只做简单的频率统计,并不涉及均值、方差等。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男性占35.5%,女性占64.5%;被调查者年龄集中在两个层次,20~30岁的占47.5%,20岁以下的占25%;职业以学生为主,占54.5%,其次是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分别占14%、10%;文化程度以本科为主,占50%,其次是硕士,占24%;月收入水平集中在2000元以下,占57.5%,其次是2000~5000元,占28.5%,这可能与被调查者多数为学生有关。

3 数据分析

3.1 因子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检验日常生活中文化消费相关的行为、文化消费者关于文化产业涵盖行业的理解或接受度这些问题是否存在潜在变量。由表1可知,KMO值为0.691>0.5,此处样本量基本可以接受;X2=217.738,P

3.2 信度检验

因子分析后,再进行信度检验。分别对已得到的4个因子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3,只有因子1的α值为0.734,0.7

篇7

1.1 调研目的

为了面向昆山及周边地区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依托学院地理位置优势,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高职教育中,作为创意产业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创意产业系是我们探索这片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文化创意产业系办学已经逐步成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每年的招生和就业呈现出了相对稳步的发展态势。

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为了进一步办出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指导专业及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设专业和收缩专业。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创意产业就业领域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1.2 调研的基本思路

从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文化创意产业系教学团队的全体教师、毕业班班主任分5组赴昆山、苏州及上海的20多家企业,通过问卷、座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开展了专业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区域行业产业(目前江苏和苏州的主要产业和“十三五”要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以便确立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第二,专业产业分布调查情况(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新项目投资等情况,寻求校企间的深度合作);第三,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技能具体要求、所需的知识结构等(含数量、规格、职业能力等,进一步修订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第四,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第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第六,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便于安排实习、工学结合等);第七,相关企业管理人及专业技术人员(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第八,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第九,与专业对应的规模企业、民营企业的情况分析。

1.3 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昆山及周边地区室内装饰设计公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平面及广告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的调研、行业协会的调研。

1.4 调研的方法

采用询问法、问卷调查、走访法进行调研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2 调研结果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数据显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一项的数据位居前三,特别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达89.6亿元,表明赢利能力强,其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

根据江苏省2014统计年鉴数据,全江苏省的就业人数达到200多万,其中创意设计管理人员约占30%,总人数达到60多万;每年增长的与文化创意产业岗位有关的职位人数约占5%,即20万;在原来的队伍中,自然减员和企业岗位人员更新也达到5%,约20万。

2.1 就业岗位

从调查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及加工一线、服装销售、影视背景设计、影视修型、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上色合成、影视特效及渲染的环节等基层岗位,占调查总数的82%,而市场经理和区域经理由于层次比较高,只占其中的12%,还有其他岗位占6%。由此可知,基层的设计软件操作类岗位是我们培养的首选目标岗位,而设计经理岗位则是发展岗位。

2.2 学历要求

从实际调查来看,江苏省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中专文化及中专文化程度以下占42.5%,大专生有48.3%,本科及以上的仅占9.2%。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管理层认为高职或专科以上的学历能胜任单位的基层管理工作。

2.3 知识要求

(1)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要求。在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最高的知识的前六位的是计算机基础、英语、思想道德修养、设计构成、素描。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大专毕业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也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又由于目前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设计图纸现场沟通需求,计算机基础和设计表现能力也受到重视。

(2)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专业知识的要求。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现在设计创意、专业设计表达上,具体体现在与职业相关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影视动画和平面设计。

(3)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其他知识方面要求。根据调研情况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毕业生所需要掌握的其他知识中,排在最前面的是个人与团队管理,电子商务和成功素质训练。

2.4 素质和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调查表明,企业最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的素质包括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工作经验、身心健康。

(2)能力要求。日常工作基本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网络搜索与传输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其次,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行为能力、企业常用文书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日常英语口语会话能力都有超过50%的用人单位选择。专业工作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工作基本能力当中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专业设计能力、专业设计图纸表达能力、与客户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几方面的素质。其次,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超过40%的用人单位选择。

2.5 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

第一,希望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加大就业推荐的力度。第二,希望学校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开设上机(软件课)、实训课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第三,努力与相关单位探索和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加大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争取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了解社会、了解工作,提高就业技能。

3 调研结论

第一,在花桥、昆山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省及上海市,从行业需求及企业发展上,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第三,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服装设计等专业人才需求相对更为迫切。第四,我院文化创意产业类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宽,初期就业岗位大多为助理设计师(如绘图员)及较小项目的设计师。企业特别看重的是专业设计表达能力(如计算机设计表达能力、手绘表达能力),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抗压能力等,因此我们应该在校内强化素质教育及专业技术水平。第五,可重点合作的企业及合作方式(如表1)。

4 文化创意产业系发展建议

4.1 调研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行业用人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

第一,缺乏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第二,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第三,创意设计能力不足。第四,所学知识系统性、连贯性不强,学生的实际制作效率低。第五,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第六,承受压力能力不足。

根据相关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研,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体现在沟通表达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要求水平,文化创意产业的毕业生满意度为90%,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体表现:创意设计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4.2 建设建议

(1)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相关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在教学方法上推广体验式教学,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模块加小项目”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3 发展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设计流程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流程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自觉掌握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贯穿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从一开始规范学生的设计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多让学生亲手测量、绘图、设计、交流,强化学生的执行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4.4 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立足昆山、立足花桥、立足台企”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系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系部专业布局进行适当调整。

重点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特色发展服装设计和广告策划与制作专业,其他专业维持现状。

4.5 师资建设规划

一是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优先考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重点建设专业);二是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三是通过实施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计划,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四是采取企业锻炼、职业资格考证等措施提升双师素质。

4.6 实训室建设规划

在争取企业支持的前提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建设集上课、学生创业、对外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学生创业、社会服务的需要。

篇8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拥有其独特产业属性的新兴产业,不仅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人类精神层次需求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值占到GDP的3.77%,基本上完成从新兴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转变。据有关机构评估,2007年徐州文化竞争力居全国城市第10位。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增加值为134.27亿元,2013年增加值为148.72亿元,对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一、国内三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说,尽管国内三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将结合徐州本身的实际情况,分析国内三线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对于国内大部分三线城市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是:较一二线城市来说起步较晚,还处于初创阶段;文创产业园整体规模较小,一般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广告、会展类型为主;以当地特殊人才聚集地或者大学人文环境为依托;园区建设较差,入园的文创企业数量较少或者大部分产业园区处于建设或者招商阶段。以徐州为例,尽管徐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速度上较为迅速,但是在发展的质量上并不是很高,产业规划比较空泛,缺乏可执行性,产业类别比较杂乱,发展严重不均衡。

(二)未形成有优势的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对于大部分的国内三线城市而言,没有能带动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或龙头产业是文创产业不能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徐州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33.3%的文化创意企业管理者认为徐州只是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66.7%的文化创意企业管理者认为徐州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由此可见,同大多数三线城市的情况类似,徐州市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这条道路上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

(三)产业园缺乏规范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升级模式是形成文化产业集群,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最大化实现共赢。但是目前的情况表明,在大多数三线城市的产业园区管理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入园企业的限制不够严格,园区内并没有完整的企业分类规划,园区内企业分布较为散乱,部分园区存在给钱就给进的现象,对入驻的企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其次,产业园区内部的企业相互合作比较少,合作意识淡薄,各自为政现象十分严重,园区内企业互相联系较少,几乎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一般的经营模式都是服务外包。以矿大科技园为例,园内企业多为科技、网络、软件类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在业务合作上联系不紧密,一般都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上游企业合作,换句话说,园内企业只是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合作意识淡薄、企业发展空间较小;最后,产业园区的管委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所以很难行之有效地为企业解决问题及提供帮助,在对徐州部分园区走访过程中,我们同样发现了以上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发现园区内没有建立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使得园区内的企业不能及时快速的获得信息。

(四)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缺乏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根据文化产业方面的数据统计显示,很多文化创意公司本身起点不高,处于发展初期,不仅缺乏必要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更缺乏创新人才,缺乏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亟须政府和园区给予全方位的服务帮助。

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基于宿迁学院万名以上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4日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文化创意概念其实早已应用于苏北白酒的发展中,如苏北白酒中“洋河蓝色经典”的蓝色文化、“双沟酒”的醉猿文化、“今世缘”的缘文化等。“苏酒”现在又正处于全面振兴的阶段,尤其是在当前,苏北白酒面临沿海开发和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发展机遇,更应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引擎,寻求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新一轮高水平增长,集聚资源优势,推动沿海开发实现新突破。

苏北白酒的两大主力品牌均位于宿迁市,宿迁学院的学生也均来自于江苏省,很多学生家长工作在白酒类相关领域,同时90%以上的家长都饮酒,对苏北白酒发展了解得非常深入。为更好地了解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利用地域优势,特对宿迁学院万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总共发出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01份,占96.16%。

一、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分析

(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其早已息息相通、水乳相融。早在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很多文人对酒的描述和钟爱,不胜枚举。在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白酒文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正在迅速流传。我国的苏北白酒(三沟一河)传统文化因素丰富,经历了享有盛名到渐衰,到如今又走向全面振兴。早在两汉时,“苏酒”的主力品牌洋河酿酒便起源,兴于唐宋,在唐代时洋河大曲盛名远播,到了明末清初,洋河大曲更是闻名遐迩。洋河大曲历史上多次获得名奖。(表1)

洋河酒业从2009年上市成功后,发展态势良好。在2011年9月16日,华樽杯第三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研究成果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上,中华品牌战略研究会及我国酒类流通协会共同公布出我国新的白酒品牌,洋河的品牌价值再创新高,品牌价值(210.89亿元)仅次于国酒茅台和五粮液,位列第三位,与其他主力白酒品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茅五洋”的时代正在逐步形成。2012年8月8日,洋河又以320亿元的品牌价值首次入选胡润研究院的《2012中国企业品牌排行榜》,位列第17位,在江苏上榜品牌中居首位。

“苏酒”另一主力品牌“双沟”被誉为中国酒源头,自古已名扬江淮,香飘九州。早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金质奖章,被评为国际名酒第一。在1984年、1989年的第四、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获评“国家名酒”,荣获金质奖章。“苏酒”中的今世缘酒业近年来以其“缘”文化为主打,发展态势也非常好。传统文化元素一直在助力苏北白酒文化的发展。

(二)软实力助推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白酒自身也相应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现已进入文化创意阶段,充分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提升中国白酒产业竞争力成为业界努力的方向。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江苏省大力振兴“苏酒”,打造“酒都宿迁”的良好契机。江苏省政策上鼓励苏北白酒产业带的发展,同时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也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温床。随着茅台、五粮液等高端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空出来的价格必须要有产品替代并覆盖;高端产品价格不断攀升,逐步成为奢侈品,而奢侈品是不可能作为行业主导产品的。目前,苏北各家白酒厂商作为次高端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无论是政商宴会还是家庭用酒,都可以经常看到苏北白酒的影子。

(三)洋河酒业快速发展。“苏酒”以三沟(双沟、高沟、汤沟)一河(洋河)而著称,洋河和双沟为“苏酒”的龙头,为更好促进“苏酒”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从2010年开始,洋河酒业分为三个阶段逐步收购双沟酒业,使双沟酒业成为洋河酒业的子公司。洋河酒业成功牵手双沟酒业,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拉开序幕,也为洋河酒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众多潜在的经济效应。洋河酒业并购双沟酒业后,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获利能力,营业收入攀升,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40亿元;同时也很好地改进了资产管理效率,短期偿债能力表现增强。

“苏酒”的龙头老大和老二的强强联合,洋河酒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应。我国白酒业前三名为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随着洋河酒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白酒行业前三位巨头的排名已逐步被改写,洋河酒业逐渐位居第三。通过杜邦财务体系对比分析五粮液和洋河股份的盈利能力,五粮液和洋河股份利用财务杠杆能力都比较好,两企业在产品获利能力方面相当;但五粮液在资产管理效率方面低于洋河股份;在利用流动资产方面,洋河股份做得更好些;五粮液的净现金流入更充足些。洋河股份作为后起之秀,成功上市后,充分发挥其传统白酒优势,与双沟酒业强强联合,带来强大的规模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目前,该企业是白酒领域同时拥有两大名酒、五枚中国驰名商标的白酒企业集团,与五粮液和茅台形成强有力的竞争。2013年2月4日,由市委宣传部、宿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宿迁报业传媒集团共同组织开展的“2012宿迁最具影响力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正式揭晓,“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跻身上市公司全球500强”成功入选。2012年7月1日,在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的上市公司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公司首次入围,位列425位,打破了江苏省上市公司世界顶级企业的零记录。

(四)婚宴市场的迅速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大家的婚宴费用上升速度非常高,酒水在婚宴开销中占非常大的比重。在婚宴上,热闹的气氛需要我们的白酒文化。问卷调查中显示,98.9%的家庭办婚宴时选择的用酒均是白酒。一方面是根据我国传统的饮酒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白酒文化的追溯。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青年男女喜结良缘,平均每次婚宴用酒(指白酒)大概在80瓶,则总用酒量为16亿瓶,每瓶以平均80元计算,总消费量为1,080亿元。如果以10%的市场占有率计算,就可拥有108亿元的销售额。而且这种商机的主流地位轻易不会发生改变,因为白酒是我国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此巨大的商机怎能不吸引众多白酒企业,因此越来越多的白酒品牌将抢占婚宴消费市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早已发现此商机,“今世缘”酒的“缘”文化,品牌定位——中华婚宴用酒;核心诉求——中华文化名酒,婚宴首选品牌;文化内涵:今世有缘,无怨无悔,包容创新,日日增辉,内圆外方,和谐社会。今世缘迅速抢占了很多婚宴市场的用酒,同时也很好地为其做了免费的宣传。2012年今世缘酒业的“幸福”工程打造,充分体现了今世缘酒业充分利用白酒文化创意为其宣传,既提升了其自身的品牌价值,也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二、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劣势与威胁分析

(一)苏北白酒文化创意观念弱。在宿迁学院万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对白酒文化了解较多,对苏北白酒文化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整体上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了解较少,同时能给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的也比较少。(图1)

(二)影响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中发现,资本因素、人才因素、科技因素、人文因素、信息通讯因素等均是主要影响因素。54.4%的人认为资本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0.3%的人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5.4%的人才认为科技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5.3%的人认为人才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4.6%的人认为信息通讯因素也非常重要。(详见图2)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这几方面因素都存在一定不足。(图2)

1、资本因素方面。从资本市场发展上看,洋河股份2009年上市成功后,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了一定的资金,为其进行产业整合奠定了基础。不过目前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情况逐渐下降,具体情况见表2(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股吧)。因此,需要更好地培育洋河酒业资本市场,以便为其提供充足快捷的资金。今世缘酒业现在正积极推进上市工作,还未能上市,其让今世缘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最具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最具吸引力的精神家园”的文化创意,还需成功上市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表2)

从苏北白酒本身的发展需要上看,我国白酒文化历史悠久,有众多的白酒品牌,各白酒品牌间竞争非常激烈。高端白酒“五粮液”产地宜宾,酒都宜宾的打造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发展战略紧密融合,发展态势非常好。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洋河酒业正极力打造洋河酒业文化创意新城,名优酒酿技改二期、三期工程、三万吨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双沟酒业园区包装物流项目等建设正处在稳步推进并逐渐投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洋河酒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其他白酒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流通市值方面,洋河酒业的流通市值与茅台和五粮液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情况见表3和图3。(数据来源东方财富股吧,2012年底)(表3、图3)

2、人才因素、科技因素、人文因素、信息通讯方面。苏北白酒的发展应实施“打造品牌、以质取胜、文化营销、人才强企”的战略。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和科技创新。而目前苏酒的主要品牌“洋河”、“双沟”位于宿迁市,“今世缘”位于淮安市。2012年宿迁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500亿元,达到1,516.77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3.0%。全市人均GDP达到31,717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首次突破5,000美元大关,达5,024美元,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排最后。宿迁市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国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没听说过宿迁。淮安市2012年GDP为1,968亿元,常住人口479.99万,人均41,000.85元,仅比宿迁好一些,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排第12。苏北白酒的两大主产地经济发展虽然正在快速发展,但无论在人才引进、科技投入、人文环境方面,还是信息通讯方面都不是特别利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很多高尖端的人才,很多投资资金都不愿意来,这些因素均是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障碍。

(三)其他酒类的竞争巨大

1、其他白酒品牌的竞争。我国有很多白酒品牌,汾酒、泸州老窖、茅台酒、西凤酒、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双沟大曲、五粮液、郎酒、剑南春、绵竹大曲、全兴大曲、酒鬼酒、沱牌曲酒、水井坊、孔府家酒、董酒、特制黄鹤楼酒、宋河粮液、宝丰酒、桂林三花酒、习酒、四特酒、白云边等等;白酒香型也有很多,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凤香型、米香型、药香型、馥郁香型、特香型、老白干型、豉香型、芝麻香型、兼香型、复香型等等。众多的白酒品牌和白酒香型都和苏北白酒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2、洋酒的竞争。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酒业市场的半壁江山逐渐被洋酒占据。很多西方白酒(葡萄酒、红酒、冰酒以及白兰地、威士忌等)极大地挑战着我国的传统白酒。特别是在一些公关场合、涉外场合和高档场合,我国的传统白酒一定程度上好像有些不适合,传统白酒的身影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在很多城市里,很多酒吧、KTV里,年轻人喝的大多也是洋酒和啤酒。如何进军这些市场,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极大的难题。

三、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借力传统文化优势。苏北白酒具备悠久的传统文化优势,我们可以继续发挥其传统文化优势。以苏北白酒中丰富的酒文化元素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提炼,大大提高苏北白酒的附加值,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寻找文化的根源和立足点处着手。白酒与其他商品不同,很多商品讲究新鲜,而白酒却不同,她讲究的是年份越久越好,俗话说得好:“陈年的酒是佳酿”。我国现在有很多白酒品牌,像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金六福等各白酒品牌,为增强其白酒品牌的历史价值,均充分挖掘自身白酒的历史素材。各白酒品牌在营销时,哪一件文物,哪一处古迹,一个传说,有时甚至连一句诗词,都可能成为白酒企业获得成功营销、提升品牌价值的法宝。对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发展,我们可以在乾隆下江南等历史时间上下文章,乾隆帝大驾来宿迁,品尝佳酿而赞不绝口,植入此类的历史,大家对乾隆大帝的敬仰,为这个白酒品牌省去了很多宣传和广告,大家很容易便可将传统的历史嫁接到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中来;另一方面苏北白酒文化创意在传统文化方面下文章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提炼,形成苏北白酒独特的个性。像“今世缘”酒,成为许多婚宴的首选酒,从省内省外强有力竞争的白酒品牌中能脱颖而出,让消费者认准她的品牌,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号召,靠的就是她的“缘”文化,与消费者形成共鸣。消费者现在饮酒非常注重精神消费,在饮酒的同时,希望所钦之酒可以为其带来精神方面的附加价值,希望酒的品牌具备文化符号。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85.5%的家长选择洋河蓝色经典均是基于她的“蓝”文化。苏北白酒可以新创更多其他文化的白酒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

(二)打造新生文化品牌。苏北白酒具备传统文化优势,但如果全部打造传统文化,容易脱离新生代消费者,使白酒成为传统文物。苏北白酒在奋力挖掘历史文化元素来丰富自身内涵的时候,也要注意打造新生文化品牌,以适应新一代年轻群体。当今社会更具备消费潜力的还是不断的年轻群体,而年轻群体一定程度抵触古老的、传统的、跟不上时尚的东西。苏北白酒在借力传统文化的同时,应针对不同群体打造不同白酒文化品牌。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各方面与世界接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群体一定程度上不喜欢喝白酒,对白酒文化也不了解,使白酒的消费群体容易出现断层。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年龄在25岁以下的消费群体,有88.7%的人不喜欢喝白酒,倾向于喝红酒和啤酒。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把这部分断层通过新的白酒文化创意给补充上,可以通过更为年轻、时尚动感的包装,更加小资的饮用方式方面来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苏北白酒目前还未能有效打开国际市场,苏北白酒虽曾获过国际金奖,但并没有形成国际市场。苏北白酒也应打造新生的国际白酒文化品牌,突破白酒国际化瓶颈。从饮酒的生活方式如何与发达国家的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上入手,找出适应国外消费者口感和文化的白酒品牌,通过现代化的营销渠道使苏北白酒走上国际化。

(三)形成有效的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制。苏北白酒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只有有效保护和维护才能使其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虽已起步,但起步相对比较晚,需要政府进行良好的引导与服务。

1、加大对苏北白酒原产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可以发展洋河古镇和双沟古镇酒窖的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保护区域内大大加快苏北优质白酒的发展。

2、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洋河酒业及今世缘酒业加大科研投入。一方面可以搭建银行与苏北白酒企业沟通合作平台,洋河和今世缘企业也应建立文化创意信息库,为关系型贷款的开展提供真实低成本的模块化信息,以便更好地利用银行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总之,多方面推动洋河酒业更好地提升自身白酒的核心竞争力,实施白酒文化品牌战略、多极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使苏北白酒突破目前已有的品牌,把洋河酒业打造成跨国公司,使苏北白酒走向国际。

3、税收政策上,加强公平税赋的管理,创造机会使苏北白酒与国外白酒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苏北白酒向世界酒类行业进军,使苏北白酒成为世界的白酒,像法国的葡萄酒一样,成为全世界畅销的酒,使苏北白酒文化成为全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有效培育苏北白酒发展的资本市场,放松洋河酒业、今世缘酒业等白酒创意企业无形资产占比上限的规定,加快其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今世缘酒业快速上市成功,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以促进苏北白酒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可以减轻政府负担。

5、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培养和流动机制,洋河酒业和今世缘酒业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大量培养一批头脑创新、善于营销、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支持相应人才到外地去学习;另一方面高薪和情感留人引进高尖端人才,同时形成良好的流动机制,实现人才区域内自由流动,资源共享,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四)追寻消费者喜好。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一定要注重消费者的喜好,消费者十分的满意,是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懈追求。苏北白酒目前以浓香型为主,现借力传统文化优势,可以试着推出酱香型苏北白酒品牌,进一步抢占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酒,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将自然的、健康的元素引入苏北白酒的生产中,在白酒的包装、香、味、色、质上体现出健康、美丽、自然,让消费者感受到,饮用苏北白酒,是一种健康的文化消费;另一方面,苏北白酒在文化形象的打造与广告宣传上还需继续努力,加大苏北众多品牌在电视,网络,路边宣传牌的广告投资,既可以提升苏北白酒的知名度,又可以宣传其优秀的形象。我们不难发现,洋河近年来大大加大对电视广告上的投资。如其与浙江台的合作,主打“蓝”这一概念,提出了中国蓝的口号,很好地融入了蓝色经典系列酒的宣传。又如其在近年来央视春晚上的广告投资,洋河酒在小品中的出现和广告的插入,很好地提升了它的形象效应,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了较好的铺路;又如双沟珍宝坊的广告:“低度的柔和,高度的激情,开创中国白酒自由调兑风格”,很好地阐释了其一瓶酒,两个浓度的特点,合适而有宣传力。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出发点需始终围绕着消费者的喜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苏北白酒。

主要参考文献:

[1]姜丽丽.基于钻石模型分析洋河收购双沟的背景及动因[J].时代金融,2011.8.

篇10

独家调查北京182家重点工业企业

多数具备良好的“再利用”条件

目前,北京市工业资源基本呈现三大特征:

第一,从区域分布来看,北京市工业资源主要集中在以朝阳、海淀、丰台为主的区域,在调查走访的182家北京市重点工业企业中,归属朝阳区的有70家,归属丰台区的有36家,归属海淀区的有22家,东城区和西城区重点工业企业资源数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大兴、昌平、通州等城市发展新区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集中。

第二,从企业类型来看,北京市工业资源还是偏重于以消费为主的轻工业,重工业尤其是污染严重、耗能偏多的煤炭、石油、金属及非金属矿的采选业占比较少。在调查走访的182家北京市重点工业企业中,轻工业企业占到接近70%,食品和饮料、通信设备、工艺品、造纸印刷、纺织服装等是企业的主要发展类型,重工业则侧重以燃气供应、机械设备和非金属矿物的制造为主。

第三,从可改造利用的面积来看,在182家受调查企业中,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企业有145家,超过1万平方米的有124家,超过2万平方米的有90家,超过3万平方米的有68家;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企业有141家,超过1万平方米的有105家,超过2万平方米的有63家,超过3万平方米的有43家,大多数重点工业企业具备良好的改造再利用硬件条件。

20年间286家工业企业搬迁,

“旧厂房”发展成八类文化创意产业

改革开放之后,出于调整优化北京市产业结构、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考虑,北京市政府引导三、四环路内工业企业分期分批有序搬迁。据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计,从1985年到2005年,北京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286家,置换出工业用地12.07平方公里;2008年前后,包括北京焦化厂、化工二厂、北京有机化工厂、北京福田建材公司、北京齿轮总厂等在内的75家单位制定了搬迁计划,置换用地面积达到5.70平方公里。这些闲置下来的工业用地和厂房大多状况良好,为减少因建筑拆除造成的浪费,工业企业纷纷探索工业资源再利用,较为典型的有两大模式8种类型,即产业链延伸模式和出租转让模式(内容详见图表)。

产业链延伸模式

生产环节产业链的前端是技术环节,产业链的后端是营销环节,工业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汇聚上下游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集中发展。

研发设计型(产业链前端延伸)

特点:工业企业利用自身生产经验和领先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汇聚一批与自己所从事的主营业务相关的研发、设计和培训类企业。

典型代表: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

品牌推广型(产业链后端延伸)

特点:工业企业依托自己的主营业务,通过组织游览、策划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塑造品牌的健康形象,进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典型代表:龙徽葡萄酒博物馆

出租转让模式

出租转让模式与产业链延伸模式不同,原所属企业只是单纯收取租金,或者提供必要的保洁、安保等物业服务。

文化艺术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文化艺术类的创作和表演工作。

典型代表:798艺术区

影视戏剧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的制作、发行和服务工作。

典型代表:方家胡同46号

创意设计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及其他专业设计服务工作。

典型代表: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传媒出版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传输媒介的制作和发行工作。

典型代表:惠通时代广场

艺术品交易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艺术品的销售工作。

典型代表: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

休闲娱乐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旅游服务、娱乐健身及其他室内休闲服务工作。

典型代表:北京焦化厂工业旧址风貌园

追踪调查65家“先行者”

成功案例不足1/3

尽管北京市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一些经验,但在对65家已经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追踪调查中,仍然可以发现几大突出问题:

第一,成功案例少,总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追踪调查的65家工业企业中,已经找到准确定位,形成鲜明特色的仅有21家,不足全部调查企业数量的1/3;预计朝向或者已经朝向文化创意产业方向发展,但尚未做大做强的有9家;未能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找到合适的工业资源再利用方式的有35家,超过全部调查企业数量的一半。

第二,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于西部地区,区域发展不均衡。

追踪调查的65家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五环内。从统计结果来看,偏东部的东城和朝阳两区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比偏西部的西城、海淀、丰台、石景山等地更为扎实和深入,发展成熟的案例比重更高,总体发展规模也更大。

第三,模式选择存在热门冷门,部分领域发展留有空白。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已成功及正在发展的30家工业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属于依托自身主营业务的产业链延伸模式,另外一小半属于出租转让模式的案例中有4家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和创意设计、2家从事传媒出版、1家从事艺术品交易,发展状态都比较成熟;剩余5家被建成宾馆、商场、KTV、公园等娱乐休闲设施;2家以软件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发展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影视戏剧、广告会展领域出现空白。

这种发展模式上的冷热不均是由于政府主管部门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宏观引导,进行工业资源再利用的各企业间又没能形成定期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工业企业很容易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缺乏了解和宏观把控的情况下遵循羊群效应,从事一些已经证明可以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从而导致工业资源再利用过程中的高同质性和覆盖不全。

第四,规划不足,利益驱动,自发成长型园区难以做大做强。

对比同一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由工业企业进行产业链前端延伸的研发设计型园区建设成功率超过50%,而2家单纯依靠出租转让形式自发成长起来的软件服务型园区均处于待发展状态;进行产业链后端延伸的品牌推广型企业建设成功率占到6/7,而北京市目前尚未形成任何一个以广告策划为主要特色的工业资源再利用标志性区域。

自发成长型园区难以做大做强,归根结底在于园区规划时的不科学和入驻筛选时的不严谨。对于大多数通过出租转让形式自发成长起来的园区而言,建设初期大多并没有经过严格规划和论证,只要是知名企业甚至只要按时交纳租金,一律采取放行态度,这就导致同一园区内各种类型的企业并存,同一类型的企业也分散在不同的园区中,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和集聚效应的存在,很难形成有效的品牌竞争力。

建议:

成立多部门协调小组,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为推进北京市工业资源再利用工作的开展,建议现阶段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成立多部门协调小组。

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规划委员会、市文物局等多个部门联合成立北京市工业资源再利用协调小组,杜绝多头审批、多头管理的乱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二,编制北京市工业资源再利用指导目录。

针对当前工业资源再利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园区规划欠科学、产业特色不突出、难以形成集聚和有效竞争力等问题,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北京市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引导不同类型企业合理流动,调整优化现有布局体系。

篇11

一、何谓创意思维

思维是以感知为基础,借助于语言概括和间接反应事物。创意一词来源于英文的Creative idea,译为创造性的意念、奇妙的构想等。创意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探求对问题的新解释,进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认知性和创造性是形象思维的两种存在状态,受众对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的思维模式即为形象思维的认知性。创意思维要有针对性地依据设计目标和设计任务,结合受众的思维特征和规律进行创意构思,做到设计的有的放矢、原创性和不可替代。

二、创意思维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和新材料日新月异,打破陈规,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创意独特个性,满足受众需求的平面设计作品才能从设计的海洋里脱颖而出。平面设计是在二维空间内通过图形、文字和色彩三要素来传达信息、思想、情感和理念,设计作品应寻求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以独特而清晰的阐释方式说明信息内容,以独具匠心而新异的形象画面引人关注,发生兴趣,产生感染,并留下深刻印象。从社会性上讲,设计是以满足需求为目的,要传递文化,提高组织或企业的形象和感召力。设计只有摆脱传统的思想模式,摆脱传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对物象进行再认识和再创造。创新是设计的灵魂,一味模仿借鉴,没有自己的创新点,就会失去设计的灵魂。

创意新颖与否是平面设计优劣的关键,创意的本质在于改变和颠覆。同样的元素,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在不同的主题和环境的刺激下,设计作品给人的感受也会有差异。因此,要明确设计目标和任务,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定位,制定绝妙的设计策略,充分发挥创意思维,提出创意方案,反复推敲比较,科学理性地分析各视觉要素,探索独特的传达方式和新颖的视觉表达形式。创意思维是一种有思想、有意识的创造,是一种想象和联想,是意念的创造,是将意念或构想转化成具有创新设计形式的思维过程。

三、创意思维的表现形式

创意思维贯穿人的各种思维形式,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新颖脱俗的、可视化的思维活动。创意思维是高级形式的思维活动,种类繁多,可分为抽象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反常思维等。

逆向思维是因果关系的倒置,是由果索因的推演,反常思维是从事物的反方向提出假设,依据事物间的正反关系构成联想,异化问题,以出乎常理的视角来获得全新的视觉形象。反常思维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把问题“点”引向问题“面”,从一个原点出发,自由地联想到与它相关的众多点。也称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不受知识面和传统思想观念的限制,是多维度、多方向的思维形式。与之对应的是收敛思维,也称求同思维,是一原点为中心,从不同维度、不同方向将思维集中于该原点,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思维形式,调动各方面的元素,指向问题的核心。

发散思维在设计构想阶段占主导作用,而收敛思维在设计的实现阶段作用显著。平面设计作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意思维的运用成效,多种创意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和交互渗透,可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组合,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大有益处。

四、创意思维的实现途径

创意思维的培养和锻炼首先需要提高审美修养,勇于发现新东西,发现生活中的美,取设计构思于生活,将生活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作品中。要多鉴赏体会、理解分析经典设计作品,反复思考,耐心推敲,融会贯通,消化吸收精髓设计思想,挖掘新思路,积累设计灵感。精巧新的创意点还需要恰到好处地调动视觉元素的技巧以及灵活精妙选择表现手法的能力,强化设计作品的视觉平衡力和冲击力,形成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事创意思维,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酝酿,经过长久的苦思冥想,才能打破陈规、别出心裁,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创意思维的实现途径可以归纳如下。

(一)准确定位设计目标

无论是商业性质的广告设计、标志设计还是公益性质的招贴设计,创意思维始终要围绕传播对象这一核心设计目标,大体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生产定位三个层次。在进行设计构思之前,需要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市场调查,明确调查目的和项目,采用观察、访问、搜集图文信息等手段,发散收敛思维,弄清设计的政治背景、社会状况和文化底蕴,对调查内容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对传播对象应有明确的界定,分析其年龄、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引起广泛的共鸣,力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预期效果。确定设计目标,明确设计定位,想受众所想,设计目标是创意思维的基础所在,使设计有一个精确的定位和出发点。

(二)恰当选取符合主体思想的设计素材

对设计任务进行调查研究,明确设计目标之后,经过多次反复分析、联想、比较和选择,可挖掘出设计的主题,所谓“千头万绪不离其宗”,主题是创意思维的关键。深入分析主题是在主题思想形成之后必须进行的创意思维活动,确立设计的任务目标、主题思想和设计意念,还需收集和选取设计素材,把主题分解为一批概念加以研究,发挥创意思维,找到最能代表这些概念的一批形象素材。选取的形象素材,要与概念有牢固联系且准确对应,同时广为传播对象接受认可。进一步对形象素材加工组合即为设计中最常用的图形,图形包括插图、绘画、摄影等形式,是平面设计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

文字是平面设计的又一重要构成元素,文字的大小、形状、长短、粗细、位置疏密等的创意排列所形成的节奏和韵律,能传递特定的信息。它不仅仅可以从字义上传递设计理念、传达信息,表达设计思想,同样可以构成个性独特、风格奇巧的形式语言,文字可以平衡构图,突出强化设计主题,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图形在版式上的有力补充。色彩的创意运用不仅可以美化画面,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代表不同的色彩语言,释放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色彩情感,通过冷暖色调、明度纯度、调和对比、面积位置等,反映民族文化,诠释设计主题。设计素材选定后,还需运用创意思维把图形、色彩和文字进行搭配和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平面设计的创意思维不是运用单一思维方式,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使用多种思维方式,借鉴民族文化精髓,对信息进行组合提炼,融入受众所认可的文化,探讨创意思维的构成要素,能有效地加强这方面能力,使设计作品脱颖而出,达到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2

创意产业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是文化艺术设计和商品生产的结合,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它强调创意和创新,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由于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时间不长,产业人才还不能适应我国创意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高校的设计专业将是创意产业人才的主要输出平台。

实践教学是家具设计课程中重要的环节。希望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研究,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快速发展的家具行业培养高层次的设计研发人才。家具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选题、调查与分析、方案的确定、模型制作、设计的完善。下面将围绕这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题的选择

(一)自拟课题

这类题目自由度、选择的范围较大。但往往只是对造型的改良设计,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小。我们可以把命题范围扩大,只给概念性的限定。如:椅子的设计,可以延伸为对“坐”的设计,只需满足“座”的功能即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竞赛课题

这类题目既允许学生发挥创造性,又能和实际的项目进行结合。通过设计大赛可以检验学生的水平,有助于学生进入良好的设计状态,锻炼学生设计的感悟能力和把握能力。在强化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为其成为一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师做铺垫。

(三)实际项目课题

借助企业提供的实践课题与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项目的整个设计制作流程,这样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直接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项目实践中获得全方位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学生在参与实际的项目的同时,对设计会有更进一步实质性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设计是一个妥协的过程,想要把设计变成产品,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二、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设计调查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一,是设计过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包括:产品的调查和对用户的调查。其中,产品调查涉及产品的功能、材料、造型、技术、人机、使用方式及使用环境。用户调查需要考虑生活方式、使用动机、审美情趣、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要学会过滤、筛选并加以提炼和整合,最终得到主要信息,并进行分析,得出我们的设计定位。这个过程很重要,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现在的学生往往做得不够,信息基本都来自于网络,信息量少且片面,缺乏真实性,对资料的整理分析不够深入,没有起到设计依据的作用。

三、方案的确定

方案构思是整个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手绘草图需要快速准确地表达设计的意图,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一对一辅导,与学生一起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运用各种创造技法,多途径探求可能解决设计问题的新方案。通过这个过程,老师可以把握每个学生设计的能力及优势,做到有针对性地指导,最终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最佳的设计方案,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模型的制作

模型是将设计方案、设计创意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的一种途径。它能直观地展示我们设计的成果,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模型的制作由于条件有限,目前只是做一些粗模、草模,这个阶段学生分小组完成,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模型的制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讨论,参与制作,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设计最终表达的过程,对材料、结构、工艺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设计的完善

借助草模,对方案进行反复推敲与修改,最终选定可进行深入设计的方案,并完善方案的细节设计,进行色彩、人机、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这个步骤往往被学生忽略,一般都认为模型制作完成,设计便随之结束,所以,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草模来完善设计方案。

在创意产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潮中,我们应该培养出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文武双全”的设计人才,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创意产业背景下社会对家具设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3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697.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072.3亿元,年均增长12.6%,占全市GDP比重的13.4%,居于全国首位。如此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潜力巨大,但通过调研发现,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为例,文化创意产业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供需不匹配等矛盾,主要表现在创意人才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不能将原创作品“产业化、市场化”,这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

二、文化创意企业营销人才需求特点

(一)文化创意企业人才分类与营销人才定位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包括内容创新、生产设计和交易三大类。第一类是原创人员,他们主要提出创意,是产品的构思与创作者。第二类是技术人才,他们主要进行创意的引导和加工,把创意以完美形式呈现出来;第三类是创意产品的经营者,他们主要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推广与管理工作,实现创意最终产业化。当然,能把三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属于高端人才,是文化创意企业最渴求的,可惜市场供给十分缺乏。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主要属于第二和第三类。具体到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转化。

(二)文化创意企业对高职营销人才的需求特点

1.文化创意企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情况

2014年后半年,笔者走访调查了北京市通州区十多家家文化创意企业,了解他们对高校大学生人才需求情况,发现超过60%的文化创意企业对大学生学历并不是特别要求,需要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对高职学生有接纳和发展的空间;一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对大学生专业有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在产品的市场化方面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职业能力方面,文化创意企业看重的排在前五位的能力是创新能力、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其中63%的企业首先看重的就是创新能力,这也显示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特性;而职业素养方面,为人诚实、积极主动、有责任感、严谨踏实、能承受压力则是文化创意企业最为看重的五个方面。在招聘大学生时,文化创意企业看重的是个人能力、社团学生工作经历、实践经历、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对学历、专业、成绩、获奖情况、文艺专长等方面一般或不太重视。通过调研还发现,虽然专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文化创意企业而言,行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进入企业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很快就能上手,但是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和素养需要在学校就培养得很好,这些才是企业最为看重的。

2.文化创意企业对高职营销人才的需求特点

营销专业的高职大学生,因为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所学课程、就业岗位要求的关系,在团队协作和执行力方面比其他专业相对更有优势,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学生,想从事文化创意工作,除了进入文化创意企业必须进行的业务培训外,最需要的就是在校期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也恰恰构成文化创意企业对高职营销人才需求的重要特点。

三、目前高职营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关注

目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大部分以针对需求的市场调研为依据,根据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安排,具有通适性,有些虽然有具体方向,但行业特征明显,更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包括市场营销知识、市场调查与分析知识、营销策划知识、商品推销知识、销售管理知识、创业知识以及相应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少。有些课程例如广告策划、公关策划类似的课程具有创意思维特征,但因为鉴于实际教学条件的制约,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广告公关活动创造的过程,自主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实践课程考核标准欠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高职院校营销类专业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一定比例的实践课时。但在考核标准上,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比如市场营销课,虽然也会有实践课时,但基于课程安排、教学计划、课时分布等原因,只是安排一定的课时,学生完成指定任务,回到课堂进行展示,教师在评价此任务时,更多看重的是内容和完成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会占太大比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范围制约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锻炼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模式已经被广泛认可和采用。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合作企业实习,为了保障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效果的评估,一般高职院校愿意与大型企业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后,工作内容程式化,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店面销售或者促销活动,帮助企业提高短期销量与利润,学生在此期间得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也提高了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短期效果显著。但是大企业一般工作内容和流程固定,考虑到风险和成本问题,需要个人创新和发挥的地方较少,对于高职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独立思考、提出方案并有权利解决问题这样一整套完整实战的可能性很小,创新创意能力无法得以培养。工学结合主要是通过一段集中时间的岗位实践,布置给学生实践任务,也是常常有一定标准,学生自我发挥和创新空间有限。

(四)技能大赛和创业实践参与面限制学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营销技能大赛是指学生和老师一起参加校级、市级和国家级的技能比赛,这种比赛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比赛平台自己发挥,例如开展市场调查、制定计划、撰写方案、执行方案、评价方案,因为是参赛项目,所以院系重视,人力物力的投入和保障更多,能完整执行下来,创新创意能力得以培养。但因为选拔机制、比赛规则等方面的要求,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缺少机会,学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大学生创业教育现在高职院校非常重视,近几年开展如火如荼,尤其是营销类专业的学生,对此更有优势。但由于政策、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加之学生创业意愿、能力水平差异,所以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大部分学生仍然得不到这种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

四、高职文化创意营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一)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方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可以进行对一些课程进行合并整合,把侧重理论和侧重实践的课程相结合,变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和市场技能大赛沙盘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能通过技能沙盘的训练转化为实践,而不是分割开来,避免学生遗忘,及时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并且通过实践,也利于融入自己的思考,无形中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再例如拿出顶岗实习的部分课时,把广告策划课与顶岗实习结合,由学校负责提供企业资源,让学生在广告策划课堂上深入广告公司实践,撰写广告策划方案,并将此方案是否得到公司认可为标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就是电子商务课课程,可以和大学生创业实践课程结合,采用项目制教学,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以团队形式创建网店,不光看网站的建设,同时参考网店的经营情况,考核学生成绩,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当然,这些都需要合并课时甚至学期,对教学课程设置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改进评价机制,加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文化创意企业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意创新才能,对于营销专业的高职生,虽然可能不会参与企业产品的创造和生产环节,但是也肩负着了解和传递客户需要,实现创意产品到客户的市场化等重任,所以营销人员一定要思维灵活,善于接纳各种创意元素,不断打破旧的传统,构建新的模式,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些都是创新智力和意识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创新,评价标准加大创新能力的比重,例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可以将策划方案是否被企业采纳作为评判标准,如果必修课程有难度,可以利用选修课程多开展一些创意大赛和成立创意小组,注重个性化教育,锻炼学生创意思维能力,把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次数和评分纳入学时,从评价和考核机制上真正融入创新标准。

(三)校企合作加强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

文化创意产业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产业,营销专业的高职学生如果想从事并且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意创新意识。院系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一方面可以与大企业合作,另一方面要多寻求和开发与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合作的机会,学生在中小型企业实习相对比较灵活,而且中小企业人员较少,每位员工的角色较多,学生更有机会参加项目的创意、设计等工作内容,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好的机会。

(四)学校加强对大赛社团和创业组织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大赛和创业项目都可以很好地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因为资源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或者受益。学校如果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给予物质保障,营造良好的参赛和创业氛围,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其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90后的大学生喜欢用自媒体接受和传播信息,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创意能力的展示,例如学院网站,微信平台等,进行创意创新活动宣传、展示和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和成就感,让创新氛围深入学生内心,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常态。

参考文献:

[1]赵瑞霞,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策略研究———以营销策划类人才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7):165.

[2]肖俊,文化产业背景下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策略[J],文化艺术研究,2016(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