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校园里的数学知识

篇1

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积极创设适宜的发展条件。

兴趣是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电教媒介的广泛应用,电教媒体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知识。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创设教学场景,设置好学习内容,使学生边学习边活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所以说,在小学教育阶段,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并积极地为学生活动提供条件,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2.巧用语言艺术,寓数学教学于游戏情境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幽默有趣,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数学教学亦是如此,诙谐幽默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数学教学特别有用。另外,游戏活动对于数学教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最喜欢游戏,游戏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数学知识。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数学,教师要把数学教育目标、内容及要求都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如:在教统计一课时,就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玩耍中得到知识,在玩耍中学习,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3.适当鼓励、适度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研究表明:及时地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能立竿见影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上的这种机会很多,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从答题的准确性、计算的快速性、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等都可找出这样的机会,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给予学生的激励作用,如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微笑及友善的动作都能起到对学生的肯定作用,对学生作业本上批注一个表扬或鼓励的符号等,都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肯定。对那些没有做好的学生,要善于寻找闪光点,给予适当的鼓励。不区别对待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在表扬与鼓励中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习主动性,使其自觉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2

1.构建学生事务管理体系是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基本要素。

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实现工作科学化,努力促成学生事务管理科学化是基本条件。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科学化,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就是努力构建学生事务管理的知识体系③。知识体系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关于研究知识领域的知识,一是关于研究方法论的知识。构建学生事务管理知识体系,要在学生事务管理领域内研究学生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一般特点和普遍规律,另外在研究方法论上,还应包含如何选择发现或生产知识的方法,以及知识的使用范围和可信度。促进学生事务管理科学化,研究学生事务管理知识是前提和基础,并要进一步研究如何适当使用。

2.构建学生事务管理体系是促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需要。

以高校学生管理人员队伍为中坚力量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保证社会平稳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才、指导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队伍也成为"以青春为伴,为青春摆渡"的摆渡者,成为广大青年学子"人生的导师,青春的朋友"。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赢得了公众的赞誉,但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更多的事凭借日常工作的经验,自我的自觉管理意识进行日常教育管理,随意性比较大,情感和主观因素较强,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亟待解决。④单一的靠传统的"传帮带"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建立标准、研究最佳实践方法,并进行知识管理,使辅导员能够自觉学习,提高辅导员自身工作能力;在知识体系的框架下,各个学校根据知识体系标准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使学生事务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 构建学生事务管理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要促进高校学生管理老师的"职业化、长期化、专家化",使得学生事务管理岗位成为一种行业,成为一个职业,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标准,建立职业工作内容标准与规范,就必须要寻找、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没有知识体系,职业化就是一个空谈,"职业化、长期化、专家化"就是美好的肥皂泡。同时笔者认为建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知识体系,通过规划制定管理标准,实现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管理知识体系和最佳实践是很有必要而且是紧迫的。通过建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实现高校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自我学习,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的众多模式中,AUFE走出了一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意识,强化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完善信息采集平台的管理服务创新新模式。

三、书院制模式下的AUFE学生管理服务体系构建

学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不断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活引领、综合素质提高、职业发展导航、就业指导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形成了学生成长有动力、学生基层组织有活力、学生工作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新局面。

1.认真落实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制度,深入学生,贴近实际,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心声,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想结合,把学生工作做到学生床头上、心坎上。"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学校教师、辅导员作为书院的老师,要跟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分享大学生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教授宁说,"书院制"打破了学院学科发展为导向的育人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郑南宁还有一句让老师们津津乐道的话:"学院像父亲,书院像母亲,各有侧重,共同构建温馨家园。"依此理念,学校积极组织辅导员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家访活动,促进了学校与家庭、辅导员与家长的联系,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使得老师与学生关系友师生关系逐步向亦师亦友的方向发展。

2.重视宿舍管理服务意识的提升,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书院制"教学模式下,"住宿书院制"十分强调"师生共建"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基本单位。而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则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坚实保障。后勤管理部门在接到学生报修后如无特殊情况,在24小时内上门维修;如遇需后勤管理处维修的,接到报修后立即向后勤管理处反映,并将跟进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

3.建立了学生公寓的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巡查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机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没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服务意识强的学生公寓管理队伍,就不可能保障了学生公寓的安全与稳定。"书院制"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有安全上的保障和实施的前提。三年来宿舍卫生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学生公寓公共环境卫生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

4.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书院制"学习环境下,大至学校小到宿舍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学校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温馨的、自由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其中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管理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历来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在参加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节活动中,9篇作品在大学生宿舍文化节上获一、二、三等奖,学生工作处宿舍管理科连续两次获得大学生宿舍文化节优秀组织奖。

5.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采集平台。安全稳定的局面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动向,这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为此,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这道体系在重大事件和日常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学校"书院制"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而及时的参考信息。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研究的永恒课题。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高校学生主体的变化,对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提出严竣挑战,学生管理体制创新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书院制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育人,明确分工,通专结合,利于通识教育人才的培养,师生同住,便于情感和学习交流。必须指出,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书院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新时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任重而道远。任何一个改革都是一个借鉴和摸索的过程,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创新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注释:

①李翠芳:《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的新探索》,《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第五期,23页

②刘平昌、周清华、王建琼:《书院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和探索》,《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41页

篇3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产品是提供给市场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实体或服务。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产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产品的核心,即企业提供给消费者或消费者所追求的基本效用或利益。二是产品的形体,即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实体或服务的形式。包括产品的形状、特点、质量、品牌、包装等特性。三是产品的附加利益,即随产品而来的各种服务。产品的三个层次告诉我们,企业在设计和销售产品时应注意产品的整体概念,不但要重视产品的形体,而且要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附加利益产品。

职业院校应树立学生是职业教育产品的理念:职业院校在产品设计到学生就业(产品销售)都要树立产品意识和市场意识,让企业(需求方)介入和发挥作用, 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产品核心),实施有效的产品组合策略,并树立全程跟踪服务意识(包括对学生和企业)。

二、职业教育产品组合策略

1.职业教育产品组合

产品组合指全部产品的品种及其类别构成的整体,包括产品组合的宽度和长度。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一个企业有多少产品大类,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品种规格。

为了满足目标市场需要、分散风险、增加利润,企业往往采用产品组合策略,即企业经营的各种产品(产品组合宽度)及其品种规格(产品组合的深度)相互搭配。

2.职业教育产品组合宽度

职业教育产品组合宽度指院校拥有多少个专业,从而培养出多少种不同专业的职业人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

3.职业教育产品组合的深度

职业教育产品组合的深度指每个专业拥有的专业方向以及专业方向之间的关联性。由于受学校办学资源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限制,学校应在保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增加专业内分支专业的深度和宽度,发展专业方向时应以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为核心,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

三、职业教育产品核心设计

产品的核心指企业提供给消费者或消费者所追求的基本效用或利益。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不是为了占用或获得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能满足某种需要的效用或利益。职业教育产品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方案。

1.核心设计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职业教育在产品核心设计时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河南职业供求信息显示,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集中在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三大行业,其用人需求分别为39.23%、33.65%和11.72%,三者合计占总需求的84.60%。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0.06%、37.40%和62.54%。第三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用人占绝对主体地位。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和股份有限公司用人需求占多数,分别为43.23%和30.02%,两者所占比重之和为73.25%。其需求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已经意识到提高企业员工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迫切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愿意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中小企业对中高职人才不仅看重文凭,也看重职业资格证书,持双证书的中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尤其受欢迎。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与市场对接,职业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改造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等内容,要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应得到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要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帮”相结合的总体原则,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加工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3.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

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建立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办学机制。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重新组合课程,以减少课程门类,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造性地设计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提高教学效益。依据市场需求,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是“2.5+0.5”的模式(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

4.双证书培养

双证书培养在职业院校已有实践,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90%,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但是,每个专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实施哪几个相应的职业资格培养,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的院校正在深入进行研究、调整。随着双证书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在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双证书培养制度化。

5.构建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变,满足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评价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打破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

具体来讲,要研究制定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设计项目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与此同时,要建立第三方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管理为主要指标。建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分等级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并作为政府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

四、服务策略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需要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这种协的介入合作,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成林.经济管理基础与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1.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的现状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学校陆续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他们毕业于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具有高等学历和学位,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是他们的教学优势。但是毕竟他们年纪轻、教龄也短,还存在不少的不足。大多是一毕业就走上教学岗位,没有比较系统学习过教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接受过严格的职业培训,并且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职业院校数学的教学。从实践来看,大多数高校新任教师仍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开头几年大多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专业水平进展缓慢。

2.目前高职学校数学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学生实训配备上,而忽略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很多基础课程都被削减课时,有些甚至不开设。

2.2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较为明显

很多年轻老师对教学的热情度不高。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些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工作,备课不充分,讲课不认真,抱有一种应付性的教学工作态度。青年教师平常最津津乐道的是谁又获得了什么科研奖励、拿到了什么项目、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而对教学成就几乎无人问津。同时,有大部分的青年教师或多或少的从事兼职工作。

2.3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如在板书设计上不合理。不能做到标题醒目,布局合理,内容简要,字迹端正,课堂的中心内容突出。概念和公式没有着重强调,因此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4对教材内容驾驭能力欠缺

备课敷衍了事,没有对重难点进行全盘考虑,课堂教学表现得凌乱,抓不住教学的中心内容,欠缺数学课程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2.5青年教师技能不佳和课堂管理不到位

青年教师讲授课程时无艺术性,对学生的课堂纪律疏于管理或不敢管,对学生迟到、睡觉、讲话等很少制止,放任自流。这样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对高职院校青年数学教师能力的培养建议

3、1对于青年数学教师上岗前培训力度要加大

目前对于青年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前,要全面地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学校也要定期举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的培训、讲座和研讨会,可以让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当“青年教师导师”,通过“传、帮、带”与青年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熟悉数学教学课程,掌握教学的技巧,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依赖教研室的团体力量,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点评,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进而近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3、2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数学教学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求青年数学教师具有相应的数学教学知识,把“数学内容”和“教学”融合在一起,使数学知识具有“可教性”。对于这些教学技巧,需要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3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教学能力

鼓励青年教师指导课程设计,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指导工作,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这样可以锻炼青年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把数学建模的内容充实到理论教学中,增加基础课的应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3、4青年教师要精心备课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在备课前,应该进一步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备课。青年教师要把关心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任何一堂课,都有成功之处,也都有不足之处。一个有心的数学老师会认真总结课堂上的利与弊,对自己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对自我表现进行反省、检查、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同时,多鼓励青年数学教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学习前辈的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学习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精神,并且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杂志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如《高校数学》,也可以从某些网站下载到好的教学研究的资料。

3、5提高数学教学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对上数学课的教师尤为重要,这种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在课堂上传授的,数学教师是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和板书表达来传授知识,这种活动是数学教师的逻辑思维、组织与处理教材能力的综合体现。数学教师讲课必须做到语言准确严谨,简明清晰,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启发性,深人浅出,生动形象。

学校可安排一些基本技能比赛活动,如开展写一手好字、写一份优秀教案、上一节有价值的公开课、课件制作比赛等等。从青年教师角度来讲,很多青年教师事业心和上进心都很强,希望有机会来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能够得到领导和同行们的认可和称赞。通过比赛,教师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风、教案设计和对所教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等,也可以与其他参赛教师进行各个层面的广泛的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得到提高。

高校数学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只有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等方面全盘考虑,切实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稳定青年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篇5

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由于成绩不好,考不上普通高中而只能选择入学职业技术学校。他们入学前所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很有可能会带到职业教育中来,突出的表现为:不认真听课、好动,有的甚至逃学等。好动等这些毛病,并不能认定他们的智力方面就一定比高等学府的学生差,在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动手操作职业理念上,他们由于好奇好动的天性,让职业技术学院校的学生反而对实操喜欢起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课的教育,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形成同普通高等教育比肩齐进之势。

2.职业技术学教育的实训课与人才培养目标

同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不同的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大都从事一线、基层操作工的工作,所以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用工单位所需的一线工人。一线工人,要的是过硬的技术,而技术的来源则是由操练而习得,即所谓的熟能生巧。要想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可在用工单位谋得理想职业,首要一点是技术过硬,技术过硬的保障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训课堂了,可以说实训课的成果与否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

1.动手为主,讲解为辅

实训课的特点是动手操作的训练和养成教育,我们应把动手操作放在首要位置。实训课的操作离不开讲解,但这种讲解是穿插在操作中的,即这种讲解在实训课堂中不能像平时理论授课的形式那样起主要作用,讲解是为了促进操作,是对示范的解释说明,故实训教学课主要是学生动手操作,讲解只能为辅。

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实训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的组织,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金规银律来遵循,这是因为,实训课中是能动双方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实训课的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感受和情绪,做到因势利导,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和感受。同时,对于个别学生的性格差异,在职业技术教育目标范畴内,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3.积极引导,解决疑难

实训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操作示范和引导,并非一措而就、一劳永逸式的,而是建立在积极引导、耐心讲解、答惑解疑的基础上的。在专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把本课题该讲的都要讲解清楚,并且要把本?n题实习操作的重点,难点都要讲到,然后进行实习课题操作演示。在学生的模仿操作中,老师应仔细观摩,不时地提出中肯建议,同时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问进行耐心细微地解答。

三、课堂管理的设计

1.严格管理,强化纪律

搞好课堂管理是上好实习课的组织保证,一定要严格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何况是具有调皮、好动特征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坚决地不折不扣的贯彻实训教学课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习纪律。对于迟到、早退以及经常缺课的同学进行处分,要让他们知道违纪可耻,让其他同学以儆效尤。

2.标准操作,保护财产

在实训课堂的管理中,一个不能不引起重视的一点是:标准操作,保护财产。我们知道,实训课堂的教学是真实的机器设备应用的实操过程,每学期的实训课,都会有若干台设备因为学生操作不当,而至使机器报废,使得院校的财产蒙受损失,这些损失中绝大多数是由于老师在操作中的管理不当而引起的。要想避免这些财产损失,一定要进行标准化操作,要让这种管理理念深入到要来实训课进行实操的每一个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心身之中。

3.检查考核,客观公正

篇6

实训基地是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锻炼的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之一,这已是高职教育界的一种共识[1]。

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所谓校外实训基地是指学校从专业发展出发,与相关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和实训场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外实训基地在开发和使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院校都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本文结合河南大学信息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针对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的建立和管理展开探讨。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以校外实训为主,原因是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初期经费紧张、设备和实验室资源、师资力量不足,因此,需要借助各种外部资源,包括企业资源来开展实训教学。但经过这些年的校外实训,许多院校发现校外实训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外实训的长期费用高。校外实训基地,特别是一些商业性质的实训基地都是要收费的。根据实训周期、实训内容的不同,一个学生的实训费用从上千到几千,甚至上万。如果再加上实训期间的食宿费用、交通费用等,开销很大。按照1 000人实训一个半月计算,总费用不会少于100万元。几年下来,累计费用相当惊人,而这些钱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大规模、高质量的校内软件开发实训基地,从而提高学校的建设水平。

第二、学生管理困难。校外实训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主要依靠带队老师,实训基地的老师一般只负责基地内部的实训管理。这样一来,一名带队老师往往要负责上百名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么多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实训,需要适应周围的环境,虽然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但仍然存在住宿和饮食习惯上的很多麻烦,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2009年甲流爆等突发事件,使外出实训风险更大,难以控制。

第三、实训内容没有针对性。校外实训基地设置的实训内容与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距离,实训基地的老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熟悉,基地的实训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成为两条平行线,无法融合。这样一来,实训无法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另外,由于知识准备不足,实训往往流于形式。

第四、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质量波动较大。企业是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的主体,经营业绩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教育服务只是其社会责任之一。当企业的业务经营与教育服务发生冲突时,企业会根据业务需要来调整实训内容、实训教师、实训时间,学校无法对其实现约束,无法控制服务质量。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越来越多的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开始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比如河南大学在2009年建成信息技术实训中心,该中心是2006~2008年度“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之一。项目共投资人民币300多万元。按照“拓宽基础、加强实践、注重创新”的理念,该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为河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非常贴近企业环境的实训场所。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关键点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面向企业合作,对接课程设置。也就是说,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应该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实训内容应该符合企业需要,而实训过程应是对以往课程的综合应用。

以河南大学信息技术实训中心为例,实训中心设立3个实训室,分别是软件工程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和网络创新实训室。软件工程实训室主要进行Web应用系统开发的实训;多媒体技术实训室主要进行视频短片、动画设计的实训;网络创新实训室主要完成综合布线、网络路由配置、协议仿真等实训。实训内容针对当前互联网应用和动漫产业的巨大需求。实训室配备的设备采用最新的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软件也采用主流的开发工具。

关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已经有很多相关论述[2-6],本文总结河南大学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一些我们认为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2.1硬件环境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环境除了计算机之外,还包括工作台等附属设施。建设硬件环境不能只满足最基本的上机需要,还要超前配置,要最大限度贴近企业工作环境。

众所周知,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快,在采购计算机时,配件应该是最新的,CPU、内存、硬盘性能应该是最好的,这样才不至于落伍。学生实训时,看到比较新、比较好的设备,会有一种满足感。否则,学生会认为学校不重视实训,甚至认为学校是在欺骗学生。

实训基地是对企业环境的一种模拟,所以,应该配备计算机工作台,最好带有隔断。为了模拟企业考勤制度,实训基地还应该配备打卡机或指纹考勤机。如果条件允许,实训基地还应该安排专门的会议室,并配备会议桌、投影仪、白板等设施。有了这些附属设施,学生会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上课的新鲜感,从而更加投入,实训效果也更好。

另外,在采购各种硬件设备时,还应该制定升级计划。任何硬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性能都会逐渐落后。为了降低成本,不应该整机更换,而应该通过对部分配件的升级来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设备维护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对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维护,可以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2软件环境建设

实训基地的软件环境主要指进行软件开发的各种技术和软件工具。软件环境应该符合IT业界使用的主流技术和开发工具。企业用什么,实训基地就配置什么,而不应该受教师个人喜好的影响。

软件环境的配置应该是多样的。虽然在实训过程中,可能仅限于使用一两种工具。但即使其他工具不用,也应该让学生知道,并有所了解。

软件环境还要包括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的帮助文档、开发文档。这些文档以电子方式保存在学生的实训机器中。学生实训前,还应该根据实训内容,由指导教师编写示例或范例。有了这些准备,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必要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2.3师资队伍建设

即使有了必要的软硬件环境,要收到良好的实训效果,还要依靠实训指导老师的能力。对老师而言,指导实训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实训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实训往往要求学生设计并完成一个比较复杂、完整的系统,涉及的专业知识、相关技术和专门工具比较多,出现的问题、碰到的难点也是五花八门,非常棘手。所以,实训指导老师除了要精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大量具体的开发技巧并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开发经验。否则,当学生提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时,仅靠基础理论知识是无法解决的。

实训指导老师必须是通才,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只对一两门自己教授的课程比较熟悉,且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最关键的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养可以采用以下3种方法。

第一种,建立实训指导小组。选择专业特长各不相同的老师组成指导小组,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人知识不全面的问题。小组成员要定期展开互教互学活动,扩大每个成员的知识面。

第二种,进行专门培训。经常性地安排指导教师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每次培训时间要充分,最好在1个月以上。时间太短,教师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浪费时间和经费。同时,还应该资助指导教师考取一些质量比较高的资格证书,提高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

第三种,加强教师科研。对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鼓励实训指导教师参与各种科研项目,特别是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这对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3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是对企业环境的模拟,因此,实训基地的管理也应该符合企业管理的特征,要给学生营造一种企业氛围[7-8]。

企业管理的一个特征是制度健全、赏罚分明。虽然实训基地无法完全照搬企业管理制度,但至少要有考勤制度,至少做到赏勤罚懒。此外,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的进取精神,实训基地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精神。可以采用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另外,还可以制作一些励志标语,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

4结语

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IT技术人才,提高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质量,加强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水平,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指导教师培养和企业化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对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映琴. 校内实训基地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96-99.

[2] 赵洪强.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初探[J]. 管理观察,2009(4):141-142.

[3] 张颂娟,王旭东.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现状及建设思考[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0-112.

[4] 王俊山,杨天英. 基于专业群理念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25-27.

[5] 吴雄彪,张雁平,花有清. 论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01):104-106.

[6] 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8(01):78-79.

[7] 孙冠男. 浅谈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构建[J].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01):19-20.

[8] 马昀,陈志华.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7(2):87-89.

Discussion for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Training Bases Built in Software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Bing1, YANG Xin-xin2

篇7

一、提升师德形象以立德树人

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到正己而化人者顺,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学是一项具有强烈示范性的工作,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工作中不断刻苦钻研,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高职中医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工作者,其应具有的品德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医学院校的学生应当是既有高尚医德又有精湛医术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传授中医药学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融入品德教育内容,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1],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还能感受中医药学医德的浓重气息,进而加强对医学的认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中医药教学追求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南丁格尔精神、白求恩精神,因此高职中医药教师在拥有渊博的知识、具备丰富的学识和点拨技巧的同时,最重要的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

二、创建优质课堂以立德树人

优质课堂来自教师的精心准备,从对教材的把握到素材收集,从课件制作到透彻的课堂讲解。高职中医药教学要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资源,把握所选用教材编者的精神编辑意图、内在理念和社会价值等[2]。教师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学科发展以及关联学科来收集素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新颖又紧扣专业,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高职中医药教学的准备过程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较为枯燥的中医药知识变得生动、新颖、活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讨式、演讲式、案例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教学、学生绝对听从教师的教导到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情感基础以及身心发展规律,采用诸如“鱼腥草注射剂”事件、“毒胶囊”事件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将人类与SARS、非典、HN7等抗争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使中医药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生活,回归生活本真,构建符合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和未来生活需求的生活化课堂。

高职中医药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中医药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PPT、MOOC网络课程、视频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的直观性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显,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在实践中运用。

三、弘扬传统文化以立德树人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丰硕成果,是目前世界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中医药的形成吸收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华,其发展、创新、传播也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烙印,并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通,血脉相连。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直到今天,中医药学仍以其独特的优势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作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一支不可替代的文明成果,承载着保障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医疗和健康的神圣使命。近年来,伴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对中医药产业提出国际化、现代化的要求,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而且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加速向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一些西方医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传播。我国的针灸技术已经传播到200多个国家,中医中药出口160多个国家。这些宝贵的中医药历史财富,既有传统的继承性,又有时代的创新性。因此,我们在高职中医药教学中,讲授中医药道法自然的哲学观、预防为主形神兼顾的健康观、整体平衡的生命观、辨证施治的诊疗观和“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道德观,同时还要将它的产生背景、现展、风格特点、相关的人文地理等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有进一步的全方位的理解,加深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进而加深对人类优秀文化价值的理解,建立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崇敬之心,并自觉地去承担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创新使命。

四、坚持人本管理以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良好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4]。高职中医药院校首先要塑造有特色的大学教学环境,坚持科学精神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构建良好的中医药育人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高职中医药教学管理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讲究引导艺术,善用激励机制,开展行之有效的育人工作。高职中医药教学可以开展如急救培训、课内社区医疗实践和课外假期社会实践等实`形式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负责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以及后勤服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坚定学生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的志向。

五、结语

高职中医药教学承担着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文化,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中医药人才的重任。作为高职中医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中医药教学全过程,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好高职中医药教学“立德树人”的使命及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福杰,汪剑.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20-21.

篇8

一、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素质。思想素质,要有开拓创新与时惧进,发扬甘当人梯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挖掘潜力,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服务,来适应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的需要。文化素质,社会在发展,新科学,新知识,新内容不断在实践中涌现,中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还要培养上进心,进取心,要加强对社会知识的丰富,要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求真务实、奋发进取,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专业素质中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熟悉馆藏文献,能准确快捷地为读者提供所需的图书,能解答读者各种咨询,真正做到首问负责制。心理素质,中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心理素质指的是在一定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与外界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

二、提高中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一)中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

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是中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中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始终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师生服务,树立为师生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工作人员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做到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使师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中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热爱图书管理事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具有不为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

(二)培养中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中学校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学科性很强的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教育学、文学等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它包括扎实的图书情报学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造诣、教学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熟练的业务技能,能够向读者提供高质量、人性化、个性化的特色服务。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图书管理员如果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无从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在动力,更不会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三)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培养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素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服务意识,扩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读者的要求。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引导他们选择、使用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或者各种专业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在参考咨询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单位的网页来为读者解答各类咨询,介绍热点问题、科研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信息技术正迅速进入图书管理工作,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

(四)培养图书管理员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

包括基本的汉语文化知识、计算机知识和英语知识等。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普通话基础及方言知识,才能更好地与读者进行交流;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知识已成了图书馆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对馆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树立不断学习继续教育的思想

要强化终身教育理念,经常参加各种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继续教育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措施和必要手段。图书馆员的工作状态应该与读者相互影响、彼此沟通、知识共享,所以,要构建双向、多边的学习环境,在宽松、共享的氛围中,通过相互学习和内部知识的流通与应用来实现能力提升。要更新专业知识,现在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图书馆能否满足这两类人才的需求,关键是图书馆员是否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图书馆员要时刻注意专业知识的更新与补充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外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紧跟文化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吸收和掌握图书馆学领域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要熟练计算机应用技术。要通过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服务的档次,形成品牌服务,这样才能适应教研和科研服务发展的需要。

总之,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的r值是通过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而实现的。图书馆员管理人员要具有益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经常以优秀馆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约束井调节自己的行为,要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把学校图书馆成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

参考文献:

[1]梅莹.浅谈新时期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

篇9

书院制,本是源自古代四大书院,在当时的中国是藏书传承、名流学者们讲经论道的地方。国外剑桥大学也举办过书院制,是为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很多院校都在实行住宿书院制度,以耶鲁大学为首,它意在培养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有效实现了德育、智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哈佛大学的新生进入哈佛学院集中住宿,住宿学院内设有教授工作与起居室,咖啡厅等学生公共活动场所,定期组织特色活动,老师学生亲密接触,是学生成长、交流、自我管理的重要社区。在香港中文大学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复旦学院实行的四大书院制度,其主要特点是进行通识教育。我们建立的书院制,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书院,借鉴了古今中外,既突出了传统书院的文化培育功能,又体现了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功能,并以此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我们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度。各书院内学生的组成,则体现出文理交融、专业互补原则。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编入若干个书院,使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文理相长。这种形式下的书院制学生工作机制,其内涵集中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变化:一是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改变;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功能的提升;三是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有5400多名学生,分布30多个专业,按照常规院(系)的管理体制运行显得比较困难。我们成立了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凌州书院、环洲书院等五个带有地方文化底蕴的书院[2]。东港学院实施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不同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差异上,其它高校的书院制改革是以通识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宽视野、厚基础、通才为主要目标,东港学院的书院制改革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能较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在国内尚属首例。书院制建立五大工作平台,优化创新学生教育管理载体。即通过建设信息传送处理、学生学习进步、学生道德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生工作评价五大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的优势作用[3]。书院制以书院组织为架构、以社区管理为重点、以个性培养为方向、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班级管理,重构学生个体评价体系,建设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管理形态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才能达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一致的教育教学效果。目前,我们的书院制管理模式,五大书院所有管理人员全部在学生公寓办公,毕业班级全部放在环洲书院。有住宿书院的改革,也有博雅教育理念的、还有通识教育的借鉴。建立了学区管理、社区管理等分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设教育主管、设学业主管、社区主管等教育管理岗位,由学生辅导员兼任,明确分工,强化责任。

二、立足自我管理教育,建立社区党团组织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把社区建设推向了突出位置,社区从单一的生活、休息场所变为辅导员工作、导师导学和学生生活、学习、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社区功能迅速扩展,这也要求党团建设创新工作方法、转移工作重心,为两项改革和社区建设保驾护航。对此,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团组织。为了便于社区工作的开展,建立了社区委员会——各职能部门——楼层长——社区班——宿舍长的社区组织架构,承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围绕这一架构和各项工作任务,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总支,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了党小组、学小组,社区班建立团支部,团小组建在宿舍。(见下图)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党团建设紧紧围绕文明社区、文明楼层、文明宿舍的创建和社区各项工作来进行。目前各书院组织架构完善,社区功能显著提升。各书院普遍建立社区委员会,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学习交流、文化建设、学生管理、自我服务等功能日益显现。郁洲书院带头建立女生社区,还制订了辅导员、班主任为责任人的学业预警分级谈话制度。各书院还举办“学生宿舍文体活动周”、“读书节”、文明宿舍摄影比赛、宿舍文明标语征集、宿舍走廊画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宿舍文化层次。第二是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工作。在制定社区各级党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明确各级党团干部的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把开展学生党员责任区工作作为社区党建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切实加强、改进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管理,促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社区思想动态的信息员、安全稳定的宣传员、文明之风的领航员、帮扶同学的贴心人。根据党员所在班级、宿舍、学生组织,结合党员自身情况划定责任区,并从政治思想、安全稳定、心理健康、自律示范等四个方面规定了十一项责任区职责。同时,每个学生党员联系一到两名重点学生,团结其他同学一起,针对存在问题,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贴身帮扶;联系一个落后宿舍,配合社区学生干部做好细致的转化工作。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辅导员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得力助手,成为社区管理的有力帮手[4]。

第三是团建创新。面对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所带来的全新问题,我院团建大胆创新,探索实践出一种新的团建模式。我们巩固现有“行政班级”团支部组织建设,增加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区团建。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团团建。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育人作用,推进专业班级团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推进网络团建。这样,就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并带有立体交叉的团建创新体系[5]。

改革团组织推优办法,制订新的发展党员基本条件。完全学分制、书院制改革,传统的同专业、同课程、相同作息的传统班级已经不复存在,现行的行政班级淡化,学生集体由学区向社区转移;仅以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为基础的原有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也暴露出了片面性和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成果的不足。因此,原有的以行政班团支部组织推优的办法和以综合测评是否过班级半数、是否有不及格课程作为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已经不能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团委将过去单一由行政班团支部组织的推优工作,转变为以社区班团支部、行政班团支部共同推荐,依据社区、学区的平时检查考核记录和评价,确保把真正优秀的团员推荐入党。在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上,依据改革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在道德素养、学习成绩、素质拓展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把个性化发展突出的学生也列入发展对象。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时,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量:总学分绩点,也考虑学生学习的质:平均学分绩点,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建立番号班级,强化相互沟通文理交融,以老带新

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全面全新的舞台。东港学院的五大书院面对虚拟专业、行政班级、专业班级、教学班级等新的情况,传统的管理评优、发展党员等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情况。书院制管理模式改革了传统的按专业、按班级的学生管理模式,实施按专业大类管理、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管理新思路。由于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学生通过选课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使得学生在传统的以专业班级条件下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被打破,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减弱。原有的学校到院系,院系到专业,专业分班级,以班级为建制单位,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测评为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东港学院2008年试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设想学生在进校时按专业大类、按照男女生相对均等的比例分配到各书院,随机建立“行政班级”,如海州091班。学生在第一学期或学年自主选择文化基础课以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专业,这就出现了一个专业班级。“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自己。由于学生选课、选教师不同,又会出现教学班级的不同,也会出现了一个“行政班级”的同学因为专业不同不在一起上课或者不同时上课的现状,于是就出现了“行政班级”、“专业班级”和“教学班级”。[6]

为了进一步加大书院制学生管理的改革力度,东港学院在2010年新生班级采用了类似部队“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形式,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学生被编在了同一个班。1050名新生形成了以四大书院为基础的36个番号班级,一个班级包含至少三个专业,一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属于不同的书院,不同的班级。一个宿舍也可能出现多个专业的学生。随着以后逐年招生,班级中将还会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番号班作为学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除了番号制的行政班以外,还有为教学组织、导师导学而产生的专业班,为学生选课而产生的教学班。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大大丰富了书院的内涵,更强化了专业互补、文理交融,扩大了人际交往,同时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宿舍为主阵地的社区学生管理新理念[7]。番号班级也得到了老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可,在校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学分制下对学生的评价办法,与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同,学生由于自由选课使其课程数量、科目不同,带来了学习优劣评定上的变化。变换不定的组织活动形式,如社区、社团、社会实践、行政班、课程班、专业班,学生分属不同的集体,评价参照系不同,对学生所表现出来思想道德水平、个性特征、遵纪守规、综合技能等内容的评定都有新的变化[8]。

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全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和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对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也提出了变革要求。为此,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学生评价体制。一是制定《东港学院完全学分制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导向体系。新的考评办法中,设立道德文明素养、学习成绩、拓展素质三个考核大项,根据实际考评内容,采取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个人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平时表现和实际成果,进行单项考评、综合评价,以客观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表现。改变过去人为地将不同性质的考核项目量化合并计算,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体现,为考评而考评的错误做法。二是制定奖学金评定办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过去的奖学金评定,根据以学习成绩为主的综合测评排名,按比例设定一、二、三等奖。因此,奖学金被误读为就是奖励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片面地把学习单纯看作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奖学金评定看作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事情,与己无关。对此,制定新的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置“敦品励志之星奖”、“求知励学之星奖”、“拓才励能之星奖”三个奖项,对在道德行为、知识学习、拓展素质不同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同等奖励。其中,拓才励能之星奖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成果,分别授予科技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社会实践之星、志愿服务之星、创业之星等称号,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成材。

篇10

调整优化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内容方面的能力

调整优化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状况以及专业要求,立足所用教材,适当改编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当前许多教师依然采用“定义D例题D习题”方式进行教学,将教学目标仍然放在理论理解上。这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高职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也进一步加剧了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为解决这种状况,高职数学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调整优化授课计划,应弱化理论证明和比较复杂的逻辑推导和太过技巧性的例题的讲解,加强几何直观描述以及案例背景方面的介绍,以此帮助高职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高职数学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选取教学内容。选取时坚持“必需、够用”原则,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选取不同教学内容,比如微积分课程就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比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应当强化对“导数”中关于经济分析的章节内容介绍;对于计算机、建筑等专业学生,应进一步介绍多元微积分内容;对于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学生,介绍一元微积分内容基本就够用了。 目前一些软件包的运用(如matlab),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各种运算的解决,可以适当调整精简这方面的内容,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即可运算可以通过软件解决可在运算方面缩减教学时间。可以适当考虑增加一些教学内容,比如,曲线图、柱形图、散点图等绘图工具的使用。

优化提高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能力

优化提高应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能力。由于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高等数学内容普遍反映难学,所以,如何生动地讲解数学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难以理解抽象数学内容。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也为高职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数学软件等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教授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例如,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CS)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手段,通过图形显示、动画模拟图文并茂的揭示数学规律,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能力。所谓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往往注重理论性和严谨性,侧重强调抽象性和系统性,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往往不加区别地讲授,教学没有针对性,与专业脱节。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学建模训练。所以也要求高职数学教师熟悉数学建模的过程,具有扎实的数学建模能力。把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高职数学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考虑:讲解数学概念时,应当尽量设置与实际相关的或者与专业知识有联系的问题。例如,讲指数函数时引入人口增长的案例,讲分段函数时讨论个人所得税问题。使抽象的概念在一个熟悉的背景下进行讨论,能够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加深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在讲完一个内容后,可通过一个小型案例讨论深化学生对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学完导数后,讨论一下工厂的经济效益问题,学完微分方程讨论人口增长问题等,学完概率讨论福利彩票中奖的问题。这样可更好地激发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毕业后将来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提高高职数学教师自身教学素质方面的能力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高职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除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师知识面上单一,必然带来教学内容上单调。“一专”而不“多能”的高职教师,培养不了“一专多能”学生。高职数学教师在业务上不仅要做到“专”更要做到“多能”。因此,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师在工作之余要不断进行学习、再教育,以提升自身素质。

高职数学教学能力可分为知识方面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教学能力。要做到“一专多能”,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实际运用时能够顺手拈来非常熟悉,还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别的专业知识和运用情况不断地拓宽知识,形成本专业知识为基础向邻近专业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有条件的教师应该学习第二专业,可以向计算机等专业方向。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还要与专业课教师多交流,积极寻找学科交叉点,熟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做到学科间的有效结合。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方面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教学能力,高职数学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积极认真从事科研研究,做到教研相长,以科研促教学。通过开展科研工作,可以使高职数学教师不断跟踪学科发展动态,获得新知识、新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谷志元:《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职教论坛[J],2012年第5期

篇1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和资金的不断投入,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增多,实验室发展迅速,实验教学成果日益突出,成效显著,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比以前增强了,经费、设备和实验室用房面积都焕然一新了,已经需要从外延建设深化到内涵建设的层面。内涵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本文只探讨其中的实验室管理体制,重点从艺术院校正在实行的两种管理体制分析,找出其优点和缺点,给艺术院校决策者提供参考,因为选择合适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艺术院校综合改革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考察国内艺术院校和独立设置艺术类专业的综合院校,发现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千差万别,有其自身的特点,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这两种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各有其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明确哪一种管理体制更优越和更先进,所以需要综合分析这两种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具体而言,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校直管理模式(一级管理模式),由学校统一管理;二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各教学单位自主管理为主,学校负责统一协调和业务指导。

1 首先,比较分析这两种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

一级管理模式首先领导班子齐全,具有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统一的管理系统,能有效避免推诿扯皮现象,整个高校实验课程统一规划,从教学计划制定到有效执行,中间环节少,效率高。能够最大程度的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并且能够把全校实验室集中管理,占用房间少,而且把有限的资金统筹使用。因为艺术院校有其自身的应用性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基础上,重点在于应用性,讲究学以致用。而且艺术院校集中了艺术各类学科,氛围浓厚,这样校直管理模式能够形成专业交叉,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还能够集中培养一批专职的实验技师队伍,利于人员稳定,利于学校对人、财、物和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使用。

二级管理模式,高校与二级学院共同分管实验室,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有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共同分担责任和权利。二级学院负责实验室,能够鼓励各专业教师开设实验教学课,能够利用条件让年轻教师或新引进教师去实验室开课锻炼,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让教师在专业教室和实验室之间自由转换,实现专业与实践的结合。

2 第二,比较分析这两种管理体制的优点

首先,校直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完善,高度集中,管理能够一步到位。由学校集中管理艺术专业各类实验室,开出面对全校学生的实验课程,给大学生以开阔眼界,选修自己喜欢的实验课程,能够最大程度上培养艺术类专业理论修养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统一的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各学科各自为政的局面。各二级学院利用实验室的使用权,能够让学生交叉学习各类专业。此种模式由于管理权和使用权是分开的,所以权责相对明晰,艺术院校能够避免重复建设,还能够培养和调动全校愿意开实验课程的教师,有效的让艺术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艺术专业教师动手实践能力。

校直管理模式有独立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购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还能够购买专业的图书资料,更能够根据专业设置引进人才,培养高学历、高效率和稳定的实验技师队伍,更拥有实验教学课程经费,能够聘请校外专家和学者来校指导学生,能够开出一批质量上乘的实验课程,形成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

其次,二级管理模式: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校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业务指导,二级学院成立实验教学领导班子,这样做到最大程度上放权,能够有效调动各院系、教研室和专业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让艺术院校各二级学院自负其责,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成立之初,就带有很强的各专业特点,如艺术类专业实验室,主要是利用其原有的教师专业背景和学生的知识能力背景,设置实验室时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执行性,让艺术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学识和社会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样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实验室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利于艺术学科的整体发展。

二级管理模式还能够促进新设立专业的发展,在第一时间让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资源共享,能够有效协调专业教师和实验技师之间的身份矛盾,开发教师的自身技能,更加有利于培养新进教室或者年青教师,让这些年青教师先在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熟悉各种实验教学设备和学院发展规划目标,与学生在一线教学层面直接交流,不仅利于专业的发展,而且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主动性,促进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并能够形成特色实验室。

3 第三,比较分析这两种管理体制的缺点

(1)一级管理模式是艺术院校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理工类实验室有效,艺术院校虽然都是艺术专业,但是各专业差别较大,如美术和舞蹈在实践性上就难于统一,不加分别的把艺术院校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就会因为各专业差别,组成有很多专业背景人员的管理队伍,造成机构臃肿,难于协调。把艺术专业实验室集中管理,必须加以变通,因为艺术专业实践性强,不能按照其他理工类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如音乐与设计专业实验室,相差很远,不能够统一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实验室资源浪费,只能专业相近的实验室集中统一管理,如美术和设计类实验室集中管理分配,音乐和舞蹈类实验室集中在一起等。

(2)二级管理模式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学院现有专业为主,数量不多,类别有限,艺术类实验室本就千差万别,各专业都想上实验室,设备容易重复购买,又不能有效利用。二级学院又不能厚此薄彼,可又不能开设各个种类实验室,最后造成的结局就是多而杂,占用房间多而实际利用少,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还有就是在二级学院实验教学过程中,大都由专业教师兼任,缺乏专业实验人员,不能够有效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4 最后,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最终选择

通过分析艺术院校两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明显能发现现存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的不足,重点在于内涵建设层面,如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资金的匮乏,管理体制的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亟待我们继续深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

各艺术院校可根据艺术专业实验室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并且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环节。做到进一步扩大对外沟通交流和学习,及时学习实验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办法,提高学校实验室管理质量,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还要有先进的管理系统,及时有效的更新艺术院校实验室的信息管理体系。进而完善艺术院校实验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方案上明确实验课程学分,分清楚专业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差别。最后,要提高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不仅需要合适的管理体制,还需要提高实验技师的待遇。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选择,不仅能够体现艺术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水平,更能够体现处艺术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李帮军.高校实验室“一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

篇12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学模式方面也在尝试着转变:开卷考试逐渐普及,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锻炼也在不断加强。学生为了独立获取更多的知识,必然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中通过查阅图书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因此,图书管理也要跟随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断深化和发展,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转变图书管理和服务意识。

二、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生源质量较差,文化基础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普通高中的高考生,第二类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第三类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生和中职生。和其它大学相比,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普遍较低,新生文化基础、技能基础等普遍较弱,许多高职学生不具备普通高校学生所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内容不够系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基础课明显滞后于时代的步伐;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关系及相互衔接不明显;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明显偏低,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不充分;考核方法缺乏灵活性,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师偏多,实训教师不足;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较弱;兼职教师的作用未能很好得到重视和发挥;缺乏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

4.教材缺乏针对性,适用性不强

一是现有高职院校教材内容较为陈旧,缺乏高职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还未形成体系;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开发的校本教材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这势必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改革最主要是考虑两个问题:“改什么”和“怎么改”。通过总结梳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改什么,并且有针对性地决定怎么改。

1.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的改革要遵循两个方向: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口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今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2.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首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改革。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合理的选择教材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还要利用实验室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其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这主要是指通过实习基地,通过组织到企业、工厂见习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教学目标的改革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应加强实用型、技能型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力,提高就业比例。深化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改革,构建以“岗位课程”为目标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4.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遵循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适当删减以应用为目的的基础课课时,重组相关学科和相近课程,构建具有职业针对性的课程体系。(2)专业理论课中穿插职业或岗位案例,增强职业针对性。(3)专业课和实训课,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5.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对学院“双师型”素质的专任教师比例有着明确的规定,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改革中应积极推行“教师走出去,专家请进来”的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让专业课教师走出校园,进企业顶岗或轮岗锻炼,加大高职院校教师进企业的比例,同时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6.建立具有实用性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基本依据,也是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收集教学案例和素材,编写切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具有实用性的自编教材,确保教材内容与职业具有较高的贴合度。随着自编教材编写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内容的不断整合、完善,可以公开出版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性教材,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体系。

7.改革考核方式,构建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着重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检验。考核内容要涵盖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察,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又要能够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构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配套的图书管理

为了与教学改革目标保持一致,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需要对图书管理意识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图书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一,提高服务观念,增强自律意识。各个图书馆都以“读者第一”为办馆宗旨和服务理念。首先,图书馆领导要非常重视图书馆在教学中的服务功能,有办馆的理念和发展思路,有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此外,关于收入的分配,还应该坚持在保证整体利益的前提之下,适当考虑部门的利益。因机器的采购是图书馆的整体投入,在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适当支付一定劳务费用,但绝对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而应该是以“服务”为宗旨,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信息服务功能。第二,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作为图书馆成员组成的团队,要对办馆的目标、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形成和谐、合作、共勉的良好状态。第三,树立每一个人的岗位意识,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的意识,能够忠于职守,履行职责。

2.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

要培养并树立“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的观念,要把管理的范围向网上的虚拟资源方向拓展,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的方式构建一个信息丰富、查询方便、资源共享、利于交流的服务平台。

五、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终身学习的意识逐渐得到培养,学校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向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的运用、提高自学能力方面。因此,图书管理要适应现代趋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意识,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敏.浅谈高职院校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J].教育理论知识,2012.

[2]范文斌.谈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与教学改革的统一[J].当地教育,2011.

篇13

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性和个性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因此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不同的艺术院校因为专业的不同也有自身的个性。音乐专业的学生和美术及舞蹈等专业的学生各有自己的特点,表演类专业学生和理论类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因此与会代表认为各艺术院校不仅要研究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共性,还不能忽视个性问题。

二、各艺术院校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方面积累的经验

北京服装学院社科部的张红玲主任就怎样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并介绍了该校的做法。北京服装学院结合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职业特点,制订了“双六素质标准”,推行了“科学与艺术素质培养工程”和“百千万工程”,制订了课堂教学的“十字”标准。该校还把歌曲引进思政课教学的课堂,该校社科部在学校的资助下,已经整理了200多首我国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歌曲的资料,应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结合这些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吉林艺术学院针对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不断增加,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基于网络和手机的思政教育平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提出了一套“3加3”的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艺术专业课实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及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针对当前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部门网站大多只停留在介绍概况的职能,该校着力开发部门网站的思政教育的功能,并希望能加强各艺术院校间教学实践资源的整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和“三个贯通”即课堂、实践、网络三结合,教师、教学、教材三贯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武汉音乐学院作为艺术院校中少有的拥有思政类专业硕士点的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他们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各教师各具特色的教学讲义,另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加强艺术知识的学习,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川美术学院为了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师生互动,每学期让学生分组拍摄视频、制作课件并拿出一次课让各个组推举的代表上台讲课。四川音乐学院在实践教学中把表演类专业和非表演类专业区分开来,以提高针对性。该校每个月由思想政治课教师组织一场学生论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云南艺术学院积极把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艺术知识积累,提高教学实效性。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了指导该校思政课教学的“三心二意”原则,即事业心、职业心、关爱心以及学科意识和服务意识。北京城市学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力推行专题教学和过程考核,打破了教材章节限制,按专题开展教学,以多次考核代替过去的期末一次性考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天津美术学院把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外出写生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中国戏曲学院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了课程方案落实、机构队伍落实、保障措施落实的“三落实”政策,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该校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与实效性方面,注重“三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即社会时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解决表演类学生坚经常有演出任务影响思政课学习的问题,该校把所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制作了视频挂到校园网上由学生对照视频自学。此外,与会的其他艺术院校的代表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方面的经验。

三、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星海音乐学院思政部主任陈平教授总结小组讨论的意见时指出,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在经费、形式、规范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上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下大力气研究改进;各院校思政课建设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有的院校思想政治课不受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被挤压的问题比较突出。西安美术学院思想政治部主任沈宝莲教授总结小组发言情况认为,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都采用了开卷形式也有少数院校采用闭卷形式。不论开卷还是闭卷,都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考核,至于如何考核,这方面各艺术院校都有待研究改进。此外各艺术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教师魅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她认为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的基础知识;除了要搞好教学,还要搞好科研;不仅要在课堂上讲好课,还要在课外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实际,做学生成长的导师。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研究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要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思想实际,正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热点与难点,关注新世纪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人才成长的结合点,在满足艺术人才成长的基础上,重视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

四、专业教师在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中的作用

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戏曲文学系主任谢柏梁教授作了《发挥专业教师在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他从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德艺双馨”的品质出发,阐释了德与艺、德与师、德与孝、德与国家民族的关系。通过戏曲名家梅兰芳、张学津等人的感人事迹,说明了立艺先要立德。艺术工作者唯有德艺双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和喜爱。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社副主编朱和作了《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他就教师开展科研,进行准确选题,明确栏目要求,提高论文质量等进行了阐述。此次会议还邀请了国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知名专家――清华大学学院副院长肖贵清教授作了题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报告。报告高屋建瓴,从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入手,分析了思想政治课05方案的主要特点以及课程教材改革的情况,还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以及在改革中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问题。肖教授特别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场学术报告对大家启发很大,对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邓军教授代表研究会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好、组织好、平台好、效果好,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他还谈了对研究会今后工作的设想:

1.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