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篇1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当代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身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二、研究方法

调查范围为各县(市、区)城市、农村有关中小学共9所学校。问卷调查采用自测题问答形式,小学生为42题,中学生为52题;测试内容包括道德情操、情感意志、人际关系、自我控制、理想信念等方面。共调查了中小学生713人,其中小学生290人,中学生423人。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情况是好的,道德心理、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主流较好,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占88.8%,中学生占85.6%,由此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对人生、对自我的看法较为理性,处理问题往往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有一定的控制自己情感和情绪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情操。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一些优秀的心理特点,如责任心强,富有正义感和荣誉感,自尊心、进取心强等。74%的小学生和70.1%的中学生有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精神,表示能主动救助“在路上突然晕倒的人”;85.2%的中学生有集体荣誉感;89.4%的小学生乐于参加集体活动;91.5%的中小学生在家“经常”或“偶尔”做些家务;54.3%的学生将父母给的零花钱用来“买学习资料”或者“存起来”;91.9%的学生有一定的宽容谦让精神。

2.情感意志。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在心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二性特征出现,普遍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每当别人对他们投以注意的目光、在和成年人差不多等高的视线下谈话时,都会产生一种成熟的自豪感。同时自我意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独立行事能力,89.9%的学生能“独立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86.3%的中学生“注意自己衣饰整洁及仪态的端正”,说话做事守信用;94.8%的学生做到“行为与言语基本一致”。

3.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把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流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叫做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其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我们从这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能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89%的学生“喜欢与别人交往”;98.5%的学生“愿意团结帮助别人”;84%的中学生认为不应对别人“求全责备”。

4.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就是对自己有恰当的评估,有自知之明,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约束;遇有不如意的事情,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经得起表扬,又受得了批评;成功时不自傲,失败时不气馁。调查显示,89.6%的中小学生在心情不愉快时、遇到挫折时能自我排解,“没有”想“摔坏和破坏东西的冲动”;88.9%的中小学生“学习、做事时能集中注意力”;96.8%的小学生没有“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81.4%的中小学生极少烦恼和激动。

5.理想信念。人不能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人一旦丧失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引,就会造成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只有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才有不断前进。据调查,我市大多数中小学生有着高尚的理想信念, 88.2%的小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97%的中学生表示不放弃自己,觉得生活有意思,感到有前途有希望。

6.渴望了解“性”知识。青少年因为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脑子里满是有关生命的疑问。这次调查中,我们让学生直面这一问题。16.9%的中学生在“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和不自在”,4.9%的较为“严重”;46.4%的中学生“想了解有关性方面的知识”,45.8%中学生“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感到苦闷”,本能地对性表现出一种敏感,开始对性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另外,这次调查研究显示,11.2%小学生和14.4%的中学生心理反映有异常现象,且城市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城市为15.7%,农村为9.5%。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因素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中小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表现出的情绪不稳定性、情感脆弱性也越来越强。调查中发现,18.6%的中小学生“容易烦恼和激动”;17.8%的中小学生“感到孤独和苦闷”;10.4%的中小学生在“心情不愉快时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这些数据说明少数中小学生情绪具有冲动性,不善于自控,行为不易预测;有21.7%的中学生容易与别人发生争论。

二是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老师间的沟通减少,出现了对长辈的心理闭锁现象。心理闭锁是指学生在遇到苦恼问题时,不愿意同家长、老师说,通常都是自己解决或与朋友交心。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在“你主动和老师、家长沟通”的选择中,小学生选择“经常沟通”的只有33.7%,有66.3%的学生选择“偶尔”和“从不”和老师、家长沟通;而中学生选择“经常与老师、家长沟通”的只有19.8%,有80.2%的选择“偶尔”和“从不”和老师、家长沟通。在选择“你遇到烦恼倾诉渠道是什么”时,小学生选择“告诉老师”的占14.7%,“告诉家长”的为35.7%;中学生选择“告诉老师”的为7%,“告诉家长”的为14.2%。66.4%的中学生表示“偶尔”和“从不”向父母谈论班级同学及老师的情况。从这些数据中我们看出,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老师的沟通概率在逐步缩小。

三是少数中小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学习的压力,对生活的信心不足,对今后的目标不明确,对职业的选择表现随意性。在这次调查中,竟有9.6%的小学生、12.4%的中学生对生活丧失信心,认为“活着没有意思”;9.8%的中学生“感到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71.5%的中学生选择“其他职业”,只有14.2%的人想做“公务员”,14.1%的人想成为“科学家”。

四是城市中小学生心理不良表现多于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各项改革措施(如国有企业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的不断推进,城市居民面临压力加大,城市家庭对子女期望值大于农村,许多家庭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把子女的成绩看作关系前途和命运的一件大事,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50%的学生认为最大学习压力来自于家庭,一些学生承受不了这种压力,造成心理异常。在这次调查中,有17%的城市中小学生“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而农村为7.9%;15.1%的城市中小学生“感到孤独和苦闷”,农村为10.5%;20.2%的城市中小学生“容易烦恼和激动”,农村为13.5%。

四、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之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1.各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

一是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相关讲座,注重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特别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四是通过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较高。体育锻炼能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成立盐城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遵义县五所中小学,包括遵义县一小、遵义县三小、遵义县芦岩小学、遵义县五中、遵义县六中,整体随机抽取在校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发放问卷122份,收回问卷120份。其中小学64份、中学56份。包括小学女生30名,男生34名。中学女生27名,男生29名。三年级15名、四年级16名、五年级16名、六年级17名、七年级26名、八年级30名。

1.2问卷工具

采用自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通过对学生调查,了解遵义县各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本问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建议等方面。

2 结果

2.1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调查

调查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较高,占到了80.8%,有40%认为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有40%认为没有,有38.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育教学,53.3%没有,在学校的图书馆或阅览室的书籍、报纸杂志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只占10.8%,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只占16.6%,有76.7%认为没有,学校的橱窗文化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只有20%,有46.7%认为没有,学校的广播中与心理健康相关只有21.7%,有50%认为没有。

这个结果说明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68.2%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每学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宣传活动占58.8%认为学校只开展了一次,每学年、每学期,学校聘请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分别占3.5%、6.2%,学校从未聘请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占67.5%。

这个结果表明所调查中小学大多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与心理专家的心理健康讲座开展较少。

2.2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统计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自身的素质很重要,只有4%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当学生心理出现困惑时,首先想到心理咨询的学生占到了65%,有1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中,经常接受个别心理辅导的学生占13%,从来没有接受个别心理辅导的学生占74%;当学生心理出现困惑时,主要通过心理咨询的占5%,通过心理健康教师的占7.2%,通过亲密朋友的占56%。

3 讨论分析

3.1总体分析

遵义县地域内各中小学大多数学校都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课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每学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基本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开展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

3.2年级及性别差异分析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在小学的三、四年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对学校的橱窗文化以及校园广播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太注意,意识到心理咨询重要性的学生较少。进入到中学的七年级以后,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增多,很多学生慢慢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接受心理咨询以及个别心理辅导。

从性别上,我们发现女学生更加重视她们的心理健康,会经常接受个别心理辅导;多数男学生不太关注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他们更关注外面的世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不强烈。在小学阶段的女生较男生生理成熟早,而且性格乖巧、温顺,自我意识发展也早于男生,而小学阶段的男生好动,注意不稳定,自制性、坚持性都较差,有时还伴有不良行为,学习成绩、社会适应性也不如女生好,这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存在差别与学生的性别有关。

3.3城乡差异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由于涉及的中小学有的是县城学校,有的是农村学校。我们发现县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较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各种途径中,城镇学校教育中都有所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也较高。乡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烈。

4对策思考

通过对遵义各中小学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校都在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质量存在差别,这与我国发达地区的距离相差甚远。

4.1重视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遵义县各中小学,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须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一方面需要有一支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通过他们完成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工作。同时班主任以及德育工作者,他们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更多,承载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他们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论,将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完成学校各科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承担着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果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得到保障。

4.2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逐步完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得到学生认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成效的学校不多。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学生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不是找我们的老师,而是更多依赖他们的朋友或自己。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太过于形式化,学校没有真正重视。由此组织领导应不断加强,由校级领导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具体的部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的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对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成文上墙,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制度和聘任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的资格审定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既为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也是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

4.3发挥集体效应,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任务、运行操作到支持保障,每一部分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我们利用学校的墙报、标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在学校建心理咨询室,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学校电台对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专题讲座,为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营造充裕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辐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使得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氛围。

通过对遵义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我们了解了遵义县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发现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小学教育中,只有我们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的根本保证,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篇3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某市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各50名学生、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各50名学生共350人进行团体测试,获得有效答卷305份,有效率为87.14%。

2.研究方法

采用目前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广泛运用的SCL-90量表为测查工具,然后将所得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内容,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试的自觉症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90个项目共含10个因子,每一因子代表某一类情况,通过因子得分可了解受检者的症状分布特征及其病情的具体演变过程。各因子如下: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忧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他项目)。它们反映了受检者睡眠及饮食情况。为更详细地反映受检者的情况,我们将F10(其他项目)分别归为F11(睡眠)和F12(饮食)两个因子。

三、结果

在各因子上呈阳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在学生中症状出现最多的为F12(饮食)、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人数均占总人数的40%以上;其次为F6(敌对)、F8(偏执)、F9(精神病性)、F4(忧郁),人数均在30%以上;再次为F11(睡眠)、F5(焦虑),人数均在25%以上;症状出现较少的为F1(躯体化)、F7(恐怖),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下。

为进一步考察呈现阳性症状的具体表现,将90个项目每一单项的阳性出现率(即2分的项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的结果表明,学生中的阳性项目有28项,按所属项目多少排列分别为:F2(强迫症状)有7项,占阳性项目数的25%;F4(忧郁)有6项,占阳性项目数的21.43%;F3(人际关系敏感)有5项,占阳性项目数的17.86%;F8(偏执)有3项,占阳性项目数的10.71%;F5(焦虑)、F6(敌对)、F9(精神病性)各有2项,各占阳性项目数的7.14%;F12(饮食)有1项,占阳性项目数的3.57%。

四、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强迫症状、忧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社会问题反映在家庭和学生身上,比较突出的是就业问题。一方面,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就业—幸福”的路径达到目的,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过急,使孩子造成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竞争激烈,有些教师采用的方法欠当或教育水平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倦怠心理随之产生。

2.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比较孤独,在学校除了上课,集体活动较少,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比较淡薄、互相关心不够。一些学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较少,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不够,更没有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鉴于小学、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社会阅历少,加上经常看一些电视、武打片,打打斗斗,家庭、学校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闹不休;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或是缺乏教育知识,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很容易产生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

3.青春期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多元,有主流文化,也有不少非主流文化,学生家庭生活改善,有的营养过剩,学生生长发育快,青春期提前到来,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没有及时跟上,没有及时正确引导。非主流文化负面的影响更不可忽视,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追求个性化、现代化,好奇的年龄特点加上个性化的追求,而往往理想与现实生活又没能完全一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4.中、小学生的个人行为

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比较快,处于人格发展较快阶段,与社会接触较多,得不到及时而正确的引导,个人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没能及时引导,容易引发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乃至初中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加上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中、小学生或者不现实地追求,或者不分是非地模仿,以此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容易偏激。

5.学校教育改革滞后

我们的教育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教材比较单一,教育方法也不能因生施教,学生个性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发展。多年来教育改革步子很小,最突出的要算“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一直指向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根据人的成长特点和遵循教育规律,加上学校教育中没有很好安排或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因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没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没能因材施教。

五、建议

1.提高认识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2.健全制度

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活动,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对障碍性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咨询和治疗。多种形式进行心理教育,如学校生活学习中的心理教育,课堂上渗透心理教育,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心理教育,利用多媒体进行的网络心理教育,像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那样建立“网上心灵之家”,等等。

3.丰富实践活动

要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使其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

篇4

困境之一: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信息源。学校不再是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惟一或主要来源,而且,校外的影响大于校内的教育。

困境之二: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习惯于用某种抽象的政治原则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灌输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困境之三: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的溺爱、娇宠容易使他们变得任性、自私、经不起挫折;又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所以,易产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压抑、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近年来离婚率上升,家庭结构动荡不定,升学、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带给学生的紧张、恐惧、悲观等种种心理冲击都不是传统的德育工作能有效解决的。

时代要求我们改革现行教育中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反映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即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自然载体,文化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主导地位,是人才素质高低的标志,心理素质是二者的中介。换言之,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作用,才能落实到学生的生物体上。惟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接纳学校的一切教育。

3.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健康的心理与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同样责无旁贷,两者都是受教育者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心态对德、智、体、美、劳都能发挥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同步而行,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干预学生心理的发展,但这种干预应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改善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他们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迷惘与心理困惑及时洞察并给予疏导,对学生生活及学习中最为敏感、重视的问题要予以关注,对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冲突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妥善的解决,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强竞争。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和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础教育中,学校如何凭借自身的优势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施加积极的干预和有效的指导,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另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有无科学的理论指导及操作模式是否行之有效,这也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效果达成目标,它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质量水平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

1.总体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2.学校教育目标

(1)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干预,使其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唤起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意识,着眼于心理疾病的预防。

(3)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生活。

3.效果达成目标

(1)从教育思想的视角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指向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即学生人格的优化。

(2)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迁移将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要明确其心理训练目标,使心理训练的层次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学校的各项教育。

三、实验假设

1.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2.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完整的理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操作和评价方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实验方法

1.被试

以24所中小学58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为样本,以原有自然班为单位。

2.具体实验方法

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通过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考察被试的变化,与对照班进行比较。通过因果分析,验证实验效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方法的可重复性。

3.实验的变量

(1)自变量

A.课程体系:以《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为自变量。

B.辅导体系:通过活动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包括情绪调适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个性品质辅导及心理卫生辅导。

(2)因变量

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身体、品德及心理卫生情况。对实验班学生施加刺激变量,经过三年的三轮实验后再进行后测。

(3)控制变量

为了使实验成果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实验校包括城市、郊区、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校,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落后地区。实验以中等水平的学校薄弱班级为主,以青年教师为主。使实验班一切自然条件与对照班等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五、实验的实施范围

1.超前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超前性教育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的。它能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化解心理问题。

2.过程性教育

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训练、辅导讲座、个别谈话和学科教学渗透等多种形式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补救性教育

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迷惘、心理困惑、情绪偏常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上的疑问给予解答或疏导,对心理卫生欠佳、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原则

1.协同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基础地位,将心理教育目标与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类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2.活动训练原则

学校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心理训练”目标。学生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活动的策划者,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性。

3.人本主义原则

虽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师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创新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考虑突破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增或删选修课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实验过程

2001~2002年,参与总课题组网络课程教材的建设。

2002~2003年,建成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篇5

0 前言

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未实现普十二,在这一前提下,伴随着出现了很多中专学校。中专接收的对象是中考落榜未进入高中但自己又想继续求学的学生。中专学生处于青春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他们和其他同龄的青少年相比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又有着和高中生不一样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的青年自我意识高涨,生理的成熟快于心理的成熟等,这是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共同特征。另外,中专生又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在中考过程中落榜的一批人员,和同龄的大多数高中生相比可能常会自卑、焦虑、退缩等,有的甚至要遭受亲人、朋友的冷眼,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当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时,更容易适应不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以期能为中专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依据。

2 调查方法

2.1 被试

云南省财经学校2012级1151名入学新生。

2.2 调查工具

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 ),本量表含有 168个题目, 7个临床量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兴奋状态。3个效度量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分数)、 F(诈病或装坏分数)。判断标准:T分(标准分)>60分,表示被试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处于临界状态;T分(标准分)>70分,则说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2.3数据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被试在PHI各分量表上的基本情况

表1显示,整体上看被试在PHI各分量表上均没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各因子的平均分均低于60分。但除了说谎分量表外,60~70分之间和70分以上的被试在各个分量表上均有分布且占一定比例。

3.2 男女生PHI各因子分的差异检验

表2显示,男生在诈病、病态人格、疑心和脱离实际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的。在其余各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3 不同民族的被试PHI各因子分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在PHI各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

4 讨论

4.1 被试PHI各分量表的基本情况

笔者认为出现这么多人次的学生在某些分量表上有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上接第56页)(1)该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就不好,甚至可能带有一定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2)新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在各方面适应的都不是很好,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4.2不同性别的被试PHI各分量表的差异

男生在“诈病、病态人格、疑心和脱离实际”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的。在其余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性别差异都不显著。造成以上结果也可能是样本偏差,本次调查的被试男生有340人,女生有811人。另外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这些学生大多都是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那部分。而且在倡导男女平等的今天,男女生面对的很多问题和困难都差不多是一样的,这也可能导致在某些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

4.3 不同民族的被试PHI各分量表差异

汉族和少数民族在PHI各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笔者认为可能存在如下原因:

(1)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普及,虽然很多少数民族和汉族孩子一样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经过中考的洗礼,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都会被刷下去了,或是自己选择了不继续上学,留下来的是少数,尤其送到昆明这样异地学校接受教育的更是少,这一点从被试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来,但是留下来的这些学生的心理一定程度了接近汉族的学生。云南省是一个汉族、少数民族大聚居的省份,多数汉族和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其生活习惯、价值观都会互相感染,这些也可能造成汉族和少数民族心理健康差异不显著。

(2)样本偏差,汉族有891人,而少数民族只有209人,被试的人数相差较大,这也可能造成在各分量表上两者差异的不显著。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学生往往由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几个重要有机部分发展不平衡而影响整个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所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不仅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找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核心部分由于长期以来没能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我们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社会适应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希望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帮助。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3、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它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帮助他们对训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为以后踏上社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打下很好的心理基础。

三、理论依据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新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各学小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紧密而又不可分,对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成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随着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理论的范畴逐渐运用到实践教育中,并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可。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拓展课间活动的功能,有必要对传统的课间活动形式进行改革。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发展,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

四、研究方法及基本过程

1、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取长补短。(2)经验总结: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推广并实施。(3)个案研究法: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个案追踪,了解掌握一段时间内学生心理变化,有效的进行心理变化。(4)参考文献法:查阅有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案例,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构思研究框架。

2、研究基本过程。2013年3月到4月制定研究计划,以所带班级开展实验。2013年5月到6月根究试验班级的经验,在年级逐步推广。2013年9月到10月阶段性总结撰写研究日志。2013年11月整理实验成果,上传日志。2013年12月梳理资料,准备结题。

五、研究成效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新课程特别强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良好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快乐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游戏和竞赛,让学生辜受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是快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利益、要求、兴趣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做到松紧适度,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减负”后的乐趣,真正喜欢上体育课。

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有效提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了交往,指导学生掌握了能够自主调节情绪的方法,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随处可见。

六、结论与建议

篇7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目的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2 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实际情况

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创办于1965年,其前身是广西计量技术工读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隶属于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一所国有公办自治区直属中等专业学校,是全区唯一一所以质量检验、计量测试技术和标准化管理为专业特色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招生规模也逐年下降,在校生逐年减少。鉴于当前形势,2014年年初,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与南宁学院签署一体化合作办学协议,旨在破解职业教育生存发展难,寻求不同机制相容贯通,更关乎着一所拥有50年质量老校的生存与发展。

2.2 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就本文所要研究的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文献资料、实地访谈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渴望学习而实际上并未认真学习、课堂上违反纪律多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注重生活上的攀比心理而非学习上的竞争等等,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状况比较复杂,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问题。

2.2.1自我独立意识强烈,但社会意识尚不足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由于刚刚摆脱家长、老师的束缚,逐渐开始走向独立。他们渴望一种独立的成长环境,不愿过多依赖父母又寻求父母的帮助,理解父母的艰辛不易又违背父母,拒绝与他们进一步沟通交流。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面对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的自我独立意识是不健全的,他们中绝大多数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把阻碍自己目标实现归咎于他人、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个体,并不可能是孤立的,更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意识。

2.2.2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从单纯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时期。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快速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喜怒无常,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性与自我封闭相矛盾,往往使他们情感找不到宣泄的途径,导致压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作为贫困生,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经济上的影响,导致其在文艺、体育方面的缺失,交往和沟通方面的不足,心理调控能力较差,使之可以避免与别人接触,学习、生活与娱乐总是喜欢独来独往。

2.2.3心理上的自尊和自卑相互纠缠

就客观调查可知,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时常处于自尊和自卑的矛盾中,一般他们认为贫困只是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会摆脱家庭贫困。但他们又非常的敏感,对于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和极其平常的举动都可能触动他们心中的脆弱,产生自卑心理,甚者自信心受到严重冲击,开始自我封闭,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不满,否定自我。拜金主义攀比风高消费等不良风气也影响着贫困生,他们常常因经济原因而招致同学的歧视,内心深处敏感又脆弱,在同学交往中往往自惭形秽,低人一等。这种消极的心态不仅抑制了他们成长活动空间,而且容易引起一连串人际关系问题,重者导致人格障碍。

3 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分析

我们应就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认真反思,找出原因所在,提出合理可行的策略,来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体系,切实加强中职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引导和教育,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1 打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

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家庭环境原因造成,这就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一方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家庭教育培?B作为基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竟还属于中学生群体的范畴,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对贫困家庭学生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离不开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因此,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成分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

3.2 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而言,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确保他们更好地学习、成才和成功。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重视学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及时加强中职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从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使之在个性、恋爱心理和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培养、锻炼和发展。

3.3 创建良好的社会外界环境

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随着近几年来中职教育连续扩招,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全部涌入中职院校,进而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偏差,这就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招聘偏见或歧视等等,必将会对心灵脆弱的贫困生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上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减轻社会环境对中职学校贫困学生的负面影响,就会促使中职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篇8

体验式教学的旨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在体验式教学中,亲身感悟与直接体验更容易让人接受。在体验式教学中,大学新生心理辅导的体验活动包括心理辩论赛、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影片观摩、案例分析、课堂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参观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活动只是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载体,关键是要通过创设一个亲身体验的情境,为大学新生提供一个自我学习、探索自我的机会,依据教学内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取的方式构建大学新生的心理结构,使大学新生领悟自我心理的积极力量,培养大学新生的心理品质,使其心灵获得启迪和升华,获得积极成长的经验,达到普及教育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程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的主观感受;第二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堂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和掌握;第三部分考察被试对于课堂的总体兴趣和体验。

2. 研究被试

研究选取四川省德阳市某高等职业院校大一学生作为被试,被试选择均为随机选择。分为两个组,实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组学生40人,对照组学生40人。数据均为有效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

3. 研究结果

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表1 方差分析

平方和 df 均方 F值 显著性

教师风格 632.813 1 632.813 39.881 0.000

内容掌握 171.113 1 171.113 9.648 0.003

课堂兴趣 344.450 1 344.450 15.783 0.000

由表1数据可知,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与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在学生对教师风格的偏好,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以及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三个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如表2所示,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问卷涉及的三个维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主观体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独立样本T检验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下限 上限

教师风格 6.315 78 0.000 5.625 0.891 3.852 7.398

内容掌握 3.106 78 0.003 2.925 0.942 1.050 4.800

课堂兴趣 3.973 78 0.000 4.150 1.045 2.070 6.230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组被试无论是在对课堂的内容的兴趣还是在对于课程主旨的把握以及自我体验方面均高于进行传统教学的控制组。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的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较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体验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大学新生模拟生活场景,练习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如可通过“国王与天使”“摸石头”等体验活动来学习人际交往,了解与人交往的重心,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体验式教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增强大学新生的心灵归属感。大学新生正处于自我成就日益扩大的时期,班级归属感、团体荣誉感是大学新生自我成就的重要形式。体验式教学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如素质拓展、头脑风暴等体验活动,让大学新生在体验活动中体会和感受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以及团体对人的重要性,增强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成员的信任感,最终增强大学新生的心灵归属感。

3.体验式教学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大学新生的自我探索。积极体验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人积极向上,无形中也会转移大学新生的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大学新生的不利影响,摆脱因不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而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积极的体验活动,让大学新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扬长避短,促进大学新生内心的和谐,使大学新生在获得积极经验的同时产生自我成长的积极力量,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心理和谐。

体验式教学是精彩生动的理论讲授无法替代的。大学新生在全程参与、体验分享和互动感悟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产生感悟,正常释放情感,情绪、情感得到激发和内化,从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大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和领悟到应对技巧,在参与和思考中升华,并内化为大学生积极的品质和心理自助的能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

[2]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6) .

篇9

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师群体,不但承担着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担负着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职业压力。研究表明,中小学校长具有较高的工作压力,但其身心健康状况良好,高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中小学校长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成就动机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从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各种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利用培训学员上课时间,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男性校长156人,女性校长4人;正校长86人,副校长74人;专科学历122人,本科学历36人,2人学历不详;小学校长110人,初中校长42人,完中(初中和高中)校长7人;1人不详;乡镇和农村学校校长152人,城市学校校长8人;35岁以下校长96人,36 45岁校长54人,46岁以上校长10人。

2.工具

(1)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共9个条目,分别反映校长的总体压力及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采用5级计分(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中等压力、较大压力和压力很大,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7。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等三个维度,分别反映被试主观感受到支持、实际得到的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总分反映被试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61。

(3)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由于总量表条目过多,因而选取该量表白测心理健康子量表正向情绪和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2个维度,共12个条目。其中正向情绪正向评分.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反向评分,每个条目从0到10共11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0。

(4)调查同时获取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学校性质和学校所在地等被试一般情况。

3.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录入,进行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

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平均分为3.14±0.96(理论范围1 5分),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平均分为3.03±1.00,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平均分为1.99±0.89,排在压力前3位的分别是考试升学、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压力。由于工作压力各方面得分在中间值3分左右,因此,从结果来看,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平均分为84.29±14.28(理论范围0-120分),从结果来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对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中小学校长在总体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显著高于专科学历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P0.05)。在学校性质方面,由于完中校长人数较少,故将完中校长并人中学校长类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中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P0.05)。对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心理健康方面,36-45岁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35岁以下和46岁以上校长(P

3.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所作的相关分析发现,总体工作压力、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生涯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性负相关(P

4.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各方面、社会支持各维度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进行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只有生涯发展压力、总体工作压力和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结果见表3。

5.中小学校长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温忠麟等人的观点,我们利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将总体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和心理健康第三个变量的总分标准化。(2)生成乘积项“工作压力×社会支持”。(3)将心理健康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在第一步引入主效应项,第二步引入乘积项,通过新增解释量(R2)或乘积项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来判断主观支持的调节效应是否显著。从表4看,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显著(RX2的变化为0.04,社会支持×工作压力乘积项Bela=0.16.P=0.04)。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

三、讨论

本研究以贵州省中小学校长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

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廖传景等人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这种结果应该与中小学校长自身心理素质较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校长在多年的个人奋斗中培养了良好的性格,同时也善于利用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同事的社会支持调整自己的工作压力,间接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压力的具体方面,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校长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八个方面的压力情况。结果显示,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而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在我国,社会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工作成绩的最主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升学和考试成绩,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也将学生考试升学的成绩和校长的任命、晋级直接挂钩,考试和升学成绩直接影响到校长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其荣誉和地位。同时,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也反映出,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人际关系的氛围比较和谐。此外,从本次工作压力的调查结果来看,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水平普遍低于地处中东部地区的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水平,这一结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生涯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性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性正相关。也就是说工作压力越大,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和主观支持可以预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验证了以上结论。心理学一般认为,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提高工作绩效,过高的工作压力会使人焦虑、紧张,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产生心理疾病。而社会支持作为一种支持性资源,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尤为重要。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本研究结果验证了此观点。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缓冲效应模型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和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中介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是介于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媒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独立于压力之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统合了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本研究通过分层回归分析检验了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在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这一结果与邓远平和罗晓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也就是说,当面临相同工作压力时,高社会支持的校长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物质和精神支持,从而避免负性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产生;低社会支持的校长孤立无助,负面情绪难以宣泄和释放,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问题。因此,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作压力对他们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6][11]汪颖.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马雪玉,王景芝.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5):581-582

[3]汪小琴,任春亮.中学校长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6):564

[4]闻吾森,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4):258-260

[5][13]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7][12]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S):127-131

[8]许军.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s):35-45

篇10

1.自我意识强

中职学生自我意识观念是非常强烈的。他们渴望与别人与众不同,看起来独一无二,在行为举止上我行我素。自尊心过强,就是所谓的年轻气盛,并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另外,他们会在外表方面多下工夫,比如,他们会过分看重身高、体重、穿衣风格等方面。骄傲自负也是常常惯有的。

2.学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以学习技术为先,理论知识较于技术授课方面要相对弱一些,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一点就是,对学习的兴趣点不够高,技术选择方面不够理性,思考问题欠考虑,目标不够明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

3.人际交往方式

中职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自卑、自负、骄傲自满等诸多负面情绪的现象以及影响,在择友方面更好于爱面子,交的朋友固定统一的一种类型。并且,人际交往能力的语言水平不够宽阔,因而产生羞愧、埋怨、过分看重外在看法、虚荣心强等诸多负面情绪。

4.恋爱择友

在中职生的年龄,已是生理和心理需求特征明显的时期,于是他们大多会通过恋爱交友等方式去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他们的年龄尚处在发育阶段,这种方式很多时候适得其反,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而且会对自己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5.就业阶段

当中学生面临就业的时候,会有诸多影响因素掺杂其中,比如,在面试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尽人如意面临淘汰的机制,以至于会转变成道德观念而导致心理扭曲的状况发生,集体观念的缺失、自卑、自暴自弃、自命不凡等负面心理也会因此而产生。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家庭的影响

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子女的过分溺爱会助长子女的奢侈成风、过分自以为是等负面现象。另外家庭成员间的不和睦,如父母离异、家庭状况不好等问题,会给子女心理上造成无法抹去的阴影,会造成子女性格上的缺陷。

2.学校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机制在某些问题上,是国家政府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校的教育机制多年不变,缺乏更新机制,学校的设施以及政策方面没有能够跟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比如,教师教学方面的单一性,使学生在上课听课的过程中听课不够集中,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这是学生厌学的一大因素。另外,教学设施的落后,不能够使学生提起对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教学设施的陈旧和僵化也是他们厌学的一大因素。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前面概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虚荣心强,过分自负自大,再加上会有交友不慎或者早恋现象发生的话,同样会导致学习内容的不扎实,这些使他们没有能够学习到相应的专业技能,从而对将来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加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指导

大部分家长都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的报告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没有与子女进行过心理沟通,并且没有看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方面的书籍。家庭的指导教育对学生自身来说是一种鼓励,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只有在这方面做得到位,才能够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方面抓上去,这是学习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前提基础。

3.学生自身的调整

学生自身应该加强观念的转变,多读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加强自我疏导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择业就业。

总之,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激烈,就业趋势对于中等职业学生不利的情况下,家长与学校只有协调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处于有利方面。

篇11

本课题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个别访谈等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学生家长和初二年段学生。家长调查对象为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家长500人,收回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44份。学习生活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初二年段共发放528份,收回有效问卷共493份。其中被测者中初二年段男生共有276人,占了56.0%,女生共有214人,占了43.4%,另外有3份问卷没有填写性别属性,占总共有效问卷的比例为0.6%。

2.研究工具

自编《湖里区初中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有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两种,其中学生问卷56小题,家长问卷46小题。问卷内容均包含三大块:社区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开展心理教育的现状以及学生和家长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等。

测量方法:采用集体调查的方法,由研究者进行测试,当场发卷当场收回。所有问卷统一指导语,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对被试者进行测查。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社区方面

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在社区周围存有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宜的违法行为。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1)社区总体环境良好,但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为

不管是学生问卷还是家长问卷,在关于社区方面的问卷结果都表明,大部分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42.1%的学生认为社区经常有互助的事情发生,59.9%的学生和44.5%的家长认为社区偶尔发生吵架,此外,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违法行为。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附近主要存在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情况。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附近并不存在允许未成年进入网吧的情况。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社区周围较少存在营业性舞厅桑拿按摩等娱乐场所向中学生开放、社区向未成年贩卖香烟和烟酒、封建迷信活动、社区问题青年时常出没、工厂招用童工、敲诈勒索等现象。所以,整治社区周边网吧任重道远。

(2)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

社区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宣传并不普及,只有32.7%的家长和38.7%学生选择了社区“有些”宣传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选择了“不多”甚至“没有”宣传过。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13%学生和11%家长认为社区经常组织活动,其余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社区偶尔组织或者从不组织活动。

(3)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

关于社区是否需要心理卫生服务的,认为具有相当多人需要的家长占9%,学生占3.5%,认为不多的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40.8%,学生占40.2%,认为没有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9.4%,学生占24.8%。整体上看,学生家长都认为需要接受心理服务的不多,但从家长和学生比较上看,家长认为社区需要服务的比例比学生高,学生认为社区不需要心理服务的比例比家长高。认为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2.家庭方面

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最大的问题在于家长对于子女的希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需要加强。

(1)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

58%的家长认为期望应该适当高于孩子现在的水平,让孩子有适当的压力和动力。63.7%的家庭成员都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等问题。家长的最不能容忍孩子的两大缺点是学习不用功和行为习惯不好。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成员很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95.9%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期望高。49.1%的同学认为家长期望高于自己的期望,结果导致他们中有32.5%的同学有很多压力,但是也有31.9%的同学觉得这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2)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比较和睦的,家庭成员能够做到相互帮忙、相互支持。成员间经常有情感的交流,偶尔的争吵。当家庭成员的意见产生分歧时,36.7%家长和60.5%学生会选择回避它以保持和气,学生选择回避矛盾的比例远远高于家长。35.5%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时遇到烦恼,会和父母沟通。51.4%的家长会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集中在学习和生活。33.6%的同学认为他们偶尔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的比重最大,并且交流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学业、交友以及情感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家庭氛围融洽。同时,家长对老师寄予厚望,期待老师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以及纠正其不良行为,但是和老师的沟通较少。

大部分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不会随便对他们乱发泄,而43.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心情不好时会乱发泄,这种对比反映学生青春期自闭以及不成熟的心理。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都采用说理教育,但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效果很一般。大部分同学与自己的父母相处时,都感觉很愉快轻松。当同学去家里做客时,76.3%的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很热情接待他们的同学。另外,初中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性教育问题,家长问卷调查表明,35.5%家长从未对孩子开展过任何形式的“青春期性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功能还需要加强。

3.学校方面

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学生们对自身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但对于学校外的心理健康服务,同学们仍存在一些误区,会将接受心理咨询与精神方面疾病混淆。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他们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目前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最希望就学习问题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家长最希望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希望最好能够开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一些讲座及沙龙活动等。

(1)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

超过86.1%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要和谐的。大部分同学认为班主任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班主任不拖堂,再次是班主任衣着整洁。只有12.4%的同学认为班主任给他们的感觉不亲切。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不存在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好的同学轻成绩差的同学的现象。只有5.7%的同学认为老师没有关心学生。但大部分老师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至于学生的其他方面则比较少关心。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较好,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学校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重考试结果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简单)、重视成绩较好的学生轻视其他学生。43.3%的家长会与学校老师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沟通。另外,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部分同学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不会怀疑和嫉妒,他们认为自己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孤独,并且与异往不会心慌紧张。

(2)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也有期待,相比较其他心育渠道,学生和家长都比较信任和期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

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偶尔需要或者不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大部分同学不希望接受面对面的,电话的,网络书信的心理咨询,而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朋友之间、媒体、街头广告、报纸等渠道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心理健康服务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的住处附近有相应的服务机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看心理医生是精神有病的表现,但是也相信心理咨询可以提供帮助,觉得如果自己有心理问题的话也会去寻求心理老师和学校的帮助。相比于社区、医院精神科、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大部分学生会更愿意选择学校服务。大部分同学希望学校目前能多开展一些沙龙游戏,家长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还是比较支持和重视的。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心理健康的工作还是被接受和认可的。

(3)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大部分同学会在学习问题上寻求老师的帮助。金尚中学中的大部分学生的压力来自学习,并存在考试焦虑,情绪暴躁的现象。在这方面,需要得到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学校心理老师的适时辅导。

四、讨论

1.调查的局限性

首先,家长问卷的调查受现实影响因素比较多,如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作答问卷意愿不高,应付了事不少,甚至发出的问卷经常石沉大海,所以只能等到家长会才能进行调查;其次,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采用不记名调查的形式,结果造成学生调查结果和家长调查结果存在时间差,且无法进行个体对应分析(不清楚家长与学生配对情况),所以调查结果也只能从家长和学生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无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再次,由于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主要由我校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既有单选题、多选题、开放题等,也有按照程度不同设计的题目,造成统计上的困难,结果只能用百分比进行计算分析,无法进行更科学精确的分析比较。

2.学生和家长调查结果大部分一致,只有个别问题有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如在关于社区附近是否存在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问题上有比较大的出入,家长认为主要存在这个问题,学生大部分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湖里区附近城中村多,正规网吧大部分不会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城中村的黑网吧却是来者不拒,加之媒体大量报导一些黑网吧的运营情况,这使家长对自己孩子是否会沉迷网吧感到担心。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也许并没有到网吧去,这就造成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另一方面,虽然是不记名的测试,但是在这个对于学生敏感的话题来看,即使去了网吧,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诚实作答,这就存在现实与测验结果的差异。

五、结论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学校的心理教育较为肯定和期待,所以我们可以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1.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篇12

团中央、教育部、体育总局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政策,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来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1]。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行为问题、心理危机与疾患问题、网络成瘾问题、攻击问题、校园暴力事件以及他们体质健康下降问题等仍不能得到有效解决[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发现至少有3 000万儿童青少年出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并出现增多趋势[3]。某些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疾患与成年期心理疾病存在相关性,他们的心理卫生问题均会影响到成年期的身心健康[4]。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肥胖率与近视率都出现增加趋势,他们的耐力、力量和柔韧性有下降趋势。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真正与国家要求相差甚远。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测量,其目的在于了解他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3个方面,而非仅是体质、体能健康状况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编了题目结构合理、易操作(约3~5 min完成)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量表,全方位、系统地探讨了我国目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并制定运动处方干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期培养我国中小学生健身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增强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上海市城区、广州市城区24所中小学校,共计5 78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上海和广州两地各12所中小学,其中小学各6所,中学各6所。每所小学分别选取小学4年级2个班和6年级2个班,每所中学分别选取初中初一两个班和初三两个班,高中高一2个班和高三2个班),其中小学生1 941人(男生959人,女生982人),初中生1 934人(男生963人,女生971人),高中生1 905人(男生967人,女生938人)。

1.2 研究方法

1)自编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量表并进行调查。

在前人研究成果[5-7]基础上,编制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量表。它包括中小学身体健康分量表、心理健康分量表和社会健康分量表。身体健康分量表包括维度:身体症状、体育锻炼、睡眠状况、卫生习惯、健康饮食和健康意识。心理健康分量表包括维度:心理疾病、情绪稳定、自我认同和学业成就动机。社会健康分量表包括维度:人际关系互动、生活适应和亲社会行为。中小学身心健康量表和3个分量表,均采用5点记分方法,得分越高表示身心健康越好(“身体症状”和“心理疾病”两个维度采用反向计分)。经检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总量表及各个分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均在0.90以上,Guttman分半信度在0.86~0.89之间,重测效度在0.84~0.96之间,这表明编制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实验法。

运动处方实施:处方1:篮球类练习游戏、篮球小比赛,辅以小足球练习。先进行篮球类练习游戏,约15 min后,篮球小比赛,约20 min后,再进行小足球练习,约15 min。处方2:健绳操练习游戏、健绳操小比赛,辅以健身操练习。先进行健绳操练习游戏,约15 min后,健绳操小比赛,约20 min后,再进行健身操练习,约15 min。处方3:轮滑练习游戏、轮滑小比赛,辅以轮滑基本技术练习。先进行轮滑练习游戏,约15 min后,进行轮滑小比赛,约20 min后,再进行轮滑基本技术练习,约15 min。运动处方干预前后,对实验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进行比较。

锻炼强度采用中等强度:对中小学生桡动脉进行脉搏测量,每次测量15 s,乘以4,以此来反映中小学生1 min的心率,一般控制心率在120~140 次/min。每次锻炼时间为40~60 min,每周3~4次,锻炼时间安排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持续时间为12周。

3)数理统计与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4)调研和实验时间。

调研和实验时间在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现状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以5分制评分,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平均为3.23分,心理健康平均为3.14分,社会健康平均为3.07分,身心健康的总体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各个维度来分析,在身体健康维度方面,中小学生的健康意识(4分)、卫生习惯(4分)得分最高,其次身体症状(3分)为中等,健康饮食(2.5分)仅能够达到及格线,而体育锻炼、睡眠状况方面最低,未能达到及格线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小学生的自我认同(4.5分)得分最高,其次情绪稳定(3分)、心理疾病(3分)为中等水平,而在学业成就动机方面仅达到及格线。在社会健康方面,亲社会行为(4.5分)得分最高,人际关系(3分)处于中等水平,而在生活适应方面未达及格线。以上现象表明,尽管目前中小学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但他们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睡眠不足,生活适应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当今社会,家长“望子成龙”,学校想尽办法增加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均不顾及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锻炼的时间,他们参与身体锻炼的次数不多,娱乐活动及休闲时间又多以看电视、玩电脑,上网玩游戏等静止活动为主[8]。他们睡眠质量也为此受到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常过着紧张的学习生活,日积月累,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出现问题,甚至有厌世情绪。参与运动的缺失,其直接结果是容易引起肥胖增多、体能下降。这些不合理现象,使得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出现不少问题。

2.2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

1)性别、年级的影响。

经多元方差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1)。由表1可以发现,中小学男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均显著好于女生,中小学女生社会健康好于男生;小学生男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均好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初中男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均好于高中生;高中生社会健康均好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初中生社会健康也好于小学生。这些研究结果与Hamilton[9]和Cung等[10]的研究结果有部分相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中小学男生活泼好动,喜欢竞技运动。中小学生女生喜欢安静、追求时尚美,更喜欢健康、娱乐性活动。所以男生在体育锻炼、睡眠状况、情绪健康、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互动和亲社会行为方面明显好于女生。研究还表明,中小学女生卫生习惯与健康饮食方面好于男生,可能与她们更加关注饮食可能带来的体型变化有关。

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越来越出现问题,这一结果与HaleIII等[11]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我国目前的教育及考试制度等有关。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小学生的社会健康越来越好,说明他们能够接受新鲜事物,逐渐能与父母、长辈、老师进行沟通,能与同学和平相处,与志趣相投的人交流、做朋友,做一些亲社会行为,使他们逐渐适应了社会环境和生活。

2)体型、学业成就的影响。

经多元方差分析,体型适中、学业成就好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好于体型偏胖和偏瘦、学业成就一般和较差的中小学生(见表2)。体型适中的中小学生一般性格开朗,喜欢参与运动,有朝气,充满活力,自我效能感较高,做事较有耐心,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该做的事情。体型偏胖和偏瘦的则相反,不爱运动、有自卑感,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学业成就好的中小学生表现对待事物有高度的认知,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做事有恒心、有信心。他们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自我效能感较强。在课外活动时间,他们喜欢参与各种身体锻炼,比较清楚知道参与锻炼对提高自己学习和身体健康等有益处,在锻炼中他们能享受到运动愉,在运动中释放在学习上、课业上承受的压力,并结交了不少志趣相投小伙伴和小朋友。学业成就一般和较差的中小学生则相反,在课外活动时间,他们不喜欢参与身体锻炼,对锻炼的益处有比较模糊的认知。上述原因说明,学业成就好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均好于学业成就一般和较差的中小学生。

3)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的影响。

经多元方差分析,除身体健康外,生活在双亲家庭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好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生活在大专以上家庭里,他们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好于中专以下家庭的中小学生。经济收入高的家庭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好于中等、较低经济收入家庭的中小学生(见表3)。这可能与不同结构家庭、不同学历家庭的环境和教育有关。

4)寄宿形态、学校类型的影响。

经多元方差分析,寄宿学生与非寄宿学生相比,非寄宿的中小学业生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均显著好于寄宿学生(见表4)。寄宿学生可能由于家庭住址离学校远、父母忙于工作或做生意、无法照顾孩子等原因,让他们的孩子住在学校里。在学校里,学校规定不让学生外出,环境封闭,大部分时间不能与外界联系。他们的学习生活单调,再加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多数学生缺乏锻炼,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产生孤独感,对学习生活不适应。他们的社会健康也产生问题,不能与老师、同学较好的沟通。非寄宿的中小学生与外界接触多,有他们父母的精心照顾,学习生活上较适应。少数部分条件好的家庭,还让孩子定时去健身俱乐部去锻炼,因而他们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要好于寄宿的中小学生。针对寄宿的中小学生,建议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安排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对寄宿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城市的中小学生在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方面均显著好于乡镇的中小学生(见表4),这可能与城市的中小学具有教育资源优势等有关。

2.3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运动干预

1)总体干预效果。

经过12周运动干预,使实验组中小学的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见表5)。

2)运动干预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分析。

中小学生在参与运动处方1、处方2、处方3后,他们身心健康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在身体健康方面,中小学生的身体症状、身体锻炼、睡眠状况、健康意识与他们参与的3个运动处方存在非常显著性的相关(P0.05)。中小学生在参与运动处方后,他们身体的乏力症状、身体疼痛症状等基本消失,睡眠状况得到改善,培养了健康意识,在课余时间有了参与身体锻炼的好习惯。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情绪稳定、自我认同、学业成就动机与他们参与的3个运动处方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P

3 结论

1)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总体状况是中等偏上水平,小学生社会健康比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差,高中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比初中生、小学生的差。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维度来看,中小学生严重睡眠不足,参与身体锻炼意识淡薄,在生活上也很难适应社会环境和学习生活上的变化。

2)不同性别、年级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小学男生身心健康好于女生,中小学女生社会健康好于男生。随着年级升高,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越严重。

3)不同体型、学业成就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体型适中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均好于体型偏胖、偏瘦的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好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均好于学业成就一般和较差的中小学生。

4)不同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双亲家庭、高学历家庭、经济收入高家庭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均好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低学历家庭和经济收入低家庭的中小学生。

5)不同寄宿形态、学校类型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非寄宿、城市学校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均好于寄宿、乡镇学校的中小学生,寄宿与非寄宿的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城市学校的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均好于乡镇学校的中小学生。

6)适宜运动处方干预,能够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运动处方干预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的相关。运动干预后,高中生身心健康干预效果好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小学生社会健康干预效果好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EB/OL]. http:///jrzg,2011-12-25.

[2] 边玉芳.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25.

[3] 殷恒婵,陈雁飞,张磊,等. 运动干预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 体育科学,2012,32(2):14-27,57.

[4] 齐方. 青少年精神障碍你了解多少[N]. 光明日报,2010-05-20.

[5] 雷开春,杨雄. 中日韩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指标、现状及影响因素[J]. 青年研究,2011(3):11-21.

[6] Neumark-Sztainer D M,French S A,Resnick M 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health compromising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J].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1997(12):37-52.

[7] Keyes C M. 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mental Health as flourishing:A complementary strategy for improving national mental health[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7,62(2):95-108.

[8] 高中建. 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39.

篇13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