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析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分析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分析研究

篇1

试验中发现,采用FZ/T 01112—2012蚕丝与羊毛或/和羊绒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锌法)对桑蚕丝/羊毛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时,浅色试样中的桑蚕丝能完全溶解,而深色试样中的桑蚕丝不能完全溶解。一方面是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结合,使染色后的纤维耐酸、耐水解稳定性能增加;另一方面是桑蚕丝中的丝胶溶解后变成黏稠状液体包覆染料,使染料聚集,不易过滤。因此对于深色试样,去除染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保险粉剥色,其剥色原理是还原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发色体。

1 试验

1.1 原理

用保险粉将已知干燥质量的试样剥色,用甲酸/氯化锌溶液将桑蚕丝从剥色后的试样中溶解去除,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称量,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羊毛占试样干燥质量的质量分数,由差值得出桑蚕丝的质量分数。

1.2 试剂

保险粉(分析纯);石油醚,馏程为40℃~60℃;柠檬酸盐缓冲溶液:0.06mol/L,pH值6.0,取12.526g柠檬酸和6.320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定容至1000mL[1];甲酸/氯化锌溶液:20g无水氯化锌(质量分数>98%)和68g无水甲酸加水至100g;稀氨水溶液:取氨水20mL(密度为0.880g/mL),用水稀释至1L。

1.3 主要仪器设备

索氏萃取器,pH计,反应器(具密闭塞,约60mL,由硬质玻璃制成管状),具塞三角烧瓶(容量250mL),恒温水浴振荡器(0~100℃)、干燥烘箱[能保持温度(105±3)℃]、分析天平(精度0.0001g)、玻璃砂芯坩埚、抽滤装置、干燥器(装有变色硅胶)

1.4 样品

标准羊毛贴衬织物[2],深色丝毛产品(由企业提供,桑蚕丝/羊毛设计净干混纺比分别为10.5%/89.5%、40.0%/60.0%、85.0%/15.0%)。

1.5 样品预处理

按照GB/T 2910.1的规定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将样品放在索氏萃取器内,用石油醚萃取1h,每小时至少循环6次,待样品中的石油醚挥发后,把样品浸入冷水中浸泡1h,再在(65±5)℃的水中浸泡1h,浴比均为1:100,不时搅拌溶液,挤干,抽滤,以除去样品中多余水分,然后自然干燥样品。

1.6 试验步骤

1.6.1 保险粉剥色

取试样约1g,置于反应器中,加入预热到(70±2)℃的柠檬酸盐缓冲溶液(浴比1:30),将反应器密闭,用力振摇,使所有试样浸于缓冲溶液中,置于(70±2)℃恒温水浴内保持30min,使所有试样充分润湿后,加入保险粉(试样与保险粉量比1:4)振荡30min[3]。

1.6.2 甲酸/氯化锌溶液溶解

取试样约1g,放入具塞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入100mL预热到40℃的甲酸/氯化锌溶液,充分振荡使试样浸透,此后每隔15min摇动一次,在40℃下保持45min,使蚕丝充分溶解。用甲酸/氯化锌溶液把烧瓶中残留物洗到玻璃砂芯坩埚中,用20mL、40℃的甲酸/氯化锌溶液清洗,再用40℃的水清洗,然后用100mL稀氨水中和并使残留物浸没于溶液中10min,再用冷水冲洗至中性,每次清洗靠重力排液后,再用真空抽吸排液,最后烘干、冷却、称量和计算[4]。

2 结果与分析

2.1 计算公式

羊毛纤维修正系数d值计算见公式(1)。

(1)

式中:m0——溶解前试样干重,g;

m1——溶解后试样干重,g。

混纺试样净干含量百分率计算见公式(2)和(3)。

(2)

(3)

式中:P1——不溶纤维净干含量百分率,%;

P2——溶解纤维净干含量百分率,%;

m0——溶解前试样干重,g;

m1——溶解后试样干重,g;

d——不溶纤维在试剂处理时的修正系数。

2.2 羊毛纤维d值

将羊毛纤维第一组10个试样经过保险粉处理,第二组10个试样经过甲酸/氯化锌处理,d值计算按公式(1),所得结果见表1。

经过剥色处理后,观察剩余物,颜色明显变浅,有的甚至只有本白色,虽然不同试样剥色效果不同,但都有很明显的变化。从表1可以得出,保险粉处理前后羊毛纤维干重数据没有太大变化,d值约等于1.00,将溶解剩余物在显微镜下观察,羊毛纤维基本没有损伤,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光泽,因此经过保险粉、甲酸/氯化锌处理后羊毛纤维的修正系数d值可以以甲酸/氯化锌处理后的d值0.9913计算。

2.3 深色试样试验

将1.4所述比例为10.5%/89.5%的丝毛产品不剥色直接经过甲酸/氯化锌处理,按公式(2)计算羊毛纤维的净干含量,将溶解剩余物在显微镜下观察桑蚕丝是否溶净,测试结果见表2。

将不同比例丝毛产品按照本文方法先剥色后甲酸/氯化锌处理各进行5组试验,按公式(2)计算羊毛纤维的净干含量,将溶解剩余物在显微镜下观察桑蚕丝是否溶净,测试结果见表3。

从表2可以看出不剥色直接进行甲酸/氯化锌法试验得到的羊毛含量明显高于设计值,且各个值差异较大,可以推断桑蚕丝没有溶净,将剩余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桑蚕丝确实还有残留,说明对于深色试样直接进行甲酸/氯化锌法试验不可行。

本文采用了3种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不同比例的桑蚕丝/羊毛混纺产品,从表3可以得到不同比例试样的羊毛含量都接近设计值,并且各个值之间差异

3 结论

本文采取的剥色方法是将试样加入预热到(70±2)℃的柠檬酸盐缓冲溶液(浴比1:30),使所有试样浸于缓冲溶液中,置于(70±2)℃恒温水浴内保持30min,加入保险粉(试样与保险粉量比1:4)振荡30min,试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剥色,同时对羊毛纤维基本没有损伤,符合试验要求。如果有其他方法能达到此要求,同样可以采用。

深色的桑蚕丝/羊毛试样不剥色和剥色后使用甲酸/氯化锌溶液溶解,试验结果明显存在差异,未剥色试样的桑蚕丝未溶净,有残留,而剥色试样的桑蚕丝溶净,且定量分析结果与设计值一致。因此对于深色试样,先进行剥色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GB/T 17592—2011 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S].

[2] GB/T 7568.1—2002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毛标准贴衬织物规格[S].

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value by urine sediment quantitative analyzer combined with urine dipsticks analyzer in urinary cells dete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500 hospitalized patients received sysmex UF-500i, AX4030 and centrifugation sediment microscope examination for urine samples. With sediment microscope examination outcome as the golden standard, analysis was made on diagnostic value by sysmex UF-500i and AX4030 in detection of urinary cell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ignificance of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in the three detection measures (P>0.05). Specificity, sensibility, and accuracy by sysmex UF-500i in detecting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were 86.96%, 80.65% and 85.00%,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87.25%, 80.00% and 85.00% by AX4030. Specificity, sensibility, and accuracy by sysmex UF-500i in detecting red blood cell count (RBC) were 91.78%, 79.59% and 88.20%,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92.07%, 80.27% and 88.60% by AX4030. Specificity, sensibility, and accuracy by sysmex UF-500i+AX4030 in detecting WBC were 95.65%, 90.32% and 94.00%. Specificity, sensibility, and accuracy by sysmex UF-500i+AX4030 in detecting RBC were 97.17%, 93.20% and 96.00%. Combined detection by sysmex UF-500i and AX4030 showed obviously higher specificity, sensibility, and accuracy than single detection by sysmex UF-500i or AX4030,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Urine sediment quantitative analyzer; Urine dipsticks analyzer; Urinary cells

尿液分析是采用仪器、显微镜、化学、物理学、目测的方法对尿液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对内分泌、胆、肝、循环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进行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1]。尿常规检查属于健康体检的必查项目, 主要包含沉渣显微镜检查、干化学试带十一项、浊度、颜色等, 是尿液分析一般过筛项目[2]。以往临床上对于尿沉渣中的有形成分检查主要采用显微镜人工判别, 但该方法重复性差、敏感度低、速度慢, 尤其是在尿液检查标本较多的情况下, 很难实施[3]。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等检查设备应运而生,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4]。本研究探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联合尿干化学分析仪在尿液细胞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10月在本院住院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00例, 女200例;年龄20~85岁, 平均年龄(35.62±16.98)岁。

1. 2 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20 ml新鲜中段晨尿, 将尿液充分摇匀后分为2管, 采用日本爱科莱AX4030全自动尿分析仪和sysmex UF-500i流式尿沉渣分析仪对第1管尿液进行检测, 采用尿离心沉渣镜检对第2管尿液进行检测。均采用双盲方式判断, 所有操作均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2 h内完成。

1. 3 观察指标 比较3种检测方法检测RBC和WBC阳性检出率。并以尿沉渣镜检结果为金标准, 分析sysmex UF-500i和AX4030在尿液细胞检测中的检测价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阳性检出率 三种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检测结果 sysmex UF-500i检测WBC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96%、80.65%和85.00%;AX4030检测WBC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25%、80.00%和85.00%;sysmex UF-500i检测RBC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1.78%、79.59%和88.20%;AX4030检测RBC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07%、80.27%和88.60%;sysmex UF-500i+AX4030检测WBC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5.65%、90.32%和94.00%;sysmex UF-500i+AX4030检测RBC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7.17%、93.20%和96.00%。sysmex UF-500i和AX4030联合检测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明显高于单一sysmex UF-500i或AX4030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主要采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和尿干化学分析仪对尿液细胞进行检测, 这两种方法均可一次检测多个参数, 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重复性好、检测速度快的优点, 因而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中[5-9]。然而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和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 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某些泌尿系统疾病可能存在漏诊, 影响临床治疗[10]。研究发现[11], 尿沉渣定量分析仪联合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 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 sysmex UF-500i和AX4030联合检测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明显高于单一sysmex UF-500i或AX4030检测(P

综上所述, 尿沉渣定量分析仪联合尿干化学分析仪在尿液细胞检测中, 能显著提高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淑娥. IQ2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人工镜检法检测尿中红细胞的比较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7):1071-1073.

[2] 唐登燕, 李多孚.对UF-1000i尿沉渣分析x测定尿WBC、RBC的干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2):247-248.

[3] 师伟, 张国富. IQ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主要性能评价的探讨.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1):127-128.

[4] 李静芳, 文丽, 周友全, 等.尿沉渣细菌定量检查与尿培养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6(17):2538-2540.

[5] 吕纯莉, 肖代敏, 朱绍玲, 等. URIT-1500尿干化学分析仪与AVE-764B尿有形成分分析仪联合尿液检测复检规则的制定和应用.检验医学, 2016, 31(1):45-48.

[6] 王鹏, 罗春华, 陈童, 等.多种尿液检测方法对尿路感染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临床荟萃, 2016, 31(1):92-99.

[7] 刘雄, 李阑, 蒋博, 等.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与AX-4030尿干化学分析仪联用对尿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检测.中国医疗设备, 2014, 29(9):114-115, 130.

[8] 吴建设, 郭春秀.沉渣镜检法和干化学法检测尿红细胞、白细胞的临床价值.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5, 27(2):209-211.

[9] 刘欣, 赵曙光, 白雪, 等. 尿沉渣定量分析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在尿液细胞检测中的联合应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6(18):2679-2680.

[10] 王立英. 尿沉渣分析仪与尿干化学分析法、显微镜镜检联合检测尿白细胞、红细胞的分析研究. 吉林医学, 2010, 31(13):

1750-1751.

[11] 罗金丽, 郑香花. 尿沉渣分析仪与尿干化学法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3(8):50-51.

[12] 高红艳. AX-4280尿干化学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联合应用对IQ200尿沉渣分析仪测定假阳性率的分析. 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7):731-732.

[13] , 罗淼珊, 文燕. 流式尿沉渣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红、白细胞的分析研究.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6(9):592-593.

[14] 满思金, 孔德玲. 尿干化学分析仪与UF-100尿沉渣分析仪联合运用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8):788-789.

[15] 林金端, 卢志权. 尿干化学分析仪与尿沉渣分析仪联合使用在尿液红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外医疗, 2012, 31(23):172-173.

[16] 邵婧, 牛国平, 徐萍萍. 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联合尿干化学分析仪在诊断尿路感染中的应用.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12):1460-1462.

篇3

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必要的实践锻炼环节———分析化学实验的开设非常有助于促进学生去掌握分析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相关的基本操作实操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建立起定性和定量的概念。整个过程的训练对于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化学实验的学习也可以大大的提高,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至关重要。因此,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发展和探索实际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把握分析化学实验质量和发展方向方面[1]。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分析化学实验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定量分析的能力,因此分析化学实验的实践环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显得尤为重要[2]。现有分析化学实验内容上的安排仍然是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关于滴定分析的一些基本操作练习、验证滴定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综合性实验。从整体内容上来看实验内容和分析方法上相对单一,每个实验的相关性较少,且相对孤立。综合性实验仍然存在“照方抓药”的操作程序,缺乏对学生科学性思考的有效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此外,学生对“量”的概念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尤其在滴定终点对终点判断不准确,常常出现滴定终点滴过的情况。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分析化学实验在内容上进行了深化改革,对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分析化学实验应该从实践的内容安排上、方法多样性上、难度维度方面进行调整,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认知从而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未来从事煤化工、医药、新能源领域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3]。

2分析化学实验方案探索

2.1实验内容环节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为内蒙古煤化工、新能源行业培养分析测试方面的人才,为了符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分析化学实验实践内容上紧密联系行业的实际需求,更加注重传统实践内容和行业发展现状相结合,加强了交叉学科间知识的相互结合与渗透[4]。实验内容主要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展开,设置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验证型实验以及提高创新型设计实验,具体实验安排见表1。2.1.1基本操作实验部分在基本操作实验部分首先开设了天平的使用,了解了天平的结构原理,练习了三种称量方法以及天平使用的规则。其次,巩固了滴定分析仪器滴定管的使用,滴定管在使用前需要做的准备,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操作步骤以及如何正确的读数。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基本操作能力增加了容量瓶、移液管、吸量管的使用,通过上述练习的设置更加注重实验操作规范化的训练。2.1.2验证型实验部分验证型实验开设了5个实验主要涉及到四大滴定方法,在实验的设置上由简单的酸碱滴定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逐渐增加难度,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酸碱滴定相关知识的掌握,在学生实际做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在滴定操作不规范,在滴定终点“一滴”和“半滴”操作掌握不好,从而造成终点滴定过量最终误差增大。针对在实验过程出现的上述的情况,在新的内容中进行了优化和改进,首先是设置了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实验,让学生对滴定规范操作进行基本训练,让学生对终点判断有所初步认知。其次,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安排了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实验,第一步用酚酞作为指示剂,在滴定终点溶液颜色由紫红色变为微红色作为第一个等当点,整个滴定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滴定,滴定终点的判断要准确无误,然后在上述的同一份溶液中加入甲基橙作为第二种指示剂,由于第一个等当点的颜色为微红色,再加入甲基橙后溶液颜色的叠加会使溶液颜色呈现不完全是甲基橙的颜色,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此时溶液颜色并做好记录,双指示剂实验的开设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滴定终点的判断,而且加强了滴定操作规范化。在上述酸碱滴定实验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可以得到充分锻炼的基础上,通过自来水水硬度检测的实验让学生掌握钙指示剂的应用条件同时进一步练习容量瓶、移液管的使用。水硬度的测定其本质是Ca2+、Mg2+离子与EDTA发生了一个络合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加强认知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深化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培养[5]。在间接碘量法测定硫酸铜溶液中铜含量的实验中,由于体系发生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存在多种颜色物质的混合,造成溶液颜色叠加致使学生在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存在很大的偏差,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提前做实验演示,让学生对颜色叠加产生的变化可以直观的观察到,以标准样品颜色作为基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成功率。2.1.3设计型实验部分团队合作设计型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已经学习到的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6-7]。在完成上述基本实验操作试验的训练后,以HCl-NH4Cl混合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实验作为设计型实验,设计这个实验的方案首先需要了解HCl和NH4Cl的性质,盐酸是一个一元强酸而NH4Cl是一元弱酸,基于上述的性质当它们作为混合物时可以进行分步骤滴定。在了解上述的内容后还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NH4Cl能不能直接用氢氧化钠直接滴定,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具体确定一元弱酸的滴定方法。通过整个设计实验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的激发,知识的连贯性和相关性也得以加强,有益于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2改进实验实施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实施方法主要以板书讲授的形式,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过程“量”的概念不够直观,对反应终点的判断不够准确,同时机械性的操作、单调的流程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提高学生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8-9]。分析化学实验实践环节的核心是把握量的概念,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为了做到上述这点需要改进传统的实验模式,譬如:在实验的预习阶段引入虚拟仿真环节,学生预习实验阶段可采用可视化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用各种分析实验的滴定仪器模拟实际操作中的实验仪器设备,再按照实验步骤在虚拟实验平台上组装成一套完整的与实操实验相符的虚拟实验装置,并在此虚拟平台上按照步骤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10]。学生在此虚拟的分析化学实验环境中体会到真实做实验的感觉,并操作虚拟的分析仪器设备来完成整个分析实验,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实验过程、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对滴定终点的颜色判断更加直观从而建立学生定量的概念。

2.3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非常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真实反映出的情况有助于分析化学实验实施环节的进步并不断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在传统环节中分析化学实验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环节,实验预习和实验结束对实验反思的环节有时候会忽略。因此,常常会出现实验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所做实验印象不深,甚至对实验现象记错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验考核部分在重视实验操作的前提下也应该加强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部分。每个实验开课前学生都要按照要求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中要写明反应原理,实验步骤部分要做流程图,分步骤的流程图(框架图)可以帮助学生对机理的理解。在实验操作环节要细化打分细则,对于关键操作步骤要设置打分点,譬如:指示剂滴加的量,滴定速度,滴定手法,读数是否正确,终点“半滴”操作是否正确等方面,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滴定关键操作步骤的重视度。此外,对每一组学生数据记录要进行规范要求,养成良好科学的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数据要进行处理,还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对实验失败进行反思找出导致实验出现差错的原因,并进行分析如何可以规避。通过上述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督促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热爱,同时也可以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2.4实施效果分析

分析化学实验探索与研究方案对实验内容,实验预习用虚拟仿真平台和预习报告相结合方式,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加强反思和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了调研统计,对学生知识度掌握的情况以及满意度都做了回访(表2),同时调研了此次研究方案对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帮助。从表2中可以看出,分析化学实验新方案实施后,学生在知识点构建满意度、实验动手能力,参与科研工作以及参与创新项目较之前都明显提高。

3结语

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方案在实验内容、方法上的探索与研究,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的建立很有帮助。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方案实施更是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易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敏锐力的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科技的创新意识的建立,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在煤化工行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慧林,谢襄漓,金文英,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4,42(4):196-197.

[2]张莉,何春萍,向德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广州化工,2018,46(16):170-171.

[3]李岭领,赵瑞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山东化工,2021,50(15):214-215.

[4]张楠.分析化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94-195.

[5]周晓霞.转型发展背景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化工研究,2018(2):95-96.

[6]曹尔新.改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科技教育,2019,17(33):153+155.

[7]陈海春,王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8(4):84-86.

[8]苏丽鳗,冯起国.应用技术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动力与出路[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12):97-101.

篇4

二、对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为什么有时称其为溶液,有时又称其为胶体

教材中是按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来给分散系分类的。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可称为胶体。但是判断一种分散系是属于胶体还是溶液,单从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这一方面来考察,其结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正确判断一种分散系是溶液还是胶体,还要看分散质微粒的结构。如果分散质微粒的结构简单,比如是单个的分子或较小聚合度的分子或离子,那么这样的分散系应称为溶液。由于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后都是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的,因此,尽管这些高分子很大,这些分散系仍应称为溶液。只是因为高分子的大小与胶粒相仿,高分子溶液才具有胶体的一些特性,如扩散慢、不通过半透膜、有丁达尔现象等。化学上常把Fe(OH)3,AgI等难溶于水的物质形成的胶体称为憎液胶体,简称溶胶;而把淀粉、蛋白质等易溶于水的物质形成的分散系称为亲液胶体,更多地是称为高分子溶液。

三、溶液是均一的,胶体也均一吗

憎液溶胶的分散质微粒是由很大数目的分子构成,因此是不均一的;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质微粒是单个的分子,因此是均一的。

四、胶体能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憎液溶胶的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而使憎液胶体可以稳定存在。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中含有多个极性基团(如—COOH,—OH,—NH2等),可以与水高度溶剂化(高分子表面形成水膜),因此也可较长时间稳定存在。很明显,这两类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是不同的。

五、溶液中的溶质微粒也作布朗运动吗

胶体微粒在各个方向上都受到分散剂分子的撞击,由于这些作用力不同,所以胶体微粒作布朗运动。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和分散剂分子大小相仿,因此溶质微粒的运动状况与胶体的胶粒运动状况是有差别的。由于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用超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胶粒的布朗运动。溶液无丁达尔现象,因此用超显微镜观察不到溶质微粒的运动状况。

六、凝聚与盐析有何差别

凝聚是憎液(水)胶体的性质,胶体的凝聚过程就是胶粒聚集成较大颗粒的过程。由于憎液(水)胶体的分散质都难溶于水,因此,再采用一般的溶解方法用水来溶解胶体的凝聚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胶体的凝聚是不可逆的。盐析实际上就是加入电解质使分散质溶解度减小而使其析出的过程。盐析不是憎液胶体的性质,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能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溶的,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肥皂的甘油溶液,由于分散质都是易溶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

七、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是溶液,为什么在生物课的渗透实验中,蔗糖分子却不能通过半透膜

不同的半透膜,如羊皮纸、动物膀胱膜、玻璃纸等,其细孔的直径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半透膜,其通透性是不一样的。显然,笼统地讲半透膜能使离子或分子通过,而不能使胶体微粒通过是不恰当的。

八、憎液胶体与高分子溶液在性质上有何异同

憎液胶体全面地表现出胶体的特性,高分子溶液则不然。这两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微粒都作布朗运动,都有丁达尔现象;憎液胶体有电泳现象,淀粉溶液无电泳现象,而蛋白质溶液则较为复杂;使憎液胶体凝聚的方法有:加入电解质、给胶体加热、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使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质沉淀,主要是破坏高子分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如加入大量的电解质也能使淀粉、蛋白质沉淀,这一现象称为盐析,它是可逆的。

九、有没有溶液能产生类似于胶体的电泳现象

篇5

初中化学从零开始,既要帮助毫无化学概念的学生打好基础,又要为高中知识做好衔接,同时还要保障学生的中考过关。时间紧、任务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学生的成绩就会出现分化。因此笔者对2014届的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然后随机抽取了三个班的问卷分析,以下是调查结果。

1 调查结果

一、请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1、 你对所学化学课程感兴趣吗?A不感兴趣 B 感兴趣 C 说不清楚

2、 你认为学习化学是一件? A 高兴的事B 讨厌的事 C 不得不做的事

3、 上课老师提问时你会? A 低头,不和老师的眼神交汇B 只要不点到自己, 从不主动回答C 有时举手回答

4、 在课堂上,参加一些实验操作活动吗?A 经常参加 B偶尔参加C 从没参加过

5、 怎样评价你再化学学习方面的能力? A 一般B 较高C 较差

6、 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化学教学? A 老师直接讲解B 小组合作探究 C 自己独立思考探究

7、 遇到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你会? A 动手操作B 自己思考C 置之不理

8、 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吗? A 经常有B 偶尔有 C 几乎没有

9、 当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书本不一样时?A 大胆质疑B打消想法,服从老师C 与同学探究

10、在课堂教学中,你提出自己的疑问吗?A 从不提问B 经常提问C 偶尔提问

11、你课外,每天花在化学学科所用时间?A 30分钟B 30-60分钟C 1个小时

二、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1、在前四个单元中你最喜欢哪个单元?理由?

41.7喜欢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简单,可以做实验

47.9喜欢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可以做实验,现象直观

10.4喜欢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生活中比较熟悉水,可以做实验

2、到目前为止,你最喜欢你任课老师的哪一节化学课,理由?

66.7喜欢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有实验 22.6喜欢第一单元,简单

10.7其他

3、到目前的测验中,你最少的一次是多少分?

50分以上:12.5 40分以上:22.5 30分以上:27.5 20分以上:30 其他:7.5其中36分及格,及格:47.5 不及格:52.5

4、学完第四单元,你能写出常见的化学式吗?上册课本中的化学式你能自己读出吗?化学专业用语你迷惑吗?

能写出:92.9 不能写出:7.1 能读出:90.5 不能读出:9.5

迷惑:45.2 不迷惑:54.8

对于此次结果,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一些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2 分化的原因

2.1 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面对的是零基础的学生,前两个单元内容较为简单,从空气入手,配合实验,学生学习较为轻松。超过40的学生选择自学。第三单元开始,内容从宏观转向微观,增加了难度,缺少能让学生直观体验的实验,降低了学习兴趣。可自学的学生降低到了20。第四单元,出现生活中常见的水和实验,学生的兴趣又重新被调动,但已经不能很好的从微观去理解。到了化学式与化合价,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现出迷惑。可自学的学生更是降低到了10。

2.2学生的原因

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习惯于依赖老师,忽视总结反思。上课时只关注实验现象,忽视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理解不透。有的学生觉得化学分值较低,轻视了化学的学习,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不重视学习。因此在期中考试之后,及格的人数47.5,不及格占到了52.5,出现分化。

2.3教师的原因

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只有一年,中考压力大,造成教师在教学上侧重抓进度,背知识,忽视对能力的培养,为了与高中知识能很好衔接,容易过度拓展教材,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2.4.硬件原因

由于多媒体教室的有限,造成教学手段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调查中超过60的学生喜欢有实验且最好能自己动手操作的课。但由于硬件条件缺乏,学生真正接触实验仪器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对策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过程,为了避免学生过早的出现分化,笔者结合此次问卷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觉得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3.1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组织教学,把学生难理解的内容用动画的形式去展现,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更新自己的教法。

3.2转变观念、更新教法

从生活入手,在教学中把知识融入生活实际。比如生活中切开的苹果很快变黄是因为被氧化等。结合自身特点安排教学,比如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提前写出一部分给学生,分散难点。在教学方法上要形式多变,比如化合价的记忆和使用可以利用口诀和小组比赛的方式,既降低难度又激发兴趣。

3.3循序渐进,不随意拓展

初中教材基础知识内容少、理论性不强,有很多知识点比如化合价在中考中已经被弱化,但高中用到较多。如果只顾及中考,学生到高中会造成脱节,但如果过度拓展,会加重学生负担。所以在教学上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过度拓展。

3.4注重在课堂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用化学思维分析问题、科学探究能力等。充分利用启发探究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不仅学到知识也会操作应用。

3.5精简习题,保证效率

九年级课业重时间短,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花费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老师课前帮助学生整理习题。课后的习题,是对知识点科学、合理、有效的加以应用,应当堂完成。其他的习题合理删减,学生肯定不会做错的题目精简一部分,综合性题选择不是拓展太深的让学生完成,拓展过宽的让学生选做。平时的练习中,把学生的易错点归纳整理,集中训练。降低学生负担,提高效率。

综上所述,教师应不断加强对自身业务的学习,善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接触实验,注重学生能力和化学思维的培养,把化学与生活结合,让化学从生活走进课堂,进而走入学生的内心,就一定能降低这个分化点。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杂志邮寄: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40-02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简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一体化的教室完成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的教学,具体需要“双师型”教师,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训功能的多媒体教室,以及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学方法针对性强,能够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熟悉相关技能,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满堂灌、填鸭式”向“技能型、实用型”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讲授、黑板”向“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在分析化学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经过笔者对分析化学专业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状态欠佳。调查数据显示,78%的学生对教材内容不满意,表现在部分知识点过多、过难、过偏,这些内容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直接影响学习状态。65%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课程设置中理论多于实践,违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是分析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具有实践意识,但缺乏专业理论。目前,此专业采用理论与实操分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得到最佳的激发,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老师的传授,粗略模仿,学生学到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突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开发分析化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势在必行。

(一)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应服从课程结构、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准确体现教学计划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体现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师要从本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出发,适应生产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来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实践部分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立足实践技能培养。

(二)开发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编写要从市场需求与职业岗位分析人手,邀请行业专业人员,共同开发适合地区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课程教材,形成专业的特色教材,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尤其是凸显行业企业生产中的主流技术。校本教材的内容应充分重视专业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改变“书本一黑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提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面向市场,贴近行业,注重专业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材的开发,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的实施,以此为主线设计教学的组织结构和内容要求。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锻炼、培养分析化学专业型人才应具备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的组织更强调以职业能力、真实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重点。

(三)制定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本课程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理论教学占40%,实验实训教学占50%,综合素质占10%。

1.理论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成绩占40%,期中成绩占20%,平时占40%(含考勤、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小测验等)。

2.实验、实训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30%,实习考核占30%,不但使学生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

3.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采用学生抽题考试方式进行,学生抽到题目后,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老师现场打分。

4.平时实验不仅有老师打分,还加入学生打分。

5.综合素质部分主要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互助、职业道德、平时表现等。

(四)配备教学资源

分析化学一体化实训室需要配有电子白板、音箱、投影仪、电脑(可以连接互联网),能满足理论教学要求,还具备电子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酸碱式滴定管、实验药品若干等能够进行实践教学的资源。

(五)更新教学模式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在教室上理论课,然后到实验室上操作课。该模式的弊端是,在操作课中学生容易遗忘实验原理和计算公式,理论不能指导实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能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一次理论课安排2个课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可以合理支配课堂时间,首先通过设置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先操作,然后讲解操作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要领,学生再次实践,从而理解理论知识和提升操作技能。

(六)实践案例

1.滴定管及其使用。学生结合资料及视频,自学什么是滴定管及如何操作滴定管。教师通过播放滴定管在生产实际的应用及如何操作滴定管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视,了解学生遇到哪些困难,对有可能造成仪器损坏的操作进行及时纠正。

2.讲授新知。针对出现的问题讲授相应的知识点及操作要领:滴定管是用于滴定分析,具有精确容积刻度、下端具有活塞或嵌有玻璃珠和橡胶管的管状玻璃器具。滴定管分为酸式和碱式两种。酸式滴定管用来装酸性溶液或氧化性溶液,但不适用于装碱性溶液,因为玻璃磨塞易受碱腐蚀以至不能转动。碱性滴定管用来装碱性溶液或无氧化性溶液,凡是腐蚀橡皮管的物质都不能盛装。

滴定管的准备和使用:

(1)滴定管查漏。碱式滴定管漏水,需更换玻璃球或橡皮管。而酸式滴定管若有漏水或旋塞转动不灵活时,则需取下活塞,用小布卷擦干净活塞槽;活塞除小孔外,两端涂好凡士林,平行插入活塞槽内,向一个方向转动,直至凡士林均匀。酸式滴定管的活塞是配套磨制的,因此最后用小橡皮圈套住活塞,将其固定在活塞槽内,以防止活塞脱落破碎。

(2)滴定管洗涤。

(3)滴定管装液。关闭活塞,往滴定管中加入少量待装溶液,使之放平再旋转几周,使内部玻壁均与之接触,再将润洗液放掉,此操作重复三遍。将溶液直接从试剂瓶移入滴定管中,到刻度“0”上。右手拿住滴定管上端,使管身倾斜约30。,左手开启旋塞或挤压玻璃球,驱逐出滴定管下端的气泡。再将溶液加至“0”刻度以上,调整液面至“0”刻度,1-2分钟后,记录初读数。

(4)滴定管滴定。将滴定管垂直夹在滴定管架上,如果滴定台不呈白色,应放一张白纸做背景,以便观察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在滴定的过程中,右手持锥形瓶颈部往同一方向呈圆周运动摇动锥形瓶,以使溶液混合均匀。

酸式滴定管操作,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向手心弯曲,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转动旋塞,但不要往外拉松活塞,以免导致漏液现象。

碱式滴定管操作,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夹握住出口管,拇指与食指挤压玻璃珠外面的胶皮管,使溶液从玻璃珠旁空隙处流出。

滴定时,溶液加入可以采用逐滴连续加入、一滴一滴加入和半滴加入三种方法。临近终点采用半滴加入,使滴液悬而未落,用锥形瓶内壁接触液滴,然后用洗瓶吹洗进试液中,为使试液与滴定剂混合均匀,反应及时进行完全,同时不断摇动或搅拌试液。

(5)滴定读数。读数时,手拿着滴定管上端,使其垂直,读无色或浅色溶液时,眼睛视线应与溶液弯月面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但遇溶液颜色太深,不能观察下缘时,可以读液面两侧最高点,“初读”与“终读”应用同一标准。读白背蓝线滴定管时,应取直线上两尖端相交点的位置读数。对分度值为0.1mL的常量滴定管,读数时应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即估计到0.01mL。

老师展示滴定管操作动作图片,请学生判断其操作是否规范。照片分别展示正确的和错误的容量瓶操作动作,强调规范使用滴定管的要求。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对比说出哪些操作是规范的,哪些操作是违规的。

3.再次实践。学生按照滴定管使用的程序,规范操作,再次完成任务。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已经会操作的小组完成新任务――已知浓度的酸配制未知浓度的碱;操作不正确或者是未完成的小组继续完成任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再次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4.课后思考。滴定管、移液管在使用前为什么要用待装液润洗2-3次?用于滴定的锥形瓶是否需要干燥?是否要用待装液荡洗?为什么?

5.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与实践。

三、理实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成果

(一)学生提高了考试成绩

在2008级、2009级学生中实施一体化教学后,各班考试成绩有明显的上升,一体化教学效果明显。

(二)提高了考证通过率

化学分析工考证通过率95%、污水化验监测工的通过率85%,学生大幅度提高了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

(三)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开展“一体化”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2009级30名学生的调查,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占70%,较有兴趣的占20%,没有兴趣的占10%。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高了社会满意度

首批参与课程改革的2008级学生已参加工作,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篇7

在现今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学校很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1]为出发点,设计出适合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实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绵阳师范学院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经过多次的实践教学及取得的成绩评析,我们设置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操作方案,如下:

1.在实验课堂上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中,由老师担任整个实验的原理、步骤等实验内容的指导者,实验开始之前老师就将所有的关于该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注意事项等全部讲给学生,而学生也就只将听讲的重心放在该实验的步骤上,而且很多学校定制的实验教材将实验的原理、步骤等非常详细地进行了叙述,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必然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对教师和教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实验前不预习,即使“预习”也不思考,实验时按部就“搬”,实验后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不思考、不讨论这些不良现象[2],最终导致他们并不能理解整个实验的核心和思想,也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何谈创新与个人发展。对于这种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解决办法:

(1)改变实验教材的编写,锻炼学生自主能力。

我们的分析化学实验教材除了一些练习基本操作之外的实验,都只给出实验题目,然后在实验之前组织学生分组自行查找资料和商讨,来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目的,实验中所需的试剂、器材,制订好实验实施细则以及该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后我们应该思考什么,然后每一组的商定结果都写成报告交予老师审核,若老师认为该方案可行,该组成员就应在实验前一天将实验所用试剂和器材备好,并记录实验仪器规格和试剂级别,以备实验所用,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2)提供上台讲课机会,让学生更专心地投入。

前期工作准备好后还应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当一次“老师”,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从而锻炼学生的讲解操作能力,还能更有效地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老师也可从学生的操作或某些疑问中有新的心得,体现教学相长。

(3)实验中老师提问,实验后组织讨论。

老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将这种问答计入平时成绩中,让学生对实验前的预习更有积极性,同时将所学知识记得更牢固。实验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将实验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以达到问题及时解决的效果,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也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2.加强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

现今的化学专业本科大学生应聘工作时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在聘请人才时往往会要求受聘人员进行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操作,而且这些操作是在校时的一些非常基本的操作,但是很多学生都做不好,有的甚至不会做。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就应该更加加强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在平时的实验课中老师应该向学生演示实验操作,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实验中重要操作,在学生自行练习时老师还应不停地查看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手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另外,我们在期末考核分析实验时应该设置理论和操作两大模块,理论考试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所做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在理论考试中我们还可以加入平日老师让学生注意的一些细微操作;操作考试就是对学生的操作手法的考验,考试时老师看学生是否注意那些细节而考虑是否给分,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又可使学生将基本操作牢记于心。

3.分析实验中的分析样品多样化

现在大学中的学生分析实验大多为无机样品的分析,有机样品所占比例很小,导致有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摸不着头脑。因为很多学生会在环境监测部门、自来水厂、食品检测部门工作,而这些单位有很多分析工作需要检测的是有机物质[3]。因此我们在学生实验中制订了一些有机样品的分析,如食用油的测定等,学生在平时的操作中了解了这类样品的分析,在如今的多变的社会

环境中才能更好地立足。

4.增加仪器分析在分析实验中的分量

大学就是一个给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现今社会发展很快,分析工作中所用到的仪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多、不断更新,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加强学生的仪器分析能力,让学生使用仪器多多对我们生活中的物质进行分析检验,掌握技术,以免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受到影响。仪器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或探索新知的信心,为将来学生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4][5]。

5.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科研

在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得到训练之后,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为那些对分析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练习与学习环境。在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科研实验室参观,感受科研实验气氛,实验操作技能好的学生还可以跟随导师进实验室做各类科研实验,掌握查阅文献资料、从事科学研究及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方法,锻炼实验技能,更加增强综合实验能力,并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6.现代技术与实验教学的合理嵌套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为了与社会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举足轻重,可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将其应用于我们的实验教学中。在我看来,首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弥补实验教学中有些大型仪器操作不便的缺点,比如质谱仪等精密贵重仪器,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多媒体见识这样的仪器,并了解仪器的使用原理和作用,这样不仅为教学添了些趣味,还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仪器操作方法,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便不会摸不着头脑,而且,模拟教学可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此外,在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上,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很多大学生依然有很多不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比如不规范操作和浪费实验用品等,而老师不可能随时看着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利用遥控系统,老师及时观察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在实验操作考试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它,这样学生不会因为老师看着他而感到紧张,也可以为老师减少负担。

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工作,以上方案只是我们对于分析化学实验改革踏出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

参考文献:

[1]张苏琳.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分析[J].山西教育,2003,(5):37―38.

篇8

如今,仪器、耗材琳琅满目,来源渠道多,而质量却未必能保证,《分析化学》实验相对其他实验而言是最挑质量的。许多定量分析实验如果药品的纯度不达标、过期、失效,或使用的精密称量仪器不准确,都会给实验带来极大的误差和错误。如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一些药品,质量规格、纯度、含量等信息与标签上的完全不一致,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暴利,把化学纯的试剂贴上分析纯甚至色谱纯的标签,一些玻璃仪器打上“天津、上海”等一些人们默认的优质玻璃仪器厂家的名称,标的规格50毫升,实际误差尽然达到5毫升以上,容量瓶容积也不达标,蒸发皿太薄,太粗糙等。一句话,所有的药品和仪器都可能造假,这些将会对实验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因此,要进行较好的实验,必须把好耗材、仪器质量关。怎样控制耗材质量呢?首先,要选择信誉度高的供货商,这是进行有效质量控制的前提;其次,在验收物品时要细致入微,对常规的耗材要关注材质、颜色厚度、规格等,对容量仪器还要进行容量测定,量筒、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等量取体积是否在规定误差范围内?天平称量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对一些试剂可抽取部分样品进行检查,看纯度、质量能否达到要求?最后,验货后不要全额付款,要预留足够的金额待药品、仪器使用正常后再给予支付,对于一些恶劣的商贩有必要采用诉诸法律,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预习实验、预写报告

许多学生爱做实验,抱着好玩的心态去,害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书写实验报告,这对“质量控制”非常不利。因此,必须根除陋习。要想有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必须目的明确,心中有数,首脑并用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因此,在每一个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并预写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了然于心,明确实验现象和结论。若实验现象异常,要学会找到原因。也要学会根据实验中的数据进行估算,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等好多实验中,要会根据实验步骤中的具体数据估算滴定消耗液体的体积或应称取固体的质量等。通过预习,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这样才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本文来自于《现代企业教育》杂志。《现代企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四、规范操作、认真指导

经验告诉我们,仅靠老师的几次标准示范和学生短暂的练习就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是不可能的。试管的使用、滴管使用、滴定管等的使用,即便是简单的实验器材,要真正规范操作都有一个严格的过程,许多学生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是该怎么做才怎么做”。要规范操作,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感受到规范的美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次是在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方面,对优秀的给予表扬奖励,对屡教不改者给予批评指导。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领悟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不规范操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他们在多次实验后才会反思、权衡利弊。同时,要让他们清楚规范操作在其他实验中也能受益,生活中的油盐酱醋、锅碗瓢盆都与实验有关。

篇9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它的学科特点表现为综合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内容所涉及的面较广。一般而言,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多重视教师的教学与演示作用,而对学生这一主体角色常常忽视。分析化学实验本身是非常有趣味性和应用性的,而传统教学使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长期下去对教与学的效果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科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化学教学领域的专家们提出了“互动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领域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也推动了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手段,给课堂增添了不少活跃的氛围。

此论文结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特征,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来对比传统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两种模式的教学效果。

1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探索

1.1 样本对象

此实践案例随机抽取了食品工程专业的4个班级,并将其分为两组:班级1和3为A组,班级2和4为B组,以这两个组来具体说明。在教学中,组A和B均有61个学生,组A使用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而组B则更多地探究和使用互动式教学手段,每个班平均有44个课时共计11个实验的讲授过程以及4个课时即1个实验的考试过程,共计48个课时12个实验,样本的选择均匀而合理。

1.2 传统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的实施阶段

(1)启发式的连锁提问。样本选择后,A组的教学主要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讲。B组则注重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授课。分析化学实验的综合性强,所涉及的知识面广,集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仪器及化学分析等若干知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每讲到其中一部分,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另外一部分,形成联动式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仪器分析中电位分析法的相关要点,如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的概念以及能斯特方程的表达形式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而当学生回忆不起时,自然会提出来让教师给予解答。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数量多,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行为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参与集体讨论并e极发言。又如在学习“粗盐的分离和提纯”时,教师会提出若干问题――大家接触过的分离方法有哪些?原理是什么?是否适用于这次分离?能否为同学演示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担任了引路人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以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主动设计实验方案并演示具体操作,在加深知识点理解的基础上也锻炼了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更为密切。

(2)提问后的逐步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仅要根据教师所提出问题回顾之前学习的章节,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互动式教学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逐步拓展到其他知识点和领域,这锻炼的是学生的举一反三和创新的能力。相对于B组来说,由于A组满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因此不会有意触发学生这一行为。B组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递进式的引导模式,有意指引学生深入挖掘相关知识点,触发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例如学生在学习“高效液相色谱”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分析中有关“萃取和分离”的知识点,如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的概念以及有机化学中“极性”的概念和大小比较。又如在讲授原子吸收光谱时,可以从生活中进行延伸――平时喝的水是否含有致癌的物质和元素?如何检测、检测的方法是什么?这时候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可以通过滴定法,也有的认为可以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这时候教师就会提出:除了这两种方法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学生马上在自己的知识库中寻找,当没有找到时,他就产生了足够的好奇,因此教师会提出新的测定微量元素的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接着教师就会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因此从整个过程看,教师的互动式教学实际上促进并激发了学生自发的、主观性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2 实验教学中的全员参与法则

全员参与意在调动所有学生的思想和积极性,课堂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不活跃的学生,或者说整个课程均不发言的学生,那么互动式教学如何在这类学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呢?笔者认为教师针对实验的教学过程要多抽取这些学生上来做代表,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参与的热情自然会有所提升。

在对A、B两个组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后,如何印证互动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研究人员在样本的抽取阶段将44个学时的授课实验作为平时成绩,另外4个课时的考试实验作为期末成绩,这是综合检验两种教学模式最好的办法。通过调查和统计两个组的考试成绩可以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完全不一致。在平时实验与考试实验两个环节中,采用互动式教学的B组无论是合格率还是优秀率方面均要好于A组,尤其在考试实验中,B组的优秀率基本是A组的两倍,合格率也比A组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认为,互动式教学真正让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产生了足够的兴趣,有了更多的思考,真正将教师的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因此也就有了这样的成果。当然仅仅针对两个组在成绩这一方面的结论来判断互动式教学的效果显得有点勉强,但毕竟这一调查方式也可以说明互动式教学在某程度上自然优势很大。在访问中,研究人员了解到B组的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更加自信,同时对成绩也比较满意。

3 结语

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基本素质。互动式教学则将教师和学生高度融合为“教与学”的主体,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教师展开交流甚至讨论,削弱了教师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其他化学学科联系密切,自觉引导学生从某一知识点过渡到另一知识点,这是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新的要求,尤其近些年分析化学伴随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本身也会慢慢变革,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凸显,互动式教学的效果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2.1完善理论课教学

    结合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注重分析化学的应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2003年主编出版农业部“十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大纲进行了修订.经过5年教学实践与总结,于2008年主编出版了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5],这次教材编写注重了分析化学与相关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合理穿插一些运用基础理论解决相关学科实际问题的例子,使之更具鲜明的农业特色.根据农业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和这部特色教材,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分析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即四种滴定分析方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知识点进行了提炼,形成了“平衡原理——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方法应用”五个模块.这种模块式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分析化学课程的精髓,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析化学作为校级精品课,建设分析化学网络课程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教学成果与资源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并制作了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平台,平台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授课录像、习题、实验演示、常用数据以及网上答疑系统和学生考试系统等内容.将传统教学形式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形式综合使用,开展立体化教学.立体化教学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立体化、辅导答疑立体化、学生作业立体化、学生考试立体化和实验演示立体化.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以往只能在课上教学的束缚,留言板、论坛等形式使师生的沟通更加及时,充分提高了教学效果[6-7].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分析化学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树立以“学”为中心.采用问题式、比较式、讨论式、合作式、案例式、角色转换式和逆引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双向交流”.以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法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分析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做出总结,教学中的讨论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并使学生养成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考核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从而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宽知识面、创新能力强的角度出发,根据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制作了分析化学考试的题库,同时对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构建出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考核体系,以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分析化学考核内容分为七个部分:平时作业(10%)、随堂测试(10%)、学生讲课(10%)、读书报告(10%)、外文文献翻译(10%)、网络测试(10%)和期末考试(40%).

    2.2优化实验课教学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优化了分析实验结构和数量,主编了适合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实验化学》[8].随之修订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实际,注意将学科的传统内容和现状及发展相结合,开设学科间互相渗透的实验,关注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按照验证性实验——基本操作考核——综合性实验——考核性设计实验4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9].使学生准确熟练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是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每堂实验课前学生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网络预习,通过预习来了解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在实验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教师指导的授课方式,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验证性实验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主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和操作手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习惯,使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本操作,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基本操作考核的目的在于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认真上好实验课,完成课程基本要求.在验证性实验阶段过后,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进行考核,以天平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定容操作等为考查内容,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混合酸和混合碱,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设计整个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做好铺垫.经过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与提高.这时再为学生开设数个综合性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综合性实验阶段是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并学习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分光光度法、重量法等实验内容,为后续即将开设的考核性设计实验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的技能与方法,学会了独立操作.因此,这时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任务就要提高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考核性设计实验选了有代表性的31个混合样品作为分析题目,这31个题目基本包含了分析化学课程的全部内容,要完成这些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本阶段由学生制定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独立实施,学生结束实验后,总结实验完成情况与体会.

    2.3开展实习创新训练

篇11

    2结果与讨论

    连二亚硫酸钠与硝酸银的反应摩尔比为1∶2。为了提高反应的转化率,试验采用连二亚硫酸钠过量的形式,实际连二亚硫酸钠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5倍。初步试验发现,在AgNO3浓度为0.01mol/L,连二亚硫酸钠浓度为0.005mol/L,温度为20℃,搅拌器转速为300r/min,自然pH值条件下,向AgNO3溶液中以0.12mL/s的速度滴加连二亚硫酸钠,制得银粉平均粒径在250nm左右,且粒径分布不均匀。为了制备粒径更小的银粉,将AgNO3用EDTA溶液络合,替代AgNO3溶液。经过试验探索,在AgNO3与EDTA摩尔比为1∶1,Ag-EDTA络合溶液浓度为0.01mol/L,pH值为11左右,还原剂量为1.5倍理论用量,搅拌器转速为400r/min,反应温度为20℃,还原剂滴加速度为0.12mL/s的条件下制得银粉的粒径为100nm左右,且其均匀性较好,在此基础上进行条件试验,考察络合剂用量、Ag-EDTA浓度、pH值、还原剂浓度、反应温度、搅拌速度、还原剂溶液滴加速度对所制得银粉粒径的影响。

    2.1络合剂用量对银粉粒径的影响在AgNO3溶液浓度为0.01mol/L,pH=11,还原剂量为1.5倍理论用量,搅拌器转速为400r/min,反应温度为20℃,还原剂滴加速度为0.12mL/s的条件下,络合溶液用量对银粉粒径的影响见图1(图中,D50表示样品累积粒度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也叫中值粒径,常用来表示粉体的平均粒度;D90表示样品累积粒度分布百分数达到90%时所对应的粒径,余图同)。随着络合剂EDTA用量增加,银粉粒径明显减小,在EDTA与硝酸银摩尔比为1.1∶1之后,银粉粒径随EDTA加入量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减缓。Ag+与EDTA在溶液中形成结构稳定的螯合物,降低了Ag+的反应活性及Ag+的氧化还原电位,增大了还原反应的难度,因此能够得到粒径较小的银晶体颗粒。EDTA用量过量10%保证Ag+被完全螯合,继续增加EDTA的量对银粉粒径的影响不大。

    2.2Ag-EDTA浓度对银粉粒径的影响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其它条件不变,保持EDTA过量10%,考察Ag-EDTA络合体系浓度对银粉粒径的影响(见图2),可以看出,随着Ag-EDTA络合溶液浓度的降低,银粉粒径逐渐减小,在银离子浓度为0.005mol/L时,银粉粒径达到最小,平均粒径为60nm左右,并且粒度分布均匀。继续降低Ag-EDTA浓度,银粉粒径略有上升。

    2.3pH值对银粉粒径的影响保持Ag-EDTA络合溶液浓度为0.005mol/L,EDTA过量10%,其它条件不变,Ag-EDTA络合溶液的pH值对银粉粒径的影响见图3。随着络合溶液pH值升高,银粉粒径逐渐减小,当pH值为11.5时,银粉粒度达到最小,随后银粉粒径减小趋势减缓,变化不大。pH值影响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的还原能力和络合剂EDTA的络合能力。络合剂EDTA适宜的pH值范围为10以上,pH过低,EDTA解离不完全,络合能力降低;pH过高,则Ag+与OH-结合生成氢氧化银,并迅速转化为黑色的氧化银析出溶液,还原反应难以继续进行。

    2.4还原剂浓度对银粉粒径的影响Ag-EDTA络合溶液浓度为0.005mol/L,EDTA过量10%,pH值为11.5的条件下,其它条件不变,还原剂浓度对银粉粒径的影响示于图4。随还原剂浓度的降低,银粉粒径逐渐减小,还原剂浓度为0.0075mol/L时,银粉粒径达到最小;继续降低还原剂浓度,银粉粒径变化不大。本试验采用向银溶液中滴入还原剂溶液的方法,降低滴加的还原剂溶液的浓度,单位时间内加入的还原剂量减少,反应速度慢,银晶核生成粒度小且经搅拌很快分散到溶液中,有利于制备小颗粒银粉。

    2.5搅拌速度对银粉粒径的影响Ag-EDTA络合溶液浓度为0.005mol/L,EDTA过量10%,pH值为11.5,还原剂浓度为0.0075mol/L,其它条件不变,搅拌速度对银粉粒径的影响见图5。可以看出,加大搅拌速度可以明显减小反应制得的银粉粒度,在搅拌速度为400r/min时,银粉粒径最低,继续加强磁力搅拌器的搅拌速度,银粉粒度变化不大。

    2.6反应温度对银粉粒径的影响Ag-EDTA络合溶液浓度为0.005mol/L,EDTA过量10%,pH值为11.5,还原剂浓度为0.0075mol/L,搅拌转速为400r/min,其它条件不变,反应温度对银粉粒径的影响示于图6。随着反应温度升高,银粉粒径有减小的趋势,在温度50℃时达到最低,继续升高反应温度银粉粒径减小的趋势减缓。由阿累尼乌斯定律可知,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可以加快反应进行的速度,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增加2~3倍。提高反应温度,还原反应加快,银的成核反应速率增加,在银离子浓度及扩散有限的条件下,银晶核的生成占主导地位,获得的银粉粒径减小。

篇12

1、目前的高校化学教学现状以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提起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反而是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致有点降低,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当然,最后的结果只能够是,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学当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化学的课程基本上是以理论的课程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有就是,化学课程的内容一般都不大符合这个年代,因为知识点都是以过去的内容为主,对于现代新增加的化学领域的新知识没有和好的归纳,也没有融入到课程当中。当然,除了化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问题之外,教师的上课模式也没有太大的改进,基本上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老师系统性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未必可以很系统对知识进行消化;上课模式的单一性,使得上课的质量没有办法提高到一个较好的水平。以上的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对高效化学教学水平,以及教学的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高效化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学要我们认清化学教学的现实状况,即使采取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1.1教学理念方法的相对滞后性

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其实可以看做是对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可以是学生养成一个较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在高校中的学习,其实也是对各方面知识进行储存的时期。在高校学习期间,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去汲取,从而在高校中形成了一种与初中、高中不同的教育模式。那就是,在高校中,学生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在必要的条件下,还是需要老师的额外辅导的。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作为教育者要把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首要的工作。在现实的高校校园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始终提不起劲来,即使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就是化学,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对化学没有太大的兴趣,这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有的学生也存在主体学习没有很好的意识。除了学生本身的问题之外,老师在教学上还是有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没有把学生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考虑进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只是“填鸭式”的把所有的知识都塞给学生,课堂上基本上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完全地失去了主动性。

1.2实验教学的相对滞后性

与现代的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理论课程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传统教学在实验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地超过了对实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实验课的存在一直是理论课程的附属品。学校方面就实验这一方面没有提高重视。为什么要做实验?为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化学现象的精神、验证他们的想法以及找出物质之间的联系。如果只是系统地把所有只是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同时提高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能力的。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还有一个很大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在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各类仪器设备不足的情况,或者学校所能提供的设备已经过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了。对于现代化学,以及化工的迅猛发展,如果不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式进行改进,也会无法适应这个年代的。

2、针对高效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策略

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现代高效化学课程所提出来的一个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对科学结论的探索过程,而不是直接就把结论交给学生。用新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们学习,使他们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1创新化学课程的内容和思路

高校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整个化学体系的所涉及的知识是十分广泛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化学知识真正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下一定的功夫了。在进行备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把整个课程划分为若干部分,比如说,可以划分为:了解、掌握、识记这三个部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减轻知识记忆的痛苦,而且可以对一些重点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为了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时候哦,教师要试着采用一些不一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的气氛完全的调动起来。

2.2创新化学教学方式方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基本上都离不开计算机。在高效化学教学中,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在高效化学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的方法。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设计声音、图像、文字等各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3、小结

总的来说,在学校的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更加要求我们必须开拓新的思路、研制出新型的方法,以此来促进高校教学水平以及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化学这个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本文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及模式三方面入手对化学实践探究教学进行分析,了解其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及创新能力的提升的影响效果。

【关键词】

化学;实践探究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已无法胜任现在的情形,现在我们需要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综合技术性人才。在过去,化学实验多以验证结果为主,学生只需简单重复实验步骤,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毫无意义,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还会使学生产生抗拒性而厌倦该学科。针对这些现象,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探究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1 教学思想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传统上教师念书学生背题的教育模式。在这里,学生要自己进行假设分析,自己拟划实验,通过所学知识,来研究弄清老师给出的题目。探究性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现代教育观念为背景提出的。其内容有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实验则是最好办法;其次,由学生作为主力,在老师的协助下亲自动手完成任务,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会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爱迪生牛顿等伟大的发明家都是自己动手,历经无数次失败,最后才获得成功的。在实验过程中,猜想是很重要的,它会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研究指明道路。而且在探究道路上,更会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无疑是很好的。

2 教学策略

探究教学,探究是重中之重。探究需要老师的指导,有方向的进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较传授更为重要。毕竟还是学生,所学知识及个人能力有限,还无法完全独立完成,当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我们不能期待他们在几次实验中得出那些伟大的结论。提供假设、发动学生、鼓舞支持是探究教学的策略。具体而言,先由教师提出方向,诱导学生发问,进而由学生自行实验,确定探究方向,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产生对此类现象的认知,最后由学生整理分析结果,教师再做最后的指教分析,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后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恰当性,恰当的问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这也是一个评定好老师的重要参考。

3 教学模式

边讲边做、自己动手是探究性教学的主体形式,核心思想是让学生明白对规律的验证,对技能的掌控,以及感受在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现代化教学重视的是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为其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去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为实现目标, 我们可以分四个创新策略来执行。

3.1 主题创新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只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旧体制的落后,方法的局限,学生很难表现出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育者不能只将知识书面化形式化,而要会设计创新性的主题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好的效果。教育者可以针对疑点难点,制定一些简单易行的方针, 安排以基础为重的实验课题,来提高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及所学知识。这样也会触类旁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此期间,教育者还可以适时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使他们更好更快的进步。

3.2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准备创新工作

既然是探究性实验,那就意味着没有固定的套路,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乱来,学生应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建立讨论小组,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在老师的帮助先完成任务。教师也应时刻观察学生动态,对其进行改正教育,让学生找到最合适的实验措施。

3.3 教师角色的创新

对于自己进行实验,学生热情高涨, 很容易走入误区,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了。老师的及时准确的指导,不仅不会打击学生的信心,还会使他们以后更加谨慎的探索,认真专研以完成自己任务。

这意味着老师需要适当的角色转变, 时而助手,时而师长,给学生合理的建议,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来完成实验。

3.4 教学方式的创新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最终的结果会随着实验的进行而趋于完善。这需要教师在授业过程中,广泛发散思维,而不是认定某一实验,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科学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探究实验,实验在前,知识在后,实验是一切的基础,而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会更渴望对知识的获取,学习也会变得更加有趣轻松。

4 总结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他需要教师的积极领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体现出他的优异性。这种改革模式会愈发完美,为以后的教育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秀敏. 论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方法及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11,(30);114-115.

[2] 周改英. 例谈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J]. 化学教育, 2012,33(1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