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

篇1

油库事故风险是指油库现存的或潜在的可能导致事故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发展成为事故,事故风险通常被描述未来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就是说它总涉及不可能性和不能肯定的事件,在油库的运行过程中,正是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人们在从事运行的同时承受着一定的事故风险,因此,在油库的安全管理中,应查找油库潜在的危险因素及管理薄弱环节,控制和消除油库在储、运、加注和技术保障各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对这些不安全因素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以便采取预防性控制措施,减少风险,使其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可能发生事故,对于油库也一样,油库过程中存在巨大能量和有害物质,在各项作业和生产经营过程,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可能需要处理一些紧急情况或发生意外事件,如果事前没有相应的处置方案,就会手忙脚乱、仓促应对,极有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事故,而且这些事故一旦往往造成重大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环。因此,对于油库应该建立各类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以便在发生事故时及时组织有效的救援行动,使救援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控制事故规模、避免事态扩大,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

2 研究进展

雍岐东,钱利民,徐守彬将风险分析理念引入到油库的安全管理中,将油库的各类风险分成固定风险和可变风险两大类,其中固定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不变的风险,如油库固定设施、设备在某个季节内较其他因素而言变动较小;而可变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变化较大的风险,如油库作业中人员活动的频繁程度、暴露时间的长短等对风险影响较大。

在可变风险分析方面张培春,崔存梅从人自身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及环境等外在因素,分析了人为差错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全面提高人状态的可靠性,把人为差错减到最少,降低油库的安全风险;刘奇韬、穆鑫对油库作业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油库技术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对油库各个作业环节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和测算,最后提出事故征兆苗头出现后的应急处置对策;李斌业、肖道平、张声林认为石油库作业风险分析必须把握好的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分析石油库作业的系统构成;二是建立健全作业风险分析机制;三是对作业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和制定安全措施;仲伟瑞采用事故树方法对油库作业进行评估,该方法通过构造油库作业事件树,定量计算各后果事件的发生概率,并结合后果事件的严重程度确定风险指数、科学划分风险等级、相应风险警报,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3 存在问题

在油库风险分析和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在油库罐区火灾的池火灾后果分析方面,常用的世界银行国际信贷公司编写的《工业污染事故评价技术手册》中,由于把整个火焰简化圆柱体,而火焰长度的计算公式是根据木垛试验的计算上推导出来的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偏高;

(2)现有油库风险分析方法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虽然有一些半定量或定量分析方法,但由于计算过程复杂、由于需要的参数过多等原因,不能在企业中推广使用;

(3)在油库风险分析方面,缺乏基础设施、设备可靠性的基础数据支撑;

(4)国内不少油库企业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存在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缺少实际演练过程。

4 油库风险分类

油库风险的类型,一方面可以根据风险导致的原因来分类,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事故后果的类型来分类。

1、根据油库风险原因对风险进行分类

1)油库建筑物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来自油库项目的选择以及平面布置,属于固有风险。

2)油库设备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来自油库的贮罐、油泵以及装卸油等油库设备,既有固有风险的内容,又有可变风险的内容。

3)油库作业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来自油库的各种作业,属于可变风险。

2、根据油库事故后果对风险进行分类

一般而言,在油库管理工作过程中,导致事故形成的主要模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1)危险因素受管理缺陷激发导致事故发生。例如:操作过程中开错阀门造成混油、跑油事故,明流加油造成静电着火事故等。

2)危险因素受外界因素激发导致事故发生。例如:油库受到山洪暴发、台风、森林火灾等自然因素影响所造成的事故。

3)危险因素受上次事故(一次事故)激发导致此次事故(二次事故)。例如:二次事故发生是因油罐区一次事故后安全设施维护不善(如防火堤),导致一个罐着火而引起其它罐着火事故等。

篇2

1.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2.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三、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3

建筑工程体量、高度、跨度越来越大,结构形式多样化,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复杂,人、机流动性大,生产条件恶劣,存在的重大危险源不断增多,施工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因此,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价,提出针对性的预控措施,对于安全生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每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从职业安全健康的角度看,建筑施工企业有更明显地区别于其它行业的特点。

1.1组织结构方面的特点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是固定的,即常设的,而从事施工活动的项目经理部则是变动的,即非常设的。

1.2施工活动的特点

施工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露天进行,直接受风、雨、雷、电等自然界因素的影响;②在大范围内分散进行施工活动,控制难度较大;③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施工,为不同的行业服务,涉及的行业要求、地方政府的要求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复杂;④同一现场往往有几个乃至十几个建筑施工或安装队伍共同施工,交叉作业,互相影响;⑤施工的季节性强;⑥人员的流动性大;⑦连续高强度作业,休息环境差。

1.3施工现场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的施工活动、贮存、运输、吊装,与生活区不能明显地予以隔离。供水、供电、道路都是临时的并多单位共用。设施是临时的,而且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施工总平面布置,管理难度很大。

2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

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等有关条款是进行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辨识的重要依据。

2.1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

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指存在于施工过程现场的活动,主要与施工分部、分项(工序)工程,施工装置(设施、机械)及物质有关。主要重大危险源有:

(1)脚手架(包括落地架、悬挑架、提升架等)、模板和支撑、人工挖孔桩、基坑(槽)施工,局部结构工程或临时建筑(工棚、围墙等)失稳,造成坍塌、倒塌。

(2)起重塔吊、物料提升机、施工电梯等大型起重设备的安装、拆除、运行过程中,因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的坍塌、机械伤害及物体打击。

(3)高度大于2m的作业面(包括高空、洞口、临边作业),因安全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人员未配系防护绳(带)等造成人员踏空、滑倒、失稳等。

(4)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凿岩)等施工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如漏电、绝缘、接地保护)不符合要求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

(5)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吊)运等发生高空坠落、堆放散落、撞击人员等。

(6)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误操作、防护不足等,造成人员伤亡、建筑及设施损坏等。

(7)人工挖孔桩(井)、隧道凿进、室内涂料(油漆)及粘贴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人员窒息或气体中毒等。

(8)施工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临时存放或使用不符合要求、防护不到位,造成火灾或人员中毒意外;工地饮食因卫生不符合要求造成集体中毒或疾病等。

2.2施工场所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

施工场所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存在于施工过程现场并可能危害周围社区的活动,主要与工程项目所在社区地址、工程类型、工序、施工装置及物质有关。主要重大危险源有:

(1)邻街或居民聚集、居住区的工程深基坑、隧道、地铁、竖井、大型管沟的施工,因为支护、顶撑等设施失稳、坍塌,不但造成施工场所破坏,往往引起地面、周边建筑和城市运营重要设施的坍塌、塌陷、爆炸与火灾等。

(2)基坑开挖、人工挖孔桩等施工降水,造成周围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倾斜、开裂、倒塌等。

(3)邻街施工高层建筑或高度大于2m的临空(街)作业面,因无安全防护设施或不符合要求造成脚手架、滑模失稳等坠落物体(件)砸死砸伤人员等。

(4)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设计方案、操作、防护等原因造成施工场所及周围已有建筑及设施损坏、人员伤亡等。

3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大致由作业风险、地质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人员因素等组成,有时几种因素相互交叉产生,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

3.1人的不安全因素

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失误,这既有人的自身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如身体素质差异、身体状态(疲劳、疾病)、技能高低、管理好坏等。

3.2物的不安全因素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当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引发事故,这种可能称为物的不安全因素。在建筑施工中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高处作业、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材料等五大方面。

4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所有已经识别的危险源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风险的可容许性、确定风险等级,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4.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对于建筑施工类,风险评价可以有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及定量评价3类,一般采用的是定性评价法与半定量评价法。具体操作方法有:

(1)直接判定评价法。如对照经验法、类比法、物体材料性质分析法等。

(2)安全检查列表法。如公司级、工地级、班组岗位与专项性安全检查表(起重机械、电气设备设施、吊装作业、明火作业、危险化学品等)。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4)故障树分析法(FTA)(或称事故树分析法)。以故障、事故、事件为起点,作为顶上事件,然后按照逻辑关系,分析其可能产生后果的原因、失效状态。

4.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LEC评价法

采取“打分”的办法指定各主要因素的分数,然后根据总的危险分数来评价其危险性。危险性即用下式表示: D(危险性)= L×E×C

其中: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危险严重度。将收集的信息按标准评分,并计算三个指标的连乘积,得出D值,并按照分值区域判断其风险程度,D值越大,说明风险越大,需要采取控制措施。

5结语

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用打分法对三个主要因素进行打分,运用公式计算出危险性大小,最后根据危险性分级原则定性给出评价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减少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是加强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预防重大危险源发生的基础性的工作,应当引起广大施工企业的重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4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各种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风险管理的课程已经逐步在走进大学课堂。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起步,企业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开始面世,在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已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

风险管理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

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充分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对成功实现企业目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1)

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

(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

(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四、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1 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复杂,工期长,露天作业多,建筑物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更复杂,在施工中建筑物处于最薄弱状态,在施工中具有更大的风险。施工风险将对业主和承包商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为此,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掌握风险识别技术,开展风险评估与分析,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

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

风险一般是指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可定义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影响施工目标(工期,质量和成本)实现的各种不利因素的不确定性,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具有风险,风险管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施工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施工中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风险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己所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是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程序的连续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施工风险因素的分类,施工风险因素的识别,施工风险分析,施工风险控制(即风险规避)。

2.1施工中的风险分类与识别施工风险分类和识别是施工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人们系统地、连续地识别施工风险存在的过程。即确定施工风险之所在及其主要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对其后果作出定性估计,最终按类别形成一份合理的施工风险清单,以列出所有有意义的施工风险。要达到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对施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对其合理分类。

2.1.1施工中的风险分类施工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具有各自的特征,在风险识别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使得风险因素的识别更客观、更准确,通常根据其特征将风险因素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风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就施工风险进行分类。 2.1.2施工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对施工中各种数据收集分析和预测,主观性较大,为了力求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和分析的科学性。目前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方法,情景分析法等。本文提出一种更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识别方法:即用表格把施工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列出,在利用上表进行风险识别时,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只需要对自己所熟悉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后填入表格然后汇总确认,在工程施工各阶段均可进行风险的识别,有利于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

2.2施工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在施工中进行风险识别与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进行分析评估与控制,由于风险因素的差异很大,故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施工中应用的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多目标决策法和敏感性分析法。

2.2.1施工风险的定性分析风险定性分析是评估已识别风险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根据风险影响的大小和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利用随机决策树分析方法:风险量(值)=概率(P)×风险影响(I),在定性分析中主要依据是(1)风险管理计划;(2)已识别的风险;(3)概率范围与后果;(4)假定的条件;(5)数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在定性分析中也可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进行分析中尤其要注意那些对施工控制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要进行再次细化分析和管理控制。例如在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控制中的风险因素其风险发生后的影响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或工期的严重拖延,成本的大量增加,就需要加强管理。

2.2.2施工风险的定量分析风险定量分析一般是和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在定量分析中要善于采集相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按照乐观,悲观和最可能分类列表。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模拟,通过定量分析可以明确施工成本,质量和时间目标的概率以及其所反应出来的趋势。

2.2.3施工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管理方法使风险事件不发生或在发生时减小损失,例如施工中的安全控制目标就是要确保不出现安全事故,即对安全事件进行风险规避,采取这种手段有时不可避免要有一定的花费,但较承担风险,这些花费比风险真正发生时的损失来说就少得多,目前建设施工中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就其原因就是施工者赶进度,省成本,未能注意风险规避效应的辨证关系。施工风险控制的方式有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在施工中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避免的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例如在混凝土浇注中的混凝土搅拌质量风险,分项分部工程工期风险,分层交叉作业时工作面能否顺利交接的风险等。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并不能减少风险的危害程度,有时反而造成风险的显著增加,只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而已。如在施工中有些施工技术工艺复杂,专业性强自身不能胜任或难以达到质量要求的施工任务则可以采取转包或分包的方式把风险转移出去;在施工中的不可预见费用,事件则可以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明确有发包方来承担。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则是保险,通过交纳一定的保险费用把施工中的大部分风险(如施工中工人操作不慎造成的伤亡事故)转移到保险公司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在施工中一般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控制两种方式,事前预防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在施工合同条款中明确索赔权力,施工前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进度安排前紧后松,留有余地,建材采购中严把规格质量关,雨季施工时考虑汛期排水等;事后控制则是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尽可能防止扩大和恶化,减少损失,并就产生损失大小和原因进行分析确认,明确责任,如是业主(发包方)的责任则要提出索赔。如业主付款延期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均可提出索赔并可获得赔偿,施工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延期则可以采取加班加点,调整计划安排来控制工期损失。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普遍认识不足,如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关键是(1)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中改变观念,加强风险教育,增强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与企业的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步的把风险管理引入到施工中的“三大控制”和“三大管

篇6

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拥有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装置一套,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装置一套。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的规定,公司属于国家重点监管的化工工艺--合成氨工艺;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的规定,公司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有11种。公司在推行安全标准化过程中,研究化肥装置的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是否适用,如何真正掌控公司的重大风险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事故发生,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实现装置长、满、优经济运行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研究安全标准化风险管理作为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预防事故,保障广大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实际意义。

1 安全标准化与风险管理

1.1 安全标准化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1.1.1 安全标准化

安全标准化(safety standardization)是为安全生产活动获得最佳秩序,保证安全管理及生产条件达到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等要求制定的规则。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采用系统化的理念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其核心就是要求企业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达到和保持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所规定的标准,使企业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从而满足高危企业安全生产的市场准入条件。

安全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如图1所示):

1.1.2 风险管理

1.1.2.1 风险的基本概念

风险的概念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现代安全理念和创新实践》一书中给出了关于风险的一般定义:在一定环境下,由危险事件引起,可能造成损失的概率。

1.1.2.2 安全标准化中的风险管理

实施安全标准化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类风险,减少事故发生,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管理关口前移,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表1可以对比发现,无论是国内的安全标准化,HMEMS还是国外的安全管理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都占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应当加强安全标准化中风险管理。

在《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标准中风险管理大致可以分为范围与评价方法、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风险信息更新、范围与评价方法。

1.2 风险管理、风险分析

我国的风险管理开展比较晚,过程比较缓慢,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面,先后提出了基于灾害系统论、模糊风险评价理论等。为提高生产安全工作中决策科学化的水平,各类风险评价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营评价中,包括系统发生事故风险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工业安全管理、在线风险管理、运载火箭的重要子系统的安全分析、管道煤气工程安全评价、海洋平台的载荷评估等。

1.2.1 国际最新风险管理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类活动的各种风险,并确定社会可接受的合理的风险标准,为系统安全分析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风险管理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在安全风险管理领域,一项新的国际标准((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已被国际标准组织(ISO)风险管理技术委员会制订完成,并于2009年正式公布。ISO 31000是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2004》为基础,实现了安全、健康、环境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体化,可以应用于任何企业、组织、协会、团体或个体等,并不特别限定于某些行业或部门,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其风险管理程序为(见图3)。

1.2.2 风险管理、风险分析过程

风险的回避、风险辨识、风险的转移、风险评价方法。

1.2.3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安全标准化风险管理在策划阶段确定风险评价范围、评价准则及管理责任后。应针对不同评价范围和评价目标选取适当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选取的评价方法既要简单易行,又要能适应危险化学品企业危险有害因素的特点,常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见表2。

结合以上评价方法和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经验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特点进行分析,建议危化品企业在建立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初期,可首先选择4种评价方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检维修、开停工以及其他作业活动进行分析;应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对设备设施进行分析;应用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LEC)对作业条件进行分析;应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对重点和关键的工艺过程进行分析。

这样,风险评价能够较为全面,基本覆盖了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生产全过程,并且符合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风险大、岗位多、设备设施复杂的行业特点,同时对企业来说简便易行,容易推广,能够在短时间内应用好这些方法。企业在熟练应用这些方法后,再逐步对其他方法进行学习和应用,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1.2.4 风险控制

风险的辨识与评价工作结束后,应按照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的要求开展对重大风险的识别与评价,确定重大风险;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作业条件重大风险,危险度评价等。并依据企业情况以及管理方式合理确定重大风险的控制措施。

2 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建立安全标准化过程及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007年,公司荣幸被选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陶氏化学公司“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合作项目”试点企业,2008年8月通过了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的评审,初步建立起安全标准化工作体系。2010年至2011年进行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2012年3月通过了二级企业复评验收。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要推动和创建一级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安全标准化建设基础条件较差

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装置已运行18年,设备逐年老化,各种隐患突出。化工园区的建立周边危化品企业影响增加,作业环境相对复杂。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装置建成两年,未正式投入生产,存在许多未知隐患。目前公司采用一套班子管理两套装置,人员协作相互调集未真正得到验证。这些客观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安全标准化建设的进程。

2.2 对安全标准化规范认识模糊

2.2.1 与现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重复

企业各级人员对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安全标准化和ISO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大同小异,只要通过ISO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就不需要再开展安全标准化。抱怨重复工作较多,有效的将两个体系整合运行还需长时间的磨合研究。

2.2.2 对通用规范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特别是公司中层干部对《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学习理解不够,可能认为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车间没有关系,造成在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时出现安全管理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

2.3 风险管理不够完善

2.3.1 风险管理范围分类不清

安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分类未能体现人-机-环-管系统的概念。公司开展风险管理过程还存在少数人员参与,虽然在变更管理制度中有风险分析要求,目前很难找到相关记录佐证。危害因素辨识清单的范围不能完全覆盖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的范围。

2.3.2 风险评价方法应更加具有针对性

目前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风险评价方法还停留在采用是非判断法,危险可操作性评价法( LEC法)。重大风险的评价也是采用简单的是非判断和半定量的分析方法。风险分析的深度、准确性、量化程度不够。风险评价方法对复杂的合成氨工艺的针对性不够。

3 建立企业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型

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通过了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验收,力争创建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创建工作处在一个新的起步状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对《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和《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评审标准》的研究应当继续深入;运用先进风险管理的理念建立企业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型,加大工艺过程风险分析,运用先进风险评价方法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安全检查表等,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类、分级以及建立适合本企业的风险评价方法,最终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标准化。

4 结论

安全标准化有助于帮助企业建立安全运作模式,从而治理隐患,防范事故。风险管理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和核心。只有重视风险管理、全面认识风险、准确评价风险才能控制风险。有效开展安全标准化风险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Keyword: risk management; electrical safety; operation; equipmen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4

前言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衡量、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风险,用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置风险,切实达到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的最大化。全面开展风险管理,对发电企业管理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得以改进,从而让发电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系统。

1、现场作业的风险管理

现场作业风险管理指的是预先对于现场作业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类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对于事故在未产生之时就通过特定手段,对于风险因子进行控制与消除,最大化杜绝产生事故。

1.1 现场作业风险管理的不安全行为

①员工行为,其中包括违章指挥与操作、不遵守劳动纪律,这类行为会使得人身、设备与电网等事故的发生。

②生产现场工具状态,若现场的电力设备年久失修、安全工器具、防护用品以及仪器仪表质量存在问题等,同样会使得人身、设备与电网等事故的发生。

③生产环境,环境存在威胁时,例如作业空间复杂、距带电设备近、存在腐蚀性气体、遭遇雨雪等情况下,同样会使得人身、设备与电网等事故的发生。

④管理方面,对于管理者而言,若存在失误、违章指挥以及交叉混乱等行为时,也会出现人身、设备与电网等事故。因此要对于事故发生的概率、严重度以及暴露率这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价工作,对于风险等级进行判断,基于此来进行相应控制措施的开展。

1.2 对于现场作业的情况下,开展风险识别工作的方式

①工作安全分析法。这种方式是把某个作业活动分散进行,对于每个分散流程中和整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因子进行识别,识别工作需要对于工作活动的所有信息以及涵盖的各类风险因子进行全面处理。

本方法对于处理员工危险行为、生产环境失常、管理方面的风险因子识别这三个方面非常适用,其识别工作的识别过程充分,满足电力企业的需要,因此本方法时现场作业风险识别过程中使用率最高的方法。

②基本分析法。这种方式是把某个作业活动按照不同的“作业活动信息”,对于生产过程风险因子、危险化学品、职业病以及企业职工伤亡等各个方面来展开相应的分类整理,把每种活动存在的风险因子分别进行分析归纳。此法在员工危险行为、生产环境失常、管理方面的风险因子识别方面行之有效。

③现场勘察法。这种方式是对于作业或设备现场展开具体实际的巡视工作,对于现场存在的危险进行分析整理。这种方法对于员工行为以及生产现场工具状态危险这两项情况十分适用。

④安全检查表法。这种方式是基于某项作业活动、装置和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程,依据行业规范和规定,借鉴事故案例,基于系统研究成果,整理作业历程,对于全部风险因子均进行归纳整合,对于检查项目进行认定,最后把全部信息按序制表,为检查以及评审工作的展开提供极大的便利。这种方法对生产现场工具状态和管理方面危险这两项情况而言行之有效。

1.3 对于现场作业的情况下,开展风险评价工作的方式

①SPE半定量评价法。此法基于风险的三项指标值来做乘积,从而对于现场作业风险程度进行评价。三项指标值指的是S、P、E,其中S表示因为已有或隐含风险因子诱发事故其严重度;P表示已有或隐含风险因子使得特定结果产生的概率;E表示作业人其在高危工作环境的暴露率。确定SPE三项指标值不同权值,进一步进行乘积运算,得到风险值的评价参数R。评价过程的严重度S定义过程是参考国家电网公司颁发的《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进行的,上述规程中面向人身、设备以及电网事故等级给出了划分标准,所以说这项方法是关于现场作业危险因素导致人身、设备以及电网影响的整体性评价方法,实用价值极大。

②LEC半定量评价法。此类危险评价手段的是针对作业环境存在潜在危险的场合展开的评价。与SPE类似,也采用LEC三项指标乘积的方式来对于伤亡风险进行评论。其中,L表示事故的发生概率;E表示作业人其在高危工作环境的暴露率;C表示危险事故形成的损失。确定LEC三项指标值不同权值,进一步进行乘积运算,得到危险性的评价参数D。

③MES半定量评价法。此类危险评价手段的是在LEC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LEC法的评价范围单单是针对人身风险,因此本MES法在对于人身风险展开评价的基础上,评价还包括了财产损失方面的风险。此法基于风险的MES三项指标值来做乘积,从而对于现场作业人员事故以及财产损失危险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M表示当前控制措施维持的状态;E表示作业人其在高危工作环境的暴露率;S表示一旦发生事故形成的后果。确定MES三项指标值不同权值,进一步进行乘积运算,得到风险值的评价参数R。

2、电网设备的风险管理

本项管理是指对于电网以及设备的整个使用周期内每个时期引发事故的所有风险因子进行预先识别工作,对于事故在未产生之时就通过特定手段,对于风险因子进行控制与消除,最大化杜绝产生事故。

这类管理面向设备电网以及设备的整个使用周期内存在的缺陷、自然灾害等各项风险因子,这些已有或隐含的风险因子会诱发人身、设备以及电网的缺陷或者事故。因此,能够给予事故发生频率、探测度以及严重度来对于风险等级进行合理有效的估测与评价,为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1 对于设备而言,开展风险识别工作的方式主要有FMEA和PHA两种

①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以工程的可靠性为基础,对于系统、设备以及产品其可靠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分析展开的条件是系统、设备以及产品可分,进行较小子系统的再次划分,针对其所有系统与单元,通过预先制定的策略展开调查分析按,对于所有故障模式进行排查,对于各项故障的影响进行逐条分析,为预防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保证整个生产体系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FMEA能够有效地解决已投运设备存在风险的分析问题,当前电网企业普遍采用这种方式。

②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这种方式是在系统设计之前,就对于隐含其中的风险类型、风险因子、产生条件以及风险后果等各个方面尽心理论上的分析,其对于投运前新设备的危险分析十分适用。

2.2 对于设备而言,开展风险评价工作的方式

①SFD半定量评价法。此法基于风险的SFD三项指标值来做乘积,从而对于电网设备的风险度进行评价。其中S表示已有或隐含风险因子诱发事故其严重度;F表示已有或隐含风险因子诱发特定后果的可能性;D表示事故的被探测率。确定SFD三项指标值不同权值,进一步进行乘积运算,得到风险值的评价参数R。此种评价法是对于设备中已有或隐含风险因子关于人身、设备以及电网各个方面影响的全面分析。

②风险矩阵法。此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对于设备和现场作业中的风险因子均能展开有效的分析评价,适用效果优良,普及度高。此法通过两项已知因子来推算第三项,先计算得到二维风险矩阵,每个因子值确定过程是给予函数递增和参考实际问题两种方式的结合,接着在矩阵内部对于两项因子进行判断,最终选取其中的行列交叉值。此种方式由于是对于已知因子确定计算矩阵,能够对于系统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把握,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

篇8

1风险管理体系的概念

1.1 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是指管理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或政府部门等)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综合处置,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其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其中的可能导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延后处理。同时风险管理亦要面对有效资源运用的难题。

1.2 风险管理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风险管理进行不同的分类:

(1) 按风险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风险管理;

(2) 按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技术、意外事故、震、洪灾、火灾等风险管理;

(3) 按事故发生时受损失的形态不同,可分为财产、责任、人地身、利润等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

风险管理需要按一定的流程进行,它的主要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3个关键环节。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前,运用多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的潜在原因。主要内容包括:防范事故的种类、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风险日常监控主要内容、现场风险控制重点措施等。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1)生产流程分析法,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

(2)财务表格分析法,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

(3)保险调查法,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 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各专业各单位风险内容的风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对产生风险的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过程和控制结果进行评估,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等。评估方法可采取综合性的安全评估,如设备评估、安全性评价、三标一体认证等,也可进行专项调查、现场核查等定期或非定期检查。评估的结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并根据具体的评估结论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1)风险评估主要分为三类。a基准风险评估;b基于问题风险;c续风险评估。

(2)风险评估的方法。在进行作业风险评估时,我们通常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即风险=后果×暴露×可能性,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2.3 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由2个主要环节构成,即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对反馈的响应。评估结果的反馈内容包括:对综合风险的评定以半年度的目标管理排序和点评意见的形式进行反馈;对制定建设管理行为的评估结果以各种简报、通报的形式进行反馈;对关键风险控制点的评估结果以隐患通知书、安全预警或其他专项整改通知的方式进行反馈;对控制措施的评估结果结合各种检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形式反馈等。对反馈的响应是个互动环节:各单位对主管部门的各项反馈意见作出响应,根据意见的重要程度布置立即整改或逐步改进,并按照要求及时报告整改过程和效果,接受评估部门的随时复查;主管部门对于以书面反馈意见形式的响应,在要求的整改期限内要进行相应的跟踪复查,掌握改进情况;在有效期后根据复查评估结论,作出是否予以撤销的正式意见。对风险的处理有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等四种方法。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电网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选择有效的措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有计划地处理各种风险,以保证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早发现、早识别、早处理,以消除各种风险对生产经营造成的损失,使电力生产能够安全持续进行,以保证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可见,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是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

3电力安全生产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点

3.1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对电力行业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既满足体系要求,又能体现电力行业特点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在体系应用中,继续延用 ;同时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体系带来的新的、有效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风险管理也要适应安全生产发展和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主动接受安全生产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方法。风险管理是统筹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员工素质能力、全面把握安全局面、改进安全风险控制的管理平台。从而实现从传统安全生产“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转变为“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的创新。

3.2安全生产管理的全员参与

全员的参与从而达到了全面、系统风险管理贯穿于管理的各个领域,如果没有全面、系统风险管理,就可能出现漏洞,就不可能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同时风险管理要求全员参与,要避免应付敷衍、流于形式;风险评估小组成员所代表的专业、行业、阶层要全,切忌少部分人甚至个人去评价;风险管理的手段要求全面,不同级别风险应有不同的管理手段。风险管理要注意系统性,所有领域、环节的所有风险管理均应执行评估、管理、再评估、责任落实、检查、改进等环节,系统还体现在风险管理和生产管理的有效结合、互相作用上,将各管理部门在科学分类的前提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使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真正实现风险预控,最终让每个岗位做到:“写你所做,做你所写,记你所做,全面参与,不断回顾,不断改进”的状态。

3.3 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只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安全目标考核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将安全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与经验教训相结合,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取得实效。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采纳一线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意见、建议,吸取自身及兄弟单位事故案例提供的宝贵经验教训,着重作业现场和过程管理,与作业方式、事故类型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以保证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

3.4注重持续性风险管理

即当危险得到控制,风险得到降低后不能固步自封,要根据生产实际随时随地开展不断评估。一旦出现隐患、未遂、事件、事故后要及时检查管理制度的漏洞,就要及时补充风险管理系统,使风险管理得到持续改进。对现行管理工作已开展的,但与体系要求尚有差距的,应持续应用体系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完善。

3.5坚持制度约束与文化引导相结合

篇9

1电力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实际生产与运行的过程中,客观的存在许多环境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人的不安全因素等安全风险,一旦这些安全风险因素失控,将会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对电力设备以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电力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识别电力生产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的严重程度,并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安全风险消除,尽可能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以此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可靠的进行。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对电力生产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隐形以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诊断、度量,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安全风险应对措施,尽可能地消除存在的安全风险与危险隐患。

2基于安全风险的电力技术措施与管理分析

2.1电力安全风险的诊断技术

电力安全风险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故障树分析法,其原理表现为:以系统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顶事件)为分析目标,采用逻辑演绎的方式对导致顶事件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进行分析,利用逻辑演绎联系各个原因,创建一个倒立的树状图形,同时标明各个系统以及单元故障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概率统计法进行故障树的定性分析,这样能够获得基本事件(底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顶事件的最小割集,以此判断电力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风险;(2)危险点分析法,该种安全管理方法属于逆向思维,即在作业之前,分析可能导致安全风险发生的所有因素,并制定防护、警示以及隔离等措施,以此防止安全风险的发生,降低对人身以及设备造成的损害,危险点分析法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事故预防水平与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致使其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众多电力企业中;(3)安全性评价法,该种安全风险诊断方法是利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度量以及预测电力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风险,并且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电力系统的安全风险划分等级,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其目的在于追求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最小的事故损失以及最低的事故率,安全性评价法需要借助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等措施,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协作,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尽可能的降低安全风险造成的影响。

2.2制定科学的安全风险控制方案

电力安全风险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力现场作业风险控制,现场作业风险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暴露率的措施,包括统筹安排作业计划、实施状态检修、延长检修周期、加强设备保养与维修;降低概率值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安全管理、防止出现交叉作业、完善现场安全设施、创建完善的安全奖惩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按照消除、降低以及个体防护的顺序,进行安全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设备安全风险控制,设备安全风险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常采用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等方式控制设备安全风险;为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应该采用电气预防性试验、增加设备巡检频率、提高设备维护管理水平、采用具有自动检测功能的设备、实施在线检测等。

2.3实施“三措”“、两票”

“三措”指的是技术措施、安全措施以及组织措施,三措在保证电力安全方面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以及现场性等优势。对于针对性,指的是制定“三措”时,应该准确的找出保证工作安全质量的关键点、安全风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根据本次工作的关键点以及风险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从技术、安全、组织三个方面进行多重保证;对于现场性,指的是应该根据本次工作任务、现场环境等制定相对应的“三措”,不同工作的“三措”存在差异;对于可操作性,针对性以及现场性决定了“三措”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是实施“三措”的根本与价值所在。“两票”指的是工作票与操作票:对于工作票,明确本项工作由谁负责,控制哪些人员;采取怎样的安全保障措施;由谁对电网运行方式进行调度;工作结束后由谁验收;安全措施由谁拆除;送电工作由谁负责等,即通过工作票,能够实现对工作任务的布置、组织、协调、措施以及验收等整个过程的控制;对于操作票,通过操作票可以控制一次设备的运行顺序、备用或者停用状态,安全措施的布置以及拆除,并且通过命令人、监护人、操作人的相互监督,能够实现对整个控制过程的控制,以此保证设备操作的正确性,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此保证电力工作的安全性。

2.4培育具有安全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安全风险意识

通过创建具有安全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能够将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对电力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多方面的管理,有效的改变传统的安全风险事后管理的现状,通过加强企业安全风险意识,能够将安全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创建科学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生产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安全隐患等进行预测、判断以及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将安全风险与隐患等消灭在萌芽阶段,尽可能的降低安全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这种未雨绸缪、事前控制的安全风险管理方式,能够防患于未然,由此可见培育具有安全风险意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电力安全风险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保证电力安全,电力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提高电力安全风险系数。基于安全风险的电力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能够实现对电力生产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使电力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以此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梁威.如何加强电力安全生产技术的措施[J].科技传播,2014(9):80-81.

[2]李广生.浅谈电力安全风险工作的重点[J].价值工程,2010(27):148-149.

[3]莫廷昭.基于风险理念的电力技术管理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0):139-140.

篇10

一、引言

企业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目的是实现人身伤害和健康损害的预防与控制。如何能够达到预防 与控制的目的,首先要 了解对人身和健康产 生伤 害的根源。危险 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所以危险 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是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核 心。它 既影响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制定,又影响到 企 业职业健康安全 目标和方案以 及运行控制、绩效测量和监 视等 要素 的实施和运行。

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 系 运行的 主 线是控制危险 源所带来的风险,而基础是危险 源辨识 和风险评价。为了控制风险,首先要对企 业在工作活动中存在的危险 源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险 源 的危险程度,依据法律、法规要求 和 企 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确定不可接 受的风险,而后针对不 可接受的风 险予以控制。如:制定职 业健康安全 目标和管理方案、落实运行控制、应急谁备和响应、加强培训提高职 业健 康安 全意 识,通过监控机制发 现问题 并予以纠正。

二、危险源辨识方法

总体说可分成两种:对照分析法 和 系统安全分 析法,下面就两种 方法具体应用介绍如下:

1对照分析法

1.1头脑风暴法:集中有关专家召 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 向所有参与者 阐 明问题,说明会议 的规 则,尽力 创造融洽轻 松的会议气氛,由专家们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1.2现场观察、询问交谈、查询记录: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与 企 业 的某项工 作具有 经验 的 人交流,查 阅企 业 的事故、职业病记录等,可 发现存 在的危险 源。

1.3 测试分析:通过测试分析以实际 出现形式存在的危险源,即识别 事故隐患。如通过测试防止 间接接触 电击伤害的保护接地 的 电阻值,可 以确定 保护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

1.4 对 比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检查表:利用相 同或相似的工程 系统或作 业条件的 经验和职业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对比、分析评价危险因素;通过分析 工作任务 中所涉及 的危害以及可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 企业 的人、机、料、环境进行系统 的安 全检查,可辨识 出存在的危险 源。

2系统安全分析法

2.1预先危险性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 系统存在的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 行概 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 出潜在的危险 源。

2.2故障类型 和影响分析:主要是在设计阶段对系 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找出 它 们所能产生 的故障机器类型,查明每种故障对 系统安全所带来的影响,判明故障的 重 要程 度,以便采取措 施予以 防止和消除。

2.3 危险 和 可操 作性研究:是一种对工 艺过程 中的危险源实行严格审查和控制的技术,通过生产过程 中可能出现偏离正常的 现象,能够辨识 由于偏 差而产生的危险 源。

2.树分析:是一种从原 因到结果的过程分析,最早用于分析系 统的 可靠性。从事故的 发生过 程看,任何事故的瞬间发生都是 由于在事物的一 系列 发展变化环节中接二连三“失

。败”所致。因此,利用事件树原理对事故的 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不但可 以掌握事故过程规律,还 可 以辨识导 致事故 的危 险源。

例如:某钢厂铁路运输过程 中,一列上坡行驶的货车的尾车连接器钩舌断裂,造成 尾车沿坡 道下滑。由于调度 员没有及时采取制止车辆下滑措施,车速不 断加快。当尾车滑行到1 2站时,该站运转员错误 地将 车放 入上 线。尾车进入上线后继续滑行,经过9站时该站运转员束手无策。结果,尾车与前方的检修车相撞,造成事 故。

事件树分 析如下:

导致事故的危险 源:尾车连接器钩舌断裂,下滑的尾车,调度 员没有及时采取制止车辆下滑措施,12站运转 员错误地将车放入上线,尾车经过9站时该运转员没采取措施。

可能控制事故的途径:调度 员采取制动措施,12站运转 员将尾车放入安全线,9站运转员将尾车放 入安全 线。

2.5故障树分 析:根据 系统可能发生的或已经 发生的事故结果,去寻找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原 因、条件和规 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分析,可辨识 出系 统中导致事故的危险 源。分析步骤:熟悉 系统一调查事故一确定顶上事件一确定目标值一调查原因事件一编制 故障树一定性分析一定 量分析

2.6因果分析:按分支事件链方法进 行系统安全分析,是寻找问题、缺陷及查 明事故原 因的有效方法,一般按人、机、物、环境等进 行分类,然后依次从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两个方面 由大 的原因逐次地寻找 中等的、小的、更小 的原 因,层 层 分析,又称 鱼刺 图。

2.7管理疏忽和风险树:是系 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应用 于管理、设计、生产、维修工 作中,以研究改善安全状况,特别 是适 用 于 探索 造成 危险 的管理 方面的因素,提高管理 工作水 平,保障安全。

三、风险评价方法

按照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安全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 定性评价

企 业根据 实际情况,制定定性评价谁则来判定不可接 受的风险。如下列情况之一可直接 判定 为不可接受的风险:

a )歹J l入G B 182 18一2009《危险化学品重 大危险 源辨识》中的危险物 质数量等 于或超 过其临界量;

b)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 律、法规和其 他要求;

c)有潜在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品泄漏危险 的设备装置或场所;

d)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防范/ 控制措施的;

e)相关方强力投诉或抱怨 的危险 源;

f) 直接观察到的重大危险和行为性危害因素。

为了 系统地发现现场、作 业过程或机械、设备、产品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 安全 因素,事先把检查对象加以分解,把大 系统分解成小的子系 统,找出不安全 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 目和标谁要求,将检查项目按 系统的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避免漏检。

2 定量评价

2.1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将危害性事件的严重 性等级分为四级,将危害性事件的 可能性等 级分 为五级。以危害性事件的严重性等级作为表的行项目,以危害性事件的 可能性等级作为表的 列项目,制成二维表格,在行列 的交叉 点上给 出定性的加权 指数,所有加 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

灾难的

严重的

轻度的

轻微的

频繁 1 2 7 13

很可能 2 5 9 16

有时 4 6 11 15

极少 8 10 14 19

不可能 12 15 17 20

最高风险指数定为1,最低风 险指数定 为2 0。一般情况下1一5为不可接 受风险;6一9为不 希望有的风险;1 0一1 7 是有控制的承受;1 7一2 0是可接受的。

2.2作 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 E C法 )

用于 系统风 险有 关的 三种因素指标值之 间来评价操作 人员伤亡 风险 大小,这三种 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 可能性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 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 因素的不 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 的分值,再以 三个分值的乘积D(风 险值 )来评价作 业条件危险性 的 大小,D值越大,说 明危险性越大,D一L*E*C

四、电力建设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

1 电力建设施工 的 主要特点:)l 工 程规模大,技术含量高;2)主要设备沉重、高大,结构与安装技术复杂;3)施工 作业 区集中而场地空 间小,交叉 作 业多;4) 施工人员作业位置多变;幼接触高温、高压、强辐射、易燃易爆、高电压及带电 作 业,危险性较大等。

2 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 l 施工 人员多、素 质差;2)高处作业多;3)交叉 作业多;4)起重 运输多;幼大设备构件 (模块 ) 吊装多;6)焊接量大,明火多;7)施工机械多;8 ) 临时设施多;9)预留孔洞多;10 ) 环境变化 多;11 ) 土建、安装工程 量大等。

3 根据这些特 点和不安全因素,重大危险 源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方面:

3.1脚手架 (包括落地架,悬挑架、爬架等 )、模板和支撑、起 重 塔 吊、物 料提 升 机、施 工 电梯安 装与 运行,人 工 挖 孔桩(井 )、基坑 ( 槽 )施工,局部结构工 程或临时建筑 (工 棚、围墙等 )失稳,造成坍塌、倒 塌意外;

3.2高度大于Zm的 作 业面 (包括高空、洞口、临边作 业 ),因安全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人员未配 系 防护绳 (带 )等造成 人员踏空、滑倒、失稳等意外;

3.3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 (凿岩 )等施工 及各种施 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 ( 如:漏 电、绝缘、接地保护、一机一 闸 )不符合,造成 人员触 电、局部火 灾等 意外;

3.4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 ( 吊 )运等发生高空坠落、堆放散落、撞击 人 员等意外;

3.5工程拆除、人 工 挖孔 (井 )、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误 操作、防护不足等,发生 人员伤亡、建筑及设 施损坏等意外;

3.6 交叉跨越施工,如跨越电 力线路、通讯线路等,特 别是交叉跨越电 力 线路 施工;

3.7人 工 挖 孔桩 (井 )、室 内涂料 (油漆 )及粘贴、受限空 间作 业 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 人员窒息或气体中毒重 大危险;

3.8施工 用易燃 易爆化学物品临时存放或使用不符合、防护不到位,造成火灾或人 员中毒意外;

3.9大型模块 吊装、运输就位没有施工 方案、J H A不到位造成设备损坏、人员受伤等事故;

3.1 0施工 现场饮 食因卫生不合格,造成集体中毒或疾病。

五、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应注意的方面

1了解危险源 的成因和特点。施工 活动过程 中产生的不安全 因素主要有作 业 人员的不安全 行为、作 业环境的缺陷、设备物体的不安全状态以 及 作 业方法、作 业管理的缺陷 几方面,我们都可以把此看作 作业 中存在的危险 源。危险 源 的生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 ) 危险 源伴随着 作 业活动而生成;b)危险 源伴随着特殊天气变化 而生成;c ) 危险 源伴随 着设备缺 陷而生成;d )缺乏维修和检查;e ) 违章 冒险 作 业;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噪声等。如果防范不周,就有 可能受其 伤害。

2在进行危险 源辨识、风 险评价时,应从宏观 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观察与 思考。我们进行危险 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从宏观面是针对某一项目的 整体结构特点 及其与外部环境 的联系 去分析查找不安全 因素;从微观面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施工 作业现场构成该施 工活 动的各因素去分析查找不安全 因素。

3 加强对法律法规、作 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 的学 习和掌握。在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时,应成立辨识小组,安全 质 量部对各单位 开展危险 源辨识给予指导,在采用方法时,应做全 面考虑,这样才能达 到危险辨识的目的,确定是否为重 大危险 源并采取 相应的控制措 施。

4危险源 的辨识、风险评价时 间不是 固定的,设备经技术改造、隐患治理后,原先存在的危险因素可能下 降或消失,也可能 出现新的危险因素,所 以要对危险 源进行重 新辨识、重 新评价。

5 从作 业环境及生产设备系 统缺陷所形成的危险 源来看,这些危险 源有其固 有性及客观性,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要制定管理方案加 以预 防。

6从作 业 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形成 的危险 源来看,这些危险源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隐蔽性,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变化时,这 些危险 源 才能出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作 业 人员,开展作 业前的事故预想,加强作 业 人 员的安全 技术培训。

7制定具体项目危险 源预 控措 施,如编制消防应急预案、防震抗灾应 急预案、大 型 反 事 故演 习 方案。

六、结束语目前 电力建设行业危险 源辨识所采 用 的多数为对照分析法,通过专家头脑风暴、现场观察、询问交谈、测试分析、查阅记录、工作任务分析等来辨识危险 源,存在一定的 局 限性,人 的 主观 因素比 较大,很容 易出现偏差。现阶段我国 电 力建设行业风险评价主要采用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 E C法 ),在L E C的取值时,可能会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相符,随意性很大。我们将不断探索,依据 依托项 目危险 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适用 于 电 力建设项目的辨识与评价 方法,为后续项目安全提供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篇11

二、风险管理的需求及步骤

(一)风险管理

WCOSA规范内容中的主要精神就是要求各国海关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展开各项导入工作的建议,以确实维护货物全程供应链的安全。风险被定义是某项足以影响目标达成的事件发生的可能,以影响程度及发生机几率加以衡量。风险不完全有害,因为风险往往伴随着机会。但风险容易或影响阻碍管理者和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能够摧毁组织。然而,货物在供应链的移动过程中,安全管理环节众多,相关业者所提供的服务及人员复杂,货物在不同界面中移转,若仅依靠法令规范或待由执法单位稽查,难以全面性的防止货物于供应链上遭到非法活动介入或破坏。

风险也不仅是“发生坏事",有的风险是失去了的潜在的业务机会,对组织来说,不仅代价昂贵,也是致命的。实质上,成功的经营需要把组织的资产和资源与风险结合起来,以实现组织策略和经营目标。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帮助组织理解和提前对经营风险做出响应,以便更好地实现目标。

(二)步骤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的实施,主要分为五大步骤:

(1)建立风险管理执行背景体系。此步骤主要为建立企业策略及组织的关联性,包含:建立环境要素、建立机会要素、建立风险管理架构、发展风险评量标准、定义风险分析对象。

(2)风险辨识。辨识风险方面,1932年美国政治学家加拉斯维尔最早提出的一套传播模式,经过人们不断应用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5W+1H"模式,亦称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术,都要以原因、对象、地点、时间、人员、方法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例如,风险为何发生、何种风险会发生、何处发生、何时发生、谁造成的及如何发生的,以作为更进一步的分析。

(3)风险分析。首先确认既有的风险控管机制,并计算出风险发生的几率及评估风险等级后,即可评量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影响。

(4)风险评量。风险层级可以最普遍的高、中、低三种层面显示,在比较复杂的环境可以1~100显示其层级的高低。

(5)风险处理。列出、评估及选择风险对策,接受并监督不须优先处理的较低风险,对于须优先处理的高风险则衡量人力、财力及技术资源订定管理计划,并据以执行实施。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从我国情况来看,自2009年底起开始导入实施AEO以来,已构建起“须就其营业事项涉及的供应链安全”、“定期从事风险评估”、“建立适当机制,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等规定,实行国际通用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并且搭配供应链商业伙伴管理机制,建构起了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作业方式。

虽然风险评估的精确性很重要,但对风险作精密、详尽的量化也可能是不利的,因为这样的风险衡量过程,容易使评估工作变得复杂并延迟了评估进程。所以,以“风险对实现组织目标影响”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为基础,对风险进行量化和分级将是较有助益的方式。安全风险评估的五大因子包括:资产价值(Asset)、威胁等级(Threat)、弱点(Vulnerability)、后果(Consequence)和可能性(Likelihood)。评分标准设定依据五项风险评估因素进行评分标准设定,将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即极低度风险、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与极高度风险,最低等级1分至最高等级5分。

对于其它的风险,可用复杂的财务或日常的方法来为组织衡量风险。风险的量化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可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极高度风险应该放在被关注的首位,并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当风险被定位成低度风险时,就可以很少提交给有关人员进行检查,控制也可能会由此减少。按照这样一个简单的风险优先排列顺序,企业在风险管理上就可充分的利用时间、资金和资源,完成更好的风险管理的目标。

篇12

1 油气长输管线的介质特性

石油、天然气的长输管线是我国管道输送中最重要部分。在国际上,通常把外界的破坏、介质腐蚀、构造失效、自然灾害、失误操作和其他未明因素六大类视为油气管道运输中可识别的基本风险类型。而我们在此突破传统的管道可识别风险一般分类,以与油气介质相关的风险因素特质和其管控模式作为研究对象。

1.1 介质运输过程的连续性

经过处理的油气具备流体的特性,这让管道运输的快速和连续进行成为可能。以输气管道为例:长距离输气管线主要由集输管网、燃气净化装置、输气干线、压气站、分输阀室、分配站、管理维修站、通讯与遥控设备、阴极保护站,以及管路附件等组成。如此众多的环节都是为了保证从原料输入到产品的输出过程中其介质运动保持高度的连续性;相反,如果油气介质连续运输过程受阻,其产生的破坏往往也是整体性的。

1.2 介质处理工艺的复杂性

油气产品从地下开挖采集到原料加工、分类、净化、输出,要经过系统而繁杂的加工单元。其间,油气介质的处理过程规模大、流程长,各种反应容器、塔架、管槽、储罐、压缩机、离心泵等均以管道沟通连接,从而形成了工艺复杂的介质运输和处理生产线。简言之,油气介质的物理形态和化学成分在管道运输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极其复杂的工艺处理技术保障。

1.3 易燃、易爆性

火灾和爆炸是油气介质在管线运输过程中始终潜在的巨大隐患。管线运输的介质从原料、辅料到半成品、成品通常都具有易燃、易爆性。常见的天然气、原油、重油、及各种烃类等,它们的燃点和爆破限阈值较低,通常以液态、气态或尘雾状态转移,一旦运输过程中有操作失误或设备问题而发生泄漏,遇到空气中的氧气或明火、甚至手机按键发出的静电火花,都会发生燃烧或者爆炸。

1.4 高温、高压性

管线运输因其距离较长,起点气压值通常在1.0MPa到2.5Mpa之间,并且每隔一定地段要设中途增站,以便保持长输管线恒定、连续的输气压力。常见的油气介质如乙烯的运输必须在高温、高压进行。根据不同需要,其最高温度达到1000℃,最低有零下170℃;其操作压力值在0.07MPa到11.28MPa之间,最高压的聚乙烯甚至达到300MPa左右。高温可能使管道金属结构发改变,造成设备机械强度降低;高压虽然可以提高油气运输效率,但金属管道材料易在高压下产生疲劳,造成泄漏;高温、高压还能加剧含氮、氢的油气介质对于钢质管道的腐蚀,造成渗漏或爆炸。

1.5 腐蚀性、易泄漏

长输管线中的油气介质因含有酸性硫化物,容易引起管道内壁的腐蚀。在高温、高压下,长输管道的焊缝、套管、转弯、固定墩件等地方都是容易遭受腐蚀的弱点,也是易发生泄漏的地方。而一旦泄漏发生,除了易燃、易爆外还有大量有毒成份会伤及人畜。如常见的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油蒸气、苯胺等[1],这些有毒介质是油气运输过程中必要成份,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风险防范。

2 油气长输管线介质性风险管理与应对

风险管理,通常指决策者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以及控制风险幅度和风险频率所采取的策略与方式。[2]在风险管理中,无论是危险分析还是风险控制,其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对于风险性事件连锁反应的认知之上,这样才可以把管线操作者、管道机械、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等信息进行综合考量。2.1 ATA方法对于管线风险度的识别

事故树分析(Accident Tree Analysis)起源于美国电话研究所对于导弹发射控制系统的研究,后来广泛应用于各种安全系统工程事故分析。在油气管道安全方面,首先把分析对象即天然气管道和危险液态油管事件列为“顶上事件”,然后系统地、逐层地调查导致顶上事件的所有因素,并把查明的事故可能性因素用逻辑关系连接起来形成树状图谱。而基于事故树描述的事故风险性成因便于定量和定性研究。比如,用定性分析法计算出油气管道危险因子的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由此来确定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还可以通过定量法以介质风险的或然率来确定管道事故发生的概率。[3]有学者曾经以四川地区为例探讨了基于“事故树分析法”的长输管道泄漏原因,发现了管道老化和介质腐蚀竟然是天然气事故的最主要因素。

2.2 LEC评价方法对于管线风险的评估

我国的油气管线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来源于欧美对于油管的经营经验。其中LEC评价法,是对危险作业环境中的潜在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通常用风险值D来表达危险的权重,而D是多项危险因子的乘积。其中,因子L表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因子E表示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度,因子C表示事故产生的后果。在复杂的油气管道参数列表因子中,比如管道承压极限值、油气温度限阈、管道深度土壤电阻率、防腐阴极保护的最小电流密度等,其因子乘积越大则该管道潜在危险性就越大,必须增加各级安全措施,减小LEC因子增大的可能性。

2.3 长输管线EPC模式下的风险控制

当前,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广泛采用 E P C 模式进行管道建设。E P C即设计、采购、施工(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是一种以总承包商或其联营体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设备和原料采购、施工、设备安装和调试,以及运行的全过程的总承包模式。其优点在于工程造价的清晰管控和工程管理的前后有序协调。[4]对于油气长输管线来说,让EPC承包者来继续承担该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管理工作,不但能够减轻业主重新搭建管理机制的负担,更可以让参与设计和建造的一线职员严格把控管道的风险区,有利于防范和处理油气类介质的腐蚀和泄漏风险。

2.4 石油化工HSE模式下的风险回避

2001年4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也实施HSE管理体系,即世界著名的健康、安全和环境(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通过落实领导安全责任制,强化职员安全培训教育,通过往复式地逐级审核纠正,达到减少操作失误、持续优化工作环境的效果。HSE体系以预防为主、突出领导承诺及全员参与,用在油气管线介质风险管理方面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排查、回避。油气管道运输中推行HSE管理模式必须认真落实事前的风险分析,对介质性风险和其它不确定因素进行多方位合理推定,确定可能的危害性从而采取必要的风险回避手段。 [5]主要是以些防范油气介质的腐蚀与泄漏事故发生。

3 结论

总之,输送距离长、牵涉地域广的油气长输管线是当代世界能源快速、安全传送的的重要通道。作为现代运输行业风险性较高的物流模式,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油气管道风险管控机制至关重要。而在各种先进风险管理模式有效运营之下,确立以防腐蚀、防泄漏为主的管道介质性风险应对机制,是保证长输管线安全运输生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 米子男. 化工、石化企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D]. 大连交通大学,2006,6

[2] 何德强. 水电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及选择[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03(8)

[3] 全民,王涌涛,汪德.事故树分析法的应用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8)

篇1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安全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企业利润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在高危作业领域存在设备日渐老化、设施陈旧、应对安全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急需引入更为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并切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规避、控制、降低生产风险。

1.2 践行安全生产,全面推进本质安全建设

本质安全,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的安全目标。近年来,国内安全生产领域都在积极发展贯彻“本质安全”理念,电力企业也在大力推进本质安全建设。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凡是有人参与的工作系统,就不能简单概括为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驮拥命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3.html" title="社会论文" target="_blank">社会技术系统?其技术系统要素和人的要素是紧密配合的,对于具有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问题,必须考虑综合个体,涉及人、物、环境、管理等诸多要素的交互耦合,注重系统内外的交互和谐与整体性[1]。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以本质安全的核心内容与特色出发,建立符合本质安全基本特质及发展的安全管控体系。

2016年,为更好贯彻《安全生产法》等法规制度,国家电网下达了《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强化本质安全的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决树立全员安全理念,把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安全工作的关键。作为电力企业,在涉及高危作业领域时,应将实现本质安全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做到正确把握本质安全的含义,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引入先进理论与技术,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管控体系,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安全生产队伍。

2.构筑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2.1 电力高危作业的特点

高危作业是指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电力高危作业主要包括大量的大型特种设备、基建工程、杆塔架设、高空作业、电气操作等工作,专业程度与危险系数都比较高[2]。近年来,各级电力企业加强了安全研究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逐渐建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控方法。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电力企业针对高危作业的安全风险管理手段仍不够细致,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不稳定因素,是故建立一套适应电力行业特征、符合本质安全发展要求的高危作业安全管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建立原则

应对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生产,建立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应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预测性”四大原则,从“人、物、管理、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建成切实可行、联动有效、针对性强、安全可靠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以下从“人、物、管理、环境”四个角度进行基本展开。

2.2.1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落实本质安全文化

首先,在企业内加强安全培训,建立一个系统的安全等级考评体系,将安全规范考试常态化,并使之与员工绩效挂钩。大力、深入地宣传本质安全文化,将安全理念与安全意识深入骨髓地植根于员工的工作之中。其次,在企业内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安全生产责任到人,定期召开安全责任会议,使各级责任人明确安全目标与责任,强化安全监督考核,对于违章及安全生产存隐患并进一步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实现早发现,早排查,对于已造成安全事故的,进行责任追究,对于安全生产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予以奖励。

2.2.2 加强安全生产过程中“物”的作用,夯实电网安全设备基础,建立安全可靠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首先,加强高危作业生产现场各种生产物资的安全管控,保证生产负荷量与人员数量相适应。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器具、设备的专项检查,定期维护和规范使用,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可靠。进一步强化“工作票”工作制度及安全监督,规范“工作票”填写规范标准,严禁无票、无安全措施作业。其次,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将新技术与新管理方法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ERP、RFID、财务软件、PMS等业务系统,实现物与系统的一一对接,从供应商、使用寿命等维度去开展设备运行状态全过程分析和流程优化,并逐渐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

2.2.3从深化管理入手,建成全方位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首先,在管理中引入最新科技,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将信息安全纳入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利用信息化、自动化手段完成信息分析、信息采集与信息分享,形成及时反馈机制,建成高危作业预警系统,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应急预案。其次,加强过程管理,全过程保障电力高危作业施工安全。加强作业现场管控,提高现场指挥、调度、控制能力,推行高危作业前的“双现场勘察”制度,全面辨识现场危险因素和作业风险。执行作业前三级(专业室、班组、工作组)的风险辨识分析与管控机制,所有作业都要实施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的全过程闭环管理。第三,加强安全准入机制管理,对分包队伍及人员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避免资质不符合要求的队伍和人员进场施工。

2.2.4以本质安全理念为纲,为安全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土壤

作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面对自然环境时,首先应针对各种环境做好应急预案,如在面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大规模停电事故等问题时做好安全生产处置预案并定时进行演练,推动应急演练制度化、常态化。其次,应加强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加强电力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与外行业之间的安全合作,加强与京津冀周边地区的电力安全生产、救援等方面的联动合作。在人文环境角度,大力推进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使本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主动、高效、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

2.3体系架构

2.3.1从“两个阶段,四个层级”出发,形成本质安全管理机制

应对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的安全生产问题,我们要建立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应从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出发,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源因素,最大限度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降低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科学管理体系[3]。从风险分析与风险处置两个阶段出发,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反馈改进四个层级递进形成安全生产过程全闭环管理,即“两个阶段,四个层级”。

首先对高危作业安全生产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整个识别过程需事无巨细,不可出现遗漏;其次,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从事故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来综合度量安全生产水平,对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隐患的不确定因素及模糊因素进行评估,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划分出不同的风险类别,并按照风险等级和类别制定防范措施。风险管控,是风险评估的最终目标,但也最为复杂,应建立一套基于风险现实情况的最优解决方案;最后进行反馈,形成优化,做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与风险水平随时能控、可控、在控,形成优秀的本质管理机制并不断提升发展。同时我们在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时,应把设备及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所带来的风险与应采取的措施纳入风险评估范围,将本质安全理论贯彻始终。

2.3.2以指标体系为核心,构建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本质安全管控体系的核心事务在于对风险的评估,针对人、物、环境、管理等要素,构建一套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

人本质安全方面,通过分析人失误原因,探讨减少人员失误的方法,利用可靠性原理建立人可靠性分析模型,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模糊安全性评价公式;物本质安全方面,通过设备故障原因分析,建立设备可靠性与维修性公式与设备本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环境本质安全方面,通过对环境分类,并对其中的具体影响因子分析,根据职业安全标准,对电力行业职业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管理本质安全方面,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讨论如何建立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对企业文化进行分析,最后以层次分析法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

2.3.3以PDCA模型为架构构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机制

我们具体应用了PDCA模型构建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纠正(Action)四个阶段。具体构建及工作内容展开如下:

计划阶段(Plan):制定特定的高危作业风险管控计划,建立专项风险识别数据库,进行风险识别。

执行阶段(Do):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最新的《安规》列出安全风险等级,并形成安全风险预案。

检查阶段(Check):安全风险管控,形成安全作业中全过程管理。使风险时刻处在可控状态之下,同时进行安全绩效监测并进行记录。

纠正阶段(Action):将本次作业出现的问题及细节进行反馈,将之与安全监督机制挂钩,进行奖惩处罚。对于可提升的部分进行反馈并改进。

综上,以上述四个工作阶段为基础,不断推动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循环向上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