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

篇1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教育体系和人文精神的不断改革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多元文化教育,既重视子女的文化知识教育,也希望子女能够掌握一项艺术技能,从而提升子女的气质涵养,使子女更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根据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既存在着有利方向,也存在着不利方向,就有利方向来说,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师队伍日益扩大,并逐渐丰富了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不仅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能够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促进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就不利方向来说,我国高校每年的招生量越来越多,以致音乐艺术生的入校门槛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具备较高的音乐天赋;有些学生是热爱音乐却知之甚少;有些学生严重缺乏声乐敏感度,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音乐基础都各不相同,最终就导致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各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统一,极大降低了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相关教育部门、高校领导层以及高校声乐教师应秉持着谦虚心态,不断寻找问题、不断摸索改进措施,从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问题

从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问题的存在将会影响声乐教学的质量,因此有必要了解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定位偏失

根据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却未能充分认识到情感培养和审美培养在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声乐教师应认识到音乐是一项文化知识、声乐曲调和思想情感的综合艺术,如果在声乐演唱中缺乏情感,那么观众就无法感受到生命力以及文化思想,极大降低了声乐演唱的表演价值[1]。同时,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过度强调学生的未来发展,以致声乐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功利性目的,在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不能保证其合理性及科学性,最终对学生造成错误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向上存在偏差,继而在学习过程中完全迎合着声乐教师的指导展开学习,极大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二)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不合理

高校声乐教学是一项具有较格性的教育工作,声乐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也要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为音乐艺术事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声乐教师在展开教学工作中,依然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阻碍了声乐教学的改革发展,也会对学生教育过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许多声乐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常常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综合考虑,只按照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收益[2]。因此,在进行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不仅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按照教学章程盲目展开教学,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效果。

(三)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在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也相应得到了更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声乐教师依然采用精英化教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常都是相关专业音乐学院的传统方法,其主要是先通过大合班形成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再通过一对一小班形式进行音乐技巧的教学[3]。虽然这种教学模式看似极具合理性,但其实际得到的效果仅仅是降低教学成本,无法有效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效益,并不适用于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同时,在我国高校每年的招生量日益增长情况下,一对一教学模式不具备覆盖性,大合班形式不具备针对性,最终的教学效果势必会越来越低下。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对策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不难看出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针对相关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改革对策。具体对策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一个良好的教学目标是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就需要及时转变高校声乐教学的定位,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4]。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教学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审美培养以及文化知识的扩展,从而确保学生在实践演唱中,能够以专业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作为支撑,以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知识作为灵魂,使观众能够感受到音乐中的灵魂生命力,能够与音乐中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这也是一个音乐艺术人必备的基础素质。总之,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使高校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

(二)合理制定声乐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音乐艺术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声乐教学也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更加体现其多元化。在制定教学内容过程中,声乐教师不能盲目按照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保证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及合理性[5]。同时,声乐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过程中不应局限于课程内容,也可以积极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声乐作品融入到教学课程中,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其能够了解到音乐艺术的不同变化,从而使其在自行编曲中能够结合更多的理论知识做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三)优化声乐教学模式

高校声乐教学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综合课程,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需要考虑的事项相对较多。例如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水平、个体嗓音等,为此声乐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体情况进行分级教学,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声乐对于学生嗓音条件的苛刻要求,以便能够根据学生的嗓音特性选择不同的声乐作品和教学方式。同时,在分级教学中也要合理采用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并针对大班教学和一对一小班教学做出调整,从而在保证教学效果的条件下,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声乐教师也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展开教学,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根据时展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为保证高校声乐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应积极引入高水准的声乐人才,在此之前应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具体的考核内容可以区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从而确保声乐教师的综合水平。同时,高校声乐教师也要通过相关的交流活动和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也要做好工作总结,针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展开深入研究,并结合不同的案例寻求优化方法,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声乐学生才能得到更高的教学效果,为音乐艺术事业培养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所以,有必要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进行强化,从而为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学作为一项综合性学科,其教学过程需要考虑的事项相对较多,为保证高校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优化声乐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收益效果。同时,在我国音乐艺术事业的迅速发展下,也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此外,笔者认为,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进一步保证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静.关于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的研究[J].音乐时空,2014,(03):184-185.

[2]郑健.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大舞台,2014,(06):237-238.

[3]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4,(03):124-125.

篇2

一、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取自声乐教材,由于教材内容相对有限,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理论知识。有限的教学内容不仅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解决声乐教学内容有限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声乐教学素材,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文化。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在了解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够使其借助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声乐的魅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将中西方音乐文化进行对比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西方音乐文化与我国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1]。

(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相关部门越来越注重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在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音乐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其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小,因此,开拓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途径至关重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文化,而且这种系统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外来音乐文化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准确的认知,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使学生在正确的文化认知下,积极吸取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来优化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根据地,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声乐人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音乐文化中的精髓,教师将这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而且,学生能够在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2]。

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融入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声乐课程,但是就目前声乐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声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过分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而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教学。虽然这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没有承担起其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职责。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过分注重对西方音乐文化讲解的教育理念,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一些优秀的音乐元素及音乐文化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同时促进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3]。

(二)采用情感体验的方式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我国传统音乐大多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音乐作品也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传统音乐文化,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还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与感受不同民族的优秀民风民俗和优秀民族文化。例如,在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传统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给学生呈现与这首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从情感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所蕴含的民族风情。在情感的引导下,教师再让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如此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而且,有了情感的引导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在进行声乐练习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融入情感,这对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的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讲解为主,而且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教师往往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完成对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教学。然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同样,声乐教学也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综合应用能力的声乐人才。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仅仅是让学生在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定认知,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学生能领悟到的内容十分有限。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声乐水平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更多具有自主选择性的声乐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对声乐知识及传统音乐文化有所了解后,教师要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创作灵感。

(四)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购置传统民族乐器,建设声乐教室及编创声乐教材等。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建设,在声乐教材的编创上要充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环境有关的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声乐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除对声乐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声乐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使声乐教师具备较高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掌握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同时掌握有效的传统音乐文化渗透方法。除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统一培训,学校还要制订相关的激励制度,使声乐教师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应用型声乐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关键性基础课程,而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丰富声乐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还能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明成.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策略[J].北方音乐,2018,38(04):202.

篇3

结合我校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的情况,从教学现状、教学目标、教学特点和教学任务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在中专学生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专声乐教师结合自身在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经历,在教学中仍然保持高效声乐教学的传统思想与内容,对于中专学生的现状没有准确分析,使得声乐教学的教学过程与培养目标不相符。我们应该看到,中专声乐教学与高等音乐院校声乐教学是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目标的。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成为专业水平极高的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专才,而中等专业学校是为了培养出能够一边弹、一边唱还能一边讲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

在对我校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在我校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学生与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区别,只是盲目地追求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演唱技巧能提高,学生能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奖项,使得他们选择的教学内容过于功利化,使得教学内容中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部分很少,忽略了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的。

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功利化,使得当前的中专声乐教学内容不能更好的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喜好,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艺术歌曲,而且艺术歌曲中主要还是美声歌曲,对于民族歌曲和流行歌曲的内容偏少,对于中专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成长帮助很少。长此以往的发展,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时间推移也逐渐衰退。

(三)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化和规范化。在中专声乐教学中,教学规模、教学的专业性和教学管理方面均有较大进步,基本形成规范化和科学化。但是,在目前的中专声乐教学中,还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音乐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音乐教学目标,运用一定手段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各种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音乐能力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教学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学到知识,但是,目前的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由于受到外界和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学评价机制仍旧是单纯的考试的方式,仅仅用一个分数去衡量学生的能力,对学生做出评价,这并不能完全的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声乐水平和学到的声乐知识。可以这样讲,在中专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评价机制的缺失,是导致中专声乐教学严重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中专声乐教学发展趋势预测

针对当前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情况,许多中专学校的相关人员均已认识到上述问题,目前正在着手研究如何提高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为此,我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认为中专声乐教学必会采取如下相关措施,使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更新教学理念

从古至今,音乐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因此,做好中专声乐教学,使相关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艺术品位与人生修养均能得到提高。要想能够使教学过程达到这一目的,更新教学理念是最重要的。新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变革性,要求教育所要传授和学习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因此,相关教师必须要经常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要结合教学理念,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确定培养目标

任何一种教育,都应有其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对于中专声乐教学,同样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使中专音乐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声乐教师在教学前,对于教学活动所需要取得的教育效果和培养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这个目的,制定长远的学习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相关理论,使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活动的实施和过程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这也是未来声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三)加强教学实践

篇4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升华

艺术歌曲能够展现创作者的内心和灵魂,声乐专业学生进行艺术表演不仅要重视形式的表现,还要重视自身灵魂及人格的升华。当前,社会环境对艺术文化的发展也会产生直观影响,而在繁杂的世界中,专业人员要能够保持自身精神的独立和积极健康的人格,才能够在高尚情操的影响下,完美地呈现艺术作品,艺术歌曲能够帮助专业人员净化心灵和灵魂,摒弃外界因素对艺术创作和表现造成的不良影响,追求艺术本身,实现对经典的艺术作品的演绎[1]。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声乐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是相对枯燥的,而应用艺术歌曲开展声乐教学,可以将旋律优美、简洁质朴的教学内容展示到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音乐艺术的韵律美,学生在学习调节气息、技巧表现等方面也更加简洁,在专业表演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演绎作品,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同时,艺术歌曲的题材和类型较为丰富,或热情或恬静或伤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和音乐修养

声乐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帮助学生将声乐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艺术歌曲开展专业教学,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基本功的有效素材,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较为规范,对于刚刚开始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能够更好地控制气息、应用技巧,促进其演唱功底的不断提高。同时,艺术歌曲以文学诗词和音乐作为根本内容,不同国家的艺术歌曲融合了不同国家的艺术文化特征,学生进行艺术歌曲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艺术歌曲伴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产生,从专业学习视角审视艺术歌曲内容,会对其内容及表演形式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学生进行艺术歌曲的表演需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文学思想以及演唱手法等内容,从而促进学生音乐修养的不断提高[2]。

二、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声乐教学普遍存在忽视中国艺术歌曲的问题

艺术歌曲的来源和类型较为多样,而针对目前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声乐专业教学多选用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艺术歌曲作品,而缺少对中国传统艺术歌曲的关注。学生进行西方艺术歌曲的学习,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艺术歌曲的文化内涵,在演唱和表演过程中也会存在缺乏情感融入的现实问题。

(二)流行音乐的广泛盛行促使艺术歌曲的教学地位处于弱势地位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学及学生获取音乐素材的方式更为便捷,而在网络空间中广泛盛行的流行音乐,成为当前音乐领域的主流,声乐专业教学也多关注通俗唱法,艺术歌曲在声乐教育领域的地位逐渐弱化,很多学生认为艺术歌曲不具有表演价值和空间,因而不愿意进行艺术歌曲学习[3]。

(三)声乐教学过于重视美声等演唱技巧

声乐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促使教师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将演唱技巧的教学作为关注焦点,美声等体现专业水平的表演技巧教学更成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而艺术歌曲教学价值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表演技巧,更需要学生能够具备对于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的感悟能力,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在把握唱词的基础上掌握情感,以体现艺术歌曲的独特韵味和艺术性,过于重视演唱技巧教学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表演理念,一味炫技而忽视艺术表现,艺术歌曲的教学价值也难以充分体现。

三、声乐教学中应用艺术歌曲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中国艺术歌曲的融入

对于声乐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由于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为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重视中国艺术歌曲的融入,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都有一定的文化学习基础,对于艺术歌曲的文化内容理解相对更为简洁,学生能够更快速地把握歌曲的文学及艺术内涵,通过情感交融促进其歌曲表现力的提高。如进行《长江之歌》的教学活动时,通过既往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长江不仅是一条河流,它的流动蕴含着生命,歌曲充分展现了各族儿女对于祖国山歌的情感,作者为进行歌曲创作到长江采风,当作者坐着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长江的广阔以及翻动的浪花也使作者的内心产生了激荡,创作情感油然而生。学生在进行歌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感觉到自身血液的奔腾,情感的触动会有效调动学生的歌唱表现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表现水平的提高[4]。

(二)强调声乐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音色或者音域特点存在较大差异,而大部分学生往往在某个领域具有较强的表现优势,体现自身的演唱优势是持续保持其专业自信心的重要基础。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时,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以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中寻求适合自身歌曲类型。当前流行音乐的盛行,虽然对艺术歌曲的专业教学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够产生直观影响,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在专业教学活动中融入多种歌曲类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各种表演风格,通过艺术歌曲的演唱和表演,体会其中存在的韵律美和艺术内涵,转变学生对于艺术歌曲的认知,为艺术歌曲的专业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教学关系的转化

篇5

中国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涉及戏曲、说唱和民族新歌、歌曲等多种形式。研究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能够使民族声乐的教育迈入一个新的发展层面,并为其他高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对民族文化的艺术基因进行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声乐能够实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就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可以为民族声乐的教学提供一个极具艺术特色的良好环境[1]。当今高校在实施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将民族文化植根于每位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民族声乐审美观,让学生意识到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强化民族声乐基础理论建设。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基础理论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传统美学和哲学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根本上加强民族声乐基础理论建设,把握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从其艺术形态及风格特点的角度入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为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实现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形成相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转变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态度和观念,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2]。

(一)对传统的民族声乐教材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的继承、声乐基本技能两方面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在高校多元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样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代表性曲目,将典型曲目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多元化教学的质量。

1.合理调整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在保证基础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形态的民族声乐。要把握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遵循民族声乐的本质特征,开设专项的民族声乐课,深化对东方民族声乐的探索和分析。民族声乐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对多元化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督促教师强化自身学习,并涉猎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2.对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仍存在仅将曲谱作为教材的现象,忽视了音像材料、音响材料的重要性,使这些教学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多元化教学效果[3]。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选取其他形式、内容的教材,通过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理解声乐知识,透彻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审美观。

(二)提高对原生态民歌的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扩大对原生态民歌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招收,由于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多带有本地民族声乐基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4]。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对以原生态歌手出身的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了解民族地域特点,透彻地掌握民族声乐专业的内涵,将民族特色更鲜活、强烈地表达出来。

(三)构建完善的音乐学知识结构。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加强对音乐学知识结构的完善,构建一套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民族生活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声乐教育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当地民族文化和习俗,提升情感认知。

三、结语

高校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是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只有坚持将这项教育改革落到实处,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民族声乐人才,践行高校的教育职能,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艳,张骥.当代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窥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篇6

首先,更新教师观念,以学生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的学习氛围。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教导和服从为特征,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教导者,因而会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感,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因素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师生是互动的,互相影响的,学生是教师密切的合作伙伴,尤其声乐教学效果的优劣更取决于师生双方共同的配合和努力。一种彼此没有心理压力,如朋友般良好的师生关系恰恰可以促使教学合作过程更加默契、协调。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心理效应的运用,通过温和的态度、丰富的教学语言和有效的评价,及时鼓励学生,尊重并保护其自尊心。如教师运用期待效应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待。这种超常态的输入,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直言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期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与帮助传达对学生的爱和期待。学生在教师的期待和鼓励中,提高了对自己的期望值,增强了自己对声乐学习的信心,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感,根据教学需要丰富施教方法及手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师的施教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和学的有机结合,它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声乐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还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更新教学方法,根据声乐教学的特性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方法,选择最恰当、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争取教学效果最优化。

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了运用讲授法、范唱法、谈话法等方法,深入浅出地将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精湛的演唱及娴熟教学技巧融入课堂,使抽象复杂的声乐学习具体化、直观化、简单化。进而唤起学生对声乐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善于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声技术、视听等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如使用演示法,通过实际音响的聆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对好的、优秀的声乐作品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使之树立理想的声音形象和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听自己演唱的录音,这样可以抛开内耳听觉,使学生对自己的演唱有一个更加客观、准确的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析自己歌唱的优缺点,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学习声乐这门抽象艺术的能力。

只有全面提高了教师业务及综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做到并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施教方法,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并调整改进教学,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质量为依据,进一步宪善教学模式

保证质量是高师声乐教学的生命线,声乐教学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分工,并合理组合,形成多种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何选择、改造、应用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工作及改革的集结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声乐教学模式由原来的个别课(小课)为主,变为小组课和集体课为主,打破了以往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节省了师资,提高了教学效率,起到了节约教育成本的作用。但是,有很多高师院校片面强调所谓“教学效率”,一味夸大集体课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违背了教学目的和办学宗旨。因此我们在选择、组合、应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时,一定要从声乐艺术的自身规律来考虑,充分掌握各种课型的本质特征,并合理组合教学模式、内容,方能达到高师声乐教学以质量求生存的基本要求。

个别课充分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因材施教。个别课可以让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悟性等实际情况,分层次选择现阶段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展,并通过音乐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小组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能动性,陪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如何进行声乐教学(教师针对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组织教学,通过各自的演唱使学生自己发现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融教学学习于技能学习之中,使学生会学的同时也会教)。集体课综合体现了声乐教学的诸多特点,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与发展,开阔学生眼界并培养其艺术思维能力、提高声乐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完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要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全面符合基础教育所需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声乐专业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征。然而,由于长期受专业音乐学院的影响,很多高师院校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学习过程中重技能轻理论、重训练轻实践,这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有缺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定的歌唱水平,但知识面及视野狭窄、音乐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及教学实践能力较差。因此,丰富声乐教学曲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是高师声乐改革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和更新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出发点,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以重视教学质量为原则,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趋于科学、系统、全面、综合、实用。

首先,高师的声乐教学应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缺少理论指导的教学总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高师声乐学生在上技能课的同时就应该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及嗓音保健、声乐表演及欣赏、中外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中学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与优秀课例评析等。教学法部分除了讲述声部界定、曲目的选择、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常规声乐施教方法外,还应按照不同的声部简明扼要地分别介绍施教特征;声乐演唱及欣赏课程可包括歌唱表演、表演心理、优秀声乐作品赏析及优秀歌唱家的生平及其演唱风格特点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一些表演方式和技巧,使歌声插上翅膀从而更具感染力,同时结合声乐欣赏开阔眼界,吸取他人的长处,提高歌唱能力、声乐鉴赏水平及艺术修养。中学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与优秀课例评析应系统讲述青少年嗓音特征、保健及训练方法和常用有效的组织教学模式及方法。通过以上课程的开设,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增长了学生声乐理论知识,还配合并丰富了个别课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确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声乐学习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根据教师专长和实力,开设特色课程。如根据地域或民族特征开设戏曲、曲艺、器乐等地方特色音乐课程,如北京的京剧、浙江的越剧、西北的秦腔、广东的粤剧、蒙古族的牧歌、苗族的飞歌、回族的花儿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增进学生对当地民间音乐和地方音乐史的了解,进而更好地继承、发扬、创新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容忽视。歌唱和歌唱教学本身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当学生掌握了歌唱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理论知识,并有一定演唱和教学能力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对歌唱的感性认识。设立教学及艺术实践基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定时、定期地参加、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组织能力。实践活动可包括参与或组织演出、以及教学及演出观摩等。

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课堂教学是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实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演出和教学都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巧作为基础,而实践恰恰是课堂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外化表现形式,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通过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反馈信息又使课堂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加以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循环反复,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熟练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出较强的业务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编导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因此,艺术实践是高师声乐课程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环节。

综上所述,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观贯穿于声乐教学流程的整个过程。充分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组合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就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对声乐理论及其他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从而造就既具有较好的演唱水平、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教学能力的能够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立君著《声乐教学艺术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2]黄友葵著《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

[3]石惟正著《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

篇7

练声、唱歌、布置新歌的课堂教学步骤这种固定的教学思维,使许多声乐教师认为一对一的个别课是培养学生的唯一的途径。这种模式在面对高职院校众多的声乐学生是无法运转和承受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艺术性人才,所以这种教学形式是一种盲从,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

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表现为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对演唱技巧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互评很鲜见,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评价,考试不能多方面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综合能力及专业素质。

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缺口较大,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师的主要来源渠道出现偏离,急需要培养和补充兼职教师,教师队伍中学科专业梯队尚未形成。对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内涵把握却往往不够,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力度明显不够,兼职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缺乏,骨干教师队伍断层严重。

声乐教材存在的问题:使用的教材,通用性较强,内容属于普遍意义上的覆盖。主要问题是高职教育声乐教材还未自成体系,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高职院校不得不忽略学生的能力,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职教材。

所以,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符合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必须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解决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措施

1.具体思路

确立与职业岗位需求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中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构建以课堂+舞台+讲台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技能性作为高职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通过舞台的歌唱表演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经过人才市场的调研、职业岗位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具备职业岗位需求的各种能力,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和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实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企业推荐、学校引进、校企联合,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始终贯彻于教学过程当中,再根据完成项目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完善教、学、做一体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六个学期实施:新生人学首先安排职业认知教育,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建立在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的,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所培养的声乐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定位为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法律知识,良好的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等。专业素养包括演唱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创编能力。

采用模块教育理论,构建项目包形式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坚持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和项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而设计,以舞台演唱为重心,探索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达到社会就业市场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各种要求。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具体方案为将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合二为一,逐渐加大艺术实践的量才更能切合实际,采用项目制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拉近课堂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3.教学方法的改革及评价

篇8

一、区域性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区域性特点与声乐教学特殊性问题在以往的声乐教学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因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还十分的短暂,并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很难真正的与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相融合。中国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说是西方化的结果,而在当下的后西方化时代我们依然很难改变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尴尬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为那些土不土洋不洋,并且令人难以接受的声音感到束手无策。一个现实是:能够获得声乐演唱真谛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而且高额的学费是每个普通学生根本无法接受的。试问:在这种情况下高师声乐教学体系改革的出路何在?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怎样才能和基础音乐教学相衔接呢?

本文认为,首先要理清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多民族、多区域性的传统音乐文化与高师声乐教学的关系。这个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师声乐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的对象大多来自于传统音乐文化深厚并且有着各自风格的偏远地区。他们自儿时起就生长在歌声不断的生活环境中,“会说话就唱歌”是对他们音乐环境的真实表述。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不仅仅在歌曲的演唱风格上,而且从演唱技术角度而言,都已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系。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我们现有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能适用吗?很明显,回答是否定的。这就是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的特殊性所在。

二、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实现教学体系的更新

在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个特殊性,我们是无法回避,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这是实现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一环节我们的声乐教学体系改革将是不彻底的。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实现教学体系的更新。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的所思所想。

首先,教学内容的更新应该是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转变关涉到声乐教学过程的多个方面。从音乐风格的角度而言,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融合度会大大提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选择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来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的话,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会更容易给自己的定位,从而更好的表现音乐作品。从技术角度而言,选择一些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得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在表现特定内容和特定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而同时我们还可以考察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暴露无遗”的。我们也就更容易看清学生。从而较为准确的给学生进行定位,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着眼,强调声乐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是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声乐课程体系特色的重要途径。首先本文认为,声乐教学不能是封闭的,更不能只强调自身的体系性,应该注重从其它课程体系中吸取“营养”,实现互动。

从教学体系而言,每个学校都有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当今强调多元音乐文化的趋势下,每个学校都会利用各自的地缘优势,来开设一些与当地区域性音乐文化特征相符的选修课。并且在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院校还设有这方面的硕士点。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开设了《区域民族音乐》的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就尝试着把声乐教学与此门课程之间进行衔凄,在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实现互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实现衔接与互动的方式有很多。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此门课程中的民歌演唱环节与声乐的教学进行有效链接。从此门课程中的民歌演唱环节吸取一些与学生音乐文化背景相符的歌曲,拿到声乐课中进行演唱。这不仅仅可以很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此门课程中的“田野作业”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采集各自家乡的民歌,作为下学期声乐课的教学内容。总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与互动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以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为背景,实现技术体系的开放性

近些年,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了事关国民素质的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更是显得十分落后,并且与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师资队伍的培养相联系,使得问题显得较为复杂。进入新世纪以来,音乐教育的改革问题成为一个焦点。人们普遍认为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与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因此,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一方面教育部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这使得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变得更加完善和科学。另一方面,针对基础音乐教育,又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指导纲要》)。这样以来就基本保证了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音乐教育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的大致吻合。但是,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的复杂性, 《指导纲要》在个别细化问题上没有给予明确说明。所以,针个别课程的探索与改革依然在不断深化。

篇9

一、明确了声乐课程教学目标

声乐课程组教师注重探讨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逐步确定了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解决了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

因此我们明确了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社会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音乐教育与表演工作第一线需要,具有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以教授、辅导为主,表演为辅,同时具备编创、评论和鉴赏、组织和策划等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摸索出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声乐课程坚持基于工作过程,为了工作而学习, 通过工作而学习,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任务中,即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教、学、做一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确定了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交替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2、项目导向推进知识构建

3、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化加强工作经验

4、个别授课与集体授课相结合提高创新精神

5、声乐教学连续几年采取师生互选的方式分配学生。

6、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三、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

(一)、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贯彻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课程标准以工作岗位要求为依据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文艺团体表演、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音乐教学以及企业、社区、农村文艺活动等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首先从优秀声乐教材中,选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难易程度的中外典范性歌曲,作为声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其次,注重体现课程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戏曲唱段等列为声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三,充分考虑学生今天的“学唱”与明天的“教唱”,今天的训练与明天的舞台表演的关系,从中小学音乐教材和群众喜欢的歌曲以及当地科尔沁民歌中选取部分曲目,作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补充。

(二)、坚持适用、实用原则,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适用、实用的原则,针对课程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整体设计全程教学安排,科学编制各阶段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优化。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突出声乐课程的实践性,通过稳定性和梯度性相结合的歌唱训练,突破声乐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尊重学生个体条件差异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般要求确定必修内容,依据学生个体优势和发展需要确定选修内容。

这样,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变化中获取新的职业能力。

四、开发了多套独具高职特色的教材

高职教材的编写应以应用为目的,在量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质上要做到科学。通过多年演出和教学工作的经验的积累,我们全体课程组的成员在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完成了《科尔沁民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利用》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和教学论文18篇,著书3本。这一系列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教、演、编、排能力、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体现了高职特色。

五、课程建设上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

在巩固和发展以往课程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声乐课程体系成为我们的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声乐演唱、教学实际应用能力,利用现代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职业素质教育,认识声乐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声乐课程改革中主要突出了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大体由两个模块构成:声乐基础训练和声乐教学(歌曲、语言、表演等)

声乐课程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音乐教育与表演工作第一线需要,具有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以教授、辅导为主,表演为辅,同时具备编创、评论和鉴赏、组织和策划等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重构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教学的全部过程。

六、更新了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教学手段开始进入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时代,声乐教学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不断更新硬件设施。

七、建构长期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

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培养出一支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师队伍。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师资培养采取了如下措施:

1.提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通过各种资源获得职教理论培训。我们通过学习对国外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对声乐教学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提供教师出国进修或国内培训、学习交流机会。比如参加学校、国家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社科项目结题与成果发表专题研讨会,参加全国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3、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鼓励参加职业认证考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做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教师到工厂、企业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并尽量在此期间获得一门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积极参加高职高专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提高显著。近年来多次获得院系举办的教学比赛一等奖。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研讨活动。

篇10

二、高职高专表演艺术专业声乐课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在声乐课的教学中,高职高专表演艺术专业的声乐课要坚持以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16号文件思想为指导,努力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选课程内容;以科学发声为重点,培养学生演唱技能;强化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岗位要求为核心,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高职高专表演艺术专业声乐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将实践性教学内容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老师在课堂上课的过程中一直都贯穿着实践环节,比如发声练习、技巧练习、对声乐作品的演唱,无不需要学生亲自操练,方能领会和掌握老师的教学要求。

2、注重学生的表演心理素质培养,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唱观摩汇报,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促进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地转化为艺术作品。

3、强化舞台表演意识,组织学生举行独唱、重唱音乐会,加强演出交流,促进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地转化为舞台艺术作品。

4、重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学生编写声乐专业个别教案,尽快实现由唱到会教的转变

四、高职高专表演艺术专业声乐课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以民族性、地方性为本课程的主要研究方向,重视专业技术基础训练与表演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个性化特点,完善其歌唱技术。

2、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融合中外声乐美学原理,演绎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

3、本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有:中国作品教学部分:古典艺术歌曲、民歌、歌剧唱段、戏曲唱腔、创作歌曲的演唱与处理;外国作品教学部分:古典艺术歌曲、意大利民歌、歌剧咏叹调、现代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处理。

五、高职高专表演艺术专业声乐课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发声练习: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决定内容。一般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特别是对初学者,音域不要太宽,音程进行以急进和跳进不大为宜,节奏较平稳,速度不宜太快。这样,容易保持住较好的声音位置,有利于正确的歌唱状态建立。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六个元音“a、o、e、u、ü、”以及声、韵结合的汉子进行练习。也可采用西欧传统的“a、o、e、I、u”五个母音进行练习。

2、练声曲:声乐教学采用练声曲是提高演唱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演唱歌曲的进一步准备,通过它逐步解决唱词准确和技能技巧的磨练。为此,鼓励教师们结合我们民族语言的特点,编写具有民族风格的练声曲,也可选用外国的练声曲,如《孔空声乐练习曲》等。

3、声乐作品演唱:以中国歌曲为主,中外声乐作品有机结合。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歌曲、民歌、歌剧选曲和部分优秀戏曲、说唱、评弹、外国歌曲等为基本教材,并不断的补充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歌曲,以及适当地结合中学教材中的优秀歌曲等。

六、高职高专表演艺术专业声乐课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声乐课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嗓音特点、能力程度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又要使基础较好、进度较快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从使用教材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声乐作品。加强艺术实践,组织高年级学生不定期地进行艺术采风、增加演出活动,演唱内容除教学内容外,可选择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唱形式,如独唱、清唱、重唱、无伴奏合唱等优秀的声乐作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演唱能力。

坚持教学互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把学科最前沿的教学成果和学科知识引进课堂;全面推广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七、高职高专表演艺术专业声乐课程创新

1、声乐课教学形式创新:大一大二打破以前的声乐主修观念,学生以声乐主科考入我系,声乐学习将贯穿两年半,非声乐主科考入我系的学生,辅修一年;声乐上课师生比例按一对一的方法进行。打破以往其他学院声乐教学的集体课、大组课。

2、声乐考试创新:声乐课程改革必然带来声乐考试改革,每学期的考试打破以往其他院校考试只唱声乐作品的模式,学生课以演代考、以证代考;声乐考试学生的演唱伴奏如是正式钢琴谱,可以再平均分上加0.1分。

3、课程的软件及硬件设施使用理念的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声乐课程的教学研究,申报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并有一定的教学成果发表和推广;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辅助声乐的教学。用科学的观点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资源共享、学科交叉,适应社会需求。体现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增加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尹宏.音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11

(二)声乐表演教学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教学环节。在现阶段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属于一种静态形式,最多会参杂些简单的手势动作和表情变化作为辅表演,舞台表演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导致教学活动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影响教学质量。而在音乐剧中,其在舞台表演中将歌唱、舞蹈、戏剧等同时进行表演,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动态及共时性。如果将音乐剧运用于声乐教学中,那么,其声乐表演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将会变得丰富多彩,舞蹈在教学活动中将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如欢快的现代舞可营造充满激情的舞台气氛,优雅的芭蕾可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及情感冲突等等。将音乐剧舞蹈运用于声乐表演中,可使单一、僵硬的声乐舞台表演具有更多动感,增添舞台美感。在舞台表演中,芭蕾是一种基础舞种,只要将芭蕾学好,学习别的舞种就比较容易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芭蕾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舞台表演中,把舞蹈、歌唱及戏剧表演相互融合,共同进行将取得更好的舞台演出效果,同时演出者在生理及心理上的感受也将会更加丰富化。如果声乐专业的学生长时间的仅接受静态训练,那么当遇上同时融合舞蹈及戏剧表演的舞台演出时,他们便不能及时的适应,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到时影响到声乐表演的艺术表现力,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需让学生长期接受动态的舞台训练和实践,丰富其心理及生理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取得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和舞台表演效果。

篇12

声乐课程是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课程,也是整体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目标:①掌握歌唱的基本发声原理、发声技巧和演唱技巧。②熟练掌握儿童的声音特点。③掌握正确的少儿声乐教学方法。

能力目标:①具有正确的分析和表达歌曲的能力。②具有较强的少儿声乐教学能力。③具有简单的少儿歌舞的创编能力

素质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认同感。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③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歌唱技能是必须掌握和今后从事幼儿音乐教学以及幼儿特长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且基本技能。

二、课程设计思路

声乐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先进的育人理念,融理论和实践于一体,以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与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相关幼儿园、小学合作建立校外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构建“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课程内容的实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首先,大多数学生参加过省级艺术联考的测试,一小部分学生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但在入学前也是经历过校考的专业水评测验的,因此可以说学生入学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兴趣也比较一致。但音乐综合能力普遍较差,严重缺乏实践能力,文化知识结构单一,所以在处理作品的时候并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加强音乐综合能力的训练;第二,要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要提高文化素养,建立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

四、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组织安排

(1)根据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资格标准选取学习内容。

(2)根据学生的个人基础、认知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选取教学内容。

(3)选取符合岗位需要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我们根据“歌唱技巧训练,由易到难;声乐教学能力训练,由弱到强;学科素质教育,由浅入深”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以声乐演唱和培养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线,通过校内外实践训练,多元化考核,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演唱与表演技巧,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固定教材为主,参考书籍为辅的并用模式。目的是找到适合每一位学生演唱作品,做到因材施教。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1.本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了:分层式、实践式、和观摩式为一体

(1)分层式:根据每个学生嗓音条件的不同和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基础不同,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除了注重歌唱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声乐作品表现力的提高。在教材的使用和作品的选择上采用“因材施教,按条件分层次培养”,循序渐进,分阶段教学。不仅强调专业的基础性,更要促进声乐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2)实践式:第一,每学年都举办一次声乐专业的技能大赛,不定期的推荐学生参加省,市级甚至国家级的各类声乐比赛。第二,推荐声乐专业优秀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积攒舞台经验。第三,帮助优秀毕业生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和毕业班乐汇报音乐会。

(3)观摩式:一方面,音乐系声乐专业的老师经常举办“声乐教师专场音乐会”的教学观摩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演唱对声乐的表演教学有一定的直观学习,学习每一位教师的表演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国际知名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经典歌剧视频和声乐大师的现场教学。

2.课程对校内、外实训条件要求

不光在各个环境中实行教学方法,也要求学校对校外实训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除了组织学生观摩和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比赛和演出之外,学校还应和多个知名幼儿园合作,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校内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13

一、因材施教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声乐是高校中一门特殊性较强的艺术课程,它以促进交流、传播文化、赞美生活为主要目标,不但与文学有很好的融合,而且也受审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影响。因此,声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技术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而对于学习声乐这门学科的学生而言,其性格、兴趣、基础、思想等各不相同,不同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忽视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声乐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因此,因材施教应该作为声乐教学中的基本教学理念,用以指导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掌握,尊重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特点,并制定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培养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其难易程度的把控

因材施教不但指导我们如何实施教学,而且也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及实施起积极的指导作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取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材不但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教育理念、价值观、审美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声乐教材的选取及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材及教学内容要以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学生的整体水平、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主要考虑因素进行取舍和设置。每一届声乐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文化素养、兴趣特点各不相同,要针对这些整体状况和个体化差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材各有侧重点,如有的侧重歌唱技巧的训练方法,如:《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男高音的高音训练》等;有的则侧重中外歌剧咏叹调曲目、中外艺术歌曲的欣赏,如:《声乐教学曲选》《声乐教学曲库》等。因此,高校教师要考虑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特点和优势,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以往教学经验恰当选取教材。确保所选教材不但有一定的专业梯度,而且要适合本届学生的实际水平。

此外,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方面。高校声乐教学的教材要难易适当,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学教材和内容并不是统一的,声乐教师要根据所在院校层次和培养目标进行教材的选择。

三、教学目标要统一化与多元化相结合

我们知道,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指导一切行动以目标为中心开展实施。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目标要统一化与多元化相结合,既要有统一的比较大的教学目标,又要针对个体的不同设立多元化的小目标。统一化的教学目标是声乐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它要求学生均要对声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扎实的掌握。首先要掌握基础的相关声乐知识,要有基本的声乐鉴赏能力,然后也要掌握声乐相关基本运用技能。只有掌握了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统一化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以扎实的声乐基础为依托,寻求个性化的发展。

多元化目标是指根据每个专业、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水平等先天及后天条件的不同而设立的一个个小目标。由于不同专业不同个体对声乐知识及技能的需求不同,因此声乐教学中不能完全按照一个标准来进行教学培养,高校教师应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灵活多样的多元化小目标。如声乐专业,该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声乐表演或教育方面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教学。再如音乐教育专业,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性音乐教育人才,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要求比较高,如器乐、歌唱、音乐活动等都要有所涉及,而对教学难度和深度则要求比较低,教学中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声乐艺术不但有综合性特点,而且具有独特性特质。如学生的先天声音条件、后天的文化素养、情感、艺术表现力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着学生的个体水平及其发展方向。因此,针对这些个体化差异,因材施教更有了用武之地。教师要以学生的不同特质为根据,设定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统一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方法不能默守陈规、铁板一块,而是要灵活多样、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均采取大班和合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科特点为依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进行声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该种教学中,比较偏重于学生基础声乐知识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特点和学习需求,小组课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方法。该类课一般学生人数较少,便于照顾学生的个体化需求,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互教互学,在细化共性的同时突出个性化教学的魔力。不过,目前有高校在实施小组课过程中,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以优秀者为中心,较差者则被边缘化,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里不平衡,不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在进行个性化教学中,在尊重个体化差异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合理的学习和表现机会,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注意抓住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指导、启发其进行声乐学习,对于先天条件较好、水平较高的个体,则要激发其更大的艺术激情,为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学习。

此外,声乐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条件有清晰的掌握。有的学生低声区非常丰满,有的学生中声区非常厚实,而有的学生则高音区非常出色,有学生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有的则以跳跃性花腔见长,有的则擅长大笔浓墨,因此声乐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声音、声部类型,通过各种特色教学、灵活教学以及创新教学的方法,从声乐教学的技术层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敏感度、音高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为其创造扬长避短的学习机会,以使其得到最大潜力的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但符合声乐教学的学科特点和规律,而且也是时展的要求,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化需求,顺应人的多样性、灵活性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2]张汝瑶.对声乐差异性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舞台,2013,(04).

[3]卞开萍.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4,(09).

[4]申桂红.高校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J].音乐时空,2013,(01).

[5]王景彬.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6]吴曾林.试论高职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之演绎[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