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课程结构更为灵活正因为职业技术院校在体制方面的优势,它的课程结构往往可以紧跟市场,教学改革效率较高。比如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部的大纲指导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删减理论课程,增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我们学院,大量减少了一些理论课程的讲授,而增加了专业基础课,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专业核心课程就更加务实了。这种灵活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人单位反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二)相对来说课程实践性较强实践性是职业技术院校动漫教育的最大特色,这与动漫专业的特点是吻合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动漫专业教学中,实践性课程设计占的比例较大,平时的课程设计经常聘请企业的资深员工进行辅导。这些业内一线员工能及时的将市场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实用性都有帮助。特别是实习的时间较长,让学生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在校学习,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再学习”。这些课程实践模块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一些限制,效果明显。
职业院校动漫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篇2
当前,教育正值转型之际,为更好地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构建专业群已成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手段。江苏省专业群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探索发展之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校专业群内涵概述
(一)高职校专业群概念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1]高职校在发展过程中,就充分应用了“专业群”的思想。高职专业群并不是将高职校的各个专业进行简单拼接组合,而是将一些拥有相同社会资源、需要相同工程技术的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共享资源、共享技术的实用全面的共赢效果。其中这些专业群的设定可以是相同学科体系下的不同专业,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下的具有共通之处的专业。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印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根据“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公布了高职专I目录的分类,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2],这里所提及的二级类体系便可称之为专业群。
(二)高职专业群特征
1.集成性。在系统工程学中,集成是指利用优秀的技术与资源,将分离的子系统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整体,让这些子系统在整体中团结合作,发挥出共赢的效果,使得整个系统达到性能最优化。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集成性,首先将各个子专业提取优秀因子,然后进行有机整合,将这些优秀因子进行群内共享,最后构成完整有效的专业群,在共享这些优秀资源与技术的同时实现各专业的自我优化与整个群组的整体优化。
2.集群性。集群原本在自然界是指同种生物中的不同个体通过聚集生活在一起,完成一系列生活、繁殖、发展的活动,这种聚集有利于生物的内部发展与抗御外敌,产生集群效应。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具有集群性的特点,通过将一定数量的专业集群而形成,这些专业通过集群可以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将自己的优秀环节贡献给整体进行优势互补。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群的子专业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太多会难以管理,降低效率。
3.集约性。一方面是指要集合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利条件来统一管理完成所要做的事,另一方面是指在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节约、约取为原则,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管理所集中的核心力量,达到相应目的,关键点在“集中管理”“高效运行”“节约使用”。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就是集约化建设的过程,秉持节约的原则,通过对各专业优秀因子,即专业群构成要素进行集中投资,将专业内优秀力量集中管理,实现专业群的高效、节约、集中的建设与管理。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地建设高职校专业群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在建设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原则:
1.结合区域产业链构建高职校专业群。脱离高校所在区域进行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不具有现实价值。高职校在建设自我专业群时不仅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办学条件与校园文化,还要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因此,高校要与政府进行有效合作,统筹规划建设。
2.围绕专业群发展所需专业人才构建高职校专业群。具有岗位需求专业能力的人才是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关注人才的职业操作能力与综合业务能力。
3.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校应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在组合各个专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当前的办学实力,更要看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围绕热门专业进行建群的过程中,也要给发展前景光明、办学实力欠缺的优秀专业以提高的空间。
4.体现出专业群建设的效益。高职校建设专业群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师资力量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有着积极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积极影响。
(四)高职校专业群质量监督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失去监督都会失去发展方向,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需要一定原则进行质量监督。
1.导向性。通过合理的评价内容设计,客观科学地引导高职校树立新的职业观、质量观、课程观,充满热情与理性地为专业群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诊断性。通过即时评价,检测专业群建设进度与发展状况,针对不合理之处,及时处置并改正,在关键环节处要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
3.可操作性。专业群建设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者应做到尺度适中、评判客观公正,尽量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评价不公,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准确科学。
4.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专业群建设成果不仅要从工作量角度评判,更要有工作质量的评价,在不同的环节侧重不同的评判角度。
5.发展性。评价旨在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二、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一)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校通过建设专业群,通过专业的集群、集成、集约化发展,依托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将资源、技术的共享,进行优势互补带动发展,给就业前景高、办学水平高的专业更坚实的条件支持,给拥有就业市场、但办学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的专业以有力的基础支持、缺陷弥补。各个资源相同、技术相仿的专业通过集群发展、集约管理、集成进步,有效地发挥其群体优势,有利于专业结构的优化与各专业的共同进步、合力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团队优势
专业群建设在将专业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将教师有机整合在一起,精简装备,集约调配。原本各专业泾渭分明的教师职责现在通过团结合作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对于同一个教学难点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将成倍增加,形成数量优势;另一方面,教师在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上实现互助互补,形成结构优势。高职校可以通过统筹调配、灵活调用教师参与到专业群建设当中去,这不仅是对教师素质的大提升,更是对教师团队优势的综合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推动人才培养
高职校进行专业群建设说到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才最为关键。专业群的建设恰恰是结合区域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实现专业人才的集约式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专业实用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高职校未来发展不懈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四)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办学效益
专业特色与办学水平一直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形成品牌特色,有优质的教学水平,高职校才能在教育转型的巨大挑战下实现适者生存。高职校专业群建设正是对优势专业的扩大化与着重化。专业群建设是围绕院校主打优势专业展开的,通过专业群建设,以优势专业发展带动相关弱势专业蓬勃发展,是其独有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会让学校原有的优势专业得以加强,从而形成品牌优势,成为高职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转型的深入,高职校构建专业群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江苏省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尚在摸索探寻之中,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更多的是面临困难重重。表1是江苏省3所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通过探索上述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发现,目前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运行不恰当
由于专业群建设的概念刚刚兴起,高职校虽已将其化为建设重点,但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偏颇,对专业群建设的理解也有些狭隘,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建设,而失去了“群”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伴随专业的建设,而变革人事组织的安排、教职工待遇薪酬等问题,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专业群发展还很不匹配。
(二)评价机制不完善
专业群只是一味地强调建设与发展,而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尺度来监督管理,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高职校欠缺的恰恰是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至于如何建立科学有效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评价体系还尚无定论,目前也没有成熟的C制可供借鉴,一切还需要每个高职校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交流。
(三)专业划分不合理
当前,高职校的专业群多以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相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为原则组建[3]。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在划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学校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划分到一个专业群中导致技术脱节,而大多数学校还是难以摆脱现有学系的限制实现跨系合作。
(四)创新还有待加强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校在面临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提出的教育提升新思路,是我省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创新性尝试,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在建设过程中对学校、院系、师生都提出新要求,需要有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地提高创新,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才能有发展的广阔前景。显然,江苏省高职校目前还难做到真正的创新,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吸取经验不断探索,提高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四、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高职校应该深入理解专业群建设的内涵,打破思维局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是通过集群、集成、集约的方式实现学科专业的重新打造,优化学校教学结构,提升办学效益,从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结合实际,统筹兼顾
高职校在建立自己的专业群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历史背景、办学能力等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区域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等综合因素。要进行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等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专业群。
(三)提升特色,增强竞争
专业群建设就是围绕高校优势专业组建相关专业群组以带动更多专业的发展,以及为优势专业提供坚实后盾。高职校应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优势带动弱势,对专业群构成因素进行特色提炼,专业凝聚。办学好坏不在广而在深,只有不断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学校优势品牌,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从而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基建
为了给专业群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高职校应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从数量上增加专业训练基地的建设,然后从质量上满足专业群建设需要设施的水平。此外,还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技术资源等汇集到一起,专业群内可合理调用,实现资源共享。
篇3
科学设置品牌专业
建设现代品牌专业群,首先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组成“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各类专业。除了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专业办学基础条件和专业师资基础条件以外,确定现代品牌专业群中品牌专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是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于是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把目光投向绍兴市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上,针对绍兴市将打造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发展计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浙江省首个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通过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就业市场和众多相关企业的调查,并在调查后作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专业发展前景展望,确定了学校建设的现代品牌专业群由旅游服务专业、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影像技术专业、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五类专业组成。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它是推进现代品牌专业群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现代化的专业需要现代化的教师,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对确定为“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五类专业,在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多维度地对全体专业教师进行“全能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全能型”教师是指多证一体化的专业教师,应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技师(高级工)证书、职业指导员(师)资格证书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书。“全能型”教师的素质内涵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和拓展,这是实现中职教师现代化的需要。其培训途径是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实行“两进、两出和两考”。“两进”为:教师进地方企业实践锻炼,实行学校《关于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考核制度及奖惩办法》;请行业专家、先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市德育名师工作室德育名师进学校,培训辅导专业教师、班主任。“两出”为: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出国参加相关专业的新技能新方法培训。“两考”为: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员(师)”的考证培训和“心理咨询师”的考证培训,争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领航员”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现代品牌专业群”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由此得到了全方位的优化,在85%以上的教师已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幅度向“全能型”教师转化。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各类专业都在课程改革中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实施的是“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必修+选修)”的课程新模式。五类专业均通过社会调查,以行业要求和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以完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专业核心技能”种类的名称;以专业核心技能为出发点,确定“核心课程”的门类和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确定与“核心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鉴定项目。由于核心课程是由“专业核心技能为出发点”得出的,因而实施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教学项目”便顺理成章地也应由“专业核心技能”的具体要求得出。教学项目的设计旨在使专业教学能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服务,即是将职业工作总体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转化为可付诸教学实训的“项目”群,从而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有效对接。
由此可见,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是专业课程改革的主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是专业教材建设的主体,用职业工作的具体任务来设计教学项目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学校“现代品牌专业群”的五类专业都各自开发了基于教学项目的专业新教材,其中不少已成为精品课程教材。例如旅游服务类专业的子专业——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出版了由专业教师自编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三本用于必修课的项目群教材和《茶艺与服务》《调酒与服务》《插花艺术与服务》等三本用于选修课的单个项目教材。又如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采用“1+1”(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模式,在校企合作下,共同编写完成了《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工技能》和《PLC应用技术》等四本项目群教材。
实施新的教学方法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发动“现代品牌专业群”中五类专业的全体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讨论,要求革故鼎新,创建或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方法,避免使改革浅尝辄止的那种抱残守缺式的改良。各专业以学定教,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各自实施了新的教学方法,如旅游服务专业的“情境教学法”、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数字影像技术专业的“工作室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的“项目任务实训法”、电子商务专业的“案例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均有个性,但也有共同的特征,即“做中学,学中做”。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各类专业在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以后,都着眼“高技能”和在技能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以新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也都相当重视并切实发挥了技能尖子学生对其他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全体专业教师都主动发现、培养一批技能尖子学生为先导,让他们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技能强化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从而达到加快提升全体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且频频获奖,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法改革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2012年,学校以“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学生为主体、以10个项目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了5块金牌、3块银牌和1块铜牌的优异成绩。
组建专业职教集团
为谋求“现代品牌专业群”中各类专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实现学校与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企业人才培训、职校招生与学生就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产教研结合、课题合作研究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应当以专业为纽带,在“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各类专业所在的行业领域内,建立相关职校、地方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组成的专业职教集团。
2010年9月,在绍兴市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牵头组建了绍兴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有绍兴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市旅游培训中心、绍兴市各大知名旅行社、各大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设有旅游类专业的重点职校等共37个单位。集团的秘书处即设在牵头学校内,由秘书处及时发挥组织活动、落实任务和成员之间联络、沟通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在集团下设立三个专委会——教学工作专委会、培训工作专委会和就业工作专委会。专委会的常态化工作,不仅确保了成员职校与成员企业共同开设“订单班”的有效签约和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培养的正常运转,而且使成员职校旅游服务类专业所有学生得以在第三年在成员企业中顶岗实习。许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因顶岗工作表现出色、技能进步显著,在实习快结束时即被企业录用就业。此外,集团还建立了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体制,并由成员企业捐资建立了绍兴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奖学金基金,定期向集团内职校旅游类专业的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发放奖金。2013年1月初,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又以“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和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为纽带,牵头组建了绍兴市机电职业教育集团。
设立创新创业园区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在“现代品牌专业群”中设立了无界化创新创业园区。“无界化”是指园区与社会、与企业的无界,可通过园区的运作,达到与经济社会的对接和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园区内设有旅游服务专业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电气技应用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工厂”、数字影像技术专业的“广告设计和动漫制作服务中心”、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的“机械加工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专业的“中小企业商务支持中心”。例如“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为旅游服务专业的二年级学生提供了见习锻炼的平台,服务内容主要为绍兴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企业(含各大酒店、旅行社等)在双休、节日和假期等旅游旺季提供景区见习讲解员、旅行社见习地接导游、宾馆见习服务员和见习厨师等。
在这一无界化创新创业园区内的各种实践活动,凸显了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培养为“工匠”更要培养为“巧匠”的教育思想,以及学生在解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难题时的创新新创业精神,因而往往会出现“企业出题、园区接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的生动局面。例如,由海德数码电子有限公司出题,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破题后发明制成的产品“便携式纱线抗拉力和伸长量测定器”,克服了传统测量设备的笨拙与昂贵的缺点,以轻巧方便、价廉物美等诸多优点获得了企业的好评;于是在学校与海德数码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专利转让协议后,该企业就在学校“无界化创新创业园区”内设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工厂。学生为企业破题并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提升了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在2012年浙江省第四届中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以“现代品牌专业群”学生为主体的参赛学生获得了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在全省中职学校中遥遥领先,学校也由此成为浙江省创新创业实验基地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希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开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N].教育信息报,2011—02—15.
[2]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3]周兆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专业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篇4
首先,本专业(专业群)的建设规划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根据本系的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条件、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高校的布局、经济发展布局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来规划,同时必须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据此原则和思想,做出如下建设规划:
2.1必须加强土木工程教研室的核心和引领地位
为此,就必须调整专业布局,将建筑工程监理专业划归到土木工程教研室归口管理。应该始终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本系的主打和核心专业,并作为重点扶持、重点投入的专业来发展,使其在整个北疆声名显着,生源扩大并源源不断。同时还必须加大土木工程教研室专业申报力度,应在现有的师资力量的基础和现有的设施和设备的条件下,申报市政工程、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并争取3-5年这两个专业申报成功并招生。
2.2工程管理教研室应横向发展
工程管理教研室的专业与本学院经济管理、管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发展,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经济管理系或管理系奠定基础和孵化专业及专业群。工程管理教研室所辖专业属管理类专业,其特点为投入少、产出大,所需教学成本较低,但产生的教学经济效益较高,生源有文理两个大类,学生容易招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较大。故也必须孵化成一个专业群来发展。为此,必须以工程造价作为关键专业,来带动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同时在3-5年内应申报工程管理专业和经济管理其他类专业,以扩充学生数量。师资力量可以借用文理系和基础部部分经济管理类及管理类的教师,使之不断成长壮大,最后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与工程管理系。
2.3建筑设备教研室是本系发展的难点
建筑设备教研室在做好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及规划好其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加大申报相应的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如积极申报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供暖通风与燃气工程专业等,首先守住建筑电气专业,然后在此基础上,力争在3-5年内将这两个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申报成功并实施招生。
2.4实施大班制教学管理模式
在扩大我系招生规模基础上,以求扩大我系学生数目与规模,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必须实施大班教学制。在专业不增的前提下,做到加大各个专业的招生数目,而在不增教师的基础上实施大班制来解决这一师资紧张的矛盾。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且效果显着。
2.5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
篇5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而立体式情景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快车道”。在对汽车人才需求企业和开展此类专业高职院校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必备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力争高标准,尽可能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汽车职业培训模式,诸如丰田模式、大众模式,并按该厂车型培训流程进行训练。实训室配备和企业实景化的教训环境可解决传统人才培训与企业工作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二是硬件建设,应与专业建设、实践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实训室功能、设备配置、情境布置应遵循适应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生产性实训,以达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的。在充分调研和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新汽车实训中心已经竣工。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建有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电控发动机、电控底盘、电控柴油机、自动变速器、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商务实训中心(400m2)、汽车仿真软件等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这些高标准优质配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实训条件。其中,汽车商务实训中心完全模拟汽车4S店、车辆保险公司建设,确保学生在完全符合企业标准装备和规范操作流程的实训环境中学习。
3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按照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和服务课程体系,结合对相关示范院校及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和“学习领域型”课程的开发步骤,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率,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共同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框架由汽车基础知识、实训课程、阶段性企业实习和个人成长四大部分组成。每个专业(或方向)开发3-4门课程作为优质项目课程来建设,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努力达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要求[2]。汽车基础知识:现代汽车是集高新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物,作为汽车商学院的学生无论从事汽车营销、保险理赔还是二手车评估工作,汽车基础知识必不可少。汽车基础知识课程应主要包括:《汽车文化》、《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汽车电气基础》、《汽车使用性能》、《汽车故障诊断常识》等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训课程:依据专业差异设计实训课程,应主要包括:《汽车商务礼仪实训》、《汽车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实战》、《汽车销售员实战》、《汽车服务顾问实战》、《汽车投保实务实训》、《汽车理赔实务实训》、《二手车交易实战》等,根据具体情境还可增设其他相关课程,以体现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凸显实用性。阶段性实习: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进度,实施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阶段式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持续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实战技能。个人成长部分包括:在课程体系中引入“积极心理学”课程,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到心怀感恩、追求卓越,将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人生价值观融会贯通,同时开设《办公软件使用》、《职业规划》、《哲学与思维》、《拓展训练》、《红酒文化》、《高尔夫训练》等课程,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完整、技术精湛、积极乐观的高素质智慧型汽车人才。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情景化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差异实施小班教学,通过超过60%的大量实训课程和到企业工厂交替式的阶段性实习的完美结合,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4组建双方组合、校企结合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建立由合作企业高管、技术骨干、基层领导、本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团队,对汽车商务教学团队以教育部国培、企业锻炼、国内外进修为主要途径,加强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同时聘请中锐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篇6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问题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定位的问题根据上述文件精神,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定位是建成服务于多种对象的“学习中心”。可以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即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各类资源、视频、动画等,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的一些课程;可以用于教师教学,即通过平台建设,教师可以获取授课的相关有利资源,促进教学;可以用于企业、社会大众的学习[2]。因此教学资源库的定位首先是一个学习中心。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将资源库建成了展示中心和课程库。主要表现在许多教学资源的无序性特征比较明显,服务对象不明确。许多资源没有正确归类,杂乱地堆砌在一起,缺乏系统整理;资源中主要将课程、专业的教学成果进行罗列,但这些成果之间缺少服务客体“自主学习”的学习规律的关联。因此这些资源没有围绕学生、教师、社会大众自主学习的主题设计,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强,显得杂乱无章[3]。这主要是由于教学资源库建设定位不明确所导致的。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的问题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重量不重质的问题明显。首先,很多教学资源库都以数据来说明建设成果,如多少门课程、多少个课件、多少个动画、多少个案例等,但在这些资源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资源的用途、资源的有效性、资源的面向等都没有太多的考虑和审核,因此学生、教师、社会大众很难从这些海量的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实用性、适用性问题[4]。同时,资源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致使网络资源使用率低。其次,由于这些资源是服务于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因此与企业的共建共享必不可少。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中涉及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少、企业案例少、企业项目少、行业动态少、相关专业网站链接少等。第三,缺乏统一建设标准。教学资源库内容广泛,来自于不同的部门、单位,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对各类资源制订统一的制作标准或者要求,确保资源的一致性,更容易被学生、教师、社会大众所掌握。第四,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普适性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都是为满足本校教学需要而进行的,主要为本校师生服务,带有明显的本校特点[5]。因此,很多资源不适用于其他学校,很难发挥共享的作用。
(三)教学资源库管理的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启动并完成部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那么教学资源库的运行、维护、完善等工作就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6]。资源库的管理包括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资源管理主要涉及一些客观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如媒体素材库、企业案例库、企业项目库、课件库、课程库等,系统管理包括安全管理、网络平台管理、故障维护、收费管理等。这些内容都要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断推进。显然这些庞大资源的更新必然涉及到广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问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无法有序带动这个庞大的工程。尤其是教师层面还缺少有力的激励措施。教师是资源建设的主体,能否调动广大教师、教学团队的积极性来不断维护、更新资源库,是我们当前高职院校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学校,由于缺少有效管理和激励措施,使得教师不愿意将自己引以为豪的知识共享。对这些知识、资源、思想的更新与共享,意味着教师在无偿的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是存在竞争关系的教师们所不愿意去进行的。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建立起完善的教师考核与奖励措施。因此,加强对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由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定位在于“学习中心”,因此我们就应对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所有资料的撰写、制作、设计都应从学生、教师、社会大众学习的角度出发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因此平台总体上要针对学生、教师、社会(企业)设计不同的界面,根据三类主体不同的特征考虑平台模块、整合资源内容、做好交互管理。例如学生界面主要让学生知道各专业的基本情况、主要课程、学分获得、学习目标、任务、考核要求、学习视频、案例、习题、任课教师、答疑等;例如教师界面主要让教师获得所授课程的各类素材:单元设计、案例、习题、视频、动画等基础教学资料,让教师能按照教学实际自由组织、整合;例如社会界面主要提供各类考证信息介绍、考证课程学习资源、学院考证中心介绍等。通过正确的定位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才能真正建设出服务于各类群体,为各类群体广泛使用的教学资源库。此外,在建设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仍然是我们高职院校遵循的准则。教师教学最终服务于学生;学生学习最终服务于企业、社会;社会学习立足于市场;因此教学资源库建设应将企业、市场的需求作为立足点,多多融入企业案例、企业项目、企业资源,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篇7
管理和公共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上海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促进。实践中的其他类型的模式探索。
1管理的本质的目标
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营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商业环境,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管理机制和相应的部门,采取预约系统,利用各部门主管的专业教师,学生会副主任由国务院指定的。明确的责任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践基地的头“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2互惠互利合作
驱动力和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是校企合作的前提。真实或模拟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一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训练设施和其他社会资源,得到行业或企业的资金,设备,场地和其他物质资源支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二是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双师教师数量“,水平不高等问题。三是企业可以提高知名度,获得人才,智力资源的质量。
3规范管理
在学校和企业培训基地的安全合作的长远合作,不仅有学校和企业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必须在合同及其他法律手段明确。双方应信守承诺,遵守合同或协议的条款。
4制度创新
“消费”培训“施工管理”培训基地要生产管理模式转变的消费。学校可以利用的教师,学校设备,优势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积极为社会,为企业确定生产任务。这是一个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办学成本,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操作培训基地。高水平的训练基地,尤其是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在融资可面向社会,培养基,按照“谁投资,效益”的库存管理的原理。在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企业培训的前提下,自筹资金,运作模式。产权问题。从长远发展考虑的研究和培训基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更有利于发展的基本矛盾,但这必然带来生产教学和科学研究。
篇8
调研情况分析
2010年3月初,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组织多名专业教师对海安县具有代表性的机电类现代企业进行了调研。参加调研的教师对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围绕在岗职校生的爱岗敬业、学习精神、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动手能力、职校生在企业成才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与企业老总、人事主管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诚恳听取了企业界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调研企业情况简介江苏鹏飞集团是知名的水泥生产线出口制造商;江苏瑞安特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现代化综合机械制造公司,“亚洲第一杠”——“超长滚珠丝杆”是它的拳头产品;南通恒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数控卷板机、高强度校平机、型材弯曲机的规模最大的制造基地;海安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集机械、电子、化工、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曲轴生产基地。这些企业的新型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金工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总体看,所调研的企业设备精度高,高新技术含量高,制造出的产品质量高,国际竞争力强,代表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调研发现,这几家企业现有机电技术人才中绝大部分直接从中职、高职和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收,从社会招聘的人员和企业自行培养的人员较少。企业人才学历主要包括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中职学历等,人员整体平均年龄低。一线操作人员大部分是中职毕业生;一线管理人员是高职学生、专科生及少量中职生;技术岗位和决策层人员主要是本科生、硕士生。其中适合中等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有:一线设备操作工、设备维护与维修工、机电产品装配调试工、产品质量检测员、生产一线管理员(如工段长、车间主任等)、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调研还发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如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基础技能;具有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应变、创新能力。
机电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的基地,培养是否合格,关键看毕业生能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机电专业是我校5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拳头专业,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先进设备的投入,对机电专业投资是最多的,其装备也是最先进的。虽然我校机电专业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机电专业已经是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专业,我校也成为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
学生学习时间问题目前,学生素质不高与学生学习时间的缩减造成课程结构及设置难以达到规定要求有关。众所周知,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生源素质以及学习兴趣都较差,尤其机电类专业男学生调皮的居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是三年,而第三学年学生基本都在工作单位顶岗实习,这就使得学生需在两年内将所学专业的内容全部学完,势必造成很多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限学习跟不上,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课程设置问题当前的课程设置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与企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有很大的脱节。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比较模糊;专业课内容重复,相互交叉;课程内容太难,脱离学生实际。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教材问题机电专业的教材未能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及时更新,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与行业接轨、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实际、学校软硬件配备、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
我校非常重视专业开发工作,根据海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专业适应性,努力使专业设置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专业设置上坚持稳定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着力打造我校机电一体化等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新专业的开发工作,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如机电设备调试、模具设计、车工、钳工等。
教学目标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机电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机电技术相关工作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人员。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有针对性。我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确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改目标和思路,贯彻执行“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总体要求,成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专业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以及专业课程开发团队,在经过广泛调查,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过多次专门会议讨论后,对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进行了整体研究,提出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标准。教学目标具体到设备操作、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装配调试、产品质量检测等职业岗位。如机床操作人员要以机床结构和操作为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设备维护与维修人员应侧重于培养机械原理知识及机床电气控制、机电联调能力。
教学体制与模式应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做出调整应以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求为指导,面向就业,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职业岗位技能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我校初步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按其课程性质和用途划分为五大模块:由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组成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岗位实践模块以及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中再设立若干个小项目模块,针对每个小项目模块设计出知识教学目标和技能教学目标,确定应开设的一体化项目模块课程。
教学内容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教学内容应满足企业基本要求,体现“实用、够用、管用”原则,进行模块化、综合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动手锻炼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以及学生的认知习惯、兴趣为基本把握点,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这样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操作人才。
科学制定定向培养方案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向就业的、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磨练学生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职业学校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更应该成为沟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最好桥梁,学校应当承担起协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这一社会责任。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行业需要和岗位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定向培养模式,推进了海安人力资源建设步伐,大大缓解了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
我们以就业为导向来规划职业教育体系,相关职业课程均参照业内岗位规范和用人要求来建设,并随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更新。“立足实际,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保持强大活力的根本,也是我们不变的职教理念。我们的职业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大纲编制和教材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需求为中心的实践型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采用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解决学生就业和单位用人的难题。我校先后为申菱电器、海建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岗位培训,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定向培养计划,与企业共同编写岗位技能课程大纲,对学员进行定向培养,将岗位实训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员完成岗位教学阶段的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参考文献
篇9
一、专业团队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师资队伍类型结构不合理
我校师资队伍类型结构不够合理,出现青年教师偏多、高级职称教师偏少、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偏低、实习指导教师偏少的现象。市级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名教师严重不足,年轻教师队伍庞大,教育教学实践和智慧有待丰富,真正能胜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偏少,兼职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加快建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为核心、名优教师为领军的合理教师梯队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普遍难点。
2.团队文化建设不科学
文化是团队的灵魂,一个团队拥有文化,才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就是一团散沙。只有在优秀团队文化的指引下,每个人才能找到在团队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专业教师由于传统观念和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同伴互助的氛围不够浓郁,文人相轻、猜疑妒忌、业务封锁等习气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尚未真正形成。
3.团队的评价和管理不规范
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要采取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方式,促进整个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目前专业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只注重团队建设的规模,团队成员的职称、学历、技能等级证书,外聘教师的数量,过于强调团队负责人的作用和团队的成绩,没有规范对教学团队进行过程管理的运行管理机制、科学评价机制等。
二、专业团队建设的思考
在正视教学团队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我校在师资队伍、团队文化、管理运行与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要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推进教学资源开发,加强团队的过程管理,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强化团队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1.打造稳定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建立以岗位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点面结合,加强教学团队成员的梯次培养。目前我校电子专业教学团队拥有一位江苏省特级教师,四位江苏省名教师,一位市学科带头人,五位区学科带头人,四名外聘教师。
一是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参加技能大赛和信息化各种竞赛、职业资格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
二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通过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名教师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开发等方式,提高双师素养。
三是青年教师培养;通过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青蓝工程、学历进修、技能培训、教坛新秀评比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是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培训、进修、交流等方式,从选拔、培养到培养,进一步完善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机制,发挥负责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参与课程开发、培养实习指导教师等途径,充分发挥技能特长的价值。
2.创新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文化建设
由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可知影响装水量的“短板决定原则”,因此学校在教师专业团队建设过程别注重沟通、协作、互信的团队文化建设。
一要树立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根据学校总的专业发展目标和定位及所属专业建设基础与特色,制定出团队的建设目标。团队成员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团队目标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保证教师发展的分类分层推进。同时加强对目标的管理,定期检查团队及个人目标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
二要树立和谐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只顾自己的教学,缺乏协调沟通,教师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实现不了适应社会的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团队意识,把教学看成个人的工作,也会出现虽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却无专业教学的分工,使得整个专业教学不成系统。
三要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以教科研为平台,开展多样化合作。通过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技能竞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专业课“两课”评比等开展合作,强化合作意识,营造合作氛围。
3.完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调动团队积极性、促进其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学校按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进行年度考核,从专业建设、资源建设、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社会服务等方面规范对教学团队的评价,并对团队负责人师德、专业水平、教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动态评价,对团队成员的考核评价,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创建、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关注学科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团队意识,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及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团队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按团队目标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及考核,确保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潜能,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最大化。教学团队的评价何要考核与自查相结合,一是教学团队应定期接受考评,二是建立自查评估体系,逐步建立自我管理体制和动态动作机制。并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在教师绩效考核、出国进修、职称评定、年度评优等方面向有贡献的团队成员倾斜。
4.完善专业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结合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相关措施和规章制度以确保专业团队可持续发展。近三年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电子专业获5金4银6铜,在江苏省专业课“两课”评比中获1次示范课,在江苏省创新大赛中获1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电子专业获江苏省品牌专业,电子教研组获市优秀教研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专业教学团队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长,教学校长任考核小组长;教学团队建设由教学校长分管,教务处和专业部组织实施,专业负责人具体落实。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坚持“以奖代拨”的原则,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只用于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和教研活动。每学年通过考核小组评估考核,对达到年度目标的优秀教学团队给予奖励。
三是强化校企合作。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确保所需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保障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合作,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四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评价机制,注重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总结工作,构建校内外结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篇10
一、专业课程改革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专业课是职业学校开设的重要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产品,也是体现职业教育亮点的重要角色。在中职学校,要建设和谐校园,让学生“健康与和谐发展”,必须加快课程改革,尤其是专业课课程的改革,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而我国职业中学原有课程体系或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经济面临着深刻转型,社会发展观、人力资源观等迅速发生变化,使现有职业中学课程显得陈旧落后、学用脱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也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计划”列入重点任务,明确要求“推进重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计划在未来三年开发中职学校的500个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
二、加快专业课课程改革亟需实行的措施
1.实现专业课课时上的突破。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教学的开展,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亟需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不应再是刻板的45分钟一节课,不再是理论教学为一个时间段,实训课程又是另一个时间段,而应代之以灵活、可变的授课时间段,使师生在教学时间、教学场所安排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从而赋予教学以新的活力。
2.加快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时,专业课教师的师资水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就业需要,专业课教师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因此,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培养或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多组织年青专业理论教师进入工厂的生产一线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最好是一定时间的脱产实践,才能真正学到行业知识。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且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还要从企业引进优秀的技师或高级技师充实教学一线。大力引进“能工巧匠”和各类专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3.编著理实一体化教材。教材建设是学校的三材建设之一。随着专业课课程的综合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内容、学时数都相应变化,编写相应的教材是专业课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刻不容缓。为适应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开发专业课教材时,要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开发适应教学实际的专业课教材。教材内容要克服理论偏深、偏难的弊端,适当压缩理论比重,降低理论难度。教材体系结构要适应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的编排方式,并根据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技能训练,重视技能操作,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
4.建设好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要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做到教学和企业生产之间的零距离,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场所。不仅需要有能够用于讲练结合的一体化教室和专门用于专业技能培训的技能训练室,还要有提高专业技能的生产车间。教学实训场地布局要根据专业特点采用整合式、一体化或综合型模式设计,以满足不同专业、课程对实训环境的不同要求。整合式模式是指将传统教室和实训教室整合在一起,成为教学场所。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学区与设备区前后分布,即教学场所的前一半是教学区,后一半是设备区;另一种是设备围着教学区的环绕分布,即教学场所的中间是教学区,周围是设备区。综合型模式是指综合型的实训车间、实训工厂、实训中心,它兼有多种实训项目、综合性的实训设备、有机配合的教学区、讨论区。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11
中职校汽修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变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学环境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十分迫切,而这种新型实训教室构建是本文探讨重点。
二、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与设计原则和要点
笔者长期在中职校汽修专业执教,并参与本校的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的建设。认为建设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需要注意一下记得:
以课程为主线进行实训室建设,同时可能按实际企业现场来布置,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培养职业素养。在设备配置、格局布置、学习情境上都尽可能贴近汽修专业相关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环境,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可以在教室内划设作业区、通道线、接待区、维修区等等。甚至可像品牌4S店格式,建设前接待后维修的实训教室。但是一定规划出多媒体教学和讨论区。
一门课程对应一个或多个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或者一个一体化教室对于多门课程整合。但注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料的调整。可以按照课程进行的先后进行实训室排列。
企业文化墙壁建设、教学中融入企业7S管理模式运作,引入部分企业规章制度。在制度层面上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提高。
具有整车、大型设备的实训室最好布置在一层。
有空气污染的实训室要安装抽排系统。
有条件可以在设备运行区安装透明钢化玻璃隔开降低噪音影响,但玻璃隔墙上一定要贴图案防止师生误撞受伤。这样也便于教师管控现场。
若条件允许,各实训室所需的工具、仪器单独配置,避免交叉使用。可以模拟企业工具间,让学生自行决定领用什么工具,
每个实训室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
三、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实践
围绕中职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电器维修、汽车车身电器维修和汽车空调维修等等。构建对应的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每个技能教室平均面积在200M ,可供40名学生同时学习。
1)合理布局,教学与企业情境兼顾
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里,根据学校教学和品牌汽车4S店维修车间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一般划分为多媒体教学区、讨论与资料查询区、操作区、和工具存放区、教师工作区等五类功能区域。
多媒体教学区。多媒体教学区是教师在资讯阶段时授课的区域,教师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训演示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等。该区域要设置多媒体投影设备、多媒体黑板和40张桌椅。
讨论与资料查询区。讨论区是学生在决策和计划阶段使用的区域。学习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评估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讨论区是学生在决策和计划阶段使用的区域。
讨论区一般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分成 4 个区域, 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属于自己的区域内相互讨论、学习。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 根据一体化教室的具体情况,讨论区可以布置成不同的格局, 但总的要求是要便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要为每个讨论区设置黑板,便于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观点。
资料查询区和讨论区融合在一起,区域存放了大量的参考书和与实训配套的维修资料,并配备8台电脑供学生进行资料查询、仿真教学、交缴。让学生能够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情景,通过查询汽车维修资料来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做到教材学材相互补充、软件、硬件相互配套,纸质、电子资料丰富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媒体让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可以提现分层次教学。甚至可以布置网线,学生提交任务书、计划、评价等都可以用电子版在电脑单独完成,并进行做到无纸化的低碳生活。
操作区操。作区是学生完成实践操作任务所在的区域,该区域根据学校实际设备条件可分成 4 个或 8个工位,每个工位配置相应的操作设备及工具。可以配一台移动式创维多媒体中心,可以边学习边模仿操作。
工具存放区。在区域内集中存放与生产实际相配套的仪器、工具和耗材,类似于企业的工具房。学生在实操作业前,需在此区域集中领取相应的工具设备,作业完成后需归还所借物品。该区域的设置不但简化了实验设备的管理而且更为仿真地模拟了企业生产实际,此外为了让教师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将学习环境扩展为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完成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学校还单独设置了整车实训场,该区域不在一体化技能教室内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有个20个举升工位包、含受受众面较广的汽车品牌多台小轿车(均为近5年内生产)。整车实训场场地布局、设备仪器和工具配备按一级维修企业的标准进行配置配。配套套了工具房和材料室。
教师工作区。教师工作区是负责管理并参与该一体化教室的教师的工作区,该教师一般为实验人员。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
2)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室的管理制度和安全规章制度等,确保日常教学合理实施
篇12
一、专业设置与师资队伍现状
1.专业设置情况。闽北职业学院是南平市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创办于2004年,是闽北唯一的公办高职院校。截至2015年,学院制造类专业共开设有四个类型七个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三个(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类专业二个(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类专业一个(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类专业一个(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随着高考招生计划数的扩大与高考生源数的减少,各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竞争日加激烈,地处山区的地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变为更加的困难。自2011年开始,工作环境相对困难的制造类专业所受的影响更为明显,所招学生数逐年减少,有的专业招生数少于20人,无法形成一个正常的教学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11年招生数达42人,2013年招生数则只有14人,2014年无生源报读该专业而不得不暂停招生。
2.师资队伍现状。制造类专业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在办学经费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优先支持制造类专业的投入,在院内建立了校内实训中心,购买了大量的实训教学设备以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动手操作的需要,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我院是以原建阳师范学校为基础改建而成的职业院校,学院地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优秀专业人才引进相对困难。同时,由于我院制造类专业建设历史不长,整个制造类专业专职教师队伍入校工作时间不长,82.4%教师为2007年后招聘录用的,专职教师年纪较轻,职称偏低,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比5.9%,中级职称教师占比23.5%,初级职称教师占比47.1%,技师或高级技师教师占比23.5%。因此,整个制造类专业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继续培训培养。
根据高考生源对山区学校的报读情况和我院师资队伍的现状,克服山区校地理区位劣势,加快对本院制造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积极培育一支有地方特色与竞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迫在眉睫。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1.优化团队结构。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发展状况,通过人才培养实践优化团队结构,根据专业群的建设发展形成机械、数控、模具、机电等五个教学模块。设置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2人,其中1人分管实践教学,并设立各教学模块负责人,逐步形成成员相对稳定、建设目标明确、合作氛围浓厚、队伍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2.加强团队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专业团队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是“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骨干和核心。教学团队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必须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坚持教学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具有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成果;必须凝聚力强,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注重提升团队教学科研整体实力。所以,充分发挥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要从制度上规范团队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履行专业建设领导职责。其次,通过在企业顶岗锻炼、兼职、送国内知名高校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培训等途径,每个重点建设专业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同时从行业企业聘请1~2名知名专家,组成校企结合的专业带头人队伍。最后,还要从人、财、物等方面尽可能保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担当指导青年教师的重任,以此带动专业群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3.加强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依据师资培养的“内培外引”原则,积极实施“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工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技术水平;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一批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通过“派、培、赛、研、带”等方式,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4.加强“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依据学院“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工程和教师下企业锻炼工程,结合专业群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建设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师队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或企业培训等各类进修培训、企业挂职、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岗位轮转等途径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教学水平,建立一支以团队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结构优化、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首先,加强师德与职业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与职业道德建设,积极认真履行《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义务与责任,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其次,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既要能动口,还必须能动手。不仅要能熟练掌握所授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所授专业课程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即“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素质,关系到能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稳定的校内外教师技能培训基地。在安排教学任务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工作内容,抽调相关专业任课教师到校内外培训基地进行挂职培训锻炼,参加全过程(或部分)生产实践,熟悉生产一线新的实用技术,并形成周期性循环培训锻炼与考核评价机制。(2)建立“师徒”式的以老带新培养机制。对于参加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安排实践教学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师傅,在校内实习车间和实验室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与指导,使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够正确执行操作规程,掌握本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内容。(3)建立奖惩等激励机制。鼓励和要求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及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和技能大赛,锻炼师资队伍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指导水平。
再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主动对接企业,面向生产一线,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实现职业教育为地方与企业经济建设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5.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聘用兼职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承担专业课或实践教学任务,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内培外引”的建设思想,开展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地方合作企业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担任教研室副主任,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首先,建立行之有效的兼职教师运行机制和相关保障政策。为加强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改革学校原有专职师资和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兼职师资数据库,制定兼职教师建设规划和制度,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定兼职教师“岗前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对兼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兼职教师的师德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兼职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和育人能力,提升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总体水平。
其次,突破传统课程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教学安排上要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观念,根据兼职教师的工作岗位特点和实际需求,实施灵活的授课时间制度,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方便兼职教师到校工作,为落实“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条件。
再次,定期组织企业兼职教师到学院交流学习。通过定期交流学习,企业的师傅、能工巧匠亲身体验学校教学经历和学生经历。教学岗位与企业的生产岗位对接,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学生在课堂上既接受具有理论经验兼有生产实践技能的教师授课,又接受具有丰富生产实践技能兼有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师傅授课。通过换位思考,换岗工作,学校企业双方融合融通,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继续深化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依托地方合作企业,将生产项目引入校内生产实训性教学,全面推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实践动手操作与教学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工作,全面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为闽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做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秋高.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2]赵鹏.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5).
篇13
1.研究背景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院校,他们以培养满足管理、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型专业人才为办学目标,近年来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面得到迅速发展。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虽然在理论知识基础方面没有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扎实深厚,但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却更为熟练。因此,结合自身背景和特色,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电子商务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理论结合实践,科学划分课程体系
为了体现课程体系的连贯性、阶段性和实践性,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团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课程大致划分为三大类:技术类、商务类和管理类。学生入学教育就可通过浓厚的专业文化熏陶,培养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通过介绍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接受先进的学习方法,形成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整体认识。对于实践教学的设计,则遵循基本的学习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前期以模拟训练为主。我校购置诸如“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客户关系管理教学软件”、等教学软件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电商模拟实训空间。对于计算机技术类的课程,我校要求学生能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能设计、制作网页,开发、建设网站等。对于商务类课程,则努力营造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为实训背景。譬如网络营销课程,除了通过教学软件的辅助,掌握最基本的手段、技术和方法,同时鼓励、要求学生网上购物、开设网店,从调研、沟通、采购到销售等,每一环节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利用校企合作机会,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观摩、实习,号召他们利用假期,到企业单位锻炼,实实在在地做些与专业有关的工作。
3.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
通过以上科学分析,将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确定为操作技能、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三个具体环节:
(1) 实践操作技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实训、网络营销模拟实训、网页设计实训、客户关系管理实训等实践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鼓励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紧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我校还引进电子商务物流实训课,使学生掌握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提货、订货、发货、转库的操作技能。
(2) 岗位见习:通过我校电子商务工作室(我校“引企入校”的特色实训基地)、专业教育、社会调查、开设网店,从调研、沟通、采购、公关等环节使学生认识专业、熟悉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3) 顶岗实习: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4.实践教学体系在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施
根据上述探索,再结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际,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等6门主要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方案(见表1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实践课程及内容要求),并做了相应的时间规划(见表2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除了建立以上实践课程体系外,我校教师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对实践教学进行如下创新:
(1) 充分利用教学案例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案例”应当被看做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而不是课程本身。教师在教学中将真实案例贯穿到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相关技术课程或其他更多的课程中,要避免学生单纯把学案例当成看“故事”,只知结果,而不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家自己动手动脑;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讲解案例的方式,使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 利用科研成果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注意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入教师的科研成果,亲身实地向学生介绍该领域的前沿状况。比如,我校电子商务教师团队在开发《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国家级示范教材,教师在授课时就帮助学生更加明确CRM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演示信息处理和知识获取在CRM这一商务活动中承担的重要任务。专业教学团队的课题《五年制高职学生网上创业的研究与实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刺激引导学生的创业需求。这种特殊的教学实践途径,不仅增加了学生电子商务实践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3) 引入项目管理思想,提高学生实践效率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同时还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到老师们承担的各种技能竞赛项目中来。在项目主持老师的带领下,参赛学生们形成新的攻关团队,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学生能身临其境,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组队攻克比赛项目时,大家分组协作、互助交流,体现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攻克难关的同时,学生通过重组知识模块,可以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起到引导、鼓励作用,师生在一起共同切磋,不仅利于竞赛项目的完成,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参与省联院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均成绩优秀,自06级学生首次参加比赛至今,我们已获得多个三等奖,一个二等奖及一个一等奖。
(4) 校企互通,提升师资水平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通过各种尝试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力度逐步扩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经过多年努力,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与连云港翔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建设了“电子商务工作室”生产性实践基地,为我校营造了企业级全真的电子商务运作环境。
该工作室则是以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管理,以学生操作为主的三级管理和运行机制。管理方面,它建立独立核算的运行机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运作模式主要是学生以年级为单位(目前我校有电子商务专业13级、12级、11级三个年级的在校老生)在我校内部顶岗实践,按照工作室岗位分配学生轮岗操作。他们需要通过“下单、确认订单、记录订单、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工作环节,完成一个完整的商务运作过程。14级新生则在教室课堂环境中学习基础知识,为往后的顶岗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在企业文化方面,我校在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按照连云港翔天科技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设置该实训基地,邀请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每个部门均由专业教师、企业资深员工、学生组成。校企互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做专业学术报告;企业与学校合作,通过横向课题,提升企业科研项目或者是产品开发水平;成立校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既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又能凸显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例如我校电子商务教师团队与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一套能主导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全真”实训项目和教材,贯穿我校整个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既可让学生在全真电子商务运作环境下锻炼,使他们在“做中学”,又可以使企业在项目中获益,而且学生还可以提早进入“员工”角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突破高职院校办学的瓶颈,为走一条特色专业特色办学之路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国玲.“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的探索[J].电子商务,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