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
高中生具备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并且做到融会贯通。为了养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习惯,一方面,高中生要学会将所学的新知识与以前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使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高中生在独立思考、解题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要及时请教周围的教师和身边的同学,或者通过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工具查阅资料,以解决问题,或者可以将难题记录下来,在接下来的几日里接着研究、探索,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认真读书的习惯
读书可以拓展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学识渊博的人都具有认真读书的习惯,因此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对于一个人实现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当然可以看得更高更远,以此扩展自己的见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中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重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增加自己的课外知识。在选择好阅读材料后,根据自己的时间,制定严格的阅读目标和计划,以阅读目标为中心开始阅读,有助于吸收阅读材料中的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效益。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将精读与泛读融汇运用,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的笔记,善于思考,读完阅读材料后,进行整体的回顾、总结,认真撰写读书心得。
3.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认真规范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高中生培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要从点滴做起。首先,高中生要做事认真,刻苦学习,对于所学知识要持有一股干劲和韧劲。其次,高中生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严格要求自己,遵循制定的计划进行学习,一股劲地朝着目标勇往直前,锲而不舍。最后,对于所学的知识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要及时进行总结,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帮助增强记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善于交流、团队互相学习的习惯
据科学家调查,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际间的交流能力。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最终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为一个学生,要想让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认可,首先要做到将自己独到的观点清晰地表述出来,并使人信服。而团队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二、例谈高中生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处
2001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李明,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李明在家长和教师的细心教导下,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直刻苦努力学习,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很强。从小学五年级起,他就开始学量相关数学课程,参加过全国很多的数学竞赛,而且都获得了很高的名次,这些竞赛使他的学习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进入高中后,由于以前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他继续努力奋斗,严格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记录大量的学习笔记,最后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三、培养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
小组间的讨论、合作学习为心灵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大胆、全面地进行表述,并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从教室的提问到学生间开放式的讨论、合作学习,再到学生无约束地回答问题,加之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这些方法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营造了融洽、活跃的学习氛围,而且能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间的互相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学生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小组中的学生互相带动,以弥补知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集思广益,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欲望。
2.加强家校间合作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以及国家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的逐步开展,人们在教育观念和思想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家校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校合作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要关注、关心每位同学,一旦发现有学生在情绪、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立即联系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平时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我国许多学校家长会已形成了完善的制度,由班主任主持,全体学生家长和其他任教教师积极参加。家校间合作密切,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时刻了解学生在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促进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个人魅力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因缺少个人魅力,且整体素质较低,教学方法盲目从众,生硬地将参考书上的资料搬到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了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个人魅力尤为重要。首先,在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熟悉掌握教材的内容,并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并采取有效、新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建立平等、大胆的发言平台,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质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每名同学都参与课堂活动,将课堂中的乐趣分享给每一位同学。
4.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将生活实例与教学概念融合在一起,将新的基础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探究学习,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牢固掌握并且能够正确运用,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篇2
1、剖析表现,找到原因。
学生刚进入高中有些不适应,有部分不仅不爱听课,也不愿意交作业,而且还不开口说英语,在speaking课型中,他们根本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甚至是一个主动举手的学生都没有。至于课堂笔记方面,是很少见的,除非老师说:“同学们,这是很重要的,请你们记笔记!” 问及为什么不做笔记的时候,学生很多都说,“去年做了那么多笔记,从来没有背也没有时间看,还不如不记。”除此之外,学生懒于动手,动脑。老师布置了课前预习情况下,只有50%的学生会完成预习作业,普遍学生都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因为预习时他们都不知道看什么,不知怎么预习,甚至是只有查字典的份。所以他们错误的认为预习是徒劳无功甚至可以说是浪费时间的工作。至于课后复习的学生,那也是一样少得可怜, 大部分是完全不会回顾当天的功课。他们还没有认识到高中英语课堂的大容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因此,他们认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都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取而代之,学生更倾向于做练习题。
2、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老师的鼓励对他们来说都显得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某些同学已经淡漠了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投入更多。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士气面对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不敢交际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采取单元突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英语交际教学法。有的学生不习惯说,而是习惯写,我严格要求不让写,只准说。上完听说后再布置让他们写一些与上课有关的东西。这样他们既说了也满足了他们写的要求。效果不错。利用课堂把素质教育贯穿其间,同时达到让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警醒自己的目的。在教授的时候注意引导同学,请他们思考、总结主人翁的品质特征。让他们从中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通过自我教育,提高了自我,对学生今后的人生的道路、心理素质、生活态度起到了陶冶和积极的导向作用。
3、自觉加引导,养成听读说的习惯。
人都是从听开始学习语言,先听再模仿的。由此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听是关键。听是接收和理解信息的关键。但我们的学生一出生就生活在汉语环境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较大。读包括朗读和阅读。朗读的时间可以安排在早自习。朗读时,首先要发音准确。学生可以根据上课时播放课文原声带,边听边纠正语音,语调,然后模仿录音自读。要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就是要让学生大声地读,带有情感地读,全神贯注,眼耳口脑并用,边理解边记忆地读。养成听、诵读的习惯对于英语学习相当重要。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为他们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材料要新颖,符合高中生的兴趣。如果我们一味的让学生去看一些陈旧的阅读读本,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兴趣,而兴趣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条件。学习英语不去说,不去表达,学生的语言能力就难以提高。教师要让学生在听,读之后渐渐养成说的习惯。教师应该尽量提供给学生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设计一些说的环节。从简单的开始,再逐步到较长较多的。教师应组织学生充分练习,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锻炼。这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养成说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实施计划。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独有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习者的“选择”和学习者的“责任”,并尝试多种渠道,抓住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学习只有目标明确,学习者才能下功夫,乐此不疲地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完全由老师来决定,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难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个性的,从而各人的计划都不一样,因此每人都有必要制定一份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开学来这就是一件重要的事,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篇3
一、培养学生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过程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通过充分的预习,学生能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要尝试着去自行解决;对于不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要记下来,在课堂上在教师的讲解之下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能够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真对待课堂学习的习惯。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阵地,对于这个过程的成功把握可以说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对于这一点教师要重点强调,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同时还要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如何把握课堂学习的重点,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养成重点抓课堂学习的习惯。
再次,要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高中阶段的数学难度较大,很多知识并不是单纯依靠预习和课堂学习就能够完全掌握的,需要学生在课后付出很多的努力,而复习习惯的培养是解决学生知识巩固和理解加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安排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并合理地安排一些习题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
数学的学习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而单纯地靠努力和积累并不能够完全解决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问题,还需要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纳和总结,反思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寻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因此,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归纳总结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一个章节的内容之后,教师在开启下一章节的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前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并自行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来进行检验,让学生详细地审视自己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数学的学习需要遵循“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很多数学定理和公式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则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应用的时候也会出现问题,而这时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对于既有的知识内容要敢于问一个“为什么”,从逆向的角度去探求定理和公式的推倒过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并让学生更加懂得如何去运用。另外,学生质疑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身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查过程,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疑问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普遍性的问题来调整教学策略,突出教学侧重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除此以外,学生通过不断的质疑能够更加良好地促进自己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建立。所以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正确的解答,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问题提出之后要试着自行解答,尝试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点,让学生能够自行品尝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这样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高中阶段不仅是学生知识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教授学生如何更多、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通过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把握、对于自身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以及在质疑中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4
一、课前准备是进入状态的根本基础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学校实行两分钟预备铃制度要求学生听到铃声后,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加快步子走进教室;迅速到座位上把学习用品轻放桌子上指定的位置;身子坐端正停止讲话眼睛注视前方静待老师进堂上课。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检查,任课老师要严格要求,加强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投入学习。
二、认真听课是惜时省力的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是通过传授与接受实现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课堂学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一边听一边想并适当做些笔记;不懂多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三、预习复习是知识消化的催化剂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环节,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学生在每次上新课前自觉地进行预习,对要学的知识作一个初步的了解;把学习的难点、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在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及时复习,记忆清楚,内容易懂,应当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温故而知新。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识将会被掌握得更扎实。
四、作业与检查是巩固修正的强化针
作业练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减轻过重的学习担负并不是不要布置作业。作业有助于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因此应要求学生自己创设安静的作业环境和良好学习姿态。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今日功课今日毕,作业不拖拉不抄袭;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楚,格式规范,卷面洁净;作业前看清楚题目要求,复习有关内容,作业后仔细检查,自觉验正;作业本发下后发现答错题自觉及时地订正。
篇5
高中生三年的学习,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依赖教师阶段。这一阶段要着力完成让学生明确如何M行有效地学习。如以高一化学课本“卤素”这一章知识为开始的近四周时间,教师课前把每节课教学的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连贯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某一方面以及物质的制备等。课堂上以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按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启发思维以及进行印证性实验,从而明确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整理读书笔记(每节课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本、错题本,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每节课结束前由教师按学习目标做好点评、讲述,同时发课前编印好的思考答案、学习目标的要求及知识体系纲要,帮助学生对照参考,能及时发现自己读书过程和笔记中的不足,课后进行完善和复习。
第二阶段――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但尚未养成习惯,学生的观察力(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想象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思考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此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第二章“摩尔”至第四章“碱金属”,教学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上。具体做法是继续第一阶段的教学模式,但阅读课本与课前预习结合在一起完成(课前检查)。课堂上,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印象,结合教师印发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约15min;另在约10min的时间内写出本课的内容提要等知识体系;然后在约20min的时间内,教师结合印发的提纲侧重讲解知识体系、新旧知识联系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新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同时使新学到的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
第三个阶段――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学习阶段。以上两个阶段一般需要一学期。经过一学期的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和训练至高一下学期初,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知识面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疑难问题,也会产生一些错误,部分学生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些任务。因此第三阶段也就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化学教学的进行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阅读课本和编写知识提要,然后就学习内容(尤其是重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知识要点)和解答习题(订购系列练习和课后习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专用的本子上,以备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提问和讨论。那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主持下或教师在场请某些学生主持,就知识体系和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难,通过互相争议、讨论来纠正错误、加深理解、锻炼表达能力。
二、上好习题课,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和习题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上好习题课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习题课着重注意典型的解法,要练到精和透,才能达到掌握一些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复习和习题课,为达到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熟练进行有关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目的,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几道例题进行习题课:
例1,常用浓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98%,密度为1.84g/mL,试求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例2,一种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mol/L,密度是dg/mL,则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例3,14%的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g水后生成28%的溶液80mL,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例4,要使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Alcl中含有的cl-数目相同,需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是多少?
篇6
第一,重视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高中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发现许多落后的高中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礼貌,不讲文明。如何才能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使高中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重复不良行为;使高中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第二,重视培养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良好习惯
1说: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育,老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自己阅读和别人讲述的东西用语言叙述出来,受了“述”的基本训练之后,逐步加强创造性,逐步过渡到写。
2读:做每件事最好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所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初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督促高中生形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但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高中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动笔的地方自己先动笔,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是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教给方法之后,还应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高中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3思: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高中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
4写:首先要让学时明白审题的重要性,避免跑题。其次谋划全篇,要有新颖的开头,回味无穷的结尾,分三到五段叙述"主题思想"的各个侧面,并注意分清层次,要有过度和照应,三是写作文要讲求迁遣词造句的规范化,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法修辞知识。四是引用名人的名言很要紧,可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最后写完后,至少读三遍,修改三遍。此外要让学时多选几个作文题,多写几篇,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5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它可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在中学语文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实际情境,注意选项择学让感兴趣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高一学生可以围绕礼貌用语、口头用语等,也可以运用讲故事、传悄悄话、复述、扮演角色等形式,高二学生可以采用编故事、讲述见闻、访问、讨论、演课本剧、自由交流等形式。
(2)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例如:可以选“课外活动影响不影响学习”为话题,让学生选项择观点,互相辩论。
(3)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首先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践的机会,其次,引导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锻炼,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高中生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
第三,重视培养高中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篇7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切。”国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兴趣和性格等方面,习惯又占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因而,规范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重要。
良好的语文习惯,就是在长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的一些好的行为方式或动作倾向,它的培养可以从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去论述。
一、 听的良好习惯。
1、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现在的高中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听不听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正是一部分同学产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上课听讲时,理清思路,把教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
2、用心聆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听别人讲话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养成学生用心聆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就是要他们听别人说话时,必须留意人家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意思,克服只听片言只语的毛病,听一段话要能讲出要点,要记住里边的妙语警句。“听”是我们获取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说的良好习惯。
1、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使用普通话的意义重大。它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它更是学习语文的必须要求,有利于将口语和书面用语结合起来,避免相互隔离。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说,而且生活中也要说,不仅用普通话说,而且用普通话想,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感。
2、大胆发言的习惯。有识方有胆,敢于发言是课堂精力集中、积极思考的表现形式,也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的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时应态度大方、不卑不亢,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要不慌不忙、有条有理的说话,而且能说一整段的话。
三、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习惯:叶圣陶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言习惯发展起来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能在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中得到人文关怀,认识、思维、审美情趣也随之得到提高。阅读习惯是一个大的范畴,它还可以分为许多更细、更具体的习惯要求。如养成精读的习惯,养成略读的习惯,还有经常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和圈点勾画批的习惯等,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着意培养。
2、大声朗读课文的习惯。朗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只要情况允许就要出声朗读,大声的朗读,就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鹜投入进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能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激起情感的共鸣,悟出为文之道,掌握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意思,体味感情,加深感受,加强记忆。朗读时应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顺畅无误、声情并茂。
四、写的良好习惯。
1、认真书写的习惯。人常说“字如其人”,书写是语文的脸面,好的卷面令人赏心悦目,差的卷面让人惨不忍睹,它将直接严重影响语文成绩,阻碍人际交往。宋代朱熹说:“凡写字,未问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教师平时要经常强调学生规规矩矩地写字,字形合乎规范,笔画笔顺正确,字迹清爽行款整齐,卷面整洁本子平整,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2、勤于练笔的习惯。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技能,它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教师让学生可从模仿入手,仿立意、仿结构、仿语言,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使学生有强烈的表达冲动与欲望,有“以我手写我心”的。
五、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时要多想、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学问必须要有一种怀疑精神,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盲从轻信,只有如此,才能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写作时,才能打开思路,文思如泉涌。
有人说,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命运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人,学生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的套路做那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把学习语文的事情做的轻轻松松,有条有理。
篇8
二、 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他们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能够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发现课文的难点,引起思考,将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让老师帮忙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英语知识,避免了学生听课的盲目性。学生学习英语,先预习再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磁带、工具书等去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回答和课文有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再对课文进行讲解。有一年我教高一,班上有一位成绩只能算中等的学生,他请了一个月的病假,我以为他的英语成绩一定会落后,没想到,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他的成绩还能保持在中等水平,在表扬他时,他说,他只是把书都带到了医院,在病房里,他按照课本记单词,背短语和课文,然后结合课后练习做一些习题,不理解的就看参考书。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对这位学生学习英语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像这位学生一样有预习课文的习惯,那么,加上老师课堂上的指点和帮助,学生的英语成绩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三、 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课和勤记笔记的习惯
高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只有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地思考问题,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才能学好英语这门课。教师除了要用语言传递信息外,在课堂上还应适量地配以各种动作和表情来给学生传授知识,做到师生都能情绪饱满,共同学习。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英语课堂教学才有意义。
课堂上学生记笔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记是学生听课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检查学生的笔记,因为很多学生不太喜欢记笔记,记的东西只是为了敷衍老师,而认真的学生记的笔记应该不但有学习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听课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做到将笔记内容真正化成自己的知识。同学们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换笔记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们复习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克服同学们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
篇9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生物学习压力,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以及提升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生物作为一门研究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现象的学科,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生物学习兴趣的进行阐述,希望对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一、培养学生生物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较之于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的生物知识点学习,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知识点难度有了更大程度的提升,一些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难以有效的进行生物知识点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而使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
二、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生物学习习惯的三步曲
本人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三个方面对教师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随着高中阶段生物知识难度的进一步增加,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就显得十分重要。就目前高中学生的学习而言,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进行生物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一般对语、数、外进行课前预习的比较多。实际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科预习习惯对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呢?
1.培养学生进行生物课前预习的耐力。有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到了进行生物学科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因此就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然而却出现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不能坚持持续的进行生物课前预习,这就影响了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预习习惯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持续的进行预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对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预习习惯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能够积极的进行思考,然而预习并不等于学生要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因此学生一旦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方面要积极的思考,另一方面要学会放弃,对于经过思考后依然难以有效把握的知识点,学生可以留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加以解决。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物学科课前预习的习惯十分重要,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方面下工夫。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知识点讲解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进行生物学科学习最关键的环节,只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物课堂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的生物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呢?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从更好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有些学生自认为通过课前预习知识点都已经掌握了,因此没必要再听教师的讲解,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这是十分危险的,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正确性,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很多的知识盲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知识。
2.引导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积极的进行思考。学生不仅要在生物课前预习阶段积极的进行思考,而且在课堂上也要积极的进行思考,学生在预习阶段进行的思考是对生物知识点本身进行的思考,而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种角度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生物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生物知识点变得更加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在生物课堂上不断地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生物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习惯的方面还有很多种,教师要引起重视,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
课后复习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高中生物知识点的难度较大,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与反思十分必要,教师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引起重视。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篇10
作为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功夫取得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当然,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如何做好这件工作,更值得探讨,现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些做法:
一、与宝妈宝爸密切配合,看看你家的宝贝是否具有以下不良习惯
1.边写作业,边吃东西,边看电视,一心多用。
2.写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工整。
3.没有记录作业题目的习惯。
4.缺乏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丢书落本的事常有发生。
5.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希望家长告诉怎么做。
6.家庭没有严格制定出作息时间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二、给予宝爸宝妈具体的建议,家校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好习惯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孩子的成功从点滴开始,细节决定成败。从现在开始持之以恒,相信你的宝贝比你想象的还要出色!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我主要从事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作为低年级,识字量少,预习方法缺乏,我采用了“圈点画”的方法,“圈”即圈出不会的字或不懂的地方并画上“?”;“点”即点出重点的词语。
2.通过培养做笔记的习惯提高审题能力与自学能力。头脑内原有的记忆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相互作用,以便选择和注意信息并积极构成意义。在这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维特罗克提出了一系列由学习者采取的旨在促进学习的具体技术,叫生成技术。笔记就是一种生成技术。据统计: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在测验和考试中成绩要好得多。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让他们在书本上用简单的数字符号做“批注”。在课堂上,我建议他们圈上重点的词语,画上重点的句子,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圈起来画一个问号。通过培养孩子们的笔记习惯,发现他们的审题能力与自学能力都有所提高。
3.培养复述的习惯,提高记忆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复述,一方面可以进行记忆能力的训练,强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训练有序、有节、有理的表达能力,还能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识字量少,注意力、口头表达力、记忆力都比较差,所以我建议他们从以上项目中任选自己喜欢的进行训练,内容可以是一个活动、一次旅游、一件趣事,不受书本的约束,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孩子与家长都没有感觉到压力,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浓了。由此可见,复述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有效。
4.培养写数学观察日记、数学操作的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一步巩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新课标要求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常说的知识生活化。
5.结合多种元素或活动加强训练,使他们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巩固。俗话说:“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学生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看听说读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实到学习中、生活中、日常行为规范中,达到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篇11
现代教学对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教学视角的多元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帮助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积累,使学生的学科水平得到逐渐提升。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虽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重视,然而,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认为,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尤其对于物理这门自然学科的学习,更需要学生怀有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究。那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兴趣呢?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很多教师归纳总结了很多有助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的方法,然而,毕竟每个教师要面对的学生不一样,因此教师即便掌握了多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进行灵活应用,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喜欢进行课前预习,如果不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可能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盲区。实际上,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点难度也有了大幅度增加,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因此,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并将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物理学科预习习惯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通过对新课进行问题设置督促学生预习
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课前预习习惯也是如此。在学生良好的物理学科学习习惯养成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的内容,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第二天新课上,教师做相关的提问,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紧迫感,学生在课下就能够积极主动的去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明显感觉到获取知识十分轻松,同时也明显感觉能够从更加全面与深入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点,切实体会到了进行课前预习的益处,进而更好地进行物理学科的课前预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课堂上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预习时间
现代高中物理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明显的区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为学生留出一部分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就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安排部分时间让学生对课堂上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预习,不仅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供了条件。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很多种,教师要积极发挥多种不同方法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思考在学生各个阶段、各个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也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的大好时机。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抑或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积极的进行思考,然而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思考习惯进行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并非立竿见影之事,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讲解的知识点,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对学生活跃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方法。2.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传授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思考方法,使学生的思考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课后等多个环节,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科思考习惯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篇12
一、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引领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加强理论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身体锻炼应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进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尤为重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理论教育能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论课学时、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证,力争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拓宽体育知识面,从而终身受益。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师的体育教法和学生的体育学法都不可偏废、偏用。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摒弃“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观念,误解成淡化运动技术。应当明确:必须摒弃“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单纯地为运动技术而教学生单纯地为运动技术而学的做法;应该促进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了解体育锻炼的原则,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
教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在正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克服一切凭空想象、没有科学依据、脱离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教学实际的现象,把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更贴近高中学生的身心实际,进而保证体育教学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进行,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和方法,真正地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
3、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反复训练,熟能生巧。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13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利于学习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主化行为倾向。[[1]史慧琴,《培养学生良好听课习惯之管见》,《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8期
][1]有调查表明,名人成功的11个重要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竟高居第二位,刻苦学习尚在其后,居第四位。学习习惯显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在此,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教训浅谈几点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字经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说明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难以成才,所以学习能使人增长见识,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前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名言、名人等的力量使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可运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讲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比如水电费,如何购物更划算等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数学知识为生活提供的便利,以此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中数学相比初中来说,语言更加抽象难懂,思维更加多向化,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更多,重难点在数量上也剧增。因此学生若还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学习,久而久之成绩必然下降。课前预习针对课堂教学而言,是学生正式学习某项知识的课前准备性活动,是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己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听课,提升听课质量,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应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了解新课的内容,为顺利听懂新课打好基础,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应该指导学生:
⑴复习、巩固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学会有针对性的预习概念、例题等,例如对于概念,应该勾画出关键词,从条件是否可以改变等诸多方面进行思维性锻炼。
⑵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拟出自己的疑问,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可询问教师或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注意在上课时注意教师对预习时所遇问题的讲解。
⑶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课后的练习题都要尝试着想一想、做一做,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运用了该科知识的精髓解答。在老师授课时根据自己的问题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问题,便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除了要让学生想听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听。高中数学重难点数量增加,难免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听课感觉厌烦不适。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同学之间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水平相差无几,所以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留意同学解题的思路并及时加以自己的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做到:
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听讲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方式,那么教师更应努力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此,我建议教师多以探究式教学为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式地思考,令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想象力更加丰富,并使学生更加善于听讲。
⑵鼓励学生积极交流
在课堂上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其实学生自身就有着对某一问题的独特思考,但大多数学生由于性格等原因没有表达出想法,从而使自己的问题堆积,思维不能得到解放,即便是好的方法也没有得到评论与发扬。教师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反思想象的习惯
[[2]张晓拔,《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数学教育学报》2008年第17卷第6期
][2]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精辟地指出,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问就是学习怎样问问题。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反思,可以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反思问题的其它侧面。学习高中数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及时对自己的习题等做出评价以及对今后的学习方法进行思考和修改,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在数学解题中进行反思的习惯
数学学习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解题,成绩较差的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会仔细审题和解题后不会反思。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每一步都有据可依,结论是否合理;本题涉及了哪些基础知识,关键在哪里;基本方法的应用是否正确和合理,方法是否还能优化等。学生按照这种思路去思维,并不断反思,这样对思维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阶段复习时关注学生的反思
对于数学,教师通常应在一章结束时及时检查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出及时合理的安排与改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阶段性复习时做好自己的总结,整理出没有掌握好的地方,向教师和同学进行咨询讨论,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
日常教学中展示反思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即便教师自己并不知道,但学生已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感受中逐渐改变着自己固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学生的解题思路与反思习惯也自然与授课的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讲解例题和概念的方式也会使学生模仿,从而在答题过程中表现出来。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反思过程完全展现给学生,也包括自己在探究时曾经犯下的错误。良好的学习习惯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才能使学生学习习惯得以改善并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