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德育的重要途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德育的重要途径

篇1

在落实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其实施的途径除了专门的道德教学之外,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来间接实现的。这种间接的道德教育是各科教师借助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当前,德育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德育课程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道德教育成为政治教育的代名词。教师注重说教和灌输,忽视道德心理的培育,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与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是脱离的。德育课作为一门有名无实的学科,遭到学生的冷漠和社会的批评,德育的实效性越来越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传授心理知识、培养心理品质和辅导心理问题为内容,避免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特点,恰恰弥补了直接道德教育的不足。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借助其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性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它也要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是一种广受价值左右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健全学生的人格,而学生人格健全的主要标志乃“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并贡献于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涉及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需要把道德目的作为自己的导向。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优势

(一)目标统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具体问题,道德教育较多关注学生的理想、思想等宏观问题),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并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内容交叉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一些内容,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自我意识,学会自尊和自信,敢于战胜困难,走向成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会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把持个人心态的平衡,增强抵御挫折的耐力等等,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内容上的这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为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方法互补

德育采用的伦理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习得系统的道德知识,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善却并不明显,学生难以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也是相互割裂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价值澄清等方法,如果将其恰当地运用于德育之中,更有利于个体道德的内化,增强德育的效果。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可以弥补德育方法的不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借助教学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材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生做人的重要因素,含有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心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充分挖掘教材的道德教育内容,将道德寓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并贯穿始终。譬如,教师在讲授“想像”时,要让学生明白幻想的两种形式――理想与空想,空想是不切实际而且不能实现。借助该知识点,教育学生不要不切实际,营造空中楼阁,而应该脚踏实地,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用远大的理想去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崇高的信念鼓舞自己。在讲授“气质”时,要告诉学生“气质”与“风度”的区别,使学生理解气质的真正涵义,尊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帮助学生分析各自气质类型与主要特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

(二)借助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语文、数学等以讲授为主的学科,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不是由教育者一厢情愿地讲授,也不是由教育者居高临下地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唱主角。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重心放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学生养成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可见,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此类方法,使得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譬如,在讲授“人际关系”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道理阐述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班上每一位同学的一个优点:然后让每一个同学轮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并表示感谢;接着分组进行讨论“你被别人赞美时,有什么感受?你赞美别人时,有什么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增进了解,维护和促进学生友谊的发展,使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养成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等良好的品质。

(三)借助教师的道德表率渗透德育

教师是学生道德的直接影响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如果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的方向发展;如果采取专制的方式对待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自制力差等;如果采用放任的方式对待学生,将易于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方向发展。因此,心理教师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教育学生。譬如,心理教师无论是对待性格内向的学生还是外向的学生,无论是对待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毫无私心,给予每个学生尊重、理解和关心。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也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此外,学生容易对心理教师产生更强的向师性,心理教师应该抓住这一优势,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影响。

(四)借助课堂气氛渗透德育

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气氛中,耳濡目染地将习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乐意合作、乐意分享等亲善的品质。相反,学生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相互戒备、充满敌意和排他性竞争的课堂气氛中,形成的将是自私、偏狭、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相互攻击等破坏性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较之其它课堂,更容易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愉悦、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心理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但德育不能“喧宾夺主”,削弱甚至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其主要任务还是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切忌“德育化”倾向,避免将心理健康教育变成直接的道德教学,失去简介德育渗透的优势。同时,也不能把某些心理问题“道德化”,譬如,不能轻易把早恋等问题单纯地归结为道德问题。只有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关心,明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才能确保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实施,凸现德育渗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波.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理念和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2007(1):48.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66,23.

[3]翰媛媛, 陈家麟.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05(4):52.

[4]檀传宝.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8.

篇2

整体教育是一个教育学范畴。相对于“个体教育”而言,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条件,对受教育群体和集团的一种显性教育。整体教育区别于个体教育几个明显特征,一是集团性。受教育者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是多数人而不是个别人;

二是时段性,即相比个别教育,它需要固定的时间,而不能因教育者的好恶和心情在而随时变更或者延长或扩展。三是条件性,它需要一定的场地和相应设施设备。四是普遍性,也就是可以针对一个团队的全体人员进行教育,从使用范围讲,无论任何单位,任何团体,任何组织都在采用此形式。此外,还具有计划性。教育者要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事先的设计与周密的思考,计划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整体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一)整体教育是培养集体主义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整体教育,并通过这种集团整体的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让个体感受到集体,是集体的一员,而不是游历于集体之外的个体,并在这种集体的形式下,充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增强集体主义的意识。

(二)整体教育控制团队的整体性,增强整体战斗力

整体教育过程中,由于集团式的教育,大系统是一个一个的子系统构成的,我们可以从子系统的外在表现情况,反映出子系统(或者小团队)的管理水平和素质,优秀的子系统(小团队),训练有素,秩序井然,体现出很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而差的子系统则杂乱无章,秩序混乱,即想在即时的整体教育过程中,有意表现出纪律观念强,但由于缺乏平时的管理和严格的训练,都无法控制局面,即使强力控制,也只能出现短时的效果,而一旦时间稍长,马上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三)整体教育具有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

整体教育过程中,信息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可以将教育者的思想、理念,传达给每一个受教育者,体现迅速、及时而广泛的特点,十个人通知一百个人,所需要的时间,十个人所通知一千个人,所需要的时间,与一个人整体通知和传达的时间。

(四)整体教育的团队氛围,会创造出强大的心理相互影响力

由于整体教育的人数多,在整体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生动有趣,震撼力强,那么在受教育团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外在反应,而情感具有传递性与相互煽动性特点。我们在听演唱会或演讲的时候,集体的情绪会催生个体情感的扩张,从而形成一种激情狂潮,达到痴迷与信服的境界。希特勒如果对一个人演讲,他是达不到让人疯狂的效果的,而对着整体的教育,则因氛围的影响而达到极端的狂势,可以这样讲,他创造的演讲氛围是整体教育的一种体现,而这种氛围将德国推向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车。

(五)整体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促使管理者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从而增进了教育者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教育者在整体教育时要让听者心服口服,富有针对性,就必须努力去搜集素材,了解情况,并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形成集团意识加以传达,所以,能促使教育者深入实际,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教育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整体教育为下级团队的组织者提供示范性

整体教育的教育者,不仅对团队的个体有着教育意义,同时也对团队的各个部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提醒教育和示范,这样的结果必然会让团队的各个部分形成一种整体力量。

(七)整体教育为培养团队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为教育者,我这里主要是指管理者,对团队深刻的阐述自己的理念,思想,以及要求和做法,在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在教育者的教育下,会形成一种风格,而这种风格就是教育者的风格,长期的整体教育对一个团队风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整体教育的一般性要求

(一)整体教育内容的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符合时展的方向,对受教育者有教育意义的话题。切忌发牢骚,将个人的不成熟或不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受教育者。而且要求整体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真实性、兴趣性、更需要教育性。

(二)整体教育时空把握的要求

针对群体的年龄结构、思维结构、注意力的特点,我们得要注意整体教育的时间,大学生心理比较稳定,可以时间长一点,如果针对中小学生,如果一整天或者长时间的持续的演讲和报告,会影响整体教育的效果。空间条件,需要考虑整体教育的会场情境的布置。以及会场的大小,如果人数不多,则应选择较小的场合。否则会影响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人多而场地狭小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三)整体教育形式的要求

整体教育的形式很多,在这里我所讲的整体教育是讲排除文艺形式的整体教育。主要指的是报告,演讲等语言形式。

(四) 整体教育实施过程的对施教者的要求

整体教育者在施教时,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思想、清醒的头脑、同时需要感性与理性并具,施教者还需要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应变能力,施教者的服饰与装束以及面部修饰要得体,要体现出施教者良好的气质与修养。

篇3

一、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职学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延伸,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一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1.图书馆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一定的教育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书籍、刊物是人类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的善恶观、道德观,甚至整个人生观,都会受到各种书刊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图书,图书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推荐各种书刊,引导学生阅读;而且可以为学校开展各种德育专题活动提供文献支持。把图书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与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衔接在一起,在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德育教育氛围。

2.图书馆的育人环境得天独厚

中职学校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育人优势。所谓环境影响激励,主要是指人对环境因素中的一切景象、事物、信息等外部条件的反射而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进而形成独特的思想品德取向过程。良好的环境通过感染、熏陶和渗透来影响周边的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中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渗透积累。从自然环境来讲,图书馆具有宁静、宽广、明亮的馆舍建设;整洁有序的书刊架、阅览桌椅;丰富、健康的馆藏图书、期刊文献以及同学孜孜不倦、分秒必争的学习精神,所有这些对莘莘学于无疑是一种感染、一种榜样、一种吸引,长期身处在这种环境中一定能净化中职心灵,陶冶情操。从人文环境来讲,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以及合理而严明的图书馆规章制度、科学化的管理,保障了图书馆的高水平优质服务和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能有力地促进中职学生的认识、情感、意识和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

3.图书馆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公共场所,日常行为显露无疑

图书馆是中职学生经常光顾的学习、休闲场所,在这个环境中脱离班级体的约束和班主任的督管,学生的一言一行比较真实,在借阅过程中能自然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对这些不良行为及时纠正,能够起到直接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德育教育的作用

1.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丰富的馆藏资源

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除专业类图书外,还要有选择地购置一部分和德育教育相关优秀的图书。同时要提高这部分图书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的效果。

(1)编制导读书目,充分发掘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编制一些思想性、实效行强,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导读书目。让中职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让这些优秀的文献资源成为中职学生强有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动力,收到“文献育人”的实际效果。

(2)开展读书活动,转变学生的思想。中职学生刚离开初中,很多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为此图书馆应该举办新生阅读指导讲座,并且结合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举办不同主题的读书知识竞赛,开展不同主题的书展书评活动。通过阅读活动及时发现阅读问题,因势利导,发挥图书馆转变学生思想、加强德育教育的功能。

(3)配合学校德育办、团委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形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合力。如可以整理提供历史类图书,配合学校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可及时利用橱窗宣传栏,提供图片、剪报等资料,介绍当代科学最新成果,宣传新时期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感情。这些简单易行的做法,对学生德育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充分利用的图书馆环境潜移默化地对中职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环境也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因此,中职图书馆在建馆过程和日后管理中时刻要注重环境的建设。

(1)创造高雅舒适的图书馆自然环境。图书馆总体建设要有合理的安排,美观大方的建筑、合理的馆舍设计、宽敞明亮使用方便的阅览室布局等,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中职学生入馆借阅学习,而且本身就具有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如流通书库排列整齐的书刊,读者自然不好意思乱翻;于净清洁的地板,读者自然不好意思乱丢纸屑;干净的完整的图书,读者自然不好意思损坏。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图书馆可以在大厅、走廊、过道等设立板报栏、橱窗栏,悬挂一些名人的肖像、名言、名人字画、箴言警句等,还可以各种最新消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2)创造优美、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良好的师德形象和职业道德养成,热情的微笑,耐心的态度,助人为乐的品德,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都能深切地感染读者;渊博的知识、过硬的业务本领、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样在读者面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从而达到了育人目的。

3.针对学生利用图书馆过程中表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直接教育。中职学生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会显露出的一些不健康行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对这些不良行为可以及时纠,也可以和学生班主任联系,配合班主任做好助教工作。

(1)社会公德的缺乏。具体表现为偷书、窜证、毁书等。针对这些行为,一方面,图书馆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制约这些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要对这些同学进行说服教育,使其明白损害社会公德也是损害自己的利益。

(2)公共道德的缺失。具体表现为进馆后还在打闹、嘻笑、打手机;随地乱扔杂物;在馆内吃小食品、看完书后,随手乱放,乱插等。针对这些行为,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问题立即进行说服制止;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中注重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示范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本身对学生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三、结语

中职学校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课堂德育教育的延伸,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其教育形式更为灵活。作为图书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图书馆在德育教育上的特殊地位,积极参与、配合学校各种德育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把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图书馆各项服务育人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李颖.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助功能[J].现代情报,2007,27(3).

篇4

高职院校“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日常服务工作。经过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多年实践的证明,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力量,发挥了学生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体能动性,有效地增强了该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渠道。

我们从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管理实践的相关内容可以知道,学生的成长发展,包括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以及素质的提高,除了依靠老师的教育引导之外还需要学生主观的努力和积极实践才能顺利实现。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思想认识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组织领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强化。他们工作的过程即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制度的实施,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升提供了机会和重要渠道。

(二)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联系新生与学校有关部门及辅导员老师之间的纽带,是辅导员老师的得力助手,是新同学大学时期最初的“引路人”,是新生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他们是本专业极其优秀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优异,思想道德良好、待人态度礼貌,言谈举止大方,工作能力突出,再加上和新生一样的身份地位,相差无几的年龄,与他们有着相近的学习生活环境,无形中就拉近了他们和新生的心理距离。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便于他们和新生打成一片,有利于深入新生群体,充分关注每个学生,详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并适时结合自身成长经验和学习、工作体会,给予他们正确的建议和引导,同时也能够及时向辅导员老师进行情况反馈,便于辅导员老师及时做好情感的疏导和信息的掌握等工作。

(三)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营造良好校风学风的重要手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礼貌的待人态度,落落大方的言谈举止,高质高率的办事能力,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和学习的好榜样。在他们身上“身教”重于“言教”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对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具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表现欲。新生辅导员管理制度的实施,既能实现学院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管理、引导、规范的目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参与管理的愿望和要求。

二、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素质要求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该助理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新生班级助理在学生中所起的是“旗帜”和“标杆”的引领作用。所以就要求他们在品质方面:思想端正、爱祖国、爱党、爱学校,公平诚信,无私奉献,工作态度积极,同时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

(二)突出的工作能力。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需要认真履行协助学院和辅导员做好帮助新生熟悉和适应校园环境,培养良好学风等迎接新生工作,所以这客观上就要求该职位具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协调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紧急应变能力、洞察预测能力等各项能力,以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决定其工作是否顺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名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必须要具有人格魅力,热情、乐观,平易近人、能够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要学会充分利用和调动人际关系,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为自己的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四)健康的身体素质。由于新生刚刚入学,大学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距离他们完全能够适应环境会有很长的时间,这就直接导致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所需要做的工作会很繁多,很辛苦,工作繁杂、任务艰巨、压力巨大、工作的时间长,很大可能会导致其严重透支体力。这必然要求该助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的话,必然会力不从心,难以承受工作重任。

三、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措施

(一)建立相关制度,构筑规范运作机制

制度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校德育效果的重要保障。要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这支队伍,必须用制度作保障,用制度规范该助理的选拔和培养,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指导和规范他们开展工作,考察和评价他们的工作绩效。因此,在开展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工作时,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助理的各项管理和工作制度。比如,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选拔和培养制度、聘任制度、激励制度、考评制度等。只有具备了科学健全的制度,并得到充分落实,才能发确保该项工作规范化运作。

(二)强化岗前培训,全面提升履职能力

为了确保新生班级助理能够找准定位,做好充分准备,完全胜任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强化岗前培训是必须的。为此,笔者认为岗前培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每年上半年组织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培训班,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进行培训,内容涉及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工作方法与工作技巧、人际交往和沟通、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等。

(三)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保持工作恒动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维护这支新生辅导员队伍的重要因素。激励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有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和荣誉激励等。只有选对用好激励手段,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担任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学生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成为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激励时,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精神激励和荣誉激励。

(四)创新评价形式,确保工作质量

对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是必须的。笔者认为应该创新评价形式,以确保该助理工作的质量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可以采取书面评议和代表团会议评论相结合,干部任期评议和换届评议相结合,会内评议和休会后评议相结合以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主管老师评价相结合的评级形式,来全面衡量每个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否具有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从而在其德、能、勤、绩、廉五方面进行细化和量化。

四、结语

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是学生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平台,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建设科学合理的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制度有利于学生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在缓解专职辅导员工作压力、提高学生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干部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清晰的角色定位、健全的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队伍管理体系将会促进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强学生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能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从心理学来看,人类的归属动机、受暗示性、无意识等心理特征为隐性德育课程提供了根据。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在归属动机的驱使下,会积极地与同辈团体所倡导的观念相协同,渴求归属和被集体所接纳,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来自教师及同学的影响,以便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置于学校情景,与同学、教师及学校行政人员相互交往,处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各式各样的暗示和感染,这些影响透过学生的观察、模仿和无意识地潜移默化而在他们的品德结构上保留下来,形成特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

对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视还来自品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结合起来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是来自于个体与社会的人际交往,来自于社会活动之中,以及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品质的过程。传统的德育方式将学生当成消极、被动的接受器,依靠刺激、强化的方式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这是欠妥当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不只要考虑学生真正的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更要通过积极的道德活动,“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工具和材料来发展道德”。因而,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观念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规课程,而是来自“隐性课程”,因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那么,什么是隐性课程呢?

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的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广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通过正式的教育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作用,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情景中,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礼仪活动)。

隐性课程对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自身的功能属性表现出来的,要想对隐形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就必须对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进行必要的剖析。所谓功能是指事物本身的功效能力,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对其它系统施加影响的一种属性。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是指隐性课程可以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隐性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为不少学者所肯定。美国著名的道德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正规课程来得更加有力,因此,他要求“利用隐性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精神病学家斯奈德认为没有哪一所学校的师生不受隐性课程的影响,隐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有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自尊感,这是正式课程所不及的。沃尔夫与西蒙认为,隐性课程是消除种族隔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善意地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消除种族隔离。日本教育学者岩桥文吉在论及美国教育时指出:隐性课程是“学生生活经验的全部结构”,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隐性课程通过创设和利用学校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论道而不说教,使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健康的集体舆论,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及其课内外的言行举止,作为隐性课程的要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具有强烈的约束力和惩罚力,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强制性约束和规范力量,无声无息地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适应周围环境。由此可见,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隐性课程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一、隐性课程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待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隐性课程能够提供具体生动、可感可知的环境,丰富学生对政治观念、道德标准等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道德认知。因为,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条件到文化传统,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班级教室的布置,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并传递一定的价值信息,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人们所公认的或由学校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既是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先导。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始终是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不能死记道德条目或强迫纪律,而是以发展道德认识能力为主。因为认知的发展是德性(即品德)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隐形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认识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是正规课程所不及的。如校园的绿化美化、校门的造型设计、教室的装饰布置等作为潜在的教育因素,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涵:用中外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的肖像、格言装饰教室,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启迪了学生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和奉献的伟大。用写有校风校训的标语牌装饰校门,会使学生从踏入校门那一刻起就清醒地意识到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努力使自己的认识与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学校作为一个被净化的育人环境,它的任何一处装饰都不是随意的,并对学生产生暗示、同化作用。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隐性课程的这种影响是无声的、持久的,是其对学生感官和心灵的碰撞,由最初的直接的、外在的、形象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反思、觉悟而上升到内在的、抽象的、本质的且具稳定性的理性认识。道德认识正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此,隐性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隐性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一般来说,情感是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态度体验。而道德情感则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和体验对象时产生的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感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环境陶冶

研究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景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置于精心布置的特定环境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辛勤耕耘了几十个春秋的帕夫雷什中学设计的校园环境,为我们树立了卓越的典型:美丽的校园中的每一处设施都经过科学的精细安排和布置。该校的物质环境凝聚着每一个学生闪光的智慧,浸透着每一个学生辛勤的汗水,能激发起每一颗心灵对周围的一切无比的关心和挚爱。校园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在果树园里、杏树林里、橡树林里有不下三十余处散发着花草清香的幽静角落,学生可以在那里沉思遐想或个别谈心。在一块色彩鲜艳的标语牌上,天蓝的底色显著地衬托着学生的一段话:“你在咱们学校应该探索的主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的目的。请你认真思考这些杰出人物的卓越见解。”标语下面悬挂着一些杰出人物的画像,像旁也是他们的语录。各式各样的橱窗中陈列着爱人类、爱祖国、爱和平、爱科学、爱父母的宣传图片和文章,也有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推荐书目等。一切都是“会说话的”,一切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走进校园像是进入了一个诗一般的世界、一个精神王国的美丽的宫殿。学生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情感自然得到陶冶,净化了心灵,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二)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加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交换爱。”教育实践证明,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教师的爱又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源泉。学生取得进步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碰到困难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都会引起学生高兴、感激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要学生激动,首先就要教师感动。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

(三)学生集体和各种集体活动的陶冶

学校德育实践表明,学生集体和各种集体活动是陶冶学生情感、培养集体主义情操的重要内容。各种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都能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音乐、美术作品欣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主题队会、班会等都能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因此,让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三、隐性课程可以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为完成预定道德目的自觉克服一定障碍,坚持和改变道德行为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在促使人们将道德动机、道德认识及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中具有特殊作用。道德意志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我直接愿望的控制调节,用道德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对情感冲动控制调节,与困难做斗争,抗拒不良因素诱惑等。道德意志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产生道德动机并确立行动目标,二是选择道德行为方式,三是执行道德决定。隐性课程,无论是专门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还是精心设计和长期形成的学校风气,抑或是有目的开发的校园环境和课堂环境,都形成了典型的道德场景,激发学生产生一定的道德动机并确立特殊的行动目标,并通过模仿而选择适宜的道德行为方式,进而激励其完成道德行为,获得道德奖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意志的发展。道德意志内化在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中,使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时能凭借内心信念,用一种向上的、求善的、严肃负责的态度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它作为一种由价值观驱动的主动的选择能力,比道德规范的约束更具积极意义。隐性课程对道德意志有非常强烈的激励和磨炼功能。具体说来,一方面,是学校物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布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育者的意图和目的,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树立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方向和目标,激励和推动学生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校内的名人名言、英雄雕像、艺术景观等潜含着学校教育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观,为学生努力塑造一个个学习楷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时时激励他们以此为榜样,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奋斗。如学校中张贴的名人名言、坐落的英雄雕像,时时提醒学生要向英雄人物学习,树立坚强的革命意志。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和期望都会引导和激励学生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隐性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学校德育就是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应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并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使之见之于行动。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标志。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如何,不能只看他对道德规范认识有多深,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如何。隐性课程对学生行为的要求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渗透在各种潜在的教育因素中,不是空洞说教的结果,更不是教育者简单压服的结果,而是通过隐性课程的一些特殊机制,如暗示、感染、认同等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自然地体现出对学生行为的特殊约束和规范作用。对学生道德行为影响最直接、最具体的因素如下:

(一)环境的美化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生处在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中,行为自然得到规范。如处在整洁文明的校园中,青少年易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行为习惯;经常置于光洁明亮、干净卫生的教室中,学生自然养成不乱丢垃圾的行为习惯;每天生活在花草芬芳、树木葱郁的校园中,久而久之会形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当然,一切外部影响最终都要经过受教育者内心的认同和接受方能取得效果,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同样要通过学生内部认同才能发挥。

(二)校风、班风

校风、班风都是在共同目标下,经过集体长期努力而形成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校风、班风一旦形成,就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校风、班风一般都体现着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反映着学校教育目标和个性特色。实践表明,当新成员进入一所具有良好校风的学校或积极班风的班级后,会逐渐受其感染,并逐渐适应其行为作风要求,自觉抵制和改变自己与之不相适应的行为。班风校风是学生无可回避的一种客观环境力量,学生只要生活在其中,就必然受其影响。另一方面,校风、班风可以借助舆论压力来干预学生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有优势的言论与意见,通常以议论、褒贬、奖惩的形式对学生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变化和情绪上的体验,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受到集体舆论支持、赞扬的行为学生乐于支持,得不到舆论支持甚至是受到指责的行为,学生会努力去克服和改正。因而,健康正确的舆论有利于学生塑造良好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以上,我们从隐性课程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等方面剖析了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当然隐性课程中也有许多消极因素存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克服其负面影响,净化育人环境,为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1).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2,(1).

篇6

不过,整体的不景气之下,仍有众多的中药企业在锲而不舍地谋求困境突围,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本刊策划的此次《中药突围》的商业主题,希冀能对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中国的中药企业有所借鉴。

中医中药又一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2008年4月16日,由卫生部、科技部等22个部委共同主办的旨在推广中国中医中药文化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再次拉开帷幕。

不可否认,在西药领域不断遭遇到来自国际跨国医药企业的专利困扰的情况下,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代表的中医正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各界的关注。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有代表表示,中国医药业能否崛起,只能看中药的发展态势而定,因为在西药领域,西方跨国企业已经建立了足够强大的技术和专利壁垒。

内忧外患

不过,被国人寄予厚望了的中药产业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强大。

4月中旬,几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作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药制造企业,贵州同济堂宣布将回收所有流通股份。这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同济堂将在不远的将来退出纽约股市,此时距其上市时间还不到一年。

主流的观点认为,号称中国中医海外第一股的同济堂的退市说明了中国的中药产业并没有得到西方主流社会的事实承认。

可以说明这一观点的还有一组来自海关的数据。该数据显示,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亚洲一直都是中国中药出口的重要基地,占我国中药进出口总额的65.7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80%的中药都是以保健品和食品而并非药品的身份出口。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平表示,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药国际化的最大拦路虎。中西医是基于东西方文化大背景的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自然与西药有着巨大差别。西药化学成分少,可精确检测其成分含量,但中药以复方配伍为主要特点,产品中有成百上千种化学成分,不可能测定其所有化学成分的含量,而这恰是中药出口的巨大障碍。虽然植物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但仍遵照西药标准,与成分复杂的中药有着本质不同。

文化差异表现在操作层面,就是各国药政部门政策法规的限制。中药如果作为药品进入欧美国家大多需要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及欧盟相关机构的认证,但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为他们的认证标准是按照西药制定的。此外,对重金属、二氧化硫等含量的要求也阻碍着中药出口。例如,使用了朱砂的中药产品不可避免的含有重金属,中医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国外却不接受。

外患之下,中药产业的内忧也不断。作为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在中药辉煌时期,我国曾有超过50%的人治病时服用中药;患病就医时,首选中药治疗者占24%;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使用过中药。但是近期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这些迹象显示出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中药行业还未从低谷中脱身。

榜样的力量

不过,中药整体的不景气并不能抹杀众多有志于中药产业振兴的企业和企业家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而这些企业则就是《小康•财智》本期重点报道和宣传的对象,即便和西方跨国药企相比,它们到目前为止,仍显稚嫩。

同仁堂等传统老字号品牌,便是充分运用了中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这一优势,通过大力挖掘祖先遗留下来的古老药方,并在此基础上做二次乃至多次开发,并最终以中药的名义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加入这一阵营的也还有1978年才成立的宛西制药。在接受《小康•财智》的记者采访时,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无不骄傲地表示,宛西这家县办企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缘于1999年收购了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南阳仲景制药厂,“这10年当中,我们启用‘仲景’品牌、张仲景文化、生产仲景方剂、生产仲景经方名药,使我们企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知名企业。”

同样作为老字号的东阿阿胶则把触角伸向了海外。利用日韩及东南亚一带华人居多,更加容易认可中国和中药文化的优势,东阿阿胶依靠祖先流传下来的中药老字号的声誉,大力扩展东南亚市场,也业绩不俗。

更为大胆的做法来自云南白药集团。在通过不断变换云南白药散剂的载体而衍生出类似于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喷雾剂、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胶囊等一系列产品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时候的需求之后,云南白药集团把中药产业延伸的触角伸向了日化产业,依托高科技技术提炼出来的云南白药活性成分这一核心物质,分别以牙膏和面膜为载体进入了市场更为广阔的牙膏和彩妆领域。短短三年间,云南白药牙膏的销售额就突破了6亿元,并被高露洁和佳洁士列为重要竞争对手。

神威药业的发展则告诉我们,即便中药品牌没有很漫长的历史积累,只要扎扎实实提高产品质量、致力于稳定产品疗效,那么,这个品牌一样可以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家成立于1984年的校办企业直到1992年才开始转型做中药,原因非常明了:相比西药领域竞争对手实力太强,中药制造企业的规模也普遍偏小,市场竞争程度远低于西药,这样“神威就更容易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结果,15年之后,神威由中药行业的小字辈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现代中药集团,现代中药注射剂、软胶囊、颗粒剂雄踞国内产销龙头,位列全国中药行业五强企业。李振江成功了,更多的则是对于质量的执著。

其实,它们并不是成功道路上的“孤独者”,和它们一样取得成就的中药企业还有很多,比如九芝堂、汇仁药业、江中制药等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比它们还成功的中药企业也不少,比如天士力就是目前国际化道路上最为成功的中药企业,它突破了中西药文化的界限,把出口的触角伸向了美国和西欧。

同仁堂、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宛西制药、神威药业,这些企业的成功告诉我们,不论企业品牌是悠久还是短暂,也不论发展的难度是高还是低,只要能够认可中药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传统中药文化与现代中药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产品的稳定性,那么,你的企业就可以和在别的行业一样,在中药领域继续取得成功。

篇7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要求:“校企共同参与招生,形成联合培养的育人机制,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在相关政策上给以鼓励与支持,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为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可以将优秀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贯穿于整个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第二,可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第三,可以进行校企共同对高职学生的实训项目专项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四,可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制与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可瑞尔学院,学校按照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成为公司准员工,2014届毕业生92.68%的学生直接到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上班,成为正式员工。这种实践模式在我院其他专业也开始逐渐进行推广。

2.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主要困境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自从推行现代学徒制以来,主要是面向工业或者制造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1年,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部分国家示范院校开始试点,2014年12月,在唐山举行了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其中很多因素制约了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推广与发展。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主要困境表现在以下四点:首先,现在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在育人方面一直存在中专教育模式的阴影,人才培养相对比较保守,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其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建立“双导师”制度,实现双元育人,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相对比较传统,对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再次,高职院校现在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向讲台,没有经过企业的实践锻炼,缺乏企业的技术能手或者能工巧匠,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对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拓展不够;最后,现行的以学校为主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显不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过程考核,在教学评价管理方面形式单一,对现代学徒制教学评价机制落实不够。

3.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的对策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比较迅速,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为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目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12年,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联合培养,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也遇到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现代学徒制”以及兄弟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成功经验,在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多方共同努力下,推动了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

3.1 加强课程改革,形成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方面,根据现代学徒制的要求,需要校企双方联合培养,双元育人,形成长效机制。我院在实施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之前,邀请10名企业骨干、行业专家和我院8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职教师多次反复研讨,制定出符合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管理体系,从而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双元育人

目前,高职院校开始陆续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大部分都是处于探索阶段,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由于缺少地方政府一些政策支持,所以,很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无法对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在扬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办学,整个教师队伍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形成“双导师”制,有利于学校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形成双元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自然衔接。

3.3 加强实训管理,形成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办学过程中,实训场所一直是实践教学环节不能顺利开展的主要瓶颈。随着现在国家示范和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对实训环境的打造以及实验室建设给予了很大支持,但是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共建。因此,我院在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学生实训专项指导,共同参与实训与实习管理,形成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这样能够让学生从接受教育的校园课堂很快适应企业的顶岗实习,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加强教学考核,建立评价机制

随着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现在以课堂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而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教学内容需要贴近社会企业的岗位需求,教学评价需要进行过程考核,建立动态的评价机制。我院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校企双方在教学管理环节,不断加强教学考核,共同建立教学评价机制,将学习态度、职业素养同时纳入动态考核,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从而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篇8

技工学校主要是培养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专业业务的能力。作为技工学校的英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须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英语教育理念。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源及其特定的教育方向,决定了大部分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意学习英语。技工学校英语教育理念改革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英语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他们能够掌握使用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可以多带他们到实训车间,根据一些简单常见的实物向他们介绍该实物的英文专业术语等,让他们先接触身边熟悉的物品的术语。而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多鼓励,简化学习内容,降低对他们的要求,目的是提高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允许基础差的学生慢慢进步,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看到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技工学校英语教育的目的不是通过英语学习和考试淘汰一部分不适合学习英语的人,而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英语能力。所以应该从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和就业的实际需求来判断,从而帮助每位学生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定位,使各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学习能力。

三、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位学生都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辨别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在个性化英语教育的考核方面,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考查内容和方式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个性化英语教育可结合最后测评,强调过程性,注重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科理论成绩、活动效果等都列入考核的范畴。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体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传统英语教学要求授课进度、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都统一。教师如果考虑授课进度,就无法考虑学生层次的不同程度;教师如果考虑统一的教学内容,就无法考虑不同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速度的差异;教师如果考虑班集体学,就无法去考虑个别化教学。英语教学成了要求学生必须去适应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英语教学。这种常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因此实施个性化英语教育就有了必然的趋势,因为教师可以考虑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保证全体学生英语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大纲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的不同特点,然后再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引导和帮助。只要明确了具体目标,并做到学用一致,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从知识体系转向应用能力。

篇9

2.远程教育目标的多元化。远程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多元的、全面的,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多个方面。远程教育也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通过引导和组织,构筑实现远程教育任务的价值、技能和技术体系,培养受教育者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工作态度和道德行为,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选择、决断能力。同时,学习者在学习中不仅要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也要具备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3.远程教育途径的多样化。远程教育是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下,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及社会知识结构现状,坚持宽进严出的招生原则,培养社会人才。从终身教育角度说,远程教育的形式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等。

4.远程教育优势的明显性。现代远程教育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连接为一体,能够为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各类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终身教育拓展了全新的教育环境及巨大发展空间。

(二)远程教育发展视角

1.现代远程教育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而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服务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价值所在。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新趋势,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制定自身发展战略并探索科学发展模式。

2.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应有相对独立的体系支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趋势,为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现代远程教育必须作为相对独立的体系来加强建设,实施发展战略规划和整体设计,根除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问题上的某些随意性和短期行为。同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组织性和规范性,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必须实行系统性运作,形成相对独立的运作体系。这不仅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应加强社会合作。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现代社会性特征。其学习者主要来自社会的不同层面,分散在不同的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同时学习者在职在岗学习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形态或方式,既是自主性的,也是社会化的学习。为此,现代远程教育须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即全面实现社会化服务。

4.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每一个社会成员自我发展的能力,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应自觉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从学历本位向发展本位的转变。即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社会成员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现实基础,把社会成员自我发展能力的增进状况作为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由此形成人本化的发展思路和评价体系。这是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模式创新的根本依据。

5.现代远程教育应全面运用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是远程教育现代性特征的重要体现,网络技术不仅是网上学习环境的物质基础和支持服务平台的技术保障,也是教学资源社会整合、快捷传输的先进手段以及学习者共享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应高度重视网络设施建设,全力提高其利用率,集中体现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先进性,展示其发展形态的时代性。

6.现代远程教育应走创新发展之路。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创新工程,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决定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不断增强创新的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现代远程教育本身就是教育创新的产物,所以,在创新中求发展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终身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终身教育理论的含义

终身教育最早是由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从终身教育理论的含义来看,它是“起始于生命之初,终止于生命之末”的教育,是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统合系统,不仅要求所有教育都纳入其系统,而且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已往的终身教育只是个人行为,是个人为了自我完善而不断学习的努力,其核心品质是自我教育。但今日的终身教育面对的是社会知识与信息高度密集,个体知识处理方式已不再适合,必须通过集团方式才能处理。而在越来越专业化的时代,个体难以知道哪些知识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机构具备此类功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途径。而明天的社会是学习社会,即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社会1。学习和掌握知识将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及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学习和接受教育从个体行为转变为社会群体行为,从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个人愿望和追求,变为社会共同体对每一成员的必然要求。

可见,终身教育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它开始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潮,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制度,一种教育系统。到21世纪初,终身教育概念正在逐渐被终身学习概念所代替2。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所有教育都纳入它的系统,而且要求改变传统教育那种只传授僵死知识且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

(二)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

1.实现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在现实社会中,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何种教育层次的人在接受最后学历教育中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人必须依靠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完善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以适应科技与社会变化。这就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2.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是受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个体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但这些条件也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选择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模式,边工作边学习,实现人生发展方向上的自我完善与塑造。对国家而言,也可以用各种形式的大众化教育取代英才教育,实现教育的整体社会价值,使人的素质能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和谐发展。

3.实现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终身教育形成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的教育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实施不同要求与特点的教育,以实现公民的个性化特色的塑造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社会化综合目标。

4.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学习求得自我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的选拔功能,而面向所有的人,为之提供适合需要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同时终身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重视个性发展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这使人能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达到实现自我价值。

三、远程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功能

(一)远程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功能

1.开放共享:有利于终身教育大众化、社会化。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大众优势,使受教育的人可扩展到全社会。网络虚拟课堂随处可在,特别有利于进行继续教育的成人教育的学习,而现代远程教育可使学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学习,传统成人教育难以解决的各种矛盾也可迎刃而解。

2.自主学习:有利于终身教育的贯彻执行。现代远程教育的自主性可让受教育者根据个人需要学习知识,易于终身教育的贯彻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为核心,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为防止知识老化而进行终身学习的人,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可根据个人需要和可能,自主决定学习计划,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地域随机学习,可根据个人情况确定不同的学习时间,施教者可以在网上建立很多数据库、图书馆库等各种可高度链接的教学资源,供终身学习者选用。

3.交互自主: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远程教育中,学习过程正在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也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以学生为主的开放、交互式学习中,形成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老师为引导的新模式。这种广泛的自主性、交互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终身教育目标。

(二)远程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相互关系

1.远程教育在营造学习型社会氛围上大有作为。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既是个人的生活特征又是社会的责任,学习既是个人生活的特征又是社会生活的特征。远程教育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可以在社会上下营造一种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条件与设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无法到校园学习的人接受各类教育。它对每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改变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2.远程教育将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教育公平已成为体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公平。在现实情况中,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全社会所渴望的。终身教育从一开始就蕴涵着一个核心理念,即人文关怀和人文情结。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是要创设一种公平、民主的教育环境,最终实现人人学有其校、人人学有所得的平等、民主的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摆脱了求学障碍,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时空束缚,将为每一个学习者获取知识提供最大化的学习权利和机会,它将有效促进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3.远程教育为学习者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体系。现代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以及虚拟校园提供的多种媒体资源,还有畅通的教学信息传输与反馈通道等,为学习者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体系,使学习者的学习服务更加体贴周到、学习渠道更加畅通、学习环境更加温馨,从而最大化地分享社会优质学习资源。同时,远程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过程、教育时空的开放,可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习者的需要,使社会时时有学习之机、人人有学习之所。它满足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即在一个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从而使“不是选择合适教育的人,而是提供合适人的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得到实现。

4.远程教育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学习型社会中,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将以“学习者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现代远程教育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交互式、自选式学习取代灌输式讲授的传统教学“教”与“学”的根本性变革为学习者个体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更丰富的学习内容、更方便的学习方式和更合理的成本投入,以满足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求。

四、远程教育发展对学习型社会的作用

(一)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思想基础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无法满足个人终身发展的社会需要,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现代生活、工作的快节奏。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所有求学者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在全社会成员中牢固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的职能不仅仅是保存、传播、发扬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并最终为学习型社会提供广阔的思想基础。?

(二)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及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党和国家进一步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并针对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把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提供和开发人力资源潜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措施。不仅从宏观政策上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所需的教育环境,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为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为学习型社会提供系统服务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呈现了办学层次多样化、办学类型多元化、办学门类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习形式自主化的局面。中国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正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个人主动化、社区集约化、学校联动化和社会学习化的大教育格局;中国教育结构及教育资源都正在相互整合形成了各种形式教育之间的横向流动与自由转换,构成相互结合有机联系的全社会教育网络。这个教育网络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系统服务。

(四)为学习型社会提供公平教育的手段

篇10

美术理论(fine art theory)对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学术界通常取狭义,即指美术基础理论。它以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自然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美术原理如美术本质论、美术特征论、美术发生学、美术形态学、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和美术哲学等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另外总结、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广义的美术理论自身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一、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二、加强美术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1.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内容。

(1)一般教育学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具备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是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这类理论一般有: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系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或使用的知识。也只有教育理论才会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社会教育的人文环境,尊重教育科学规律,与人为本,策划科研方向,成就教育目的。体会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有利于防止纯艺术观阻碍美术教师社会化知识的拓展与利用。也只有研读教育理论,教师才能心知肚明,从教知道理,为师有方法。

(2)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艺术是人类认识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理论是艺术家走入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知识。它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源于最基层的美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为此美术教育理论对教学具有指引意义。而美术教育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育的价值、美术教育的目的等;②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外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演变、发展等;③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目标的设定、美术教学技术、美术教学设计等;④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材、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等;⑤美术教学研究: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鉴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评价研究等;⑥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美术教育实习的理论意义与方法等。

(3)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先导。通过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师范美术教育实习与在职期间美术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在美术教学中的各种能力,例如美术教学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课堂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得以提高。

陈美玉曾经说过:课堂活动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信念、想法、知觉、判断、教学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能力与特质的了解、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观念更新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2.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途径。

(1)建立“4+2”的师资培养模式。即4年美术基本理论与技能的本科学习与2年教育教学的硕士学习相结合的6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的美术教师,使师范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相并轨,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提高美术教学研究的能力。对教学的不断研究,将会提高美术教师多方面素养。因为在教学研究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术教师就会自主补充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技能。

篇11

一、挖掘美育因素,启发审美情趣,以情动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音乐欣赏中的“情”,充分调动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获得健康的感官享受,获得高尚情操和美好思想的熏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体验音乐的情感。

二、创设美的意境,培养审美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意境。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从而共同鉴赏音乐形象之美。

三、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激励审美表现

课外艺术活动的生动开展,激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开智中学音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器兴趣组等,对学生进行规范、严格的训练。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国庆”联欢演出,每期都要开展合唱比赛、卡拉OK独唱比赛、器乐比赛等,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各种文艺比赛,成绩显著。

四、实行乐器进课堂,促进创新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启迪

器乐进课堂打破了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展手风琴、电子琴、吉他等,条件差些的可选用口琴、竖笛、口风琴等。也可以将南方少数民族的乡土乐器“竹叶”带进课堂,还可利用器乐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二度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和演奏水平。

我从学生的表现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美育进行考查,将实验班及普通班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识谱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要比普通班学生强。

篇12

电化教育的引入教育领域后,因材施教才成为可能,电化教育能适应个别化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耐心的“顾问”。教师可以及时调控教学进程,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别差异,正确处理好“尖子”“一般”与“慢进生”三者的关系,处理好“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如,运用录音、录像和计算机上课时,放一次,有些人没有听懂,没看懂可以重复放,必要时,专为某些学生加电教辅助课,在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电教作用尤其大,既便于为“慢进生”补课,又便于学得快的学生多学些,学深些。只有面向每个具体学生授课,才能实现教学的个别化,各种智力和程度差异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才能走上面向全体学生的正常轨道。

二、电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想宽广、实践能力强的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边远农村地区的现有师资等原因很难达到要求,单靠老师的常规授课效果不理想。电化教育为这些地区创造了条件。学校及学生通过引进和购买适合本地区的教学软件,也就选择了不同的专家“教师”。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可以把不同学校的电化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相连。这样,任何教师均可通过有关设备讲稿,并把多媒体信息通过网络传给学生,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崭新的教育环境下,不同的学校和地区的学生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师”授课,通过信息共享,弥补了不同学校、地区之间教学质量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环境下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

三、电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电化教育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教学中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可将文字、图表、声像、动画集成在一起,让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其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电化教育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弥补了集体化教学的不足。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软件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难点和疑点可以得到更多的提示,也可以反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从而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上进的状态之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篇13

当前,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又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艺术、审美、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正朝着由重成绩向重德育迈进。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农村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农村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又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在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型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上,总书记在天安门上高唱《中华人们共和国国歌》,晚上大型晚会上六万人高唱《歌唱祖国》,使得全场乃至全中国人民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空前高涨。中学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农村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音乐教育活动极注重培养农村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其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说:“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农村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一首《爱的奉献》唤起了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爱心与奉献,使灾区的人们得到了温暖和战胜困难的力量。在纪念中国工农胜利70周年之际,人们重唱大型音乐组曲《组歌》,以优美壮阔的旋律讴歌可歌可泣的英雄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使人奋发。教师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农村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农村中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时,如果能表演出色,就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提供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除了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可以说,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不但能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越能使大脑神经系统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有利于农村中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人们更是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农村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则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中国教育报》曾报导,大连市实验中学的预备铃不是铃声,而是《翠湖春晓》、《花儿与少年》、《步步高》等名曲,无论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课间操,都播放一首名曲,每天5首名曲,不到两年,师生已熟知了几十首中外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高雅的音乐氛围,对身心大有裨益。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促使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五、音乐教育与审美素质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但要善于发现美甚至创造美,那就需要学习和培养。当前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人的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即是指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的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