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护理服务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服务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护理服务前景

篇1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 护士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新病人,给患者和家属留下良好第一印象。

2 备好床单元。护送至床前, 妥善安置,并通知医生。完成入院体重、生命体征的收集。

3 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入院告知:向病人或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的使用、作息时间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通知辅助护士送第一壶开水到床前。

4 了解病人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

5 如急诊入院,根据需要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等。

6 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

二 晨间护理

1 采用湿扫法清洁并整理床单元,必要时更换床单元,病号复及手术衣。

2 腹部手术半卧位(护士摇床至适当高度).必要时协助患者洗漱,喂食等。

3 检查各管道固定情况,治疗完成情况。

4 晨间交流:询问夜间睡眠,疼痛,通气等情况,了解肠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活动能力。

三 晚间护理

1 整理床单元,必要时予以更换。整理,理顺各种管道,健教.对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睡前排便护理。

2 对于术后疼痛的病人,应注意周围环境安静便于入睡。病室内电视机按时关闭,要求家属离院。

3 病重病危的病室保留廊灯,便于观察病人

四 饮食护理

1 根据医嘱给予饮食指导,告知其饮食内容。

2 积极主动协助患者打饭,肠内营养患者护士做好饮食指导,调配,卫生,温度,速度等知识。

3 根据病情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

五 排泄护理

1 做好失禁的护理,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 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每日会阴护理2次.

六 卧位护理

1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肢体的功能锻炼.

2 按需要给予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指导有效咳嗽.

3 加强巡视压疮高危患者,有压疮警报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七 舒适护理

1 患者每周剪指、趾甲一次;胃肠手术每天协助泡脚1次.

2 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更换衣物.

3 提供适宜的病室温度,嘱患者注意保暖.

4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 保持病室安静、光线适宜、 操作要尽量集中,以保证患者睡眠良好.

6 晚夜间要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八 术前护理

1 给予心理支持.评估手术知识,适当讲解手术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

2 告知其禁食禁水时间、戒烟戒酒的必要性.

3 如需要给予备皮.

4 做好术前指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拍背、训练床上大小便等.

九 术后护理

1 准备好麻醉床,遵医嘱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

2 做好各种管道标识并妥善固定各管道,保证管道在位通畅.

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十 患者安全管理

1 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了解病人九知道. 有输液巡视卡并及时记录.

2 对危重、躁动患者予约束带、护栏等保护措施. 危重病人使用腕带.

3 患者外出检查,轻病人由护工陪检,危重病人由医务人员陪检.

十一 出院护理

1 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术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术后换药、拆线时间,发放爱心联系卡)

篇2

广东电网公司茂名供电局(以下简称“茂名局”)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三级分支机构,是广东电网公司直辖的大二型供电企业。经过积极发展,茂名电网现已成为广东西部电网的重要枢纽,形成了环网供电的格局,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不断提高。为了全面应对新一轮电力企业改革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茂名局紧密围绕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为指导,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唯一的衡量和评价标准,积极、主动、持续、有效地推动客户服务工作,这对茂名局的客户服务人员尤其是客户经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茂名局客户经理服务体系建设是非常迫切和十分必要的。

客户满意度是客户满足情况的反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茂名局客户满意度持续上升,从201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78%,其中企业客户满意度较高。相较于2012年、2013年茂名局各类客户对直供直管、子公司的满意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子公司满意度与直供直管供电局满意度差距较大,比例高达90%的社区客户在各类客户满意度中得分最低。因此,提升子公司客户服务能力,加强居民客户服务水平,实现居民客户满意度的持续提升,成为茂名局客户服务工作的重点。

基于上述现状,茂名局搭建畅通高效的客户沟通桥梁和服务渠道,建设客户经理服务工作体系;同时整合社会资源,让电力服务走进客户,从而使茂名局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的用电需求,更及时有效地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通过提升客户体验、赢得客户信任、树立服务品牌,从而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U用电”是茂名局建立的客户经理服务品牌,其内涵是供电局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供电服务,关注客户的用电体验,提高客户对供电局服务的感知度。

2.“U用电”管理思想

茂名局响应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要求,以“光明不灭,温暖常在;动力不竭,经济领航”的企业理念为指导,建立全方位的客户经理服务体系、明确各类客户经理的服务项目,为各类客户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茂名局以“零距离,心服务”为服务理念,以“省心,贴心,暖心”为服务口号,通过高效、优质、真诚的供电服务让客户满意,打造“U用电”客户经理服务品牌。同时,茂名局着力打造“M-POWER”的品牌内涵,即:现代化的资源配置(modern)、专业化的客户经理团队(professional)、立足实际的发展思路(original)、让客户感动的服务热情(warmhearted)、活力无限的服务精神(energetic)以及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rapid),为各类客户提供舒适良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达到茂名局“了解客户、引导客户、服务客户、感动客户”的目的。

3.“U用电”创新方法

3.1划分客户经理类别,明确业务职责

茂名局根据客户分布特点,将重要客户、重点关注客户和大客户归为一类客户,配置一类客户经理;将社区客户归为二类客户,配置二类客户经理。依据不同类客户用电需求及特点,梳理客户经理服务项目,并按服务性质划分为:基础服务、个性化服务、用电宣传推广、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信息管理四类。

图1 客户经理服务工作内容

3.2编制客户经理服务工作手册

茂名局编制的客户经理服务工作手册,对每项服务工作的流程及内容都作出标准化要求。手册明确了搭建桥梁、培养团队、提升客户满意度和树立服务品牌的工作目标,同时细化考核指标,以确保客户经理服务工作的方向。其次,手册规范了客户经理工作时间,明确了客户经理应具备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及形象。最后,手册对每项客户经理服务工作进行流程固化,使客户经理规范化开展客户服务工作。

3.3设计客户经理工作表单

为有效管控和考核客户经理服务工作、规范工作信息记录,茂名局在已有作业表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作需要设计各类客户经理服务工作表单。客户经理工作记录表与工作总结表用于日常工作记录和阶段总结汇报,其他工作表单则用于专项服务工作的记录。

3.4开发“客服通”移动应用

为实现客户经理服务工作的便捷化操作、提升客户服务信息化水平,茂名局围绕客户经理服务工作的需求与特点,针对性地设计了“客服通”移动应用,设置知识中心、工作派发、角色定位、问答社区、群组交流等功能。

表1 “客服通”功能表

图4 “客服通”功能示意图

3.5组建“1+1”服务模式

茂名局组建了一支由计划部、基建部、设备部、运行部、市场部等部门的专家组成的客服工程师团队,负责为各类客户经理提供协助和支持。根据需要在部分区(县)局设置区局客户经理支持团队,协助区局客户经理解决重要客户问题。

4.“U用电”实施措施

4.1试点单位人员匹配

茂名局选取各区(县)局下辖的六个营业厅和供电所为试点单位,进行人岗匹配:由大客户服务班、客户关系专责担任特大客户经理,由地市局用电检查班、供电所所长、营业班班长担任重要客户经理、重点关注客户经理,由抄表班、用电检查班、营业班人员担任社区客户经理。每位重要客户、重点要关注客户和大客户配置一名客户经理,同一名客户经理可同时服务多家客户;300户以上的居民区(自然村)配置一名客户经理,同一名客户经理可同时负责多个小区(自然村)。

4.2客户经理培训宣贯

为深化客户经理服务意识、提升客户经理服务技能,茂名局在试点工作开展初期,对试点单位约100位客户经理进行服务理念宣贯和服务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聚焦于客户服务理念与服务品牌、客户经理服务工作内容说明、客户经理服务技能要求、客户经理服务规范要求等。

4.3先进单位标杆学习

茂名局客户服务中心还组织客户经理到深圳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进行参观学习,从而了解兄弟单位先进的服务技术、管理理念及配套设施,并就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以达到教学相长、互相提高的目的。

5.总结

茂名局通过开展“客户经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客户经理团队,搭建了畅通、高效的客户沟通桥梁和服务渠道,打造优质、便捷、贴心的客户服务品牌,实现了客户体验优化、客户满意度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营销人员客户服务能力提升

根据“U用电”客户经理服务模式推广计划,到2015年中旬,茂名局将实现客户经理服务全覆盖,并完成对1000多名客户经理的培训与宣贯工作。其中培训将涵盖业务知识、服务技能及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同时,茂名局通过客户经理激励机制,为客户经理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客户经理顺利实现职业晋升与转型,并为公司建立人才储备库。

5.2优质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通过开展客户经理服务工作,茂名局建立并巩固了与物业、街道办、政府等单位的合作关系,拓展了客户服务端点,便捷客户服务。在试点居民社区,茂名局全面设置了用电宣传栏,针对性地选择宣传内容、涉及宣传画报,并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获得了居民客户的一致好评。客户经理制的推行,优化了用户体验,拉近了客户与企业的距离,有利于茂名局客户满意度的持续提升。

5.3用心服务打造企业特色品牌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神经内科现有住院床位46张,护士共18人,其中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分别有1人、3人、8人、6人。硕士学位1人,本科11人,专科6人。

1.2方法

1.2.1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氛围首先组织神经内科全部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我院具体的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案,并认真对学习培训的结果进行考核,以确保全科护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优质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其服务理念[2]。此外还可以对基础护理以及二级护理的服务项目和内容进行公示,在每个病床设立提醒牌,将优质护理的服务理念加入到向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中,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默契配合,方便工作的开展。最后设置每季度优质护理服务之星,对于优质护理服务优秀的护士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与每月的绩效考核关联。从而使全科护理人员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1.2.2改革创新护理工作模式①对现有排班进行改革:由护士长全权负责排班工作,主班护士则主要负责后勤工作以及处理医嘱等,其余的护士全部分配到管理具体的患者。②分组式责任护理:对原有的排班方式进行改革,建立分组式责任护理模式[3]。将全科的病床位分为两组,每个责任护士负责到具体床位,平均每位责任护理负责8名患者,此外每组的责任组长还需要实时掌握本组患者的实际病情,指导本组责任护士完成相关的护理任务。③细化基础护理:对护士的一些基础护理工作要进行细化,如护理人员处每天完成基础的护理工作之外,还需要为患者送水,订饭等,此外我科还将每周三定为患者护理日,护理人员为患者修洗头、指甲、剃胡须等工作[4]。同时加强了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与需要,入院到出院各时期、各环节进行健康指导,包括疾病知识、简单治疗过程、各种检查项目、各种功能训练及饮食与活动的意义等。④倡导全方位的优质护理:全方位优质护理时提倡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我院实行四个一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即一个诚挚的微笑、一张干净整洁的病床、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以及一杯热气腾腾的水[5]。此外对于每天的工作都要有安排,切表明工作的重心重点,对每天工作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

1.2.3简化护理文书我院精神科率先根据国家护理文书标准简化了护理文书的书写记录,取消了对二、三级护理的记录,并对于病重、病危患者重新设计改进了表格式的护理记录单。这样有效地减少了护士花在护理记录上的时间,使护士有更多时间对患者进行护理。

1.2.4建立护士绩效考核方案根据护士的不同工作年龄、职位以及夜班和不同的工作质量决定其奖金系数,分为多个不同等级,体现高责任、高报酬和高技术的科学绩效分配原则。此外还给予每位患者投票权,选择患者最满意的护士,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以鼓励护士都能在实际护理服务中尽心尽力做到最好。

1.2.5医院支持措施我院也给予我科实质的支持,如改善了患者住院环境,建立患者电子病历等,有效减少了护士记录医生嘱咐的时间,此外还成立了专门成立的后勤支持小组,主要负责病区抽样标本送检、领取药品及医疗护理表格、无菌及一次性物品的下送等工作,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对患者进行护理。

2效果

2.1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根据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问卷调查及实际访谈,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后,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由之前的95.2%提升到99.0%。

2.2临床护理质量提高自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之后,我科每月的护理安全、基础护理质量检查、病房管理以及医院感染等各项指标的达标率均得到明显提升,达到98.0%。

3讨论

我院神经内科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之后,住院病房相比之前更加卫生整齐,病重病危患者以及一级护理质量也相比实施前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同时我科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得到提高。但是我科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我们只能通过现有的条件加上全科护理人员的不懈努力,集完善、评估、改进为一体,不断总结护理经验,力争将护理质量再提升一个档次。

参考文献

[1]张方方.探讨优质护理在神经内科的实践方法与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862-3863.

[2]李晶伟.前瞻性护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广州医药,2013,04:79-80.

篇4

2.1 心理护理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往往由伤前完全健康的人突然转变为四肢瘫痪,甚至危机生命,患者家属心理落差极大,都会陷入非常的恐惧与茫然中。因此,护理人员和医生一起向患者及家属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工作,介绍该病的性质、治疗进展、手术方式、注意事项及以往的成功病例等,调节好患者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理解,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

2.2 药物治疗护理

患者入院时首先用颈托或牵引维持颈椎稳定,安置气垫床,颈部制动,避免颈椎过度屈伸和旋转。颈髓损伤6h 内常规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冲击期间给予心电监护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因短时间输注大量甲基强的松龙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循环性虚脱及心脏停博,所以,要行好除颤器并遵医嘱补足水和电解质及预防性的应用抗酸剂、H2 受体拮抗剂,防止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所致的大出血的发生。对有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须留置导尿。

2.3 肺活量训练

篇5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6月入住解放军昆明总医院附属中医院内科给予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患者232例,患者均有生活自理能力,男132例,女100例,年龄26~80岁,平均(56.6±8.2)岁。所有患者均已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将患者随机分组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两组均按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规范要求穿刺成功后再常规消毒贴上3M敷贴。对照组用胶布固定留置针;观察组用无菌纱布包裹留置针及3M敷贴。两组患者每3天换药一次,若穿刺点出现渗血等情况及时做相应处理。

1.2.2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和3M敷贴脱落、留置针滑出等情况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篇6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用户服务的路径并不是单一固化的,而是包括了网络数据库检索、网络展览、网络商店、网络社交媒体、网上课堂等多种形式。例如,美国班克罗夫特图书馆不仅建有“特色口述历史项目”数据库、网上博物馆展览,还在图书馆网站上公布自己出版的图书目录和提供网上售书服务,开辟了别具特色的“批判式利用”。美国总统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还开辟了网上商店和网上课堂。一方面,这些多元化的服务路径是数字网络时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态度和所做的努力。目前,我国图书馆口述历史服务的路径主要是建设口述历史资源数据库,提供网络检索服务和网上展览,服务方式还较为单一。据了解,一些用户对口述历史较为感兴趣,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获取口述历史服务的路径,制约了他们对口述历史的利用。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应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对美国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路径进行思考和合理借鉴,研究开辟适合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的服务路径,这或许能够成为提升图书馆口述历史用户服务水平的突破点。

3 注重口述历史著作权保护

篇7

由于我国多数人口分布在农村,基础医院[1]担负的责任就意义非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基础医院的管理方面存在着问题,护理又是患者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障患者的健康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引入层级管理,有利于基础医院进一步将临床护理进行完善。层级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管理模式,其基本框架结构为: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成层级结构由上到下。通过实行层级管理,可以更好地合理分配和利用医院的资源,在明确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将分内工作进一步做好。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基础医院实施护理层级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基础医院实施护理层级管理的必要性

1.1 基础医院存在的问题[2]

基础医院的机构设置较为臃肿,盲目向大医院看齐;人员超编,有许多的乡村医院常常处于休假状态,医院对其本身的服务群体的定位不到位,导致严重浪费了资源。除外,基础医院的岗位混乱,分支机构有时只有一人或者两个人,但是他们要负责各项事务,涉及的职能过多,影响了医院效益。

1.2 医护者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护士是临床护理的直接执行者,也体现着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护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士自身的素质,保证了医护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而全面的服务。相反,如果护士缺乏责任心,不能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就会导致责任风险。比如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比较仓促,“三查七对”没有做到仔细,医嘱查对时不够认真;一级护理没有按规定进行巡视;晚上值班时没有戴口罩就进行无菌操作等,上述情况都是造成差错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3]。护士习惯于按医嘱被动工作,被动应急传呼,将重点大多放在有形的操作性工作中,却将病情观察等无形工作忽视了,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也成为造成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

1.3 医护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足

临床护理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提升的一个关键是医护工作者综合素质较低。我国大多数医院为了达到获得更大效益的目的,对护士实行了聘任制,导致很大一部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科生一毕业就走上了临床护理的岗位,进而造成在护理的过程中不能够满足患者的健康和心理需求。在工作中,医护人员护理记录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护理记录缺失的问题,在进行护理时,如果没有及时记录患者的情况会造成患者病情与抢救记录出现缺失,从而为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

2 基础医院实施护理层级管理的可行性

2.1 医院加强了对内部的管理

医院自身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加强了对医院工作者的作风管理,对医院人员的服务管理,对自身收费医疗等项目的管理。

2.2 基础医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要求

目前基础医院招收的护理人员均是专科毕业或者本科毕业的人群,他们的技能比较高,知识丰富,服从度高。为进一步实施护理层级管理提供了人员保障[4]。

2.3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医改的实施,无疑为基础医院提供了资金、技术和法律上的支持,护理层级管理的实施更为方便。

3 实施护理层级管理的措施[5]

3.1 确定护士各层级的标准

第一级为专门负责患者的基本护理;第二级专门负责重症患者的护理;第三级专门负责运营护理程序的开展工作、健康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其余护士的护理能力;第四级负责护理方面的科研工作。

3.2 确立各层级护士的职责

3.2.1 护士长:为第四级负责人,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直接参与护士的护理工作和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每周日负责查房,每月开展护理的科研会议。每月填写、上报护理质量统计表,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3.2.2 高级责任护士:为第三级及以上级负责人,专门负责重症患者的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合理分配合适的护士,并做好监督下级护士的护理工作。

3.2.3 初级护士:为第二级负责人,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帮助高级责任护士做好患者的病情监测工作,并将不良情况告知上级护士。

3.2.4 助理护士:为第一级负责人,配合专业护士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针对个别的农村患者做好卫生方面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4 实施护理层级管理的发展前景

关于基础医院实施护理层级管理的发展前景[6],国内不少专家对此都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和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基础医院的专项款、医疗器械比以前更多,这就为基础医院实施护理层级管理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但是也有不少专家表示了消极的看法,他们认为即使护理层级的管理的实施工作到位了,但是人们的素质有待改善。有的患者不能配合护理工作,认为医院不会对他们全心全意的负责。还有患者对基础医院的设施有所担忧,这就为护理层级管理的实施加大了难度,不能保证护理的有效性。但从整体来看,基础医院实施护理层级管理还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

5 结语

层级管理的特点是管理层次得以简化,领导的重心下移,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基础医院实施护理层级管理有助于管理从宏观粗放向微观细致转换,可以保护患者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护理,在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方面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除外,护理层级管理的实施可以满足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项需求,有利于增加治疗的成功率,护士的各项业务素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于基础医院来说,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可以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势必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同时,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信誉度,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综上所述,基础医院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可以为护士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不仅可以满足经验丰富的护士的成就感,而且为年轻护士工作者创造了更为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德辽,刘成霞.开展护士人性化护理培训干预的效果与研究[J].重庆医学,2010,38(6):685―687.

[2] 李锐,董春苗,辛丹等.人性化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18-119.

[3] 亚洁,张立颖,李玉英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39(12):918-920.

篇8

3、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方向与动态;

4、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护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美容、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医疗/护理/卫生;

2、美容/保健;

3、制药/生物工程;

4、医疗设备/器械;

5、新能源;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教育/培训/院校;

8、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护士、护理、美容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护士;

2、护理;

3、美容师;

4、护士长;

5、美容师顾问;

6、美容师导师;

7、销售代表;

篇9

1.2 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 20世纪中期以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各种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症。随着医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和防疫常识的普及以及营养状态的改变,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在疾病谱和死亡谱上的顺位逐渐下降,并被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及意外伤害等疾病取代。对于慢性病人来讲,医疗服务的特点是在服务时间上,要求长期而连续,在服务类型方面要求护理、教育、咨询重于医疗,在服务方式上要求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家庭成员的参与,在服务地点上要求以家庭为主。而单纯的专科医疗服务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这就为家庭护理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3 医疗费用的增长过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费用迅速上涨。当然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高科技术医学的发展,使医疗投入急剧增长,然而对改善人类总体健康状况却收效甚微,有一些可以避免的导致上涨的因素,例如一些本应在基层得到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病人纷纷涌向大医院,从而造成医疗费用增长和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资源的不合理消费使人们迫切要求改变现行医疗服务模式,增强了以家庭护理的需求。

1.4 生活环境与行为方式的影响 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认为,人类疾病70%~80%与环境有关。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大量人口集中于现代化的城市,使生活空间十分拥挤。复杂的城市生活,大气的污染,环境质量的下降等都对人类生成的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如吸烟酗酒,营养失调,紧张的行为等都有害健康。通过开展家庭护理,可及时地进行健康教育和提供咨询,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并充分利用家庭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家庭进行良好的调适。

2 开展社区家庭护理的困境

2.1 家庭护理人才匮乏 家庭护理是一种对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的护理专科,是一种整合生命科学,是临床医学和行为科学的宽广学科,随着学科领域的演变和服务功能的扩展,护士现有的知识结构对发挥其多元化角色的服务技能缺乏支持作用。而家庭护理要求护士为个人、家庭提供优质、方便、经济及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它不仅涉及相关的多学科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还需要护士有强烈的人文情感,出色的管理意识和执着的敬业精神。目前,开设的社区服务站中,护士学历偏低,能起到这类综合作用的护理人员为数不多。

2.2 传统健康观的束缚 所谓健康观是指人们如何看待健康。在进行家庭护理的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成员对健康的回答是“健康就是没病”。这种传统的健康观淡化了人们防病与保健意识,大病到医院看,小病吃点药,这种思想对个体健康存在着根本的缺陷,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整体素质低,虽然倡导积极的健康观能给人以全方位维护健康状态的启迪,但由于观念的陈旧而使家庭难于接受。

2.3 家庭保健政策及财力支持不足 关于家庭护理,目前我国还未建立一套统一、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虽然国家行政部门提倡开展社区、家庭护理,但并未将家庭护理列入医保范围,并未制定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如社区服务的收费标准(健康档案费、保健服务合同费、上门服务费、家庭病床费、查床费用、急呼上门服务费)及自我保护的法律手段等。家庭护理不创收,没有经济效益,家庭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政府又没有这方面的专项投资,故而限制了家庭护理的发展。

篇10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再加上我国的人口总数相对于其他国家较多,导致了大多数老年患者看病难、就医难[1]。而且我国医疗事业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老年病人的专业护理更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在本科护理教育中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计在当前的医疗发展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1老年护理教育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老年人群是患有疾病最多的群体,而且多数为慢性疾病,这就会使老年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也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况且现在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都相对缺乏,对于前来医院就诊治疗的患者不能完全的照顾周到,更不用说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对于护理人员的缺乏是目前老年患者护理教育的主要问题[3]。

2老年护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存在看病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再加上各大医院设施的科室相对较多,一般包括儿科、妇科、急、门诊、口腔科、内科、外科等,这些科室都需要大量的护理工作人员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工作内容,所以护理人员的缺乏是医院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各大医科专业院校应增设关于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老年护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以满足各个医院医疗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要求[4]。

3老年护理专业设置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基础医学、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与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热爱老年护理事业,尊老、敬老、爱老,具有对老龄人群实施整体护理、长期照护、临终关怀及社区健康服务基本能力能够胜任医疗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工作的高级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

4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4.1授课对象

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4.2开课时间

4.2.1全部本科在校学生在大一期间完成主修专业课程之后,并且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没有其它选修课程的,都可以主动报名选修开设的老年护理专业课程[5]。

4.2.2老年护理辅修专业采用学分制管理,辅修专业需修3~4门课程,总学分为8~10分。每门课程学时控制在30~50学时之间,并有一定的实践课或综合论文。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4.2.3为保证学生有计划修读课程和保证开课质量,凡申请辅修老年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在30人(含30人)以上时,单独编班组织教学。

5教学模式

5.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团队式、小组式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5.2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理论讲授与小组讨论、小讲课、多媒体、角色扮演、临床情景剧表演等相结合。

5.3课程内容安排:具体内容详见表1、2。

6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7]。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丽,杨淑臻.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预测[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156-157.

[2]施永兴.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3,14(1):39.

[3]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645.

[4]WolfJL,StarfieldB,AndersonG.Prevalence,expenditures,andcomplicationsofmultiplechronicconditionsintheelderly[J].JAMA,2002,162(20):2269-2276.

[5]高文荣、李春瑛,李彩福.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与展望[J].科技资讯,2011(36):235.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3月整群抽取天津市2010年高等院校全日制护理专业毕业实习护生390名。

1.2 调查方法(1)问卷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法,“社区护理职业认知情况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48。问卷分为三部分,含14个条目。第一部分为护生的一般情况调查,含3个条目,内容涉及专业方向、毕业学历及是否已进行社区护理实习;第二部分为社区护理知识调查,内容涉及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目的、工作方法、工作时间等7个条目;第三部分为护生对社区护理职业的认知,有7个条目,内容涉及对社区护理的就业意愿及就业前景、劳动强度、社会支持、待遇、工作环境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调查问卷按照目的性、反向性和实用性的原则进行设计。(2)问卷调查:先讲解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下发问卷,集中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90份,实际回收366份,回收率93.8%。剔除8份无效问卷,最后保留358份,有效问卷为91.8%。

1.3 统计方法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的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358名毕业实习护生中,社区护理专业方向15人,护理专业方向190人,涉外护理专业方向117人,助产专业方向36人;本科学历280人,专科学历78人;其中103人已完成社区护理的实习。

2.2 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 (1)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整体认知情况:67.9%的护生知道社区护理的服务类型为长期的终身性健康服务,65.4%的护生知道其工作方式,62.0%护生知道其工作方法。按认知得分的高低排名,前三位是“工作目的”(2.85分)、“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地位”(2.84分)和“服务对象”(2.78分)。护生的整体认知情况见表1。(2)不同学历护生的认知情况:专科学历护生得(2.54+0.32)分,本科学历护生得(2.64±0.2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5)。

2.3 就业意愿情况护生中对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选择“不确定”的人数最多,比例达到了56.1%。不同学历护生毕业就职于社区护理的意愿见表2。实习与否护生毕业就职于社区护理的意愿见表3。

2.4 对社区护理职业的态度按护生对职业因素“同意”的人数比例从高到低排序,认为社区护理“能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前景好”的比例均达到50%以上,见表4。

3 讨论

据报道,国外已经有社区护士工作团队使用自评的方式对她们与居民的关系和目标地区所需改进进行了评价。国内朱腊荣等研究发现,当地的护生在社区护理知识掌握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工作目的”、“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地位”、“服务对象”的了解分别排在前三位,由此可见,这些方面在教学中已经涉及,护生已基本了解。分别有67.9%、65.4%和62.0%的护生了解社区护理的服务类型为长期的终身性健康服务、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护生们不能确定社区护理的工作方式是否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护生们也不能确定医护协作是否是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这可能与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均未注重此部分的内容有关。仅有少数护生了解社区护理的工作时间为轮班制,大部分的护生不清楚,这在实习组与未实习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虽然护生进行了社区护理实习,但是对基本的排班情况尚不能了解,所以,社区护理实习的方式是否需要改进,以获得更加满意的实习效果,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调查发现,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知水平高于专科生,这可能是由于护理专科和本科在学制、课程设置、学时、教学内容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本科生接受的教育更广泛、更深入,因此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识水平高于专科生。而不同的认知程度对于今后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也会产生影响,如果要提高社区护理的质量,则应对护生进行长期、专业的培养。

从调查结果还看出,目前社区护理实习并不能使护生的社区护理知识水平得到提高,这与邹德风等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目前的社区护理实习质量还有待提高,教学环境和带教老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对护生毕业后就职于社区护理的意愿调查发现,由于生源不同及面临就业压力不同,护生对社区护理就业意向也不同。本科生毕业后有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愿望的仅占所有本科生的16.1%,专科生有53.8%毕业后愿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本科生就业优势相对明显有关。本科生多数人不愿意选择社区护理,而专科护生就业压力大,较多人愿意选择社区护理岗位。由此可见,不同学历的护生在职业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是否已实习过社区护理对护生就业的影响不大,这可能与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定位比较准确有关。

在我国致力于发展社区护理的背景下,大部分护生认为社区护理的前景比较乐观,本次调查结果与胡蓉芳的调查结果一致。护生们也认为,在社区工作可以更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对目前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劳动强度、社会支持、工作环境方面却存在疑虑,最不理想的境况是工资待遇,仅33名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工资待遇较高,占受调查总体的9.2%。大部分的护生(57.3%)在这个项目上选择了观望态度。纠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大众对社区护理的认识还不够,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社区护士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体制滞后;三是社区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劳动强度高,社区护士专业水平欠佳,自身素质提高意识不够;四是护理服务方式单一,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对社区护理教育及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职业情感教育,培养积极的职

业态度:建议不仅要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提高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同时应适当进行职业指导,根据护生的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职业定位,帮助护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培养目标不同,鼓励护生树立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信心,介绍国内外社区护理的成功先例,使护生认识到社区护理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认识到潜在的社区护理市场,从而促进社区护理的长期发展。(2)改善社区护理教学环境,提高带教质量:目前的社区护理还刚起步,社区护士的角色尚不能真正在社区中体现出来,因此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只体现出最基础的对病人的护理以及建立健康档案,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相对不高;而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这一新生事物也还需要时间去认识和接受,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短时间内尚不能显现出来。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单位在选派护士时没有经过严格挑选,把年资和经验都相对较低的护士派到社区,延缓了社区护理的发展。另外,社区护理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源严重不足,工作条件简陋,护理服务质量不良,教学环境不佳,带教老师教学意识和水平欠佳。实习中护生将带教老师当作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寻找自己的未来。所以,重视社区护理教学环境的建设、加强师资力量是当务之急。(3)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社区护士的社会形象:提高护生社区护理专业知识,加强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鼓励护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居民的信任,为社区护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娟,李继平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9):2279-2281

[2]刘则杨,王春生,孙学平,对需求变化条件下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1,2l(4):32-33

[3]李惠娟,季正明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4,17

[4]朱腊荣,护生实习前对社区护理的认知调查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5):101―103

篇12

1 精神科护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然而这些精神疾病患者中有90%以上的人群没有求助过精神科医生。而精神疾病的管理、预防、治疗、康复非常的重要,可见,人们对于精神专科的认识远远不足。在全国建立的国家级精神护理专业培训基地中,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流失最为严重,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整体水平不高。我国现在急需要大批量的具有高素质的精神科医务工作者。而护理专业人才缺失尤为突出。

2 精神科护理范畴

精神科护理方向可分为专科护理、社区护理、个案护理及病房护理四个方面。

2.1 专科护理:要求从业人员为患者提供专业治疗和疗养环境,保证生活质量,加强基础护理。护士应当能够通过病人面目表情及肢体语言,预知发现病人的危险行为。

2.2 社区护理: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精神治疗、护理及管理的方式,但在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发展缓慢,社区护理从业人员数量匮乏,主要是我国缺乏统一规划和经费投入,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

2.3 个案护理:是卫生保健服务的普遍模式,它强调了服务的连贯性,对于病人的身心护理有极大帮助。若能持续推动发展,对于节省国家资源、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极大帮助。

2.4 病房护理:是采用国际上的风险评估分级化管理,将红色级别患者送至专科精神卫生机构医治,黄色级别患者送至防治机构,绿色级别患者在家庭或社区康复即可。

从资料显示,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管理模式的改进,精神科护理的范畴逐渐扩大,对精神病人的护理也向开放式管理逐步改进,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3 精神科护理的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和医学上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这时,作为精神科的医疗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一名精神科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且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要有丰富的人文关怀,有耐心,有一颗恻隐之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根据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现状和范畴来看,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和机遇。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在校护理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与指导,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认知度有限,对精神科护理工作感到恐怖已经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认知状态。同时,作为院校教育,也缺乏针对精神专科方面的护理教育,不仅是在理论上、临床见习、实习上,甚至是思想上,导致精神科护理教育的滞后。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的护理教育上,都缺乏规范化的教材学习指导和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培训。由于精神科工作具有高风险性,高强度性等特殊性,多数护理人员对精神科工作具有恐惧和抵触心理。在工作方面,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精神疾病的患者,既要预防遭到患者的攻击、殴打,又要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和到位性,且精神科患者多不能正常表达自身感受,在不受控制下易发生伤人、自残、逃跑等状况[2],会给护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其次在社会和生活方面,由于社会上的一些歧视、不认可,还有家人的反对、不理解,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流失,而在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少,且工作量超负荷过大,又加上患者的不配合,长期循环造成护理人员的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自卑。而在如此超负荷工作量的前提下,护理工作人员的福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形成了一个超负荷工作却低收入保障的工作模式。

从就业前景来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机遇也是不容小视的。随着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增加,护理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一种紧张的形势。这对于护理就业也有一个多向的选择,就业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应对新的挑战,精神科的护理事业也需不断的调整和创新。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促进社区化精神卫生服务,让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重心向社区转移,使精神卫生服务可以更完善、及时、经济、有效地进行,进一步发展社区精神护理工作。同时,大力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性”管理,完善护理教育和知识结构,加大精神专科护理的临床护理力度,推行此模式促进精神疾病防治,多学科,跨部门协作,不仅仅局限于依靠精神专科护理人员和医疗机构,更要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特别是患者的参与,发挥家庭在监护的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家和政府不断提高和完善护理人员工作工资福利的待遇,护理人员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有所改观并得到认可。此外,结合个人状况,还可以考虑出国发展,更好的学习国外先进护理技术和经验,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从事精神科工作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是一个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机会。

因此,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管理方式,结合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实际实况,积极的发展我国精神科护理卫生事业,多方面去不断提高和完善服务质量,使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4 精神科护理教育

在世界范围内,对精神科护理的课程也要求不一,一些国家多采用专门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入学时就选择好今后的执业方向,然后根据其选择的方向接受相关方面的课程教育和培养,学生毕业后也只能在相关领域进行护理实践。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精神科等专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对于精神课护理课程的设置,我国对护理专业学生要求培养具有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的能力,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社区护理工作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相对于精神科的特殊性缺乏针对性。而且大多数的护生对精神科护理的认识并不十分充分,加上文化程度及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护生,特别是高学历护生毕业后选择精神科从事护理工作的寥寥无几[3]。因此,进一步合理安排护生在校期间的进行系统的精神科知识学习,不断加强和深化学生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篇13

1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1]。

2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1]。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403家。

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3],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

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为此,笔者到上海进行调查,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

上海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两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在上海2005年就有474家,床位数49529张。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2],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海卫生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仅奉贤区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800张,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有的医院120张老年护理床位仅配有8名护士,24h轮流值班,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

5国家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

6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从上海的老年事业发展,推测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将是我国未来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体系,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一支很庞大的社会岗位群体。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