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服装设计调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服装设计调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服装设计调查

篇1

第二,传统研究生教育中单一导师具有专业局限和个人喜好的偏向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架构与理论积累的多元化发展,容易框定和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课程设置在划分配比上尚不平衡,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实践,或者过于集中和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理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并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得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式上虽然有别于本科阶段,鼓励学生以“自讲”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学习,但教师的“放手”程度依然有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持程度仍不够高,限制较多。

第五,考核方式仍过于单一,尤其是毕业时存在流于形式的论文或设计成果,而评判标准的不统一,以及评判人员在范围与对象选择上的局限,也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无法获得客观、全面地反映和认定。

第六,就业走向分配不均匀。由于关联性实习基地或具有长期合作性的实习单位的缺失或不稳定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真正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毕业后对于相关服装用人单位的融入性和适应性较差,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认可。综观整体,虽然较之以往江苏地区相关艺术院校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以上一些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高层次服装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改革迫在眉睫。

二、思考与探讨

通过对江苏省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似乎已是老生常谈。虽然近年来很多院校都有意识地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但很多具体事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效果也因此难以保证甚至大打折扣。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合理有序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相关机制。

第一,在师资配置上,实行校内与校外、单一学科与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予以整合,同时补充与本学科关联性较强的其他学科的教师配合教学,让学生能够突破单一学科学习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局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多学科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逐渐形成以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为主体且包含跨学科内容的复合型知识储备。

第二,在导师制度上,充分开展与推行双导师制,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校内方面,可以分别将擅长理论研究与擅长实践的导师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辅理论的双向学习中获得进步;校外方面,物色并筛选相关服装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专家或杰出人才,以兼职导师的身份帮助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解决出现的问题,联合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比重,并有选择地增设与自身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围绕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建设以实践内容为主、理论内容为辅的课程体系,合理调配二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关联度,让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选择与服装专业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的专业视野与分析能力。

第四,在教学方式上,建立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研讨为主的课堂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研究生阶段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言与相互切磋的机会,压缩以“我教”“你学”为主的教学比重。教师应转换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进而建立和形成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善听、多言,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意识。

篇2

我们知道,较高的满意度将导致生产率的提高。服装设计师满意度高了,他们的设计效率才会更高,并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因此,我们对北京市从事服装设计人员展开了相关调查。

二、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北京市服装设计人员就工作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问题展开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资质信息;人力资源管理;薪资福利共四部分。分析北京市服装设计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与满意度,及影响忠诚度和满意度高低的因素。

由于服装设计人员散布在不同企业,且人数并不多,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较难,持续时间较长。从2012年9月初至2013年2月底,通过网络投放和实地发放两种方式,共发放并回收10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70份。采用随机样本抽样的方法,以70人为总体规模,从中随机抽取7人为样本规模,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数据分析。

三、问卷结果分析

对70份有效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基础信息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服装设计师的平均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说明服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较年轻,对时尚和设计有着更新鲜的接触和更大胆的尝试。同时,由于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较年轻,对就业的稳定性会有一定影响。

从图2知,工作年限在2年以内的员工约占总体的71.4%,即超过了一半以上的员工不是刚刚入职,就是在不断地更换新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服装设计师的整体忠诚度不是很高。

参与问卷调查的服装设计师中,有42.8%是兼职。这说明有近一半的从业人员并不以此为主业。由于设计行业对于人的思维灵活性和对流行时尚的创新型有着较高的要求,导致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化而不得不放弃这个行业,这也导致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忠诚度不是很高。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以外,我们还发现,被调查人员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而女性工作者多为专职且多数就职于外企公司,可见该行业从业者女性比男性忠诚度高。

2、资质信息

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工作者未曾在海外学习,大部分属于国内派,甚至有一小部分从业者未接受过专门的设计师学习。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大部分从业人员对行业的热爱程度和认知度有限,所以对行业的忠诚度并不高。有过留学经历的从业者大多在外企工作,相比较对设计行业有着较高热情,忠诚度也较高。综上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工作环境的不同、员工自身资质的差异都可能影响员工的忠诚度。

3、人力资源管理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服装设计师对于公司发展前景是满意的,这和企业的员工福利及其绩效奖励措施有关。企业在制定公司发展规划时,深入了解员工状况的需求,不断完善公司制度,适当满足员工需求等等都会得到从业者的青睐,这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4、薪资福利

从上图可知,71.4%的服装设计师很重视薪资待遇和福利,这也是影响员工对企业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另外,服装设计师也重视工作的环境和工作时间。尤其是服装设计并非靠高强度长时间就能出成果的,相反,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时间,会促使设计师寻找到更多的灵感,激发出更好的作品,增加对工作和企业的热爱程度。

经问卷调查了解到,外资企业普遍薪酬较高,员工福利较好,而国内企业则相对较低。这导致在外企工作的服装设计师的满意度较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也较高。因此,国内企业可以提高薪资福利,以提高服装设计师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建议

从本调查研究可知,薪酬和福利在员工的心目中是影响其忠诚度和满意度的一大重要因素。俗话说“金钱绝不是最重要的,但无疑是很重要的”。所以,无论是对企业的忠诚度还是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度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只有良好的薪酬制度和福利保证,才会让员工在享有物质需要的同时提高对企业和职业忠诚度以及满意度。

篇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在深化医改的背景下,社区卫生人员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状况在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通过调查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未来人员供需趋势,问题和对策,合理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需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图们市所辖行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4家。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普查法,对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普查,调查结果应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关数据指标分析,建立数据文件。

2 结果

2.1 人员数量分布状况 图们市总人口130084人,其中农业人口54699人,城镇75385人;社区服务中心在职人员中医生10人,卫生技术人员4人,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1.30人,卫生技术人员为0.53人: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中医生19人,卫生技术人员5人,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为3.4人,卫生技术人员0.92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要求,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与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相对低。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为1.30人,卫生技术人员0.53人。乡镇卫生院的医师与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相对合理。基本上能够保证每万人配置2-3名医师以及相对的医技人员。如表1所示:

2.2 职称分布情况 图们市社区卫生人员职称整体构成:高级职称占12%,中级职称占38%,初级职称占41%,未聘任占4%。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高级职称占22%,中级占42%,初级及以下占36%,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占7%,中级占36%,初级及以下占51%。如表2、图1、2所示:

2.3 学历分布情况 全市社区卫生人员中本科学历占5%,大专学历占46%,中专学历占4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中本科学历占5%,大专学历占70%,中专学历占24%;初中以下学历占11%;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学历占4%,专科学历占41%,中专学历占55%。表3、图3、4所示:

3 讨论

3.1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相比,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绝大多数为中专和专科学历,高达94%,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职称不高,一半以上为初级及无职称,占57%,高级职称只占7%,难以完全承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担。

3.2 卫生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专业分布上全科医师太少,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师2人,乡镇卫生院没有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6%,中级以上职称占64%;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45%,中级以上职称占43%。而相对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员在服务压力,学历和职称上明显较低,这相对于较大的服务需求,必然需要更一步加强和改进。

3.3 改进措施

3.3.1 加强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第一,加大中青年骨干培养力度,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作为行业排头兵的培养对象,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确定培养周期。培养出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确实提高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综合实力。第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首先是要招募更多高学历和医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高总体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其次要加强去入职人员的培训,确保其具有相当的专业程度才准许其入职工作。还要加强对现有在职人员的系统培训,完善和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技能。第三,建立传、帮、带制度。通过综合评选高职专家,帅选有潜力、好学上进的低职称技术人员,在本土培养一批业务技术骨干。第四,培养高学历的中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调整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数量。通过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全科医生队伍措施,才能加快全科医生培养,稳定和发展全科医生队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3.3.2 加强全科医师人力培养。加强对全科医师队伍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在职教育来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完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探讨与应用多种全科医学培训模式,改变当前社区卫生人力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全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能力与素质,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六位一体”功能的需要,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篇4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是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主要反映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状况调查情况,对针对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以期给大家提供参考。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状况调查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相当迅速。各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保障人口的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改进提高等为我国的国民体质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医疗资源的投入分配不当,且费用高,服务下降。先前调查,我国目前对城市的医疗资源投入已近8成,且绝大多数是在大型医院中。据2009年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国内很多基层卫生机构在一些硬件医疗设施方面已大有提高,然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依然有较大问题。在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学历偏低,有一半多的人员学历是中专以下甚至无学历,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尚缺乏良好的途径。其次,医疗服务及保障体系建立不全。其次,在卫生保健方面不够合理公平。世界卫生组近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第188,即列第4。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召开了多项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大会,并指明了要尽力解决普通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质量及普及范围,并且强调了其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城市维系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保障大众卫生服务及保健等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同时也将其纳入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程当中。

当然,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地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环境、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等,但是,目前的建设情况尚未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要,依然有大部分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太信任,生病也不愿进社区治疗,全部涌进大医院,从而导致大医院患者爆棚,医院高涨费用,致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进不了医院、看不起病,实现全民卫生服务保健治疗难以顺利开展实施。

在我国,目前主要是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为社区的医疗提供服务。外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他们有非常好的方法,全科医生与其他医生一样,岗前都是要受到很正规的培训,与国内的相比,仅仅是在服务的模式及工作环境场所上有所不同。其次,外国的全科医生的医疗专业技术与水平上相差不多,还有医疗保险保障,所以全科医生在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诊疗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不大,加上医疗保险的投入,所以全科医生对居民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居民对他们十分信赖。然而我国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学历低以及造成可前段所讲的多方面问题,所以说,如何解决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是目前非常迫切的。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开始着手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调查及研究,但进展速度较慢,难以满足更多社区居民当前医疗健康需求。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对策

要解决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作用的加强:①制定政策及策略,系统规范培养人才:政府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着领导作用及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要坚持快速制定各种有效政策及策略,与此同时,要注重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素质及水平的提高,要将其纳入重要的工作议程当中,系统规范的培养卫生服务人才。②加大投入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大投入力度,适当的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福利,包括提高工资及待遇水平等;积极制定一些好的措施,以吸引一些好的人才进入社区;对全科医生的岗前及上岗后的各类培训及进修、学习的费用设立专项经费进行补偿和申报。③制定全方位机制,促进互相学习交流:制定全方位机制,促进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如人员培训、专项技术指导、患者的双向就诊等,展现出一个和谐、互助的发展前景。④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引导支持人才发展:加强管理,严格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执法监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正确引导、促进其专科医生发展为专业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技术资格制度的完善:首先,由于目前我国的全科专业尚未设置初级资格考评,以致全科医学专业的资格制度的不够全面,这已经对我国全科医生的规范系统培养及发展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其次,将全科医生称号划分回其执业范围之内,通过对执业注册的判定,使其能够横向的其他各类专科医生进行划分。此外,全科专业技术资格按级别进行划分,纵向区别,做好全科医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素质水平较高医资队伍。⑴全科医生技术资格考评制度的健全:①制定各类政策,保证全科专业岗位及技术资格相应:应该制定出各类优惠政策并全面落实,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全科专业岗位,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约束政策,对全科专业岗位的升职及专业技术资格提出规范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全科专业技术的资格人员与专业岗位之间的相应及匹配。②规范晋升资格要求,保证全科专业系列的规范和严肃:应当保证那些经过了执业注册的全科医生才能有晋升更高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的一律除外,以此来是全科专业系列更加的规范和严肃。③大力发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扩大队伍规模:应大力发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扩大规模,保证更多优秀的基层人员能早日

为全科医生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④快速开展全科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提高评审专家水平:由于目前各地对于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进行的不是很全面和顺利,又近5成及以上的大块地区还没有进行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所以,一定要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尤其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重要关键问题制定适合规范的评审制度,提高全科医学评审专家的素质及加快培养,以使各地快速开展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⑵强化全科医生执业注册及教育培训制度:要全面执行及落实全科医生的执业注册制度,全面统一制定全科医学专业执业注册规范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全面开展各类注册工作;严肃执法监督检查,快速有效的开展全科专业执业注册工作。对全科医师的教育培训也要加强,如大范围内开展调研活动,使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制度得以完善;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时加大投入,使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规范化和严肃化;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及水平,积极宣传和促进各项教育,使更多的社区居民相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提升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要在全社会加大力度进行宣传,让广大人民了解全科医学、信赖全科医生、提升我国的全科医学相关专业及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为全科医生的医资队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带来好处。

参考文献

1 第一届中澳(2011.5・深圳)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暨全国全科医生高级师资培训班内容摘登[J].中国全科医学,2011,19.

篇5

[

关键词 ] 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需要在职的医务人员不断的去学习和补足自身[1],为了探究目前太原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状况,为在职培训提供必要的依据,笔者于2013年4月—2013年6月期间进行了太原市5家社区的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2013年4月—2013年6月期间调查的太原市5家社区为例,随机抽取20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工作类别包括医生、护士、医疗管理人员及药房管理人员。包括男89人,女111人,年龄22~52岁,本科及以上学历59人,大专76人,中专及以下65人。

1.2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由山西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组成,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要求调查人员了解调查内容,能够对调查对象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清晰解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建议进行自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对继续教育的态度(是否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希望继续教育的形式(临床进修、参观学习、现场讲座、网络授课等)、影响继续教育的原因(工作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健康因素、其他因素等)等,除基本资料外,均以问答形式体现。共发放问卷200份,采用不记名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回收200份问卷,问卷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率对比用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继续教育态度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157人认为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占总数的78.5%,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9人均对继续教育表现出认可态度,占100%,而大专及以下则仅占69.5%,本科及以上学历对继续教育的认可度要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继续教育形式调查结果

在希望继续教育的形式调查方面,104人认为临床进修最合适,占52.0%;其次是参观学习,共65人,占32.5%;赞同现场讲座形式的共22人,占11.0%;认为网络授课较好的仅9人,占4.5%。见表2。

2.3 影响继续教育的因素

影响社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原因调查中工作因素占49.5%(99),占据首位,其次则是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健康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分别占21.5%(43)、18.0%(36)、7.5%(15)、3.5%(7)。见表3。

3 讨论

医学是一门基于临床经验的发展性学科,继续教育对于提高各个岗位上的医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状况来看,医学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国内外医学发展的不同步,导致医学教育内容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缺乏一些新知识的引进力度和深度,加上继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学员对于继续教育的内容往往一知半解,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尤其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而言,单位条件限制和繁重的工作是目前限制在岗医生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78.5%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都是有继续教育的期望的,这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整体的继续教育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不同文化程度的医务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学历越高则对继续教育的态度越积极,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9人均对继续教育表现出认可态度,占100%,而大专及以下则仅占6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调查结果与艾红梅的调查结果相近[2],这说明学历越高越能感受到现代社会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关注和期望,对于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在相应提高。

从希望继续教育的形式调查来看,52.0%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应当以实践较多的形式展开,这说明在职医务人员更注重一些临床新技术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不希望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止于理论,在与调查对象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希望采取网络授课的多为年轻人,而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授课这种非接触性质的继续教育方式很难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没有现场的互动来加深记忆,这和丁原全[3]的研究结果相近。同样,大多数人认为临床进修是最能提高自身的方式。因此建议在相关单位在保证自身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可以有计划的安排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修[4]。

而从影响继续教育的因素方面来看,各方面原因都有,但是工作因素则是最主要的,占总体的49.5%,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是负责群众保健、预防以及基本医疗的第一线,工作繁重,很难抽出时间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建议单位可以考虑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有层次的展开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此外,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分别占21.5%和18.0%,这个结果与陈妍茹等人[5-6]的研究结果不同,考虑原因是因为调查对象年龄层分布问题,而针对经济问题王蓉等人提出的由社区医院组织,聘请上级医院医师定期进行讲座及临床示范,并不定时安排医务人员参加会议进行学习,为在岗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7-8]。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应当根据社区医务人员的具体状况选择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方式,适当调整工作时间,恰当利用业余时间展开针对性较强的培训。

[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9-60.

[2] 艾红梅.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2):91-94.

[3] 丁原全.基层卫生士官继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0):1158-1160.

[4] 邱小雪,陈玉蓓.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结合护理岗位管理的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7):3642-3644.

[5] 陈妍茹,韩大海,张满银.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模型[J].继续教育,2013(9):9-13.

[6] 王蓉,高红,赵玲,等.成人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56-57.

篇6

顾客满意度调查(Customer Satisfaction Survey)是用来测量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在满足或超过顾客购买产品的期望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测量顾客满意度的过程就是顾客满意度调查。它可以找出那些与顾客满意或不满意直接有关的关键因素(用统计指标来反映,有时称之为绩效指标),根据顾客对这些因素的看法而测量出统计数据,进而得到综合的顾客满意度指标。它也是近年来市场营销调研行业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调查技术。

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从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上来说可以分成两个方面,顾客满意程度调查与顾客忠诚度调查。顾客满意程度是指顾客感知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与其期望相比的结果,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感受能否符合原先期望,符合程度越强,越能反意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就是要针对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与其期望相比的结果进行相关调查工作,具体到电力设计行业而言,就是顾客对我们的设计是否满意,我们的设计是否符台顾客的要求。顾客忠诚度指的是顾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重复购买该产品或服务,以及向他人热情推荐该产品或服务的一种表现,它反映的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认同程度。具体到电力设计行业,顾客对我院设计队伍设计水平、设计能力的一种认可,直接关系到我院在电力设计市场上的美誉度。

二、电力设计行业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的现状

我院作为福建省电力设计行业的龙头老大,我院领导一向十分重视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本年度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就在我院三级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实施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调查了顾客对我院电力设计相关服务的满意评价以及顾客对我院设计水平、设计能力的认可程度。调查方式由以下几种:(1)由经营部组织相关部门自行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2)经营部利用工程回访和现场中间检查等机会进行调查;(3)委托驻现场施工代表进行调查。调查实施过程主要采取:电话邀请、预约送表上门或电话问卷讲解,传真、系统OA及电子邮件调查和电话回收确认等,确保问卷为最终顾客填写。上半年度共发放问卷49份,收回45份,回收率占91.84%;从回收的问卷状况来看,虽然有部分企业对我院的设计服务、设计水平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大部分企业对我院的设计服务、设计能力、设计水平还是持较肯定的态度。

三、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作为电力设计市场供给方――各省电力设计勘测院,对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重视不足。

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一直存在各行各业中,但是电力设计行业作为一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特殊行业,一向以来不重视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力度不断增强,电力设计步入了黄金期,设计成了“骄儿”,容易忽视了质量、服务,“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全员全意识顾客至上的思想薄弱。这一两年来,随着电力设计市场地进一步开放,电力设计市场了也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再加上2009年国际金融影响,电力设计行业也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解顾客需求,作好顾客满意度调查就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作用日益突显。因此,真正建立起全员全意识顾客至上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缺乏科学有效的电力设计市场顾客满意调查评价体系。

篇7

近些年来,我国的卫生服务的新趋势便是社区的卫生服务,但是我们都知道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行业起步比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的测验标准。为了保证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地发展,相关的管理者要着重加强对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的考核和培训,而国内对于相关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的考核研究甚少。所以,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及分析我国部分的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通过量化的分析,比较了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测评成绩在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我国今后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与提高来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

一、调查的方法

1.调查对象

这次的研究调查是2015年1月到2015年6月进行的,运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将近4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作为这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其性别都是女,年龄大概分布在24岁到50岁之间。研究对象的标准为:(1)拥有社区护士执业证书;(2)护士及以上的职称;(3)有至少2年的工作经历;(4)年龄是在50岁以下;(5)自愿地参加这次的调查[2]。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的项目是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工作年限、技术职称、文化程度等一些的特征。对调查的结果运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以上的特征做百分比的统计学的描述,并进行相关的比较分析[3]。

二、调查的结果

本次调查的对象的一般资料如下:所调查的护士都为女性,总人数为110;她们的年龄大概分布在24岁到50岁之间,平均的年龄是35岁左右;工作年限跨越在3年到31年之间,平均年限是16年左右;文化程度有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有21位中专学历,69位大专学历,20位本科学历;职称的分布情况是56位护士,49位主管护师,5位副主任护士。

1.把各个能力维度的得分平均数除以所在的维度的满分之后,再将其进行排序,然后其从高往低的顺序是:伦理/法律的实践、人际的关系情况、专业的发展潜力、教育/咨询情况、评判性思维/科研的情况、领导能力的体现、临床护理的情况。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年龄段的得分状况为:年龄越大,核心能力的得分越高,但是这种情况在40岁之后是相反的,年龄在31岁到40岁的护士的核心能力的得分是最高的。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工作年限的得分状况为:工作年限越长,护士核心能力的分数随着越高。工作年限在3到5年的与11到20年的社区护士相比,两者在领导能力项的得分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三、影响因素分析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现状。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可知,这次调查中将近4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的核心能力整体水平挺高的,他们有能力担任并胜任其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但是普遍上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在伦理/法律实践方面、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与医院的护理工作相比较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所针对的对象比较广泛,所进行的工作比较繁杂和琐碎,但是又有比较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技术性。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护士要比医院专业的护士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且具有更大的知识面,而且她们呢的耐心与责任心都比较强。但是她们的评判性思维、领导能力方面都比较落后,这种情况是由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起步晚,发展不成熟导致的。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在以上这几方面的能力实践较少,所以还需要更大的提高与发展。

2.年龄对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影响的现状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核心能力跟其年龄有着相关的联系。以上的调查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在其刚工作的10年期间,她的核心能力一直都呈现一个连续上升的态势,这个包括临床护理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评判性思维这些方面的能力都体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高,一直到31岁至40岁的时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核心能力都到了一个最高最好的状态。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管理者应该着重加强培养年轻护士的核心能力。31-40岁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核心能力的最佳阶段,相关的管理者要着重这一年龄段的护士工作在比较重要的岗位上,用来提升整个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及社区护理事业的提升。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护士,她们的职业素质处于一个逐渐减退的阶段,相关的管理者要注意加强这一些护士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保持,并且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3.不同职称的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分析。护士职称的不断提高,她们的临床经验就越多,所以护士的核心能力也随之逐渐地提升。调查研究表明,随着职称的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月强。高职称的护士在自己的工作中的工作效率与质量都要高出其他的护士[4]。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综合地考虑护士各个方面的素质,对她们进行岗位分配,尽量地让高职称的护士在比较高的岗位上。

4.不同学历的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分析。随着护士学历层次的不同,学校对受教育对象的定位便随之不同,培养目标也有多不同。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本科学历的护士有较强的评判性思维与科研的能力。

5.研究的局限性。(1)样本的总量没有充分的代表性。因为受到人力与物理的限制,这次研究所提取的样本总量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没有很强的说服性。而且选取的样本覆盖的地域比较小,这就导致调查的结果仅能代表该地区的情况,而不能反映全国整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所以,要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体现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核心能力,那么在今后的研究调查之中,要尽可能地涉及更大的样本总量和地域的广度,从而提升样本的质量及研究性。(2)评判的方式缺乏客观性。这次研究只是用了社区护士自己的评价资料来作为评判依据的,没有采用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如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对护士的评价,护士之间的相互评价等等。所以,要使评判结果的准度性和客观性提高的话,就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主要采用他人评价然后辅助一些自我评价,这样取得的评判结果会更加的客观。(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基金项目:贵阳医学院教改项目 项目编号:0212002.

参考文献:

[1] 王敏,尚少梅.国外社区护士“核心能力”概况[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2):121一131.

篇8

资料与方法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自行拟题[1~4]。

调查对象:护士与临床检验工作人员。

调查方法:每单位随意选出护士和检验人员各1人,现场发问卷调查题(多选题10题、单选题10题和10道是非判断题)。采用百分制,得分≥86分为良好,61~85分为一般,得分≤60为较差。发放52份,收回52份。

调查内容:检测样品留取、采集的基本知识及对检验的影响、常用项目检验结果如何解读;有关临床输血程序、你所了解的有关临床输血的国家法律法规及你单位哪些有关临床输血的规章制度;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查看输血前的安全检查[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ALT、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的执行情况。

调查和评估标准的依据:主要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

结 果

不同调查单位护士、检验人员对输血、检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讨 论

随着疾病诊疗技术不断的发展,检验医学、临床输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能否正确合理地使用血液及其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及熟练掌握临床检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表1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护士、检验人员对相关临床检验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临床检验基本知识和输血知识差主要体现在对《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等不熟悉,对临床输血、临床检验相关法规的知晓率低,输血概念较模糊或混乱,输血风险意识缺乏;对生理、标本采集、化学、物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了解不够。临床护士、检验人员除应该了解检验科常用项目的临床意义外,更应熟悉检验科对不同项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以使检测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越来多,但输血量差异较大,年用血量较大近2万U,有的则不足10U,导致较多单位忽视对临床输血管理及输血前的安全检测,更不会主动投入临床输血所需的人力、物力,阻碍了临床输血的规范化建设。不管用血量多少,也要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加强软件建设,尤其要规范输血前的安全检测、规范输血医疗文书(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完善各种输血制度和各技术操作规程等最基本的工作。不能漏检输血前规定的检测项目,四项免疫检测项目,检测要求采用酶免疫法测定,酶标仪判读结果,对不能开展酶免疫检测的单位允许外送检测,但受委托检测机构硬是具备相应检测资格的医疗卫生单位,并索要和保留检测原始记录。

卫生行政部门尽快按照临检、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出适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临床输血、输血前安全检测规范或标准,对规模小又需要输血的乡、社、民营医院,要求达到血液检验、贮血、配血等最基本硬件设施,并对检验、输血相关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技术培训,完善输血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乡、社、民营医院临床检验、临床输血才能得以保障,并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

篇9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篇10

服装设计的实现注重对实用美术的应用,具体要求服装设计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艺术和服装设计手工技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教师着重对学生的商品意识、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进行培养。这三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优化服装设计教学,具体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服装发展市场展开调查研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实现对服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清楚定位,之后结合现阶段流行的服装设计图案、色彩搭配理念等,将这些内容更好地体现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服装设计学习的时候,提升学生对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教学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服装设计工艺知识技能,教师可将学生设计出来的服装在虚拟平台上进行展示。

(二)优化服装结构设计教

学在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构图制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服装设计和工艺的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有意义的作品和实际的成衣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制图裁剪操作。

(三)优化服装材料工艺教学

服装设计材料是将服装设计意图变成实际的重要实现途径。优秀的服装设计需要良好的服装设计材料支持。为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服装设计材料,加强服装材料工艺教学。服装材料工艺教学不仅包括服装面料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各种不同服装面料的性能、呈现状态等,从而在实际的服装设计中采用合适的材料开展设计教学。

二、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完善服装设计平面图的要求标准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服装设计效果图和服装平面图的重视,特别是不能忽视服装设计平面图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向学生仔细讲解服装设计平面图的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服装平面图和服装设计呈现效果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服装平面控制图的标准来指导教学,对完成的服装设计平面图进行反复的审查。

(二)模糊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之间的学科差异

现阶段,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从而能够将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加工中,制作成服装设计模型。服装工艺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人对服装的需求,随着社会大众审美的发展变化,服装工艺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在实际的服装工艺教学中要体现时代性特点。同时,为了提升服装工艺教学的时代前瞻性,教师在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拥有敏锐度洞察力,能够把握市场发展变化下的服装设计方向,及时把握和预测服装市场的流行发展方向,为此,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中要坚持以逻辑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的发展原则。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模糊原有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差异,采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

(三)结合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

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模式,是运用虚拟的信息化资源,再现现实服装设计、试穿服装、制作服装的过程。结合真实的实训场所,实现服装教学与岗位工作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衔接。该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虚拟的试衣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评价。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和社会发展对服装品质、服装质量等要求的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更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社会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索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和革新中不断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水平,提升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支持。

作者:孙巧巧 单位: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篇11

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我国高等教育自从吸纳服装设计专业之后,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技术性等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服装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服装人才市场需求较大,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跳槽、改行行为非常普遍,且目前很多服装设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很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过度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则重视不足,造成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

2.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

人们审美观念不断变化,服装行业的市场不断更新,新技术及新观念不断涌现,但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结构基本没有变化,这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提升,使得设计新产品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3.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今,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理论传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及个性,也难以激发学生对于服装设计学习的兴趣。

4.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不全面

现今,服装设计专业仍采用考试模式进行课程的考核,由于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则难以体现。这会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的服装设计能力,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只重视分数,忽略过程及实施过程。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也较差。

基于创新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1.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

为了使服装设计专业跟上时展步伐,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不断学习,努力获取与服装设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

(2)不断积累知识,并结合现有的知识及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把创新理念作为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4)意志品质,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创新过程中充满挑战,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及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5)求异存真,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想象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并尽量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的教育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作为重点,与企业紧密联系,明确专业培养方法,依托企业,进行研究、学习、生产一体化。因此,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修订,实地考察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的先进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积极展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正确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如此,才可以确立学生对于服装设计教学的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互动式、导师式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主动学习,增强求知欲,提升创新能力。

(2)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个性的发挥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充分以学生的个性、认知以及情感作为基础,因材施教,不对学生的好坏轻易作判断,方可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进行服装设计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软件等,更直观、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增强综合技能训练,包括服装市场调查、服装设计与服装制作,可以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5)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等亲身体验活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服装设计的主动性,提升认知水平。

(6)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服装设计资讯,使学生进入社会时,所学知识与信息与时代同步。

4.完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及自学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造力。服装设计专业课,对于综合性、实践性及操作性都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具有很好的包容性,并与市场接受度相结合,然后对学生的服装设计作业进行评价,并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作品需要从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模拟企业作项目设计,另一部分则是对概念进行设计。通过此种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能力。并且这两种作业的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最优的服装设计效果。

5.实施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均具有重要作用。实行校企联合教学,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可以增强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及动手能力。

6.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标新立异

发散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基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考方法,从多方面寻找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模式。譬如,以“荷花”为主题的仿生设计,常见的做法是以荷花的花瓣作为基础,依据服装的结构和人体的运动规律,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

这种几乎完全是荷花的自然造型。运用发散思维,也就是将荷花抽象化,依据抽象几何图形及服装造型设计,同时采用人体特点进行服装设计,可以形成如图2所示的造型。

由此可见,进行发散思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增加服装设计的选择余地,因而,可以增加服装设计的质量。

结 论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服装设计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便是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进行变革。现今,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对课程进行改革,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思想及观念的改革。本文对基于创新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进行探析。希望为服装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严丽丽:《创新思维下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第7期,第222-223页。

[2]胡俊敏、唐利:《浅谈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与教学》,《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篇12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以及缺少实践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客观原因,很多普通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设置存在一定的误区。如部分学校的服装制版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均有安排,总计一百多课时,但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数都是将制版理论直接从课本上照搬打到纸上。制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一定要在具体的服装制作过程中具体操作、并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学大纲却没有考虑这一点,没有将制版课程和服装制作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统筹安排。这样学生在完成制版课程的学习后,未能掌握制版的理论,不了解所设计的服装版样用布料做出来是什么效果,不知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方面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其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过程中实践指导的缺失。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的引进上主要看学历和毕业院校,如普遍要求是硕士学位和国家重点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察。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指导方面的不足,削弱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应有的比重和地位。再次,在校学生缺少直接参与服装设计实践的机会。部分普通院校尤其是地处内地的院校,由于周边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学生较难通过兼职、课余锻炼等方式在生产企业进行服装设计实战,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与生产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实践经验。

3.教学内容与流行元素脱节。服装设计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还是一门与当前流行元素密切相关的专业,当前的服装流行元素很大程度上会左右教学内容。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服装的流行趋势有所变化和调整。大多数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都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游刃有余,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经常会疏于及时掌握最新的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在某些与流行元素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如服装材料课程,许多教师感到较难讲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上不断出现新型服装材料,但教师由于信息途径、关注力度等原因无法及时掌握,从而很难给学生讲授,甚至可能会面临无法解答学生疑问的尴尬处境。同时,对服装流行元素了解不足,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造成教学内容与当前服装流行元素的脱节。另外,学校与生产企业缺乏互动也是导致教学内容有脱节的原因之一。由于学校对生产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真实的生产需要不一致,经常出现毕业生在公司就业时又要经过企业的再次培训才能上岗,造成学校教学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资源的双重浪费。

4.缺少实践教学有效评估和反馈提升手段。目前,虽然有学生问卷评估、匿名调查等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调查和评估形式比较原始和单一,没有形成系统性、完成性的评估和反馈手段,如评估问卷经常都是课堂气氛、课堂纪律等笼统性的调查,没有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覆盖程度、学生掌握程度等鲜有涉及,从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此外,学校缺少有效的学生就业评估与社会意见反馈体系。许多高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上仅关注就业指标,缺少学生是否从事服装相关工作的统计,以及选择其他工作的原因分析。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就业学生,学校对就业学生通常缺少长期跟踪和联系,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二、服装设计当前市场需求分析

公司求才观: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技能方面市场不仅需要设计师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社会流行的服装潮流和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甚至具有一定的市场流行元素预测能力。其次,市场更需要的是服装设计师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市场的调查、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对面料、款式独特的把握,以及产品用何种形式宣传、营销等。因此,服装人才的培养与当前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关起门来教授和学习服装设计,应以鼓励开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从当前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中提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培养。这样学生在参与工作后,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迅速投入到所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

三、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方式改进探讨

1.根据服装设计教学的特色适当进行管理方式调整。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存在共性,但其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践性、潮流结合紧密等方面。从这点来看,服装设计专业类似于一门生产技能课。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方面应进行适当改进,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服装设计的相关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有所调整,除要求学生完成传统的理论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实战条件,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

2.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教学。但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可以根据服装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课堂改革,针对课程的需要,利用较为集中的专业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市场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服装材料课程除了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内学习外,其余内容可以由教师带学生直接在面料市场内讲解,针对不同品种的面料进行现场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生动又直观,既避免了理论授课过于抽象化的弊端,又让学生实时掌握了面料市场最新的流行动态及信息。

第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服装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定期委派现任教师深入服装公司进行实践设计锻炼,让教师亲自参与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流程,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这样后续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传授。也可以从服装设计公司中聘请长期从事服装相关工作并具有丰富经验的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具体的实践经验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和实战经验。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除校内的课堂教学实践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服装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去,体验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从而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掌握流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获得真实的生产经验。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设计比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设计能力和锻炼的机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征集到好的设计作品投入生产并形成效益。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计比赛让社会和市场来检验学生的设计作品并给予指导。如邀请企业管理者、设计师、制版师和工艺师等来做比赛评委,从服装板型、制作工艺、款式设计、整体搭配、形象设计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判和提出改进建议等,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实体服装设计创业活动,如指导学生通过开淘宝服装网店的方式直面社会与市场,让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才能进行全面检验,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真正满足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

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全国及全球的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提升教师和学生整体的设计素质。可以将比赛作为教师和学生与外界交流的互动平台,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意思维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不断升华,无论最终能否获奖,都可以使每个参赛者获得许多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经验与知识,为教师和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基础。

篇13

服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今人们的穿衣早已超越了保暖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服装设计审美方面,因此,设计在服装领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服装应该怎样去设计,才能既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又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服装设计是整个设计门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要想设计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就需要了解和掌握设计原理的内容,用设计原理的知识武装大脑,提高自己的设计理论修养。所以说,服装设计需要一定的设计原理理论指导服装设计的实践。

二、设计的创造性特征要求服装设计要有创新,设计原理指导服装设计

创造性是设计的本质属性,设计的创造力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服装设计的实践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创新就是服装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生命。在服装设计领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以前所没有的具有新感觉的服装。设计思维本质属于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性思维要求我们在服装设计的立意构思中,将思维发散出去。服装设计作品通常多具有系列性,运用发散性思维,由一个事物启发的灵感往往能得到一个系列和一个风格的作品。收敛性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是指在给予的信息中进行判断,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产生符合逻辑的结果。运用收敛性思维设计服装,可采用主体附加的方法,即为使原服装有新意,可以通过局部添加达到目的。例如在服装普通的无领、直襟、四兜、等某些部位镶上牙边,或异色异质,或宽或窄,都改变了原来的服装风格,这也是一种服装的创新设计方式。设计服装需要有独特的创新点,而这种创新来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在服装设计的思维过程中要把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寻求灵感并加以改造创新,充分发挥其功能。正是由于设计的这种创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服装设计实践中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设计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个设计领域大力提倡的理念。设计的创造性本质特征要求服装设计要有创新,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这充分体现了设计原理的理论指导着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

三、设计资源的基本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服装设计丰富和扩展设计原理的内容

设计资源是设计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任何设计都是各种资源的结合体。设计资源是个新兴名词,其概念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服装设计的设计资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内容广泛、多种多样。设计资源的基本特征有符号性、时代性和流动性,并在服装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资源具有符号性特征,例如一块布料被设计成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它能够显示出服饰的意义,当这种内涵被人们所理解时,服装就成了符号。设计资源具有时代性特征,如盛唐时期以丰满雍容的形体为美,因此服装以宽衣长袖为主要特征,服装的面料以织花和印花丝绸为主,图案多为各种造型圆满的花卉和动物,加之女性头部佩戴的形态逼真、制作精美的多种装饰品,其着装效果极为华丽,充分显示出了唐代服装造型的高雅风貌。唐代的图案、造型、色彩等设计资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这也表明了服装设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设计资源还存在着流动性特征,流动性在服装设计领域,突出体现在服装流行趋势与预测。在服装流行风尚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丰富大量的服装设计资源首先通过国际一流服装设计相关的机构,得到快速的流动与传播。例如,国际流行色协会提前两年推出权威的色彩预测;国际羊毛局、巴黎PV织物博览会提前12~18个月推出纱线和纺织品的预测;各国服装预测研究设计中心会提前6~12个月推出具体的服装流行主题。通过这些机构的,将各种服装流行的设计资源传递给各国的服装设计者,设计者再将这些设计资源进行整合和取舍,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服装传递给大众,从而引领时尚。由此可见,设计资源的这些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诠释着设计本身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服装设计的实践也在丰富和扩展着设计原理的内容。

四、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设计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第三条路,而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在本质上,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有着密切和必然的联系。服装设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服装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设计原理,并包含在设计原理之中,设计原理指导着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以迅猛发展的服装消费水平和服装业人才的需求为参照,我国的服装设计人员缺少了某些可与国际上服装设计师相比较的能力,其问题在于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起步晚,也在于服装设计教育中对设计理论的重视不够,一味地注重设计技巧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现今更需要设计原理的理论指导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同时服装设计的实践也是设计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丰富和扩展着设计原理的内容。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高科技等工具的出现,使服装设计呈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现代服装设计强调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无论是设计的手法、款式的创意、材料的选择,还是制作工艺,都是需要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服装设计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将有助于设计原理的多元创新理论的建构,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并且整个设计行业也正向着多元化发展。将这一设计的客观发展规律加以总结和概括,设计原理的理论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和日益完善。由此可知,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关系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深刻理解二者的关系并加以运用,将有助于提高服装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作者:邓琼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