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市场经济的原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市场经济的原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市场经济的原理

篇1

金融危机后,我国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自该法颁布以来,各界人士对该法的出台看法不一,特别是其中第二章第十四条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由于类似终身雇佣制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笔者看来,衡量一个法律的作用和影响要跳出短期利益的框架,要重视法律背后存在的背景和土壤。近年来劳资冲突频频爆发,每年的绝对数量和增长趋势都不可忽视,由此引发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不容小觑。如何调整好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保障和实现劳动者权益就成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劳资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风向标。

二、资本积累过程对劳动权益的损害

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进行扬弃并加以综合的基础上,把资本界定为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本质上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从而形成了对资本范畴二重性即关于资本一般和资本特殊的认识。劳动始终是资本家源源不断地创造和攫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积累的核心要素,如马克思所说“生财之道就在于占有无酬劳动”。那么资本家会善待工人吗?答案是否定的。监督工人勤勉劳动的同时,还“必须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减到最低限度”,“资本的经常趋势是使工人降到这种不费分文的地步”。除了这些非常直观的对工人正当权益的剥夺,资本积累对劳动者权益的侵害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就业的不利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中通过分析和研究伴随着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深刻阐述了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和作用。

(二)资本积累对工人创造价值的剥夺

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伴随着资本周期性地产生,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用的收入成为了资本家的消费基金。“周期性地获得,也得周期性地消耗”。虽然资本规模并没有扩大,但这不改变工人得到的货币收入只是其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进一步地,维持工人生活和繁衍的可变资本用于个人消费时,有给蒸汽机添煤加水,给机轮加油的残酷意味。

(三)资本积累与休息休假权的博弈

在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已定的前提下,剩余价值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资本积累的状况。剩余价值率又是首先取决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资本论》中论述的绝对剩余价值淋漓地展示了资本为了掠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延长劳动者的工时。虽然在长期内社会和技术的进步,法制和道德环境的改良会使占有对象从绝对剩余价值走向相对剩余价值,但短期内,这种革新难以出现,资本扩张的本性先天就同劳动者享受正常工作日的愿望冲突。

(四)资本积累对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忽视

劳动者是财富的创造者,资本家本应该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安全的生产环境,这也是在为自己创造长久的剩余价值。不过充沛劳动力的存在使得资本家少有关注现存劳工的工作环境,而且改善劳动环境的种种措施会降低攫取的剩余价值,所以从古到今很多劳动者工作环境恶劣。我国劳动法第54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第52条也规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三、利用资本积累的积极性保障劳动者权益

资本积累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消极作用是资本积累会对无产阶级的价值分配乃至命运不利,最终结果是两极分化严重,最终造成社会动荡;而积极作用是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追加资本来自于资本化的剩余价值。所以,工人阶级用剩余劳动的价值贡献给了雇佣追加劳动的资本,其中不变资本投向厂房、机器类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用于雇佣劳动力,这样就有了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总结起来,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能够先把生产规模扩大,让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工作机会,或者是既定的劳动者得到更多分配。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先把蛋糕做大,再利用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分配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分配更合理,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下面就介绍如何就非财政角度,分配做大了的蛋糕:

(一) 执法部门增强劳动执法检查,优化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从制度上,劳动执法部门要杜绝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治力度,建立拖欠工资黑名单。并在技术上建立工资支付的保证金制度和监控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约定,定时定期发清劳动者报酬。在监管职责上,执法部必须切实履行劳保监管职责,监督企业配备规定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保证企业行使其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同时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的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

(二) 加强工会等维权组织建设。

人多力量大是自古以来的真理,但是力量也需要合理的组织才能发挥最大的功用。近年来,曝光的很多不得不最终走上街头罢工事件暴露了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事实,而其重要内因就是劳动者作为个体,力量太分散,缺乏与企业实现有效沟通与谈判的组织平台,所以最终采用较为极端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现实情况是许多企业工会有名无实,无法保护劳动者的的权益,所以政府必须投入更多关注和支持,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

(三) 引入工资协商制度

近年来,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呼声高涨,原因在于它是维护劳动者自身利益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案例和做法。其积极作用是既能维护一线职工的权益,保证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呈合理同步的关系,确保职工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又能够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当下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加大初次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有效解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不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还是实现劳资双赢的发展需要。(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 2004

篇2

传统的思想理念大多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经济范畴,展现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特点。但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会场经济中同样具有剩余价值的缩影。基于“基本原理概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明确研究的视角,增强对思想概论的充分认识,细致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马克思有关于剩余价值的一般论述

《资本论》中,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得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所占的价值,核心思想中彰显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1〕。基于量化关系来看,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中所追求的“余额”,是任何商品生产的主要特点,同时也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如果没有“余额”,则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会难以持续开展〔2〕。

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存在与发展,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3〕。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全面认识当前时展特点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剩余价值核心理念,深入掌握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展

(一)剩余价值产生主体发生转变

马克思所创立的剩余价值理念,与当时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期、时展特点等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生产多处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据较高的比例。故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剩余价值属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逐渐成为了创造财富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第三产业也渐渐成为了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传统的经济结构产生了较大的转变,雇佣劳动者也发生了变化,大量的劳动者进入到第三产业中。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承认剩余劳动与剩余产品的普遍性,但是针对于由此延伸出来的剩余价值理念研究却相对比较匮乏。不同的时展环境下,对剩余价值的研究也会有所差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将价值总结为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结合体〔4〕。如果仅仅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忽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则难以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质生产部门向服务部门转变,展现出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特点。

(二)剩余价值产生范围发生转变

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等密切相关。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作劳动所创造的。但是随着当前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在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生产的劳动概念核心价值范围不断扩展,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活动日渐融合。

在这种时展背景下,很多教育与科研机构构建了独立的生产机构,单位职工逐渐参与到价值创造与剩余价值创造的过程中。脑力劳动者相较于体力劳动者,其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能够明确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重要影响,属于高级、复杂性的劳动。

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更多的企业实现了跨国发展。资本呈现出多向性流通特点,剩余价值不再仅仅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内涵,呈现出产生范围不断外延的特点。

(三)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发生转变

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价值分配形式,主要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被分配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地租等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分配所提甚少。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分配中,需要基于社会特点、社会性质等实现有效分配,比如“按劳分配”理念等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的必然价值形态十分关键,需要基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形态予以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需要实施商品交换与生产交换。社会发展中,没有剩余价值,便不可能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发展〔5〕。故而言之,剩余价值、剩余劳动以及剩余产品等,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经济范,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如果否认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意义,仅仅注重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则会引发不讲究经济效益、盲目生产不计成本等问题的出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快速发展,更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6〕。

党的十召开以来,在党的正确方针以及思想引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快速发展,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中,过分注重净产值而忽视利润的问题,承认公有制企业利润发展的目标,但是却不能以剩余价值为主要目标。马克思曾经指出:“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且在数量上也相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7〕。”马克思思想理论在当时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导向性的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对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新价值

(一)有助于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产生剩余价值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需要充分关注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展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与实践关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价值,不断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明确剩余价值的范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适应与促进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则需要提升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基于当前时展的特点,进行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推动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奠定良好的基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充分展现出了价值创造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价值,劳动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过程,故而人的劳动价值十分重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强调尊重人、重视人。基于马克思剩余理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需要明确发展的目的,明确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念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范围不断扩大。在当前的时展背景下,需要注重剩余价值的创造,即为社会主义税收与利润的创造,规范劳动范畴,注重各类积极因素的有效调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马克思剩余理论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升,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缺乏剩余价值,则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所降低,各类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公益活动以及社会保障活动则无法得到有序开展,难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剩余价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剩余价价值多成为了资本主义的独立范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下不存在剩余价值。然而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较大,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发展环境下,这一矛盾得到有效改善,劳动生产力快速提升的现代社会中,工人的劳动逐渐划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其所创造出的价值,也随之分为必要价值与剩余价值两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所共同创造,则这些剩余价值也会充分运用到劳动者身上,彰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观念。剩余价值归属方面的转变,并不会影响其自身的价值,剩余价值的范畴也彰显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特点,彰显人性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尊重和保护人民的劳动成果,保护人民的个人利益,是树立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观念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时展背景下,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均需要注重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尊重劳动者、爱护劳动者,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均需要得到保护。充分调动各项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鼓励人们不断创新,发挥知识、劳动、技术、管理以及资本的重要价值,使一切财富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三)有助于社会主义劳动市场的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转变的关键资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研究,有助于社会主义劳动市场的建设,明确劳动力合理流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到市场中,形成了劳动力双向选择的市场发展机制,劳动力能够基于个人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等灵活选择职责,实现个人收入最大化与职业理想性特点。企业也具有招聘的自主性、针对性特点,能够基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工作要求等实现针对性招聘,辞退难以胜任的T工,实现企业用工成本的最低化,达到企业工作效率的最大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理论研究,有助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从计划为主向市场为主的转变。

(四)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

马克思所研究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是基于资本主义条件所提出的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发展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传统的理论研究中认为,劳动价值是分配制度的基础,故而提出了按劳分配的思想。但是实际上劳动价值并不是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但是没有否认其他生产要求创造价值的实际意义。故而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理论研究中,需要分别对创造价值的要素、创造价值的方式等进行讨论,明确社会主义创造价值中劳动分配的具体方式,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理论的实践探索,我国逐渐形成了明确劳动资本、资金技术以及按贡献分配等多样性的分配原则,构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互并存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相互吻合。

当前分配制度的构建,是基于我国实际市场发展特点、社会形势,拓展思想原理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坚持马克思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思想原则,注重劳动者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符合当前激烈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认识到各类生产要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多种分配方式的联合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生活需求,形成劳动者的个人财产。分配的阳光政策,能够使各类合法收入得到有效保护,在国家的监督与管理下,实现就业公平、机会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需要加强剩余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基于当前时展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并基于实际生活丰富其理论研究内容,增强其实践应用价值。其二则需要坚持党的思想引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基础上,结合时展特点不断丰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同时,还需要坚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在充分学习理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国梦”。

结束语

当前时展环境下,需要充分认识到剩余价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需要结合时展特点不断创新理论研究内容,充分调动各项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鼓励人们不断创新,发挥知识、劳动、技术、管理以及资本的重要价值,使一切财富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卫兴华.究竟该怎样完整准确地理解――三评奚兆永先生的理论观点〔J〕.当代经济研究,2011,09(21):31-39+92.

〔2〕唐昆雄.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的整体性特质――“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9(17):25-28.

〔3〕常宗耀.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三种形态――“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22):19-21.

〔4〕王习明,戚晓吉,程叶.基本原理的理论问题和教学问题探讨――全国高校理论学科研究会第12次学科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3):141-143.

篇3

关键词 :市场经济;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163-02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郭宏兵(1967-),男,河南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人力资源。

1.经济学界对人力资源的划分

追溯到西方的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乃至当代经济学理论,可以发现早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十分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往往忽略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学家才开始关注人力资源对市场经济的价值,甚至追捧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西方的经济学家贝克尔由于成功的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本等领域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从贝克尔的研究发现,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可以被应用到人文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他还认为资源的利用是多样化的,他还将资源的分配和选择问题同时纳入了经济学的范畴。

经济学界从多种角度对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了分类,主要有:首先,按照经济增长方式或经济增长效率的角度来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又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增长主要来源于大量资金的支撑,其结果是投资高、质量低,最终导致了效益不高。如果一味片面的追求数量和效率,这就偏离了质量和效益的轨道,完全忽视了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集约增长主要注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利用率的提高,更注重的是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其次,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来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又可分为外延性和内涵型。外延型指的是扩大再生产,主要靠的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内涵型增长主要靠的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引发的经济效益也是截然不同的。

2.经济增长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的增长是由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的,不同因素的组合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迥然不同。随着以资源为竞争的时代逐渐被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所代替,人力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人力资源的作用将愈益凸显。人力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取得经济成就、提高综合实力的标志和过程,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对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外,还要具备团队的协调能力以及客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理念迫使人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发展观,改变和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源结构,以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减少对人力资源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导致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活劳动减少,最终导致劳动力被资本所替代。倘若被替代的劳动力不能被其他产业所吸纳,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就业挤出效应。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劳动力素质偏低的人群就面临着失业的处境。劳动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就业的派生效应。

(2)对人力资源配置产生影响。人力资源的配置格局改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增进人力资源配置的平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和产业结构有着类似之处,做好各个区域的协调统一,才能够保证整体的进步和完善。完善后的人力资源体系可以进一步协调经济结构关系,将经济的增长点和人员的劳动有效的结合,对于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人才结构的开发和调整是经济优化的前提,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推动整个产业升级的动力,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开拓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有效发展。

(3)对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影响。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新兴人才不仅要面临变幻莫测的复杂环境,还要具备一技之长,随时迎接突如其来的挑战。因此,这使得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高素质人才对管理标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提高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使高素质的人受到更加丰厚的物质待遇和更为人性化的人文关怀。

3.发展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分布适当、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帮助。从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必须放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就人力资源现状而言,又不能完全选择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此,我们需要认真的了解人力资源的态势,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出有效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人力资源结构配置的层次性

从宏观经济管理角度看,人力资源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结构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层次性的特点来合理调控人员分配。第一,地区性分配要合理。首先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在了解该地区物质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地域性的人口或劳动力的变迁以及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劳动力政策的调节,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调动。第二,行业性配置要合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血脉,人力资源行业的配置都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否则一切进步都是微乎其微的。

(2)加强信息化的人力资源

在信息技术时代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与现代化。电子化人力管理能够提高企业人力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全方位的电子化人力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基础建设力度,全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的进程;二是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信息化,使人力资源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转变;三是针对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和人力资源区域分布、行业分布、能级分布等结构性矛盾,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合理性。

(3)优化教育结构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政府应坚持人力资源投资市场化与公共教育投资重点化的政策取向,各级学校应根据经济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培养模式。首先,加快培养创新型人力资源的步伐。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和继续深造两种途径来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整体素质,这也是公共教育政策的培养的重点项目;其次,强化教育的实用性,要求学生不能只进行理论上的学习,还应当了解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及当代经济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对所学内容的动态做出正确把控,做到学以致用;三是扩展学习的范围,即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领域之内,还应该向该领域外部扩展,如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

4.结语

人力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杠杆。新的时期下,我国企业应大力弘扬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的保障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忠诚.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10,13.

篇4

1 营销的4P理论

营销理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基本的营销观念受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和规定。美国营销理论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营销管理》中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商品、服务与创意);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和交易;关系和网络;市场;营销者和预期服务。”这里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从时间上看,在1890年左右,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其理论的基石。“准确地说,4P存续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经济学理论对营销观的影响和启迪的结果。而从经济形态来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19世纪后期到1929年全球经济过剩危机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流是短缺经济。4P代表了销售者即生产者的观点,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有用的营销工具。4P理论的出发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4P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4P理论的目的是以企业或生产者的利润为目标。

2 营销的4C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和劳特明教授为代表的营销专家认为:企业从事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他们提出了营销组合的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 Cost),沟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论的提出对传统4P理论冲击很大,传统4P理论是一种企业导向而不是真正的顾客导向,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经营思维,本身带有销售观念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痕迹,而4C理论的经营理念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经营思维,是市场观念的具体体现。

4P到4C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3 营销的4W理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既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方法论基础,营销理论无论是4P和4C理论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4Ps和4C之后,人们提出诸多营销新理论,来刻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理论创新,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确实有创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理论创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启发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均是对实际营销现象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的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产――消费者全新的分析单元,提出了4W理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4P是第一代营销理论,4C是第二代营销理论,而4W是第三代营销理论,4W是4P和4C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营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或者从4P和4C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务来分析的话,4P和4C理论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逻辑结构中的同一论,即4P和4C的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4P和4C理论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来观察市场营销,4P以生产者的角度来演绎出一套营销理论,4C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发展出一套营销理论。这也是4Ps的营销近视症和4C理论的营销远视症局限性存在的原因,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论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的流行写法,是以马歇尔对需求和供求的狭义解释为基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1890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利用供求、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该框架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是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第二是马歇尔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的狭义解释以及他对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第三他用规模经济概念替换了专业化经济概念。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两分法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奠基石,它使得“边际学派”得以兴旺,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两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被当作微观经济学分析柜架的标准构件,新古典经济学及其现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这一致命缺陷,从而导致4P和4C理论存在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接近现实的框架,用消费――生产者代替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其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和卖什么。在这种框架里,在选择不同职业的个人之间,消费者-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不存在纯消费者地位与纯生产者地位之间的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来思考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代营销理论(包括4P和4C)应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单赢营销理论或优化营销理论,第二代营销理论(4W)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共赢营销理论或博弈营销理论。笔者将之概括为4W营销。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础上的总结和扩展,4C比4P进步的观点有二:一是观察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这意味着“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同时和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与4C相比,4W是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生产者――供应商、生产者――环境四个范畴来全而审视市场营销,4W认为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经济地满足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的需要,同时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双赢的结果。总之,4W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它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磋商、共赢、合作、参与、学习、分散、柔性。4W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与4P与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场规则,公共利益认同之上的合作这一新经济观。

综上所述,4P,4C,4W营销组合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理解:它们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完善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有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的渊源。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及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企业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医院的后勤管理是相对比较复杂化的管理工作,这一工作也是对医院的教学以及医疗和科研等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保障。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只有能充分地注重医院后勤管理,才能保障医院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医院要想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就要能在后勤管理的模式上及时地进行转变发展,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完善和加强,才能使得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

二、市场经济下医院后勤管理强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体现

(一)市场经济下医院后勤管理强化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的医院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在不断地完善,尤其是在对医院的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强化措施。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市场竞争也日趋的激烈化,而医院是我国的服务机构,在这一全面改革发展下,也在进行积极的改革措施。医院要想能够在管理水平上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就要注重措施的科学化实施,将管理体系能不断地加以完善,[1]使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医院的质量管理、后勤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得以有效的完善和强化。同时,医院后勤管理在医院的整体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已经愈来愈明显,为了能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就要充分注重后勤管理的加强。

(二)市场经济下医院后勤管理强化的价值体现

加强医院的后勤管理对医院的整体发展有着诸多积极的价值体现,通过强化医院后勤管理,就能对卫生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环境下,卫生事业的属性不仅是有着公共性质,同时也具有产业化的性质,这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依靠着产业化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能够将竞争机制加以引入,对卫生事业的发展加以促进。

再者,对市场化经济环境下医院后勤管理的加强,对医院的生产效率提升价值的体现比较鲜明。通过后勤服务实现社会化,就能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后勤管理的优化在资源上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避免了资源浪费问题的重选。因此,医院发展中对社会的信息资源以及服务优势上加以详细利用,在市场化的发展下来选择针对性的服务,[2]通过这些方面的加强,就比较有助于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市场经济下医院后勤管理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一)市场经济下医院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后勤管理有了新的发展,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机制的逐步完善化,在市场经济方面也日益的成熟,这些方面的发展就使得服务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医院后勤的管理工作对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处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所以就要能够充分地注重多方面的管理发展要求,对市场经济环境能够及时地适应,在后勤管理模式上加以优化发展。[3]同时,在后勤管理中的机构设置要能体现出科学化,对各个部门的设置都要结合实际进行设置,体现出后勤管理部门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而医院的后勤管理内容比较多样化,其中在医院的设施维护以及设备的管理,食堂的管理和煤气水电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属于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因此,在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下,加强对医院后勤管理的模式转变就比较关键。

(二)市场经济下医院后勤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下,医院后勤管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医院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没有得到完善化;在进行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有着比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制度可遵循,或者是没有严格地按照制度进行执行。例如,在进行采购物品过程中,没有严格的采购制度规范,就比较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比较容易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以及越权不良行为的出现。

再者,医院后勤管理的队伍建设层面没有强化。由于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依靠管理人员,所以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就决定着后勤管理的整体质量。在当前的医院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情况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人力资源没有充足,尤其是医疗、医技的岗位人才比较缺乏;[4]后勤管理干部在学历程度上比较低,一些专业化的医学知识也比较缺乏;对于综合性的后勤管理人员还比较缺乏。

另外,医院的领导层对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医院后勤工作的管理质量水平会影响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行,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医院领导并没有对后勤管理得以重视,为了能够节约资金,对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比较少,使得后勤管理的效率水平等都比较低下,对医院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有着诸多的不利。

最后,在医院的后勤管理过程中,在体制上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和健全;在管理的职能上没有得到明确化;例如,对后勤管理的职能划分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设置冗杂问题比较突出,这就比较容易引起社会矛盾。还有就是后勤管理的服务机制方面缺乏活力,这些方面的问题对医院的后勤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升就比较不利。因此,要能充分注重管理措施的科学实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市场经济下医院后勤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医院后勤管理的优化措施实施,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强化。笔者结合实际对医院后勤管理的工作实施探究了几条优化措施,希望能有助于对实际管理工作的良好实施。

第一,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对医院的后勤管理意识进行加强,在思想观念上及时地更新。在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下,要充分地注重医院各个方面的管理质量水平提升,后勤管理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这一管理内容更要加大重视度。[5]在宣传工作上得以加强,医院的领导层以及后勤管理者,都要充分认识到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的进行改革措施的实施,带动整个医院的工作人员对后勤管理的重视度。

第二,加强对医院后勤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科学化配置。后勤管理的工作实施,只有在充足的人员支持下,才能保障工作的良好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就要能对管理人员的岗位得以明确化以及在职责上得以明确化,由于后勤工作的管理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在进行岗位确定的基础上,才能让管理有序地进行,而且对管理人员的职责也要明确化,让每个人员都重视对后勤管理的责任,提高管理的质量。同时,也要注重多余人力运转站的建立,将市场意识得以提升,让管理人员能够得以流动,将优质人才的作用得以发挥。

第三,对医院后勤管理的优化,还要能注重对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在这一措施的实施方面,要注重医疗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双重发展,使成本的核算以及效益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要加强对后勤服务的供应体制并进行及时的改变;在市场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都要得到完善化[6],只有将医院后勤组织实现实体化,才能够有助于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注重对医院服务社会市场的建立,对医院的绿化养护工作以及食堂工作的完善等等。这些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是后勤管理的重要任务。

第四,对医院后勤的管理工作优化,要注重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当前的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的管理工作中都得到了应用,而将信息技术在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当中加以应用,能保障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使整体的管理水平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就要能充分重视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以及对计算机网络终端系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加强,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使信息的传达以及统计都比较的方便化。

第五,保障医院后勤管理的水平提升,还要充分加强制度化的建立,只有在制度的规制下才能保障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在进行制度制定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和实际的管理情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使每项的管理制度都要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内部控制的力度上进行加强,集中时间对重点管理内容进行突破等。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下,对医院的后勤管理进行优化,就要从实际出发,在管理措施的实施方面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只有从多方面进行充分考虑,才能真正地保障管理水平的提升。此次,主要从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和问题等理论层面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研究了问题解决的措施,希望能有助于实际的医院的后勤管理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为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阳,潘玉.谈医院短期用工人员的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3(01).

[2] 龚娜霜,周晓蕾.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加强医院后勤管理[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4(04).

[3] 林正刚,谭可欣.探索新医改政策下的医院后勤服务管理[J].现代医院,2014 (12).

篇6

 

一、人力资源问题认识

 

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站在系统和全局的角度来处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人资工作中将范围进行了定的扩展,从而使其成为企事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股力量。这项工作必须要以企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愿景为基础,充分的结合企事业自身的文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就提升企事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去推动企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在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和其他的管理工作充分的结合在起。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部分都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予以建设的时候就必须要保证和其他的系统充分的协调性和和致性。企事业单位的人资部门通常就是通过个平台来对其他系统予以调整和控制。所以人力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个科学合理的制度,这样才能让其他系统正常的运转。企事业单位的人资部门在工作中主要就是对其他系统和部门进行定的监督,从而更好的实现人资管理的效果,确保当中的每个部门都能得到最公正的待遇。

 

二、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问题

 

(一)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建设当中对这点都不是非常的重视。很多时候在物质条件上并不是很好,所以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还有部分在薪酬结构上不是非常的合理,这样也就使得员工的薪酬和绩效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员工的积极性受损,所以很多员工纷纷跳槽。

 

(二)缺乏良好的竞争与考核拮施

 

当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没有建立起个科学的竞争和考核机制,在考核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员工自身的政治素质,但是在技术水平上并不是非常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市场的建设不吻合,此外,在人资监督的过程中,没有非常好的监督机制,这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人资的建设和发展。

 

(三)理念落后

 

我国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管理理念上已经不能充分的满足当今的市场需要,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粗放式较多,随意性非常强。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都不能有个科学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能用合理的方式去对人力资源实行管理,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原有的约束和管理方式来对其予以引导,这样来也就使得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无法发挥,此外还影响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以经济师经济学指导人力资源实践

 

(一)树立发展新理念,增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正在进入个全新的阶段,所以人们也将注意力放在了高新技术人才的任用上,所以,以经济是经济学的原理来建设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对企事业单位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在这过程中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此外还要建设支高素质的队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应用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

 

(二)重视市场全新概念,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此外还要对技术予以创新,如果个企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要对核心技术予以创新和完善,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让其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此外企事业单位文化的建设也是经营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个环节,企事业单位对文化、对自身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在这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立制度,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制度保障。

 

(三)更新人事观念,把人力变成资源

 

首先,要做好管理者角色的转型工作。对个企事业单位来说,如何让员工在知识冲击和经验逐渐贬值的情况下,不断跟上时代、增强竞争力,是现代企事业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部的一大考验。通常来说,文凭也许在应征工作的时候用得上,但此后,人的思想、处事方式以及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要以人为本,全面实行岗薪工资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四、总结

 

篇7

1.1从员工工作积极性角度来看在我国,有相当的企业还比较封闭,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运营模式比较单一。有些公司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或有规章制度却过分的追求“人治”,造成“一人说了算”的局面。这种“专权”导致企业缺乏轻松和谐的氛围,势必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的公司对事不对人,不分青红皂白,过分强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员工的情绪和必要的自我调配时间,无形中增加员工的工作压力和不满情绪;而有的公司员工自身存在懒散现象,好逸恶劳,整天想着不劳而获或少劳多得的投机心态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竞争能力的低下和管理方面的腐败,造成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1.2从员工的工作效率角度看由于国家各项劳动政策的落实和新的《劳动法》的正式施行,员工的基本工资、各项奖金、福利等也被严格执行。这保障了员工的工资、福利等可以足额、按时地得到支付。但是,也正是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强制保护,导致一些职业素养比较差的员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正常地工作,故意拖延,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这种“磨洋工”现象在企业中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发展计划,也降低了全行业的工作效率,造成人力资源相当程度上的浪费。

1.3从员工的创造性角度看现在很多的员工由于缺乏职业道德或自身实际操作技术水平不高,在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少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念头,只是简单的追求安稳与享受,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自身技能的提高。

1.4从员工的工作动机角度看很多员工的工作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挣钱。他们觉得工作就是为了挣钱,为了生存,所以只要有足够的钱生存就乐于保持现状,不愿再过多的付出,或是为了钱不择手段,进行一些不正当竞争。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工作观,不利于自身身心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上述我国员工种种的工作现状,都说明了激励的必要性。那么,何为激励呢?激励(motivation),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和强化人的行为,使之向期望目标趋近的作用过程。激励是一种力量,给人以行动的动力,使人的行为指向特定的目标。很显然,激励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

2中西方激励理论在我国市场条件下的结合点

我国古代的激励思想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与西方现代激励理论对于我国当代企业的员工激励问题都是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我们必须相互比较中西方激励理论的优缺点,取二者之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二者在当下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结合点。经比较分析,中西方激励理论之间还是有很多共性存在的。

2.1物质激励法物质激励尤其是金钱激励在中西方激励思想中都有很大的应用。古语有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讲的就是物质激励的运用。西方也有“经济人”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追求本身最大的利益,工作的动机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经济利益的分配决定着人们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当局会使用一些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即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以激励员工更卖力地工作。在市场化日益成熟的中国,这种方法不仅仍然实用,而且还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激励方法。但我们要时刻牢记: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有时头脑一热会影响其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因而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制度,对违纪者进行处罚。这也就是人们所称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方法。

2.2目标、参与激励法目标、参与激励在我国企业中也是常见的激励方法。每一个企业员工都会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管是长期规划还是短期规划,在一定的时间内,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希望自己也可以参与管理企业的一些事务,当一个人的目标强烈且迫切需要实现时,他们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热切的关注,对工作产生强大的责任感,因而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运用好目标、参与激励法,在企业中采用灵活的员工晋升制度和合理的授权制度,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也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的一份子,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2.3荣誉、情感激励法荣誉是同事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也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努力进取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作为拥有高等智商和丰富情感的人类,都把个人的名誉、荣誉看得很重要。因此,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体现典型的优秀员工,企业应该也必须给予相应的荣誉奖励和情感激励,以激发其他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荣誉、情感激励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效果很好。综上,不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用哪些激励方法,但都要讲究一个“度”,适度原则始终是要谨记于心的。还有管理和激励方法要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和管理制度相一致,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底蕴和事情,不能照搬方法而不顾现实差异,要根据本国、本企业的当前情况去进行激励,以期实现效果最大化。

3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我国企业激励问题的途径

不同国家、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的中国,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也是因企业而异的。具体细分,有以下几点:

3.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信赖和尊重员工,使其愿意工作。对其实施有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激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创造力和人生价值。“以人为本”应该真正落实到位,应该真正体现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之中。管理者要经常与员工进行谈心,尊重支持下属工作,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及时地表扬,对员工遇到的困难要尽可能给予帮助。要尊重员工人格、权利与尊严,化解干群间、群众间的对立情绪,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要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2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在很多时候,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对员工的情绪、心理影响极大。因而领导干部应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廉洁、务实、公正、奉献的形象,不应对员工作出任何难以实现的承诺,要做到言出必行、行出必果,同时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遇到困难也要一马当先,不要退缩。作为领导更要坚持原则,对事不对人,以事实说话,不以公谋私,力求公开、公正,尊重员工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威信、更好调动员工团结向上的工作积极性。

3.3要提高员工的民主管理意识员工只有感到自己处在当家作主的地位时,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企业也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员工承担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指导员工参与企业决策、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计,使员工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与成就感,并增进多方了解;力求加深上下级与员工之间的工作感情,相互信任,使工作事半功倍,积极为员工发挥个人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3.4在员工间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劳动法》只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而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工资报酬,这就为企业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提供了依据。岗位绩效工资制,从定义上来说,是指以岗位为主要实施对象,以薪点数为标准,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按企业结算工资总额确定薪点值,以岗位贡献为依据,以员工贡献大小为基础,确定岗位劳动报酬的一种弹性工资分配制度。现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我国很多企业、单位都已经开始实行,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已经走在了绩效工资改革的前列,成效显著。

3.5采取企业内员工工作竞赛的方式促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员工工作竞赛,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让员工间相互竞争,力争多完成工作量,并对效率高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荣誉激励。其实质就是一种特殊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员工工作竞赛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增加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应该多举办一些员工工作竞赛,培养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使物质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进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篇8

1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引发酒店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酒店在用人上的灵活性、随意性以及开放性,而且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酒店的门槛较低,许多高校的毕业生中虽然有很多人会选择去酒店工作,但是仅仅将酒店看做成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跳板,一旦时机到了就会舍酒店而去。人才的流失使得酒店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酒店的招聘工作因此变得更加忙碌,致使酒店相关负责人顾不上对招聘人员进行科学、严格的甄选,这对于员工素质原本就不算高的酒店来说无疑是权宜之计,不利于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员工培训力度不够

培训与接受教育是提升员工服务技能以及整体素质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不少酒店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都开始注重对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但从目前酒店业的培训状况来看,其力度还远远不够,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比如在有些酒店中,有的员工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对酒店的服务标准与流程还不够熟练和了解,因此有时在面对顾客提出的特殊要求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影响了酒店在顾客心中的形象。

1.3人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更多地强调酒店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与个人魅力,忽视了对管理制度的规范与构建,使得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容易受到领导个人意识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风险。比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酒店管理更加注重的是工作目标的实现,员工只是用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或者工具,员工所具备的技能与素质都必须满足工作的要求,对员工的考核以及员工工资的高低也都取决于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这样的模式只是一种片面的人事管理方法,容易忽视对员工潜能的运用与开发,所以说人才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酒店的发展。

2完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

2.1构建科学的人才招聘制度

酒店的招聘工作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酒店领导者要不断地审时度势,结合酒店发展实际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招聘制度,以便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首先,酒店领导者要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成立专业的人才招聘团队,根据酒店经营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招聘流程计划,为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酒店要彻底改变以往容易出现的任人唯亲的现象,要运用对外开放的招聘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外部社会人才的招聘,通过严格的命题考试、面试以及岗前考核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加入到酒店这个大家庭中来,不断地壮大酒店人力资源队伍,为酒店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再次,酒店领导者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重用具备专业职业技能以及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推荐其到酒店的高层管理队伍中去,并且要特别注重考核他们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思想品德以及服务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此一来酒店的高层管理队伍素质就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为员工起到良好的带头表率作用,让新进来的员工都能以此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2.2加强对酒店员工的培训工作

加强与完善酒店员工的培训工作,是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酒店的管理目标。首先,酒店应当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员工的个人学习与技能提升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通过员工工作手册内容的补充、设立文化墙和读书角、提供学习经费保障等多种有效的方式,引导酒店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注重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以便更加从容、自如地应对工作中的新挑战与新任务;其次,酒店领导者要根据员工工作需求以及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参与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借助于专题会议、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推荐优秀员工外出深造等,让酒店员工在具体的培训中不断地提升自我素养;再次,要注重加强对酒店员工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工作技能、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服务水平等,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待遇、薪酬相挂钩,从而进一步增强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四,酒店要引导员工做好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员工工作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安排其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基层得到必要锻炼后再对他们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考虑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员是否应该到更高一级的工作岗位中去,如此一来能够增强员工的职业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2.3重视酒店文化的建设

酒店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重视与加强酒店的文化建设,不论是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对酒店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酒店文化建设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要提倡民主文化,以实现有效的内部沟通和交流。酒店要派遣专业人士,构建专属于酒店内部的网络信息平台,并定期将酒店发展概况、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最新进展、优秀员工表彰、顾客忠诚度调查情况等内容展示于网络平台上,以供员工及时了解和掌握酒店的实际发展概况;同时,要开辟专供酒店员工和顾客表达意见与建议的平台,鼓励他们针对酒店的实际经营现状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参考,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民主文化真正地发挥作用。二是要构建服务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把酒店员工看作酒店的内部顾客,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来决定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实施和制定,通过加强与员工交流、采纳员工良好意见、奖励贡献突出的员工等形式,让员工在被服务中感受到服务文化的深刻内涵,督促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与水平,实现员工与酒店的共同发展。总之,酒店相对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酒店管理者应当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关注员工与酒店的双赢发展,探索更多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推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酒店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使酒店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丽钦.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探讨[M].商业文化.2011(08).

篇9

2.1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领导要充分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才放在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与员工不断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最大化的满足员工的需求,听取员工的建议,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通过与员工建立信任、亲密的关系,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进取心,创造合作型的工作氛围。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要充分创新管理思想和管理思路,充分考虑人才的智力、知识、实践和技能,以人的能力为本,尊重人才,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力,达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

2.2组织与策略创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的组织创新过程中,要重视组织结构的建立,建立以权力和信息沟通为主的组织结构。运用网络型的组织结构,来进行企业信息的交流、创造和传递,达到企业资源共享的目的,避免传统的组织结构造成的管理局限性缺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重视员工积极性的调动,还要帮助企业发展合作伙伴,促进员工的配合工作以及技术手段的创新,以期更高效的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3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在企业发展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制,让每位员工都清楚的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和目标,避免盲目性的工作,在有效的目标引导下,激发工作的动力,迫使自己完成个人的目标职责,从而有效的实现个人价值。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中,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落实,注意培养员工良好的精神状态、文化修养等,通过分层次、多样化的奖惩机制和培训机制的建立,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重视员工工作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合理的进行岗位分配,推进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另外,企业还要通过团队学习、自我学习,改善企业的人员素质和能力,不断挖掘员工的潜能,设定共同愿景,通过定期培训等来提高员工整体素养,建立良好的学习型企业,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篇10

一、当前医院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医保付费逐步取代传统医院收费

随着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加入了社会医疗保险行列,尤其是新农合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居民医保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这就使医保结算中心作为代表患者付费的第三方,具有日益广泛的应用,它通过与定点医疗结构的协议全面规范医院收入的同时,也改变了医院收入来源的方式,即由直接收入演变为预算收入。自此医院收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医疗人数的多少,从而使医院的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

2.“以药养医”逐步成为历史

以往医院收入大部分源自药品加成,医院的经济管理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药品差价来获取。然而随着医保政策的改革,国家药品流通体制也在不断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结束了“以药养医”的时代,药品加成收入被逐步取消,医保患者目录外的药品使用也进一步得到规范,如医保结算中心就医保内费用刚性要求的规定。这就要求医院必须改变经济管理方式,将运行效益的提高转移到医院成本控制和潜力挖掘方面,而无法继续在药品差价上找效益。

3.医院间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不再单纯只姓“公”,民间资本逐步渗透进医疗领域,民营医院开始抢占公立医院市场。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医疗市场的变化,并对医疗资源的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过去求医的理念也逐步演变成医疗机构之间争夺医疗市场的战争。公立医院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效益,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满足患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前我国医院经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医院忽视经济核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医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力物力,尽可能的优化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从而达到节约和物化劳动的目的。医院成本管理通过其经济效果反映出来,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提高医院医疗技术的同时,通过控制运营成本,优化经济核算,从而取得最好的医疗质量,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应,成为医院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正是当前医院所没有做到的,故由此导致医院经济陷入困境的同时,又存在大量药品、物质和仪器设备的积压和浪费。

2.医院缺乏“经济责任制”

我国公立医院过去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社会公益性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策和政府指令干预较多。投入不计成本,产出不计效益的经营模式使医院各项建设和技术发展都比较缓慢。同时,由于缺少“经济责任制”,医院各级领导对医院的经济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也就不重视加强和改善医院经济管理。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医院的拨款和补贴日益减少,这就迫使医院必须有效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办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途径

1.发挥市场作用,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兼顾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医疗服务既有别于普通的商品交易,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由于医院是带有福利性和公益性性质的公共服务,市场不可能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有效配置,也不可能对医疗服务进行公平有序的分配。因此市场经济不仅对医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积极效应包括: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实现医患双方双向调节;提高了医院经营与经济管理的意识等。负面影响包括:重治疗,轻预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扩大了医疗消费差距,影响了基本医疗服务等。要想对所有的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配置,单纯依靠市场手段还不够,还需要通过政府调控和布局,如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医疗服务价格调控,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供需信息实现对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医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在合适的领域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同时也要依靠政府的干预和协调手段,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即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加强成本核算,合理使用资金

(1)增强成本意识

医院管理层要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培养造就一支政治思想强、经济管理知识丰富、懂业务和医疗卫生服务技术的管理专家队伍,更重要的是要设置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经济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规范医院各类经济行为,加大经济管理力度,对内部经营管理实施监督,拓展对外合作,强化医院支出的计划性和效益性,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院的精神,千方百计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

要切实落实各项经济管理措施,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督促单位和个人积极贯彻。医院可以通过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将成本控制任务分解到具体各个单位、科室和个人,并与单位科室绩效、个人晋升相挂钩,以此增强全体职工的经营意识,有效降低成本,充分利用资源,切实提高效益。

(3)提高成本效益

医院的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怎样通过有效的资源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就正好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卫生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对改善医院的经济管理,促进医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健康发展

及时、安全、有效的医疗是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基本要求。医疗护理质量是医院永恒的主题。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上下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通过改革,建立严格的医疗质量规章制度和监控系统。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实到医疗服务全过程。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比如过度医疗、滥用药的行为在管理上不作为终究要受到惩罚,是管理层对医院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通过行业质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使运行监督、医院经济管理有章可循。尽快研究制定出入院标准、医疗护理质量标准、诊疗技术规范、用药管理规范,把这些标准纳入日常管理的内容,并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依据,从而实现“医院合理投入、医疗低成本、病人低消费、医院合理收益”的新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经济管理的改善是一项复杂且持久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需要从医院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医院现阶段各项经验的总结,使医院经济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和和科学化轨道,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同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爱斌.如何在市场经济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5):41-42.

篇11

Li Xiuyun

【Abstract】After reform and open to outside,social medical treatment business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iy,and hospitals face rigorous challenge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At this time,file management work is especially important.Carrying on file work well may benefit for hospital's development necessarily.

【Keywords】Market economy ;Hospital fil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78-0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各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大量涌现出来,抢滩占点。一座城市不再是只有一家医院,大医院比比皆是,小诊所遍地开花。都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同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传统意义上的医院已日益显现出它的疲态,大而全实际上是大而不全,更谈不上精。专卖店式的以某种病型为中心的专科诊所(如骨科医院、牙科诊所、妇幼保健站等),一其专业性强,针对性强的特色服务吸引着广大患者。小病去诊所,大病找专科诊所,而医院则高不成,低不就,在加上服务意识的淡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传统观点,使医院大批的患者分流,经济效益出现较大滑坡。

面对日益严重的形势,医院应主动出击,勇敢的面对挑战,把加强档案工作做为医院扭转局势的切入口,使医院受到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理解档案工作与医院管理之间的关系?让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1 提高医院的效率

建立完善高效的档案计算机系统。一名患者踏入医院的大门后,应能使他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快速地得到医治,计算机的应用可大大发挥它独特的作用。电子计算机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人类大脑的极致和延伸。计算机技术与档案人员从频繁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

为每位医务工作者建立个人档案。以病人的满意为准绳。医生应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人们的尊重。护士要像人间的白衣天使,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灿烂笑容去感化患者的内心。医院有了这些准则,在档案上留下每个人的工作原始记录,来作为他们晋级升职的标准。

3 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

医院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病人选择的意志。医术的提高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成年累月的临床经验得来的。通过把同一病型的案例整理、归档,在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就可以在某一领域拥有自己的权威性,在社会上留下良好的声誉。

4 建设一支团结敬业、高层次的医疗队伍

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人事部门考查了解和正确使用员工,做到:“知人善任”。了解每人的工作能力和表现,鼓励员工接受培训和再深造。人才是一家医院的关键,注意吸收高层次的人才,重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任人唯贤,任人唯才。

5 优惠的医疗价格

病人选择医院,很大程度上要看它医疗和药品的费用。我们知道药品是在层层的流通环节的过程中提高了它的成本,健全完善的药品采购制度,实行一部购制,减少中间环节,让患者得到实惠。对每一批药品进院,严格登记,入档。(包括进价、采购人、厂家及药品有效期)。用专业的眼光认识药品,引导病人入药,尽量推荐一些作用相近价格便宜的药品,以降低患者的负担。

6 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篇12

2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研究

2.1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变革培训方式一般电力企业开展培训工作的方式主要有员工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综合能力培训三种方式。在岗培训所指的就是电力企业员工在岗位中开展的一种培训,在岗培训具有实践性强、成本低的特点。脱产培训所指的是在员工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参加企业外部的工作培训,这种培训的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培训过程对员工工作的影响比较大,且培训耗时较长,成本也较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培训所指的就是将在岗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培训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灵活性、适应性较强等特点。

2.2培训部门要做好电力员工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分析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只有从企业发展需求出发来构建员工培训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员工培训效果。在具体措施与步骤上,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培训部门有关人员要做好调查工作,了解员工需求什么,想要什么,决不能开展盲目的培训,这样培训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同时在具体的培训内容上,要将培训内容进行科学化整理。其次,对调查结果要展开科学、系统的分析,决不能草草了事。要将调查结果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能够科学的预测出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力结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员工存在的不足在哪儿,哪儿是着重培训的地方,将培训内容、企业发展、员工需求统一、协调、规划。

2.3要合理规划培训内容一项成功的培训,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而且还需要有科学的、合理的培训内容。本文经过研究,总结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员工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企业、员工发展的培训计划。第二,培训内容不能局限于现阶段的发展,而是要有前瞻性,通过培训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企业员工培训模式的转变要改变之前员工培训单一的模式,在员工培训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要拉开梯度,采用不同性质的、不同水平的差异化培训。通过这样的一种激励的培训模式,培训就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通过这种模式来激励主动向上的人群,吸引可上可下的人群,缩小被动人群的数量。建立灵活、生动、活泼、易于被职工接受的方式,形成企业与员工良性互动。

篇13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硕果累累,但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数据更加令人担忧,这一问题在农业科研领域尤为突出。

2改革农业院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2.1注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人才是人力资本的精华,在院校内应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创造促进人才成长和吸引人才的客观环境,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生活质量,使其能够安心的从事科研工作。对于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国家、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对于有着科研经验的退休同志,可以采取退休返聘的政策,在补充人员不足的同时,也可以老带新,加快年轻人才的成长。

2.2面向市场需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我国科研成果的商业化都是通过“科研人员—培训人员—推广人员—农民”这一模式进行,推广模式单一,而高校作为这一模式主体面临着信息渠道不畅,科研推广人员匮乏等问题,这也导致了科研成果推广滞后,甚至导致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闲置。

科研成果本身缺乏实用性和先进性,实用性要求科研成果能够在广阔的区域内应用,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先进性要求科研结果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当前农业生产上现用的科学技术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不会被同类技术所替代。而目前我国部分科研项目的立项缺乏对科技发展方向的了解,缺乏对当前生产现状的调研,对农业生产形式难以预测,这就导致研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科研立项时能够高瞻远瞩的考虑市场的需求,从事先进性、实用性强、高效益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