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传统的艺术设计基础课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讲授色彩原理时,往往通过文字来描述颜色,学生也只能通过联想来比较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很难将记忆里的色彩知识自觉地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使得创作进行得非常困难。而通过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的教学就具有很好的效果。处理色彩间的复杂关系时,教师还可以用投影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迅速更轻松地掌握色彩搭配规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在具体创作时,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着色不匀等问题,还可以迅速地拓展出多个方案,便于进行比较,在其中选出最优的创作方案,从而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扩大练习范围。
2.数字化时代下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
展示设计原理作为一门边缘性的学科,是要把科学认识与感性的印象达到有机的融合。随着数字多媒体时代的来临,科学地运用计算机三维建模以及渲染技术,能够使得学生观察静止物体的同时,视点更加具有流动性,并且能够有效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细节,同时还可以在三维视点中对物体进行有机的建构和修改。不断发展的会展行业,也使得新型材料不断地涌出。学生在建构物体形态的时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具有多样性,3DSMAX、SKETCHUP等三维软件给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材质数据库,和较为便捷的实现途径,必要时还可以真实地模拟所需材质。这样,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形体的设计中去,而不用费力去考虑材料制作的问题。这个系统还可以提供灯光和动画效果,方便对学生自己的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观看,从而加大学生思维上的训练,降低了手工操作上的难度。
3.数字化时代下的建筑装饰课程教学
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教学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三维软件系统能以相当美观的视觉方式来表达设计师对建筑的构思。创作者的每个方案在设计以及表达等过程中,一般通过设计图及效果图或者实体模型来展示其最终效果。但实体模型无论从质感,还是从细节表现都无法做到完善,并且制作实样的成本较高,而运用数字化技术制作的效果图便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一难点。电脑绘制效果图已被广泛应用于装饰设计教学中,不仅易学好用、方便修改,还具有照片级逼真的效果,使得很多三维效果图不仅实用,还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数字化三维制作还能虚拟出所建模物体真实的材质,以及所选择材质是否正确,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所建模物体的真实感。完成三维建模之后,数字化三维制作还可以在所选择的背景中加入灯光和摄像机,不仅可以使整个场景的亮度适合观赏,还可以观察到作品的细节部位,最终使设计达到模拟现实和设计师想要的理想效果。
二、数字化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运用的利与弊
数字化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设计教学,近几年在各大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中已经有所体现。在艺术设计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成效。将数字化技术作为艺术设计的辅助工具,使设计能在真实模拟的情景下完成,使作品的构思、设计和制造等更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更多的产品中看到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使产品设计更人性化,也更具有人情味。
篇2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科学》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到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惟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并及时研究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不能再加入其它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检索便捷、浏览方便、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下载10页左右,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请期刊法律顾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以分会为平台,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形成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篇3
一、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平面设计的正面影响:
1、计算机辅助设计缩短了设计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
进入数码时代,各种图形和图像软件被陆续的开发并运用到平面设计的工作中,这些设计软件的运用把平面设计师从繁重的平面设计工作中解救出来,逐步取代了徒手绘制平面设计稿的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大大缩短诸如字号大小调节,文字图片的排布位置,改变图片的颜色,增加画面的肌理等手工环节所耗费的时间,为设计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使设计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品的创意构思上。设计师使用电脑做设计稿,可以方便快捷的将自己的创意想法转化成作品,增加设计方案的量。与传统平面设计方法相比,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逆性,无论何时发生了怎样的错误,都能够对错误进行实时的编辑和修改,也可以保留不同创作时期的创作草稿,高效地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2、有利于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沟通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远距离的沟通成为可能。对于有设计需求的顾客,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技术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与远在千里之外的设计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设计师也可通过网络通讯将自己的创意想法和设计草图传达给客户,并进行及时的修改。
3、计算机辅助设计拓宽平面设计的创意空间
计算机辅助设计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可拓宽设计师的创新思维,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既可以客观的表现设计对象,也可以提取出设计对象的特点,进行提炼、糅合,抽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扩大了设计师在创意、表现题材上的自由度,使设计师思维的不确定性、抽象性更加的具体、明晰。设计师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相关的图片、字体、素材导入计算机的设计软件中,然后运用设计软件中的相关功能对素材进行处理,直至将头脑中的创意准确直观的表现出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不仅可以表现二维空间的作品,也可以表现三维空间的设计作品。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设计师可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设计创意,互通设计素材,学习不同的设计方法,尝试各种设计风格,拓宽设计思维。
4、丰富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法
在传统设计表现手法中,只有二维的静态图片,计算机辅助设计将进一步丰富其表现手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科学技术发展浪潮下艺术设计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利用设计软件表现设计效果较为精确且具有真实感。设计师可以利用设计软件里的单位设置和参数输入窗口精确的控制变量,,提高设计精度和速度,计算机可以显示效果预览模式,使设计效果直观的呈现出来。
5、有利于数据的传输和保存
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便捷的将设计初稿和成品在设计师和客户之间传输,提高效率。还可直接将软件处理过的图形图像直接存储在软盘,硬盘和云盘上,方便资料的保存和调取。也可将设计作品整理成册,刻录在光盘上,可以保存很多年。也可以将以前珍贵的书籍、图片资料,扫描下来做备份或在其基础上进行再设计,避免珍贵的素材因受潮和虫蛀等原因破坏阅读性。
二、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平面设计的负面影响:
1、设计作品缺乏个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把设计师从纯手工的设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用软件绘制的设计作品比用手工绘制的设计作品缺乏温情和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自身特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所导致的,若设计师无法避免这个缺陷,设计出的作品就容易雷同。随着网络的普及,没有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许多设计师直接会下载或模仿他人的作品,丧失了主动创作的欲望,使得作品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更加的严重。数码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极大地减少了设计师的工作量,设计师们应该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设计创意上,可将手工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起来,创作出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
2、使设计师产生依赖心理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减轻了设计师繁重的工作,也使设计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将计算机视为设计工作的唯一工具,计算机彻底代替手工。在设计中有时设计师的创意丧失设计的主体地位,软件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设计构思,让设计师放弃一些设计上的设计灵感,让位于数字技术,设计师不再是工具的使用者,开始沦为计算机的奴隶。
3、重技术,忽视对艺术修养的培养
随着软件的不断开发,操作指令越来越简单,自带功能越来越齐全,通过自学就可掌握这些设计软件,一些缺乏设计思维的人觉得依赖于软件的自带功能就可以从事设计工作,其大多是对别人作品的简单模仿,认为只要做到视觉效果冲击力强,吸引人的注意力就可以,忽略对艺术修养的培养,降低了设计的从业门槛,导致整个设计水平的下降。
三、总结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有利有弊,平面设计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与电脑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运用计算机,尽量避免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弊端,采取手工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注重设计思维和艺术修养的培养。
篇4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历史几千年的美学文化精髓,在世界戏曲舞台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它包含唱念做打,综合歌唱、舞蹈、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于一体,剧目繁多有趣、形式载歌载舞,历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传媒等多种娱乐方式的出现,使得传统戏曲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已经应用于教育、娱乐、工程及科研等诸多领域。比如,让人身临其境的3D电影,震撼着人们的视听;网络媒体点播,让人可以随时观看各种娱乐节目,同舞台表演相比更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特性。
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让人担忧。若是能够借鉴多媒体技术在其它领域的作用,将其应用于传统戏曲中,那么戏曲就能表现出新的活力,使其更具艺术魅力和发展前景。本文从戏曲创作、舞台呈现和传播形式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多媒体技术对戏曲的作用。
一、辅助戏曲创作,提高演出状态效率
戏曲的创作需要艺术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非凡的想象力,同时还要借助于各类资料的查阅。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可方便快捷的查找各类史料等信息,拓展了作者的创作思维空间。可以了解历史、浏览时事,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优秀作品。
此外,创作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在计算机上虚拟演员和舞台场景,调整演员走位、舞台布置及灯光效果,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以减少现场费时费力的排练与调整。虚拟现实使得利用计算机便能够实现视听模拟,将大脑中的一些意象,利用电脑呈现出来,可以辅助戏曲的创作过程。
二、打破传统呈现方式,拓展舞台空间
多媒体技术对戏曲的影响,最主要的方面在于能够丰富舞台表现。通过特效制作、虚拟现实、多种视听媒体的融合,多媒体技术与戏曲舞台表演的完美结合,可弥补其传统表现形式的不足。观众在欣赏民族艺术的同时,能够体验非凡的感官享受。
传统的戏曲道具、舞台布置,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展舞台空间,使其更具张力。借助全息投影和光色的变化,将静态的舞台布置,转化为灵活的动态空间,为戏曲舞台创造了无限可能,呈现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演员的表演可配合多媒体影像的变换,完成跨时间跨地点的穿越,让作品的表示更具立体感和丰富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令戏曲的表现更具丰富的情感,并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临场效果,增强戏曲的临场感。观众在欣赏艺术形式的同时,能够感同身受,如同真实体验戏中人的角色。
三、改善传播形式,积极推动戏曲交流
传统戏曲的传播以舞台表演、电视影像录制为主。舞台表演可以让观众面对面的欣赏戏曲艺术,是最直接最主要的传播渠道。电视影像的录制为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形式,可以让观众在家里便能够观看表演,但仅仅处于被动接受的方式。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戏曲的传播更加快捷方便。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3G、4G等技术的实现,通过电脑或移动电子设备可以随时下载观看,将戏曲的交流变得更易于接受。多媒体视频点播可随时观看自己喜爱的剧目,增强其互动性。同时,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信息,可以让戏曲爱好者方便的了解戏曲演出情况,探讨剧目内容,查找感兴趣的戏曲流派等信息。这种传播方式,有效地弥补了以前的不足,积极推动戏曲的广泛传播,使戏曲的发展更具影响力。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多媒体技术在戏曲中的应用将极大推动戏曲的发展。信息化时代下,多媒体对传统戏曲产生冲击,也给戏曲带来了新的生机。现代科技使传统艺术形式更加多样丰富,利与弊的权衡,都值得我们去积极探索与创新。
多媒体技术数字化、集成性、交互性等特性的发展,也带动着多媒体戏曲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目前已经实现多媒体技术和戏曲的融合,不过还处于较初级简单的表现形态。真实演员同虚拟演员的实时互动配合,虚拟场景让人身历其境的感受,等更加复杂并具吸引力的表演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成为戏曲发展的一次革新,它的运用使戏曲的创作、表演、传播等方面大为改观,为戏曲的更好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易红霞. 数码时代的戏剧, 其危机, 生机与多媒体形态[J]. 中国戏剧, 2004 (8): 4-7.
[2]樊飞燕, 韩顺法. 新媒体时代舞台艺术的奇葩――多媒体戏剧[J]. 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0 (002): 40-43.
[3]王廷信. 互联网与戏曲传播[J]. 戏曲研究, 2004(01): 010.
篇5
二、文字传播与画面传播对受传者影响不同
那么,这两种传播方式的传播效果或者说对受传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字传播是一个学习提高和再创作的过程。
1.通过思维把文字符号还原到物象的过程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你要读懂别人的文字,必须得对每一个字(符号)的特定含义能够理解,即建立共通意义空间——掌握文字——这就要学习。比如“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要理解这句诗,你就要明白:粗缯:即粗布;华:同花,鲜艳,漂亮,引申为高雅。
2.通过与作者(传播者)建立的文字符号的共同意义空间还原物象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由于阅历、学识不同,对于文字(符号)的掌握程度不同,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通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再还原的物像,每个人还原的物像是不同的,所以作用于人的情感就会有差异甚至完全相反。——读者对文字的理解,有时甚至要比作者自己丰富得多。如在阅读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有人理解为人融于大自然中的大美,其情感体验非常美好;有人理解为遁世的无奈;有人理解为极端的孤独;其情感体验大苦。每个人都会根据这四句诗在脑海里还原一个画面以及还原画面中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独钓”的内心情感——是融于大自然的美还是遁世的苦还是孤独还是其他——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再创造过程。还原物象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通过画面传播就远没有那么丰富多彩:画面传播会使人的思维变得简单而浮浅,变得僵化。
1.画面传播会使人的思维变得简单。这是因为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共通意义空间”——画面(物像)——完全相同。如果我们直接给出如下这样一个画面:原诗中那种文字的对仗美、文字组合搭配的高超技巧已不复存在,甚至,原诗的那种意境也几乎不复存在。显然,对于画面的理解要比对于文字的理解简单得多、浮浅得多。
2.画面传播会使人僵化。笔者曾在中学生、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实验,将上述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熟背,然后让学生在心中“还原”原诗描写的画面,然后再把上述图画展示给学生,问:这幅图画与你心中的画面是否完全吻合,结果,回答全部是“不”。无疑,无论画家水平多么高,这个画面也不会是,也不可能是读者脑海里根据原诗还原的那幅图画,也没有内心里那幅图画的意境美。显然,画面固化了人的思维,固化了个人的再创造,固化了人的情感体验。综上所述:文字传播会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再创作空间。正是这种想象和再创作,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深层原因。
三、多媒体传播方式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时下,多媒体课堂、网络课堂成为了潮流和趋势。但其中的利与弊,如何趋利而避弊很值得研究。不少业内人士已发现课堂“过度”使用多媒体现象,但这个“度”怎么把握,却莫衷一是,目前的大部分研究还仅停留在如下一些层面:
1.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关系研究。一节课处处都是多媒体,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使用课件时应注意多媒体使用的容量与播放节奏。容量太大使学生很难消化,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效益反而下降。
3.处理好多媒体演示与实验的关系。本属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且现象明显的实验,却用模拟效果代替,把原本属于学生亲自观察、思考、判断的实验事实用放电影式的代替,学生的印象很肤浅,甚至会误导学生,效果很差。
篇6
1、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之间的关系
从某些方面来说,电子商务是网络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电子商务所包括的很多内容,网络营销里没有,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网络电子化的手段来实现交易的过程,而网络营销则主要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充当客户与厂商之间的桥梁,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它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企业营销互相结合之后的产物,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各种营销手段的总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就是网络营销是以网络为媒介和平台,为不同的消费者服务,从而为企业增加盈利的机会和开拓市场的资本和潜力,它主要是通过网络宣传的方式,建立一个符合客户需求的且充满创意和个性的商务网站,在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定期更新和完善不同的营销模式,从而逐步建立起企业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所以说网络营销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的。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上的一种电子空间,相较于传统的实体交易平台,在电子商务模式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许多优势,但是利与弊都是共存的,网络平台同样有它自身的局限性,这对于消费者的行为又会造成一定影响。
2.1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势。(1)消费者可供选择的范围变大且更加便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路系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商品,对商品信息的处理更加快捷,完全可以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爱好来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想要的商品或者服务。再者,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是在网络上,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加自由也更加便利。(2)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下,消费者接触到的大多是企业制出的成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不同顾客不一样的需求。但是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可以直接与商家进行沟通,将自己的想法与意愿以及自身需求告知商家或者直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之中,让商家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需求为消费者进行私人订制,从而达到消费的心理满意。
2.2消费者的行为特征。(1)更多关注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网站本身的效率性有研究指出,阻碍人们进行网络购物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安全性则主要是指网络平台是否具备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的能力。可靠性则主要是指网络平台对用户存取数据、操作权限等是否安全可靠。(2)更加注重企业形象。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并不能直接感知到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到底如何,这个时候,知名企业的品牌效应就会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消费者总是倾向于进入具有品牌知名度的商家,因为企业的品牌代表着商家的商品质量或者是服务质量。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3.1加强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特征。在电子商务的市场上提供与传统市场有差异化的商品,让消费者产生更多的兴趣,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潜能,制定不同的促销策略,比如折扣促销、通过赠送礼品进行促销、通过抽奖的方式促销和积累积分进行促销,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及时了解顾客对产品的反馈信息并不断完善。
3.2注重建设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企业的网站主页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第一次碰面,初次接触的印象好坏直接决定了是否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所以企业首先要将自己的主页设置的更具创新性,能够快速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再者企业要通过多渠道的广告宣传让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看到企业,认识企业,对于消费者提出的问题,企业要及时作出解答,提升企业在消费者眼中的品牌形象,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3.3做好后期物流的配送,加强支付系统的安全。消费者在作出采购行为以后,就是电子商务商家的产品配送过程,优秀的网络营销要保证商品包装的完整性和和商品送达的时效性,这些细节都是影响消费者成为商家忠实客户的因素。综上所述,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渐成熟,营销理念也在快速的更新,商家要不断开发出适合消费者的个性化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创新购物方式,增加消费者的购物乐趣。电子商务工作者要不断创新网络营销方法,多进行尝试与改变,不断调整自身状况,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刘俭云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自助服务;用户需求;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6802
你有没有发现过这样的情形呢?在银行的柜台人寥寥无几,但是在自助存取款机却排起了很长的长队?我相信大家都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也不仅仅是银行才有的个例,现在很多的地方都能见到相关的情形,比如飞机场的自助取票、火车站的自助取票等等,这样也正是现在的正常场景。如今,大多数用户都对自助服务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而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对图书馆的管理方式、馆藏结构、服务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助服务是“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拥有较高的用户满意度和便捷度,能将图书馆用户服务推上一个新的台阶。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多是学生的用户结构特点,而年轻的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的增长和用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自助服务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1 图书馆自助服务的含义与特点
自助服务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用户的阅读兴趣、需要偏好、研究重点而由用户自主地、灵活地、能动地完成以前由图书馆员按照图书馆馆员的意志和行为习惯来完成的书目查询、藏书借阅、资料检索、文献复印等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服务的一种读者服务方式。自助服务是对读者服务的本质的革命。它的优点是以读者用户为中心,给用户一个自由的选择空间,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它改变了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手段,使用户通过数字化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查询,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下载与阅览,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通过自我参与获取最终信息资源的一种用户服务模式。自助服务是对传统用户服务模式的一种突破,是对图书馆现有服务的深化,具有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范围广泛化等特点。数字化境下,用户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使用信息资源,高效率地、无障碍的享受图书馆服务,从而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极大地增强图书馆的归属感和吸引力。
2 自助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用户的信息素养的提高
用户需求永远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接受的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主要人群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提高,而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与简单,用户希望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行为习惯、自主的、快速的完成自己的信息资源的检索,实现较少的指导交流的自助信息服务。
2.2 数字化环境的提升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交互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远程自助服务拥有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开拓了图书馆自助服务新模式。高校图书馆不光可以通过已有的传统图书馆业务开展各种自助服务的尝试,如自助图书的借还预约图书馆、自助复印等等。还能通过微信等模式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2.3 丰富、多元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是以本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紧密相连的,具有广泛性、知识性、系统性、综合性、专业性等等特点。近年来各高校通过CAILS等系统进行联合目录建设,确保了纸本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特色数据库建设,实现了本校特色资源的收集与共享;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创建了坚实的信息资源基础;形成以图书馆有长期建设的传统纸本型文献资源与购买的大量各种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以及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为核心、自我建设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特色的专业数据库为辅助的新型丰富、多元的校园信息文化中心,为满足用户自助的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
2.4 高素质的学科馆员能够提供给用户更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随着用户的信息需求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多层次性的转变。用户在自助信息服务时需要专业的学科馆员的带领和帮助。一批高素质的学科馆员在这个阶段就要承担起信息服务的重任。学科馆员具有学科知识背景同时又拥有丰富的信息服务技术,精通所在学校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他们在院系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广大师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拓展了新的途径,协助师生进行相关课题的检索工作,为师生建立相关学科的学科导航等;有针对性地为师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提供帮助,解除他们在利用文献资源过程中的疑虑。
2.5 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服务近年来受到巨大的冲击,有部分学者甚至提出了“图书馆消亡论”认为快捷的网络查询等可以代替图书馆的服务。其实更本的用户需求是信息资源的获取,并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是信息资源由原来的单一获取,变成现在的多元化获取,高校图书馆必须放弃以前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关系,由原来的信息资源累积的“藏书”变成今后的信息资源利用的“服务”上。让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业务中。感受到图书信息资源的价值。使用户最终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
3 高校图书馆自助服务的作用
数字环境下的自助服务是一种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平台之间的自助型模式,图书馆的馆员不再是服务的核心,而成为了维持服务,解决读者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和工具的帮手。馆员今后的工作重心也由粗放的体力劳动,变成引导和建立信息趋势的精细化工作。这大大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和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
3.1 “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
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已经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环境,读者的需求层现出多元化、个性化、自主化的特色。图书馆建立以“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才能从读者的实际需求所出发,建立合理的高效的自助服务环境,便于读者获取更符合其需求的资源。
3.2 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归属感
自助服务意味着读者在图书馆利用资源不再需要一个馆员的监督,读者的行为会直接对将来的使用形成部分影响,形成了读者间互相的行为监督。自助服务使读者用学校的图书馆变成自己的图书馆。这无形中也增强了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使读者自己的行为将自觉地遵守图书馆所指定规章制度,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高校图书馆环境育人的目的。
3.3 节省人力资源、促进图书馆服务的深化改革
自助服务模式的启动具有的积极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所有的事情由读者自己就能够完成,不仅仅节约了学校的人力,上升一点节约了学校的资金的消耗,更大的层面上为国家能够节约大量的财力去发展社会。第二,信息循环的加速。自助模式避免了一些繁琐的步骤或者操作,资源的流动提升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息传播加速提供了帮助。第三,人际关系的改善。不用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因为争夺资源产生的不悦,更多的增加了现在读者的相互信任。当然,为了使读者熟悉了图书馆的各个业务流程,提供开放、易用的服务体系,从而间接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而当馆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后,就可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用户的指导与帮助上,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信息推送等更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上,实现图书馆工作重心从“藏”向“用”转移,工作对象从文献向信息转移,服务方式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3.4 打破时空限制,延长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
自助服务可以图书馆为读者提供24×7小时无休服务;读者可以随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的接入网络来利用各种馆藏数字资源,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便捷度。同时网络自助学习平台可让用户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的学习内容,不受课堂进度的约束,使图书馆成为“数字化的第二课堂”。
3.5 培养用户信息获取能力,开发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
自助服务使用户在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环境下,通过馆员的提示,直接面对信息资源,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处理信息,激发灵感与创造性。用户在查询、鉴别、分析、整合信息的时候,能够锻炼其信息获取的能力,可以主动参与信息资源的查询与利用的全过程,了解各个知识点的信息科研与发展动态,还能够给自己建立动态的个人信息资源库,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科领域得到拓展,常常使带着问题去研究知识,在发现中,萌发新的见解或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这一过程有助于用户发现自己的潜在需求,发挥和开发其潜能。
4 完善高校图书馆自助服务的措施
4.1 优化资源组合,创建先进的知识导航系统
自助服务不是简单的用户自我服务,需要馆员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馆藏结构。做好自助服务系统的引导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技,建立完善的目录体系和检索体系。及时收集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根据读者的需求来修正服务的方式,完善信息资源体系。不断丰富信息资源,开发功能完善的自助服务系统。加强自助服务系统的改革与创新,能够让用户更方便快捷的收集自己所需求的信息资源。
4.2 增加图书馆硬件投入,完善自助服务手段
优秀的馆藏资源,需要好的硬件系统来实现用户的自助服务。需要建设图书RFID的新型自助借还体系,需要建立自助打复印系统来完善用户对查找到的资源的呈现问题,需要建设自助门禁系统,进行读者阅览室或者培训室等讨论空间的利用。需要建设读者图书的预约和信息资源的推送系统来增加信息资源的利用等等。随着技术的提升投入的增加,能够实现的自助服务也会越来越多。
4.3 开展读者培训,提高读者自助服务的能力
读者的认知能力存在着千差万别,高校图书馆对面的读者群有很强的独立群体性。针对不一样的读者,必须开展多样化的分层次的培训和辅导,帮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资源,理解图书馆自助服务能够获取到什么样的方便,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文检课等等方式帮助读者解决具体问题。
4.4 提高馆员素质,增强新技术的服务能力,提升管理知识的能力
网络数字化时代,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需要我们馆员不断的强化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对新技术的感知和掌控能力。利用新技术与新的网络交互平台,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最需要的读者。善于综合用户需求,对读者知识创新等信息善于保存,根据现在读者的使用习惯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4.5 加强区域间的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扩大自助服务的获取资源
现在的图书馆与图书馆际之间、每个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省份与省份之间的大学或者其他的图书馆也变成一个大的空间的虚拟的图书馆,甚至国家间信息的访问与共享也变得十分简单,我们国家的院校应当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发掘自己的优势,建立特色资源库,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建立联合目录、联机网络服务,不断拓展自助服务功能,整合不同区域、不同载体、不同方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我们还要创建联合发展、分工协作、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联合体。实现纸本资源与电子资源互补,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多元化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扩大用户自助服务所能获取的信息资源范围,增强自助服务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章治.图书馆自助服务的确立[J].图书馆界,2006,(1):2528.
[2]金泽龙,梁淑玲.论图书馆自助服务利与弊[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1):1819.
[3]彭小平.图书馆自助服务模式拓展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1):1112.
篇8
网络信息;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会计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人工处理时代忙于手工记账、编制手工报表,到信息化时代的由计算机进行记账、编制报表,再到正在进入的大数据时代,通过网络处理各类会计信息。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医院会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首先是简单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准确率,提高核算精细化而进行的。网络的出现与普及,进一步提高了这些方面的进化程度。但由于对网络认识的局限,目前既没有很好地对系统处理工作进行监控,也没有发挥网络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没有有效地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再造。1996年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至今没有修订,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操作没有规范依据。如网络环境下的内部审核报销流程、数据档案的管理、系统管理员的不相容岗位等。如今大数据的开发挖掘,办公自动化等科技革命促进医院各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会计工作也将随之发生巨变。医院收费人员极度减少,都由自助设备、系统进行处理完成,仅剩处理一些意外事件的维护窗口;财务核算人员减少并集中工作,大量工作通过软件系统处理,标准化水平提高;财务审核人员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会计控制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进一步提高,如国家和单位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财务高级分析人员将大量增加,要求熟悉医院工作业务和经济运行知识,并对影响医院经济的相关事项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当前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辅助医院领导层制定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大量增加,对部门经济进行核算、分析与管理,提高部门运行效益,将医生科主任的时间尽可能给病人和科研工作;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将基于财务制度进行规范、统筹。
二、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风险防控变革
(一)优化了工作流程
许多工作由计算机代替了人工,导致诸多岗位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内部管理风险降低,有些风险环节甚至都不存在了,如手工记账差错等。未来应该连凭证的编制也可能由机器处理(现在许多医院的收入凭证已经实现了系统自动编制),这将进一步减少人为出错的风险。再如收费,通过现在的APP网上支付、自助机等收费,实现了无人操作、系统自动监控,从就诊到收费入账这一流程中内部风险控制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无须多人经手,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风险。此外,由于整个数据流都在系统中完成,实现了全面监控,比先前更到位。
(二)实现了联网勾稽与对账
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对账变得更加便捷,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变化风险和差错风险,如医院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对账、医院内部成本数据的核对、医院与供货商的往来账务核对等。会计勾稽与对账的目的是防弊纠错,随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自动处理,只要程序编制不出现错误,将进一步解放财务人员的机械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水平
随着网络及大数据存储调用的实现及普及,新增了许多管理要求,如对预算的编制、控制,合同的监管,政府采购的监管等,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效率,更使原来无法实现的风险管理成为可能。如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提升数据的共享水平。
(四)从“人控”到“机控”
通过在软件系统中固化相关制度要求,使制度执行力得到极大增强,例如会计报销审批流程,就可以通过软件开发,把管理制度固化进去,形成软件操作流程控制报销审批流程。每一个节点的审批控制,不再由人为控制,只能是系统完成后才可以进入下一节点的工作。并在每个节点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等信息,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更好的便利,从而保证流程完整到位,而不会造成制度与实际执行脱节。
三、网络及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一)形成了新的风险点
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漏洞、运行、维护、数据安全、网络以及黑客等风险。具体如软件的编写过程、系统的维护过程等,都存在需求分析不完善等造成的差错风险。在程序开发中,由于开发人员的失误,或者对于设计的理解偏差,都有可能造成开发的系统存在风险,导致对账不平等问题。再如需求分析及设计不完善,系统开发存在漏洞,甚至于程序员留有后门等管理问题也可能存在。这些风险点,在传统的会计管理中都不曾出现,也不易发现。在后期的系统维护中,经常会涉及到软件的更新,系统数据的备份,也是原来手工模式下不会出现的,如数据备份丢失,在线数据被覆盖等新问题,甚至被黑客攻击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二)风险点更隐蔽,不易被察觉和监控
手工时代存在许多差错风险和作弊风险,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成熟完善,如医院收费人员的收费过程的差错作弊风险等已经大幅降低,而编程人员、维护人员的差错作弊风险逐渐增大。在网络时代,系统后台的操作、维护等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都明显加大,原来可以凭借手工肉眼完成的审核,在计算机上难以实现。综上,后台程序的不可见性大大加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
(三)制度及工作流程规范化滞后于风险的变化
随着会计各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岗位责任及重要程度的变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的等级也在发生变化,如记账、对账的差错风险降为极小,而系统编程、维护工作的差错作弊风险提升为重大,但目前许多单位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流程的规范化等工作都未跟上。如上文所述两个方面都需要新的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的规范落实,把软件开发的审计工作或者说监督机制建立起来,把后期系统的维护管理规范制定出来。
四、网络信息时代有效防控内控风险的建议
(一)及时加强制度建设
医院财务部门应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处理、监控,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修订与完善。如网银收付的开通,不同人员密钥的管理,现代网络环境下利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收费的对账管理等,都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此外,对资金审批、设备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的内控制度,也应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及时调整岗位职责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岗位设置也已经发生变化,岗位的工作内容、重要程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系统维护员责任越来越重大,同时又与多个岗位不相兼容;出纳岗位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现金支付,还要承担起一定的审核工作;报表编制、凭证编制、资产对账等岗位在强大的网络功能面前,工作的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等等。这些都要求财务部门认真讨论,加强岗位的梳理,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度,以明确职责,防控风险。
(三)加强会计内控制度的落实
央视2016年曾报道贵州黔南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局财务主管兼出纳杨某因误信犯罪分子的虚假信息,造成该局账上资金1.17亿元被转走,是目前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电信诈骗案,全国震惊!同时也敲响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警钟!这其实就是现代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与监管没有到位所致。不论国家的法规,还是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人就是不去重视、执行、抽检,最终就必然给一些利益熏心之人以可乘之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数字化时代,要更加注重内控制度的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进行相应的考核,才能降低相应的风险。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加强系统设计开发阶段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任何事物都是机会与风险、优势与不足并存,现代科技也一样。它一方面带来了不同的工作风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控制和降低各种风险的多样化的手段。如程序编写的时候,应按照软件项目管理的思路,分块分步完成,每步形成核对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数据分块形成管理制度,汇总形成整体报表,多表平衡,有助于系统内部相互监督、彼此呼应;投入运行前要进行严格的系统测试和数据测试;在系统维护的过程中,利用数据库多做备份的机制,可有效防止误操作和修改;完善日志管理,可实现对于数据操作的事后审计。
(五)加强软硬件安全防护控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形成完整的需求分析文档,开发中形成的开发技术文档完整交付医院,形成事后审计的条件,必要时还应该移交源代码等。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开发者的监督和规范。在硬件防护上,财务网应该独立成网,如有与业务网交互的应该按照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增加防火墙等边界管理设备。
(六)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养
现代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内部控制的原则是不变的,如有效性原则、审慎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等。所以,现代会计管理人员应当在坚守原有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保持知识更新,建立“互联网+”下的会计思维。要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充分理解掌握风险防控要点,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关键分析,稳妥提出处理建议,真正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梦珂,皮佳明.信息化环境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8):44.
[2]王霆.医院信息系统(HIS)内部会计控制刍议[J].现代商业,2011,(35):241-242.
[3]罗坚.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4,(9):129-130.
[4]陈楠.基于会计信息化视角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商,2013,(17):112-113.
篇9
1.容量大,内容丰富
从我个人教高等应用数学的感觉看,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超大的实用性。毫无疑问,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改善课堂环境,提高授课效率,增加教学信息量。而且课前播放多媒体教案,可以方便学生的预习;课后翻阅课件教案,可以轻松地复习。
2.省时
节约时间,尤其是在学时数限制的条件下(我们学校的高等应用数学课时是70学时,概率统计与线性代数才30学时),使用多媒体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不过老师课外备课要花去很多时间,精心制作多媒体这是上好课用好多媒体的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
3.直观化、形象化
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尤其是像高等应用数学这样的枯燥无味的课程,多媒体课件的美观化是很重要的,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世界末日问题的表示,数学与人生的描述等。
二、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弊端
1.速度过快
速度过快,通常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推理、演算已经做好,用估计很难把握。教师认为这内容太简单,在屏幕表示清楚,顺其自然地就讲快了,但忽略了学生面对着这些内容是新的,再加上学生的基础太差,反应慢,于是导致学生难以吸收,长时间上课进度较易变快,学生较难跟上,慢慢地,“学习问题困难”病就出来了。而传统上课讲、写、推理、演算、画图等都是现场表示,时间充足,学生有消化的时间。
2.对多媒体课件的过分依赖
利用计算机大量存储的特点,教学内容由计算机包办,一味增加授课内容,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变成了一本大屏幕教材。于是,有些老师就充当放映员,这样对于那些教学不够认真的老师给了一个偷闲的好机会,但是若板书教学,老师必须把教材弄得比较透彻,比较熟悉才敢给学生讲课,一般人想偷闲他们都不敢为之,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我们的教师啊!
在我熟悉的很多老师当中,就有一些老师对着相应的课件念推导、计算、说明,等等,高等应用数学用这样方法学生是无法接受的,甚至上课干脆搬了一把活动椅子坐在电脑前读课件的现象,在讲台上转来转去,显得屏幕本身倒是变大了,可是我们教师本人变小了。尤其是像高等应用数学这样的推理性的东西,老师更应该在黑板上逐字逐句地写出来推理,才讲得清楚,让学生有个消化时间和准备的过程,高等应用数学学习要的是精,而不是多。
3.前后页不好衔接
对于一些开小差的学生稍没有认真听课,某页课件上的内容没有明白,弄得似懂非懂的时候,这时老师可能已经翻到下一屏幕了,学生老是一味转动眼球跟着屏幕走,却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感悟思考,更不要说记录课堂笔记了(我听课和上课观察,全部用多媒体上课,做笔记的学生不到5%),长时间的后果,就是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而对于传统板书教学,在这一方面要好得多,教师会把黑板分成4块,第一部分是课题,第二部分是结论,第三部分是演算或推理,第四部分是应用或例题解,第一、第二部分一直保留到该课程下课。前面学生没有弄懂的内容可以在黑板上能够看到,学习认真的同学可以继续把它弄懂再消化。
目前,我院示范建设正在承担我校多门精品课程建设,其中很多门课程涉及多媒体课件制作这块内容,请了很多专家教授关于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进行探讨,但是进展不是很好。于是,我们制定了《高等应用数学》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标准:“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和较高的交互性,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还应适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效果不能比传统教学效果低”及高等应用数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若干意见,等等。几年来,我们坚持的高等应用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标准如下:
1.注意调节进度和节奏
由于现代媒体的使用,常常可以节省课时,加快课堂教学的进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操作和展示媒体技术,应考虑到学生大脑反应速度与媒体传播速度之间的时速差以及学生瞬间思考与抄笔记的时间,同时也要随时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根据情况对进度给予适当调控,以达师生互动学习的目的。比如,针对解决不定积分计算需要分析、猜想、尝试的特点,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显示的方法,有些内容可以先隐藏起来,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合理选择呈现运算步骤的时间和顺序,不要轻易将结果呈现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选取适当内容
《高等应用数学》不是所有内容都要用多媒体上课,有些内容适合用多媒体教学,如二次曲面的形态状,二元函数的极值,定积分、二重积分的概念和性质、偏导数的概念等用传统的讲述法比较抽象,画简单的图形不足以说明问题,而画图不清晰,无层次很难表现问题。而采用动态的图形演示,层次清晰,颜色深浅显示空间的不同位置,直观、具体、好理解、学生容易接受。我非常认同专家教授的观点:屏幕+黑板的教学模式,我们学院的多媒体屏幕放在黑板正中央,正好遮盖住黑板,这非常不利于教学,这是其他学院应该注意的。
3.注意增强数学教学的形象性
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抽象的数学概念在黑板上无法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动态地、形象地再现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如函数极限无限逼近过程、导数和微积分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的几何意义等,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枯燥难懂的苦差事,很好地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分析与几何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利于理解和接受。
4.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常规教学中,在内容处理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教师总是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师生有非预见性的互动,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方面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原本需要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东西,课件全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与操作。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发展,不利发展学生思维创新,也不利于高等应用数学素质的培养。鉴于此,在教学中建议大家可以这样做: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等其他手段结合运用,发挥各自优势,以期达到最佳的平衡点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于概念的引入,可以结合动画、图形、尽量降低理解上的难度;对于定理的证明和典型例题的讲解,则借助于另一半的黑板,进一步讲解这一类问题的分析和解题过程,《高等应用数学》也可以如此通俗而生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逐渐高科技化!多媒体应用于高等应用数学课件教学,也越来越普遍被高校所应用,各高校都争着引入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信息化成为现代教育的时尚,并由此提高教学效果。网上流传的课件很多,将其修改、补充、完善、为我所用,也是资源共享创造效益最大化的所在。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创造教师劳动价值的最大最优化。现在大学《高等应用数学》课多如牛毛,多媒体《高等应用数学》的教学能减轻高等应用数学老师的劳动强度,这是我体会最大的。当然,万物都遵循一定的度,把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育有机结合是会产生巨大效果的。
参考文献:
[1]周旺基,符莉.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
[2]廉莲,汪令国,吴王杰,夏严.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6,(03).
[3]李健.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J].考试周刊,2011,(07).
[4]刘迎春.浅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5]闫志琴,刘行芳.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8).
篇10
近来,网上一幅漫画十分流行,这幅漫画表现的是国人对手机的依恋。画面上一家老小七八口人聚在一起用餐,桌上丰盛精致的菜肴并没有引起用餐者的热情,他们各自专心致志低头玩弄着自己的手机。现实当中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尤其在高校大学生中,手机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当中须臾不可或缺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在工业革命4.0的模式之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变得五彩缤纷,眼花缭乱。以各种先进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并大大改变着人们的各个层面的生活。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新技术、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绝对是不能低估的。在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当中,手机因其便捷性、无限量的用户、随身性、私密性、网络化,打破地域、时间、电脑终端限制以及随时随地接收语音、文字、图画信息等特点占据了大学校园生活的主阵地。手机以其在学生中99%的拥有量,在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的同时,更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超强的渗透力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通路及方式。
一、手机的传播特点
(一)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信息及时交换
移动电话形体小巧、携带方便,只要有信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无障碍使用,用户可以使用网络及移动通讯系统来获取新闻、了解最新的消息,从而实现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和实时数据传输。手机媒体的这一传播特点对于生活在校园四堵墙之内、受到课业时间限制,却又极度渴望了解大千世界、吸收各方面知识信息的年轻学子来说,是最为合适而有效的选择。
(二)信源内容多样,极大满足使用者个性需求
手机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完全不受制作周期、获取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不受信息采集者获取内容的时空限制,从而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化。它不仅可以传递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趣闻乐事、各类常识,也可以报道社会新闻;它既能够有正式严肃的政商恳谈,也可以有私隐保密的交流;既可以有目标明确、相互激励的聊天,也可以有插科打趣、无聊粗俗的闲谈。可以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一部部手机构成的看不见的网络在快速深入传播。大学生是社会当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有极强的敏感性和关注力,同时又不满足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传播形式,而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他们追求个性化的需求。
(三)开放的互动式传播
手机媒体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他们的身份可以随时随地转换,随时可以互动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更为方便的是,利用手机媒体可以随时进行客户调研、评论、互动等,目标人群还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特殊的定制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除此之外,手机媒体的受众还可以及时向传播者反馈意见要求,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角色转化为播报者。
(四)高速传播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新鲜度
手机作为可移动数字化传播媒介,与电视、电脑等相比,因其随身性、便携带的特点,使其内容传播尤其高效、高速和范围广阔。特别是在事件突发的情况下,越来越强大的手机功能可以比电脑网络更加快捷地向人们提供刚才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时数量巨大的手机用户都可以成为这种即时新闻的第一受众。
(五)手机功能的特点决定了它作为传媒手段必将大行其道
微信、易信、飞信等交流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使移动电话实现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网页、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影像的综合立体传播,给受众带来更加逼真生动的感觉。这些手段随时随地可以在受众面前打开一个全新而多彩的世界。年轻的大学生正处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对新事物勇于探索和接受的阶段,手机媒体则以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为他们提供了最为优惠的条件。
二、手机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与思维模式
(一)手机媒体的强大功能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
手机媒体所拥有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它早已脱离了单一通讯工具的阶段。在广大学生那里,手机也早已不再是传统的通话工具,除了用来发送短信、微信、上网、游戏之外,也把它作为便捷多效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工具。调查显示,很大比例的大学生用手机阅览图书、查找下载图书资料甚至现场听讲。例如,时下已经开始流行的“慕课”,就是通过网络把众多名校名专业的课程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选择学习。“慕课”里所有的课程都是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来收听收看的。手机持有者只要选择了“慕课”中的任何一门课程,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间,只要有网络,只要用户愿意,登录上去就可以听课学习。更方便的是手机媒体可以容纳海量的图书资料,这些图书资料或免费或购买,都可以通过手机关联的网站来实现。有学生说手机就是无所不能的老师,手机也是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这种说法很大意义上是准确真实的,这样贴身贴心的工具非但大学生,估计有学习需求的任何人都会喜爱和选择。
(二)现代传媒的全球性特征使大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手机等现代媒体不仅仅是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渠道,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知识、学习技能的工具。现代科技的传媒手段,缩短了世界的距离,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使大学生们能够身在校园便眼观天下,足不出户可耳听八方。仅以学生利用手机便可以坐在教室里收听收看世界著名大学老师授课内容这一实例便足以说明手机媒体已经向他们打开无界限获取新知的广阔途径,这必将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形成。
(三)手机传媒内容的丰富多样、生动性和贴近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现实生活当中,手机媒体已经和正在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与沟通的全新方式,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思想才华和诉求提供了开放便捷的自助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表现出积极踊跃发展个性和自我的态势。近两年滥觞于全国各个大学的微信就是最好的诠释。日前《南方周末》曾对全国一千五百多所高校做了调研,这些院校不但全部开设了官方和部门的微信平台,而且学生对此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对其他形式媒体的关注。如果我们登录其中一些院校的微信平台,就会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院校现实生活的报道和反映,因其内容鲜活、贴近、丰富多彩而赢得受众关注和赞赏。很多大学微信是由学生创办,这种交流发表平台公平有效地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意见观点的机会,有利于他们相互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使其情感得以抒发,个性得以张扬,从而使其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性格品质得到有效的塑造和培养。
(四)手机媒体强大的参与、互动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可以说,手机媒体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优秀成果之一,它成功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乔布斯当年以一个破损的苹果作为自己产品的标志给人留下无限想像空间一样,他所创造的苹果系统的强大功能也不断激发着一代年轻人创新、创造的热情和活力。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无比强大的传播手段,大学生可以利用它使一点一滴的创新思维发展成为可以燃起熊熊烈焰的星星之火。历史和现实已经无数次证明,诸多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在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手机媒体的参与互动和即时性特点为这种碰撞提供了快速直接和广泛性的条件,从而使大学生创新热情能够得以大大提升,创新的成果也更加容易实现和得到认可,同时获得应用性转换。
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价值观念的偏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垄断网络信息资源的制造和传播手段,特别是利用手机和网络传媒是没有边际的虚拟世界,企图将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向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如不及时予以引导,很难辨别鲜花还是毒草,很容易被他们那些穿着各种各样、光怪迷离外衣的意识和观念所迷惑,从而导致价值观的偏移。
(二)人际情感的疏远
正如本文开头提及的那幅漫画所展示的,因为手机媒体功能和内容的无所不及,越来越肆无忌惮地侵占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空间。而这一切尤其对年轻人有着超过一切的巨大诱惑力。据调查,有的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乐不思返,完全颠倒了和真实空间的关系。他们甚至摒弃了和家人同事朋友以及外部世界的交往交流,手机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这种状况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人际关系疏远冷漠,交往能力降低,自我封闭、悲观厌世倾向等不健康的心理疾患,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知识碎片化和思维简单化
自从人类进入了知识化时代,有体系的课堂教学和书籍报刊阅读,培养形成了学生系统学习、深入钻研、循序渐进、全面扎实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方法为他们获取全面扎实的知识体系,养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入探究等等思维模式奠定了基础。而手机传媒把所有知识以检索的方式碎片化地提供出来,所有在课堂、书本以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手机百度解决,无需深入茫茫书海去找寻。百度,甚至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便捷手段。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放弃在有形的书本和无形的知识宝库中的求索,简便易行轻而易举的拿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顾其三地完成了对某一项知识的了解,这种方法导致以学为主的学生成了以查为主。知识快餐满足了他们的一时之需,却使其丢掉了探究事物本质、追求问题本源的思维方式,扼杀了他们独立思考、参与实践的能力,其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必然会大大减弱。
(四)道德行为失范
大学生道德水平下滑,问题频现早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寻常的教育手段却在这个关乎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无所讳言,这个问题病在学生身上,病根是在社会。在造成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诸多社会根源当中,手机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手机媒体,其传播功能较其他媒体形式具有更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力量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手机媒体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心智处于发育阶段的年轻学子追寻的标杆。而传统道德规范因为自身形式的过时和对网络环境的不适应,难以与强大的市场经济中拜金拜物思潮的冲击相抗衡,加之新媒体对虚拟空间的描绘往往是以现实存在的形态展现给受众的,而对手机媒体接受度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混淆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区别,用虚拟领域的行为方式处理现实社会所发生的事情,于是产生了道德行为失控的状况。
四、趋利避害,让手机媒体成为大学校园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毋庸讳言,大学生是现今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要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就应该认真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去除和改善、化解他们成长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用符合现代青年行为模式的方法去提高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让我们的思想教育在大学生中走脑走心,最终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与合格的建设者的崇高目标。
具体说来,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手机媒体的“双刃剑”特点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应对和开发利用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不断挖掘和创新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一)引导学生健康理智地使用手机
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具有自己特定的模式。对他们的教育依靠单纯的理性教育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和手机媒体这样强大对手争夺阵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能考虑和发掘出能够打动学生,引起他们警觉的有效方式。笔者曾经查阅过很多高校做过的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调查。他们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大学生认同“过度使用手机有害身体健康”这一观点,这就说明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调查资料还显示,他们很明确地知道过度使用手机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些同学认为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已经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调查问及是否希望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加强管理和引导时,有81.9%的学生表示对此充满期待。在这个前提之下,高校老师和相关机构就要不失时机的通过讲座、演讲、科普知识普及、主题班会组织活动等形式宣传对手机媒体积极健康的使用理念,使大学生增强自制能力和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开展正确消费观教育,引导他们摆脱追求浮华虚荣,养成健康、合理、符合实际的消费理念。
(二)用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吸引学生积极能动的使用手机
高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年轻人生性活泼好动,容易被打动、被感染。借用早些年流行的一句话:思想教育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去占领。现今,我们就是要用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演讲大赛等,让他们真正认识和领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等的真谛与深刻内涵,逐步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搭建手机媒体自主平台,让学生随时直面老师和领导
面对手机媒体超强的传播交流功能,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搭建有目标有特色的自主平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内涵。目前微信就是一种最好的自助平台形式,受到全国所有高校的追捧和利用。微信传递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等特性都显示出了这个自助平台的优势和作用。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在开通一年时间,点击量达到几十万人次,西安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开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点击量也已将近十万。这两个大学的官方微信都是以原创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学校各个层面即时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以及来自师生当中真实生动的学习生活场景,弘扬了学校各个方面的正能量。由于他们的微信来自师生生活学习实践,接地气,贴人心,所以深得学生欢迎。学生们以在微信平台上见到自己身影为荣耀,不但努力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公益活动,提高了他们热爱集体、相互合作的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微信平台的创办和者,同时也将学校管理层对学生的要求和指导意见有效地传达下去。手机媒体的微信功能是很强大的,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开设学生与老师、学生和领导之间直接交流的窗口,既可以邀请学校享有声望的专家教授和学校领导与学生进行对话,也可以让学生在这里即时发表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意见看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引导他们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看法,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注释:
①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莲山课件。
参考文献:
[1]何华湘. 网络对于大学教育的利与弊[J].中外教育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