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过快。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速度越来越快,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能源消费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我国能源消费已经出现了连续13年的持续性增长。虽然当前我国能源的生产总量基本上能够维持能源消耗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能源需求结构以及生产结构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而且二者之间的需求增长也是越来越明显的。煤炭作为能源消费当中总量所占比例最大的能源,其所占的比例是全世界各国能源消费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石油是在所有消费总量当中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且远远大于其自身生产总量的,每年的自给率都呈现下降趋势。
(2)资源不足,矛盾愈发凸显。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变,我国对于石油等能源方面的需求也是不断提升,而且对于能源需求方面的结构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能源生产以及建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资源总量有限,单单依靠资源开采不能够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资源需求不足以支撑我国快速增长的石油供给,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3)能源消费向经济发达地区和高能耗行业转变。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地区所需要的能源总量过大,随着我国高耗能行业表现出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其数额远远高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平均水平,我国高耗能产品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也在不断上升。所以,充分提升我国能源利用率这是维持我国工业以及高耗能行业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4)能源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同时也受到了市场需求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我国能源供给出现断裂现象。另外,我国在能源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过大,导致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很多企业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无法维持正常的运作,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二、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的建议
(1)加大能源投资力度。国家应该加快建设能源基地,全面推动我国火电机组实现规模性建设以及热电联产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全国各级政府以及各个金融机构应该重点扶持地方能源企业,帮助以及培育地方能源企业,并且还应该鼓励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方向,尤其提倡企业应该以参股或者是控股的方式全面参与到能源行业建设当中来,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国家能源发展,实现企业能源产业重组以及兼并,并且有效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做到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快速实现企业资源生产能力以及产业升级。
(2)发展多元化能源。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比较单一,最为重要的和关心的问题就是能源安全。因此,发展多元化能源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能源供给途径单一的问题。还应该根据区域特点以及优势,尤其可以鼓励区域企业去开发可供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其他能源,比例可以大力发展太阳能以及光能,还有风能以及生物能等等,还可以创建核能以及水能,还有地热能等相关设施,不断扩大我国区域能源使用范围,弥补当前我国能源供求缺口问题,全面保障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能源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提升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应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并且解决好各类能源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当前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因此,我国必须把区域能源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做好统一结合,为创建一个稳定的、经济的以及清洁的,还有可靠的以及安全的生态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利用达到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 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 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 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 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 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 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 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的依附理论。
(3) 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 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 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1980 年。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 Alonso) 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 2 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 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 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 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hi138\Com]
3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 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 年) 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 年) 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 年) 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 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 年) 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 hi138/Com]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 2002.
篇3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篇4
根据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规定,甘肃省作为首批通过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验收的八个省区市之一,已经具备了开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筹建工作的条件。甘肃股权交易中心于2013年2月底完成组建,注册资本1亿元,股东方为华龙证券、甘肃股权托管中心以及甘肃产权交易所。其中,甘肃所主要发起人——华龙证券为其第一大股东,持有甘肃所51%的股份,授权省政府金融办负责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监管。
1.2 交易现状
从近几年的股权交易市场业务来看,全国大多数省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大部分集中在天津股权交易所,由于其属于国内较早成立的股权交易所而且发展较为成熟。2012年3月30日,甘肃菁茂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成为甘肃首家在天交所挂牌的民营企业。同时,这也是迄今为止甘肃唯一一家在区域股权交易所挂牌的企业。
目前,由于甘肃省独立的股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所以,甘肃省企业的股权交易业务全部在甘肃省产权交易市场中进行,其中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的案例。例如,兰州陇兴通用仪器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甘肃机械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10年)、兰州飞天大酒店(2012年)的股权转让;甘肃省产权交易市场还组织过大量的外省企业的相关业务,例如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内蒙古赛力特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北京中交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0年)等公司的股权转让项目。这些项目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使得资产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值增值的目标。
随着甘肃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大量的股份公司的股权和债权得不到有效的流动与及时的变现,特别是大量的非上市股份公司需要有能提供给他们进行股权流动和直接融资的平台。由于甘肃省独立的股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而股权交易业务职能通过现有的甘肃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这样容易造成交易混乱、效率低下,最终造成大量的本省资源的外流。
2 甘肃省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支持与政府支持
目前,甘肃省没有长期资本市场发展规划。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应该为本地区的金融发展营造一个好的金融环境。积极学习先进省份,特别是那些已建立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省市,例如天津、重庆、深圳等,学习这些先进地区关于发展本地区金融市场的先进经验。除此之外,应该成立由甘肃省主管金融工作的副省长为检查组长,定期对我省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筹建进程进行监督。
2.2 缺乏高质量、合格的非上市公司,短期内难以形成支撑甘肃省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发展的上市或挂牌公司群体
虽然甘肃省股份公司较多,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潜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大量的公司还不具备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或者进入资本市场后也难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该企业成长。
2.3 独立统一的股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
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可以规范甘肃省股权交易,为甘肃省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交易渠道。通过股权交易市场,社会闲置资金可以得到有机结合。但是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尚未建立起统一的股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通常在甘肃产权交易市场中进行。然而,甘肃省产权交易市场的多样化经营,注定了产权交易市场在股权交易方面的非专业化和低效率化,从而使得整个市场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所以,建立全省独立的股权交易市场直接影响和制约甘肃金融的发展,特别是影响甘肃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
3 建设甘肃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区域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功能,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的转让和流通提供必要的途径,形成区域监管下的非上市公众股份报价转让平台。
(二)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转板机制。根据企业和投资者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交易制度,实现风险分层管理,提高市场效率。建立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形成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三)完善登记、托管和结算体系。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以保护投资人权益为核心,进一步明确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维护市场安全运行,不断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借鉴国际经验,在安全、效率和创新方面逐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四)培育与规范高质量、能够适应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要求的股份公司。甘肃省现有的股份公司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没有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这些股份公司即使可以进入区域资本市场,也难以充分利用其促进公司的发展。所以要持续的培育和规范,才可以真正保证形成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企业群体。
(五)效仿齐鲁所,根据准入标准不同设置两类市场,一类相当于“主板”,准入企业的资产规模要求在4000万元以上,年利润则需在300万元以上。而在另一类相当于“创业板”市场中,资产规模则要求在2000万以上、年利润在100万以上即可 。
(六)尝试构建中国式的招示板市场(OTCBB)。甘肃省可以成立一个类此OTCBB的报价服务系统,对那些将要在甘肃省股权交易市场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首先进行一个价值评估与信用价值分析,对达到标准的非上市公司再报请甘肃省股权交易市场审批。这样可以帮助甘肃省股权交易市场更好的选择合格的交易公司。
(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资本市场要求其上市公司必须具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在甘肃省范围内针对本省公司的特点,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根据不同公司的规模,设定多层次的信息披露体系,并对符合一定规模的公司,要求公开其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尽快出台适应本省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
(八)没有专门针对区域股权市场的监管机构。目前,从全国已建立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来看,普遍采取省政府金融办作为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机构,甘肃省金融办也作为甘肃省股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机构,这对于发展较快,要求较高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省政府金融办还要监管本省其它一些金融机构的发展,致使其难以有专门的时间来对股权交易市场进行监管。所以,必须由甘肃省政府金融办牵头,成立一个专门针对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监管机构。并且这个机构的人员必须是具备专业性很强,有从业经历的人员组成。
参考文献
[1]李刚,宁超,王颖.山西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3,(2)105-107.
篇5
Key words:young people women’s football; area development; strategic research
区域发展战略是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决策,战略的策划必须根据本区域的特点,对本区域进行长远的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科技来说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的发展战略属于区域发展战略,本文选择中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的区域发展战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必然性。
1中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与内涵
根据发展战略的基本涵义,中国女足重点地区区域青少年女足发展战略的概念概括为:中国足协主管部门对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提出行动方针,制定出明确的目标,进而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的区域性和长远性的运筹和谋划。
中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什么?是一种优先发展战略,具体地说,是在非均衡协调理论的覆盖下,相对于非重点地区,优先发展重点地区,在重点地区内部,优先发展女足条件相对更好的地区,带动其他地区,从而使整个女足地区青少年女足竞技水平共同提高。
2中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区域发展战略提出的必然性
2.1多种发展理论比较权衡的结果所决定
区域发展战略具体实行什么战略要有一定的发展理论依据,发展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即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非均衡协调理论。
均衡发展理论不但强调部门或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部门内部或区域内部的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在于,非优势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部门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绝对的均衡战略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公平和效率从来都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过分强调均衡发展、平均分配资源和分散力量,势必以牺牲效益为代价,进入低水平平衡的发展阶段。
非均衡发展理论为上世纪中期兴起的经济学理论,认为部门或区域间、部门内部或区域内部都不是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是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提出源自人们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对如何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促进发展所作的考虑。由于人类生存的社会、自然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统一的资源配置模式显然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源利用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采取适度的“偏好”发展策略,将资源优先配置到社会、自然禀赋较好的区域或部门,使之形成良性的合力区,通过这些有条件的区域或部门优先发展所发挥出的辐射效应与扩散效用等自然力量,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显然这种战略的优点是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向效益较高的地方,是效率优先的增长模式。但这种战略的缺点是:加大对投入产出效益好的地区社会投资,会进一步扩大发展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抓大放小”策略容易错失发展良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形成与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发展状态、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要求注重长远的发展,反对谋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和一味无限制的发展而牺牲长远利益,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反映的主要是一种后续发展能力,主要考察事物的纵向发展情况。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一元性的发展观,它强调时间上的持续发展,虽然它也关注空间发展上的均衡性,但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体育是一个时空概念,它既包括时间意义上的现实体育与未来体育的继起,也包括空间意义上各种体育之间、体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体育发展既有纵向发展问题,又有横向发展问题,如体育系统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四者之间只能说是协调发展,用可持续发展则显得有些牵强。虽然体育也要保持它的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持续发展,但是它对于一些横向空间意义上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解释的,是存在一些遗憾的。
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不同于均衡发展理论,也不同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并且对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缺点有所弥补。它首先是一种非均衡发展,不仅区域之间是非均衡发展,区域内部也是非均衡发展,然而在这种非均衡推进中必须把重点论和协调论结合起来,通过政府的非自然的调控力,寻求区域间、部门间以及区域内部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先进带动落后,在非均衡发展中求得共同发展的良性协调运行机制。政府在这种战略模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从重点发展部分的选择,到整个战略的布局和实施。
综上所述,中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区域发展战略应该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实行优先发展战略,通过政府的非自然的调控力,以先进带动落后,在非均衡发展中求得共同发展。
2.2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资源少,基不出差,而且幅员辽阔,经济基础与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区域之间、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限的资源均衡配置到各个领域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这是我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发展选择基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优先发展战略的经济背景。
2.3相关体育政策的保障所决定
篇6
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合作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为突出功能定位的区域规划,必须深刻认识到汇聚优秀人才、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创新科研人才组织机制,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科技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原始性创新和合作创新双轮驱动发展。因此,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科技创新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 科技创新合作铸造黄河三角洲新优势
科技创新合作是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新优势的关键。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批复,标志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现实,但是该区域开发中不仅没有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区域经济的融合思想也没有受到重视(慈福义,2010),并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仍然是低层次的粗放型,科技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譬如,截至2010年底,黄河三角洲地区共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8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2家。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黄河三角洲开发不可能按照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开发模式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而是应该依托科技创新合作的力量实现“高效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黄河三角洲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低碳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今天,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基本目标。
1.2 科技创新必将走向高效生态经济之路
科技创新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建设的根本。高效生态经济,不是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强调在节约集约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从黄河三角洲来看,土地后备资源优势突出,但是,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贫乏,污染严重。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9.5亿立方米,人均303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平低41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境内15条省控重点河流九成以上劣于地表水Ⅴ类标准,功能区达标率仅为5.3%。因此,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项目不应是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项。总之,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退化。因此,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产业也不符合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黄河三角洲开发必须走高效生态经济之路,这不仅是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的战略任务。
1.3 黄河三角洲开发亟需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
科技支撑是黄河三角洲开发成败的核心。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气温适中,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生态特色明显。因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所形成,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堪称“鸟类的天堂”。天然苇场是黄河三角洲独有的湿地资源,目前拥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生物1917种,其中野生动物1524种,植物393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50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保护公约》的种类为47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多层次推进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形成了以新、奇、野、美为特征的湿地景观、草原景观和海滩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独特的条件。同时,黄河三角洲区域由于开发历史较短,涵盖6市19县,行政壁垒较多、发展条件不均、部分县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偏大,亟需依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发展新兴产业。我们认为,黄河三角洲区域19县市各自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科技创新,不仅力不从心,而且也不现实。因为科技创新不仅要耗费多、风险大,而且科技创新也要讲究聚集效应。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合作存在的问题
黄河三角洲19地市政府在积极借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组建了便于区内政府首脑之间协商议事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高端论坛”,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技术转移中心等有利于科技创新合作的机制或机构。但是,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合作问题仍然较多。
2.1 科技资源分布零散,科技创新合作地区发展不平衡
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合作的基础条件。没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足够的科技经费投入、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合作难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与支撑作用。目前,黄河三角洲区内科研力量较强的单位主要有以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滨州学院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和以胜利油田、潍柴动力、滨州航天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众所周知,高校及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合作的重要主体,由于现实教育体制限制和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缺失,导致地方企业科技攻关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之间存在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致使高校或科研院所仍然是在实验室搞市场化率较低的“科研”,地方企业由于科研投入风险大、科研人才培养乏力等原因,使得大多数企业习惯于不依赖科技的“生产”。纵观黄河三角洲区域,一方面是淄博高青、滨州全境在行政割据的现实面前科技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日趋严峻;另一方面是东营全市、德州庆云、烟台莱州在科技创新资源上具有优势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则较快。
2.2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合作缺乏联动机制
当前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合作发展由于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和科技创新合作联动机制缺乏而停滞不前。截止201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争取国家各类科技经费2亿元、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10项、专利授权达到4821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25亿元,分别占全省比例为13.3%、13.4%、10%和12.1%。其中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异常明显,如,黄河三角洲区域只有乐陵科技支出占比明显高出全国为2.1%,这将不仅不利于地方企业和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间“各取所长”竞争优势的发挥,从而不能提升两者在各自领域的竞争力,也会形成科研上重复建设、重复研究等资源浪费现象,从而延缓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大多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区域科技合作中未能发挥主体作用,今后的科技合作很可能停留在各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出现区域科技合作体单一化的现象,这与各地产业结构雷同,而不必开展区域科技合作有很大关联。
2.3 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合作主体力量较弱
2.4 科技合作基础较弱,科技创新合作机制难以理顺
行政区划的地域分割是制约区域创新资源优化整合的体制障碍。黄河三角洲地区既有区位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和生态环境良好等相对优势,也有淡水资源比较匮乏、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明显劣势。全面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不仅要靠黄河三角洲各级各类机构组织通过市场竞争规则获取发展机会,更要仰仗区内19地市之间精诚合作实现整体竞争优势。但受行政区划所限,各地单干色彩较重,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更是“老死不相往来”。当前引致黄河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深层次根源主要来自于行政区划限制、市场分割和地方利益保护等制度层面因素。高度行政垄断阻滞了技术创新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强化了不透明度。在黄河三角洲内部,目前最大问题是各自为政,地区之间的合作协调难度很大,在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影响下,科技资源的自由流动与充分合作受到极大阻碍,导致区域科技创新技术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技术创新方向结构雷同,使区域间创新的错位发展步履维艰,直接阻碍了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健康发展,且影响该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机制难以在短期内理顺。
2.5 创新合作环境不良,科技创新合作运行机制未建立
随着“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稳步推进,“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科技打造新兴产业”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黄河三角洲19县市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各地科技事业发展需要各地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攻关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目前,黄河三角洲区域内19县市政府缺乏对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中各要素的协调能力的关心。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体质改革不到位,各政府的科技计划与企业的科技需求缺乏有效效衔接,不能将宏观调控作用渗透到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全过程中,影响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区域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的科技合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尚在逐步建设和完善中,科技和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机制仍束缚着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尚未充分起到基础性作用,各县市(区)条块分割,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使得区域内有限的科技资源配置难以实现整体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
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合作发展对策
黄河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必须不断努力的方向,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推动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合作进程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按照共同确定的科技创新合作目标与任务,联合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方位确保区域科技合作落到实处,通过合作促进两地信息、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和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区域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3.1 组建科技创新合作机构,创新合作体制与机制
利用科技部与山东省政府的省部会商议题的机遇,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一批精品可持续发展基地,省政府同意其享受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广泛吸纳国内外知名学者、高层次专家和各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建立专家顾问团,组成大网络、高水准、多学科的决策咨询机构,促进经济区各项科技工作的贯彻落实。同时,加大科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实体;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研发机制,促进区内各类科研机构实现跨区公平竞争;合理调整、布局各类科技力量,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成立区域内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协调机构。协调机构设置有利于各区域之间合作沟通,尽可能克服黄河三角洲19县市各自进行科技创新的弊端,从而协调解决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协调结构不应只停留在为区域内开展共性技术牵线搭桥,更重要的事为整个区域内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切实加强区域内共性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统一部署,加强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和协同发展能力,避免行政分割和低层次重复研究等问题。建立鼓励和促进区域内联合攻关的奖励机制。
3.2 推进区域内多方合作联盟,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加快经济区急需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以政府的各种资金支持为切入点,鼓励帮助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高效生态经济技术研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生态经济技术,提高生态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推动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大型国有、民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在山东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加强重点实验室共建工作,充分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支撑和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紧紧围绕经济区建设对科技的重大需求,以改革开放、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搭建跨省区、省部合作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产学研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一批低碳型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构筑高效型、生态型、创新型、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构建区域性高效生态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和技术检测中心,重点支持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机构设立的信息文献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科普基地等科学和技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各级财政资金,加大研发投入,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和成本,促进生态技术产业化和全社会的技术进步。
3.3 实施一体化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以项目为纽带,以基地为载体,实施“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用、数量与质量并重原则,加强经济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黄河三角洲泰山学者”专项建设工程,以项目为纽带吸纳科技人才。全面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创新人才引进体制,采用多种形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从事各种产学研联合开发工作。通过选派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培训等途径,提高经济区的管理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有经济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满足经济区发展对各类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实用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把经济区建设与农民增收、群众致富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性培养力度,形成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
3.4 推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扩散。促进技术研发补偿机制的建立,可在集群内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科研创新单位与企业之间搭建有效的交易平台,促使科研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黄河三角洲各县市区政府需要进一步共同制定和完善风险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风险投资的运作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并通过放宽对风险投资的限制,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方面积极引导风险资金进入R&D活动,通过各种资金引入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随着项目进入成熟期,风险投资可以灵活推出以进行新一轮的投资活动。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促进经济区加快发展。积极引入风险投资,促进经济区特色技术和项目的孵化、示范和快速发展。通过土地异地置换等筹资措施促进经济区盐碱地改良和高效生态利用。促进典型示范企业或科技产业化项目进入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三板市场等渠道的融资功能。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及国际金融组织、国际援助组织和有条件提供外援与合作国家的联系。
3.5 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创新科技创新合作模式
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目前黄河三角洲区域19县市的各类科技资源数量较多,但是对于科研机构和企业来讲,科研条件或资源的使用获取途径却不甚畅通,拥有资源的机构对共享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即使有部分机构有对外提供服务的意愿,也没有采取各种渠道,使信息能够通畅到达各类用户。因此,要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各领域科技资源的信息平台,使科技资源的各类使用者能够充分获知资源的有关信息。在推进方式上建议分三步实施:首先选择成熟的科技资源作为试点进行整合,以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的共享为突破口,共同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和科技成果网上交易平台,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紧邻“京津唐”和“环渤海”科技市场的优势,构建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网络;其次,加强跨部门的合作,整合本区域内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共享科技成果,优势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等信息,联合共建科技教育信息网,提高基础资源的共享水平;再次,积极争取实施内引外联的策略,既要发挥国内各地科技力量,攻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遇到的科技难题,也要积极吸引国际科技资源市场,运用市场规律筹划一批适应黄河三角洲区域“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的科技资源。
参考文献:
[1] 周洪利,李建航,蔡媛莉.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要素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2(2):62-68.
[2] 郭鹏江,杨晶,杨英.西部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2):27-29.
[3] 李晓燕,陈萍.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91-1993.
[4] 李艳春,王春晖.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 [J].特区经济,2009(8):149—151。
[5] 孙洋.产业发展战略与空间收敛: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增长的比较研究 [J].南开经济研究,2009(1)::46-60。
[6] 周彩红.产业价值链提升路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制造业为例 [J]中国软科学,2009(7):163-171。
[7]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 [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
[8] 于文金,朱大奎,邹新庆.基于产业变化的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J].经济地理,2009(6):940-945。
[9] 于良春,付强.地区行政垄断与区域产业同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省际的面板数据 [J].中国工业经济,2008(6):56-66。
[10] 冯立新,东.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成因的博弈分析 [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124-125。
[11] Braczyk HJ, 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ed World. London: Pinter,1998.
[12] Basil Achilladelis, Nicholas Antonakis.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Case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 Research Policy, 2001(3): 535-588.
[13] Aghion and Howitt.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J]. Econometrica, 1992(60): 233-351.
[14] Radosevic.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Determinants, Organizers and Alignments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27): 87-96.
[15] Padmore T., Gibson H. 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A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 [J]. Research Policy, 1998(26): 625-641.
篇7
秦巴山区跨陕、豫、甘、川、渝、颚等六省,集革命老区、大型库区与地质灾害频发区于一体,是我国新一轮连片扶贫开发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秦巴山区内部差异明显,致贫因素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2010年秦巴片区城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为13155元和397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84%和67.21%,城镇化率仅为30.4%,远低于49.95%的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发生率高达9.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因其独特的地质与气候条件,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灾后重建与防灾治灾任务繁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冲突。
武都区位于秦巴山区的西部结合部,与甘南高原藏区接壤,地处秦岭与岷山间,气候温暖湿润,光热充足,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地理差异明显。但因多方面发展受限,2012年武都人均GDP仅为12202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5.52%,全国平均水平的34.86%。2012年武都区农村居民纯收入仅为2958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5.63%,全国平均水平的42.40%。全区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程度较深,扶贫攻坚难度大,且因生态脆弱、交通不便、资金短缺,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二、武都区致贫因素分析
1.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武都区山势较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300-2300米间,且沟壑纵横,高山峡谷交错分布,沟谷发育,切割强烈,土质疏松,土壤层较薄,水土保持能力较差,土壤肥力较差,易流水侵蚀。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开荒耕种以及重伐轻造,使得林地、草地资源锐减。武都区因山体切割严重,地表,更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陇南山区是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密集高发区之一,因灾致贫返贫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2011年武都区总耕地面积4.69万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仅为1.26亩,且水田仅占2.87%,有效灌溉面积仅为22.28%,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2.教育落后,科技支撑欠缺。全区684个村仅有小学538所,一些乡镇没有初中教育,教育资源短缺与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并存,教育质量整体不高、教师队伍薄弱、教育发展环境较差。中学师生比例为1: 16.6,小学师生比例为1:5.1,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学校布局分散、规模较小,难以形成优质资源,民办教育、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欠缺严重。城乡学校硬件条件差别较大,信息技术手段欠缺。2011年陇南市R&D人员仅有106人,R&D经费内部支出仅963万元,农业科技人员短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增加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3.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滞后。2011年武都区一般预算收入24367万元,而一般预算支出却高达180631万元,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全区36个乡镇561个贫困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因灾返贫1.86万人,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国道省道主干线公路等级较低,通行难度差,养护困难,既无高速公路、铁路也无飞机场,是全省乃至全国交通条件较差的地区,来回兰州需近二十个小时。花椒、油橄榄、核桃等产业主要分布在半山干旱区,缺乏水利配套设施,武都财政十分紧张、农民群众投入有限制约产业效益的提高。
4.产业链短,产业发育不足。武都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能力较弱,农业特色基地还处在发展期,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小、精深加工落后、经营管理粗放,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尤其是花椒产业、中药产业与核桃产业,目前还没有加工企业,仅停留在原材料提供的初级阶段,产业附加值较低,发展较快的油橄榄产业还没有创立全国知名品牌,影响力仅停留在甘肃省内。武都区近年来农家乐发展迅猛,但大多停留在吃饭打牌的产业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做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六位一体,产业链不完善,且缺乏地方特色与文化元素。
三、武都区扶贫开发实践的反思
1986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对武都区的扶贫开发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武都区也紧紧围绕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紧抓扶贫资金的争取与扶贫项目的申报,整合各种资源相继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农村能源沼气项目、产业扶持项目、人畜饮水工程、村村通等工程。这些虽有利于提高武都区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也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扶贫成果稳定性不强,遇自然灾害极易致贫返贫,且无法真正解决生产发展、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
武都区从被确定为国列贫困县,一改过去惯用的救济式扶贫模式,通过专项资金、优惠政策和扶贫机构等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目前主要是进行整村推进式扶贫。整村推进以扶贫开发重点村为攻坚对象,从项目管理到“到村到户”,并注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创造性。但武都区因人均耕地较少且多为坡耕地、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扶贫资金投入强度较小、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及增收渠道有限,整村推进扶贫效率明显降低。陇南的贫困人口多位于高寒阴湿、山高坡陡、石山峡谷的少数民族地区,脱贫难度较大且反复率较高,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移民开发与劳务输出工作,但移民规模有限且财力有限,移出贫困人口故土难离,返乡问题严重,人口增长计划性差,人口激增反弹严重。整村推进受资金限制只能投资于基础性建设项目,只能适当改变基础设施落后和生产生活条件,稳定增产项目则无力解决。大规模的工业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只会加剧环境与生态问题,交通条件与地理位置的偏僻也难以带来预想的经济效益,虽提出旅游扶贫,但远离消费市场,增收幅度有限。有学者认为武都林地、草地面积较为广阔,主张在武都等秦巴山区发展畜牧业,但高寒贫草区较多,存栏量承载力较小,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四、武都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1.武都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生态农业的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强调生态环境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对负载力与环境承载限度,采用有利于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阻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与贫困的进一步加深,并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有效利用农业资源,通过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但并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措施的应用。武都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防灾治灾的关系,核心就是将生态治理与防灾治灾寓于经济发展中,克服生态环境脆弱和地质灾害频发对贫困问题的阻碍作用。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就是指针对贫困地区与贫困农户,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与农业生产生态条件,提高农户生态环境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农业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并逐步实现扶贫致富。武都区结合自己气候、地质、热量条件,重点发展特色生态高效农业,创建全国花椒、橄榄油的全国第一县(区),坚定地发展油橄榄、核桃、中药材、花椒、有机茶叶等五位一体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逐步淘汰散养粗放的畜牧业。经济林产业的发展,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融入退耕还林项目,发展经济林与药材间作的生态立体农业,有效保持水土和防治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2.武都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产业化道路。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在生态态环境承载力允许的情况下,改变以往以纯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并与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有机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品为中心,建设产品的深加工与市场推广一条龙化的农业综合体系。只有坚持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原则,充分调动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市场才能在政府的引导下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以武都区油橄榄产业为例,1988年经专家实地考察,白龙江沿岸的河谷和半山地为我国最佳的油橄榄生产地,1989被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二十多年来不断发展私有林经济,并与治理荒山荒坡、退耕还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相结合,到2012年底全区油橄榄种植规模已达到18万多亩,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橄榄油之乡”。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道路首先要以一定规模高建设水平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为基本依托,实现小生产者与社会化大市场的对接。武都区已建成董家坝、将军石、大湾沟等高标准示范园,初步打造“田园”、“祥宇”等知名品牌,生产橄榄油、化妆品、橄榄酒等系列产品,远销国内西安、兰州、成都等大中城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不排斥农业科技的投入,更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与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较强的市场风险意识,需要加强油橄榄、花椒、中药材等种植与病虫害防治。
综上所述,秦巴山区因其复杂的地质地貌与气候条件,更需注重扶贫开发、生态修复与防灾治灾的结合。武都区应因地制宜,坚定地发展油橄榄、核桃、中药材、花椒、有机茶叶等五位一体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经济林与药材间作的生态立体农业,并与退耕还林、林权改革、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相结合,有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并不断探索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也为秦巴山区其它县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道路因产业规模、社会认知程度、产业发展阶段、经济效益的转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大趋势等多方面限制,任重而道远。
(丁绪辉,1987―,男,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关系与区域发展;高新雨,1989―,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秦其文.湘鄂渝黔边旅游扶贫开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8(4):68-72
[2]戴旭宏.构建贫困主体、基层组织和NGO在扶贫开发中联动参与机制的思考――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8(10):50-53
[3]陈池波,杜辉.扶贫开发:从行政单元向地理区域协调推进[J].经济管理,2009(6):156-160
[4]匡远配.新时期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3):75-80
[5]罗强强.宁夏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移民扶贫的方法和经验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48-51
篇8
Study on the Traffic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of Development zone
-A Case Study of Urumqi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outunhe District)
Hou jieqiong
(Urumqi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outunhe district), Xinjiang, 830026)
Abstract: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depends 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making strategic planning timely and effective will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paper, a case study of the Urumqi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alyzing traffic characteristic comprehensive of development zone, then give the content of traffic strategic planning,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for traffic strate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Key Words: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raffic planning, traffic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1 引言
开发区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健康有序发展取决于园区的近期和远期规划,而交通和相关基础设施是工业园区发展至关重要的命脉[1]。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以下简称经开区)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公里,其中园区面积133平方公里,总人口27.4万。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缘和政策优势,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产业积聚日益显现。特别是2011年"区政合一"后,在发展空间大幅度拓展后,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向成熟期演化的关键时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提速,乌鲁木齐市(以下简称乌市)“南控北扩、西延东进”的空间发展战略的推进、“三环十二射“路网结构不断完善、高铁新区和白鸟湖新区开发建设的全面启动,经开区交通系统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2 经开区交通特征分析
2.1区域功能
经开区作为乌市的西北门户,东靠乌鲁木齐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北邻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区内国家干线铁路兰新铁路与北疆支线交汇,拥有乌市最主要的两大铁路货运站-乌北站和乌西站。依托铁路枢纽及纵横交织的铁路专用线,乌西地区和乌北地区已经成为大量物流设施、物流企业、货运场站及货运市场的聚集区,成为乌市及周边地区最重要的货运枢纽。乌奎高速、机场高速、乌奎联络线已经形成了往西北方向、东南方向和东北方向三个主要对外方向的高快速路通道。现状经开区交通系统在乌市及区域层面的交通功能总体可以概括为“货运枢纽、过境通道”。
2.2产业结构
任何用地和产业分布的调整,将对整个园区的主要交通的流向、流量起决定影响。经开区的产业分布,根据其聚集效应,结合经开区空间整合规划,居住主要分布在经开区一期、二期、西站片区和八钢片区,工业主要分布在二期、合作区、一号台地、头屯河工业园区和八钢片区,高端商务区主要分布在二期延伸区、高铁新区和白鸟湖新区,并将逐渐形成七大产业园区,如图所示。
图1 经开区产业结构分布
2.3交通网络
由于经开区面积和空间跨度较大,在这种与大城市相当的用地空间范围下,各功能片区呈分散状布局,经开区交通网络形成了依托既有干线公路及城市干道连通各功能片区的大跨度骨架道路,各功能片区在各自行政范围内相对独立地构建方格网状路网的基本格局,此外,经开区东部地区路网密度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经开区交通网络总体呈现“小尺度格网、大跨度骨架、东密西疏”的格局。
图2 经开区现状交通网络
2.4居住就业分布
居住地与就业地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开区日常客运出行的主要特征。由于经开区用地性质和发展阶段等原因,经开区在区内居民的就业地分布和单位职工的居住地分布两端均体现出较鲜明的特性,经开区分散布局的各功能片区之间的跨区客运出行需求明显偏弱。由此也形成经开区特有的“短密、长多、中疏”的哑铃状居民出行空间分布模式。
2.5公共交通
经开区居民日公交出行总量为10.2万人次,居民公交方式出行分担率为20.9%,远低于乌市主城区为30.25%。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水平低下、运力不足,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远低于规范标准,特别是线网发展模式不明晰,公交网络不成体系,已严重影响到经开区居民及企业员工的出行,成为制约经开区发展最为突出的交通问题。经开区现状公交线网大部分线路属于郊区线,起连接郊区和主城区的作用,在空间上的主要联系方向体现为经开区各功能片区与主城区的联系,其中远郊线路顺路串联沿线的近郊片区。
2.6货运物流
经开区货运交通系统主要由铁路货站、货运仓储、大型专业停车场和货运通道等构成,外向型货运需求突出,作为产业要素高度聚集地区和乌市重要的对外货运枢纽,货运交通在开发区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经开区年货运总量为5611.7万吨,约占乌市年货运量的30%,由于路网结构缺陷、货运通道通行能力低、道路功能混淆不清等原因,经开区突出存在货运集散能力不足,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相互干扰等问题。
3 经开区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1)积极推进区域及乌市交通基础设施在经开区范围的建设落实,大力提升经开区在乌市乃至全疆层面的交通枢纽功能,充分体现经开区交通区位优势。
2)以公交导向发展、市郊网络一体化为主导,大力构建联系乌市主城区的快捷化、复合型、多模式的公交廊道和道路廊道,有效突破空间障碍,有机融入乌市城区交通网络,积极适应乌市城市西延、人口与功能向疏解的发展要求。
3)树立交通城市化理念,通过规模扩展、网络优化、功能提升、系统整合,着力促进公路型路网向城市型路网的转型,形成能有效支撑经开区“大空间、小组团”空间规划布局的城市化交通网络体系,统筹协调支撑大工业与支撑现代化城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加速引导经开区由工业园区向综合性新城跨越式发展。
4 经开区交通战略规划内容
4.1规划定位
随着自治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一圈、三带”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战略的提出,乌市“南控北扩、西延东进”的空间发展战略,未来将形成“双核、三轴、三大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战略的提出,经开区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2011年,乌鲁木齐进一步提出 “三区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包含经开区高铁片区和白鸟湖新区组团。经开区要抓住机遇,依托交通优势,形成辐射中亚及全国范围的交通枢纽,通过相关产业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建设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口岸商贸中心和外事交流中心。继续发展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借助交通优势和国际平台的影响力,形成全疆乃至中亚地区重要的商务中心、物流中心和产业基地。转变发展模式,从较为单一的“产业区”向综合的“城区”转型,利用良好的生态本底,建设乌市重要的生态宜居的综合城区。
4.2对外交通
结合乌市规划,重点打造乌市向西开放门户,结合高铁新客站、西站、北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充分对接乌市“三环十二射”骨架路网,形成畅达市区的快速路、结构性主干路通道系统,利用乌奎高速、乌昌大道、乌奎北联络线和规划建设的新医路西延、城北主干道南延、西二环、绕城高速等主要通道,加强区域路网与上述道路的有效衔接。特别是乌奎高速、乌奎北联络线、机场高速等均将改变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需重点落实区内道路与这些区域性通道的衔接,充分利用这些区域性通道巩固和提升经开区的交通枢纽功能,保证对外通道的畅通。
4.3道路网络
经开区路网布局总体呈现“环+市区放射线+组团联络干线”的骨架路网结构特征。经开区环线主要包括:由喀什西路和维泰路组成的经开区一环,城北主干道南延接紫阳湖路组成的经开区二环,乌奎联络线和市西二环组成的经开区三环,东坪路南延形成的经开区四环,屯坪路南延组成的经开区五环和西绕城高速。市区放射线主要包括:新医路西延,苏州路西延,乌奎高速拓宽快速化,乌昌大道,克拉玛依路西延。组团联络干线主要包括:北站公路,卫星路,融合路。
图3 经开区规划交通路网结构
上述道路形成了经开区基本路网骨架,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快、主、次、支路的相互衔接和重要交通节点的优化,保证各个区域和功能组团之间的有效连通。
4.4公共交通
结合乌市公交线网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和快速公交(BRT)规划,为实现经开区公共交通和市公共交通的有效衔接,提出经开区公交线网规划方案。
1)与市区骨架公交走廊的衔接线路
考虑市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和大站快线公交情况,利用二宫高铁枢纽、黄山街公交枢纽等实现区域线路与市级线路的有效衔接和换乘。
2)先南后东模式的直达市区线路
利用经开区的南向通道,开辟依托于新医路西延,克拉玛依西路、西山西路、卫星路南延、融合南路、城北主干道南延的直达市区公交线路。
3)企业通勤公交短驳线
经开区由于企业分布较散,难以完全通过固定线路满足其出行需求。因此可以引入需求响应公交的概念,在经开区内部规划企业通勤公交短驳线,重点解决企业职工的短距离出行和通勤出行。
4)区域内组团间联系线
由于经开区范围较大,各组团间距离较远,可以重点考虑八钢片区、头屯河工业园区、火车西站片区、白鸟湖新区、合作区等较偏远区域和经开区一期、二期、延伸区等区域之间的区内联系线路。
图4 经开区公交线网规划图
4.5货运交通组织
基于经开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及大型货车停车场和专业市场的分布和对货运物流特征的分析,经开区的货运交通流向可以划分为对外货运流向和区内货运流向。其中,对外货运为经开区货运交通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各大物流节点各对外出入节点之间的货运通道上,区内货运主要分布于各大产业园区与物流园区之间的货运通道上。根据物流节点分布及主要货运流向的分布情况,结合道路网络规划布局,研究提出如下货运通道布局规划方案。
图5 经开区货运物流通道规划布局方案
5结束语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是一项宏观的、综合性的交通规划,从交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指导性策略和建议。战略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具体实际情况,针对最为突出的问题,综合考虑实施条件,重点在对外交通、道路网络、公共交通、货运交通组织、停车慢行等方面提出近期和中远期的改善建议,真正的使规划具有可参考和执行的现实意义,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2-3]。
参考文献
篇9
一、企业战略和区域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一)企业战略制定的重要性
企业战略是企业进行自身整体性规划的过程,它贯穿了整个公司,是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指路牌。与此同时,企业战略又可以分为营销、职能、业务、产品、品牌等多个方面。它对公司的全局发展和长远发展有这指导性的意义作用。是企业健康高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潞安矿业集团为例。对于潞安矿业集团来说,他们的企业战略在企业成立之初便已明确的建立――“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这是潞安矿业集团最基本的战略思想。而潞安矿业集团在多年的经营和发展中,企业战略的主导思想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是,潞安矿业集团却及时正确且因地制宜的建立了更加详细又符合时代潮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企业战略,这就是――“高端化、低碳化、国际化,循环型、创新型、效益型”。从潞安矿业集团在2008年12月产出全国第一桶钴基煤基合成油以来,该集团一直秉承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集团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以及由高碳能源向低碳利用转型。而也正是潞安矿业集团战略的正确性,才能够使潞安集团煤矿企业中独占鳌头,更是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由此可见,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与核心,一个企业想要更好更有效率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时受到内部与外部因素影响所形成的经济综合体。而由于受到区域和范围的限制与影响,区域经济往往要同时考虑到自然条件(如水分、光照、土地、地质、灾害、热量等)、社会条件(战争、政策等)、人文条件(宗教、习俗、传统节日等)、技术与人力条件(人力资源、高新技术发展)等的影响。当然,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往往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等的影响。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并不如它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简单易懂。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由于其变化多样且变化快速,企业的经营者常常需要花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及时的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向,而且,想要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无论是国外的企业想要进军国内的市场,还是中国本土企业想要在国外占有一席之地,最基本的区域经济调查是不可省略的。
再次以潞安矿业集团公司为例,在该集团建立之初,集团只是一个以煤矿为主要发展项目的企业。然而在近几年的发展之下,其受到当地的区域经济和我国“对环境一再重视”政策的影响下,企业及时的改变了自身的经营方针,把单纯以煤矿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格局,转变成了以重点发展煤、油、硅、化、电等五大主导产业,同时进军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煤层气、物流贸易、金融服务五大辅助产业的多样化产业格局。与此同时,为了响应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号召,潞安矿业集团投巨资引进国外既环保又高效的设备,力图成为一个绿色环保企业。假如企业并没有及时的发现煤矿行业的经济走向,也没有重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那么潞安矿业集团的发展势必不会如现如今般这么让所有煤矿行业所倾羡。
二、区域经济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通过上文对区域经济和企业战略的分别分析,可以明显发现区域经济和企业战略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相辅相成、共生相生的关系。在一本经济学书上曾经指出,区域经济是企业进行个性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想要走区域战略发展的道路,“企业个性发展”是必然的选择。而不注重区域经济,也不根据区域经济调整企业经济战略,不走“企业个性发展”道路的企业必定会被淘汰在经济发展进步的洪流之中。
山西的煤矿行业就是这个事情最好的证明例子。在我国经济制度尚未健全的时期,山西的煤矿行业曾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由于山西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矿资源,所以在我国初期,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纷纷加入“采煤大队”的行列之中。一时间,山西的煤矿行业的发展大跨步的前进,与此同时,山西煤矿行业的秩序也发生了混乱,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如此混乱的秩序下,许多人在这混乱的环境中大赚了一笔。然而,这样的“好情形”并没有持续多久,制度的混乱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许多人在不规范的煤矿企业中丢去了性命,没有再次加工与清洁的煤矿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山西民众由于煤矿的过量开采与燃烧,纷纷得上了难以医治的病痛。于是,国家开始改革,山西甚至全国的煤矿行业管理办法纷纷出台,煤矿行业的区域经济战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有全局意识的人察觉到了这类变化,纷纷加大资金的投入,进行企业的改革升级,希望更上国家煤矿行业的发展。部分心存侥幸的人不愿意花费资金在这看似“没有利益”的改革上面,所以在不久之后,这类企业便被无情的淘汰。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对企业战略的制定的影响是巨大的。企业应该及时察觉到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在区域经济变化之前,就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资,科学的预测将未来可能存在的情况,尽企业最大的可能性,使企业走在经济政策变化之前。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比竞争者更有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较量中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企业战略的制定
战略制定需要具有前瞻性。俗话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企业想要有更好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势必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因为经济的发展同样也遵循“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旁人还未发现商机之时,明智的预测并判断市场未来而发展,在做出决定之时,果断的加大投资,努力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在企业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企业做到全方位发展,开创多条企业收入项目渠道。而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不断的壮大。这里同样在列举潞安矿业集团的例子。在这个煤矿方面发展势头良好时,企业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在其他行业,如物流贸易、金融服务、建筑建材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同时在煤矿这个老本行上,潞安矿业集团企业一边努力的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一边提高企业自身的科创水平。而也正是这一系列的举动,潞安矿业集团企业的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十二五”末,企业的资产总额一度达到了25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00亿元,建成“双两千亿企业”。企业也从传统的煤矿企业,发展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能源企业,该企业更是成为中国一个有实力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的一员。
四、结束语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想要在企业治理上面取得较高的成效和效益,那么便离不开一个科学的企业战略。而企业战略又是受区域经济影响的。所以,只有在企业战略建立与调整之时,是企业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那么在战略制定与调整上,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减少“改变”带来的影响。所以,企业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研究不可缺少。
参考文献:
[1]杨建梅.企业战略研究的系统方法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9):2271-2279
[2]邵雪廷.企业文化特质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以胜利油田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3,(4):173-176
[3]肖健华,林健,刘晋等.区域经济中长期预测的支持向量回归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6(4):97-103
[4]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等.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12,(2):18-21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始终处于高速成长状态,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不仅在机制方面占有优势,而且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更胜一筹。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国家也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作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从民营经济现有的发展实力、发展态势、发展环境来看,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民营经济将与国有企业和谐发展,享受平等地位,共同构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力量,而且将继续成为推动市场化的主力。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应该加强企业的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审计整合,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选择产业集中或投资模块聚焦战略,为企业进行发展战略定位,使企业的走向拥有一个清晰的、可行性的发展目标。如果,企业家为企业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在确定长远目标后,可以根据整体战略规划进行目标分解,分解到几个阶段去推进。在阶段性目标推进、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搜集、分析政府部门颁布的有关企业自身投资产业政策的信息和可能性的政策走势。今后民营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规范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近年来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促使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许多家族制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参与企业管理和运作,使企业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1.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当前,少数民营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现象。只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2.加强企业通银行之间的沟通,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民营企业融资时刻离不开“信用”二字,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民营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针对目前民营企业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及时与银行进行信息沟通。并注重培育民营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弘扬信用观念,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支出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加大对违约的惩罚力度。
3.提高人才意识,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企业间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民营企业要深化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转换企业自身经营机制。以人性化的管理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重视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营销、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竞争,更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实践证明,谁善于经营企业文化,谁就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获得竞争的优势。凡成功的企业,必有令人称道的企业文化。
有了良好的企业治理架构,民营经济要快速发展,关键还要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自身的水平。民营企业主的管理素质、政治素质和领导素质通过职业培训、企业文化塑造等途径得到提高,使企业软实力得到不断加强,这对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至关重要。
二、提高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
我国民营企业应努力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品牌优势,通过创造知名品牌、引入知名品牌培植主导产业促进民企升级等措施,大大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档次。要有品牌和创新意识。品牌是和创新连在一起的,然而至为关键的是创新意识,继而是动员一切创新手段。
1.大力培养品牌管理人员
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大力培养具有全面品牌理论的管理人员和策划人员。我国有众多高校且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但是产和学之间的合作并不强,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术成果转化机制。当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理论经验打造品牌时,就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成功打造品牌。同时在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品牌管理人才队伍,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2.提高自主品牌的意识
企业家要有创造自主品牌的动力和精神,只有企业家具有了这种精神,企业才会朝自主品牌的方向努力。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所说“要树立民族品牌,主要靠自主创新,首先要有创名牌的精神,这是创世界名牌的一个前提。”要创建自主品牌就必须提升企业及管理者的视野,以全球市场为品牌的定位。这点在日本企业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正如学者科特勒在《新竞争》中指出:“日本营销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全球视为一个潜在的市场。有了这种胸襟和眼光,日本制造的产品陆续出现在世界主要市场,并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
3.加强对自主品牌的保护
目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已由投资新建变为跨国并购,在我国跨国并购也呈强劲增长态势,特别是对我国知名品牌的竞争策略性收购。据有关调查发现,在合资企业中,70%以上的中国自主品牌收购后都被闲置,只有不到30%的品牌被用来做市场。所以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要注重保护自主品牌,特别要防止外国企业对我国有潜力的自主品牌恶意收购。
三、以产业集群推动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porter,1998)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我国的产业集群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目前在沿海地区比较集中。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明显,它能够给群内的企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加剧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刺激企业的创新和吸引新企业的进入等。可以说,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要进一步着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速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培育民营企业的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一大批新创办的企业能够快速成长。通过多种形式,使民营经济从事的产业和企业能够结构优化,有创新的能力,使水平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使一部分优强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能够快速成长。
四、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中年农民工就业难题
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份调查指出,次贷危机之后,由于我国贸易出口出现萎缩,沿海加工厂相继倒闭,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回乡,而其中一部分年龄层在30到40岁之间的农民工成为再就业最困难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在沿海加工企业工作已经超过十年,有技术,并且熟悉当地的情况以及适应当地的生活,但是由于年龄、家庭等因素,危机之后的再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在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搞建设,比如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虽然从长远来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解决短期内中年农民工就业问题,因为这类企业的就业对象很明显已经把中年农民工排除在外。因此,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更要帮助吸纳就业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渡过当前难关,而这些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了大多数,
五、切忌盲目扩张,切忌资金链绷得太紧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告诉我们,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必须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全部资金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时间上相互继起,相继进行转化,一次从一个阶段转向下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向下一种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连续不断地运动。如果资金链绷的太紧,就很难继起,资金链断了,循环中断了,企业就被拖垮了。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重视运动的每一环节,加强成本核算,优化配置资源,协调好购、产、销三环节的关系,使资本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值。
六、挖掘民间资本潜力,解决融资难题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厉以宁指出,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挖掘民间资本的潜力,现在民间资本的潜力很大。应该多办中小型银行,多办社区银行,可以只让他们解决所在区域的问题。另外,可以考虑让农村住房进行抵押贷款,据调查全国农民住房估值18万亿元,只要有1/3可以拿出来抵押,农村经济就能搞活,这对扩大内需也是很好的支持。同时民营企业要保证贷款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诸如,机械制造、纺织加工、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而不是让贷款又回到银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民营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提高、民营企业品牌意识的提升、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国民营企业不论在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我国经济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8卷[z].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监管基本情况.
篇11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 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12亿。到2050人,预计将达到4亿人。老年游客成为旅游市场中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促使了老年人旅游需求增强,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的潜在购买力将高达5 万亿元。
(二)银发旅游市场供给状况
国内传统旅行社推出老年旅游团,在线旅游商也推出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如携程网,推出“爸妈度假游”等产品,未来还会有针对周末游和疗养游的产品
国内邮轮旅游市场也发展迅速,邮轮旅游舒适豪华的特点与许多老年人的旅游需求相符,因此也深受老年人欢迎。
二、银发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及存在问题
(一)银发旅游几大发展趋势
1.国内养生医疗旅游受追捧。近年来医疗旅游已经成为新旅游趋势。例如泰国和日本开发“理疗+旅游”温泉和水疗的旅游模式,以理疗为特色,深受中老年人欢迎。我国的养生旅游主要是三亚推出的中药养生旅游,结合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养生旅游,如在旅游产品中加入参观养生文化园、中式推拿按摩、吃药膳养生美食等项目。
2.候鸟式旅游养老成为新方式。候鸟式旅游养老是指老年人因为气候变化,去到气候宜人的地区暂住或旅游。在欧美国家,候鸟式旅游养老已经相当普遍,退休老人冬天都会到南欧度假养老,南法因此成为度假养老的圣地。我国候鸟式旅游养老发展较好的是海南,冬季气候宜人,海南将发展旅游养老产业作为发展旅游的重点,将旅游与医疗养生结合。
(二)银发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缺少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国内大多旅行社都没有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大多数旅游线路都是大众化,没有进行客户细分,部分有老年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产品也比较单一,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2.产品质量存在问题。银发旅游市场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要发展银发旅游市场,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年旅游者容易受到价格的诱惑,一些旅行社利用老人这一心理特点推出低价团,服务和质量大打折扣。
3.相关的保险和医疗保障不健全。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状况比较特殊,必须有健全的医疗保险才能保证旅行安全。但国内旅行社在这方面仍然不足,一旦老人突发疾病,大部分医药费只能自己支付,这样使老人出游的风险增大。
4.缺少相关的服务。老年旅游团需要更加细心周到的服务,尤其是导游,大多数旅行团都没有专门针对老人团培训的领队。专业导游能够理解老人的心理,具备急救等基本的知识。
三、银发旅游市场发展战略
(一)创新银发旅游产品
1.乡村旅游。近年来,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都喜欢在周末与家人到周边旅游,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远离都市的喧嚣和优美的环境。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摘新鲜的蔬菜水果,体验农家生活。将本地的旅游资源与养生结合,推出符合老年人的活动,摘茶品茶,特色农家养生餐厅,当地特色的民宿等等。
2.邮轮旅游。根据同程旅游的《2015年邮轮旅游出游报告》显示,中老年游客占游轮出游总人数的81.06%,成为邮轮旅游的主力。邮轮旅游的方式相对比较轻松休闲,不用舟车劳顿,大多数时间在游轮上,用餐住宿都在船上,不需要转乘其他交通工具,非常符合老年人的需求。
3.房车游。自驾游是新兴的旅游方式,老年人自驾游也渐渐流行起来。许多欧美国家流行房车旅游,就如移动的公寓一样,既方便也能体验旅途不一样的风景。发展房车游市场需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包括沿途建立停车休息处,汽车旅馆,房车营地等。
(二)注重特色旅游产品,合理宣传产品
宣传老年旅游产品时,不应再以低价的方式作为宣传的方式,应结合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宣传,要注重宣传旅游产品中针对老年人的旅游项目和为老年旅游者的服务,可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进行宣传,以孝心、亲情作为重点,更能引起老年人的共鸣。还可推出亲子旅游优惠措施,鼓励子女陪伴父母旅游。
(三)提升服务水平
1.重视老年游客需求,开设旅游专线。随着银发旅游市场的发展,老年人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旅行社应有针对性的推出相应的产品。如亲子游路线,乡村游路线,养生疗养游等。
2.提供更加细心周到的服务。老年游客的旅游服务应当注意细节。如餐饮方面,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结合养生的料理。行程安排方面应考虑老年人的体力,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不应太长。安排住宿应考虑楼层,离通道是否太远等。
篇12
一、港口经济效应阐述
首先,港口地带的低运输成本是吸引商贸的最大诱惑因素。便捷的港口运输和货物的规模化流动成为国际经贸企业的首选因素之一,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推动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就业,进地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是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物流整合效应。港口不但可提供货物装卸、中转和仓储等物流服务,还可以利用其信息通讯以及信息网络,为用户提供所需市场信息与决策信息。再者,聚合区际经济,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港口可以在区域内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降低产业成本,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最后,港口经济的投资乘数效应和全局性效应。港口经济肯定直接推动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发展。另外,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
二、港口经济模型处理——以南部沿海城市为例
为了定量研究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效应,我们对某沿海省份的港口吞吐量与GDP运用线性回归函数表达并进行回归模拟。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各字母代表如下:
Y——沿海某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用来度量该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X——沿海某省省内港口吞吐量,用来度量该省港口经济的发展;
c2——港口吞吐量对于GDP的平均影响,, u为随机误差。
根据某省份2000年到2011国内生产总值与省内港口吞吐量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表2-l:
表2-1 (Y单位亿元,X单位千吨)
将表3-1导入Eviews软件进行OLS估计,检验结果合理。经过eviews辅助分析,我们得到以下模型:
Y=0.04420114036*X+1073. 272641
【36. 13056】 【3. 076984】
(0. 0000) (0. 0105)
其中,【】内为t值,()内为P值
R^2=0.990884 F=1305.417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可解释为:该省港口吞吐量每增长1%,则其省内GDP平均增长4. 42% 。从图3-1也可以看出,原始数据与拟合数据的拟合度比较好,计算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可近似拟合为线性,即我们可以使用原来的模型进行回归估计。由此说明:港口经济通过这种大约为1: 4的乘数关系对该省区域经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区域经济融合下优化港口经济的策略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经济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发扎,但其涵盖的地域和发展程度仍显不足,其综合服务功能比较薄弱,经济效应辐射范围仍有较大开发潜力,国际中转枢纽地位尚未稳固,甚至更有来自日韩等国外港口的激励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优化港口经济发展,从来带动国内区域经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3.1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群,把腹地经济的发展作为港口建设的有效支撑,腹地经济以港口的大运量、大吞吐量的特点为支点,形成优势互补,生态共存。如日本的“三湾一海”就是成功的典范。
3.2构建区域协调的集疏交通网络体系。围绕港口经济的运输优势,集中力量搞好区域范围内的铁路、公路及航空建设,形成一个以港口为起点,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以省级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为补充的水陆互补、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充分发挥港口在人流、物流运输中的主渠道作用。
3.3全方位开放,进行体制创新,有效整合资源,推行自由港政策。自由港政策为港口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过境转运船舶和集装箱货源。
篇13
湘西州的企业涉及到矿业、化工、宾馆酒店、食品加工、生物科技、化肥、水电、家私、汽车、电子器件、建材、医药等行业领域,各行业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湘西州扶贫攻坚的道路还不够畅通,企业的经营环境还有待改善。
(一)企业的行业分布不合理
湘西州企业的行业分布呈现非均衡性的特点,即在一些行业分布多,在另一些行业分布少,行业构成档次较低。面向日常生活最终消费品的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较多,而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分布较少。同时,农业企业大而不强,缺乏特色与优势;服务性企业大而不优,以提供传统的物品和服务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企业总量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经济效益差。
(二)技术基础薄弱
湘西州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阻碍了湘西州企业的发展后劲。由于该地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有限,投入能力有限,大多没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导致大部分企业技术基础非常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着先天不足,而且落后的管理机制以及薪酬福利制度吸引不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科研设施和科技人才非常短缺,技术创新和开发转化能力较差。
(三)企业管理者素质、管理水平低
湘西州大多数中小企业脱胎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企业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者手中、任人唯亲、以人为管理主体,将主要的管理职位都交予亲属员工。“不懂市场的在做市场,不懂管理的在搞管理”的现象比比皆是,形成人才进入壁垒,造成管而不严、督导不利,最终导致决策失误,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运营秩序。主要管理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一些需要专业管理的管理者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家长式的作风管理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地区企业的竞争力。
二、湘西州企业发展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
(一)政策环境
湘西州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该州符合条件企业可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企业又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和国务院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条件的,湖南省只有湘西州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湘西州地区原有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
(二)经济环境
湘西州的总体经济水平处于全国的较低水平,2012年湘西州人均GDP为2 451元,低于全国的38 420元,因其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城乡之间有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如图1所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038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只有4 229元。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较慢,远远赶不上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
但由图2我们也可以发现,近几年来,随着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发展规划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在逐步加快,形势逐渐乐观起来。
(三)技术环境
湘西州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无法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相提并论,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工,所以湘西州企业普遍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水平同时还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先进的技术不能如鱼得水地发挥它的功效,在实践运用中生产效率比较低。
(四)社会和文化环境
湘西州区域内主流文化受苗、土家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深重,民族文化是推进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民族地区企业必须重视对先进文化的吸收,这对该地区企业家思想观念的形成,对企业的定向、发展,都势必造成深远的影响。区域内的湘泉制药、老爹公司等企业的主体理念正体现了区域民族文化的内涵,强调对湘西州经济社会的服务和发展。
三、湘西州企业发展内部经营环境分析
SPACE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而其中的内部环境是对企业的财务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湘西州企业竞争优势相对较明显,但是还存在着财务困境,资金供需不平衡,融资渠道较狭窄,企业的用工成本比较高。
(一)企业财务存在困境
1.融资渠道困难
国家为了拉动武陵片区经济发展,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了融资的捷径,鼓励企业采取多方式、多渠道进行融资,政府、各职能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由于湘西州企业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银行不敢对中小企业借贷,即使有借贷,资金数量和借贷时间都难以满足企业需要,企业盈利空间有限。虽然在实施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发展规划以来,该区域企业在资金获取渠道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税收减免、奖励表彰、投融资、生态补偿等优惠政策出现“雷声大、雨点小”和悬空现象;财政、信贷对企业支持力度不够,项目投入资金不足。2013年,湘西州新增中小企业贷款7.5亿元,与企业资金需求相比还是杯水车薪。
2.企业用工成本较高
2.改造企业价值链
企业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当对重大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重新确认,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再造,对人工成本和运输费用进行降低。企业可以直接与制造商订货,降低货物采购成本,从而简化了企业外部的价值链,使产品的作业成本减少。在拥有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就必须选择生产一些标准化高的、同质化程度高的以及技术成熟的规模化产品。
3.加大扶持力度,优化资源、财务状况
积极探索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进行片区专项建设和发展贷款。支持在武陵山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扶贫投资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企业发行债券。大力发展农村村镇银行,加大农村小额贷款力度,扩大区域内投融资平台,优化投资环境,逐步提高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给予特别关注,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为它们设立相应的研发项目,适当增加研发经费。
(三)差异化战略
1.有形差异化
有形差异化主要涉及产品和服务的可见特点,这些特点影响顾客的偏好和选择过程。它们包括产品的尺寸、形状、颜色、特点、体积、材料和所涉及的技术。除以上因素外,有形差异化还包括产品或服务在可靠性、一致性、口味、速度、耐用性和安全性上的差异。酒鬼酒的发展离不开该公司差异化的品质、差异化的包装,将湘西的传统工艺与酱香、浓香、清香等白酒工艺相结合,探索出自己独特的酿造工艺,酿出独特的美酒,“酒鬼酒”为典型的异类包装。
2.无形差异化
企业应潜心研究顾客消费需求的特点,企业也可以通过无形差异化取得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的整体形象上,这一点对那些质量和性能在购买时难以度量的“经验”产品或服务尤其重要。湘西州茶叶发展历史悠久,企业可以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喜好,结合企业产品传统文化、历史特点、民族情感加深加工产品的独特性,生产多种类茶饮品。
(四)产业集群战略
1.加速推进企业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