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病人的护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导尿病人的护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导尿病人的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2007年5月我院泌尿科因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病变、膀胱肿瘤等疾病需要留置导尿管病人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17~80岁,平均48.5岁;留置导尿管前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随机分为3组,A组9例,B组18例,C组27例,3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A组留置导尿管后未用任何抗生素;②B组全身应用抗生素,留置导尿期间静脉输注抗生素,每天2次;③C组全身应用抗生素配合局部抗生素冲洗,即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用0.2%甲硝唑250ml加庆大霉素1.6×105U行引流管及膀胱冲洗,每天2次,半小时后排出尿液,并用0.1%碘伏消毒导尿管外口,同时配合会阴护理每天2次(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清除尿道口周围及整个会分泌物,然后用0.1%碘伏棉球擦拭消毒)。3组病人均采用密闭式引流,从留置导尿管即日起,隔日按无菌操作收集尿液送细菌培养,尿培养细菌数≥105/mt定为尿路感染。

观察并比较3组病人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第14天细菌感染阳性率。

2 结果

3组病人各时段细菌感染阳性率发生情况(略)。

3 护理

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约占整个院内感染的40%,因此,加强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转贴于

3.1 选择尿管粗细适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导管在尿道内移动摩擦,特别是男性病人导尿管与尿道之间成角都可能加重尿道损伤及尿道感染,因此操作要轻柔,避免男性尿道在耻骨下角处成角,并将尿袋及尿管妥善固定。以防意外拖拉,损伤尿道,尿管脱接或打折。

3.2 随时巡视病房,保持尿管通畅 检查尿管是否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变化,及时放空贮尿袋,以防尿液过满,病菌随尿液逆行导致导尿管腔内逆行感染,曾有报道此项感染约占尿路感染的20%。导尿管引流部分连接要严密,引流系统密闭不严也是导致其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临床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

3.3 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 导尿管留置时间与其病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一般说它可以每天以8%~10%的速度递增。长期留置导管的病人几乎100%发生菌尿。本研究对54例留置导尿管病人的观察发现,随着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引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并按规定2周更换1次导尿管。

3.4 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其侵入方式皆为逆行感染,并且以导尿管外逆行感染为主,约占尿路感染的80%,多见于自身菌丛感染,所以加强导管外的细菌防范和清除也是临床工作中降低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本研究中,应用抗生素加冲洗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并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发生。

3.5 全身联合局部应用抗生素 全身应用抗生素可杀灭尿液中的细菌,延缓尿路感染的发生,但很快产生耐药性,难以完全杜绝其病的发生;局部应用抗生素是否可阻断逆行性感染延缓或杜绝尿路感染的发生,前几年有争议,曾有报道用10%碘制剂从导尿管与引流管连接处注入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逆行性感染,有效阻止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但也有报道,认为抗感染药物冲洗反而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株。近几年来,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临床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采用全身、局部、联合应用抗生素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显示,0.1%碘伏是表面杀菌力很强的一种消毒剂,作用快、毒性低、刺激性小、对皮肤黏膜无损害而且抗菌谱广,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庆大霉素抗菌活力强,体内不被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尿中浓度高,可杀灭尿液中逆行侵入的细菌,有利于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且抗药性产生慢,多为暂时性;甲硝唑对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适用于密闭式引流系统,防止尿路厌氧菌感染。

本研究显示,全身应用抗生素配合局部抗生素冲洗疗法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细菌逆行感染的途径,明显延缓了尿路感染的发生,是近期延缓降低或杜绝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篇2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7-02

留置导尿是大多数病人手术前必要的护理措施。术中可通过尿量及时了解肾功能,决定输液量;术中排空膀胱可防止损伤邻近器官,有利于暴露手术野;术后可防止尿潴留。持续导尿时采用橡胶导尿管不易固定、易滑脱而引起感染,目前多采用双腔气囊尿管。近年来,为了提高手术病人留置尿管期间的舒适度,减少留置导尿的并发症,许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病例资料

患者,女,83岁,因“高血压5年以上,突发头痛,伴意识障碍,院外行右颞顶枕叶血肿清除术后,持续植物人状态”,于2010年10月转入我院。患者入院以来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生命体征平稳,无自主排便、排尿,给予留置导尿管,期间发生二次菌尿。2010年12月经导尿常规检查显示: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尿液浑浊,尿液顺导尿管遗漏,给予更换导尿管1次,鼻饲诺氟沙星0.2g,每日2次;0.9生理盐水250mL加庆大霉素16万U冲洗膀胱,用药7天后复查,小便常规恢复正常。于2011年2月进行小便检查,尿液再次出现WBC(+++)、尿液浑浊,静脉给予头孢唑林钠1-0g,每日2次;替硝唑0.4g,日2次,7天后复查小便常规,恢复正常。该患者未再出现小便异常现象。

2讨论

2.1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由于本例患者年龄较大,盆底肌肉组织松弛,且患者处于昏迷而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可能需要反复导入。因此,首先必须选择具有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双腔气囊硅胶导尿管,而且宜选择稍大的导尿管,这样可避免因导尿管过小而导致尿液顺着导尿管外壁溢漏。

2.2保持尿道口的清洁

首先,在导尿前,必须清洗会,再使用0.05的碘液清洗会和尿道口周围2次,然后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操作时,因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的头部与气囊之间的距离一般为4~6cm,在见尿液后可将导尿管插入尿道约6cm,再小心地将导尿管向尿道口方向慢慢回拉,这样可有助于使导尿管的气囊不会因为插入过浅而损伤尿道。在经过仔细检查后,确信气囊完全送入膀胱时,再根据患者的情况注入一定体积的生理盐水,一般为1O~15mL,这样既能有效地防止导尿管脱出,又能减少或避免尿道、膀胱损伤及尿液渗漏。留置导尿管后,每天还须使用0.05的碘液清洗会和尿道口周围2次,并且在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洗、同时使用0.05%的碘液清洗会和尿道口周围,这对保持尿道口的清洁和无菌以防止逆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

2.3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

引流管和集尿袋位置的高低对于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是非常关键的,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必须低于息者的膀胱位置,这样可防止尿液返入导尿管和膀胱内,同时防止引流管受压或发生扭曲、堵塞,从而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减少反复插管导致的感染。同时,必须随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尿量,定期更换集尿袋,集尿袋里的尿液及时倒掉,避免尿液返流,尿袋的位置应低于膀胱下10cm。要加强留置导尿管期间的管道护理,保持引流的通畅,避免泌尿系统的感染。

2.4定期或不定期冲洗膀胱

可采用静脉输液法,通过导尿管来冲洗膀胱,先用0.05的碘液和酒精消毒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后,再将注射针头插入消毒好的导尿管部位,而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的弹性可以密闭针孔,保持导尿管系统的密闭性。

2.5更换留置导尿管

目前,在长期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护理过程中,通常是每月更换1次导尿管。文献报道,院内泌尿系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插尿管、留置尿管持续时间长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通常留置导尿管后的第7、l4、20、28天时发生菌尿的比例分别为20、50、65、80。通过对本例患者的护理表明,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来说,如在14-20天之间更换1次导尿管较佳,但如果留置时间较短,就会导致插管的次数增加。对于患者来说,不仅增加插管时的痛苦,而且增加导致尿道的损伤的可能性,并增加尿路感染的机率,最终导致菌尿比例的增加。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14天更换1次导尿管能很好地减少菌尿的发生。

2.6适当增加饮水量

为了减少膀胱冲洗的次数,预防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发生泌尿系结石及感染,患者可适当增加一定的饮水量,使尿量适当增多,利用自身尿液起到生理性尿路冲洗作用,以减少患者菌尿的发生率。该患者自人院以来,尿量能维持在每天2000-2500ml很好的冲洗膀胱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预防尿管拔除后尿潴留

3.1膀胱再训练如果尿管持续开放,膀胱处于持续空虚状态,容易使膀胱肌张力消失,迷走神经兴奋性抑制,导致膀胱收缩力下降。所以临床中护理人员可根据病人的尿意来进行间断夹管。也可进行意念排尿,即每次前5分钟,让患者卧床全身放松,想像自己在一间宽敞的卫生间,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护理人员缓缓。患者想象过程中要利用全部感觉。让患者充分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去,与患者建立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利于患者提高自我护理水平。

3.2拔管时机选择临床大多数先行夹管,等患者有尿意时,拔管。有学者认为拔管前将膀胱内的尿液放尽,无菌操作下将36―37℃的生理盐水4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保留至患者有尿意时拔出,可减少尿道刺激症状的发生,提高拔管后自行排尿的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长期昏迷病人的特征,要有针对性的展开留置导尿管护理工作,提高留置导尿管护理效果,将留置导尿管方法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提高病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喜桃.老年病人留置导尿及护理[J].甘肃医药,2010,05:5.

[2]覃梅梅.手术病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J].家庭护士,2011,17:15.

篇3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30例尿道损伤病人, 年龄16~64岁,其中车祸15例,跌伤12例,正常性生活断裂2例,前列腺术后半年内性生活断裂1例。前尿道损伤18例,后尿道损伤12例。

1.2 辅助检查 导尿试验可以检查尿道是否连续、完整。严格无菌下轻缓插入导尿管,若顺利进入膀胱,说明尿道连续性没有中断。一旦插入导尿管,应留置导尿1周以上,以引流尿液并支撑尿道。若一次插入困难,不应勉强反复试插,以免加重损伤和导致感染。X线检查骨盆前后位片显示骨盆骨折。必要时行尿道造影,可确定损伤部位及造影剂有无外渗。

1.2 治疗 尿潴留不宜导尿或未能立即手术者,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吸出膀胱内尿液。尿道损伤排尿困难或不能排尿、插入导尿管成功者,留置尿管引流1~2周。尿道撕裂伤,不能插入导尿管者,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并保留2~3周。尿道撕裂伤,损伤重,伴骨盆骨折者,前尿道损伤,行尿道修补术或尿道端端吻合术;后尿道损伤,行尿道复位术。后期定期尿道扩张。尿外渗的处理在尿外渗区作多个皮肤切口,深达浅筋膜下,彻底引流外渗尿液。待病人拔除导尿管后,需定期作尿道扩张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尿道损伤后病人情绪低落,尤其是合并骨盆骨折的病人,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卧床时间长,情绪急躁,担心预后不良,食欲下降,不良情绪会影响治疗护理,护士要鼓励病人能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参加娱乐活动,调动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做好家属工作,使病人能得到更多地关怀和帮助,解除后顾之忧。

2.2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对轻微尿道损伤和尿道挫伤无排尿困难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病情发展,应用抗生素,根据情况进行尿道扩张。密切观察病情,每1~2h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注意有无休克症状的发生,及时给予输液、输血、镇静和止痛等支持疗法。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轻度尿道损伤排尿不困难者,仅需多饮水,保持尿量。血尿时可应用止血剂,观察排尿通畅程度及尿的颜色性质。对留置导尿者,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及尿量的变化,保持尿管引流通畅,保持尿道口周围清洁,预防泌尿系感染。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观察体温及白细胞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征象。膀胱过度充盈的病人可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尿,以临时减压,防止膀胱破裂和缓解膀胱过度充盈导致的疼痛。

2.3 术前护理

每隔1~2h测量血压、脉搏、呼吸1次,并注意病人全身症状。保证休克病人输血、输液的通畅,补充血容量。有手术指征者,在抗休克的同时,积极进行各项术前准备。危重病人尽量少搬动去做检查,以免加重损伤和休克。

2.4 术后护理 麻醉作用消失且血压平稳者,可取半卧位,以利引流和呼吸。肾损伤、膀胱破裂、后尿道损伤术后病人,需禁食2~3日,待肠蠕动恢复后开始进食。前尿道损伤术后6h、无麻醉反应者,即可正常饮食。定时观察体温,了解血、尿白细胞计数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加强损伤局部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引流物的量、色、性状及气味。会有损伤时,早期清创至关重要,术后保持会清洁,便后用温水擦洗,保持伤口周同清洁干燥。下腹壁或会切开引流处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避免污染手术切口。引流物一般于术后3~4日拔除,若发生感染或尿瘘则延长拔管时问。尿道损伤拔除尿管后,如有尿道狭窄,排尿不畅,需适时、定期扩张尿道。扩张时应根据尿道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尿道探条,动作轻缓,避免医源性损伤及出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5 引流的护理包括:对尿外渗行多处切开引流的病人,应注意引流液的量、色、性状、气味,评估引流效果及有无感染迹象,及时发现异常,防治感染,一般2~3日拔除引流物;常规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一般需留置尿管7~14日以引流尿液并支撑尿道,如为尿道修补或吻合术后,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至2~3周;常规做好膀胱造瘘管的护理,造瘘管留置时间视尿道恢复情况而定。

2.6 生活护理 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做到“七洁”。

骨盆骨折病人不得随意搬动,以免加重创伤,同时睡硬板床。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便后及时清洗,防止污染伤口。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加强造瘘口周围皮肤护理。早期应给予低脂、高维生素、含水分多、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后期给予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的饮食,以利于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食欲不佳者,可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的需要。监测患者皮肤状况,包括有无发红、水肿、损伤,对于长期卧床患者防止受压部位发生压疮,建立翻身卡,指导和协助患者卧床时翻身,记录翻身的时间、皮肤情况,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平整、无渣屑,沐浴时动作轻柔,浴后保持皮肤干燥。

3 讨论

尿道损伤在泌尿系损伤中最为常见,精心细致,以减少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参 考 文 献

篇4

2 引起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2.1导尿操作

在为患者导尿时,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就会把细菌由尿道口带入到膀胱中,因而引起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病症的发生,所以说要防止此病的发生,正规的无菌操作是最有必要的前提。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为患者进行导尿时,如果污染了导管的末端,就会使细菌通过管内以及外壁进入到膀胱内【1】。在插管时,护理人员要考虑患者有无紧张情绪,万不可强行插管,如若强行对患者插管,就会导致患者的相关神经组织破裂或是受损,受损的神经组织也会受到细菌的袭击,从而造成尿路感染。

2.2集尿袋更换时间

由于留置导尿管的腔内细菌大多来自于集尿系统,因而要保持集尿系统的封闭性,这样才能阻隔细菌,所以应避免导尿管与集尿袋接头之间发生分离,从而导致细菌进入。正常情况下,每星期更换一次集尿袋与每日更换一次集尿袋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集尿袋最好选择活瓣集尿袋,因为活瓣集尿袋要比普通集尿袋更具有防止尿液反流膀胱的作用【2】。如若使用普通无菌集尿袋,标准的更换方式为每周更换两次为最佳。

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与尿路感染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与尿路感染病症的发生有着之间的关系。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越长,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也就越大【3】。回顾了从2012年至2014年在我院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其中有一半的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长于2d,这些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是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于2d患者的两倍之多,由此可见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4】。

2.3膀胱冲洗与尿路感染之间的关系

对于尿道管腔内上行所导致细菌感染的患者,使用膀胱冲洗法,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方法。但此法对于通过尿管与尿道粘膜间上行引起的尿路感染效果并不显著【5】。冲洗液的种类有多种,其中包括:呋喃西林冲洗液、生理水冲洗液等,但其疗效大致相同,由此可见,膀胱冲洗液中即使加入抗生素也不会有突出的疗效。所以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大量饮水,从而增加排尿量,利用生理性的方法冲洗膀胱。鲍兴华等【6】在为患者冲洗膀胱时应用三通及肝素帽,这种方法可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而且降低了发生逆行感染的机会。因此,并不鼓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膀胱冲洗,即便是为患者进行冲洗,也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冲洗装置,以免冲洗不当反而造成感染,应鼓励患者多饮水,自行排尿,用生理性的方法对膀胱进行冲洗。

2.4会阴处的护理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做好尿道口的护理,这项护理工作可大大减少患者泌尿系统发生疾病的概率。护理人员通常用的操作方法是使用碘伏消毒来为患者的尿道口以及导尿管的近端3至5cm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杀灭留置尿管中伴随性尿路感染中的大量细菌【7】。据相关研究证实,用无菌袋装的生理盐水来冲洗患者的会阴处,2次d,可有效的杀灭大量细菌,在杀菌的同时,又不会造成会阴处的菌群失调。杀菌护理液的种类对其杀菌效果也略有不同,护理人员通常为患者使用的消毒液为利宁凝胶为患者的尿道外口进行护理,使用此护理液可大大降低患者感染泌尿系统疾病的概率【8】。也有研究证实,护理人员使用清洁水为患者每天清洗两次尿道口,在清洁的同时,要使患者有舒适感,不要让患者的皮肤收到严重的刺激,便可减少患者感染泌尿系统的概率【9】。总之,护理人员应该使用护理液为患者清洗,还是使用清洁水为患者擦洗,尚且没有明确定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才能得出结论。

2.5拔出导尿管的最佳时机及方式

据相关数据表明,患者的膀胱属于充盈状态需要排尿时,为拔出尿管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样可以借助患者自身的排尿反射,能有效的帮助患者自行排尿。范亚芬等【10】对120例妇科手术患者采用基护教材书上的常规方法操作,为其拔出尿管,其中,观察组拔出尿管后排尿的成功率为96%,而对照组在拔出尿管后排尿的成功率仅为63%。由此可见在膀胱充盈时拔出尿管为最佳时机,这有利于锻炼膀胱逼尿肌的功能,从而使排尿的成功率大大的提高【11】。

2.6护士的知识与实践

篇5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共同存在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1.1 遗传因素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近亲血统和非近亲血统中存在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目前认为,糖尿病是由某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1型糖尿病是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HLA-D基因受损,决定了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受损而引起。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都是基因受损所导致的遗传易感性,加之病毒感染、精神因素、环境因素导致发病。

1.2 精神因素

近年来,中外学者研究证明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紧张,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及各种应激状态发生,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1.3 环境因素

目前认为中心性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发病人数正逐年增加,其中2型糖尿病远高于1型糖尿病。“节约基因”学说认为,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中,可节省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饮食过多而不节制,随着年龄增加,体力活动又逐渐减少,营养过剩导致肥胖,使原有潜在降低的胰岛素B细胞负担过重,致使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已知1型糖尿病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也可能损伤胰岛组织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

2.饮食护理:饮食治疗是各种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和重要手段。病人所进行的其他治疗措施均应建立在科学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只重视药物治疗,不控制饮食,只能事倍功半。

2.1制定总热量控制标准,保持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是由病人的年龄、身高来决定的,40岁以下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厘米);40岁以上者:标准体重(kg)=身高(厘米)-100(厘米)。然后再根据理想体重计算出病人每天所需要摄取的总热量。成人休息状态下,每日1kg体重所需热量25~30千卡,轻体力劳动者30~35千卡,中度体力劳动者35~40千卡,重度体力劳动者40~45千卡。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每天1kg体重可酌情增加5千卡总热量,肥胖者可酌情减少5千卡。

2.2 食物的组成和分配

(1)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最低每天不能少于100g,以多糖为主,少用单糖和双糖,因单糖和双糖在肠道吸收快,不利于控制血糖,且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杂粮。(2)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成人每天1kg理想体重为0.8~1.2g,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或有消耗性疾病者可增加至1.5~2.0g,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到0.8g,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蛋白质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尤其在合并肾病时,应控制植物蛋白的使用。(3)控制脂肪摄入量,控制脂肪能够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主张脂肪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30%,甚至更低。应限制食用饱和脂肪酸如牛油、猪油、羊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可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还要适当控制胆固醇。

2.3饮食注意事项:

(1)控制总热量: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当病人因饮食控制而出现饥饿感觉时,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可适当增加蔬菜、豆制品等,凡增加一种食物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持饮食平衡。(2)定时定量:根据病人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的需要进行安排。对病情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按每日三餐1/5、2/5、2/5或各1/3分配,尽量在一定时间内进食,并尽量避免外出聚餐而使血糖波动,影响病情。(2)少食多餐:同等量的食物分几次食用比一次进食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并可减少对胰岛素B细胞的负担,对控制血糖有益。(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糖果、甜点心、饼干、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因含有大量单糖、双糖,进食后血糖会迅速升高,不利于控制血糖,故应禁用。对于血糖控制较好者,可在两餐间或睡前加食少量水果,但进食水果也应适当减少主食量。(4)限用食盐:过多的食盐可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淀粉消化和游离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加重病情,所以患者每日食用盐控制在6克以下,并慎用各种腌制品及咸菜。(5)禁烟酒:酒中的过量乙醇能直接损伤胰腺,使原本受损害的胰腺再受打击,难以恢复,病人在饮酒的同时进食碳水化合物,血糖即可迅速升高,失去控制。烟中的尼古丁能刺激肾上腺的分泌,可使血糖升高,使血小板黏着性增加,也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6)少喝浓茶和咖啡:咖啡因可升高血糖和胆固醇,并可使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病人产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故应注意。(7)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过肠道,从而减少和延迟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同时又可增加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纤维素体积大,进食后有饱食感,可减少食量,有利于控制体重;可溶性纤维素又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减少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食物中的纤维尚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和冠心病。(8)供给充足维生素和无机盐:凡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易并发感染和酮症酸中毒。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粗粮、干豆类,蛋、动物内脏和绿叶蔬菜含维生素B较多,新鲜蔬菜含维生素C较多,应注意补充。同时要注意多吃一些含锌和钙的食物、防止牙齿脱落和骨质疏松。

3.心理疏导:糖尿病为终生疾病,需要严格的饮食控制、监测血糖及药物治疗,容易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和烦躁情绪,不能有效地坚持饮食、治疗计划,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详细了解病人及家庭成员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态度,以及病人所在社区或者单位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指导病人及家庭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如讲解、发放宣传资料等,向病人说明情绪激动、精神压力对疾病的影响,并指导病人正确处理疾病导致的生活压力。强调糖尿病可防可治性,解除病人及家属的思想负担,树立起与糖尿病长期斗争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4 结论

病人坚持保持乐观情绪,心情愉快,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认识到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具体实施及调整的原则和方法,生活规律、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糖尿病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

参考文献

篇6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症。作为慢性终身性疾病,要全面、有效的控制血糖,必须系统、全面地对出院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教。因此,护理工作者要加强对患者心理、饮食、运动、用药及血糖自我监测等方面指导,维持血糖稳定,防止和延缓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我院内分泌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577例糖尿病患者,出院时给予护理指导,取得良好效果。

2 指导内容

2.1 心理指导: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工作者要用真诚的态度使之信任, 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感染患者,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完全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 解除其精神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饮食指导:根据病人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合理安排饮食,忌吸烟和嗜酒,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严格并长期坚持执行饮食治疗。要合理分配食物,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和各种含糖饮料等,如确需甜食时,可用甜味剂来满足患者需要。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使餐后血糖下降,控制体重[1]。

2.3 运动指导:体育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项基本措施,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减轻体重,增强体力和体质,但须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具体制定指导方案。体育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活动。

2.4 用药指导:病人出院时,在加强饮食和运动指导的基础上,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的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指导内容包括:准确使用剂量;按时注射;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可常温下28℃保存28天,未开封的胰岛素保存于2~8℃冰箱中;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等,交代患者注射胰岛素可能发生的低血糖反应以及预防措施。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护理工作者向患者介绍口服降糖药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5 血糖自我监测指导:护理工作者在病人出院前教会病人血糖自我监测的方法。指导血糖监测时,建议应用便携式血糖仪,监测时间选择在餐前、餐后2h、睡前,出院的病人病情一般都较稳定,可以要求其每1~2周中选择一天测该天4~7次血糖,并记录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为门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

2.6 并发症防治的护理指导: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而预防的关键是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有规律的饮食、生活、运动习惯。定期门诊复查,不可擅自停药、减药、改药及乱用药。如并发低血糖,指导患者一旦出现心慌、出冷汗等症状,及时进食糖块、点心、含糖饮料、水果或食物,并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饮食和运动。

3 指导方式

3.1 门诊宣教指导:门诊宣教指导在医院门诊开设糖尿病宣教门诊,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内分泌科资深护师宣教,出院患者复查时可以面对面、一对一的形式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护理指导方案,效果非常显著。这种方式省时、省力,方便医护人员,患者也易接受,对控制血糖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3.2 集中授课指导:集中授课是由医院和科室组织,由内分泌科资深护师或医师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集中讲课。一般安排在周末、多媒体教室内以幻灯片形式授课,内容广泛,患者易于接受,且直观、生动,语言多采用方言,通俗易懂,知识普及面广。同时病人与病人之间相互沟通,传授经验,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这种授课方式密切了护患关系,也锻炼了护士的沟通能力。

3.3 电话随访指导:电话随访指导时,由专职护士建立随访登记本,将随访病人的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诊断、地址、联系电话、生理和心理状况、病情等做记录。指导出院后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专职护士先主动询问病情,了解病人生活是否规律、是否坚持用药、是否定期复查、健康状况及自我保健情况如何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并提供有关治疗、保健、护理的信息。同时解答病人的咨询,正确预约病人来院复诊时间,专职护士将每次随访情况做好详细记录。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强了病人自护能力和保健意识[2]。

3.4 其他方式指导:健康指导方式也经常采用多种方式联合开展指导,如电话随访加门诊宣教指导,电话随访加集中授课指导,电话随访加邮寄信函等方式指导,这些联合指导方式更能为患者提供多渠道的健康指导。另外,举行糖尿病知识进社区、义诊活动以及让患者参加糖尿病俱乐部等方式,也能使患者了解到更多地糖尿病防治知识。

4 体会

多年来,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实践,通过糖尿病病人出院指导,使病人有了自我参与意识,并具有对糖尿病的认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自我护理、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自我监测,发现血糖异常及时调整饮食、运动计划和用药方案,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病人的住院率下降,降低了医疗费用,对控制糖尿病起到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这种糖尿病人的出院指导内容和方式切实可行,值得在医疗行业推广。同时,在出院指导过程中,我们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体现了护理工作者的自身价值,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在当今医疗市场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糖尿病出院指导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医患关系,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社会更加稳定,意义深远。

篇7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系胆道梗阻(最常见为胆石梗阻)使胆汁淤滞、胆管内压力迅速增高致胆道急性化脓性感染。本病起病急剧凶险,是我国胆石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手术治疗时,其风险比一般人更大些。血糖控制不好时,手术可诱发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高血糖还可导致手术切口不易愈合及容易感染。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07月~2010年01月急诊就诊的11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对2006年07月~2010年01月急诊就诊的11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进行了急诊手术,6例为胆总管切开取石,4例为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1例行左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均放置T管引流。男5例,女6例;年龄37~76岁,平均(56.5±19.5)岁;病程为新诊断-29年(新确诊4例);均为2型糖尿病。术前用普通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保持在8.9mmol/L以下,24h尿糖定量<10g,无酮症酸中毒,其中1例有严重的酮症酸中毒,先积极处理酮症酸中毒,手术被推迟数小时。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害怕术后切口感染,担心手术能否成功,针对这些情况护士应多与患者交谈,介绍相关知识,阐述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释术前良好的血糖控制对手术成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列举手术成功病例,讲解焦虑、恐惧容易降低机体免疫力,不利于疾病恢复,同时应多体贴、安慰、关心患者,满足其合理的需求,以取得患者的依赖,从而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促进其康复。

2.2 术前血糖的控制:术前血糖控制的水平可直接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般认为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25~8.34mmol/L、24h尿糖<5-10g、无酮症或酸中毒的情况下即可手术。若测定结果有严重的酮症酸中毒时,可先积极处理酮症酸中毒,手术可推迟数小时进行。

3 术中护理

3.1 手术室环境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机体免疫力降低、白细胞吞噬能力差,且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高血糖有利于某些细菌生长,故糖尿病手术时易并发感染,伤口不易愈合。对手术室的无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1)手术尽量在层流手术室中进行,患者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消毒衣服。(2)严格控制入室人数,减少人员的走动。(3)尽量减少层流手术室的开门次数与时间(更不可将门打开不关),维持相对密闭状态,以防外来污染的进入。(4)术前使用抗生素。

3.2 术中血糖的控制: (1)麻醉方式的选择:全麻对血糖的影响较大,而局麻、腰麻、硬膜外麻醉的影响小。(2)术中血糖控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调整胰岛素与葡萄糖的比例,一般为糖3-5g加胰岛素1u。用10%葡萄糖500ml加胰岛素10u加氯化钾1.0g静滴。术中血糖保持在7-12mmol/L,尿糖在(±)-(+)为宜。同时保证手术日供给葡萄糖150-250g。手术力求从简,以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均不用电刀以免加重对组织细胞的损伤。

4 术后护理

4.1 术后血糖的控制:控制血糖及观察糖尿病的并发症,术后要定时监测血糖,防止发生高血糖、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注意查看血糖监测结果。低血糖反应时,易出现出汗、心慌、手抖、饥饿感、乏力、疲劳,逐渐出现烦躁、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面颊潮红、口唇樱红等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报告医生,给以相应处理。

4.2 营养支持: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负氮平衡,术后能量需求增加,可静脉补充脂肪乳及氨基酸,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早期进食,减少静脉补液及用药,尽快将胰岛素由静滴改为皮下注射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促进机体康复。

4.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针对本组病例出现的术后并发症,着重强调以下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伤口不愈合及胆道大出血:本组1例术后伤口裂开、胆道大出血而死亡,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主要是患者术前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术后营养支持和护肝治疗不够,导致伤口不愈合,同时凝血机制障碍也可导致胆道大出血。(2)肺部感染:主要在于加强呼吸道护理,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术前教会患者有效深呼吸及有效咳痰非常重要。术后有些患者因害怕切口疼痛,不敢深呼吸和用力咳嗽,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的潴留,增加了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病率,应鼓励患者做有效深呼吸、咳嗽、咳痰,协助其每1-2h翻身拍背1次,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潴留。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常规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抗炎及稀释痰液2-3次/d,降低肺不张及肺炎的发病率。当然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很重要,虽在胆管梗阻时胆汁中的抗生素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所需浓度,但它能有效治疗菌血症和败血症,常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和氨苄西林等。最终还须根据血或胆汁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再调整合适的抗生素。本组术后出现3例肺部感染,经积极治疗后,效果良好。

5 结论

本组1例术后伤口裂开、胆道大出血死亡,3例发生肺部感染,无低血糖休克病例,7例伤口愈合良好,按期拆线。 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1.1 入院时病人的心理护理:病人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而入院,由于情绪低落,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其表现为恐惧、懊丧、焦虑、抑郁。有时病人甚至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这时,护士应让病人进入角色,即让病人承认事实,从心理上给予耐心疏导,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的过程,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并注意礼貌性语言。护士在进行各项处置操作过程中,更多关心病态,让糖尿病病人知道糖尿病虽目前尚不能根治,但合理的控制饮食,适当的体育运动,科学的应用药物,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延缓其并发症的发展,并能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长寿。

1.2 治疗中病人的心理护理:治疗开始后,患者较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对其现的症状的改善,有关项目的检查结果不很理想时,就会担心疾病是否会好转,心理负担较重,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痛苦、抑郁。此时,护士要用所掌握的知识,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客观实际给病人做好解释疏导工作,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因此它的治疗是长期的,既来之,则安之。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

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多方医治后,对自己的病情、常用药物一知半解,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点名要药或私自停用、加用药物。有的病人经常询问同种病的病人所用的药甚至偏信道听途说,到处寻找验方、秘方,只要涉及医治本病,就背着医生偷偷试用。过分迷信广告宣传,还有人片面地认为价格昂贵的药就是好药,好药治疗效果就好,忽略了对症下药。这时护士应向病人解释清楚药物的作用及用药方案的科学性,不同的药或同一种药,对不同的病人有着诸多的个体差异,劝说病人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耐心讲解错误用药所造成的危害,真正解决病人的思想问题。

2 健康指导

2.1 检查、治疗过程中给予健康指导:病人确诊后,下一步进行的是各种检查、治疗。这时,护士便可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个别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自我护理常识、饮食调护、用药常识及注意事项等。 转贴于 2.2 出院指导: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但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所限,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当病情趋于稳定,血糖、尿糖及并发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医生同意出院前,护士应帮助病人学会身心两方面的自我管理。

2.2.1 让病人认识到适当的运动和饮食的控制是促进和维持健康的需要。

2.2.2 指导病人正确测尿糖、血糖及家用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2.2.3 保持皮肤清洁,适当的护理好腿、足及趾甲,避免感染。

2.2.4 教会病人及家属以无菌技术正确注射胰岛素,轮换注射部位,剂量准确,了解所使用胰岛素的类型、作用时间、强度及高峰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母婴同室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55例。孕35周以下的孕妇22例,足月孕妇33例。分娩方式:平产30例,剖宫产25例。发生妊高症1例,巨大儿1例。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结核学会制订的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指南,50g糖筛查大于等于7.8mmol/L;两次空腹血糖为5.8 mmol/L,口服100g葡萄糖后1小时血糖为10.6 mmol/L,2小时为9.2 mmol/L,3小时为8.1 mmol/L。上述4个数据中,若有2个或2个以上数值等于或超过上述数值即可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1]。

1.3健康指导:指导孕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并给予心理支持,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介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特点及危害,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血糖自我监测及结果的意义,胰岛素的应用及注射,心理及情绪自我调节,家庭及社会的支持,远期糖尿病的预防等[2]。指导孕妇做好自我胎儿监护,如指导孕妇多左侧卧位,自数胎动,间隙上氧增加宫内供氧,防止胎儿宫内窘迫,如有异常随时告之医生进行治疗护理。每周测体重,宫高,腹围1次,每天测量血压1次,每2~4小时听胎心1次。

1.4自我血糖监测:指导孕妇利用血糖仪用正确的方法在餐前半小时,餐后2小时各测末梢血血糖值1次。每天测空腹尿常规,根据所测值来调整饮食。

1.5饮食控制: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合理的饮食控制,它能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3] 。饮食控制能降低产妇并发症如妊高症、产后感染等,降低胎儿并发症如畸形儿、巨大儿的发病率。由于葡萄糖不仅是胎儿的能量物质,而且是胎儿脂肪、糖原合成的原料,能满足胎儿在胚胎期、器官分化发育期和成熟期发育的能量需求。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饮食既能提供维持妊娠的热能和营养,既不会引起餐后高血糖,又不会引起饥饿性的酮体产生,不影响胎儿发育。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三餐定量,准时进餐,多食用富含纤维素,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按总热量为30~35卡路里/公斤体重配餐,其中碳水化合物55%,蛋白质20%,脂肪25%。同时给予维生素、叶酸、铁剂和钙剂,适当限制食盐摄人。在提供碳水化合物的主食里,小麦优于大米,干饭优于稀饭。水果应在2餐前进食,少量,计入主食量。避免进食高含糖量的水果,比如香蕉,甘蔗等,可选草莓,猕猴桃等。多吃新鲜蔬菜,选高纤维素的食品,不易饥饿。也可选择黄瓜,西红柿代替水果。多吃降糖食物,如南瓜,洋葱,豆制品及含铬丰富的食品,如坚果,牡蛎,玉米等。

1.6治疗:适当的运动可降低血糖,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保持体重增加不至过高,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和正常分娩。运动方式可选择轻度运动如散步、中速走,持续20~40分钟,每天最好1次,进餐后1小时进行。体重控制要求孕妇在妊娠后期每周体重增加在0.5公斤左右,当体重增加过快、体重不变或减轻时,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1.7药物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病情控制要求更加严格 如控制不满意,经饮食疗法控制后血糖还未达到理想水平时,应用胰岛素调节血糖。胰岛素分长效,中效,短效3种类型,应根据病人血糖控制程度来正确选择胰岛素类型。使用胰岛素时,应注意抽取剂量要准确,确定适宜的注射时间。短效胰岛素应在三餐前30分钟。中效胰岛素应在早餐前30~60分钟注射,也可放在晚上睡前使用。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而可供选择的部位有双上臂外侧、腹部两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等部位。皮下注射胰岛素的部位要经常更换,一个部位连续注射2周后就更换。多次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皮下组织吸收能力下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静脉注射胰岛素时,应根据葡萄糖:胰岛素=4 g:1u比例进行,使产妇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分娩后因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下降,应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在进行胰岛素治疗时要及时观查孕妇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汇报医师,给予葡萄糖口服。

1.8防治低血糖:妊娠期间及胎儿娩出后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尤其胎儿娩出后,抗胰岛素因素随胎盘娩出而迅速自血中消失,血糖急剧下降,极易发生低血糖休克。密切观察患者脸、唇色改变,遵医嘱定时、及时监测血糖变化,注意有无眼花、心悸、气促、心慌等低血糖症状,产后须卧床24 小时以上。患者安排重症病室,设陪护,备齐抢救物品。如有以上反应,应及时给予口服或注射高渗葡萄糖,必要时给予吸氧。监测血糖、尿糖,每天3次,必要时随时监测。注射胰岛素数量准确,进餐前注射,病人纳差时,应及时报告医师,适当调整胰岛素的剂量。警惕反跳性高血糖现象,切忌盲目加大胰岛素剂量。一般认为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小于8.25 mmol/L,餐后2 h血糖小于13.75 mmol/L为宜。

1.9预防感染:糖尿病病人的糖、蛋白、脂肪代谢紊乱,白细胞趋化性吞噬、杀菌作用均降低,机体营养不良、脱水、降低了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易诱发细菌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强病人的消毒隔离;加强病人的口腔护理,用朵贝氏液漱口,每天2次;病房每日通风,紫外线照射每天2次,每次30分钟;用消毒液擦拭地面、床头柜等。教育孕妇不串病房以减少交叉感染;注射和穿刺严格无菌操作,采用碘伏和乙醇消毒法。

1.10出院指导:出院前制订详细的指导计划,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预防感冒,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遵医嘱坚持服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不可擅自减、停服药;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测血糖、尿糖以及正确注射胰岛素;指导病人及家属识别低血糖反应及发生时采取的措施;注意卫生保健,预防各种感染。做好消毒隔离,室内定时通风;外出时随时携带甜食和病情卡以应急需[4]。

2 讨论

2.1妊娠期糖尿病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显性糖尿病。孕妇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空腹血糖升高,尿糖阳性,糖耐量减低。其中部分孕妇在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经治疗后受孕。部分孕妇则在妊娠后才发现患有糖尿病,分娩后糖尿病继续存在。[转自携手健康网妇科频道 xsjk.net/fuke](2)潜在糖尿病。/xsjk.net/fuke](3)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前无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糖代谢功能正常。妊娠后出现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部分孕妇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胎儿等),但在分娩后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均逐渐消失,在以后的妊娠中又出现,分娩后又恢复。这部分患者在数年后可发展为显性(临床)糖尿病。(4)糖尿病前期。[转自携手健康网妇科频道 xsjk.net/fuke]这类孕妇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但孕妇则无明显糖代谢紊乱,可在妊娠后出现类似糖尿病孕妇的并发症(巨大胎儿、畸形儿及羊水过多等)。若干年后多数将出现显性(临床)糖尿病。

2.2妊娠糖尿病是妊娠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与日常饮食、起居关系密切,要注意以下几点:(1)多学习、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5],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孕妇糖尿病,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来势很快,需要立即抢救,轻者可口服糖水,10分钟后症状消失,较重者再吃些水果或馒头等。神志不清者要从口颊和牙齿之间流入糖粉使其溶化咽下;昏迷患者应避免喂食,以防食物被吸人肺内,而引起肺炎。如服糖10分钟后仍未清醒,应立即送医院抢救。(2)会自行检验。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及心慌时,要区别是低血糖还是高血糖,是吃糖还是不吃糖,此时用尿糖试纸检查尿液,便可对症治疗。还可用酮体粉检查尿酮体。(3)自己调整胰岛素及饮食数量。在应急时增加胰岛素剂量,在病情好转时又要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转自携手健康网妇科频道 xsjk.net/fuke]。(4)注意清洁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最好不到拥挤的公共厕所,预防各种感染。(5)生活要有规律。

2.3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护理必须根据妊娠期糖尿病临床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进行包括:心理问题、饮食管理、糖尿病用药、低血糖的预防、预防感染和出院等方面的指导。制订实施护理计划。通过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护理指导,密切了护患关系,护士在工作中更加注意病人的主观感受,更加关心和体贴病人,实施更为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护理措施;减轻了病人的焦虑、恐惧;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临床业务能力的高标准[6],提高了护士工作中主动积累经验的积极性,促进护士对相关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学习,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水平整体提高。总之,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护理指导,不仅能改善妊娠期糖尿病的生活质量,而且降低母婴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7]。

参 考 文 献

[1]佩玲,胡淑君.5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妊娠期管理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1):32.

[2]樊学翠,张培芳,侯元华等.健康体检人群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19):14-15.

[3]于晶.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产妇及围产儿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063.

[4]揭彬.临床护士掌握循证护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现代护理,2005(2):18.

篇10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2011年1月至11月,在产前门诊筛查出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42人,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31.4岁;初产妇26例,经产妇16例;确诊平均孕周24.5周。

1.2诊断标准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mol/L者;糖筛查试验:24~28周进行。方法:葡萄糖50 g溶于200 ml水中,5 min内口服完,1 h测血糖≥7.8 mmol/L为糖筛查异常;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禁食12 h后,口服葡萄糖75 g,诊断标准为:空腹5.6 mmol/L,1 h 10.3 mmol/L,2 h 8.6 mmol/L,3 h 6.7 mmol/L。如其中有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者,即可诊断为GDM。

2护理干预

2.1心理干预对于确诊的糖尿患者首先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告知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2.2饮食干预首先饮食的量应当是足够的,必须满足孕妇和胎儿的需要,均衡的能量供应应当来自非精致的糖类及粗粮、脂肪和蛋白质。每日需热卡1800千卡(7350千焦)左右,应该少量多餐;糖类、脂肪、蛋白质比例合理,摄入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其中糖类50%~55%、蛋白质20%~25%、脂肪20%~25%。 病情控制较好的患者,每日可吃少量水果,并应减少部分主食,最好在两次正餐之间,作为加餐食用,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可吃少量生黄瓜和西红柿,不要吃水果和甜食。饮食是否合理应定期进行血糖、尿糖监测,控制餐后1 h血糖

2.3行为干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细胞吞噬功能明显降低,妊娠期易发生上呼吸道、皮肤的细菌和霉菌感染,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帮助孕妇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起居有序、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多饮开水。妊娠不同阶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到户外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不仅有益健康,而且有益于糖尿病的控制。适当的运动可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除胰岛素抵抗,促进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和正常分娩;选择舒缓的有氧运动为好;每天运动时间30 min,选择餐后30~60 min运动,运动中注意低血糖反应;常备甜饮料和糖块。

2.4孕期护理干预GDM孕妇确诊后,除常规产检外,须加强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及眼科检查也同样重要;孕32周后每周产检一次、注意孕妇血压、水肿、尿蛋白、尿酮体监测情况,尽早发现并发症,积极治疗。定期进行B超检查以了解胎儿情况,确定有无胎儿畸形、检测羊水量及胎盘成熟度等;指导孕妇自数胎动,胎动异常要尽早就医。妊娠前3个月体重增加不宜太快,孕中期及晚期孕妇体重每周增加以线性速度350~400 g增长为宜。妊娠体重增长过快或减轻时应向医生咨询,切忌孕期减肥。

2.5分娩期护理干预妊娠并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指证,如有胎位异常、巨大儿、病情严重需终止妊娠时,应选择剖宫产;在控制血糖,确保母婴安全的情况下,尽量推迟分娩时间,可等待至近预产期;若胎儿发育正常,宫颈条件好,则适宜经阴道分娩;阴道分娩时鼓励产妇左侧卧位,持续吸氧,严密监测胎心以及宫缩变化,产程时间不超过12 h;定时测血糖、尿糖、酮体,预防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 正常进食补充热量,预防低血糖;若有胎儿窘迫应考虑剖宫产结束分娩,并做好新生儿抢救的准备。分娩后及时按摩子宫,应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由于胎盘排出,对抗胰岛素的激素迅速下降,故产后24 h内胰岛素用量减半,以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

2.6新生儿护理干预无论体重大小均按高危儿护理;新生儿娩出30 min内测微量血糖,如血糖

2.7产褥期护理干预GDM孕妇产后还应定期监测血糖,产妇和新生儿按高危护理。注意预防感染,病房每日通风,紫外线照射每天2次,每次30 min;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床头柜等。孕妇和新生儿用物应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产妇应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口腔、皮肤、外阴等的护理。外阴有伤口的,每天2次会阴冲洗,并用碘伏擦拭。剖宫产切口每日换药观察切口,需要拆线者应适当延长拆线时间。有异常者及时处理。

2.8加强健康指导根据情况制订详细的指导计划,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预防感冒,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遵医嘱坚持服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不可擅自减、停服药;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测血糖、尿糖以及正确注射胰岛素;指导患者及家属识别低血糖反应及发生时采取的措施;注意卫生保健,预防各种感染。做好消毒隔离,室内定时通风;外出时随时携带甜食和病情卡以应急需。产后42 d一定要产后复查,了解恢复情况。

3结果

42例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均未发生感染及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其中阴道顺产23例;剖宫产19例。巨大胎儿4例、羊水过多3例、新生儿窒息1例、早产儿4例,平均住院7 d;42例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后出院。

4讨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属高危妊娠,妊娠期复杂的代谢改变使母婴并发症和病死率增高。通过4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体会,加强GDM患者的孕期护理,尽早地对GDM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对控制病情及降低母婴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霞,黄秋红,姚冬芳,等.糖尿病患者全程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实施.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35.

[2]于晶.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产妇及围产儿影响的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063.

篇11

外伤致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是外科常见的疾病。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的患者,疾病恢复期长,需较长时间的卧床治疗休养,实施人性化系统化整体护理,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本组56例,49例不需长期扩张尿道,占总的87.5%。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09我院共收治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的患者56例,男年龄16~58岁,均于伤后24 h内就诊。全部病例诊断为后尿道断裂。在规范处理其他严重损伤后,56例均在伤后36 h内接受一期尿道会师术治疗。全部病例应用的Foley导尿管均在4周后拔除。

1.2 治疗护理结果 56例随访4~36月。骨盆骨折均在6个月内愈合。全部病例中49例拔管后行短期尿道扩张后,均能自行排尿,且尿线较粗;另有7例尿线变细,需定期扩张,均无尿失禁,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 主要问题及相关因素

人性化护理模式提倡的“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视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完整的人,并以此作为设计护理程序、制定护理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1]。本组护理是从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着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诚信、理解尊重、换位思考等人性化服务理念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以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全面了解分析评估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制定和实践护理计划。

2.1 焦虑、恐惧 突发事故致患者骨盆骨折并后尿道断裂,患者角色强化,心理上在短时间内难以承受,加上病情重、需要较长时间平卧卧床治疗休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缺乏认识,担心预后功能是否能恢复;特别是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更是忧心重重。本组患者大部分是一家之主,受伤后不仅不能为家庭创造价值,且需花钱治疗,还要家属照料,患者变得少语、易怒,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拒绝饮食。这些焦虑、恐惧的心理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2 舒适改变 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的损伤和尿道会师术切口疼痛较剧烈,患者的舒适度大大降低;加上限制、外伤致多处软组织损伤、会师术耻骨联合上膀胱造瘘和气囊尿管的刺激,产生一系列膀胱刺激症状,使患者疼痛、不适感加重。

2.3 潜在并发症 骨盆骨折并尿道断裂行会师术后,有发生尿道狭窄的危险。较长时间限制平卧卧位骶尾部等长期受压部位,有发生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长期卧床,肺活量减少,肺功能降低,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长期卧床,易发生废用性肌萎缩,致关节强直、足下垂等。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疏导 分析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主动、耐心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采取个性化的疏导。积极了解患者心理、家庭、社会状况,实实在在地帮他们解决困难。如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帮助选择既能保证疗效又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和用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平时及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用亲切的语言多与患者和其家属交谈,给其以亲近和信赖感。在治疗护理中向他们反复讲解、介绍骨盆骨折并后尿道断裂的发展、转归及其相关的知识,讲明检查、手术、治疗用药、饮食、锻炼、注意事项,讲明术中置膀胱造瘘管、放置导尿管和术后绝对平卧的目的和须注意的事项,讲明早期的康复训练方法、目的意义等,让患者及其家属消除疑虑,解除焦虑、恐惧心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参与护理计划制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

3.2 舒适的护理 患者舒适度的改变,主要是外伤致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软组织损伤和手术切口疼痛所致。首先要积极主动地舍身处地、和颜悦色、诚恳地与患者沟通,说明损伤后1~3 d内比较疼痛,尤以夜间为重,并向患者讲明损伤疼痛的性质、部位和规律,从而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其次是设施人性化,病室光线柔和,走廊有防滑提示,地面刷防滑塑胶,洗手间放防滑垫等。三是做好基础护理,做到说话、走路、关门、操作轻,保持病床单位平整、整洁、安全、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四是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鼓励患者看书、看电视、听音乐,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3.3 管道护理

本组病例均施行了尿道会师术或尿道会师+尿道端部分吻合或周围组织缝合+术后牵引术,患者术后需留置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留置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是治疗尿道损伤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必须做好管道护理。一要固定牢固。保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脱落、阻塞。保留尿管须2~3周,期间禁止更换尿管。造瘘管留置1周,拔管前先夹管,观察其是否通畅。排尿困难或造瘘口有漏尿则延期拔管。拔管后排尿时,教会患者如何按压瘘口,以减少渗出。二要保持牵引的有效性。气囊导尿管呈45°角牵引,重量为500 g,牵引1周。三要预防感染。引流袋要低于耻骨联合水平。保持尿道口、会阴清洁,每天消毒2次。每天在无菌操作下行耻骨膀胱造瘘管冲洗、更换尿管引流袋,及时倾倒尿液,保持引流袋低于耻骨联合水平。保护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每天更换敷料,外涂氧化锌软膏。四要观察记录尿液的颜色和量。

3.4 潜在并发症护理

3.4.1 尿道扩张的护理 尿道损伤的患者常并发尿道狭窄。指导患者及时、定期进行尿道扩张。患者尿线变细时,及时进行尿道扩张,防止时间过长引起尿道扩张困难。本组 7例尿线变细,为预防其尿道狭窄,去除导尿管后每周尿道扩张1次,持续3次后改为1月1次,持续2次后视情况而定。首次尿道扩张时因尿道狭窄,疼痛剧烈,护士要先向患者说明尿道扩张的重要性和配合要领后,再进行尿道扩张。尿道扩张术后询问患者首次排尿困难与否、尿流变化及尿液的颜色和量,对出现血尿的情况向患者解释清楚,减轻患者恐惧心理2]。

3.4.2 便秘的预防 多数患者由于排便的习惯方式、排便环境的改变,不习惯卧床和旁边有人排便,以至于不排便引起便秘。此时,我们要耐心地向患者说明按时排便的重要性,营造排便环境,帮助患者排便。平时指导患者多食富含粗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和润肠通便的蜂蜜和坚果仁等,鼓励多饮水。指导示范避免便秘的按摩方法,20 min/次,3次/日,促进肠蠕动。发生便秘,积极处理。当患者便秘不能排出时,护士应戴手套用液体石蜡油后将食指轻轻插入掏出干结粪便,解除患者便秘痛苦。

3.4.3 的护理 本组患者治疗休养需平卧位,且时间达3月左右,不能侧卧。要每天给予1次床上擦浴,保持皮肤清洁;每2 h平托起患者,按摩受压部位,受压部位涂爽身粉。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上肢做扩胸运动,定时给予拍胸、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3.4.4 指导功能锻炼 长期平卧卧床患者易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关节僵硬、足下垂等。因此,长期卧床患者功能锻炼尤为重要,它既可以防止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足下垂,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还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康复。锻炼应据患者的总体情况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范围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单关节到多关节,有床上到床下,循序渐进,逐步到位。功能锻炼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愈合及康复的重要措施。故应向患者讲解其重要性,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以早日康复3]。

4 出院指导

建立《患者出院康复指导卡》,便于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一方面护士在《患者出院康复指导卡》的基础上,写明个体患者康复需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护士要教会患者或家属进行科学康复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如何正确使用拐杖,以期肢体、关节早日康复;如何保持饮食规律,预防便秘;如何观察排尿情况,当尿线变细时,及时进行尿道扩张,预防尿道狭窄等。

5 小结

骨盆骨折并尿道损伤的病例中,膜部尿道穿过尿生殖膈,是后尿道最易损伤的部位。尿生殖膈含横纹肌,它附着在耻骨下枝,当挤压伤引起骨盆骨折时,尿生殖膈移位骨折端和血管丛损伤引起大出血,常合并休克和尿外渗4]。需及时观察抢救,需将人性化的整体护理贯穿于患者救治、护理及各项功能康复指导的始终。本组56例,在积极处理出血休克、固定骨折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理疏导、细心护理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尿道扩张,取得满意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人性化护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袁剑云,金乔.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北京:卫生部护理中心教育委员会组,1995:8186.

篇12

在给截瘫病人实行间歇导尿术,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以防止此类病员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我院泌尿外科与骨外科护理人员,于2007年12月至2010年10月,对合作45例截瘫病人作术后间歇性导尿护理,现将研究方法、结果报道于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急性胸12、腰1、椎体骨折、脱位,引起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截瘫病人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17~55岁,平均38.7岁,受伤至来院时间为1h~3d。都经CT证实,并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待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在全麻下作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

1.2方法

1.2.1 分组 将45例,均数分成3组,每组15例。其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具有可比性。分别称7d组、14d组及21d组。

1.2.2 7d组病人术后继续留置导尿,按需。第8天上午8点,排空膀胱,并拔除留置尿管。开始实施无菌间歇导尿,14d组病人术后第15d上午8点,排空膀胱,并拔除留置尿管,开始施行无菌间歇导尿。21d组病人术后第22天上午8点,排空膀胱,拔除留置尿管,始施行无菌间歇导尿。三组在留置导尿期间,不更换 尿管。

1.2.3 留置尿管按需。病人入院后留置Foley尿管导尿。留置尿管施行夹闭,定时开放。日间每30min观察1次。夜间每小时观察1次。使用速尿、甘露醇或七叶皂甙等利尿剂时,每15min观察1次。每次前提醒病人有意识的参与排尿过程。使其产生空虚感和排尿感。排完后记录尿量、尿色。尿量维持在每次300~500ml,留置尿管期间,以0.5%碘状擦洗尿道口每天3次,每天更换1次储尿袋。

1.2.4 无菌间歇导尿术。跟病人以及家属宣讲神经源性膀胱的建立过程,和控制摄入量的方法以及重要性,以取得配合与理解。内置尿管为12号塑料尿管,方法(1)定量。每天入液控制在1500~1800ml间。一日三餐,每餐入液量大约400ml,10点、16点、20点各入液200ml,20点后到次晨6点不饮水。(2)定时。每6h导尿1次,导尿时间为8点、14点、20点及2点。若两次导尿期间内能自动排出≥200ml尿液而残留尿≤200ml,则改为每8h导尿1次。(3)定人。2W内由护士操作,自第3周开始,由经培训合格的家人操作,期间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采用留置导尿,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及膀胱冲洗治疗,炎症控制后,继续间歇导尿。

1.2.5观测指标。(1)每周作尿液沉渣分析和中段尿细菌培养,若尿内出现脓细胞或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或细菌计数连续2次≥105/ml,可确定为尿路感染,观察两组的感染率并比较,有不有统计学意义。

1.3统计学方法。t检验。比较,若P

2 结果

2.1 3组留置导尿感染率比较,见表1。

表1 3组留置导尿感染率比较[n(%)]

7d组与14d组比较P

2.2 3组滴漏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3组滴漏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n(%)]

7d组与14d组,与21d组比较,P均>0.01。

2.3 间歇性导尿 15d3组感染率比较,见表3。

表3 间歇性导尿15d 3组感染率比较[n(%)]

7d组与14d组、21d组比较 P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本组,在观察期内,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3.1 外伤性截瘫病人,由于全部脊髓膀胱反射中枢和大脑皮层连接中断,膀胱排尿反射消失,对充盈无反射性收缩,所以产生尿储留。此前,留置导尿的方法较为有效,但也为致病微生物进入,提供了通道和条件。细菌进入后,可附着在导管表面,分泌一种有机胶,让细菌大量繁殖。加上尿路上皮细胞分泌多糖蛋白,共同形成导管表面的生物膜,保护细菌免受尿液冲刷,并阻抗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从而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1]。

3.2 本研究显示,留置导管时间7d、14d、21d比较,留置时间越短,尿路感染率发生率愈低。不过,间歇导尿措施的出现,其尿路感染发生率逐渐稳定,早期采用间歇导尿术,增加了膀胱的容量,保持膀胱适量充盈,为自主排尿创造了条件,并减少了残余尿量,使截瘫病人处于相对不带尿状态,不影响运动疗法、水疗法等康复训练,同时改善病人心理障碍。

3.3 此类病人排尿障碍是终身的,病人不可能长期住院。要求病人及家属学会间歇导尿术[2]。这对病人是终生受益的训练。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就诊的5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且伴随胎儿宫内窘迫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根据抽签结果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各25例,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孕妇平均年龄为32.7岁(21~39岁),平均体重为68.73 kg(55~78 kg),其中17例为初产妇,8例为经产妇,文化水平:19例为初中及以下学历,2例为中高专学历,4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对照组孕妇平均年龄为31.9岁(22~38岁),平均体重为68.65 kg(56~77 kg),其中19例为初产妇,6例为经产妇,文化水平:18例为初中及以下学历,4例为中高专学历,3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两组孕妇在年龄、性别、体重及文化水平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均知晓研究目的及资料用途。

1.2 护理方法

两组孕妇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生命体征检测、病情观察、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等内容。实验组孕妇在此基础上接受全面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护理 妊娠期孕妇子宫会发生右旋现象,护理人员要指导孕妇学习使用左侧?P位,用以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借以改善血液循环,避免发生胎儿缺氧的情况。

1.2.2 产前干预 护理人员指导孕妇学习如何去感受胎动规律,一旦发现胎动异常,则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接受相应治疗和对策;密切监测胎心变化[3-6],绘制曲线图用以将胎心的变化直观地表现出来,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给予孕妇高流量面罩吸氧治疗,参数设置为10 mL/min,借以缓解胎儿在子宫中的缺氧状况。

1.2.3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为孕妇详细讲解孕产期注意事项和各项相关知识,介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耐心解答孕妇及家属的疑问,介绍成功病例帮助孕妇建立治愈信心;要积极主动与孕妇进行沟通交流,语言平和温柔;孕期产妇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不良情绪会影响病情加重病情,加重胎儿窘迫,对此,护理人员要给予孕妇相应的心理疏导,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建立,对于孕妇的错误认知给予纠正和解答,提高孕妇治疗依从性[7-9]。

1.2.4 病房护理 维持病房安静整洁,定期通风换气,维持病房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在病房摆放一些书籍和漫画,播放一些轻音乐帮助孕妇放松心情;护理人员要鼓励孕妇多读书、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心情愉悦舒畅[10-12]。

1.2.5 血糖管理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需要格外控制血糖,药物不可服用磺酸类,饮食结构要合理,禁食糖类食物,多食用一些高纤维食物,例如燕麦、蔬菜等;避免进食高糖分水果,例如香蕉、火龙果;不可使用甜品类食物,降低糖类摄入量。通过食疗控制血糖以降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适当情况可使用胰岛素治疗;若孕妇胎儿窘迫无改善则在足月时进行剖宫产。

1.3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分别采取χ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情况比对

经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孕妇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并发症分析

护理干预期间,实验组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妊娠结局比对

分析可知,实验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