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特征实用13篇

网络文化特征

篇1

二、网络文化特征分析

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新的文明成果和状态的总和,它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子集,除具备文化的一般特质外,还有其独特之处。

(一)网络文化的技术性特征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它总是不断的和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融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文化首先是一种科技文化,技术性特征是它最基本的特征,体现在虚拟实在性、全球共享性、交互迅捷性。

1.虚拟实在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包括其存在方式与交往方式的虚拟性。首先,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网络技术要求网络上的东西都只能以无形而又确实存在的“比特”为载体,现实世界里的东西在这里都转化成了没有质量和重量的二进制代码,以“0”和“1”数字组合的虚拟形式存在。孟建和祁林就曾指出:“虚拟性是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5]其次,网络交往主体身份的虚拟化和不确定性是网络文化虚拟性的又一突出表现。网络技术把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连串符号,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真实交流简化为人机、人网交流,而且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完善,人们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虚拟技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真实世界转化为数字信息符号,生成一个具有声音、光影等特征的逼真、立体、三维的环境,使人的感觉如真实世界一样。虚拟课堂、虚拟驾驶、虚拟家庭、虚拟社群等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典型,这种异样的虚拟生活状态并没有冲破道德和法律界限,而是人们真实生活在网络中的再现。网络时代,人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世界中。

2.全球共享性基于分布式网络理论建立起来的互联网,允许不同型号、操作系统、厂家的计算机共存于同一网络中,这样每一台计算机都是整个网络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它们通过网络协议传输数据,促进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网络文化在强力的网络技术支撑下,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在国家、地域、民族以及时空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在此共生。网络文化不仅是面向全球的文化,更是人人自由平等分享的文化。因此,只要人们拥有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或者具有移动数据的通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言论,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甚至和网友就某个问题展开激烈地争论,无论见解是多么奇异,都不必担心受到监督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网络图书馆、网络远程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等都是网络文化资源全球共享的表现形式,这无疑会大大拓展人们选择利用信息资源的范围和内容,更会减少时间、经济和精力的消耗,提高办事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也给垃圾信息滋生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3.交互迅捷性网络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包容体系,各行各业的数据、文献应有尽有,交互性是它区别于其他传统传播媒介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文化传播方式上,传统传播媒介基本上是单向的,由一个信息发送控制中心把文化产品传送给受众,受众只能在有限的选择中被动接受,而选择的内容大都是经过严格的质量把关,强烈体现制作者意识的文化产品。互联网以多方向、深层次、大范围为特征的交互式传播方式改变了这一切,促使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变革。网络中的每一个人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而且还是文化的制造者和提供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进行选择、修改、加工甚至创造,自主选择和交流互动在此凸显无疑。美国著名的数字未来学家泰普斯科特认为:“网络时代的文化核心就是互动。”[6]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网络文化的传播更具有迅捷性。传统媒介是按月、周、天、时计算传播周期,网络媒体则是以分秒计算。网上的一条热门新闻、一个热论话题、一张唯美图片、一段精彩视频等都可以在瞬间被全球各地的网民复制、转发、评论、下载,人们无需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无需担心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

(二)网络文化的主体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主体是参与网络活动的人,网络文化的主体性是指网络文化主体在其网络活动与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体现在个性群体化、大众通俗性、草根平民化。

1.个性群体化网络文化为个体尽情展现自我个性提供了无限的活动空间和广阔的平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个体可以释放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自我,甚至可以塑造一个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希望成为而又无法成为的人,网络为个体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提供了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只要不危及社会和他人,人们就不必担心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进而无所顾忌地展示自我个性,以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设计、个性化的选择实现对传统平庸生活的超越。生动形象的网络表情符号、个性十足的QQ头像、妙趣横生的网络签名等都是网络文化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网络文化的发展“标志着人际关系对时空、利益、亲缘关系的极大解放,是人类趋向真正自由个性时代的开始。”[7]随着个体网络实践活动的不断磨炼,网络上逐渐产生了因为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相同目的而建立的团体,即网络社群,如人们常见的“朋友圈”、“博客圈”、“影视圈”、“模特圈”、“时尚圈”、“摄影圈”等圈子群。这样,网络中的每个人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到相应的讨论、群组中,也可以自己建立话题栏目和部落空间,邀请志趣相投的人参与其中。网络文化个性群体化以自我个性张扬为核心,既有助于发挥个人力量,又可以利用群体的智慧。

2.大众通俗性网络文化的广泛性体现在参与主体层次和覆盖内容的广泛性。“网络时代或许是一个没有受众的时代,具有接受信息含义的受众将被主动寻找和制作信息的用户所代替。”[8]与单一的“点—面”的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则形成了“点—面”、“点—点”以及“面—面”的传受关系,如网络电视、QQ聊天、视频会议等。文化的参与主体不再局限于具有一定程度学历、教育、身份等特征的精英人物身上,变成人人都是文化的制作者、传播者和享用者。从CNNIC的信息可看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9]除此之外,网络文化的内容更接近普通大众的生活,如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网络新闻、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上银行等网络应用,《小苹果》、《江南style》等歌曲都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足以证明网络文化的大众影响力。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最新表现形式,其通俗性甚至媚俗性的特征也显露无遗。网络以越来越齐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大众的精神需求,包括大众心理阴暗方面的需求,因此网络空间中也滋生和充斥着各种庸俗、媚俗及粗鄙的文化,如权色文化、享乐文化、恶搞文化、荤段子文化等。可以这么说,网络满足了大众精神和情感的需求,也制造了“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欢。

3.草根平民化网络文化的草根性是指文化凭着其特殊载体互联网,综合地反映草根阶层思想意识和真实想法的特性。草根阶层是相对于少数主流精英阶层而拥有广泛群体基础的社会阶层,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和民间性的特点。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民众主要是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介表达意愿,但是这些参与渠道具有信息容量小、使用成本高等特点,再加上严格的“把关人”制度,使得这些传统的表达渠道基本上被社会精英阶层垄断,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草根阶层由于缺乏必要的利益诉求、情感意愿宣泄渠道,缺乏话语权,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喻国明教授认为:“平台和载体的特性对文化本身的原生性有着重要的支撑或是限制作用。在传统媒介通道和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出现具有官方认可基因的一元化、专业化、单纯的精英文化是一种必然;而展现原生态魅力、内容丰富多样化、另类、边缘、强调个性化基因的草根文化则由于缺乏平台,必然处于压抑、萎缩和不发展状态。”[10]值得庆幸的是,网络的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给处于草根阶层的普通民众提供了表达渠道。如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多次与网友展开亲切的在线交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这有利于草根阶层自下而上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利益诉求。另外,在网络空间中,人们不再崇拜权威,完全依赖专家学者的意见,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指点江山,畅抒胸怀。网络社区、微博、博客、播客等表达载体无不洋溢着平民化与个性化的气息,给网络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三)网络文化的精神性特征文化的精神属性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为本质的属性,网络文化的精神属性是网络文化主体通过文化产品所表达出来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主要体现在开放多元性、平等自由性。

1.开放多元性“网络是开放的结构,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够在网络中沟通,亦即只要能够分享相同的沟通符号码(例如价值或执行目标),就能整合入新的节点。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能够创新而不至于威胁其平衡。”[11]网络的开放性缔造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文化的核心特征。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任何文化都可以在此碰撞共生,任何新奇古怪的观点都可以在此言说,任何人、组织、地区以及国家都可以在此交流互动,这种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使得文化不是某些人、某些部门、某些组织或某些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世界人人共享的文化。网络空间不同主题的论坛、新闻组、博客、播客、游戏、聊天室等基本上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与世界各地的人联系沟通,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的预言已经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又必然带来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除了“母本”、“真迹”外,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包含在网络中,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等,无论文化是积极先进的,还是消极落后的,多元的文化越来越能满足不同品味、不同精神需求、不同价值观念的受众需要。网络文化的开放多元性促进了不同形态的文化、不同价值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增加了人类对世界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也给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篇2

传统体育文学和网络体育文学都有体育文学所共有的功能:教化作用。传统体育文学受缚于纸张和特定文化背景,讲求“形神兼备”,但是题材总能体现出多样性。而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文学来讲,网络文学的出现却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网络体育文学不在受纸张和严格的审稿制度束缚,表现得更具有活力,信息传达的及时性更是传统体育文学所不能超越的,多媒体平台搭建,为网络体育文学的发展提供形象化的技术支持,个人感情得到彰显,体育文学的娱乐性在网络网络体育文学有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二、网络体育文学的特征

(1)网络体育文学的及时性、动态性。传统体育文学相对网络体育文学来讲体现出一种由静态到动态的变化过程,是一种传播形式上的重大变化。当今的体育文学进入网络化,体育文学的创作随时可能发生,信息传达速度非常快,信息量之大,每天甚至有大量的体育文学作品上传至网络上,而还可以保持着浏览者和作者之间相互交流对作品的看法,使得作品被评价、修改或补充。再有,传统体育文学一纸张为文本,以章节为限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仔细的阅读体育信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不可逆的阅读模式,而网络体育文学突破这种限制,可以简单的连接到相关主题、故事情节中,以个人爱好为主导,快速省力简单的达成阅读的目的。这样网络体育文学就成为一种及时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体育文学。(2)网络体育文学的自由性和交互性。体育文学网络化使得作者的思想得到大大解放,思维维度得到量的提高,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抒发自己的一点儿挂念和想法,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说想说的话,写出真实感受的作品,这一过程是相互的,作者有权自由,当然浏览者也同样有权发表对于体育文学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传统体育文学只是简单的输出体育文学的信息,这个不可逆的途径很难改变。而如今这种写作者和浏览者之间的及时交流达到体育文学信息的双向传递,使得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发,结构更加精炼。但与此同时,会使原创作品本意受到扭曲,个人意愿得不到彰显,在一定的程度上有禁锢着人们在体育文学作品创作上的自由性。自由的思想,交互性的传达,更多更有趣的信息也时刻的被人们浏览,足不出户便可体验世界各地不同的生活体会和感悟。(3)网络体育文学的个人性。传统体育文学由于受到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限制,信息传达主要体现出一种“公共性”,能够被大大众所接受。而网络文学却个性彰显,以多种形式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开放、随意、大胆和主观。这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心中的灵感或想法记录下来,得到浏览者的反馈,在一定的程度上释放心中的喜怒哀乐和写作欲望。(4)网络体育文学的短暂性。当代网络体育文学的特征是将一个个剪切文章、图片、音频等碎片进行整合出来的一种体育文学形式,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形式多样化都使网络体育文学作品浏览量增加,而真真正正仔细观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网络浏览者的“浮光掠影”一瞥,取代传统体育文学逐字阅读,使体育文学作品本意得不到彰显,内在涵义得不到挖掘与肯定,打消作者的积极性,从而盲目追随他人的“口味”,扭曲自己的价值观。

三、结论

网络体育文学有着传统体育文学所不能超越的优势,但是网络体育文学在长远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巨大问题,如网络体育文学的自由性,使得很多人的不满情绪在网络的平台上得到发泄,而污染了整个网络环境;还有网络体育文学的短暂性,使得原创作品的本质得不到彰显,影响作者积极性;再有网络体育文学的相互性也会是原创作品因迎合读者口味过度修改,致使原文面目全非,严重脱离本意等问题。所以在网络体育文学发展的路上我们应该稳住网络体育文学步伐,加强网络体育文学管理,真正的做到作者本意得到彰显,网络环境优化,提高人们对体育文化认识。

参 考 文 献

[1]彭列华,阮文康.浅论网络文学批评角色定位的异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6)

篇3

网络文化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联姻、应用所催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实践形态,从“广义上来说,网络文化是网络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经新型整合之后构成的亚文化复合体。从狭义上说,网络文化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场域中所发生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教育、宣传、工作学习、休闲娱乐、交往沟通、文学艺术等侧重人文精神性和娱乐性的生活方式和存在形态及其所映射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总和。[1]”工具性和技术性特征是网络文化最基本的属性,而网络文化的价值性特征对其工具性和技术性有着重要的价值引导和实践规约效能。从价值论维度来看网络文化,主要存在开放创新、平等互融、自由发展和多元共享等显著特征。

一、开放创新

1.文化形式的开放创新。网络文化形式在网络全球联通的基础上具有了超地域和跨文化的特征,网络是开放的结构,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在网络中分享相同的沟通符码,就能整合入新的节点,“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2]”网络文化在其存在状态上是一种融开放性与有序性于一体的文化性状,表现为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并存、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共生、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融等性状的结构松散的文化体系。网络为建立“环球文化”和“地球村”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和特质载体,它模糊了人类地域文化和时空间概念,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中心主义,冲击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赋予其思维以更大的开放性和视野。

2.信息资源的开放创新。就网络文化的信息和资源的使用来说,网络空间是一个“海纳百川”任意存取的环境,网络空间中不同主题的网站、博客、BBS网络论坛和聊天室等,对网络主体都是开放的。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民族文化都能在此栖身,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表达其思想观点,突破了时空和地域局限。世界在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络空间中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全球各地的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聚散信息和交流文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开放与有序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3.内容体系的开放创新。在内容体系上,网络文化是一个内容庞杂、多元和谐有序,且外延较宽泛的文化体系,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网络文化根本载体的网络,其全球化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影响和规约着网络用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在网络空间中,持多元思想观念的网络创建者在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之时,也将代表其精神信仰和文化素养的思想信息融入其中,这使网络创建者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在网络中通过他人的点击浏览和链接访问而无限制地被传播和扩散。网页点击率多少主要取决于网站资源和信息内容的质量,这又使网络内容体系可以在自由和公平竞争环境中形成一个高度开放、平等和有序的文化世界。

二、平等互融

1.文化主置的平等互融。网络身份的匿名性使网络主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属性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性使得网络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具有互融性。以往文化的话语权形态都为社会精英群体所掌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生发展、普及应用,以及网络文化的催生、成形使传统的由社会精英群体掌控的话语权发生改变和动摇,也促使这种由少数人掌控、垄断的中心化和精英化的话语权形态逐渐走向终结。网络文化的低门槛、弱限制的文化参与、交流等特质优势可以实现全民参与和互动。网络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参与者和消费者是广大民众,这使整个网络文化的生成环境呈现出一种相对自由宽松和任意自发的发展状态。因为网络交流的匿名性、身份的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主体之间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个没有上下等级和身份障碍关系的平台和自由空间。在此环境下,传统的文化观中的中心性、权威性和主流性等固有的文化强势被弱化甚至消解,显示出信息时代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平衡张力。

2.主体参与的平等互融。网络文化是网民皆可平等参与和互相融合的开放型文化,具有极强的平等性与互融性。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使人们可以几乎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实现平等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存储的超容性和传递的快捷性,有力地降低了广大民众参与网络文化和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由于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实践活动具有隐匿性特征,使得网络主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平等成为可能,构成了民众广泛参与的前提性条件。在网络社会里,民众不再缺乏网络信息资源,而是要着力提升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正确辨识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3.主体交流的平等互融。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平等性使网络交往主体之间的交流具有平等性与互融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将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编织入平行扩张的网络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能够满足网络主体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的交往需求,在有力地拓展了网络主体视野的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和使用网络的积极性,他们既相互交流沟通,又相互共存感染和互融。这种平等和互融的网络交流方式拉近了网络主体人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更自由开放地呈现和表达其内心世界和真实思想,网络主体在此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相互理解信任和彼此交融。

三、自由发展

1.文化交流的自由发展。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征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对话平台和活动领域,突破和变革了以往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交流沟通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在扁平的网络世界中,任何思想观点、任何民族文化都能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得以传播和扩散。网络在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与互动的同时,也弥补了受自然条件、物理条件和网络行为主体自身条件等局限而不能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主体进行接触交流和互动的短板,使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保证其引领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地融合外来文化和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维护自身的多层次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网络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交流的主体也是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民可以突破时空间限制进行任意主题的、多媒体形态的而且是低成本的文化交流互动,此种不拘地域时空、高度自由开放和宽容度、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交流互动是以往任何存在文化不曾有过的,这种全球性文化交流为散落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进行全球大合唱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2.网络行为的自由发展。开放的扁平化的网络空间中赋予网络主体以更大的自由度,网络主体可以自由地参与活动、表达观点和发表言论,自由地决定价值取向和选择网络行为方式。虽然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很多即兴而发的不尽客观全面的言论,但却展示了一个言论较宽松、行为较自由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单向思维和单一论调相异,网络社会展示的是一个观点纷呈、复杂多面和求同存异的包容度极大的中国社会。

3.网络交往的自由发展。网络拓展和延伸了网络主体的交往方式,主要的网络交往方式有:公共网络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和文件传输等。如同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标志一样,不同的轮子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决定了人们所能拥有的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疆域,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接受和支配信息的能力。因此,相较于传统文化下的各种交往方式,网络文化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和延伸了人们交往时间的自由度。

四、多元共享

1.文化资源的多元共享。网络世界的“无中心化”模式使得不同民族、国家、肤色和地域的民众可以自由地参与到网络生活中。网络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又引申出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特点所具有的趋同性,将原本只属于一定范围和区域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了所有文化区域和范围内的共同资源。同时,在网络空间中,抛弃和弱化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种种偏见和歧视,不同文化在平等的地位上,不存在优劣之分,可以平等地无障碍的交流互惠。在网络世界里,国家的和民族的、政府的和民间的、各阶级各阶层各行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组成了一个多元的复杂的人文景观,不同观念、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众多文化群落,都可共处一网、聚散信息,形成各种文化共居共荣的多元、共享和交融的和谐局面。

2.网络信息的多元共享。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性与共享性使其优于报纸、电台和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蒂姆・伯纳斯-李说他发明万维网的初衷就是缘于他对于万维网的信息共享价值的不懈追求, “这种理想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自由,并使我们能比在束缚我们自己的等级制体系下得到更快的发展。[3]”在网络上的信息都需要经过专门的数字化处理,信息存储的容量巨大又易扩展,这种优势使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既多元化又便捷。互联网的并行优势允许网络主体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信息源进行同主题的多用户访问,它的异步传输与交互式沟通,使主体能够更自由从容地择取和吸纳信息。同时,网络使不同区域和民族的文化完全冲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使其得以相互了解和交往沟通,基本实现了网络信息供给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主体之间以及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共享和融合。

参考文献:

篇4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指对象化了的人类劳动,是能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的物质环境。”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情感和素养的集中表现”。其中某些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外化为网络的基本原则、网络道德规范与网络法规等基本法规与制度,而另一部分则内化成网络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心理结构。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是以大众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它是网络用户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2.1 开放性和多元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形态,既可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实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也可以超越时空界限进行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网上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任何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衍生成新的文化。网络中众多参与者的活动也构成和创生着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形式多样,其内容的丰富性更是无可比拟。网络资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将文化的开放性发挥到了极致。

2.2 平等性和交互性

无中心散布式的网络结构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网络为普通网络用户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赋予了他们面向他人和公众的话语权利。这使大众获得了空前的表达自我的权利。平等的交往关系为主体间的互动提供了前提。广泛的交往对象为互动提供了可选择的互动对象。信息的双向快速传递为互动提供了技术的保障。网络互动的交往模式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严格区分,突破了信息单向流动方式,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消除了信息反馈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为交往的深入提供了条件。

2.3 集群性和自主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多群体化的文化结构。网络文化实际上就是由不同观念、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许多大小不一的文化群落组成的。不同的虚拟社区就是不同群落的聚合。共同的兴趣爱好、对事务或话题的共同关注或者某种共同的身份特征等种种共性,聚合了千差万别的网民。网络文化以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思维、新信息,提升主体思维的创造性;创建中的互动、开放、平等(无中心性),凸现了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网络中开放的信息传播、自由的“社区”聚合,使网络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的普遍认可,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Piaget)、布鲁诺(Bruner)、和维果茨基(Vygotsky)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从认识论的高度揭示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多数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心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构建,既是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又是对新信息的意义构建;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学习过程中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构建的重要性(何克抗,2001)。

四、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4.1 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

网络文化的自主性比较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从“教”转到“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首先要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章节测试或面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随着学习的进步和学习内容的改变,相应地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况。除了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外,学生还必须善于选择学习材料和工具。只局限于学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从不同的学习材料中能动灵活地选出一种来进行自学。当然,初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推荐。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尽量多地使用工具书,或者借助网络来获取信息。

4.2 创建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增强跨文化意识

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用户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语言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探索当前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够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有一定知识的、感兴趣的并有真正交际目的的活动。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表达他们的想法,使学生有意识地投入并自愿参加这些思想交流活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必须借助于语言这个工具才能得以记录、保存和反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而且要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

4.3 促进互动协作,激发学习动机

协作是网络中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在外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则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合作中,由于可以获得帮助,大多数的学习者敢于冒险用不充足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互动频率远远高于一般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外语的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心理因素,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教师使学生充分认识英语价值;同时建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适当地开展竞赛和适时地进行鼓励表扬都可以在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4 降低课堂焦虑,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用户在交互信息的过程中,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流,人际间交往中的焦虑度降到最低,使交互信息的过程变得简单便利。外语学习焦虑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心理活动。它包括交际恐惧,对否定社会评价的担心,以及考试焦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英语学习意识,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当课堂的焦虑度降低时,学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外语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增强。

五、结语

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社会中,网络文化推动了教育理念的一系列变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发展。它认为,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教师应积极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另外在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适时采用合作学习原则,来降低学生的焦虑度,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首先,网络新生代与传统青年亚文化形成环境有着明显不同。青年亚文化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虽然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对权威的反抗性、反叛性,对主流文化的抗衡等,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形成于传统媒体时代,也就是说它们主要是在现实环境中完成其文化形成的,在“质”上并无太大区别。而网络新生代文化与青年亚文化最大的不同是其在虚实交融的环境中形成。由于网络及虚拟场域的出现,新生代们在网络中完成现实中的一些活动,如交友、购物、谈恋爱等,与现实生活相似度极高,但却不是现实。而在虚拟世界中的一些想法及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带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形成虚实交融的生活环境。

其次,由于网络环境的众多特点,必然使其使用者形成的文化也具有与之前不一样的特点。例如,传统青年亚文化当中,青年所接触到的知识或信息都是经过“把关人”净化过的,他们真正“自主”选择的权利其实非常小。而在网络当中,由于海量信息以及超链接功能,新生代们自己成了“把关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丰富多样的各种文化也都同时登场,在众多文化包围、渗透中形成的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较之青年亚文化无疑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再次,网络的交互性,也必然使新生代们增加了许多方便的、成本很低的表达渠道。虽然作为青年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走上社会,或者刚走上社会还缺乏一定的话语权,但是新生代们这种即使效果并不明显的民主表达,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参政议政、民主表达的热情及积极性。

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的特点

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的形成,主要基于两个重要的环境,一方面,外来的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强大冲击,使中国本土的主流文化不得不在很多场合处于顺从、迎合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技术革新,使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的传播迅速、广泛和深远。正如网络的出现使新生代们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流行文化一样,在虚实交融的场域当中,网络新生代的流行文化特点如下:

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不确定性增加。由于网络海量信息、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其文化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不同文化以各种姿态一览无余地出现在新生代面前,这些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各式各样,甚至无奇不有,成为新生代创造自己文化的素材或获得启发的来源。同时,网络新生代们正处于人生创作力最旺盛的年龄,他们轻而易举地“创造”出了独特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文化。比如,网络文字的使用。在网络中,无论是即时传播还是延时传播,都可以通过文字、数字、字母、英语和图片等信息符号或者符号复合体组成“混血儿”、“三明治”式的网络语言来进行。新生代们出于方便、时髦或者保护自己的秘密等方式使用这些网络语言,而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网络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另外,网络语言在书面的求职信、语文考试以及作文大赛中频现,可见他们也在积极地传播自己的“新文化”,争取一定范围内的话语权。各种网络“客”文化也极大地丰富着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从播客、博客、威客到闪客、维客、印客等,这些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客”,都极力地挖掘网络的各种空间。除此之外,风靡一时的各种山寨文化,也是新生代们网络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网络文化,都极大地丰富了新生代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并且,“信息革命没有停滞、没有结束、没有阶段性、没有画上完成符号,它仍在蓬蓬勃勃、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①毋庸置疑,在新生代的流行文化中一部分昙花一现时,新的形式也将层出不穷,它将继续丰富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在客观上,也增加了其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不确定性。

民主参与意识增强。网络新生代作为网络使用的一个庞大群体,其民主参与意识与之前相比明显增强。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单向性。由于客观条件及一些限制因素,少数精英把握着话语权,而青年真正能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非常少。

在虚拟社会交往中,传受界限的模糊化,赋予了网络新生代更多的话语自由权,网络新生代文化相比较传统的青年亚文化,拥有了更多表达的权利、机会和自由。在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宣泄情感,人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有可能对原来被社会主流文化所控制的文化霸权发起挑战。同时,也争取到了同主流文化进行对话的机会。各种论坛,往往是新生代们发表言论的“主阵地”,他们乐此不疲地对各种私人的、公共的话题进行讨论、争辩。2008年汶川大地震,很多新生代通过网络组成一些组织,给灾区捐钱捐物,在网上为灾区人民加油鼓劲。在奥运火炬传递受阻时,也有很多新生代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携起手来,为火炬的顺利传递呐喊助威。对于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网络新生代们总是要在网上“议一议”。近年频现的各种网络恶搞作品,也有很多是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反映。例如,《春运帝国》是对春节一票难求现象的描述与讽刺;2010年初网上热传的恶搞作品《楼市春晚》道尽对楼市价格居高不下环境下房奴的辛酸与艰难。这些恶搞作品尽管还存在着众多的争议,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新生代们的民主参与意识较之以前明显增强。

娱乐化特征显著。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新生代们,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化,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思想相互碰撞,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弱。恰在此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娱乐作为其重要特征的西方文化的传播推向极致,网络传播消解了诸如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边界,西方的快餐文化、庸俗文化、流行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众多文化同时呈现,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新生代,很容易将娱乐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全盘吸收。例如,在娱乐为底色的大背景中,被现代传媒包装得五光十色、闪亮登场的各式娱乐明星对新生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据调查,阅读名人博客是新生代们网上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最喜欢看的博客,主要集中在影视明星、体育明星,这些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一些新生代效仿的榜样,不可避免地带有大量的娱乐性。网络游戏更是如此,“游戏的特点具有超时空、开放性、隐蔽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正好是娱乐活动无强制性、自由性的集中表现,正符合人们追求文化个性化的需要。同时,它的高仿真性,虚拟世界几乎与现实世界一样逼真……它们可以让人感觉经历了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包括性别转换。”②对新生代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网络文学的出现则几乎“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被称为文学中的“卡拉OK”,在网络文学当中,文学的自我抒情功能被削弱,而游戏功能得到极大的张扬。娱乐狂欢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心理依据,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输入与声音、图像、动画等结合起来,新生代们以游戏好玩的心态参与其中,并不追求传统文学所崇尚的心灵启示和审美感受。总之,娱乐性是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在网络文化当中,随处可见娱乐化的身影。

偏重感性体验,缺乏理性思考。网络新生代们缺乏印刷时代严密语言逻辑的思维训练和比较系统的理性思考训练,因此感性体验和表达成为他们又一个重要特点。网络不遗余力地用图片来描述和反映内容,使信息更加超形象化、平面化,它丰富的综合表达形式的直观性和感官刺激性也使新生代们的思维过程更加感性。这种偏重感性,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在网络中也多有反映。很多新生代的博客,无论是风格设置还是内容,都非常感性。在他们对感兴趣事件的回帖、发帖、顶帖中,无论何种性质的事件,不少人的回帖是并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沙发”、“板凳”等词汇,缺乏理性思考和观点。

“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也在证明着新生代们在网络中感性的行为方式。“人肉搜索不仅可以穿越时空,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大范围内的线索、智慧和力量聚集起来,向着同一个‘革命目标’奋勇前进,而且能够打通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让虚拟世界汇集起来的智慧和力量直接作用于现实世界。”③参与人肉搜索者经常处于非此即彼的道德判断标准中,并且,很多时候从不列举事实,只凭主观臆断宣泄情感、煽动网民情绪。不可否认,人肉搜索在某些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自由的推动。但是,缺乏理性的行为往往会侵犯公民隐私权,并且,在人肉搜索过程当中,有时候会有很多无辜者被牵连甚至有人被误伤。而新近流行的“网络观光团”更是人肉搜索的延伸。一些网站或论坛网友自发组织的观光团,只要看到有趣的、震撼的、有争议的内容,便会一呼百应,群起观之。网络观光团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并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但是由于其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行为,在很多时候加深了媚俗趣味的倾向。

个性的张扬。传统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性张扬,而网络新生代们在虚拟世界中,又有可能将个性展现到极致。黄鸣奋在《数码时代:新媒体革命与身份认证》一文中将笛卡儿名言的变种作了分析。“I think,therefore I am”被换成了汉语网页中的“我贴故我在”、“我Q故我在”、“我聊故我在”等以及一些另类色彩的形容词,如“我邪故我在”、“我坏故我在”、“我呆故我在”、“我色故我在”等。他认为这样做的动机在于追求“在”不是一般的在,而是有特色的存在。新生代们不仅追求获得一般意义上的身份,而且希望获得与众不同的身份。这是对网络新生代们生动的写照。网络新生代是极其讲求个性的一代,他们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从外在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内在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时刻张扬着他们的个性。“在网络新生代看来,最终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那种独特的思考和思想,只有思考独特,才能思想独特,才能存在独特,才能不是别人的影子和附属物。”④虚拟环境的出现,更为网络新生代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温床,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最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弱规范化、弱社会性,使他们的虚拟社会交往受到较少约束,摆脱了现实环境中有形无形的监督,更促进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其个性特点。并且,网络技术更新和多功能化以及极大的方便性,也有利于网络新生代们使用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他们的个性。(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新媒体与网络新生代流行文化传播”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BXW003)

注释:

①尹韵公:《论网络文化――新兴媒体的机遇与挑战》,人民网―传媒频道,2007年8月30日。

②李建秋:《新媒体传播与娱乐新形式》,《新闻界》,2008(4)。

③张跣:《想象的狂欢:“人肉搜索”的文化学分析》,《文化研究》,2009(3)。

④夏学銮:《新新人类和后现代文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4)。

参考文献:

1.高亚萍:《“亚文化”视野中的青年流行文化》,《中国青年研究》,2003(5)。

2.张莉萍:《都市新新人类与新新文化研究》,《文化研究》,2008(11)。

3.戴丽娜:《“网络观光团”初探》,《新闻记者》,2009(7)。

篇6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人进行交流沟通。网络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语言是人们上网获得和传播信息的工具。由于网络交流的特性,网络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语体,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现象。大量新的词汇也应运而生。

一、网络新词语产生的时代背景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是一个社会变化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是新词新语产生的源泉,新词新语反过来映射着时代的变迁。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许多词都冠以“网”字。如:netizen网民,net bar网吧,net potato/netbug网虫。其次,网络新词新语是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在特定的时期出现的文化潮流不仅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中,更会促使很多新词产生。如:大片blockbustern.,韩流South Korean fad,新新人类X-generation,watercooler mom噱头。再次,新词的产生源于社会发展,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相关的能反映新观念、新事物的词语随之产生。它们的产生使语言语汇系统更加丰富活跃。如:几年前社会上一批没有社会背景,来自于社会底层的人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被称为“草根”。草根的英文直译为“grassroot”。还有一个词“Price gouging价格欺诈”是指一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销售过程中在商品标价上采取标低价、结高价的手段欺骗消费者行为。

二、网络新词语的构成及表现特点

简约是当代网络新词语的一大特色。当代新词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技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信息的速度和网上聊天的效率选择使用简单语言词汇来沟通交流,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特征。网络词汇的简约性体现在网络上涌现出大量缩略语,如:英语中的“ASAP(as soon as possible)尽快,B4(before)之前,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BTW(By the way)顺便说说,cu(see you)再见,88(bye-bye)再见,3X3(thanks)谢谢”,汉语里的“拜”、“亲”等都是非常简单明了的。网络新词非常具有形象性。在早期的网络交流过程中,由于网民无法看清对方的表情,为了真实表情达意,他们往往通过一种形象化的词语和语言符号来表达他们的意思。在汉语中出现的“囧”(confused),这个字原意为“光明的”,但其字形像一张无奈的脸,人们就把它引申为“伤心”和“无奈”。“兲”(cuckold),这个词上面一个“王”,下面一个“八”,原意为“天”,现在成了骂人的话“王八”。这些词充分体现了汉语词汇具有的形象化特点。通俗性是网络新词汇的另一主要特点。上网者通过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或词缀搭配构成简单明了的派生词和合成词。新词汇使用者只要了解合成词根和词缀的意思就可以推断这些词的意思,大大提高了词汇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如:“cyber”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舵手,可以理解为“电脑、网络”或音译为“赛博”,由“cyber”派生出来的词有:cyber addict网迷,cyber attack网络攻击,cyber cop网络警察,cyber brain电脑族,cyber worm网虫,cyberculture网络文化,cybershopping网络购物。还有”e-”开头的词意思为“电子化的”,如:e-business电子商务,e-form电子表格,e-mail电子邮件,e-service电子服务,e-cruiting网上招聘,e-game网上游戏,e-life受互联网影响的生活方式等。汉语中的一个否定性类词前缀,“零X”的使用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汉语词汇中涌现出像“零风险”、“零缺陷”、“零距离”、“零突破”、“零储蓄”一批新兴的复合词。

三、新词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新词语的产生与应用与该语言的时代背景及文化元素离不开。因此,在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新词汇的字面意思,更要注意新词汇蕴含的文化因素,有字面词义简单解释新词语常常会产生误解。现在中国社会正处在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民族自信心等文化因素对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特点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新词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如“做秀”一词,是一个典型的中西文化融合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不带偏见的“展示”意味,也充分显示出汉语固有的构词方式及传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秀”源自英语词“show”,有“展示、炫耀”之义,但“秀”又是一个极富民族韵味的词语,“秀”本身有“突出,鹤立鸡群”的意思。现在的“秀”明显蕴含着“显现”之义或“做作”、“做样子”等。“秀”原本不是一个贬义词,但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下,产生了贬义的含义在里面。汉语的文化环境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而英语则属于开放式的语言。在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汉语词语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引进的外来词数量有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反映着社会文化各种潮流的新词、外来词不断涌现,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使汉语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更加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微博Microblog/Tweets,裸婚naked wedding,人肉搜索flesh search,山寨copycat,时尚达人fashion icon,哈证族certificate maniac,偶像派idol type,住房公积金housing funds,熟女cougar(源自电影Cougar Club),团购group buying,亚健康sub-health,北漂North Drift等都是这些年出现的新词。其中“北漂”一词正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产物。它特指大学毕业生认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一般城市所没有的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所以就留在北京寻找机会,但因为其生活不能固定,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一个“漂”字带给人不安定感,体现出大学毕业生对未来不确定,摇摆于现实与梦想之间漂泊的状态。这个词的翻译是“North Drift”,字面意思不错,但词语的文化含义却不能体现出来。汉语新词汇对传统汉语词汇的突破还体现在汉语词汇中出现了拼音缩写文字。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化的产物,汉语不是拼音文字,不能通过读音表示词汇的意思,词汇意义是通过汉字的形传达意义的。现在为了交流的更加便捷,由英语拼音组成的词汇如:GG哥哥,MM妹妹,DD弟弟,JJ姐姐应运而生。另外,部分来自直接音译的词汇对汉语言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如:披萨、汉堡、雅思、拷贝等。音译词一般是由于其表达的内容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所以容易引起误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才能逐渐被大众接纳为新词语。

在新词不断出现的今天,掌握和使用新词语,准确地把新词语翻译出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网络新词语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和文化寓意。因此,要准确掌握和翻译新词语就要从新词产生的大环境入手,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德彰.热词新语翻译谈[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2]潘洞庭.英语名词的文化蕴含及其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一、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和优势

1、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信息展示的多样性。在传播红色文化时,网络可以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博客、播客、FLASH、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传播手段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采用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等多种手段展示红色文化。如笔者所在学校主办的“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上纪念馆”用滚动式的文字给人最直接的感官享受。站内包括人物传记和友情链接、新闻动态、新四军历史文献、新四军回忆与研究、网上祭奠区、革命烈士图片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信息。在音像资料栏目中,网民还可以点击视频按钮,观看视频红色文化信息。

2、红色文化网络信息的永久性、多样化。红色文化网络信息具有可存储性、易复制性等特点,这为红色网络信息保存的永久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信息可以做到永久性保存。在红色网络中,由于网络的可存储量大,信息交流面广,网络红色文化信息可以随时添加和补充,从而为红色文化网络的大量化提供了保证。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储存有25万烈士的近千万字的文字资料、400多张烈士图片。同时,还可利用网络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使得红色文化网络呈现多样化。如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设有英烈名录、英雄事迹、县市纪念馆、声像资料、本馆介绍、新闻动态、馆长信箱等多个栏目。

3、红色文化网络信息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界限、传播方式界限、互动界限和信息量限制。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网络向任何接收信息的任何人传播红色文化知识,红色文化的接收者方便、快捷、及时地关注、浏览网上的红色文化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反馈。另外,红色网站网络管理员可对新时代的网络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从而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很快就在“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上纪念馆”上看到关于抗震救灾、支援灾区的信息。红色文化网络信息的及时传播,保证了广大师生的关怀及时送达灾区。

4、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绿色性。清明节期间,从各地辗转到烈士陵园的祭奠者们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烈士们烧纸、上香、献花等,以缅怀先烈。但缅怀的同时,祭奠者不知到处飞舞、烟雾缭绕的上香、烧纸不但影响空气质量而且还造成火灾隐患。随着红色文化网站的出现,网上祭奠英烈渐渐兴起,清明节也更加“清明”。“红土魂――江西英烈网”开通之际,江西青年学生在清明节采用网上祭奠方式用鼠标点击自己要祭奠的人,通过留言表达自己的哀思。这种祭奠方式既避免了花重金购置祭奠物品的浪费行为,同时又让文明祭祀的新风尚吹遍了赣鄱大地。

二、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不足

1、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中前期投入大,网络技术水平有局限。根据社会和网民对一个优秀网站的标准评定,其必须具备九个特点:①页面下载速度快。②使用方便。③保持系统正常运行。④无错误链接。⑤联系信息方便多样。⑥保护个人信息。⑦不同浏览器兼容性。⑧符合网络伦理。⑨其他(根据不同的网站需求设定)。然而,在许多高校的网站建设中都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特别是在校园红色网站建设上,技术人员欠缺,技术水平有限,无法达到高标准。以“红土魂――江西英烈网“的制作为例,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技术都是通过自学掌握的,遇到的问题也都是在边学边干中解决。这些要求不但需要过硬的技术,而且还需要先进设备支持。在红色网站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调查,华东交通大学“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仅曙光天阔4000服务器就需要60万元。此外,购买国际域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中网络法规不健全,红色文化品位被人为降低。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威胁。首先表现在网络法规的不健全。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导致我国网络事业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发展规划和实施战略。此外,由于大多数思想教育者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网络法制相对滞后,低水平的网络管理与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运用不相适应;红色网络的信息容量之大、内容之广泛、层次之复杂等原因导致一些虚假、低级、庸俗的“红色信息”流露于网络之中,严重地损毁了红色文化的高雅品质。

3、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程度低。由于宣传力度太小和红色文化引导教育方式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一种漠视的态度。据对笔者所在学校的调查显示,在学习生活中,只有10.14%的学生经常会在红色网站上浏览红色文化。在进红色文化网站的同学中,有53.62%的同学是为了查找论文资料,17.39%的同学是随意链接进入,只有10.14%是因为兴趣爱好进入红色文化网站。

4、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内容有局限。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内容局限表现在不能随着新时代和生活的发展而向网民呈现更加具有时代感的精神。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只有2006年《“红土魂――江西英烈网”简介》、《共青团江西省委祝贺网站开通》、《江西省民政厅祝贺网站开通》等五篇祝贺开通方面的相关新闻播报,对于一些日常工作中的红色文化活动未给予内容上的丰富,如高校学生到陵园祭奠、红色图片展、红歌会走进大学校园等未及时添加到红色网站中。另外,红色网站的网站宣传栏主题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除了英雄事迹、学术交流、县市纪念馆、声像资料、观众留言等栏目外,未能及时增加一些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主题,如红色风景区、红色经济、红色文物等。

三、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对策

1、开辟红色文化网传播资金来源的渠道,发挥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作用。红色文化网络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开发的初期阶段投入的资金较大。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多方筹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社会参与共同建设的格局。同时,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为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在高校红色文化网络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技术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2、健全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媒体诞生至今,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我国立法的力度还不够,多停留在部门规章的层面上,缺乏一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媒体的根本大法,对社会生活中许多网络违法违纪现象很难得到制止惩罚的效果。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应该继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网络文化传播制度、网站建设制度,严肃网络法律法纪,加强网络法律执法力度,全面提高社会的网络法律意识,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拓展清理前进阻碍。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文化网络课堂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将红色文化纳入网络课堂,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更深层次、更广泛地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教育,对于思想上普遍具有叛逆性和主观武断性的80、90后大学生具有很好的重塑作用。红色文化网络课堂将红色文化的文字、图片等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图、文、声、像信息,增强了红色文化的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中。

4、结合网络开展各种红色文化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教育活动。在继承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利用红色文化网站的资源数据库,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网络媒介作用,将发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中最深刻、最感人、最富有时代气息、最能把道理讲到大学生的心坎上的活动上升到网络世界中,让同学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验红色文化。如笔者所在学校结合课堂、实践和活动,用本校及全国各大网络媒体将红色文化活动图文并茂地上传于网络,让再现实践活动场景的鲜活网络画面与校园活动共同成为提升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载体,在形象生动的网络传播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参考文献:

[1]卢丽刚,方金珍.网络条件下英烈祭奠的创新[J].求索,2008,(12).

篇8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知识经济的网络数字化正改变着传统文学,代表了大众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和主流发展趋势。网络文学悄然出现并迅速发展,网络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注意。计算机网络具有的自由、开放的特征决定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学具有自由和大众化的艺术特性。认识并了解网络文学对确定网络文学在文化艺术空间中的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是在网络上的,供读者在线阅读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不单纯以文字,还以声音和其他视觉效果为表达方式。网络文学是一种网络资源,是大众文学,它不应该被独享或垄断。网络文学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网络文学作品只有原始版本,没有最终版本,它与其后的回应和更改构成一个整体。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仅是载体不同,还有创作方式、作者身份上的差别。因此,网络文学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欣赏,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新文学形式。它不仅包括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同时也包括传统文学作品的网络化形态。

二、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操作的大众化特征

网络以新兴的媒体为网民们提供了自我表达、自由的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文学的意义总是在“审美性”与“功利性”之间。传统文学把艺术性、审美性放在第一位,要求作者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新的视角,新的观点,善于捕获和利用情感,重视话语蕴藉,能够很好地实现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这是传统文学作品的特点。网络文学却相反,绝大部分网人的直接目的就是宣泄和自娱,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文学的审美和功利排在其后。因此,我们说网络文学具有大众化的特征。

网络文学题材的平民化更能彰显人人都可以当艺术家,作者在文章中体现的表现的欲望、琐碎的抒情、偏激的言论、浅薄的思考、粗制滥造的修辞、没有深意的调侃得以平行共生。率真、感性、碎片式的声音消解着审美领域中既有的话语权威,作者的创造性想象力、表现欲、真实观点、自我意识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

网络文学它之所以被争论不休,除了网络文学自身的繁茂缤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总喜欢以传统文学的概念去套网络文学。其实,网络文学并不就是网络加文学,也并不因为在这个词中文学处于主词部分,就认定它是文学之一种。网络文学其实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它固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但它更主要的是诉诸。它消弭了文学的一些基本特性,诸如超越性、恒久性、个体性、表演性,却具有着大众文化的高科技性、复制性、平面化、瞬间性、游戏性,而它在文本生成过程中的互动性使它的生成也成为一种集体创造。传统手工写作的文本复制方式与网络文本的复制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为:网络文学它是数字化复制。如果说传统手工复制还带有生产性质,需要成本和组织,那么,网络复制可以说是一种简单而且非常便捷的操作,因为它并不需要任何成本和组织,随时都可以方便的进行,可以进行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和加工。大量的复制带来的网络文学原创性雷同与匮乏、平面化现象充斥了网络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当代大众文化创作模式的翻版。与一般大众文化相比,网络文学固然拒绝了商业性,但它基本上是大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琳琅满目、各执一词的说法,体现了网络文学无权威,任何人的思想只要能够争得大多数人同意,都可以在这里留下一笔的特点。

三、网络文学具有自由化境界的特征

自由不仅是计算机网络的特点,而且也是网络文学的特点。追求自由被誉为“网络文学之魂”。自由是网络文学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媒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未经编辑的,你只要有一台电脑并开通计算机网络,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字了。每个人都能做到,不管你写出的任何作品是好还是坏,都能够自由地在网上发表。有多少人看,有没有人看,那是网民的事,至少发表的空间打开了。这样一来,写作上获得了自由。由于网络上创作主体的匿名性,理论上人都具有了发表言说的权力。便利、低成本的阅读和观赏在网络时代使读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随心所欲。网络文学与正式文学不同,它是自由的,无须任何指导,即使是指引也没有必要,这是由其参与者所决定的,他们本身是无拘无束的一代,网络文学不需要“网络文学评论家”。自由写作,自由发表,没有权威,没有裁判者,这就是网络文学。

由于网络上创作主体的匿名性,理论上人都具有了发表言说的权力。网络的低成本性、传播性和复制性,使得受众可以广泛地进入,因而网络文学的创显得随机性、随意性很强。没有稿酬与公众名望的诱惑时没有体制上及意识形态的压力。另外,网络上没有传统纸质刊物的层层稿机制,评论也打破了由专业人士、学院派垄断的格局,创作者的文学素养的要求也就随之降低以至清除。

传统文学讲究用含蓄、陌生、优美、多义的词语来绘人传情、叙事物。然而网络文学是不用讲规则的,它可以将各种语言随意杂烩、甚至可以将语无伦次的童言稚语的直白语言,生活中的语言不经过任何提炼的语句变成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有人曾把网络语言理解为快速运动的语言,随着鼠标移动,键盘的敲打,文字、画面、声音便不断的显现。网络语言的直白化、快速性使网络文学与生活的距离被拉近,消除了文学与生活的隔阂,文学不再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而变成了网络社区中的现实内容。

四、结语

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引进另一种文化。”网络的出现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是必然而自然的。在以网络媒介技术为基础、特征的后现代社会,网络文学让文学表面性地完成了“文学的回归”,文学终于回到了民间,网络文学让文学在非典型性中实现了自身的使命,每一步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让文学体面地成为每一个人心灵中的绿洲。

参考文献:

[1]周宪.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廖健春.网络文学:在大众文化中“狂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6).

篇9

一、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及特征

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群,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天、网络游戏、网恋、查阅相关的资料或浏览新闻报道是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诉求多样化,但以娱乐消遣为主

根据“使用与满足”学说,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需求有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等。在大学生中,网络文化消费的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等实现休闲娱乐诉求;通过从事博客、播客等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通过在网络中参与讨论、聊天等实现情绪宣泄和自我调节;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实现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通过博客等实现个人信息诉求,塑造自我形象;使用搜索引擎、远程教育等学习与管理平台实现个人知识更新等。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诉求多样化,但总体来看以娱乐消遣为主。根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少年学生网民对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就连信息渠道功能也在其之后。青少年学生对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为91.4%,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22.9%;对网络影视的使用率为79.6%,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18.8%;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为67.1%,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11.1%。在网络新闻使用、搜索引擎使用上却低于总体网民使用率。

2.凸显个性化,但存在庸俗化倾向

网络文化作为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文化,具有传播迅速、影响广泛、渗透性强、能控率低、服务个性化等鲜明的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开始追求一种文化含量更高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和消费。在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建立个性化的个人主页,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资料通过超时空的、双向的、多向交流的网络传媒让网友或其他的网络受众认识和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虚拟社区享受自我释放的快乐;建立个性化的博客空间,发表自己的独创的意见和观点;选择个性化的QQ头像和表情;使用个性化的网络词语。这些反映了大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迅速反应能力,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体现了大学生的交流欲望、归属需求和自我意识,但这种个性化也存在庸俗化倾向。如为使自己在网上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表现出另类性格和反调言论,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把博客作为个人宣泄的场所,披露别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虚假信息,违反网络传播伦理;QQ头像“恶搞”等。

3.目的性明确,但少选择性不够理性

大学生普遍存在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而网络的虚拟性正好从心理上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依赖的心理,他们借此来确立自己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社会角色,使自己从现实的社会中解脱出来。他们上网聊天游戏缓解现实生活压力,追求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经济不独立,求知欲强,而网络提供了品种繁多的、丰盛的、无价值差别的文化消费品,借助下载,大学生花费极少代价甚至免费便可获得很多东西,如软件、音乐、电子读物、游戏,也可以是图象、电影、动画、IP电话,甚至电子商务。他们上网查资料或者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多元化求知的需求。这些表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目的性明确,通常都是出于学习和娱乐的需要,体现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数字化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扩张,越来越展示着虚拟世界的精彩,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网上家园、网上社区等等,已经使“上网”成为当今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海量信息时,由于生活阅历及思想修养等方面的不足,往往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而容易凭一时冲动和个人好恶的直观判断,去选择文化消费对象,表现出了对信息服务和网络文化产品的少选择性,热情追求而理智不足,显得不够理性和成熟。如在网络上加入无意识大众狂欢宣泄行列,充当不良文化的助纣为虐者;沉迷一些色情游戏或类色情游戏,寻求感官的刺激,越陷越深;对信息垃圾缺少选择判断能力错误地将一些文化糟粕当作消费对象甚至制造信息垃圾等。

二、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引导的必要性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主流是好的,但由于网络上商业诱导和大众文化的渗透,加之大学生自身理性的不足、情感的冲动和趋同心理也导致产生了一些不良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如迷恋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的暴力色情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问题增多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种种因素告诉我们,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势在必行。

第一,网络特点使舆论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海量化

在网络空间,个人能凭借大规模信息交流系统建立多向的相互联系,个人既可以是新闻和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新闻和信息的传递者。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借助隐匿的网民身份和虚拟的名字畅所欲言。如BBS,使用者可以相当自由地将自己的意见贴上去,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这种自由和交互性使各种议题纷呈,消解了舆论的整合性,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这些舆论中,既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也有一些非理智的个人情感宣泄甚至不负责任有意制造混乱的言论。这种自由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容易使大学生受众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伦、道德等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大学生如何对这些舆论进行整合,如何选择海量的信息,如何去粗取精,如何加强自律,这些都需要引导。

网络的全球化使网络文化呈现开放性、非主流性特征。在网络世界,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野和界限模糊,多元文化共存,既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朽甚至反动的文化。网络上有用信息和虚假信息同时并存,社会理想和颓废情绪同时传播,时尚生活与、色情、赌博、欺诈等行为一起显现,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带来道德考量。大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判断力去认识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侵蚀,抵制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抵制庸俗落后的文化诱惑,需要加强引导。

2.网络管理不健全,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互联网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迅猛,由此带来了管理上的混乱。如一些网络游戏产品中存在、色情、赌博、暴力、愚昧、迷信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不健康内容;一些商业网站打着交友、性教育的幌子散布色情信息,网络色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一些网络媒体基于提高点击率等目的,不惜传播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等。为加强规范和引导,我国于1994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弊端。由于网络立法还处在初级阶段,造成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有些无法可依,有些立法模糊,界定不清,缺乏可操作性。在执法上, 虽然曾组织多次的严厉打击和专项治理, 仍然屡禁不止。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制建设滞后,外部因素的乏力要求内部因素高度自觉,因而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就显得更为迫切。

3.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媒介素养教育与研究在国外已兴起了七、八十年,英、美等国家和港台地区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列入大、中、小学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制定了传媒教育计划。与国际及港台等地的传媒教育相比,我国大陆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较晚,始于1997年。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青少年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岁,这部分网民占总体学生网民的几乎一半(47.5%)。这一时期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阶段和高中早期阶段,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时期关键时期。我国大陆小学生和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在接触网络的同时没有学会建立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接受模式,没有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不能客观认识网络,网络信息中的落后腐朽文化,消极颓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如何理性地、辩证地、批判地认识和使用网络,健康地进行网络文化消费,需要补课,需要引导。

三、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的引导措施

根据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特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服务,作好网络文化消费的引导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1.政府要加强引导力度和监管责任

要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要大力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数字化网络产品,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网络空间中的占有率,打破西语对互联网的文化垄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网络文化的需求。要要本着依法、科学、有效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机制, 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督,以正确的消费舆论引导大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风尚。

2.行业要自律自强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落实行业自律是对互联网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环节。业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积极的态度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必须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要立足长远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经营,自觉接受公众监督,以高品味、高格调的服务赢得民众的信赖。同时,行业要积极开发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科技含量高、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彰显民族文化魅力、体现传统美德及价值观念、凝聚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的民族网络文化精品。

3.学校和家庭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大力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学校授课和家庭辅助的方式,在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同时,就具备较好的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即对网络积极作用的开发、利用能力,对网络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网络内容的分析判断和辨别抵制能力以及使用网络的能力。学校和家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帮助他们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文化产品作为文化消费对象,自觉的抵制精神鸦片的毒害,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增强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省略/

篇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络文化视域下引导大学生群体主流思想舆论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3031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93-02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文化也相伴而生,其影响大学生群体舆论的作用机制逐渐形成。一般来讲,网络文化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一切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是人们使用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及其一切相关产物。大学生群体网络文化的基本状态和传播特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厘清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大学生网络文化特征,分析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个体自主表达思想观点的主要工具,借助对该群体网络文化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网络文化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扩大覆盖面,进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分布领域。

其次,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全面分析,还有助于更好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最后,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素质,构建合格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系统研究大学生群体当中的网络文化存在和传播特点,可以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手段保障。促使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上网习惯、交流习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与机制,确保教育者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网络文化基本特征

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证验证,从网络的一般特点出发,结合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具体情况,全面总结了目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世界性和开放性

网络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了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大学生使用网络也符合网络本身先天的这一特点。具体而言,大学生网络使用没有国界的限制,虽然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只登陆和浏览中文网站,但是快捷迅速的信息传递和转换已经使得中外文网站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实现了同步更新,国家的界限已经在网络世界当中变得非常模糊;开放性也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虽然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网络的监管,能够部分控制网络信息,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大学生网络的封闭性只是相对的,而开放性具有绝对意义。

2.交互性和隐蔽性

交互性是网络交流的集中表现,也是网络舆论产生的基本方式,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其交互性的认同,也就是说利用网络实现交流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隐蔽性是建立在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基础之上的,数字化的身份以及各种无须实名注册的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大学生出于规避风险和消除表达顾虑的原因而选择虚假的身份参与网络表达,造成了这一特定群体网络文化的隐蔽性特征。①

3.创造性和异化性

由于大学生网络的无限丰富性和海量信息,任何个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信息,并且在愿意的前提下建立与志同道合的人的交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为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成就了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创造性特征;异化性是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网络事物之中的状态,也就是事物在网络中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倾向,具体到大学生来说,比如纯粹愤青式的发泄、对网络负面信息的恶意传播和过度追求自由而引发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等。

4.平等性和虚拟性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当中,基于平等的技术条件和信息流动水平(对于个体大学生而言,信息流促成了同样的类似于海平面的“信息平面”,也是同样能力的主体使用网络的相同准入门槛),造成了实质上的优于现实世界当中的平等状态;虚拟性是网络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来讲,由于青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网络的虚拟性所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青年大学生网络文化中虚拟性的特点对这个特定群体的影响更加深远。

5.大众性和自由性

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大众性是指学生群体和非学生群体网民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叠在一起,影响彼此并按照时间维度互相转化的动态过程,同时,大众性也可以理解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对整个网民群体的文化辐射作用;自由性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能够比较自由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能够约束青年人网络参与活动的硬性手段和条条框框几乎没有,出于自己个性和爱好的网络参与与表达是其主要的实现形式。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从网络文化概念出发,理顺大学生网络文化特征的具体内容,以网络文化特征为探讨角度,论证研究主要观点,分析网络文化视域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网络文化定义,能够囊括全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文化特征,并全面分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立足世界性和开放性特征,探讨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方式

网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文化的地区差异,为文化无国界交流创造了条件,同时网络没有任何准入设置,具有完全开放特点,因此,完成舆论引导一定要建立专门机构并培养具有较强素质和执行能力的人才队伍。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能够全天候、全方位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队伍。

2.立互性和隐蔽性特征,探讨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的途径

交互性是形成网络舆论的先决条件,也是舆论传播的基本方式,隐蔽性导致个体的身份角色隐藏,道德约束力下降和“愤青”情绪膨胀等,因此,实现舆论引导必须依靠主流媒体发出的权威信息,使之能够快速占领舆论阵地,实现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体制化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权威信息的被认可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也可以认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标志,在某种意义上讲,校园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能力。

3.立足创造性和异化性,探讨加强重点事件和敏感信息的深度供给

网络的海量信息和全方位交流提升了创造力水平,而这又恰恰是造成异化的主要原因,人们常常用双刃剑来形容网络文化的创造性和异化性特征的极端发展状态,因此,保障正常的舆论引导就要通过鼓励积极的创造性和避免极端的异化性来完成,深度信息供给能帮助大学生建立高度的自主理性判断能力,增强其对消极舆论的“免疫能力”,通过主体对重点信息逐步的了解,确立起对现行体制的深度认同,进而营造大学生群体的良性舆论环境。建立并不断完善良性舆论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功能。

4.立足平等性和虚拟性,探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关领域立法工作的具体步骤

网络的隐蔽性导致社会人社会身份的隐没,学生网民个体在技术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几乎实现了完全的平等参与和表达,网络空间的虚化、网络行为的虚拟和网络身份的虚拟构成了大学生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建设规范平等的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把主体的平等权控制在不能侵害其他主体权利的范围之内,同时防止虚拟性带来的责任缺失,通过规范大学生网民的行为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通过法律的手段和方式,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秩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进行网络参与,逐步强化平等性地位并消除虚拟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5.立足大众性和自由性特征,探讨培养大学生网民责任意识与合格的“网络公民”的具体途径

大学生网民不分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外部条件,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不受约束、“为所欲为”,当然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并非没有边界,但是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缺少纪律和规则的约束,因此,要想对其舆论导向进行控制,同时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要寻求培养网民责任意识的方法,将责任心和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内化到学生的上网行为之中,最终培养出能够完全自觉履行网络责任、义务,依法依规行使网络权利的“网络公民”,通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注释:

①通过我们的调查,当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倾向于更多的使用同学群体共同使用的“熟人网络”的趋势,但是也没有完全取代带有隐蔽性的虚假身份,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真实和虚假身份共同存在是其网络参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篇1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010-04

用网络时代或网络社会来指称今天这个社会现状是否合适还有待于论证,但网络已经渗透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却是不争的事实。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社会、表达意愿的主要途径。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网络春晚”、“网络直通车”、“网络明星”、“什锦八宝”等等已经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网络空间中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权力、政府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关注成为重要内容。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场信息变革已经不仅局限于网络技术本身,更多地影响到了信息传播路径、文化传播手段和政治参与方式。由事件及人物引起的网络争论成为网络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而且网络政治文化在其传播方式上又增加了网络特性和网民个体伦理特性。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个体伦理化趋势

1.网络政治的现实参与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2011年的十大公民社会事件反映出,公民开始多途径、多角度地参与社会建设。参与的方式是以个人的身份和个体的权利为主,网络评论特别热烈,参与度也大大增强,公民权利意识进一步明确。政府面对频发的公共事件而采取紧急应对行为正在成为常态,这也加大了公共政策出台的强度和速度。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指出,中国公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公民热忱和个体的权利自觉,通过公益慈善、公共事件、公民事件、公共政策等四个领域,认真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在公共事件出现时,尤其在矛盾激化后,如果政府采取积极介入和信息公开,建立有效的网络对话协商机制,将社会维稳与民众维权统一起来,成功化解社会矛盾,避免采取行政手段简单化处置的方式,就使社会冲突的解决在基层管理中得到解决。通过网络平台使事件的合理解决对矛盾凸显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带来深层次影响,也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判断和冲突管理提供了成功样本。

网络空间的政治讨论已经影响着现实政治生活,网民人数的剧增和参与事件讨论的政治针对性的增强,网络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已经不可低估,网民的政治参与和高层政治互动影响着现实政治的抉择;通过深度研究会发现,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更多意愿表述还是体现个体身份、个体权利和个体感受,参与的方式是单独面对网络的信息作出反应,很少经过讨论后再发表意见。仅凭单向度的理解来表达个人意愿,大多也是大概浏览之后即发表议论,缺乏一定的实证,但在其他个体眼中就成为真实的或大家认为如此;其实,当网络信息进入网民视野中时,就已经带有公众性,好像代表了卢梭认为的“众意”,即“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网民更多将网络信息误当作公意,或至少当作众意来理解,其实可能这条信息只有很少的个别人在阅读,而发表相关言论者也未必就是“局外人”,能用相对客观的标准或一定的视野来表述个体意愿;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参与只是个体的一厢情愿的道白,就犹如一个租房信息,并没有评价租房是好还是不好的意味,结果可能引来的是对租房及现在房屋价格等的联想式讨论,“每个人感触到一种新环境、新信息,都会习惯性地将它们归类到已存在于自己头脑里的许许多多关于事物的描述、评价性信念的‘分捡箱’里。”也就是说,网络参与或网络讨论的政治属性并不具有代表性,其并非众意或公意的表达,而只成为了个人情绪发泄的场所,网络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在考量着网民个体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良知。

2.网络政治参与的个体化分析

生存条件发生着巨大变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在不断变换着个体对外界的认知和判断,“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条件,以往受到挤压的文化欲求强烈地表现出来。对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高雅文化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实感、市井常谈、闺房碎语,不避琐碎,喜爱离奇,在每一次文化‘投入’之中宣泄一下平时郁结心头的种种劳顿与烦恼的生活感受,暂时放松一下生活的重负和社会竞争的压力。”普通民众,只要具有上网的能力,理论上就可以获得发言的渠道,有机会对各个层面的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样的意见和诉求只要具有较高普遍性,或具有较高的认同,它就会成为网上热捧的对象,就可能获得较广泛的支持,从而形成一种舆论,就有可能对现实的立法、决策产生影响。

网络表达言论的个体化,表面上看似乎是个人意愿的自由表白,实现了公众对事件或事态的无限制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发泄积怨,减少隐性的冲突有一定好处;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某一个人的情绪性言论可能会影响并不知情的他人,可能殃及本无涉的其他人,这时网络的个体化表达不仅只是倾诉,更可能是传播和影响,尤其针对社会事件和公众人物更具一种导向性的传播功能;在这样的氛围里,网络政治言论和其文化特征成为一种互主体或主体间性的表达,不只是你说我听的单向度的表达,更需要参与者加以分辨后再作表述。而这恰恰是网络政治参与者所缺乏的。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个体生活化、表达平面化表征

1.网络政治的生活化表达

网络政治的生活化是指网络政治非现实政治,其更多体现的是街头巷尾的议论,更多关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及其影响因素。这种对现实信息通过网络的表达常常体现参与者的潜在意图或想法,常常引发的是事外的联想和争论,也就是说这种表达背后往往有着更深的个体现实根源。而决非就事论事。又由于网络表达更多是只言片语。无法说清背后的更多现实根源,从而以结语或断语来界定或表达其情绪或感受,这样生活化的网络政治更多是在貌似大家参与讨论中形成的结论,其实大多数是在自言自语,只说着自己的或自己认同的话语,针对的是公共事务,其实更多是私人意见的缠绕。这种生活化的表述缺乏理论的归纳。也常常经不起深入推敲。表现了参与人的生活感悟或“读后感”式的情绪诉求。“在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中,如果有人要给他人制造麻烦,他们可以在千里之外,用一种难以发现的方式这样做。,没有谁的腿被折断,没有谁受到肉体伤害,但任何人只要拥有电脑和网络连接,就可以破坏他人的安宁,并给他人的事业造成真正的伤害。”与其说网络强势走人我们的生活,不如说,我们生活在网络之中,而谈论的话题也无法脱离其现实生活,其无论是用如何隐匿的方式来表达其观点,难以摆脱现实生活对其的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的生活化更表现为网络表达中的主题或内容的生活化,内容主要包含着个体的吃穿住行等并非直接关联他人的因素。也不理采他人是否回应,只是生活体悟或情感接续,特别希望得到网友的互动或回复,多数还是自言自语式的表白,“公共”话语空间的草根性特征是明显的,甚至常常出现一些常识或知识性错误观点;但这“看不见的人群”或“看得见的声音”对现实生活起着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同时,网民更多将网络平台看作是网络协商的途径,协商模式将互联网看做是对公民协商的公共领域的扩张方式,但带有强烈的情绪;网络空间的媒体话题是被网民用自身的思维和眼光修正和重构,其带有明显的地域化、生活化的倾向。

2.网络政治文化的平面化指向

网络政治参与更多体现其平面化特征,而缺乏深度的、立体化的政治诉求,“网上论坛充满了自我表达和独自,而缺乏‘倾听’、回应和对话。”网络虽然为讨论者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手段:搜索、拷贝、与粘贴。但事实上,“许多发言者都不提供实际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他们通常把自以为的权威作为论证的基础。很少有发言者给出特定的参考材料。如书籍、文章或报告。”网络表达以个人喜好和视角来进行,缺乏深度,使得网络讨论呈现出群龙无首、群雄并起的话语陈述,缺乏可信度’及说服力,逐渐成为随意性、可有可无的个人表达,此时个体的伦理向度的表征就体现无疑,其可信程度由个体道德素养和个体自律来实现和保证。网络政治表达的平面化趋势呼唤网络参与个体的真诚与道德考量。

网络政治所表达言语行为缺乏责任意识。网络系统中有部分是做作之言,因为只有标新立异才能引起关注与轰动,没有人会有耐心看你讲完去之后再辩解其真假对错。网络政治文化所表达的肤浅意识和只顾眼前利益的无根漂浮,很容易将其与德勒兹游牧政治哲学追求相关联。其所追求的块茎、平面化在这里有所体现和表达。在网络空间游荡的个体犹如驰骋在一个个跌宕起伏的高原的游牧灵魂,其缺乏了社会制度、法律的约束力,这种无根表达的随意和无序只受个体情感、个体伦理的彰显和制约,缺乏深度的平面化既是其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也是制约其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三、网络政治文化的舆论导向

网络政治虽然不是现实政治的直接参与,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网络表达或网络平台对现实政治产生不小的影响。这种在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政治权力、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为内容的政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直接影响了现实政治法律的抉择。

从乌坎事件、郭美美风波、温州动车事件和小悦悦事件等的民间表现,既显示出社会对于生命的敬重与悲悯,更彰显问责政府的权利的觉醒,也认可了政府积极介入和信息公开、建立有效的对话协商机制的必要性。借助网络平台传达个体的理性诉求,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1.网络政治舆论的道德化倾向

政治舆论是一种公众态度的表达。而非单个人意见的倾诉,也就是说政治舆论是指对政治事件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言论和态度表达,李普曼认为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够经常感觉到,舆论对公众事务的评价。相当程度上不是理性的,而是道德意义上的,诸如善恶、美丑、是非等等,比如传统的风俗、民风等也可以看作是舆论的形式。而网络政治舆论更展示了个人在现实及虚拟空间中的愿望表达,这种表达有其理性成分,但更多侧重于情感、情绪等非理性的因素和成分,表达的个体化特征愈加明显。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在网络中较为普遍,由于害怕被孤立,个人在他人持有不同观点的时候往往不敢说话,他们宁愿选择与意见一致的人交往。此时,对事件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就更多通过试探才得以知晓是否与自己的观点一致,在自我意识减少的同时,就掉进了自己营造的虚假的天地之中,仿佛与自己的信念相抵触的事实全都不存在,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人们只喜欢阅读完全同意的东西,也只在乎与自己判断相近的观点。对网络信息的认同更具有个体的道德判断属性。更满足了心想事成的个体追求,舆论的个体化选择直接变为自认为的大众的声音,其结论势必有着强烈的个体道德倾向。

2.网络政治舆论的公共危机与个体表达

网络政治舆论除了个体对公务事件的现实表达外,还体现为对公共条件的现实忧虑和个体反思。从自私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政治舆论的动力源还是个体对生存境遇的现实困惑的破解企图,一个人对远离自己的信息的处理相当冷漠,对信息的关注是有选择性的,个体常常将公众意愿误以为个人意愿请求,或将网络中的个体追问以为是公众舆论。

网络信息传递的速度惊人,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查看到各种信息。而同时更想知道政府对其处理的结果或态度。从而有助于其进一步判断事态的变化,然而现实并没有如此迅捷的反应,这样就留下了个体判断和关注的时间和空间,使其有机会发表其观点(跟对错没关系),网络政治舆论正是填补了这个信息空档,而每个与事件相关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通过网络了解各种信息,此时它就不只是个体的意见表达,已经代表了一种姿态或一个团体的意见,甚至会对事件的最终处理形成一定影响。网络政治舆论从事件发生到最后的反思始终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关注的姿态。所以其呼吁提升公共事件应对能力的同时。又对事件的深度思考提供了平台。这样看来,网络政治文化有网民知情的善意追求特性,但同时又体现了网络政治文化的无根和随意性特征,这种文化样式与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还是有较大的不同,似乎摆脱了惯常的文化束缚,个体的道德水准和认识水平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网络政治文化的个体伦理向度

1.以美德为准则的个体生命力的展现成为网络政治文化最鲜明特征

篇12

一、3G时代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是指第三代手机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笔者所研究的3G网络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内流行的基干3G技术发展起来的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或时尚。

3G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特点:(1)载体新,功能强大。基于3G技术运用而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手机、电脑与全球互联网。这个载体改变了传统的电脑和互联网结合模式,形成了手机、电脑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通讯技术、手机及计算机技术和视听传媒技术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它进一步促进了通信与广播电视融合,使一些电视台开始在网上传播其节目,让人们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丰富人们的网上娱乐生话。它也促进了通信与金融融合。电子钱包的IC芯片非接触式与3G移动通信网络互联互通后,就提供r电子货币、会员证、票务等多种服务。随着3G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开始享受手机视频电话、电子邮件、音乐、高速互联网接人以及图文传输等业务带给我们的更为便捷的服务。这在带给人们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滋生社会享乐文化流行。

(2)信息量大,时效快捷。“欲知古今,借问网络”已成为时尚。网络让人们纵横古今,跨跃国界。在以谷歌为代表的强大收索引帮助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图像、声音及文字一体的新型媒介,正给人以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官冲击,在传授知识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强大竞争环境中,各种网络煤介,为保持竞争优势,正以分钟乃至秒钟计算,把最新的信息及时的传播到互联网上,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3G时代,移动网络又让人们随时都在关注着这些信息,确实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时时在线。新的网络技术会使先进与落后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激荡加剧。

(3)虚拟性、互动性强。在3G时代,人们把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平台进一步向网络世界延伸,甚至转移到网络卜的“赛博空间”。许多人开始以“双重身份”生活,即使用现实世界的真实的人和网络世界的虚拟的身份生活。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友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用虚拟身份的网名通过QQ等煤介进行个人及群体交流。人们在虚拟的网络游戏里网游。人们用网名在网上发表个人意见,表达思想。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现代信息技术把网络与个人以及群体和个人、人与人之间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这种虚拟与互动性,形成了超强的吸引力,使虚拟文化在网络更加盛行。

二、3G时代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校园网络文化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文化效应,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3G网络文化对青年的主要影响如下。

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3G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空间,使青年大学生主动或被动的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的冲出。西方大国宣扬的人权理念、民族宗教思想等价值观念会对青年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传播虚假照片及视频,制造社会舆论,误导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一些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会通过网络及时的曝光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影响青年的身心发展。如已经发生的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引发的“仇官情绪”爆发;浙江杭州市帆车案引发的质疑和嘲弄政府公信力的事件爆发就是例证。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大环境下,以及“快餐文化”、“享乐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将发生擅变。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政治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职业价值等方面目标的确立,追求目标的手段,以及对实现目标手段的评价上都将发生变化。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绝大部分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努力为社会作贡献并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国内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网络中心,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会进一步呈现多元化趋向。

部分青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3G会使“虚拟文化”更加盛行,网民常以虚拟身份在网上浏览白己感兴趣的信息,或以虚拟身份通过QQ群等网上群体组织或参与各种活动,通过各种论坛发表自已的言论。网上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网上空间相对现实社会较大的自由度,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如传播计算机病毒,采取“黑客”行为,散布虚假信息,产生畸形的“网恋”等等。有些行为会给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由于相关的法规不够健全以及监管不力,再加之一些技术管理方面的原因,使网络安全管理、道德法纪规范难度较大,这使少数青年大学生常以网上道德意识实践现实社会行为,部分青年大学生道德意识会明显弱化。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的种种法律手段在网络社会中就失去了作用,集体主义道德作为我们社会的本位道德,在现实世界里至今仍保持着绝对的主导优势,但在虚拟世界里,其主导地位会受到威胁。

少数青年大学生人性异化。人性的异化就是当人性的某一方面得到了片面的发展和膨胀,从而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时,人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了扭曲和抑制,甚至有的目标可能被而停滞,成为畸形的人性。“现在的青年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他们相当多的从高技术电子游戏中吸取营养,容易导致孤独症和网络上瘾症,从而错失了在实践生活中完善人格的大好机会”。网上丰富的信息、虚拟时空、参与性的游戏节目,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有具大的吸引力,让少数青年大学生似乎获得了知识,感受了快乐,收获了物质,但却失去了精神,迷失了自我。一些人由此患_上网络迷恋症。《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约每6个网民里有1个具有上网成瘾的倾向。网龄在一年以下的网民对网络成瘾的倾向性最强烈。网上一些人常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常发生时空错乱、角色混淆,甚至发生愚蠢疯狂失掉理智乃至犯罪的行为。在这种不良网络文化的异化下,高校校园里同性恋人群会增多,心理疾病患者人数会增加,伤害他人及自杀的人数会上升。

三、3G时代加强青年学生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3.1充分利用3G网络优势资源,创建全新的网上学习娱乐空间

3G技术已使网络无处不在,这为学生网上学习娱乐创造有利的条件。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知识和文化传播功能,创造一个网上学习生活娱乐空间,打造好主阵地,增强先进知识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

优质的课程体系进网络,为学生创造多时空的学习机会。当前,课堂教学方式仍是高校知识传播的基本方式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应把相关课程的音像资料、教学辅导及考核方式等相关信息收集成为一个学习系统,让学生可以选择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建立一个自主的网上学习实践空间。优质的服务系统进网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事关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信息,如加强教学服务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等网上服务管理系统的建立,让学生随时了解学校课程教学、学术及文体活动,就业考研信息,甚至能够随时获取自习教室安排、车船票务、图书馆资源等信息,从而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绿色校园网上娱乐空间。青年大学生在网上主要以游览信息、观看影视节目、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等方式娱乐。学校可组织相关部门,通过网络手段,将时政、科技、娱乐等信息通过网上直播、手机短信、BBS贴子等及时传播到学生中间,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引导社会舆论,创建和谐校园。以学生社团、科研室、党群组织等为单位,建立QQ群众,领导与专家广泛参与的校园网交友聊天,使不同学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交友聊天活动,让网络成为同学间、师生间心灵交流的平台。创建校园网上高雅艺术及爱国影视专题,让学生在观看爱国主义主题的经典影视和听唱红色歌曲中,了解中国的当代历史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在娱乐活动中增强伟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爱党爱国的新人。

3.2教育工作者进网络,在现实与虚拟社会间以双重身份做好教育工作

3G将改变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方式。青年大学生将知识获得和娱乐资源的获取重点逐渐转移到网上。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传播知识方式将向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如不改革高校传统以来形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传播方式,就势必加大当前已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脱离等现实问题。要改变这些问题的一个前提和关键是教育工作者要进人网络。在现实的社会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虚拟社会里教师仍然要引领解惑授业。在网络世界里,教师要以虚拟身份参与甚至组织诸如QQ群体活动,通过网上发贴、博客、聊天等方式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播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追求与价值观念,以网友的平等身份讨论社会问题尤其是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十分关注的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引导青年的爱国热情,创造和谐社会舆论。这样才能把显性教育与隐性的教育结合,使教育的内容及方式手段符合新的网络革命及青年身心特点发展的需要,使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篇13

AlexNet网络是著名的卷积分类网络,可成功实现对1000类别物体的分类。其结构可以分为特征提取器和分类器两部分。    

特征提取器主要由卷积层、池化层、激活函数组成。卷积层由大小不同的卷积核组成,卷积核类似于传统视觉中的特征提取算子。但区别于传统视觉算子,卷积核参数由网络自己学习得到,可以提取图像从底层到高层的不同特征信息。池化层常连接在卷积层之后,一般常用最大池化操作。池化层可以加强网络对平移变化的鲁棒性。激活函数为网络引入非线性因素,使得网络可以逼近任意函数形式。    

分类层主要由全连接层和多类逻辑回归函数组成。全连接层学习用合理的方式组合特征,可以看为函数映射。逻辑回归函数进行类别概率判别,逻辑回归判别见公式。同时,为了防止全连接层过拟合,AlexNet网络引入dropout层,dropout[9]采用随机置零的方式,防止神经元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工作,从而防止深度网络的过拟合。p}Y}}}=j1二(‘);B)=艺  e醉x})丫‘eBTx}' }e'  j代表类别,二(i)为输入,k代表类别总数,8,表示将样本x}')映射到j类的参数,B代表er,r=i,z,~…  ,,组成的矩阵,p(少‘)=j}x(仍表示x}'}属于j类的概率。1.2标准SVM    SVM是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理论的有监督学习算法,通过寻找最优分割超平面来实现分类[}10}。相比于神经网络,SVM在小样本数据集上也能表现出良好的分类效果,因而得到广泛使用。标准的SVM通过寻求公式(2)的最优解来找到最优超分割平面。minw,b含,,w,,(2)yc> (w·二(‘)+b) >_ 1,i=1, 2,……,m尹)代表第i个样本标签,x}'}代表第i个样本特,m为训练集大小。分类模型设计    

本文提出的分类模型主要分为两部分,特征提取部分和多类SVM分类器。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特征提取器主要对输入图片进行特征提取和融合,最终得到图像的高阶特征并将提取到的信息特征送入多类SVM分类器。dropout层进行参数随机丢失步骤,此步骤通过随机失活神经元可有效防止过拟合的发生;然后结合不加正则化项的SVM算法进行分类,得到最终输出结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