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养猪养殖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养猪养殖技术论文

篇1

2.1对养殖环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对猪圈周围的环境作出改善,既要适当的考虑到猪圈内的阳光照射问题,又要大幅度地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此给出的建议是,夏季,可以在猪圈周围合理种植一些阴凉、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现今广泛流行的大棚等技术,同时及时打扫猪圈内的卫生,及时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清洗身体等活动。特别注意猪出圈的时候对猪圈内的粪便进行清理,避免细菌滋长,影响生猪的生长环境。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环境因素帮助生猪养殖达到最佳水平。

2.2加大养殖密度

从养殖密度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养殖密度越大越好。养殖密度越高,猪在吃饱之后的活动空间会被极度压缩,因此生猪通常会选择休息睡觉,吃完就睡的生猪更加容易长肉。这样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节省出大幅度的建猪圈的费用,同时,能够加快生猪的养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帮助养殖户朋友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养殖密度也不能过大,一旦养殖密度过大,出现疫情后会难以控制,给养殖户朋友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2.3养殖终点的选择

对于生猪来说,一般的养殖户通行的做法是在养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杀。在生猪的体重达到200斤左右后,其体重增长曲线逐渐趋于缓和,而且其增长的多为肥肉,性价比比较低,在市场上没有一个好的行情。在生猪养殖到200斤之前,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而200斤左右作为养殖终点是最为合适的,也是现今市场上公认的养殖终点,不同品种的猪可能其养殖终点略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

2.4对于猪仔的选择

生猪的生长情况一方面取决于养猪户给予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仔猪的品种。一般来说,杂交代数越多,其猪仔品质越高,因此,养殖户对猪仔进行选择时,要注意那些品质优良、多代杂交、广受好评的品种。

2.5对饲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对于生猪的养殖来说,饲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较大的一块,在生猪养殖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饲料的组成进行一定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营养的控制,不能出现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这样会造成生猪生长的不均衡。在此,笔者推荐全价料,这是目前我国生猪饲养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的。同时,要对生猪的防疫作出重点的监控,首先要按照检疫规定接种疫苗,接着对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检查,另一方面,对猪的身体表面以及肠道内的寄生虫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寄生虫的检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够帮助养殖户朋友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流行。

2.6饲养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对于猪仔的环境控制要合理,对于猪龄为一周内的猪仔,要为其保持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同时,可以定期使用红外线或者紫外线灯对猪圈内进行消毒,确保其健康成长。其次,一般猪仔在哺乳阶段的吸奶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人工的帮助。接着要做的便是注射补铁剂以及对猪仔进行过仔并窝处理,对每头猪仔的补铁剂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据现行的科学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补铁剂其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为宜。同时,根据母猪的母乳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猪仔,将母猪的母乳最大化利用。一般来说,在猪仔出生一周内就需要学会饮水与饮食,在猪龄为半个月后即可开食,断奶的时间点选择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为宜。同时注意对猪圈内的卫生进行消毒,切记要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切实防止猪瘟这一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在对猪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据每头猪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例如,根据猪的品种、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力等情况,作出分组,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饲养管理计划作出调整。一般来说,将每组里分15头猪左右为最佳密度。在分组之后,要对猪进行“调教”,以便于对其日常行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饮水、饮食以及排泄,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能够方便打扫卫生。其次,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猪的排泄情况,因为一般的疾病都会在粪便中有所反映。同时,对于猪的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情况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了解,如果发现可能爆发疫情的可能要及时向卫生检疫部门报告。

篇2

2.饲料搭配不合理

饲料是猪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成左右,如果选择合适的饲料,降低耗料率,提高稿酬率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猪病防治不到位

养殖户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容易忽略因为猪的疾病隐患而为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仔猪时应尤其注意健康问题。

4.猪场管理不科学

饲养管理好的猪场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避免饲料浪费;猪场管理科学可以降低猪的生病率,节省药物开支。

二、猪的养殖技术

1.养猪的生产特点

每个国家对养猪的形式、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且不同国家的科技水品和农业发展技术也不大相同,概括起来养猪的生产特点有以下几点:(1)猪群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分为不同的生产工艺群:繁殖母猪群、生长保育猪群、保育仔猪群。(2)建立健全的组织生产体系,明确母猪群的数量,保证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环节对猪的数量需求。(3)建立分工不同专用猪舍,以满足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4)建立完善的繁育制种体系,以及达到标准的环境处理系统。(5)拥有高水平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对猪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养猪的工艺流程

目前养猪工艺分为具有管理方便,资金少,转群方便的一点一线生产工艺和需要大型养猪场并通过隔离猪群以便达到控制各种疾病的三点式生产工艺。而根据商品猪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饲养管理方式的差异,一点一线生产工艺详细分为以下五种工艺: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生产工艺。

3.猪场的选址与布局

猪场对猪而言就好比人的家,人需要有个温暖舒适的家猪也不例外,且猪在出栏前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猪场,因此猪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场址应选在土地发展规划的平坦区域,周围交通便利,处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向,布局紧凑。猪场应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阳光照射充足,通风性能好。在能满足现阶段饲养要求的同时又可为将来技术发展提升预留空间。定期要对猪场及其周围进行彻底的内外消毒,以保障猪的健康。

4.猪的营养与饲料

饲养户应为猪提供各种合理的营养物质以便维持猪的生命与健康,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使用的饲料原料和产品都应该是未受农药和疫病污染,以保障猪的饮食安全。猪的不同生长期所需饲料也不相同,饲料中应添加适量的生活调料,可预防疾病,还应该按照营养需求,搭配适合的的微生态制品。

5.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猪应选择具有典型品种特点、体格健硕的种猪。体貌具有品种特征,身体健康没有遗传隐患。小种猪2-3个月大时应实行混群饲养,但长大4月个月大时就需要将公猪与母猪分开到不同猪圈饲养。要想使使后备种猪保持匀称结实的体型,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并定期按月对猪进行测量根据变化调整饲料喂量。在饲养哺乳期的猪仔时应注意保持猪圈保持空气新鲜,为了猪崽的安全应在保温箱或保温室并在分娩栏内安装护崽栏。断了奶的仔猪转入正常猪舍前,应清理圈舍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在饲养上刚刚入正常猪舍的猪仔在一周内应该控制饮食,两周后对其进行正常喂食。为了让仔猪养成在固定位置睡觉、进食、饮水、排便的习惯,这时候就应该对仔猪进行调教。

6.猪的疫病防治

为了保证猪在不同生理、成长阶段都能正常发育和健康,应该科学饲养,防治营养缺乏。保持环境干净,通风性能好,夏天能防暑降温,冬天能御寒保暖。同时养猪场条件如果允许应坚持自繁自养,以减少疫病的发生情况,如果要从从外引进猪,应该对猪进行检疫检查,购买后先隔离饲养一段期间,确定无疾病在从其他猪一起饲养。为了消灭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配制不同的浓度消毒药物。

篇3

[2]李妍,戚建允.犊牛早起断奶的饲养管理[J].科学养牛,2011:1-3

[3]张建林.初生犊牛护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1-1

[4]陈传强.犊牛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1

[5]于广成,周晓秋,王洪宝,等.中国荷斯坦奶犊牛的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4

[6]王云洲.犊牛培育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1-125

[7]邱怀.全国高等农业学院校教材,牛生产学[M].1995,(5):181—190

[8]覃国森,丁洪涛.养牛与牛病防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4—130

[9]李国江.动物普通病[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215—221

[10]解春亭.畜牧概论[M].科学出版社,1983,(12):186—190

参考文献

[1]桑润滋.从冀、鲁、豫肉牛业发展,看我国肉牛业发展潜力──国家“九五”重中之重课题:“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初见成效[J].黄牛杂志,2000,(5):17-20.

[2]夏广奎,王作武,李斌.如何提高北方地区肉用母牛的受胎率[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7,(6):21-27.

[3]禚度鹏.母牛的鉴定及提高繁殖率的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0,(6):33-35.

[4]程贵忠,秦宏伟,程之渊,唐朝忠,程培涛,唐中伟.提高肉牛繁殖率技术的研究报告[J].畜禽业,2002,(7):44-46.

[5]孙宏新,崔丽.提高受胎率是提高黄牛繁殖率的关键[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7):18-21.[6]原平贵,王欣,王海玲,王小国.把握最佳配种时机,提高肉牛情期受胎率[J].中国牛业科学,2009,(4):33-36.

参考文献

[1]季华员,李省辉.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07.第21期

[2]杨公社.猪生产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7

[3]蔡尚文.猪场高效益管理技术.[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8~119

[4]刘振生.农村高效养猪新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131~132

篇4

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实施方案;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工作实效

1制定“洞口县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养殖业)实施方案”

1.1成立了洞口县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2012年开始洞口县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并成立实施领导小组,由县畜牧水产局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党组及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畜牧股股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局办公室工作人员2人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开展。成立技术专家组,组长:总畜牧师,成员:局水产股股长,县农产品检测站站长,县兽医局副局长,县兽医局实验室主任,县兽医局高级兽医师1人。

1.2选聘40名技术指导员和6名技术专家在全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中选聘40名技术指导员,其中县级12名,分别是县局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股室(站)负责人;乡镇28名,分别是23个乡镇(管理区)动物防疫站站长和洞口、高沙、竹市、石江、黄桥5个大站分管技术推广的副站长,并在县、乡两级人民政府予以公示。

1.3培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4年培育4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220户农户。每年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2个,4年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8个,其中水产养殖基地4个,养牛示范科技基地3个,养羊示范科技基地1个。

1.4养殖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养殖业主推品种为:大约克、长白、杜洛克、黔邵花猪、湘南黄牛、波尔山羊、湘黄鸡、桃源鸡、中华鳖、泥鳅等新品种15个,主推技术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治技术、湘南黄牛和杂交黄牛育肥技术、种草养牛羊技术、波尔山羊或南江黄羊新品种养殖技术、中华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粪污治理以及沼气发电技术,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池塘高效增氧技术等18项。

2工作措施

2.1加大对基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县畜牧水产局加挂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在乡镇动物防疫站加挂乡镇畜牧水产技术服务站和乡镇畜禽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服务站,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县、乡2级在编人员224人,在岗224人,在岗率100%,在岗人员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3人,初级职称111人,合计177人,职称人员占在岗人员79.0%。

2.2完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县局与每个技术指导员都签订了聘用合同和工作责任状;二是示范户和示范基地的遴选制度。400户科技示范户,其中养猪126户、养牛39户、养羊85户、养禽68户、养鱼82户,8个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建好洞口县基层农技人员考评制度、聘用制度、培训制度、责任制度、多元推广制度五个制度并上墙公示。

2.3做好养殖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的进村入户指导工作技术指导员每月进村入户指导不少于3次,并把每次服务的内容记录在《技术指导员手册》上。技术指导员和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和上门技术服务,排忧解难,4年入户服务8895次,解决疑难技术问题487个。如2015年11月下旬洞口县畜牧水产局总畜牧师和兽医局副局长2位农技推广专家,深入到月溪乡养牛示范户肖和忠的养牛场,进行指导其防寒保暖,加强饲养管理生产时,诊断出牛场由于到吉林调运牛引起的急性牛瘤胃臌气病,采取套管针穿刺疗法和内服制酵剂疗法结合方法,对6头患病牛进行治疗,一星期全部康复,减少经济损失4万元以上。

2.4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工作一是选派98名县级专家和技术员参加农业部、省、市级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班,选送8名示范基地法人到湖南农大参加省级科技示范基地技术培训。二是每年在县委党校组织了3次以上县级养殖业技术推广培训班,4年12期县级培训班,培训人员2488人次。主要讲授养殖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由县级专家和特邀专家(省、市)进行了授课,并对养殖户提出的养殖难题逐项讲解、提问解答,获得满意效果。三是开展乡镇级农技技术培训班,在我县畜牧业主产区的洞口镇、高沙镇、石江镇等主要乡镇,邀请县级专家上课,共组织39期,培训农户3390人次。四是组织8期基地观摩培训班,培训人员418人次。

2.5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行痕迹化管理如2015年共举办县、乡级养殖业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2144人次,技术咨询1236人次。在中国农业推广网、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洞口县政府网等网络、媒体上发表养殖业技术推广报道220余篇,在国家、省级畜牧兽医、农技推广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开展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竞赛活动,建立网络书屋账号318个,全年全县共点击1857508余次,下载科技图书和养殖技术资料26390份。对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积分单位前四名和个人积分前10名,分别奖励800元和600元。整理装订了实施方案、技术培训教材、网上报道、技术论文、工作总结等7大本资料。

3存在问题

3.1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实际上洞口县县、乡两级没有机构和编制洞口县没有专门的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编制的,特别是水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全县只有县畜牧水产局水产股2个水产技术员编制。而全县有水产养殖面积62500亩,19880户养鱼农户,全县每年组织3-4次渔政检查(主要查麻鱼机),都要从局、站抽调非专业人员(没有渔政检查执法证)参加,名不正言不顺。2015年乡镇级防疫站编制166名,其中检疫员28名,防疫员138名,防疫检疫任务繁重,兼管畜牧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困难。

3.2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任重道远2015年1-2月的调查表明:洞口县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有4958人,其中畜禽养殖工2280人,水产养殖工652人,渔业船员128人,畜禽繁殖工150人,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员320人,村级防疫员600人,乡村兽医350人,兽药经销员110人,饲料经营员160人[4]。

4建议

4.1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制编洞口县只有224名畜牧水产技术人员,78万农业人口,比为1:3482,其中2名水产技术员,比为1:390000。建议县政府解决乡镇畜牧水产技术人员编制31名,其中洞口、高沙、竹市、黄桥等8个大乡镇水产技术员编制8名。

4.2加强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四种职业农民。建议作为县局和乡镇站2级今后基层农技推广一项重要工作。

4.3加大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投入洞口县是养殖大县,养殖规模户多,养殖技术需求量大,每年30万元的补助项目存在着推广面窄、推广经费不足等问题。建议农业部加大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投入,省、市、县财政配备配套资金,建议四级比例为:1:1:0.5:0.5。如农业部支持30万,配套后就有90万资金。

参考文献

[1]唐发铁.对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的探讨[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15,(10):60-62.

[2]龚国斌,刘应高,伍光文.新化县畜牧水产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CD].基层农技推广,2015,(11):12-14.

篇5

1 课程体系设置

1.1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在动物类专业通过课程整合,淡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线,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与社会系统的联系;改变按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经验、社会需要和动手能力为核心进行整合课程与调整实践方案。经过改革后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2 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加强基础课的同时、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建立功能性课程、进行复合式能力培养。如对动物机体功能知识的课程《家畜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明确其侧重点,优化课程间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以及实验内容;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生产系列课程,加强《禽生产学》、《猪生产学》、《草食家畜生产学》教学。在毕业实习阶段实行不同专业模块,按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来划分专业模块,即所说的专业模块教育。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突出:(1)动物遗传育种原理;(2)动物繁殖与动物胚胎工程;(3)取得较大进展的畜禽育种;(4)重要动物营养理论;(5)家禽生产、养猪生产、养牛生产和饲料生产等的科研教学。

2 动物科学类专业教学实践模式

2.1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变以往单一专业模式的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大学生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生活、学习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能提出独立见解以及有责任感的精神。

2.2 教学时间实行“3+1”模式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实行3+1模式,即3年课堂教育,即在大学阶段前3年在学校加强课程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1年教学毕业实践,即在大学阶段最后1年按4~6人一组,将大学生分配到每个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生产实践一线实习,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3 教学体系上注重通才教育

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教育。因此,落实和采取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门类打通,为培养通才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2.4 在通才教育体系中加强专业教育

如果高等教育仅仅只是采用通才教育,那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在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同时,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自身的特点,施行“3+1”模式和“专业模块教育”等教学实践模式,加强和拓宽专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实施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中,有相当多的课程是形态课,如《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普通兽医学》,有的课程包含形态学教学内容,如《家禽学》、《猪生产学》、《草食动物生产学》、《饲草生产学》等课程。形态课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字描述抽象、理解困难、实践与理论脱节等问题。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将大量文字资料、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使之系统化、简单化,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具体。多媒体CAI中声音、图像、文字的有机结合,可创造出一个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学习环境,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4 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4.1 创建校内“三结合”基地,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在研究中教学,在实践中学习,以研究为先导,以实践为基础,把教学、研究、实践有机地融合成一个“三结合”基地体系,探索出了校内基地建设的“三阶段发展道路”,建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科技型的教学基地。该基地包含种鸡场、奶牛场、奶制品厂、兽药厂、预混料厂,这些“三结合”基地具有齐全的教学科研设施、生产实习场所和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保证了“三结合”基地的稳固发展。

4.2 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短期实践教学与中长期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交叉循环,保证实践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

4.3 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

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技术、畜牧业生产管理、畜产品加工与科技开发、科学研究与科技论文写作。为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层次、接轨性,采取和地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结合,学校教师指导理论性内容、课题选定及实验方案、论文写作等,请地方技术人员讲授诊疗和养殖经验及实用技术、当地畜禽疫病发生规律、畜牧业生产管理、兽药饲料经营等。在接轨性实践教学活动中,地方技术人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学校走上社会的启蒙老师。这种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3,5:4~8.

[1] 刘拓,张樱,陈秀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4,3:43~45.

[1] 舒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03,4:170~172.

篇6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先。但近年来,诸多“饮食难安”的事件牵动着百姓的神经。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一头猪、一粒米、一滴奶、一棵菜事关百姓生活大计。如何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如何遏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再度发生,成为了当今全社会共同探讨的话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类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提升,而猪肉在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五年的中国农产品加工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居民的主要肉产品消费中猪肉所占比例均达到80%以上。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对猪肉消费的品种、口味、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猪肉消费进入了注重质量安全性消费阶段。但是随着近年来“瘦肉精”等问题的不断出现,猪肉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政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管制,但是保障猪肉安全的根源性问题并没有解决。生猪养殖作为源头,是决定猪肉质量的关键。在我国分散、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屠宰加工企业作为猪肉供应链上的核心主体,对猪肉的质量控制起着决定作用,有学者从猪肉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场)纵向协作的视角来寻求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路径。

钟真(2011)对生产组织方式、市场交易类型与生鲜乳质量安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鲜乳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类型作为奶业发展模式的两个重要方面对生鲜乳质量安全都有显著的影响。吴晨、王厚俊(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关系合约的可自执行性与关系租金、贴现因子呈正相关关系;而合作双方因围绕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而做出的专用性投资强度可以提高各自对合约的可自执行性。张闯、夏春玉、梁守砚(2009)在建立交易关系与治理机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蔬菜流通渠道进行了一个跨案例研究,考察了交易关系的类型、治理机制及其对交易绩效的影响。孙世民(2006)以猪肉质量安全为导向,提出了优质猪肉供应链宜采用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相结合方式的观点。王瑜(2008)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垂直协作和农户质量控制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众多学者虽然都站在各自的角度对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进行研究,但是大多都是站在农户的视角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从企业的视角进行探讨,同样少有学者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绩效与消费者相联系,并没有真正考虑消费者对于消费对象的实际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了食品有效安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治理机制。

二、交易及交易关系治理机制理论分析

(一)交易

交易最早是由制度经济学家从交换中抽象出的概念,其内涵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威廉姆森将交易定义为:货物和服务在两个技术上可分离的单位之间的转移。交易依据持续的时间长短和交易的内容,可分为一次、独立的经济交易和包括知识、技术、规划、法律等在内的长期关系。

麦克内尔将交易分为两种类型:离散型交易和关系型交易。所谓离散型交易,也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型的交易形式。所谓关系型交易,是指在长时间里反复发生或持续较长时间的各种交易。关系型交易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交易关系双方的共同利益是执行交易义务所要达到的目标。由于关系型交易隐含了交易双方间的持续交易,因此,关系型交易与偶然发生的交易或离散交易不同。

(二)交易关系的治理机制

本文将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交易关系的治理机制主要归纳为四种类型:市场治理机制、契约治理机制、关系治理机制和科层治理机制。根据交易关系的紧密程度来看,市场治理机制和科层治理机制处于连续关系的两个极端,其中间形态包括了相对简单到极其复杂、相对短期到较长期的交易关系,这些形式构成了垂直关系的连续谱系。本文将这一垂直的连续谱系简单的划分为: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不同的治理机制适应不同的交易类型,但现实当中并不存在单纯的一种治理机制,而是多种治理机制并存,而是随着外部环境及企业自身条件的不断变化占主导地位的治理机制也会随之变化。下面分别介绍四种治理机制。

市场治理机制在完全的竞争市场中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治理机制,它通过市场的力量――无形的手来保证参与交易的每一位参与者的所有权益和义务。契约治理机制要求交易双方必须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从而使交易双方都能够受到法律的约束,并降低交易对方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关系治理机制是指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行为建立在双方长期互动的基础上,双方合作的“经济交换”嵌入在“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当中,相互依存,为了更有效的解决双方的矛盾而达成经济交换,双方愿意通过相互信任、承诺、沟通及相互适应等途径来解决。科层治理机制适用于垂直一体化的交易关系类型。垂直一体化的其主要特征可分为三个方面:双方之间相互依赖、信息的开放式流动以及利益共享。垂直一体化的科层治理机制极大的降低了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风险的影响。不同的治理机制适用于不同的交易类型,在多种治理机制并存的混合治理机制中,本文着重分析关系治理占主导地位的强关系治理机制。

三、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关系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分析

(一)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交易类型及其治理机制

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类型根据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可以划分为:市场交易、销售契约、生产契约、战略合作、产权合作及一体化等。市场交易即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通过市场来完成交易,双方很少见面,交易前双方互不了解,交易完成后双方的关系解除,下次交易的对象不确定。销售契约即农户与猪肉加工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农户养殖的生猪到了出栏期,将生猪卖给签订合约的猪肉加工企业。生产契约即猪肉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需要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由猪肉加工企业规定农户生产特定数量、品种的生猪等。战略合作即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双方基于共同的战略安排而达成的双方互惠的交易类型。产权合作是指猪肉加工企业或农户持有对方的部分产权,作为共同的产权拥有人进行控制生猪的生产、加工及销售过程。一体化是指农户作为猪肉加工企业的员工,农户的生猪养殖是猪肉加工企业的部分,猪肉加工企业给农户按照员工的标准发放工资,农户为猪肉加工企业提供生猪养殖服务。

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的交易关系的治理机制可以划分为:市场机制、契约治理机制、关系治理机制、各种产权制度安排及内部的科层治理机制等。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作为猪肉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它们之间的交易方式有多种选择,不同的交易方式使得上下游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各不相同,各种交易方式的治理机制选择也不相同。

(二)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关系治理机制与绩效分析

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关系及其治理机制不同对生产者的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也就不同。在市场交易或准市场交易时,生猪养殖户(场)面对的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其机会主义倾向及道德风险较高,而在一体化或准一体化时,由于生猪生产、加工由猪肉加工企业控制,猪肉加工企业因为拥有更强的资本实力、技术等因素,对猪肉的生产、加工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从而保证其质量安全。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能够实施一体化或生猪原材料能够完全自给自足的企业极少,所以一体化的治理机制目前在我国还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根据我国猪肉生产的现状以及生猪的饲养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生猪交易关系治理机制,保障猪肉的安全,以满足普通社会公众对质量安全的要求。为了满足猪肉的有效安全需求,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交易关系的治理机制更为现实的选择是关系治理机制,在猪肉供应链上下游交易者之间融入关系资本,从而提高猪肉生产的安全绩效。

按照目前我国的养殖规模划分标准,我国目前生猪养殖仍主要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为主,养殖户比较分散,拥有自有养殖场而满足自身生产的猪肉加工企业极少。分散的、小规模的养殖户(场)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专业化水平低等,生猪养殖过程中所投入的专用性资产较少。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可知,农户由于较低的资产专用性,其在现实利益与质量安全发生冲突时面临着较高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生猪在养殖阶段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要使作为猪肉及猪肉制品的原材料――生猪的质量得到保障,从而保障猪肉产品的有效质量安全,除了不断完善行业准入标准、行业质量安全标准、质量监控与质量制度设计外,从微观层面来说优化猪肉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场)交易治理机制是关键。

在中国这样特殊的社会形态下,人情网络十分发达,养殖户(场)的很多生产行为会受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提高其安全生产的意识。同样,对于猪肉加工企业来说与养殖户(场)建立紧密的关系,能够更大程度上影响、控制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而提高猪肉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绩效。猪肉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具有特殊关系的组织,组织内部在契约治理的基础上嵌入较强的关系治理,形成“契约+关系”的混合治理机制――强关系治理机制,强关系治理能够有效促进组织之间交易的绩效,从而提高组织的有效性。组织的有效性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组织之间交易的治理机制功能的发挥,因此,关系治理机制对猪肉加工企业的安全绩效起着积极的正向影响。猪肉加工企业通过为养殖户(场)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定期与不定期的正式或不正式的交流与沟通等方式同养殖户(场)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使养殖户(场)融入到合作者的关系网络中,提高养殖户(场)的关系资本,使其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从而降低养殖户(场)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使其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猪肉加工企业。

四、案例分析――以伟鸿为例

(一)伟鸿公司简介

伟鸿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系拥有自营进出口许可权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公司主产品有冻猪分割肉、冰鲜肉、热鲜肉、深加工制品系列100多个品种,“伟鸿”牌系列猪肉产品被评为首批“中国名牌农产品”,畅销独联体、东亚、东南亚、东欧和港澳特区及国内各大中城市,肉类出口创汇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一个融生猪养殖、收购、加工、连锁销售、出口贸易、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二)伟鸿实施关系治理机制及其绩效

伟鸿之所以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是与其实施的治理机制――强关系治理机制分不开的。作为一家以出口为导向的猪肉加工企业,伟鸿在保障猪肉质量方面十分突出。而生猪养殖是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生猪收购作为伟鸿的主要原料来源,其与农户的关系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与农户建立合作,全程提供技术服务

伟鸿首先向合作农户提供企业培育的猪仔,在保证生猪品种优良的同时,降低农户的资金压力。在农户的生猪养殖过程中,分派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技术跟踪,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使农户掌握养殖技术。经常与农户进行正式、非正式的交流,与农户建立紧密关系,并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的农户。伟鸿与农户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已超越经济或法律联系,而是处于社会关系网络当中,社会规范对其双方均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2.收入分配方面,实施二次分配机制,保障农户利益

伟鸿采取保护价收购原则,在生猪正常的情况下,生猪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1-2角/斤,保证农户每头猪有100-200元的利润。而当农户的生猪出现问题,例如病死、瘟疫等,伟鸿给农户进行补贴,补贴额度为问题猪在正常情况下收益的55%,将问题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杜绝问题猪肉流入市场。伟鸿实施的一系列收入分配方案都站在农户的角度,使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取得农户的信任,从而降低农户的机会主义的风险,稳定了企业的生猪来源,同时也避免了问题猪肉流入市场。

3.与饲料厂合作,从根源上保证生猪质量

伟鸿谨慎选择饲料厂,并与之维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伟鸿与饲料厂及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首先伟鸿与饲料厂建立合作,向饲料厂赊购饲料,向农户赊销有质量保证和价格相对便宜的饲料,公司向农户回收生猪后,向农户收取饲料费,然后再与饲料厂进行结算。如此,不仅保证了饲料的质量,同时也为农户争取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4.与专业合作社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益

选择交通方便、乡村领导能力强的点,作为货源基地培养,与当地的养猪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由生猪协会负责组织质量安全可靠的货源。伟鸿直接与当地的生猪协会进行联系,再由当地的生猪协会与农户进行交易。出现违约时,企业对合作社进行罚款,合作社再对具体的农户进行惩罚,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提高效益。

五、研究结论

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面临的猪肉质量安全问题,就要全面认识食品的有效安全,不断优化猪肉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场)之间的治理机制,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广泛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的相关信息,使广大消费者和生产者均认识到食品有效安全的意义。消费者应尽到社会监督的责任,生产者要时刻牢记履行安全生产的义务。

2.针对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仍然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养殖户(场)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生猪养殖的标准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进而保障生猪养殖的安全性。

3.建立健全规范的信任与合作方式,加强猪肉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场)之间的关系紧密性,优化关系治理机制,从而提高猪肉加工企业的安全绩效。

4.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建立“猪肉加工企业+生猪合作社+农户”的治理模式,猪肉加工企业直接与生猪合作社签订协议,由生猪合作社对农户进行监督,在降低猪肉加工企业的管理成本的同时,生猪合作社也更方便对农户进行质量监督。

参考文献:

[1]郭红东.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安排及履约机制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6-118.

[2]王瑜.垂直协作和养猪户质量控制行为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吴晨,王厚俊.关系合约与农产品供给质量安全:数理模型及其推论[J].农业技术经济,2010(6):30-36.

[4]张闯,夏春玉,梁守砚.关系交换、治理机制与交易绩效:基于蔬菜流通渠道的比较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8):124-140.

[5]钟真.生产组织方式、市场交易类型与生鲜乳质量安全――基于全面质量安全观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3-23.

本文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资助(1011154A);湖南农业大学国际贸易学重点学科资助。

篇7

(二)培养定位不清晰

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养、繁、治”三个岗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同样以“养、繁、治”三个岗位为重点,中职、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协调统一,部分衔接办学中职阶段成为“基础课”阶段,或高职阶段高层次性体现不足,吸引力不强。(三)课程体系衔接度不够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另对中、高职培养特点掌握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技能要求高、理论素养要求一般的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在中职阶段;技能要求一般,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没有开设在高职阶段。[3]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服务于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旨,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重点专业为依托,利用阿勒泰地区充足的少数民族初中生源,探索与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专业“3+2”分段实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强化专业内涵的有机衔接,搭建人才系统培养的“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改革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负责宣传。招录学生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年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择优录取,并按要求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办理录取手续。毕业时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学生实行学籍“双注册”制度。[4]新生报到后,按程序进行高职学籍预注册,并同步按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学生转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时,按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不能转专业,不能中途转学。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3学年中职和2学年高职分段制培养模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3+2”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提出办学规划和专业招生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指导、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等,会同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组织实施。前3学年教育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负责,后2学年教育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直接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文凭。学生在完成前3学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课程,因特殊情况自愿放弃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者,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

(二)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

中职与高职“校校”衔接培养,时间长、跨度大,如何保证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层进而不重复;如何保证学生三年中职毕业可以选择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如何保证中职阶段完成后学生具备就业能力;面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少数民族生源多的情况,如何衔接好培养;课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解决以上三个衔接中存在的首要问题。1.分清就业岗位层次课题将五年衔接畜牧兽医专业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两类。初始岗位:兽医门诊助理兽医师、化验员;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指导人员、养殖场技术员;兽药厂、饲料厂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发展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一线连续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以从初始岗位升迁到发展岗位。发展岗位包括:兽医门诊主治医师、化验师、动物医院管理;动物养殖场技术场长、场长,兽药厂或饲料厂区域经理或部门经理、公司总经理,畜牧兽医服务管理员等岗位。2.分清培养目标与规格层次课题组根据中职和高职阶段能力需求,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与能力。中职教育阶段“3”,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畜禽养殖职业素质,掌握畜禽饲养管理、繁殖知识与技能、饲料配合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畜禽饲养和繁殖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日常可预见性工作;在特定情况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职教育阶段“2”,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动物疾病防治职业素质,掌握畜禽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能熟练运用疾病防治知识与技术技能完成较为复杂工作;能独立处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同时以畜禽养殖类拓展实践课程,强化养殖生产管理能力培养。3.分清职业资格要求层次在中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中级畜禽饲养工、中级家畜繁殖工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达标;同时通过自治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在高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兽医防治员、高级动物防疫员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可同时获取高职饲养工资格证书;少数民族学生取得MSK三级B证书;同时获取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三)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课题根据现代畜牧业生产和中高职教育规律,在总结以往与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中高职一体,工学结合‘两段式’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专业按照中高职衔接,“工学交替,理论跟进,岗位教育,定向培养”的设计思路,对原有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构,设计了专业“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实现学生养殖基础能力、养殖综合能力、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四层次递进;通过在饲养、繁育、兽医三个职业岗位,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和顶岗实践,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特点:中职阶段,3年,1-6学期。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为主要内容在校学习,参加专业基础单项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学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集中一定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场参加生产实习,熟悉专业生产,掌握养殖基础能力;第六学期学生全部时间深入到养殖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学生培养方向分为牛、羊、猪、鸡、马五个方向(少数民族学生牛、羊、鸡、马四个方向)和兽医、育种两大岗位,在学校和企业派出的“双导师”指导下,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养殖企业,参加具体的畜禽饲养等一线岗位实践,掌握养殖综合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高职阶段,2年,7-10学期。第七、八学期开展动物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参加校内实训室(场)生产性见习,掌握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第期是一个长达近半年(一个畜牧生产循环的最少时间)的大学期,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以兽医岗位为主协岗锻炼,重点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一边完成畜禽疾病防治岗位综合技术学习,一边让学生习得技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在养殖岗位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学院与企业派出“双导师”对学生开展养殖课程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中职阶段形成的养殖综合能力。第十学期学生定向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上岗,进行兽医、养殖、育种三大岗位顶岗锻炼,在由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班主任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导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实行绩效评价,从而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中高职接替,全学程五年,从素质教育到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实现校内校外工学交替,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中高职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践教学不断线,职业素质养成与岗位能力稳步提升。

(四)基于专业中职与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1.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的组合式课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并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对专业汉语、实用英语、养马、养猪等课程采用组合式灵活设置。2.根据中高职培养环境构建的三级实践体系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和防治病能力。因此,本专业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平行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级,随课程进行的实训课和教学实习,主要开展单项技能训练;第二级,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主要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级,在顶岗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与预就业见习,主要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三级能力递进、逐步复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三级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对新疆主要家畜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进行系统训练,突出阿勒泰地区畜牧生产特点,以便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零距离”直接进行岗位工作的教学目标。

(五)基于生源特点构建了五年学生素质教育设计

针对“3+2”初中起点生源综合素质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教育。针对区域特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社团(协会)活动;坚持支农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奶牛、肉鸡养殖创业基地实践;此外,学生参加国家或省部级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等竞赛中受到的表彰和奖励,或在校内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经认定,给予一定学分,提前毕业。(六)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1.建立师资“三交流”机制一是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两校共同开展“教师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落实“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共同开展“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共同开展“集体备课”等,并定期开展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每年至少一次;二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交流。两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至少保证每学期1次,通过交流共同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通过互派支教教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派出高水平专业教师为主,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以派出汉哈双通教师为主),共同出资组织专业和课程职教培训等措施,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2.实训条件共享本着两校优势互补,围绕中高职衔接“3+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共享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形成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格局。3.提升合作层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的理事长单位,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新疆第一产业职业教育园区成员单位。依托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平台,在阿勒泰建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在基地大平台上两校共同深化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篇8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网上展厅”、“农技推JL‑,“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篇9

1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从事畜牧兽医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地点偏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等,从而导致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下到基层工作,即便到畜牧生产一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专业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拥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非常稀缺,大大妨碍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急需既懂畜牧业生产技术又懂生产管理,具备较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2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本专业的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措施等,二要,突出特色,做好人才规格的定位,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完成满足畜牧业生产实践工作。

3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当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行业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畜牧业发展需要,掌握动物养殖和疾病防治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很好地完成养殖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

3.2 授课方式的改革

改变先前的以课堂讲授、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要求学生动手查资料,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幻灯片、录像、动画等多种手段,并与案例示范、现场模拟、项目化教学等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消化的效率。

3.3 专业教师职能的转变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前沿知识的学习,还要把握和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便出色的完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3.4 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把畜牧业生产实际和工作岗位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以应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宠物的疫病防治和训导。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考核标准的需要,一门课程的总成绩可以分为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各占50%,理论成绩包括课堂的考勤、提问、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实践成绩包括实践课的考勤、表现、实践报告和实践课成绩等,课程实践成绩以采用现场操作为主,附以口述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

4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4.1 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聘请校外教授、专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代表等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目的是:依据企业需求论证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加强和协助院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专业技术岗位能力训练;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为学生讲授本专业最新知识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4.2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投入力度,已建成饲料分析检测与电脑配方实验室,模拟企业现场操作规程,能够完成学生实训和考核工作。现已投资建立了周口市动物防疫与检疫中心、兽医院、规模化的现代养猪场、养羊场和养鸡场等。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与省内外多家相关专业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一些条件成熟的畜牧兽医企业签署校外实`教学基地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训搭建平台。逐步建立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互惠、互利、互动”的产学研运行机制,形成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

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和第六学期的时间相对集中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饲料的配方、生产、销售,动物的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岗位进行实践,实现学习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进入提前职业角色,熟识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除了学习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还要现代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和适应,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畜牧兽医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岗位。

4.3 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畜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是,出台奖励、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本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和学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各种机会,为本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提供便利,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养殖等相关企业进行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践锻炼。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加强新知识和企业文化的学习,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4.4 实行“4.5+1.5”教学模式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行的是“4.5+1.5”教学模式。前四个学期和到第五个学期的11月中旬,学生参加院内的课堂教学和院内外的实习基地实训,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五学期11月中旬,学生参加学院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之后,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具体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将岗位实训分成饲料配方与检测、动物的饲养管理、动物疫病防治等方向,在企业的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实训实习,由带队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以产学结合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也在实训中根据具体要求来完成。

4.5 加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来学院讲授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方法,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引导和支持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工作。科研立项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理论研究向,转变为生产实践服务,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为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5):117-119.

[2]徐小琴,孟婷.高职动物医学专业校企合作“三赢模式”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5):52-54.

[3]邓华学,张传师.推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7):289-290.

篇10

二是确立合适的团队规模与成员。按照组织行为学的团队理论,“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成员人数是12人。在横向上,聘请普通高校、科研院所、成人高校及企业的课程专家、学科行家、职教名师、技术人员、养殖能手等,共同组成课程研发组;在纵向上,以电大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选择各级电大相关课程教师及学生组成课程教学组。通过纵横交错、内外融合的组建方式,基本形成了以中央-省-市-县四级电大系统内专职师资为主体、以电大系统外兼职师资为补充的跨时空、跨学科、跨部门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

三是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规范。有效沟通是虚拟团队化解困难、增强凝聚力、提高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团队带头人需要极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方可在虚拟环境下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冲突,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其次,建立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沟通规范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沟通,建立起有效的信任和协同关系。

四是创建鲜明的团队文化。将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文化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文化相互交融,初步形成了“跨越边界、携手并进、合作开放、互助学习、超越自我、和谐共赢、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独特团队文化。使团队成员在团队文化的浸透、感召下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进而培育激励人、凝聚人、培养人、成就人的团队精神。

五是搭建一站式课程教学与实训平台。落实和优化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对于农学类课程既是重点,更是难点。“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前期探索搭建了养猪技术远程实训平台,将关键技能以“视频+动画+文字”的方式呈现在网上,引导师生在虚拟平台上讲、练和交流,同时为“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一站式的教学与实训平台建设积累素材和经验。

六是实施有效的团队协作服务。“服务”是教学团队的共同目标。团队按照“校校、校所、校企”三合一的方式,在专家、学者、教师、技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下,自下而上地研发适合远程教育需要的教学资源,自上而下实施一条龙的教学与实践服务,发挥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协同运作作用,保证了服务的有效性和多元化。

“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建设与运行,不仅整合、优化了师资,凝聚了系统,而且缓解了农学类专业师资紧张与远程教学任务繁重的压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课程教学团队作用的真正发挥取决于团队内、外支持环境的共同建设,以及教师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长效机制,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陈丽(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讲师):健全虚拟教学团队的运行过程

虚拟教学团队是由拥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等组成,以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平台,以网络和电子通讯技术等为沟通、交流手段,团队成员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远程协作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虚拟教学团队的运行过程,可参考虚拟团队的I-P-O分析工具,即输入(input)-过程(process)-输出(output)模型,分为输入阶段、过程阶段和输出阶段三个阶段。

在输入阶段,组建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实现人员的整合。“光伏发电”专业的4门统设必修课程“光伏技术与应用概论”、“光伏电池材料”、“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及应用”,其课程教学团队分别由核心成员和骨干成员构成。其中,核心成员兼做项目负责人,负责团队工作的协调,参与动态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与改革项目;骨干成员负责团队建设方案各个项目任务的具体落实,进行实地教学与辅导。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在远程环境下开展教学、参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能力,如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电话、短信、QQ等技术保障信息的传递和日常工作的沟通与交流;具备包容、合作的特质,能够积极主动、全心地投入到团队工作中。

在过程阶段,团队成员之间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具体任务。上述“光伏发电”专业4门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包括:制定细致的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建设专业规则和统设必修课程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方案、考核说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改革方案)、课件、文字教材、试题库;培训教师;解决基层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辅导(面授与网上辅导)、资源共享、课程考核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动态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展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行动研究等。此外,虚拟教学团队成员在具体工作中,还应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定期组织面对面会议,报告工作进展。

在输出阶段,虚拟教学团队实现任务的产出。通过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光伏发电”专业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工作已初见成效,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是完成了该专业课程学习与教学需求的调研;二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的规则、教学实施方案等,并顺利通过了中央电大专家的评审;三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4门必修课程的教学文件,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方案、课程考核说明、基于网络形考改革方案,顺利通过了中央电大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方案、课程考核说明专家评审会的评审;四是完成了该专业4门必修课程的文字教材建设,顺利通过了中央电大专家的评审,并开始正式出版发行;五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4门课程的IP课件;六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4门课程的网络形成性考核和纸质终结性考试试题库。

尹志英 (国家开放大学副教授):完善课程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是一种职能式团队,成员来自于不同的组织和部门,主要是利用虚拟技术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些特性使团队管理缺乏权威性,成员不易产生事业感与成就感,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这就要求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团队激励机制,以保证团队运行的动力。对此,国家开放大学“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实践中开展了积极探索,尝试从目标、评价、反馈和奖励等环节来建立和执行激励机制。

一是合理设置目标体系。为了保证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采用的做法是:首先,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学生的需求、课程实施及教师队伍现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目标;其次,根据期望理论,研究团队成员共同目标的难度和实现途径,使之符合挑战性、具体性和可激励性原则;再次,调查分析个人对团队的期待和自身的需求,在团队目标中融入个人目标;最后,进行目标分解,形成目标体系。“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目标体系包括团队总目标、课程设计、资源优化、实践教学、考试改革、教学研究、网络课程、运行机制七个子目标及其具体任务分解。

二是进行考核评价。根据目标体系及任务计划,以学期和学年为时间节点考核评价个人、小组和团队工作的进度与成果,保证阶段性目标的达成。考核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比如,采用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团队成员参与团队QQ互的情况,从侧面评价成员参与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三是建立正反馈机制。使评价结果变成有效的激励因素,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推动团队朝着目标方向发展。正反馈机制的建立需要研究四个问题,即反馈哪些信息、如何构建反馈回路、采用哪些激励因子或奖励措施、激励的效应或奖励的作用。具体包括:首先,选择正向信息进行反馈。根据心理学正向强化的理论,以及团队成员兼职工作的特点,课程教学团队选择正向的信息进行反馈,包括积极的表现、承担的任务和取得的成绩等。其次,在团队、团队成员、管理层、团队成员所在单位或部门之间构建多条反馈回路,争取更多来自团队外部的激励力量。最后,采取奖励措施,进行有效激励,推动团队建设工作的开展,实现预定目标。调查“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对激励因素认可情况,结果显示:“得到更多的学习提高机会”、“得到教学的支持”、“收获科研成果”、“得到表扬鼓励和荣誉”,分别占100%、95.83%、83.33%和70.83%,只有50%的成员希望能获得奖金或酬金。这很好地证明了设置团队目标、开展考核评价、建立正反馈回路有助于团队保持动力。

当然,“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激励机制的建立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工作反馈回路不很顺畅、奖励制度未完全建立、激励措施有限、缺乏各个层面的协调配合等,还需要从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今后,无论是国家开放大学总部还是分部,都应该从上到下进一步统一认识,把建设课程教学团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层级体系,使之便于落实和考核;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团队管理体制,针对教学团队层次和类型的多样化,加强管理协调层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团队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利于团队成员学习提高的政策,比如增设经济奖励措施,尽量增加合作高校、行业专家及基层兼职教师在团队工作的报酬等等。

潘红艳(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教授):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运行效率

在“课程教学团队”概念出现之前,开放教育课程的各类教师,包括教材主编、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直是以一种松散的、类似教学团队的形式存在着。其运行过程是:先由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向省级电大课程责任教师讲解课程大纲与内容要求等,然后由省级电大课程责任教师向分校面授辅导教师传达课程要求。分校辅导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与省校教师联系,省校教师也可以与中央电大教师联系。如何将这种松散的教学团队变成高效、紧耦合的教学团队?也就是如何使教学团队的运行更有效?开放教育的教与学结构、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平台无疑是两个有效的切入点。

开放教育的教与学结构包括课程开发层、教学层、技术支持层、学习服务层四个层面。其中,课程开发层是以招标的形式在全国高校、电大系统和行业内,聘请课程教材主创团队,形成既有专业资深人士、又有行业实践人士,还有电大教学人员组成的教材主创团队,这样有利于编写出符合成人特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教学层是在课程主持教师的主持下,由课程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学生参加的网上教和学的研讨,主要对课程内容、重点知识、章节辅助学习资源、考试形式、教学反馈、奖励机制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研讨结果,改进教学;技术支持层负责网上教学平台技术方面的维护、更新和改进;学习服务层是由课程管理员负责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对没有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学生信息进行汇总,告知相关省电大课程责任教师(如果网上教学资源平台设计得很完备,由计算机自动统计,自动发给相关教师,这个角色可以省掉)。班主任负责及时与辅导教师或课程责任教师沟通,将相关学习任务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电话等渠道告诉学生。

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平台的第一层核心包括六个元素、三个层次。六个元素包括硬件、软件、平台、服务、内容、活动,并且分别归属于学习环境、学习支持和学习三个层次。第二层核心包括学习模式的构建、学习过程的规划和学习的内化。第三层核心是学习感知设计与学习空间设计。

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是个松散的结构,成员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这就需要统一规划一个科学、开放、共享、功能全面的课程通用教学平台。这个教学平台建设的原则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是否有效开展“教”和“学”为标准。同时,要突出课程特色,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体系,避免所有课程教学团队整齐划一,互相“克隆”。

林丽钦(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提升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水平

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厦门电大于2010年秋成立了“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简称“实训”课程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职业和岗位需求,围绕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改革。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从该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及运行模式、建设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明确“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厦门电大“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的建立是为了落实中央电大实行的“高职类专业双证改造计划”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必须综合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考虑到该课程涉及面广,修课时间长,各个课程模块任课教师分属于不同的教研室,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非常少,再加上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风格,学生很难进行知识的有效整合和灵活应用,为此,厦门电大组建了“实训”课程教学团队,规定了团队建设的目标:一是整合并优化配置各专业的教学资源;二是促进专业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三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四是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实现以上目标,主要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围绕学生职业和岗位技能的需要开设专业课程(省开课程),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需求调研,探索开放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及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对各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各课程教学的侧重点,避免重复教学。三是理清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系统思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第二,组建“实训”课程教学团队。“实训”课程教学团队包括负责人、骨干成员和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由分管教学的学院领导担任;骨干成员由各专业负责“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组成,一般都是专业责任教师;团队成员包括各专业统设必修课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责任教师。团队按专业分设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各专业“实训”课程、统设必修课及专业核心课课程责任教师组成。“实训”课程责任教师担任组长,负责本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团队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完成“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第三,建设高质量“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的策略。一是明确团队目标,形成独特的团队文化。即以整合各专业的证书课程和岗位职业技能知识点、完善课程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在团队成员间形成有效的合作与分享机制,构建团队成员互动、交流、沟通的平台,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三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团队内成员实践较薄弱的现状,增加具有企业一线经验的兼职教师的比例,以适应“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四是建立良好的教学团队绩效考评机制,逐渐从重视个人业绩考核向重视团队发展的绩效考核转变。

杨彩霖(西安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素质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理念是“以学科核心凝聚团队力量,以人才培养新需求开拓创新”,从构建课程体系入手,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不仅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使教学团队的学术影响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篇11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3X3架构;产前信息化;产中信息化;产后信息化;新农业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131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村镇服务业技术集成示范(2006BAJ07B09)。

第一作者简介:高万林,男,1965 年出生,四川广元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技术。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 号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Tel:010-62736755,Email: gaowlin@cau.edu.cn。

收稿日期:2013-03-26,修回日期:2015-04-02。

0 引言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其他部门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1]。

而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2]。

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用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武装农业,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来解决农业问题,是当前加快农业发展的最好途径[3-4]。

1 农业的概念

什么是农业?农业的范围很广,定义也有很多版本,一般比较熟悉和常见的分类是把农业定义为农林牧副渔行业的统称,这五业之一的农业指的是小农业,即平常所说的狭义农业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包含这5 个方面,即需要讨论的农业这个概念。

另有一种比较好的定义方法,是把农业定义为从生物生长繁殖中取得产品的行业,有人将农业的这个概念很好地诠释成了“十字形大农业”,十字中的那一横道,由植物生产业、动物生产业和微生物生产业构成,这是按照作为生产对象的不同种类的生物来划分的诸农业部门的整体。笔者将这个整体称为“一字形大农业”。十字中的那一竖道,分做一的上下两截。上截用来表示“农业服务业”,下截用来表示“农产品完成业”。这里的“农业服务业”是指为整个“一字形大农业”服务的服务业。而“农产品完成业”也是指整个“一字形大农业”中的农产品的完成业[5-6]。

总之,一般意义上农业即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时代赋予了农业更多的内涵。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包含了从生产到加工以至流通各个环节,农业不单是第一产业,而是三次产业的聚合[7]。农业的效率也是各个环节效益之和。这也正是笔者阐述的广义农业的含义,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农业,与以往传统农业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2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农业信息化的3X3 架构

农业信息化就是培育和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的历史过程。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以加速对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8-9]。

根据农业生产过程的时间顺序,笔者将农业信息化分为产前、产中、产后3 个阶段的信息化过程,其中产前信息化包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信息化[10];产中信息化包含生产过程、生长过程和产品管理的信息化;产后信息化包含储运、加工及产后销售的信息化[11],其体系如图1 所示。这种分类方法思路完备、线条清晰,以一种新的视角将农业信息化的内容按时间顺序阐述得清晰明了,指出农业信息化的各个阶段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这3个阶段及各3 个小方面的要点内容深刻理解,并扎实掌握其核心思想,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建设农业信息化,将农业信息化的这种分类方法称为农业信息化的3X3架构。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就是这3X3 具体内容的推进,它为人们实际工作中对农业信息化具体推进措施和对策的提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2.1 产前信息化

通常情况下,任何生产过程离不开生产力的作用,农产品的生产也是如此。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而平时所说的生产资料指的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其中劳动资料是指人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土地、建筑物、道路、运河、仓库、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对象指在劳动中被采掘和加工的东西,可以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如地下矿石,也可以是加工过的原材料如钢材等。

农业生产的产前主要是准备工作的实施,首先需要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制定什么样的生产才能让农民致富赚钱,生产出的农产品有最终的销路,可以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如某年种田计划播什么种、怎么播,还涉及到所需的土地面积、种植工具、所需设备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等。具体可以按生产力的三要素来分类,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3 个方面的信息化基本包含了农业的产前信息化。在这里可以创建一个市场分析预测系统,利用这个系统提供的对生产力要素需求资料,创建一个区域宏观决策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决策处理。

2.1.1 劳动者信息化首先,劳动者的信息化是产前信息化的关键。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劳动者的能动性在生产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劳动者的信息化水平培训,是农业产前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过程中信息化的实现水平,影响着产前决策的正确性与否。劳动者信息化需要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业领导、农户等,同时劳动者的信息化还可包括对劳动者自身信息的信息化,统计一定区域内劳动力资源分部情况,以便在有合适的农业生产项目时更好地分配这些劳动力到不同的岗位上,因产施才,做到资源的最合理分配。

2.1.2 劳动资料信息化其次,前面提到的在生产前确定如何选址、需用土地的大小及面积、需要的机器设备及厂房、以及什么样的环境、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等,这些都是产前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也属于劳动资料的相关问题,对劳动资料的信息化,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并分配这些资源。例如知道一块地上现阶段种小麦会创收,以后也会有很好的销路,就需要对小麦播种相关劳动资料进行准备。需要规划用地多少公顷,拖拉机、水泵等如何准备,犁、耙或更高级的工具如何选用及准备,或如何配置更智能化的工具,把这些工作信息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根据实际调研出的需求估算出用地面积、联网核查出拖拉机等如何与其它土地分配使用更节约,犁耙等需要多少把更合适,并如何与劳动者搭配等,这将大大增加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对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进行信息化管理及产品、市场信息,创建方便农民选购、验证和投诉的农资信用信息体系、建立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等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是劳动资料信息化中重要组成部分。

2.1.3 劳动对象信息化最后,劳动对象的信息化也是从一开始就起着很重要作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要种什么或养什么进而进行具体准备,本身就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开始调研某年市场猪肉供不应求,根据信息化搜集情报及分析,观察如果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时才应开始有规划地进行养猪,确定好要养的数量及以何种方式喂养等,将会对生产起到关键的作用。先与客户签订合同并按照其组织安排生产的订单农业,实质就是通过订单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波动性。这是产前信息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农产品市场监测预测系统及农业决策系统在农业产前信息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产中信息化

农业产中信息化包括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生长过程的信息化以及产品管理的信息化。

2.2.1 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是农业生产中比较关键的一步,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平整土地、播种、育苗、插秧、施肥、除虫、收割和牲畜饲喂等一系列过程,生产过程信息化就是指用信息化的手段对这些过程进行改进并更好地完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如对农作物土地平整可以采用激光平地等技术,大大提高平地的效率和质量;利用智能化的机械播种、育苗、插秧,利用机器人进行果实采摘,实现智能喷洒农药等,提高农作物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利用病虫害防治系统实现对农作物的病虫害监测;对牲畜的饲喂采取自动配料方式,科学地进行喂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高效可靠控制等。

2.2.2 生长过程信息化生长过程包含了农作物从开始的发芽到最后的收获结果,牲畜的生、老、病、死等整个过程,甚至微生物的孕育死亡,生长过程的信息化正是对生物从开始到结束整个生长过程中可能的工作进行信息化,包括监控生物生长过程、病虫害防治、疾病预防、营养配置、生长环境监测等很多步骤,很好地实现生长信息化,有利于农产品健康、高效地成长。如建立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系统,对农产品长势进行监测;建立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尽可能实现相关信息共享;建立牲畜生长情况监测系统,及时监控牲畜的生、老、病、死等过程。由此可见,农业中生产过程与生长过程信息化是有交叉的,可以结合看待。

2.2.3 产品管理信息化产品管理信息化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对农产品的统计管理,这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可能需要大量的计算、分析与信息共享等,主要包含农产品收获及农产品管理,利用现代化手段统计农产品数量并及时跟踪其物流情况,如利用RFID 技术进行农产品数量和信息的记录统计[12],这也为下一阶段产后信息化的实现做了较好的准备工作;利用信息农业、网络农业的手段实现农产品信息搜集与共享,方便进行产品的信息化管理[13]。建立农产品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产品管理的信息化,是实现农业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同时也关系到产后信息化能否更好地实现。

2.3 产后信息化

产后信息化包括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再加工以及销售等过程的信息化。这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一步,农产品的最终合理销售处理才能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3.1 储运信息化首先储运信息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产品的物流信息化。要改变中国农产品物流落后的现状,减少农产品损耗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产品物流的过程中,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14]。具体来说可承接产中产品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将RFID 用于物流管理过程中。同时应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计算机联网、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15-16]。

2.3.2 加工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的信息实时流动,可以高效地知道哪些产品运往哪里,在哪里进行何种加工比较经济合理。这就自然引出了产后另一个重要环节——加工信息化。在加工阶段,也要利用RFID 标签中的信息对产品进行分拣,将符合加工条件的产品进入下一个加工环节,同时可将产品信息、生产日期、产品等级、保质期等内容添加到RFID标签中[17]。不但这样,加工信息化还包含很多方面,如选择怎样的加工方式,在什么情况下加工最合理合适,加工环境怎样选择,根据市场需要将农产品再加工成什么形式最有销售市场等。

2.3.3 销售信息化销售这个环节应该说更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众所周知,只有通过销售这个环节,农产品才能转化为货币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所以说销售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是整个农业产业中无可替代的一步。首先是待售产品的信息公开化,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农民有什么产品,这些产品的好处何在,才能让农产品有更多的市场,进而较好地实现其价值,甚至可以“待价而沽”。其次就交易方式的信息化来说,中国各地区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在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传统的看货、订货、装车、人工过秤、开单、付款等交易流程,这样既慢又不安全,而在另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全程电子化,即市场交易电子化、市场结算电子化。电子交易的基本流程是:买方看货、订货、装车、电子过秤、刷卡、交易完成。卖方将所有货款都划到自己的IC 卡上。卖完货后直接到市场结算中心取货款。既不用担心货物丢失,也不用担心票据丢失,既方便又安全[18],效率大大提高。

产后信息化的具体实现可通过制定农产品交易系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储运登记系统等完成,同时也可依托于网络农业、信息农业的手段实现产后农产品信息的与共享,还可通过在线农业相关新闻、农产品具体信息、交易信息等内容实现产品更好地宣传与销售。

另外,农业的产前信息化依托于产后的信息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预测系统、分析决策系统,都是依托现有的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实现的,所以产后信息化至关重要。

2.4 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化的关系

为了便于理解和阐述,笔者将农业信息化按时间顺序分为了产前、产中和产后这3 个阶段的信息化,它们虽然各有侧重,但却又互相渗透,不可割裂,共同统一于农业信息化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其中产前信息化是基础,引领产、中、后的信息化,是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先导;产中信息化是实现农业高产增收的关键性阶段,它依托于产前信息化,又影响着产后的信息化;而产后信息化的结果如市场行情等又反映了农业市场的走势,决定着产前信息化的实施,3 个阶段信息化互相衔接、互有影响、互相交织。

因此,相应地很多农业的信息化手段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前、中、后整个过程中,如设施农业,它的核心设施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19],采用必要的设施设备,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同时也使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的有效方法,其中既包括产前相关设备的准备和作物品种的选用,又包含产中栽培技术的应用及产后反季节作物的销售;又如农业专家系统,它主要包括产中栽培及生产管理系统、农作物生长发育模型模拟系统、营养诊断系统、温室的环境控制与调节系统、病虫草害预测预报诊断系统、产前市场预测系统、农场管理决策系统等[20];网络农业既包括利用网络的资源指导农产品生产过程,还包括产前和产后的在线新闻(如品种信息,技术信息,市场导向,生产资料等的最新新闻),专家论坛,网上BBS,农业生产的政府指导方针等信息,同时便于人们的查找;另外超市农业是探索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和产销体系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优质农产品,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通过标准化建设原料基地,组织生产,根据超市的经营业态要求进行分级、整理、包装、储运、配送,形成一个新型的农业产销体系;又如信息农业,正是集知识、信息、智能、技术、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经营诸要素为一体的开放式、高效化的农业……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统一布置,全面推进。

3 农业信息化是实现“新农业”的第一步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中国农业迫切需要快速发展,以便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发展“新农业”的需求日益紧迫。

3.1 新农业的概念

新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指按照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特性的思路,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商业思维经营农业,加快构建一个与WTO规则相衔接的现代化农业框架,以市场引导拓展提升农业的产业内涵,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经营方式,提高农业与工业、信息、商贸、旅游服务业的关联度,实施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的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从而达到服务于最广大农民利益乃至整个社会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新型化大农业[21]。

3.2 新农业的内涵

新农业着重于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经营农业和市场营销流通方面,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强化农业物流体系建设,完善营销网络,把“订单农业”、“超市农业”、连锁经营农业、网络农业等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作为新农业的主导方式,以市场需求引导现代农业新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业是用高新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是以人的智力和技术资源为动力,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为支柱,以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为后盾的知识化农业。发展新农业,引领中国现代农业和当代农业发展,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农业信息化与“新农业”的关系

在组织方式上,新农业是通过信息化手段,透过农业企业经营的整合、创新及改革,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它应以农会、农业合作社、规模化农业企业等为中心经营体,以周边农民团体、卫星农场为基础,运用垂直整合、水平扩张、同业与异业结盟等方式,将小农整合为大农,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改进农产品品质,稳定农产品供需,提高产销效率,塑造竞争优势。

在生产环节上,新农业在产前环节,会根据“订单农业”的要求,进行农业信息化相关建设,收集整理市场信息,确定生产何类产品,准备相关的生产资料,确定劳动对象,并对劳动者进行信息、技能等相关培训。产中环节,会采用“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等一系列先进的信息化、生化手段,促进农业的高效产出。产后环节,会通过“超市农业”、“网络农业”等物流、加工、销售手段,确保农产品及时、准确地进行二次加工及运输、配送,保证产品的营销渠道畅通。可以预见,在新农业的实现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力水平将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将加快上涨,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实现。

4 结论与讨论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使用信息、传播信息,用信息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及附加值,是新农业实现的前提和第一步。思想认识上,只有掌握了信息,认识到模式的优越性,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新农业才能够快速发展;产前,只有掌握了信息,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对拟生产作物进行判断规划,农业生产才能脱离盲目化的生产,引进商业经营的概念,面向复杂多变的市场,加强抗风险性;产中,只有掌握了信息,了解到最先进的技术,才能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种养殖技术,快速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产后,只有掌握了信息,才能保证农产品的销售及匀速,才能够做到与城市接轨,与国际接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述对信息的收集、应用,是农业信息化正在开展的工作。因而,农业信息化是新农业的前提和第一步。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最终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业”服务的。当前,应大力加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改变中国农业现状,为新农业的发展走好第一步。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行业的信息化,笔者用农业信息化的3X3 架构能更加清晰和详细地阐述这个概念,即根据生产过程将其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这3 个阶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互有渗透,共同组成了农业的全面信息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只有牢牢把握农业信息化的概念,理清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用科学的模式推进,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最终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总结的宝贵经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不断提倡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提出了“新农业”的概念。作为发展新农业的第一步,当前,应该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新农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胶东在线.关于《农业法》一些最基本范畴的规定[EB/OL]. jiaodong.net/ytzfw/system/2007/08/01/010063525.shtml,2007.

[2] 王全红.试论农业报道不能弱化[J].城市党报研究,2008(2):21-23.

[3] 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466-470.

[4] 尹祖.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EB/OL]. cqagri.gov.cn/detail.asp?pubID=90054,2002-10-22.

[5] 于光远.对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1991(3):1-4.

[6] 谷中原.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7.

[7] 魏人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破六大传统理念[J].现代经济探讨,2009(5):78-80.

[8] 薛庆林,崔和瑞.基于农业信息化理论的农业现代化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5(4):32-37.

[9] 林景涛,马丰艳萍.农业信息化的作用及建设重点[J].农机化研究,2009(7):239-240.

[10] 高万林,杨克敏,李佩佩.农业产前信息化的分析与探讨[J].农学学报,2015(2):96-99.

[11] 高万林,岑光,李佩佩.农业产后信息化的分析与探讨[J].农学学报,2015(3):85-88.

[12] 颜波.基于RFID 的禽畜类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0.

[13] 陈文迪.面向质量溯源的农产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广东:中山大学,2012.

[14] 贾冬青,柯新生.信息流引导下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63-267.

[15] 胡艺峰,张友华,李绍稳,等.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5):62-64.

[16] 郭庆然.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09(4):70-72.

[17] 林浩,王江红,夏鲁朋.RFID 在农产品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29-6632.

[18] 朱麟,余林生,张友华.IT 技术在蜂产品信息采集中的应用(一)[J].蜜蜂杂志,2009(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