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男79例,女41例;平均年龄45岁。共施行4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术,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9例脊柱外科,16例多发骨折。根据“指南”的VTE风险评分:2例患者低风险,25例中度风险的患者,93例高和非常高风险的患者。出院后,46例患者随访高风险患者。120例患者出院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造影DVT和肺不适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1.2护理流程 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指引》制定的VTE风险评估表,第一次评估:骨科患者在风险评估表对医院2h返回完成后。动态评价:每3d 1次,在任何时间来评估疾病的变化。一项计划是对中度风险患者的基本预防措施进行评估[2]。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常规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评价为高风险的患者,床边挂警示标志;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好,通知签名;报告医生和护士;填单VTE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类,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避免N窝压缩禁止静脉穿刺;加强基本的预防措施,遵医嘱给予物理防治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压力梯度弹力袜等。药物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
出院3 个月后进行随访,追踪患者有无发生VTE。实施计划遵循“指南”对严格的预防和预防药品预防和预防的证据,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给医生。加强风险管理在实施中的物理和防范措施。在风险管理中加强对前端、中、后方的气压的使用[3]。观察后抗凝药物的使用,主要是由于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血栓形成综合征及静脉血栓形成等,观察切口出血、异常及时报告;观察切口及引流管引流液颜色、性状及数量等,如引入流量大于或等于100ml/h,闭合引流管,并及时向医生报告;观察大便的颜色和特征,鉴别胃肠出血;医生定期重新发现,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该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据报道,随时猝死的危险宠物的患者中,约11%的患者死于1h内发病,得到92%的正确的治疗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开发了一个有限的应急计划[4]。一旦怀疑发生PTE,安慰患者保持镇静,不要深呼吸、强烈咳嗽或用力活动,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搬动患者,防止栓子再次脱落栓塞其他部位;高流量吸氧(4~6 L/min),同时立即报告医生,测血压、脉搏、呼吸,急请麻醉科医生到科行气管插管;准备好抢救药械:吸引器、吸痰包、氧气、急救车、气管切开包、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同时急请呼吸科医生会诊;心电监测、指脉氧监测、急查血气分析,并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应选择前臂较好的血管,遵医嘱及时补液、及时用药,保持输液通畅,以防药物外渗延误抢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持续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指脉氧等动态监测,每10min记录1次;执行口头医嘱,在转入重症监护室后,采取床上直接推法,直至病情稳定,由医生和护士为转移到重症监护室的简单呼吸袋护送,并简要说明交接条件。评价是非常危险的,并完成出院前VTE。评估患者的VTE患者,和患者出院。3个月后出院,随访患者VTE。
2结果
住院时,共发现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肺栓塞1例。7例有很高风险6例DVT风险评估患者(5例骨科大手术),1例是非常危险的,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例发生在健康的肢体,7例DVT患者及时处理;PTE患者和1例76岁髋关节翻修术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为190 min,糖尿病,外伤的存在,等等一系列的风险因素,积极救援的角落,痊愈出院。没有VTE患者中有46例出院后。
3讨论
从专业和管理的角度出发,以防止骨科手术操作中的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详细的护理措施,指导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护理程序”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的应用,根据“指南”,制定预防VTE的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根据具体的风险评估和对“流”的实施护理措施,观察与“流”的实施的“指南”,这护士操作简单明了,使预防工作。”过程“开发和应用,加强医疗团队的合作,使患者更安全。在建立报告制度,该应急预案中,VTE的症状和体征,高风险患者的风险评估(如肢体肿胀,疼痛,小腿和大腿围,积极的人,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呼吸快速,脉搏血氧下降,等)应在物理防治措施实施报告,如空气压力治疗仪,在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处理。通过实行报告制度,加强该应急预案,加强医疗团队的合作,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使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有保证的。“过程”的制定和应用,提高了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对“过程”中,护士已经摆脱VTE的危险因素,掌握职业观察,熟悉预防VTE的预防措施,并加强预防措施的实施风险防范[2],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专业内涵,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护理质量。“过程”将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从单纯的治疗服务促进医院的预防治疗、护理、医疗服务的转变,符合医疗改革的要求,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动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3):380-383.
[2]Gebhardt M,Mentlein R,Schaudig U,et a1.Diffetential expression the limbal originof pterygia[J].Ophthalmology,2005,112(6):1023-1030.
篇2
骨科住院病人中,深静脉血栓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发病年龄主要为老年人。深静脉血栓发生栓塞后,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有可能引起猝死,治疗处理困难,所以必须要进行该病的及时预防,并且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本文以我院骨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为对象,对该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本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4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5周岁。60例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糖尿病。
12方法综合评估患者的骨折和其他基础病变,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施,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抗基础疾病控制、功能锻炼、抗凝药物的使用等。患者有症状时,医护人员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及时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栓,按一天2次的频率进行持续的静脉滴注,并观察患者的症状。将低分子肝素通过静脉泵持续泵入。并对患者进行症状的密切观察。
2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预防和治疗后,没有并发肺栓塞、心肌梗死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所有的患者均正常恢复,所有患者静脉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一例死亡,均治愈出院。
3讨论
31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复杂的机制,一般包括高凝状态的血液、静脉血流的淤滞和静脉壁的损伤。患者肌肉处的静脉丛是其深静脉血栓的来源。骨折后,在未进行及时的治疗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很高。其中近端静脉是发生其他血管器官栓塞的主要来源。由于手术刺激使得将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致使其黏附性得以加强;若手术致使患者脱水或失血则会导致患者血液出现浓缩现象,从而使得血细胞数量相对增多。由于手术中出现全身性麻醉或联合阻滞致使患者的肌肉呈现完全状态或致使患者周围静脉出现扩张现象,因而减缓了静脉流速;患者经受下肢骨科手术后其下肢制动,加其长期卧床致使其下肢肌肉始终保持在一种松弛状态,从而致使其血流滞缓。若骨科手术中由于机械性操作使用不当需使用止血带,但这样不仅极易挫伤静脉壁而且还会致使血小板出现黏附现象,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发生沉积致使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和患者本身身体状况和相关合并疾病的情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肥胖、高龄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患有心血管病和代谢病等。
32预防与治疗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医护人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要求患者食用高蛋白、多膳食纤维、多维生素的食品,以巩固基础疾患的治疗效果。在手术开始前,医护人员就应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手术结束后应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其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可采用充气加压泵或标准长腿弹力袜来减少患者的血液淤滞。若患者出现了深静脉栓塞的问题,就应做到及早治疗。采用的低分子肝素持续泵入的作用是抗凝,静脉滴注复方丹参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混合溶液的作用是避免血小板凝集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重要措施。一般术后2天左右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用药时间一般为一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全身各处以及切口部位有无出血情况,要特别注意有无颅内出血的症状,同时监测血液凝血时间。有症状的患者要求患者休息,勿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及时地进行溶栓治疗和生命体征的检测。鼓励多饮水或增加静脉输液量,减轻血液黏稠度。
参考文献
[1]韦喜艳预防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18):29
[2]田会,赵振英,王兆娜,赵捧新,张采红,王浩汀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6):30
[3]创伤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临床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5)
[4]王彩莉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7):5975-5976
篇3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rn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两种表现形式,几乎所有的PTE来源于肢体的DVT,绝大部分DVT发病前期无症状,70%以上的PTE是在死亡后发现,VTE的危险性在于深静脉栓子脱落可造成致死性肺栓塞。骨科大手术都是高危和极高危的手术,术后极易发生DVT,有报道,我国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率高达35%~68%[1],因此,增强骨科手术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和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重要课题,现将我院近几年来骨科手术后 DVT 的发生情况、预防措施及效果报道如下。
1VTE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2000年2月~2006年7月,我院共实施各类骨科手术2 130例,其中,髋部骨折手术、全髋关节置换(THR)、全膝关节置换(TKR)等大手术126例,术后发生DVT47例,致命性PTE 9例,死亡5例。骨科大手术后 VTE 的发生率为44.44%。47例DVT中44例发生部位为下肢,其中,远端下肢DVT 26例,近端下肢DVT 18例,3例发生在上肢及其它其它部位。VTE发生率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大小、手术时间长短、出血量大小以及诊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有关。其中,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式等因素与DVT发生率关系密切。
1.1患者年龄对VTE发生率的影响:见表1。
1.2手术时间对VTE发生率的影响:126例骨科大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8.5分钟,而发生DVT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2.87分钟,出现PTE的则手术时间均超过75分钟,因此,手术时间越长,发生VTE的危险越大,详见表2。
1.3术式对VTE发生率的影响:126例骨科大手术中髋部骨折手术48例、全髋关节置换(THR)36例、全膝关节置换(TKR)28例、其它手术14例,其中发生VTE的均为前三种,见表3。
2DVT 与 PTE 的诊断
2.1DVT的诊断:据文献报道约 50%~80% 的DVT可无临床表现[2],我院骨科术后发生的47例DVT在临床检查中发现有如下症状:(1)术后卧床时间较长,部分患者一度出现昏迷;(2)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偶有发热、心率加快;(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双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者,检查时患者下肢伸直,将踝关节背屈,患者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压迫腓肠肌试验为阳性。
2.2PTE 的诊断
2.2.1PTE 的临床表现:(1)胸膜炎样胸痛,胸部 X 线片上有实变;(2)迅速出现的单纯呼吸困难、心绞痛样胸痛;(3)晕厥和休克,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脏血流量减少的体征,如体循环动脉低血压、少尿、肢端发凉和(或)急性右心衰竭。
2.2.2辅助检查:(1)胸部X线片有异常表现,两肺(血管)纹理分布不均匀、肺动脉段膨隆、肺梗死、右房室增大及胸膜渗出,但不特异;(2)血气分析有有低氧血症;(3)心电图示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心电图表现;(4)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表现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部分或完全包围在不透光的血液之间;或者完全性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3]。
3骨科手术后VTE的预防
3.1预防措施:从2003年起,我们对髋部骨折手术、THR、TKR等大手术患者在临床中陆续采用了以下几种预防措施。
3.1.1基本预防:(1)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更轻巧、精细,努力避免静脉内膜损伤;(2)术后抬高患肢时,不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3)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4)让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
3.1.2机械预防:对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加装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逐级加压弹性袜。
3.1.3药物预防:(1)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12小时或术后12~24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小时) 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小时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天。(2)对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时监测,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7~10天。尽量不单独采用阿司匹林[4]。
篇4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多见,为深静脉内血液发生异常凝结引起的常见血管疾病,好发于下肢,属静脉回流障碍所致,进而诱导肺栓塞,患者病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防治,观察组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防治,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9-78岁,平均(56.5±4.5)岁。左下肢31例,右下肢9例。其中行股骨干骨折术15例,股骨颈骨折术14例,胫腓骨骨折术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术前合并糖尿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13例,即往有脑血栓病史3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时间为1-13d,均行下肢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对血栓类型和栓塞部位进行确诊[2]。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20例嘱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对病程未超过3d的患者行溶栓治疗,给予5%葡萄糖250ml加尿激酶8万U静脉滴注,2次/d,一个疗程为7-10d。采用低分子钠0.4ml,2次/d行脐周皮下注射,并持续5-10d。第1d给予10-15mg,第2d为5mg,达维持量2.5mg止。定期对凝血酶时间进行检察,对有无用药过量导致的自发性出血进行严密观察。
观察组20例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湿热下注型:患者股三角区明显压痛,患肢红肿灼热,活动时小腿部位有疼痛,脉滑数、舌戏。治法: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中药。血瘀湿阻型:下肢疼痛、肿胀、活动时加重,肤色紫暗,舌有瘀斑。治疗:以祛湿消肿,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肢肿胀不消,皮肤苍白或发紫,身倦无力,脉沉细无力。治疗:以活血利水、温肾健脾药物治疗[3]。
1.3 效果评定 显效:深静脉管腔超声提示无明显扩张,肿胀完全消退,疼痛消失,管腔血流速度正常,无明显低弱回声区;好转:深静脉管腔超声检查无明显扩张,单纯疼痛消失,或减轻,肿胀消退50%,管腔血流速度略低于正常,无明显低弱回声物[4];无效:深静脉管腔超声检查扩张,疼痛不能缓解,无继发肺栓塞,肿胀消退不足50%,血流通过缓慢,管腔内有低弱回声物。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20例中,显效14例,占70%;好转5例,占25%;无效1例,占5%,临床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中,显效10例,占50%;好转6例,占30%;无效4例,占20%,临床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常见,主要因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和血流速度缓慢,三者具有一定相关性,相互促进,共同参于血栓形成的全过程[5]。因骨科手术治疗时下肢长时间为极端的被动,加上术后麻醉作用的影响,局部呈肿胀、疼痛表现,肢体活动度降低,静脉血流较为缓慢,同时血管内皮在手术中受到一定创伤,凝血和组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诱导血液呈高凝状态,成为病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可导致肢体出现病残后果,诱发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6]。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即需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患者病情行有效的积极治疗,密切观察肢体的变化,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本病发生时多呈隐匿性表现,采用彩色超声对高危患者进行检查,可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患者病程在72h以内者可行溶栓治疗,溶栓可快速对静脉血栓进行溶解使血流恢复,尿激酶为常用药物,对血栓有溶解作用,将纤溶酶直接激活并生成纤维蛋白酶达到治疗目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对血栓形成通过抗凝血因子Xa的功能起到防止作用[7]。同时可在严密保护下给予华法林口服,对出血并发症进行观察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多主张采用非手术的方法治疗,但部分患者在病发深静脉血栓后,会形成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单纯行抗凝、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药物只可在血栓两端作用,在短时间内(1w)较难对血栓溶解,促使深静脉再通,进而导致深静脉瓣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故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可使血管内凝血的启动因素尽量减少,降低血栓继续形成发生率。并对深静脉的再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方法对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静脉栓子分解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对于手术患者或年龄较大者,多合并多器官多系统退行性变,若长期、大剂量溶栓、抗凝,可导致全身性纤溶激活,导致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发生,故选择一种方法,尽可能减少出血危险,对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学认为,外伤、手术后长期卧床易对营气造成损伤,使气机运行不畅,则血行滞缓,加之损伤的影响,使瘀血阻于络道,或受机体损伤体虚的影响,血运不畅,脉络滞塞,不通则痛,聚生湿热。故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虚、瘀、热、湿,主要致病因素为瘀血和湿热,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早期应用利湿解毒清热、活血化瘀药物,中期湿阻血瘀较为严重,需加入逐瘀破血之品,如三棱、蜈蚣、水蛭、虻虫等[3]。后期气血两亏、肠肾阳虚,需应用湿补脾肾、活血化瘀的黄芪、桂支、附子、泽泻、长白参等药,以利水健脾温肾[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西医抗凝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预防和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行预防和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如见,陈经勇,张鹏,等. 老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Z]. 中国重庆: 2009321.
[2]. 创伤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临床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7).
[3]张田,江中潮,樊效鸿,等. 中医综合疗法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9): 787-788.
[4]黄海舟.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工程. 2011(7): 143-144.
篇5
与其他科疾病相比,骨科大手术易诱发血栓。《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指出: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关节骨折手术DVT发生率是43.2%。但是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因此,预防VTE是减少上述后果的最重要的措施。静脉血栓的预防在护理工作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是针对不同病情的病人依据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工作模式在我国从1956年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伴随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临床实践中也表现出了很多不足之处。
探讨护士应用静脉血栓风险级别以此确定护理级别,实施分级护理措施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在静脉血栓健康知识掌握、术后Autar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在该院行下肢大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分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30例,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61.10±11.41)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4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2例,双膝同期置换1例;分级护理组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59.50±13.40)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双髋同期置换1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1例,双膝同期置换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一般护理方法 按照骨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术前给予患者皮肤、肠道准备、疼痛管理等健康宣教;术后遵医嘱实施级别护理,给予饮食、、功能锻练等康复指导。
1.2.2 Autar量表评价标准 Autar量表对于手术科室较适宜。主要包括年龄、活动受限度、体重指数、手术、特殊危险因素、外伤、高危疾病这7个评估项目[1]。其中“外伤”只是在手术前评估,“手术”是手术后评估项目。评估计分时取患者各个项目的最高分,总分不超过10分是低度危险,DVT发生率为10%,总分在11~14分是中度危险,DVT发生率为11%~40%,总分不低于15分是高度危险,DVT发生率高于41%[2]。
1.2.3 护士培训 首先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培训。内容主要有静脉血栓栓塞(VTE)基础知识,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Autar量表应用评估方法、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流程、围手术期血栓风险评估表填写等。教育培训能增强临床护士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能力。其次,对全体护士进行分级护理方法的培训,使每一名护士了解护理级别与护士层级相对应的划分方法。
1.2.4 Autar量表评估方法 于术前24 h、手术结束后24 h、术后1周分别进行评估。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疾病及手术史、活动能力,得到BMI(体质指数),根据Autar量表逐一对项目评分,然后累计各项分数得到首次评估结果。
1.2.5 术后分级护理方法
1.3 分级护理干预措施
1.3.1 术前护理 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利用自行设计印制的静脉血栓防治手册,向患者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后果及常见症状,以增加患者疾病知识及提高防范意识。根据首次评估的分数,对≥10分的中、高度危险患者,嘱其忌烟酒,防止摄入高胆固醇食物,进行低脂富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告知其术后早期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然后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1.3.2 术后护理 ≤10分的低度危险患者,护士应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施基本预防护理。①术后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②将患肢抬高:置于心脏水平位置20~30cm,切记不要将膝下?N窝处单独垫高,防止小腿出现静脉回流,防止静脉回流障碍。③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患者在术后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改变情况。以及对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观察。④早期锻炼:指导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双下肢踝泵锻炼,以及做深呼吸运动,以利血液循环。⑤保护血管:为保护血管尽量避免患侧下肢输液选取上肢静脉,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防止重复穿刺及抽血对血管壁造成损伤。⑥疼痛护理:疼痛属于一种应激反应,应激状态会引发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形成或肌张力升高,对患者的功能锻炼造成影响。将患者疼痛减轻能够落实护理计划,实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根据疼痛评分,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常规术后使用外周静脉止痛泵。通过音乐、读报、聊天将患者注意力分散。如果有剧烈疼痛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剂。11~14分为中度危险。护士除完成基本预防外,增加物理预防方法实施护理。①通过测量大腿周径来判断肢体肿胀程度。测量方法:由同一位护士每日同时、同部位测量患者左右两侧大腿周径,测量位置为髌骨上方10~15 cm处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患者自觉患肢有肿胀、疼痛感且活动后更甚,皮肤有发绀,潮红、表温上升,提示有发生DVT的可能。②遵医嘱给予A-V血液循环驱动器治疗每日1~2次。③建议改变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15分为高度危险。除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外增加药物预防方法。研究显示,大约50%的DVT在术后第1天出现,30%在术后第2天出现,这就提示早期预防的重要性。①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情况;注意是否在注射部位皮下出血。②术后复查X光片,最好采取床头拍片。③手术后立即给予A-V血液循环驱动器持续治疗12 h,次日改为2次/d。④对抗血栓药物预防性使用,通常在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d(从手术后直到下床活动)。并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
1.4 评价指标
本研究方案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并征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对两组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术后Autar评分进行评价。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与体重指数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Autar评分比较
术后24 h、术后1周Autar评分比较分级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分级护理组术后健侧与患侧腿围比较
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4~7 d患侧下肢比健侧肿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评分比较
分级护理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DVT的预防被认为仅仅是临床医生的责任和护理人员无关,因而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缺乏对深静脉血栓知识了解,以及其重要性的认识[3]。术前的骨科病人由于创伤骨折、卧床制动、被动等其下肢静脉呈现血流滞缓、高凝状态[4],发生DVT很容易。但是DVT的发生有一定隐匿性,所以对DVT的危险性的评估有利于预防该病。
通过Autar量表能够筛选出中、高危风险患者,有利于尽早采取预见性护理及治疗措施。赖丽英等[5]经Autar量表评估、干预后,显著降低脑出血后DVT的发生率,干预组发生DVT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级护理制度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6],日本分级护理主要从病人的生活自由度、需要观察程度将其分成四级三度,这两方面合并共12级,如A1、B2……人为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与生活护理属于不同的两个方面,有的患者需要完全的生活帮助,对于病情则不需要密切观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护士越来越多,护士也相对拥有一定下“护嘱”的能力[7]。
表2显示,术后24 h及术后1周Autar评分比较,分级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表3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4~7 d患侧下肢比健侧肿胀明显。对每例下肢大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的个体风险性进行连续客观评价,按照风险程度不同采取干预措施。术后48~72 h对高危风险患者进行重点标示、床边交接、重点观察。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护士风险评估能力。
表4中,根据患者术后Autar评分确定护理级别包括护士的参与,相比单纯由医师下医嘱的护理级别,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得分都优于对照组。次评分方法对护士评定病人护理需求更有意义,也能帮助护士长有效管理病区人力资源,为实行弹性排班奠定了基础。按照DVT风险等级进行分级护理,避免了护理工作中的漏洞。它能让相同能级的护士按照风险级别的护理干预措施来管理相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充分体现了护士层级管理的意义。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篇6
骨科大手术主要是指髋骨周围故障、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等手术,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是指深静脉的血液在流动时出现异常凝结的情况,病情不严重的患者会导致没有齐全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使工作与生活受到影响,严重者则会造成静脉坏疽,最终导致肺栓塞坏死等严重后果[1]。本文分析我院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后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将患者分成实验组以及研究组,每组患者4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5~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2岁;研究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3.1岁[2]。实验组与研究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有比较性。
1.2 方法
本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中,给予研究组的患者采用科学的预防手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常规护理的措施,研究组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应该按摩患者的下肢,并且抬高患者的患肢,在此操作过程中不能将垫枕放于患者的小腿以及窝下,防止出现患者的深静脉不能正常回流的情况,同时鼓励患者要合理的进行锻炼,经常下床走动,还要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吸烟喝酒。(2)机械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慢慢的将充气加压装置与加压弹力袜等各方面机械的措施,使静脉血流在机械性原理的促进下得到良好的循环,防止患者发生深静脉损伤的情况,还能够促进患者股、足等位置血流良好的循环[3]。(3)采用药物进行预防是所有预防措施中最基本的方法,采用6150u肝素钠通过皮下或者脐周进行注射的方式,每隔12h或者24h进行注射,防止出现滥用止血药的情况。
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基本护理措施,具体监督患者的每日用药情况,然后告知患者要进行哪方面的身体检查。研究组患者在实验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主要有:(1)饮食护理,告知患者食用食物时应该尽量挑选一些容易消化、低脂、高纤维等方面的食物,能够有效的防止增加血液的粘稠度。(2)对患者的静脉采取护理措施,由于患者长时间要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因此,应该避免在相同的静脉下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同时也不能在患者的下肢进行静脉滴注,患者静脉滴注治疗的时间不能超过2d。(3)护理患者的患肢,首先要密切的对患者肢体水肿、皮温以及色泽等情况进行关注,如果患者在供血时局部受到压迫等,则会造成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因此,尤其要重视帮助患者及时的更换。(4)预防出现并发症。骨科大手术患者出现深静脉血形成的情况后最容易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咳嗽、恐惧、呼吸困难、胸痛等情况时,则应该考虑患者已经出现肺栓塞并发症,并且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改善。
2.结果
本组研究组的骨科大手术患者通过相关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患肢疼痛、肿胀等情况全部消失,均能够恢复正常的皮肤颜色,且良好的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有2例出现深静脉栓形成,但没有并发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形成的概率为4.4%;实验组骨科大手术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手术位置出现疼痛的感觉,2例患者出现肿胀的感觉,均能够恢复正常的皮肤颜色,但未能够良好的恢复肢体功能。其中,发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有6例,在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形成的概率为13.3%,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6.6%。
3.小结
患者在进行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栓形成通常会与比较繁杂的理化原因有着较大的联系,患者体内的深静脉栓形成会使患者体内的血液凝固性、血流缓慢以及损伤血管壁等会出现升高的情况。通过分析患者手术后的身体状况得知,患者血液循环的情况在开始进行骨科大手术时便会出现显著降低的现象,通常会有50%的下降范围。通常在患者手术过程中使用品会造成肌肉出现松弛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丧失紧张性而造成的。本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中,采用将预防作为主要的护理方法应用在研究组的患者中,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得到有效的减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获得了明显的效果[4]。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护理与预防措施能够促进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得到降低,在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郁静.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0(20):245-246.
篇7
doi:10.14033/ki.cfmr.2016.24.054
在骨科下肢手术中,手术会对患者的组织与细胞造成破坏,手术的伤口比较大,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疼痛现象,伤口处的剧烈疼痛会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应激性的反应,加速组织的分解与代谢[1]。同时,在完成骨科下肢手术之后患者非常容易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问题,不但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而且会导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血压升高,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给予住院患者优质护理、常规护理等护理,其中,优质护理具有很高的护理质量、器械以及药品操作合格率、护理满意度,因此许多医院都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为了进一步探究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患者12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分别实施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60例。其中,A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3.33±3.46)岁。B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2.44±3.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B组实施常规护理。A组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在患者进入手术室的时候,需要给患者讲解骨科下肢手术可能会出现疼痛、疼痛原因等方面知识,同时还要告知自我缓解疼痛的方法[2]。由于手术存在风险,在开展手术的过程中,患者一般均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前,需要亲切地与患者交流,积极开导患者,并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给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让病房内保持空气清新、干净卫生,嘱咐其他人员在病房周围及病房中保持安静。另外,以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手术顺利进行[3-4]。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地缩短手术时间,防止止血带使用时间太长,摆放满足实际需要。同时,正确地选取穿刺部位: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超过上肢的发生率,所以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防止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避免反复穿刺,如果条件需要使用下肢静脉,那么一定要保证针头要细,操作力求1次成功,拔针后按压时间禁止太长,防止局部血栓形成。同时部分会有刺激和损伤血管壁的药物要慎用,同时还要鼓励多饮水或者是适当地增加静脉输液量,促使血液黏稠度降低。同时在患者患处温湿敷,可以顺利地降低血管痉挛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应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各时段疼痛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烈;应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患者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分析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5]。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7、14 d的VAS评分比较
A组术后2、7、1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A组护理满意度为100%,高于B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2896,P
2.3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相比,A组深静脉血栓形成者4例,占6.67%,B组为10例,占16.67%,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7.4321,P
3 讨论
在骨科手术中,优质护理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医院的声誉、地位也有很大的影响[6]。在目前医院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给予病情讲解、健康指导,既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质量和综合素质。此外,优质护理不仅十分具有针对性,对患者各种临床症状早发现、早治疗,而且还可以减少患者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如恐惧和紧张,并且还能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顾虑。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升护理效果[7]。
本次研究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过程中使用优质护理,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应用骨科下肢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组研究,一组使用常规护理,一组实施优质护理。在完成护理干预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实际护理效果,A组术后2、7、1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帮助患者康复,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升患者后期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Aggarwal A,Puri K,Liangpunsakul S.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cirrhotic patients:Systematic review[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19(11):5737-5745.
[2] Michiels J J,Michiels J M,Moossdorff W,et al.Diagnos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and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recurrence and 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the primary care medicine setting anno 2014[J].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5,1(15):29-39.
[3]何永凤.优质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127-128.
[4]马惠敏,赵金彩.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6(5):686-688.
[5]桑红霞.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5,4(11):1548-1549.
篇8
静脉血栓栓塞指的是血液在非正常状态下在深静脉内发生凝结,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下肢回流障碍性疾病,同时也是骨科大手患者在术后常见的一种主要并发症,包括类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两种,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会对生命造成威胁[1]。该次研究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的94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模式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旨在探讨其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研究的94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患者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44~91岁,平均63.8岁;患者体重43~89 kg,平均61.1 kg;干预组患者中男33例,女14例;年龄43~89岁,平均63.3岁;患者体重42~91 kg,平均61.4 kg。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在手术期间实施护理;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手术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1)术前:① 心理:将病情的基本情况、手术方法、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将接受同一项手术治疗成功的病例向患者进行介绍,并将其修复成功的术前、术后对比照片向患者进行展示。使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显著增强,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医护人员在积极的为其进行治疗,保证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2]。② 饮食:做好相关的饮食指导,进食一些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忌烟、酒、辣椒等刺激性相对较强的食物,每天水的摄入量应该保证充足,使血液的粘稠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③ 宣教:由责任护士将术后易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症状表现、相应后果向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工作要保证全面无误,尤其是一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如年龄较高、有吸烟史、体质肥胖、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长期处于卧床状态、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外伤程度严重的患者,预防工作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3]。④ 适应性训练:通过术前训练使患者充分适应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由于不适应在卧床状态下大小便而导致出现尿潴留或便秘症状,或在用力排便过程中导致腹压水平明显增高,而对下肢静脉回流造成不利影响。(2)术后:① 常规护理:对手术方式、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方式、术中用药情况、术中出血量、止血带使用情况、人工假体和骨水泥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对患者的术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据实际病情及手术具体方式帮助患者安置正确舒适的,对伤口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使引流保持通畅,防止出现由于引流不畅而导致的伤口出血、肿胀现象,形成血肿而对静脉回流造成影响[4]。② 下肢保护:尽量避免通过下肢为患者输液,使血管内壁的完整性充分保持,避免患肢穿刺或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操作,输注过程中有可能对血管产生刺激的药物在应用前应该先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5]。对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深静脉血栓的人数、护理服务满意度、医疗费用、住院恢复治疗时间进行对比研究。
1.3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常规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有1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1.9%;干预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3%。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住院治疗费用和手术恢复治疗时间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治疗费用分别为(10519.47±424.51)元和(7169.16±395.42)元,两组住院治疗总费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是临床骨科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预防接受大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是对该类患者在手术后实施护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手术治疗能够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骨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应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的必要性给予充分的认识,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能够进行对不同的病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对经验教训进行及时的总结,达到使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学术水平、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的目的,从而保证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防止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的出现[6]。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13(13):382-383.
[2] 丁兰英,胡红英,刘健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5(16):154-155.
[3]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10,13(12):145-146.
[4] 蒋秋萍.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0):121-122.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7月~2013年9月骨科大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7.6±8.7)岁。所有患者皆为外伤所致,人为暴力外伤患者19例,车祸28例,高处坠落伤43例,跌倒伤11例。手术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1例,髋动力螺钉内固定术37例,腰椎内固定7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15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方式、致伤原因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术前对患者原发性疾病进行积极控制,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相应措施。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定时指导患者排便。
对于患者交谈,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解释不同锻炼方式的好处,促使患者术后尽早做功能锻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2000IU/d,连续使用8d。对患者下肢周径增加、皮肤发红、皮温升高、下肢红肿、疼痛情况的发生进行观察。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应及时采取静脉造影,确定患者是否有DVT发生。
1.3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患者3例,占6%,对照组12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24%,差异显著(P
3结论
在临床上,行股骨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书等手术后,并发DVT几率极高。经研究显示[2],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全膝置换术后并发DVT几率为53.6%,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几率为42%,同时,DVT也是引发术后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及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致死率最高的疾病。
术后,除了采取心理与饮食护理外,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对患者术后DVT有重要作用。术前做有效地肢体锻炼,术后积极观察患者下肢的血液状态。术后并发DVT一般于3d左右,在术后3d左右密切对患者下肢的肿胀程度、颜色、压痛、皮肤温度等进行检查,且与健侧对比[3]。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处理。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并嘱咐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可使用低分子肝素与尿激酶做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
从相关研究中显示[4],使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国内学者对低分子肝素在下肢骨折术后预防DVT情况进行观察,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情况。从结果中显示[5],实验组未出现DVT,而未使用低分子肝素组则占30%患者发生DVT,其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刘锐,贾思明,李姝,等.康复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57-58.
[2] 贺梁,王江,南林等.腹部肿瘤根治术后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J].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57-60.
篇10
骨科疾病种类较多, 病情较严重, 主要导致患者行动受限并产生疼痛。临床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包括髌骨骨折、粉碎性骨折、髋部骨折、尺神经损伤、先天性髋内翻等, 治疗此类骨科疾病的首先方法为手术治疗, 但是在骨科大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引发深静脉血栓, 严重者引发脑、肺栓塞而危害生命健康[1, 2]。随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护理效果逐渐引起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本文为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骨科大手术中应用时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意义, 将本院骨科90例需要进行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早期护理干预, 比较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0月在骨科进行大手术的90例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中男34例, 女11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6岁, 平均年龄(54.20±7.14)岁;其中髌骨骨折16例、粉碎性骨折12例、髋部骨折9例、尺神经损伤5例、先天性髋内翻3例。观察组中男32例, 女13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11岁, 平均年龄(53.10±7.19)岁;其中髌骨骨折18例、粉碎性骨折14例、髋部骨折6例、尺神经损伤6例、先天性髋内翻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大手术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 按护理规范进程进行护理操作, 如检测患者生命指标变化及伤口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健康宣教:①在手术前期对患者进行疏导, 让其了解深静脉血栓的致病因素、病情程度及预防因素, 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②病情护理:随时观察患者的下肢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下肢出现水肿、充血或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时及时处理。③下肢按摩护理:在患者行大手术前后, 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 力度要缓和、轻柔, 按摩30 min/次。④机械性护理: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足底静脉泵的作用下, 加快患者下肢血液流输。⑤术后护理:将患者患肢抬高, 多进行足部活动并尽早下床活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护理效果。护理效果评价分为明显好转、好转、无好转, 总有效率=明显好转率+好转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5.66%, 对照组为64.4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严重影响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3]。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血液流通不畅导致血液堆积在深静脉中凝固的现象,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可并发脑栓塞或肺栓塞, 加重患者病情。随着护理工作的发展, 护理手段及效果备受重视, 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护理方法有护理干预、综合护理、针对性护理等多种。目前, 有报道表明, 有效的护理方法可预防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4, 5], 因此本文比较了早期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意义。
本研究中早期护理干预方法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病情护理、下肢按摩护理、机械性护理及术后指导等多方面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早期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具有重大的护理价值, 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提高护理效果,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Endemann DH, Schiffrin E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J Am Soc Nephrol, 2010, 15(8):198-199.
[2] 翟洁婷. 骨科大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中国当代医药, 2012, 33(19):108.
[3] 何俊玲.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0(1):45.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156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72例,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疾病常规护理;选取我院同时期患者135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65例,平均年龄在58岁左右,观察组患者进行疾病常规护理之余术前还需进行危险评估。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如下。
1.2.1干预措施
对照组只进行疾病护理常规,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至少7天以上。把重点放在恢复功能重建与全身支持上。提前对一切并发症做好预防工作,并进行诊疗与护理;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有压疮、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术后感染和术后围绕功能。观察组除进行疾病常规合理还需进行术前危险评估并实施前瞻性干预措施。具体步骤如下:1)对入院患者进行严格评估,并确定有高度病危的患者;2)对刚进行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恢复期间应多对肢体功能进行锻炼,从而达到血液流通的目的。3)若需要静脉输液,为了不产生机械性损伤与血栓形成,应避免在同一条血管上多次穿刺用以减少损伤血管内皮。4)肥胖或者心肺功能不健全的患者,为避免血栓发生应为患者选择适合其腿径的加压弹力袜,并时刻观察其血液循环情况。5)对患者时刻观察其病情。
1.2.2术前前瞻性VTE评估和宣教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排查,对高度危险患者采取护理评估与护理措施。对于特殊的患者进行静脉血栓的知识宣教,比如老年人、肥胖患者、原有创伤、制动、以往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手术预计时间大于45分钟的患者,让其掌握脚踝内旋、外旋、背伸和腓肠肌、肱四头肌等的简易运动方式。患者应戒烟、戒酒、控制血脂和血糖。
1.2.3 术后VTE综合性防范
1)注意肢体的摆放,抬高患肢,为了不影响小腿的深静脉回流不应单独垫枕;2)进行早期锻炼,麻醉复苏后没间隔30分钟做足趾活动5分钟;手术六小时后开始做10~15组/次,2~3次/d 的踝泵运动;腓肠肌收缩保持10s/次,10次/组,4~5组/d;肱四头肌等长收缩保持10s/次,10次/组,4~5组/d;肌群收缩保持 10s/次,10次/组,4~5组/d;多做咳嗽动作,情况允许下可下床运动。3)物理干预;用弹力绷带包扎,锻炼期间,家属可对其患肢肌肉进行挤压运动,10min/次,1次/2小时 。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对照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观察组无1例肺栓塞发生;对照组有2例肺栓塞发生,其中无深静脉血栓前兆的患者有1例。两组比较静脉血栓栓塞症总发生率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越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就越高(P
表一 两组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与其VTE危险分度相关性比较
4.讨论
下肢骨科大手术其实特指骨盆和髋臼骨折手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FS)、膝关节骨折及韧带重建手术等。形成深静脉功能不全,会妨碍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慢慢会形成静脉血栓,甚至导致残疾,而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因为深静脉中的血液凝结,堵塞静脉腔,使静脉回流受到阻碍。深静脉脱落会导致肺栓塞形成。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是非预期死亡与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经本次研究表明,术前进行前瞻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评估是必要的;可根据病例进行教育干预,做好预防措施,用以改善患者手术后血液高凝的情况和静脉血液停滞缓慢:手术后应开始功能锻炼、预防性抗凝、适度补液、使用弹力绷带、合理的摆放、足底动静脉泵等。在患者完成骨科大手术后,应注意防范静脉血栓栓塞症,在防范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静脉血栓栓塞症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原有是否带有残疾、年老耐受力减弱、是否有外伤史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因为患者手术后静脉血栓栓赛症发生率与手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正相关,所以即使加强防范,也有一定的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笔者体会,应对高度患者与及高度患者加强护理:
1)应该做到仔细观察尽早诊断:为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应该观察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肢体肿胀程度,如果两侧的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相差大于1cm,应及早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表现,水肿、小腿疼痛不适、Homan征阳性、静脉扩张,也有一部分会因为肢体有创伤而忽略血栓的表现。
2)对深静脉血栓患者加强护理,对于对照组中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继而会引发肺栓塞症,对其应加强护理。对该种患者应正确给药;卧床休息,把患肢抬高到肺平面20~30cm;禁止对患肢进行按摩和对血栓形成的患肢进行静脉输液;注意不可着凉;保持大便通畅,不可用力排便,以免使血栓脱落。如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胸痛、呼吸困难时,应观察是否是肺栓塞。
3)根据文献表明约有70%被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所以应严密观察骨科大手术患者。时刻注意患者的表现,备好应急装置,如:气管插管、简易呼吸皮囊等。
5.参考文献
[1] 刘金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21(3):91—93.
[2] 黄静,林婉娜,罗玉珍.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125.
[3] 李耿,喻文亮,于学军,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和死亡指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的应用[J].中华急症医学杂志,2007,16(5):518—521.
[4] 孙岩,刘洋,张十一,等.导管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国现代普通外壳进展,2011,14(4):273—276..
[5] 李银红.ICU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9,23(2):475—477.
篇12
前言: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常见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死亡率是很高的,以往由于临床的漏诊和误诊,故传统的看法认为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少见。近年来对其研究的深人和诊断的辅助检查技术迅速发展,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1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情况
深静脉血栓栓塞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进行预防血栓形成,其发生率很高。在美国,经静脉造影证实,髋关节置换术后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很高的,约为50%左右,膝关节置换术后甚至高达85%。在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很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最高,膝关节置换术后其词,近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比较低。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为手术后前半月左右,在手术以后约1个月中,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仍然很高的。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是由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失血,术中及麻醉而导致的病状;静脉内膜损伤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束中过度屈伸关节、牵拉挤压软组织而导致的,继发形成凝血块;血液高凝状态是因为创伤和骨科手术后凝因子的改变、纤溶系统的异常均促使静脉内血栓形成,血管内血栓脱落沿血液回流,经右心系统进入肺动脉,引起肺动脉栓塞。
2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
2.1手术前的预防管理
手术前的预防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避免或者早先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的症状,及时治疗。手术前的预防管理中,首先,对糖尿病、高血脂、患有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及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询问。其次,术前对患者进行及时补液,使患者体内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再次,术前可预防性注射抗凝血药。
2.2手术中的预防
由于在骨科手术中也会有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因此在骨科手术中要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术中对患者的输血尽量选择新鲜血或成分血。手术中的协助和配合动作尽量轻柔,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血管损伤。术中对患者及时行静脉补液,手术中的预防措施也能够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
2.3手术后的预防措施
手术后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各类事项,不仅要主要到用药的管理,还要注意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和良好的护理管理。在这个阶段不仅要让病人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回复,还要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抗凝血药的应用对预防静脉血栓能发挥重要作用。术后可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在用药的时候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注射时应避免进针过深,并用棉球长时间按压针孔。注射后提醒患者不要热敷以防止出血,并观察注射部位局部出血情况,用药期间监测患者切口部位、皮肤黏膜、消化道以及其他身体器官有无出血倾向。
手术后病人的恢复情况离不开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工作。因静脉血栓栓塞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预防管理工作应从密切观察和监护做起。术后应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及肢体皮肤颜色和温度进行密切观察,如患者患肢发生局部跳疼,进行行加重,皮肤浅表静脉充盈或怒张等症状,则提示静脉血栓症的发生,应及时告之医生进行处理。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均需一定程度的制动,因此,护理对预防静脉血栓症具有重要意义。术后需抬高患肢,注意避免在腋下或小腿下垫枕,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术后早期应鼓励和督促患者多行患侧肢体关节和肌肉的伸屈活动功能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在护理中应当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预防教育指导工作是骨科手术前后都必须的工作,这项工作是针对高危患者及家属进行静脉血栓症的预防教育指导。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使得病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工作。病人的家属应当对患者术后饮食进行管理,督促患者戒烟酒,食少盐低脂、富含维生素和高蛋白的营养的食物。提醒患者多饮水,以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
3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措施
3.1抗凝
在骨科手术前后病人一旦出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状,一定要及时为病人诊治,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抗凝药品肝素和华法令联合使用。开始时用肝素,一定要控制好肝素的剂量。华法令开始使用需与肝素/LMWH重叠,肝素/LMWH使用时间一般5~7天,或当华法令连续2天达到治疗作用时停止。对静脉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持续时间比较长,应该治疗3~6个月左右,对有原发高危因素者,不应少于6个月,反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或持续存在高危因素者需终身抗凝。
3.2溶栓
除了上述的肝素和华法令的配合使用之外,还有一种药物治疗措施,就是使用尿激酶和链激酶进行溶栓。尿激酶、链激酶溶栓可以快速溶解血栓,主要治疗较大的静脉血栓栓塞,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出血危险极大,骨科术后患者一般不主张应用
3.3腔静脉滤器
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过程中,配合腔静脉滤器是比较好的治疗措施。腔静脉滤器适应于包括抗凝后仍反复发生栓塞者、有抗凝禁忌症、已发生并发症、以及关节置换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最近有学者建议对于骨科术后早期发现的静脉血栓栓塞可以预防性放置腔静脉滤器。此外,在放置腔静脉滤器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介入治疗的疗效也得到了肯定,按照选择的先后包括经皮经导管溶栓术、经皮经导管碎栓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和经皮经腔支架放置术等。
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如得不到及时预防和治疗,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患者的危险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病尤为重要。
篇13
1.1资料来源选取重庆某医院2009~2011年骨科大手术病例107例,其中68例为单侧或者双侧全髋关节置换,5例为右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34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2研究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以及有无危险因素,将107例病例进行分组,然后按照预防骨科大手术DVT的具体方案中规定的预防时机、用药品种、给药疗程对每一病例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骨科手术患者VTE的危险分度及判断指标分别是低度危险手术时间小于45min,年龄小于40岁,无危险因素;中度危险手术时间小于45min,年龄40~60岁,无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小于45min,有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大于45min,年龄小于40岁,无危险因素;高度危险手术时间小于45min,年龄大于60岁,有危险因素,手术时间超过45min,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极高度危险手术时间大于45min,年龄大于40岁,有多项危险因素,骨科大手术、重度创伤,脊髓损伤。
2结果
107例患者中,其中全髋置换(包括单侧和双侧)68例,男21例,女47例,年龄35~80岁;人工股骨头置换34例,男11例,女23例,年龄63~87岁;右膝关节表面置换5例,均为女性,年龄70~75岁。在所选取的107例患者中,低度危险8例,中度危险19例,高度危险63例,极高度危险17例。所述病例在术前检查均无下肢静脉曲张及青紫、肿胀、压痛。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手术指征,术中操作严谨。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56d,平均住院时间为23d。对于低度危险的患者,在手术前后均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以及活血化淤的药物;在中、高度以及极高度危险组均使用了抗凝药物和(或)活血化淤的中成药。
(1)预防使用抗凝药物的指征:使用合理率达到了100%,并且都在同时使用了基本预防措施、物理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
(2)预防使用抗凝药物的开始时间和时限:99例使用了抗凝药物或者活血化淤药物的治疗组有60例(60.61%),开始预防的时间选择正确;有39例(39.39%)开始预防的时间选择错误,其中33例为开始预防使用时间过早,而且手术前12~24h未停止使用抗凝药物和活血化淤的药物,6例为开始预防时间太晚(72h)。在预防时限来看,有91例患者得到了足够疗程抗凝预防,8例患者药物预防的时间短于指南所规定的最少10d的预防时限。
(3)预防深静脉血栓所选用的药物:①完全不符合指南推荐的有19例,选用的药物均为活血化淤的中成药;②基本符合指南推荐的有60例,即选用的药物中既有指南推荐的低分子肝素,而且基本都是在术后24h内即开始使用,但这60例中同时合用了一种或者几种活血化淤的中成药;③完全符合指南推荐药物的有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