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业研究背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近三年广东有关的统计数据来看,广东的经济和建筑业保持着高速发展。
1.建筑技术日新月异,新规范、新技术不断推出。近年来,修订颁发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大量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核电等技术要求高的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涌现。《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建筑业规划》)提出的技术进步目标是: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东省支持建筑企业开发应用各种新技术,加强节能、环保、智能化等建筑业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专业施工技术、尖端施工技术的联合攻关,大力推广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版》,多项广东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立项。
2.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绿色施工行业要求快速提升。《建筑业规划》提出的建筑节能目标是: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的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广东省新近出台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立技术创新与示范重大科技专项,“十二五”期间投资1230亿元用于绿色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深入推进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水平,推进生态省建设。
3.国家对建筑业违法行为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实施招投标制度,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对建筑安全事故处罚力度加强,国家要求有效遏制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到2015年,要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1%以上,这会使得建筑监理、工程咨询业迅猛发展。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最近正加紧制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编制》,该标准的出台将为广东建筑业规范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执法依据。
二、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培养
“十二五”时期,建筑业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局面,建筑业已全面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和岗位持证上岗制度。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正逐步发生深刻的变化,招投标制、代建制、项目管理制的广泛应用,建筑施工企业急需一大批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结合《建筑业规划》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要求,高职学院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培训
《建筑业规划》提出,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引导和支持后备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专业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高职学院要积极参与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根据企业的需求,实施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合作模式,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东省内唯一以建字开头的高职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采用基地化培训、施工安全轮训和适时鉴定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企业、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五年来,学院为企业法定代表人、一级项目经理和省直企业各级项目经理、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共1.6万多人提供了业务培训服务,为全省施工企业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轮训和三类人员安全生产继续教育培训达到6000多人。今后,开展各类从业人员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将是学院背靠行业办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高职院校应加强技术培训软件建设
《建筑业规划》提出,加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强其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的自觉性,加强注册执业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执业人员素质和执业水平。高职学院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条件建设力度。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继续教育培训部,设立专职人员,承担了广东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训网络建设示范》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培训提供较完备的现代化培训服务平台。
(三)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应引入行业职业标准
《建筑业规划》提出,要制定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明确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位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上岗,提升专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近年来,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重点专业带动,在土建类主干专业开展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引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进行有效对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整合改革,在局部的课程和专业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得到了行业的初步认可,这将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教学改革工作。
三、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特点
由于目前广东省建筑业企业面临着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施工现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建设队伍整体素质较差等方面的问题,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特点表现在:
(一)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
随着“十二五”期间楼宇智能建筑、绿色节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土建类专业必须引入电子信息、物联网等技术,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突破传统的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标准,跨学科、跨专业开拓新的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现代建筑需求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在高端技能上力求与世界水平接轨,引领行业企业技术的发展。以往高职学院不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的观点已经过时,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科技研发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再局限于本科院校,已也成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义务。
(二)管理人员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建筑行业高度综合复杂的特点,决定了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技术项目、工程项目充当团队领军人物,要求既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标准、工艺要求,又要具备项目管理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熟悉国家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能够组织操作人员文明安全规范进行项目实施,并能够随着现代建筑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引入,适时跟进国家规范管理,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进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与时代同步发展。
(三)一线操作人员提升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能力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建筑业中土建施工企业一线操作人员主要由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工承担,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机械设备及信息技术已经大量渗透进入建筑业,一线操作人员必须能够操作现代建筑机械设备,适应新技术的应用,掌握新工艺,学会使用新材料,在技术领域具有一定技术特长和竞争力。《建筑业规划》指出,要重点依托建设类中等职业学校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推进建筑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证书的持证上岗制度,建设稳定的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一线操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将是终生的,也将是长期的。
参考文献:
[1]《2011年广东“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3]《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2
一、建筑企业推行营改增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两税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通过采用营改增的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税收深刻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因此,建筑企业为了减少税收对它造成的影响,企业往往会筹划纳税的方式,降低税收的支出。但是,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企I却无形中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很难大幅度降低税收费用,所以,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这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观,有效降低了企业纳税的费用,企业可以将更大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大大提高 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背景下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积极影响
1、避免企业重复征税,减小企业的压力
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前,我国实行两税并行制,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它一直推行营业税,其税率比较高,这就加大了建筑企业的负担。我国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有效降低了建筑企业税负的压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2、完善企业资产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建筑企业在推行营改增之后,其为了减少增值税的总额,会采取增加进项税的方式,因此,企业就会寻求更多可以抵扣的项目。所以,企业会寻求购置新的设备,从而可以获得进项税的发票,这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机械化水平,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3、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我国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指出:对于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纳税人可以从销项税额中对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更新硬件设备,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当企业全面扩围之后,由于转让无形资产也需要缴纳增值税,因此,这就推进建筑企业的技术革新,加大研发的力度,积极进行创新,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推进施工企业的精细化发展,实现专业分工
建筑企业在推行营改增之后,避免了重复缴纳增值税的问题,企业各项环节都可以实现增值税抵扣,保证了上下游链条的统一,可以推动企业的精细化发展,在企业中实现专业化分工。
(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负面影响
1、加大了建筑企业的资金压力
建筑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工期往往比较长,经常出现拖欠工程款的情况。企业不仅需要缴纳增值税,还面对着工程款项拖欠的压力,而且,企业和供应商会签订买卖合同,但是由于其资金短缺,导致交款的时间拖延,因此,企业不能得到增值税发票,所以,这就导致了资金的流失。
2、增加了企业管理的成本
过去,建筑企业一直施行营业税,这种收费方式比较简单,缴纳时核算即可。但是,在推行“营改增”之后,缴纳环节变得复杂。增值税发票的日常开具、抵扣等都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手续,而且更为严格。因此,建筑企业就需要强化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这一系列的工作,从而可以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所以,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管理的成本。
3、“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的税负增加
从理论上来说,建筑企业在采取“营改增”政策之后,其税负将会大大降低。但是,对于我国很多建筑企业来说,他们采取的管理方法比较落后,管理比较松散,从而导致忽略了对进项税额的管理。在建筑企业中,企业可抵扣成本中的部分支出不能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再加上由于建筑企业为了获取增值进项税,购置了大量的设备,增加了成本,很多企业的税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
4、企业目前的管理模式容易中断增值税抵扣链条
对于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主要采取承包责任制,建筑施工企业在获得资质之后,会将各个环节的施工任务承包给下属的施工单位,因此,这就导致了资金、货物的流向的不一致,从法律来说,这违背了增值税抵扣的要求,从而中断了增值税抵扣的链条。
5、政策衔接的难度加大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施工的周期通常比较长,因此,很多在建设中的工程不能随意更改,因此,在施行“营改增”政策之后,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衔接难度。很多企业的工程款项拖欠很久,但是几乎没有进项税额扣除,从而加大了资金周转的难度。
三、新时期背景下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策略
(一)强化对“营改增”业务知识的培训工作
在施行“营改增”策略之后,面对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建筑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在推行该政策之后,建筑企业的纳税人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财务人员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要逐渐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其次,采取管理人员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纳税筹划工作,保证税制的衔接工作。
(二)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
在推行“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要想实现抵扣,就要获得专用的增值税发票。所以,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他们要重视对专业发票的管理。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强化员工的思想意识,将增值税思想贯彻始终,认真负责对待发票的数量、时间等一些问题。同时,企业要依据自身的情况,在不违背国家营改增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恰当的增值税发票管理条例,保证相关人员按照规定工作,切实强化发票的使用和管理。
(三)加强纳税筹划,减轻赋税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如果企业重视纳税筹划,并且进行了合理的筹,则企业将会有效降低税收,如不能进行合理的筹划,则可能会增加税负。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企业需要明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减轻自身的赋税,所以,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共同商议,尽可能抵扣进项税,从而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另外,企业为了减少进项税额,可以通过一定的劳务购买,合理进行税收的筹划,以便可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四)规范企业施工的过程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项目部门和施工班组都是临时搭建的,因此这可能对后期的协调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施工需要购买重要的建设材料,还需要很多周转材料。这些工作都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来完成,而不是临时施工队伍。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在购进施工材料时,可以向供货方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可以进一步规范施工作业的行为,减少企业的税负。
(五)完善企业财务报表的列报
建筑企业在采取营改增政策之后,会计的换算项目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的业务处理步骤发生了转变,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愈加复杂化。而且,企业采取人员不能依据以前的报表进行编制。所以,这就要求他们适应税制改革的要求,完善报表的列报编制过程,有利于保证财务信息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提高,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变。国家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有效降低了企业纳税的费用,企业可以将更大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也能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企业要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完善企业财务报表的列报,进而使企业可以进一步减轻税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1]余建华.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5,01:18-20
篇3
一、传统建环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及问题
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急剧扩大,且市场需求形势也在日益变化。虽然全国每年仍有非常多的建筑建设工程,但传统的暖通空调设计、锅炉供热等市场需求并未显著增长,而目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衍生出来的相关新兴工作则非常多,毕业生需求量大[1]。所以通过生产实习,将学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是一个快速适应新工作环境的重要途径[2]。
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包括供热、供燃气和暖通空调设计等方向。在全国有100多所高校开设这类专业,但各个高校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其生产实习的侧重点也不同,课程以暖通空调为主的高校联系的实习单位多数为暖通空调单位;课程以供燃气为主的高校联系的实习单位多数针对燃气类相关公司;而且很多高校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不够重视,主要以参观为主,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建环专业不仅是培养具有建筑空调、通风、燃气和供热这些专业知识的人才,更是能在上述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与环保甚至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单靠课堂书本知识或者传统“走马观花”的生产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对生产实习的模式进行新的探讨和改革,真正的让生产实习服务于学生,为毕业生找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二、生产实习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一)实习单位
我院建环专业此前以暖通空调方向为主,对天然气、供热涉及面较窄,尤其是在当下倡导的“绿色建筑”背景下,学生就业面就相对较窄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利用专业老师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关系,对实习基地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除了传统的暖通空调行业,增加了多个方向的实习单位,基本覆盖了该专业毕业的所有方向。如暖通空调方向的实习基地有富士通将军中央空调有限公司,燃气方向的实习基地有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供热方向的实习基地有江苏双良锅炉有限公司,节能环保方向的实习基地有常州冯士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绿色新能源方向的实习基地有江苏双志新能源有限公司等。通过充分利用专业老师的合作资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实习基地,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企业实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实现产学研合作,也能增强企业对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建成牢固的双向生产实习模式。
(二)实习课程
生产实习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而生产实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所收获。虽然企业会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相应的设备进行介绍,但不会讲的很深入,且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会出现听不到或听不懂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后续的实习失去兴趣,走马观花走过场,甚至根本就没有用心的去观察设备的工作流程及相应的功能。因此需要在出发去企业之前开设实习课程,课程时间很短,准备十分钟的板书或者PPT皆可,主要讲授一下本次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参观流程、参观内容、设备介绍、工作流程等,尤其涉及要去新能源、新型节能环保的相关企业,这部分在专业课程中并未涉及,而是国家和社会就业市场需求量大的新兴行业,则更需要提前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这些书本以外的内容。通过这短短十分钟的时间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对所参观单位的感性认识,将来参观实践时能够很好的印证实习老师所介绍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实习内容认清重点、举一反三。
(三)实习内容
生产实习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实习主题,周密可行的实习计划,对生产实习过程的时间节点、实习进度和经费预算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实习老师不能到了实习基地把学生交给实习单位负责人就不管了[3]。实习老师必须与实习企业公司的相关人员提前商量协调具体的实习进程,并在实习的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一方面确保学生的实习安全,与学生一起实践学习,将实习基地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此外,要求学生坚持写实习日记,成立学生实习小组并设立小组组长,负责整个小组内部的相互交流、日记查看等。
最终在实习结束阶段,再组织学生与实习单位负责人集中见面,让带队负责人对学生的实习给出总体评价,让学生对实习过程还存在的疑问向带队负责人请教探讨,切实增强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交流。
(四)实习分类
每年集中参加的实习时间有限,不能对所有的实习基地面面俱到,因此每年都得对生产实习地点的确定提前进行规划。生产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对所学专业、自己兴趣爱好乃至将来的就业方向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每年的学生自身情况和当年的就业市场方向逐年调整实习基地的名单,尤其是有些准备出国的、考研的、自主创业的学生需要提前沟通并妥善安排,避免学生实习过程中懒散、无所事事。所以首先得列出我们所有的实习基地给学生自主选择,然后筛选出其中意向最多的几个实习基地作为实习老师带队过去的实习单位;其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跟企业沟通,将选择其他实习基地的同学派遣到实习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如愿以偿得去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方向实习,甚至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定性联合培养,更好地根据学生个人的需求,解决学生实习乃至就业的问题。如我院建环专业根据目前社会“绿色建筑”中对建筑信息化、可视化的专业需求,通过与学生及相关企业交流,安排部分感兴趣学生进入该企业进行专业的BIM建筑软件学习开发。通过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规划来自主选择相应的实习基地,并通过多种渠道来实施这样的生产实习,不仅解决了学生实习积极性的问题,还促使他们对工作就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他们今后就业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三、结束语
生产实习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培养出适合目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生产实习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生产实习基地;实习老师要明确实习的具体内容,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内外兼修,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成为符合绿色建筑大背景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52-02
一、引言
当前中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环境保护、住宅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尖锐,城乡建设变得高度复杂化与综合化,城乡建设急需从粗放的规模扩张向精细的内涵质量提升转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从城乡的发展趋势、城市的整体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分析入手,在更高的视角、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定义建筑在城乡中的角色,使之和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然而,一些工作内容和建设任务远非建筑学专业所能包容和解决,于是,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分离出来,成为与建筑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越来越庞杂,因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有待优化。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正式施行,意味着传统城乡规划工作理念、方法和思路将不断更新,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意味着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要有所更新,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进行变革。
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城乡规划课程积极性不高。首先,建筑学本科学生大都认为建筑学专业应重点把建筑设计学好,城乡规划知识对做建筑设计影响不大,学习积极性较差。其次,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规范性和实践性,因此,理性思考、系统解决城乡建设中的问题是城乡规划类课程教学重点强调的,当学生做设计时,就会感到约束条件太多,自己发挥的余地太小,无法体会在遵守刚性约束下进行创新设计、巧妙解决建设问题的乐趣。最后,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对知识目标要求较高,对能力目标要求较低。如“城市规划原理”,当前大多数学校对该课程检验知识目标的方式是闭卷考试,而学生对考试要背诵的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把它当作建筑学课程里“最乏味的课”。
2.思维模式跨度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茫。目前多数院校建筑学本科教学是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核心展开的,其主线基本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建筑单体设计到群体组合,因此,建筑设计教学一般从一年级的构成角度的一个方盒子开始空间设计,然后到二年级的工作室、幼儿园、别墅等小型建筑,再到三年级的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等复杂的建筑,最后到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转向以城乡规划课程为主的住区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一到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十分强调从构成角度进行建筑设计,设计题目的基地条件十分简化,对设计限定条件没有明确要求,甚至可以根据构思的需要假想基地条件。这就造成建筑设计中对建设环境的综合分析与利用方面的训练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形成了把配景当环境、就建筑论建筑的建筑观,没有建立起建筑设计应从建设环境分析开始的环境观、城市观。而四年级的城乡规划类课程强调系统分析、理性、科学决策,其设计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复循环优化的过程,与建筑单体设计理论偏重艺术差别巨大,学生在进入城乡规划理论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内容较粗,理解规划理论较浅,很难在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之间快速建构起联系。当设计题目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从单一的建筑要素发展到政策性、综合性极强的城市空间、建筑群体及其他各种相关要素时,学生往往理不出头绪,设计思路很不清晰。
3.知识衔接不顺畅,教学标准无据可循。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系列主干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这些课多安排在四年级,各课程之间时间间隔较短,或者知识教授次序颠倒,造成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严重脱节,一些重要理论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理解和运用到设计课的训练当中,建筑学四年级的设计课业就已结束,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匮乏,设计实践能力不高,大大削弱了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的意义。如“城市规划原理”课既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知识,又要重点讲授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作为后续的“住区规划设计”课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
目前各院校按“专指委”的导向性要求都基本上制定了一套有关城乡规划教学的课程体系,但“专指委”对具体课程无具体的要求,“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规格”和“培养方案”都是指导意见,这就造成了各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学重点、培养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异。目前,除“城市规划原理”课有材外,其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很大,最终,很难衡量毕业生的实际城乡规划方面的知识构成是否达到“专指委”的“培养目标”要求。
三、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教学团队以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改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设计实践要求和社会热点。目前除2010 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厚达712页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教材外,其他城乡规划类课程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如住区规划设计教材,目前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的住区建设以小高层、高层为主,而教材却还以底层、多层为主来讲解,理论落后于实践,和实践应用脱节,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着重讲解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设计思路与手法。另外,针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对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采用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城乡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和课时数都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城市规划原理”采用理论讲授与学生调研、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住区规划设计”课中,住宅类型与居住区布局、环境调研分析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需求,探寻解决之道,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拓展设计方案构思深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如结合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和谐社区、青少年创业住宅区、廉租房住区等纳入教学。
2.培养价值观念、培育思考理性――系列设计课中全程融入建筑价值观、城市观、环境观、技术观。城乡规划类课程培育的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是系统性分析影响要素,理性、科学判断与设计目标的主要矛盾所在,进而在设计中巧妙地把矛盾化解,是一个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向设计目标迈进的过程,它强调系统分析、理性决策、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的思维模式,而这恰和目前缺失明确城市、环境限定条件及建筑价值观的建筑学前三年建筑教育中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相反。为了融合这两种思维模式,缩小思维跨度,我们采取把城乡规划知识向前渗透和融入,积极参与到前三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去,从建筑设计基础阶段开始,将建筑价值观、城市与环境观念逐步引入,建筑设计与限定条件关联度逐步拓展。在建筑设计入门阶段,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条件、四邻建筑和景观要素的限定;在基础加强阶段,主要侧重于地域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要素以及既定地段环境空间对建筑的制约性;在综合提高阶段,则侧重于建筑价值观、城市群体建筑环境、基地自身地形条件以及规划控制条件的加强。
建筑学本科到四年级已开设了十分全面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为此,在四年级我们也十分重视对技术理性的培育,主要在城乡规划课程中加强了设计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科学验证的习惯,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可行。如“住区规划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天正、草图大师、3DMAX等实用性设计软件对住宅日照分析、建筑形体、外部空间及景观竖向等进行研究。
3.形成教学体系――以实践素质能力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有效衔接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立足实践,而又不受限于实际,不满足于用一般的设计原理进行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寻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突破点,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扩充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强化思维逻辑,逐步建立研究型设计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上着重强化能力目标要求,从侧重掌握知识改为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研究型实践教学课程包含“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三门课。其中,“城市规划原理”48个学时,是建筑学专业基础课。“住区规划设计”56个学时、“城市设计”64个学时,都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三门课程均在四年级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和“住区规划设计”在第七学期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在前半学期、“住区规划设计”在后半学期,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城市设计”在第八学期开设,以形成较好知识衔接。每门课都包含基础理论知识概论和设计实践两部分,对重要理论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使得城乡规划类知识和建筑类知识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
三门课教学实践措施如下:(1)“城市规划原理”坚持精讲基础理论知识,然后把学生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到实地进行调研并总结,课上专题汇报交流内容,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研究某些问题,提高参与度,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的形成、发展规律与理论,城市的用地分类与用地构成,城市的规模、功能、结构与形态,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街区,古建筑保护和城市更新等知识。另外增加了城市综合体、注册城市规划师案例分析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方式从原来的闭卷考试变为专题研究评分。(2)“住区规划设计”紧密联系当前房地产市场实际,选择学校所在城市的实际案例,模拟设计院工作场景,“真题假作”。课程增设了社区调研分析、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概念构思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系统的、综合的详细规划研究能力。选择经济适用房社区、住区交流空间、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等方向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住区环境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更具深度。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住宅群布局、公共设施布局、绿地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组织等基本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住区规划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3) “城市设计”课的题目选择教研室实际设计项目,增加了虚拟实际设计过程环节,组织模拟方案投标评审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汇报方案并回答教师、同学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方案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评判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阶段、城市设计分析的理论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城市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城乡规划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使建筑学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城乡建设,从更多的视角、更高的视野去研究建筑。建筑学学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社会及城乡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教育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化。我们应积极探索不同时期的教学特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鸿雁.非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篇5
一、房地产业、建筑安装I涉税风险的现状
(一)房地产、建筑安装行业的特点
房地产业,又称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业,它是从事房地产综合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综合性行业;建筑安装业,是指建筑安装工程作业,是以砌筑组合安装为手段,使产品与大地相连固定不动的生产活动。建筑安装业是房地产业的前期工作,而房地产业是建筑安装业的后期销售。由于房地产业中的房产建设是由建筑安装业来完成的,所以建筑安装业和房地产业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是相互邻近的上下游行业,具有较为相似的行业特点。
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具有分包、转包环节多,经营范围广,流动性大,产品多样,施工条件复杂多变,建设周期长,管理困难,资金占用量大等行业特点。
(二)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存在的涉税风险
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由于自身的特征比较特殊,在“营改增”之前普遍存在财务制度混乱、发票管理不规范、虚假发票抵减成本、偷税、欠税的现象。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一般纳税人将按11%的税率实行进项抵扣制,从缴纳营业税变为缴纳增值税。由于增值税的核算模式比营业税的核算模式更加复杂,如何防范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存在的涉税风险,将成为国税机关的重要研究课题。
第一,偷税、欠税风险高,日常监管难度大。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的工程款主要采取两种结算方式:一是预付款的形式;二是进度款的形式。在这两种结算方式下,税款征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较大波动。在工程前期,收款一般较少,增值税进项相对较多,项目无税可缴;在工程中后期,随着工程款的大量收取,增值税销项增加,可抵扣的进项税减少,项目开始缴纳增值税,从而使得税款缴纳的波动较大,不良企业甚至会出现“跑路”的情况,容易造成税款流失。
第二,发票管理不规范,存在发票“虚开”“虚抵”隐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用、开具、保管、认证等的要求比营业税发票更加严格,“金税工程”基本可以杜绝假发票的现象。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目前普遍存在的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建筑承包商虚开发票、虚增成本等行为将给自身带来巨大风险,并有可能担负刑责。由于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无法取得足够发票抵充成本,从而容易催生“代开”“虚开”“虚抵”发票的行业链条。
二、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涉税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的行业特点,容易产生偷、欠税风险
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时间跨度较长,从几个月到两年或三年不等,而在实践中,建设资金大都由施工方垫资,并且建设方拖欠工程款的现象也比较普遍。由此,很多纳税人认为,只要建设方不支付工程款就不需要结算收入和缴税。例如,“甲方供材”的问题,建筑企业通常在工程项目全部结束后才与施工企业结算“甲供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已经使用,按照税法相关规定,应该在使用的时候缴税,因此造成税款缴纳延期,甚至税款流失。
(二)财务制度不规范,法律意识淡薄
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普遍存在纳税人申报计税依据真实性不高的问题,有相当部分建筑业纳税人财务制度不健全,账证不规范,使税务部门的财务报表和申报表存在虚报现象,申报表上的数据与经营实际存在较大出入。
(三)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增添了征管漏洞
税务机关与建委、财政、监察等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不够全面,对当地建筑项目的详细信息缺乏交流,增添了税收征收管理的漏洞。例如,建筑业工程项目的承包权通常是采用招标、竞标的方式而取得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建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都会参与其中,对建筑施工单位的资质等条件进行审核,但是税务机关却不能加入竞招标的过程,不能从源头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计划进程,从而难以对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进行源头管控。
三、全力防范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涉税风险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涉税政策宣传培训,提升企业纳税遵从度
针对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纳税人有关增值税相关涉税法律法规欠缺的实际情况,采取发放纳税公告、办税手册、宣传资料等“静态”方式与平面媒体、网络、电视、广播等“动态”载体相结合的方式,对“营改增”政策和相关税收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广泛宣讲,对增值税的基本情况、发票的领用和使用的相关规定以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营改增”问题进行逐一讲解,引导纳税人自觉落实相关政策,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
(二)严把发票领用关,加强企业日常监管
针对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发票虚开隐患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上,坚持从严管理和限量发放的原则。根据企业经营情况严格票种核定和最高开票限额审批,努力做到“票种合适、票量适量、票面适当”,避免在试点期间超量、超额发售发票。税源管理部门,积极加强对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情况进行摸底,对使用过程中发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有异常的,要及时跟踪,必要时,立即收缴,切实堵住发票“虚开”的口子。
(三)严把专票证认证审核关,强化注销环节的审查
充分发挥“金税工程”信息管税的功能,针对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中的高风险企业,积极开展涉税检查。结合纳税人实际业务、账务处理、申报情况等不定期抽查进项抵扣凭证,对于不符合抵扣条件的异常发票信息,及时核对其生产经营情况,必要时,及时移交评估、稽查部门,严防“虚抵”风险。同时,税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企业注销环节的审核把关工作,对票货不符、账实不符、关联交易等涉嫌发票“虚开”“虚抵”的情况进行重点审核,堵塞企业走逃的最后关口。
(四)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堵塞征管漏洞
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多、产品范围广,要做好对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的涉税风险防控工作,就要积极深化国、地税以及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定期开展数据信息交换,努力实现相关各方能够实时掌握税源动态及变化情况,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管理弱化的问题,切实堵塞征管漏洞,防范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的涉税风险。
(作者单位为青岛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靳东升.“营改增”的意义及效果[J].注册税务师,2013(12).
篇6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in local colleges: tak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Xinqiao, WU Xingying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48-02
一、引言
“营改增”的全面实施是建立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对各行业的发展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该项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长期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建筑业所涉及到的经济部门较多,其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我国“营改增”政策的不断实施,对建筑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营改增”对建筑业企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表现在:简化了纳税程序、降低了税收负担、增加了政策性的辅助与支持、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动力与积极性、密切了建筑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联系。可以说,“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使得建筑业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建筑业企业要想实现全面快速发展,必须要充分借助“营改增”政策之风,制定和实施各项发展策略,全面实现整个行业内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二、“营改增”对建筑业企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一)简化了纳税程序
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前,建筑业企业主要以缴纳营业税为主,以缴纳增值税为辅,而营业税的征收程序较为繁琐,作为价外税,增值税与营业税相比具有诸多方面的便利性。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承担必要的税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各企业的发展也同时进入新常态,对税收程序的要求不断提升。“营改增”实施以来,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建筑业企业的纳税程序,不管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都可以通过便捷快速的渠道缴纳增值税,避免了传统模式下纳税人要经历的各项复杂的程序,减少了纳税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
(二)降低了税收负担
自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以来,税收负担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所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最大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的负担,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不断推进营改增相关政策的实施力度。对建筑业企业而言,实施营改增有助于降低其纳税成本、减轻纳税负担,使得企业经营利润空间进一步扩大。我国的营改增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对建筑业企业的优惠力度不断增大,一般纳税人可以采取简易征收的方式缴纳增值税,对小规模纳税人一直采取各项税收减免优惠,而且各地区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出台关于建筑业各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使得建筑业企业能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切切实实的优惠,避免了传统营业税较重的税收负担。
(三)增加了政策性的辅助与支持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其各项税收政策的实施进程不一,目前营改增政策基本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很多建筑业企业属于营改增一般纳税人,其对营改增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有限。而根据国税总局的规定,各地区国家税务局必须要定期召开对纳税人的培训,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建筑业企业营改增相关政策,并通过对纳税人的相关辅导,使其掌握纳税方法和程序,提升建筑业纳税人纳税的积极性。因此,营改增对建筑业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增加了相关政策的辅助与支持,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到营改增的各项便利性条件,提升其纳税满意度,进而有助于全面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动力与积极性
建筑业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发展的积极性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营改增政策实施以来,使得建筑业企业能够在税收方面变得十分便捷、节约了纳税成本与整个纳税负担,使得很多建筑业企业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ζ浞⒄咕哂薪洗蟮拇俳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营改增使得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的提升,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必过多的考虑传统营业税所规定的各项问题,并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自身的发展方面,进而使得建筑业企业能够以较高的积极性促进自身的发展,进而有助于活跃整个国民经济。
(五)密切了建筑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联系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强,但是由于自身的诸多特性,其与其他行业内的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孤立性。“营改增”政策实施以来,使得建筑业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与各行业企业进行多方面的联系,尤其是对建筑业一般纳税人而言,其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和使用方面能够与其他企业进行接轨,使其在与其他行业内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减去了不必要的程序、减轻了合作的成本,进而使其联系变得更为紧密,这同样是“营改增”对我国建筑业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促进作用,长期来看将有助于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业企业发展策略
(一)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当前,在“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业企业必须要充分借助这一政策优势,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发展规划,对自身的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的梳理,充分满足营改增政策的相关要求,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目前来看,建筑业企业一方面要改变营业税政策下的发展理念与纳税理念,通过税务部门的相关指导,对其纳税义务进行重新审视,以充分获取“营改增”政策的扶持,进一步减轻纳税负担。另一方面,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制定出明确的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区国家税务局所实施各项营改增政策,尤其是建筑业企业税收政策,对其发展规划进行优化和完善,不断提升自身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利润空间。
(二)合理纳税提升信用等级
随着各项税收管理政策的落实,对纳税人的信用等级进行严格的评定,纳税信用等级对企业的发展及其所享受的税收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建筑业企业而言,具有较高的纳税信用等级不仅可以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还能够增加各项政府部门投标的成功率,同时能够强化与更多企业的合作。在营改增政策下,建筑业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纳税、按时纳税等切实履行自身的纳税义务,并以此获取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一旦被评定为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其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等方面将获得更多的优惠和便利。而随着税务稽查严格性的不断提升,一旦出现偷税漏税现象,就会对建筑业企业的发展造成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业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纳税不断提升其信用等级,全面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征求更多的税收支持与服务
“营改增”政策的不断实施,使得各地区的相关税收政策支持与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税务总局不断强调要促使各地区税务部门全面提升纳税服务质量,以充分满足纳税人发展的需要。在建筑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其面临的发展压力具有不断提升的趋势,因此其必须要充分借助营改增相关政策,征求更多的税收政策支持与服务。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纳税、切实履行纳税义务等形式,使得税务部门主动对其提供税收服务,使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小税收负担,并逐步增强整体的发展效益。另一方面,对建筑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而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发展情况,与税务人员进行协商,选择可行的纳税方法,比如可以选择简易征收办法,降低自身的税收负担,以此减少自身发展的成本,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动力。
(四)强化企业间的合作提升规模效益
随着建筑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其规模效益对整个行业内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业企业所获得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增多,这对其发展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机遇。因此,其必须要通过全面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整体的规模效益,减少发展的成本,借助营改增之风有效促进自身的发展。不仅要加强与建筑业内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还要最大程度上加强与其他行业内企业的合作,实现分散经营,减少各发展环节的成本,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保证各项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要增强对“营改增”政策的解读,全面提升建筑业企业纳税人的相关税收知识,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强化相关合作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四、总结
建筑业企业的发展与各项税收政策的实施是分不开的,我国目前的“营改增”政策对建筑业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与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建筑业企业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制定新的发展策略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在“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业企业必须要从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发展规划、合理纳税提升信用等级、征求更多的税收支持与服务、强化企业间的合作提升规模效益等方面出发,充分借助“营改增”带来的历史机遇,全面促进建筑业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彦锋,张静.我国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影响分析[J].财政监督,2016(04)
[2] 瞿富强,蔷.“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6(07)
[3] 常永华.从“营改增”方面浅谈建筑业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4(01)
[4] 贾朝华.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6(09)
篇8
目前国内外对于建筑业企业诚信评价的研究较少,如马自强等(2003)从企业素质、资金信用、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五个方面建立了建筑企业诚信评估指标体系;《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从守法诚信角度给出了建筑业企业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等。目前尚没有从建设工程交易全过程(投标过程-履约过程)角度对建筑业企业诚信进行评价的研究。
鉴于此,本文基于过程思想,考虑工程交易市场和项目实施现场“两场联动”,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建筑业企业诚信评价问题进行研究。
二、 建筑业企业诚信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现代诚信内涵较为广泛,涉及道德、经济、法律三个层面。道德诚信属于人格自律构成的德性范畴,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经济诚信要求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信守契约,是实现当事人之间利益平衡、促进交易有效开展、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法律诚信则是“道德规范法律化”的历史嬗变,是谋求当事人及当事人和社会之间利益均衡的外部约束制度,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人类行为实施他律,以有效反对欺诈、虚假、不恪守诺言等一切损害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生活秩序与安全的行为。简单地说,诚信就是要:“说到做到”。“说到”为事前承诺,“做到”是履约表现,两者的匹配程度即为诚信状况。诚信水准通过外部有形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合同履行程度等表现出来,具有过程性和积累性。
结合建筑业企业业务特点,将建筑业企业诚信定义为:建筑业企业在获取业务和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实际行为表现满足法律法规、合同要求的程度。
通过文献研究,从"两场"联动和闭合管理角度出发,分析、总结出如下建筑业企业诚信影响因素:
(1)银行信用,包括: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
(2)诚信记录,包括:良好行为记录、不良行为记录;
(3)投标诚信,包括:投标意愿、投标能力;
(4)履约诚信,包括:项目机构设置情况、人员设备进场情况、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文明、项目资料归档。
三、 建筑业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法构建建筑业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
1. 建筑业企业诚信评价指标概念模型。
首先,根据前述所列建筑业企业诚信影响因素,设计了半开放式的“建筑业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调查问卷。通过小范围问卷发放,收集、分析专家意见后,考虑信用(生态)环境影响理论,增加了诚信环境、企业业绩、项目部和项目经理等指标,合并了相关性比较大的指标。
其次,通过对建筑业企业在建设工程交易全过程(投标过程-履约过程)中诚信行为流程分析,将投标诚信评价指标细化为:投标身份真实性、投标放弃、低于成本价投标、中标放弃、围标串标、缔约过失行为,将履约诚信评价指标细化为:项目部主要人员到位情况、设备到位情况、转包分包情况、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合同工期、工程价款结算情况、工人工资支付、竣工资料完备、保修义务履行。同时将所有指标归类为诚信基础、投标诚信、履约诚信和诚信环境四部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建筑业企业诚信评价指标概念模型。
2. 建筑业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根据构建的建筑业企业诚信评价指标概念模型,设计、发放了第二轮问卷。问卷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问卷调查的背景及主要目的,并阐述了建筑业企业诚信概念;第二部分列出了四部分共32个建筑业企业诚信评价指标;第三部分为问卷对象背景资料,包括职称、工作单位、工作年限、学历等。本轮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问卷525份,回收58份,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建筑业年会、监理年会现场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4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为415份,有效率达40.5%。有效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高级职称的占60.5%,具有1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63.4%,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的占72.8%。调查对象广泛来自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招标机构、质监站(按样本数量多少排列)。
(2)描述性统计分析。指标的平均值介于3.33~4.35之间,偏度绝对值介于0.204~1.626之间,峰度绝对值介于0~2.654之间,满足“偏度小于2,峰度值小于5”的要求,可以认为样本数据满足正态分布要求。
(3)信度检验。删除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投标放弃、质询证明材料真实性、项目概况等5个因子负荷小于0.50的指标,且删除后有利于提高一致性水平;单个及整体量表的Cronbach α值均大于0.7,表明量表中观测指标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且删除任意指标都会降低问卷的Cronbach α值,故将剩余27个指标全部保留。
(4)效度检验。有效样本数据KMO值为0.923,大于0.50;Bartlett球形检验x2值为7 048.061(自由度为595),达到显著水平(p=0.000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计算得到六个拟合指数x2/df(1.87)、RMSEA(0.078)、GFI(0.91)、NFI(0.92)、NNFI(0.94)、CFI(0.95),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篇9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建筑业的人力成本的变化会对行业利润的构成有怎样的影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否会对建筑产品方向产生影响?本文将据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数据研究劳动力成本上涨背景下建筑业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1劳动力成本的变动分析
1.1建筑业工资变动的总体回顾
建筑业从业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人员:一类为城镇职工,主要从事管理技术工作;一类为农民工,主要从事劳动操作工作。从事具体劳动操作工作的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近年来更是上涨迅猛。在图1列出了1990年以来我国建筑业各年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并给出了相对应年份所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由图1可见,建筑业在拥有其自身的建设队伍时期工资水平是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在90年代末,大量施工企业引入农民工建设队伍后,由于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的特点,其整体的工资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总体来看,仍然随着全国平均工资的水平在快速上升。
图1 1990-2011平均工资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建筑业2003到2010 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分别较同年所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低18.9% 、21.0%、22.5%、22.5%、25.2%、26.6%、25.1%、24.6%。在不断的与其它行业工资水平的差距加大中,从2008年开始,建筑业的工资水平上升速度加快,高于了全国水平,从而其差距在减小。 分析同时期农民工工资水平,我们可以发现,同期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在迅速上升中。如以上海为例,我们通过上海建筑建材业人工成本分析表可以得到人工成本表如下。从表1可见,建筑业人工成本从2008年开始有迅猛的增长,增长率超过同期全国工资年增长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农民工工作暨家庭服务业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上透露,2011年,中国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达到2049元。建筑业农民工全国各工种平均工资达到了2317(每月按日工资*21.75天计算)。
表1 上海建筑工种人工成本信息表(单位:元)
数据来源:
1.2建筑业人工成本分析
建筑业人工成本状况除了在工资水平上有所体现外,还体现在工作环境、劳动时间、社会保障等方面。就劳动时间而言,我国建筑企业一般实行不定时的工作制,工人每天正常工作时间平均达10~11 小时,夏季施工高峰期间工作时间还会更长,大大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限。我国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企业的认识差距使得 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完善的社会保障,工伤参保率低,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更低。如果完善这一部分的福利、社会保障,建筑企业实际的人工成本将会更高。根据浦东外高桥地区建筑工程劳动成本调查,较为完善的施工企业除了支付劳动者工资外,在其配套费用(保险、工伤、厂车、劳保等)支出基本与工资相等。
根据我国的建筑业产值和从业人员的数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我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的2005-2010年的劳动生产率由23427元/人到40319元/人不断增加。刘快军和秦大伟[1]在建筑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研究中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工资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每增加1元工资可以带动劳动生产率增加1.45元。在《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国际比较研究》一文中,吴文宪[2]等对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仅达到发达国家的30%左右。劳动生产率的推进与工资收入的增加密不可分。
我们由此分析出建筑业人工成本存在以下趋势:1、统计的成本低于实际支出的成本,随着,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基础工资得到保证以后社会保障的完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也使得人工成本上涨潜在巨大的空间。2、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劳动成本。
2、劳动成本变化对于建筑业的利润影响
建筑企业利润的高低直接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构成我国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势必影响到建筑企业利润的变化,我们从企业利润的构成分析其影响。
2.1 定额和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利润
按照《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里面的规定,单位工程造价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构成。利润是指施工企业完成所承包工程获得的盈利。按照不同的计价程序,利润的计价方法也有所不同。利润的具体计算公式为:利润=计算基数x利润率。基数可以选择人工费,人工费加机械费和直接工程费。利润率由国家或地方规定。
工程量清单计价时,造价由分项工程量清单费用、措施项目清单费用、其他项目清单费用、规费、税金五部分构成。根据现行的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模式,建筑业的利润主要来自综合单价中的利润项。为了订出利润,先要根据施工方案企业自身费用支出情况,计算分项直接工程费和管理费率,最后分析风险因素,确定利润率。
我们由利润的构成可知,利润的多少取决于其计算基数(分项工程直接工程费)和利润率。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下,由于各企业定额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计算基数。利润率的取值由各企业自主确定,并考虑了风险因素。
2.2 利润率的现状及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
无论定额还是清单下的利润构成都反映出建筑企业的利润受到计算技术的影响较大,而计算基数又主要由人工费构成。但计算基数的增长是否会带来利润呢?其实两种计价模式的利润仅仅是在投标报价中的计算模式,当前的招投标制决定了低价中标,其人工费的计算依据普遍落后于当前实际人工费用,则实际人工势必挤占了措施费管理费及利润。另外考虑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实际运营情况,会计上的利润应为收入减去各项支出后的部分。这样,建筑企业的利润率就远低于计价依据的3-6%利润率。我们以2005到2010年数据分析。 2005年到2010年间,建筑业呈迅猛发展状态,产值利润率却一直处在2-3%较低水平,低于5-6%的工业企业产值利润率。08年开始到10年的利润率更处于停滞和下降的状态中。究其原因,高企的人工成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筑企业的利润水平。
图2 2005-2010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图
资料来源:根据200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绘制
3、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于建筑企业产品结构的影响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工成本会进一步增长。当前人工费普遍大约占建筑造价的20%,随着人工成本的进一步上涨,其占比会进一步增大。有专家预测如果没有相关的调整,人工费用会占到建筑造价的40%。为了减轻企业的人工成本压力,建筑企业应寻找相关的对策进行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阻碍了建筑企业的利润,对比同期的外国建筑企业的利润水平,却有较大的差距。2005年数据计算中国的建筑外企的产值利润率为5.14%,2010年的中国建筑业外企产值利润率为8.49%。为何同样面对劳动力成本的压力,外企的利润率却始终高于我国建筑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并增长迅速呢?但从预制率来看,外企普遍采用国外发达国家的建筑模式,而发达国家的建筑构件预制率达到50%-75% ,而我国的预制率大约在15-20%[3]。
我们分析部分总承包建筑企业,钢构企业,装饰企业2010年的利润率,可以看到总包企业的利润率上海建工1.2%、中国建筑3.4%,钢构企业精工钢构有4.3%左右,装饰企业亚厦股份达到5.3%[4]。说明建筑企业不同的产品结构有不同的利润水平。我们再分析建于2004- 2005年三个功能相近,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造价。某5层建筑面积3900m2钢框架结构的人工费占建筑造价的10%左右,5层建筑面积3600m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人工费占建筑造价的19%,5层建筑面积3000m2砌体结构的人工费占建筑造价的18%[5]。虽然是三个具体建筑的数据,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工费在不同产品结构中占有不同的比重。装配化程度较高的钢结构产品的人工费占比较低。对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有较好的抵御能力。这也符合了上面钢构企业的利润率较高的现象。
追求利润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面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下较低的利润率,可以通过改善建筑产品的结构类型,提高装配化水平,进而提高施工的机械化水平,并达到提高行业的产业化水平。诚然,改变产品结构作为建筑的下游的建筑企业仍缺乏话语权,但在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提升的大背景下,众多有实力的企业以正合了设计施工管理等一系列的业务,通过其在结构选型设计的参与度的提升,必能有所推动。
4 、结语
本文就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建筑产品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2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发展趋势下,建筑企业利润受到影响;3 建筑业减少劳动力可以推行机械化、产业化。从而通过建筑设计选型、建筑设计标准化、产品工业化来提升面对劳动力上涨的压力,进而推动整个建筑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和产业化比重。
参考文献:
[1] 刘快军,秦大伟.建筑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92):30-31.
[2]吴文宪,李启明,李先光,顾炎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国际比较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6):136-140
篇10
与其他行业不同,我国对建筑业的定义相对广泛。在我国,通常将以工程建设为主(铁路、公路、房屋等)的土木工程类,以大型设施的配套建设为主(电力、给水、供热等)的线路、管道、设备类以及以建筑物装修、装饰等活动相关的施工类合并成为建筑类。因此,对于建筑业而言,一个建筑工程是从设计到建设再到完善的系统工程,而并非是单单某一个子类。这样的定义也决定了在我国建筑业是与设计单位、中介组织、建材、设备供应、以及教育科研息息相关的产业门类。正是因为在我国建筑业涉及面的广泛,对于具体的建筑管理而言,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而言,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管理是相对困难的。因此,对于建筑业系统范围的界定,国内一直存在者“大建筑业”与“小建筑业”的争议分歧。争议与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要将涉及建筑相关的勘察、设计、咨询单位以及部分专业工程纳入建筑业的范畴之内。对此,我们可以参照《建筑经济》中的相关定义。该册中指出,建筑业是包含从事建筑产品生产、维修和管理机构与有关教学、科研、咨询等项目的综合学科,是大建筑业中所指的定义。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更加认同“大建筑业”的概念。事实上,随着建筑业本身系统的不断扩大,它与其他行业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并且建筑业与其他行业还呈现出系统集成的趋势。甚至在部分国家,政府已经组建了全新的用于管理建筑业与其他行业交融而成的管理机构。例如德国近几年组建的“交通、建筑与住宅部”,英国组建的“环境、建筑与区域部”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工程发达的国家“小建筑业”的概念在被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适应建筑业发展的“大建筑业”体系。可以说,“大建筑业”是综合了现代工程科技的集中体现,是建筑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成为经济支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①建筑业是独立的物资生产部门,为我国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的固定资产。②建筑业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③发展建筑业就等于在无形中发展了重工业和其他相应工业。④在我国当前阶段,建筑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⑤我国许多大型的建筑企业承包了国际工程项目,无形中带动了我国的综合性输出。⑥建筑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业的发展状况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综上,建筑业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还在无形中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当前我国的建筑业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建筑业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尽管一直以来人们对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在具体怎么变革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整体上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喷涌而出使得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分歧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导向却不能及时的给人们以明晰的答案,另一方面现行的建筑业管理体制复杂,部门之间利益纠葛,企业之间竞争等局面使得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举步维艰。在通过对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分析之后,结合当前国内形势以及未来建筑业改革出现的部分趋势,我们认为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把握几个要点。
1.归口管理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在成分上有省、部属,地(市)属,县属之分。行政隶属关系的互不相同造成了对建筑企业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同属别的建筑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在管理职能上,建设主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以及专业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由此,在审批权、收费权、发证权上各部门互相争夺。整个建筑行业虽然貌似稳定和谐,然而内部却十分混乱。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保护主义横行,对市场规律完全忽略,统一的管理体制和市场迟迟不能建立。因此,想要对建筑业进行大改革,归口管理是第一项要进行的任务。只有加强了行业的归口管理,我们的建筑企业和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能才能明确,业务活动才能更加专业。例如我们可以将工程资质的审查,招投标项目等方向性问题要归口与建设主管部门。
2.对建筑企业进行整合,优化现有结构
事实上,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有80年代不足一千万人已经发展到如今三千五百多万人。从整体上,我国的建筑行业一方面出现了总量大,产能剩,利润少,竞争大等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行业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建筑企业发展稳定程度缺乏等情况。对此,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对建筑企业进行整合,通过调控企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合并改组企业,形成综合能力足够强大的建筑企业以改变当前建筑大而不精的现象。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通过三级结构对现有行业进行改变。第一级别是总承包级别,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及承包事务;第二级是业务分包级别,负责项目具体的筹建等事务;第三级别是劳务输出级别,负责工程施工等现场问题。
3.加强市场及投资的管理
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不仅方便了建筑业的宏观调控以及监管,还将市场上活跃的各类经济成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计划性强于市场性,政府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干涉过多,以至于建筑市场尚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同样的对于建筑工程的投资而言,由于当前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多大型项目是由政府投资和集体投资的。对于此类工程投资而言,公益效益和工程质量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当前对投资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建筑行业中的非私人投资往往出现浪费等现象。因此要想规范建筑业的发展,当前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建筑业的市场以及投资管理。通过建立完善健康的市场机制以及严密的投资管理,建筑业会逐渐从混乱的现状中走出。
三、持续加强对建筑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促进行业发展
对于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而言,急缺的并不是相关的技术人才和企业大牛,而是构建现代“大建筑业”的先进理论。建筑工程经济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学科,也是指导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建筑行业的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发展始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就出版了以建筑工程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刊物《苏联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创建《建筑工程经济学》刊物。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起步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政政治环境的问题,并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建筑工程经济学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成立了建筑工程经济学术委员会,专门从事对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对现实建筑经济问题开展各类学术探究。也是在此阶段,《建筑经济》等相关专业刊物得以诞生。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比国外的相关研究,我国建筑经济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可以说,建筑工程经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当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日渐壮大,建筑工程经济学的发展成熟也是指日可待。对于如何发展我国觉得建筑工程经济学,我们认为,发展中国的建筑工程经济学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加强与国际建筑工程经济学学科之间的甲流,融合发展出真正适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建筑工程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稳定的研究队伍,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与再学习,激发出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学在建筑生产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才能一如既往的繁荣下去,才能真正利于国计民生,才能真正发挥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
篇11
营改增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避免重复征税推动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在某一程度上环节缓解就业压力。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方案是2011年国家税务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一个税制改革方案。营改增在带来许多好处的同时,也给我国一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自2011年以来,我国营改增方案的工作已经在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等几个行业中完成,显然建筑行业也必将实施营改增方案。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行业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应当作出适当的调整。在此之前,建筑行业需要具体了解营改增给会计核算这一块会带来哪些影响,以下则是对营改增给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在营改增之前,建筑将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营业税属于含税收入额,一般在营业税的缴纳环节才会进行会计核算。[1]但是在营改增之后,其主营业务收入属于税后收入额,会计核算的方法有所不同,并且涉及到的会计核算部分有所增多,例如产品计价等,税金核算更为具体,最后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率数值也会不同。
而关于营改增对建筑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本文以下则是具体分析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1.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核算产生影响
国家实行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收入核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营改增之前与之后的收入核算是完全不同的。在营改增之前,建筑业缴纳的营业税主要是以整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造价为依据,而营改增之后,建筑业的收入核算则不包括含增值税的建安项目的工程造价。因此建筑业的收入核算可能会与实际的收入有所不同,整个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最后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2.对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核算产生影响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成本的核算包括了建筑材料的费用核算、建筑施工人员费用的核算等,而在成本核算之下又有更为具体的核算。例如在建筑材料这一块,钢筋、木材、水泥和混凝土等的费用计算;在建筑施工人员这一块,营改增是否要征收人工费的增值税等等。营改增之后,建筑施工企业中会计的成本核算项目更多。从某一层面看,营改增增加了建筑行业的税负,并且会出现成本核算与实际费用不一致的情况,使得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2]此外,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当中,涉及到的一些固定资产需要按照取得的增值税发票扣除进项税额,这样很容易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
3.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
在营改增之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主要实行的是代扣代缴营业税方式,建筑施工企业的现金流并不会受到影响。但是,营改增方案实施之后,建筑施工企业就不能再采用代扣代缴的方式,而是必须有建筑施工企业自行验工计价在当期缴纳增值税。如果建筑施工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不足,就会影响到其现金流的流动,增加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紧张程度。或者建设单位只对建筑施工企业样计价却不支付工程款,换句话说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先上缴增值税,后收取工程款,这样明显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增加。
二、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营改增对策
为适应我国税制改革中的营改增方案,建筑业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其会计核算工作也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以下是针对营改增提出的几点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
国家进行税制改革的初衷是推进我国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应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与营改增目的与效果相冲突的地方,尤其在建筑行业中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问题。[3]对此,可以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在新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当明确相关税费的计算标准、缴纳相关税费的手续和方式等等。一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会计核算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核算过程可以逐渐走向规范化,进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提高整个建筑业会计核算的质量。在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结合建筑业实际的项目工程财务情况,汇集编制出合理的会计核算工作程序。如此一来,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
2.提高建筑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营改增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发展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式,建筑业必须向加强自身内部人员的建设。建筑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要适应营改增的环境,其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上是一定要过硬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得到提高。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我国营改增相关的税务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营改增的改革内容等方面有相对的了解。当然,建筑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还需要对会计专业知识以及建筑行业中的相关知识掌握扎实。以上所提到的是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此外,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也需要得到提高,例如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等。为此,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与专业素质,例如定期检查考核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培训会计工作人员等。通过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不利影响则可以将低。
3.加强专用票据的管理力度
营改增的内容涉及到对建筑行业票据的使用限制,因此在票据的管理这一块建筑行业可以加强对自己专用票据的管理力度。这项应对措施可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尽量避免某些相关的风险,还可以为企业有序、有效地经营管理自己的项目提供相应的保障。众所周知,不同纳税人开具的发票种类也不同,发票的性质与纳税的额度也是相关的。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依据相关的票据使用管理章程办事,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在加强专用票据的管理力度。加强专用票据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对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举办知识讲座进行适当的宣传。此外,专用票据的管理还需要先关的会计工作人员与建筑企业其他部门的紧密配合。
就会计工作人员本身来说,在进行票据管理时,建筑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填写发票的金额、单位、期限等,并且要妥善保管所有相关的票据和凭证,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风险。
4.调整纳税筹划工作
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涉及到营业税、增值税等的计算以及缴纳税费的方式等,一旦会计工作人员有所疏忽,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全面分析营改增的内容,统筹规划自己的纳税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项目开始之前,可以申请国家的专项资金或者依据相关的条件向银行贷款。在做项目建设准备工作前,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先做好招标投标的比价工作,进行合理地避税。建筑行业在开展工程项目时的所有涉及到的税费都要调整筹划,例如建筑材料涉及到的税费、建筑施工队伍涉及到的人工税费等。由于会计核算工作涉及到相关的税费,而所有的资金核算都会影响到后续的工作,因此调整纳税筹划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建筑行业在纳税的筹划工作得到提升和调整,整个建筑业受营改增的影响就会减小。
三、结语
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税制改革,建筑业可以在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在调整和改变的基础上,建筑业可以得到稳步健康有序地发展。而本文所提到的一些调整和应对营改增的措施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还是希望能给广大从事建筑业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篇12
(一)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分析
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有勒纳指数、市场前N家企业集中度(CRn)、赫芬达指数(Ⅲ指数)等,考虑到资料取得与处理的简便以及实际中的应用范围,本文选用CRn指标对我国建筑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数据》(ENR)统计,中国前十大建筑承包商的国内营业额为403.23亿美元,以1美元兑,8.276元人民币的汇价,折算人民币3337.13亿元。按2005年27745.4亿元的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前十位的占12.02%。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中,CR4
2、产品、服务差异及进入壁垒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提高市场地位、设置行业进入壁垒的重要手段。在建筑业中,产品和服务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工程质量、员工素质、服务水平、技术实力等方面,因此不同层次的建筑企业才能满足市场上的多元需求。通过扩大产品差别程度,我国建筑企业可以构筑一道无形的非价格壁垒,有效对抗市场上的激烈竞争。然而,现阶段我国建筑业的产品和服务差别并不明显。虽然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尝试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及对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巩固并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但仍有许多建筑企业受传统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忽视产品和服务的差别化,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建筑业的进入壁垒,包括市场性壁垒和政策性壁垒。在市场性壁垒上,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建筑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很低,缺乏必要的资本和技术壁垒;其次,我国建筑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几乎不存在由于规模经济所自然形成的进入壁垒。在政策性壁垒上,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产业管理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形成了建筑业地区间、部门间的高政策壁垒和地区内、部门内的低政策壁垒并存的局面。
(二)企业行为
企业行为作为市场结构到产业绩效的中间环节,受到市场结构影响或制约,但它又直接影响了整个产业绩效。市场集中度过低,产品差别化程度不高,进入壁垒低的市场结构,造成了我国建筑业供给总量严重过剩,企业往往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导致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阻碍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绩效的提高。因此,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要提高中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必须调整建筑企业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增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制度因素
产业经济的运行必须依赖于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产业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SCP研究范式是以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忽视了计划经济以及从计划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经济体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试图通过添加更多的体制方面的约束,从而弥补传统SCP模型的不足,如刘小玄(2003)在对我国产业绩效的研究中,以转型经济为背景,突出强调了产权因素在决定产业绩效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任何关于绩效的研究,都必须放在相应的市场结构框架内,否则会导致与产权结构理论假设不同的难以解释的结果,同样,任何关于市场绩效的研究,离开产权结构这一重要因素,则会产生与一般市场结构理论相背离的很大误差。
我国的经济转型就是一个市场竞争领域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的国家所有权从工业行业中逐步退出,代表市场经济体制的非国有所有权的进入和迅速成长。在我国建筑业中,虽然非国有经济已经逐步进入,但国有经济成分仍然占有绝对比重。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2003年我国国有建筑业企业的总资产相当于集体企业的2、58倍,外商投资企业的25.66倍。国有建筑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等原因缺乏效率,存在着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利于产业绩效的提高。因此,如果采用产值利润率为衡量指标,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远远低于其他工业企业。
(四)产业绩效
1、产业绩效的度量
产业绩效研究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取的度量指标不同,因为产业绩效既包括利润、收益等可以直接衡量的因素,又包括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等难以量化的因素。产业绩效衡量指标主要有以财务指标和市场势力指标。以贝恩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使用财务指标;而勒纳等学者则倾向于市场势力指标。考虑数据收集上的诸多困难,本文使用财务指标中的产值利润率来衡量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绩效。
2、模型的假设、构建及回归结果
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建立起的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模型,以该理论一个最基本假说为前提,即价格、边际成本与经济利润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市场结构。
为了检验我国建筑业中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模型为:π=aO+al*CR+a2*EF+a3*PR+ω,其中π表示产业绩效,CR代表市场集中度,EF反映企业行为,PR说明以产权为主的制度因素,中是包括企业规模和风险、市场需求变化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内的随机误差项。本文采用1995到2003年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建筑业产业绩效n用产值利润
率来表示;市场集中度用前十家建筑企业的集中度CRl0说明;用人均利润来代表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反映企业行为EF;PR表示建筑业中国有经济的比重,用于度量产业的产权结构。1使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π=4.285+11.392*CR+3.577*EF-3.366*PR+ω,R2=0.96,F=129.64经过统计检验,CR、EF、PR的参数估计均为显著,而且该模型拟合良好。
3、实证结果分析
该实证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基本建立的背景下,市场结构、厂商效率和产权是影响产业绩效的三个重要因素。首先,以市场集中度为代表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前我国建筑业集中度过低的市场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利润和产业绩效的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建筑产品的施工技术和生产工艺较简单,对企业的起始资本要求低。因此,缺乏适度的行业进入壁垒,难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造成大量分散经营的中小型企业充斥市场,市场集中度低,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绩效低。其次,企业效率与产业绩效的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芝加哥学派的效率观点在我国建筑业的适用性。这表明相对于达到规模经济,我国建筑企业更加重视通过效率的提高,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好的产业绩效。但现实中,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倾向于减少工人、提高劳动强度,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管理以达到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的目标。因此,虽然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绩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效率的提高,然而,这仍然属于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只有积极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增长模式的转变,才能在建筑业产业绩效上实现质的飞跃。第三,度量产权因素的国有经济比重与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制度因素在产业绩效决定中的重要作用。产权明晰化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的成本、风险的承担者之间尽可能地对称,使成本收益内在化,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提高效率的内在激励问题。然而我国国有建筑企业中的所有权缺位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于民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因此加大力度推行产权改革,对于提高整个建筑业的产业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组织创新是提高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激励机制
建筑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企业自主研发为主的方式,以日本为代表;另一种则是欧美各国普遍采用的,企业与社会的研究机构相结合的研发方式。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及欧美模式,结合特殊国情,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建筑业产、学、研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下各个创新主体间的利益不同,因此,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协调创新主体的利益矛盾,解决创新的激励机制问题。加强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建立政府基金资助制度,鼓励相关机构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市场优势;其次设计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则措施,保障技术创新企业的相应权益。
2、推行管理创新,提高人员素质
组织创新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变革作为支持。管理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改良资源配置以达到帕雷托最优,实现组织目标。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企业的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组织创新,提高产业绩效,必须推行管理创新,而管理创新的重点,就是提高人员素质。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很大比例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参差不齐的文化素质,极大阻碍了建筑业的管理创新。提高人员素质,需要建筑企业加大对员工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培训力度,还需要政府在税收和费用等方面予以必要扶持。
(二)体制创新是提高我国建筑业产业绩效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1、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1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高职教育的普遍特征,即与职业岗位(群)有密切联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市场化复合型的道路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与本科英语专业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通晓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学、文化,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真正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等人才”的重要分野。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不应该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压缩饼干”,而是应紧紧围绕行业背景、社会需求、就业导向重新开发。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地位在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给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建筑业要直接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会愈加激烈。要在激烈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人才素质是当务之急。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行业实施课程改革,构建核心课程,是满足建筑业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应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应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压缩,其课程建设与改革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突出特色、服务行业、提高应用能力是应用英语专业的改革方向。建筑业是我国最早“走出去”的行业。大量的工程承包企业涌向国际建筑市场,显示了我国强大的国力,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由于自身的问题,兴高采烈地出去,垂头丧气地回来,不但经济利益受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形象。究其原因,除融资等因素外,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和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每一家中国承包商必须面对的问题。不仅大型综合承包商需要同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谋划自己的发展策略,中小型专业承包商也必然要在国际化的承包链条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在现实中,多数中国建筑企业对于国际化经营还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战略准备。经营国外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人才,这是许多国际承包企业多年来的共识。企业中土建专业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多,但掌握新技术、懂外语的管理型复合人才少。人才缺乏一直是我国企业与国际大承包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应具备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具备作为一位工程师或管理人员所应有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具有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2003年,我院开设了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工程承包方向),并实施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将英语知识与建筑专业知识整合,旨在培养“会英语,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建筑业对外发展的需要。
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核心课程的概念起源于本世纪初,主要是为了防止课程内容的支离破碎和将不同科目简单相加的零碎学习,保证课程体系的紧凑性而提出的,其他科目都要与核心相关并服从核心的要求。因此,所谓核心课程包括“一般与必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能够在社会中有效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共同概念、技能和态度。应用英语专业应实施建筑行业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培养能适应建筑业一线施工和管理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必需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涉外建筑业务活动中能熟练应用英语知识从事建筑服务和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能在涉外建筑工程翻译、涉外建筑项目施工与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涉外工程项目秘书、涉外工程项目招投标等职业岗位就业。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课程之间的关系,抓住影响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课程,并将其作为核心课程,同时通过突出核心课程的地位,使学生学好若干门具有看家本领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所在,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毋庸置疑。对于改革中的应用英语专业,其核心课程要能够充分地对学生的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为此,我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建筑行业背景下的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由公共课程模块、英语知识模块、建筑知识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组成的核心课程。
公共课程模块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即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和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该模块核心课程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计算机应用、CAD基础、建设法规、建筑概论、FIDIC合同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发展学生社会交往、与人沟通、承担责任、社会参与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英语知识模块的目的在于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技能、掌握知识),因为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英语知识模块中的多数课程为专业平台课程,核心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建筑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翻译、英语写作等,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建筑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在建筑工程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
建筑知识模块是为国际工程承包方向而设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核心课程包括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测量、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具备现场施工的基本能力和国际工程招投标的基本能力。
综合实训模块是该专业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核心课程包括英语综合实训、识图与构造综合实训、施工现场教学、工程测量实训、模拟招投标、顶岗实习等。旨在通过综合实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胜任职业岗位的目的。
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关键职业能力是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展变更的时候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能力。四大模块中的核心课程相互贯通,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既重视英语知识,又重视建筑专业知识,更强调实践能力,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生存能力(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创新与特色
核心课程的构建满足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涉外建筑企业需要“会英语,懂工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制定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建筑业是机遇,更是挑战。建筑业要真正发展壮大,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去”是必经之路。建筑业在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市场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物资设备的出口,促进了劳务输出,提高了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仍然处在低端领域,主要优势体现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社会劳动力供应。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其他国家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我们已经丧失了这个优势。因此,建筑业在国际承包中能否走远走好,做大做强,关键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核心课程的构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核心课程的构建改革了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以行业为背景开设专业符合高职教育目标和高职学生特点。课程设置有新的突破,既充分考虑了工作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又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深度与难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等问题。
核心课程的构建兼顾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构建明确了建筑行业背景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其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一般要求为“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涉外工程翻译能力”;较高要求为“有从事国际工程招投标、涉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工程管理的能力”。核心课程重视学生的生存能力,更重视学生的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构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核心课程融“教学做”于一体,突出了实用性与应用性。理论课程有特色,《建筑英语》、《FIDIC合同》、《工程索赔》等课程有别于英语类专业的传统课程,使学生受益匪浅。实践课程有创新,英语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针对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体现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凸显了本专业的课程特色,使其有别于其他专业。但核心课程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课程标准、考核与评价标准、资源开发等都是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对此有待于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笑歌.回归学科本质 突出专业特色――第三届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教论坛纪实[N].中华读书报,2009-06-07.
[2]郭擎.我国建筑总承包企业国际竞争力探讨[J].当代经济,2008(3上).
[3]欧阳光华.课程理念与大学素质教育――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之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4]商林.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提高高职毕业生核心竞争力[J].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