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组织领导
成立市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风险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
组长:
成员:
三、工作安排
(一)评定等级。各县(市)局和市局各分局对照《省餐饮服务风险量化分级评定细则表》,对餐饮服务单位的基础设施和食品安全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食品风险量化等级。所有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均应纳入风险量化分级管理等级评定。
(二)等级复核。评定结果为低风险A级的,由经营者申请,当地监管部门报市局,由省厅餐饮服务处组织专家进行复核验收。对新建或重新改造的特色餐饮单位、学校食堂以及集体用餐配送中心等,可申请省厅餐饮服务处适时进行现场复核。
B级、C级、D级由属地监管部门组织评定并建立档案。
(三)信息公示。评定结果确认后,A级由省厅负责公示,公示板、标示牌由省厅统一制作配发。B级以下(含B)由属地监管部门负责公示,公示板、标示牌由当地监管部门自行组织实施。
各级监管部门负责将餐饮服务单位风险量化分级评定结果,在其监管平台、官方网站以及外卖平台等相关媒体上公示公开,同时在餐饮服务单位的显著位置摆放、悬挂、张贴公示板(标示牌)。
(四)全面推广。推广“寻找笑脸就餐”手机APP,公众通过“寻找笑脸就餐”APP软件或寻找悬挂“笑脸”标识的餐饮服务单位就餐,同时可在现场使用手机扫二维码等方式参与该餐饮单位满意度评价,充分激发餐饮服务单位加强自身管理,推动餐饮单位质量提档升级。
四、工作要求
篇2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公司规定,结合我项目部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别,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行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第三条
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
第四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分级管理,定期排查、治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到人,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
第五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项制度;落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
第六条
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隐患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
第七条
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做到使安全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风险不掌握不生产。
第二章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预控职责
第八条
项目部及各所属分包单位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九条
项目经理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生产副经理,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负领导责任;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评审,确定安全隐患级别,并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技术领导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管理责任。
第十条
项目名业务口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管控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巡查、归档责任。
第十一条
各分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及风险管控负监督检查责任;分管负责人(工长、班组长)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分管范围内高级风险的管理责任人;项目、分包单位总工程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辨识出的风险负责组织评审分级,确定治理措施,并将评审结果落实到各责任人;安全员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及其治理负监督管理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有监督、归档、分析和上报的责任;分包单位负责人,对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全面责任;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对本分包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负技术管理责任,负责制定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班组长,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职工个人对本岗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保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所需的资金,安全费用应优先用于安全隐患的治理与风险的控制。
第十二条
分包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应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的管理职责。项目部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三章
隐患排查治理
第一节
隐患分级分类
第十三条
根据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大小,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四条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梳理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人。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按照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难度很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或属地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B级:难度较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C级:难度大,分包单位解决不了,须由项目部解决的安全隐患。
D级:班组、项目部安全部门能够自行解决的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
对安全隐患应及时梳理分类,汇总分析。从生产(管理)部门和专业角度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施工安全隐患分类:管理、临边、洞口、机电、脚手架、消防、作业平台,其它安全隐患分类由各分包单位确定。
第二节
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办法
第十六条
安全隐患排查分四级:分包单位、班组、职能科室、项目部。
事故隐患排查流程图
班组排查
职能科室
项目职能部门排查
项目部排查
项目部技术评审定级
项目经理确认
ABC级事故隐患上报公司
公司安全、行保部排查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图
事故隐患档案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A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B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C、D级
重大事故隐患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
治理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进行整改落实
项目部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
项目部组织验收,合格与不合格
隐患整改复查
销档
第十七条
各分包单位应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从人、机、环、管四方编制隐患排查表,避免隐患排查治事理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第十八条
项目部每月排查二次安全隐患;项目部各业务口每周排查一次安全隐患并检查治理情况;分包单位每日排查不少于二次安全隐患并将排查治理情况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备查。
第十九条
对严重违章行为、习惯性违章现象和重复发生的隐患作为安全隐患一并排查治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任何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均有权有责任有义务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报。
第二十一条
分包单位对每周、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谁主管、谁治理,谁验收、谁负责”原则,确定责任人、隐患等级、治理措施,进行登记,上报项目部安全部门。
第二十二条
班组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当班整改消除,并做好记录。当班确实解决不了的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安全部门汇报,并制定具体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组织生产。
第二十三条
一般安全隐患中的C级和D级由本单位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及时建档编号,由整改责任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报本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销项,安全员对C、D级安全隐患的整改验收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四条
项目部各专业部室要经常了解各分包单位施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对安全隐患项目部按相关要求实行挂牌跟踪管理,由专人监督落实。A级隐患上报公司,按公司要求整改;B级隐患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落实,明确整改负责人,各分包单位根据主管部室处理意见制定初步整改方案和措施报相关部室,由相关部室组织审批确定后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进行整改,由项目部首先对整改情况组织验收,合格后报请公司相关部室组织验收。对隐患进行闭环、销项,安全部对B级隐患排查治理及整改验收情况组织检查;C级隐患由项目经理负责落实,由项目部明确各职能部门整改负责人;D级隐患由各分包单位负责整改落实。
第二十五条
项目部及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纳入施工管理责任范围,并根据安全隐患治理要求,由各分包负责人负责有关隐患治理措施及落实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大安全隐患的整改,由公司相关部门组织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安全隐患治理方案。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部门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对重大安全隐患由公司实行挂牌督办,项目部负责具体牵头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相关专业部室组织验收、销项。公司安全部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察、复查。
第二十八条
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结束后,项目部与各分包单位应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送报公司相关部门及安全部。
第二十九条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及时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时,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公司相关部室报告。
第三十条
在安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工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施工生产、设施、设备,应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五章
信息报告
第三十一条
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各相关业务口及分包单位应当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报告。
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初步方案。
第三十二条
各分包单位及项目部各业务口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汇总后于当日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上报的安全隐患A、B级隐患及排查出的A、B级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于当日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长。安全隐患在未整改完成前必须每日上报,直至安全隐患整改完成。
第三十三条
每周、每月、每季对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前报项目部,由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统计分析送报项目部主要负责人签字。
第三十四条
项目部成立安全隐患检查评审组,每月负责对各分包单位上报的重大安全隐患和A级、B级隐患进行最终评审定级。对列入A级安全隐患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由公司以正式文件向项目部提交隐患整改书面通知书。
风险预控管理
各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全面辨识本单位施工生产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各分包单位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辨识范围覆盖所有施工活动及区域;
3、风险评估采用LEC评价法,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值),
确定D值即危险程度,D值大于160为高级风险,责任人为分生管施工生产领导,
D值在70~160之间为中级风险,责任人为职能部门负责人,D值小于70为低级风险,责任人分包单位负责人。
4、每季项目部、分包单位根据下季度生产计划安排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控措施,项目部编制风险预控手册,分包单位编制风险预控明细清单,各岗位工种编制风险预控卡,职能业务口管控风险预控手册,各岗位工种持风险预控卡上岗。
5、每月职能科室对分管分部、分项工程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分包单位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更新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6、各生产班组每班召开班前讲话(教育)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对风险采取措施予于消除,对大的风险及时汇报。
7、凡是有新设计、新工艺、新环境、新设备、新设施时,必须要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8、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组织相关专业,班组长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预控手册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危险源监测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定期检验,确保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台帐。
三、风险预警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项目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微信、QQ群),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四、风险控制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执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中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风险控制程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动、反映、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施工生产的运行模式;
(3)制定年、季、月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季、月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季、月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编制《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方案》、《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应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
(5)在高级风险范围内进行作业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施工管控程序。
五、信息与沟通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微信、QQ群),单位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和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安全风险负责人;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班前教育记录并签到)。
六、财政保障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根据存在的风险制定安技措施投入计划,保障管控风险的投入、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并应做到:
(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年度《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并对降低风险的投入进行相关分析;
(2)对单位年度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3)对单位年度安技措施费用投入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未按计划完成的投入进行分析,记录齐全。
七、评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行评审,以确保风险预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每年年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工程师对各分包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印发风险预控手册;
2、每月各分管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施工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3、每月各职能口,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分包单位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4、班组每天早班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审。
北京城建七
项目部
2018年
月
日
篇3
近年来,中国建筑行业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而党和国家对于建筑行业的财政拨款也是逐年增加,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道路桥梁改建,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样庞大的工程量就为建筑速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在速度得到提升的同时,一些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质量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带来的就是建筑行业危险系数越来越高,影响着业主的人身安全的同时,施工中的建筑人员的安全也正受到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业的从业者已经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所以该如何去提升建筑施工中的安全水平,仍然是我们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我们想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问题,就需要我们明确之所以会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在这方面,无论是相关的研究人员,还是一线的施工人员,都在不停的进行着探索,并且在多年的积累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他们对于之所以会出现建筑行业的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可能性:第一种是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建筑安全事故是由5大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起连锁反应而引起的。即社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A1促使人为过失A2的发生;又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质及机械危险A3:A3又导致意外事件A4的发生;并从而产生人身伤害或意外损失A5。这五个因素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五个因素的连锁反应就构成了建筑安全事故。第二种是综合因素影响理论。该理论强调,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原因、在研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的研究造成这次建筑安全事故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分类、排序,采用从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入手,找出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并分清其主次地位的研究分析方法。实质是分清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领域的主次矛盾。第三种是人的失误理论。该理论主要是强调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类型和这些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但是上面的这些建筑安全事故分析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虽然通过分析能够找到导致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个事故会发生以及它发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等等问题,这些理论没有给出满意的答复。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对如何避免安全隐患的研究力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安全事故实际上都并不是由一种简单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个或者大部分的施工程序都出现了巨大的纰漏,才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不可挽回的事故。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在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的同时,也为建筑行业的高水平发展带来了阻碍,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建筑行业就成了他们就业的首选,所以目前施工团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农民工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想要让他们按照最为标准的工作流程来进行施工非常困难,而施工进程的随意化和不标准操作都是安全隐患的来源,这将会直接导致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可能得不到保障,无论是对于一线施工人员来说还是对于这些即将入住的业主来说,这些安全隐患都无时无刻的不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
三、建筑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1.利用经济杠杆作用,有效调节建筑安全管理的成效。中国的建筑行业得到迅猛发展的时间不过二十年,这短短的时间内很难形成有效的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杠杆又没能够做到它应该完成的作用。在整个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经济手段并没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而许多施工单位为了确保本公司的经济收益不受影响,对于安全工作也是得过且过,而一旦发生了安全问题,出现了安全隐患,施工单位也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等等一系列问题正在每一个建筑工地不断的上演。2.制定完善的安全量化考核指标。想要避免安全风险的出现,就必须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操作不出现问题,将安全考核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规可查。这不但能够降低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还能够给即将入住的居民提供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然而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施工单位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指标,但是在一些欧美的发达国家,一套完整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早已经发现成型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安全风险管理系统一般由施工范围的经营状况、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出现事故的赔偿金额几部分组成,这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将一个施工单位的整体施工安全质量体现出来,这样在选择施工单位的时候,就能够有一个明确的依据来判断施工安全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我们不断的提升安全施工意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出较以前更为高效更为严谨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积极的吸收现代化的管理经验,持续更新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手段,才能确保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隐患,这样在投入使用后才能不出现事故,为百姓的人身安全负责,也为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负责。
参考文献:
[1]基于博弈论的建筑安全管理研究[D].李美玲.沈阳建筑大学2011.
[2]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李陶然.重庆大学2011.
[3]政府治理视阈下陕西省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苗立群.长安大学2014.
[4]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彭本.大连理工大学2013.
篇4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risk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性产业,它的安全生产不仅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更是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建筑行业的安全监管力度,并出台了不少相关法律法规。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建筑工程项目正不断地向高、大、难的方向迈进,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据报道,建筑施工安全事已经上升到第三位,仅排在道路交通、煤矿之后,形式极其不乐观。由此可见,相关的部门和研究人员必须紧急采取措施,明确各级责任,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一致显示,管理系统的失效、不完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再加上目前建筑施工单位固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使得当前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缺乏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程序监督章程,忽视了对员工的有效训练。本文先对建筑施工安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介绍,然后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责任主体入手,详细地对我国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职责分配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风险分析
1.1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概况
目前造成建筑施工安全存在风险的因素大致有环境因素、地质因素、材料因素、设备因素、人员因素以及高空作业等等。虽然这些因素之间有时候也会相互交叉而产生影响,但是总体来讲可以讲它们划分为两类;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根据大量的调查、分析以及计算结果,笔者认为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层面:一是安全监管部门人员管理松懈,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到位,进而构成风险;二是在管理形式上比较单一,采用以包代管的“总包监督”方式,这样的方式容易导致监督力度不够,形成风险。三是相关部门的没有积极落实安全责任制,对安全管理的考核比较淡化;四是对相关的建筑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内容、力度、强度不够,导致建筑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基本安全知识技能;五是生产技术落后、建筑施工设备不先进,再加上有关部门对建筑施工的技术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最后一点比较直观,因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风险增大。
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的直观表现形式就是事故,事故的发生一般是由于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危险趋势不能及时遏制、对危险因素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究其事故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人、物这两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来谈。一是人的方面,这方面主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失误,它既和人的自身因素如身体素质的好坏、精神状态状态、实际建筑施工操作技能高低、管理实施水平的高低有关,又和环境、建筑施工设备等因素有关。二是物的方面,所谓物,就是指在建筑施工生产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生产对象、物料、机械等生产要素的统称。由于 这些“物”具备不同性质、形式能量,这些能量一旦释放,就会引发相关安全事故。构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高处作业、环境条件、地质条件、材料设备等几个方面。
1.2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主要是建立在辨识危险源的基础上,评价每项危险源的风险和承受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和控制措施。并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价中确定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及其等级,最后综合得出安全事故的风险程度等级。具体的评价方法有三类,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定量评价这三种。目前在我国建筑业采用的评价方法多为定性评价法和半定量评价法。主要的操作步骤有四步,首先对安全事故进行直观判定;其次,通过安全检查后将可能引起事故的地方以列表的方式展现出来;然后,对安全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大致确定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后,对安全事故可能发生所引起的后果的登进进行评估、确定。
1.3 LEC评价法
LEC评价法是基于公式:危险性=LEC而建立的一种安全事故风险评价法。公式中L、E、C代表分别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安全事故后果严重程度。LEC评价法主要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参与评价的员工要对每个指定的因素“打分”;其次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公式标准计算综合分数,并将综合分数填入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表中,得出安全事故的危险性和风险程度;最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根据所得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表绘制出一个风险汇总表,以此作为安全施工生产的指标依据。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职责分配
2.1当前各个责任主体安全管理职责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在建设单位上。从它们自身来讲,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它们一直不断努力追求的,因而它们很少关心除成本、工期等以外的其它东西,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意识和观念。比如,部分建筑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根本不会对施工的状况、质量、内容进行定期检查,这就会造成不能及时发现施工问题、消除的安全隐患。再比如,部分安全管理人员未能坚持“安全第一”,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设备、器具未加管理和整改,极大地加大了安全隐患。其次,在施工单位层面上,许多施工单位只是一味片面地追求工期进度、经济效益,对相关的施工安全管理章程视而不见,甚至出现了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谎报、欺瞒的现象,这些都会对施工作业形成严重的安全威胁。最后,起到监督作用的监管单位对建筑施工项目存在着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进行安全监管的问题。
2.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职责分配
对各个建筑施工的主体单位安全管理职责的合理分配是明确各方安全主体的关键。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各责任主体安全管理责任的明确和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的强化。首先是各责任主体安全管理责任的明确,这就要求中标的建筑施工单位具备较强的安全管理资质,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各级人员能够进行责任监督,具备安全施工的保障措施、在及时完成施工作业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其次是在建筑施工安全的监管方面,有关政府部门作为监管的主体,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对建筑施工安全的监管职责,不断强化对建设施工项目的监督、考核。并且要对发生事故的施工单位依法处理、追究责任、责令整改,同时各个相关部门要本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理念,进行密切配合、积极合作,不断对建筑业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和格局进行优化。
3 结语
本文先通过对建筑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和介绍,然后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存在的责任分配问题入手,对我国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职责分配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提出了合理分配各个责任主体的安全管理职责的建议。通过对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职责的明确和有关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强化,对我国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仅电梯的使用数量,在2012年底,保有量就已经突破200万部。而且,经过这最近几年的几何级增长发展,现在的数据,应该更多。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对特种设备的重视,尤其是涉及到人民安全的问题,投资更是不断增加。截止到目前,我国的起重机,已达到180万台左右,工业生产总值高达3500亿元。
随着政府对特种机电设备安全的不断加强重视,现在因特种机电设备带来的高死亡率,正在逐年下降。但是不可避免的事,重大事故,也时有发生。因特种机电设备的快速增长,而检测力量的不足的矛盾也逐渐明显突出。如何实现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测、如何做好特种机电设备的风险评估、如何提高作业现场的检测效率、如何加强对设备检测人员的规范管理等问题,均广泛存在于现问题中。
光纤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电涡流技术、声发射技术、基于风险检验等手段,为上述困惑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下面就以电梯和起重机为例,详细地讲解一下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测现状。
(一)电梯的安全检测现状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通讯网络后,全球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把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个行业和产业中,并通过安装在物体上的电子标签(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二维码、GPS、激光扫描器等,组成了智能传感器。其核心就是智能化传感网技术。物联网的精髓,就是感知,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信息服务、智能组网、协同处理,以达到指挥控制的目的。近几年来,物联网应用技术迅猛发展,涉及领域不断扩大。为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测水平的提升,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物联网电梯安全检测技术,已成为新的检测方式的趋势。
(二)起重机安全检测现状
目前来说,我国起重机的安全检测现状,依然是停留在维修单位的“事前保养、事后维修”阶段。质量监测部门,也是以定期检证监督为主。还不具备大型起重机的健康监测和安全预警的技术水平。也没有对大型起重机的安全运行问题,采取主动和针对性措施。现在,起重机的安全监测和风险管理,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RBI风险评估技术、人机交互系统、无损伤技术等,现都已在起重机的安全检测和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包括起重机的事故仿真技术,都会成为以后起重机检测技术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特种机电设备的风险管理现状
在特种机电设备的风险管理方面,相对来说,起步较早的,是西方欧美的一些国家。比如欧盟的SEVESO DIRECTIVE 就曾明确规定,只要是拥有大型危险装置的公司企业,在向当地政府提交安全报告书时,必须运用风险评估技术,来对本公司企业所持有的危险装置进行风险评估。而且有一些国家,还给出台了具体的评估方案或者是规范了风险评估内容。
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所以体系建立的发展,也很是缓慢。以至于我们目前现在,对于整个特种机电设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认识上,还处于低级阶段。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种设备的广泛应用,特种设备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正在一步步建立并完善起来。截至到目前,风险管理体系在压力管道、锅炉等承压设备中,应用已比较成熟。但是在特种机电设备中,还有等完善。
三、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
(一)定期检查设备
现在发生的,大部分特种机电设备事故,大多都是由没能定期检查或者是安全附件过期失效而引起的。因此,我们应该定期去检查特种机电设备的各个部件,重点是检查安全附件的安全隐患问题。如发现损坏或者是失效,必须进行及时更换或维修。才能有效避免掉特种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特种设备的检测部门,也必须要遵循安全检测操作的规程进行检测,严格检查。同时,还在顺应大时代的快速发展,改进检测机制,引进检测技术,提升检测安全水平。当然,做好定期检查,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组织到位
使用特种机电设备的单位,应专门建立自检班组。班组成员应选择那些工作经验丰富、并且持有特种设备维修操作合格证的人员。
2.合理安排计划
结合本单位的特种设备实际情况和设备信息,遵照特种设备的检验周期、特种设备闲置率等问题,分类制定检验计划。如果同一时期需要检测的设备太多,无法按时完成,则可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保证不漏检、不超期。
3.严格自检自查
在特种设备检验之前,企业要先对设备进行自检自查,设备管理员需提前做好设备注册情况、是否超期未检和操作人员证件是否有效等进行确认。并保证在检验过程中,检验的设备比例、项目和部位都能检验到位,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进行整改。
4.隐患排除处理
如果在自检自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安全隐患,检查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详细地说明隐患所在及严重性。并责令维修班在指定时间内完成隐患排除工作。
5.问题及时反馈
当整改完成后,自检人员应到现场进行再次复检。复检合格后,方可上报属地的检测机构,过来进行设备的定期检查。
(二)落实管理工作
特种机电设备的检测,都是需要专业的检测仪器。如何对这些仪器进行管理,提升检测效率,是检验特种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基础条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科学配置特种设备检测仪器
特种设备检测仪的配置,要系统必须对应检测要求,并且能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科学配置检测仪器,使其在操作过程中,更简单方便实用。
2.质检
对采购仪器,要进行质量检查后方可入库,并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验收。各方面都符合标准入库后,要交于专业人员进行保管,并做好期间的各项保养工作。
3.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
对检测装备升级,保证检测质量。种种机电设备的自检自查,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需要检测人员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工作经验。而且,还要有专业的资质证书。企业自检人员,要求能独立处理复杂的检测问题,如果企业不具备这种自检人员,那企业自检能力就应该多加强。做好自检人才储备。保证企业自检质量。
4.自检中的安全事项
自检人员检验前,要提前通知现场管理人员。要求先停止对被检测设备的各项相关操作。如果需要检测人员爬高处理,检测人员还要注意高空作业的危险。如发现有零件不牢固问题,应及时解决拧紧,保证操作安全。
5.建立奖励机制,培养员工重视
为进一步提高检测质量,加强员工对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奖励机制。员工可通过奖励机制,提升检测意识,提高安全检测的质量。
结语:
我国的特种机电设备,在使用安全方面,总体还算平稳。但不可避免还有一些安全隐患的存在。为了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在特种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上,企业就要重视自检队伍建设,质检部门也要提升检测技术和水平,才能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2例普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跟踪调查、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2方法 依据102例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常规护理,跟踪调查具体护理情况,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对影响普外科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总结。
2 结果
护理安全隐患中的风险项目:由表1可知,46例病情监测不及时,风险系数19.1%;坠床与跌倒各为38例,风险系数分别为15.8%;烫伤36例,风险系数为15.0;意外拔管与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各占27例,风险系数为11.2;患者转运途中出现意外占8例,风险系数3.3;其他因素占20例,风险系数8.3。护理高风险项目为:病情监测不及时、坠床、跌倒、烫伤。护理低风险项目为:意外拔管、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转运途中意外与其他。
3 讨论
3.1影响普外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3.1.1管理体制不健全 护理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影响医院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事管理制度、医护人员监督制度、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等。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使护理工作易出现多头管理,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无所适从,易受干涉。也易造成护理人员思想浮动,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致使护理工作计划不能有效贯彻落实,影响科室护理质量,严重浪费人力物力。
3.1.2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护理人员是科室护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室护理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住院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进行检查,患者家属需要护理人员积极沟通,但是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却出现一些问题,如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及时、主动服务意识弱、与家属沟通度较浅等,致使医患关系紧张。此外,有部分护理人员职业素质低下,经常进行违规操作、值班时间擅离职守等,都给正常的护理工作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导致部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新的护理形势需要,护理水平相对低下[2]。
3.1.3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偏低 当今医学迅速发展,各种先进技术与设备不断运用于医疗行业之中,由于一线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护理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致使护士应变能力不足。此外,年轻护士是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主力,资历较浅,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技术操作生疏,工作中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护理差错。
3.1.4护患沟通之间存在障碍 患者进入科室,首先接触的是护理人员,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病情非常担心,迫切想知道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病情、治疗措施、医疗水平等,但是在科室护理工作中,存在护患交流信息量不足、语言使用不当、专业术语过多、专业技术不精湛而致的不信任、 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等现象,使护患之间产生沟通障碍,患者及患者家属易对医院护理工作产生误解,难以配合,对科室护理产生不利影响。
3.2思考与对策
3.2.1健全护理管理体制,实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护理工作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护理工作的每个步骤都必须具体、明确,坚决避免随意性。精细操作和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实现对护理工作流程的引导,对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督。
3.2.2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建设 护理人员队伍在护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消除科室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必须加强护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保证护理队伍的正常、有序运转。
3.2.3加大投入,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普外科护理工作纷繁复杂,对人力和物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医院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保证护理经费。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发展,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医院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3.2.4转变护理理念,以患者利益为中心。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利益是必须要保障的,医院应当推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率先打造人性化的科室病房,推行医疗服务意识观念和意识,用温馨和贴心的服务,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全程导医服务,让就诊更加的便捷,一医一患一诊室的看病模式,保障患者的隐私,保障患者与专家面诊的时间,透明收费制度,转变理念,以患者利益为中心,让科室患者及家属就诊看病更加清楚明白,让患者的整体利益得到更好的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健全管理体制,提升护理技术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重视护患沟通有效的消除了普外科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质量。
篇7
建筑业的危险性很高,每年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死伤事故,据有关部门统计,建筑业的伤亡人数在各类不同行业中的排名仅在煤矿企业之后,位列第二位,统计数字也相当惊人。造成的伤害事件中不仅表现为施工企业相关人员,也表现为周边人群。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建筑项目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高校是人口密集区,高校内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研究高校内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建设项目工期顺利实现的基本保证
任何一项建设项目都面临着紧迫的工期要求,对业主来说,节省时间就是增加效益,因此工期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就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企业生产效益,因为拖延工期意味着损失。但是,假如在施工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个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甚至遭到建筑监管部门的停业整顿处罚,那保证正常工期的完成根本不可能,因此,片面追求工期的提前实现而忽视施工安全的观念和做法不可取。
(二)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建筑企业的成本包含的项目很多,且多是有形的,为保障安全生产投入的安全品也构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比如老化设备的更新、安全防护设施的购置等[1],从表面上看,抓安全生产管理意味着增加投入,增加成本,但实际上这些投入是必要的,也是经济的,否则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建筑企业必然面临着财产损失,如果造成人员伤亡,企业的赔偿金额则构成安全成本之一,随着工人工资的增长,这一类赔偿将越来越高。再者,一旦发生伤亡事件,主管部门的处罚也构成了安全成本之一,由此来看,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尽管这一成本是无形的。
(三)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利于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必然要注重维护自身的形象。建筑企业也不例外,试想,一个疏于安全管理的建筑企业,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哪个业主会放心地将项目交给这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建筑从业人员愿意、敢于进入这样的企业工作?项目经理的前程也将受到严重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该企业出局。
二、高校建筑工地施工的风险因素分析
高校内建筑工地具有一般建筑工地的特点,也由于处在一个人口密集区的原因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因素。
(一)对建筑企业内部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局1986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分类》[2]中划分的造成伤害的原因,结合建筑企业施工特点,将建筑工地施工风险因素分为类:
1、坠伤事故。建筑工地露天施工,多为高空作业,施工人员因操作失误、上下作业区间缺少隔离保护设施、操作设施机械故障、脚手架不合格等原因而导致坠落伤亡的事故是所有类型事故中的最多的一类[3]。
2、意外打击事故。施工人员自身安全设备缺失(不带安全帽)、建筑楼层之间防护安全网不牢固、塔吊物品坠落、高层工作人员随意处理建筑垃圾等原因,造成在低层施工的人员意外伤害。
3、电击事故。建筑工地的用电是隐患最多的环节之一,电工的技术水平导致电力组织设计不合理、配电设施配置不合格、非电业施工人员照明线路的私拉乱接行为等导致电击伤害。
4、机械伤害事故。建筑工地的大型机械主要包括挖掘机、起重塔吊、混凝土搅拌机、直梯运输机、打桩机、带式运输机等,这些机械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机械自身的故障,比如年久失修,设备运行前检查缺位等原因;另一个是施工人员的操作不当引起伤害。
5、其他伤害事故。施工人员多为承包商零散组织,在住宿、生活饮食等方面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集体居住,由于管理不善和工人安全意识不强,做饭生活用电很容易引发火灾,造成群死群伤和财产损失等安全事故;饮食风险是另一个隐患,尤其是夏天,中暑、食物中毒等。
(二)对高校人员、设施的风险因素分析
1、运输车辆事故。建筑工地施工需要土石方、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的运输,大型车辆进出人口密集的校区,由于大货车自身吨位大、车辆状况参差不齐,加上一些驾驶人员素质不高,开车普遍较快,也经常出现疲劳驾驶、超速驾驶等情况,撞毁校园设施、撞伤行人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2、民工管理事故。虽然建筑工地按照惯例是封闭施工、封闭管理,但施工人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经常不经允许偷跑出施工区域进入校园,使用校园设施,甚至进行盗窃、抢劫和,此类治安和刑事案件发生的概率也不低,并且民工的流动性强,案发后难以处理。
3、学生误入工地伤害事故。高校学生密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较多,尤其是到了夜间,学生活动的范围很大,难免出现误入建筑施工现场的现象发生,误入后可能发生意外的伤害,比如摔伤、机械伤害、高层跌落甚至被不法施工人员临时起意而侵害的事件。
三、高校建筑工地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美国安全工程师Heinrich在大量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基本的规律――“88∶10∶2”的规律,即在100起安全事故中,有88起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有10起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结合造成的,只有2起是难以预防的。这就充分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影响安全生产、导致事故发生的决定因素[4]。因此上述风险因素应该是可以通过采取必要措施而有效避免的。
(一)加强安全技术管理
从技术层面上,防范安全事件的主要举措应该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论证,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检查审核,确保万无一失;建立对大型机械设备使用前的检查和试验制度,对主要设备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杜绝设备带病运作符合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技术性的岗位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尤其是问题高发的岗位一定要坚持这样的原则。比如高空作业、电气焊、大型机械的操作等。
(二)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建设
安全生产制度建设要本着贯彻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的原则,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到安全制度上墙、标语到位,制度范围涵盖每一个生产场所、每一道生产工序,并且设置安全员岗位,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做到安全员的尽职尽责。工地门卫要严格落实,确保高校校园内的风险事件不发生。
(三)重视安全教育
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应该有部分组成:一是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培训,达到全体施工从业人员风险态度端正,重视风险事件,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比如案例教育、安全生产演讲、安全生产先进表彰和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等;二是安全法规教育,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通过案例教育外来务工人员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触犯法律。
(四)加强对车辆和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
施工雇佣的运输车辆要严格审核,不能无证驾驶,要经常召开驾驶员的安全工作会议,定期汇报情况,自查自省,作为工地管理方,一方面要尽量让工地避开人员密集的区域,能另开大门最好,如果不能,则要经常进行检查监督,查到违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篇8
坚持源头管控、标本兼治,通过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及时治理风险管控过程出现的缺失、漏洞及失效环节等形成的事故隐患,实现把风险管控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前面,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防控能力,夯实遏制较大以上的安全事故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识别分析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加强隐患排查力度,实现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实现闭环管理,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20年9月—10月
1、成立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小组。
组长:张杰
副组长:林元宏
组员:黄华
周孝富
牟顺意
陈德强
刘月娥
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定双重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工作要求及督促各单位建设工作。
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负责对应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各单位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具体实施单位,根据总实施方案,牵头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由单位负责人督促工作进度
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小组成员及职责表
职
务
姓
名
职责分工
联系电话
组
长
张
杰
主持全面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督促各单位建设工作
18281351888
副组长
林元宏
负责牵头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督促工作进度
18835124270
组
员
陈德强
负责施工现场生产安全后勤材料保障
13990037422
组
员
黄
华
负责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和记录,落实整改责任人,督促整改
13388336320
组
员
牟顺意
施工现场质量巡查监督,并如实记录
18708303909
组
员
周孝富
施工现场技术指导并监督
18681319060
组
员
刘月娥
现场资料搜集整理
19935142778
2、开展全员培训。
对全体人员开展关于风险管控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等内容的培训,掌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知识、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基本能力。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辨别工作场所的危害与风险、并将相关知识和理念传播给全体员工的能力,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风险评估阶段2020年9月—12月
1、合理划分风险单元。
各施工班组根据本班组的生产工艺流程或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等划分风险辨识和评估单元,其中岗位单元是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在划分作业活动时,要特别注意设备检修、调试,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佩戴。
2、全面辨识各类风险。
发动全体人员围绕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
3、开展风险评估分级。
在全面辨识安全风险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风险导致事故的条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采用LEC评价方法,通过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等级。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级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4、制定风险管控措施。
针对辨识出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技术、管理、制度、应急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消除、终止、替代、隔离等措施消减或采用管理和监控手段管控风险,确保每一项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风险管控阶段2020年9月开始
1、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明确各等级风险管控责任人,明确各责任人管理职责。要重点关注和管控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确保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遏制较大事故。
2强化检查督促落实。
项目部对各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变更风险管控。
凡是生产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设施等出现变化,要重新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凡是组长机构发生变化,要对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管理制度、责任体系重新制定并完善。凡是发生伤亡事故,一律要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运行情况重新评估,针对事故原因修订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的各个环节。
4、开展公示教育。
根据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情况,建立安全风险清单,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图。进一步修订完善安全操作规程或作用指导书,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施工安全风险公告栏,公示安全风险分布图,制作岗位危险因素告知卡,标明岗位安全操作要点、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别、管控措施及应急措施等内容,便于施工人员随时进行安全风险确认,指导员工安全规范操作。
(四)深化隐患排查治理2020年9月开始
1、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各单位针对每一风险装订符合实际的风险防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
2实施隐患排查治理。
按照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办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施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3隐患排查治理公示。
对每次排查出的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公示。
四、工作要求
(一)思想高度重视。
项目部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周密安排部署,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培训。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班组长及员工开展风险管理知识、危险因素辨识方法、风险评估方法等内容培训,提升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
(三)督促工作进度。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项任务负责人,完成期限。
篇9
Key words: subway; civil engineering; risk management; prevention mechanism;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importance of
中图分类号: U231+.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引言:地铁具有运量大、快速准时、污染少等优点,现阶段已经成为全球各大都市的交通命脉。但是,由于地铁施工过程具有复杂性、隐蔽性以及不确定性等原因,地铁工程建设风险较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近年来,上海地铁4号线、北京地铁5号线等地铁灾难事故频发,更是引起了人们对风险因素的重视。
一、 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 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
近年来,国内外地铁工程不断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2003年7月,上海地铁M4线越江隧道由于联络通道施工失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另外,北京地铁5号线由于施工单位在搭设地梁支架时,没有按标准组织设计和制定施工方案,也没有事先对地梁架子按规定组织验收就投入使用,工人违章拆除,冒险作业,最终导致发生重大事故。实施风险管理,对工程全寿命周期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详细的识别、评估,对发生频率高或造成损失大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能有效减少工程事故发生。(北京地铁案例改为杭州地铁事故案例)
二) 投融资模式多元化的客观要求
对投资者来说,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往往就是投资是否存在很大的风险以及是否会得到较大的收益。众所周知,地铁投资巨大。目前,我国地铁的投融资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政府主导的负债投融资模式、市场化投融资模式以及发行证券等。因而,对地铁项目实施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投资收益最大化,是地铁项目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三) 实施风险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我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项目管理单位风险经验欠缺现象较为严重。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严格的核保核赔制度,在承保之前会进行风险评估,出险之后会进行查勘、理赔,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对此,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以及财产等方面的损失,地铁土建工程应该从醒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开始投保,保险人会凭借积累的风险知识及管理经验,会同专业人士一起迅速识别工程中的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水平制定风险自留、控制、转移等合理的管理策略,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损失程度,最大化的确保工程质量。
二、 地铁土建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以及施工建设主体都对地铁安全风险管理引起了足够重视。(2011年9月12日政府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对于我国地铁安全风险管理向着科学化、标准化以及程序化的方向发展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深圳地铁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并编制了《深圳市地下铁道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深圳市标准《轨道交通工程周边环境调查导则》等。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在地铁安全管理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 缺乏整体风险管理策划
地铁工程线路长、标段多、项目参与方众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子系统之间难免存在矛盾,而且,业主、供应商、施工单位、监理及监测单位等在项目规划、设计以及施工整个过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是整个工程的风险管理工作变得尤为复杂。正是因为如此,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在正式施工之前制定出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策划方案,确保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然而,现阶段,我国地铁建设单位在这一方面缺乏整体策划,导致工程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秩序不清晰,一直各个分系统的责任处于失控状态。而且,由于缺乏前瞻性,往往导致后期管理错乱,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施工阶段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二) 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地铁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规范以及标准等还不够完善,有的规定甚至已经落后与时展的要求,对实际工程管理已经毫无指导意义。因而,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全面的、具有针对性的技术规范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信息化管理平台相对落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55例)。前者男女比例25∶18;年龄3~85岁,平均年龄(41.91±7.20)岁;其中车祸伤20例,殴打伤13例,其他12例。后者男女比例37∶20;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3.11±6.98)岁;其中车祸伤23例,殴打伤15例,其他17例,两组各基线资料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辅助护理、心血管检测及基础护理等。研究组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案如下:强化风险意识。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参加正确使用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的正确操作方式等相关培训,定期汇报工作心得及交流经验,总结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健全有关规章制度。首先,结合急诊科特点,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并且应征得患者同意,避免医疗纠纷事件发生;其次,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3]。急救用药与仪器管理。强化管理急救用药及仪器,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同时还应登记取货、归还记录,每天检查盘点仪器使用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缺陷发生及抢救物品完好情况;观察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具体表现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及抢救物品完好率比较 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医疗技术卫生工作中,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并且还具备连续性、具体性、动态性及直接性等特性[4-5]。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因此,承担的风险也比其它科室要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医院积极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参加正确使用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的正确操作方式等相关培训,定期进行工作心得交流,总结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及时解决[6]。②医院将急诊科特点结合,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且征得患者同意,避免了t疗纠纷事件发生;并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7]。③强化管理急救用药及仪器,安排专人专项管理,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同时登记取货归还记录,每天检查仪器使用情况。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率,改善抢救物品完好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护理风险管理用于急诊患者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强化护理风险管理意识教育,护理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加强对技术的培训,加强了自身责任感,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8]。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率及提高了抢救物品完好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陶宝英,朱紫英.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高危患者就诊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3):2149-2151.
[2]刘金荣.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z2):213-214.
[3]罗跃全,王庆梅,郭继卫,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42-444.
[4]刘俊连,韩莉君.护理风险管理在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预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6):2136-2137.
[5]付雪飞,宗彩霞,张呈,等.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37(17):2719-2720.
篇11
The risk factors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and the effect of safety measures
LI Yan
Operating Room, Shandong Energy Zi Mining Group Co., LTD. Central Hospital, Zibo 2551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and the effect of safety measures. Methods Selected 120 surgery patients in operating room from November 2010 to Dec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management methods, 60 cases each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took safety management model,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take safety management model. The the incidence of Risk factors in operating room and quality of care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factors of devices, operating room infec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were respectively 10.00%, 3.33%, 6.67%, 3.33 % and 8.33% in the control group,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1.67%, 0, 1.67%, 0 and 3.33%)(P
[Key words] Operating room; Care risk factors; Safety management; Nursing dispute
手术室是手术治疗及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是医院的高危科室[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医疗设备、器械等的迅速发展[2],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且随着法律制度日益完备,患者法律意识也随之而提升,医疗护理纠纷呈现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3]。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风险因素、安全管理对策的效果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1例,女49例;年龄18~80岁,平均(52.1±9.6)岁;普外科手术34例,骨科手术29例,妇产科手术24例,胸外科手术17例,其他2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35例、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54例。将本组患者根据管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安全管理模式,包括[4-5]:(1)在接患者实际手术过程中及时地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以免
接错患者,接送过程中应及时摆好患者的,防止造成接送患者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2)在患者实际的手术过程中应将器械进行核对,严格消毒,避免手术器械传递错误,严格执行手术器械清点制度;(3)手术室用药管理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4-5],严格遵照医嘱使用药物,对于术中需要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应掌握好输血的操作流程。(4)手术过程中不要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此外还应注意对出现如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患者积极地沟通,缓解其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及护理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及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现的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在器械因素、手术室感染因素、院内感染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管理因素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分析
观察组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手术室担负着对患者实施手术及抢救的重任,是医院的重要职能部门。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上存在责任重、节奏快、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多、精神高度紧张、连续工作时间长等特点。因此,掌握医疗卫生法规,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加强责任心,加强手术室的风险管理对于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至关重要。手术室较为常见的护理风险主要包括 [6]:医疗器械因素、手术室感染因素、院内感染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引起上述护理风险因素的原因很多,如护士使用物品消毒操作不规范,且环境洁净度未达标;未执行复查制度或者护士未口头进行复述;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培训不充分,或者未定期地对平车进行检查;医生操作不规范,及护士未做到及时清点等方面的原因[7-8]。因此,对手术室进行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结合上述风险因素,同时将患者置于治疗的核心位置,本着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原则。采取管理措施以及细化管理的相关规定,实现对患者临床治疗的全方位护理,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防范意识[9-10]。本研究表2,3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在器械因素、手术室感染因素、院内感染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管理因素方面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手术室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众多,应采取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赞. 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49-50.
[2] 滕仁华,闫宁.手术室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3891-3892.
[3] 黄映娇.手术室常见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C):63-64.
[4] 潘星.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6-67.
[5] 蔡红梅,杨永梅.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4):3357.
[6] 王君璐.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医刊,2009(18):890.
[7] 梁文仙,孙小晶.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7):1044-1045.
[8] 邱锦芳,郑灵,邓小嫡,等.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0,16(13):109-110.
[9] 王煜娟,李怀娟.定期强化培训对改善大型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掌握情况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1):87-88.
[10] 鲁昌杰,关平,尤桂芳.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体会[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70-71.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105-02
一、集控一体化改革
廊坊电网2010年12月进行了集中监控改革,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由改革前的集控站(包括监控班和操作队)和常规站(有人值班变电站)相结合的模式,变为改革后的“集控班+运维操作班”的集控一体化的变电管理模式。全区主网82座变电站全部采用无人值班方式,由集控班集中监控。集控班承担全区所有变电站监视、控制和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等职责(目前,集控班与地区调度同台办公,已初步具备调控一体化条件)。运行维护班则负责所辖变电站倒闸操作、事故处理、巡视以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运维操作班设三个类型组:第一类型组为应急巡视组,采用24小时值班方式,负责所辖变电站的夜巡及应急处置;第二类型组为正常巡视组,上白班,负责所辖变电站有计划的白天巡视、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及应急处置;第三类型组为计划操作组,负责所辖变电站有计划的操作、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及应急处置。
集控一体化改革,完成了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和事故处理效率。利用自动化、信息化、可视化等技术实现对区域内变电设备的集中监控、绩效分析和风险预控,逐步提升了变电运行科技含量。进行集约化管理,减少了变电运行人员数量需求,降低了运维成本,更加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统筹调配。
二、安全风险分析
1.提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关键在于人员素质
变电运行部现有职工296人,肩负着廊坊地区主网变电站的运行与维护工作。变电运行人员除承担传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之外,逐步增加部分设备的试验维护工作。同时,变电站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与2010年相比数量增加10%),在未来几年内随着运维一体化的深入、调控一体化改革,工作中会不断出现新的安全问题,不断面临新的安全风险。在运行人员总体数量不会增加的前提下,对运行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在工作态度作风、主动学习意愿和能力、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必须跟得上安全管理和运行的要求。
2.班组层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仍然是重点
改革既是对机构和人员的重组,也是对班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管理机制的再造。在改革前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机构变动对班组人员的心理影响和班组管理的波动是必然存在的,改革是把双刃剑,带来进步发展的同时,细节处理不当,就可能在局部引起工作的失误。同时,变电运行部班组由改革前的23个改为改革后的10个。单班组人数增多,其中3个班组人数突破50人,单个班组人员数量居公司班组之首,比如大屯运维班共有人员61人,其中运行人员53人、司机8人。人数众多的班组之间如果在工作计划、人员管理、车辆调配等方面工作不到位,就会形成混乱局面,在某个现场或某个环节就会出现问题,形成隐患。比如集控班是新成立的班,目前负责地区变电站的日常监控、单一开关操作工作。遥控操作断路器时,如果断路器发生故障造成爆炸,当现场该断路器附近有运行巡视或检修人员时,就会危及现场的人员安全。避免事故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监控人员与现场运行、检修人员的有效沟通机制,消除安全隐患。
3.设备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刀闸电动化改造,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为实现对刀闸的远方遥控操作,对变电站老旧刀闸进行电动化升级改造。改造过程中,涉及变电站数量多,且许多站是重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一是倒闸操作。由于现场改造使部分五防锁具漏锁或五防系统与实际设备不一致而又未发现,造成倒闸操作过程中五防失效。二是特殊运行方式。由于改造,母线频繁停电,单电源或单母线长期运行,外来或内部的事故引发停电,易造成违反《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理》的事件发生。三是外部因素。外来施工队伍和频繁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在现场存在安全隐患。
4.交通安全压力增加
部分运维班巡视人员和操作人员每天从市区出发,相比以前从驻地站出发,无论在车辆的数量,还是在行驶距离的里程上,都成倍增加。尤其是倒闸操作停电开始时间一般安排在清晨,送电也一般在检修工作完成后的傍晚,运行及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操作时间前到达变电站。起早贪黑,车辆交通存在的安全风险是必须注意的。
三、集控一体化改革后一年多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践
1.认真总结、不断改进,加强对班组的管控
通过集控一体化及之前的机构改革,车间一级的生产管理逐步扁平化,减少了对班组管理的部门和层级,与以前相比,更加强调班组工作的主动性,而班组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对工作的布置、执行和落实。针对集控一体化改革在工作流程、资源配备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举行了公司、运行部到班组各级层面的9次集控一体化改革总结会议,认真总结梳理存在的工作亮点和问题,群策群力、务实工作,对亮点和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问题和不足,共同研究、不断改进。通过有形的流程梳理、培训教育、安全管理等工作,积极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积极发挥班组的整体合力,努力在班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上下工夫,切实实现对班组安全工作的全面管控,达到改革的目的。
2.到岗到位履行监督职责
全面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重点放在倒闸操作现场和变电站日常管理检查上。严格执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制度,做到所有现场都在控。对现场发现的苗头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属于运维班管理的,督促运维班落实整改;属于个性问题的,要求运行人员现场整改;总结到岗到位的经验和不足,将到岗到位反馈表提出的问题及班站整改措施作为运行部月度安全例会一项重点内容,对整改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使到岗到位实现闭环管理。同时,认真听取一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工作流程细节和运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
3.安全培训管理工作注重实效
2011年,以开展月考为主线,按照考试与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针对变电运行人员的月度培训和月度考试工作,实现培训的目的。月度培训由运行部兼职教师和技术负责人为运行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内容紧密联系生产运行。每月的抽考工作,选取12%的运行人员参加。考试内容包括安全规程、事故处理、日常工作、电工基础等,对不及格者给予罚款,考试结果与班组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利用SG186培训系统,每月对全体运行人员进行在线普考,主要内容有《安规》、紧急救护法等。通过提高考试的频次,达到提高班组培训实效和员工自学的目的。通过绩效、奖罚等考核手段传递培训压力,从根本上加强和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增强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学习动力。
4.变电运行应急管理
篇13
变电站是否正常运行直接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变电站工程会受到设计、技术、工期、环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效益不稳定,使变电站工程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做好变电站安全风险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不仅加深对风险及其造成损害的认识,以便于做好预防风险的措施,还能定性、定量评价变电站风险,为了解风险的大小、避免风险的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1 变电站风险来源及其特征
1.1 变电站风险来源
根据变电站风险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2种类型。
1.1.1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指的是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比如洪水、冰雪、台风、地震等灾害,对变电站工程产生巨大的损坏,威胁着人类生命以及财产的安全。
1.1.2 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风险,又可以将其详细划分为组织、政治、技术、经济、行为等风险。
此处所说的人类活动包括:
第一,与变电站项目相关的各个单位或者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
第二,变电站设计技术的失误等;
第三,政局或者政权的变化引发的战争、罢工等;
第四,管理机制不完善、市场变化、价格的大幅升降;
第五,团队或个人的失误、恶意行为等等。
1.2 变电站风险特征
1.2.1 客观性
不管人们是否已经认识到,变电站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引发各种风险的因素是独立于风险主体―变电站本身的。所以,只要风险的来源存在,在特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风险,危害变电站工程。
1.2.2 时间性
变电站是没有永远不变的风险的,所有的风险都是属于特定时期的,它的性质、产生的后果均会随着事情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性质的变化指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本来的风险构不成危险了;风险数量的变化指的是,随着变电站管理者对风险的认识、预防能力提升,降低了风险发生的概率。
这一特征说明,应当尽早采取管理风险的措施,对风险数量、性质的变化就越有利,其效果会越加明显。
1.2.3 可测定性
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发现,大部分的变电站风险是具有显著的规律特征的。
所以,可以结合变电站的相关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学、概率论等知识,来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产生后果的大小,还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实现风险的评估,可以为变电站的建设提供决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风险的发生,降低损失[1]。
2 层次分析法简介
2.1 基本原理
上世纪70年代,美国T.L.Satty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该方法能够定性、定量地分析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
AHP可以详细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相互的关联以及其本质等等,并基于上述分析的结果建立一种模型,通过少量的定量数据信息,将问题的分析过程进行数学化,为分析没有结构特点、准则多、目标多的风险问题提供较为简单的评估方法。该方法的原理:
分析对比n个原因对决策对象z产生的影响,并且两两对比这些原因,通过矩阵来表示对比的结果,计算两两对比矩阵的λmax(最大特征值),以及与λmax相对应的权重向量ω和CI(一致性指标);再分析CI与CR(随机性指标)的比值、ω,通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
2.2 具体步骤
①确定决策目标,构建层次结构。通过系统地分析,确定决策的目标z、它的影响因素Bi和下一级的相关指标Ci。把分析过程分成目标、准则、指标等层次,确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构建相应的模型。
②形成矩阵。将上述中各个层次的原因进行相互对比,用1―9以及倒数的表示方法,将各个原因之间的重要程度表示出来,最终以矩阵的形式表达。
③算出两两比较结果的λmax。
④将上述计算结果进行标准化。
⑤计算CI,公式为
CI=(λm-n)/(n-1)。
⑥检测一致性是否可以接受。通过查询随机性指标值表,得到CR,若CI/CR不大于0.1,就可将一致性视为可以接受[2]。
3 以福建某变电站为例,简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变 电站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该模型主要是用来识别对变电站产生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大量的该变电站的历史资料、现场勘查以及专家们辨识,发现对该变电站产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分为土建作业风险U1(挖土U11、支模U12、砌筑U13、拆模U14)、设备安装风险U2(机械使用事故U21、高处安装人员未使用防护用品U22、设备损坏U23、油渗漏导致火灾U24)、高压试验风险U3(未使用防护用品U31、未设安全栏U32、技术水平差U33)。
从风险因素着手,建立了目标层、风险因素、分线因素的子因素3层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集,同时使用ABC的方法 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归类
整理询问调查的结果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其进行权衡之后,确定判断的矩阵,并利用矩阵进行相应的计算后,得到风险评估权重表,见表1。将得到的权重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计算累积权重值。根据此值,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其值在70%~80%之间的为A,80%~95%之间的为B。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得知“U32、U14、U13、U12、U11、U22、U21、U33、U31”对该变电站工程产生的影响最大,应当对这些影响变电站安全的重要因素进行重点的考虑,并制定一定的应对措施,降低或者避免上述风险发生的概率,并为变电站工程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
总体来说,基于AHP法的变电站安全风险的管理是可行、有效的[3]。
4 结 语
在实际的变电站工程中,变电站会受到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并引发不同类型的风险。做好变电站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有利于变电站的正常运行。
基于AHP法的变电站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于增加变电站的安全风险、生产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