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实用13篇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

一、阅读兴趣需要加强培养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敲门砖。学习化学需要兴趣,阅读兴趣同样对学好化学有很大的帮助。化学课堂上的阅读能力培养,就是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获取知识,用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些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H和B的含义、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不怕水的鸟笼、不怕烧的玻璃等,让学生乐于阅读。如在学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情节:狗一过去就会死亡,人走过去却安然无恙。碳酸氢钙就分解出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它从水里选出后积聚在地面附近,形成半米左右高的气层。 二氧化碳会使人和动物窒息。人站在洞里,气层只没到膝盖,虽然会有少量二氧化碳扩散开来,但它仅使人们感到不舒服,而在地上的狗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气层里,所以会窒息而死。让孩子们在故事情节中思考物质的性质,乐于阅读。又如在讲食盐的重要用途时,学生们带着老师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总结到食盐五个方面的重要用途,还通过课本了解到海水晒盐的原理,此时阅读便成了一种享受知识的过程。阅读有了成就感,因而变得乐于阅读。此外,老师还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每一堂课中都应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日久天长,以利于形成阅读习惯。

二、阅读方法需要应用恰当

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快速阅读、泛读等几种。对于初中学生,主要学习精读,所谓精读,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仔细阅读、理解、运用。

1.精读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在阅读化学概念时,老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达到“读字知其意”的境界。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与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又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把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像这样剖析开来:其一,强调一定温度;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单位是克,这样四个限制性句字就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在四句读完之后,再加以应用,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

2.精读化学用语抓关键词

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它是最为简洁精练的化学语言,必须牢固而准确地掌握。例如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表达式时,总习惯把“+”读成加,这样对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含义,正确运用化学符号都不利,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阅读。又如“2H,H2,2H2”中“2”的含义……为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还可将一些内容编成口诀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规律,以达到运用自如。

例如对“催化剂”的教学:先让学生做一做课本上的三个对照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剖析“一变?两不变”,从而顺利理解这一概念,并自然领会了催化剂为什么不能写在反应物里,而只能做为反应的条件写在文字表达式的短线上。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时,提炼出了“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克溶剂;状态――饱和;单位――克。这样,学生就避免了“溶剂越多溶解度越大”的错误认识。

3.精读后的复述

阅读完教材后,要求学生复述其中的主干内容,这一过程通常安排在听完讲授后。阅读后的复述,可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抽象、概括、归纳、联想等能力同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4.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泛读

对于一些教学大纲要求了解而内容本身又通俗易懂的知识,可通过给出阅读提纲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我经常采取的做法:给出问题,由学生阅读课本后,通过解决问题归纳出该节的主要内容,最后由教师点拨,经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这种阅读方法相对于精读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为取得较好的泛读效果,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给出阅读提纲,组织阅读后的讨论等。

三、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

(3)对阅读进行合理的评价。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布置一些课堂小结的作业来检测,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坚持不懈的阅读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形成、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训练,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千方百计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以求升华的效果。

篇2

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时,应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优势作用,科学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强化阅读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效地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历史的经验,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很多学生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尤其是正史学生更为青睐,这也是教师要抓住的一个契机。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好历史课程资源,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阅读,利用好微机室的电子阅览资源进行阅读,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学会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利用网络进行查询或者找教师解决,逐步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感到阅读的快乐,提高应试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

笔者以新课程改革下的人教版选修一“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在高中历史阅读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王安石头像及其简介,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历史长河,芸芸众生,而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这个人物?由此导入新课。这节课完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师生合作探究。如果把王安石变法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处理的话,固然要关注事件的六大要素,最重要的三要素是起因、经过和结果,对应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评价,正是在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 利用网络、图书等课程资源深入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起因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现代化设备走进了学校和家庭,这些现代化设备有利于学生进行信息资源的搜集与处理,从中筛选优质的课程资源,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查阅、搜集整理、处理信息资源的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在进行“王安石变法”的教学时,笔者用多媒体给出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王小波、李顺起义和北宋时期农民负担加重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并分析、讨论归纳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几大原因,即: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从而导致的积贫积弱现象;土地的兼并现象较为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造成阶级矛盾越来越明显;辽、西夏的威胁带来的民族矛盾加剧。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原因招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学生阅读时心里想着问题,带着目标。在学生读完教材后,笔者播放有关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视频,学生体会王安石变法的整个过程,包括起因、过程、结果等。为了检验阅读学习的效果,笔者设计两个活动场景全部由学生表演。在第一个场景,笔者安排一个学生作旁白,另一个学生扮演“宋太祖”,旁白依据在阅读时提炼的信息,概括介绍了北宋初期的形势。之后,“宋太祖”把教材中枯燥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演绎成活生生的角色语言。在第二个场景中,笔者安排两个角色,分别扮演“宋仁宗”和“范仲淹”,其中“范仲淹”的出色表演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

2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经过,理解掌握富国、强兵和育才法令内容

高中生对历史的相关法令了解得很少,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只能是掌握一部分。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全面地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每个细节,笔者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阅读相关信息,如提供给学生有关王安石变法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存在问题、历史进程、重要举措、历史影响、历史评说等。《新唐书・魏徵传》中提到“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所以,在教学时,笔者时刻提醒学生,学习历史必须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吸取历史的哪些教训,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我们应怎么办,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本节课中王安石变法的有关各项法令的介绍,笔者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由学习小组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感悟,由学生简要介绍每一项法令的要义。在教学时,笔者只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王安石是如何提出国家是贫困的?王安石对农民不能生产的理解是什么?王安石提出哪些理财的好方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广泛阅读,大大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

3 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学生从中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就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是前后六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8分钟左右。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信息说出本小组的观点,通过举例说明,让大家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道理,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异议或者加以补充,从而实现小组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深层次的交流。这样教学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加深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为了检验课堂讨论的效果,笔者安排变法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两个角色来辩论。支持者从阅读教材得出的信息归纳了变法的诸多好处,如生产发展、财政增加、军力增强和人才培养等;而反对者则通过寻找变法的弱点,予以针锋相对的批驳,如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因用人不当而危害百姓和过于急进等。双方各持己见时,笔者启发变法的支持者思考: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随口说出:遭人反对(触犯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笔者又向变法的反对者打圆场:变法真的不好吗?老师给你们一个机会,谈谈对变法的看法。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了教材的真正目的,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统一思想认识,使学生受到教育是落脚点

笔者启发学生:假如你成为改革的领导者或是参与者,从王安石变法得出哪些启示?归纳学生的观点概括为:形势所迫,势在必行;全面改革,卓有成效;调动群众,积极参与;遇到阻力,迎难而上;讲求策略,争取成功。这样,一节历史课堂又发挥了以古鉴今的作用,较好地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双目标。

篇3

一、对思辨的认识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辨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辨首先是一种思考方式,它不会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才可形成的。我国学者文秋芳认为:思辨的核心是“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作出有理据的判断”。提高思辨能力,就是把人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深度是指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准确程度,是否涉及问题的本质。拓展广度,就要培养联想的能力。

阅读是一个运用经验、知识读出文章内容的过程,现在外语的四六级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外语阅读课是训练大学生提高对外文文字认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阅读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的过程,离开了这一过程,思辨活动就无法进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输入是学生进行思辨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在阅读材料后会先对文本进行归纳概括,然后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类比、对比,得出自己的判断。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归纳、概括、联想、对比、分析和判断正确正是思辨能力的训练过程。外语阅读教学是大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

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分为一般层次的阅读和较高层次的阅读,还有更高层次的阅读。第一层次的阅读目的是理解语篇和掌握阅读方法,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属于认知层面的心理活动。较高的层面要求学生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这种思想感情背后的原因,这就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词语、句子和篇章的基础上深挖篇章的的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更好层次的阅读目的是鉴赏,这属于读者和作者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而这最高层面的阅读会使学生进行联想,启发思想,开发智力。唤起创新意识。

关于提高思辨的教学形式,西方学者往往会把它分为独立式和镶嵌式两类,前者指独立设置提高思辨思维的课程,后者则是指将提高思辨思维的目的与某些学科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为目的的阅读课属于第二类。如果我们把思辨思维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势必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思辨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鉴赏的技能,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通过概括分析总结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以阅读课为例,根据以上论述的观点我们把思辨性阅读模式分为阅读准备阶段、阅读进行阶段和阅读后阶段三大块。

在阅读准备阶段,应提前对阅读话题做一系列相关准备工作,可先从文章标题或副标题入手进行预判。在正式学习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查找相关背景知识。在此期间,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充实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阅读进行阶段是利用思辨思维策略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关键阶段。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说,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不断来自周围环境的刺激,进而才能做出反应的过程,这也就是刺激――反应接受模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阅读环境刺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使其学生不断体验来自成就感的刺激。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学生会更易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更为大胆的猜想,发挥自身潜能。

在阅读后阶段中,学生在对阅读文章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分析推理和讨论后,势必会产生和作者观点部分相悖或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积极向上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把自已对文章的思考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以家庭作业的形式上交老师修改。在考核方式上,教师也应避免传统式的考试模式,考查内容问题要具备思辨性,把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

思辨能力是当今大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外语阅读课堂作为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培养大学生这方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把阅读课作为一个创新的基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通过阅读课获得自身思辨能力的飞跃。

篇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用课本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令学生看见了越出教材的可能性. 这种到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们,自然而然地使他们产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成功地学会了一些东西,以提高数学阅读的自觉性. 例如,已知线段AB = 20 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 = 6 cm,M是线段AC的中点,则AM长为多少厘米?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几何题,但在实际做题中,却有许多学生出错,而当他们看到试卷上的错号后,马上就恍然大悟. 原因就是这部分同学不注意细节的描述,对关键词“直线”没有注意认真体会,仅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同. 所以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必须逐句推敲辨别,方能理解到位.

二、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事例进行引导,教给学生科学而又合理的阅读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强调数学阅读首先要认真细致,它必须精确到每个字、每个符号. 从而达到“内部语言转化”的目的. 学生在读后,要利用语文阅读中的“找主干”、“缩句”方法,精简出数学知识或问题的精髓,进而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出知识或问题的解决方案. 有时还要借助于写,把读写结合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及题目的理解,改过去的“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 还可利用课外时间,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和学生交流阅读的感受. 积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很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在时间上是完全允许的.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设计好阅读理解思考提纲:如① 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② a4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底数,指数,幂. ③ 54有几种读法?④ -32与(-3)2相等吗?-23与(-2)3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这四个问题解决了,那这一节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 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习题,掌握从文字中搜寻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解答题和应用题,更应小心在意,认真阅读.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小明放学回家后,问爸爸妈妈小牛队和太阳队篮球比赛的结果. 爸爸说:“本场比赛太阳队的纳什比小牛队的特里多得12分. ”妈妈说:“特里得分的两倍与纳什得分的差大于10,纳什得分的两倍比特里得分的三倍还多. ”爸爸说:“如果特里得分超过20分,则小牛队赢,否则太阳队赢. ”请你帮小明分析一下,究竟哪个队赢了,本场比赛特里、纳什各得多少分?这是一道与语言描述有关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读了以后,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定下心细读,大部分学生又都能从该题得到主要信息,实际上就是特里和纳什得分之间的关系,题目一下就简单多了. 这都与学生平时积极认真培养阅读能力有关,真正作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三、加强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篇5

随着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成为国际交流、技术合作、社会往来必备的重要工具和桥梁”。在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的过程中,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正逐渐走向国际化、正规化,这种现状要求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掌握英语这一世界范围的语言交流工具。因此,党校开设的英语课堂教学日益受到在职研究生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一、党校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首先,党校英语课堂教学具有特殊的生源。党校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来自国家机关与企事业单位,身上所承载的学习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远有别于在高校进行英语学习的大学生。其次,在党校英语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程度迥异的英语基础,于是形成了在职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从而增加了党校英语课堂教学的难度。最后,党校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教育形式,不但拥有毫无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学习主体,更拥有与高校英语教学大相径庭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自然也无法与高校英语教学一较高下。

二、 党校英语课堂的重要性

首先,党校英语课堂为在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素质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大好平台,有利于在职研究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良性发展,能够快速提高在职研究生对英语的掌控能力。其次,作为职后教育的重要形式,党校英语课堂教学为在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再充电机会,也为在职研究生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成长之路。最后,党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满足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促进国民英语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 教师是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导者

在职研究生进行英语阅读能力训练中,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是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关注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更是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导者。首先,“教学中师生间良好的感情交流可改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1]良好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获得学生认可和主动接受教师课堂教学的前提。其次,教师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直接操控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对于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主动阅读、积极认知的探究环境,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最后,教师是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的合作者。走下讲台把表演舞台留给学生的教师已经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一起享受着课堂学习的乐趣。

2 学生是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决定因素

教师的成功转型使在职研究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占据着英语阅读能力发展的主体地位,而且在职研究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良好英语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教师一切课堂教学行为产生效果的前提条件。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加入一些英文的奇闻趣事,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英语故事和英语阅读的好奇心,促进学生英语阅读动机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原动力,是学生产生英语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升级学生的阅读行为,拓展学生英语阅读的范围,还能强化学生英语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实现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高效开展。

3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沃土

(1)多阅读经典故事。经典故事所蕴涵的艺术性、审美性和趣味性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在故事的阅读过程中带领学生开始一段虚拟的情感经历,如《飘》《红与黑》《罗密欧与朱丽叶》《三个火》和《雾都孤儿》等。经典故事阅读还能满足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和学习心理,“在与伟人的交谈中”接受名人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2) 戏剧表演。戏 剧表演能够强化

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为了演好个人角色,需要好好研读台词,精心体验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喜怒哀乐,从而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的高效开展。另外,舞台表演能够加深学生对台词的理解,如把罗密欧与朱丽 叶的对白改编成简短的舞台剧进行表演, 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

(3) 讲故事比赛。故事的趣味性是 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动力之源,更是维持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保鲜剂”,而讲故事比赛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给予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学生在讲故事比赛中的表现欲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进行高质量的英语阅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4 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推进剂

(1) 重视英语阅读的“基础工程”。 在职研究生的英语基础差距很大,尤其是词汇量的匮乏和语法知识的生疏成为在职研究生开展英语阅读的重要障碍。一般情况下,在职研究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与个人所掌握的词汇量成正比,而且在职研究生的词汇量还极大地影响着英语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党校英语教学可以从弥补在职研究生的英语差异入手,为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点。

(2)强化文化背景知识的辅助功能。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在职研究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从而增强在职研究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阅读效果。因此,党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不但要注意在职研究生的基础薄弱问题,还要注意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文化教育,帮助在职研究生掌握尽可能多的自然、地理、历史和宗教等文化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辅助功能,促进在职研究生英语阅读的高效进行。

(3) 推广科学的阅读方法。以《罗 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描述故事背景、家族名称及古代官职的英语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在职研究生可以通过泛读减少英语时代差异和区域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英语课堂学习内容,在职研究生要采取精读法,通过仔细研读深入了解阅读材料的情节脉络,还要采取讨论法,在与其他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整合彼此对阅读材料的认识,重点进行语法知识总结、交际英语训练、阅读材料复述 等。对于一些优秀的英语著作如《飘》, 在职研究生也可以通过精读法进行阅读,学习故事中的人性美,还要与其他学生一起理清故事发展的前后脉络,培养在职研究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推动英语阅读的科学开展。

总之,党校教师应积极开发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立体探究在职研究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构建高效化、人性化、科学化的英语阅读环境,为党校在职研究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创造条件,实现在职研究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篇6

二、灵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使人感同身受并记忆深刻,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情境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注重课件制作的趣味性也是使学生深入情境引起思想共鸣的好方式。通过有吸引力的课件的播放,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能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三、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对于困难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对于困难生,可以先提一些比较简单的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并给其以鼓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自信心,同时还启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根据其回答问题的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课堂提问得巧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了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辨、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使其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得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得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了鼓舞,才能树立起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可以布置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前准备作业。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收集公鸡的特征和作用,这样就能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篇7

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语文素养、理解能力更是学好政治的基础。阅读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至少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1.培养阅读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效果。培养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价值标准,升华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觉悟。培养写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接受考试评价时,能正确地理解题意,抓住问题的核心,从而在解答问题时击中要害,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表述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水平。

2.培养阅读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思想觉悟。政治阅读材料大都是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真实事例,或者是一些富有哲理,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对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思想认识,升华个性品质。

3.培养阅读能力,可以配合语文教学,这也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和在政治教学中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成为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利于两个学科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自古文科相通,而语文素养、理解能力更是学好政治的基础。

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政治课时,结合语文学科的一些教学方法来进行政治课教学中的阅读指导,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新课前泛读,感知教材,宏观把握

泛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带着问题通读,以达到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整体初步的了解。

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各个知识点和涉及的内容并非孤立,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科学体系。学生只有用联系的、整体的方法对课本知识、结构做到初步了解,宏观把握,在具体理解和运用知识时,才有可能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避免支离破碎、一叶障目。还有如果没有课前的泛读,教师直接讲授新课,学生定会陷入“茫茫然不知所云”的境界。这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复习已学过的概念、原理,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感知教材,即可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泛读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功”和为新知识奠基等多种作用。

二、课堂中带着问题去阅读,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在上课之前,我列出教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分析、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然后由学生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得好的给以鼓励,回答错误的进行纠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利于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三、教材中重要内容反复读,重点突出,理解深刻

对于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比如:七年级上册课本31页中的——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同样善待他人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七年级下册课本100页中的——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无以善小而不为”。八年级上册课本59-60页中的几句重要知识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对于个人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九年级全一册课本111页中的一段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等。要求学生反复多读,通过多读教材中重要内容使重点知识烂熟于心,过目不忘。通过多读重要的名言警句,使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使学生的思想在阅读中得以熏陶,以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目标。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到的教学理念。

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创造条件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我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时事播报、讲故事等有益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好的政治材料和文章张贴在教室的一角,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将阅读化为自觉地行为,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篇8

二、先学后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对文本的判断也会有不同的标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这就是先学后教法。教师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就传授新知识,学生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无法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让学生先行阅读,根据阅读内容列出阅读提纲,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组成小组互相讨论,从而做到教学相长。这种阅读模式不但贯彻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而且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列出提纲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但理解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受到了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教育。

三、教授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朱熹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质疑,能激发求知欲,产生阅读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通过质疑、解惑,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提出一些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同时把问题问得恰到好处,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阅读往往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升华,也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与象共舞》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如何才能做到与象共舞;如果你是大象,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呢?”这样的质疑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适当进行阅读延伸,拓展学生思维

篇9

从江苏省的英语高考题型来看,其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以及任务型阅读都是与阅读直接相关的综合语言能力题型,分值达60分,占高考总分的半壁江山。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也成为考生最终能否得高分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自主地扩大课外阅读被师生忽略了。所以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英语课堂,传授阅读的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课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尝试。

一、把握文章标题

主旨题是阅读理解中常考的题型。此类题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整体归纳能力。在具体做题过程中,常会出现剩下两个选项左右为难。这时候,我往往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先选择一个标题,再从作者的角度去考虑针对该标题应写的内容,最后通过比对和文本中内容的相关性来确定答案的取舍。为帮助培养该能力,我经常要求学生根据标题来预测文章的内容。比如M9U1里的Canada-land of maple trees一文中,我先启发同学们大胆猜测文章中可能会介绍加拿大哪些方面的内容,然后通过读课文找段落中心来检查自己的推测是否准确。文章中一开始关于加拿大地理位置的介绍是好多同学没有预测到的。我则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有无需要包含该部分的内容。经讨论,同学们发现加拿大好多的独特性都源于其地形的独特,所以应该包含该部分的内容。经过反复的练习和讨论,同学们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理清文章结构

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文风也各异。学生如仅凭自己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很难做到完全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课文。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入手,整体理解语篇内容,培养其统领全篇的能力。

以讲授M9U2单元中TheAcropolis一文为例。针对该文章,我设计了如下的阅读任务:第一,快速阅读各段的首两句,并从中提炼出两个单词来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把文章划分段落。第一项任务旨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每段开头获得

关键词 的能力,这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策略之一。在开展这项任务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如有不同意见,则阅读全段,进行修正。第二项任务是培养学生根据

关键词 理清整篇文章结构的能力。从课堂效果来看,第一项任务完成得较为顺利,在第二项任务中关于第四段的归属有了不同意见。后来有同学发表看法,认为不当的维修对于古建筑物来说,不是保护,应把其和第三段放在一起,都属于损害范畴。通过重新阅读该段,学生们对这种说法表示同意。两项任务完成以后,学生们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其他的阅读活动就简单多了。

三、抓住文章细节

细节理解是阅读理解中的常考题型,在近几年的考试中也常以是非题的形式出现,如三正一误或三误一正。此类题目的做题技巧在于以题干或者选项中的线索为依据,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并与选项相比较确定答案。这类题一般不难,但需要学生耐心加细心。其常用的技巧有skimming和scanning等。在M9U1 Is Australia reall yasportingnation?一文中,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请同学们阅读第二部分,并准备了两项任务:1.找到文章中涉及到的运动的名称,并归类。2.找到各类运动在澳洲受欢迎的原因。

第一个任务重在训练学生浏览文章并迅速找到信息点的能力,同学们完成得较为轻松。第二个任务难度有所提高,文章中的信息较为散乱,需要学生静下心仔细寻找并加以概括和总结,主要是用来锻炼学生的检索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能力。

四、把握观点态度

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也是阅读能力的要求之一。高考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要求就包括“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为了帮助学生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我注意引导学生读懂“hidden”语言。在许多的文章当中,作者不会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地,他们会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字里行间。读懂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则要求考生有敏锐的感觉和合理的推断能力,能从细微之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认真训练。

篇10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篇11

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起到索引功能,更能提示学习内容,体现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课本内容,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分析章与章之间、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可以编制出历史图示,通过阅读目录了解章节之间的关系,理清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构建本章知识体系,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发展线索。通过阅读目录明显发现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的专题一、专题三、专题四这三节内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当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规律,将对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起到重大帮助作用。学生如果能从目录上理解历史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目录这条捷径,那么学习历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目录的能力和意识,教学中有时特意安排学生上黑板板演目录内容。一开始学生觉得好笑,板演效果不尽理想,但慢慢地,学生就会领悟其中奥妙了,再次板演的时候效果就出奇的好了,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利用目录的这些功能。

其次,注意阅读专题(章)的专题引言部分、学习建议和课前提示部分。

高中历史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引言部分是一单元的“内容提要”,也是单元的“中心思想”,突出重点。学习具体内容前阅读引言,可以初步了解单元主要内容。综观引言部分可大致分为知识概要式、框架线索式、内容补充式等几种类型。阅读概要式的引言,要概括要点、分清层次。引言部分清晰展示本章要点。为学习具体课文指明了方向,如学习专题一时要注意利用学习建议:学习本专题,应当在明确中国历朝史实的基础上,掌握有关古代官制的基本知识;对重要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应当有所了解。同时,学习中可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比较。中国古代治世和盛世的成就,与政治制度的成功有关。同时,还应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消极影响。学习本专题时,可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

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正文和资料卡片提供的史料和数据。

教材的正文部分(楷体字部分)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能力的主要来源,是阅读的重点内容。例如,分析中日黄海海战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明确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兵力,得出结论。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注:表格中数据根据戚俊杰主编《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一书中相关数据统计得出。

而资料卡片则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例如,教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要求学生阅读资料卡片一: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资料卡片二: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根,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礼记・大传》

篇12

一、既要重视文字叙述,也要重视表格、插图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堂阅读时,首先要告诉学生重点阅读哪些文字,怎么读才是正确的。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强调着重读反复读,而且要熟记,对其中的重点字句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这些重点字句阐述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了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如在讲解“化学平衡状态”时,应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一概念的定义,分析找出这一概念的重点字句——“前提、实质、标志”,前提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实质是“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标志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这三者缺一不可,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这一概念的理解就会深刻,而且不容易遗忘。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对照课本对比着读,用列表的方式找出概念的区别所在,如对中学化学中“四同定义”按表格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理解概念的运用范围。

针对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往往一扫而过,新课标课本中的插图增加了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新课标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同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引导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图表和数据,从而揭示规律。如讲“元素周期律”时,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让学生研究元素的每一个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后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性质和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元素周期律。讲选修3分子结构与性质的杂化时也可采取此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既要重视化学物质的普遍性,也要重视其特殊性

在课堂阅读指导中,必须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如在讲“烷烃、烯烃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反复要求学生引起重视。例如:卤代烃的密度变化就不符合以上讲的一般规律,它的密度是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减小的。如在讲“卤族元素”时,学生知道用浓硫酸可以干燥卤化氢气体的一些规律,但对溴化氢、碘化氢有强还原性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特殊性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应要求并教会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事物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联系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特殊之处。

三、既要重视阅读结果,更要重视阅读过程

许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而对概念、原理的引出、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记忆比较熟,对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操作原理记不清楚。例如乙醛和银氨溶液反应,学生在学习中非常重视结果——有光亮的银镜生成,但对银氨溶液如何制取及为什么要这样制取认识非常模糊。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非常肤浅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必须要求学生对化学过程的重视和正确的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篇13

下面以国标版第六册《语文》课本第2节《美丽的南沙群岛》为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做好学生自读的引导准备。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进行简单的了解,使其产生兴趣后,再去自读文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节讲解中国地理的文章,学生们应该对课文中所讲的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群岛中生长的动植物有一个初步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南沙群岛的地图以及南沙群岛上的动植物的图片,以给学生有一个具象的思维。

其次,教师应该对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一些准备和要求,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去阅读文章,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同时要有针对性和开放性,比如“认真朗读全文,大致说出南沙群岛的具置”、“你认为南沙群岛的哪些地方最吸引你”等问题;另外可以让学生把阅读时不认识的字与词画出来,以便一会讲解时更有目标性。

二、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理解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理解,通过深度理解,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讲解阅读文章的办法与思路,让学生能够通过讲解总结出老师教给他们的阅读办法。

深度理解的内容包括很多,比如对课文的总体把握,课文的段落层次,每一段的大意以及每一小段的大意,再比如对课文中生字、生词的记忆,对于文中作者某一句话的理解等,都是教师应该讲解的。下面仍以《美丽的南沙群岛》为例,说明教师如何做好学生深度阅读的指导准备。

首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句大意。全文比较短,一共3个自然段,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自然段的大意分析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总结自然段大意。总结自然段大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读全段开头或结尾,再比如读全文的归纳性的段落,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你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先带学生归纳出第一段每一句话的大意,然后总结出来段落大意。其方法可以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如课文第一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南沙群岛是什么?②南沙群岛在哪?③南沙群岛的历史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答案就在课文的每一句中,当学生们找到答案后,每句话的大意也就明白了。

其次,引导学生对整段意思进行理解,通过上述三个问题,学生对第一段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学生就不难总结出第一段的大意。至此学生们就能够通过你的指引,渐渐地明白应该如何分析段落大意。但是小学生的总结能力比较弱,教师必须再一次引导学生,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咱们上面的讲解,谁能说下以后再对一段文章进行理解时,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问下后肯定有学生将上述你的办法回答出来,这样教师再对方法做一个总结,既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又为巩固了学生的记忆。

三、营造全员参与、愉快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他们上课时往往不喜欢那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活动的机会,让课堂能够真正实现全员参与。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