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止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利用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阅读可以提高兴趣、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优等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部分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这样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方便他们去自我提高。
二、当前的阅读现状与冷静分析
现状一:数学教材——被冷落的“主角”
在公开课或者是平时课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课上得非常精彩,但在课上要求学生看教材的时候很少,仅把数学课本当成了习题集,甚至会有整节课下来没有打开过数学书。这就导致学生不了解知识的出处,缺乏对知识的系统了解,这也是导致差生的原因之一。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到底如何呢?课堂上做练习时,有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自己读题、审题的时候高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后,让学生自己订正错误时,有些题目就能正确解答出来。教师询问原因,学生的理由就是“当时没有看清楚”。
现状三:阅读指导——被忽视的“妙药”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而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这样的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阅读,它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地读每个句子、名词术语、图表等,领会其内涵。同时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学生对话和小精灵提问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省略了数学推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更需教师的阅读指导。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抓实数学教材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教材编委专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对书本的阅读意识。
(1)、概念、公式的阅读。正确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并能把符号与语言进行互译。
(2)、例题旁边“想”的内容的阅读。教材中在很多例题旁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或者小精灵提问的方式,写出了“想”的内容和过程,这不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更提醒了学生相关的重点和难点。
(3)、“合作学习”的阅读。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打下基础。
2、“指点迷津”,提供数学阅读的时机和方法
(1)、课前阅读,激发动机
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即预习。数学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拟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打破学生依赖教师的局面,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比较抽象难度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巧妙设疑,分散难点,螺旋式地提示问题的本质,内化知识。
篇2
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的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文中出现的概念不算太抽象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或讲解后阅读。如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中关于认识圆柱体体知识的内容可安排在讲授之前阅读;“简单统计”一节可采用边讲授边阅读的形式;而苏教版第十册“数的整除”一节宜安排在讲授之后阅读,因为这一节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分类讨论对学生来说没有基础,讲授前阅读,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很可能会糊涂,最好教师先讲授,讲授过程中要渗透数的分类讨论思想,之后阅读收获会大些。
二、巧设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如果让学生能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途径,就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我国著名思想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阶段,不论是安排讲授前阅读还是讲授后阅读,都应精心组织设置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例如,在教学“认数”一课时,让学生在读教材时思考如下问题:(1)通过看书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 明白?你还有什么想明白? 例题是比较什么的?为了说明什么问题?(2) 通常用读数、写数的顺序怎样?(3)什么叫亿级?它和万级、个级有何区别与联系?怎样类推亿级?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个问题阅读教材,并把书上重点地方画出来。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最后指名学生小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习惯,又教给了学生归纳小节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习的能力,
三、教授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质量
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实践表明,学生不会阅读数学符号和图表,不明其中的含义,是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最大障碍,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加以引导。例题应充分帮助学生理解解题的各个步骤,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根据题意,得”的“根据”和说理性问题的“所以”的之所以然等。故而数学例题的阅读笔者认为应提倡三思:一思解题思想与方法;二思每步的根据和理由;三思有无其他解法。要仔细领会文中是如何由一个特征或若干个特例上升为一般原理或概念的,反过来又是如何用特例去进一步加深对一般原理或概念解释的,这个很重要,因为“掌握数学术语不是简单地记忆词汇,而是一个掌握数学抽象的过程”。经常注意这个抽象环节,对形成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非常有益,这就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每句的引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认真体会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力求真正理解新引出的概念、原理的抽象概括过程。
阅读时可用笔做各种记号或在空白处加上理解说明一促进记忆。重点概念、公式、法则要用心记,几何形体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图形模式的记忆,结合图形将念、公式“图形化”。为丰富数学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朗读(a+b)c=ac+bc,C=2πr等有关概念、公式的文字叙述,如:可引导学生读成“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乘以这个数,再把所得积相加”。
四、明确阅读意义,提高阅读自觉性
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源泉,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阅读教材的必要性。教师再渗透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启迪学生认识阅读自学能力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能力。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就是靠刻苦自学数学获得初步成功的;爱迪生在学校时间不足三年,全靠阅读自学成为大发明家的,等等。这样,通过正面引导,提高学生阅读数学的自觉性,数学教材毕竟不同于文科类教材,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的习惯较少分析思考,收获甚微,失去阅读兴趣。教师不妨先做出阅读示范,然后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传授数学阅读技能,使他们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慢慢地,当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
篇3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挈领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当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
带着问题和提纲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避免因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二、提问与讨论相结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寻求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应就前面列出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训练概括表达能力。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会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会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所以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材料解析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如果从高一起就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让他们学会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培养他们辨析史料的能力,就可以做好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阶段性的衔接,提高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积极提问,由教师解答并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当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或者组织学生热烈讨论。讨论通常可以分小组进行,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可以开阔思路,加深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答案,教师首先要尊重,对其中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还要给予鼓励,使之愈发闪亮;对其中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回答,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自然可以深化教与学的效果。
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创新、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辩,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理解的同时,使其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但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与判断。
三、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篇4
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是制约积极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正确和远大的动机是积极学习的原动力与源泉,学生学习外语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在动机的激励下产生行动并指向一定的目标。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积极思维、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有效时间内阅读一定量的文字,达到最高水平的理解,是阅读活动的目标。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外,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四会中非常关键的环节,阅读能力的检查是中考英语的重头戏,也是平时教师检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重要题型。它包括词汇量的多少、阅读速度、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以及语篇分析等。初中英语对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是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探索出最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做好铺垫。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一直是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于它揭示和反映了语言学习过程与内在规律,使我们能够从学生角度分析制约阅读策略使用的因素,探索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原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质量,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二、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各个生活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将来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是《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言技能之一,阅读是一门集思考、理解和信息接收能力于一体的知识学科,也是学习英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学生要是在读书的时候没有认真看单词,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由于对词汇与句子结构熟悉程度较差,使大脑注意力较长时间地停留在理解的过程中,迟迟无法获取句子的语义,以及特定语境中篇章的意义,造成信息流中断,极大地影响英语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让学生学会略读和查读
略读就是快读,目的是通过快速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把握五个“w”,即:who,when,where,what,why。对故事性文章来说,它们就是脉搏,是文章的主要信息。我们要略去细节部分,不要花时间琢磨难句和生词,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句,以及每段的首句和尾句。因为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主题思想及结论,通篇略读最适合于下列题型:
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what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3.where would this passage happen?
4.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如果略读是快速扫描文章,获取大意,最后才决定是否值得细读,那么查读则只是寻找某个细节或某个事实,查读就是查找,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在文章中查找某个具体时间、地点、人名、地名、事件、数字等,因此学生要先读问题,了解主旨,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已有线索,迅速判断在何处寻找有关内容,正确估计答案来源。扫视全文,捕捉相关信息,一旦找到线索便顺藤摸瓜,有了把握便迅速答题。教师要对初中英语不同文体进行分类及对中考“阅读理解”包含的
种体裁进行介绍,结合英语阅读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因素及相应对策,探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学习策略培养的途径,旨在总结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并提出解决方法,为推动阅读教学改革提供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四、结语
英语阅读能力都是在大量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因此,培养阅读能力需要运用多种形式,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系统化。中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能,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不仅要充分挖掘他们快速阅读潜力,而且要注意提高阅读技能,消除阅读技能障碍。
参考文献:
篇5
课本本身有着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随时抽一个学生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较准确的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出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学生明白课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老师就前面给同学的思考题向同学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同学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问题: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讲自己的观点。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自然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育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个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行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解释、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究“避免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学生写了一大篇,却使人找不到“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有三部分构成,既书上画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篇6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教师需要在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阅读的兴趣,所以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教学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尽可能找到那些内容有趣、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口味的阅读材料,或者选择一些可读性、趣味性、时效性较强的文章,如真实有趣的故事、笑话,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所凸显出来的较明显的时代性以及丰富的教材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所在,教师在结合教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如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等。
3.教师可以通过课外兴趣阅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依据学生个人爱好与特长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或世界名著。这种课外阅读的方法可以不给学生太多的阅读目标与要求, 让学生在一种压力和任务相对较小的氛围下完全依据个人爱好与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二、教师适时进行科学的阅读技巧指导
1.学生要掌握略读技巧。略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文章大意,教师需要明白的是略读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读文章的首段和末段,通过找出主题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内容,从这些关键词和主题句中去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要中心意思。
2.在略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与精读。细读与精读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对文章进行精读的基础上识别文章中重要的语法、句子结构以及段落大意。为了提高精读效果,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查找,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英语作品的鉴赏能力。
3.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猜测词义,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或整句话的意思利用构词法的知识和语法知识来达到目的。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根据定义线索去猜测生词的意思;让学生不要纠缠于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利用同义词和反义词猜测词义。
三、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1.词汇量是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基础和前提。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除了让学生尽量掌握大纲规定的词汇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扩大课外词汇,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老师可通过阅读的安排,让学生掌握新单词的意义和构词法,培养学生习惯性地在阅读中对新单词加以摘录并通过词典进行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2.注重基本语法知识指导,引导学生分析长句与难句。在英语阅读中,学生通常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长句与难句的理解,这些长句、难句的语法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语意难懂。所以科学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结构、掌握句子准确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7
快速阅读训练,也叫限时阅读训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职业高中学生快速阅读每分钟达到500字。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注重这种限时阅读训练。利用课本所提供的范文或选一些精短的文章,在估计所教的课文的大概字数后,要求学生在限时之内,掌握文章的整体大意,能较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或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二、阅读能力点的训练
在快速阅读训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项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测试题带着问题精读有关的句段,了解有关的各种数据和事实经过,从而把握阅读对象的精髓和脉络,深层次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
三、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强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在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他所说的流利地阅读与快速阅读都注重阅读的速度和效率,这也与现代社会对阅读者提出的要求相符。
1.计时阅读法
这是一种用计时或限时的阅读,以增强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从而达到不到之处阅读速度的训练方法。在阅读现代文时,教师精心地设计好训练内容,交代阅读目的,要求学生在所限制的时间内阅读,注意速度,争取不回视,并要力求记忆和理解最多的内容。读完后,不再看原文笔答已经预先设计的速读测试题,最后按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定答题成绩。一般来说,只要目标明确,选用的检测材料较合理,学生通过计时法阅读训练,速度和能力是会有明显提高的。从1992年起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增加了科技类说明文的阅读题,而科技类说明文的阅读主要考查的就是快速检索有用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但是由于平时的阅读训练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快速检索文章信息的能力,造成答题失误,或者虽是做对了,却由于检索方法不对头,花费了大量时间。造成失误的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乏时间观念,在答题过程中,不断地回视、或者拘泥于其中的一个问题不能跳出来而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2.固定程序阅读
程序即阅读的程序,即按“标题——作者——文章的出处和发表时间——基本内容——文章中的具体事实——写作特点——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新思想”。每次阅读均按这个程序,专心致志地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避开个别的枝节问题,而且能迅速抓住反映文章主旨的内容,从而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目的。训练时应注意:第一进行固定程序阅读时不应有程序要点的遗漏,第二程序要点要有侧重。1991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总分选用的阅读材料是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其中有一个小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有的考生只盲目地从正文中去寻找答案,而未注意文章的副标题和文后的注解,忽视了这两个地方,答案当然就不准确了。这个问题的出现就证明进行固定程序阅读时遗漏了要点。在训练快速阅读过程中,有必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有关内容上,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假如阅读过程中容易被“意外”的发现吸引而忽略甚至忘记了阅读目的,例如被某段精彩的描写吸引,被某个新奇的故事吸引,由某个内容引起了联想等待。这样,快速阅读的质量肯定会受影响。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固定程序的阅读方法,都能逐渐养成强烈的筛选意识,形成较强的筛选能力。
3.默读
“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是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但是,许多中学生到高中毕业时均未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教师对默读的作用也缺乏认识,故缺乏认真地指导。学生只会眼看、口读,阅读速度自然上不去。要养成默读的习惯,必须注意:第一,提高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的速度,培养准确、协调、熟练、默读技巧。第二,提高默读的理解率。第三,提高想象、联想、思维、记忆的速度。
篇8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教师要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这一原则.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能力,要从“扶读”阶段到“解读”阶段,最终到达“放读”阶段.
(1)“扶读”阶段,提纲挈领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进行时,可选择其中的一段或一节内容,照顾到各教学环节对时间的要求,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与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识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有了提纲,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才会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思考,才会伴随着大脑的思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去探索,才能为第二阶段“解读阶段”作好铺垫.如初一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很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是完全可行的.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教师提问,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
(2)“解读”阶段,咬文嚼字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老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点拨,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更准确的理解掌握,明确本质、理清逻辑关系.①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阅读——本小说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跃,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本身的逻辑严密性,要求学生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也不能一扫而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如几何证明的教学,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很多定理、公理、推论,这些定理、公理、推论是几何证明的依据与过程.因此,阅读、理解、辨清这些定理、公理、推论就成了学生首先要做的事.②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读与写相结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③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示范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⑤重点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边读边讲边练.上海育才中学就采用“读读、汉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法.边读、边讲、边练可以巩固深化通过阅读所得到的知识,而且可以检验阅读理解的效果.一般的,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叙述.阅渎公式、法则后,除丁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值得一提的是,练后的说是必要的,因为,说是阅读后的反思与提升.
篇9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好心情去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良好的采光条件,干净整洁的阅读空间等。另一方面,除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的阅读环境外,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塑造。在给学生提供的阅读环境中,教师还要经常阅读书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很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受到更大的影响,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大大的加强。再者,还要给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促使他们从多种感官的因素综合考虑,提供的书籍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说,可以给学生选择色彩丰富、插图较多的语文课文,让学生锻炼。
二、适时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兴趣之外,还应该注意为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本教材,适时的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等等都作为阅读机会,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感受到阅读的存在,将大自然与书籍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充分感受语言和环境,这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自由、活跃的阅读空间,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其中的意义,感受生活,内化从阅读中汲取到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也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三、在阅读过程中教会学生通过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去除功利性的思想,注重知识的积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并将其内化,不注重阅读量的多少,而注重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要淡化学生在阅读中的功利性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心智。将阅读的中心放在学生的感知想像力和思考创造力上,教会学生在阅读上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和心智的培养。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增长知识,培养心智,对阅读有所感悟,培养学生领悟式的阅读。阅读能够帮助幼儿增长知识,培养心智,丰富思想感情,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注重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姿势。正确的阅读姿势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小学生阅读时,要教会学生身体坐直,眼睛和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弯着腰,或者趴在桌子上阅读。第二,要教会小学生正确的翻阅书籍,有的学生在阅读时,随意的翻阅书籍,在阅读话动中,首先要教学生认识书籍的封面,然后按照页码一页一页的阅读,对于图片也是一幅一幅的阅读。第三,要教会学生仔细的阅读书籍,有的学生在阅读书籍时,不到两分钟就读完一页书了,但是对于其中的道理却没看明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监督,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考评,教会他们在阅读时能够用心阅读,理解其中的大意,在阅读后,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种监督和考评下,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阅读方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早期的阅读能力是他们接受知识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使学生形成对阅读的初步理解,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培养心智,提升自己,同时还要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书籍的意义,感受生活,将自己从阅读中汲取到的知识通过思考慢慢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篇10
一、激发阅读兴趣,爱上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突破口,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1.设疑激趣。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我问学生:“秋姑娘是谁?都给谁写了信?信上写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初学课文非常积极主动。接着,我拿出枫叶制成的信,让学生抽取一张来朗读,学生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我又提出疑问:“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还会写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给农民伯伯写信,让他们快点收获庄稼,有的说给我们写信,让我们多穿衣服,不要感冒……这一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达到了设疑激趣的目的。
2.生生互动。低年级的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讲述自己知道的故事,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会使学生主动去阅读。
3.表扬鼓励。对于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要肯定他们的付出,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切忌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妄加批评指责,这样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受到不良影响。
二、教给阅读方法,学会阅读
要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不仅教学生爱读书,还要教学生会读书,指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读书。阅读方法的采用是根据阅读目的和内容来确定的,获取信息,了解课文大致情况采用略读、范读方法;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行鉴赏就要用细读、精读方法。
例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我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先读课题,讲课题,请学生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接着请学生听范读,自学生字、词,思考字、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练读课文。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让学生清楚如何去做,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盲目乱读,这样,低年级学生可初步学会怎样阅读。
三、养成阅读习惯,受用终身
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由于低年级学生维持兴趣的时间比较段,因此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阅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辈子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会读就够了。课堂上尽可能多的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读书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环境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读出感情,在读的基础上选择性的让学生背诵。
四、课外广泛阅读,积累运用
篇11
一、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1.初中语文科目的重要性。
语文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例如与人交流、写信等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运用。语文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与此同时语文也是一个工具学科,学好语文是学好其它科目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才会看明白理学中复杂的应用题及实验题;在工作中,如果语文知识扎实,就能够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主要注重课本上的识字知识和基础知识,而初中的语文科目则更注重阅读、作文和语文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有些家长认为语文的学习就等同于学习作文,这样的想法有些片面。事实上,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涵盖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方面,分别代表四种能力:理解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感悟能力、文字书面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语文的教学方法,更要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四项基本能力的目的。
二、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对一名初中学生来说,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强弱。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培养自学能力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的过程并非仅仅是被动的、单向的过程,而是主动的、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先作出预测,然后加以验证和修正,如此循环反复,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能力的提高。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时展的需要,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做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思维效果。
3.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材料中包含很多信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于无形之间积累阅读的材料,获取大量的知识,开拓视野。因此,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这些知识和信息自然就派上了用处。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教会学生分析某些作家的写作特点,这些作家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这样的分析会让学生对于写作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精讲和标准式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变得苍白无力。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作出创新,最终实现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
语文教育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和写照。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当今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曾经的灌注式教学和单纯的知识的训练技能训练等,都应该随着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表演者,学生们也渐渐成为课堂上的新角色。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适当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使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和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信息反馈能及时掌握学生对阅读的认知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应解放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尽量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课堂学习的参与机会,使他们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详略要求有别的思考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或小组探讨的合作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提倡启发式阅读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寓教于乐。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把阅读教学过程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可使阅读教学有艺术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十分适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来播放课文的录音,也可以用电脑等多媒体仪器来播放相关的短片或者歌曲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阅读材料立体化,课文中所描写的人、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也谈语文教育大趋势[J].现代语文,2001,07.
篇12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两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学科,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有点墨”,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阅读对发展人的语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若干建议
(一)根据小学生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不少教师认为这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起到很大的阻碍,所以对学生的个性加以抑制。如果教师能够反其道而行,善于将小学生这一特性与教学相结合,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成效。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提供给学生进行对话或朗读。如在教授猴子摘桃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准备另外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猴子捞月,然后准备一些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通过自身体验将寓言中的寓意渗透于思想中初步形成个性化阅读能力。
(二)让学生在愉悦的阅读气氛中汲取知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良好的课堂气氛。因为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引导,并且他们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点,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活跃的求知氛围。如在课文教学中,当发现学生都集中精神听讲时,教师就应把握时机,因为此时的学生可能被书中的情节所感染,对课堂内容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理清文章层次后详细阅读,对文章进行分析。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阅读,可以对课堂积极性高的学生进行登记,然后期末进行表彰奖励,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正面引导,表彰奖励必然能够对学生产生刺激作用,进而促进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阅读教学的资料
许多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正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寻找新颖而又有吸引力的阅读资料,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授完某一课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应主题的文章,并制作成PowerPoint文档,配置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能够有全方位的感受。在课堂上,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有了学习氛围,小学生就会自动融入其中,有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扩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发现学生被文中内容所感染时,应引导学生及时做好笔记,把自己认为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标识、分析。长期坚持这做法,让学生建立专门的本子来收集受用的、感动的内容和语句,就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记下语句时,应让学生在旁边附上自己的所思所想。另外,课堂上,学生在观看教师提供的PowerPoint文档时,也应及时做笔记,记下对文章的感受或对文章某一细节的想法。之后,教师在课程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周设立一节课让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上台讲授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一举多得。
(五)引导学生将语文阅读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能够把阅读所汲取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将生活易发生的事或自己做过的事,通过口述表达出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阅读能力。例如,在教授我国经典故事“小黄香为父亲温床”时,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如为劳累工作回到家中的父亲拿一双拖鞋,帮助母亲做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之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口述表达出来。小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只要教师能够给予正确引导,学生能够受用终生。
三、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特性,并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散训练,培养学生的情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层次和建立完善的思维方式。
篇13
1.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2.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3.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5.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一)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是一个包括范围很广的概念,它包含专业课背景知识,也包含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由于学生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与阅读材料中介绍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造成阅读中的理解偏差。因此,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师来介绍,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背身给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还应介绍相关的社会背景。
(二)扫清词汇障碍
扫清词汇障碍在阅读教学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挑选需要课前预习的词汇和短语,布置学案。当然,猜词能力也是阅读练习中需要着重培养的一项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圈点重点词汇,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的根据文章内容猜测词汇和短语意义。
其次,抓住课堂教学时机,培养学生获得语言信息的能力。这一阶段教学通常可分为三个阅读层次。
(一)第一层次侧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层次阅读强调对整体篇章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取跳跃式搜索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和作者意图等快速阅读方法,挑选足够的语言信息,对文章作出判断和预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避免学生对文中词句的简单知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待提高获取各种信息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是学生阅读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时代进步的速度。这就使阅读速度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可利用第一层次的教学环节,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和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环节图示如下:
导入——快速阅读——理解测试
课前的导入环节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设疑悬念或双向交流互动问答等方法逐步引入话题。充分引发学生延续话题的动机之后,教师就可以布置快速阅读的任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逐步渗入多种快速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浏读,察读等等。学生阅读之后必须要检测其阅读效果,这时教师就要使用课前准备的多种监测评估手段,如问答,选择,判断和列提纲等。
经过第一层次的快速阅读,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
(二)第二层次侧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综合能力。在这一层次的阅读练习中,学生要对阅读材料的语言,主题以及文章的体裁加以掌握,熟悉并理解达到一定程度,从而才能决定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程度。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次的理解。借助学生对文章体裁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提炼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文章上下文的线索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以及文章要提供的某些隐蔽的内容。语言在阅读中起着基础作用,有了语言的基础,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裁特点。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这样做也是为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打基础。所以,这一层次的教学环节图示如下:
精读课文——检测理解——赏析课文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段阅读或分层次阅读,归纳主旨大意,寻找细节,深层推理理解,完成阅读。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以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测试任务。最终可以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的学习讨论形式,来共同赏析文章,从而锻炼其语言表达等交际能力。
(三)第三层次侧重培养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在上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字母和单词识别开始,逐步弄懂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可见,阅读课教学在教授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是语言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化到一定程度,教师就必须着手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反之,学习语言知识也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层次的教学环节图示如下:
归纳——深化扩展——表达运用
第三层次的语言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可用书面笔记或电子笔记的方法指导学生记录重点词语,短句和长句,同时,可以将词汇扩展为一词多义,词义辨析等;句子也可扩展为句型转换等。在知识运用环节上,可以利用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两种形式,使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