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学家的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学家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学家的作用

篇1

每个时代面临不同的问题,现在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将关注点由“发展”转向“质量”:环境质量(水、食物和气候)和生活质量(自由及安居乐业)。

刘积仁

经济学名家之间的观点经常是不一致的。我认为对企业家最大的受益和启示就是他们观点的不一致性,他们看问题角度的不一样,以及他们对问题看法的分歧。因为这会令我们警觉,敏感那些不确定性的因素。通过若干的经济学家给我们相对确定的分析,可以确定那些不确定的因素在什么地方。所以多听他们不同的声音,比我们仅接受我们自己的观点更安全。他们的分析能成为我们决策的基础,我想这是经济学家的作用

任志强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学一定要解决制度问题。中国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要解决经济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制度上的问题,不解决制度上的问题,这些经济上的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包括未来的城镇化。中国城镇化是一个物理形态的城镇化,而不是一个实体上的城镇化:人的权利没有随着人走,只有房子没有人。人的权利没有移动怎么叫城镇化?有人提出我们的财税制度最后要随着人移动。比如教育经费,现在是随着户口移动,根据你的户籍拨付。人走了,教育经费带不走,医药经费带不走,类似的东西都带不走。如果最终不从制度上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是无解的。

孙子强

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中国应该采取什么“经济制度”。这样的问题更需要政府的“政治”决策。在过去20年的市场经济实践中,中国经历了多次关于“经济制度”的争论。这样的争论到现在仍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争论,就没有办法出现“主流”的经济学家,中国的经济学家角色也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经济运行领域,经济学家需要解决分配体系的问题。中国生产能力的释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取决于分配体系的完善。

篇2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觉悟方面:培养学生树立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按规律办事的观念。

课题类型:综合课。

教学重点: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一些长期亏损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先看材料。(CAI展示)

材料一:80年代,彩电是我国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价格昂贵、利润丰厚。如是,我国彩电生产线迅速增加,达100多余。1992年,我国彩电库存量达200万台。1996年开始,市场上的彩电行业每年都进行价格大战。进入2000年,价格更是“跳水”、“蹦极”。2000年6月,几大彩电巨头聚会深圳,鉴定限价限盟。但彩电价仍不断地跌,21英寸彩电更是跌破1000元大关。结果,部分彩电厂家转产,有的彩电厂家被兼并,甚至破产。

材料二:“长虹”电器公司重视科学技术和科学原理。从1988年以来,“长虹”先后建起317条彩电装配线,安装了大量先进配件生产设备。在原理上,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整个公司从领导到职工,根据自身岗位要求,苦练内功,提高了整个公司人员的素质。其他彩电厂家也纷纷在以上几个方面作出了努力。近几年,长虹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国内销售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彩电业的“龙头老大”。

材料三:近几年,国内啤酒市场竞争激烈,珠啤集团致力于技术创新,围绕市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造者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实现了效益的超常增长。

结合材料讨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巨大的成功,有的转产,被兼并甚至破产,造成这样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

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再不同所有制条件下它的作用有何区别,这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板书)

教师引导分析材料:彩电由紧俏变压积压,反映了我国彩电市场出现了什么变化?

学生:经历了彩电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急剧变化。

教师:供求关系的变化说明什么呢?我们看图示一:

图示一: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生产扩大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彩电行业)

调节作用(指挥棒)

生产缩少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出彩电行业)

紧俏

获利增加

积压

获利减少

图示一虚线框内表明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彩电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说明价值规律发生了作用。图示一实现框内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价值规律这个作用不限于彩电行业,它在社会各生产部门都起作用,通过它的调节和指挥,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比例大体平衡。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学生阅读:为了更好的理解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看课本P27——28。

教师: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源配置。(辅助板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应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辅助板书)。根据市场的价格信号安排了生产。生产彩电能赚钱就一哄而上,上了100多条生产线,当无利可图,或利少就会一哄而散大撤退,价值规律的这种自发调节必然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因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或多或少的加强了计划调节,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空(辅助板书),才能克服自发调节带来的消极影响。

过渡: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到社会各生产部门后,商品生产者就要进行生产。商品生产者要赚钱,赢利,最主要靠什么?为什么?(阅读P28后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实践决定,而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吻合的,会出现两种情形:

图示二:(CAI展示)

同样时间生产的

商品比别人价值总量比别人结果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多盈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少亏

教师设疑:既然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重要,商品生产者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回放材料二、三,找出现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学生回答: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三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教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长虹、珠啤、其他彩电厂家都纷纷在劳动生产率做文章,正反映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它象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抽打着每一个商品生产者,刺激着他们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28——29,找出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改进技术,单他们往往保守秘密,从而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及时传播。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一情况。

过渡:每个商品生产者,每个企业都十分重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由于他们的生产条件不同和努力程度不一样,其竞争的结果也不同,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板书)

教员结合材料分析:“长虹”在市场竞争中成为我国彩电业有“龙头大哥”“珠啤”实现了效益的超常增长。而一些彩电厂家虽然了纷纷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有的还是转产了,有的被兼并了,有的破产了。这说明,价值规律象无情的筛子,会把生产条件和努力程度不够的商品生产者和企业无情地筛掉。

在私有制条件下,竞争的结果必然造成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而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优胜劣汰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的的出现,一些企业被兼并,一些长期亏损无望的企业被淘汰,从整体上说对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第一:可以减轻国家对亏损企业的补贴,可以减少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浪费;第二:有利于产业结业结构调整;第三: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第四:有利于鼓励其他企业。

教师课堂小结:商品经济条件下,竞争不可避免。而竞争主要是围绕科技,质量,信誉,市场,效益进行的,竞争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青年不生按树立平等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努力培养按规律办事自觉性。

堂上练习:

(一)近年来,在国内啤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近几年,国内啤酒市场竞争激烈,珠啤集团致力于技术创新,围绕市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造者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实现了效益的超常增长。

据此回答1——3题。

1、珠啤集团致于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在动力是:

A、创造社会财富。B、提高商品质量。C、获得额外收入。D、增加劳动时间。

2、珠啤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效益的超常增长,因为通过采用新技术:

A、可以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可以增长本企业生产的单位商品价值量。

C、可以使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发生变化。

3、国家提倡、鼓励技术创新是因为:

A、科技是现实的生产关系。B、科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因素。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科技是生产力的主导。

(二)讨论:IT产业是目前的热门产业,假设你是厂长,请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谈谈对发展IT产业的看法。

篇3

其实,草地在无主之前,不论它多么肥沃、多么美丽,物种是多么丰富,它所具有的也仅仅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就如同人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无主草地不仅没有耗费人类劳动,而且也不具有任何价值!正因为于同学把草地的使用价值误认为是价值,所以他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自然林”在没人去招惹它时就没有任何价值。只不过于同学把“自然林”换成了“无主草地”,其实这两者是一回事。无论是自然林还是无主草地,“人类如果不去招它惹它,也就罢了。一旦这些‘自然林’要进入人类的视野和生活,它们就一定会打上人类劳动的烙印”。这个“人类劳动的烙印”,其实就是价值的来源。

下面我着重点评一下于同学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草地的价值,究竟是不是劳动创造的?”可以说,这个问题集中了庸俗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所有困惑。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困惑,原因就在于他在认识上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未理解价值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草地在无主之前,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范畴。价值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一种交换关系和生产关系。但庸俗经济学陷入了将价值看成永恒范畴的误区而不能自拔,偏要去证明“自然经济下的‘无主草地’为什么会有价值”这类伪问题,这就类似于讨论“‘无主空气’为什么也会有价值”是一样的荒谬。如果你呼吸的空气是“无主”的(在你还没有把它装进罐子里去出售之前):即使你呼吸的空气对人类有极大的使用价值,这些空气依然没有价值。

其实,在于同学的逻辑里,这类错误非常明显,以至于他坚信:“在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个人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无主草地’这样的物品,而不需要付出劳动。”请注意,如果草地“无主”,它又何来价值可言?即使草地“有主”,如果不进入交易,哪怕这块草地包含了人类劳动(比如对土地的改良和投入),它依然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二是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概念。按于同学的历史演绎,原来无主的草地现在“有主”了,被人“圈占”了,进入“交易”了,可以带来收益了,因此,没有耗费劳动的草地现在具有“价值”了。请注意:“有主”或者“圈占”仅仅是价值的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圈占的土地只有进入交易,才会具有价值;如果圈占的土地只是自然经济的“农家乐”,仅供自娱自乐,那么它也不会具有任何价值。

退一步讲,如果按照于同学的思路往下推演——圈占的土地理所当然要进入市场交易,而决不允许自娱自乐——那么,这是否就能证明体现在市场交易中的价值不是劳动创造的呢?不能,因为:(1)被圈占的土地之所以在圈占之后再也不能无偿获得,而必须进入市场交易才能获得,这个真实的历史恰恰证明,这块被交易的土地的交换价值必须依靠“付出”才能得到。这个“付出”,本质上就是人类劳动。(2)哪怕是第一次进入这块草地的圈占者或所有者,实际上也会有所“付出”的,丈量土地、分配土地、协调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维护边界划分等,这些事情总是需要“付出”的吧?这个“付出”,在本质上也是人类劳动!至于这个劳动是否要通过价值来表现,是否会形成价值,那要看它是否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再退一步讲,如果圈占者连丈量土地、分配土地、协调关系、维护划界这类工作都不用做,只要往地上一躺,就得到了无主草地,用不着“付出”,那也只能说明,这些草地丰富得就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无需付费。问题是,在这种背景下来谈免费草地的价值有多少,就如同谈空气的价值能卖多少钱一样,是不是有点搞笑?这完全是一个伪问题嘛(至于清人入关后的“跑马圈地”,那是利用强权对他人劳动的暴力掠夺,是价值的分配问题,而不是价值的来源问题)。

从“付出”的角度来理解价值的关键在于,这块草地之所以可以进入交易,从而具有交换价值,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这块草地“有了主人”,而是因为:(1)这块草地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如在草地之上生产农作物、狩猎、放牧、搞房地产等——注意,生产这些使用价值,除了自然力外(比如阳光、土地本身的肥力),难道不需要耗费人类劳动吗?由此带来的“租金”(也就是易淼说的“地租”),难道不是劳动的结果吗?所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里的“财富”,其含义是使用价值。反过来说,如果这块土地是有毒有害的,不能生产任何使用价值,不能给所有者带来“租金”,即使这块土地姓于不姓赵,那也是分文不值的(至于有害土地在今天也可以人工改造为有用土地,另说)。(2)要得到这块草地,就必须付出相应的“辛苦”、“麻烦”和“时间”,这些“辛苦”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劳动”。说极端一些,哪怕于姓家族最先占领了这块草地,除非别人能付出一个市场可以接受的价钱,外姓人就是靠肌肉和拳头去硬抢,也总要付出比“辛苦”还要宝贵的鲜血吧?否则,老于家凭什么要把祖宗留下的产业免费相送呢?

此外,于同学把自然林的“归属权”当做他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依据,显然是把“价值来源”与“价值分配”混为一谈了。自然林的“归属权”只能说明“价值分配”,而不能解释“价值创造”。这种类似于萨伊“三位一体”的公式,100多年前就已经被马克思批判过了,看看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就行了。

篇4

    首先,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具基础性)。这主要是学校德育对象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 依赖。前者构成其成长的物质基础,后者构成其成长的精神基础。而无论经济和情感上的纽带关系都对儿童及 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恋感和“我们感(We-feeling)”等。失去这些正是许多离异家 庭、单亲家庭构成对青少年道德成长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德育也成为学校德 育先入为主的基础。儿童在入学以前就在家庭环境中获得了许多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这将成为儿童在学校系 统接受德育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虽然现代学校教育在幼教年龄上不断前趋,但是终究无法在时间上取代 家庭环境的座标。而且由于儿童在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限制,学校德育的阶段性实施决定了学校不能不顾年 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在无意识层面上对儿童的德育影响在年龄上是从0岁开始、内容上是无 所不包的。在儿童各种道德学习的关键期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家庭道德遭遇的这种全面性往往不自觉地正好满 足了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需求。这种先入为主性事实上也可以发生在儿童入学后的每一学习阶段。无论是作为先 主性的基础作用还是家庭在物质、情感上的基础性都是既非社区、社会,也非学校环境所能提供的。

    其次,家庭环境作用具有深刻性。深刻性取决于家庭作为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的许多特征。首先是 人际关系上家长与子女的接触频度高,具聚合性。社区、社会、学校中的人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往往是非 直接关系的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甚至被视为异已的外群(out-group),即使是在学校中关系较为 直接、密切的师生关系,也因师生关系的发散性特征,而不可能在频度和聚合度上与家长相比。这样,由于这 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长和子女间对彼此的了解都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这种深刻的理解特征既易于 家庭教育德育影响的“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又有益于子女对家庭德育影响的正确理解和深层吸收。其次是 家庭环境影响的非正式成份较高。家庭影响中的德育自觉成份随社会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提高而增加,但与专门 的学校德育相比较,家庭影响仍具有较显著的隐蔽特征、间接特征。在家庭中由于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 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因而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是家长的榜样作用。由于子女与家长的接触频度高、具情 感上的亲密性质,所以这种榜样作用的能量、深度远胜于一般社区及宏观社会环境作用。首属群体的特征决定 了家庭环境的高频、隐蔽、亲切诸特征,从而奠定了其对儿童和青少年德育影响的深刻性。

    再次,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互补性主要是就德育内容而言的。同社区一样,家庭亦是一定文 化的积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传承者。由于家庭人际关系最具人伦的基础特征,所以家庭环境同时又是 人伦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基地。学校德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处在 处理人际关系的细部的境地,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因此学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 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学校德育内容有限,课程之外的许多伦理问题也 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得以自觉补充。中国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其“教”的内容主要属德育性质。除内 容外,家庭环境亦是学校环境之外的互补时空之一。同社区一样,学校德育影响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 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补充。与社区及社会宏观环境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更具主 动性和自觉性。

    2.家庭环境的类型及其作用

    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只是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独立价值,而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具体作用尚需 进一步分类说明。家庭环境依据主观可控性成份的多少可分为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

    客观环境指难以人为调节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的经济、结构、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有人对国外社会处 境不利儿童的研究作出总结,认为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首先是经济上的贫穷。由于经济处境不利导致了居 住拥挤、住房紧张、无适当的医疗照顾、发病率高、营养不良、家庭生活不稳定、环境不卫生、较多地接触有 毒物质、麻醉品的使用率高、少年过失及城市犯罪等[①]。笔者认为,家庭经济上的不利处境大致可以导致 的后果有:(1)影响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必需的家庭生态质量;(2)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及成就;( 3)在心理层面上影响儿童的自信心、自主意识及抱负水平等。罗杰斯曾分析过美国青少年在抱负水平上的阶 级差别:“下层阶级的青少年只有在可以见到直接好处的情况下才肯努力学习,中等阶级的青年为以后才能实 现的目标而奋斗,认为报酬在将来才能得到。对于下层阶级的青年来说,遥远的将来的报偿显得太渺茫,不能 给他们提供动力”。[②]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可以满足其子女正常地接受教 育从事学习的一般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家庭在经济收入上的相对平均,家庭经济状况这一因素对教育所发生的 实际差异影响并不显著”。[③]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家庭经济环境的特征。但是随着我国市 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的增大,家庭经济对家长、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态、学业及心理的影响会有增强的趋势 。因此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及发展进行家庭经济环境及其对德育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是有必要 的。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经济只是家庭环境的成份之一,家庭环境又只是制约学校德育及青少年道德社 会化巨系统中的若干因子之一,学校德育对象的许多方面又并不全受家庭及其经济条件的制约,故家庭经济与 青少年品德发展间并无一对一的线型关系。同时贫困家庭出身的儿童即使是在研究中普遍认为影响较大的抱负 水平一项上也不乏“少年孤贫而志存高远”的例子。所以即使有统计学上的大体结论,也不可将家庭经济对学 校德育的某些影响作绝对化的理解。关于家庭结构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和离异、单亲家庭对儿童 社会化的影响上。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目前尚无一致性结论。有人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社会网络缺少天然关系, 会有自我认定等方面的困难。由于过多的呵护,独生子女任性、依赖性强、合群性差等,这种人格特征势必影 响学校德育,产生一定的德育上的困难。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独生子女的社会网络天然关系缺损,但其“社会 ”性人际关系就比非独生子女多,因而网络规模大小及其他特征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独生子女作为个人早年 社会化的经历的特殊性亦会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在社会上将变为常态,其特殊性更显日 趋消失。故“出生顺序以及独生与非独生经历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是无足轻重的因素,没有什么理论研究的价 值,也没有个人行为的影响……”[④]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政策之下,独生子女作为普遍现象和特定个 体都具独立和重要的研究价值。独特的家庭结构必将从两个途径影响学校德育:一是不管积极还是消极评价, 独生子女作为学校德育对象肯定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特点,学校德育须研究和注意相关研究成果,因材施教; 二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倒金字塔”型已使独生子女的家长队伍增大,家长对学校德育的关注增强。学校德 育应引为变革和提高的重要契机,求得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关于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道德社 会化的负面影响,中外研究者都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⑤]美国的休格和麦克德莫特等人的调查发现,离 异家庭儿童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自杀等。调查发 现,美国违法犯罪青少年中30%~60%来自离异家庭。陈会昌等人(1990年)调查了教师对儿童同伴 关系的评定及原因,结果显示,根据教师的评定,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远比完全家庭儿童差。被同学接纳 程度高和较高的完全家庭儿童占64.6%,离异家庭儿童只有26.4%;而被接纳程度较低和低的人群中 前者只占3.3%,后者高达22.6%!对儿童同伴关系好的原因分析,完全家庭儿童更多的是由于学习好 、善交际、待人热情,离异家庭儿童则只有“被同学们同情”一项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者。对同伴关系差的原因 分析中“孤僻、冷漠”“有怪毛病和不良行为(如偷东西、骂人打人等)”两项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单亲家庭 有的是因为离异也有的是由于自然原因(死亡等)造成,对于非离异的单亲家庭儿童,有关研究证明有两种情 况:一是由于家庭缺损缺乏关怀而导致心理损伤,出现与前述离异家庭儿童相似的特征;二是因家庭不幸而强 化了儿童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品德发展反而比一般完全家庭儿童更为成熟和优秀。总的 说来,对于离异家庭儿童,学校德育除了正常程序之外必须增加有针对性的救治程序。近年我国城乡尤其是大 城市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学校德育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对策研究亟待深入。家长的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有一定 相关性。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往往从事劳动复杂程度较高的职业,而文化程度较低者较多为“蓝领”。研究证 明,前者在提供学习的物质条件、学业及品德指导上优于后者,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文化素质及行为规范的影 响上也高于后者。前者在德育影响上较多地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而后者则取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 教养态度的比例较高。家长文化及职业上的优势同子女的良好的品德个性之间只存在可能性联系,但这种可能 性又是客观的,因此家庭对学校德育的作用显然包括上述“可能性”的家长因素。

    主观环境指可人为调控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水平等。家庭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 父母与子女间人际接触的频率高、聚合性强。但接触频度高、聚合性强并不等于“凝聚力”强。如果家庭环境 中人际关系不融洽,这种高频率、强聚合的人际交往反而会起负面的德育效果。“过度关心”导致青少年逆反 心理甚至离家出走等。因此家庭气氛实际上是家庭人际关系的独特德育价值发挥的关键之一。家庭气氛主要从 两方面影响德育对象:一是从心理层而上,二是从家长的影响力上。不良的家庭气氛易产生心理损伤,出现不 良人格特征(如暴躁、抑郁、反社会倾向等),也易导至离心力增强,从而使家长正面的德育信息不能为子女 有效吸收。此外,不良的家庭气氛还会伤及家长对子女及学校德育关注的积极性,家庭因此会成为对学校德育 产生负效应的环境因素。家庭气氛的不同取决于家庭人际关系运作的方式,即家长的教育态度或方式。研究证 明民主型教育方式较易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产生良好的德育影响。我国学者丁瑜等人[⑥]证实了在“和睦 ”“平常”“紧张”三种不同的家庭气氛条件下学生品德有明显的差异(见附表):

    (附图 {图})

    万云英等人[⑦]的研究则证明了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家长较注意:1.寓教于日常言谈,2.赏罚分明, 公正合理,3.择机而教,遇物而诲,4.平等待人,尊重孩子意见。这一方式使学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 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恒有性等品质上获显著优势(P<0.01)。

    家长的期望也是家庭气氛的构成要素之一。家长期望值的高低及期望构成均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家长对 子女的期望值与子女的学业成就包括德育课程的学习成就呈正相关。这已为实验所反复证明。但是期望值的高 低是因人而异的,必须保持在一定区间以内。在我国,独生子女日趋普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已有过高倾向 ,且这一倾向还在强化。过高的期望值不仅从心理上给学生以重压,而且也因其不能实现而带来父母、子女双 方积极性的损伤,极易产生德育的负效应。此外由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影响,家长的期望构成 上目前国内外尤其我国现阶段存在一个危险的倾向,那就是重子女的智育、体育、美育成就,而对学生的品德 发展漠不关心,出现了“许多人花钱买智育、体育、美育,就是没有人花钱买德育”的现象。由于学生社会化 的构成不能仅限于智、体、美几方面或一方面,且这几方面的灵魂与动力建设都仰赖于德育,所以如果家长的 期望结构未实现合理配置,不仅学校德育而且全部教育大厦都有倾覆的危险。所以家长必须在期望值及其构成 上都加以调控,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成长的家庭气氛。

    活动环境指家庭父代与子代间的道德活动方式所构成的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及其学校德育的影响。我国有学 者研究过家庭德育的代间情境,认为家庭德育代间情境主要有三种:传承性情境、建构性情境、调控性情境[ ⑧]。这一研究颇有见地,但将调控性情境与传承性、建构性情境并列是不合适的。无论传承性情境还是建构 性情境都不可能是单纯的认知而无行为的调控。

    笔者认为,借鉴代间情境的上述研究,根据人类文化史及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可将家庭的道德活动环 境分为三类:传承性环境、建构性环境和超越性环境。所谓传承性环境指父—子代间在家庭德育活动模式上遵 循父子授受模式。父代将合乎其道德准则的观念体系加以选择,然后通过自觉的教导或榜样、暗示作用等灌输 或传递给子代,并在子代行为上加以权威型调控。这种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父—子代间活动模式的特征是父代 对子代的绝对权威性和方向上的“父代子代”单向流通(见附图)。这一活动模式以社会道德规范的相对稳 定为前提,故在简单文化的社会(如中国古代)中较为常见。在今天的家庭德育方式中东方国家仍有相当比例 的家庭属于这一类型。此外,有研究论证,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这一模式仍有一定合理性。建构性的活动 环境是指父代—子代间以互动方式共同建构子代的道德体系的活动模式。父代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或自觉教育的 形式引导、促成子代不断从“小我”而“大我”从“大我”而“小我”地形成归纳、演绎的道德心理结构。也 可设置一定实践情境让活动本身或通过“移情”让子代获得规范化社会化的道德行为心理结构。这一模式即家 庭德育上的“民主协商型”。故认知和行为调控的模式为“父代子代”,代间平等和双向勾通,已属家庭德 育的“现代”模式。所谓超越性模式指子代通过家庭道德遭遇了解家庭及社会在道德体系上的矛盾性进而在父 代影响下主动超越现有道德规范的模式。其活动类型有二,一是发现矛盾到自主解决矛盾,二是解决矛盾之后 的道德结论与现存观念的(父代为代表)进一步冲突。现代社会所谓“代沟”现象以及在此前提下发生的以子 代为中心的家庭代间运转模式好属于超越性活动环境。超越模式在认知和行为上是双向的,但以子代为主体的 活动控制方式(见附图)。与建构性环境不同的是超越性环境包含更多的面向未来的创造与超越成份,是M· 米德所称谓的前示型文化特征的产物。不同类别的活动环境对道德学习个体即学校德育对象的影响在于提供了 最初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与接受模式,同时在其学校德育影响年限内不断提供环境上的对于学校德育内容( 同质)的强化或(异质)弱化。最重要的是儿童在家庭中最初铸成的道德认知、判断的操作模式、行为方式将 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内容、方式及效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我国,亟需建立家庭德育活动的建构性和超越 性环境。

    Ⅰ 传承性家庭活动模式 Ⅱ 建构性家庭活动模式 Ⅲ 超越性家庭活动模式

    父代 父—子 父代

   

    子代 代—代 子代

    以上分析研究了家庭作为学校德育外环境对学校德育及其对象的影响。虽然家庭环境的具体作用的正负评 价众说纷芸,尽管这一环境作用的机制尚需精细研究,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重要与特殊,德育理论工作者对于 这一环境的深入研究则是责无傍贷的。

    作者系南京师大教育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涂乃登

    注释:

    ①姜学清《国外对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3期第49页。

    ②〔美〕罗杰斯《文化与青少年》,《青年研究》1991年第4期第46页。

    ③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501页。

    ④〔美〕黄刚《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社会意义》《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2期第103页。

    ⑤有关资料均参考陈会昌等《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文,见《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 年第3期第173-176页。

篇5

体育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大国的崛起。体育代表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后奥运时期,中国如何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这是我们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体育将更多的与科技联姻,运用现代的科学理念,运用先进的科技设备,综合多学科优势,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训练,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将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由此,作为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体育(学院)大学的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其先天的资源优势,将科学的管理理念用于竞技体育训练,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科学化是竞技体育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化最早是管理学的概念,由美国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 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在二十世纪初(1912)提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自发的经验式的管理。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管理实践当中。适应新的时代,科学管理又被赋予新的含义,即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劳动与产出的效益最大化。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又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竞技后备人才。可以说,竞技体育学校在成立之初就把科学化作为其发展的方向。

竞技体校产生的特殊背景有其科学化的基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美国、前苏联、德国等其他国家在体育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提高中国在国际体育中的地位,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直属体育院校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以发挥体育学院人才齐全、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等方面的优势,培养符合现代体育发展和建设目标要求重视体育科学化。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奥运战略,以在奥运会等国际重要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明确要求“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科学训练原则,深入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体育竞赛的备战参赛规律、运动队伍的管理和训练规律等”。北京奥运会口号之一就是“科技奥运”。全新的科技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比赛的准备、服务,赛事的转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我国运动员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成绩也和科学紧密相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主打科技攻坚战分不开。在这次大赛的准备中,科训结合,科技服务,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科技服务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些实践告诉我们竞技体育要走科学化的道路。

世界体育的激烈竞争要求科学化。随着社会进步,体育科学化的程度愈来愈高,世界体育的竞争空前激烈,各国试图用科学技术的魔力来超越人类体能的极限。例如作为世界头号体育强国的美国,其一流的科技实力在竞技体育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众所闽知,菲尔普斯穿着Speedo“鲨鱼皮”在北京奥运会创下入金奇迹,就是竞技体育科学化的典型案例。我国在提出“科教兴国”的同时,也提出“科教兴体”的口号,竞技体育的科学化是今后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举措和必由之路。

科学化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仅从训练体制、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了科学化的要求,也从营养、器材、设施、疲劳、恢复、心理保健等方面,从训练态度、训练思想、训练方法上提出了科学化的要求,如建立健全训练、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等。

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化的团队和科学管理

高水平竞技项目的背后都有着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和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作保证。美国体育科研发展告诉我们:竞技水平的提高是营养、器材、设施、疲劳、恢复、心理保健等多方面科学化训练的结果。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机体一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他们之间的协作不仅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日趋接近生理极限,运动竞技能力发展的可塑空间减少,对训练手段和负荷的要求明显增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都十分重视体育科技保障工作。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水平运动队十分重视科技保障工作,在体制、机制和人员配备上突出体育科技保障作用,并建立以教练为核心作用的训练科研体系,由主教练根据运动队的实际需求聘请由助理教练、体能教练、医务、营养和信息等各方面人员组成的科学训练团队。美国队游泳项目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坚实的科技保障。“’而且,无论是研究型的学者还是做训练实践的教练员,都要熟练掌握着本行业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每个人的研究都集中在一个领域内,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推进研究的深入化与透彻化:他们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出众,再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为运动员的训练作出合理指导。

“十一五”期间,我国奥运实力有了长足进步,竞技体育水平快速提高,竞赛成绩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这也体现了科学化团队的力量。但我国目前附属竞技体校其教练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随队科研人员由于服务面广,也成了“杂家”,不能做

“攻关性研究”,这就限制了他们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中的作用,许多优秀运动员和有潜力的运动员因为得不到科学的训练,而成绩不能得到提高,也有许多因为不科学的训练而过早结束了竞技生涯。针对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坚持体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形成学贯中西、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高校体育院校要加强教材建设。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方针,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一批知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而体育学院(大学)由于学科门类齐全,专家众多,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运动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家,为运动员训练提出科学合理的思路,又不用专门配备庞大的专家队伍。既节省了资源,又实现了效益,走出一条科学管理与科技提升相协调的发展路子。

从国际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趋势看,走学院化之路是今后世界竞技体育总体的发展趋势。作为世界第一体育强国的美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多次高居金牌榜首,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也令人瞩目,2000年悉尼奥运会,美国斯坦福大学有3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并且获得10枚奖牌(4金、3银、3铜)。可以说,以学校

为中心是美国国家竞技体育体制的一大显著特点。美国奥运代表团8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大学中直接选的,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体坛天才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并取得辉煌成绩的。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在美国竞技体育系统中占主导地位,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在整个美国竞技体育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院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美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顺应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潮流,我国部分高校也积极行动,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育人才,推动竞技体育向学院化之路过渡。例如清华大学在1997年底,成立了跳水队,吸引著名教练于芬教授和著名运动员伏明霞加入,实施新型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清华模式”已初见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我国各高校效仿的楷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非体育类高校体育队建设的成功启示我们:将优秀的高校资源和体育后备人才结合起来,将是一条必行之路。同时这些体育队的建立也为体育院校的竞技体育学校后备人才境况提出挑战。

三、体育学院(大学)在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中的作用

在科学化的时代要求下,在世界竞技体育学院化发展的趋势下,在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考下,体育院校应与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在训练管理、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方向进入整合资源,顺应形势,发挥优势,为培养国家后备体育竞技人才发挥作用。

从科教兴体的角度,充分利用体育学院的科研优势:知识人才密集,学科人员齐全,便于集思广益,组织攻关i场地器材设备好,可减少竞技体校投资,节约资金i资料丰富,信息量大,能充分利用和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竞技体育难点攻关,为运动员提高成绩寻求突破口。而运动员的训练又为体育科研提供现实的材料,使研究不再建立在空想和理论的基础上,也更好地实现了体育和科研的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科研促进了竞赛训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研究的实践性,其科研结果将更具推广性和普遍性。目前,应当按照“以科研为先导,在训练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要求,在各竞技体校都有针对性地加大了科技投入,从每年的计划经费中划拨专款用于科学研究,成立多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选材组”为运动队增设科研教练、聘请科学训练顾问,并积极鼓励学院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为附属竞技体校立题攻关和科技服务等等,从而有效提升竞技体育的竞争力。

从运动员可持续发展角度,学校从政策制定角度,支持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运动员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体育学院进行再学习。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影响较大。关于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机的调查表明,有半数的运动员希望通过训练能够在未来有比较好的职业。但由于文化水平低下,附属竞技体校学生再升学或就业渠道狭窄,从而挫伤了学生参加体校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导致体校生源不足,后备人才匮乏。据调查,目前,附属竞技体校的运动员文化学习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运动员主观上缺乏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正确的文化学习动机,缺乏掌握与现代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学习方法的意识;客观上,竞技体校的学习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学”“训”冲突,以训代学,忽视文化,造成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如果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运动员升八体育学院乃至本硕连读进行深造,并在实际中为其创造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其继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加强退役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适应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延长其运动年限,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样避免出现退役之后就业面狭窄,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出现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对他们更是一种激励,使他们可以专心进行专业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在运动员退役后工作安排上的被动局面。

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角度考虑,应在引导各类体校在重视人才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也应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以适应当前我们培养全面体育人才的形势需求。竞技体校也应当按照科学化的要求,严格遵循各项目训练规律和青少年身体成长规律,抓好各项目、各年龄段的后备人才培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探索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急需建设一支素质更全面、专业技能更突出、潜能发挥更彻底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加大竞技体育科技人才开发力度,以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科技实力,并需要一支科学化、高效率的管理人才队伍为之辅佐,保证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著.科学管理原理[H].马风才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黄艳,朱勇.对新形势下我国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

[3]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2006.

[4]万.借他山之石,提高我国体育科研水平,参见国家债权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编,高水平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83.

篇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友爱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形势下,社会转型,生活变化迅速,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自主选择的机会明显增多,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不稳定,这就更需要社会有一种正确、统一、明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体育运动是人们交流和合作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体育运动可以大大增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体育精神是动态发展的意识形态。体育精神中最为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体育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取向均可以在体育文学中得到体现。体育文学反映深层次的体育精神文化,通过体育活动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是弘扬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重要手段。

一、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诚信友爱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诚信友爱的传统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并按这些规范行事。在现代的意义上,诚信的内涵可以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交际中恪守诺言,讲究信用、注重信誉。友爱就是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环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文化传统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伦理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谐。诚信友爱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诚信友爱给社会带来具有高度的物质价值,也带来高度的精神价值,它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有了诚信,就有了友爱;有了友爱,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个体身心健康和事业顺利成功;有了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人们彼此信任,相互帮助,平等相处,合作共事。既保全了个体的利益,又能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体育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体育运动源自于人类生产劳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已演变成无与伦比的独特文化现象。体育运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运动能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平等互动平台,促进人们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容易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具有勇于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诚信友爱、亲民亲国的精神。体育运动鼓励人们公平竞争、永不满足、敢于拼搏,努力超过别人、超过前人、战胜自我。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越发达,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越强烈;社会越和谐,体育精神就越被人们所推崇。

体育运动传播思想意识,影响生活舆论、道德风尚,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体育运动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间的和谐,美化环境,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挥社会调节功能。作为最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体育运动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创造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提高人类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最具广泛性的国际文化要素。奥林匹克精神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竞争、重在参与、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方面。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还是在其他的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所展现的勇于竞争、敢于胜利、团结协作、诚信友爱、亲民爱国的体育精神,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这种体育精神对塑造和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独特作用。

体育是积极进取、公平公正、规则至上、团结友爱、健康自然、以人为本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体育的作用不言而喻。体育既讲公平竞争,又讲分工合作,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是消除对立、弥合分歧、缓解矛盾的有效媒介。体育运动可以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创造一种以奋斗、教育和公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0体育在促进团结、维护和平的事业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奥运会和各种体育比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团结协作的大舞台,成为人类沟通情感、传递友谊的纽带。体育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有着深刻而广泛的联系,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与价值导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借助体育运动所倡导的诚信友爱的道德的力量,使诚信友爱这一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道德土壤。

三、体育文学是弘扬诚信友爱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体育文学是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经典的体育文学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体育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描写各种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主题,如体育活动的参与和观赏,体育训练与比赛等。表现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主题思想,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蕴。因此,体育文学不仅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还承载着对体育运动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宣传和促进作用。体育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体育运动,反映体育运动历史发展的轨迹,反映人类不断向上、不断竞争、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体育精神,帮助人们了解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体育文学作品,颂扬人类自身的力量,歌颂人类的勇气和执着,赞美人类的美好。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

体育文学所歌颂的精神是人类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导,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影响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对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文学是反映参与体

育运动的活生生的人的艺术,体育文学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发挥改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品格,帮助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从而增进社会和谐。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满足最广大公民日益增长的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公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公民的精神生活。通过体育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是体育运动的精神指南、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功能。

体育文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现代人格。通过体育文学作品,刻画那些通过诚信和关爱他人,通过努力和奋斗而在体育比赛中取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通过体育对于美好幸福生活和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的追求;弘扬体育所反映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表现家庭的亲情、人间的友情和社会的真情;弘扬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竞争意识、协作品格、公平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反映人们诚信友爱的思想道德风貌为主流,以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目的,让人们在体育的欣赏和参与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促进全社会形成文明诚信、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发挥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的途径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以体育文学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可采取以下措施:

1、以体育文学价值取向为载体,倡导诚信友爱的道德观念、社会公平价值观念,树立公平意识,提高正确判断社会公平的能力,为实现和谐社会夯实坚实的思想基础。

2、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体育文化领域的振兴和繁荣以及优良人文环境的营造,积极推动体育文学的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

篇7

据全国资助管理中心数据,2014年全国高校有4064.25万学生受到国家财政及各类社会资助,资助总金额716.86亿元,比2013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达到了24.86%。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金在高校资助工作投入的不断加大,基本上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以及在校基本生活问题,其所面临的问题已经由生存型问题转变成了发展型问题,尊重理解和自我实现等发展性需求已明显呈现,他们更迫切希望得到心理、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需求都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参与到生活、学习实践中才能满足。但是从目前各高校实施的资助方案来看,普遍存在操作模式单一,资助管理层基本掌握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贫困学生认定、资助金发放等环节,受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资金资助,在资助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很低的问题,现有资助模式很难适应贫困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与式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它在强调“外来者”和组织参与者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及共同协商的基础上,依靠“外来者”的协助,组织资源,运用项目制的形式,通过组织成员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实现组织可持续、有效益的发展,并且组织成员能够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参与式发展”理论在我国基金会运营、农村扶贫等方面有了广泛运用,充分发挥了有限的扶贫资金帮扶贫困群体发展的作用。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资助现状,高校资助工作也可以借鉴“参与式发展”理论,构建以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来推动实施的“参与式”资助管理新模式,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工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突出受助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资助工作“动态育人”的目标。

二、“参与式”资助的基本特征

“参与式发展”强调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鼓励组织成员在“外来者”的协助下,通过成员的积极参与,实现组织与成员的共同发展。基于此理论构建起来的“参与式”资助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参与式”资助中受助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明确。在这一模式下,资助工作的主体内涵应该更明确,资助管理者和受助学生都应该明确自我角色,以合适的主体身份参与到资助工作中,而不是都由某一方包办全部工作。资助管理者除了实施管理外,还应该是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的教育实践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对贫困学生的主动关心和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该模式中始终以主体参与者身份执行资助项目,对自己的大学规划、职业追求、人生价值等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调整,积极设计和完善大学规划和成长计划,并与资助管理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从而获得积极、有效的评价反馈。在该模式下,资助工作的实施与推动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学校政策的刚性,更多的要依赖资助管理者以及受助者的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能够从自我发展的需求出发,充分展现自我意识,寻找成长成才的项目机会,最终有效地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

2、“参与式”资助更重视资助工作过程奖励与管理。“参与”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参与式”资助工作过程管理的内涵在于通过各种资助手段与项目的实施来激励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式很多,但更多的依据学生前期成长与发展的结果来评定,依据成绩指标、获奖指标、学生干部指标等一系列可以量化的数据材料来执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果奖励”,这种激励固然对学生成长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但更多的是倾向于那些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而广大贫困学生因为基础的薄弱,很多人无法成为拔尖的那一批,很难享受到结果奖励。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实现培养的全过程管理与引导,应通过支持学习过程,实现学习探索能力的发展;通过支持实践过程,实现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通过支持生活过程,实现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参与式”资助通过立项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方式,由受助学生根据自我成长的某一需求设定、实施发展项目,并由资助管理者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推动项目完成,这一过程是高校教育管理者与受助学生双向互动、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也体现了资助工作实施过程和受助学生个人成长过程的有效结合。

3、“参与式”资助更注重实施学生发展项目管理。“参与式”资助可以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项目制的方式运行,发展项目可以有选择、有针性地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各类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以满足他们在成长阶段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每个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申报成长项目,充分发挥自我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内心成长成才的欲望,从而实现在国家及社会资金的支持下,不断提高知识技能与实践技能。

三、“参与式”资助的实现前提

构建“参与式”资助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校片面注重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忽视其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有效帮扶的问题,能够引导资助管理者关注学生心理、情感、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重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需要。“参与式”资助的实现必须基于以下几个前提。

1、“参与式”资助必须真正明确并落实贫困学生的主体参与身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参与式”资助中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在贫困生认定、等级确定以及资金分配方面积极主动表达群体意愿和利益诉求。同时要设计和完善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发展计划。同时资助管理部门也应该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设立各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成长性项目让学生申报。资助管理者对资助实施过程给予支持和帮助、评估和管理,通过主动“参与”的动态管理过程,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主体地位的实现。

2、“参与式”资助的实现应基于资助工作组织形式的创新。

“参与”本质上意味着现行权力结构的调整与再分配,“参与式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实现赋权的过程。实现“参与式”资助模式,首先必须创新资助工作的基本组织架构与形态,打破现有的身份认定、等级确定、资金分配等方面的权力结构,构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动交流,有学生代表、教师代表、资助管理者和受助者多方参与的复合型资助管理组织结构,在资助过程中实现权责义务的重新配置,使学校资助管理机关、资助者、院系、学生班级以及受助学生主体等各个层面所具备的权责、义务与工作范畴实现合理划分与明确。

3、“参与式”资助应重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目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认定以及等级划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机关或单位认定证明法,即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基层民政机关或父母单位开具的贫困证明以及统一印制的家庭经济调查表来判断。这种方法由于缺乏实地调查,加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日常观察法,即班主任、辅导员通过日常与学生的相处,根据自我的观察与判断来进行区分。由于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的学生较多,观察难以细致,可能存在主观推断因素。三是班级评审小组评议产生。这种方法在班内较为公平,但是由于专业差异等原因,各班之间难以形成一致的标准,并且很容易使被讨论的同学产生心理压力和自卑感。这三种模式都不足以真正反映当前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发展需求。“参与式”认定是以学生为中心,吸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建评定委员会,共同商定贫困生的界定含义、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测量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对申请学生进行排序,界定贫困学生的范围与等级标准,并监督保障资助发展项目的实施过程。资助管理者只起到组织者和召集人的作用,为学生商定提供理论和政策的指导。

篇8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虽仍有偏热迹象,但热度有所降低;需求结构不太均衡,投资增长过快,出口需求旺盛,外贸顺差过大,消费需求增长则相对比较平稳;外商直接投资呈下滑趋势;物价稳中趋升,通货膨胀压力不大;房地产价格维持上涨态势;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降低;人民币保持温和升值趋势;股市可望保持稳定;经济可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趋于放慢。

多数经济学家建议,坚持实施“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待适当时机可以进一步提高利率,适度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从供给、需求和落实调控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竞争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

参与本次调查的经济学家共78位。他们是(以姓氏拼音为序):巴曙松、白永秀、陈东琪、陈淮、陈浪南、陈平、陈兴动、程恩富、丁宁宁、冯兴元、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郝福满、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李泊溪、李、李国璋、李京文、李善同、李天德、李子奈、李晓西、梁优彩、刘厚俊、刘世锦、刘宪法、刘小川、马晓河、茅于轼、潘云、邱东、史晋川、宋国青、谈敏、谈世中、汤敏、唐寿宁、田秋生、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小广、王小鲁、吴晓求、徐长生、夏兴园、夏业良、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军、光、章铮、赵凌云、赵敏、赵志耘、赵晓、郑超愚、郑京平、钟伟、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祝宝良、左小蕾等。

经济运行良好 热度有所降低

2006年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62(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今年二季度提高0.26点,略低于今年一季度,高于去年同期和四季度的水平(图1)。

从指数构成看,经济学家信心指数比二季度明显回升。这体现在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和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分为5.79和5.46,比二季度分别提高了0.29点和0.26点,表明了经济学家对宏观调控成效的认可和对经济走势比较乐观的情绪。

投资与信贷高速增长,是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显著特点。这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调查显示,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投资和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经济运行仍呈偏热迹象,但热度有所降低。

关于当前的投资需求状况,53%的经济学认为“旺盛”,比认为“正常”和“不足”的分别多16和43个百分点(图2)。从统计数字看,今年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9.1%,增幅比此前有所回落。尽管如此,多数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目前投资增长过快。调查结果显示,6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比认为“正常”的多28个百分点;另有2%认为“过慢”(图3)。

经济学家认为,投资增长过快与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今年8月末,M2比上年同期增长17.9%;1-8月新增贷款2.54万亿元,突破全年2.5万亿的目标。调查结果显示,68%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比认为“正常”(32%)的多36个百分点(图4)。

随着投资增速的回落,经济学家也感觉到经济运行的热度有所降低。调查显示,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偏热”的经济学家虽仍高达51%,但比二季度减少了5个百分点;认为“过热”的也由二季度的4%减少到3%;43%认为经济运行“正常”,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另有3%认为“偏冷”(图5)。调查表明,虽然超过半数的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目前经济运行偏热,但处于趋向正常的过程中。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关于对当前消费需求形势的判断,调查显示,10%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需求“旺盛”,67%认为“正常”,23%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图6)。从对未来六个月消费需求增长的预期来看,22%的经济学家认为消费需求“趋强”,75%认为“持平”,3%认为“趋弱”(图7)。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学家认为消费需求的形势总体上呈平稳增长的态势。

出口需求旺盛,外贸顺差过大。据统计,今年1-8月,全国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5.9%,增幅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比同期进口总值增幅高4.3个百分点,外贸顺差达到94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扩大338.4亿美元。

调查显示,5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认为“正常”的多10个百分点,仅4%认为出口需求“不足”(图8);76%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贸易顺差“过大”,只有24%认为“正常”(图9)。

从未来六个月的情况看,20%的经济学家认为出口额增长会“加快”,51%认为会“持平”,29%认为会“减慢”(图10)。认为进口额会“加快”的经济学家,则从二季度的46%减少到29%;认为会“持平”和“减慢”的分别达到53%和18%(图11),比二季度分别增加8个和9个百分点。综合出口和进口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4%的经济学家认为外贸顺差会“增加”,比二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认为“不变”和“减少”的分别为20%和36%,比二季度分别减少3个和10个百分点(图12)。

上述结果,与经济学家对于从9月15日起实施的调整部分出口商品出口退税措施对缓解贸易不平衡作用的判断是一致的。调查显示,3%的经济学家认为该措施“非常有效”,44%认为“比较有效”,25%认为“效果不大”,还有28%认为“尚待观察”(图13)。也就是说,出口退税的调整对减缓贸易顺差增长趋势会有一定作用,但恐难扭转顺差增长的趋势。

外商直接投资呈下滑趋势。主要受日本对我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影响,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近四个月出现连续下滑的趋势,5-8月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8%、12.2%、5.5%和8.5%。对未来六个月的外商直接投资趋势,33%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下降”,比二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比认为“上升”的多15个百分点。

物价稳中趋升,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物价保持低位增长。今年1―8月,CPI比上年同期上升1.2%。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近五成(49%)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会比今年上半年“上升”,比认为会“下降”的多40个百分点,42%则认为会与上半年“持平”(图14)。

调查显示,9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CPI涨幅低于或等于2.0%,其中认为低于或等于1.5%的占63%。与2006年相比,认为2007年CPI涨幅超过2%的经济学家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28%),但绝大多数(72%)经济学家仍认为CPI涨幅将低于或等于2%(图15)。调查表明,经济学家认为CPI呈稳中趋升的态势,但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房地产价格维持上涨态势。调查显示,认为未来六个月国内房地产价格将比上半年“上升”的经济学家高达61%,比二季度增加20个百分点;认为“持平”和“下降”的分别为32%和7%(图16),比二季度分别下降2个和18个百分点。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降低。关于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经济学家出现较大分歧,但趋降预期明显增加。调查显示,认为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下降”、“平稳”和“小幅上升”的经济学家分别占32%、35%和33%(图17);其中认为“下降”和“平稳”的比二季度分别增加15个和6个百分点,认为会“小幅上涨”的则减少21个百分点。

人民币保持温和升值趋势。汇改以来,虽然人民币汇率不断温和上涨,但人民升值压力尚未解除,这种压力主要来自美元。调查显示,当前认为美元“高估”的经济学家高达59%,比二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只有26%和15%(图18)。相对而言,认为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52%、50%和62%。

多数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维持温和上升势头。调查显示,61%的经济学家预期“升值3%以内”,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21%预期“升值3%-5%”,比二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而预期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由二季度的25%减少到18%。

股市可望保持稳定。今年5月以来,国内股市一改长时间的熊市特征,呈现出震荡向上的走势。关于未来六个月的国内股市价格,31%的经济学家预期会“上升”,63%预期保持“稳定”,比二季度增加17个百分点;仅6%认为股市价格会“下降”(图19)。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预期股市将保持稳定向上走势,而且方向性分歧缩小,这可能预示着股市的稳定性将有所增加。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近来,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关于这一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调查显示,近六成(57%)经济学家认为“略有影响”,29%认为“影响较大”,10%认为“影响很大”。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增速趋于放缓。2005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了10.2%,今年上半年又实现了10.9%的增长。调查中,绝大多数(94%)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GDP增长将达到或超过10%,其中64%的经济学家预期达到或超过10.5%,另有6%的经济学家认为将低于10%(图20)。

不过,经济学家对于2007年经济增长的预期普遍降低。调查显示,53%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经济增长率将低于10%,25%认为增长率是10%,仅22%认为会超过10%(图21)。

宏观政策应保持“双稳健”,货币调控尚嫌不足

――随着近期投资及货币信贷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学家对于宏观调控有效性的认可程度有所增强。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的效果“很好”或“较好”,认同率分别达到68%、63%和62%。

关于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72%的经济学家建议,应继续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今年一、二季度分别提高15和2个百分点;20%认为应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7%认为应采用“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二季度持平;1%认为应采用“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图22)。

基于对当前投资和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判断,经济学家认为已采取的货币调控政策尚嫌不足,存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调查结果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8月19日开始的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的措施,对抑制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效果不大”,比认为“比较有效”的高5个百分点;此外,还有25%的经济学家表示效果“尚难判断”(图23)。因此,本次调查仍有近六成(58%)的经济学家认为存贷款利率应“提高”,比认为保持利率“不变”的多16个百分点(图24)。

――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是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关于什么原因导致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74%的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资热情较高”,一半左右的经济学家认为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50%),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47%)、“货币信贷增长过快”(42%)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的比重也比较高。

另外,分别有28%和22%的经济学家认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应”和“房地产需求存在泡沫”也是原因之一(图25)。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在推动投资快速增长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要切实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经济学家建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涉,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具体措施包括: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减少地方政府对投资资源的控制、加强对政府投资的资金约束和责任约束等。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针对房地产过热的调控力度。对此,调查显示,49%的经济学家认为,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效果不大”,比认为“比较有效”(37%)的高12个百分点,此外还有14%的经济学家认为“尚待观察”(图26)。

经济学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房地产的调控。

一是调控供给。如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特别是增加廉租房和限价房的供应,提高廉租房和限价房分配的透明度;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控制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额度,增加自有资金比例;改革目前的地方政府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收入为物业税并进入中央财政,切断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加强商品房销售管理,阻止开发商囤积行为等。

二是调控需求。如通过提高商品房房贷利率,增加房地产投资/投机行为税负等,挤压投资性需求,支持居民适用性需求。

三是加强调控措施落实力度。如强化对现有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加强房地产统计工作,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尤其是关注区域性特点。

四是完善资本市场,让老百姓有多种投资选择,而不是只能投资于房地产等。

――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确保经济长期协调稳定增长的根本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经济学家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在卫生、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控制和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打击腐败力度。

二是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要打破垄断特别是行政性垄断所造成的市场扭曲;另一方面,通过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推进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三是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包括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加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创业,增加就业。

四是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行差别所得税,吸引资本和人才向中西部流动。

篇9

展望最近的经济走势,经济学家们预期,世界经济形势持续走弱,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依旧,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趋缓,国际石油价格平稳趋升。

对此,经济学家们建议:应当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注意外部因素对宏观调控的影响,注意平衡企业发展的短期利益和经济发展的长期要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推进各领域改革。

此次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有:巴曙松、常修泽、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兴动、陈宗胜、程恩富、程永照、迟福林、丁宁宁、贺力平、胡必亮、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历无畏、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世锦、刘宪法、刘小川、茅于轼、马晓河、潘云、任若恩、史晋川、舒元、谈敏、谈世中、唐寿宁、田秋生、王、汪丁丁、汪同三、王建、王小广、王小鲁、王一鸣、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徐长生、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钢明、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扩、光、章铮、赵凌云、赵志耘、郑超愚、郑京平、钟伟、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祝宝良、左小蕾。

现状:经济热度降温通胀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与此前经济学家信心指数波动主要源于预期波动的特点不同,这次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波动,主要与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忧虑增加密切相关。

从指数构成看,即期景气指数 (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为5.00,比2007年四季度低0.60点;预期景气指数 (经济学家对未来六个月总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为5.17,比2007年四季度低0.27点;预期景气指数自2005年二季度以来首次超过即期景气指数(见图2)。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尤其是即期景气指数)回落的根源在于,经济学家对目前中国出现经济增长趋缓的同时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一矛盾的担忧。

一方面,受出口需求减弱、宏观调控趋紧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热度明显降低。调查显示,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和“偏热”的经济学家分别为5%和49%,比2007年四季度分别低11和19个百分点,而认为“正常”的由2007年四季度的16%提高到37%(见图3)。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

――投资、货币信贷增长企稳。调查显示,55%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正常”,比2007年四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而认为“过快”的则从2007年四季度的67%降低到42%(见图4)。相应地,认为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为57%,比2007年四季度降低12个百分点;而认为“正常”的由2007年四季度的30%提高到42%。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也因此有所缓解,认为2008年流动性过剩压力比2007年“加剧”的经济学家仅有14%,比2007年四季度减少13个百分点。

――出口增长明显趋缓。调查显示,31%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2007年四季度降低24个百分点;认为“不足”的由2007年四季度的1%提高到12%。而对于未来六个月,71%的经济学家认为出口会“减慢”,比2007年四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比同期认为会“加快”和“持平”的分别高64和49个百分点(见图5)。因此,虽然有78%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外贸顺差“过大”,但是5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顺差会“减少”。

――资产价格涨势趋稳。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平均房价水平“过高”和“较高”的分别为45%和50%,与2007年四季度基本持平;而认为2008年房价将比2007年“上涨5%以内”、“下降”和“持平”的分别占33%、20%和13%,比2007年四季度分别提高5、15个百分点和基本持平,三者合计比认为“上涨10%以上”和“上涨5%-10%”的合计比重高32个百分点(见图6)。认为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稳定(或小幅波动)”和“下降”的经济学家分别为51%和20%,比2007年四季度分别高6个和1个百分点(见图7)。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压力加大。2008年一二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分别上涨7.1%和8.7%,涨幅比上年同月分别高4.9和6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79%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通货膨胀率将比2007年“上升”,比2007年四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经济学家预计2008年CPI同比增长的平均值达5.8%,比2007年四季度高0.8个百分点,更比政府确定的2008年4.8%的目标高1个百分点。不过,认为2008年会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的比重并不高(18%),多数(61%)认为会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见图8)。

此外,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加大了经济学家对今年经济形势的担忧。调查显示,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将“继续恶化”和“延续目前状况”的分别为21%和32%,比2007年四季度分别提高两个和8个百分点;而认为其对中国影响“很大”和“较大”的合计比重虽然只有30%,但比2007年四季度提高了17个百分点。

经济学家认为,其影响主要是“进一步加重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和“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认同率分别达53%、49%和40%。

前瞻:经济增长趋缓升值压力依旧

――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60%的经济学家认为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世界经济总体趋于“恶化”,比2007年四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比同期认为“好转”的高59个百分点。

――国内经济增长趋缓。受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经济学家普遍调低了对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调查显示,仅有15%的经济学家预测2008年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2007年四季度降低了24个百分点;而预测10%及以下的则达到47%;平均预测值为10.2%,比2007年三四季度分别低0.6个和0.3个百分点。

――人民币升值压力依旧。调查显示,60%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升值3%以上,与2007年四季度持平;其中21%预期“升值5%以上”,比2007年四季度增加四个百分点。预期“升值3% 以内”的为32%,比2007年四季度降低4个百分点(见图9)。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元,其次是英镑和欧元。调查显示,54%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被“高估”,比2007年四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被“低估”的分别为34%和12%。而认为英镑和欧元被“高估”的经济学家分别为52%和47%,与2007年四季度持平和基本持平。认为日元“合适”的经济学家达62%,比2007年四季度提高6个百分点。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趋缓。调查显示,27%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会“减慢”,比认为会“加快”的高10个百分点;56%认为会“持平”,比2007年四季度降低19个百分点。

――国际石油价格平稳趋升。调查显示,5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小幅上涨”,比2007年四季度降低两个百分点;6%认为会“大幅上涨”,比2007年四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22%认为会“平稳”,比2007年四季度降低1个百分点;17%认为会“下降”,比2007年四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际石油价格将保持平稳趋升态势(见图10)。

建议:调控方针无需调整

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注意调控的灵活性。调查显示,67%的经济学家认为,年初部分省份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较小”。

因此,55%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控方针“不需要”调整。而且,63%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存贷款利率应该“提高”,比认为应该“不变”的高26个百分点。

同时,由于受外部因素影响,货币政策运用的难度增加,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应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明确调控目标和调控政策的定位;二是货币政策具体方式的选择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三是注意调控的时机和力度;四是密切跟踪和关注外部因素如美国次贷危机等现实和潜在的影响;五是注意宏观调控政策的系统性和效应的滞后性。

加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证出口发展的稳定。鉴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高度依赖的现实,以及宏观调控和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等外部因素对投资、出口增长的不利影响,经济学家建议应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低收入群体补助、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等方式和途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面对能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对中国出口企业所形成的挑战,经济学家建议,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式,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保证出口总体水平的平稳发展。同时,要支持企业走出去,特别是投资于海外资源、能源开发,增强中国全球资源保障能力。

注意平衡企业发展的短期利益和经济发展的长期要求。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从短期来看,尤其在当前紧缩政策的外部环境下,对企业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形成一定压力。调查显示,分别有56%、42%和42%的经济学家认为,该法的实施会带来“企业成本明显增加”、“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和“增加就业压力”(见图11)。

篇10

2.

一名经济学家已有三个孩子,不想再要孩子,于是,就去咨询牧师该怎么办。牧师说:“你与你夫人干‘那工作’时,就不能戴上安全套吗?”经济学家回答说:“我的第一孩子就是我戴上安全套后出生的。”牧师说:“如此这样,你就不能吃些避孕药吗?”经济学家回答说:“我的第二个孩子就是这样出生的。”牧师又说:“那你为什么不与你夫人分床而睡,不与你夫人过性生活呢?”经济学家回答说:“我的第三个孩子就是这样出生的。”

3.

成为经济学家的诀窍

你只要教会鹦鹉说“供给”与“需求”,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位经济学家。

4.

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

一名经济学家与一名数学家在森林中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碰到一头大黑熊,经济学家见状,吓得面无人色,扭头就跑,数学家说:“你别跑了,我们跑不过黑熊的!”而经济学家则说:“我虽然跑不过黑熊,但我跑得过你!”

5.

经济学家的智慧

三个数学家和三名经济学家结伴同行。

数学家买了三张车票,他们精于计算,一人一票,三人三票。

经济学家则别有怀抱,三人只买一票。

数学家知道了,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静候好戏上演,因为他们知道三个经济学家分享一张票,一定会被稽查捉个正着,罚款免不了。

稽查来查票了,经济学家远远看见他逐个车厢查票,他走近时,他们一窝蜂挤入洗手间;当稽查敲厕所门时,一位经济学家从门缝中扬了扬手中的车票,稽查看了看车票,走开了。

翌日,他们换车,这一回,数学家学乖了,三人只买一票,但经济学家连一票也不买,数学家心情兴奋,因为估计经济学家这一趟肯定无法过关。

当稽查远远走来时,和昨天经济学家的做法一样,三名数学家以第一时间挤进洗手间,而经济学家紧跟其后,当数学家听到有人敲门时,数学家从门缝中扬了扬手中的车票,经济学家竟冒充稽查员,悄无声息地把这张车票没收了。

经济学家取得这张票子,躲进另一个厕所,当稽查来敲门时,经济学家扬了扬手中的车票而过关,但数学家因为没有票子而被罚款。

6.

不自私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人具有“利己心”,即人们凡事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采取相应的对策。而一位经济学家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例如他就是不自私的人。

一次这位经济学家乘巴士上街购物,他刚一上车,就见一漂亮女士起身,于是该经济学家连忙讲:“您坐下好了”。到了下一站,该小姐欲站起来,经济学家连忙说:“您不必起来”。又到了一站,这位小姐又想站起来,这位经济学家说:“您坐下好了,不必为我让座”,而该小姐却说:“先生,我已错过三站了”。

7.

正确,但无用

一群经济学家结伴攀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数小时后,他们在丛林中迷了路。

甲经济学家打开地图,仔细研究,取出罗盘,左度右度,又仰观太阳方位,最后说,“诸位,你们看见不远处的大山了吗?”

众人齐说:“看到了”。

甲洋洋自得地说:“根据地图、罗盘和太阳方向所示,我们正处于那个大山之前!”

8.

经济学家的思维

两名经济学家在学校道路上相遇。

甲问:“你夫人现在好吗?”

乙反问:“那要看比较什么而言?”

9.

经济学家与奖金

在一次大规模的交通流量的统计中,警察送给第100万个驾车者1000美元的奖金。

“这1000美元奖金送给您,您打算用它做什么?”警察问道。

“去弄一个驾驶证”,经济学家回答说。

“您别相信他的话,警察先生,他一喝醉酒就喜欢胡说八道”,经济学家旁边的女友说道。

“警察先生,您难道真是火眼金睛,知道这是我老师偷来的车么?!”经济学家的学生回答说。

10.

用经济学家替代老鼠做实验较好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宣布,今后将以经济学家代替白老鼠作试验,举国哗然,认为对经济学家太不公平了。

但罗列了四项理由之后,反对之声快速寝息。

(1)研究人员喜欢白老鼠,不忍看见他们成为无辜的试验品。

(2)经济学家繁殖速度较快。

(3)各地反对虐待动物协会并不反对这么做。

(4)经济学家愿做那些白老鼠不愿做的实验。

11.

经济学家的咨询费

有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开了一家咨询事务所,于是有人慕名前往咨询其收费情况。

顾客问:“请问贵经济学家的咨询收费价格如何?”

经济学家回答说:“每个问题1000美元”,现在您可以问第二个问题了。

12.

美国加州巴克莱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病故,升天,排在长龙末端,等候通过南天门进入天堂。

圣彼德在办公室外观望,见经济学家排在队伍的末尾,于是跑出来请他进办公室休息。

经济学家受宠若惊,忙问其故。

圣彼德解释道:“我不过聊表敬老之心而已,从您开给客户的咨询时间表来看,阁下起码已达193岁。”

13.

数学与经济学的差别

数学和经济学的差别在哪里?

数学难以理解;经济学则莫明其妙。

14.

什么是经济学家?

缺乏个性做不了会计师的人能成为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是知道何以昨天的预测今天并不兑现的专家。

经济学家往往理论多而实践空乏,他们知道最少100种方式,但没有一个女性朋友。

15.

上帝的专业

经济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和建筑师讨论什么是上帝的专业。

哲学家说上帝是哲学家,因为他为世人定下了做人的标准;但生物学家反对,他指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是生物学家。

建筑师不同意,他说,“创世记”上说“上帝创造天地”,因此他是建筑师。

经济学家了所有上述的说法,他说,在有天地之前,一切是混沌混乱的,若上帝不是经济学家,为什么会如此?!

16.

两类预测者

经济学家常作两类预测:

其一是不知所谓;

其二是不知“不知所谓”。

17.

要看情况而定

经济学家的儿子和数学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一天,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只铲,在10天内掘一水渠,请问10个人持一只铲,需要多少天才能掘好同样的水渠?”

教师问数学家的儿子,答案是十天。

教师问经济学家的儿子,答案是“要看情况而定”。

18.

经济学家的语言

加拿大有一小撮人,要求独立,不说英语,而说一种根本无人了解的语言;在美国亦有这类人,他们便是经济学家。

19.

盲人世界,节约能源

神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三人结伴打高尔夫。

比他们先进场的一对球手,打球进度缓慢。

到了第八洞的时候,三人组已很不耐烦,故意大声“投诉”,希望那组打得慢条斯理的,闻弦歌知雅意,加快打球速度。

神父说:“圣母玛利亚,我祈求他们多学一些基本功夫才进场

。”

心理学家说:“我深信有的人喜欢慢打。”

经济学家说:“我真没想到要花这么长时间才打完一个洞。”

到了第九洞时,三人组已忍无可忍。

心理学家走上前,要求二人组的球僮,请他们让路,因为他们:“阻碍我们的进度”。

球僮说“没问题”。跟着解释他们何以打得很慢的原因,原来他们是前消防员,在一次救火行动中被灼伤成为盲人!神父和心理学家都有悔意,各自说了一番适合其身份的抱歉话。

经济学家想了一会儿,对球僮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请他们今后在晚间来打球就行,因为盲人世界,可以节约能源。”

20.

篇11

这位经济学家对此持有异议。他说,他并不真的反对其中的分析,但是担心我的书会“为野蛮人提供火力”。保护主义者会抓住书中关于全球化弊端的论点,为他们的狭隘自私的日程提供支持。

我们的观点被我们所反对的人在公共辩论中劫持,这样的风险永远存在。但我始终不明白,为何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贸易观点呈现出一边倒的状况。潜在的假设似乎是,野蛮人只存在于贸易争论的一边。显然,他们认为抱怨世界贸易组织或贸易协定的人是可怕的保护主义者,而那些支持世贸组织和贸易协定的人永远是天使。

事实上,许多贸易支持者也完全是出于自身狭隘自私的日程。制药企业追求更严格的专利规则,银行推动外国市场的完全开放,寻求特别仲裁法庭的跨国公司对公共利益的关心绝不会比保护主义者多。因此,当经济学家遮掩观点时,他们实际上是为了躲避一群野蛮人而便利了另一群野蛮人。

对经济学家来说,有一个存在已久的不成文的公共参与规则,即他们应该站出来支持贸易,不要扭扭捏捏。这造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经济学家日常使用的标准贸易模型,常常会产生剧烈的分配效应:某个生产者或工人群体收入损失,另一些人“从贸易中获益”,此乃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经济学家早就知道市场失灵―包括劳动力市场功能失调、信用市场不完美、知识和环境外部性、垄断等―可能起到干扰作用,让这些好处无法获得。

他们还知道,影响国内监管的跨境贸易协定的经济收益,比如收紧专利规则或调和健康与安全要求,从根本上是模棱两可的。

尽管如此,凡是有贸易协定出台,人们永远希望经济学家高举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的大旗。他们一直在尽量减小分配顾虑,即使如今已经十分清楚,(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收益效应,对于美国最直接的受影响群体而言是非常大的。他们过分强调来自贸易协议的总收益,尽管这些收益至少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相对较小。他们大力渲染今天的贸易协议是“自由贸易协定”,哪怕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看到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协定的话肯定会气得从坟墓里站起来。

经济学家不愿意在贸易问题上说实话,这导致他们在公众面前失去信誉。更糟糕的是,这有利于他们的反对者的话语权。经济学家没有提供完整的贸易图景,没有说明白必不可少的区分和警告,这让贸易的各种副作用更加容易被错误地渲染。

比如,贸易固然可能导致不平等性加剧,但它只是推动这一广泛趋势的因素之一―并且其作用远远不如科技。如果经济学家能够预先普及贸易的弊端,他们本应在这场争论中拥有更高的信誉,被视为诚实的真理代言人。

篇12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80份,参与调查的有(按姓氏拼音为序):巴曙松、白永秀、陈淮、陈浪南、陈兴动、程恩富、丁宁宁、冯贵盛、冯兴元、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黄少安、黄卫平、雎国余、纪玉山、金雪军、李泊溪、李、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李稻葵、梁优彩、梁中堂、刘世锦、刘小川、卢中原、马晓河、茅于轼、潘云、乔宝云、史晋川、宋国青、谈敏、谈世中、汤敏、唐寿宁、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小广、王小鲁、魏加宁、魏杰、温铁军、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许宪春、易宪容、喻新安、余永定、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军、光、张卓元、章铮、赵凌云、赵敏、赵志耘、郑超愚、郑京平、钟伟、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祝宝良、朱民、左小蕾等。

经济运行稳健

2006年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71(取值范围在1-9之间),在去年四季度回升的基础上,再度提高0.29点,恢复到去年同期的水平(参见图1)。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大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的、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小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

即期经济景气指数,是根据经济学家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得分计算得到的。对回答“好”的赋予9分,对回答“满意”的赋予5分,对回答“差”的赋予1分。对所有专家判断得分进行平均即得到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取值在1-9之间,5分表示中间状况(即处于“满意”状况)。

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为经济学家对未来六个月总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得分。其中,对回答“好转”的赋予9分;对回答“持平”的赋予5分;对回答“恶化”的赋予1分。对所有专家判断得分进行平均即得到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取值在1-9之间,5分表示中间状况(即处于“持平”或“不变”的状况)。

从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构成看,造成经济学家信心进一步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比较满意,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明显看好。其中反映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的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为5.91,虽低于2005年四季度的6.2,仍处于较高的满意水平;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为5.51,比2005年四季度的4.7提高了0.81点。

从当前需求的角度看,12%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需求形势“好”,比2005年四季度减少三个百分点,76%表示“满意”,12%选择“差”;12%认为消费需求形势“好”,比四季度减少八个百分点,63%表示“满意”,25%选择“差”;22%认为出口形势“好”,比四季度减少十个百分点,77%表示“满意”,1%选择“差”。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的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形势都比较满意,但满意程度比2005年四季度略有降低。

从未来六个月的需求情况看,16%认为投资需求增长会“加快”,76%认为“持平”,8%认为会“减慢”;29%认为消费需求形势会“好转”,61%认为会“持平”,10%认为会“恶化”;14%认为出口需求形势会“好转”,56%认为会“持平”,30%认为会“恶化”,认为会“恶化”的比四季度减少十个百分点。

外贸顺差呈缩小趋势,但贸易摩擦尚难缓解。结合进出口的情况看,16%的经济学家认为出口额增长会“加快”,32%认为会“持平”,52%认为会“减慢”;51%的经济学家认为进口额增长会“加快”,39%认为会“持平”,10%认为会“减慢”。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出口增长趋于放慢,进口增长趋于加快,因此近六成的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会比2005年缩小,认为顺差会扩大的仅占四分之一。

在预期外贸顺差趋于缩小的同时,经济学家仍然认为,2006年中国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会进一步加剧。调查结果显示,63%的经济学家预期贸易摩擦会“加剧”,比去年四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25%认为会“不变”,12%认为会“缓和”,分别比四季度减少十个和四个百分点。

预期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温和上升态势。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考虑到石油等资源型价格上涨的影响,31%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会“上升”,比去年四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51%认为会持平,18%认为会“下降”,比四季度分别减少六个和八个百分点。28%的经济学家预期2006年CPI在2%以内,比去年四季度减少21个百分点;58%预期在2%-3%之间,比四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14%预期在3%以上,比四季度增加五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预期CPI将呈现温和上升趋势,并处于既不会出现通胀、也不会出现通缩的良好状态。

人民币仍存在一定的升值压力。关于各主要货币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否存在高估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1%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与去年四季度比重大体相当,比三季度提高9.5个百分点;31%认为“合适”,18%认为“低估”。38%认为欧元“高估”,比四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47%认为“合适”,比四季度减少了13个百分点。24%认为日元高估,比四季度减少六个百分点;60%认为“合适”,比四季度增加12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近期人民币兑美元和欧元均存在升值压力,与日元的汇率趋于合理。

预期股市继续保持平稳。关于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结果显示,27%认为会“上升”,比去年四季度增加七个百分点;68%认为会保持“稳定或波动”,5%认为会“下跌”,比四季度分别减少五个和两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一个时期股市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经济运行“体温”正常。综合上述判断,经济学家对于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综合判断。调查结果显示,19%认为“偏热”,77%认为“正常”,4%认为“偏冷”,与2005年四季度的情况大体相同。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处于既不冷又不热的正常状态。

宏观经济政策需保持“双稳健”

――经济学家们对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有所减弱。

当前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运行态势,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学家对“双稳健”政策的认可程度。他们对通缩的担心有所减弱,进而降低了对放松货币政策的期望;同时,出于对“新农村建设”等因素的考虑,选择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经济学家比重有所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58%的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应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去年三季度增加三个百分点;15%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四季度减少十个百分点;24%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四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另有4%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关于未来六个月存贷款利率是否变动,32%的经济学家认为应“提高”利率,比2005年四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64%认为利率应保持 “不变”,比四季度减少14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期望加息的经济学家的比重有所上升,期望放松银根的经济学家的比重有所下降。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继续实施“双稳健”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经济学家们呼吁,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支持,调整城乡在农民出让土地中的收益分配。

加强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支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农村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的经济学家占71%;认为农村投资资金来源于“农户投入”、“其它社会投资”、“银行贷款”的经济学家分别占28%、19%、15%;另有6%的经济学家学家选择“其它”。

与此同时,超过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家财政对农村支出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农村财政支出规模偏小”。此外,分别有24%、18%的经济学家认为,原因是 “农村比较收益低”和“农村投资环境较差”,难以吸引其它方面的资金。

对于城市资金在反哺农村、支持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6%的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在农村出让土地收益中的比重过大”是这方面的主要问题;31%的经济学家选择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仍然存在”;18%认为“城市通过邮政储蓄等渠道吸收农村资金”对城市资金支持农村方面有影响;还有24%的经济学家选择了“其他”,如“城乡的户籍障碍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城市对农民培训经费支持不够”等。

――部分经济学家提醒,要防范部分行业被外资控制或垄断的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6%)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存在部分行业被外资控制或垄断”的风险,而认为“不存在风险”的经济学家也达到44%,表明经济学家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在认为“可能存在外资控制或垄断风险”的经济学家中,对这种风险的主要表现,43%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外资控制或垄断部分行业产品市场”,28%认为是“部分行业中外资独资和并购比重偏高”,13%认为是“外资在部分行业投资中的比重过高”,16%选择了“其他”。具体可能存在这种风险的行业,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汽车、部分装备制造业、电子通讯业、超市等零售业、部分高科技行业、部分金融和保险业等。关于这种风险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22.5%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大,44%认为“不利于中国经济安全”,38%认为“不利于内外资公平竞争”;23%认为“影响不大”。

篇13

经济学家同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趋于偏热,物价趋于攀升,房价上涨势头尚难控制,人民币继续保持温和升值态势。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比较满意,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保持乐观,而且对当前的判断与对未来的预期趋于一致。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算术平均数。从指数构成看,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为5.74,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为5.71,均明显高于中性评价值5。而且,一段时期以来即期经济景气指数明显高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且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明显得到改变,两者的差距由2007年一季度的0.48点缩小到0.03点。

调查表明,随着对宏观调控成效认同程度的提高,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明显增强。

投资与出口旺盛,消费有明显提升

调查显示,59%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投资需求“旺盛”,比一季度增加15个百分点;36%的经济学家认为“正常”,比一季度减少23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比认为“旺盛”的由一季度的高12个百分点转变为低23个百分点。另有5%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需求“不足”(图2)。

投资需求旺盛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改变了2006年逐渐放缓的趋势,出现加速增长的情况。今年1月-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比去年全年和今年一季度分别高1.4和0.6个百分点。

在消费需求方面,今年1月-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2.0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36%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需求“旺盛”,比一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为2005年以来最高;51%认为“正常”,比一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只有13%认为“不足”,比一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图3)。

对于未来六个月的消费需求情况,37%的经济学家认为会“趋强”,比一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59%认为“持平”,比一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仅有4%认为“趋弱”,比一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中国消费需求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消费需求前景也进一步趋好。

消费需求形势的明显向好,首先源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6%和12.1%,增幅分别为2004年以来和2005年三季度以来最高。

其次,消费预期的好转也是重要原因。今年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6.8,比一季度高1.0点,为2006年以来最高;其中,反映消费者对未来几个月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更高达99.3。此外,近期股市的财富效应等也是消费需求向好的重要拉动因素。

中国对外贸易仍然在迅猛发展。2007年1月-5月,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长27.8%,增幅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23.7%,增幅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外贸顺差857.3亿美元,同比增长83.2%。调查显示,59%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一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37%认为“正常”,4%认为“不足”(图4)。

从未来六个月的态势看,调查显示,19%的经济学家认为出口额增长会“加快”,比一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53%认为会“持平”,与一季度基本持平;28%认为会“减慢”,比一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尽管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等因素影响,多数经济学家仍认为出口增速放慢的可能性不大。

今年1月-6月,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2.2%,增幅比今年1月-3月和1月-5月分别高0.6和2.3个百分点。调查显示,6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会“持平”,比一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18%的认为会“加快”,比一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还有18%认为会“减慢”。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经济运行热度偏高,流动性压力加剧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经济学家多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热度偏高。调查显示,7%的经济学家认为“过热”,比一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65%认为“偏热”,比一季度骤增22个百分点;而认为“正常”的比重则从一季度的52%减少到28%(图5)。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快是经济运行热度偏高的重要表现。调查显示,近六成(59%)经济学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比一季度增加17个百分点,比认为“正常”的经济学家(41%)多18个百分点(图6)。调查表明,经济学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反弹压力在加大。

经济趋热与流动性过剩关联度较高。今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6.5%,继续保持快速增长;M0、M1和M2同比分别增长14.5%、20.9%和17.1%。

调查显示,近半数(49%)的经济学家认为与2006年相比,2007年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会“加剧”,比一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37%认为会“持平”,而认为会“缓解”的仅有14%(图7)。

经济学家对经济趋热的判断可能基于对产能过剩的担忧。调查显示,2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产能过剩“在众多行业中存在,情况严重”,与上年同期持平;46%认为“只存在于少数行业,但情况严重”,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百分点;26%认为“只存在于少数行业,情况不严重”,比上年同期减少3个百分点;还有4%认为“不存在过剩”(图8)。

而在开放条件下,基于产能过剩而采取的控制投资的宏观调控措施,又必然压缩进口需求,扩大经常项目上的贸易顺差,由此导致外汇储备和相应的外汇占款增加,进一步放大流动性,反过来削弱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事实上,调查中8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贸易顺差“过大”,比一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只有16%认为“正常”(图9)。而且,43%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顺差“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16个百分点。另有30%认为将“不变”。

可以说,当前经济运行热度的攀升,是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与流动性过剩压力不断加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通胀预期上调,房价汇价看涨

今年5月,CPI同比增长3.4%,比上年同月和全年分别高2.0和1.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月增长8.3%和4.0%。

调查显示,接近九成(89%)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CPI涨幅将达到或超过3.0%,比一季度增加63个百分点;11%认为低于3.0%;不过认为超过4.0%的相对较少,为13%(图10)。而平均预测值为3.5%,超出了年初设定的政策目标。

总体来看,多数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下半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认为有此可能的比重有所上升。其中,10%认为“不可能”,比一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59%认为“可能性较小”,比一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31%认为“可能性较大”,比一季度增加12个百分点(图11)。

经济学家预期房价涨势短期难以遏制。2007年5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其中深圳、北海、蚌埠和北京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4.2%、9.9%、9.9%和9.6%。关于2007年下半年的房价走势,97%的经济学家认为会继续上涨,比一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其中8%认为“上涨10%以上”,比一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近八成(78%)认为“上涨5%-10%”,比一季度增加15个百分点;11%认为“上涨5%以内”,比一季度减少12个百分点。只有3%认为“持平”,比一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图12)。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今年下半年房价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关于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显示,44%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上升”,比一季度增加15个百分点;39%认为会“稳定(或波动)”,比一季度减少23个百分点;还有17%认为会“下降”,比一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图13)。

上述判断是在沪市4000点左右的基础上作出的,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同牛市格局。同时,股市价格走势同经济增长态势的同向性,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价格与实体经济增长关联度进一步增强。

经济学家预期国际原油价格高位企稳。调查显示,57%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平稳”,比一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35%认为会“小幅上涨”,比一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4%认为会“大幅上涨”,与一季度持平;认为会“下降”的则从19%骤降到4%(图14)。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将在高位保持相对平稳的走势,大幅上涨以及由此引起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始终保持温和升值,但其升值压力并未减轻。关于各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汇率,调查显示,54%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比一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为30%和16%。同时,来自欧元的升值压力也有所增加,45%的经济学家认为欧元“高估”,比一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比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高2个和33个百分点。不过,认为英镑、日元“合适”的经济学家比重仍分别达51%和65%。

关于人民币升值趋势,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人民币将保持温和升值态势,部分认为升值步伐可能会加快。调查显示,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将“基本稳定”,58%的经济学家认为将“升值3%以内”,比一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34%认为将“升值3%-5%”;还有4%认为将“升值5%以上”(图15)。

国内外环境向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在国际经济环境方面,经济学家多认为世界经济将继续平稳向好,国内经济运行的国际环境相对有利。

调查显示,28%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下半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将“好转”,比一季度提高5个百分点;63%认为“不变”,比一季度提高4个百分点;9%认为会“恶化”,比一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图16)。

调查显示,67%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下半年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会与上半年“持平”,23%认为“更好”,比认为“变差”的多13个百分点(图17)。调查表明,经济学家预期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比较扎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