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日语语言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日语语言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日语语言特征

篇1

1 日语语言文化的背景

汉字在中国的隋唐时代开始大量进入。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和先进的中华文化,从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欲望。日本人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开创了用日本本国文字书写的历史。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当时的日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大。

近代以来,日本大量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为日本的语言又带来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和外来词汇。后来,日本人为了与本土词汇相区分,又把外来词汇全部由汉字书写改为片假名书写,即现在的外来语。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即语言文化,对于理解掌握一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2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择,其语言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寒暄问候与丰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和敬语的广泛使用等方面。

(一)寒暄问候语丰富

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勤于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重要的基本礼节。日本自古是农耕民族,所以长久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与天气、气候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日本社会中,制约人们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自然条件中,天气是左右甚至主导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日本人每天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外,必定会围绕天气寒暄一番。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令人烦恼!”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多是“吃饭了吗?”“去哪儿啊?”等等。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同的交际语言特点。

(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

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到日本人的“和”意识及“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与日本人聊天时,最常听到的词汇就是「ね,例如「今日はいい天荬扦工汀!梗今天真是个好天啊!)等,日本人不管说什么,总是习惯在句尾处加上这个「ね。那么这个「ね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只是起到调节语气的作用,即「今日はいい天荬坤人激盲皮ります。あなたも同じでしょう。(我觉得今天真是个好天,你也有同样的感受吧?)这种表示我和你是同样的想法或心情的语气。日语中的“和”精神是表示“以和为贵”,所以他们在对话中尽量寻求意见一致,保持和谐的关系。日本人在于周围人相处时,这种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得他们在选择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以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拒绝、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断定与承诺、巧妙迂回地暗示等模糊的表达方式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也成为了日语非常鲜明的语言特征。

(三)广泛地使用敬语

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为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礼貌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敬语在日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典型表现,最能体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流艺术。同时,也是日本传统纵向型社会结构――“上下关系”在日本人语言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正确地使用敬语被视为一个日本人必备的教养,也是日本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日本人普遍将能正确地使用敬语看作是高雅、有教养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在日本,敬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传统上一般把日Z的敬语分为三大类,即尊敬语、自谦语和礼貌语。

3 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

(一)敬意表达

日本民族注重礼节,日本人的谦恭、拘谨、抑制、附和和保守等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交际时特别地谨慎。

自谦。日本人对自己所做出的的成绩不喜欢张扬,多予以轻描淡写,以表示谦虚。

比如,当日本人问你“你曾经学过日本文学古典语法吗?”(「君は古典文法を勉し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か。),如果你直接回答说:“学过。”(「あります。),他会很认真地问你:“真的吗?”(「本当ですか。)。这并非这位日本人不相信你的话,而是异文化差异造成的。汉语中的“学过”是对事实的确定与陈述,没有任何高傲自大的成分。但是日本人在这种场合下,习惯用自谦表达方式“只学过一点点。(「少し勉しただけです。)”来显示自己的谦恭和不会令对方觉得自己过于高傲自大的礼貌。这就是差异所在。

2.自责。日本人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的语言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其自责程度往往会令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日本人经常说「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中国人听了会感到有些意外和吃惊,不禁会在心里暗想“的确前几天见过这个人,但是那是他并没有对我做出什么失利的事情,难道是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吗?”。事实上,日本人说「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这句话时,是要表达“前几天见到你,我本人虽然不觉得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但我是个粗心的人,那时也可能有什么令你觉得不周之处。如果有的话,我表示歉意。”。注重面子,害怕出丑是日本社会共同心理的一大特点,也是维护日本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力量。这即是日本人说的“知耻文化”。

3.替他人着想。日本人在语言行动方面处处谨小慎微,往往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尤其在向对方打听与对方有关的信息时非常在意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生怕因为自己考虑不周使对方难堪不满。他们会根据对方的状况选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示敬意。其中使用较多的「すみませんが、「申しUございますが、「恐れ入りますが、「失礼ですが等,都用于对交际对方心情、感受及面子的顾及。如乘车途中上来了一位行动不便的人,当有人为他(她)让座时,中国人一般会说“谢谢!”,而日本人则会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因为如果我不上来的话,你就能坐着了。正是因为我上来了,你却只得站着,真是对不起。在日本,用这种语言方式来表示谢意的现象有很多。

(二)随声附和

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眼神及相关的身体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态度。凡与日本人交谈过的中国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日本人在聆听对方的讲话时,往往频繁地点头哈腰并随声附和道「そう、「はい等词语。这是中国人常会误解为对方同意或接受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其实则不然。中国人在交谈时,只有在自己同意对方意见或主张时,采点头并伴有“对”、“是的”的语言表达。而日本人是严格区分感情与逻辑的。所以说「あいづち(随声附和)是日本人作为听者或动作接受者时的谦和,是他们不张扬在身体语言上的反应而已。日本人这种融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于一体的“随声附和”与中国人完全不同。

语言时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人们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和困惑。仅靠语法正确的日语不一定能虺晒Φ赜肴毡救舜蚪坏馈R虼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有意识地、适当地进行日本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介绍日本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其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领悟,避免因为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影响对日语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篇2

一、了解日本的语言文化对学习和使用日语沟通的好处

世界上各个国家其语言想要发展和生存都会跟自己国家民族特有的社会文化相关联,语言和文化环境会出现一些有关联的影响,语言的发展会因为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制约。现今的日本语言文化也正是反映了如今的日本社会环境的特征,日本的语言文化是由整个民族历史的时代变迁的,这就衍生出了具有日本独特文化气息的语言文化。如果想要学好日本的语言,但是没有深入的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只是单纯的学会日语,掌握简单的语言知识,这根本是无法跟日本的国人顺利的进行语言沟通。因此深入的对日本语言文化的了解研究,对日语的表现形式以及语言的结构运用了解加深,对想要学习和研究日语的新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提升使用日语跟人沟通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二、日语的语言文化特征

日本的语言文化其最显著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在与人沟通时比较委婉的语言表达。这反映出了日本人比较传统个性的生活态度,还将整个日本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表现了出来。现今的日本人比较喜欢考虑与之沟通的人感受,这样的行为方式就是不想要损害自身和别人的基本利益。日本文化在其日常的语言沟通上会比较委婉,尽可能的在语言叙述上避免由于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伤害他人、或者发生冲突,比较喜欢委婉含蓄的来表达,已达到与他人的语言沟通。就比方说:日本人在与人沟通时,如果想要拒绝对方的请求,但是又不想让对方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或者尴尬的心理,就会用一些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方式和语气来表达,通常都会用“这件事情我需要考虑一段时间”又或者说是“等等别着急,这件事情不太容易说明白”等等这样的语言。这就让人容易联想到可能会有话外有话的感觉,语言的表达上也不会过多的直接使用比较明确字句来表达,多数时候都会竟可能的使用委婉和含蓄字句来诉说。

日本语言文化中的含蓄表达还会体现在与人交流中的表现形式上,日本人喜欢把对方的感觉和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看的更重要。传统文化中的日本语言文化,其表现是比较喜欢使用比较少得语言来进行交流,更擅长于观察对方的心理特征,从对方的利益来表达解决问题:“你说的真的很有道理,但是呢我觉得应该这样会更好”,“这样做是很好,却不符合规矩”等等,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真的可以表现出日本人比较重视对方的情感需求,虽然是拒绝了对方但是却不是很直接的表达,让对方有种很好的感觉,中国的说法就是“给了个台阶下”,这种语言文化感觉更尊重人。所以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通常都会很避免太直接的表达拒绝的语言。

三、日本语言文化特征的表现

日本语言文化中的特征,其表现形式中的特点就是不直接的说,而是让对方去自己感受和推敲诉说者究竟隐藏的语言含义,在一种委婉和含蓄的语言文化下来达到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日本这个民族是比较特殊的,其语言文化只有单一的一种语言日语,在当今的世界文化中是比较少有的。比如我国有很多个民族,就出现了很多个语言文化,各民族之间人们的语言沟通,在很多情况下沟通都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世界上这么多个国家,其中很多都是使用了多种语言文化,像日本这种一个民族只说一种语言的,还真是比较少。有些国家因为其人种的分类,会将其国家的国语定为两种或者三种。比如瑞士这个国家就有三种国语;又例如比利时就拥有两种类型的国语;泰国这个国家就拥有五种公用的语言。

在日本的语言文化特点下,日本的国语和公众用语都是使用日语的,由于这样的特定因素,反而使得人们在日本想要进行语言的沟通上更加的方便,不会因为种族的不一样、语言文化的不一样,而出现语言沟通上的不方便。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也许不会理解和明白,但是日本的国人却马上就能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很多的人都觉得日本人这种语言文化特性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形式,那是因为很多的人没有认真的了解过这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日本人只是不喜欢直接的说,不想让自己的一些激进想法强压与对方,这就是这个国家最有特点的文化特性。

四、总结

随着世界上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交际越来越深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日语,我国近年来与日本在多个领域都广泛的交流,对日本语言文化特性的了解研究,可以加速世界各国对日本文化的探索,促使人们更好更认真的学习日语文化,了解这个民族的特性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回智光 具有独特个性的日本语言文化 [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10(1)

篇3

1 以心传心

“以心传心”本来是佛教用语,是禅师向弟子讲授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佛法真谛,而是使用慧心传授的一种方法。日本人很崇尚这种交际方式,比如一些交际场合,他们可以通过微小的眼神、语气的变化,甚至是肢体上的细微动作来传神达意。日本人把这种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沟通方式称为“以心传心”。“以心传心”大致像我们所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加藤周一曾说过:“仲うちで、以心心的向がい……だから、文章も会も全部しまいまで言わないし、何にも言わないで、目配せすれば、意思が通じるというのが一番理想的なんです。”可见,日本人不喜欢直白地使用语言,喜欢用一些模糊的词语,从而形成了日本式的默契、模棱两可、委婉和不确定。

“ちょっと”的用法就是其中之一。“ちょっと”是一个意义比较含混的词,直译成汉语为“有点儿”,但是根据不同的语境,语义变化很大,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意思:1.一会儿、暂且;2.有点儿、稍微;3.不太容易、一时难以;4.相当,还可以。如果有上下文,意思还容易分辨,不过日本人常常省略“ちょっと”后面的成分,这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例如当邀请日本人的时候,如果对方无意接受的话,常常用“ちょっと……”来答复,而避免直接拒绝,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如:A:いっしょに食事しましょうか。(一起去吃饭吧。)B:きょうは,ちょっと……(今天有点儿……)。对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日语学习者来说,“ちょっと”语义比较模糊,很难理解,有时甚至会引起误会。

此外,日语中的“どうも”也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模糊表达,它后面省略的有可能是“ありがとう(谢谢)”和“すみません(对不起)”等词。而且即使省略了后面的寒暄语,其意思仍然不变。“どうも”是一个副词,“真是、实在是”之意,可用于“谢谢”、“对不起”、“失礼”、“恭喜”等多种寒暄语之前,起丰富和加强语感的作用。在寒暄或交流时,日本人省略后面的

部分,只用一个压缩形式“どうも”来表达上述意思。看到两个日本人见面便说“どうも”,在不知两人关系的旁人看来是无法理解其具体含义的,只有当事人才能准确理解。“实在”后面的

意思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日本人无论在哪儿只用“どうも”这个词似乎都能心领神会,而且用起来也自然得体,所以,结婚仪式上用“どうも”,葬礼上也用“どうも”。见面时可以用“やぁ,どうも”,道别时,也可以说“それでは、どうも”。收到贵重的礼物时,表达复杂的心情也可以用“どうも、困った”。这种不确定的表达方式常常会使对日语的表达习惯及日本文化的特点理解不深的外国人感到困惑,以至造成误会。

2 以和为贵

日本人很喜欢说一句话:“和を以ってしとなす”(以和为贵)。这句话来源于我国《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公元604年,由圣德太子颁布的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宪法17条》中的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成为安邦治国的最高信条。

日本人“以和为贵”的理念还常见于寒暄语及与之伴随的点头、鞠躬等肢体语言中。一般来说,日本人习惯性地采用迂回婉转的说法,避免斩钉截铁的直率表达,尽量不直接说出好与坏、对与错、赞成或是反对,尽量不给谈话的对方带来不快和伤害。在埋怨邻居家电视声音太大的时候,说“恐れ入りますが、あのテレビの音、ちょっと…”等,用不确定的表达方式将不便言明的话交由对方领会,从而缓冲了对立,维持了内部的和睦与团结。

又如,日语中的“はい”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はい”的字面解释是“是,对,可以,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远比词典里的解释复杂而深刻得多。“はい”不仅向对方表示同意或允许,还可以应和对方的提问,含有“我听着呢”的意思。

3 等级秩序

日本社会是一个注重“序列”的社会,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作用深信不疑,认为“等级制”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团体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一次寒暄,每一次相互接触,总是由年龄或社会地位等某种基准意识相互的排序,行为方式也因此受到影响。例如,在家里,父母与子女、长子与次子及其子女都有明显的等级序列,这表现在吃饭、入浴、继承等方面;在家族,有本家和分家之别,等级界限分明;在企业,从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到部门经理、副经理等,甚至连哪一年参加工作都有不同待遇,实行严格的年功序列制度。

在语言表达方面,日语中的敬语非常丰富。对上司、辈分高和地位高的人讲话要用敬语,表示自己时要用自谦语,对同伴、同辈和地位相当的人讲话则用简单用语,因人因场合不同也要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饭を食う、食事をする、ご饭を食べますか、ぉ食べになりますか、召上がりますか等等,同样一句话有多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又如,同样是慰问别人“工作辛苦了”,对“上”要使用表达感激之情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同事之间可以说“おつかれさまでした”,对“下”则使用“ごくろさま”。

4 集团主义和内外意识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有着强烈的集团主义色彩。日本人非常重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他们认为集体的存在举足轻重,即个人与集体融合为一体,个人与集体始终要和谐共存。

在日本,这种集团主义原则到处都有表现。在语言表达中也如此。日本人善于根据交际对象和亲疏程度区别使用“建前”和“本音”,即将真心话藏匿于内心,而语言化的信息只是当作场面话,表面文章。那些夹杂了天气、气候的礼节性的套话和谦卑的寒暄语在日语中极为丰富,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日本人在与生人交谈时,一般都使用以下语言:“ええ,そうです。”(嗯,是的。)“はい,…はい…”(是的…….是的…….)“そうだと思いますけど...”(我想是那样的…….)“わたくしには,よくわからないんですが、“(这我不大清楚。)

日本人对“内”和“外”的认识,是一个思维模式。在表达意识上,日本人把集团内和集团外严格区分开来。比如,像“ウチの大学”、“ウチの会社”、“ウチの子”、“ウチの人”这样的日本独特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御はウチで食べます”中的“ウチ”是“家”的意思,其他的“ウチ”是“家”的意义上的引申。日本人将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同事、同学等有血缘关系以及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的人视为“内”,日本人的“内”是属于自己的空间,自己住的地方,自己的工作单位,朋友圈子,熟悉的生活环境。与“内”相对是“外”,那是一个外部的世界,“秘密がソトに漏れる”(泄露秘密),是指把秘密泄露给局外人。

在集团主义和内外意识的作用下,日本人在语言表达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是爱用自谦语。自谦语是通过贬低动作主体或主体一方的行为动作,或以谦逊的态度叙述自己或属于自己一方人的行为、状态或有关的事物,间接地来抬高对方、向对方表示敬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法。例如:“田中部に本をお送りしました”。(句中通过动词“お送りしました”来表达对客体对象“田中部”的敬意。)“お支度がよければこの佐々木がご案内いたします。”“如果您准备好了,就由佐々木我来领你们去。”(这是降低讲话人的动作“案内する/带路”的表现。)“その件では山下が木さんにごいたすことになっております。”“关于那件事,决定由山下同木先生联系。”(这是关于话题者之间的谈话,讲话人对对方表示了自谦)。自谦语不仅用于自己或自己的行为,而且当自己向对方(第三者)谈到自己方面的事情时,即使所谈的人是你尊敬的长辈或上司,仍然必须使用降低自己的表达方法。

5 结束语

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想的物质符号,直接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和心理,而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心理又与该社会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所以,只有了解语言背后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才能真正认识、使用语言,从而更深切的体会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日本:岩波店,1993.

[2]菱沼透等.日中辞典(第二版)[K].小学,2002.

篇4

“日语视听说课程”是日语教学的核心基础课,在日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非母语语境下,以听为先是外语学习者遵循的准则。对于初、中、高级日语学习者来说,教师的正确听力方法的指导会对他们听力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对听力素材反应快慢不一、听解目的不明确、无法长时间记忆所听到的信息内容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有碰触,可对于解决之法时常感到困惑。

针对这种教学上的困惑,我们查找了大量文献资

料,发现在听解过程中外语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类型和记忆特征是影响其听力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认知风格是人在信息加工(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风格,其中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功能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关于人类认知特性的相关理论恰好可以解释这些外语视听说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出发点,以认知心理学的“多储存记忆系统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及记忆特点,根据学生对信息接收过程的分析,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日语学习者的特点,结合认知记忆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听力材料内容。

一、人的记忆系统特点

人的记忆系统通常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

时记忆三大类,Atkinson和Shiffrin建立了“多储存记忆

系统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为:外部输入通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在这里做短暂整合后,有的进入短时记忆,有的马上丧失,有些则可能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作用是一个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在这里以复述的方式进入长时记忆,得不到加工的信息很快会丧失,它还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把信息提取出来进行加工,如图1所示。

图1多储存记忆系统模型

多储存记忆系统模型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关系整合为一个整体。首先环境将各种刺激提供给人的感觉器官(本文主要指视觉和听觉),形成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即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图像记忆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但信息保存时间短暂。声像记忆的特征是信息容量少于图像记忆,但持续时间比图像记忆长。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通过注意的选择过滤过程形成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过程中,信息是以特征来表征的,而短时记忆的储存空间有限,每个刺激的平均特征数量越多,短时记忆能够储存的刺激数量就越小。

短时记忆信息可以保持15―30秒,如果得不到复述,那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将会迅速被遗忘。经过加工的信息形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类型。情景记忆是接受和储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具有以个人经历为参照和具体性的特征。语义记忆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与指代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作引起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关组织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在以上环节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起着信息过滤器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受到注意的信息被传送下去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没被主体注意的信息则不被传送,因此注意具有选择性特征,注意的分配容易受到主体对信息需要的评价和当前意愿以及记忆信息量的限制。

二、研究设计

基于上述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系统理论,笔者尝试了解学生的记忆、认知类型,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便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本科二年级47名日语系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学生日语学习时间在1000小时以上,具备初中级的日语视听说能力。

(二)研究目的

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系统理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尝试了解学生的记忆特征和认知类型,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学生认知风格和记忆特征的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策略。

(三)调查内容

侧重考察学生的记忆、认知类型。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是”或“否”。

上表中,第2、3、4、7、12、13、14、15、16题若回答为“是”得0分,若回答“不是”得2分。其他问题回答“是”得1分,回答“不是”得0分。奇数序号问题与偶数序号问题的得分各自相加,其中奇数序号问题测试认知型学习

法,偶数序号问题主要测试记忆型学习法。

偶数问题得0―4分:使用这种记忆型学习法的学

生依靠听觉的记忆能力强,属于听比看更容易记忆的听觉类型。

偶数问题得5―8分:使用这种记忆型学习法的学

生是处于听觉型和视觉型之间的中间类型。

偶数问题得9―13分:使用这种记忆型学习法的学生依靠视觉的记忆能力强,属于看比听更容易记住的视觉类型。

奇数问题得0―3分:使用这种认知型学习法的学

生解决问题时属于深思熟虑型,即在充分考虑的基础上采取行动。

奇数问题得4―8分:使用这种认知型学习法的学

生是处于深思熟虑型和冲动型之间的中间类型。

奇数问题得9―12分:使用@种认知型学习法的学生解决问题时属于反应敏捷,但不注重细节,容易产生错误的冲动型。

(四)调查结果

我们根据上述评分标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记忆类型中,听觉类型的学生为18人,中间类型的学生为

26人,视觉类型的学生为3人;认知类型中,熟虑型为8人,中间型为36人,冲动型为3人。

考察47人的平时学习成绩,发现兼具听觉型和熟

虑型特征的学生听力成绩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状态较稳定;具有听觉型和冲动型特征的学生反应敏捷,但稳定性不够,对细节处掌握得不太准确。视觉型学生数量较少。中间型学生居多,特征不明显,成绩好坏者均有。

三、基于学生认知风格和记忆特征的日语

视听说课程教学策略

日语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认知记忆风格以及性格特征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要想取得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必须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在听力材料对听者产生刺激而形成感觉记忆阶段,由于听觉型学生对声音反应较敏感,比中间型和视觉型学生能更知信息并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形成短时记忆。这也就是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反应快慢不一的原因。对此,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针对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加强加大对中间型和视觉型学习者的听力刺激,促使他们提高对听力材料的敏感程度和反应速度。比如着重训练学生区分相似读音、清浊音、长短音、有无促音等发音特征,加强他们的感觉记忆能力。

在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过渡阶段,在日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注意力分配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第一,播放听力材料之前简单讲解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方面来;第二,以提问的方式将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有意识地听,自动筛选有用信息形成短时记忆,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有些学生不知听什么的盲目心理。注意引导策略对有图题的指导作用尤为明显,体现了视觉注意比起听觉注意具有优先性。我们通过指导学生注意图片或文字信息,使他们在头脑中产生预设,将注意的范围根据有效信息自动设定,使学生实施具有强烈目的性的听解过程,有

效排除无用信息,提取有用信息,以便做出正确选择。但是人的注意系统具有局限性,当注意的区域范围正确

时,能够发生正启动,可以激活人的头脑内部相关经验知识,做出与听力材料逻辑、内容、概念等相符的选择;反之,如果注意的区域范围偏离,就会屏蔽掉有用的信息,发生负启动,阻碍听者对目标事件的信息加工,使听者做出错误选择。因此,加强学生听解过程中注意力的正确引导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策略。

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换过程中,要想使信息保持相当长时间必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我们引导学生将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记录下来,关键词里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在学生复述所听内容时看到关键词便能激活与其相关联的内容,从而重现听力内容。此外,我们还以图式的方式将内容概括形成抽象的符号及图形,比如指路等听力素材,将路线画出,注明方向和关键地点信息。同时,我们利用情景模式对听力素材进行加工,比如各种不同情景均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此处具有共通性,不同点在于不同情景的设置。为了提高学生听力的反应速度,我们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听力模型,比如就时间提问的模型、就地点提问的模型、就人物提问的模型、就事件提问的模型、就原因提问的模型、就方位提问的模型、就新闻报道提问的模型等,并针对这些听力模型,我们搜集整理了与之配套的题集,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性训练,使这些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以便学生可以随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帮助加工短时记忆的信息。我们还指导学生使用联想法、对比法、归纳法等记忆技巧来强化长时记忆,有效调动学生大脑内部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将已有的旧知识和听解过程中获取的新知识有机结合,形成长时记忆。

在听解能力中,预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听力模型有利于加强引导学生在听解过程中的预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预测引导,引领学生预测录音中可能出现的内容。在听音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与预测的事项相关的信息,同时根据录音中出现的关键性词语及句子训练学生对下面的内容进行预测,为全面透彻地理解听力材料做好心理准备。意群是句子构成意义的最重要的单位。在听解过程中,要想理解意群与意群之间的连接关系需要培养学生很强的预测能力,通过前句群的语义暗示推测后句群的语义,这对听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训练学生预测能力的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由词组的搭配到句子的结构再到句群,即由小的语法单位到大的句子单位掌握预测能力的技巧和方法。听句子时,在句子的任何一个地方暂停下来,让学生预测句子的其他部分的构成及语义关系,指导学生前部分句子的结构常与何种词性或语义的词语搭配,从语义构造上预测句子的后半部分。此外,可以通过前句群中出现的具有暗示意义的词语来推测后句群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的答案。此外,通过语音语调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加强对说话人感情及语气的理解,通过会话中的语调暗示,可以推测说话的真实想法,达到有效的听力理解的效果。由于人的大脑在单位时间内记忆容量有限(据统计大脑能记住的有意义组块为七加二或七减二之间),预测能力相当于通过

已知信息将未知的可推测信息形成组块,有利于信息的过滤与记忆。预测能力也与人们头脑内部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知识结构全面丰富,则预测能力强,反之则弱。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预测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头脑内部的知识结构的构建也下了很大功夫,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预测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听解能力的培养,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涉及语法、读解、速度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一方面的教学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摸索和探讨。

本文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出发点,以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及记忆特点,根据学生对信息接收过程的分析结果,提出以学生为主导的个性化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型。具体来说,针对人的认知记忆过程的不同阶段建立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听力材料内容。比如建立各种类型的听力素材模型:就时间提问的模型、就地点提问的模型、就人物提问的模型、就事件提问的模型、就原因提问的模型、就方位提问的模型、新闻报道提问的模型等,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性训练,使这些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以便学生可以随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帮助加工短时记忆的信息,同时有利于加强学生预测能力的引导。

由于实践性较强,同时受学生认知类型与知识积累等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归类并提出个性化的教学对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此外,考证提出的新型教学策略的效果及其评价标准也是我们以后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哲.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 学,2000,(3).

[2]何华.新视野下的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70.

[3]Robert L.Solso,M.Kimberly Maclin,Otto H.Maclin; 邵志芳,李林,徐媛等译.认知心理学(第7版)[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5-81.

[4]刘先清,范金艳.语言注意系统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 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5]刘晓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听中预测技能的培养[J].教 学研究,2003,(2).

[6]吕建娜.对听力教学中预测训练的调查及思考[J].外语 电化教学,2001,(1).

篇5

RIP路由协议是使用最早,技术最成熟的路由协议,具有配置操作简单,对硬件要求低,计算复杂度不高,技术成熟可靠等诸多优势,目前仍广泛使用于结构比较简单、路由指向相对比较清楚、中小规模的网络中[1]。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RIP v2技术使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尤其在网络安全方面,较RIP V1版具有明显改善。

1 RIP V2的认证报文结构

RIP V2认证报文结构如图1所示(RFC2453)[2]。

[CMD命令\&VER版本\&MBZ(must be zero)即全0\&FFFFH\&authentication type(:simple password type=2)\&

Authentication

(plaintex password)16字节

\&AFI(address family identifier)地址家族标识\&Route tag 路由标记\&IP地址(IP address )\&子网掩码(Mask)\&下一跳地址(Next hop)\&度量(Metric)即跳数\&]

一个RIP报文最长512字节,从AFI到Metric共20个字节为一条路由记录,故一个RIP报文最多可以包含25条路由记录。如果启用认证,则第一条路由记录为认证记录,其后为路由记录,最多只能包含有24条路由记录。所以一条没有启用认证特性的报文最多包含25条路由记录,而具有认证特性的报文最多只能包含有24条路由记录。[3-4]

2 RIP V2配置与验证

实验网络拓扑如图2所示。

r1的基本配置如下:

r1(config)#int s4/0

r1(config-if)#ip add 192.168.0.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

r1(config-if)#int lo 0

r1(config-if)#ip add 192.168.10.1 255.255.255.0

r1(config-if)#int lo 1

r1(config-if)#ip add 192.168.11.1 255.255.255.0

。。。。。。

r1(config)#router rip

r1(config-router)#ver 2

r1(config-router)#net 192.168.0.0

r1(config-router)#net 192.168.10.0

r1(config-router)#net 192.168.11.0

r2的基本配置如下。

r2(config)#int s4/0

r2(config-if)#ip add 192.168.0.2 255.255.255.0

r2(config-if)#no shut

r2(config-if)#int lo 0

r2(config-if)#ip add 192.168.20.1 255.255.255.0

r2(config-if)#int lo 1

r2(config-if)#ip add 192.168.21.1 255.255.255.0

。。。。。。

r2(config)#router rip

r2(config-router)#ver 2

r2(config-router)#net 192.168.0.0

r2(config-router)#net 192.168.20.0

r2(config-router)#net 192.168.21.0

2.1 认证特性配置

配置步骤:1、配置密钥链及密钥2、配置认证模式3、配置应用到某个端口[5]

r1(config)#key chain wwp1

r1(config-keychain)#key 1

r1(config-keychain-key)#key-string wwp

r1(config-keychain-key)#int s4/0

r1(config-if)#ip rip authentication mode md5

r1(config-if)#ip rip authentication key-chain wwp1

r2(config)#key chain wwp2

r2(config-keychain)#key 1

r2(config-keychain-key)#key-string wwp

r2(config-keychain-key)#int s4/0

r2(config-if)#ip rip authentication mode md5

r2(config-if)#ip rip authentication key-chain wwp2

2.2 认证特性配置的验证一

采用debug ip rip验证。

以上调试输出证明MD5认证成功,两边的路由器能够接收到相互之间的路由信息。

2.3 认证特性配置的验证二

采用Wireshark抓包软件,在R1到R2的链路上抓取RIP包,抓包分析如图3[6]。

从图3抓取的rip包可以看出,该报文由源地址192.168.0.1发送,故是R1发送到R2的RIP包。目的地址224.0.0.9,源和目的端口均为520,RIP版本2,认证类型为MD5,含有两条路由记录192.168.10.0和192.168.11.0,同理分析图4的RIP包信息。可以看出该报文由R2路由器发送,发往R1路由器。

2.4 认证配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RIPV2认证配置中,必须注意:1)每个密钥链可以容纳从key 0开始的多个密钥。2)发送RIP报文始终采用该密钥链中的第一个密钥加密。3)接收RIP报文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匹配的密钥解密。

在两台路由器做如下表所示的配置,验证路由器间路由报文传输认证特性。

[\&R1\&R2\&密钥链\&Key chain\&Wwp1\&Key chain\&Wwp2\&密钥\&Key 0\&Wwp10\&Key 0\&Wwp20\&Key 1\&Wwp11\&Key 1\&Wwp21\&Key 2\&Wwp12\&Key 2\&Wwp22\&Key 3\&Wwp13\&Key 3\&Wwp23\&Key 10\&Wwp20\&Key 9\&Wwp10\&认证类型\&Authentication mode\&Text\&Authentication mode\&Text\&认证密钥链\&Key-chain\&Wwp1\&Key-chain\&Wwp2\&]

通过debug ip rip和wireshark进行调试实验得到:两台路由器可以相互顺利交换路由,其中路由器R1发送的RIP包,采用密钥串wwp10加密要求认证,路由器R2采用key 9进行认证;路由器R2发送的RIP包,采用密钥串wwp20加密要求认证,路由器R1采用key 10进行认证。

3 结论

通过实验平台配置测试,可以看到RIP V2可以完成MD5和TEXT两种模式的认证,在密钥认证中,密钥串的认证选择非常灵活,不需要双方严格的对应,这种特性在实际工程中,维护人员可以很灵活改变路由认证,从而改变路由方向。同时介绍了两种较为常见的RIP路由报文调试手段,对于理解路由报文结构和路由信息收敛等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贾波,胡文江.利用定制接口的方法RIPv1和RIPv2的协同工作[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3-96.

[2] 李光亮路由设备优化有新招[J].网管员世界,2011(16):45-45.

[3] 杨帆RIP路由协议分析及配置简述[J].硅谷,2012(14):16-17.

篇6

脑膜瘤较为常见,但脑膜瘤颅外侵及较为少见。临床有术前诊断不明确而导致误诊误治甚至术中死亡等严重后果的报道。因此,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外院1995~2009年14年间发现的脑膜瘤颅外侵及30例。对其临床与MRI特征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及外院1995~2009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颅外侵及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同时随机抽取良性脑膜瘤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

1.2 观察指标 肿瘤形态:分为类圆形、扁平状;瘤脑界面:分为界面清楚与界面不清楚;肿瘤强化均匀度:分为均匀强化与不均匀强化;肿瘤大小:分为肿瘤最大径≤3.5cm组和最大径>3.5cm组;脑膜尾征长度、肿瘤基底部宽度:测量肿瘤最大长度脑膜尾征、基底部宽度、瘤周水肿宽度。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位于大脑凸面脑膜瘤颅外侵及表现为头皮进行性增大肿块,4例(4/30)有呕吐抽搐及精神障碍。位于大脑凸面良性脑膜瘤18例(18/30)有恶性、呕吐及精神障碍,相应部位均未见颅外肿块。两组比较脑膜瘤颅外侵及的颅高压症状发生率低于良性脑膜瘤,且前者有颅外局灶症状。

2.2 MRI表现 脑膜瘤颅外侵及均显示颅内、外肿块,呈类圆形、扁平状,以扁平状为多;平扫为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不均匀强化,均见长的脑膜尾征。对照组良性脑膜瘤MRI表现见肿瘤均匀强化,呈类圆形,脑膜尾征较短或无。

2.3 观察指标统计分析结果 将观察指标进一步量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3 讨论

脑膜瘤是常见病,但有关脑膜瘤颅外侵及的文献报道较少,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据文献报道,脑膜瘤引起的颅骨增生、破坏常伴随新生血管的形成、扩展,由此可引起颅骨血管构筑发生变化,且血管数目增加。正常情况下头皮血管可部分或全部通过颅盖骨与颅内血管相连。因此,肿瘤血管与头皮血管相连数量增加,将进一步增加位于颅骨侧的肿瘤血供。因此,瘤细胞分裂加快并可能沿着血管周围间隙延伸至颅外,形成颅外肿块。

脑膜瘤颅外侵及 MRI特征: (1)脑膜尾征:对于脑膜瘤的脑膜尾征,其产生机制观点不一,Ahmadi认为是肿瘤浸润所致。Tokumero认为是由于硬脑膜反应所引起,并非肿瘤浸润。本组脑膜瘤颅外侵及均有脑膜尾征且平均长度大于良性脑膜瘤,组织学检查表明增厚的脑膜是由于肿瘤细胞浸润所致,这可能与脑膜瘤的侵袭性有关。(2)肿瘤形态和肿瘤基底宽度:本研究组脑膜瘤颅外侵及以扁平型多见,肿瘤基底宽度大于良性脑膜瘤。可能与此种脑膜瘤沿脑膜和颅骨浸润性生长有关。 (3)肿瘤大小:根据文献报道,脑膜瘤的活性度,肿瘤直径>3.5cm组高于肿瘤直径<3.5cm组。本研究显示脑膜瘤颅外侵及之肿瘤的直径>3.5cm为多,可能是脑膜瘤颅外侵及的生物学活性度大于良性脑膜瘤所致,亦体现了本研究组脑膜瘤颅外侵袭的一种特性。

篇7

云南大理白族的发展是中国白族文化发展的缩影,根据2000年中国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全国有白族185806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105644人),其中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占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其主要聚居地区[1]。对云南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能揭示传统体育活动与民俗节日的关系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对白族民俗节日进行保护和开发。

一、大理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一)“绕三灵”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的白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来到苍山洱海之间,参加狂欢节日“绕三灵”。白族“绕三灵”又称“绕山林”、“绕桑林”、“祈雨会”,意思是游逛山林或园林,“三灵”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相传“绕三灵”起源于南诏国[2]。

在“绕三灵”过程中始终贯穿“霸王鞭舞”这项最具白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活动中女性使用霸王鞭,男性则用八角鼓,男女人数均为偶数。活动行进过程中,队形可随意变化,人们有时单个表演,有时男女对舞或集体表演,还有的人则边唱边舞。活动时舞姿既柔和轻盈又刚劲有力,带有鲜明的节奏感,能表达欢快的情感。表演中夹有屈膝和双方仰俯屈伸、辗转反侧,按各种规律在肩、胸、腿、脚上进行敲击,节奏鲜明而欢快,节拍由慢到快,形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绕三灵”形成热烈、欢快的气氛。

(二)“三月街”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三月街”也称“观音街”,是白族的盛大节日;是白族传统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盛会。赛马是“三月街”期间最吸引人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赛马会”为期4天,比赛形式分为速度赛马、走马和马术表演,近年来,大理政府以“大理三月街赛马会”为品牌,邀请国内外马术高手参加,力求将“三月街”赛马办成闻名国内外的民族体育项目,使其成为大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2009年“三月街”民族节的赛马会上,不但开展了白族原有的赛马项目,还增设了民族组速度赛马比赛。由此,三月街赛马活动项目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项目相同。

(三)“耍海会”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耍海会”又叫“捞尸会”,每年农历八月初八,大理洱海沿岸白族人民要在洱海东岸的洱海神祠(龙王庙)祭拜斩蟒英雄段赤诚。在“耍海会”中除举行“耍海”、“对歌”活动外,还要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龙舟赛一般以村为单位,在赛前参赛的各村都要在舷上画有黄龙、黑龙或青龙图来装饰龙船,龙船挂着用彩绸扎成的绣球花,船的四周插着各色彩旗,吊着响铃,十分漂亮。白族的龙舟赛在当地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耍海会”这一天白族人民为了祭祀“本主”,都会自发的来到洱海边,进行烧香、“耍海”和观看龙舟比赛。使得整个赛龙船场面,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四)“火把节”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火把节”是白族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日当天,白族人民聚集在一起祭祖,通过竖火把、点火把、拜火把、打歌、耍火把等活动祈求早日生育、祛病消灾,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同时,“耍火把”是白族火把节中一种特殊的娱乐祭祀活动。人们会手持“小火把”在田间、旷野、自家院子里奔跑玩耍,一般由“照穗”、绕火把、跳火把等活动组成,一直以来“耍火把”在白族火把节中都有广泛的开展。

(五)“谢水节”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白族人民都要举行“谢水节”。“谢水节”又叫“送龙船”,节日这天白族人民要举行传统的祭龙王、送龙船、舞龙等活动。舞龙是“谢水节”中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白族舞龙又叫“耍龙”,顾名思义就是娱乐玩耍的意思,它是白族一种传统的祭祀仪式,现在在春节和各种喜庆节日中也会举行舞龙,而以“谢水节”求雨仪式中的舞龙最为隆重,规模也最大。

二、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一)宗教性

民族体育文化以一种依附的、不独立的状态存在于宗教活动、生产劳动等社会活动之中,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也不能够明显地呈现出来,而是依赖其他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如祭祀、娱神中的舞蹈和竞赛活动,没有宗教文化显然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载体和基础[4]。白族民俗节日中的传统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从这些传统体育的起源和开展情况来看,它们大都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并体现出严肃的宗教特性。

首先,体现“本主崇拜”。本主是白族“本境福主”的简称,白族认为本主是村社的保护神。人们认为“本主”保佑风调雨顺,以白族人民通过在“绕三灵”中开展“霸王鞭舞”,来“娱神”祭祀,祈求“本主”赐予全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表达白族人民对“本主”极高的崇拜之情。

其次,体现了“图腾崇拜”。大理白族地区主要以龙为对象的图腾崇拜,《九隆神话》是云南最古老的关于龙的神话之一,也是现知云南古老神话最早见于文献记录者之一。白族人很早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

最后,体现了“自然崇拜”。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先民与自然界的抗争能力有限,各种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给白族先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人们无力控制和应对这些自然现象,于是就归咎于自然神秘力量,就产生了崇拜自然的观念。在白族的火把节看到,白族人通过在“大火把”中举行“打歌”活动来祈求生育;在“小火把”中通过“耍火把”活动来祈求祛病消灾、人畜平安;通过用火把“照穗”来驱赶虫害,以祈求来年的粮食丰收,这些现象表明白族人强烈的对火的崇拜。大理白族民居的特点是“家家门前有流水”,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的喜爱之情。从白族“谢水节”中舞龙运动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白族人民对水有极高的崇拜之情,白族龙文化是白族水文化的另一种展现。

(二)具有独特的民俗性

白族民俗节日所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不同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对应的民俗节日中举行。如赛马活动在“三月街”;赛龙舟在“耍海会”中举行。白族的“打歌”、“耍火把”在“火把节”中举行。由此可见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有明显的民俗性和独特的民俗指向性。

(三)娱乐性

史料记载,民族娱乐先于民族体育,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看白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原始的祭祀活动中这种娱乐性体现在“娱神”上,就是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使白族人民所崇拜的“本主”开心,就因这目的形成了白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娱乐性。从白族民俗节日中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看:“绕三灵”中的“霸王鞭舞”、“火把节”中的“打歌”,“谢水节”中的“舞龙”等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明显的娱乐性,参加者、观众都被活动浓浓的娱乐气氛所感染。人们用自己身体的语言表达出内心激情而达娱乐消遣之目的。由此白族民俗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今天看到的这技巧性和艺术性相互交织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三、结语

篇8

1日语外来语的特征

日语作为一种受外来语影响最大的语言,其外来语的数量比较大,使用的也比较广泛.研究日语外来语,对日语外来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未来的发展规律以及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或者是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日语外来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来源较为广泛:日语外来语的特征首先就表现在来源较为广泛,日语外来语在进入日语的过程中,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仅经历的时间长,而且来源也是相当广泛的,并且也是相当复杂的。例如,英语是融入日语中最多的外来语,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而且还涉及到食物、时尚等领域。日本是一个善于取长补短的民族,在外来语进入日本的时候,善于整合吸收外来文化,吸收来自不同国家的语言,并且在每个国家都不同,这就使得日语外来语来源广泛,并且十分复杂。例如,日语外来语中的法语,侧重的是服饰和美术等,因为法国当时的服饰和美术代表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由于德国的医药学、哲学发达,因此在日语外来语中的德语就比较侧重这些方面。

1.2词性以名词为主:在日语外来语中,词性大多以名词为主。在日语词汇体系之中,原则上日语外来语是在不更改词义的基础上进行引进和吸收的,并且名词占有的比重比较大。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日语本身,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在长期的吸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融入到日语的词汇体系之中,好多的日语外来语有着更多形式,也比较灵活和新颖。其作用不仅仅可以当作名词来使用,而且还当作形容词和动词来使用。例如,有一些名词经过发展,就可以当作动词使用等。这些特征是明显的存在于日语外来语之中的。

1.3词形构成方式多样化:日语外来语的特征还有一个最为明显的就是词形构成方式多样化。日语中外来词语的形式比较多,其构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单纯词形式,就是指从原语中一个单词直接音译过来的词。例如,复合词是指原语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词复合而成的词。此外,日语外来语中的形式还有少量的短句。这些都是日语外来语词形构成方式多样化的体现。

2日语外来语的教育指导策略

日语外来语的学习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要做好日语外来语的教育,作为日语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1教材的选择:外来语在日语中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语种,其范围广泛。所以,在各种考试之中,日语外来语就成为了考试中的热点。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在很多的日语教材中,一些知识点的罗列无法满足学习或者是考试的要求。所以,日语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借助网络或者是别的一些资料还有工具书来督促学生多多的记忆,并且在掌握的时候,还应该更好地去掌握日语外来语的方法及其技巧。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有所讲究,分析各种教材中的外来语数量和种类,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科学的选择。

2.2视听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也是日语外来语教育指导中的策略之一。运用视听教学法,可以利用日本的小说,漫画,音乐,影视作品等一些材料,加大对日语外来语的收集或者是学习。了解日语外来语的来源,还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日语外来语的学习。因为这些材料或者是作品都是日本人写的,多多少少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与日本社会的现状联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些材料,运用视听多媒体进行教学,根据材料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运用不同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词汇,掌握日语外来语的学习,加强对日本社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说,利用视听教学法是相当有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日语外来语教育指导策略中的重要策略。

2.3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也是日语外来语教育指导中的一种策略。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布置任务来进行的一种教学,是语言教育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沟通或者是解释等形式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掌握语言的目标。在日语外来语的教育中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层面,根据调查显示,在日语外来语的学习中使用这种方法使很有效的。

3结语

总之,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且善于扬长避短的一个国家。因此,各种各样的日语外来语都会存在于寻常百姓的报纸、杂志、甚至是电视等大众传媒之中,与人们的普通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外来语的复杂极其广泛,充分的体现了日本善于吸收各国或者是现今文化和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本国的语言发展,丰富了本国的语言,而且促进了新观念在日本的形成及发展,更重要的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因此,在对日语外来语进行教育指导的时候,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各国的文化背景出发,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静;王志勤;现代汉日反序词的比较研究[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篇9

一、引 言

日语的暧昧性是日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日语被欧美人称为“恶魔的语言”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种暧昧性均使讲求逻辑、语法严谨的西方人无所适从。400多年前的葡萄牙传教士费洛伊斯在《日欧比较文化》里就写到“在欧洲,人们要求语言明晰,避免暧昧不明的语言。而在日本,暧昧的语言是最优秀的语言,最受重视”。

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过去也比较注重暧昧和婉转。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崇尚自我,语言表达也越发简单和直接。导致在日语教学中,中国学生也对日语的暧昧表达方式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日语教师适时地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期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日语暧昧表达的典型方式

日语暧昧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笔者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类,即含糊、省略和委婉。其各有特征,下面将对其进行分类解析。

1.含 糊

日本人在交流对话时经常会含糊其词,使人很难准确把握其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比较典型的含糊语如:「そろそろ、「まあまあ、「いい加p、「m当に等等,译成中文就是“差不多”、“马马虎虎”之类的意思。由于这些词汇本身的意义就是含糊不清的,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就非常难于把握。比如:「これはm当にI理してください这样的对话中,外国人就很难把握什么样的程度才叫做适当,因而常常造成误解。除了这种词义本身含糊不清的词语外,还有一些其它因素构成的含糊语。

(1)概数词的使用。日本人比较喜欢在数字或时间后加上一个概数词,使其表达的范围变宽,进而使自己讲话留有余地。日语中常用的概数词有「ごろ、「ほど、「ぐらい、「ばかり、「s、「大体、「大抵等等。从「何日ぐらい休みましたか。「三日ほど休みました。这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已确定的数字或时间,日本人在日常会话中也会下意识地在其后加上一个概数词,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相对暧昧。

(2)近义词的使用。由于日语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导致日语当中存在大量的近义词。以英语当中的“very”为例,在日语当中就有「とても、「たいへん、「かなり、「非常に、「きわめて等多种表达形式。日语学习者往往不知道这些词当中程度高低的区别。究竟「かなり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とても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怎样鉴别它们,很难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从而导致日语的暧昧表达变得更加复杂,难于掌握。

(3)多义词的使用。日语中的很多词汇具有一词多义的特征,其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表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思。我们以最为典型的「どうも和「Y为例,对其做一简单的探讨。

「どうも在日语中又被称为“万能词汇”,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只要学会「どうも就可以走遍日本。其既可在「どうもありがとう中表示感谢,也可在「どうもすみません中表示道歉,甚至单独的一个「どうも既可以表示前面的感谢、道歉的意思,还可以表示日常的问候。具体在什么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意思必须由当时的语境来决定。这就造成了日语学习者很大的困难。

同样,「Y的意义变化也非常大。比如在饭桌上,有人劝酒道:「もう一杯いかがですか。同样是回答「Yです。却可能有“好的,谢谢。”和“够了,不用了。”两种意思。意义上的巨大转变可能仅仅是从说话人的神态、手势等所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听话人对当时的语境有非常敏锐的把握,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误解或不快。

诸如此类的表达方式还有「ちょっと、「すみません、「いいです等等。都需要日语学习者用心去体会语境,正确把握其意义。

2.省 略

日语当中的省略表现无所不在,就以日常问候中最常用的「こんにちは为例,其字面意义为“今天……”,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如果直译的话一定会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其实问候中被省略的具体内容,需要相互用心去体会。这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所讲究的「以心恍摹沟闹苯犹逑帧H毡局名的语法学家松尾舍治郎因此将“省略”列为日语的三大特色之一。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省略当中的不同情况。

(1)主语的省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第一句为:「国境のLいトンネルをi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这一句中就明显省略了句子的主语。实际上,日语中的人称代词远比汉语要丰富,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却常常被省略不用,否则反而会使句子显得不自然。省略后的语言显得精炼、高雅,日语中的授受、被动、敬语等表达方式都促进了日语省略表达的发展。例如:「いただきます就无需说明主语是你还是我。「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おいしたいことがあるんですが也明显是我求你,而不是你求我。日语主语的省略在日语阅读和听力的教学中都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认真体会当中的微妙之处,才能准确把握日本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2)双方已知内容的省略。双方已知内容的省略,其实在各种语言中均可见。但是日语中其应用的范围要比汉语更广。比如:「L末、山登りに行きたいなあ。「Wも。这段对话如果译成汉语的话就是“周末好想去爬山啊!”“我也(想去)”。在汉语中,“想去”或者“是”之类的谓语是难以省略的。再如:「一wにみに行かない?「今日はちょっと。译成汉语的话应为“要不要一起去喝两杯啊?”“今天有点(不太方便)”,如果直译为“今天有点……”的话,并不太合适。可见日语中默认双方都清楚的内容均可省略,其应用范围比汉语广泛、程度更深。这也是日语学习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3.委 婉

日语的句末时常会用一些助动词和终助词来替代「です,以使句子避免直接的判断,显得更加委婉而有余地。这类词比较常见的有:「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だ、「だろう、「でしょう等等。如:「母が私を呼んでいるようだ、「あの人の仕事はY辛いらしい。当然也可以使用「かもしれません、「と思う、「と思われます等形式,使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相对柔化,而不至于显得咄咄逼人。

以上的日语暧昧表达方式,在表面上仅仅是日语语言的一种特征,但其实质是与日本独特的文化息息相关。在学习日语暧昧表达时一定要注意其文化特征,才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掌握,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日语暧昧表达的社会文化背景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曾指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语言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日语暧昧表达并不是日语中一个孤立的个体,其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语言本身以及语言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1.地理环境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由30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其四面环水,在古代与其它国家的交流相当困难,这也导致日本的相对封闭。其与中国及其它大陆国家不同,由于与周边国家往来较少,从而保持了一个民族的相对纯粹性。虽然日本岛上现在还有阿伊努族的存在,但由于其数量过少,基本可将日本视为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而单一民族也就自然成就了单一语言。单一民族使用单一语言的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极少,其共同的文化和习俗也就使得这种交流越发的默契。有些语言也就可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得以省略,而不至于影响沟通。这是造成暧昧表达中“省略”这一特征的重要因素。

2.社会形态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一直保持着一种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格局。这种社会中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而长期的农业社会形态下,又没有和中国类似的科举制度。这就使得过去日本的人员流动性相当小。农民一般都祖祖辈辈的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耕作。这种协作精神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日本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集团意识”。

因此,失去集体的认同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日本江户时代的「村八分就是对扰乱村子秩序的人实行的一种全村人与其家族断绝交往的制度。而现代日本每年居高不下的自杀群体中,绝大部分也是因为觉得被集体所抛弃,失去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同一民族、同一语言的背景下,熟悉的人一起从事协作性要求很高的工作,一方面加深了语言交流中“省略”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自然要求人与人之间尽量避免纠纷、保持和睦,同心协力发展生产。为了避免摩擦,保住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地位,人们的语言就会变得尽量“含糊”和“委婉”。

3.大陆文化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由于日本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特性,使得日语已经具备了“含糊”、“省略”、“委婉”的条件。但是使这种暧昧表达取得飞速发展的却是外来文化。

(1)儒教文化的影响。日本历史上「和を保つ和「集庵髁x的最早体现是圣德太子于公元604年制定的『十七条の法,其开头就写到:「和を以ってFしとなし、逆らわないことを尊ぶべし。自此以后,“和”的精神就深入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一直传承至今。崇尚中国文化的圣德太子明显是受到了儒家学说中:“和为贵”、“礼义谦让”等的影响。这种官方制定的律法也推动了暧昧表达中“含糊”和“委婉”的飞速发展。

(2)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心恍摹贡臼欠鸾天宗的概念。由于佛教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所以佛教思想也渗透到了普通日本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吉田兼好由佛教无常观而提炼出的对残缺美的喜好也逐渐融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通过对语言中部分片段的“省略”,来达成相互之间一种「以心恍摹购汀缚薄沟穆足感。

四、结束语

如上所述,日语习惯在一种含糊、委婉和省略的大语境下,小心谨慎地不断确认对方的意志,在双方的妥协中达成一种新的默契。这是日语暧昧表达的最重要的特点。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不但应该对暧昧表达进行分类整理,为学生理清思路,更应该适当地穿插语言文化知识,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掌握暧昧表达的语境,而不是停留于简单的模仿。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田一春彦.日语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金田一春彦.日本Zの特|[M].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2

篇10

1.语系不同

世界上的语言大约有2500―3000种。根据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特征的共同之处与起源关系,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各个语系。每个语系包括数量不等的语种。这些语系与语种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很多文化特征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世界上的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可以分为十几个或二十几个语系,其中比较知名的分类总结如下:

(1)非洲语系(非洲)

(2)闪米特语系(阿拉伯、埃及、北非)

(3)印度支那语系(亚洲东部(中国语、泰语、藏语、缅甸语))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亚洲一部分、欧洲一部分)

(5)日语、朝鲜语、阿伊努语

(6)印欧语系(中亚、欧洲)

(7)南岛语系(太平洋中南部诸岛)

(8)印第安语系(北非)

(9)印第安语系(南非)

从以上语系分类来看,中国语和日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也就是说,两种语言在发音、单词、语法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所以,语系不同是中国日语学习者产生误用的原因之一。

2.词类划分有所不同

语言里有许许多多的词,它们是构造句子的“建筑材料”。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它们“建造”而成的。各种不同的构造在句子中的作用并不相同,正如钢筋、水泥、木料、砖瓦、铁钉这些不同的建筑材料在盖房子中的功用各不相同一样。为了更好地了解词是怎么构成句子的,我们需要给词分类。词类的分类标准有多种,但现在一般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称作词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14小类。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拟声词、叹词等10小类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4小类是虚词。日语的词可以分为两大类,12小类。大类即独立词和附属词。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名词、代名词、数词、副词、连体词、接续词、感叹词等10小类是独立词,助动词、助词等两小类是附属词。而且,一部分词汇(尤其是汉语词)在语法上可以进行词性转换,这使中国日语学习者学习起来更加困难。以汉语的“彻底”一词为例,与日语对应比较。

例如:汉语的“彻底”是形容词,有如下用法:(1)作谓语;(2)连用修饰;(3)连体修饰。

(1)这次清理图书比较彻底。(今度のの整理は比的底している。)

(2)彻底改正了错误。(底的にちを改めた。)

(3)对错误做了彻底的检查。(ちにして底的なをした。)

如上所述,日语的「底只有「底をはかる这样的名词用法和「方が底する这样的动词用法,不存在「底な「底に「底だ这样的形容词用法。在「底后面添加「に才能作为形容词使用。汉语的形容词“彻底”与日语的动词「底する对应,例2、例3中的连用修饰和连体修饰与日语形容词「底的~对应。

由此可见,汉语和日语中形式相同的单词,在语法特征上既有共通点,又有差异。语法上不同特征的表现正是由于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不同造成的。所以,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日语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容易产生误用。

3.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不同

日语词汇包括和语词(日本固有词汇)、汉语词、外来语和混种语(和语词和汉语词、和语词和外来语、汉语词和外来语等混合构成的词汇)。与和语词相比较,汉语词更简洁优雅,给人感觉更精练。另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词的使用几乎占所有词汇中的一半。因为中国语和日语使用相同汉字的缘故,产生了很多同形异义词,这也是中国日语学习者经常误用的原因之一。

例如:今、Novel1の士の①に(格を取得するために)努力しています。

如今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考证热”。汉语中的证书是指由机关学校团体等发的证明资格或权力的文件。为取得证书而参加考试称为“考证”。但在日语中「一词并没有此意。日语中经常出现的是「卒。汉语的“证书”翻译成日语会有不同的说法。例如:荣誉证书「誉、执业证书「可、全权证书「全委、导游证「ガイド格等。在日语中,表示证明资格的文件,通常用「格或「格来表示。

4.汉语中敬语的使用不如日语多

日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就是敬语的使用极其复杂。日语敬语一般可分为丁宁语、尊敬语和谦逊语三大类。有时也可以再另分为郑重语和美化语两类敬语。日语敬语是日语中用于表达敬意的词语,用来表示说话者、说话对象、话中人物之间的社会阶级、亲疏等关系。出席使用日语的许多社交场合必须使用敬语,以表达适当的身份关系和礼貌。例如:汉语中“我”在日语中有「わたし「わたくし「あたし「わし「ぼく「おれ等,“你”在日语中有「あなた「殿「あんた「きみ「おまえ等多种说法。动词“来”有「来る「参る「いらっしゃる「おいでになる等说法。另外,在日语中,可以根据「おご~になる「おご~なさる「おご~くださる「~てください「おご~です「~れるられる「おご~する「おご~申し上げる「おご~いただく「~ていただく「~て差し上げる等形式将一般动词变形为敬语动词。日本人在无意识中使用着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敬语系统。

不可否认汉语中敬语的存在,但是与日语中的敬语表现相比,数量甚少,使用频度远远低于日语。而且,由于上下关系或亲疏关系带来的语言使用差异不如日语精细明了。

5.文化差异

受稻作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于是,日本人的言语观受这种自然观的直接影响,相比意志、他动、能动的表达方式,更多采用自发、自动、被动的言语表现方式。这是因为自发、自动、被动的表达方式表示自然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对,意志、他动、能动的表达方式表现人为的结果。这就是日本人的自然观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与日语相比,中国人更多的时候使用意志、他动、能动的表达方式,喜欢强调动作主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对象。所以,中国日语学习者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造成误用的情况较多。

综上所述,语系的不同、词类划分的差异、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不同、敬语和文化差异等都容易造成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误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这些方面多加注意,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减少误用率,提高学习效率。

注释:

①画线部分为误用表述,括号内为正确表述。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の特.日本放送出版会,昭和56.

[2]平井昌夫.何でもわかる ことばの百科事典.三省堂,昭和53.

篇11

一、日本女性用语的含义

根据《广辞苑》记载,女性用语是指在单词、文体、发音上体现出来的女性特有的措辞[1]。

其次,根据日本语言学家铃木丹士郎的概括,所谓男性用语是男性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而女性用语是女性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相对男性用语而产生的[2]。

此外,日本社会语言学家井出祥子指出,语言性别表达差异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只局限于男性或女性一方专用的措词,第二种是具有其中一种性别运用偏多倾向的措词[3]。根据《广辞苑》记载及铃木丹士郎、井出祥子对女性用语的定义,日语的女性用语可以理解为女性专门使用或相对较为频繁地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日本女性用语的发展

日本女性用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到今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达形式。平安时代的“斋宫忌词”被视为是女性用语的起源。“斋宫忌词”指的是皇族的未婚女子在天皇即位之际赴伊势神宫从事祭祀活动时,为了避免直呼皇室物品和谈论佛神相关的事情,改用其他说法也就是隐讳用语来谈及这类事物。

接着室町时代“女房词”得以产生。“女房”指的是在宫廷供职的女官,其认为在尊贵的人面前直呼器具名称或者表达过于直接是一种粗俗的行为,就换成其他较为含蓄的说法达到美化语言的效果。如把寿司说成“すもじ”,把饭说成“おだい”,把浴衣说成“ゆもし”等。此外,加接头词“お”的表达方式也是这些女官发明的,而且该用法至今仍被使用着。此后的江户时代初期,“女房词”传至上层女性社会,江户时代后期,女性用语在民间也被广泛地使用起来。

明治时代女性用语得到了充分发展,由于政府大力推广和普及标准语,女性用语发展成了日本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规范的语言形式。随着近现代印刷技术和出版文化发展,以女性为对象的出版物增加,但因女性用语规则太多,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女性用语在书籍中的使用减少,女性用语也变得模糊起来。尤其二战后,男女平等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女性用语逐渐减少,男女性用语不再像以前那样被严格划分,女性用语在时代推移中开始了新的变化。

三、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

以下将从语音语调、敬语、句子形态、词汇这四个方面更深入地了解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探讨其反映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一)从语音语调来看

首先在语音上,日本男性在非正式场合经常会使用变化语音的表达形式,例如把“知らない”说成“しらん”,而女性为了语言优美,则不太使用此类表达形式。另外从语调上看,日本女性在句尾处较多地使用升调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彩较之男性会更浓一些。有时会在问句中使用升调来代替疑问终助词“か”,如“そう思いません(升调)(你不那么认为吗)”。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女性在疑问句句尾中使用升调上扬的比例为84%,男性为67%[4]。

(二)女性用语在敬语中的使用特征

在现代日本社会中,敬语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文明礼貌、郑重或谦逊的语言特色,敬语使用率高也是日本女性用语的重要特点之一。下面从敬语中的接头词、美化语、汉语与和语这三个方面对女性用语在敬语使用中的特征进行说明。

1.接头词「お

据有关调查显示,女性使用接头词「お的频率比男性高出48%[5]。接头词「お的使用是敬语的表现之一,且女性使用居多,可以表现出说话人对对方的尊敬和语言的文雅。「お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常用于忌讳或崇拜的事物,如お葬式、お寺;(2)对高贵之人的尊敬语,如お体、お;(3)自谦语的表现形式,如お届けの品;(4)与家庭有有关的事物,如お米、お洗濯[6] 。

2.美化语

在交际过程中,尤其是在与客人或不相识的人的交谈中,日本人尽量不使用带有贬义、卑俗语感和忌讳、伤感色彩的词语[7]。被视为上述类别的词汇逐渐被其他词汇所取代。如:「b婆「助bD、「便所「お手洗い等。以上的美化语也被归类为敬语中的一种,并在女性用语中得到广泛使用,使女性语言更为柔和、优雅,体现自己富有教养。

3.汉语与和语

日语中的汉语是指中国传入日本的采用音读的汉语词汇,和语是指日本文化中固有的日语词汇[8]。汉语词汇在古时被称为是“男文字”,这是因为汉语词汇相对生硬,不太适合表达感情,常被男性所使用。而反之,和语更能体现女性之“柔”,受到女性的青睐。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男性的汉语使用率为20.8%,女性为14.9%[9]。

(三)句子形态方面特征

日本人在提出要求或请求时,男性倾向于直截了当的命令形式,而女性则往往采用婉转的表达方式,以免给人以高压和强制的不愉快的感觉[10]。如男性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しっかりとやれ、「泣くな等命令或禁止的表达形式,而女性却更多使用「~ください、「~てちょうだい的形式。即使是命令语气较强时,女性用语也多用「~なさい的表达形式,相比男性的表达形式更委婉、柔和。即使拒绝对方时,女性常采用表示委婉的省略方式,如「~はちょっと…等,避免给人带来不快。

(四)词汇方面特征

日本女性用语在词汇上也有很突出的特征,以下主要从人称代词、感叹词和终助词三个方面来解析女性用语在词汇方面的特征。

1.人称代词

在第一人称代词中,除了男女通用的一般场合使用的「わたし之外,有的人称代词则分别为男女性专用,女性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あたし、「あたい等,而男性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为「おれ、「ぼく等。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敬,日本人会尽量避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特别是对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上司或是长辈更是慎重。比如男性有专用的较为随意的「おまえ、「てめえ等第二人称代词,而女性没有专属的第二人称代词,只能使用男女性兼用的「あなた等。

2.感叹词

日本女性常用的感叹词有「あら、「おや、「まあ等。但是由于频繁使用感叹词容易引起他人注意,所以内敛、温和的日本女性倾向于较少使用感叹词。据有关资料记载,日本男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比大约为13:8[11],男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高于女性。

3.句末终助词

女性专用句末终助词比较多,常用的有「わ、「わね、「の、「かしら、「こと等。女性终助词既让人理解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包括疑问、主张、意志、感叹、愿望、劝诱。和男性用语终助词相比,语气上毫无强加于人之感[12]。女性用语的句末终助词体现了女性柔美、表达委婉的特点。与此相对,男性专有的句末终助词较少,其中较为典型的有「ぜ、「ぞ、「さ,也更为粗鲁一些。

综上所述,笔者围绕日本女性用语的历史发展及特征,从语音语调、敬语、句子形态、词汇这四个方面对日本女性用语做了简单的分析。如今的日语学习者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日语、与日语母语者交流,还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学习日语,为了更好地掌握符合自己性别特征的语言表达,了解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特征是必不可少的。二战后,由于日本社会在思想、教育、家庭模式上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随之提高,女性用语也发生了变化,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笔者将着眼于现代女性用语的变化,以期更好地帮助日语学习者理解日本女性用语最新的发展,掌握其特征,提高日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新村.广辞苑[M].第5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54.

[2] 木丹士郎.日本文法事典[M].有精堂出版株式会社,1982:198.

[3] 井出祥子.男女性Zの比^[M].大修^,1982:48.

[4] 王秀文.日本语言与社会文化[M].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53.

[5] 黄建娜.浅谈日语中的女性用语[N].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22(1).

[6] 申亮.浅析日语敬语“お”[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2-5(4).

[7] 孙玉林.日本人的语言行为与审美意识[J].日本学习与研究,1997(27):1.

[8] 朱柏智.日语中的和语、汉语及外来语[N].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3-8-6(3).

[9] 郝素岩.谈日语的性别差异[J].日语知识,2002(21):2.

篇12

日语中的助词是具有重要语法作用的功能词,表示句中成分之间的关系。但在日语口语、新闻标题、广告语、网络博客的言语表达中存在大量的“无助词”现象,有一些是单纯为了说话方便省略了助词,另一些则不能简单地用“助词省略”来解释,称之为“无助词”现象。“无助词”在会话等非正式场景下普遍运用,是因为它独特的语用功能和作用。会话交际场景中,使用“无助词”能使语言更贴近语境,更生动确切地表达发话意图和言语内涵,它具有助词完整句无法替代的语用意义。

一、研究现状

近几年对于此课题的研究学说层出不穷,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对其持有相同的结论和观点。从之前的“助词省略”到“零助词”“无助词格”“无助词表现”等一系列命名上看,对于“无助词”现象的理解和研究观点也在从各种不同角度逐渐更新充实。日本关于“无助词”现象的研究,多数从功能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区分“助词省略”和“无助词”现象的定义及使用类别。近几年,有关“无助词”的概念已经确定,大多学说都认同助词省略和“无助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内研究大多数围绕日语句子中“无助词”的使用种类、格助词“は”“が”句和“无助词”句的区别、各种语境下“无助词”的表达效果及功能。可以看出“无助词”是我们国内日语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语用特征

基于先行研究和对日剧会话语料库的整理分析,“无助词”有以下语用特征:

(一)询问对方的信息或者某事物、现象、情况是否存在。1.ご食べた?2.rgある?3.雪降ってる?4.日本Z分かる?5.上海行きたい?

(二)告诉对方自己的发现、建议和推荐、发表感想。1.これ王さんの悚坤琛2.店]まってるよ。3.(花屋で)チュ`リップ、きれい!4.このケ`キおいしいな。5.(近所の家が}になっていて)あの夫D、よく喧Wするよ。

(三)二人对话时,说话人表达个人意志、情感、希望以及对听话人提出命令、禁止、请求、评价。1.あんた、ひどいね。2.わたし、教になります。3.きみ、直ちに行きなさい。4.あんた泣いてんのね。

(四)给对方提示或信号。1.オレのこと、Sしてくれないかな。2.ほんとに、あたくし、びっくりしました。

(五)使语气委婉柔和。(をかけようと思い10 矣瘠蚪瑜辘瑜Δ趣筏疲─长蓼いの、ある?

(六)导入新话题。A:おL巍⒎肖い皮蓼工ら。B:あ、どうもありがとう。

(七)寒暄用语和固定形式用语。1.おQ生日、おめでとう。2.ご来店、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三、结语

根据不同人物的交流和言语习惯,探讨日语口语会话中“无助词”的语用特征不仅仅是对日语语言的研究,反之能探索日语习得者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征,进一步挖掘二语习得的理论依据。对“无助词”的研究应该以二语习得为中心,从汉语母语话者的言语思维习惯着手,对日语习得的现状和语料库展开分析和对比研究。笔者从教授汉语母语话者日语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二语习得的动机、方法、语用能力的个体差异,发现不仅是母语负迁移影响了二语习得效果,还由于语言自身的特性产生了学校语法和实际会话之间不一致、相互干扰的现象,会使学生产生疑惑、难以区分和准确运用。在要求学生按照教科书文法规范使用日语“助词”的同时,要求理解“无助词”的语用意义并且能在实际交际中运用自如,是难点。

众所周知汉语中没有助词,汉语母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助词时有难度,经常忘记在句中加入助词。这毫无疑问是母语的负迁移。但这正说明汉语和日语“无助词”现象之间有共通之处。处理汉语话者的母语负迁移和日语“无助词”现象的关系,把握各自的言语规律,利用汉语中无助词的特性帮助学生理解日语“无助词”的语法现象。当然有共性不代表汉语母语话者能与生俱来自然无差错地使用“无助词”表现,除了从日语语言语法和语用角度研究“无助词”以外,也有必要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研究中国人学习“无助词”时的特殊认知方法和规律。帮助汉语母语者更好地区分母语和日语表达语义的差别,实现无障碍的异文化交流。关于汉语中没有助词,而和汉语密切相关的古代日语中一般不用“助词”,以上这几点和现代日语的“无助词”现象有什么关系呢,在语用功能上究竟有何相似和不同之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类似的研究论文出现,笔者认为这点有进一步考察和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13

一、对比语言学的必要性

第一,从外语教育出发,对比语言学在外语教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授完全不懂日语的人学习日语时,从事日语教育的老师不得不采用对译法(对译法即以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或者第三语言为媒介,理解外语词汇、语法等)。其实,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对象比较。比如,给日语初学者教授日语助词「も时,一般会提到它等同于汉语的“也”。讲到「そう的时候,可能会提到它大致等同于英文的“so”。因此,初学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汉语或英语同日语学习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音声、音韵,还是语法结构,初学者总是会思考它们相当于汉语或英语中的什么。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在日语学习的一开始就根深蒂固地灌输进了日语初学者的脑子里,或者是说日语初学者自己偏向于这种思考方式。

第二,某一门语言,如果仅着眼于该门语言的内部,可能有无法进行科学的分析或记述的情况。此时,就要采用对比的方式,从该门语言的外部去把握仅从内部无法处理的部分。最初接触日语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日语的语序非常奇怪,因为它同汉语、英语有着巨大的不一样。然而以日语为母语的日本人不会有这个奇怪的感觉,他们是理所当然地接受着,那是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日本人生来接触的就是日语,对于日语的语法特征、结构等习以为常。然而之于日语学习者的我们,我们习惯的是汉语或者较之日语较早学习的英语,在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汉语或者英语知识之后,再来接触日语时,我们又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日语和已经习得的汉语或英语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的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日语的“SOV”语序。

第三,对比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起的作用更为突出。将日文作品翻译成汉语,或者将汉语文章翻译成日语,翻译家都必须挑选正确的对译词汇,思考正确语法结构。这一工作实质就是对照比较的过程。因为有翻译的存在,才能使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他国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文化。

二、二语习得的干涉现象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是具备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同样的语言能力。然而很遗憾,现实中能如愿的人很少。无论是发音器官的运动能力,还是概念体系,语法规则,就无法到达完美的程度。外语学习者都只能学习有限的外语,因此,可以说外语学习是具有有限性的。我们外语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阶段。我们在这一步步接近目标语言的过渡阶段,辛苦掌握的有限的语言能力叫做中间语言,特定的人在特定的阶段习得的中间语言其实就是外语有限性的表现。

外语学习者之所以受制于外语学习的有限性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干涉现象有着直接关系。

干涉现象中,我认为应用性最高的是“过度的规则化”,即过于刻板地遵守语言内部的规则。比如,学习「~ている时,语法规则中明确写着它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同时给出了例句“彼女は小説を書いている”和“彼はまだ寝ている”等等。我们牢牢地记住了它的意思之后,又碰到了例句“お前が大学を出る時、俺はとっくに死んでいる。”“花子はきれいなコートを着ている。”“技術が優れている。”等,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将“语法规则”套用在这些例句上,理解它们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甚至,写出“あっている”或“ いている”等表现形式。又比如,我们学习敬语时,敬语中有个句型是“お~なさる”,为了便于理解,给出例句“お使いなさる”,“ご出席なさる”等,于是我们仿照该句型和例句可能写出“お見なさる”或“お寝なさる”等表现形式。同样,学习完授受表现,我们知道了“~て差し上げる”表示为需要尊重的对象做某事。课文例句中的对象往往可能是“先生”“部長”“社長”等。于是依葫芦画瓢,我们的日语学习者可能会对着正在擦黑板的日本外教说出这么一句话:“黒板を消してさし上げます。”

以上出现的种种错误的日语表达都是过分遵守语法规则所导致。如果我们能够抛开书本,从其他的日语书籍、文学作品、日文杂志或者日文网站上收集更多的相关例句,进行分析比较的话,我们对于书本上给出了语法规则会有全新的认识。也许我们会发现,比起语法规则,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的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凭借语言习惯来表达语言。在我们看来完全错误的日语可能正是年轻人之间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

三、女性化语言的表现

日本是个岛国,而且深受高温潮湿气候的影响,所以生活习惯倾向于清淡。受此生活习惯的影响,语言和文学也呈现出“清淡”的特征。最后,学者得出结论:日语是女性化语言。

日语中丰富的待遇表现是女性化语言的一大特征。以下从三个方面论述该特征。

第一,句末表现。经常说日语的句末表现是变幻莫测的,这也正是日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比如,打电话的时候,打电话的一方会说“もしもし、こちらは××ですが”,这里的“が”怎么理解呢?另外,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正式场合,尽管是自己断定的内容,日本人常常在句末加上“~と思っている/~と思う”或“~ではないだろうか”等表达方式。那是因为他们非常在意自己态度和感情的表达,像中国人一样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无可厚非,但是日本人重视话语中的语气和口吻,所以习惯在句末进行修饰使其更加圆润。特别是当和他人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日本人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摆明自己的观点。为了不伤害到他人的感情,他们首先会顾及到对方的脸面,表面上表现出和别人同一观点的样子,而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往往放在句末。不伤害到他人是交流中最大的原则,关系非常亲密的话暂且不论,面对那些不是非常熟悉的对象的时候,大家都牢牢坚守着这一原则。我认为日语中的句末表现非常的丰富正是因为日本人考虑到了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为了好好地维系和对方的关系才产生的。

第二,敬语。为了灵活地运用敬语,首先我们要清楚地把握“内”“外”“上”“下”的关系。也就是说必须根据相互之间的地位、年龄和交往程度等信息选择敬语表现。通过敬语表达敬意可以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同时又可以铸造起不相互干涉的屏障。即,即使是同样的意思,说话对象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比如,很少有日本会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这么完整的寒暄语跟同事打招呼吧!但是,如果对方是上司的话,一般又会使用这种较为完整的寒暄语。说话者并不是满怀着对上司的敬意,而是同上司之间存在着心理距离。同等级别的同事之间,这种心理距离就会小很多,所以谨慎小心的交往方式就没有必要。但是因为和上司存在着上下级关系,所以自然而然就表现出疏远,会话上也自然而然维持着这种距离。与之相反,中国人的生活中不用过于在意敬语。而且种类、使用方法、难度等都不及日语那么复杂,可能因为我们并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具备那么强烈的心理距离意识吧!因此受意识和思想支配的语言中,敬语不那么的丰富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授受表现。授受表现是说话者从恩惠传递的角度把握彼此关系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日本人特有的心理。比如,将汉语的“你等我一下”翻译成日语就变成了“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れませんか”。“ てくれる”表示他人为自己或者自己一方的人做某事,以此来传递恩惠和利益。很明显,用授受表现来表达一个句子,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句子本身的意思,还包含着说话者的心情或心理。对于措辞很敏感的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授受表现。以感激的口吻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圆润。这些在汉语中几乎找寻不到。

女性化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是“あっさり”“ さっぱり”。这一特征通过省略现象表现的非常明显。日语中有很多表达方式令外国人理解不了,比如“ちょっと”“ どうぞ”等。拒绝他人的时候,日本人很少会说出“ノー”或者“いいえ”,大部分情况会说“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日本人不直截了当地拒绝他人,而是使用一个“ちょっと”来表明自己的想法

,让对方自己去遐想。听话者也能够说话者的意图,从而放弃。但是,如果是两个中国人在聊天的话,说话者可能会生怕产生误会,而将拒绝的理由非常清楚滴阐述出来。被拒绝的一方可能也有想要知道理由的意愿。另外,在人称代词的省略方面,恐怕日语是最为频繁的。如果推测是对方可能知道的信息,那么说话者一般不会明确的提到,而是直接省略掉。和汉语中的代名词不同,日本是完全的省略。完全省略之后外国人可能完全不明白意思了,可是日本人之间是可以心知肚明的。文学作品当中也呈现出“あっさり”“ さっぱり”的特征。古典文学中的“和歌”就是典型的例子。“和歌”和“俳句”都是摒弃多余的修饰成分,以有限文字叙述无限的可能。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以仅有的17个字将日本人的美意识描述地淋漓尽致,17个字中没有出现一个和“静”相近的词汇,但是“寂静”之美传递在字里行间,而且这样一种言简意赅的文体使得美更加的美,静更加的静。

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学习外语的过程当中,时常将所学的知识和母语进行对比分析,可能会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意外的发现。特别是从文化习惯的角度把握语言习惯,因为文化习惯是语言产生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新村 出編(1998):『広辞苑第五版、岩波書店

[2]金田一 京助など(1997):『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三省堂

[3]矫远峰等(1997):《新日汉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

[4]戸谷高明(1993):『故事ことわざ活用辞典、創拓社